关于咳嗽不能吃的东西的问题

关于咳嗽肺部的问题?
关于咳嗽肺部的问题? 5
我是得了肺炎,然后输水输了6天吧~
过来不咳嗽了,但是过后出现稍微剧烈活动,就出现稍微咳嗽和积痰 胸闷得现象 我想问下大家这是什么现象?
这是由于剧烈运动后,肺部引起的不适,还没好全呢,怎么这么不注意
其他回答 (2)
咳嗽是呼吸系统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措施,对机体是有益的,当呼吸道粘膜受到异物、炎症、分泌物或过敏性因素等刺激时,即反射性地引起咳嗽,有助于排除自外界侵入呼吸道的异物或分泌物、消除呼吸道刺激因子 咳嗽偏方,你试试吧 1萝卜蜂蜜饮(治疗咳嗽) 用料:白萝卜5片、生姜3片、大枣3枚、蜂蜜30克。 制法服法:将萝卜、生姜、大枣加水适量煮沸约30分钟,去渣,加蜂蜜,再煮沸即可。 温热服下。每日1~2次。 功效主治:萝卜味辛、甘,性凉,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等作用。其醇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生姜是散风寒、止呕下气的常用药,大枣多作和胃养血及调和药物使用。蜂蜜润燥止咳,本饮可起到敬寒宣肺,祛风止咳的作用。 治疗伤风咳嗽,以风寒感冒咳嗽为宜。 注意事项:体弱屡易感冒咳嗽,久治不愈或反复迁延的婴儿,可试用。但风热咳嗽,见发热痰黄者,则不宜选用。 2百合蜜(专治:咳嗽) 用料:百合60克、蜂蜜30克。 制法服法:将百合洗净晾干,与蜂蜜拌匀,入锅隔水蒸熟。 此蜜制百合可作点心让婴儿吃。 功效主治:百合味甘、微苦,性微寒。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作用。含淀粉、蛋白质、脂肪、多种生物碱、钙、磷、铁等成分。├硎匝槠浼寮炼园彼??鸬男『⒖人杂兄箍茸饔茫?⒛芏钥棺橹?芬?鸬捏钢胂??S敕涿弁?茫?忧科淙蠓沃箍茸饔谩? 治疗婴儿慢性支气管炎,咽干燥咳,特别是入秋之后的干咳,伴大便秘结更宜。 注意事项:脾虚便溏婴儿不宜选用。本法服食方便,以秋、冬季选用为宜。 3百合款冬花饮(专治:咳嗽 ) 用料:百合30~60克、款冬花10~15克、冰糖适量。 制法服法:将上料同置砂锅中煮成糖水。 饮水食百合,宜晚饭后睡前食用。 功效主治:百合润肺止咳。款冬花辛温,有润肺下气,止咳化痰作用。本品提取液可使支气管略扩张,对组织胺引起的痉挛,有解痉作用。因此具有止咳,祛痰平喘作用。两药合用有润肺止咳、下气化痰之功效。 治疗婴儿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秋冬咳嗽、咽喉干痛,久咳不愈。 注意事项:本饮以秋冬咳嗽,略见有痰者适宜,对支气管哮喘或痉挛性支气管炎,则药力不及,但可作辅助治疗用。 4荸荠百合羹 (专治:咳嗽 ) 用料:荸荠(马蹄)30克、百合1克、雪梨l个,冰糖适量。 制法服法:将荸荠洗净去皮捣烂,雪梨洗净连皮切碎去核,百合洗净后,三者 混合加水煎煮,后加适量冰糖煮至熟烂汤稠。 温热食用。 功效主治:荸荠味甘,性微寒,能清热生津,凉血解毒,化痰消积等作用,含淀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C和荸荠素等成分,荸荠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梨能清热生津,润燥化痰;百合润肺止咳。三者合用则起滋阴润燥,化痰止咳的作用。 治疗痰热咳嗽,痰黄稠,咽喉不利。用于婴儿慢性气管炎见痰热症者。 注意事项:脾虚便溏、咳痰清稀者不宜选用。血虚体弱的婴儿忌用。 5川贝母蒸梨(专治:咳嗽 ) 用料:雪梨或鸭梨一个,川贝母6克,冰糖20克。 制法服法:将梨于柄部切开,挖空去核,将川贝母研成粉未后。装入雪梨内,用牙签将柄部复原固定。放大碗中加入冰糖,加少量水,隔水蒸半小时。 将蒸透的梨和其中的川贝母一起食入。 功效主治:贝母为化痰止咳良药,与雪梨、冰糖并用,则起化痰止咳,润肺养阴功效。 治疗久咳不愈,痰多,咽干,气短乏力。 注意事项:民间常用验方。婴儿久咳,多为慢性支气管炎,本方性味平和,对久咳体弱儿适用。复有外感者不宜用。本方以选用地道药材川贝母其效佳。 6醋饮 (专治:咳嗽 ) 用料:白醋适量。 制法服法:将醋烧沸,放凉后备用。 每次服一小匙,慢慢咽之,日咽数次。 功效主治:醋味酸、甘,性平,有散瘀、解毒、消肿的功用。用治咽炎咳嗽,取其消除咽痒的功效。见患儿因痒而咳,遇风则甚。所谓“痒则咳,不能已矣”。 注意事项:此法有时可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但对脾虚湿盛,有骨关节病痛者不宜。病愈即止,多食会损齿伤胃
咳嗽此为肺部疾患的主要证候,可见于多种疾病中。正如《黄帝内经》里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也就是说,咳嗽虽然主要是肺经的病,但与其它脏腑都有关系。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咳嗽的较为有效的偏方、秘方主要如下。
[方一]
紫苏、杏仁、生姜、红糖各lO克。将紫苏与杏仁捣成泥,生姜切片共煎,取汁去渣,调人红糖再稍煮片刻,令其溶化,日分2--3次饮用。
本方散风寒,止咳嗽,对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有效。
[方二]
苦杏仁6--10克,生姜3片,白萝卜100克。上药打碎后加水400毫升,文火煎至100毫升,可加少量白糖调味,每日1剂,分次服完。
本方散寒化痰止咳,适用于外感风寒咳嗽。
橘红60克,生姜30克,蜂蜜250克。先将橘红,生姜二味用水煎煮,15分钟取煎液1次,加水再煎,共取煎液3次,合并煎液,以小火煎熬浓缩,至稠粘时,兑人蜂蜜,至沸停火,装瓶备用。每日服3次,每次3汤匙。
本方散寒温肺,化痰止咳,适用于风寒咳嗽
[方四]
生姜10克,饴糖适量。将生姜洗净,切丝,放人瓷杯内,用滚开水冲泡,加盖温浸10分钟,再加人饴糖适量,代茶频频饮服,不拘时间和次数,无须出汗。
本方适用于风寒咳嗽。
[方五]
葱白5—10节,淡豆豉10克,苏梗或陈皮3克,红糖适量。将葱洗净,取葱白,与淡豆豉、陈皮等人砂锅共煎取汁,再调入红糖。日分数次,酌量饮用。
本方适用于风寒咳嗽。
[方六]
鲜橄榄4枚,冰糖15克。将橄榄洗净,劈开加入冰糖和适量的水,煎到出味,一次或分次温服。
本方清热止咳,适用于风热咳嗽。
[方七]
金银花20克,薄荷5克,蜜糖少量。先煎银花,取汁约2小碗,药成前,下薄荷约煎3分钟,贮瓶内,分次与蜜糖冲匀饮用。
本方适用于风热所致咳嗽。
[方八]
洁净丝瓜花10克,蜂蜜适量。将丝瓜花放入瓷杯内,以沸水冲泡,盖上盖温浸10分钟,再调人蜂蜜,趁热顿服,每日3次。
本方适用于风热咳嗽。
[方九]
蛤蚧数只,蜂蜜30克,鲜萝卜适量。将蛤蚧焙干研末,每次取蛤蚧粉6克,用蜂蜜、萝卜煎水冲服。
本方养阴清肺,适用于火燥伤阴的干咳。
[方十]
百合(鲜良者)、枇杷(去核)、鲜藕(洗净,切片)各30克。
将百合、枇杷和藕片合煮汁,调入适量白糖,若冰糖更好,代茶频频饮。
本方适用于燥热伤肺所致的咳嗽。
[方十一]
黄梨适量,饴糖若干。将黄梨去核,捣汁,与饴糖合并煎膏,每服2汤匙,日3次。
本方清肺化痰,润肺止咳,适用于肺燥咳嗽。
[方十二]
川贝母6--12克(如用川贝母,则用3---6克),蜜糖约15--30克。将川贝母打碎,与蜜糖同置炖盅内,隔水炖服,1次服完。
本方适用于肺燥咳嗽。
[方十三]
橘皮15--20克(鲜者30克),粳米50---100克。
先把橘皮煎取药汁,去渣,然后加人粳米煮粥,或将橘皮晒干,研为细末,每次用3—5克调入已煮沸的稀粥中,再同煮为粥。
本方顺气,化痰,适用于痰湿犯肺之咳嗽。
小排骨500克,白果30克,调料适量。将小排骨洗净,加黄酒、姜片、水适量,文火焖1.5小时。白果去壳及红衣,加入汤内,加盐调味再煮15分钟,加味精调匀,并撒上青葱末。
本方止咳平喘,适用于痰多咳嗽气喘。
广柑、白糖各500克。将广柑去皮核,放小锅中,加白糖250克,腌渍1日,至广柑肉浸透糖,加清水适量,文火蒸至汁稠,停火;再将每瓣广柑肉压成饼,加白糖250克,拌匀倒盘内,通风阴干,瓶装,每服5—8瓣,日3次。
本方理气燥湿化痰,适用于痰多咳嗽之犯肺证。
[方十六]
黄芩、鲜生地各30克,粳米50克。
将二药加水适量煎煮1小时,捞去药渣,再加淘清的大米适量,煮烂成粥,1日内分顿连续食用。
本方清火补阴,适用于肝火犯肺之咳嗽。
山栀子9克,杏仁10克,桑白皮12克,猪肺200克。先将猪肺切成片状,用挤洗去猪肺气管中的泡沫,与山栀、杏仁、桑白皮一起放入瓦堡内加水堡煮,饮汤食肺。
本方清肝火,补肺阴,可用于肝火犯肺之咳嗽。
[方十八]
法半夏、旋复花、海蛤壳、淡竹茹、陈皮、代赭石、川黄连、桑叶、茯苓、海石粉、炙草各60克。水煎服,1日1剂,分2次。
本方取自清代老中医张千里医案,功能泻肝平肺,降气化痰,适用于肝火犯肺之咳嗽。
[方十九]
柴胡、半夏、人参、生姜、鳖甲、橘梗、枳实、槟榔、吴萸各150克。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本方出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功能疏肝解郁,下气止咳,适用于肝郁所致之咳喘。
等待您来回答
内科领域专家[转载]关于咳嗽的问题
关于咳嗽的问题
花点儿时间说说咳嗽的问题。最近不少人问我这方面问题,发现大家误区不少。很多人咳嗽了就会选择川贝或秋梨之类的东西,这是很不严谨的。我们需要从原理上先正确认识咳嗽。
一、&咳嗽的原理
咳嗽可以由很多原因引起,中医古有“五脏六腑皆可令人咳”之说。比如我见过有中医的医案,治疗过膀胱咳。所以,咳嗽不是仅用简单思路可以通治的。不过,大多数咳嗽的确是基于比较集中的原因。比如主要是表不解或寒湿。所以,对于常见咳嗽还是可以有一些起码的把握。
咳嗽主要和人的肺脾肾相关。
其中肾是能量之源,相当于汽油;脾是化湿的脏腑,相当于发动机;肺是升降之枢,相当于司机。一般来说,一个人外感引发咳嗽,主要还是内里有问题,不然不会仅仅由于外感引发咳嗽。外感导致表被闭住,所以肺的升降功能失调,气机紊乱才会咳嗽。
一般人以为身上有汗就是毛窍打开,是表已解的表现。其实不然。中医发现很多时候,人虽然能出汗,但是表依然没有完全通畅,必须使用药物帮助身体把表完全打开才能愈病。这就是所谓“病汗”和“药汗”的不同。
肺有升发和肃降两种功能。一般来说,一方面正常,另一方面也会随之正常;一方面不正常,也会跟着影响另一方面。所以,外感的时候,表被郁闭,肺向外宣发的升的功能受到阻碍了,随之,肺在内向下肃降的功能也受到影响。当人体气机不能正常上下出入的时候,就会在体内出现紊乱,这就是咳嗽的起源。
肾阳不足的人,体内水液不能正常气化成为有用的津液,就容易形成水饮停滞或痰饮。所以,老年人的咳嗽常常有肾虚的原因。
同时,咳嗽多数情况下常常伴有痰的存在,这就是另一方面问题,即寒湿因素。
小孩子则是与中焦关系密切。小孩子脏腑发育尚未完全,尤其是脾胃更显娇嫩。如果平时喜食寒凉或过食甜食,就会造成对脾阳的伤害。脾阳不足,就不能把入胃的饮食化成精微物质供身体使用,进而造成“化湿不化精”,形成痰。还有孩子积食也会伤害脾阳,同样生痰。所以小孩子的咳嗽,一般除了外感的诱因之外,大多数都和脾阳不足有关。没有里面的痰饮,仅仅有外寒的话,一般不会出现咳嗽的。
因此,各位家长应该在平时多多注意孩子的饮食。不要以为咳嗽只是和当下的感冒发烧有关。病根可能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埋下来,就等着有外感来诱发呢。
二、常见咳嗽的辩证方法
1、表不解和痰饮的区别
一般来说,醒着的时候咳嗽,睡着不咳嗽,这是身体的抗病反应。因为醒着的时候能量足,所以在有能量的时候身体会激发能量赶快排痰解表,于是症状就更突显。所以,根据这个表现一般可以判断是表不解未咳嗽的主要原因。应该使用温阳解表的药物彻解表证。表证解了,咳嗽自然就好了。
还有一种咳嗽正相反,是躺下就严重。这是内里的原因更多,主要是痰饮作祟。大家可以用中医取象的思维来理解,半瓶水如果立着,水就在底部;如果放倒的话,水就会均匀分布。所以,人一躺下就咳嗽严重尤其是排痰更多,这就说明是体内痰饮导致的。
2、寒咳和热咳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见到咳嗽和排痰,怎么确定是寒证还是热证?这是很多人甚至很多专业医生都不理解的。一般会认为见到黄痰就是热咳。现在很多医院都是这个思路给孩子治病。所以小孩子一咳嗽就会给大量寒凉药。有的是吃药略有缓解,但是会伤害脾胃;有的是干脆越吃越重。
人为什么会出现黄痰呢?其实这个很好理解。人外伤伤口处为什么会化脓?就是人体自身的白细胞巨噬细胞要去消灭炎症。大量白细胞的尸体堆积,时间稍久就会形成“脓”。各位想想,这样的“脓”在体内,基于体温作用和体内略显缺氧的环境的发酵,能不变成黄色吗?
所以,绝大多数的黄痰,不是什么热证的指标,只能说明身体新陈代谢的能量不足——不能及时把白细胞的尸体清运走。而中医所讲的“寒”,其实就是指的身体新陈代谢能力低下。所以,大多数黄痰,不但不是热证的指证,恰恰是寒证的体现。只是这种寒证不是单纯寒证,是本底有寒,标(不是“表”)证有热的一种寒热混合症状。
这时候的治疗需要以温阳为底,辅以少量清虚热的药物解决标证即可。传统中医一般此处会使用生石膏。因为石膏微寒,清热基本不伤正气。尤其是小孩子,用到石膏就可以了。现在很多医生开药,一见到黄痰,动辄就是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甚至鲜竹沥、天竺黄等等,甚至还有随意使用保婴丹、猴枣散的,杀人无数。(顺便说一句,保婴丹、猴枣散在药典上都是儿科急救用药。必须是高热惊厥才能酌情使用。因为这些药里含有珍珠、大黄、牛黄、猴枣等等特别寒凉的药物。如果是真正的高热,用这些寒凉药对抗一下,可以迅速退热以救命。但是如果没有高热,妄用如此大寒之品,对孩子来说那就不是救命而是要命了。我们一个邻居的孩子就是,本来一个身体不错声音甜美的小女孩,就是妄用猴枣散之后,身体不但变得差了,而且声音变得又粗又哑,听着就难受。)了解了咳嗽主要和肺脾肾不足有关的基本常识,我们就能判断一般咳嗽的治疗方向了。肯定是温阳扶正而非清热解毒。
真正的燥咳,首先一点是口渴欲饮,而且一定是主观上喜欢喝凉水。有些咳嗽的人也是口渴欲饮,但是喜欢热水。这一点区别非常重要。欲饮凉水的可能是燥咳,如果是喜欢热水的,那是体内有虚热导致的,就不能用滋阴只能用石膏之类的东西。刚才说小孩不会咳痰,不过可以听声音。如果能听到呼噜呼噜的痰音,就肯定是有痰且清稀不是燥咳。燥咳的要点就是口渴欲饮且喜凉水。
还有一种也比较常见的咳嗽是肝咳,即因为肝胆虚热引发的咳嗽。这属于小柴胡证。这种咳嗽的表现热象居多,但也不能单纯使用寒凉药。要寒热混杂使用。这种咳嗽的病人最好是把脉来确定,尤其是小孩子,因为小柴胡证的一些临床症状,小孩子自己常常是无法主观准确表达。
总之,咳嗽的问题寒湿原因居多,外因只是诱发因素,内因才是根本问题。轻易不要使用寒凉滋阴药物,温阳解表化湿才是正路。如果只是用寒凉药物压制症状的话,可能一时可以缓解问题,但是会全面伤害体质,得不偿失。
三、常见问题(FAQ)
1、川贝和梨能不能治疗咳嗽?
梨是比较寒凉的东西,可以清热滋阴。如果是真正的燥热干咳是可以用的。但是现代人因为饮食不节生活无度,基本都是寒性体质,真正的燥咳热咳,十个里不见得有一两个。梨即使蒸过之后依然是滋阴的,所以不适合绝大多数咳嗽。只要你的咳嗽痰多,且痰是清稀的容易咳出的,就肯定不能吃梨。
川贝是干什么用的呢。必须是燥热胶痰。什么是“胶痰”,就是非常难以咳出,即使咳出,痰呈现凝结块状,完全不散,这称为胶痰。有人曾经做过实验,用上等川贝磨粉,散在痰上,不久痰就慢慢自化成为清水。可见化痰之说不虚。如果痰本身容易咳出且比较清稀,就不能用川贝。因为川贝远比秋梨更寒凉。
2、秋天为什么咳嗽多发?
有人说为什么最近秋天到了咳嗽的人很多,是不是燥咳?能不能用秋梨川贝之类的东西?这要先理解为什么秋天会咳嗽很多。
我们学中医不能生搬硬套。不是到了秋天就是肺金当令,就是全都属于燥咳了。主要原因是夏天人的能量大量消耗,所以容易造成体虚。这样一来,到了交季的时候,身体一时不能马上适应气候转换,进而容易出现外感情况,又因为外感诱发咳嗽。
3、温热药为什么会上火?
至于用温热药容易上火,这要从两个方面说。第一,中医讲火郁发之,所以,如果有表证的话,需要解表。不解表等于没有开门,那么里面加热的话肯定上火。比如麻黄汤证的病,如果不用麻黄开门而一味使用温阳药,肯定是发烧越来越高。所以解表很重要。另一方面,在里有虚热的话,可以用石膏知母制衡,这样就可以避免温阳药的副作用。但是不能用太过寒凉的。尤其是小孩子,容易不能用鲜竹沥天竺黄之类的东西
4、藿香正气水什么时候用?
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以夏天用的最多。如果只是外寒风寒,没有湿的问题或不太明显,最好不用这个药,因为化湿的药理论上容易伤津液。
中医治病是很讲究季节(时间)和疾病的关系的。所以,夏天用的药物或方剂,秋天不一定适用。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关于咳嗽的问题
关于咳嗽的问题
花点儿时间说说咳嗽的问题。最近不少人问我这方面问题,发现大家误区不少。很多人咳嗽了就会选择川贝或秋梨之类的东西,这是很不严谨的。我们需要从原理上先正确认识咳嗽。
一、&咳嗽的原理
咳嗽可以由很多原因引起,中医古有“五脏六腑皆可令人咳”之说。比如我见过有中医的医案,治疗过膀胱咳。所以,咳嗽不是仅用简单思路可以通治的。不过,大多数咳嗽的确是基于比较集中的原因。比如主要是表不解或寒湿。所以,对于常见咳嗽还是可以有一些起码的把握。
咳嗽主要和人的肺脾肾相关。
其中肾是能量之源,相当于汽油;脾是化湿的脏腑,相当于发动机;肺是升降之枢,相当于司机。一般来说,一个人外感引发咳嗽,主要还是内里有问题,不然不会仅仅由于外感引发咳嗽。外感导致表被闭住,所以肺的升降功能失调,气机紊乱才会咳嗽。
一般人以为身上有汗就是毛窍打开,是表已解的表现。其实不然。中医发现很多时候,人虽然能出汗,但是表依然没有完全通畅,必须使用药物帮助身体把表完全打开才能愈病。这就是所谓“病汗”和“药汗”的不同。
肺有升发和肃降两种功能。一般来说,一方面正常,另一方面也会随之正常;一方面不正常,也会跟着影响另一方面。所以,外感的时候,表被郁闭,肺向外宣发的升的功能受到阻碍了,随之,肺在内向下肃降的功能也受到影响。当人体气机不能正常上下出入的时候,就会在体内出现紊乱,这就是咳嗽的起源。
肾阳不足的人,体内水液不能正常气化成为有用的津液,就容易形成水饮停滞或痰饮。所以,老年人的咳嗽常常有肾虚的原因。
同时,咳嗽多数情况下常常伴有痰的存在,这就是另一方面问题,即寒湿因素。
小孩子则是与中焦关系密切。小孩子脏腑发育尚未完全,尤其是脾胃更显娇嫩。如果平时喜食寒凉或过食甜食,就会造成对脾阳的伤害。脾阳不足,就不能把入胃的饮食化成精微物质供身体使用,进而造成“化湿不化精”,形成痰。还有孩子积食也会伤害脾阳,同样生痰。所以小孩子的咳嗽,一般除了外感的诱因之外,大多数都和脾阳不足有关。没有里面的痰饮,仅仅有外寒的话,一般不会出现咳嗽的。
因此,各位家长应该在平时多多注意孩子的饮食。不要以为咳嗽只是和当下的感冒发烧有关。病根可能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埋下来,就等着有外感来诱发呢。
二、常见咳嗽的辩证方法
1、表不解和痰饮的区别
一般来说,醒着的时候咳嗽,睡着不咳嗽,这是身体的抗病反应。因为醒着的时候能量足,所以在有能量的时候身体会激发能量赶快排痰解表,于是症状就更突显。所以,根据这个表现一般可以判断是表不解未咳嗽的主要原因。应该使用温阳解表的药物彻解表证。表证解了,咳嗽自然就好了。
还有一种咳嗽正相反,是躺下就严重。这是内里的原因更多,主要是痰饮作祟。大家可以用中医取象的思维来理解,半瓶水如果立着,水就在底部;如果放倒的话,水就会均匀分布。所以,人一躺下就咳嗽严重尤其是排痰更多,这就说明是体内痰饮导致的。
2、寒咳和热咳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见到咳嗽和排痰,怎么确定是寒证还是热证?这是很多人甚至很多专业医生都不理解的。一般会认为见到黄痰就是热咳。现在很多医院都是这个思路给孩子治病。所以小孩子一咳嗽就会给大量寒凉药。有的是吃药略有缓解,但是会伤害脾胃;有的是干脆越吃越重。
人为什么会出现黄痰呢?其实这个很好理解。人外伤伤口处为什么会化脓?就是人体自身的白细胞巨噬细胞要去消灭炎症。大量白细胞的尸体堆积,时间稍久就会形成“脓”。各位想想,这样的“脓”在体内,基于体温作用和体内略显缺氧的环境的发酵,能不变成黄色吗?
所以,绝大多数的黄痰,不是什么热证的指标,只能说明身体新陈代谢的能量不足——不能及时把白细胞的尸体清运走。而中医所讲的“寒”,其实就是指的身体新陈代谢能力低下。所以,大多数黄痰,不但不是热证的指证,恰恰是寒证的体现。只是这种寒证不是单纯寒证,是本底有寒,标(不是“表”)证有热的一种寒热混合症状。
这时候的治疗需要以温阳为底,辅以少量清虚热的药物解决标证即可。传统中医一般此处会使用生石膏。因为石膏微寒,清热基本不伤正气。尤其是小孩子,用到石膏就可以了。现在很多医生开药,一见到黄痰,动辄就是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甚至鲜竹沥、天竺黄等等,甚至还有随意使用保婴丹、猴枣散的,杀人无数。(顺便说一句,保婴丹、猴枣散在药典上都是儿科急救用药。必须是高热惊厥才能酌情使用。因为这些药里含有珍珠、大黄、牛黄、猴枣等等特别寒凉的药物。如果是真正的高热,用这些寒凉药对抗一下,可以迅速退热以救命。但是如果没有高热,妄用如此大寒之品,对孩子来说那就不是救命而是要命了。我们一个邻居的孩子就是,本来一个身体不错声音甜美的小女孩,就是妄用猴枣散之后,身体不但变得差了,而且声音变得又粗又哑,听着就难受。)了解了咳嗽主要和肺脾肾不足有关的基本常识,我们就能判断一般咳嗽的治疗方向了。肯定是温阳扶正而非清热解毒。
真正的燥咳,首先一点是口渴欲饮,而且一定是主观上喜欢喝凉水。有些咳嗽的人也是口渴欲饮,但是喜欢热水。这一点区别非常重要。欲饮凉水的可能是燥咳,如果是喜欢热水的,那是体内有虚热导致的,就不能用滋阴只能用石膏之类的东西。刚才说小孩不会咳痰,不过可以听声音。如果能听到呼噜呼噜的痰音,就肯定是有痰且清稀不是燥咳。燥咳的要点就是口渴欲饮且喜凉水。
还有一种也比较常见的咳嗽是肝咳,即因为肝胆虚热引发的咳嗽。这属于小柴胡证。这种咳嗽的表现热象居多,但也不能单纯使用寒凉药。要寒热混杂使用。这种咳嗽的病人最好是把脉来确定,尤其是小孩子,因为小柴胡证的一些临床症状,小孩子自己常常是无法主观准确表达。
总之,咳嗽的问题寒湿原因居多,外因只是诱发因素,内因才是根本问题。轻易不要使用寒凉滋阴药物,温阳解表化湿才是正路。如果只是用寒凉药物压制症状的话,可能一时可以缓解问题,但是会全面伤害体质,得不偿失。
三、常见问题(FAQ)
1、川贝和梨能不能治疗咳嗽?
梨是比较寒凉的东西,可以清热滋阴。如果是真正的燥热干咳是可以用的。但是现代人因为饮食不节生活无度,基本都是寒性体质,真正的燥咳热咳,十个里不见得有一两个。梨即使蒸过之后依然是滋阴的,所以不适合绝大多数咳嗽。只要你的咳嗽痰多,且痰是清稀的容易咳出的,就肯定不能吃梨。
川贝是干什么用的呢。必须是燥热胶痰。什么是“胶痰”,就是非常难以咳出,即使咳出,痰呈现凝结块状,完全不散,这称为胶痰。有人曾经做过实验,用上等川贝磨粉,散在痰上,不久痰就慢慢自化成为清水。可见化痰之说不虚。如果痰本身容易咳出且比较清稀,就不能用川贝。因为川贝远比秋梨更寒凉。
2、秋天为什么咳嗽多发?
有人说为什么最近秋天到了咳嗽的人很多,是不是燥咳?能不能用秋梨川贝之类的东西?这要先理解为什么秋天会咳嗽很多。
我们学中医不能生搬硬套。不是到了秋天就是肺金当令,就是全都属于燥咳了。主要原因是夏天人的能量大量消耗,所以容易造成体虚。这样一来,到了交季的时候,身体一时不能马上适应气候转换,进而容易出现外感情况,又因为外感诱发咳嗽。
3、温热药为什么会上火?
至于用温热药容易上火,这要从两个方面说。第一,中医讲火郁发之,所以,如果有表证的话,需要解表。不解表等于没有开门,那么里面加热的话肯定上火。比如麻黄汤证的病,如果不用麻黄开门而一味使用温阳药,肯定是发烧越来越高。所以解表很重要。另一方面,在里有虚热的话,可以用石膏知母制衡,这样就可以避免温阳药的副作用。但是不能用太过寒凉的。尤其是小孩子,轻易不能用鲜竹沥天竺黄之类的东西。
4、藿香正气水什么时候用?
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以夏天用的最多。如果只是外寒风寒,没有湿的问题或不太明显,最好不用这个药,因为化湿的药理论上容易伤津液。
中医治病是很讲究季节(时间)和疾病的关系的。所以,夏天用的药物或方剂,秋天不一定适用。
&&北京妈妈防线qq,不闲聊,不网诊。
我的更多文章:
( 12:05:12)( 15:42:01)( 16:34:28)( 19:09:09)( 15:48:55)( 16:22:27)( 10:27:45)( 11:34:47)( 18:06:51)( 17:17:19)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蒸橙子治咳嗽的做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