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服用含有轻粉的作用中药导致腹泻腹痛怎么办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爱爱医资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药).doc6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第一版)
《中药学》
(以下按姓氏笔画为序)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第一版)”
《中药学》目录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中药的炮制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配伍
中药的用药禁忌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1.中药的命名与分类
2.中药的化学成分与疗效的关系
3.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发散风寒药
紫苏(附药:紫苏梗)
生姜(附药:生姜汁、生姜皮)
苍耳子(附药:苍耳草)
发散风热药
葛根(附药:葛花)
淡豆豉(附药:大豆黄卷)
清热泻火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附:忍冬藤)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中药与毒性
发布时间:&&&来源:&&&71人关注
  历代本草书籍中,常在每一味药物的性味之下,标明其&有毒&、&无毒&。&有毒无毒&也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掌握药性必须注意的问题。
  古代毒性的概念: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而把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故《周礼&天官冢宰下》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的说法,《尚书&说命篇》则谓:&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明代张景岳《类经》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大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故曰毒药攻邪也。&而《药治通义》引张载人语:&凡药皆有毒也,非指大毒、小毒谓之毒。&论述了毒药的广义含义,阐明了毒性就是药物的偏性。与此同时,古代还把毒性看作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把药物毒性强弱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而《神农本草经》三品分类法也是以药物毒性的大小、有毒无毒做为分类依据的。并提出了使用毒药治病的方法:&若用毒药以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综上所述,古代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既认为毒药是药物的总称,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而后世本草书籍在其药物性味下标明&有毒&、&大毒&、&小毒&等记载,则大都指药物的毒副作用的大小。
  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们对毒性的认识逐步加深。所谓毒性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所谓毒药一般系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剧毒药系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的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一是指毒性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或不可逆的后果。
  中药的副作用有别于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如临床常见服用某些中药可引起恶心、呕吐、胃痛腹泻或皮肤瘙痒等不适反应。用药副作用的产生与药物自身特性、炮制、配伍、制剂等多种因素有关。通过医药人员努力可以尽量减少副作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过敏反应也属于不良反应范围,其症状轻者可见瘙痒、皮疹、胸闷、气急,重者可引起过敏性休克,除药物因素外,多与患者体质有关。此外,由于中药常见一药多效能,如常山既可解疟,又可催吐,若用治疟疾,则催吐就是副作用,可见中药副作用还有一定的相对性。
  中药毒性分级:伴随临床用药经验的积累,对毒性研究的深入,中药毒性分级情况各不相同。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把药物毒性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神农本草经》分为&有毒&、&无毒&两类;《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将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类。近代中药毒性分级多沿袭临床用药经验及文献记载,分级尚缺乏明确的实验数据。目前,正从中药中毒后临床表现的不同程度;根据已知的定量毒理学研究的数据;有小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的范围大小;中毒剂量与中毒时间的不同及中药的产地、炮制不同进行中药毒性分级的全面探讨,深信会得到科学的结论来。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类分类方法,是目前通行的分类方法。
  必须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是安全用药的保证,这里包涵如何总体评估中药的毒性,如何正确看待文献记载及如何正确看待临床报告。
  首先要正确总体评价中药毒性:目前中药品种已多达12800多种,而见中毒报告的才100余种,其中许多许多还是临床很少使用的剧毒药,由于现大多数中药品种是安全的,这是中药一大优势,尤其与西药化学合成药造成众多药源性疾病的危害相比,中药安全低毒的优势就更加突出了,这也是当今提倡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中药受到世界青睐的主要原因。
  其次正确对待中药毒性,还要正确对待本草文献记载:历代本草对药物毒性多有记载,这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值得借鉴。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出现了不少缺漏和错误的地方,如《本草纲目》认为马钱子无毒;《中国药学大辞典》认为黄丹、桃仁无毒等等,说明对待药物毒性的认识,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社会的发展,有一个不断修改,逐步认识的过程。相信文献,不能尽信文献,实事求是,才是科学态度。
  正确对待中药毒性,还要重视中药中毒的临床报道:自建国以来,出现了大量中药中毒报告,仅单味药引起中毒就达上百种之多,其中植物药九十多种,如关木通、苍耳子、苦楝根皮、昆明山海棠、狼毒、萱草、附子、乌头、夹竹桃、雪上一枝蒿、福寿草、槟榔、乌桕、巴豆、半夏、牵牛子、山豆根、艾叶、白附子、瓜蒂、马钱子、黄药子、杏仁、桃仁、枇杷仁及蔓陀罗花、苗、莨菪等;动物药及矿物药各十多种,如斑蝥、蟾蜍、鱼胆、芫青、蜂蛹及砒霜、升药、胆矾、铅丹、密陀僧、皂矾、雄黄、降药等。由此可见,文献中认为大毒、剧毒的固然有中毒致死的,小毒、微毒,甚至无毒的同样也有中毒病例发生,故临床应用有毒中草药固然要慎重,就是&无毒&的,也不可吊以轻心。认真总结经验,既要遵重文献记载,更要注视临床经验,相互借鉴,才能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掌握中药的毒性,对保证安全用药是十分必要的。
  正确对待中药毒性,还要加强对有毒中药的使用管理:此处所称的有毒中药,系指列入国务院《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的中药品种。即:砒石、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雪上一枝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毒中药所含毒性成分有生物碱类、毒苷类、毒性蛋白类、萜与内酯类等的不同,作用于人体不同的系统或器官组织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道等等,而引起不同的症状。
  (1)含生物碱类植物中毒:含生物碱的较易发生中毒的植物有曼陀罗、莨菪(又名天仙子)、乌头、附子、钩吻、雪上一枝蒿、马钱子等。生物碱具有强烈的药理及毒理作用,其中毒潜伏期一般较短,多在进食后2~3小时内发病。毒性成分大多数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因而中毒的临床表现多与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有关。如曼陀罗及茛菪中毒后,主要表现为对副交感神经的抑制和对中枢神经的先兴奋后抑制,可见口舌干燥、咽喉灼热、声音嘶哑、恶心呕吐、皮肤干燥潮红、瞳孔散大、视力模糊、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心动过速、呼吸加深、狂躁、幻觉、谵语、运动失调、神志模糊等。严重者24小时后由烦躁进入昏睡、血压下降、休克、昏迷,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缺氧而死亡。乌头及附子中毒时,首先感到唇舌辛辣灼热,继而发痒麻木,从指尖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全身、痛觉减弱或消失、头晕眼花、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耳鸣、瞳孔先缩小后放大、呼吸急促困难、心率失常,严重者导致心功能不全甚至发生阿一斯综合征,呼吸因痉挛而窒息,继而衰竭致死。雪上一枝蒿毒性与乌头碱相似,中毒时亦高度兴奋副交感神经,中毒症状与乌头中毒大致相同。钩吻中毒主要症状有口咽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语言不清、复视、震颤、共济失调、瞳孔散大、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心率失常、
  强直性抽搐等。马钱子中毒的主要症状,最初出现头痛、头晕、烦躁不安、吞咽困难、呼吸不畅、全身发紧,对听、视、味等感觉过度敏感,继而发生典型的士的宁惊厥症状,从阵挛性到强直性呈角弓反张姿势,双拳紧握、两眼睁视、口角向后牵引呈苦笑状态、呼吸肌痉挛引起窒息、发绀而死。
  (2)含毒苷类植物中毒:目前因毒苷引起中毒的有三类:强心苷类、氰苷类、皂苷类。常见的如含强心苷类:致毒主要成分为多种强心苷,毒性及中毒症状与洋地黄中毒相似,主要有夹竹桃、万年青、羊角拗,还有罗布麻、福寿草、五加皮、铃兰、毒筋木等。夹竹桃全株及树液均有毒,中毒后主要症状为:食后2~5小时发生恶心呕吐、剧烈的腹痛腹泻、便血、头昏头痛、四肢麻木、肢冷汗出、食欲不振、神昏谵语、瞳孔散大、体温及血压下降、心室纤颤、心源性脑供血不足、晕厥、嗜睡、昏迷休克,严重时心跳骤停而死。万年青对心肌可能有直接抑制作用,此外能刺激迷走神经及延髓中枢,且有蓄积性,大剂量可发生心脏传导阻滞以致停搏,出现胸闷、眩晕、流涎、惊厥、四肢发冷、各种心律失常等症状。含氰苷类:这类有毒植物主要有苦杏仁、木薯、枇杷仁、桃仁、樱桃仁等。中毒的症状除胃肠症状外,主要为组织缺氧的症状,如呼吸困难、紫绀、心悸、头昏、头痛、昏迷、抽搐等,严重者多因窒息及呼吸中枢麻痹而致死亡。如超过半小时而不致死亡者,其预后多属良好。含皂苷类:皂苷有局部刺激作用,有的还有溶血作用。常见的含皂苷类有毒中药为天南星、商陆、皂角英、白头翁、黄药子、川楝、人参、三七等。如天南星所含苛辣性毒素对皮肤和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表现为口、舌麻辣、粘膜轻度糜烂或部分坏死脱落,继而口舌肿大、流涎、声音嘶哑、头晕、心慌、四肢麻木,严重者痉挛、惊厥、窒息、昏迷、呼吸停止。小儿误食经抢救后,有导致神经智力发育障碍的病例。商陆中毒临床可见:剧烈腹痛、吐泻、便血、面色苍白、瞳孔散大、角膜反射消失、抽搐、呼吸抑制、血压下降等。皂角荚中毒可产生全身中毒反应: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腹泻、头晕无力,严重可因窒息及肾功能障碍而危及生命。黄药子超量内服对口、咽、胃肠道粘膜有刺激作用,大剂量对中枢神经和心脏有毒害作用,可见口、舌、咽喉烧灼感、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瞳孔缩小,严重时心悸、惊厥、昏迷、呼吸困难及心脏麻痹等。
  (3)含毒性蛋白类植物中毒:毒蛋白主要含在种子中,如巴豆、相思子,
  巴豆油中含有强刺激物质和致癌成分,巴豆油和树脂口服后在肠内与碱性液作用,析出巴豆油酸和巴豆醇双酯类化合物能剧烈刺激肠壁,对肠道腐蚀引起炎症,有时引起肠嵌顿、肠出血等。巴豆毒蛋白是一种细胞原浆毒,能溶解红细胞,并使局部组织坏死。相思子所含毒蛋白,对温血动物的血液有凝血作用,可引起循环衰竭和呼吸系统抑制。再如苍耳子、蓖麻子、桐子、望江南子等,这类毒蛋白能损害肝、肾等实质细胞,并可引起全身广泛性出血,同时可引起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机能障碍。常因呼吸及循环衰竭而致死,如引起突发性肝昏迷将迅速死亡。
  (4)含萜类与内酯类植物中毒:本类植物包括马桑、艾、苦楝、莽草子、樟树油、红茴香等。如苦楝全株有毒,而以果实毒性最烈,作用于消化道和肝脏,尚可引起心血管障碍,甚至发生休克及周围神经炎。马桑所含马桑内酯等有毒物质极易溶解于酒精,故饮酒可加重中毒程度,临床可见头昏头痛、胸闷、剧烈吐泻、全身麻木、人事不醒等。莽草子中毒,其毒素作用于延髓,除引起恶心呕吐、上腹不适或疼痛等胃肠道症状及眩晕、头痛等一般中度症状外,还可引起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口吐涎沫、瞳孔散大、严重者可于惊厥状态下死亡。
  (5)其他有毒植物中毒:包括瓜蒂、白果、细辛、鸦胆子、甘遂等,如白果中度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腹泻、呕吐、烦躁不安、惊厥、昏迷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瓜蒂中毒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胃部灼痛、剧烈呕吐、腹泻、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昏迷,直至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细辛的主要毒性成分为挥发油,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初期兴奋,后则抑制,特别是对呼吸系统的抑制。临床可见头痛、气急、呕吐、烦躁、颈项强直、体温及血压升高、肌肉震颤、全身紧张,可迅速转入痉挛状态,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神志昏迷,最后死于呼吸麻痹。
  (6)动物性药物中毒:本类动物药物常见的有蟾酥、全蝎、斑蝥、红娘子等。蟾酥可使心、脑、肝、肾产生广泛性病理损害,进而导致死亡。临床以心血管症状最为明显。如心动过缓、窦房阻滞、异位节律及窦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而斑蝥则可引起剧烈的消化道症状和神经系统的损害,引起恶心、呕吐、呕血、腹部绞痛、便血、发音困难、口唇及四肢末端麻木、复视、咀嚼无力、双下肢瘫痪、二便困难等等。
  (7)矿物类药物中毒:本类药物常见有砒霜、朱砂、雄黄、水银、胆矾、铅、硫磺等。砒霜即三氧化二砷,有剧毒,若吸入其粉尘引起中毒,首先见咳嗽、喷嚏、胸痛、呼吸困难等呼吸道刺激症状,神经系统可见头痛眩晕、肌肉痉挛、谵妄昏迷,最后可死于呼吸及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若由消化道进入引起中毒则首先出现:口干、痛,吞咽困难、剧烈吐泻,严重者似霍乱而脱水、休克。毒素对血管舒缩中枢及周围毛细血管的麻痹导致&七窍流血&的严重后果,最后大多死于出血或肝肾功能衰竭和呼吸中枢麻痹;慢性中毒除一般神经衰弱症候群和轻度胃肠道症状外,主要为皮肤粘膜病变及多发性神经炎。
  朱砂中毒主要由硫化汞引起。内服引起的急性汞中毒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粘膜的刺激、腐蚀或坏死,并引起肾脏损害。对神经系统的损害表现为头昏、嗜睡或兴奋,重者昏迷休克而死;慢性汞中毒的主要症状之一是肌肉震颤。铅为多亲和性毒物,进入血流后可引起代谢过程的高度障碍,可损害全身各个系统,尤其损害神经造血、消化和心血管系统及肝、肾等内脏器官。
  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一是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斑鳌、蟾酥、马钱子、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二是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陆代人参,独角莲代天麻使用;三是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乌头;四是制剂服法不当,如乌头、附子中毒,多因煎煮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五是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用,乌头与瓜萎同用而致中毒。此外,还有药不对证、自行服药、乳母用药及个体差异也是引起中毒的原因。
  掌握药物毒性强弱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1.在应用毒药时要针对体质的强弱、疾病部位的深浅,恰当选择药物并确定剂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防止过量和蓄积中毒。同时要注意配伍禁忌,凡两药合用能产生剧烈毒副作用的禁止同用,并严格毒药的炮制工艺,以降低毒性;对某些毒药要采用适当的制剂形式给药。此外,还要注意个体差异,适当增减用量,说服患者不可自行服药。医药部门要抓好药品鉴别,防止伪品混用,注意保管好剧毒中药,从不同的环节努力,确保用药安全,以避免中毒的发生。
  2.根据中医&以毒攻毒&的原则,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也可采用某些毒药治疗某些疾病。如用雄黄治疗疔疮恶肿,水银治疗疥癣梅毒,砒霜治疗白血病等等,让有毒中药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3.掌握药物的毒性及其中毒后的临床表现,便于诊断中毒原因,以便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抢救治疗手段,对于搞好中药中毒枪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了解该症状的其他症状起因:
有哪些症状
、、、、、
今日坐诊大夫
江浩副主任医师
擅长: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化疗。
汞毒性震颤&是怎么引起的?
汞毒性震颤&如何治疗?
汞毒性震颤&吃什么好?
汞毒性震颤&病人的经验分享中药引起的脏器损害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药引起的脏器损害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中草药不良反应概述
  中山大学药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山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 黄民教授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熊慧瑜科长中药的概念和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近年来,植物药,包括中药、草药和印度草药等无论在东方和西方国家中应用日趋广泛。据调查,约30%的英国人接受过草药治疗,一年的费用约3100万英镑,德国应用草药的药费更高达13亿英镑,美国替代医学(如:草药、针炙、推拿等)的就诊人数甚至超过就诊于全科家庭医生的次数。一般认为,草药(植物药)为天然的物质,比较安全,不良反应少,而且治疗费用较低,对某些西药无效的疾病有一定疗效,但同时,草药导致的用药风险受到重视和关注,年间世界卫生组织的监测中心从55个国家收集了8985份与草药不良事件相关的报告并因此对草药可能的风险和危害性向医生和病家发出了警告。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欧洲的马兜铃酸事件,美国、加拿大的麻黄素减肥药事件等,以及国内近期关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种种报道,使人们由此产生了对中药安全性的怀疑,甚至还出现了中药名列药品不良反应“三大祸首”的报道。中药不良反应一时间成为研究热点。但是,要给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首先要明确中药的定义。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它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这与天然药物所区别。有关教材、参考书及各种辞典中对“中药”一词下的定义各不相同,比较认同的定义是2000年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编《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的定义:“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达药物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并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所应用的药物,称为中药”。其来源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由于其来源以植物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有人将中药称为天然药物,这是不妥的,由于我国药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研究制造和生产了很多属我国首创的药物,如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如人工牛黄、人工麝香等都可以符合业内普遍认同为中药的药物。关于中药应用的安全性,中药界普遍的说法是“是药三分毒”,中药书籍上强调在开药方的时候注意药性的搭配,根据病人的具体状况而用药,但传统中医药学界并无“中药不良反应”这一概念。“药品不良反应”是一种现代医药学专用术语,概念的内涵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将药品不良反应定义为:“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这种有害反应,包括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伤害作用,大体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继发反应、变态反应、致畸作用和致突变与致癌作用等,据上述内容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确诊,可以概括为三个前提条件和一个关联内容,三个前提条件为:(1)合格药品、(2)正常用法、(3)正常用量;一个关联内容,就是与用药目的无关。若符合三个前提条件和一个关联内容而出现的药品对人体的有害反应,则称药品不良反应,否则,不能称药品不良反应,如药品质量问题或用药不当引起的有害反应均不能称为药品不良反应。中药不良反应借用西药不良反应这一医药学术语,那么,在确认中药不良反应时,亦应当符合西药不良反应相关的限定条件,即符合药物不良反应确认的三个前提和一个关联内容。对此,从中医药学的中药角度,狭义的中药不良反应应作如下理解:(1)合格药品。药品,是指制剂。但目前绝大多数中药原料药组成成分尚不完全清楚,故合格中药只能由如下几方面加以限定而保障:第一,原生药品种应正确;第二,将生药炮制成中药饮片的工艺过程和条件要正确,即符合中药炮制规范而制成的中药饮片;第三,由中药饮片所制备成的中药制剂,制备方法要符合中医药学的固有要求,即符合丸、散、膏、丹、汤等剂型的制备要求。符合如上三点要求所得药品,又未因贮存不当而变质的药品,可视作合格中药。否则,为不合格中药。合格中药所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才称中药不良反应;不合格中药所出的药物不良反应,不能称中药不良反应。(2)正常用法。包括给药途径、每天用几次,每次何时应用等,要符合要求,而最突出的正常用法内容,则为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符合如上情况而使用中药所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才称中药不良反应,亦即定义为狭义的“中药不良反应”。随着中药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和中药剂型的多样化,有关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报道日渐增多。在分析、判断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时虽然谨循“正常使用出现不正常反应”这一标准,但是由于中药的生产、营销、使用等过程与西药有着明显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且影响环节非常多,比西药不良反应复杂和困难得多,许多报道称之为“中药不良反应”,事实上其所用的药品不符合中药的定义,也不能归类于中药不良反应,只能说是中药或草药导致的药源性疾病。要继续深入地开展中药不良反应研究和监测工作,不可能完全照搬化西药的监测和评价方法,对于中药在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发生的非期望反应之外,如药品质量问题(劣药)和误用,超大剂量使用及未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所应用所引起的有害反应(或称药害反应),先引入广义的“中草药不良反应”概念,包括狭义的中药不良反应和中药、草药药源性疾病。部分对其是否是中药尚有争议的药物,如带中药名或中药活性成分,如士的宁、川芎嗪、苦参素、补骨脂素等的制剂及由中药药味制成的口服液、注射液等,但未确定其中药性味和功效表述,难以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以及批准文号分别为“国药准字”H开头的药品显示为中药的化学药品,如葛根素注射液、榄香烯乳等,在大多数的文献报道和病例报告均没有详细的病情记录、用药分析和药品情况记录,全面的研究和核实非常困难,以下暂且均围绕这个概念展开讨论。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临床症状和相关机制表1.& 年《药品不良反应题录集》中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统计一、中药所致心血管系统疾病(一)心律失常与传导阻滞某种中药由于用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药物过敏等原因,可直接损害心肌,或兴奋迷走神经,使心肌应激性增高。临床上以心律失常、心电图损害为特点,甚至可因心脏和呼吸麻痹而死亡。可引起此类毒性反应的中药主要有以下几类。1、含乌头碱类药物以二元酯类的海帕乌头碱和美沙乌头碱毒性最强,口服乌头碱0.2mg可出现毒性反应,3~4mg可致死。川乌中毒量为3~30mg,草乌为1~9g,附子、雪上一支蒿、天雄、铁棒锤、搜山虎、雪莲花等含乌头类中成药如大活络丹、小活络丹、活血状筋丹、附子理中丸亦有引起中毒的报道。2、含强心苷类药物洋地黄、夹竹桃、罗布麻、羊角拗、冰凉花、万年青、北五加皮等,使用不当易发生类似洋地黄中毒反应。3、其他药物矿物药朱砂、雄黄、轻粉、铅粉等,以及含蟾酥药物六神丸、喉症丸等中毒可致心律失常;红参可致房颤,可能与其造成心肌兴奋性不协调或兴奋心脏的传导系统,使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有关;商陆可致心动过缓、窦性心率不齐,可能具有抑制心肌和拟胆碱能作用,石榴皮总碱对心脏有暂时兴奋作用,继而使心搏数减少,个别患者可出现3度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左心衰竭和肺水肿死亡;雷公藤口服可引起心悸、胸闷、气短、心律失常等,严重中毒时血压可急剧下降,甚至出现心源性休克或室颤而危机生命;蝮蛇抗栓酶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位频发交界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或房颤等,停药后症状消失,可能与过敏有关;紫草过量可导致房颤;闹羊花过量可引起心律失常;藜芦煎服可引起一过性高血压伴显著性心动过缓;茵陈全草煎剂可致频发性心动过速;丹参具有拟交感及直接兴奋心肌的作用,可引起细胞膜电位改变,从而引起频发室早;红花油中毒表现以心电图ST段下降、房扑和室颤、房室传导阻滞等为主。其他报道引起心律失常的还有:甘草、瓜蒂、龙骨、槟榔、蜈蚣、鹿茸、鱼胆、苍耳子、八角枫、罂粟壳等。(二)影响血压稳定性1、具有双向作用的中药番泻叶煎服可致血压升高或降低,过量可对延髓加压或减压中枢造成影响,使血压骤然恶性升高或降低。2、具有升压作用的中药人参大剂量应用表现为血压升高并伴有失眠、过敏、皮疹、欣快、不安等;麻黄、细辛等中毒表现为心跳加快、血压突然升高;附子可致高血压头痛等不良反应。3、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药桔梗可产生低血压反应;山慈菇可引起昏迷、休克,血压下降;舒精活血丸可引起血压骤降。(三)其他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1、心包炎冬虫夏草片可引起心慌胸闷、心前区疼痛、心包摩擦音,停药后心包摩擦音消失。2、心绞痛藻酸双酯钠静滴可引起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二、中药所致泌尿系统疾病中药及其制剂所致肾损害的报道有逐年增加趋势,甚至有人提出中草药肾病(Chinese herbs nephropathy)的概念。据年国内文献分析表明,木通、班蝥、泽泻、蜂蜜、蜈蚣、鱼胆、钩吻、雷公藤、苍耳子、山豆根、马桑果、丢了棒及含汞的中成药,引起肾损害的报道最多。中成药、中药注射剂、中草药引起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9.9%、1.6%、5.1%。鱼胆中毒肾损害发生率达98.2%,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达89.3%;班蝥引起肾损害发生率和死亡率达34.2%;雷公藤引起肾损害的发生率达25.5%,死亡率14.7%。(一)肾毒性1、肾小管毒性苍耳子、鸦胆子、白果、蓖麻子、马钱子、雷公藤、班蝥、鱼胆、铅粉、商陆、雄黄、轻粉、朱砂、木通、泽泻、蜂蜜、光慈姑、川楝子、汉防己、昆明山海棠等,可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甚至发生广泛的近曲小管坏死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甚至死亡。但坏死的肾小管有很强的再生能力,若能及时抢救,常可完全康复。雷公藤经肾小球滤过达肾小管上皮细胞后,在近曲小管浓缩后毒性增加,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由于血压下降引起肾皮质血管痉挛,髓质明显淤血和乳头水肿、缺血,使肾乳头坏死。雷公藤中毒所致肾损害,除伤及肾小管外,还可直接损害肾小球,临床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血尿、蛋白尿、面部及下肢水肿,尿素氮明显高于正常,有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表现,可因肾衰和休克致死。朱砂的主要成分为硫化汞。汞离子对酶蛋白的巯基有特殊的亲和力,从而抑制多种酶的活性,使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受到干扰,是肾毒性最大的重金属之一。进人体内的汞,70%由肾脏排泄,故对肾脏损害尤为突出。木通超量应用是造成肾损害的主要因素。其所含的木通皂甙元损害肾小管,导致肾上皮细胞坏死,出现少尿甚至无尿、血非蛋白氮升高等急性肾衰表现。引起中毒者一般为马兜铃科木通,以关木通最为常见,其中的马兜铃酸可引起间质性肾炎。药动学研究提示,服用马兜铃类药物后,马兜铃酸会在人体内蓄积。马兜铃酸肾病以损害肾小管为主。其临床特征包括病人早期表现为严重贫血、轻度蛋白尿和管型尿,半数病人血压正常,但肾活组织检查发现肾皮质从深层到浅层的间质发生广泛纤维化,萎缩的肾小管和肾小球逐渐增加。由于使用药物的剂量、时间、方法的不同及个体差异,临床可引起急、慢性肾衰竭,肾小管功能障碍,长期使用近半数病人肾盏和输尿管的上皮发生恶性病变。鲤鱼、青鱼、草鱼、鲢鱼、鲳鱼、鳙鱼、?c鱼、包头鱼、小米子鱼的鱼胆均可引起中毒。首先出现胃肠道症状,3~6d内可见肾毒性作用,出现少尿、无尿、颜面及下肢浮肿、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及管型,重者可致肾功能衰竭。有毒蜂蜜含博落回生物碱或雷公藤生物碱,中毒表现与所含生物碱中毒相似。2、肾小球毒性雄黄、班蝥、雷公藤、桂皮、防己、松节、苍耳子、蓖麻子、牵牛子等,可直接损伤肾脏实质细胞,使肾小球变性坏死,从而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甚至死亡。雄黄含三氧化二砷。重症砷中毒时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机制为直接细胞毒或因砷中毒引起休克至肾脏缺血性损害,除损伤肾小球外,还可伤及肾小管。班蝥对心、肝、脾、肺、肾脏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死亡原因主要是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功能损害。其肾毒性的特点是小剂量可损害肾小球、中毒量主要损害肾小管。3、肾缺血造成严重中毒后可引起消化道反应,由于激烈的呕吐、腹泻导致水电解质失调、血容量的降低、肾血流量减少,肾缺血缺氧而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如商陆、臭梧桐、瓜蒂、光慈姑等在大剂量使用时会出现这种情况。4、溶血性反应海马、独活、水蛭、蜈蚣、皂荚等可引起溶血性反应,从而加重肾功能损害。蜈蚣含有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可引起少尿型肾衰,其原因可能与过敏或过量服用有关。新生儿服用过量的海马,可引起溶血性反应,出现少尿、无尿、腹胀、拒奶、溢奶、发热、发绀、烦躁等症状,并可因肾功能衰竭致死。5、肾炎样改变槟榔、大蒜、防己、芦荟、巴豆、土荆芥、鸦胆子、白头翁、牵牛子、光兹姑等,其有毒成分及其代谢产物经肾排泄时,可对肾脏产生强烈的刺激,引起肾损伤,出现肾炎样改变。牵牛子中所含牵牛子中所牵牛子苷,口服吸收后大部分由尿中排泄,可刺激肾脏使之充血,过量可使肾充血而发生血尿,甚至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光慈姑含秋水仙碱,在体内迅速氧化成有剧毒的氧化二秋水仙碱,在经肾脏排泄时对泌尿系统有严重的刺激和损害作用,既可直接损害肾小管,又能引起肾炎样改变,大剂量使用时还会出现肾缺血,重者可致肾功能衰竭。桂皮小剂量可刺激引起轻度利尿,大剂量可致肾炎。6、间质性肾炎厚朴,汉防己、马兜玲等可致间质性肾炎。马兜玲酸肾病的突出病理表现为广泛的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管萎缩,皮质浅层病变较轻,损伤程度由外向内递减,损伤严重者肾小管结构消失;有明显的血管病变,大血管不同程度硬化,小叶间动脉管增厚,内皮细胞肿胀,管腔狭窄;肾小球病变相对较轻,可能继续发于肾间质和肾小管病变,主要为肾小球性硬化。7、过敏据报道,个别患者服草乌药酒后发生口唇及四肢麻木、心悸、胸闷、尿少、尿蛋白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云南白药可导致急性命肾功能衰竭;冬虫夏草过量服用可出现红斑、鼻出血、尿少、尿素氮增高等。均可能与过敏有关。(二)泌尿系统其他损害1、尿潴留和尿失禁据报道,乌桕、番泻叶、复方甘草片可引起尿潴留;服用云南白药可致膀胱括约肌松弛症,从而引起尿失禁。2、尿频和膀胱炎据报道,服用小柴胡汤6个月可出现尿频;斑蝥、喜树、肉桂以及中成药牛黄解毒片等能引起出血性膀胱炎,可见腰酸痛、尿急、尿频、尿痛、血尿等症状。三、中药所致消化系统疾病(一)胃肠道不良反应是中药中毒或出现副作用时较早出现的症状,一般可见胃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痛腹胀、腹演,甚至呕血、便血等。可引起恶心的中药有大戟、决明子、青木香、马鞭草、苦参等90余种;引起呕吐的有白矾、雅胆子、白附子、了哥王等80余种;瓜蒂服用过量可引起频繁呕吐、腹泻、脱水,严重者发生循环衰竭及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红参可引起呃逆;斑蝥可致恶心呕吐、呃逆不止及流涎。可引起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的中药有甘遂、芫花、生地、牛蒡子、生牡蛎等80余种。旋覆花引起暴泻、婴幼儿服用含甘草的中药引起腹泻,均系过敏所致。可引起腹痛或腹部不适的中药有蝉蜕、威灵仙、黄药子、穿心莲、三七粉等50余种。人参蜂王浆可引起过敏性腹痛。陈皮可致便血;鲜竹沥、六神丸、抵挡汤、大活络丸、牛黄解毒片、蛤蚧定喘丸等可致上消化道出血;服用云南白药可引起吐血及便血。冬虫夏草对胃肠平清肌有抑制作用,服用后可引起胃肠排空抑制;芫花根可引起急性胃扩张,可能与芫花根皮刺激胃壁,引起胃神经反射性麻痹,同时大量胃液分泌所致;服新鲜桃花可引起急性胃肠炎,表现为阵发性腹痛、水样便及呕吐。(二)肝毒性在药物不良反应中,药物性肝损害占有重要的位置,但由于肝脏的代偿功能强大,又常常容易被忽视,特别是治疗肝炎的中药,因为人们往往重视了它的保肝、抗病毒作用,却忽视了它们有可能存在的肝毒性。药物性肝病的30%,其中有的是目前常用于治疗肝炎的保肝中药,此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用于肝炎治疗的中药及其提取物有上百种,长期研究观察表明,多数对发送肝炎症状效果确切。但有的药物虽然使转氨酶恢复,肝脏炎症依然存在并发展。还有的药物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对肝脏有较大损害。而慢性肝炎患者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肝损害,肝脏的代谢和解毒功能严重下降,长期或大剂量的使用治疗肝炎的药物,有可能使本来不堪重负的肝脏组织及其功能进一步受到损害。据文献报道,黄药子、山豆根、蒲黄、青黛、莽草、半夏、农吉利、雷公藤、昆明山海棠、四季青、千里光、桑寄生、苍耳子、叶下珠、鸡骨草、大黄、虎杖、贯众、泽泻、甘草、斑蝥、熊胆粉、汉防已、天花粉、川楝子、五倍子、肺叶草、艾叶、缬草、白果、槲寄生、白芍、何首乌、野百合、土三七、金不换、元胡、麻黄、乌头、常山、苍术、紫胡、金粟兰、芫花、黄芩、番泻叶、决明子、石蚕、紫金牛、肉豆蔻、红娘子、蟾蜍、雄黄、密陀僧、欧亚蒲荷、小柴胡汤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害现象,其中不少是用于治疗肝炎的中药。另外,复方青黛丸、消银片、克银丸、壮骨关节丸、增生平等治疗银屑病、关节病和甲亢等非肝炎疾患的药物也常引起肝损害。近年来,随着植物药在西方国家中应用日趋广泛,国外对植物药相关的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的报道也增多,其中多例涉及到药物性肝损害。金不换这类植物长期以来用作镇静止痛剂,Woolf等报道7例健康成人服用金不换片剂平均20周后发生急性肝炎,表现为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瘙痒、腹痛,体征有黄疸和肝肿大,停药2~30周后逐渐恢复。2例患者曾再次服药,结果肝炎复发,作肝组织活检,1例示肝细胞灶性坏死伴汇管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另1例服药两年半,除肝细胞灶性坏死和微泡脂肪变性外,尚有中度桥状纤维化,提示慢性肝损伤。近年来,西方国家将麻黄作为饮食添加剂、减肥剂或健身强壮剂等广泛应用,结果发生许多不良反应。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自年3年间共收到与麻黄不良反应有关的报道达800多起。症状轻者有头痛、眩晕、失眠、烦躁、震颤、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等,重者可发生惊厥、昏迷致死。Yoshida等接连报道4例患者因服用中药麻黄方剂发生急性肝炎,其中1例63岁的妇女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后行肝移植术后得救。切除的肝脏显著萎缩,切面只有很小的再生结节,镜下见广泛的肝小叶中央坏死,汇管区周围可见胆小管增生和炎症。Itoh等报道40例服用小柴胡汤治疗的患者,9例在药过程中出现转氨酶升高及黄疸,肝组织活检证实为急肝损害,停药后肝功能恢复正常。其中4例再次用药后重现肝损伤,说明小柴胡汤确能诱发急性肝炎。该方剂起肝损伤的机制可能与柴胡的原浆毒有关。中药引起的肝损害可分为中毒性和变态反应性两类。中毒性肝损害系药物或其他谢产物直接损害肝脏所致。每种中药都含有不同化学成人,引起肝损害的机理也非常复杂。如有些植物蛋白、吡咯啶生物碱、氰苷等具有直接的肝细胞毒的作用;而有些化学物质能使肝酶系统失活,造成肝细胞的功能和代谢障碍。其临床特征与一般中毒性肝炎相同,可能伴有或不伴有明显的胆汗淤积,重者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肝功能进行性衰竭。变态反应性肝损害与人体的特异性反应有关,系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作为半抗原,与肝细胞中的大分子物质结合成半抗原――载体复合物而获得抗原性,通过免疫反应引起肝组织损伤。其临床特点为发病急,多出现在其他过敏症状如皮疹、胃肠不适之后,主要表现一过性的肝功能异常、黄疸及肝脏肿大等。黄药子为薯蓣科植物黄独的块茎,含薯蓣皂苷、薯蓣毒皂苷、黄独素、黄独萜A, B C等毒性成分。黄药子可致小白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嗜酸性变,重者小灶性坏死和片状坏死,病变程度随剂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加重。黄药子既能损害肝细胞,又能影响胆汁的排泄,损害程度与给药剂量有关引起药物性肝炎的机制可能是直接毒性作用当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达到一定浓度时干扰肝细胞的代谢功能,导致胆汁淤滞。开始用药至出现黄疸的时间为15日至4个月,黄疸出现前有乏力、食欲减退、尿黄等症状,可有肝肿大、腹水、肝昏迷、氨基转移酶升高等。当归对黄药子的肝损害具有解毒作用,且对其肾毒性也有一定缓解作用。金不换肝损害的成份不明,可能因其活性成分左旋四氢帕马丁的结构类似于经基双稠吡咯啶,该物质对肝细胞具有直接毒性。雷公藤主要成分为二萜类、二萜类、倍半萜类,对心、肝、肾均有损伤作用,可引起中毒性肝炎或慢性肝损害。密陀僧、铅丹、铅粉均系铅的氧化物、内服后可引起铅中毒。临床表现为腹痛、肝肿大、轻度黄疸、ALT升高、口有金属味、恶心、呕吐等。铅引起肝损害可能是由于直接作用于肝细胞,使肝窦毛细血管痉挛,产生循环障碍甚至缺血,使肝细胞变性坏死。苍耳子果实含有苍耳苷,种仁和子叶含有毒蛋白和毒苷,这些毒性成分能损害心、肝、肾等,引起浊肿、出血及坏死,并能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广泛出血。食用鲜苍耳了30~120g以上引起中毒,有的死于全身出血和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川乌因煎制时间过短(10min以内)可引起中毒性肝炎继发肝硬化腹水。川楝子最常见的中毒表现为胃肠道反应,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肝肿大和谷丙转氨酶升高。蓖麻子含蓖麻毒蛋白和蓖麻碱。蓖麻毒蛋白毒性很强,易伤害肝、肾等实质细胞,发生浊肿、出血、坏死,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等。误食蓖麻子或用其油烙饼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复方青黛妨可致黄疸、肝功能改变及肝区疼痛等中毒性肝炎。误食苦楝肉,致使大剂量的苦楝素对肝脏产生一定损害,病理检查可见肝细胞索离散,胞核消失或变性。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和肌内注射,可引起低热、纳呆、乏力、巩膜黄染及氨基转移酶升高等。停药后症状迅速改善。满山红服用过量可出现呼吸困难、投土、血压降低、心率加快、紫绀,继而出现黄疸、肝肿大、氨基转移酶升高等。千里光、农吉利、天芥菜所含吡里西啶类生物碱具有迟发性肝脏毒性,引起肝静脉闭塞,导致黄疸、腹水,可因肝昏迷致死。土茯苓、白鲜皮等,长期服用可致黄疸。雷公藤可致肝肿大及黄疸。参脉注射液可致黄疸及加重肝脏病变。五倍子、石榴皮含有水解型鞣质,具有直接肝脏毒性,可引起肝小叶中心坏死、脂肪肝、肝硬化等。土三七中毒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大量腹水、肝脾肿大、腹壁静脉曲张、黄疸,短期肝功能急剧减损,因肝功能衰竭死亡。其中毒机理可能为所含千里光生物碱引起肝静脉栓塞性病变,通过对肝血流的影响而间接危害肝脏。具有肝毒性的中药还有防己、五色梅、丁香、大风子、合欢皮、麝香、喜树、金果榄、四季青注射液等。(三)急性胃黏膜病变是以胃黏膜糜烂或急性溃疡为特征的急性胃黏膜表浅性损害了,常引起消化道出血。致病药物有小活络丹、感冒通、六神丸、速效感冒胶囊、牛黄解毒片、元胡止痛片、感冒冲剂、黄连上清丸、蛤蚧定喘丸、鲜竹沥、大活络丸、六应丸、消炎利胆片、胆石通胶囊、速效伤风胶囊等。表现为服药后上腹部不适、隐痛、烧灼感、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呕血、便血等。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点片状出血或淤斑、黏膜糜烂等。发病机制可能与胃粘膜屏障破坏和胃黏膜循环障碍有关。(四)消化道穿孔硇砂、朱砂、汞及其制剂(轻粉、白降丹、红升丹)、铜青等均可致胃肠穿孔。据报道,原有肠结核患者用陈皮泡水当茶饮,引起消化道穿孔。(五)肠炎雷公藤、胆矾、大黄、羊蹄、蓖麻子、牵牛子、甘遂、芫花、京大戟、朱砂、艾叶、汞剂、铜青等,可引起肠炎。复方青黛丸可诱发缺血性结肠炎。(六)胆绞痛个别患者服用含百部的中成药引起胆绞痛。四、中药所致呼吸系统疾病中药可致多种药源性肺疾病,其形成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过敏反应及毒副作用有关。目前已发现,口服万年青可发生过敏性肺炎;柴胡、甘草、麻黄、地龙、五味子、部分含丹参制剂,以及蓖麻子和红花外敷均有致哮喘者。需注意,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的个体可引起不同的肺损害反应,同一临床表现也可由不同药物所致,各类临床表现之间可相互重叠。(一)呼吸道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息及呼吸衰竭。青鱼胆、肉桂、两面针可引起咳嗽;白果、苦杏仁、八角枫、闹羊花、曼陀罗、商路、五味子、乌头类可致呼吸困难;六神丸、小活络丸、半夏中毒表现为声嘶、胸闷、呼吸困难;苍耳子、百部、山豆根、瓜蒂可致呼吸衰竭;马钱子、钩吻、藜芦、曼陀罗可影响延髓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五味子、罂粟壳、全蝎可引起呼吸抑制;苦杏仁、桃仁、白果、亚麻子含有氰苷,水解后释放氢氰酸,可抑制兴奋的呼吸中枢产生止咳平喘效果,过量中毒引起呼吸中枢麻痹可致死。(二)嗜酸性粒细胞肺浸润症万年青可引起此症,临床表现为干咳、气促、呼吸困难,嗜酸性粒细胞可高达65%,肺部有斑片状阴影。发生机制可能是万年青苷的挥发气体对特异性体质患者所引起的变态反应。五、中药所致血液系统疾病(一)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雷公藤、光慈姑、青风藤、长春花、喜树、砒霜、枯痔散、黄连素、银翘解毒丸等可致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其发病机制主要为抑制骨髓造血细胞(生成障碍型)和免疫反应使粒细胞破坏过多(免疫型)。雷公藤发生骨髓抑制和粒细胞缺乏躲在服药后2周~4个月,故认为其发生机制是中毒而非过敏。(二)再生障碍性贫血雄黄含有硫化砷,能与体内组织中的巯基结合干扰组织代谢,导致继发性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雷公藤含雷公藤多苷可,可导致骨髓抑制、铁利用障碍伴有红细胞系统低下。蟾蜍、狼毒、光慈姑亦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三)缺铁性贫血大黄所含鞣酸与铁结合可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妨碍铁吸收,其泻下作用也可降低铁吸收,长期服用可致缺铁性贫血。(四)溶血性贫血药物所致溶血性贫血的机制可分为药物吸附机制、膜抗原变性机制、免疫复合机制及自身抗体生成机制四种类型。兰花草可致溶血性贫血,属药物吸附机制类型,即大剂量药物牢固地吸附到红细胞膜上,具有抗原性,刺激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继而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而产生溶血。蜈蚣含有组胺样物质,可引起与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有关。铅氧化物、铜青等亦可引起溶血性贫血。(五)血小板减少性贫血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可分为再生不良型、免疫性、直接破坏血小板型等。牛黄解毒片、云南白药、六神丸、十滴水、长春花、狼毒等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六)过敏性紫癜天麻丸、六神丸、大黄片、罂粟壳、使君子肉、藿香正气水、鱼腥草注射液等可以引起过敏性紫癜。(七)出血水蛭、蛇毒、苦楝皮、丹参注射液等可致出血倾向。六、中药所致神经系统疾病(一)乌头类其所致中枢及周围神经损害最为明显。临床表现为迷走神经功能兴奋作用,症见流涎、呕吐、心率缓慢。中枢神经功能现兴奋后抑制,兴奋可致烦躁不安、肌肉强直、抽搐等,抑制可致神志朦胧、嗜睡甚至昏迷。可因呼吸缓慢至呼吸麻痹而死亡,也可以引起颜面及四肢麻木、耳聋等。(二)其他马钱子含番木鳖碱及马钱子碱,中毒首先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脊髓强迫性痉挛,继而兴奋延髓呼吸中枢及血管中枢,并提高脑皮质感觉中枢的功能;钩吻含钩吻碱,主要抑制延脑的呼吸中枢,并抑制脑及脊髓的运动神经,症见烦躁、眩晕、复视、言语障碍、呼吸急促、阵发性痉挛抽搐甚至昏迷等,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藜芦汉藜芦碱、秋水仙碱等,可损害运动神经和迷走神经,使之先兴奋后麻痹,表现为流涎、恶心呕吐、,严重者行走不稳、头晕、嗜睡、呼吸抑制甚至暂停,心律失常,常因心脏、呼吸中枢麻痹而危及生命;曼陀罗含阿托品、莨菪碱、东莨菪碱等,中毒表现为口渴口干、心跳加快、阵发性痉挛、步态不稳、幻听幻视、瞳孔散大、烦躁、谵语、呼吸加快、昏迷等,可有大脑广泛损害,死亡原因常为延髓麻痹;红茴香所含毒性成分似莽草或汉防己毒素,中毒可能会引起阵挛性惊厥、肌张力增高等癫痫样症状;山豆根中毒表现为头痛、呕吐、共济失调、语言不清、眼球震颤、视物模糊等;服红花油中毒,可出现神志模糊、四肢厥冷,甚至深度昏迷、抽搐等;番泻叶中毒,可致癫痫样抽搐、神志不清、口吐白沫等;丹参注射液静滴,导致抽搐、肌肉震颤,角弓反张;服苦参过量,可出现头晕、肢体麻木,发作性昏睡;北豆根过量煎服,可引起张口困难,不能言语及行走,抽搐、斜视及颅神经损伤;服用云南白药,可出现头晕、目眩、呕吐等症;雄黄可致砷中毒脑病,而见昏迷、抽搐等症;过量服用独活,可出现呕吐、烦躁、哭闹、语无伦次、全身抽搐、昏迷等症;服用大剂量黄芪,可致剧烈肢痛。七、中药所致内分及代谢疾病(一)假性醛固酮增多症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区别是血浆肾素及醛固酮水平均低于正常,表现为低钾血症、高血压、水肿及无力等。连续一个月服用甘草酸250~500mg/d,即可发生本症。长期服用含甘草20g以上,或服用甘草片30~40片/d,均可致本症。(二)甲状腺肿大长期食用昆布可致碘中毒,引起甲状腺结节性肿大及弥漫性肿大。(三)水肿服用甘草剂量大于10g/d,连续4~5d即可发生水肿。老年病人及贫血病人应用甘草更易产生水肿。雷公藤、木通、苍耳子、朱砂、干漆、藜芦、砒石,人参等亦可致水肿。(四)低钾血症红参、甘草酸等可致低钾血症。(五)尿崩症服用雷公藤40d以上,出现口干、烦躁、多饮、多尿。八、中药所致免疫系统疾病药物所致变态反应报道涉及的中药达150多种,可分为单味中药及其制剂、中成药及复方制剂、有效成分制剂三大类。单味中药及其制剂致敏者近60种,其中过敏反应发生频率较高的有三七、天花粉、水蛭、灰叶铁线莲、乳香、没药、鸦胆子、雷公藤、番泻叶、蜈蚣、丹参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等;中成药及复方制剂致敏者70余种,其中过敏反应发生频率较高的有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清热解毒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牛黄上清丸、牛黄解毒丸、华佗再造丸、藿香正气水、六神丸、正天丸、跌打丸等;有效成分致敏者20余种,如蝮蛇抗栓酶、藻酸双酯钠、黄连素等。中药中可以诱发过敏反应的物质很多,如蛋白质、多肽、多糖等大分子物质具有完全抗原性;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可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而引起过敏反应,这些半抗原在中药中广泛存在,如小蘖碱、茶碱、丹参酮等。据报道,中药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约占30%~40%。中药过敏反应中,过敏性休克约占15.32%,剥脱性皮炎及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占3.47%,过敏性紫癜占3.47%,过敏性肾炎占1.16%。中药变态反应是一种较常见、较严重的副作用。造成过敏的原因除药物本身因素外,还与患者的体质和年龄、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中西药合用等因素有关。如有的患者有青霉素过敏史,肌内注射柴胡针剂发生过敏性休克;有人报道家族性何首乌过敏病案;中药注射剂引起过敏反应较口服用药多而严重,甚至有静脉输注中药针剂导致过敏死亡的报道,其原因与制剂过程中混入杂质、添加助溶剂合稳定剂等有关。中药过敏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皮肤变态反应中药所致变态反应中,皮疹的发生率占60.2%,以荨麻疹型、猩红热型、麻疹型药疹居多。固定性药疹的发生率极低。1、荨麻疹型药疹特点为大小不等的水肿性风团性皮疹,呈皮肤色或红色,可独见本症,也可作为全身变态反应的一个症状。可能引起荨麻疹型药疹的中药有:黄连、辛夷、鹿茸、桑椹、黄芪、芍药、穿山甲、四季青、蒲公英、五味子、穿心莲、三七粉、仙鹤草、西洋参、生天麻粉、白芥子、六神丸、香连丸、鼻炎丸、小活络片、云南白药、牛黄解毒片、羚翘解毒片、安神补脑丸、速效救心丸、川北止咳糖浆、板蓝根冲剂、复方丹参片、蝮蛇抗栓酶、藻酸双酯钠、柴胡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银黄注射液、双黄连针剂、板蓝根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灵芝素注射液、花粉素羊膜腔内注射剂等。2、猩红热样或麻疹样药疹呈弥漫性鲜红色斑或红色斑疹,密集对称分布,瘙痒、伴发热。可能引起本型药疹的中药有:防风、川??、黄芪、黄连、远志、丹参、续断、白芍、乳香、蜈蚣、三七、全蝎、木香、夏枯草、何首乌、夜交藤、板蓝根、牛蒡子、番泻叶、炮山甲、连钱草、地锦草、白花蛇舌草、六神丸、磁朱丸、跌打丸、消肿丸、木瓜丸、三黄膏、大活络丸、复方青黛丸、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独活寄生丸、安神补心丸、消炎利胆丸、藿香正气水、雷公藤制剂、复方草珊瑚片、蛇胆川北液、牛黄清火丸、丹参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四季青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剂、藻酸双酯钠、猪苓多糖注射液、复方大青叶注射液等。3、固定性药疹为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红斑,鲜红色或紫红色,水肿,炎症剧烈者可形成水疱,愈后留有色素沉着。每次用同样药物则在同部位发生,不断增加新损害,以口唇、口周、阴部等皮肤黏膜交界处多见,可能引起固定性药疹的中药有:砂仁、川??、麻黄、何首乌、正天丸、黄连素片、复方甘草片、牛黄解毒丸等。4、剥脱性皮炎表现为全身皮肤鲜红肿胀,伴有渗液、结痂、大片状鳞屑剥脱。黏膜可有充血、水肿、糜烂。可致本病的中药有:感冒清、颠茄片、克银丸、藻酸双酯钠、透骨草外洗等。5、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为重症药疹,其发生机制与以表皮细胞为靶细胞的细胞免疫以及体液免疫有关。表现为红斑、松弛性水泡、表皮剥脱,酷似广泛的II度烧伤,死亡率较高。可能引起此型药疹的中药有:轻粉、西洋参、鱼腥草、山菠萝、轻槐散、白降汞软膏、速效伤风胶囊等。6、多形性红斑型药疹为对称性发于四肢的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或丘疹,中有水泡,边带紫色。严重者可侵及眼、口、外阴黏膜,发生糜烂、水泡,伴有剧烈疼痛。可引起此型药疹的中药有:轻槐散、雷公藤酊、垂盆草泡服、雷公藤多甙片、板蓝根注射液等。7、寻常性银屑病多因外贴膏药引起,初见局部瘙痒,膏药粘贴区有红斑、丘疹,数日后出现鳞屑,随后全身出现类似皮疹,鳞屑逐渐增厚。可能引起本病的有:宝珍膏、腰肾膏、关节止痛膏、风湿止痛膏等。8、光敏性皮炎为皮肤在药物和光线的相互作用下引起的炎症反应,其疹形如湿疹,以露出部位较为严重,但远隔露出部位亦可发生。发病机制主要有光毒性反应和光变态反应。可能引起光敏性皮炎的中药有:竹黄、前胡、鱼腥草,防风通圣丸等。9、接触性皮炎包括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和原发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两种。损害发生于接触部位,可扩展到全身其他部位,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大庖、坏死及溃疡等。皮肤接触到松香、桃仁、何首乌、土鳖虫、仙人掌、板蓝根、金樱子、白花蛇酒等,或艾熏、半夏捣碎外涂、附子干姜糊外敷、威灵仙鲜叶捣烂涂擦、金钱草煎剂熏洗,或贴敷腰肾膏、镇江膏、伤湿止痛膏,或涂擦麝香风湿油、骨友灵搽剂、六神花露水、风油精、洁尔阴洗液、雷公藤酊、冰片油膏、七厘散等,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10、血管性水肿为好发于眼睑、口唇、外生殖器的突现性局限性水肿,呈淡红色或苍白色大片状,边界不清,有时伴发高热。可引起血管性水肿的中药有:感冒通、天王补心丹、新复方大青叶片、藻酸双酯钠、核葵注射液、猪苓多糖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剂等。(二)药物热是药物变态反应的最常见表现之一,常与药疹等中毒症状一起出现。可能引起高热的中药有:丹参、酸枣仁、何首乌、延胡索、石菖蒲、大果枸杞、牛黄解毒丸等。(三)喉头水肿表现为咽喉不适、奇痒或有阻塞感,常伴声嘶、胸闷、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呼吸窘迫、皮肤过敏等表现。喉镜检查可见声带水肿、声门变窄。可能引起本症的中药有:枇杷叶、感冒通、喉症丸、六神丸、喉康散、蛇胆川北液、藻酸双酯钠、复方丹参注射液等。(四)、过敏性哮喘表现为气急、胸闷、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哮喘样发作及两肺哮鸣音等,其发生机制为药物过敏引起弥漫性下呼吸道收缩而致。可能引起过敏性哮喘的中药有:远志、泽泻、仙鹤草、感冒通、牛黄解毒片、安宫牛黄丸、藿香正气水、消咳喘糖浆、丹参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等。(五)过敏性紫癜为一种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可发生于皮肤、肾、胃肠道等处。可能引发此症的中药有:大黄、魔芋、三七、罂粟壳、天麻丸、六神丸、正红花油、藿香正气水、田七花粉液、双黄连注射液等。(六)过敏性休克是过敏反应重最严重的表现,50%在给药后5min内发生,10%在0.5h以后发生,少数病人在连续用药过程中发生过敏反应。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的中药有:单味中药:大腹皮、瓜蒂、夏枯草、桑椹、石柱参等;内服中成药:十滴水、六神丸、跌打丸、三七片、感冒通、喉菇菌片、消咳喘片、云南白药、牛黄解毒片、羚翘解毒片、鼻炎宁冲剂、藿香正气水、牛黄上清丸、银翘解毒片、延胡索乙素、排石汤冲剂、肾安干糖浆等;注射剂:脉络宁、柴胡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祖师麻注射液、茵桅黄注射液、藻酸双脂钠、蝮蛇抗栓酶、大黄蓬素注射液,当归寄生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剂。复方丹参注射液等;外用药:蓖麻仁、鸦胆子仁、风痛灵、红花油,风油精、云南白药、痔疮宁栓等。九、中药所致其他疾病(一)生殖系统毒性雷公藤、棉子可使精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具有节育功作用;雷公藤对卵巢功能有抑制作用,长期服用可致月经絮乱,月经量增多或减少,甚至闭经;复方青黛丸可致阴道不规则流血;胖大海泡服可能引起流产。(二)眼毒性川乌、草乌、瓜蒂、苦谏皮、鹤草芽等可损害视神经,甚至造成中毒性视神经,致眼花、视物不清。暂时性失明等。乌头类中药损害视神经的主要原因是乌头碱的直接作用。瓜蒂含甜瓜蒂毒素,是一种氰苷类植物毒素,可损害视神经。鸦胆子、鱼胆汁、巴豆引起角膜损伤,造成外伤性角膜炎。角膜上皮剥脱或实质层混浊水肿,肿重者可致失明。鸦胆子含鸦胆子素和酚性成分,为一种细胞毒性物质。可使组织细胞发生退行变坏死。巴豆含巴豆毒物,属于毒性蛋白质。鱼胆汁含胆汁毒素及氰化物尤以青鱼、鲤鱼等的胆汁含剧毒成分较多。(三)耳毒性腐蚀性中药撒入耳内造成耳损害及多种并发症(面瘫、迷路炎)等。与药物毒性引起的骨炎和直接参透侵蚀有关。可能造成腐蚀性耳损害的中药有砒霜、紫金锭、白降丹、耳散等。(四)口腔毒性雷公藤、牛黄解毒片、复方丹参片等可致口腔溃疡。川芪可致口唇肿胀雷公藤、大活络丹可致口唇疱疹。人参蜂皇浆可引起牙龈出血。感冒清可致口腔固定性红斑。六神丸可致软腭麻痹。(五)其他乌柏、商陆、藻酸双酯钠可致精神障碍;人参过量服用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而致躁狂症。雷公藤煎剂、藻酸双酯钠可致脱发。雷公藤多苷片可致结节性红斑。汉防己甲素可引起色素沉着性药疹。补骨酯、雷公藤可致色素沉着。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中药注射剂是从药材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采用西药技术和方法制成的可供注入体内使用的灭菌溶剂、粉末或浓缩液。近年来,随着中药注射剂的快速发展,其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也逐年增加。据上海药品不良反应中心统计,2004年中药不良反应 比例为 12%~15%,其中以中药注射剂为主。据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中心统计,2005年中药不良反应 比例为 16.7%,其中中药注射剂为14.3%,占中药不良反应的83.7%。收集近年来国内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多篇报道和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清开灵、穿琥宁、双黄连、生脉、茵栀黄、复方丹参、鱼腥草等注射液,其不良反应也最多见。一、常见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症状清开灵注射液:静滴致过敏反应,表现为药热,单纯瘙痒,荨麻疹,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急性支气管阻塞,支气管哮喘,急性左心衰,过敏性休克。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致寒战,高热,四肢颤动,心慌,烦燥,或严重腹泻、低血压,或心悸,头痛,或输液静脉疼痛难忍,性机能低下,皮肤瘙痒症,窦性心动过速,过敏性休克。双黄连粉针剂:头晕、胸闷、恶心呕吐、心悸、血压下降;双肺散在哮鸣音;巩膜及皮肤黄染;红色丘疹、散在性出血点;荨麻疹;关节酸痛;过敏性休克。参麦注射液:静滴致头昏,胸闷,汗出,心悸,严重腹胀,低血压,药疹,心绞痛,过敏性休克等。穿琥宁注射液:胃肠道反应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神经精神症状;牙关紧闭、四肢强直性惊厥、剧烈头疼或单侧下肢肌肉震颤伴肢体麻木、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皮疹伴烦躁和皮肤瘙痒;过敏性休克等。鱼腥草注射液:过敏性休克、全身过敏反应和呼吸困难等,并有死亡病例发生等。二、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分析(一)药物方面不同的产地,不同采收季节和炮制加工是否按规范操作,将直接影响中药材的质量,进而使得引起不良反应的物质很难控制。由于中药材是中药注射剂的原料,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之一。中药注射剂大多由复方组成,有效成分尚不清楚,制备中混杂的微量不纯成分,存放过程发生质量变化,导致不溶性微粒增加等而引发不良反应。有研究者对中药静脉注射液61种的不溶性微粒检测,有26种微粒超标,超标率占42.6%,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与某些西药制剂一样,往往和某一批号有关,提示制剂的生产工艺不稳定、质量控制不严及药物稳定性差是导致产生不良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二)中药注射剂生产及质量控制由于中药注射剂的特殊性,成分复杂,又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生产厂家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有效成分的溶解度,稳定性等而加入一些稳定剂、助溶剂等,在提取制备工艺中,一些异性蛋白的沉淀及其他杂质是否完全除去,同时中药注射剂一般都有颜色,影响了澄明度的检查,这些都可引发不良反应。(三)临床应用方面在使用中药注射剂过程中因多种原因而出现微粒叠加现象。导致微粒增加因素有:注射剂本身微粒较多或药物未完全溶解及液体配制后放置时间过长;配制后由于溶剂,PH值等影响,使某些药物的成分析出;药物间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生成了沉淀;配药或输液过程中的污染等。此外,由于中药注射剂的成分复杂,目前药物配伍禁忌表中尚未列入中药注射剂的配伍禁忌而发生化学变化。如护士在配制液体时,常用加过其他药物的注射器抽取中药注射液,同时在静滴过程中换上另一种药物时,由于滴管内还存在其他药物而发生配伍变化,不溶性微粒增加,也是导致引起ADR的主要原因之一。溶媒、pH值及药物配伍对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有影响。据报道:对10种中药注射液加入到常用输液中,后进行微粒检查,结果表明,不溶性微粒显著增加,超过药典规定的限度,其原因可能与pH变化影响,溶媒改变使有效成分或杂质析出有关。此外,中药注射剂输液过程中污染及热原的量累加也是导致引起ADR发生的原因。有统计表明,60岁以下者ADR发生率为6.3%,60岁以上为15.4%,80岁以上为25%,提示中老年患者是ADR的多发人群。但也有相反的报道,温泽淮&&&& 等对中药注射剂导致的不良反应进行可能影响近进行单因素的分析,对患者不同性别、年龄段、教育程度、职业状态、药物过敏史、中医证候以及心、肝、肾功能不全情况下发生不良反应情况逐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与男性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不同年龄段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也无显著性差异(线性相关检验检验,X=1.40,P=0. 236)),心、肝、肾功能正常与否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也无显著性差异(精确概率法,P =0. 624)。教育程度、职业状态和药物过敏史与不良反应发生有关联。受单因素分析提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过敏史有关,但多因素分析表明,这种关系可能是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所致。中草药经代谢后有关代谢物造成的不良反应机体对与机体无益的外来物质均识别为异物,一般均经过P-450酶进行生物转化,由亲脂性的母药加入极性基因如-OH,有少数药物变为活性或毒性代谢物。中草药虽然成分复杂,但药效的基础物质大多数仍然经过P-450酶代谢,产生的不同于中草药固有成分的生物转化产物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一、马兜铃酸在我国传统中草药中,有数十种植物类药材含有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s)及马兜铃内酞胺类成分,比如马兜铃、关术通和广防己等,广泛地在临床使用,个别非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药材中也发现含有极少量马兜铃酸类成分,如北细辛和华细辛。AAs是一类硝基菲类化合物的总称,其中以AAI和.AAII为主。用AA-1诱导肿瘤发生的大鼠肿瘤组织DNA中,C-Ha-ras原癌基因A-T突变率增高,p53抑癌基因呈过度表达状态,p53基因外显子7发生A-C,G-A易位,p53基因外显子7的248,230密码子恰恰分别是AA-DNA的强、弱结合位点,提示AAs导致的肾病患者的肾脏损伤和肿瘤发生可能与AA-DNA加合物有关。AAs在体内代谢转化形成AA-DNA加合物的过程中,参与生物转化的酶包括:肝微粒体的CYPlAl/2、心肌黄酶(DT)、NADPH还原酶等。Stiborova等报道,抑制或诱导CYPlAl/2可以减少或增加AA-DNA加合物的形成。二、甜薄荷萜薄荷因其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以及利咽透疹等功效被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目赤、月经不调等。甜薄荷萜(Pulegone)是存在于薄荷类中草药的单萜酮类化合物,是薄荷油的主要成分。有研究指出,薄荷油的使用有可能导致肝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和肺毒性,小鼠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薄荷酮的肝和肺毒性。甜薄荷萜主要通过CYP2El进行代谢,其代谢物对肝细胞有毒性作用。薄荷呋哺及对甲酚均不能排除为甜薄荷萜的毒性代谢物,薄荷呋喃有肝毒性,对甲醇则可迅速而大量的消耗谷胱甘肽,有摄入大剂量的薄荷油引起暴发性肝衰竭死亡的病例报道,尸检中发现大块或亚大块肝坏死。三、双萜类化合物石蚕香科植物(Germander)是一种用于治疗蜂窝织炎、去除脂肪沉积、减少胆固醇的草药,含双萜类化合物(Diterpenoid)。加拿大医学会报道,2例患者在使用该药5~6个月后出现虚弱、黄疸以及转氮酶明显升高的肝炎表现。停用该药8周后黄疸消失,患者整体情况好转。l例患者继续使用该药导致再次出现肝炎症状。此前在法国也有此药引起肝脏损害的报告。双萜类化合物是石蚕香科植物导致肝毒性的主要物质,它们的呋哺环是通过CYP3A4活化成环氧化物,而先前已经证实活化的环氧化物可导致鼠肝细胞的膜转运、Caspase活化和凋亡。同样,双萜类化合物肝毒性的变化与CYP3A4的诱导和抑制相关联,用CYP3A4的抑制剂Troleandromycin预先处理的大鼠肝细胞内GSH的水平下降速度减慢,细胞毒性下降,而作为CYP3A4诱导剂的地塞米松则作用相反。结语:中医药发展至今,几千年的历史己经形成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井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临床使用应熟练掌握和遵循中药的配伍禁忌、正确地辨证论治、重视中医典籍中治病经验教训,在药品质量方面严格掌握药物炮制方法和毒剧药物用量。同时,应积极加强中药药效学、药代动力学、作用机制、方剂配伍规律等中药药理学和中药毒理学的研究,管理层应组织对中药安全性进行重新评价、建立中药质量控制体系和中药不良反应数据库等,让中药在临床实践中为中华民族防病治病发挥更大的作用。注:因版面关系,参考文献略。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轻粉的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