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栀黄口服液加尼可刹米治疗可以1月婴儿黄疸吗

胆道闭锁的基因学研究进展--《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7年04期
胆道闭锁的基因学研究进展
【摘要】:正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是引起新生儿胆汁郁积性黄疸的最常见原因,发病率约为1∶ 000,患儿出生后1个月内就会逐渐出现黄疸、白陶土大便、肝脾大等症状。如果在3个月内确诊,肝门空肠吻合术(Kasai手术)能使约30%~80%的患儿暂时恢复胆汁排泄,然而术后进行性胆管炎和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726.5【正文快照】:
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是引起新生儿胆汁郁积性黄疽的最常见原因,发病率约为1:8()()()到1:18()()(),患儿出生后1个月内就会逐渐出现黄疽、白陶土大便、肝脾大等症状「’二。如果在3个月内确诊,肝门空肠吻合术(Kasai手术)能使约3()%~8()%的患儿暂时恢复胆汁排泄,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铁耕;李莉;李龙;王理;邹继珍;代纪娟;米荣;张军;尚官少方;王珍;王晓颖;康利民;;[J];北京医学;2012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赖东兰;[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传兵;[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殷黎静;[D];扬州大学;2010年
于淑红;[D];山东大学;2011年
张国强;[D];兰州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2007年02期
李会;肖现民;;[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6年05期
任召磊;谭志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年11期
YukutoYKoichiroSToshio MMakoto ATakahiko Y;[J];Cell R2006年04期
魏珏;马雄;;[J];肝脏;2008年04期
;[J];World Journal of G201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赖东兰;[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刘小卫;[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刘小卫;[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淑红;[D];山东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卢良威,张永生;[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卢良威,娄国强;[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金庆丰,洪水根,梁明华;[J];北京中医;1991年03期
王荞,全学模,唐毅,李晓庆,周德凯;[J];重庆医学;2005年02期
贾玉红,贾玉杰,姜妙娜;[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赵敏;于月成;吴维光;黄侃;张红菊;;[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吴宝金;茅慧华;曾咏梅;殷黎静;殷筱舒;杨伟伟;亢晓冬;刘桂杰;俞利平;顾美儿;吴培林;;[J];动物学研究;2009年03期
张敏芳;陈明英;张碧端;;[J];福建医药杂志;2007年04期
王云;罗天永;;[J];护士进修杂志;2010年08期
罗作明;陈贵兵;俞丹;俞浩;潘卫民;吴华;;[J];放射学实践;200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程良斌;[D];湖北中医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万莲;[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周燕;[D];兰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侯文英;李龙;刘树立;张军;张金山;李胜利;刘垚;明安晓;王海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年08期
杨露;孙梅;;[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年07期
张轻;王红;丁桂春;段雅琦;;[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1年07期
朱启镕;王建设;;[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年07期
黄志强;;[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1年04期
李士星;鞠浩;冯舒;张尧;时博;徐忠义;黄英;孙梅;;[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1年04期
李红昌;;[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1年04期
王晓丹;马育璇;谢文;吴敏;黄柳芳;罗桂元;刘克玄;刘涛;;[J];中华护理杂志;2011年09期
刘晓荻;苏红星;;[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年07期
王学波;李建远;;[J];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祁俊峰;;[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彭信逢;施庭芳;;[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王翔;裘宇辉;吕成杰;高志刚;钭金法;张洪波;刘伟光;熊启星;章希圣;;[A];2011年浙江省小儿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吴珍;秦秀群;;[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杨凤兰;吴荣艳;;[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于成文;刘道祯;穆柯晓;栾晓萍;陈芳;;[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王培宁;吴书林;李晓红;张旭超;林秋雄;单志新;邓春玉;肖定璋;侯跃双;余细勇;;[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李永红;居军;丁进芳;;[A];第九届西北五省(区)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尹瑞川;汪海林;;[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郑巧娟;李振新;刘含秋;吴志英;;[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龙;[N];健康报;2003年
李群艳;[N];健康报;2007年
杜恩;[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康斯坦丁 编译;[N];中国教师报;2009年
李禾;[N];科技日报;2010年
周谷风;[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贾少强 通讯员
王静思;[N];深圳商报;2010年
小于;[N];山西科技报;2000年
王德臣;[N];健康报;2011年
邵薇/译;[N];北京科技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瑞;[D];复旦大学;2010年
王炫;[D];复旦大学;2011年
王玮;[D];复旦大学;2010年
刘鸿圣;[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王明臣;[D];郑州大学;2006年
李宗平;[D];四川大学;2006年
张何;[D];湖南大学;2008年
李兵;[D];苏州大学;2009年
赖东兰;[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杨瑛;[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潘俊涛;[D];郑州大学;2011年
郭鹏;[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王会;[D];广州医学院;2011年
安贵鹏;[D];山东大学;2006年
张锐忠;[D];广州医学院;2010年
杨涛;[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蔺云霞;[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马斐斐;[D];南华大学;2006年
刘军;[D];南华大学;2007年
周大海;[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1.4.1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1.4.1尼可刹米和苯巴比妥片联合治疗小儿黄疸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尼可刹米和苯巴比妥片联合治疗小儿黄疸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为什么苯巴比妥能治疗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用苯巴比妥治疗是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黄疸。这种黄疸是由于大量红血球破坏,形成大量胆红素时,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还不健全,不能将胆红素很快排除,使血液中胆红素高于正常所至的黄疸。使用苯巴比妥后,可以诱导肝细胞微粒体的药物代谢酶,使其代谢增加,而促进胆红素的代谢,降低了血液中胆红素的浓度,使黄疸消退。  对于新生儿黄疸应先查明病因。应在医生指导下按时按量用药。  方法:口服苯巴比妥,每日每公斤体重5毫克,分3次,每隔8小时服一次;肌内注射,每日每公斤体重5毫克,分2次。在应用时,可先采取肌内注射,后改为口服给药的方法。在应用苯巴比妥治疗过程中,应反复检查血清胆红素的含量,如低于8%--10%毫克以下时,应考虑停药。经治疗后无效,可改用其它方法进行治疗。  尼可刹米具有中枢兴奋作用,能够有效地减少胆红素脑病及其后遗症的发生。  维生素B12缺乏,少数可出现黄疸,复合维B液主要用于补充B族  (遇上此类问题,本人的思路:  1、先熟悉新生儿黄疸——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2、平日新生儿退黄中经常看见的是苯巴比妥,这个药物我们药师能接受,那尼克刹米为何用在此处呢?他们有何相似处?是对因还是对症的?;  3、尼克刹米是中枢类用药,这点与苯巴比妥相似,两者治疗作用目的可能相同——由此转到中枢相关症状或并发症;  4、与临床相对应上了)  建议先看看相关文献:  一、尼可刹米和苯巴比妥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  探讨不同时期应用肝酶诱导剂对新生儿黄疸的程度及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正常分娩的236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前者分别于出生后12h(A组,n=62),24h(B组,n=59)和48h(C组,n=55)给予尼可刹米和苯巴比妥预防性治疗.观测各组血清胆红素浓度及黄疸发生情况.?结果?各时期处理组的胆红素浓度均较对照组低(P&0.05);用药越早,黄疸发生人数越少,黄疸程度越轻.?结论?尼可刹米和苯巴比妥早期预防性用药,能预防或减轻新生儿黄疸.  二、口服苯巴比妥加尼可刹米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作者:李科翔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之一。少数病例严重时可发生胆红素脑病。近年来,随创建爱婴医院和母乳喂养的推广和普及,有学者提出母乳喂养可加重生理性黄疸,而产科催产素的广泛应用,也起到了加重黄疸的作用〔1〕。对于新生儿高胆的治疗,多采用口服茵栀黄注射液为主的综合疗法。为比较口服茵栀黄注射液与口服苯巴比妥加尼可刹米两种方法的疗效,2005年9月~2006年9月,我院对257例新生儿高胆患儿分成两组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新生儿高胆患儿257例均为我院产科分娩的正常新生儿。有感染存在及溶血性疾病均不在观察之列。其中平产103例,剖宫产154例。均为足月新生儿,出生时无窒息。将其随机2组。A组120例,其中平产儿48例,剖宫产儿72例,出生体重g,出生日龄5~7天;B组137例,其中平产儿58例,剖宫产儿79例,出生体重g,出生日龄5~7天。两组均于分娩后在母婴同室区进行母乳喂养或母乳加配方奶粉喂养。两组条件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小儿出生后每天观察皮肤黄疸变化。如果出现黄疸,则以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咨询开发公司生产的JH20-1A型经皮黄疸仪测定小儿黄疸指数,并用静脉血偶氮反应法进行复核。当黄疸仪读数超过16,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20.6μmol/L,即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本文共收集257例。  1.3治疗方法A组:苯巴比妥5mk/(kg·d),尼可刹米100mg/(kg·d),分2~3次口服。B组茵栀黄20ml/d,分2~3次口服。两组均连续使用5天。两组均不予以蓝光照射治疗。  1.4疗效判定标准观察黄疸消退情况及其副作用,以治疗5天末结果判定疗效。分别于每天早晚2次以经皮黄疸仪监测黄疸变化:(1)治愈:目测黄疸完全消失,经皮黄疸仪读数下降到10以下;(2)好转:目测黄疸减轻,经皮黄疸仪读数下降到11~15;(3)无效:目测黄疸未消退,甚至加重经皮黄疸仪读数≥16。  1.5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治疗结果黄疸消退情况,A组优于B组。经治疗5天后黄疸消退,A组共114例,B组共87例。见表1。表1两组药物治疗后患儿转归情况两组比较,其中A组治疗120例,治愈84例,占70%;好转30例,占25.00%;治疗有效率95.00%,无效6例,占5.00%,治疗无效的6例中,黄疸进一步加重1例。B组治疗137例,治愈44例,占32.2%;好转43例,占31.3%,治疗有效率63.50%,无效50例,占36.50%,治疗无效的50例中,黄疸进一步加重21例。对两组治疗结果经假设检验,χ2=48.47,P<0.01,表明A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地优于B组的治疗效果。  2.2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有部分患儿口服茵栀黄注射液后,出现大便转稀、次数增多的轻度腹泻情况,程度不重,多不伴有脱水,经停药后马上恢复。B组合并腹泻反应共33例,占24.09%。而口服苯巴比妥加尼可刹米的A组未发现有腹泻不良反应的发生。两组均未发现肝肾功能损伤的严重不良反应,未发现嗜睡、兴奋、反应低下、吸吮无力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3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多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在缺氧、酸中毒等情况下,胆红素可通过开放的血-脑屏障而发生胆红素脑病,即出现嗜睡、反应低下、吸吮无力,甚至惊厥、发热、颅内压升高等。胆红素脑病对神经系统的损伤多为永久性,往往造成患儿不同程度的伤残。因此,无论高胆红素血症的程度轻重、发生早晚都必须严密观察,给予高度重视和积极治疗。  目前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多采取综合治疗,通过口服茵栀黄注射液治疗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3〕,因避免了静脉滴注患儿家长难以接受的缺点,且可以在家中治疗,因其简单、经济、方便、疗效好,在基层临床运用较为广泛。但偶有引起新生儿腹泻的副作用。  本文通过使用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加尼可刹米口服,增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基转移酶(UDPGT)的生成和肝脏摄取未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结合胆红素,经胆汁排泄至肠道,再随粪便排出,本次观察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临床疗效优于口服茵栀黄注射液组。  本文就两种方法进行5天治疗的比较。通过比较,表明苯巴比妥加尼可刹米组治疗有效率高于茵栀黄组,且不伴有腹泻的不良反应。苯巴比妥具有中枢抑制作用,可导致小儿嗜睡、反应低下;而尼可刹米具有中枢兴奋作用,可导致小儿兴奋、躁动不安。两者联合用药,可互相抵消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能够有效地减少胆红素脑病及其后遗症的发生。该方法避免了静脉注射药物时对患儿的创伤,且可以在家中治疗。治疗简单、经济、方便、疗效好,适宜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邓曦,吕东胜.18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早期血清胆红素监测结果分析.实用预防医学,):801.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  3贾玲玲.口服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中国基层医药,):806-807.  作者单位:412000湖南株洲,株洲市妇幼保健院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儿科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茵栀黄颗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