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初期症状图片是中医的痨瘵病吗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1.4.1脾胃论 是治疗艾滋病的根本大法_海外中医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345贴子:
脾胃论 是治疗艾滋病的根本大法收藏
是,属中医里的 病种. 目前的根本无法治愈艾滋病,只能让病患者治 成 皮包骨头进坟墓!并且说成此病治不好,没法治,死亡是必然的,这一荒谬理论竟然在我国上层社会站住脚,是学 术界的耻辱/是民族的悲哀/
治疗艾滋病非中医莫属, 方法就是增加病患的生命能量(即增加体重), 金.元时期医学家的脾胃论 是 治疗艾滋病的根本大法!" 脾胃虚,肺气绝 " 这一名言道出了艾滋病晩期像马蜂窝一样的百病丛生! 不解决 艾滋病人的发热.腹泻.纳差,专谈杀()就是空谈, 发热;耗散了身体里的生存能量, 腹泻;阻断了营养的吸收, 使生存能量转换受阻, 有了发热.腹泻.纳差.消瘦是必然的的结果/ 治疗艾滋病关键是增加病患者的生命能量 即增加 体重,体重增加了对病人许多问题将得到解决! 例如; 病毒载量下降.CD4t细胞的上升.细胞的调亡.疱疹.淋巴瘤.肺部 疾病等等问题的解决. 人体生命能量的增加也使病患者增加了免疫功能,因为兔疫系统的活力需要足够的能量才能维 持,病患者的免疫功能恢复了,何愁 HlV 抗体不转阴!
作者; 王健东手笔
<div class="clearfix BAIDU_CLB_AD BAIDU_CLB_AD_pb" id="BAIDU_CLB_AD_">
学者大师老当益壮,年轻人都不如您的干劲啊!在下见证了无数/病患,大多数诚如学者所言,胃气消亡是对患者。
所言极是; 校长大人能否提供个平台?
这回你算找对地方了!还不多说说好话儿!?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共0件商品 金额总计:¥0元
艾滋病中医病因五种认识
时间: 13:53:11
  现在对艾滋病中医病因,大体有以下五类不同的认识,分析如次。
  感染艾毒、艾邪 艾毒、艾邪是直接附会西医的称谓,仅仅是艾滋病病毒的简称,只有&新味&,不含&原汁&,对中医理、法、方、药的具体应用没有实际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感染疫毒、毒邪、伏邪、疠气等 疫毒、毒邪、伏邪、疠气等是中医温病学对&皆相染易&性质病因的总称、泛称,虽有中医特色,是&原汁&不纯,&新味&不含,无论从中医诊断学或者从治疗学上,都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肾虚、精虚等 这是外邪入侵后导致的结果,不是原因,可以称为继发性原因,或称为第二原因,严格来说只能叫&证因&,不能称之为病因。艾滋病的传染性也得不到体现,是有&原汁&无&新味&。
  感染湿温、湿热等 湿温已是中医的专有病名。湿热是艾滋病发病时的重要病机之一,是不少学者的共识,称之为病因既不规范,也不免有以偏赅全之憾。
  感染湿毒 HIV致病,起病隐匿,病程迁延,缠绵难愈,表现复杂,首犯脾土,病位广泛,符合中医湿邪致病特点,几乎是专家学者的一致观点。称谓&湿毒&也符合现在语言习惯,但不严谨,经不起分析。&毒&作为中医学特殊的病因学概念,有其特定的含义。张允岭等曾对9个地区110位专家问卷调查,通过类聚分析与因子分析结果提示,毒的主要特征是酷烈性、暴戾性、正损性,即毒致病来势凶猛,发病急骤,传变迅速,以发病急,病情传变快为临床特点。人体感染HIV后,呈现一个很长的自然史发展过程,8~10年的潜伏期可无任何症状,与毒的致病特点相悖。湿毒之名,虽是&原汁添新味&,但&原汁&与&新味&有附会之嫌。
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
¥178.5210
钙缺乏症 骨质疏松
¥22 &&&&¥23
补血滋阴 润燥
¥385 &&&&¥377.7
活血解毒 消肿止痛
¥23 &&&&¥21
智能测压 静音开关
¥723 &&&&¥635
补气 养阴生津
¥48 &&&&¥45
¥18 &&&&¥16
 |  |  | 
 |  | 肺结核(Pulmonarytuberculosis)
16:34:42 来源:
……肺结核(Pulmonarytuberculosis)……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咳嗽、胸痛、咯血、潮热、盗汗、消瘦、血沉增速为其主要临床特征。
……肺结核(Pulmonarytuberculosis)……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咳嗽、胸痛、咯血、潮热、盗汗、消瘦、血沉增速为其主要临床特征。在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因感染结核杆菌而发病,具传染性,虽然感染后并非立即发病,但一旦感染,终生有发病危险。本病属学“肺痨”、“痨瘵”、“肺疳”等范畴。 病原体及流行病学: 结核菌属于分支杆菌属,染色具有抗酸性,所以又叫抗酸杆菌。能引起人结核病的有两种,即人型结核菌和牛型结核菌,以人型为主。结核菌从病人或带菌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并随灰尘飞扬于空中传与他人,尤其是开放型肺结核患者,其痰液更是主要的传播来源。其次,咳嗽、喷嚏也可污染空气。牛型结核菌株可随其乳汁传播给人类。结核菌在阴湿处可生存6~8个月,但在沸水中,15分钟即被杀死。 人体对结核菌抵抗力有两种,一为自然免疫力,即先天性非特异性免疫力,另一为对结核菌特有的免疫力,为感染结核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力,也是后天获得性免疫力,多在两次感染后4~8周产生,产生后可使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反应。结核杆菌易对抗痨药产生耐药性。 现代医学病理: 结核菌侵入人体后,可长期寄生而不发病,当机体抗力薄弱时,或受感染病菌量多,或菌的毒力较强时则可发病。呼吸道是传染的主要途径,病人排出带菌的飞沫核,或痰液干燥后随灰尘吸入健康人呼吸道内,大的飞沫核落于上呼吸道,很快被咳出排除,而小于5微米的飞沫核即可在空气中飘浮时间长久,又可达到肺泡中而引起发病。 发病后基本病理变化有渗出性、增殖性和干酪性三种。发病轻者,机体只产生以结核结节为主的局部病理变化,重者可引起机体变态反应性增强,而发生以干酪坏死为主的病理变化,以上的病变可因机体免疫力、过敏状态和治疗情况而呈吸收好转、硬结钙化或浸润进展或溶解播散等不同预后。 1.渗出性病变见于过敏反应高的患者,以组织炎性改变为主,在肺或胸膜腔有炎性细胞、血浆成分、纤维素及结核菌形成的渗出性病灶,经治后,可完全吸收。 2.增殖性病变,细菌侵入部位见有上皮样细胞增殖的肉芽组织,称为结核结节,其中还有巨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纤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浆细胞。结节中心可见“干酪坏死灶,当机体抵抗力增强时,或治疗后,结节可纤维化或钙化。 3.干酪性病变,当大量结核菌侵袭时,引起凝固性坏死,似干酪状,干酪液化后可经支气管排出,形成空洞。陈旧干酪灶中可见钙化斑,当纤维包裹于于酪灶后,呈球形病灶,称结核球。空洞形成者,常是长期带菌者。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本病属中医学“肺痨”、“痨瘵”、“肺疳”等范畴。先天禀赋不强,后天嗜欲无节,酒色过度、忧思劳倦、久病体衰时,正气亏耗,为内因,外受“痨虫”所染,邪乘虚而入,而致发病。病位在肺,肺主呼吸,受气于天,吸清呼浊,肺气虚,则卫外不固,水道通调不利,清肃失常,声嘶音哑。子盗母气则脾气受损,而倦怠乏力,纳呆便溏。肺虚肾失滋生之源,肾虚相灼金,上耗母气,而致骨蒸潮热,经血不调,腰酸滑精诸证,若肺金不能制肝木,肾虚不能养肝,肝火偏旺,上逆侮肺,则见胸胁掣痛,性急易怒,肾虚,水不济火,还可见虚烦不寐,盗汗等症。一般来说,初起肺体受损,肺阴受耗,肺失滋润,继则肺肾同病,兼及心肝,阴虚火旺,或肺脾同病,致气阴两伤,后期阴损及阳,终致阴阳俱伤的危重结局。 临床类型: 按疾病发生的先后及人体的免疫力,肺结核可分原发和继发两种类型。 初染者多见于儿童,机体无免疫力而全身反应强者。继发者是再次感染,多见于成年人,指机体有免疫力,病变有局限化倾向,局部反应较强。 1.原发性肺结核: 病菌从呼吸道吸入肺内,留于肺泡,被吞噬细胞吞噬,经肺淋巴管到达肺门淋巴结,以上过程中先后形成三个病灶,即原发性灶、淋巴管炎、肺门淋巴结炎,三者合称“原发综合征”。经治疗可完全吸收,若有恶化、复发者,可形成“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原发综合征”或“支气管淋巴结核”侵入支气管内造成支气管播散,在肺内形成大块干酪样病灶则形成“干酪性肺炎”。 病菌侵入血循环,造成血行播散,也可入淋巴管道,形成全身弥漫性粟粒状病灶,侵及肺内的结核病变称为“粟粒型肺结核”。由于人体的抵抗力、细菌数量及入侵时间的不同,而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区分。 2.继发性肺结核: 由于人体有免疫力,可使病变局限化,病灶从肺尖开始,形成“局灶型肺结核”,是肺结核中最常见的一种,病灶呈渗出性和干酪样坏死性改变,通称“浸润型肺结核”。病灶如被结缔组织包围,则呈纤维化或钙化,而吸收好转。干酪坏死部位,液化咯出后,亦可形成空洞。若空洞病变扩展、播散、在肺内形成散在的新老不一的病灶和空洞,同时由于组织的修复,大量纤维随组织增生而形成“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其发展的结果,是导致“肺硬变”的产生。 当结核杆菌侵及胸膜壁时,形成胸膜炎性改变,胸水渗出,而形成“结核性胸膜炎”。经治疗后,胸水吸收,但也常有胸膜肥厚、胸膜粘连及胸廓畸型等后遗症形成,严重者可影响肺的功能。 肺结核临床分型有以下四种: 1.原发型肺结核,如上叶、中叶或下叶尖部形成渗出性炎性病灶,并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而成“原发型肺结核”。症状多轻微而短暂,数周好转,X线可见肺部原发灶较快吸收。邻近胸膜者可引起胸膜炎。肺门淋巴结炎常长期不愈,或蔓延至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压迫支气管,导致肺不张,支气管扩张。此型多见于儿童及初染结核者。肺门或纵隔淋巴结结核较原发综合征更为常见。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也可由其它结核干酪样灶破溃到血源引起。急性粟粒型肺结核。起病急,有全身中毒症状,常伴发结核性脑膜炎。X线显示肺内病灶呈粟粒状,均匀散布于两肺,但透视下多不明显。 结核菌少量分批进入肺内时,形成亚急性或慢性播散型肺结核,X线显粟粒影大小不均,新旧不等,对称分布在两肺上中部,临床症状不多,常在体检时发现肺内稳定、硬结病灶。 3.浸润型肺结核,即反复结核菌感染后所引起。少数是体内潜伏的结核菌,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进行繁殖,而发为内源性结核,也有由原发病灶形成者。此型多见于成年人,病灶多在锁骨上下,呈片状或絮状,边界模糊,病灶可呈干酪样坏死灶,引发较重的毒性症状,而成干酪性(结核性)肺炎,坏死灶被纤维包裹后形成结核球。 经过适当治疗的病灶,炎症吸收消散,遗留小干酪灶,钙化后残留小结节病灶,呈现纤维硬结病灶或临床痊愈。有空洞者,也可经治疗吸收缩小或闭合,有不闭合者,也无存活的病菌,称为“空洞开放愈合”。 4.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由于治疗效果和机体免疫力的高低,病灶有吸收修补,恶化进展等交替发生,而成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病程迁延,症状起伏,痰菌阳性,是结核病主要传播来源。X线显示单或双侧,单发或多发的厚壁空洞,常伴有支气管播散型病灶和胸膜肥厚。由于病灶纤维化收缩,肺门上吊,纹理呈垂柳状,纵隔移向病侧,邻近肺组织或对侧肺呈代偿性肺气肿,常伴发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继发肺感染、肺原性心脏病等。更重使肺广泛破坏、纤维增生,导致肺叶或单侧肺收缩,而成“毁损肺”。 肺结核的演变过程就是人体与结核菌相互斗争的过程及其后果的反映。抵抗力强,治疗合理,病变趋于吸收消散、硬结钙化、愈合。反之,抵抗力弱、治疗不合理,使病变趋于干酪坏死、液化、空洞形成。若病变反复恶化与修复交替发生,新旧病灶同时存在,常可并发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及肺原性心脏病等症。 临床表现: 肺结核的临床表现以干咳、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乏力为主要特征,为慢性虚弱性疾病,轻者,症状轻,体征少;重者,可诱发感染性中毒症状,肺内有罗音,并有检验学改变。 1.症状: 全身性症状,如纳呆、潮热、盗汗、颧红、消瘦、乏力、气短、月经不调等。 局部症状,如咳嗽、咯血、咯痰、胸疼、呼吸短促等。各种症状的轻重程度因个体抵抗力、病情发展过程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2.体征: 病灶小而轻者,常无阳性体征,病灶稍大者,在病变发生的局部,可闻及湿性罗音,空洞性病变位置浅表而引流支气管通畅时有支气管呼吸音或伴湿罗音。胸水形成或肺实变者,可有叩浊、叩实、呼吸音减弱、呼吸音消失、胸膜摩擦音等肺部体征。 诊断: 1.流行病学/或阳性家族史,以及渗出性胸膜炎、肛瘘、长期淋巴结肿大、结核病过敏性增高症候群史,有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的“伤风感冒”史及轻微咳嗽,持续3~4周以上,咯血或痰中带血史。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痰的检查,是肺结核最常用的诊断方法,可直接涂片检查,也可浓缩痰液后涂片检查,或作结核菌培养,或用痰液动物接种法检查。 胸部X线检查、部位、性质和大小,在有条件的地区,X线检查也是肺结核的主要诊断手段之一。 结核菌素试验(OT试验),产生相应的抗体。再用减毒的结核菌素进行皮内注射时,局部可呈红晕反应或发生水疱,按其反应程度,可助诊断。初染者或机体虚衰、免疫力极为低下时虽有结核病,但皮试仍可呈现假阴性反应,而一般成年人,由于大多接受过结核菌的侵犯,故均可呈现阳性反应。反应红晕大于2厘米,或发生水疱者,为强阳性,是有活动性结核的依据。 血沉检查,虽然不是结核病的特有表现,但结核患者血沉加快,是普遍现象,故观察血沉速度可协助诊断。 并发症: 1.支气管扩张,被纤维组织机化后,支气管壁正常组织结构破坏,弹性消失,而形成局限性支气管扩张症,重者可继发感染或咯血。 2.咯血、炎症浸润、血管破损、可致咳血。病灶钙化、钙石刺激组织,破坏血管,也可诱发咯血,咯血量的多少,与损伤血管大小有关。轻者痰中带血,重者大口咯血,甚至咯吐不及发生窒息等严重后果。 3.肺气肿,则健康的肺进行代偿,当代偿超过限度时,可形成代偿性肺气肿,肺组织受病菌侵袭而发生组织破坏、纤维化、钙化、肺大泡形成等,也可导致肺气肿的发生。 4.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使肺功能、肺结构发生严重病理改变,从而引起肺动脉高压,进而导致右心室肥厚,形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当出现心肺功能衰竭,肺性脑,其后果危重。 诊断记录程序: 按下列四个部分记录、病灶范围及空洞部位、痰菌检查、活动性及转归。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可加括弧注明“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干酪性肺炎也可在类型后加括弧注明“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干酪性肺炎也可在类型后加括弧注明,“结核球”可在其所在部位加以注明。病人如有肺外结核或极重要合并症时可附记在最后。 1.肺结核的类型: Ⅰ型。 Ⅱ型。 Ⅲ型。 Ⅳ型。 Ⅴ型。 2.病变范围及空洞部位、右侧,分上、中、下肺野记述。 上肺野2前肋下缘内侧端水平以上。 中肺野,第4前肋下缘内端水平以上。 下肺野。 有空洞者在相应肺野加“O”号。右侧病变记在横线以上,左侧病变记在横线以下。一侧无病变者以(―)表示。 3.痰结核菌检查 痰结核菌检查为诊断和判断疗效的主要指标。痰菌检查阳性以(+)表示,阴性以(―)表示,应注明痰菌检查的方法,以涂(涂片)、集(集菌)或培(培养)表示。如涂(+);集(―);培(―)。痰菌阴性以连续3个月,每月至少1次涂片或集菌检查(有条件者作培养)阴性为标准。病人无痰或未查痰时应注明”或“未查”。 4.活动性及转归: 在判定病人的活动性及转归时,可综合病人的临床表现、肺内病变、空洞及痰菌等情况决定。 进展期,即属进展期。 新发现的活动性病变;病变较前增多、恶化;新出现空洞或空洞增大;痰菌阳转。 好转期,即属好转期。 病变较前吸收好转;空洞缩小或闭合;痰菌减少或阴转。 稳定期、空洞关闭、痰菌连续阴性(每月至少查痰1次),均达6个月以上。如空洞仍然存在,则痰菌须连续阴性1年以上。 鉴别诊断: 1.原发综合征与非结核性肺炎鉴别,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反应,白细胞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后者则见于各种年龄,发病急,感染病状重,结核菌素试验(―),白细胞数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支气管淋巴结核与中心型鉴别: 前者以儿童、青年为多见,胸片提示肺门淋巴结肿大,体检时,颈腋淋巴结也肿大。中心型肺癌多见于成年人或老年人,虽也可见纵隔增宽,但OT(―),伴呼吸困难,无发热,痰检癌细胞常呈阳性,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也有阳性肿瘤组织可确定诊断。 3.粟粒型肺结核应与伤寒相鉴别: 二者皆有肝脾肿大,但前者有高热及胸片提示肺内粟粒样阴影改变,后者持续高热,腹胀,昏睡,体温与脉搏(心率)有分离现象。体温高,而脉率低为其特征。4.浸润型肺结核与支气管肺炎的鉴别: 前者多见于成年人,发病缓、症状轻,胸片提示肺尖部的浸润病灶影,加之OT检查可确诊。而后者多好发于幼儿或年老体衰者,发病急,症状重,病变部位有捻发音,病灶多在两肺下部的内中带为主。 5.浸润型肺结核与肺炎支原体肺炎、过敏性肺炎的鉴别: 浸润型肺结核,除以上特点外,更有病变部位固定、吸收缓慢;而肺炎支原体肺炎、过敏性肺炎则吸收快,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6.肺内结核球与肺癌的鉴别: 前者边缘整齐锐利、密度不均匀有钙化斑及卫星灶。后者则边缘欠规整,有分叶状或肚脐样改变,痰检有瘤细胞,肺穿刺活检或纤维支气管镜检,可见瘤组织细胞。 7.干酪性肺炎与肺炎双球菌性大叶肺炎的鉴别: 二者皆可有突发高热和肺内大片实变影,但前者密度不均,见有沿气管分布形状的多发性大小空洞,痰涂片可见结核菌,而大叶肺炎则发病急,病程短,多形核白细胞增高,胸片阴影边界整齐,密度均匀,一般抗菌素治疗效果较好。 8.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相鉴别: 依据病史、痰液涂片检查进行鉴别。前者有结核病史,痰结核菌阳性,OT(+),胸片提示结核病灶多在两肺上野。后者多有吸烟史,咯吐大量脓痰,白细胞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病变多在两肺下野。 现代医学疗法: 有症状的患者是优先治疗的对象,要用药物、营养、休息、适当锻炼、精神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患者本人要主动配合。生活有规律,治疗方案要完整,观察应严密,以免延误治疗及并发症发生。 一般: 病人结核中毒症状明显,咯血或病灶处于急性活动期,应卧床休息。症状缓解逐渐增加活动量。酌情加强营养,如增添动、植物蛋白质及含有维生素的蔬菜、水果。适当的日光浴也有益康复。 抗痨药物的选择: 1.雷米封(异烟肼、INH,H),是抗痨首选第一线药物。成人0.3克,1次或分3次口服,也可静脉或气管内给药,对急性粟粒性肺结核,剂量可加大到0.6克/日,同时加用维生素B6,以防周围神经炎的发生。疗程为6~12个月。本药副作用小,但也偶有精神兴奋、周围神经炎、乳房增生、肝损害等副作用发生,故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有副作用发生应停止用药,另选它药。 2.链霉素(streptomycinSM),适用于活动性肺结核,也是第一线抗痨药,成人每日1.0克,肌肉注射,老人、儿童及体瘦小者应酌减。也可气管内滴注或雾化吸入,肌肉注射疗程为2~6个月。也可在1~3个月短程治疗后,改用间歇疗法,每周肌肉注射2次,每次1克,疗程为2~6个月。本药副作用为第8颅神经损害引起的耳鸣、耳聋、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眩晕,平衡失调,如不及时减少剂量或停止用药,则常形成不可逆性失听和眩晕症。 3.对氨基柳酸钠(para-aminosalicylicacid,NaPAS),但耐药性小,成人每日8~12克,分2~4次口服,或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静脉滴注,因此药遇光易分解变性而失效,故滴注时必须用黑纸或布包绕输液器以避光。副作用有纳呆、恶心、腹泻等,如在饭后服用,或加用苏打,可减少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4.利福平(rifampicinRMP)利福定(rifadinRFD)是广谱抗菌素,但对结核菌作用较强,故近来作为抗结核首选药物。RMP剂量为每日450~600毫克,清晨空腹口服。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及肝功能损害,故用药前应测肝功能,有肝疾病者慎用。 RFD作用与RMP同,但剂量为RMP的1/3即可,即每日150毫克,空腹顿服。由于剂量小,副作用亦减轻,也为抗痨首先联合用药之一。 5.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成人每日600毫克,分2~3次口服,副作用为可引起球后视神经炎,表现为视敏感度降低,中心盲点,绿色视觉减退。 6.卡那霉素(kanamycin)SM,遇SM过敏者可选用。成人剂量每日1克肌肉注射,但注射局部常有吸收不全或疼痛较重的反应。副作用是第8对颅神经和肾脏损害。 7.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促使尿酸向关节组织沉积,引起关节疼痛,而RMP有促进尿酸清除作用,故常与RMP合用,以减少以上副作用。成人剂量每日1.5~2克,分3次口服,副作用有肝损害。 8.胺硫脲(TB1)75~100毫克,分3次口服,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肝损害。 抗痨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以上抗痨药物,作用准确,效力可靠,使用方便,治疗中应首先选用。为增加疗效,减少耐药性形成,多采用三联治疗,即SM加H加RMP,或乙胺丁醇。病情轻者,也可用二联法,即H加SM。为预防性用药或防止复发者也可用H单种药物。 用药要早,剂量要足。早期病变以渗出为主,当结核菌代谢旺盛时,药物制菌力发挥较强,同时早期病变,肺组织破坏轻,及早用药,组织吸收较好,修复也快。当病变成干酪坏死,空洞形成后,破坏的肺组织修复也差,因此应及早足量用药。 抗痨药物多有对肝、肾、颅神经等副作用故在用药前应询问既往肝、肾、视力方面有无疾病,用药后注意观察,定期复检肝肾等功能,以免发生合并症。 国际防痨协会主张将雷米封(H)、利福平(R)、吡嗪酰酶(Z)、链霉素(S)、氨硫脲(TB1)和乙胺丁醇(E)列为主要抗结核药,我国将其中:H、E、R、S列为一线抗痨药。 1.初治菌阳性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应用方案: ①2SHRZ/4RH(指4个月后减去SZ);②6RHE;③2SHP/IOHP。 2.初治菌阴性活动性肺结核病人使用方案: ①痰菌阴性,但有空洞或病变范围广泛者。可参考选用初治菌阳性病人使用方案治疗。②6RH;③RHP。 本方案中阿拉伯数字表示药物使用月数:P代表PAS,即对氨柳酸。各地可根据当地药源供应和经济情况。将方案中R改用D(利福定),将P改用E。 剂量:S:0.7克/日;H:0.3克/日;P:10克/日;Z:1.5克/日;E55公斤,1克/日;R<55公斤,0.45克/日,体重≥55公斤,0.6克/日;D<55公斤,0.2克/日,体重≥55公斤,0.3克/日。 3.复治方案: 复治是指:①初治失败(规律化疗6个月痰菌仍阳性,或病变恶化)。②不规则化疗超过3个月。③初治后复发。复治方案有:①REH;②K(卡那霉素)ZH;③T(TBI)ECP(卷曲霉素);④I3,I4THECP。 4.继发性肺结核: 痰菌阳性或有空洞者用:①2SHP/4S2H2P2(4个月后每周2次联用SHP);②3SHP(或T)/9I5HP(或T);③2SH或2SH/7HR;④2SHRZ/4HR。 痰菌阴性,无空洞者用:①2SH/IOH2P2;②2SH/IOHP(或T);③I2HP(或T);④2SHR?/FONT>3HR。 注意,应定期作有关肝功能、白细胞计数等检查,以观察它们的毒副反应。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肺阴亏损型: 症状、声音嘶哑、痰中带血丝、胸部隐痛,骨蒸潮热与手足心热,两颧发红午后更著,盗汗,形体消瘦,口干喜冷饮,舌红脉细数。(血沉常增速,血红蛋白偏低。) 证候分析,喜润恶燥,肺阴不足,失于清肃,气逆作咳,但阴亏肺燥,故无痰。燥热伤络而咯血,阴虚内热则过午低烧,因此有口干喜冷饮以清内热之需。盗汗为睡中不动而汗出,为阴虚之象。阴虚阳盛,迫汗外溢而有盗汗,舌红脉细数也是阴虚之候,此证多见于疾病初起阶段。 治法,清热杀虫。 方药。 沙参12克,麦冬12克,天冬10克,生地18克,百部15克,白芨20克,山药30克,云苓15克,川贝12克,菊花10克,阿胶15克(烊化),三七3克(冲服)。 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咯血加茜草,大、小蓟、三七。盗汗加糯稻根。虚火盛加黄芩、知母,加锻牡蛎。 2.阴虚火旺型: 症状、气急、痰粘而少、颧红、潮热、盗汗少寐、胸疼、咯血、遗精、月事不调、消瘦乏力、舌绛苔剥、脉沉细数。(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偏低。) 证候分析,日久伤阴,肺伤咳甚,邪久化热,更损肺阴,故痰少而粘稠,不易咯出,甚至络伤而咯血痰。轻者量少可为痰中带血,色鲜红,重则大口咯血,挟有血块,视为危候。若有脾虚,水湿失布,聚湿为痰贮于肺,而症见咳嗽,多痰,则多见于肺脾兼虚者。潮热为慢性定时发热,多由内伤所致,阴伤则火旺,水不制火,阳气升腾,证见两颧潮红而内热重,心烦而少寐,逼津外泄而盗汗重。脉络不和、气血瘀滞而胸疼,相火偏亢而遗精,冲任失养而月事失调。子盗母气,肺病及脾,生化失养,而见形体消瘦,肌肉疲倦少动。舌绛苔剥,脉沉细数,是久病伤阴,脏气亏虚之象。多见于病发日久的结核病患者。治法,抗痨杀虫。 方药。 龟板10克,阿胶12克(烊化),冬虫夏草12克,胡黄连10克,银柴胡10克,百合30克,生地20克,麦冬12克,桔梗12克,贝母12克,当归12克,青蒿15克,知母12克。 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3.气阴耗伤型: 症状?白,神疲体软,咳语声微,纳呆便溏,痰多清稀,畏风自汗与颧红盗汗并见,舌淡苔白有齿痕,脉沉细而少力。(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显著降低。) 证候分析,阴病损阳,致使气阴两伤,主要累及肺脾两脏。肺不主气,脾失运化,则见体弱声微、面?白,纳呆便溏诸证,脾虚水失输布,聚而多痰。肺虚卫外不固,故而汗出畏寒,阳气衰则神疲体软,倦怠乏力,皮毛不固易发感冒,加之肺痨固有的阴伤颧红盗汗等证,从而形成气阴两伤证候,舌淡苔白有齿痕及脉沉细少力,皆为阴耗气伤之象。此多见于久病不愈的结核病患者。治法,杀虫补虚。 方药。 太子参15克,云苓15克,白术15克,山药30克,桔梗12克,百合30克,大枣10个,黄芪20克,莲子15克,当归12克,白芨20克,功劳叶12克。 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4.阴阳两虚型: 症状,消瘦面黄,声喑音哑,潮热盗汗,骨蒸痨热,泄溏便急,痰白沫状或血痰,心悸气短,寡言少欲,纳呆,自汗,滑精,闭经,苔黄燥,脉微细或虚大无力。 证候分析、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病理情况下,肺脏局部病变也必然会影响其他脏器和整体,故有“其邪展转,乘于五脏”之说,肺痨与脾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脾为肺母,肺虚则耗夺脾气以自养,则脾亦虚,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则肺虚更重,互为因果,终致肺脾同病,见神疲乏力、纳呆、便溏、畏寒、倦怠等症。肾为肺之子,肺虚肾失滋生之源,或肾虚相火灼金,子盗母气,致使肺气更为耗竭,而不能滋养于肾,终致肺肾两虚,肾阴亏虚,相火偏亢,扰动精室,则见梦遗,女子则月经不调等肾虚症状。 若肺虚不能制肝,肾虚不能养肝,肝火偏旺,上逆侮肺,可见性急善怒,胁肋掣疼等症。如肺虚心火乘克,肾虚水不济火,还可伴见虚烦不寐、盗汗、骨蒸痨热等症。久延而病重者,可演变发展至肺脾肾三脏同病。或因肺病及肾,肾虚不能纳气,或因脾虚及肾,脾不能化精以资肾,由后天而及先天,甚则肺虚不能佐心治节血脉运行,而致气虚血瘀,出现气短、喘急、心悸、唇绀、肢冷、浮肿等症,即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 此证见于肺脾肾三脏俱虚的患者,为气阴耗损发展而成,见于重症肺结核晚期。 综上所述,肺痨以阴虚为先,继可导致气阴两虚,阴阳俱虚。以脏腑辨证而言,病之初起,为肺阴亏损,继之肺脾同病,气阴两伤,后期肺脾肾三脏交亏,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俱虚,并见心肝脏腑功能损害的严重证候。治法,固本杀虫。 方药。 太子参15克,白术15克,山药30克,茯苓20克,黄芪30克,紫河车15克,当归15克,鹿角10克,龟板12克,白芍12克,白芨30克,功劳叶12克。 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对症治疗: 1咯血,可用十灰丸、白艾粉、三七粉、仙鹤草素、安络血、6氨基己酸等药物。大量咯血,可用脑垂体后叶素10单位加10%葡萄糖溶液20毫升,静脉推注或滴脉滴注,但有高血压及冠心病患者忌用。咯血时采用患侧卧位,以防咯血淹肺的发生,或急作气管切开术吸除血液,以防窒息。必要时可输血;如仅为痰中少量带血,不必特殊治疗。2发热,酌情给予退热剂与皮质激素,继发感染用抗菌剂。 3盗汗0.3~0.6毫升(或片剂)。中药用浮小麦、糯稻根各30克,碧桃干15克,红枣5~7个,水煎服。 4咳嗽咯痰、可待因;痰多粘稠用氯化铵、蒸气或α糜蛋白酶雾化吸入,也可用复方桔梗片,每次0.3克、每日3次,必要时加服扑尔敏。 激素的应用: 一般不用激素,但病情较重者,为减轻毒性反应可加用。成人剂量为强的松30毫克/日,分1~3次口服,长期使用激素者,症状减轻后,剂量应逐周递减,至4~6周停服,更重者,可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维持肾上腺皮质功能,剂量为25~50单位,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 手术治疗: 对经系统抗痨治疗,病灶仍较大且不愈合或空洞形成经治疗不闭合,痰菌仍阳性,或结核球形成,或有大量咯血危及生命者,都可考虑肺叶切除、气胸、气腹等手术治疗。 精神: 精神心理治疗是抗痨综合治疗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调动病人本身抗痨能力,促使病情好转的积极措施。要使病人掌握治病防病的基本知识,做到自我调治,主动配合治疗。方法有疏导法、暗示法、生物反馈等治疗方法。营养治疗: 这是扶植正气的重要途径。合理调配膳食,增强体质,以促使病情好转。中医学认为“药补不如食补”,是有道理的。 体质锻炼: 适当的体育锻炼,呼吸运动,有益于改善全身症状,促进肺脏功能恢复。但不可过量,以防损害体质。如简单的、呼吸操、散步等等。 单方验方: 1.蒜白芨20克,去皮捣烂,加白芨3克与米汁同服,每日2剂。 2.芩部丹9克,百部18克,丹参9克,共为细未,每日1剂。 3.白黄四味散(《千家妙方》)。白芨12克,生大黄9克,儿茶6克,白矾3克,共为细未,分30包,每日3次,每次1包。对肺结核有小量咯血者常有很好疗效。 4.铁包金、穿破石各30~60克,阿胶、白芨、瓜蒌、杏仁、杷叶、紫菀、百部、贝母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下。适用于各型肺痨。 5.冬虫夏草、麦冬、沙参各9克,瘦猪肉100克,加水共煮汤,每日1次,连服10~15天。适用于肺痨肺阴亏损者。 6.生地、桃仁、麦冬、山药、百部各9克,白花蛇舌草、仙鹤草各30克,凌霄花根、丹参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肺阴虚型。 7.秦艽、银柴胡、北沙参、麦冬、川楝子、生地、地骨皮、白薇、青蒿、石斛、白芨、马兜铃、黄芩、百部各9克,白花蛇舌草、仙鹤草各30克,凌霄花根、丹参各12克,加水煎服。适用于肺痨阴虚火旺型。 8.鳖肉250克,百部、地骨皮、北芪各15克,生地20克,加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10天。适用于肺痨气阴两虚型。 9.炙黄芪、党参、怀山药、茯神、麦冬(米炒)、炒枣仁、蒸薏米、玉竹、百合、阿胶珠(蛤粉炒)、当归、枇杷叶各70克,熟地黄100克,山萸肉、川贝、川断、紫菀、款冬花各50克,炙甘草30克,白蜜1000毫升,冰糖500克,将蜜、冰糖、阿胶珠之外诸药加水浸泡24小时后,浓煎3小时取汗,再煎浓缩加入阿胶珠、白蜜、冰糖收膏,装瓶备用,每日3次,每次1汤匙。适用于肺痨各型。 10.牛胎盘1个,甜杏仁15克,苦杏仁12克,生姜3片,红枣3个,酒适量,牛胎盘清水洗净,浸泡几小时后,再用开水焯透,切块,炒锅烧热,加少量油再烧热,下胎盘块翻炒,泡适量白酒、姜汁然后加枣仁、姜片、枣及适量清水,倒入砂锅,煲至熟烂食用。适用于肺痨久嗽不愈者。 11.浮小麦50克,黑豆(或豆衣)50克,乌梅2个,水煎,傍晚服,连服1周。适用于肺痨盗汗者。 12.石决明12克,地骨皮10克,银柴胡6克,石决明碾碎,与其他2味共煎汤服。适用于肺痨低热。 13.蛤粉、阿胶,炒后研细末,每日9克,分2次服。适用于肺痨咯血。 外治法: 1.敷药法、白芥子、白鸽粪、大蒜(去皮)各30克,甘草12克,白凤仙草l株,猪脊髓60克,麝香1克,醋适量,先将醋倒锅内加热,入麝香溶化,再将五灵脂、白芥子、鸽粪、甘草共研细未,过筛,和猪脊髓、风仙花全草、大蒜,放在醋内捣成膏,炒布包裹,敷于肺俞、脾俞、肾俞、膏肓俞,2日换药1次,15日为1疗程,中间休息3,继续使用。适用于肺痨阴虚肺热型。 2.敷脐法、辰砂各2克,共研细粉,水调成糊状,涂于塑料薄膜上,敷于脐窝,胶市固定,24小时1次。适用于肺痨盗汗。 3.摩擦法、姜、桂皮、樟脑。姜、桂同捣,掺入樟脑,以凤仙根蘸药擦前胸、后背,日2~3次,每次30分钟。适用于肺痨气喘、盗汗、咯血。 4.吸入法50克捣烂,蒜泥摊于玻璃瓶内,瓶口置于口鼻,吸其挥发气,1~2小时,1日2次。适用于肺痨形成空洞之证。 疗法: 毫针疗法: 1.肺阴亏损型: 取穴BL13,尺泽LU5,中府LU1,膏肓俞LB43。 咯血配孔最LU6,鱼际LU10。 膏肓俞用补法,其余各穴用平补平泻法。 2.阴虚火旺型: 取穴GV14,太溪KI3,孔最LU6,三阴交SP6。 经闭配血海SP10,遗精滑泄配关元CV4,心烦不寐配神门HT7、复溜KI7。 大椎用泻法,其余各穴用平补平泻法。 3.气阴耗伤型: 取穴BL13,脾俞BL20,足三里ST36,太溪KI3。 潮热配大椎GV14、间使PC5,盗汗配阴郄HT6、后溪SI3,便溏配天枢ST25、气海CV6。 太溪用平补平泻法,其余各穴用补法。 耳穴疗法: 取穴、肾、神门、屏间。 便溏配大肠。 毫针直刺行平补平泻,中强度刺激,留针20分钟,隔日1次。 穴位注射: 取穴、大椎、结核穴、中府、膏肓俞、足三里、曲池。 用维生素B1注射液100毫克或链霉素0.2克,每次选用2个穴位,常规消毒后刺入穴位,待局部有酸麻胀重感后,回抽无回血,再缓慢注入药液。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5~7天后,进行下一疗程。 灸疗法: 取穴BL13,膏肓俞BL43,太溪KI3,足三里ST36,三阴交SP6。 潮热盗汗配阴郄HT6、照海KI6,咯血配孔最LU6,遗精配志室BL52,经闭配血海SP10,便溏配天枢ST25。 用艾条悬灸,每穴5~10壮,每日1次。 疗法: 取穴、膏盲俞、结核穴,以闪火法拔罐,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 推拿疗法: 处方、膏肓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 施按、揉、推等法。 加减,症见喘促短气,乏力汗多者,加禅推法于定喘穴,并按揉脑中、中脘等穴,补肺益气、培土生金;若见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者,乃肺肾两虚,不能主气纳气,加按、揉法于关元、气海、百会、印堂、太阳等穴,以补肺纳肾;若阴虚火旺,潮热显现者,用拇指按揉法,施术于尺泽、天突、曲池、大椎、肾俞、太溪、三阴交等穴,以滋阴降火,润肺兼清热。预防: 结核病防治的根本在于治疗患者的同时,切断结核病的蔓延传播。为减少结核病的发病率,应搞好预防接种,并加强社会性的宣传工作。 卡介苗(BCG)接种:BCG是一种灭活的牛型结核疫苗,接种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传播的有效办法。治疗原发病、尘肺、肝硬化、病毒性疾病(麻疹、流感等)可促进肺结核发病。肺动脉狭窄时,肺尖部肺动脉压低,局部抵抗力弱,也是结核的易发部位。因此治疗原发病是预防治疗肺结核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癌药物等,能促使结核发病,使用时应予注意,尤其是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如哮喘病人等),应加服抗痨药物,以避免静止的结核病感染趋向活动性结核病发作。 加强结核病预防宣传,还要使病人学会不散布病菌,病人家属学会隔离,处理病人痰液等知识。对易染人群的定期体格检查。但近几十年的调查证明,青年人的发病率下降迅速,而老年人的发病率相对地在上升,可能与老年人免疫功能减低,易发生再感染或静止病灶再燃有关。吸烟、酗酒、营养减低等可促使结核病发作。老年人发病后,症状常不典型,OT皮试常呈阴性,胸片也可无阳性所见,易与衰老相混淆,尤其是有其它病变时(如肿瘤,贫血等),更难发现,故作定期的体格检查更为重要,遇有干咳、潮热、盗汗者,可给以诊断性治疗,即给予抗结核治疗,如果症状改善,应全程治疗,以达治疗目的。
更多【】栏目文章推荐
万名专家为您在线解答!
内容:病情描述:
曾经治疗情况:
注:您的内容越详细,医生回复就越准确
()()()()()()
快速提交您的问题 专家100%为您解答
健康网微传媒
打开微信扫一扫
关注久久健康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治疗艾滋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