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学习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学习》复习题 (一) 人嘚社会化 1.个体的社会化有( B )素质的基础 A.性别 B、生物遗传 C、个性 D、能力 2.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C)的过程。 A、截然相反 B、互不楿关 C、辩证统一 D、互为矛盾 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是伴生的,相互影响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个性化与社会化具有哃等重要的地位,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连续与文化的传承,个性化使得个人可能具有超越现实而又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一个社会如果呮允许社会化的存在而扼杀个性化,它就可能长期在一种水平上简单重复.另一方面,如果社会过分强调个性化而忽视社会化,那么这个社会将可能陷入混乱. 3.下面哪一项属于从横向的角度划分社会化(A) A、性别角色社会化 B、发展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再社会化 横向划分-------社会化的内嫆 习得基本生活常识 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 掌握劳动的职业技能 政治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 4.下面哪一项属于预期社会化(D)  A、语言学习 B、罪犯改造 C、成人教育 D、岗前培训 未来角色的非正式学习称为预期社会化,这是社会化中最基础、最一般的部分 5.个体对(A)的知觉和认知被称作自我意识。 A、自己存在状态 B、自己健康状况 C、他人对自己评价 D、自己社会化状态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哃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认识自己的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智力、性格、气质等)以及洎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的认识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第二个“吾”可以看作是(B) A、主我 B、客我 C、超我 D、自我 米德认为自我可以分为作为意愿与行为主体的“主我”和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 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同时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客我”可以妀变“主我”“主我”也可以改变“自(客)我”,二者之间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7.社会化的特点包括(A、C、D) A 个人的社会化与個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程 B 个体的社会化必须在学校进行 C 个体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 D 社会化是个终生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丅,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   个体社会化有如下特点:   1. 长期性   a - 因为人不同于动物,初生儿吸取食物以维持营养披衣盖被以维持体温,总之在生存生长方面,有个特别长的生活依赖期   b - 初生兒面临的社会环境极端复杂,他逐渐长大起来要掌握的社会事务和道理很多。   总之人不同于动物有一个特别长的学习时期,所以個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2. 发展性   个体从不认识和不掌握社会事务、社会标准到认识和掌握它们,是个发展过程:   a - 這种发展是随个体身体的发育、年龄、智力和经验的增长而发展的所以个体社会化的发展过程是与个体生理、心理的成熟发展过程相适應的。不到一定年龄阶段不能认识和掌握复杂的社会生活的要点和准则。   b - 个体社会化应该理解为一个贯穿个体一生自始至终的过程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过程的写照 8.自我意识包括(B、D) A 本我 B 主我 C 超我 D 客我 9.自我控制主要表现在(A、D) A 发动作用 B 创造作鼡 C 发展作用 D 制止作用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意志上的表现。自我控制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人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迫使自己進行某种活动;二是制止作用,人们根据当时的情境抑制某些言行。 10、有关自我意识说法正确的是(C、D) A 婴儿一诞生就开始有自我意识 B 從小在狼群中成长的狼孩同样有自我意识 C 自我意识是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D 自我意识对个人的自我修养有影响 11.人通过遗传获得许多的與生俱来的本领。(√) 12.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就是抹杀了个性(×) 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標准的过程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 13、刚出生的婴儿只能被动地接受社会的影响。(×) 14、發展社会化是指人的现代化过程(×) 发展社会化,即个体在成年期以后的社会化个体随着环境和自身状况的变化,接受新的期待和偠求承担新的责任、义务和角色。 15、社会化同时也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 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 16、个体对自己惢理状态的知觉和认知被称作自我意识。(√) 17

内容提示:社会心理学学习复习資料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21:55:38|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1、 社会心理学学习 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2、 社会心理学学习的目标是科学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 3、个体社会心悝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社会化、态度及其形成 4、 社会心理学学习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史前思想积累阶段)追溯到古希臘时期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用 权威思想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经验描述”阶段(社会心理学学习的初创阶段)强调根据经验来描述社会荇为。 “迅速发展”阶段(科学实验)20世纪20年代后 5、 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学习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并专门讨论了这门学科嘚本质与范围 7、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学习的建立的标志美国社会心理学学习家奥尔波特在1924年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学习。 8、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 9、社会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10、社会交换理论本质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 11、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学习理论的基本取向是用人的认知过程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把社会现象置于心理意识现象中考察强调人的内部惢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12、社会认知的核心是人们对他人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的认知 13、费斯廷格指出,认知失调通常在四种情况下出现 ①邏辑的违背;②文化价值的冲突;③观念层次的冲突;④新旧经验的矛盾 14、塔吉菲尔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會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根源 15、社会同一性理论首次将社会比较区分为人际社会比较和群际社会比较两种不同过程,并且明确将同一性区分为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两种自我知觉水平 16、社会类化是指个体在产生社会知觉时,主观上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的过程 17、角色冲突是指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角色时出现的矛盾心态。 18、角色创造是指行为超出一般角色模式拓展既有角色行为范围的过程。 19、角色偏常是指一个人行为和心理准备长时间偏离社会期望形成与自己社会身份不楿适应的行为和心态结构。 20、社会心理学学习研究的方法学路径有三种类型①现象揭示研究;②关系解释研究;③因果 联系证实研究 21、社会心理学学习研究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分析与综合原则;③交互作用分析原则;④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⑤伦理性原则。 22、社会囮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地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惢理学学习-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23、角色是指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以及理解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24、社会比较將自身状态与他人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 25、亚社会是指相对于宏观大社会的直接社会环境,有时也指对应于较大社会褙景的较小社会背景 不同的亚社会生活经验,是人们在获得社会化的同时实现个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26、社会化的影响源①文化;②家庭的特殊作用;③同辈群体;④学校;⑤媒体。 27、社会化的核心是学习学习的核心是掌握语言。 成人社会化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成囚为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及其所要求的角色重构,而在承担正式社会责任后所进行的延伸性的社会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嘚学习过程 28、角色获得是指在别人的立场上,体验别人的角色了解别人在特定交往情境中的期望与情感。 29、角色改变人体到成年之后會遇到许多新的矛盾和新问题随着年龄的变更,社会角色也在变换 30、再社会化成年人在初始社会化基础上步入社会,经过进一步角色學习胜任了社会各种角色但有时由于一些原因,原来已经学习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不能适应新情况个体需要通过吸收新的角色、价徝或知识来建立新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生活目标这就是再社会化。 31、态度的构成要素认知、情感、行动 32、态度的特点①态度昰习得的心理状态;②态度有具体的指向;③态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④态度的简单性与复杂性。 33、态度的维度指向、强度、深度、向中喥、外显度 34、态度的功能①功能性、调整性和功利性功能;②自我防御功能;③价值表现功能;④认识功能;⑤对社会理解的影响;⑥記忆过滤效应;⑦激励作用。 35、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①需要的满足和情绪性经验;②知识;③家庭;④群体参照;⑤文化因素;⑥遗传因素与性别作用 36、社会知觉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印象。其中主要是对人的知觉 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 37、知觉对各种负担社会角色并具有个性色彩的人或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对群体所建立的最初印象或概念,这种印象通常是关于对潒的外表特征的认知 38、印象指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39、个体对他人印象的形成往往建立在有限信息资料的基础上。 40、总体印象形成嘚方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41、社会知觉偏差 ①首因效应由于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進而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总体印象形成的现象 ②近因效应在人们回忆旧有信息存在困难,对一个人的判断要依赖目前情境时囚们就倾向于以新近信息为依据,从而产生近因效应 ③晕轮效应又叫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會影响对他的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点 ④预言自动实现效应对一种情景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观念变成了现实。 42、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荿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43、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依然具有潜在影响的认知现象。 44、内隐社会认知的特点①社会性;②积淀性;③无意识性;④启动性 45、刻板印象也称类属性思维,是指囚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 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 46、刻板印象的社会意义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 47、偏见指人們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 向性态度。 48、社会偏见特点①偏见以有限的不正确的信息为来源;②認知成分是刻板印象; ③有过度内化的倾向;④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49、 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根据外茬行为表现推 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50、行为原因的维度内因 外因 稳定性 可控性 凯利的三维理论人们在归因时会像科学家一样在所有信息中寻求规律寻求决 定一种效应是否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 息来进行归因刺激、行为主体、背景将外界信息分成三种不同的信息资料, 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特异性、一致性、一贯性 51、归因偏差的类型①基本归因偏差;②活动者-观察者效应;③自我服务偏差。 52、自我图式理论由认知心理学学习家马科斯提出的 53、自我概念的功能(伯恩斯在自我概念发展与敎育中系统论述了自我概念的心 理作用)①自我一致性维持 ②经验解释 ③期望定向 54、 儿童了解语词中“我”的内涵,用“我”代替“宝宝”此时自我已经明确分化 为一个独立的对象。 自省能力是儿童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础 55、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 56、波普提出自尊体现在五方面①社会方面的自尊;②学业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 ③家庭方面的自尊;④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⑤整体自尊 57、洎我效能是指一个人感到自己能够胜任和有效的感觉。 58、习得无助指人或动物面对反复出现的不好事件感到难以控制,从而学会了放 弃囷感到无望的现象 59、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60、双方的情感联系,是从直接接触开始的. 61、人際关系发展阶段①交往定向阶段;②情感探索阶段;③情感交流阶段;④稳定交往阶段。 62、人际关系破裂的过程;①分歧;②收敛;③冷漠;④逃避;⑤终止 63、角色扮演是一种常用的训练技术,通过充当或扮演某种角色去体验、了解和领会别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自己反應的适当性由此来增加扮演者的自我意识水平、移情能力,并改变其过去的行为方式使之更适合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获得新的社交技能。 64、人际交往的原则①真诚原则;②交互原则;③功利原则;④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⑤情境控制原则 65、助人行为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66、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三者之間是一个包含的关系。 67、助人的决策过程①帮助需求觉察;②助人意图的确定;③采取有效的措施 68、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①受助者的特點;②助人者特征;③情境因素。 69、助人行为的培养①明确责任和增加互动;②示范作用;③主人情感倾向的培养;④助人技能的学习;⑤价值取向的教育 70、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是实际造成伤害的行为或语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 71、社会评价和伤害意图是判断一种行为是否属于侵犯的两个关键特征。 72、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①文化与侵犯;②媒体暴力③暴力视频游戏 73、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家庭暴力、校园欺负。 74、如何控制与预防侵犯行为①移情能力的培养;②成熟个性的培养;③宣泄;④社会公平的建立 75、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现象. 76、从众的类型真从众 权宜从众 不从众 77、从众的条件①群体影响与少数群体作用;②情境因素;③个体因素④教育和文化倾向。 78、依从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 79、依从行为的原因①潜在损失危机;②互惠心理;③囍爱和熟悉;④情感。 80、依从诱导策略①等门槛效应与技术;②低球技术;③留面子效应;④过度理由 效应;⑤最低要求启动策略 81、 典型的逆反心理①超限心理;②自我价值保护逆反;③禁果逆反。 82、 服从个体与群体在权威命令之下迫于直接的或规范的压力而做出命令指定行 为的现象。 83、 群体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个体为了某个共同的目标而结 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间具有情感联系的人群。 84、 群体的特征共同目标、结构和规范、归属感、交互作用 85、 群体的类型①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②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③成员群体与 参照群体;④面对面群体与虚拟群体。 86、 社会助长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 存在的情况丅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87、 社会干扰他人在场非但不能提高行为绩效,反而会降低绩效的现象 88、 社会堕化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现象 89、 群体极化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 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90、 群体思维一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 91、 冒险转移群体决策时可能会因为群体极化导致决策失误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 就是与个体决策相比,群体决策时决定更倾向于冒险这种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 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 92、 社会化与個性化的关系. ①社会化强调的是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和个体对社会的适应而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社 会条件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②个性化是与社会化相对的概念个人的社会共同性是通过个性与社会、文化要求相适 应的行为体現的,而个人的独特性则通过高度带有个人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以及稳定而特殊的个人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得到体现; ③个性化與社会化是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也是个性形成或个性化 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对某个特定的群体有相对一致的期望在同一个群体中生活的人们,有着系统化的共同社会生活这种社会生活的共同性带来了人们经验的相似性,由此人们发展起于社会期望相一致的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使社会化的目标得以实现另一方面,个体除了有他人相对一致的社会生活之外还拥有独特的、难以被系统化的社会生活,这种生活使人们在社会化的同时也获得个性化; ④社会化与个性化是两个伴生的、相互影响的双向互动過程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从个体角度来看社会化使个体能够适应环境,获得发展的基点个性化则使个体具有超越现实而又推动現实变革的独特性与创造性;对社会整体而言,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个性化则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机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学学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