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贝母15g海藻30g生牡蛎30g山慈菇20g黄药子是什么25g天葵6g山豆根15g射干12 昆布30g 治什么病

甲状腺肿瘤是一常见的肿瘤,以颈前部肿块为主要症状,肿块有良性与恶性之分,良性肿瘤主要是腺瘤,恶性肿瘤有癌和淋巴瘤等。此外还有很难说是肿瘤的结节性甲状腺肿以及甲状腺囊肿,目前也暂列入良性肿瘤,据上海普查236501名职工,发现甲状腺有肿块者11336人,发病率高达4.8%,但甲状腺癌的发病数为3.9/10万,可见以良性肿瘤居多。
甲状腺肿瘤大约占所有癌症的1%,在地方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流行区,甲状腺癌特别是低分化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也很高。年龄调查发病率,男性中每年低于3/10万,而女性确要高2~3倍,各种类型的甲状腺癌年龄分布亦异,乳头状腺癌分布最广,可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至百岁老人,滤泡状癌多见于20~100岁,髓样癌多见于40~80岁,未分化癌多见于40~90岁。
传统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主要归属于“瘿病”,如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中已有“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何谓瘿?《杂病源流犀烛》谓:“其皮宽,有似樱桃,故名瘿。”《说文解字》注曰:“瘿、颈瘤也。”可见就是指甲状腺肿瘤,在此尚有“瘿囊”“瘿瘤”之分。所谓“有核瘟疒”就可能是指结节性甲状腺肿。在三因方中有五瘿之分,其中“坚硬不可移者,可曰石瘿”,更是与甲状腺癌相近。对瘿病的治疗,历代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如金代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提出用海带、海藻、昆布防治瘿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有用黄药子酒治疗瘿病等,至今这几味中药仍是治疗甲状腺肿瘤的要药,延用不衰。
甲状腺肿瘤在传统医学中称谓不一,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虽统称为“瘿病”,但巢元方才区分为血瘿、息肉瘿、气瘿三种,孙思邈则划分为石瘿、气瘿、劳瘿、土瘿、忧瘿,陈无择则提出石瘿、肉瘿、筋瘿、血瘿、气瘿的五类分类法,其中息肉瘿、石瘿、肉瘿均是甲状腺肿瘤性质及质地的具体描述。
病因病机&&
具体确切的病因目前尚难肯定,但从流行病学调查、肿瘤实验性研究和临床观察,甲状腺癌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放射性损伤&
用X线照射实验鼠的甲状腺,能促使动物发生甲状腺癌。实验证明131Ⅰ能使甲状腺细胞的代谢发生变化,细胞核变形,甲状腺素的合成大为减少。可见放射线一方面引起甲状腺细胞的异常分裂,导致癌变;另一方面使甲状腺破坏而不能产生内分泌素,由此引起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大量分泌也能促发甲状腺细胞癌变。
在临床上,很多事实说明甲状腺的发生与放射线的作用有关。特别令人注意的是,在婴幼期曾因胸腺肿大或淋巴腺样增殖而接受上纵隔或颈部放射治疗的儿童尤易发生甲状腺癌,这是因为儿童和少年的细胞增殖旺盛,放射线是一种附加刺激,易促发其肿瘤的形成。成人接受颈部放射治疗后发生甲状腺癌的机会则不多见。
(二)碘和TSH&
摄碘过量或缺碘均可使甲状腺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如瑞士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的甲状腺癌发病率为2&较柏林等非流行高出20倍。相反,高碘饮食也易诱发甲状腺癌,冰岛和日本是摄碘量最高的国家,其甲状腺癌的发现率较其他国家高。这可能与TSH刺激甲状腺增生的因素有关。实验证明,长期的TSH刺激能促使甲状腺增生,形成结节和癌变。
(三)其他甲状腺病变&
临床上有甲状腺腺癌、慢性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或某些毒性甲状腺肿发生癌变的报道,但这些甲状腺病变与甲状腺癌的关系尚难肯定。以甲状腺腺瘤为例,甲状腺腺瘤绝大多数为滤泡型,仅2~5%为乳头状瘤;如甲状腺癌由腺瘤转变而成,则绝大多数应为滤泡型,而实际上甲状腺癌半数以上为服头状癌,推测甲状腺腺瘤癌变的发生率也是很小的。
(四)遗传因素&
约5~10%甲状腺髓样癌有明显的家族史,而且往往合并有嗜铬细胞瘤等闰,推测这类癌的发生可能与染色体遗传因素有关。
中医学对瘿病的认识渊远流长,历代医家一致认为水土因素,情志内伤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早在《吕氏春秋》中已指出“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与地理环境有关;《诸病源候论》则明确指出:“瘿者,亦有饮沙水”,“常食令人作瘿病”的因素,可见对水土因素早有认识。在瘿病的分类名称中也列有泥瘿、土瘿之名。而情志内伤的气郁是瘿病的又一主要因素,在《圣济总录》已明确“(瘿病)妇女多有之,缘忧患有甚于男子也”,是女性高发的因素,这些触发因子引起甲状腺组织的病变,发展而成肿瘤。对瘿瘤的病机,在《外科正宗》已指出“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是气滞、痰凝、血瘀壅结所致。因情志内伤,肝气疏泄失司,郁结不化,脾气随之受累,运化失司,津液失去布敷,凝聚成痰,痰凝与气郁相互搏结,交阻于颈,遂成瘿瘤,继之气郁而累及血循,血行不畅,瘀阻经络,痰凝又更阻碍血运,痰瘀交凝,瘿肿更趋坚硬,所以《济生方》一言以概之,曰:“夫瘿瘤者,大抵人之气血,循环一身,常欲无滞留之患,调摄失宜,气凝血滞,为瘿为瘤”。可见气、痰、瘀三者壅结颈前是瘿瘤的基本病理。
诊断要点&&
&&& (一)临床表现
(1)颈前鄂肿块:颈前有结块肿大是本病最基本的临床特征,也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但甲状腺肿大可见于多种甲状腺疾病,不一定是甲状腺肿瘤,所以临床望诊和触诊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若触及表面不光滑,边缘不清楚,并且固定不动的无痛肿块,则绝大可能为恶性肿瘤。
(2)甲状腺功能紊乱症状:部分甲状腺肿瘤转化为毒性结节时,可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出现心悸、烦躁、汗出、恶热、易于激动、手抖等症状;当甲状腺肿瘤有退行性变时,可伴有神疲乏力、畏寒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症状。但大多数甲状腺肿患者甲状腺功能在正常范畴,临床无甲状腺功能紊乱的表现。
(3)局部压迫症状:在肿瘤增大时,部分病人可有局部压迫症状,压迫气管可引起胸闷、气憋、咳嗽;压迫声带麻痹可致声音嘶哑;压迫颈交感神经,可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
由于甲状腺癌有多种不同的病理类型和生物学特性,其临床表现也因此各不相同。它可与多发性甲状腺结节同时存在,多数无症状,偶发现颈前区有一结节或肿块,有的肿块已存在多年而在近期才迅速增大或发生转移。有的患者长期来无不适主拆,到后期出现颈淋巴结转移、病理性骨折、声音嘶哑、呼吸障碍、吞咽困难甚至Horner综合征才引起注意。局部体征也不尽相同,有呈甲状腺不对称结节或肿块,肿块或在腺体内,随吞咽而上下活动。待周围组织或气管受侵时,肿块即固定。
(一)乳头状癌&
是一种分化好的甲状腺癌,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总数的3/4;病灶一般为单发,体积大小不等,最小的直径在0.5cm以下,称之微癌;直径在1cm以下的称之为隐癌,大的病灶直径可大于10cm。小的肿瘤常常是实质性病灶,而大的肿瘤往往伴有囊性变。囊变者可见囊壁有葡萄簇样结节突出囊腔,腔内存有陈旧性血水。该型癌肿一般无包膜,仅5%有不完整包膜。在显微镜下有些肿瘤细胞排列成乳头状,乳头大小不等,长短不一,常见三级以上分支,乳头中心为纤维血管囊,细胞大小均匀;核小、分裂少见。乳头状癌常伴有滤泡状癌的成份,但肿瘤的命名仍为乳头状癌,而不称为滤泡状癌或者混合型。如果乳头状癌中含有未分化癌的成份,而命名应为未分化癌,也意味着这一种未分化癌可能是乳头状癌的进一步恶化。有时肿块很小,颈部淋巴结转移常见被发现。本癌恶性度较低,10年存活率可达88%。乳头状癌在临床上常有甲状腺区孤立性结节,直径多在lcm以上。隐伏性癌多见于尸检,或在已发生颈区淋巴结转移时发现肿块。
(二)滤泡状癌&&
占甲状腺癌总数的10%~15%,肉眼检查时看到滤泡状癌是一种实质的具有包膜的肿瘤,包膜上常密布着丰富的血管网,较小的癌肿和甲状腺腺瘤很相似。切面呈红褐色,常可见到纤维化,钙化出血和坏死。组织学上,由不同分化程度的滤泡所构成。分化良好者,滤泡结构较典型,细胞异型性亦较小。这时与腺瘤不易区别,需依靠包膜或血管浸润来确定病理诊断。分化不良者滤泡结构较少,细胞异型较大,核分裂象亦多见,可呈条索状实性的巢状排列。有时癌细胞穿出包膜进入多处静脉中形成癌栓,常常成为远处转移的起点,所以滤泡状癌多见于血道转移,文献报道占19%~25%。滤泡状癌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妇女,临床表现与乳头状癌相类似,但癌块一般较大,较少局部淋巴结转移,而较多远处转移。少数滤泡状癌浸润和破坏邻近组织,可以出现呼吸道阻塞等症状。
(三)甲状腺髓样癌&
在1951年由horn首先描述,1959年Hazard等进一步阐明了这种特殊类型的癌。并命名为髓样癌。占甲状腺癌总数的3%~10%,瘤体一般呈圆型或卵圆型,边界清楚,质硬或呈不规则形,伴周围甲状腺实质浸润,切面灰白色或淡红色,可伴有出血坏死及钙化,肿瘤直径平均约2~3cm。显微镜下癌细胞呈卵圆型,多边形或梭形,核分裂少至中等;细胞排列呈巢状束带状或腺腔状。间质中含有数量不等的淀粉样物,癌细胞多时,淀粉样物较少,反之淀粉样物就多;转移灶中也如此。甲状腺髓样癌是一种中度恶性的癌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大多数是散发性,约10%为家族性。临床上除了和其他甲状腺癌一样有甲状腺肿块和颈淋巴结转移外,还有其特有的症状。约30%患者有慢性腹泻史并伴有面部潮红似类癌综合症,或cushing代谢综合症,与肿瘤细胞产物有关。
家族性髓样癌的特征如下:
①发病年龄较轻,诊断时平均年龄33岁,散发性髓样癌诊断时平均年龄超过55岁。
②均为双侧性癌腺叶和多中心病变,肿瘤分布和形态不对称,可能一侧有巨大肿物而对侧仅有组织学征象,但无一例外地均为双侧病变。散发性者多为单侧肿物。
③家族性髓样癌癌块较小,由于筛查,也有隐性发现。散发性者癌块直径多超过4cm。
④家族性者较少见淋巴转移,远处转移更少见,可能因发现较早之故。
⑤家族性髓样癌多位于滤泡旁细胞集中处,即腺叶上中三分之一交界处。
⑥家族性髓样癌常伴有嗜铬细胞瘤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四)甲状腺未分化癌&
系高度恶性肿瘤,较少见,约占全部甲状腺癌的5%~10%,好发于老年人。未分化癌生长迅速,往往早期侵犯周围组织。肉眼观癌肿无包膜,切面呈肉色,苍白,并有出血、坏死,组织学检查未分化癌可分为棱型细胞型及小细胞型两种。主要表现为颈前区肿块,质硬、固定、边界不清。常伴有吞咽困难,呼吸不杨,声音嘶哑和颈区疼痛等症状。两颈常伴有肿大淋巴结,血道转移亦较常见。
&&& (二)实验室检查
(1)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肿瘤一般均在正常范围,少数病人可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个别发生退行性变时可有甲状腺功能减退。
(2)超声波检查:可发现肿瘤的局部改变,在检查中可明显区分是囊性或实质性结节。但实质性结节尚难分辨其性质,必须进行131I甲状腺扫描。
(3)131I甲状腺扫描:可发现肿瘤的结节阴影,随其功能的不同,可有热结节、温结节、凉结节、冷结节之分。甲状腺肿瘤以冷结节居多。
(4)甲状腺x线摄片:x线检查中可观察气管有无移位被压的迹象,甲状腺平片则可了解肿瘤有无钙化,良性肿瘤较少有钙化,而癌肿发生钙化的较多,其钙化阴影呈磨玻璃状,边缘多不规则,这对肿瘤的性质判明有一定帮助。
(5)病理检查:有助于甲状腺肿瘤病理性质的确定。但目前对甲状腺针刺活检在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中的地位意见不一,有的学者认为必须除甲状腺炎外始可进行。
总之,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于局部触诊及超声波、131I甲状腺扫描。
治疗方法&&
(一)外科治疗&
外科治疗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对可疑为癌的甲状腺结节如何正确处理?二是对已确诊的甲状腺癌应该采用何种最佳治疗方案。
1.对可疑甲状腺癌性结节的处理:比较合理的方案是进行筛选,对所有甲状腺结节常规做131Ⅰ扫描。除了131Ⅰ扫描显示为功能性或炎性结节外,都采用了手术探查。尤其有下列情况者更应早期手术治疗。
&&& ①外癌性结节。
②直径大于3~5cm囊性结节,或穿刺检查找到癌细胞或2~3次穿刺后不消失者。
③超声检查为实质性肿物。对单发结节的术式选择,由于单发结节癌的发生率高,可达5%~35%,至今又无可靠方法判断,甚至术中冰冻切片检查也有个别漏诊者,而且单纯结节摘除后,术后复发率较高。可达16.7%。因此,我们常规对甲状腺单发实性结节、囊实性结节及囊性结节>4cm者均行患侧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术,术中未发现淋巴结肿大者,不给颈清术。
2.对已确诊为甲状腺癌者应采用何种处理规则,要取决于患者的体质情况,癌肿的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
(1)乳头状癌:临床上具有恶性程度低,颈淋巴结转移率高,好发于中青年妇女等特点,所以手术治疗必须考虑以上这些因素。如果癌肿局限在一侧的腺体内,可将患侧腺体连同峡部全部切除,同时行对侧腺体大部切除。但如果癌肿已侵及左右两叶,则需将两侧腺体连同峡部全部切除。手术后5年治愈率可达80%以上。临床实践证明,对没有颈淋巴结转移的乳头状腺癌不需同时清除患侧颈淋巴结,预防性颈淋巴结清除不能提高治愈率。但应强调术后随访有重要性,然而对边远山区或农村的患者缺乏随访条件应区别对待。对颈部有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进行包括颈淋巴结清扫术在内的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国内外的方案都是一致的。
(2)滤泡状腺癌:虽是低度恶性甲状腺癌,但它的转移方式主要是血道转移,淋巴结转移约占20%,临床上无颈部淋巴结肿大者,一般不作预防性颈清扫术。有颈淋巴结转移者不一定同时有血道转移,所以治疗性颈清扫术还是必要的。
(3)髓样癌:恶性程度中等,常沿淋巴道及血道转移,一旦颈部淋巴结转移,即可较快浸润到包膜外,累及周围组织,所以确诊后不管临床能否捫及肿大淋巴结,一律做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伴有嗜铬细胞瘤者,在甲状腺手术以前首先要处理嗜铬细胞瘤,否则术中会激发高血压,影响手术顺利进行。
(4)未分化癌:由于本病病程短,进展快,首诊时大多数已失去根治机会,预后恶劣,不宜手术治疗或仅能做活检以明确诊断。但偶尔有病灶较小,适宜手术的还应积极争取作根治性手术。
(二)化学治疗
大肠癌的化疗以5-氟尿嘧啶为首选药物。一般用静脉注射,可给12~15mg/kg,每日一次,共5天,以后剂量减半,隔日一次,直至明显的毒性症状如呕吐、腹泻等出现,以总量达8~10g为一疗程。本法反应稍轻,适用于门诊治疗。有肝脏转移者,可每日予5-氟尿嘧啶150~300mg,分次口服,总量约10~15g,比静脉用药的疗效差。目前多主张联合化疗,但尚无成熟方案。有人建议MFC方案,即:5-氟尿嘧啶500mg,丝裂霉素4mg,阿糖胞苷50mg,联合应用,第1~2周,每周静脉注射2次,以后每周1次,共8~10次为一疗程。化疗的毒性症状除胃肠道反应外,还可见骨髓抑制,须密切观察。此外,目前常用的化疗药物还有呋喃氟尿嘧啶、优福定、环磷酰胺、双氯乙亚硝脲、环己亚硝脲及甲环亚硝脲等。
(三)内分泌治疗甲状腺素能抑制TSH分泌,从而对甲状腺组织的增生和分化好的癌有抑制作用,对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在上述类型甲状腺癌手术后常规给预抑制TSH剂量甲状腺素,对预防癌有复发和转移灶的治疗均有一定效果,但对未分化癌无效。国内一般每天用干燥甲状腺片80~120mg,以维持高水准的甲状腺激素的水平。
(四)放射治疗
疗效尚不满意,有人认为:①术前放疗可使肿瘤缩小,提高切除率,减少区域性淋巴转移、术中癌细胞的播散及局部复发;
②术后放疗:对手术根治病例,如肿瘤已穿透肠壁,侵犯局部淋巴结、淋巴管和血管,或外科手术后有肿瘤残存,但尚无远处转移者,宜作手术后放疗;③单纯放疗:对晚期直肠癌病例,用小剂量放射治疗,有时能起到暂时止血、止痛的效果。各种类型的甲状腺癌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差异很大,几乎与甲状腺癌的分化程度成正比,分化越好,敏感性越差,分化越差,敏感性越高。因此,未分化癌的治疗主要是放射治疗。甲状腺癌有一定吸碘能力。
(五)中医药治疗
甲状腺肿瘤确诊后,原则上都需手术切除,中国也早已开展外科手术治疗,在《三国志》中已有“十人割瘿九人死”的传闻,至于中药治疗,在《千金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古医藉中已记载有数十首治瘿的方剂,已有用羊靥,鹿靥的以脏治脏的方剂,金代张从正则已提出“海带、海藻、昆布三味,皆海中之物,但得二味,投入于水瓮中,常食亦可消矣”的防治措施,近代医家不仅充分认识到含碘中药对瘿瘤的利弊关系,并进一步采用消瘤抗癌的药物与辨证施治有机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了疗效。余用延寿化瘤丹加辨证论治,提高了治疗甲状腺瘤的功效。
&&& (1)辨证论治
&&& 1)肝郁痰凝型。
主证:情志抑郁,咽部作憋,颈前瘿肿,质柔如胶,光滑圆润,随吞咽上下,胸闷胁胀,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红,脉弦细滑。治法:理气消瘿,化痰散结。
方药:瘿瘤散结汤。香附10g,郁金10g,青皮10g,三棱10g,莪术10g,山慈菇15g,白芥子10g,全瓜蒌15g,海蛤壳30g,生牡蛎30g,八月札20g,白花蛇舌草20g。
甲状腺肿块质地较硬,病程较长者,加桃仁、鬼剪羽、石见穿、山甲片、乳香、没药,或加乌贼骨、煅瓦楞等;大便燥结难行者,可重用瓜蒌;或加用生大黄;年老体弱或服药后出现神倦乏力,面色少华等虚弱症状者,加灸黄芪、党参、当归、黄精等;妇女在经期,去三棱、莪术,改用丹参、赤芍。
分析:方中香附、郁金、青皮舒理郁结之肝气,以除其因;三棱、莪术、软坚消结、山慈菇、生牡蛎是消瘿之要药,再辅以海蛤壳、白花蛇舌草消症抗癌,皆为消蚀甲状腺肿瘤而为之,再佐以白芥子、全瓜蒌化痰,散结,加之八月札既能舒肝理气,又能消瘤化结,故全方既舒理肝气,化痰散结以解其郁又能消瘿抗癌,故药后不仅可使肿瘤缩小,甚至使肿块消失而除病。
&&& 2)痰瘀交阻型。
主证:颈部瘿肿,质中偏硬,呈圆或椭圆形,边界尚清,可随吞咽上下,伴有咽部不适,胸闷气憋,或有月经不调,苔薄腻,舌质偏暗,脉弦细涩。
治法:化痰软坚,活血散结。
方药:海藻玉壶汤(《外科正宗》)。海藻10g,昆布10g,陈皮10g,法夏10g,贝母10g,连翘15g,当归10g,川芎10g,茯苓12g,香附10g,郁金15g,穿山甲(先煎))15g,土贝母12g,蚤休15g,石见穿15g,天南星10g。
郁久化火,烦热,舌红者,加丹皮10g,栀子10g,夏枯草15g;神疲乏力,便溏者,加白术10g,山药15g。
分析:方中海藻、昆布为含碘消瘿之主药,陈皮、法夏、茯苓、贝母、南星化痰敛结,当归、川芎活血通脉,辅以香附、郁金理气,连翘、蚤休清热,共奏化痰活血消瘿散结之功,再加上穿山甲、土贝母、石见穿,消瘤破症,更助上药消除肿瘤之功。
&&& 3)血瘀石瘿型。
主证:颈前瘿病,质硬如石,难以推移,或见颔下瘰疬,咽喉梗塞,吞咽不畅,甚则声音嘶哑,形瘦清癯,面黯不泽,苔薄或少,舌色紫黯,可见瘀斑,舌下青筋暴露,脉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散结消症。
方药:消瘿汤[《陕西中医》)1988;(7):293]。昆布、黄药子、海藻各15g,土贝母12g,炒山甲、乌蛇、重楼各10g,生牡蛎、忍冬藤30g。
痰甚者加南星、瓜蒌;气郁甚者加香附;血瘀甚者加蜈蚣、蟅虫;热毒甚者加山豆根。
分析:本方是针对甲状腺肿瘤所设,昆布、海藻、黄药子、生牡蛎均为主药,以消瘿散症,土贝母、穿山甲软坚消瘤为辅,再加乌梢蛇、重楼,通脉消肿,活血散瘀,更加强诸药消瘿之功,至于方剂中纳入忍冬藤一味,可通络止痛,为缓解甲状腺癌之疼痛而设。本方为基本方,临床为辨证施治,随其气郁、血瘀、痰凝而另加佐使之品以相辅相成。
&&& 4)阴虚火郁型。
主证:颈前瘿肿,扪之质硬,心悸烦躁,面部烘热,咽干口苦,手颤失眠,舌苔薄黄,或苔少舌红,脉弦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化痰软坚。
方药:清心软坚方(《河南中医》1991;(4):24)。夏枯草20g,北沙参20g,白芍20g,生地20g,天冬20g,麦冬20g,川贝10g,石斛20g,海藻20g,昆布15g,黄药子10g,僵蚕20g,地龙30g,银花20g,酸枣仁20g,夜交藤30g。
口干口渴,苔少加玉竹、芦根;心悸不宁加五味子、莲芯;纳差便溏加白术,茯苓、砂仁;神疲力乏加党参、黄芪。
分析:本方以夏枯草,黄药子,海藻,昆布消瘿软坚以治其本,用沙参、白芍、生地、天冬、麦冬清热滋阴以消其症,更以僵蚕、地龙软坚消散,贝母化痰,银花清热利咽为辅,纳酸枣仁、夜交藤以宁心安神,既针对其病,又兼顾其证,也可适用于甲状腺癌放、化疗后出现阴虚烦热之症。
&&& 单验方
&中医免疫法治疗甲状腺癌存活率较高甲状腺癌患者常用中药有:虎杖、半枝莲、夏枯草、海藻、昆布、牡蛎、草河车、蒲公英、山慈菇,元胡、川贝母、白花蛇舌草、白英。&
如伴有甲亢症状可用:紫石英、紫贝齿、龙胆草、白蒺藜、石菖蒲、益智仁、夜交藤、仙鹤草。血红蛋白低于6克者加用大生地、大熟地、鸡血藤、仙鹤草、当归身、川芎、白芍。
甲状腺癌:&&
夏枯草30g,海藻30g,望江南30g,牡蛎30g,白花蛇舌草30g,野菊花30g,白毛藤30g,紫丹参30g,全瓜蒌30g,黄药子30g,昆布15g,淮山药15g,桃仁15g,南沙参12g,留行子12g,蝉房12g,小金片10片,天龙片15片口服,每1剂,煎2次分服,小金片分2次,天龙片分3次,随汤药吞服。
夏枯草15g,山豆根15g,生牡蛎15g,黄药子15g,白药子15g,桔核12g,留行子12g,天葵子12g,甲珠9g,苏梗9g,射干9g,马勃9g,昆布30g。口服,每日1剂,煎2次分服。
两根一参汤:&&&&
银花30g,紫草根30g,薏苡仁30g,山豆根30g,白英30g,丹参30g,龟腥草30g,夏枯草30g,生黄芪15g,土贝母12g,蚤休12g,六神丸45粒。每日1剂,煎2次分服,六神丸15粒1日3次。发热加黄芩15g,胸痛加郁金15g,气急加苏子12g,沉香6g。
黄菇汤:&&&
夏枯草30g,黄药子12g,山慈菇12g,半夏9g,新会皮6g,昆布12g,海藻12g,当归9g,僵蚕9g,郁金9g,贝母10g,小金丸6-8粒。口服,每日l别。煎2次分服。小金丸随汤吞服。
猫头鹰治甲状腺癌、乳疡复发:猫头鹰一只,用黄泥固封,文火煅存性,外加全虫100g,共研细末,每次冲服6g,一日一次。
&&& 针灸治疗
&&& 1)体针。
局部取穴:以左手拇、食指固定肿物,在结节周边将针刺入皮下,然后针尖向内斜,—直刺到结节的基底部。根据结节大小,共刺6~8针。另在结节皮肤正中,将一枚针直刺到结节的基底部。注意勿刺伤喉返神经。
邻近和远距离取穴:天柱3L10、大杼BL11、内关PC8、曲骨RN2穴。
&&& 2)扬刺法。
取穴:足阳明经之人迎ST9、气舍ST11、水突ST10部位,瘿瘤顶部中心及四周。
于人迎、气舍、水突及瘿瘤顶部中心,垂直刺入毫针各一支,再于瘿瘤四周取45度向心刺入毫针一支,深度以达瘿瘤中心为度,不可刺穿对侧囊壁。留针15~20分钟,每3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
3)耳穴压丸。
取穴:神门、肝、脾、颈、甲状腺、内分泌、胃。
用探棒在穴区内找到敏感点后,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于敏感点上。嘱患者每日自行揉按3~4次,每隔3~4天换1次,两耳轮流换贴,10次为1疗程。
&&& 4)耳针。
取穴:神门、皮质下、肺、咽喉、颈6用耳针在上述穴位轻刺,每日一次,5天为1疗程。
&&& 气功疗法
将身体分成两侧、前面、后面三条线∫自上而下逐次地进行放松。第一条线:头部两侧→颈部两侧→肩部→上臂→肘关节→前臂→腕关节→两手→十个手指。第二条线:面部→颈部→胸部→腹部→两大腿→膝关节→两小腿→两脚→十个脚趾。第三条线:后脑部→后颈→背部→腰部→两大腿后面→两腿弯→两小腿→两脚底。先注意一个部位,然后默念松,同时注意离开这一部位,再默念“松”,从第一条线开始,循序而下,待放完第一条线后,放第二条线,再放第三条线,每放完一条线,在一定部位一“止息点”轻轻意守一下。第一条线的止息点是中指,第二条线的止息点是大脚趾,第三条线的止息点是两脚心,每处约止息1~2分钟。当三条线一个循环放完后,再把意念集中在脐部,轻轻地意守,保持安静状态约3~4分钟,一般每次练动作2~3个循环,安静片刻,然后收功。接着自然呼吸,用右手中指轻轻放在肿瘤部位,每次呼气时,意想手上一股真气把肿瘤消失。反复10分钟左右收功。每日早、中、晚各1次,每次30分钟左右。
&&& 药膳疗法
1)夏枯草60g,瘦猪肉100g。加水炖服,可加盐等佐料。
2)海带30g,薏苡仁30g,鸡蛋3只,油、盐、胡椒粉各适量。将海带用清水浸泡洗去咸味,切成条状,薏苡仁淘洗干净,然后一起放入锅内加水同煮至海带、薏苡仁烂透,打入鸡蛋,调以油、盐、胡椒粉即可食用,喝汤吃海带及薏苡仁。
3)蛎肉210g,海带50g。将海带用水发胀,洗净,切细线,放水中煮至熟软后再放入牡蛎肉同煮,以食盐、猪脂调味即成。
4)蛤肉带壳60g,紫菜30g。煮熟后,吃肉和菜并喝汤。
5)干海蛾鱼7~8尾,瘦猪肉100g。炖食,饮汤食鱼及肉。
6)蛇皮2g,鸡蛋1枚。将蛋破1小孔,装入蛇皮末,封口煮食。每次服1枚,每日2次,连服60天。
&&& 梅玉娇 女 42岁农民
湖北省黄梅县孔龙镇杨树林村三组人。1994年3月患甲状腺癌,经九江市人民医院手术切除后,伤口久不愈合,经常流出粘液样分泌物,周围淋巴又出现新的肿块。经放、化疗治疗无效,于5月15日前来我所就诊,此时患者六脉虚细而数,舌质淡红而苔薄,气短懒言,面色晄白,颈部手术创口内浓水清稀,淋漓不断,在创口右侧又出现新的肿块,并且在不断扩大。证属正虚邪盛、气阴两虚,给予山蛩虫100g
生水蛭50g 干蟾皮50g 共碾为末,装入0号胶囊,日服四次,每次六粒,温开水吞服。并拟方:黄芪60g 金银花20g 连翘20g
黄药子20g 夏枯草10g 昆布10g 海藻15g 穿甲珠10g 甘草15g 水煎服。
经服药两月,肿块消失,伤口愈合。继续服用延寿化瘤丹三月,告以全愈!
按:甲状腺癌属中医学“瘿瘤”范畴,与“石瘿”相似。其病因病机为情志不遂,喜怒不节,忧思过度;或饮食不节,水土不宜;或素体气血失调,致使气滞血瘀、痰凝互结于颈部而成瘿瘤。余以山蛩为君,消瘤而抗癌,水蛭为臣,活血而散结,张锡纯曰:“生水蛭破瘀血而不伤新血。最宜生用,甚忌火炙。”干蟾皮有破癥结,行水湿,化毒,定痛。治阴疽瘰疬,恶疮,症瘕癖积之功,三药配伍,一君二臣,装入胶囊,善治恶性肿瘤,且疗效显著,余用在肿瘤临床上,每起沉疴,活人甚众。再以黄芪扶正气而排脓,银花、连翘以解毒,黄药子、夏枯草、昆布、海藻、穿甲等味,则瘤可散而结可除。由于胶囊中蟾皮有毒,故用甘草以解毒,清代医家邹澍在《本经疏证》中说:“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不欺我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药子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