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消极反恐精英完美主义者者,想改掉,请问除了咨询心理医生外怎样做能办到?

导读:人区别与动物最大的特征之一便是对本能的充分约束,但是在愤怒面前,人总有无法自控的时候,这是人性的本能。——如果我说人有一种毁灭欲望,也许你会觉得不可思议。但请你回忆一个曾经愤怒的情景,也许是跟女友争吵,也许是与老板冲突......极端情况下,你是不是恨不得把对方撕成两半?你是不是想把对方扔出窗外?你是不是想马上跟ta断绝结束关系?幸好有理智的约束,大部分人不至于被这种毁灭冲动所掌控。但缺乏自我约束力的人,或者在酒后、被人怂恿、群体性集会等情况下,有些人难免会冲破理智。我们经常可以在新闻中看到类似的事件。毁灭欲望来源于生物的死本能。弗洛伊德假设所有生物均有一种回归无机物的趋势,所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所有生物均从无机物中演化而来,又有一种强烈的退化回归的趋势。确实,所有的生物最终均要回归为无机状态,只是一般要经过生命的历程之后才会如此。生本能与死本能此消彼长,相互拮抗,是生物体的两种核心本能。在正常情况下,由于生本能的作用,死本能会被转向外界,表现为攻击。但死本能也会指向自身,所有强烈的愤怒背后,似乎均有一种同归于尽的冲动。与生本能一样,死本能也是一种欲望,欲望的满足会带来快乐。有过强烈争吵或打架经验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争吵或打架过后,心情会变得非常平静,甚至在争吵或打架过程中,还能体验到一丝快感;相反,如果该吵的架没吵成,该发泄的愤怒无处发泄,人会变得郁闷和压抑。造物主为了让人类从事繁衍,赋予性行为以快感;同样,为了赋予人类从事攻击(无可否认,人类只能攻击才能生存),也赋予攻击以快感。一次强烈的争吵或打架,与一次酣畅淋漓的性爱一样,均能让人变得平静和满足。弗洛伊德借鉴了哲学家费希特的主张,指出心理活动存在着一种“恒常性原则”:心理结构力图尽可能低地保持现在的兴奋量,或至少使之保持不变。(弗洛伊德:《超越快乐原则》)兴奋量的升高令人痛苦,兴奋量的减低(释放)让人快乐,这种快乐原则很多时候主导了人的行为。当愤怒不能发泄,或当性欲不能满足,由于兴奋的积累让人体验到不快乐;当愤怒被发泄了,或性欲得到了满足,由于兴奋的释放而使人感受到平静和快乐。人区别与动物最大的特征之一便是对本能的充分约束,以上我论述了攻击与快感之间的关系,但并非让人可以肆意追求这种满足。关系冲突中很重要的原则是适当的表达愤怒而不是肆意的攻击发泄,否则既会破坏关系,又会做出令人后悔终生的行为。攻击的充分约束对于人类或个体来说均是必需的,虽然很多人在这方面做得不太好。当然,我们也不能进入另一极端,对愤怒的过度压抑,事实上愤怒的压抑是导致心理症状(强迫、心身症状、抑郁等)的主要原因,我在另一篇回答中曾有过论述:感觉内心积攒了很多的负面情绪,该怎么释放?。因此,对愤怒加以管理是很必要的,我贴上一些愤怒管理的参考建议:识别愤怒。自问一下:我的愤怒来自于哪里?引起愤怒的外在的或内在的扳机点在哪里?能了解导致自己愤怒的扳机点有助于更好地控制愤怒,也能更好的认识自己的软肋。倾诉:有可能的话,把内心那些压抑的愤怒或不适倾诉出去,最好能找到一个同病相怜的人彼此吐槽。如果有亲密关系的话,那么试着把这些愤怒或哀怨的情绪说出来,并要求对方不要提建议,只是倾听即可。暂时离开:当你发现自己可能会做出极端的行为,感觉到无法自控时,不妨先暂时离开。去散散步,打个电话,出去吼几声,让自己平静下来。我曾经见过一个女子一边骑车一边自言自语地骂人,在情绪无法自控时,这种方法也不妨一用。适当隐忍:隐忍是需要的,特别在某些场合。可以把隐忍下来的愤怒找机会倾诉出来,或者通过运动来消解。想像性放松。深呼吸及想象性放松是消解愤怒的有效办法。比如,当你吸气时,想象一股清新的空气进入体内,当你呼气时,想象由愤怒转化而来的黑色气体通过鼻腔呼出。通过这种想像,充分地代谢掉内心积攒起来的愤怒。改变思考的方式。当你愤怒时,你通常会被一些夸大或生动的想法所占据(比如觉得你的老板太恶毒了),试着用更合理的想法来替代它们,或者试图远离这些想法。人不能被愤怒所掌控了,否则会做出后悔的事情。当争论激烈时,不要说出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想法。慢下来,仔细思考,在回应时不妨认真听一下其他人的想法。改变环境。试着去发现那些会持续令你愤怒的外在环境,看看能不能采取某些小步骤改变环境或者改变应对环境的方式。在环境面前,人并非是完全无助的,良禽折木而栖,有时候改变环境便能有一个全新的状态。一个想象的练习:去回忆一个让你变得生气或失控的情景,去识别那个扳机点。然后,问一下自己:我能有不同的做法吗?将来再次遇到这个情景,我能怎么应对?比如:我是不是可以用一种合理的方式表达我的愤怒而不是一味的逃避冲突?小编祝你生活愉快,身心健康。
免责声明:本站常见心理问题全部收集自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问答平台的问题和答案均由网络来访者自由提交,本站将不定期组织心理咨询师在线回答大家的问题,如你的问题在此得不到理想的解决请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心理咨询热线:021- 下一篇: 幼儿园里,要教孩子如何打架吗?
父母应对孩子发脾气?
小宝贝,你怎么哭了?妈妈,我想你了
小刚啊,国庆回家,把女朋友带回家给爸妈看看?
男人才是自恋狂?
你必须 登录 后才能发表评论。导读:心理咨询师和医生的职业相似,都是为了帮助人解决痛苦。了解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动机,更有益于想要踏足心理职业的人做出自己的选择。——无论在哪里,把心理咨询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都是一种非常特别的职业选择,从业者的动机多半不止名利等物质因素。根据他的经验,他把从事心理咨询业的动机分成四类。按照心理咨询师一贯的各打五十大板原则,这四类动机各有利弊,是没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的。第一种动机,是助人,认为这个职业是做善事。因为这个动机而从事心理咨询的,往往是非常善良,有爱的人,他们的价值观当中包含了比较崇高和利他的成分,相信没有什么事情比「做个好人」更有价值。当他们成为咨询师之后,这部分特点也是会对咨询产生影响的。从积极的角度看,这些特点会让他们自发地表现出接纳,理解,善意和积极关注,建立充满爱和温暖的咨询关系。但是也有弊端,就是这种动机在极端的情况下,可能会表现成「救世主情结」,或所谓的拯救欲,会不知不觉把芸芸众生看作需要自己俯下身来救助的「可怜人」。这背后的东西,其实是自恋。而自恋的人,和别人建立的关系也难以摆脱这种影子。比如,导致来访者在咨询关系中处于相对更低的位置,感觉自己是接受恩惠的一方,无法摆脱咨询师的影响,无法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价值,等等。遇到控制欲比较强的来访者,咨询师可能会因此掉沟里(一旦来访者说出:「只有你才能帮我!」有这种情结的咨询师多半中招了)。还有来访者可能都没法和这样的咨询师相处,因为我们也知道,总被某人帮助并不一定是愉快的体验,会有情感负债。第二种动机,是权威,希望通过这个职业推广更「正确」的生活理念。因为这个动机而从事心理咨询的,通常有自信,擅于思辨,逻辑性强等特点(认知行为治疗取向的咨询师躺枪一大片)。他们通过学习,体验,和思考,形成了一些他们自己认为更「好」的生活态度和理念,而且愿意影响更多的人。这样的人无论跟什么人打交道,都很容易表现得有说服力,让人(尤其是依赖性强的人)产生安全感,取得信任。这种「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强大气场,在心理咨询中当然有好处,对于同样理性而讲求逻辑的来访者更有奇效。弊端则是过于好为人师,极端时可能会变成控制欲。有时会破坏咨询的价值中立。尤其在来访者不认同自己,或者坚持与自己理念不符的想法或做法时,就更可能在关系中引入潜移默化的挫败或敌意(比如:「我都跟你说得这么明白了,怎么你就是听不进」这种念头)。另外他们往往也有点缺乏耐性,不愿意接纳来访者的步调,在关系中表现得过于严厉和批判,温暖和支持的成分不足,这都是应当小心的地方。第三种动机,是好奇心,希望通过这个职业了解形形色色的人生。因为这个动机而从事心理咨询的,都是非常开放,好奇,喜欢探索,也许有点古灵精怪的人。他们对这个职业的工作方式感兴趣,觉得可以接触不同的人,分享不同想法、观点、经验、生活方式,使得这份工作不单调乏味,充满魅力。这样的人做咨询师,好处是比较开放,也比较节制,有能力去理解和包容各种神奇的心态,同时保证自身的独立,不会过度卷入,所以在保持价值中立这一块有天然的优势。但是也有弊端,就是有时可能演变为窥视者。所谓窥视,就是为观察而观察,距离很远,有点隔岸观火的轻飘飘。没有担当,也缺乏体贴。因此有时难免让人觉得没良心,不近人情。对于一些比较沉重的情感比如丧亲之后的哀伤,会处理乏力,因为承担不起。对于急切需要找到一个答案的来访者,遇到这种咨询师会很抓狂。另外,也会有来访者天然地抗拒这类咨询师,认为他们过于冰冷,神秘主义,不够温暖,厚实,审判和玩味的眼光太重,有时很难在咨询关系中建立信任感。第四种动机,是自我成长,希望通过这个职业解决自己的问题。因这个动机而从事心理咨询的,就比较形形色色了,很多都是有一些早年的创伤经历或家庭原因造成的困扰(未必达到心理障碍的程度),又觉得不好找靠谱的心理咨询师,本着求人不如求己的原则,就选择了心理咨询师这门职业,指望通过从业的过程也解决自己的困惑。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有个误解:学心理咨询的人都是自己有问题的……这种动机同样也是有利有弊。其好处在于,由于咨询师自己也是从困惑中走出来的(假设他们真的走出来了的话),往往会特别地能够理解和接纳来访者,尤其是能够体谅他们,而且绝不会居高临下,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平等和尊敬,有时甚至是谦卑的姿态。情感上的照顾也很到位。这对于咨询关系当然是大有好处的。另外,如果他们适度地讲一些自己作为过来人的体会,还会加速关系建立的过程,加深其中的信任感。但是,这样也有风险,就是这种动机说到底是自我中心的。因为咨询师自身的问题,使得他们在咨询过程中有时可能借来访者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转移到自我关注的话题上,或者看似是关注来访者,实际上是在自说自话。比如我听过这样的例子,有一位很有名的咨询师在某次咨询时,对着第一次见面的来访者痛哭流涕,然后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童年创伤,只因为来访者的问题正好唤起了她这部分的记忆,然后无法自拔。我相信这位咨询师就是带着自我救治的动机,才进入心理咨询这个行业的。而且这部分的伤口并没有真的处理好。另外,这种伤口同样可能影响对价值中立的把握。这应该很容易理解吧。最后需要补充的是,几种动机并没有相互排斥的关系,也许大部分从业者选择这个行业,几种动机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当然,比例多少可能不同。既然每种动机都有它的优势,都可以在咨询过程中发挥正面价值,所以也没有哪种动机绝对地比其它更好。不过也要看到,每种动机也都有让人担心的弊端,有时甚至可能成为阻碍咨询师发挥效能的盲点。所以当时那位德国老师,让我们每个学生都书写一份情感自传,深入分析自己的情况,觉察到以上种种。对于那些有利于咨询工作的优势,固然要发扬光大。而对于可能的弊端和风险,也不能否认,让它进入意识,并始终保持觉知就可以了。小编祝你生活愉快,身心健康。
免责声明:本站常见心理问题全部收集自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问答平台的问题和答案均由网络来访者自由提交,本站将不定期组织心理咨询师在线回答大家的问题,如你的问题在此得不到理想的解决请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心理咨询热线:021- 下一篇: 失恋了,一个人坚强有错吗?
父母应对孩子发脾气?
小宝贝,你怎么哭了?妈妈,我想你了
小刚啊,国庆回家,把女朋友带回家给爸妈看看?
男人才是自恋狂?
你必须 登录 后才能发表评论。我是个完美主义者发现了自己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有心理医生医疗一下嘛
我是个完美主义者发现了自己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有心理医生医疗一下嘛
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得最好,这经常是完美主义者的口头禅与精神支柱,所以完美主义者经常表现为死板、极端、烦躁等。死板是因为怕失败,所以不敢作为到不作为,对失败的恐惧使他们如履薄冰,工作效益远不如其他人,并最终缺乏冒险精神等;走极端多是个人好强与错误的价值取向结合造成的结果,走极端者容易偏激,成为孤立主义,将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从而形成人生的痛苦生活;烦躁则是由于外部事物发展和外部意识与自己的理想不相符,或者与自己的意识完全对立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这种人基本缺乏客观意识,其后果严重者易产生语言与行为冲突。如果一个完美主义者还因为个性非常好强,必然会导致精神压迫症与心理障碍。研究表明,强迫性完美主义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导致自我挫败,工作效益低、人际关系、自尊心都会受到伤害,这类人群是极其痛苦的。例如道德完美主义者见到别人犯错误,即使是小错误,也会有恶心、精神痛苦等症状,严重者有消灭摧毁对方的念头,这种人极度缺乏宽容之心,更缺乏包容之心,由精神压迫产生的道德洁癖无形中形成一堵心灵之墙,将他与外界实际生活隔离起来。当然,这被隔离的一定是他自己;如此,他最明显的表现为心灵孤独与心理障碍的痛苦。这种人对自己的各种要求极高,并以已推人,所以用自己唯一的标准衡量外部一切,所以必然造成意识冲突,如果情绪一不受控,极其容易造成肢体冲突,并伤人伤已。再严重者则会有意识混乱、心智迷失的倾向。而个人精神的完美主义者,则容易产生自恋与自傲,他藐视外部世界的概率要远远多于认同与包容外部世界,他为自己的任何错误都精心辩解,但对别人却毫不宽恕、评头论足,这无疑会伤害别人,影响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这种人经常不切实际的提升自己的理想与要求,最终导致自己远离实际生活的轨道。有时候他们害怕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使自己的完美形象受到影响。例如有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就非常不适应社会,其原因是觉得社会中的人都很愚蠢,不愿与之为伍,最终将自己孤立起来。而后来他知道是自己的适应能力太差以后,还是不愿意面对现实,他实在害怕别人对自己指指点点。笔者还曾经辅导过一个个人卫生洁癖者,他每上一次卫生间完后都要洗澡,最终他只能以少吃少喝来控制自已上洗手间的次数,以次来减轻心理障碍与精神压迫。而个人精神完美主义者表现的最严重后果就是自杀。这当然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或者完全相反后,其精神的支柱轰然倒塌,个人自信心的完全丧失,这种人由于没有在平时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心理抗压力与抗挫折能力,所以选择自杀来逃避这种痛苦。从精神层面上讲,这便是一种精神的解脱。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反应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我在网上又看到了一个北大博士跳楼自杀了;几个即将参加高考的中学生也因为学习压力太重而选择了自杀。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无数悲剧,我在对人性与中国当代文化、社会背景做研究时,发现了其中的原因。其中重要原因是中国文化里对人性的无知,以及唯物质主义造成现代社会到了过度功利性的误区。对人性的无知最终造成了我们文化的不合理,使我们到现在也不知道人与社会必须要分层次和结构,以及再从结构性到整体性的划分;反而从道德、审美上的完美主义造成了个人精神上的虚无主义,再由虚无主义发展到精神虚幻,只需要再来一点无知的鼓动与吹棒作为催化剂,最终必然导致文化受众的心智困惑与自我迷失。如以前我们经常说“不成功便成仁、杀身成仁”等等,而在人本主义社会里,生命权是最高权利,做了最大努力以后,应该要学会放弃。但“杀身取义”则是追求真理的至高境界。我以前在多篇文章里批评过完美主义,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宗教的、当代文化的意识形态等等。但是由于接受过和正在接触这类文化教育的人,他们是很难靠自己觉悟出来的,毕竟每个人的悟性都不一样,并且完美主义是整体文化的一部分。错就错在,在将完美标准形成唯一标准,并以点代面的进行文化教育。缺乏知识整体性的教育掩盖了一些人认为不好的因素,最终导致了文化受众因为知识的片面性造成了狭隘的思维与意识。按理说任何人都希望追求快乐与幸福,但由于受了文化与思维的挟制与束缚,他必然对至高的极度完美开始顶礼膜拜,从而满足自己情感兴奋与精神飞跃,因为求美和追求极端也是人之本性。在《思维与意识》中,我特意谈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确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这种人严重重缺乏包容意识与心境,更缺乏理性构建。人本不是这样,但实际上呢?在学校里,老师给的都是统一的、唯一的标准,他们眼里只有一个尺子,遇到谁都要拿着尺子丈量一下学生的长短,稍有差错,就给别人插一根标签,某某同学好动,某某同学偏科,某某同学道德不完美,没有做到大公无私……,这么没有包容心,这难道不是将无形的精神压力强压在学生的灵魂里吗?我在研究文化与教育的同时,我还发现中国文化里真正的哲学近似空白,加上教育方式的落后,最终严重影响了中国人的理性构建。在对哲学欠缺的问题上,我写过一篇《中国哲学史的最缺—自然逻辑哲学》,而教育方式上的问题,学校的那种填压式教育,对人心灵的禁闭与摧残是不言而喻的,学生除了记忆些死板的知识外,教育对他们思维与灵性的束缚简直是无法形容的,最终导致了学生本人经常走不出自我错误意识的误区,从而致使个人生活落败,或者自杀、或者犯错。因为他们除了那种死板单一的思维方式以外,还有就是生硬的个人道德完美主义,实在不知道有其它的合理信息可以说服自己,保持生存的信心。从这点上来看,他们知识的非合理构建,成了伤害他们的唯一原因。而在家庭教育中,由于出现了很多追求完美观念的父母和社会功利性的激发,最终成就了这么一件实事,即无数子女都成了父母体现自身价值的工具,他们将自我的意识强加给自己的子女,还美其名曰:“为了他们好”。稍不从便施以武力压迫,殊不知在这种价值取向与精神压迫下,已经在孩子心灵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由于父母根本没有科学合理评估子女的实际能力,也不了解子女的个人合理兴趣取向,放弃了一种自然与坦然的态度,造成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更多的享受过合理快乐,所以不会感恩,更不懂得爱。所以长大后,稍有行为能力,就开始报复父母。我在做辅导工作的过程中,经常遇到这种学生,也有社会中的成年人,网上也经常报道子女杀害父母的。这是父母们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在一个社会的整体文化中,存在完美主义是必然的,至少人们要知道这么一个标准,正如儒家文化里的“去欲成仁”以及“仁、义、礼、信”,在西方文化里则是“爱与包容”;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希腊哲学中,有了苏格拉底外,还必须要有帕拉图以及乌托邦,但是将完美主义做为文化的、道德的唯一标准,那是极其恐怖的,在宗教里出现宗教极端分子就是这么一回事,对完美主义朝圣的结果就是走向自我毁灭和毁灭他人。完美主义者对他人的伤害也是非常明显的,这里是指除了老师对学生、家长对小孩以外的社会人士,他们经常将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别人,而别人又无法接受,虽然并不是什么坏主义,但每个人的承载是不一样的,所以最后闹得双方不愉快。如在家庭生活中,妻子希望丈夫向权力靠拢,来让自己享受荣耀,但丈夫又不太喜欢用不合理方式获得所谓的权力,最终闹了个两不悦,说不定还因此离婚等等。而在工作中,以为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别人也能做好,这种以己推人难道不是给人一种压力吗?完美的反义词是残缺,而在我们传统文化里,面对残缺简直是一种耻辱,所以中国文化里是极度缺乏包容性的,在社会形态中从《桃花源记》到近代的理想主义社会,无不是这种社会形态的写照。当今提倡和谐社会,这应该是合理的、科学的,但很多人不懂得什么是和谐,所以总认为和谐也是一种完美。从自然哲学上讲,和谐应该是包容差异性、矛盾性的统一,这种统一的表现是平衡与稳定。正如任何人都喜欢风和日丽,但自然中一定包括暴风骤雨,人与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当然,这里不是全面否定完美主义,有理想是不会错的,但是将理想作为现实生活的唯一尺度,那真是大错特错。我在《在自我与无我中寻求平衡》中早就论证过,即完美道德与真实人生是一定有差距的,因为人性一定是要自私的、发展的。面对我们传统的完美文化,和已经显得有完美追求的人该如何突破文化与突破自我,把握理想与现实间的尺度,这真是值得深深思考的问题。在我看来,在思维的突破到知识体系的合理构成是先决条件,如此才能产生合理的意识,但是合理意识与心理认同之间还是有一段过程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形成一种思维与行为习惯,其过程就更复杂了。在人的一生中,如果你的目标客观而且现实,你会常常感到轻松愉快,自然而然的感觉到自己富有创造精神,工作效益很高而充满自信。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心理咨询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反恐精英完美主义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