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林线橡胶林分布在哪里的原因是什么?

近50年来广东山地林线高度的时空变化分析--《广州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近50年来广东山地林线高度的时空变化分析
【摘要】:本论文在综述国内外林线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基于GIS、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估算了广东山地林线的分布高度,用区域统计分析模型研究了地形因子(坡度、坡向)对林线分布高度的影响,选取1958年、1985年、2008三个时相重叠区域的林线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得到近50年林线高度的变化特征,定量揭示了林线高度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区位因子的相关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基于SPOT影像的草地斑块的提取:在ENVI4.7下解译2008年SPOT5卫星遥感数据,利用目视解译与人机交互的方法提取草地斑块,并转化成矢量数据,在ArcGIS9.3里进行图层镶嵌,制作出研究区灌丛草地图。2008年广东省境内的草地面积约为181.4km~2,占广东山区总面积13.05×104km~2的0.14%。
(2)草地分布及其动态变化与地形的关系:运用改进的地形分布指数、景观斑块破碎度指数和土地变化速度计算了广东省草地分布与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的关系。从草地分布的地形指数看,草地分布频率总体遵循随着海拔、坡度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草地主要分布在坡度30°~55°、海拔800~1600m的区域内,坡向分异较小。年的23a间,草地面积减少了17.91km~2,海拔m之间草地面积减少最为明显。草地出现频率最高的海拔范围由1985年的m转为2008年的m。
(3)林线高度的统计及其动态变化:在ArcGIS中,将草地多边形图层与广东省山脉分布图叠加,用Merge工具进行合并,得到每个山头的草地分布数据,并与研究区DEM数据叠加,用Zonal Statistics工具求出每个山头草地多边形海拔高度的众数,将其作为所在山头的林线高度。三个时相林线高度对比可知,广东省林线高度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1985年以后上升速度更快。
(4)林线高度随地形的变化:总体看来,林线高度以坡度50°为界向两侧递减,即在坡度50°左右出现峰值。由阴坡到阳坡,林线高度有下降的趋势。
(5)林线高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广东省林线高度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总体上,随着纬度增加,林线海拔高度有上升的趋势;在东西方向上,大致以113°E为界向两侧递减,但是没有随纬度变化趋势那么明显;在垂直方向上,林线高度随着山体高度的增大而上升。偏相关分析显示,广东林线高度与区位因子(纬度、经度和山体海拔高度)均呈正相关。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S718.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邓珊珊;夏丽华;千怀遂;;[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吴锡浩;[J];冰川冻土;1989年02期
彭剑峰;勾晓华;陈发虎;刘普幸;张永;方克艳;;[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S2期
王秀兰,包玉海;[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1期
喻红,曾辉,江子瀛;[J];地理科学;2001年01期
戴君虎,崔海亭;[J];地理科学;1999年03期
王襄平,张玲,方精云;[J];地理学报;2004年06期
刘鸿雁,王红亚,崔海亭;[J];第四纪研究;2003年03期
周晓峰,王晓春,韩士杰,邹春静;[J];地学前缘;2002年01期
刘爱君;[J];广东气象;200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晓春;[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杨小林;[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姜春;[D];广州大学;2011年
刘红梅;[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王卫;[D];广州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唐丽娟;雷磊;曹玲;;[J];Asian Agricultural R2010年01期
;[J];Asian Agricultural R2011年10期
;[J];Asian Agricultural R2012年01期
张秀玲;张保华;蒋玉华;薛杰文;;[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涂云博;王孝安;;[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9期
董林林;韦良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5期
崔颖;高敏华;;[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5期
张竹华;陈龙乾;王秉义;张奎;;[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7期
李扬;;[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9期
戴文远;杨扬;;[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白红英;张善红;章杰;;[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A];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from Cross-strait Environment & Resources and 2nd Representative Conference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ociety[C];2010年
李雪莹;;[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杜加强;王金生;舒俭民;滕彦国;;[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代群;李晴;;[A];全国农业遥感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陈刚;邓文胜;王丽亚;;[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吴学伟;龚文峰;袁力;;[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彭少麟;周婷;;[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曾金华;钟炳林;;[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李宏杰;戴福初;许领;李维朝;姚鑫;;[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春雷;[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张开广;[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方江平;[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肖轶;[D];西南大学;2011年
于堃;[D];南京大学;2011年
李海光;[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郭斌;[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刘铁冬;[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范伶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亓兴兰;[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郝慧君;[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艾蕾;[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杜金龙;[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雷征;[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袁昭;[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张明军;[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斯钧浪;[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赵国庆;[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侯洪升;[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祥梅;郭志华;王建力;;[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0期
李学梅;李忠峰;;[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芦思佳;;[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李吉均;[J];冰川冻土;1980年02期
张祥松,孙作哲,张金华,康兴成;[J];冰川冻土;1984年04期
吴锡浩;[J];冰川冻土;1989年02期
蒲健辰,姚檀栋,王宁练,苏珍,沈永平;[J];冰川冻土;2004年05期
崔国发,成克武,路端正,王建中,李俊清;[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杨小林;崔国发;任青山;王景升;黄瑜;;[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曹伟;李媛媛;;[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衡彤;[D];四川大学;2003年
王群;[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刘金福;[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解宪丽;[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夏富才;[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鲍文东;[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吴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李小梅;[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许信旺;[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刘玉英;[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楠;[D];西北大学;2002年
周莉;[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郑荣宝;[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张金前;[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易明波;[D];西南大学;2008年
李玉琴;[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晓春,周晓峰,李淑娟,孙龙,牟长城;[J];生态学报;2004年11期
涂云博;王孝安;;[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9期
于澎涛,刘鸿雁,崔海亭;[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05期
石培礼,李文华,王金锡,刘兴良;[J];生态学报;2000年03期
程伟,吴宁,罗鹏;[J];植物生态学报;2005年03期
刘鸿雁,谷洪涛,唐志尧,戴君虎,崔海亭;[J];山地学报;2002年01期
沈泽昊,方精云,刘增力,伍杰;[J];植物学报;2001年12期
石培礼,刘兴良;[J];植物生态学报;2002年02期
罗辑;[J];山地学报;2003年04期
程伟,罗鹏,吴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戴丽;罗格平;许文强;;[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王晓东;刘惠清;;[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何吉成;罗天祥;孔高强;刘新圣;;[A];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张芸;孔昭宸;阎顺;杨振京;倪健;;[A];中国孢粉学分会七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李蟠;王三根;李迈和;;[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石培礼;李文华;;[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赫广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北京西单地铁车站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1992年
张凯;杨楠;徐雨;冉江洪;Huw L岳碧松;;[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康文;;[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张芸;孔昭宸;杨振京;阎顺;倪健;;[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单之蔷;[N];中国矿业报;2011年
吴明;[N];中国证券报;2003年
东方;[N];证券时报;2005年
曲 毅;[N];证券日报;2003年
国都证券研究中心
吴明;[N];中国证券报;2004年
尹 宏;[N];证券日报;2003年
肖建军;[N];深圳商报;2002年
刘鹤;[N];财经时报;2002年
刘鹤;[N];江苏经济报;2002年
曹雪峰;[N];财经时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晓东;[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白登忠;[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张桥英;[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年
赵志江;[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英;[D];广州大学;2012年
何红;[D];西北大学;2014年
刘红梅;[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陈佳楠;[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吴栋栋;[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李春燕;[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王颖;[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张善红;[D];西北大学;2011年
张飞虎;[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黄旭;[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影响林线分布的原因是什么_百度知道
影响林线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影响林线分布的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降水,热量和水分条件好,林线就高;热量和水分条件差,林线就低。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化妆师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meta name="DC.Description" xml:lang="cn" content="为了揭示高山树线随着气候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对长白山的高山树线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根据长白山北坡地区的气象数据,重点调查了(对树线有最大限制作用)一月平均气温和年积温。并在岳桦林与高山苔原之间的交叉带内测出岳桦的地径及样方内岳桦株数。根据地径与年龄有线性关系,地径可以用来代替年龄。结果表明岳桦林年龄随着海拔的上升而降低。近些年长白山北坡的气温在渐渐上升,因此导致了高山树线的上升。"/>
<meta name="DC.Description" xml:lang="en" content="In order to decipher phenomenon of tree line changing with climate variety,the trend of tree line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Changbai Mountain was studied.Based on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of Changbai Mountain,the January temperature (the limiting effect for tree line)and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were mainly investigated.In the ecotone between Betula ermanii and alpine tundra,the number and diameter at ground level of Betula ermanii in the plots were measured.According t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iameter at ground level(DGL)and age,the diameter at ground level can represent age direct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age of Betula ermanii was in the trend of decreasing with elevation rising.In resent years,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near Changbai Mountain is rising,which has led to the tree line ascending."/>
The trend of tree line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Changbai Mountai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 | & & | & & | & & | &
& | & & | && | &
: 97-100&&&&DOI:
The trend of tree line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Changbai Mountain
ZHANG Yang-jian1, DAI Li-min1, PAN Jie2
1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10015, P. R. C
2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P. R. China
Figure/Table
References
Related Citation
<input type="hidden" value="I find an interesting article i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about “Tree line|Temperature|Elevation|Meteorological data”. Please open it by linking:" name="neirong">
Articles by authors
Key words:
Fund:973 Project (G-1) and Project for pioneering new knowledge fro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ZCX2-406-1-3).
Cite this article: &&
ZHANG Yang-jian, DAI Li-min, PAN Jie.
2001. The trend of tree line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Changbai Mountai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12(2): 97-100.
[1] Annika Hofgaard, Jacques Tardif, and Yves Bergeron. 1999. Dendroclimatic response of Picea mariana and Pinus banksiana along a latitudinal gradient in the eastern Canadian boreal forest[J].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9(2): .
[2] Dai Limin, Sun Weizhong, Deng Hongbing et al. 1998. Age structure of Tilia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 on northern slope of Changbai Mountain[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9(3): 182-185.
[3] Hao Zhanqing. 2000. Analysis of plant community diversities and their gradient patterns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Changbai Mountain[D].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Doctoral thesis), 35-47.
[4] Liu Qijing. 1989. Betula ermanii forest and its dynamics in Changbai Mountain[D].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Doctoral thesis), p28-35.
[5] Marlow, G. Pellatt & Rolf W. Mathewes. 1994. Paleoecology of postglacial tree line fluctuations on the Queen Charlotte islands, Canada[J]. Ecoscience, 1 (1): 71-81.
[6] Marlow, G. pellatt, et al. 1998. Palaecology of postglacial treeline shifts in the northern Cascade Mountains, Canada[J]. Palaeoecology, 141(4): 123-138.
[7] Marlow, G. pellatt, et al. 2000. Holocene treeline and climate change in the subalpine zone near Stoyoma Mountain, Cascade Mountains, southwestern British Columbia, Canada[J]. Arctic, Antarctic, and Alpine Research, 32(3): 73-83.
[8] Michael, J. Smith, et al. 1998. Postglacial changes in chironomid communities and inferred climate near treeline at Mount Stoyoma, Cascade Mountain, southwestern British Columbia, Canada[J]. 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 20(4): 277-293.
[9] Tian Ding. 1986. Research in Changbai Mountain[J]. Chinese Science, 56(11): 712-716.
[10] Tian Ding. 1988. Eruption's effect on Changbai Mountain forest ecosystem[J]. Geography magazine, 28(4): 246-251.
[11] Tian Ding 1989. Research in Changbai Mountain[J]. Chinese Science, 56(11): 712-716.
[12] Xu Wenduo and Lin Changqing. 1981. The relation between altitudinal vegetation and indexes of water and temperature in Changbai Mountain[J]. Forest ecosystem research, 2:88-95.
[13] Zhao Shidong, Yan Xiaodong, Yang Sihe, et al. 1998. Simulating responses of Northern China forests to potential climate change[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9(3): 166-172.
Motuma Didita, Sileshi Nemomissa, Tadesse Woldemariam Gole. [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 395-408.
Geeta Kharkwal, Poonam Mehrotra, Yaswant S. Rawat. [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 355-360.
Sunil Kumar Ghildiyal, Chandra Mohan Sharma, Vinod Prasad Khanduri. [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 323-330.
LIU Ying, HAN Shi-jie, LIN Lu. [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 367-371.
GUO Jian-fen, YANG Yu-sheng, LIU Le-zhong, ZHAO Yue-cai, CHEN Zeng-wen, MAO Yan-ling. [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 49-53.
Ali Bagherzadeh, Rainer Brumme, Friedrich Beese. [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 107-112.
XU Mei-ling, ZHU Jiao-jun, KANG Hong-zhang, XU Ai-hua, Zhang Jin-xin, LI Feng-qin. [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 113-118.
Ali Bagherzadeh, Rainer Brumme, Friedrich Beese. [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 37-43.
HE Xing-bing, SONG Fu-qiang, ZHANG Peng, LIN Yong-hui, TIAN Xing-jun, REN Li-li, CHEN Cheng, LI Xiao-na, Tan Hai-xia. [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 291-297.
GUO Xiao-rui, YANG Lei, YU Jing-hua, TANG Zhong-hua, ZU Yuan-gang. [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 313-315.
ZHU Jiao-jun, TAN Hui, LI Feng-qin, CHEN Mei, ZHANG Jin-xin. [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 167-173.
LI Zhao-hua, Manfred DENICH, Thomas BORSCH. [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 293-297.
GAO Jun-feng, Zhang Yun-xiang. [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 111-115.
LIU Qiu-feng, KANG Mu-yi, WANG Hao, LIU Quan-ru. [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 175-180.
YU Da-pao, GU Hui-yan, WANG Jian-dong, WANG Qing-li, DAI Li-min. [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 187-192.
Copyright &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图01少?松江区二模)高山林线就是指当山体达到你定高度时出现的森林分布上限.读图回答问题.影响高山_百度知道
(图01少?松江区二模)高山林线就是指当山体达到你定高度时出现的森林分布上限.读图回答问题.影响高山
(图01少?松江区二模)高山林线就是指当山体达到你定高度时出现的森林分布上限.读图回答问题.影响高山林线高度的主导气候因子是生长季温度条件,降水对高山林线高度也有显著影响,在中高纬度大区,相同纬度上干旱区域的高山林线高于较湿润区域,降水量是通过...
我有更好的答案
同纬度相比,林线海拔高:(人)二国高山林线海拔总体呈现出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5规律,具有强05热力作用,在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对高山林线高度也有显著影响,所以林线高度差异显著.故答案为,在树木生长季节气温远比东部山区高,降水内陆地区少,林线海拔高.(l)青藏高原地处亚热带,使得其内部湿度较低.(3)横断山区&&横断山区位于二国第二、第三级阶梯5交界处:低纬度比高纬度热量充足,沿海地区山区5林线海拔要低于内陆山区.成因;内陆山区远离海洋,0陆性比较强;内陆山区远离海洋,0陆性比较强,在树木生长季节气温远比东部山区高,降水内陆地区少,林线海拔高.(l)影响高山林线高度5主导气候因子是生长季温度条件;青藏高原对气流有阻隔作用,阻挡了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青藏高原对气流有阻隔作用,阻挡了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相同纬度上干旱区域5高山林线高于较湿润区域,具有强05热力作用,沿海地区山区5林线海拔要低于内陆山区.出现这样分布5原因是,降水量是通过温度间接作用于林线高度5.根据材料中5影响林线5因素,结合青藏高原5位置,气候等方面分析藏东南林线5海拔世界最高5原因.因为青藏高原地处亚热带,林线海拔高,不但地势差异0:低纬度比高纬度热量充足;同纬度相比(人)高山林线就是指当山体达到一定高度时出现5森林分布上限.根据他中5数据分析,二国高山林线海拔总体呈现出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5规律,使得其内部湿度较低.所以藏东南林线5海拔是世界最高5.(3)根据他中5林线5分布判断是二国5横断山附近最密集.原因是横断山区位于二国第二、第三级阶梯5交界处,不但地势差异0,而且地形复杂导致了气候要素5剧烈变化
采纳率:64%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影响中国山地林线高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 B、地形 C、海陆 D、洋流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影响中国山地林线高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A、纬度 B、地形 C、海陆 D、洋流一般来说,纬度低的地区山地林线分布海拔高;相反,纬度高的地区山地林线分布海拔低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记得以前做这题的时候是双选啊,应该是纬度和海陆吧,单选的话就难说了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带分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