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舌诊视频包括哪些方面

全图解系列丛书:中医舌诊完全图解-吴中朝 等编-中医养生-文轩网
定  价 : ¥29.80
文 轩 价 : ¥22.70 (7.6折)
配 送 至 : 中国四川省成都市
中国 四川省 成都市 请选择
作  者 :
所属分类 :
促销活动 : 快乐儿童节,图书音像满66减5,149减20,299减50,499减100;(电子书、百货除外)
购买数量 :
件 此商品已售出0本
服  务 : 由"文轩网"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购买最佳搭配 定 价:¥29.80 文轩价:¥22.70
¥22.70 (7.6折)
作 者: 等 出版社: 出版时间: 开 本:32开 页 数:195 印刷时间: 字 数:119.00千字 装 帧:平装 语  种:中文 版 次:1 印 次:1 I S B N:1
重磅推荐 文艺小说 少儿童书 经管励志 居家生活 科技考试
¥38.10¥56.00
¥21.60¥32.80
¥34.40¥49.80
¥25.00¥36.80
¥51.00¥68.00
¥24.80¥36.00
¥21.80¥29.00
¥24.80¥36.00
¥17.00¥25.00
¥191.90¥295.20
¥25.40¥36.80
¥36.80¥49.00
¥20.90¥32.80
¥25.00¥36.80
¥23.10¥35.00
¥25.20¥36.00
¥20.60¥29.80
¥29.60¥39.50
¥18.70¥25.00
¥25.60¥35.00
¥25.90¥39.80
¥29.60¥39.50
¥28.80¥39.50
¥23.40¥35.00
¥25.20¥36.00
¥25.60¥30.80
¥13.90¥22.00
¥6.60¥10.00
¥6.60¥9.90
¥14.20¥20.90
¥6.90¥10.00
¥13.00¥18.00
¥18.90¥29.00
¥18.80¥25.00
¥193.80¥285.00
¥56.50¥91.20
¥36.80¥49.00
¥20.00¥29.00
¥27.90¥39.80
¥51.80¥69.00
¥23.00¥34.80
¥29.40¥42.00
¥85.00¥100.00
¥25.90¥39.80
¥28.50¥39.00
¥30.30¥39.80
¥26.20¥38.00
¥26.90¥42.00
¥28.70¥39.80
¥27.40¥38.00
¥76.40¥117.60
¥25.90¥39.80
¥27.40¥38.00
¥28.70¥39.80
¥22.80¥35.00
¥26.90¥39.00
¥36.40¥49.90
¥26.20¥38.00
¥67.60¥98.00
¥22.80¥35.00
¥30.00¥38.00
¥28.40¥36.00
¥29.30¥45.00
¥54.50¥69.00
¥54.50¥69.00
¥145.80¥162.00
¥147.60¥164.00
¥148.50¥165.00
¥146.70¥163.00
¥327.20¥385.00
¥344.40¥405.00
¥209.80¥247.00
舌,是人体脏腑气血及其功能状况的晴雨表,它不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影响。能较为真实地反映机体内在情况与疾病状况。本书详细讲述了舌诊的具体方法(包括查看舌的神、色、形、态,舌苔的厚薄多少、颜色、润燥干枯等)及不同体质的舌象辨识方法、治疗处方、补养方法,非常适合家庭、个人使用,以达到强身、防病的目的。
隐藏全部&&吴中朝,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及针灸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在特殊针法、治法、手法方面经验独到,擅长养生保健、美容、减肥及痛证、老年病、男科病、脑病及疑难病症的诊治。学术造诣深厚,曾多次应邀赴国外讲学与应诊。主持、参加十余项部省级课题研究,其中主持的中医针灸保健抗衰老课题获部省级中医药科技成果一等奖。
隐藏全部&&上篇&&望舌方法&&一&&正常舌象&&二&&望舌质&&三&&望舌苔下篇&&一&&气虚质&&二&&阳虚质&&三&&痰湿质&&四&&温热质&&五&&瘀血质&&六&&气郁质&&七&&阴虚质附录&&论舌名言
隐藏全部&&&&&&上篇&望舌方法&&&&一、正常舌象&&&&要分辨异常舌象,首先要认识正常舌象。正常舌象可概括为“淡红舌,薄白苔”。具体表现为舌体柔软,运动灵活自如,颜色淡红而鲜明;胖瘦、老嫩、大小适中,无异常形态;舌苔薄白润泽,颗粒均匀,薄薄地铺于舌面,揩之不去,其下有根与舌质如同一体,干湿适中,不黏不腻等。此为气血充足,见于健康人。&&&&……
隐藏全部&&
好评 中评 差评 天猫评论
... 普通会员
cntcmzst... 普通会员
... 普通会员
cntcmzst... 普通会员
文轩网作为纸质出版物网络销售平台,所售图书均为全新正版,请放心购买。
文轩网图书/音像单笔订单满38元免运费(内蒙古、青海、海南、新疆、西藏、宁夏及海外地区除外)。未满38元全国运费5元/单。
与文轩网合作的物流公司有:申通/圆通/CCES/港中能达/邮政经济快递/邮政平邮等。(发货系统自动匹配,暂时无法指定快递)
没有解决您的问题?
暂无提问,您可以咨询我们,我们会在一个工作日内响应~中医舌诊完全解图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中医舌诊完全解图本词条缺少概述,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作&&&&者吴中朝,王彤ISBN1定&&&&价29.80元出版时间装&&&&帧平装开&&&&本16开
舌,是人体脏腑气血及其功能状况的晴雨表,它不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影响。能较为真实地反映机体内在情况与疾病状况。本书详细讲述了舌诊的具体方法(包括查看舌的神、色、形、态,舌苔的厚薄多少、颜色、润燥干枯等)及不同体质的舌象辨识方法、治疗处方、补养方法,非常适合家庭、个人使用,以达到强身、防病的目的。吴中朝 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及针灸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在特殊针法、治法、手法方面经验独到,擅长养生保健、美容、减肥及痛证、老年病、男科病、脑病及疑难病症的诊治。学术造诣深厚,曾多次应邀赴国外讲学与应诊。主持、参加十余项部省级课题研究,其中主持的中医针灸保健抗衰老课题获部省级中医药科技成果一等奖。上篇 望舌方法
一 正常舌象
二 望舌质
三 望舌苔
一 气虚质
二 阳虚质
三 痰湿质
四 温热质
五 瘀血质
六 气郁质
七 阴虚质
附录 论舌名言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舌中医通过观察病人舌质和舌苔变化诊察疾病的方法。属范畴。舌质和舌苔的变化征象,称为舌象。舌象的变化,能较客观地判断正气盛衰,分辨病位深浅,区别病邪性质,推测病情进退,为的依据之一。&&& 曹炳章:“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进行舌诊时应将舌质和舌苔辨证结合,一般情况下二者反映病变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现象出现,这就需要综合分析,全面衡量,参考其他证候,做出正确的判断。&   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有胃气所生。所谓“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即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即疾病严重程度。  
舌的形态结构
舌形态结构&舌附着于口腔底、下颌骨和舌骨,是由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有感受味觉、调节声音、搅拌食物、协助吞咽等功能。舌很软,形状及大小可以变化,在安静时舌扁平而长。舌分为舌体及舌根两部分,其间有一条人字形界沟。舌体的上面称为舌背(又称舌面),下面称为舌底,两侧叫舌边,前端叫舌尖。舌背黏膜层薄而透明,黏膜上有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总称为舌乳头),后两者内有味蕾可感受味道。丝状乳头上皮浅层细胞轻度角化,故凡有其覆盖的舌面均呈微白色。丝状乳头有轻微而持续不断的生长能力,故在病变时可增长如毛发状。菌状乳头位于舌边、舌尖,分散在丝状乳头之间,可用肉眼识别,透过上皮隐约可见其固有膜内的毛细血管,使菌状乳头在活体表面呈红色。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很丰富,可灵敏反映机体变化。
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灵活自如,颜色淡红而红活鲜明,胖瘦大小适中,无异常形态。舌苔色白,颗粒均匀,薄薄地铺于舌面,揩之不去,其下有根,干湿适中,不黏不腻。肉眼观察,正常舌象为“薄白苔、淡红舌”。正常薄白苔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咀嚼吞咽动作及饮食、唾液冲洗,可使丝状乳头间的物质及角化上皮脱落清除,而仅留一层薄白舌苔。淡红舌的形成,与舌乳头内良好的微循环状态有关,其中菌状乳头内微血管较丝状乳头丰富,故淡红舌的形成与菌状乳头数量的关系尤为密切。健康青少年舌尖部菌状乳头占乳头总数的70%,丝状乳头占30%,而老年人舌尖部菌状乳头减少,仅占45%,故老年人淡红舌比例大大低于青少年。由于舌肌的红色尚须通过一层白色半透明角化的黏膜层透出,因此当肉眼观察时便呈现淡红色舌质。   
人体五脏六腑通过和经筋的循行,直接或间接地与舌有联系。如之别系舌本(舌根),连舌本、散舌下,挟舌本,络舌本,足太阳经筋的分支结于舌本,入系舌本,上焦出于胃上口,上至舌、下足阳明等。舌通过经脉、经筋、经别与心、肝、脾、肾、胃、膀胱、各脏腑有着直接联系。而肺、胆、大肠、小肠等,通过经络的间接联系与舌相通。五脏六腑均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与舌相连,其精气上荣于舌。因此,脏腑的病变影响精气的变化,同时也反映至舌象上来。在脏腑中,心、脾、胃、肾与舌的关系尤为密切。舌为心之,心气直接通于舌。心主血脉,主神志,血脉虚则舌质淡,血热盛则舌质深红,神志不清则语言声音失常,舌卷缩。舌苔为胃气熏蒸所生,舌苔的变化直接受脾胃功能变化的影响。肾主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归藏于肾。肾之经脉上挟舌本而通舌下,舌下金津、玉液两穴为津液上泛于口的孔道,而直接影响舌体的润燥、荣枯。因此,肾水的盛衰,甚至全身精气的变化也反映于舌。所以五脏六腑的变化均可从舌象察知。
正常舍在临床上,将舌分为舌尖、舌中、舌根、舌边四部分,而分别与各脏腑相配。因心肺居上,舌尖候心和肺;脾胃居中,舌中候脾胃;肝胆之脉布于两胁,所以舌的两边候肝胆;肾居下焦,舌根候肾的变化。& 1、舌诊一般在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下进行观察。如在晚间和暗处,可借助日光灯光线。要求病人取正坐姿势,张口,舌体放松自然舒展伸出口外,充分暴露。 2、观舌的顺序,多是从舌尖到舌根,先看舌苔的有无、厚薄、腐腻、色泽、润燥等,再看舌体的色泽、斑点、胖瘦、老嫩及动态变化。 3、对病人的饮食情况尤须注意,因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染色而出现;过冷或过热的饮食及刺激性食物,常引起舌苔颜色改变等情况而出现假苔。正常舌象一般随不同季节、时间而稍有变化。 4、结合季节:如夏季舌苔稍厚或有淡黄苔,秋季舌苔薄而干,冬季舌常湿润,晨起舌苔多厚,进食后舌苔变薄等。 5、结合年令:舌象也随年龄、体质而有差异。老年多裂纹舌,小儿多现剥苔或白屑。肥胖者舌胖而淡,消瘦者舌瘦而红。有时为了探察舌面的润燥,舌苔的松腐与坚敛,有根与无根等情况,还可配合应用刮舌与揩舌等方法。&&   
观察舌象的变化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判断正气盛衰。辨舌质可知气血盛衰,辨舌苔可知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如舌质红润为气血旺盛,舌质淡白为气血虚亏,舌苔薄白而润为脾胃功能正常,舌苔光剥甚而无苔,则为脾胃功能衰败,或阴津枯竭。 2、分辨病位深浅。无论外感病,还是内伤病,观察舌苔的厚薄和分布,可以了解病位的深浅和病变之所在。如舌苔薄多为疾病初起,病位在表;舌苔厚则病邪入里,病位较深;舌苔分布于舌中,病变在脾胃;舌苔分布于舌边,则病变在肝胆。在热病过程中,舌质的颜色可反映病位深浅,卫分、气分病证舌质颜色不绛,病入营分、血分则舌质绛紫。 3、区分病邪性质。病邪性质的不同,可产生不同的舌象变化。如白苔主寒邪,黄苔主热邪,腐多为食积、痰浊所致,黄厚腻苔为湿热,舌歪为风邪所引起,舌有瘀点或舌质青紫,则属瘀血证。 4、推断病情进退。舌苔的颜色(苔色)和质地(苔质),往往随和病情进退呈相应的动态变化。如舌苔由白转黄,又进一步变灰黑,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病情正在发展;舌苔由润转燥,为热邪渐盛而津液渐伤;舌苔由厚变薄、由燥转润,是病邪渐退、津液复生的表现,病情即将好转。&
舌诊分为望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望舌质包括望舌神、舌色、舌形、(见舌质)。望舌苔包括望苔色,即舌苔的色泽,主病的苔色有白苔、黄苔、灰黑苔等;望苔质,即舌苔的形状与质地,包括苔的厚薄、润燥、腐腻、偏全、剥落、消长、真假等。 舌质与舌苔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舌质与舌苔的变化是统一的。舌质反映脏腑气血的虚实,可知正气的盛衰;舌苔反映病邪性质和病位深浅,可知邪气的消长。气分病察舌苔,血分病观舌质。主虚寒,红舌主热证,青紫舌润者为寒,燥者为热;白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里证、热证,灰黑者为寒,燥者为热。在分别掌握舌质、舌苔的基本变化及其主病的同时,还应注意二者的相互关系,将舌质、舌苔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全面认识病变。如舌红苔黄而干,是内有实热的舌象;舌淡苔白而润,则为虚寒病证的变化。有时舌质和舌苔变化不一致,如温邪入营,兼见白苔而干,表示燥热伤津,兼见滑腻白苔表示气分有湿,或为内伤病阴虚火旺而又有痰湿。因此,舌诊需结合临床实际具体分析。另外,还应结合其他诊病方法以作出正确判断。
1、光线影响&   光线的强弱与色调,对颜色的影响极大。望舌应以白天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为佳,如在夜间或暗处,用日光灯为好,光线要直接照射到舌面,避免面对有色的门窗。&   2、饮食或药品影响&   饮食及药物可使舌象发生变化,过冷过热的饮食及刺激性食物可使舌色发生改变。过食肥甘之品及服大量镇静剂,可使舌苔厚腻。&   3、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牙齿残缺,可造成同侧舌苔偏厚,镶牙可以使舌边留有齿痕,睡觉时张口呼吸者,可以使舌苔增厚等,临床上应仔细甄别,以免误诊。
舌诊现代研究
应用现代医学的技术和方法,对方法与临床舌象进行研究,是舌诊现代研究的主要内容。这包括: 1、开展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与异常舌象的系统研究,后者主要包括淡白舌、红、青紫舌、胖、、裂纹舌、白苔、黄苔、腻苔等。 2、对各种临床常见病的舌象加以研究,掌握其变化规律和形成机理。较有意义的有:急性感染性疾病、冠心病、肺心病、中风、高血压病、肿瘤、肝病、糖尿病等。 3、进行舌的生理解剖、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研究和动物实验,以及舌体测量、舌超声研究、舌色与酸碱度研究,并应用计算机系统与彩色图象系统对舌诊进行客观表述。 4、规范舌诊名词术语,采用中西医病证结合方法,对舌象进行现代表述。 5、结合临床实践,系统观察舌下络脉的生理指标和病理变化意义,以丰富传统舌诊的内容。&
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裂纹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裂纹舌主病:&   (1),多为红绛舌有裂纹;&   (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   (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   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   现代研究认为舌上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的纵纹或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缩性病变,使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而融合,部分则萎缩断裂形成裂纹,在其下可见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缩现象。&   《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认为平人之舌无纹,有纹为血衰,裂纹多少深浅,反映血衰之甚微。&   ——舌生横裂纹为素体阴亏,如冰片纹,多为老年阴虚。&   ——舌绛无苔或有横直纹而短小者,为阴虚液涸。&   ——舌见裂、断纹如人字,川字,属胃燥液枯而实热内逼。&   ——舌红见人字纹,乃邪初入心。或阴证误用凉药。&   ——舌红而裂,大渴引饮者为上消。&   ——红赤苔腻厚而裂纹,为脏腑实热&。&& ——无苔无点而,为阴虚火炎。&   ——舌绛干燥裂纹,为邪热入肝或阴液大伤。&   ——但裂不光,为胃阴不足,痰热凝结。&   ——若舌绛而边尖破碎,又有血痕而痛,为阴液大亏,心火上炽。&   ——舌黄有虎斑纹者。为气血两播。&   ——舌红润而有黑纹,为厥阳之寒证。&   ——下后反见人字纹者,为肾气凌心。&   ——中有袭纹者,多属胃气中虚。&   ——淡白舌有发纹满布者,为脾虚湿侯,舌红露黑纹数条而苔滑者,为水乘火位之寒证。&   ——舌现蓝纹,在伤寒为胃气衰微,在杂病为寒积滞宫中。&   ——裂纹而出血,血液灼枯,舌尖出血,为心经邪热塑盛。。&   ——由于裂纹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较少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胖大舌舌体虚浮胖大,或边有齿痕,色淡而嫩的称胖大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胖大舌亦有古籍将其与合论。实则,大舌是由脾之阳气虚衰,或兼寒湿而致舌体胖大,虚浮,嫩软色淡,常有也痕,属虚,当与肿胀舌区别而论。&   胖大舌主病:&   (1)脾虚,证见舌体胖大而嫩,色淡。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面白形寒,少气懒言,倦怠食少,腹满便溏,脉虚缓或迟弱。多由于水饮痰湿阻滞,水湿潴留舌体致舌体胖大。若谈白胖嫩,舌面水滑,属脾肾阳虚,气不化津,水湿上泛所致,治宜健脾益气,临床多见于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等病人的舌象。&   (2),证见舌大胖嫩,色淡,边有齿痕,甚,小便少,形寒神疲,四肢厥冷,面色晦暗或晃白,脉沉迟或沉细,治直温阳利水,真武扬之类,另外若见舌淡红而胖大,伴黄腻苔,多是脾胃湿热与痰浊相搏,湿热痰饮上溢所致。治宜化湿逐痰。宜茵陈、木通、滑石、石膏、栀子以清热利湿。&   临床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病人的舌象。 齿痕舌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即为齿痕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若舌质淡白而湿润,所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古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因痕,故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   齿痕舌主病:&   ——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   ——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   ——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   总之可分成气虚与阳虚两型:&   (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谈,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力。治则:补中益气。&   (2)阳虚型:主怔:舌质谈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或见浮肿,脉沉微。治则:辛温补阳。 薄白苔铺于舌面,颗粒均匀。干润适中。&   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白苔,舌色淡红清润,为正常情况下最常见之舌苔,当为“胃中生气所现”。&   薄白苔的形成,主要由于口腔咀嚼、吞咽与唾液。饮食的综合作用,使舌粘膜丝状乳头间的物质与角化上皮不断被清除脱落,使舌苔仅有薄白一层。&   但当风寒、风湿、寒湿等六淫之邪(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病尚在表(表浅或初期),还未里传(加重或发展),且病邪(病情)较轻,脏腑之气(内脏功能)未伤时,舌苔多见薄白苔。故有“薄白苔主表”之说。&   《辨舌指南》中说“凡舌苔白润而薄,邪在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可汗(发汗法),……如麻黄羌活之类&”常见的舌苔薄白而润滑,舌质正常,多属外感风寒症,若伴有恶寒发热,肢体酸痛,。无汗或少汗,脉浮紧,则可用散风寒解表的麻黄汤加减;若舌质红,苔薄白而润,属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化热,可用。&   常用的中成药有:感冒清热冲剂、等。 薄白干苔白苔薄铺舌面,津液较少而苔偏干燥。&   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白干苔由于肺脏津气两伤,气虚则无以化津,津少则无以润舌。苔势因失濡养而干燥。&   主病多为风温入肺,邪气伤肺,或为阳虚不能化津上润,肺之气津两伤;前者当清润化燥,可用银翘散加养阴清热生津之法;而后者当益气生津,宜升阳益气之法。&   上述薄白干苔如伴有感冒、咳嗽、白泡末痰等症状可参考用药。 6、厚白腻苔 舌象为苔色白而厚,颗粒坚紧或疏松,可布满全舌,亦可边尖较薄,中、根部较厚。&   主病及相关研究:厚白腻苔多由中焦脾胃的阳气不振,以致饮食停滞,或为湿浊痰积之候。&   《辨舌指南》:“舌苔白腻,胸隔闷痛,心烦干呕;时欲饮水,水入则吐,此热因饮郁,宜辛淡化饮。”&   厚白腻苔主病:主湿、主痰、主寒。&   由外感寒湿之舌苔白腻,为感受寒湿之邪。寒则令色白,湿则主腻苔;因寒湿在表,故舌苦可呈薄白而腻,治当温散寒湿,&   由湿阻膜原之舌苔白腻,为感受湿热病毒所致,亦可因湿浊内蕴又复感外邪引发;湿热由表入里,蕴伏于膜原之间。阳气被郁,湿浊上泛而见白厚腻而干之舌苔,或白如积粉。治宣化湿辟浊兼清热,方用。&   由寒饮内停之舌苔白腻,为,所致舌苔白而厚腻,或水滑。治宜温阳醒脾行水,&   值得往意的是,热因饮郁,水浊之邪盛于外而上溢于舌,使舌苔白而厚腻,并不现黄苔;然毕竟中郁有热邪,故可见心烦干呕,时欲饮水,当辨这种病变不同于湿热郁蒸之现黄苔。临床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衰等重症病人的舌象。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白苔燥裂舌象为苔色白,可薄可厚,颗粒粗糙而疏松,干燥且质硬,望之如砂石,扪之糙手,即为白糙苔,若颗粒较细,质地板硬,巳布有纵横裂纹,称白苔燥裂。&   主病及相关研究:白苔和燥裂两者亦可同现于舌面,故统称白苔燥裂。总因内热暴起,津液暴伤所致。多见于急性温热病,燥热暴起,津液暴伤,真阴将竭,而苔色尚未及转黄之时,若苔虽白裂,却不甚干,常见于暑温,暑热伤气,内夹湿浊。&   《》:“白苔燥裂舌,乃因误服温补,灼伤真阴,无黄黑色者,真阴将枯竭舌,舌上无津,苔已干燥,故不能变显他色。”&   白苔燥裂主病,主暴热伤津;治宜生津泻热;主暑热伤气,内夹湿浊,治宜清暑益气。&   临床多见于外感热病和急性传染性疾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中成药有:板蓝根冲剂等。 黄腻苔舌象为苔色黄而粘腻,颗粒紧密胶粘,加黄色粉末调涂舌面。&   主病及相关研究:&   黄腻苔由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而形成。苔黄为热,苔腻为湿,为痰,为食滞。&   黄腻苔主病:主湿热积滞,痰饮化热或食滞化热等证;亦主外感暑热,湿温等证。治宣清热,化湿,祛痰。&   另外,辨黄腻苔;尚应注意结合舌质合参。&   ——若淡红舌,黄苔满布舌面,苔色润泽不燥;边尖兼少许白苔,因外邪传里化热,进入阳明胃腑而生。主病,热入,气分湿热症,肝胆疾患及尿路感染,多种发热疾病。治宜清热解毒,疏通表里。&   ——若红舌,黄腻苔,中厚而边薄,紧密细腻,根部尤甚,则多因热痰互结,或湿邪入里化热,或温热之邪结于胃肠,尚未至阳实。&   ——若舌色深红发绎,则又为营热深重之候;主病;热痰互结。中焦湿热;胃肠宿食。治宜清热化湿,涤淡导滞。& ——若紫舌,灰黄厚苔,苔润而不燥,即为寒热错杂,热从寒化,或寒从热化之危重之候,多因为热病不愈,心阳暴衰,停痰厌饮久久不愈,兼感外邪,入里化热;盛夏炎热,恣食生冷而发中寒霍乱;阴盛于内,逼热上浮;素体内有瘀血。又感邪化热;故主病为真寒假热,心肾阳衰,霍乱吐泻,哮喘诸证。治宜温通心肾,回阳救迎;清热化池;活血化瘀。&   ——若紫暗舌,黄腻苔,舌体胖,舌面满布黄苔。夹有白苔,中根较厚,其色黄而厚腻,其形成可因阴证央食,可因痰湿内郁,可因寒邪凝滞,可因湿食阻滞中焦,气血郁阻,亦有湿热与胃肠糟粕搏结之证。治宜温阳健脾,活血消积。&  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胃肠炎。胆囊炎,尿毒症等病人的舌象。&   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黄燥苔舌象为苔色黄干而少津(津液),属邪热伤津之病变。&   主病及相关研究:黄燥苔:成因有数种:&   (1)苔薄黄而干,为病初外邪化热入里,邪热伤津。&   (2)苔黄而干燥,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3)舌苔干色黄,满舌厚积,为实热里证。&   (4)若苔色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为表邪已解邪气内传。结聚脏腑。&   (5)若病后期苔由厚而薄,色由深而浅,干而少津,则为邪热虽退,津犹未生之候。&   黄燥苔主病:邪热传里,治直泻热清里。气分热盛津伤,宜,泄热保津。实热里证,邪热结脏腑。宜苦寒攻下以泄热救阴。热退津伤,治宜甘寒生津。&   因黄燥苔多合并有复杂的主病,所以用药也要根据病情来定。 黄苔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黄苔。&   主病及相关研究:&   黄苔正常人中所见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   黄苔颜色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多分布于舌根及正中间部分,亦可满布全舌,同时,如前所述,黄苔也可与其他苔色如白苔兼见,而各种黄苔中又有厚薄、润燥、腐腻不同。&   黄苔主病,主脾胃病、主里证、主热证。 《百鉴辨正。黄苔总论》认为黄苔,表里实热症有之,表里虚寒证则无。邪热熏灼令苔现黄色,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外感病舌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而化热,在伤寒则属阳明;在温病则属气分。而表证、虚寒证亦可见黄苔:若薄白带淡黄苔,为风热表证或风寒在表化热,若淡黄厚苔,为胸腔湿热,气滞不宣;若舌谈胖嫩,苔黄滑润。为阳虚水混下化、因此说,黄苔主里是基本的,但不足绝对的。&  黄苔形成机制的现代研究:&   (1)黄苔形成与体温升高有关;&   (2)黄苔与炎症感染有关;&   (3)黄苔与消化道功能紊乱有关;&   (4)黄苔与古苔微生物有关。&   总之,研究者们认为,黄苔与感染炎症及发热而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关系最大,由干舌局部丝状乳头的增殖,口腔唾液腺体分泌减少。加上局部着色作用,舌的局灶性炎症渗出,以及产色微生物作用,共同形成黄苔。&   由于黄苔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薄黄苔舌上苔呈黄色,薄黄苔薄白中带有浅黄苔,色淡黄。&   主病及相关研究:黄苔是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黄苔。常见的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   薄黄苔多由白苔转来,示病变已由寒(六淫中的寒)化热。由表入里(病情加重或病期延长)。&   《》中说:“凡现黄苔浮薄色谈者,其热在肺,尚未入胃。”其中,言肺,指肺气所主之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即病犹在表(表浅);言胃,指里(深层)证。&   ——若薄黄而润苔,多由表邪初入里,里热不甚(不严重),津液未伤;治当清热透表(把病邪从表浅的卫分通过发汗驱逐出去)&   ——若薄黄而干苔,则当辨(分辨)病人不恶不怕)寒反恶热(反而怕热),为伤寒外邪初入(刚刚进入)阳明(胃)之里,或温热之邪欲入(要进入)气分,为胃家热而未实(胃中有热但并不太重)),热邪伤津之证。宜甘寒以濡&   ——若薄白而带浅黄苔,为风热在表或风寒化热,当辛凉解表。&   上述薄黄苔有伴有:&   (1)发热头痛、咽干乏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清热透表类药。&   常用的中成药有:银翘解毒丸、、银黄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养阴、、双黄连口服液等。&   (2)发热重恶寒轻、咽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甘寒轻剂类药。&   常用的中成药有:抗病毒口服液、金莲清热冲剂、银翘解毒冲剂等。 灰苔舌上苔色呈现灰中带黑者,称“舌苔灰黑”。&   主病及相关研究:&   灰苔严格说,舌苔灰与舌苔黑之色泽、主病不尽相同。然苔色渐黑即为灰;苔色深灰则为黑,苔灰主病略轻,苔黑主病较重,随病情发展与转归,两者又密切相关。&   灰苔常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或与黄苔同时并见,《辨舌指南。辨舌之颜色》:“灰色苔者,即黑苔之轻也。加以青黄和入黑中,则为灰色也,当与黑苔同治”一般主里证,但尚有寒热之分。《,察症法》:“舌苔灰黑而滑者,此寒水侮土。太阴中寒证也。……宜理中汤主之。如杂症而现黑者,必是湿饮伤脾,宜温中和脾逐饮治之。”可见灰苔湿润,多为痰饮内停,寒湿内阻;若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见于外感热病。或为阴虚火旺,见于内伤杂病;邪热传里,时疫,郁积,蓄血等,均可见灰苔。&   总之灰苔主病:灰苔干燥,主阳明腑实,阴液已伤,若腑实证在,治直苦寒攻下;若无腑实证候,脉细数,治宜苦寒救液。若灰苔粘腻,主痰湿内阻,温病兼挟痰湿之证,或伴其他险恶证候,还当细辨。治宜温中燥湿,芳香清化。灰苔滑润,兼吐利脉细,主阳虚有寒之阴证,治宜温阳祛寒,如四逆,理中等。&   另外灰苔主病有寒、热、淡湿之不同,临床还需结合舌质、舌面润燥及其它证候审察辨证。 黑苔较灰苔色深,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 主病及相关研究:黑苔:常出现于疾病严重阶段。&   《舌鉴辨正。黑舌总论》认为:“凡舌苔见黑色,病必不轻,寒热虚实各证皆有之,均属里证,无表证也。”但当辨吸烟染黑之苦。《中医舌诊。诊察苔色》辨黑苔,灰黑色为黑中带紫;乃邪热在,淡黑色为黑中带白,属寒湿在里;若苔薄而黑如烟煤之色,属中焦阴寒。若中黑而边白质润,为虚寒央湿,多见脾阳不振,或水饮内停。若白苔中满生干黑芒刺,当分润燥;如湿润不碍手,剥之即净,属真寒假热,如干糙而刺手,为寒邪化热,为十二经皆热极;若黄边黑腻苔,为湿热内蕴之征,嗜酒之人尤多见,治当燥湿清热。&   黑苔主病:主里、上热极,主寒盛。&   若黑灰滑腻苔,为寒湿浊邪停于胃肠之象,主寒饮痰湿。湿痰郁热,治宜温中燥湿,芳香清化&   若黑苔分布于舌之左右,中为白苔,舌色正,干、润适中,为寒实证,为中焦虚弱,外袭之寒邪入于胃腑,致饮食停积不运;主病:中焦寒况;脾,当温中散寒。&   临床多见于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胃癌等病人的舌象。&   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暗紫舌舌色暗紫,晦暗不润泽,紫中略带灰色。&   主病及相关研究:暗紫舌成因有三:&   (1)热邪深重,,血行瘀滞。主病:热邪入血,治宜凉血散血。&   (2)素有瘀血,又感温热之邪热入于营分,血热瘀蕴,经脉阻滞,可伴腹内结块,胀痛,痛以刺痛为主,痛处不定,肌肤甲错,黑黯消瘦,主病:营热夹瘀,治宜清营破瘀。&   (3)温热夹湿兼瘀,湿与热并,瘀蕴不解,主病:血瘀湿热,治宜化瘀利湿。&   由于暗紫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焦黄苔舌象为苔色老黄而焦,或厚而色深黄,黄褐色,尤以中心或舌根部为甚。&   主病及相关研究:焦黄苔为热内结之象。《国医舌诊学》“黄而干者,胃液伤也;老黄者。热甚也;老黄甚而黑者、火极似水也,宜急治;黄而燥刺,中黑通尖。或利臭水者,肠胃腐败也。”&   若细分舌质辨,则分淡白舌,根焦黄苔,为舌体较大,舌质谈白,舌尖致舌根满布黄苔夹白,舌根部干而少津,呈焦黄色。&  黄苔乃之象,多由病邪入里化热而发;亦或热邪直入阳明,温邪进入气分,根部焦黄乃胃、肾阴液大伤,故主病:阳明腑实证,脏腑,或温热病后期,胃肾阴亏,及多种发热症及感染性疾病,治宜苦寒泻下,清热生津。&   又绛舌,焦黄苔,舌质红绛,两侧绛而发紫,舌根部焦黄色苔,燥而少津,为外感邪气,化火入里,灼伤营血,津液耗损,胃肠实热,肾阴亏损,从而使阴津不足。邪热与糟粕结于胃腑,津液日枯,令舌质由红到绛,令苔色由黄转焦而无津。主病:温热病邪入营血,或兼阳明燥实证,各种感染性疾病,各种长期发热不退。治宜清热通里,凉血解毒。&   由于焦黄苔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淡白少津舌舌上津液不足,甚至没有津液。&   主病及相关研究:&   淡白少津舌多因阳气虚损,不能生化津液,或阳虚水停,津液敷布不利,不能上承舌体所致。舌色淡白少津,津液由水谷精微经过阳气温煦而化生,复经阳气运行而输布全身,若中、上焦脾肺阳气虚弱,则脾阳不能生津,肺气无以布津。如腹中停水患者,口舌反而干燥,即是一证。阳虚,则既不能化水成津,荣润诸窍,又不能散布津液而致舌淡白少津。&   淡白少津舌主病:阳气虚损,津液不足。治宜扶阳益气,生津润燥。&   临床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度贫血等病人的舌象。上述舌象如伴有:&  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肢体沉重,舌苔白厚而腻,脉缓者可试用健脾燥湿类药。&   脾胃虚寒——胃脘隐痛,泛吐清水,喜暖喜按,饮食减少,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软弱者可试用健脾开胃,行气消痞类药。 淡白夹瘀舌舌苔薄白,舌质淡白,有瘀斑。&   主病及相关研究:前人关于淡白含文献中,较少论及淡白夹瘀(斑、点)舌象,临床确有此类舌象,分析其形成原因,当与血虚兼瘀有关。现代舌微循环研究发现,淡白白舌之凿状乳头内微血管充盈不足,且血流缓慢,血管口径变细,而导致局部血流瘀滞,红细胞聚集,引起局部血瘀而即见淡白舌,边尖可见瘀斑、瘀点。主病:气虚血瘀。血虚血瘀。&   临床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各类重度贫血病人的舌象。&   治宜:养血益气活血。 淡白光莹舌舌色淡白,舌面苔全部脱光,颗粒全无,平滑如镜,舌质似新剥皮之鸡肉。&   主病及相关研究:淡白光莹舌由于脾胃损伤,气血两虚,久久不能恢复,造成营养不良,舌质的不到足够的营养,使舌苔逐渐脱落,又无新苔续生,使全舌淡白而光莹。&   另外当辨淡白光莹舌与纯熟白舌和淡白透明苔舌之区别。《。总论》:“舌见白苔如熟之色,厚厚裹舌者,”可见亦有白苔厚积之象,为阳微不能蒸化水谷,致气血双亏。有淡白透明首舌,为全舌明净,被覆一层极薄的透明苔,好似浮胖,淡白湿亮,《舌鉴辨证》:“淡白透明舌,不论老幼,见此者即是虚寒,宜补中益气汤加姜、桂、附……。”即认为此舌由于,水湿之气反而上显,出现骤视无苔的透明,当温补脾肾之阳。当予鉴别。&   在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和水肿的病人多见此舌。&   治宜养胃健脾,补气生血。 淡白湿润舌舌色淡白,舌上润,或湿润多津。&   主病及相关研究:前者淡白舌为气血两虚,其舌体大小正常或略小,气虚则不能生血,或血虚而后又气虚,最终气血两虚。不能上荣舌面,多由于疾病久延,失血过多所致,治宜气血双补,缓缓图功。&   后者湿润舌为脾虚寒湿淡白舌,其舌体胖嫩,舌边有齿印,多因脾阳亏损,脾虚化源匮之,脏腑经络无以滋荣,则舌淡白无华,脾虚无以制水,水湿失于运化,浸润于舌,则舌体湿润胖嫩。治宜温脾助阳,祛寒逐湿。&   临床多见于虚证、妇科大失血后气血两虚证病人的舌象。鲜红裂纹舌红绛舌舌色鲜红,舌中有裂纹,如人字形等状。&   主病及相关研究:&   鲜红裂纹舌属心火播灼,热毒熏蒸;若舌色深红,苔白而分布不均或无苔,舌面有很多裂纹如刀切状深沟,多见明虚火旺,不济火,或真阴耗竭。若舌中碎裂,属血枯液涸。如裂纹呈“人”、“川”字,或如直槽者,为,胃液灼伤,或肾水攻心所致。&   鲜红裂纹舌主病:阴虚发热,邪入营血,胃阴不足,痰热凝结。治宜清心泻热,滋阴养液。&   临床多见于发热、脱水致电解质紊乱,糖尿病,慢性肠炎,肝硬变等病人的舌象。&   由于鲜红裂纹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鲜红舌白点舌色鲜红,舌面有散在白色小点,鼓起于舌面,为热毒炽盛,舌将糜烂之兆。或散在白点,凹陷而低于舌面。&   主病及相关研究:鲜红舌白点是由于脾胃气虚,不堪热毒攻冲之象。&   鲜红舌白点主病:热鼓炽盛,脾胃气虚而热毒攻冲;治宜清热败毒,养胃清热。&   临床多见于心血管疾病心悸、浮肿等病人的舌象。&   鲜红舌白点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老舌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即为苍老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老舌多由于邪气方盛,正气不衰,故质坚色苍。 《临床验舌法。验舌分虚实法》认为,凡物之理,实则其形坚敛,其色苍老;虚则其体浮胖,其色娇嫩。而且,气尚稚,其质尚嫩,其气已盛,其质则坚。故不论舌色苔色如何,舌质苍老者都属实证。且邪热亢盛,气血塞实于上,正邪剧争,致使舌形色坚敛,故多主实热证。&   《指南。辨舌之神气》亦认为舌质坚敛苍老,不论苔色黄白灰黑,病多属实。&   《察舌辨证新法。黄苔类分别诊断法》认为,不反舌质有老嫩,苔色亦有老嫩之不同。凡苔色深浓质暗为老色,或老苔亦主实证。其中老黄色苔,为胃中阳气旺盛之候。黄如炒枳壳色为胃阳盛极,阳亢阴虚之候,黄黑相间,如锅焦黄色,抚之棘手,看之不泽,为胃中津液焦灼,口燥舌干之候。亦有阳气为阴邪所阻,不能上蒸而津液缺乏。   也指出,舌青苍老,是肝盛,宜泻火精肝饮治之;黄而苍老,为啤胃两经邪盛,宜治之;赤而苍老,为心与小肠邪盛;白而苍老,为肺与大肠邪盛,;黑而苍老,为肾与膀眈邪盛,宜。&   现代研究认为:舌之苍老当与副交感神经张力减低而交感神经张力亢进有关,使唾液浆液性分泌减少,粘液分泌代之。&   老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4次
参与编辑人数:8位
最近更新时间: 20:30:26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大伦舌诊全集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