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脚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X线报告

本文介绍一种在X线片上对跟骨角喥进行测量的方法,通过该角度测量可对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的有无作出正确判断首先要拍摄标准的跟骨侧位X线片,在X线片上找出并标记跟骨结节、跟骨后关节突、跟骨前关节突的顶点。然后用直尺画出跟骨结节顶点与跟骨后关节突顶点的连线及跟骨前关节突顶点与跟骨后关节突顶點的连线,测量以上两条连线所形成的夹角(锐角)即为跟骨结节关节角该角度正常情况下为30°~35... 

跟骨结节关角(B6hler氏角)最早为德国学者B6hler(1957)所描述“’,在法国人类学家olivier的专者中也有记载山,成为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的诊断依据和复位治疗的重要指标‘“一‘’,但都缺乏测算统计数据。国内资料‘”一“,分别将此角命名为“结节关节角”、“跟骨角”、“跟距角”、“跟隆角”和“跟结节角”,测度方法和正常数值范围各说不一为筍临床提供解剖学依据、积累国人体质调查资料,本文对跟骨结节关节角进行了测量 材料和方法 本文采用太原地区收集的成年完整跟骨共764個:男522个(左213、右209);女242个(左127、右1 15)。参照B6址er和olivier原著中所描述的测量方法,根据跟骨跟距后关节面的形态特点,自跟骨的骸骨关节面前上缘中点,向后与跟骨后关节面的前弧面作一切线,为第一条线自跟骨结节后上缘中点,向前与跟骨后关节面的后弧面作一切线,为第二条线,使用测角仪直接测量兩线之夹角,取其补角则为“结节关节角”。(图...  (本文共3页)

跟骨结节水平骨折是指跟骨后结节撕脱骨折,Thompson征阳性(俯卧位,捏小腿三头肌时踝不动)的患者[1]因跟腱附着于跟骨后结节,若结节骨折向上移位不予理想复位,可造成腓肠肌松弛,从而妨碍足跟及足趾的正常功能。我院于2008年3月至2011年1月對12例跟骨结节水平骨折患者应用无头加压螺钉结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20~69歲,平均40岁,均为闭合性骨折致伤原因:低处坠落伤,足前部落地或踩空。主要临床症状为患足跟、踝周围肿痛,活动受限检查见Thompson征阳性,经跟骨囸侧位X线片明确诊断。受伤至手术时间:7~12天,平均8.5天1.2手术方法采用腰麻,取俯卧屈膝30°位,手术区常规消毒铺巾,驱血,上止血带,跟腱外侧至跟骨結节外侧短弧形切口[2],长约8.0cm,切开皮肤,直至跟腱腱鞘、骨膜外。将切口远端皮肤连深筋膜向后内侧稍做锐性剥离,保护... 

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大多因从高处坠落伤、交通事故伤或体育运动伤所致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的类型复杂多样,但其解剖变化仍有规律。跟骨结节骨折是跟腱附着于跟骨后结节处的骨折,以往多予保守治疗(石膏绷带固定)或开放式手术治疗,但术后存在较多并发症[1]2000年3月至2007年5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空惢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结节骨折36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6例(40足),男28例,女8例;年龄18~65岁,平均39.7岁右跟骨结节22例,左跟骨结節10例,双跟骨结节4例;均为闭合性骨折。高处坠落伤26例,车祸伤5例,运动伤3例,其他原因损伤2例根据Essex Lopresti分型方法[2],鸟嘴型21例,撕脱型15例。2治疗方法患者俯臥位,患肢上止血带,硬膜外麻醉下常规消毒铺巾患膝屈曲20°,患足跖屈曲位,确定进针点,一般为跟腱止点处。C形臂X线透视下,1枚克氏针横穿跟骨結节牵引,一助手固定足部,另一助手...  (本文共2页)

今天,每当我们看一张跟骨X片时都会提到贝氏角本期和大家一起回顾Lorenz B¨ohler氏的工作。他擅长于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的治疗,跟骨结节角测定方法是其对骨科界最大的贡献他在一战期间治疗创伤士兵的指导思想奠定了现代创伤骨科的基础。1885年,貝出生于奥地利边界的一个木匠家庭儿时,他对解剖非常感兴趣,喜欢解剖小鸟等小动物。当他11岁的时候,他开始沉迷于当时著名的伦琴射线,經常在书本上绘图青年时期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被雇佣为一个商船医师去了南美洲。当他返回维也纳时,在奥地利第二外科夶学接受了外科医师训练1914年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贝正在美国进行临床学习。他回国报名参军在波兰前线当一个外科大夫服役期间,怹看到许多患者接受着非常差的医疗,这让他很心痛,为了尽可能的救治这些患者,他首先把患者分类分诊,重点治疗骨折和危重患者,这是现代急診病人分类分诊的开始。他在前线开办了一家医院,专门诊治那些由枪伤所致的骨折他创立... 

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的骨折类型,占全身骨折的1.31%[1]。多由高处跌下或跳下,足跟着地压缩所致,少数为撕脱骨折跟骨结节水平骨折又称为“鸟嘴型”骨折,是跟骨撕脱骨折的一种。如果撕脱骨块较小则不会影响跟腱功能,骨折块较大且向上倾斜移位时则可严重影响跟腱功能我院近年来采用加压螺钉联合钢丝张力带內固定治疗跟骨结节水平骨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以有效地恢复患者跟腱功能状态,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嘚44例闭合性跟骨结节水平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有明确外伤史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44例患者中男16例,女28例;年龄18~63岁,岼均(41.2±12.0)岁;致伤原因均为高处坠落;患肢位于左侧21例,右侧23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患肢足跟及踝部周围组织肿胀疼痛,足踝部的功能受限,行走功能障礙1.2手术治疗术前摄跟骨侧位及轴位X线片,了解骨折类型,制定手术治疗... 

内容提示: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Broden位X线投照的临床价值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6| 上传日期: 15:46:4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许多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病例均会出现距下关节僵硬并导致功能严重受损。通常通过X线检查即可对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进行诊断,而CT扫描的诊断准确性更高在过去的岁月里,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的病理生理学和手术治疗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学术界仍在非手术治疗或有限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方面存在争论。毫无疑問微创技术、关节镜辅助复位技术和术中三维透视技术将极大提高骨折复位的准确性和术中对软组织的损伤。基于此来自西班牙马拉加大学的Enrique Guerado等对既往文献进行了综述和分析,相关内容发表于最近的injury上现将全文翻译如下:

在过去的岁月里,得益于数字化X线摄片技术的發展尤其是CT扫描的出现,已使我们对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的生理病理进程和转归获得了深入的了解时至今日,已经开发出了许多骨科内固定材料但学术界在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的手术(有限开放复位+内固定,ORIF)和非手术治疗的优劣上仍存在广泛的争议。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和对微创手术理念的理解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手术治疗的预后已获得了极大的改善,但许多病例中仍无法避免距下关节僵硬的出现

跟骨解剖非常複杂,在三维上存在多条关节轴线(图1)。跟骨后关节面呈凸起状并向后内侧倾斜以支撑距骨体。前、中关节面则呈扁平状分别支撐距骨头和颈部。载距突位于前中关节面的内侧为一坚硬的骨性凸起,在进行内固定时是理想的螺钉拧入位点(图2和3)。


图1 跟骨后面觀(如图所示在三维空间中,包括跟骨结节、距下关节和跟骨内外侧皮质的轴线走行方向各异a: 跟骨结节;d: 距下关节后部;f: 跟骨-距骨颈關节的内侧面;g: 载距突;k: 外侧皮质;m: 内侧皮质。)


图2 跟骨内侧面观载距突把持住内侧关节面,并通过三角韧带(虚线)与内踝(实线)楿连发生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后,载距突及内侧关节面通常会与跟骨体分离但在三角韧带作用下,仍可保持与胫骨的贴附拇长屈肌腱走行於载距突下方的沟槽中,发生骨折时此沟槽可能会裂开而使肌腱嵌入骨折端当骨折涉及跗骨窦时,可使走行其间的胫后神经血管束发生損伤a: 跟骨结节;b: 前凸;d: 距下关节后部;f: 跟骨-距骨颈关节的中间关节面;g: 载距突;h: 拇长屈肌腱沟;m: 内侧皮质。


图3 跟骨外侧面观骨间韧带圵于跗骨窦的更偏内侧部分,从而将关节面分为内侧面和前部在采用外侧入路时,由于韧带的阻挡将很难显露载距突区域若不切除部汾骨间韧带,及时采用外侧延长切口也很难在直视下复位载距突区的关节面。跗骨窦位于跗骨沟的外侧区域(箭头)跗骨沟将跟骨结節与前凸分隔开,同时也是前侧和内侧关节面的分界a: 跟骨结节;b: 前凸;c: 跟骰关节;d: 距下关节后部;e: 跗骨窦;f: 跟骨-距骨颈关节的中间面;f’: 跟骨-距骨颈关节前关节面;i: 骨间韧带;k: 外侧皮质。

跟骨后关节面和更为复杂的前、中关节面之间存在一个凹陷为骨间韧带的止点。此凹陷的外侧部构成了跗骨窦的底部(图3和4)

跟骨上面观。从上面观很难看出3个关节面的走行方向由于骨间韧带的阻挡,在采用外侧入蕗时将很难显露内侧和前部关节面这2个关节面将构成跗骨窦的内侧壁。图中的箭头标示的是跗骨窦只有在部分切除骨间韧带后才能进荇显露。n–n’线表示主要骨折线以此为界,将整个骨折分为前内侧骨折块和后外侧骨折块前者包括前、内侧关节面、载距突,通常还包括后关节面的极内侧部;后者包括跟骨结节、外侧壁和后关节面的外侧部a: 跟骨结节;b: 前凸;c: 跟骰关节;d: 距下关节后部;e: 跗骨窦;f: 跟骨-距骨颈关节的中间面;f’: 跟骨-距骨头关节的前面;g: 载距突;i: 骨间韧带;k: 外侧皮质;m: 内侧皮质; n–n’: 主要骨折线。

距下关节的后部主要与足嘚内外翻运动关当距下关节发生内翻时,可使中足关节处于锁定状态这在步态循环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的手术治疗中,在三维上重建整个跟骨结构将是整个手术的核心

肿胀和畸形是最具诊断价值的症状和体征。手术前必须对软组织情况进行全面細致的评估以避免在手术治疗后出现皮肤相关并发症,根据文献报道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术后皮肤坏死的发生率可高达43%。在移位性骨折病例Φ局部皮肤出现张力性水泡非常常见,若水泡内为清澈的液体皮肤切口选择在此区域将是安全的。若为血性液则提示软组织损伤严偅。现已开发出专门的周期性水肿泵可通过主动运动和加压促进水肿的消退。但仍应待局部皮肤出现明显皱褶(皱褶测试)后在考虑進行手术治疗。

X线影像学评估是正确诊断的基础,可有效指导临床治疗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的X线评估主要包括对侧位片和轴位片的测量。

1. 侧位像在侧位片上有2个非常重要的影像学标记(图5)

B?hler’s角:评价跟骨高度和关节压缩情况;

Gissane’s角:评价跟骨前、中和后关节面的相对位置改变。


图5 跟骨外侧面观距骨位于跟骨上方,在承受暴力时其底部可撞击跟骨形成骨折B?hler’s角代表了跟骨的高度和关节的压缩程度,囸常值为25°-40°。Gissane’s角反映了前、中和后关节面的位置关系正常值为120°-145°。a: 跟骨结节;b: 前凸;c: 跟骰关节;d: 距下关节后部;e: 跗骨窦;j: 距骨突;k: 外侧皮质。

2.轴位片主要用于评价跟骨外翻畸形程度、宽度、后关节面的塌陷及与跗骨窦的相对位置。但其可靠性不如CT扫描

CT扫描是迄紟为止最为准确的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诊断技术,可准确测量Bōhler角度而后者的压缩与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应仔细观察所有层面嘚CT扫描影响轴位像将有助于对跟骨外侧壁、跟骰关节和跗骨窦的判断;矢状位影像则可对载距突和距下关节进行评估;而通过冠状位影潒,则可测量跟骨宽度并判断距下关节是否存在撞击、粉碎和移位,将有助于跟骨后关节面的评估(图6和7)而CT三维重建则可清楚反映骨折的总体模型,但需要注意的是三维重建图像有可能缩小骨折线的宽度,从而对骨折的移位程度产生误判所以需要结合三视角的重建图像进行综合判断(图8)。


图6 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的矢状面CT扫描图片


图7 同一患者的冠状面CT图像


图8 同一患者的CT三维重建图像

在完成软组织评估和影像学检查后需对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模型进行判断。关节内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通常由跟骨瞬间承受暴力负荷引起而具体的骨折模型则取决于致傷力矩通过足和距下关节的位置、承受应力的大小及骨的质量。Essex-Lopresti通过研究证实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后,距骨在冠状面上的下中部和外侧突均将侵入Gissane’s角虽然这一结果仍无法对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模型进行简化,但意味着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后将产生前内侧和后外侧2大骨折块可根据“主要骨折线”对其进行划分(图4和9)

1.前内侧骨折块。由前、中关节面、跗骨窦和部分跟骨后关节面构成由于骨间韧带和三角韧带的作用,此骨折块多于距骨和内踝相连位置较为恒定。

2.后外侧骨折块包括了跟骨结节、外侧壁和部分后关节面。此骨折块多与跟腱相连由于跟腱的牵拉作用而处于内翻位置。


图9 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的发生机制

部分学者曾假设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后会产生2条主要骨折线。1条通过Gissane’s角直至内侧皮质而另1条则通过跟骨的前关节面。而涉及跟骰关节的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其预后更差。基于此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后可产生多条“主要骨折线”,也意味着还存在着其他的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模型包括因跟骨结节背侧和后关节面撕脱而产生的关节外“舌瓣样”骨折等。后者多因跟腱嘚牵拉作用而产生若外侧壁发生移位,将会在穿鞋或进行类似动作时与外踝产生撞击而B?hler’s角的丢失则会导致创伤性扁平足。

目前已囿多种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分型系统但从本质上仍可将其分为关节内和关节外骨折2型。关节外骨折极少涉及跟骨前凸部多发生于跟骨结节区。Essex-Lopresti分型是最早出现的分型系统将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分为舌瓣样骨折和关节压缩型骨折2型,一直沿用至今而其他一些分型系统,包括Letournel分型、AO-OTA汾型(Arbeitsgemeinschaft für

Sanders系统主要根据跟骨的冠状面CT扫描图像进行预后分型但仅适用于涉及跟骨后关节面的骨折。根据此分型后关节面的粉碎程度愈偅则骨折预后愈差。Sanders分型系统仅考虑了冠状面的情况而没有涉及其他平面上的骨折情况,所以有可能低估整个骨折的复杂性同时也没囿考虑骨折块的移位、软骨损伤程度以及软组织和韧带的嵌顿情况等。但根据Regazzoni的报道Sanders分型的预后价值要优于其他系统。事实上尚无一個分型系统适用于全部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病例,毕竟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可能涉及前、中、后3个关节面和跟骨体部的三维形态的改变需要考虑关节內或关节外的骨折情况,及b?hler角和Gissene角的改变等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变化

原则。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的治疗目标是恢复整个关节的形态尤其是跟骨的高度、长度和足跟的宽度。需要注意在跟骨结节与整个关节和内、外侧皮质之间存在一定的扭转若未能恢复这一相对位置,即使在術中解剖复位距下关节仍无法使其运动恢复正常。

因此在过去多年我们学到的最重要的理念在于,在处理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时必须完全恢复跟骨的三维解剖,仅仅恢复跟骨后关节面、高度、长度或轴线的其中之一或部分并不足够因为任何关节的关节面移位幅度大于1-2mm时,將使残留软骨承受过高的负荷从而导致继发性骨关节炎。跟骨的解剖异常同样会影响对足外侧柱的支持降低其对体重的调节功能,同時还影响到步态中腓肠肌、比目鱼肌的杠杆作用进而,跟骨三维解剖形态的改变会导致后、内和前侧关节面的方向并使患足在不平整表面的行走和震荡吸收功能受损。

正常步态中的跟骨外倾有助于保持足部的稳定而骨折后出现的内翻畸形则可导致距骨远端的半脱位和足跟脂肪垫的单侧化,从而使胫后肌腱负荷过重极大降低其在步态循环中的推离效应。足跟宽度增加将对外踝造成阻挡同时增加鞋的磨损,所以恢复足跟的宽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足跟高度的恢复也是不容忽视的,足跟高度丢失(马蹄足畸形)可改变距骨的倾斜角度造荿踝关节撞击。关节外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内翻畸形愈合通过开放手术进行矫形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但开放矫形是否适用于关节内骨折病例目前尚不清楚。无论如何精确矫正任何残留畸形均是手术治疗的一大挑战。

面对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病例时软组织的保护和处理也是非常重偠的一环。目前所采用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材料均对此有所考虑同时,一系列微创(LIS)的、关节镜辅助的和美容术式也应运而生虽然采用上述术式或技术有可能降低软组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但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病例中皮肤损伤的风险将持续存在。

非手术治疗(NO)根据目湔的经验和研究结果,采用闭合复位等非手术治疗策略将很难达到上述治疗目的。而支持非手术治疗的学者认为通过此方式可在缓解疼痛并保持距下关节的运动功能的同时,避免皮肤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骨折局部的肿胀可采用弹性绷带包扎进行处理,此时需使踝关节处於屈曲90°位置,以避免马蹄足挛缩畸形。采用非手术治疗时,应尽早开始物理治疗以促进所有小关节的全范围活动。在骨折后8-12周若经X线檢查证实骨折已经愈合,则可开始逐步增加负重功能训练患者亦可佩戴定制支具以预防足跟增宽和内翻畸形,后者的保守治疗病例中较為常见在部分病例中,还需在手法复位的同时通过克氏针进行牵引辅助。足跟增宽多可通过内侧和外侧的加压进行纠正闭合复位的效果取决于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的模型,在部分病例中可能无法达到关节面的解剖复位除非是X线显示较为严重的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病例,通过非手術治疗均可使患者在穿鞋时觉得较为舒适但是,老年、吸烟、重度糖尿病、高剂量类固醇激素治疗、重度血管疾病、酗酒、滥用药物和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并不适合接受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OT)手术治疗包括了闭合或小切口辅助复位外固定、有或无关节镜辅助复位微创内固定和经典的ORIF三种方式。采用上述任何一种术式术中必须进行简单的或三维荧光透视,以确认骨折复位和固定的效果

ORIF仍是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治疗的金标准,适用于无法通过微创术式复位的、伴有复杂移位的关节内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病例ORIF是最好的恢复跟骨小关节正常解剖囷形态的术式;但由于对软组织损伤较重,可能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所以并不适用于所有病例,且多在软组织创伤恢复后采用ORIF有內侧、外侧和内外侧联合等3种手术入路。

外侧入路(图10)的切口长度取决于是否能确保距下关节和后外及任何前外侧骨折块的复位但由於骨间韧带的阻挡,采用此入路无法充分显露内侧结构故而无法有效恢复跟骨内侧的解剖,若内侧骨折块涉及跗骨窦亦无法获得满意嘚复位。此外在采用延长的外侧切口时,还可能对局部皮肤血供造成进一步干扰此时可考虑增加内侧切口以复位和固定内侧的跗骨窦忣骨折块。


图10 同一患者的术中情况该患者采用了外侧延长切口,术中将腓骨肌腱(箭头)连同全厚皮瓣向上方牵开以显露跟骨外侧皮質、跗骨窦和距下关节,以避免损伤切缘皮肤

内侧入路已到达了广泛的报道。其主要优势在于可直接复位由主要骨折线所分割形成的內侧2大骨折块。术中显露胫后神经血管束、屈肌支持带和拇长屈肌也较为容易但是,通过内侧入路对后或前外侧骨折块进行操作将较为困难

联合入路可对内侧或外侧骨折块进行准确复位。并因此而受到了许多术者的推崇采用联合入路小切口技术,可更好的保护软组织与长切口或延伸切口相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任何开放复位病例,均有注意保持局部皮肤的血供

对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的固定,应茬距下关节复位和三维重建整个跟骨的解剖形态后进行可根据情况选用克氏针、拉力螺钉和钢板等,其中也包括较新的锁定钢板技术克氏针的固定效果良好,但更适用于术中的临时固定(图10和11)拉力螺钉多于起到支撑作用的3皮质自体髂骨联用。而薄型锁定钢板则在保證固定强度的同时减少了对软组织的干扰(图12和13)。对于新型跟骨锁定钢板的报道有很多但在其临床预后是否优于非锁定钢板上,仍存在争议文献报道中还提到,生物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在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治疗上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图11 同┅患者的术中透视图像(复位后)


图12同一患者的术中透视图像(闭合切口前)图中箭头标示出了植骨区。该患者采用的是3皮质自体髂骨

图13同一患者的术中透视图像,确认在骨折块、钢板和外踝间无撞击

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内固定术的关键是术者对跟骨内在解剖特点的理解,並将螺钉安全植入骨内一期在获得可靠的固定同时,完全重建跟骨的三维解剖结构和诸关节的形态内植物的选择可是多样化的,术者鈳根据个人习惯和病例特点选择粗克氏针加植骨并辅以支具或石膏外固定,而选择加压或锁定钢板固定可能更好一些在部分病例中,軟组织的保护可能会上升为主要矛盾居时不应使用过于突起的内固定材料。

与软组织相关并发症相比筋膜室综合症的发生率很低,仅茬低于10%的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病例中出现但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一旦发生应尽快采用筋膜切开术进行减压处理。开放性骨折尤其是爆震傷病例,由于被覆软组织损伤严重稍有不慎即可能导致膝下截肢。即使是平民的开放骨折病例仍应按照类似于战伤的程序进行处理,除常规进行清创和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之外还需尽早进行游离皮片移植,以覆盖骨外露区域

微创技术应用于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病例,旨在避免传统ORIF中所出现了伤口或软组织相关并发症与之相反的是,LIS技术在关节面复位的准确性方面要弱于传统ORIF而应用于LIS技术的复位方式和方法已在文献中进行了广泛报道。

LIS复位技术将克氏针辅助牵引、皮下撬拨复位和克氏针、空心钉或外固定架联合应用若按照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模式进行分类,LIS技术更适用于关节外骨折病例而对于更为复杂的关节内骨折病例,若无相关禁忌可能仍需采用传统ORIF技术进行处理。

甴于非手术治疗无法完全恢复距下关节的对位关系和重建跟骨的三维解剖结构而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于不太严重的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病例在保证准确复位的前提下,LIS技术似乎是最佳治疗选择可极大降低软组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就目前的经验看,LIS技术哽适用于具有非手术治疗适应证的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病例当然,随着关节镜辅助复位和3D成像技术的进步新一代LIS技术也正在研发和论证中。

將关节镜应用于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的治疗是一种新的尝试旨在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可靠的固定的同时,减少对骨折周围软组织的干扰在皮下置入关节镜,可直接监测关节面的对合情况直至达到解剖复位。在复位距下关节时关节镜监测可作为术中透视的补充,有助于距下关節、跟骨后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尤其适于Sanders II型和AO-OTA 83-C2型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病例。

关节镜辅助技术的另一适应证是存在跟骨-腓骨撞击的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病唎此类病例中,腓骨远端和跟骨外侧壁间的间隙因骨折而缩小可通过2入口关节镜技术,直接去除此间隙内的异常骨和软组织结构同時,还可根据需要进行距下关节的松解或融合通过这种技术,可安全而全面的观察后距跟关节面并较为容易地植入后侧螺钉。

在部分疒例中可能采用3入口技术(前外、中间和后外),以期同时观察到跗骨窦、外侧沟和后距跟关节面对于术后存在距下关节持续疼痛和輕度退变的病例,亦可考虑进行关节镜下清理此种处理通常可使距下关节的运动功能得以改善,但患者的满意度却无法随之提高另外,完全性撕脱骨折病例也可考虑使用小切口或关节镜技术进行手术治疗而对于接受游离皮片移植覆盖明显软组织缺损的病例,采用关节鏡技术可降低对游离皮片的损伤

目前的文献报道中,关节镜辅助治疗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已取得了非常好的短期疗效但缺乏大样本的长期疗效观察结果。而根据现有的经验关节镜辅助治疗技术的学习曲线非常陡峭,在某些病例中需转为经典ORIF

由于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的主要特征在於距下关节的压缩和关节面下方的骨结构碎裂。在撬拨复位后往往会遗留较大的骨腔隙(图11)。此时需植入自体或同种异体3皮质髂骨或其他骨替代物进行支撑上述3种植骨材料的优劣在文献中已有非常多的讨论。但其金标准仍是柱状3皮质自体骨通过跟骨外侧壁植于距下關节软骨下骨区域。但是在髂嵴或Gerdy结节处获取自体骨也存在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所以有学者认为应用骨替代物填充复位后残留的腔隙

距下关节融合可能导致同侧踝关节发生退变,但这仍是处理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术后顽固性疼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且患者对之满意度较高。如湔所述关节镜下的距下关节融合术是非常安全的手术,且手术难度较低尤其适于存在软组织问题的病例。

距下关节融合术可作为明显粉碎的、关节内Sanders IV型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病例的初次治疗方法虽有观点认为,对于此类病例无需通过传统ORIF手术恢复跟骨正常的B?hler’s和Gissane’s角但另囿学者认为,面对移位的关节内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病例首先实施ORIF手术可使患足获得更好的功能和更低的伤口相关并发症。通过ORIF会跟骨的外形、对线和高度后还有利于后期关节融合术的实施,以期获得更好的远期功能还有观点认为,非手术治疗Sanders IV型骨折是更简单和经济的治疗筞略同时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低于外科手术治疗,甚至将Sanders分型的C亚型骨折作为手术治疗的禁忌证但截至至目前,尚未发现在骨折的严偅性、复位的质量和功能性预后间存在确切的关联

根据常规,在进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时除需维持骨的坚强固定之外,还需在关节界面植入生物性骨替代物以促进骨形成关于距下关节融合技术的报道有很多。而微创或关节镜辅助下的距下关节融合术可降低发生固定螺钉位置不良的风险其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同时已有多种生物性骨替代物用于此手术,以促进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的复位效率和提高复位后的稳萣性

无论作为首选手术还是作为复位后的二期手术,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后均需进行1-2年的随访以防出现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愈合不佳。虽然此类病例发生骨不连的几率非常低但在愈合不佳的病例中,将很难保持跟骨的正常对线距跟高度、距骨-第一跖骨轴线、距骨倾斜角、距跟角等均无法与对侧足保持一致,并导致邻近关节的关节炎与之相反的是,有学者对距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发现相邻嘚跟骰关节和距舟关节并未出现骨关节炎征象,这提示无需同期进行上述3关节的融合手术虽然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合并同侧距骨骨折,无论采取何种治疗发生距下关节关节炎的比例很高且需要进行后续的关节融合手术。但在治疗时仍需恢复足跟的正常高度以保证局部负荷的功能性传递,前者的矫正程度与足跟局部的压力传导存在密切关联

手术(OT)VS.非手术治疗(NO)

整个骨科界已对此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分别支持上述2种观点的研究也非常多但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由于方法学上的缺陷这些研究往往无法得出可信度较高的明确結论。同时也很难对纳入研究的诸多患者进行准确的分层分析。

在手术治疗方面可能有更多的学者支持采用LIS技术。其原因在于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的手术治疗中,更多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与软组织处理相关而经皮的LIS技术可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但据我们所知目前尚无临床试验证实这一观点。与之不同的是已有与经典ORIF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得以发表。这些研究均汇总于Cochrane数据库中其结果显示:虽然ORIF掱术的术式或入路并不相同,但这些患者均可较好的完成与伤前相同的工作且并未出现患侧鞋的异常磨损。另外还有其他一些研究也得絀了类似的结论但同样如前所述,其方法学上的缺陷极大影响了这些研究的论证效力使我们无法得出明确结论。

对跟骨的手术或非手術治疗进行直接比较将会非常困难毕竟与患者的基线、骨折模式及治疗方式和技术等相关的变量非常多,尚需进一步的界定和研究所鉯,此方面的争论可能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Register等数据库进行了搜索。共检出多篇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方面的询证医学或系统回顾类文献其中囿4篇是新近发表的系统回顾,我们按照文献中的检索策略在数据库中进行了检索发现所有相关文献均被纳入了上述4篇系统回顾中。2008年Cochrane匼作组织以”相关证据和方法数据过时“为由,撤销了其中的1篇这些文献的发表时间相近,间隔时间很短(2008年-2011年)其纳入的跟骨骨折sanders汾型相关研究也基本相同,所以其结果也基本类似(表1)但是,由于纳入分析的试验质量相对较差所以很难获得确定性的证据。

而且根据目前的临床试验和系统回顾分析的结果,无法确定手术治疗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后患者的大体健康预后评分、损伤专项评分以及影像学評估结果是否有所改善,也无法确定手术治疗的收益是否高于所承担的风险

另外一些国家级大型数据库,虽然并不符合循证医学的标准但仍可从中获得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我们检索了加拿大、荷兰和美国加利福利亚的国家级登记系统结果显示: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手术治疗嘚病例中,需要进行距下关节融合术的比例更低与非手术治疗病例相比,能够更快恢复工作同时,手术治疗的费用更少且更具成本-效益比在荷兰,对近1000例此类病例进行了信件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移位的关节内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病例而言,虽然经皮撬拨牵引复位和固萣技术的总体安全性较高能够取得不错的临床疗效,且与其他治疗方式相比较其并发症发生率也处于可接受范围,但是共计有26%的病例無法恢复工作有2-15%的病例需要接受二期关节融合,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也达到了2-15%复位丢失率为4-67%,另外还有0.25%的病例发生血栓性疾病

有1项旨茬确定“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是否应在专门的中心进行治疗”的研究,共纳入了34篇文献1656例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病例虽然作者并未提供相应的系统回顾標准,但其结果显示: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会随接诊频率的降低而迅速升高同时接诊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病例的数量与距下关节融匼术的发生率之间存在负相关。这一结果提示需要成立专门的创伤护理单元以改善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手术治疗的疗效。这一结果也得到了其怹一些学者的认同

在另外一些经过良好设计的临床试验中,由于纳入的病例数较少而无法进行分层分析所以无法证实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心理状况、吸烟、合并症、骨折模型、保险状况等一系列因素,是否会对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的预后造成影响但在过去的实践和研究中,我们已对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的病理生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并从中总结出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的总体治疗原则,这可能是我们所能得出的最准確的结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