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合支和血管吻合术分出的侧支是一样的么?

侧支动脉的形成和临床意义--《中华高血压杂志》2016年02期
侧支动脉的形成和临床意义
【摘要】:正侧支循环(collateral circulation)是组织和器官中连接相邻血管的吻合支,是动脉-动脉之间或静脉-静脉之间的血管,但不同于连接动脉-静脉的毛细血管,也不同于淋巴循环。在心、脑等重要器官均有侧支循环,如大脑基底动脉环(circle of Willis,为一级侧支循环)、软脑膜侧支循环(pial collateral circulation,为二级侧支循环)、心脏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oronary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331【正文快照】:
侧支循环(collateral circulation)是组织和器官中连接相邻血管的吻合支,是动脉-动脉之间或静脉-静脉之间的血管,但不同于连接动脉-静脉的毛细血管,也不同于淋巴循环。在心、脑等重要器官均有侧支循环,如大脑基底动脉环(circle of Willis,为一级侧支循环)、软脑膜侧支循环(pia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山东医学院学报;1979年01期
谢满英;尹家保;;[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曾小鲁,戴惠娟;[J];动物学报;1980年02期
王乐民,杨林,魏林;[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0年01期
;[J];;年期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相关资源推荐
作者其它资源推荐
【PDF】吻合血管的足内侧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与临床应用的用户评论
12345678910--选择去向--
>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心肌缺血
中国循环杂志 1999年第5期第14卷 综述
作者:王立军
单位:王立军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广东省,518101;崔连群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
关键词:心肌梗塞;心肌缺血;侧支循环
 崔连群审校
  摘要: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发展是机体重要的代偿机制之一。预先存在的侧支循环可缩小心肌梗塞范围,防止或延缓左心室重构,维持残存心肌活性,但同时也是梗塞后心绞痛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根源,是心肌缺血的标志。同其他代偿机制一样,侧支循环是一柄双刃剑,应积极发挥其有利的一面,防止其不利的一面。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99)05-0317-03
  当某一冠状动脉主支或分支存在严重狭窄或闭塞时,其供血区心肌可由其它分支发出的交通支得到血供,这些交通支被称为侧支循环。本文就侧支循环的建立、功能及其与预后的关系作一综述。
  1 侧支循环的类型及方式
  按侧支循环的存在类型分为 ①冠状动脉内侧支循环:指同一支冠状动脉内部分支之间形成的吻合,如前降支的穿隔支与前降支远端之间的吻合;如侧支来自同一血管闭塞的近端,跨过病变到远端则称为桥侧支。②冠状动脉间侧支循环:指冠状动脉三大主支分支之间的吻合。③冠状动脉外侧支:指心肌的Thebesian系统、心肌窦状隙等,不仅与心腔相通,也与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床有广泛的联络,是冠状循环的辅助部分,占次要地位。
  按源血管侧支发出的部位分为 ①非危险性侧支(non-jeoperdized collateral):指源血管无狭窄或于狭窄前发生侧支。②危险性侧支(jeoperdized collateral):指侧支在狭窄>70%冠状动脉的远端发出,侧支功能受限,随时可发生再梗塞,见于多支病变。心肌梗塞后远离性缺血多由危险性侧支供血。
  2 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2.1 影响因素
  影响侧支循环建立的因素很多,包括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的速度、程度及部位,预先存在的吻合支的类型和数量,跨吻合支压差,神经体液因素及运动、药物影响等,其中冠状动脉狭窄、跨吻合支压力差和心肌缺血是侧支循环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人类心脏冠状动脉间存在广泛的吻合,形成潜在的通道,当存在心肌缺血和压力差时便开放。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时,球囊充盈,选择性闭塞一支冠状动脉,同时经另一支冠状动脉造影,发现一部分患者的侧支循环明显增强,球囊充盈结束后,侧支便消失了[1]。吻合支在剪切力的作用下发生扩张,细胞间隙增大,接触抑制丧失,从而引起细胞的增殖。Scheel等[2]用犬制成慢性贫血模型,以消除冠状动脉间压力差的影响,4周后发现侧支明显增加。Chilian等[3]向实验动物犬的回旋支内灌注直径25 μm的微球,造成回旋支供血区的缺血,在冠状动脉各主支之间无压力差的情况下,亦观察到侧支循环明显增强。这些实验均说明,仅心肌缺血就可促使侧支的形成与发展。一般情况下,侧支循环的形成是上述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2 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的分子机制
  已知的潜在促进心肌侧支血管生成的生长因子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目前了解较多的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VEGF。
  VEGF:80年代初由Senger等[4]首先发现,因其具有使血管通透性增加的作用而被命名为血管渗透因子。1989年证实其还具有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的作用,又被命名为VEGF。VEGF是一种糖蛋白,分子量34~46KD,是由两条相同的肽链通过二硫键连接构成的同源二聚体。VEGF特异的、强烈的刺激新生血管的生长,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纤溶酶活性,防止血栓形成,舒张血管,并增强内皮衍生舒张因子(EDRF)的作用,使扩张的血管血流量增加。VEGF受体有两个:FLT和KDR,均具有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的活性,目前发现只有血管内皮细胞有上述受体,说明VEGF只特异性的作用于血管,而不能促进其他细胞的增殖。
  缺氧可使离体培养的心肌细胞VEGF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增加数倍[5],并且VEGF受体的表达亦增加。Flamme等[6]发现在VEGF过度表达的部位,其FLK-l受体上调,说明VEGF与其受体之间存在正反馈调节机制。腺苷可使VEGF稳定性增加。动物实验中,Tsurumi等[7]将人类VEGF-16S 100μg注入兔缺血的肢体内,30天后发现每个注射部位的侧支血管均明显增加,毛细血管增生,血流量增加。
  FGF:FGF亦称肝素结合生长因子-Ⅱ(HBGF-2),分子量16~18 KD。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均可合成、分泌FGF。FGF有aFGF和bFGF两种分子形式,均能促进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生长。Fujita等[8]将1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与8例非缺血性心脏病对照组进行对照,于心外科手术时由心大静脉采血,测定bFGF,发现不稳定性心绞痛组bFGF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推测bFGF参与了侧支循环的形成。Uchida等[9]在动物实验中将bFGF直接注入犬的心包腔,发现侧支循环明显增加,梗塞面积减小。心肌缺血时,热体克蛋白表达增加,热体克蛋白有促进FGF分泌的作用[10]。新近Schumacher等[11]已***将基因重组的bFGF用于临床,认为因多支病变无法进行完全血运重建时,用bFGF是一种恰当选择。
  3 急性心肌梗塞后侧支循环的作用
  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中,均证实侧支循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Dewood等[12]报道在急性Q波心肌梗塞后最初的几个小时内,有86%患者的梗塞相关动脉是完全闭塞的,其危险区心肌的存活依赖于闭塞血管的再通或侧支循环的建立。预先存在的侧支循环可改变梗塞的类型,缩小心肌梗塞范围,甚至可以避免心肌梗塞的发生。心肌梗塞后建立的侧支循环可防止左心室晚期重构[13]。
  侧支循环的出现,表明其中有一支冠状动脉狭窄80%以上[14],而良好的侧支其供血量仅相当于近端狭窄90%冠状动脉的供血量,安静时可满足心肌供血,但运动时血流量增加受限而出现心肌缺血[15]。侧支循环的出现,是梗塞后残存心肌存在的标志[16],因而也成为梗塞后心绞痛、室性心律失常的根源。侧支血管本身具有与固有血管不同的药理学特性,对循环中的缩血管物质有高反应性,可引起侧支血管闭塞,是心肌梗塞后心绞痛的发生机制之一[17]。心肌梗塞后侧支循环丰富者,程序刺激较容易诱发室性心动过速[18~19],后者是猝死的高危因素。
  综上所述,同机体的其他代偿机制一样,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对预后的作用有其两面性,是一柄双刃剑。在积极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的同时,应尽早行血运重建术,从而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简介:王立军(1963-),男,主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冠心病介入诊治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Kyriakides ZS,Tousoulis D,Iliodromitis EK,et al.The reactivity of the contralateral artery at the time of balloon dilation during coronary angioplasty.Eur Heart J,—798.
  2 Scheel KW,Williams SE.Hypertrophy and coronary and collateral vascularity in dogs with severe chronic anemia.Am J Physiol,31—H1037.
  3 Chilian WM,Mass HJ,Williams SE,et al.Microvascular occlusions promote coronary collateral growth.Am J Physiol,03—H1111.
  4 Senger DR,Galli SJ,Dvorak AM,et al.Tumor cells secrete a 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 that promotes accumulation of ascites fluid.Science,—985.
  5 Banai S,Shweiki D,Pinson P,et al.Upregula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induced by myocardial ischemia:implication for cronary angiogenesis.Cardiovasc Res,6—1179.
  6 Flamme I,VonReutern M,Drexler HCA,et al.Over-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in the avian embro induces hypervascularization and increased vascular permeability without alteration of embryonic pattern formation.Dev Biol,—414.
  7 Tsurumi T,Takeshita S,Chen D,et al.Direct intramuscular gene transfer of naked DNA encoding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ugents collateral development and tissue perfusion.Circulation,1—3290.
  8 Fujita M,Ikemoto M,Kishishita M,et al.Elevated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in pericardial fluid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Circulation,—613.
  9 Uchida Y,Yanagisawa MA,Nakamura F,et al.Angiogenic therapy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intrapericardial injection of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and heparin sulfate:an experimental study.Am Heart J,2—1188.
  10 Andre SJ,Sharman HS,Knoll R,et al.Expression of heart shock protein in the normal and stunned porcine myocardium.Cardiovasc Res,1—1429.
  11 Schumacher B,Pecher P,Von Specht BU,et al.Induction of neoangiogenesis in ischemic myocardium by human growth factors:first clinical results of a new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Circulation,—650.
  12 Dewood MA,Spore SJ,Hensleg GR,et al.Coronary arteriographic findings in acute transmu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Circulation,1993,68 (Suppl 1):39.
  13 Kodama K,Kusouka H,Sakai A,et al.Collateral channels that develop after a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revent subsequent left ventricular dilation.J Am Coll Cardiol,3—1139.
  14 Schartz H.Temperal evolution of the human 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 Am Coll Cardiol,.
  15 高润霖.冠心病的X线检查.见:陈在嘉主编.临床冠心病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7.
  16 Fujita M,Ohno A,Wada O,et al.Collateral circulation as a marker of the presence of viable myocardium in patients with rec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Am Heart J,—414.
  17 Jain A,Myers H,Sapin PM,et al.Angiographic demonstration of spontaneous variation in coronary collateral blood flow:a mechanism for post-infarction angina.Am Heart J,0—1062.
  18 Brugada P,Deswart H,Smeets JLRM,et al.The role of collateral blood supply in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Eur Heart J,4—1111.
  19 Saxon LA,Sherman T,Stevenson WG,et al.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fter infarction source of coronary blood flow to the infarct zone.Am Heart J,—89.
  修回:
性生活是成年男女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谐的夫妻关系,正常的性生活对夫妻双方的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而且是家庭稳定、促进夫妻感情的粘合剂。然而,不正常的性关系,不仅是【】
现代人心理健康同样重要,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从古至今为人们所关注。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
现代人心理健康同样重要,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从古至今为人们所关注。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
健康聪明的宝宝从小培养,育儿主要指的是对0~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一个孩子还是胎儿的时候,他就能感受到母亲或外界环境的种种影响,如悦耳或刺耳的声音,母亲【】
现在的人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希望自己有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现在有了烤瓷牙,你都可以实现。烤瓷牙修复具有不容易出现瓷崩的情况,颜色逼真、形态好,修复的效果好。【】
  中医认为肌肤保养要顺应环境及身体状态变化,因此不要等到睡觉前才清洁皮肤,尽量把洁面时间提前可以减少肌肤负担,预防粉刺痘痘。【】
乳腺癌的潜伏期是现在很多的女性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你可以在乳腺癌的潜伏期发现乳腺癌的存在,对于你及早治疗乳腺癌是十分有帮助的。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安全的【】
  春季是最适合养生的季节,春季养生吃什么?当然你不能错过这三种食物哦,有兴趣的朋友们赶紧来看看吧!【】
男人是家庭的保护伞,男性健康很重要。健康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体质健壮,功能正常,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
PET-CT检查渐渐被人熟知,PET-CT将PET与CT融为一体,使两种成像技术优势互补,PET图像提供功能和代谢等分子信息,CT提供精细的解剖和病理信息,通过融合技术,一次显像即可获得疾【】
2013年浙江省普通内科学卫生高级职称考试真题回顾【】
导语:《香芍颗粒临床应用指导建议》专家共识,由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绝经学组发起,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陈蓉、郁琦执笔,发表于《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5【】
只有恢复自身的免疫力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控制癌细胞生长,人体内环境是属于碱性的,而【】
肝癌晚期症状有哪些?由于肝癌的早期发病无明显症状,起病隐匿,往往不容易被人们发【】
肺癌晚期都是怎样护理的?经常会有朋友咨询这方面的问题,肺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
乳腺癌的潜伏期是现在很多的女性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你可以在乳腺癌的潜伏期发现乳【】
胰腺癌被临床医生称之为“癌症之王”,说明胰腺癌不好治疗,预后极差。近年来,我国【】
···············
···············形成条件/侧支循环
有效“侧支循环”形成的条件有以下三点:原有血管间必须有足够的吻合支正常时有些动脉 (如 肠系膜动脉的小分支)为网状分支,其间有许多吻合支,容易建立“侧支循环”;有的动脉(如脾、肾的小动脉分支)作树枝状分支,彼此之间很少有吻合支,因而不容易建立侧支循环。静脉系统的吻合支比较丰富,一旦阻塞后容易建立侧支循环。但较大的静脉,如下腔静脉等吻合支也较少,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建立“侧支循环”。血管阻塞的速度较缓慢如血管阻塞的速度发生得快(如 门静脉血栓形成时),则侧支循环往往不能充分地及时建立。如果血管阻塞是逐渐发生的(如肝硬变引起的门静脉血流受阻时),侧支循环则容易建立。吻合支血管正常例如当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局部 心肌缺血时,若吻合支血管也同样有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则侧支循环也不易有效地建立。
建立过程/侧支循环
“侧支循环”的建立是渐进性的,吻合支的血管在开放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起初由于血管阻塞的局部组织发生缺氧,在酸中毒的刺激下,吻合支的血管最早表现为血管壁平滑肌张力的松弛,随即血管扩张、延长而变弯曲,使原来不易查见的血管变为清楚可见。例如兔股动脉被 血栓阻塞后,数日内即可见吻合支动脉的扩张;又如狗的实验性冠状动脉阻塞后,吻合支动脉的扩张可达原有直径的30倍。随着血管的扩张及血流量的增加,其血管壁也相应的增厚。
形成意义/侧支循环
“侧支循环”的建立具有代偿意义,对机体是有利的。充分而有效的侧支循环可使动脉阻塞后局部组织不致遭受供血不足,静脉阻塞后局部组织不致发生淤血。但由于“侧支循环”时侧支血管的高度扩张,管壁比较薄弱,在受到机械性或炎性因素作用下,容易发生破裂出血。这些出血可以是小量的,如门静脉侧支循环引起的痔静脉破裂出血:有时却可以引起大量的致命性出血,如门静脉侧支循环引起的食管下段静脉破裂出血。侧支循环的动脉扩张,有时可因局部管壁薄弱而形成动脉瘤。例如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患者,脊髓动脉形成侧支循环时,其脊髓前动脉可发生局部扩张,形成 动脉瘤。该动脉瘤穿破时也引起致命性大出血。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侧支循环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常发生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或继发血栓形成时。此时原有的冠状动脉分支间吻合支的管腔可以发生扩张和管壁增厚。据文献研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冠心病(CHD)预后的关系。依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结果将98例SCA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非CHD组)、CHD无侧支循环组、CHD有侧支循环组,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HD组与非CHD组相比,除糖尿病发病率(无论有无侧支循环)较高外(P0.05);有侧支循环患者与无侧支循环患者相比,主要CHD易患因素、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发生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但无侧支循环患者心功能不全、 心肌梗死、室壁瘤的发生率显着增加(P<0.01);次全闭塞、完全闭塞主要见于有侧支循环者;有侧支循环患者以左前降支病变为主,无侧支循环患者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为主。研究结论表明,侧支循环存在与否与CHD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建立途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可以有以下三个途径:1. 壁内吻合: 这是主要的"侧支循环"途径。正常时,在同一侧冠状动脉分支间就有吻合支存在。这些吻合支直径为0.5~1mm,见于心肌的深层,以左心室及室中隔为最常见。至于正常的左、右冠状动脉间是否有吻合支曾有争论。多数学者认为这种吻合支也是存在的,它见于直径40μm以下的动脉分支。但也有人认为这种吻合支还可见于直径100~200μm,甚至350μm的动脉间。在冠状动脉阻塞时,冠状动脉分支间的壁内吻合起着重大的代偿作用。2. 心腔吻合: 由心最小静脉、心肌窦状隙及动脉心腔血管三部分组成。心最小静脉是连接心壁静脉和毛细血管与心腔的小静脉,多见于右心室壁层。心肌窦状隙是由冠状动脉小分支和毛细血管的血液汇集后形成的薄壁血管网。动脉心腔血管是连接冠状动脉小分支与心腔之间的血管,在它靠近心内膜时,其管壁失去平滑肌而呈小静脉样结构,而它在心肌的一段又具有典型的小动脉肌层,故其结构与动脉吻合支相似。正常时冠状动脉的血液约有60%流经毛细血管,然后汇集到冠状静脉再经冠状窦注入右心房,其余40%的血量经上述途径直接进入各心腔。当冠状动脉阻塞时,心腔内血液可沿上述三个途径逆流到心肌,在一定程度上营养心肌组织。3. 心外吻合: 冠状动脉的心房支和心包的分支与胸廓内动脉的心包支以及自主动脉发出的前纵隔支、心包支、支气管支、膈上下支、肋间支和食管支等都有广泛的吻合支,在冠状动脉分支阻塞时也能起一定“侧支循环”的代偿作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左室功能关系采用冠脉记分法,评价冠脉病变程度,探讨它与左室功能受损程度的关系。该记分法把冠脉系统分为15节段,按左冠脉或右冠脉优势型时不同的受累节段对左室供血量的多少给予不同的权重,不同的狭窄程度亦给予不同的权重,两项权重相加即为记分分值。该记分法能更准确全面地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整体程度。左室造影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平均球状面缩短速度、每搏输出量等多项心功能指标与冠脉记分值无明显相关。研究者的研究中,冠脉记分值≤10分与>10分组LVEF值差异无显着性,冠脉记分值与LVEF无相关;冠脉记分值与左室壁运动分值呈正相关,但相关程度低(r=0.37);单支和多支冠脉病变比较,LVEF值和左室壁运动分值差异均无显着性。这些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程度对左室功能无明显影响。然而,当研究者把受累冠脉有无来自同侧或对侧的侧支循环血管的亚组单独分析时,则无侧支循环亚组的LVEF在冠脉记分≤10分的病人显着高于>10分的病人,冠脉记分值与LVEF呈显着负相关(r=-0.64, P10分的病人无差异。这表明,在受累冠脉无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下,冠脉病变程度与左室功能有关,冠脉血流储备的降低导致左室功能减退。反之,受累冠脉侧支循环的建立对左室功能有保护作用,正是由于这保护作用,抵消了无侧支循环亚组冠脉病变程度对左室功能的影响,表现为在分析全组病人时,冠脉病变程度与左室功能无明显关系。在该研究中,有侧支循环建立的陈旧性 心肌梗塞病人的室壁瘤的面积显着小于无侧支循环建立的患者,但LVEF差异不显着。结果表明,有侧支循环建立的冠心病患者的LVEF受损的发生率显着低于无侧支循环建立的患者(84%与45%, P<0.005)。这两项研究的结果与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有相似之处。研究者认为,在冠心病治疗中,研究建立侧支循环的方法对保护患者的左室功能有重要意义。 .
门静脉的侧支循环/侧支循环
简介门静脉的侧支循环门静脉血流受阻时,如果阻塞是逐渐发生的,门静脉与腔静脉间的吻合支将扩张,通过“侧支循环”,可使大部分血液不经肝脏而流入右心室。常见的阻塞原因是肝内性的,即见于肝硬变时。正常时门静脉的血液大约全部都进入肝脏,肝硬变时可以仅有13%的门静脉血液进入肝脏,其余大部分血液经侧支静脉直接流入右心。主要途径门静脉血流受阻时的“侧支循环”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其中前三条途径是主要的。1.沿胃冠状静脉(即胃左静脉)及胃短静脉的食管静脉,通过食管静脉丛与奇静脉的食管静脉吻合后,再经奇静脉与半奇静脉流入上腔静脉,此时,位于食管下段及胃贲门部的粘膜下静脉丛发生曲张。食管下段静脉曲张,可因食物的摩擦作用或胃液倒流的腐蚀作用而破裂,严重时可发生致命性大出血。肝硬变患者约15%死于食管下段静脉破裂而引起的大出血,另35%死于食管静脉破裂大出血后诱发的肝功能衰竭。2.通过门静脉左支的脐旁静脉,经脐周静脉网后在深层与腹壁上静脉和腹壁下静脉吻合,在浅层与腹壁浅静脉和胸腹壁静脉吻合,然后分别流入上、下腔静脉。脐周静脉网的怒张,临床称为“蛇发头”,是门静脉血流受阻的重要体征之一。此外,在扩张的腹壁静脉处还可听到杂音,触诊时感到震颤,即为Cruveilhier-Baumgarten综合征。3.沿肠系膜下静脉的直肠上静脉,在直肠下端与髂内静脉的直肠下静脉吻合。门静脉高压时,直肠下端静脉曲张可引起痔核形成及便血症状。4.在很少见的情况下通过未闭合的静脉导管,将门静脉左支的血液直接流入下腔静脉。⑤肝的Sappey小静脉(由肝包膜到横膈的小静脉)及胰、十二指肠和升、降结肠的小静脉,经腹膜后静脉丛与肾囊静脉、膈下静脉和奇静脉的小支互相吻合,将血液带到上腔静脉。5.脾静脉及胃肠道的小静脉通过Retzius静脉(腹壁后的静脉) 与下腔静脉及其腹膜后的静脉分支相连,将血液输入下腔静脉。6.经过脾静脉或横膈、胰、左肾上腺及胃的静脉小分支,流入左肾静脉,再至下腔静脉。7.1961年有研究人员在肝硬变患者脾内注射同位素Kr,发现门静脉和肺血管之间有吻合支,门静脉的血液可经肺静脉直接回流入左心房。患者可出现紫绀及杵状指等症状及体征。
脑动脉的侧支循环/侧支循环
简介脑的各动脉间有许多吻合支。在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动脉内膜炎等情况下,由于这时的动脉阻塞是逐渐发生的,脑的供血不足可通过“侧支循环”而获改善。主要途径脑的动脉“侧支循环”可有以下几种途径:1. 颈内动脉与 基底动脉间的吻合: 在胚胎早期时二者之间有三条血管相连,即三叉神经动脉、听神经动脉及舌下神经动脉。出生后这三条血管即退化。如不退化,则可作为“侧支循环”存在。2.大脑基底动脉环( Willis环):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起始于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来源于脊椎动脉的基底动脉。左、右大脑前动脉之间以前交通动脉相连,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之间以后交通动脉相连。如此在脑底部(脚间池内)连成不规则七边形的动脉环。当这动脉环中的一支动脉发生阻塞时,可通过动脉环的“侧支循环”来代偿。3. 软脑膜“侧支循环”: 除大脑动脉环外,各动脉在大小脑的表面还有许多吻合支,这种吻合支可以是末端间的直接吻合,或为分支间的交通支。分支间的交通支吻合常见于不同的动脉主干间的分支而罕见于同一动脉主干的分支间。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间及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间的吻合支较丰富。大脑前动脉与大脑后动脉间也可有少数吻合支。小脑表面的软脑膜血管吻合支可见于小脑各动脉分支间及两侧的相对应的小脑之间。这种吻合支往往比大脑更为丰富。
主动脉的侧支循环/侧支循环
主动脉的“侧支循环”发生于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时。缩窄部发生在动脉导管开口的远端,而动脉导管已闭锁。此时起主要作用的“侧支循环”是由主动脉弓发出的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如肩胛动脉、 胸廓内动脉等均大大扩张,呈曲张状态,以与降主动脉的分支如肋间动脉、腹壁深动脉相吻合。其吻合支大致可分为三组: ①通过锁骨下动脉的颈横动脉,胸外侧动脉及肩胛上、下动脉的分支与胸主动脉的肋间动脉吻合。②通过胸廓内动脉的分支腹壁上动脉、肌膈动脉及肋间动脉前支等与胸主动脉的肋间动脉、膈上动脉及髂外动脉的腹壁下动脉吻合。③通过脊椎动脉的脊髓支与主动脉间动脉分支发出的脊髓动脉吻合。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水科学进展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9次
参与编辑人数:8位
最近更新时间: 05:37:47
认领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侧侧吻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