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茯苓甘草中药白芥子子杏仁陈皮生姜是张锡纯的什么方子

该物种为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为全株有毒,块茎毒性较大,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毒。对口腔、喉头、消化道粘膜均可引起强烈刺激。
:张锡純解读:
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凡味辛之至者,皆禀秋金收降之性,故力能下达为降胃安冲之主药。为其能降胃安冲,所以能止呕吐,能引肺中、胃中湿痰下行,纳气定喘。能治胃气厥逆、吐血、衄血(《内经》谓阳明厥逆衄呕血,阳明厥逆,即胃气厥逆也)。惟药局因其有毒,皆用白矾水煮之,相制太过,毫无辛味,转多矾味,令人呕吐,即药局所鬻之清半夏中亦有矾,以之利湿痰犹可,若以止呕吐及吐血、衄血,殊为非宜。愚治此等证,必用微温之水淘洗数次,然后用之,然屡次淘之则力减,故须将分量加重也。
&&&&愚因药局半夏制皆失宜,每于仲春季秋之时,用生半夏数斤,浸以热汤,日换一次,至旬日,将半夏剖为两瓣,再入锅中,多添凉水煮一沸,速连汤取出,盛盆中,候水凉,净晒干备用。每用一两,煎汤两茶盅,调入净蜂蜜二两,徐徐咽之。无论呕吐如何之剧,未有不止者。盖古人用半夏,原汤泡七次即用,初未有用白矾制之者也。
后世本草谓血证忌用半夏,以其辛而燥也。子所拟寒降汤,治吐衄之因热者,何以方中仍用半夏,独不虑其辛燥伤血乎?答曰∶血证须有甄别,若虚劳咳嗽,痰中带血,半夏诚为所忌。
若大口吐血,或衄血不止,虽虚劳证,亦可暂用半夏以收一时之功,血止以后,再徐图他治。盖吐血之证,多由于胃气挟冲气上逆,衄血之证,多由于胃气冲气上逆,并迫肺气亦上逆。《内经》厥论篇曰∶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煌煌圣言,万古不易。是治吐衄者,原当以降阳明之厥逆为主,而降阳明胃气之逆者,莫半夏若也。
半夏辛温下行,为降逆止呕之主药,药房皆制以白矾,服之转令人呕吐,清半夏的白矾虽较少,然亦必淘洗数次,始无白矾味,特是既经白矾煮,又经淘洗,至半夏降逆止呕之力大减。遇病之剧者,恒不能胜病,故必需用他药辅助之,愚有鉴于此,恒自制半夏用之。
法用生半夏数斤,冷时用温水浸之,日换水二次,热时以井泉水,日换水三四次,约浸二十余日,试嚼服半粒,觉辣味不甚猛烈,乘湿切片,晒干囊装,悬于透风之处。每用一两,煎汤两茶盅,调入净蜂蜜二两,徐徐咽之,无论呕吐如何之剧,未有不止者,盖古人用半夏,原汤泡七次即用,初未有用白矾制之者也。
&&&&【附案】
&&&&邻村王姓童子,年十二三岁,忽晨起半身不能动转,其家贫无钱购药,赠以自制半夏,俾为末每服钱半,用生姜煎汤送下,日两次,约服二十余日,其病竟愈。盖以自制半夏辛味犹存,不但能利痰,实有开风寒湿痹之力也。
&&&&东洋&&&&日,英国军医&&&屡屡吐,绝食者久矣。其弟与美医&&氏协力治疗之,呕吐卒不止,乞诊于余,当时已认患者为不起之人,但求余一决其死生而已。美医&&氏等遂将患者之证状及治疗之经过,一一告余。余遂向两氏曰∶余有一策,试姑行之。遂辞归检查汉法医书,制小半夏加茯苓汤,贮瓶令其服用,一二服后奇效忽显,数日竟回撤消有之康健。至今半夏浸剂,遂为一种之镇呕剂,先行于医科大学,次及于各病院与医家。
&&&&按∶
&&&&此证若用大半夏汤加赭石尤效,因吐久则伤津伤气,方中人参能生津补气,加赭石以助之,力又专于下行也。若有热者,可再加天冬佐之,若无自制半夏,可用药局清半夏两许,淘净矾味入煎。
止呕、除湿 10~15g&&
开胃 15~30g&&
安神 大于30g
  生半夏浸泡晒干研粉,姜汁、面粉调匀,发酵制成。化湿,消食止泻。
  【性味】辛,温,有毒。
  ①《本经》:辛,平。
  ②《别录》:生微寒,熟温,有毒。
  ③《药性论》:有大毒。
  ④《日华子本草》:味辛。
  ⑤(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性温,味辛苦。
  【】入脾、。
  ①《》:入足阳明、太阴、少阳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三经。
  ③《》:入足太阴、阳明、少阳,手少阴经。
  ④《》:入手阳明、太阴、少阴三经。
  ⑤《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本品辛散温燥有毒,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湿,降逆气,而善祛脾胃湿痰。水湿去则脾健而痰涎自消,逆气降则胃和而痞满呕吐自止,故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良药。既主治脾湿痰壅之咳喘气逆,如、,又治湿痰上犯之眩晕心悸失眠,如,还可治风痰吐逆,头痛肢麻,,口眼歪斜等症,如。
  本品善降逆止呕,又性温兼散寒,主治及痰饮呕吐,如。若治疗其他原因所致的呕恶,当据情配伍它药。
  本品又善治胃气上逆之恶心呕吐,痰湿中阻之胸脘痞闷,痰结咽中如有物阻之梅核气,如。若痰热互结之,如 。还可治痰湿凝滞或肌肉所致的瘿瘤痰核及肿毒,未化脓者,可单用生品为末,醋调外敷。
  此外,取本品和胃之功,治疗胃不和卧不安,与合用,如半夏秫;取本品行湿润燥之功,治疗老人火衰便秘,与硫黄合用,如。
用于痰多咳嗽
  半夏的地下部分制成,用于痰湿壅滞、咳嗽气逆等,与、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与配伍应用。可用治寒痰,宜与、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热痰与风痰,治热痰可与、等配伍;治风痰,宜与等同用。
用于胸脘痞闷,胸痹,结胸
  痰湿内阻、胸脘痞闷者,可
配陈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热互结,可配黄芩、、等。此外,又常用于胸痹疼痛,配瓜蒌、等同用;治结胸可与瓜蒌、黄连等同用。
用于瘿瘤瘰疬、疮疡肿痛、梅核气等
  治瘿瘤痰核,与、、贝母等配用。痈疽未溃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调醋外敷,有散结消肿的功效。用治,可配、等。
用于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治,可配合生姜或、等品;治胃热呕吐可配合黄连、等药;治,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虚呕吐,可配、白蜜同用。
文献摘录:
  ①《本经》:主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②《》: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
  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③《药性论》: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
  新生者摩涂痈肿不消,能除瘤瘿。
  而有痰气,加而用之。
  ④《》:治吐食反胃,,肠腹冷,痰疟
  ⑤《》:主胃冷,呕哕。
  ⑥《》:治寒痰及形寒钦冷伤肺而咳,胃气,除胃寒,进饮食。
  治太阳,非此不能除。
  《主治秘要》云,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
  ⑦:治眉棱骨痛。
  ⑧《纲目》:治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钨;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默。
  【宜忌】一切及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为之使。
  畏、生姜、干姜、秦皮、。
  ②《药性论》:忌羊血、海藻、。
  为之使。
  ③张元素:诸血证及口渴者禁用。
  忌之,用生姜则无害。
  ④《》:凡诸血证及,渴者禁用。
  【选方】①治湿痰,咳嗽脉缓,面黄,肢体沉重,嗜卧不收,腹胀而食不消化:南星、半夏(俱汤洗)各一两,一两半。
  上为细末,糊为丸,如大.每服五、七十丸,下。
  (《素问病机保命集》) ②治湿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炒,为末,粥丸梧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
  (《丹溪心法》) ③治:大半夏一斤,汤泡七次,晒干,为细末,用生绢袋盛贮,于磁盆内用净水洗,出去粗柤,将洗出半夏末,就于盆内日晒夜露,每日换新水,七日七夜了,澄去水,晒干,每一两,入飞过细末一钱,用糊为丸,如大。
  每服七十丸,用淡生姜汤下,食后服。
  (《袖珍方》辰砂) ④治心下有支饮(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小半夏汤)
⑤治肺胃虚弱,好食酸冷,寒痰停积,呕逆恶心,涎唾稠粘,或积吐,粥药不下,手足逆冷,目眩身重;又治伤寒时气,欲吐不吐,欲呕不呕,昏瞶闷乱,或饮酒过多,中寒停饮,喉中涎声,干哕不止:陈皮(去白)、半夏(煮)各七两。
  上二件,锉为粗散,每服三钱,生姜十片,水二盏,煎至一中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留二服滓并作一服,再煎服。
  (《局方》半夏汤) ⑥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芩三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金匮要略》)
⑦治胃反呕吐者: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汤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金匮要略》)
⑧治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
  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
  饮服十丸,日三服。
  (《金匮要略》) ⑨治痰热,咳嗽惊悸:半夏、南星等分,为末,牛胆汁,入胆内和,悬风处待干,蒸饼丸,大。
  每服三、五丸,姜汤下。
  (《摘元方》) ⑩治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桂、半夏等分。
  末,方寸匕,水一升,和服之。
  (《补缺肘后方》)
⑾除积冷,暖元藏,温脾胃,进饮食,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气及年高风秘、冷秘或:半夏(汤浸七次,焙干,为细末)、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细)。
  上等分,以生姜汁同熬,入干蒸饼末搅和匀,入臼内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空心温酒或生姜汤下十五丸至二十丸,醋汤下。
  (《局方》半硫丸) ⑿治痰厥:半夏八两,防风四两,甘草二两。
  同为细末,分作四十服,每服用水一大盏半,姜二十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卫生家宝方》)
⒀治目不瞑,不卧:以千里已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
  (《灵枢》半夏秫米汤) ⒁治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洗)、(去皮)、甘草(炙)。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纳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伤寒论》)
⒂治痰结,咽喉不利,语音不出:夏(洗)五钱,草乌一字(炒),桂一字(炙)。
  上同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
  (《素问病机保命集》玉粉丸)
⒃治肿塞:生半夏末搐鼻内,涎出效。
  (《濒湖集简方》) ⒄治产后晕绝:半夏末,冷水和丸,大豆大,纳鼻中。
  (《》) ⒅治奶发,诸痈疽发背及乳方:末半夏,鸡于白和涂之,水磨敷。
  (《补缺肘后方》) ⒆治:生半夏一钱,皂角半钱。
  为末,吹少许入鼻。
  (《仁斋直指方》)
⒇治重舌木舌,肿大塞口:半夏煎醋,合漱之。
  (《纲目》) (21)治诸瘘五六孔相通:生半夏末,水调涂孔内,一日二次。
  (《外科小品》) (22)治:生半夏、乌贼骨等分,研细末,撒患处。
  (《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23)治蛇伤:鲜半夏、鸭食菜(苦麻菜)、香蒿尖各等量,混合捣碎成膏状,敷于伤处。
  (辽宁《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24)老人风痰。
  用半夏(泡七次,焙过)、硝石各半两,共研为末,加入白面捣匀,调水做成丸子,如绿豆大。
  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
  (25)风痰头晕(哎逆目眩,面色黄,脉弦)。
  用生半夏、生天南星、(煅)各一两,半两,雄黄二钱,小麦面三两,共研为末,加水和成饼,水煮浮起,取出捣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
  极效。
  亦治风痰咳嗽、二便不通、等病。
  (26)热痰咳嗽(烦热面赤,口燥心痛,脉洪数)。
  用半夏、天南星各一两,黄芩一两半,共研为末,加姜汁浸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至七十丸,饭后服,姜汤送下。
  此方名。
  (27)湿痰咳嗽(面黄体重,贪睡易惊,消化力弱,脉缓)。
  用半夏、天南星各一两,白术一两半,共研为末加薄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至七十丸姜汤送下。
  此方名。
  (28)气痰咳嗽(面白气促,洒淅恶寒,忧悉不乐,脉涩)。
  用半夏、天南星各一两,官桂半两,共研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
  此方名玉粉丸。
  (29)呕吐反胃。
  用半夏三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水一半二千,细捣过,煮成三升半,温服一升。
  一天服两次。
  此方名为大半夏汤。
  (30)喘满,小便自利,不可除热。
  用半夏、生姜各半斤,加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两次服下。
(31)老人便结。
  用半夏(泡,炒)、生,等分为末加自然姜汁煮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
  此方名半硫丸。
  (32)失血喘急(吐血下血,崩中带下,喘急痰呕,中满宿瘀)。
  用半夏捶扁,包在以姜汁调匀的面中,放火上煨黄,研为末,加米糊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白开水送下。
  (33)喉痹肿塞。
  用生半夏末 鼻内,涎出见效。
  (34)骨鲠在咽。
  用半夏、白牙,等分为末,取一匙,水冲服,当呕出。
  忌食羊肉。
  【临床应用】①治疗呕吐用姜半夏制成1:1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
  治疗各种呕吐,临床上可代替爱茂尔应用,有人认为其镇吐作用比爱茂尔强两倍多。
  未发现副作用。
  ②治疗生半夏2钱,捣烂置于胶布上。
  于前3~4小时贴于脐部,可控制发作。
  ③治疗取生半夏1~2钱,2~3根,共捣烂,揉成团(亦可用生半夏捣细和米饭少许捏成丸),塞于患乳对侧鼻孔,每日2次,每次塞半小时。
  用于急性乳腺炎早期计72例,多数治疗2~3次见效。
  ④治疗半夏研末敷于患部。
  用药前先洗净患处,消毒后用手术刀削去鸡眼的角化组织,呈一凹面,然后放入半夏末,外贴胶布。
  经5~7天后,鸡眼坏死脱落,生出新生肉芽组织,再过数日即可痊愈。
  治疗30余例未见复发。
  ⑤治疗牙痛生半夏1两,捣碎,置于90%3两中,浸泡1日后即可使用。
  用时以棉球蘸药液塞入龋齿洞中,或涂擦痛牙周围。
  治疗100余例,95%以上患者均有效果。
  ⑥治疗急慢性生半夏研末溶于米酒或50%酒精中(1份半夏,3份酒精),浸泡24小时以上,取上层澄清液滴耳。
  用时先用双氧水洗涤外耳道,然后滴入药液数滴,每天1~2次。
  据10例观察,对急性中耳炎效果较好,一般1~2天见效,1周内可治愈。
  ⑦预防和减轻口服锑剂的中毒反应口服锑剂治疗血吸虫病过程中,呕吐是常见的,往往迫使治疗中断;如于口撮锑剂同时加服法半夏粉与,则有预防或减轻中毒反应的作用。
  每口服锑剂1次,服半夏粉3.2分,粉4.8分。
  据12例观察,一般服药期间都能照常工作,精神愉快,食欲正常;仅4例有轻微不适:略感恶心呕吐,或短暂的腹痛或腹泻,均不影响工作。
  ⑧治疗矽肺据144例各期患者的初步观察,对主观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客观检查除个别病例的血清粘蛋白下降和血矽增高外,其它检查(如X线摄片)尚无明显变化。
  少数病例对肝功能有不良影响,尿中出现红细胞,故应用时应紧密注意肝肾的毒性反应。
  用法:用姜半夏口服、肌肉注射或,剂量一般为每日7钱。
  治疗持续1~10个月不等,大多在3~5个月左右。
  【中毒处理】曾有报道,4例误食生半夏0.1~0.2克、1.4克、1.8克、2.4克而引起中毒者,症状表现主要为口腔及咽喉部粘膜的烧灼感和麻辣味,胃部不适、恶心及胸前压迫感。
  4例中除1例因误食量甚少而自愈外,其余3例均经服生姜而痊愈。
黄煌教授谈药(六):半夏
管理提醒:
移动到本区()
半夏每年的夏至时节,在山坡溪边、桑田等阴湿处,常常可以看到一种翠绿的小草,长而细的叶柄,开始是一片叶子,以后变为3片,花苞特别长,开白色的小花。这种小草就叫半夏。“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半夏就是根据其生长时节而命名的。半夏的药用部分是它的根茎,圆圆的,犹如小芋头,所以,江南一带的老百姓又叫它野芋头、老和尚头等。半夏味辛辣,粉嗅之呛鼻,嚼之发黏。生半夏有毒,中毒症状为口舌麻木,胃部不适,口腔咽喉及舌部烧灼疼痛,肿胀、流涎、恶心及胸前压迫感,音嘶或失音,呼吸困难,痉挛甚至窒息。所以,民间又称半夏为蝎子草。中医认为生姜、蛋清、白蜜、甘草等可解半夏毒。据说,近代宁波名医范文虎曾治疗一位天童寺的小和尚,忽然声哑来诊,以手指喉抚胸,作无可奈何状。陪同来诊的和尚说他在山上看笋,见山中鲜草鲜果必欲食。范文虎断为生半夏中毒,以生姜3钱、白蜜2匙煎汤服之,3服而瘥。所以,药房使用的半夏,都为经过用生姜、明矾等炮制加工过的半夏,处方名制半夏、法半夏等。半夏入药的历史悠久,半夏之名始见于《礼记》。汉代半夏已经作为重要药物应用于临床,《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使用半夏达42方。
1药证半夏主治呕而不渴者。古时候呕吐分论,有声无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半夏所主治的就是那些呕恶有声的恶心与呕吐。半夏为中医称为治呕的圣药。《金匮要略》小半夏汤(半夏、生姜)及大半夏汤(半夏、人参、蜜),均用于呕吐。许多加减法也提示半夏止呕。如厚朴七物汤条下有“眍者加半夏五合”,竹叶汤条下有“呕者,加半夏半升”,白术散条下有“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以上加减均可见半夏主治呕吐。但是,按照张仲景的经验,并非所有呕吐均使用半夏,仲景提出必须是呕而不渴。如小半夏汤主治“呕家……不渴”。所谓的不渴,为口腔无明显干燥感,也没有明显的口渴感,甚至经常泛吐清稀的唾液或胃内水液,其舌面也可见湿润的黏腻的舌苔。相反,如果患者有严重的口渴感,或者舌面干燥无津,虽然有呕吐,也不宜使用半夏。例如,《伤寒论》中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汤(柴胡、甘草、人参、黄芩、生姜、大枣、栝楼根)治“疟病发渴者”,因为病人口渴,而去半夏。这是张仲景使用半夏的原则。半夏兼治咽痛、失音、咽喉异物感等症。《伤寒论》有半夏散及汤(半夏、甘草、桂枝)治“少阴病,咽中痛”(313条)。苦酒汤(半夏、苦酒、鸡子白)治疗失音,所谓“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312条)。用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生姜、干苏叶)治疗“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的咽喉异物感。
(1)以恶心呕吐为主诉的疾病,如神经性呕吐、肠粘连、幽门梗阻、十二指肠壅积症、妊娠呕吐、肿瘤化疗不良反应等,常配伍生姜,方如小半夏汤。小半夏汤是止呕的基本方。《金匮要略》:“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类聚方广义》:“诸病呕吐甚,或病人恶汤药,呕吐恶心,不能服对证方者,皆宜兼用此方。”半夏止呕,生姜也止呕,而且,半夏有小毒,而中医传统经验认为生姜能解半夏毒。所以,小半夏汤的配伍是比较安全的。目前市售半夏均用生姜汁加工过,所以,我们在处方上写的饮片商品名“姜半夏”或“制半夏”,实际上就是小半夏汤。对神经性呕吐除使用半夏以外,还要配合心理疏导。据说,现代名老中医蒲辅周先生临床曾治一反胃病者,一闻药味.立即作呕。蒲老深思后,以小半夏汤加红糖治之。他首先向病家解释说这不是“药”,而是生姜红糖汤。其次说药后两脚心可能要发烧,如果脚心发热,病就痊愈。病者服后,用意于两脚心,结果一口也没呕,待药力发挥作用后,反胃呕吐就此止住。
(2)以恶心呕吐、眩晕、心悸为特点的疾病,如内耳眩晕症、偏头痛、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常配伍茯苓、生姜、甘草等,方如小半夏加茯苓汤、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等。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生姜、茯苓)的止呕作用明显。近代名医张锡纯曾治疗一位英国医生患顽固性呕吐,患者不能进食物多日,日本医生和美国医生共同会诊,呕吐依然不止,以为不救,遂决死生于张,张用半夏加茯苓生姜,一二服后奇效忽显,数日后竟然康复。令洋大夫赞叹不已。张锡纯所用的妙方,就是《金匮要略》中的小半夏加茯苓汤。根据近代无锡名医张聿青的经验,本方对呕吐痰水的效果最好。《张聿青医案》记载:停饮呕吐,呕出物为黏痰涎水,且二便不利,脉象沉弦者,用制半夏2钱(6g),云茯苓8钱(24g),老生姜1钱(3g),配来复丹1钱(3g),药汁送下获愈。此外,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口中涌吐清涎,或口中常有唾液黏腻,时常恶心者也有效。有人用本方治疗妊娠呕吐,指出以心下不适,动悸,稍有眩晕为指征,宜冷服。但应当指出,动物试验证明,半夏具有显着的胚胎毒性,可导致流产及致畸,所以,妊娠期慎用为宜,尤其是不宜大剂量长期使用。温胆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实、竹茹、生姜、大枣)为小半夏加茯苓汤加橘皮、竹茹、枳实、甘草、大枣而成。除治疗恶心呕吐以及眩晕心悸外,还能治疗易恐惧、夜多恶梦、胸闷腹胀、便秘等。现多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伴有眩晕、失眠者。如果面红、口苦者,可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现代名中医蒲辅周先生治疗冠心病,常常用加减十味温胆汤:西洋参3g,茯神6g,枣仁9g,远志3g,九菖蒲2.5g,法半夏6g,橘红4.5g,枳实(炒)3g,竹茹3g,川芎2.5g,丹参4.5g,柏子(炒)6g,大枣3枚。主治冠心病见胸闷气短,胸痛彻背,心慌心跳,汗出,头晕头痛,睡眠不佳,唇紫,舌淡苔薄黄腻,脉沉细涩者。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白术、天麻、生姜、大枣)主治恶心呕吐、眩晕而大便不成形者。李东垣说:“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本人经验,本方尤其以体形比较肥胖者为适宜。
(3)呕吐呈慢性化,患者全身状况差的疾病,如肿瘤、慢性胃病、神经性呕吐等,常配伍人参或党参、甘草、干姜、红枣等。方如大半夏汤。大半夏汤由半夏、人参、蜜组成,原治疗胃反呕吐者。方中半夏用
量最大,达2L,主治“胃反呕吐者”。胃反,也是呕吐,只不过是呈慢性化的呕吐。由于长期的呕吐,不能进食,病人必定消瘦,所以,《外台秘要》说本方治“
呕、心下痞硬者”。心下痞硬者,多见于赢瘦之人。有报道本方治疗一枪伤腹部手术,因肠粘连先后6次手术。但经常腹痛呕吐,迁延十多年,患者面色萎黄,形体
消瘦,大便干结7-8日1行。用半夏15g、高丽参15g、白蜜30g,先以蜜水1000ml,扬300余遍,加半夏、人参煎为300ml,频服,13剂治愈。8年后随访未再复发(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年第三期封三)。
(4)以呕吐、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为主诉的疾病,如急性胆囊炎、胰腺炎等,常配伍黄芩、柴胡、甘草、大黄、枳实、芍药等,方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等。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本治疗“心烦喜呕”(96条)、“呕而发热者”(金匮)、“干呕不能食”(266条)。不过,这种呕吐,都伴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刘渡舟教授曾治疗
一李姓女,呕吐兼有发热,服用百余剂不效,舌苔白滑,时有进修医生陈某在侧,问曰:此何证也?刘先生曰: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果服3剂而呕止热退。现代可用于治疗胆囊炎、肝病引起的呕吐。大柴胡汤主治“呕不止,心下急”(103条)、“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165条),这种呕吐,则伴有上腹部胀痛,或腹痛,舌苔黄厚等。多用于胰腺炎、胆囊结石等疾病的呕吐。
(5)以恶心呕吐、心下痞、腹痛、腹泻为特点的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神经症等,常配伍黄连、黄芩、甘草等,方如半夏泻心汤、黄连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等。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干姜、大枣)主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黄连汤(黄连、半夏、桂枝、人参、甘草、干姜、大枣)主治“腹中痛,欲呕吐者”。现代临床两方多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肠炎等引起的呕吐、上腹部疼痛闷胀等。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半夏、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主治“干呕而利者”。利,为腹泻,本方多见于肠炎痢疾等。
(6)以咽喉疼痛、失音、咽喉异物感为表现的慢性咽喉炎、声带水肿或麻痹、咽喉异物症、神经症等。常配伍厚朴、甘草、麦冬等,方如苦酒汤、半夏厚朴汤等。有报道用制半夏15g,加水400ml,煎20分钟去渣,加醋20ml,待半冷时再加鸡子清2个,搅匀,徐徐含咽,每天1剂,治疗突发性音哑33例,服药2~3天痊愈(湖北中医杂志,1985,5:39)。这就是《伤寒论》的苦酒汤。有报道单用制半夏加食醋浸泡24小时后,加热三四沸,每天口服2~3次,也能治疗慢性咽炎。半夏厚朴汤主治的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这是对咽喉异物感的形象描述。此外,胸闷、压迫感、堵塞感、痰黏感等,也可归于咽喉异物感。咽喉异物感常常导致恶心呕吐,所以半夏有效。本人经验,在全身体征无明显病理改变,各种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患者出现的以上异常感觉,可以使用本方。神经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咽喉炎、声带疾病、哮喘、小儿厌食症、结肠炎、帕金森氏病、胃肠型感冒等,均可出现食道异物感。用半夏厚朴汤常能较快地缓解症状。
(7)以咳嗽、痰多、胸闷、恶心为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常配伍厚朴、麻黄、甘草、杏仁、干姜等,方如厚朴麻黄汤、小青龙汤等。《济生方》有半夏丸,用半夏、瓜蒌仁各1两,为末,生姜汁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主治胸膈满闷,痰嗽。据南京医学院报道收集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常用中医复方11个,通过新斯的明对麻醉猫造成的实验性支气管痉挛进行筛选,发现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半夏、石膏、杏仁、干姜、细辛、五味子、小麦)煎剂,有显着解除支气管痉挛的作用(姜春华等,经方应用与研究,82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小青龙汤(麻黄、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桂枝、甘草、芍药)治疗那种咳喘而痰液清稀,多泡沫,口内多清涎者,尤为适宜。
(8)伴有精神症状的失眠、神经症、关节痛等,常配伍茯苓、甘草、枳实、厚朴、酸枣仁等,方如温胆汤类方、半夏厚朴汤等。半夏所治疗的失眠,多伴有多梦、恶心、胸闷、心悸、易惊等症状,患者常常多疑多虑,神经过敏。其舌苔常常黏腻。《黄帝内经》中有半夏秫米汤一方,治疗失眠。云以流水千里以外者,扬之万遍,用半夏与小米同煎,这实际是一种药粥。明徐树丕《识小录》中记载:“姑苏张濂水,名康忠,尚治董尚书浔阳不眠。用百部一两,半夏一两,董即得美睡。酬之百金。董即睡,梦为役夫牵船,赤日中甚疲劳,忽见凉树美荫,甚乐,大叫而寤。人谓张君二味药即得百金,而董公百金乃得役夫一息”。《冷庐医话》也有记载: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以半夏三钱、夏枯草三钱,浓煎服之,即得安睡。半夏用于催眠,需大量,吴鞠通有“一两降逆,二两安眠”的经验之谈。有报道用法半夏、苡仁各60g为主,或加党参,或加黄连,或加神曲,治疗失眠,效果满意(《新中医》,1983,11:22)。治疗失眠伴有惊恐症的半夏类方首推温胆汤。这是一张著名的治疗不寐的验方,尤其适应于治疗因惊导致的多梦易醒,恶心呕吐等。也可说是中医的壮胆药。山东烟台一病人因车祸大惊,遂心悸,不敢上街,不敢独居一室,嘱服温胆汤加厚朴、酸枣仁数年,现已上班。《古今医鉴》高枕无忧散,即用温胆汤加人参、石膏、麦冬、酸枣仁、龙眼肉而成,主治心胆虚怯,昼夜不睡,百方无效者。如果患者烦躁、面红,可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如胸闷、焦虑不安者,再加山栀,效果也好。而对于神志恍惚,百般无奈,而脉不滑、舌不红者,可用温胆汤合酸枣仁汤,对于更年期综合征、神经症有效。
(1)使用半夏应注意体质特征:《金匮要略》中有“呕家”的提法,这是指某种经常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患者类型,也可以认为是适用半夏的
一种体质状态。对于“呕家”,张仲景没有详细解释,本人根据经验描述如下:营养状况较好,肤色滋润或油腻,或黄暗,或有浮肿貌,但缺乏正常的光泽;形体并
不赢瘦,肥胖者居多,所谓“肥人多痰”。主诉较多而怪异,多疑多虑,易于精神紧张,情感丰富而变化起伏大,易于出现恶心感、咽喉异物感、黏痰等。脉象大多
正常,或滑利。舌象多数正常,或舌苔偏厚,或干腻,或滑苔黏腻,或舌边有两条由细小唾液泡沫堆积而成的白线,或有齿痕舌。
(2)半夏证的特点:从半夏主治及兼治的病症来看,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感觉异常样症状。半夏所主治的呕吐,本是一种异常的反射。半夏厚朴汤主治咽中如有炙脔,实无炙脔,纯属一种感觉异常。此外,麻木感、冷感、热感、堵塞感、重压感、痛感、痒感、悸动感、失去平衡感、恐怖感、音响感。由感觉异常导致的异常的反射和行为,如恶心、呕吐、食欲异常、性欲异常、语言异常、睡眠异常、情感异常等,都有使用半夏的可能。对此,中医称为“痰”。同时,也将半夏视为化痰药。可见,中医所说的痰,并不是指气管里面的分泌物,而是指感觉、行为的异常,这种所谓“无形之痰”。二是咽喉部症状。恶心、呕吐、咽痛、失音、咽中如有炙脔.均为咽喉部的症状。咽喉部是人比较敏感的部位。所以半夏证多集中在咽喉部。
(3)关于用量:张仲景用半夏有两个剂量段,大量(2L)主治呕吐不止,小量(半升)主治咳喘、失音、心悸、恶心等,或配麦冬。现代有人认为小量(15g左右)止呕,中量(20—30g)催眠,大量(40g)止痛。由于仲景止呕用大量,则可见治疗咳喘的剂量应小于15g以下。半夏最大用量是多少,据我所知,日本京都高雄病院的江部洋一郎医生用半夏至120g,只要久煎,并未发现不良反应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药白芥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