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什么是急性心肌梗塞塞症状有哪些,前期可以发现吗

您所在的位置: >
心肌梗塞发病前会出现哪些症状
来源:寻医问药网
编辑:格格
发布时间:
的发病前的危险信号一定要了解,因为心肌梗塞的危害性是很大的,大家需要尽早的诊断尽早的治疗才能避免心肌梗塞发病时造成的生命危险,那么具体的心肌梗塞的前兆症状有哪些呢?详细的内容请看下面的介绍。
1.心绞痛发作较前频繁,疼痛持续时间长,疼痛程度重,轻微活动甚至休息状态下也可出现心绞痛,服用硝酸甘油效果不明显,常伴有出汗现象,疼痛发作时患者烦躁不安;
2.胸闷多伴随心绞痛同时出现,也可出现活动时心慌气短;
3.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咳嗽、咳泡沫样痰等急性左心衰症状;
4.有时患者自感心慌气急,触摸脉搏为不规整脉,此症状可反复频繁出现;
5.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嗜睡、烦躁、头晕、恶心、呕吐或腹泻等感冒症状或胃肠道症状;
6.无心前区疼痛等不适,而表现为牙痛、胃部不适、左侧肩肿部酸痛。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心肌梗塞的前兆症状,心肌梗塞的危险信号表现大家只有了解才能及时的诊断,让患者尽早的得到治疗,也能避免更大的危险情况发生。
推荐阅读:
咨询心肌梗塞专家推荐
专业心肌梗塞,让心肌梗塞无后顾之忧
美容整形科
心脑血管科
当前有10082名医生在线& & & & 我们都知道心肌梗塞大多是由于人们的不良习惯引起的,该疾病对人们的危害很大,那么,您了解心肌梗塞症状吗?怎么治疗心肌梗塞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心肌梗塞的症状和治疗措施,一起来看看吧。& & 心肌梗塞症状& & 1、青壮年人心肌梗塞& & 一般人都认为心肌梗塞是老年人的常患病 ,这观念是错误的。近年研究发现 ,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在中青年人群中呈不断上升趋势 ,尤其是青壮年人发生心梗的也不少。& & 青壮年人心肌梗塞常有这样的特点:& & 一、既往无心绞痛病史 ,也无早期症状& & 二、发作前多有疲劳、情绪激动等诱因& & 三、有高血脂、高血压、吸烟及冠心病家族史 ;四、病程多为良性经过 ,并发症少 ,预后较好 ,但若错过救治时机 ,后果仍十分严重。& & & & 2、急性肠炎诱发心肌梗塞& & 临床发现 ,部分有冠心病史的老人 ,如果突发肠炎 ,频繁地腹泻会使人体在短时间内大量丢失水分 ,使血容量急剧下降 ,血液趋于浓缩 ,造成血液循环阻力加大 ,血流缓慢。& & 另一方面 ,肠炎病菌释放的毒素进入血液后可能引起血管痉挛 ,会进一步加重心肌的缺血和缺氧 ,严重时将引起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 ,进而诱发急性心肌梗塞。所以 ,素有冠心病老人 ,出现急性腹泻 ,应及时治疗。& & 3、胃肠型心肌梗塞& & 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心肌梗塞病人为数不少 ,最易被忽视。观察发现 ,一些人常被误诊为胃炎、胆囊炎等疾病 ,后经心电图检查 ,此类病人多为下壁或多部位心肌梗塞。& & 有医生认为 ,伴有恶心、呕吐症状的心肌梗塞病人 ,提示心脏支生梗塞面积较大 ,愈后欠佳 ,应特别提高警惕。& & & & 4、&糊涂人&心肌梗塞& & 比如老年痴呆症、精神病者以及各种类型的意识障碍的病人 ,往往因本人不能准确叙述病情 ,或本身精神病表现掩盖了病情 ,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这类心肌梗塞还常发生在与儿女分居独处或久病卧床的老年人身上。& & 5、酗酒后心肌梗塞&&&& & & & 大量饮酒是引起猝死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酒精的刺激易使心脏的神经血管功能失调 ,冠状动脉痉挛 ,血栓形成 ,造成心肌梗塞。但饮酒者 尤其心血管病人 )由于处于酒醉状态 ,正好掩盖了心肌梗塞的症状 ?& & 即使出现较明显的病症 ,旁人总以为是饮酒后的&正常状态& ,这样就可能得不到及时诊治易猝死。& & 6、非典型先兆心肌梗塞& & 心绞痛一般是心肌梗塞发作时的典型症状。但有些心肌梗塞无心绞痛 ,而往往表现为胸腹部、背部疼痛 ,或突感胸部憋闷不适 ,情绪紧张烦躁 ,恶心、呕吐、大汗淋漓。此类病人应抓紧时间救治 ,切莫延误时机。& & 心肌梗塞吃什么好& & 木瓜& & 含十七种以上氨基酸及多种营养元素,能软化血管。& & & & 草莓& & 富含维生素和果胶物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溢血有很高临床价值,对高血压有一定功效。& & 猕猴桃& & 含十七种以上氨基酸、果胶、鞣酸、柠檬酸、黄酮类物质,含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尤其Vc和硒含量丰富,长期食用,可降血压、血脂等症。& & 猕猴桃汁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律不齐,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 & 西瓜& & 西瓜汁富含VA、B、C和蛋白质、葡萄糖、果糖、蔗糖酶、谷氨酸、瓜氨酸、精氨酸、苹果酸、番茄色素、磷酸及钙、铁、粗纤维等,对高血压有很好作用。& & 柿子& & & & 柿叶含大量VC,具有降压、保护心血管作用。& & 柿子中含维生素较一般水果高,对于心脏病、心梗、中风都大有益处。其含有一种酚类化合物,有预防动脉硬化,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 & 柑橘& & 在水果中,柑橘含抗氧化成分最高,可预防血栓形成。经常食用,可预防心血管疾病。& & 核桃& & 生吃核桃与桂圆肉、山渣,能改善心脏功能。& & 石榴&&&& & & & 能软化血管。& & 心肌梗塞治疗& & 1、监护和一般治疗& & 急性期绝对卧床1~3天;吸氧;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血压和呼吸,监护3~5日,必要时监测肺毛楔入压和静脉压;低盐、低脂、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1周下床活动,2周在走廊内活动,3周出院,严重者适当延长卧床与住院时间。& & 2、镇静止痛& & 用吗啡或杜冷丁肌注,4~6小时可重复一次。烦躁不安者用杜冷丁和非那根肌注或静注。& & 3、调整血容量& & 入院后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前3天缓慢补液,注意出入平衡。& & & & 4、缩小梗死面积措施& & 溶栓治疗:可使血运重建,心肌再灌注。发病6小时内,有持续胸痛,ST段抬高,且无溶栓禁忌症者,可选用尿激酶或链激酶加入生理盐水中30分钟内滴入,继用肝素抗凝治疗3~5天。& & 如有条件亦可采用冠状动脉内溶栓;硝酸甘油:该药能直接扩张冠脉,解除冠脉痉挛,增加侧支循环,缩小梗死面积;发病最初几小时,&阻滞剂能使心肌耗氧量降低,缩小梗死面积;倍他乐克视病情调整用量。硫氮唑酮用于非Q波心肌梗死的早期治疗。& & 5、抗心律失常& & 利多卡因预防性用于易产生室颤、发病6小时内的初发年轻患者;一旦发现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立即用利多卡因静注,早搏消失后,可持续静点;发生室颤,尽快采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室速疗效不满意时,也应及早采用同步电复律;对缓慢心律失常,常可用阿托品肌注或静注;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可安置临时起搏器;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用洋地黄类、异搏定类药物不能控制时,可同步电复律。& & 6、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心源性休克和泵衰竭的治疗& & & & 肺水肿时首选硝普钠静点,同时用吗啡、速尿、西地兰,并须监测血容量、血压、心排血量及肺毛楔入压,心源性休克可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或阿拉明,如能维持血压,可加用硝普钠。有条件者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可提高存活率。& & 结语:以上内容讲述了心肌梗死的症状和治疗措施,希望这些小建议可以让人们更好的治疗心肌梗死。心脑疾病专家提醒,心肌梗死的患者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情,积极的对症治疗才能很快恢复。
声明:该文章系网友上传分享,此内容仅代表网友个人经验或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和观点;若未进行原创声明,则表明该文章系转载自互联网;若该文章内容涉嫌侵权,请及时向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经验教程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4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2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心肌梗塞_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治疗_医学百科
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目录1 拼音xīn jī gěng sāi 2 概述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是冠状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局部。临床上有剧烈而较持久的后、、增多、加快、心肌增高及进行性变化,可发生、或。3 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实验室发现,诊断本病并不困难。无痛的病人,诊断较困难。凡年老病人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上痛或等表现而原因未明者,或原有而突然降低且无原因可寻者,手术后发生休克但排除等原因者,都应想到心肌梗塞的可能。此外年老病人有较重而持续较久的胸闷或者,即使心电图无特征性改变,也应考虑本病的可能。都宜先按处理,并在内反复进行心电图观察和血清心肌酶测定,以确定诊断。4 治疗措施(一)预防 参见本章第一节“隐匿型”。梗塞病人长期口服小的0.05~0.3g/d或50mg
3次/d对抗的聚集和粘附,被认为有预防心肌梗塞复发的。
(二)及时而积极地治疗先兆症状 先兆症状的出现可能为心肌梗塞濒临的表现。宜建议病人住院,及时而积极地按治疗心肌梗塞的措施处理,可减少这些病人发生心肌梗塞的机会。
(三)心肌梗塞急性期的治疗 在此期间,治疗原则应保护和维持心脏,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塞扩大,缩肌缺血范围,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尽量使病人不但能渡过急性期危险阶段,而且康复后还能保有较多有功能的心肌,维持较有效的生活。
1.入院前的处理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约2/3在被送到之前已经死亡,因此,缩短起病至住院间的一段时间,并在这期间进行积极的治疗,对挽救这部分病人的,有重要意义。对病情严重的病人,发病后宜就地进行抢救,待病人情况容许转送时,才转送医院继续治疗。转送病人的救护车上,宜配备监护设备,以便在转送途中亦能继续监护病情的变化,及时予以处理。
2.监护和一般治疗
⑴休息:病人应卧床休息在“冠心病监护室”,安静,减少探视,防止不良。
⑵吸氧:最初2~3天内,间断或持续地通过鼻管或面罩吸氧。
⑶措施:进行心电图、血压和呼吸的监测,必要时还监测血流动力变化5~7天。密切观察病情,为适时作出治疗措施提供客观的依据。监测人员必须以极端负责的进行工作,既不放过任何有意义的变化,又要保证病人安静和休息。
⑷护理措施:第完全卧床休息,加强护理,护理人员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厌其烦地帮助病人吃饭、洗脸、翻身、使用便器。病人进食不宜过饱,食物以易、含较少而少产气者为宜,限制钠的摄入量,要给予必需的热量和营养。保持通畅,但大便时不宜用力,如可给予缓泻剂。第二周可在床上起坐,逐步离床,在床旁站立和在室内缓步走动。近年来有人主张病人早期(在第一周)即开始下床,但病重或有并发症的病人,卧床时间不宜太短。
3.缓解疼痛 用()50~100mg注射或5~10mg皮下注射,每4~6h可重复应0.03~0.06g肌肉注射或口服。亦可试用0.3mg或二5~10mg含服,用硝酸甘油1mg溶于5%100ml中滴注10~50&g/min,或二硝酸异山梨醇10mg溶于5%葡萄糖100ml中静脉滴注30~100&g/min,但均要监测血压变化。可用、、或含用或口服,或2~4ml加入50%葡萄糖液40ml中静脉注射,或8~16ml加入50%葡萄糖液或500ml静脉滴注。
近年有人提出用β阻滞剂如(15mg静脉注射口服50mg
4次/d,服2d后改为100mg 2次/d连服3个月)、、、等,认为对血压较高、较快的前壁梗塞病人有止痛效果且能改善预后,但用药过程要密切注意血压、心率和心功能。
4.再心肌 应尽应用冠状动脉内血栓的以恢复心肌灌注,挽救濒死的心肌或缩小心肌梗塞的范围,保护心室功能,并消除疼痛。适于:①发病≤6小时,②相邻两个或以上导联段抬高≥0.2mV,③年龄≤70岁,而无近期活动性出血、、出血倾向、、严重高血压和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等者。
⑴静脉应用栓药:可选用:①国内最常用,100~150U1/2~1小时滴完;②100~150万U1h滴完(同时用2.5~5mg预防发热);③(rtPA先推注10mg,继而50mg
1小时滴完,再40mg 2小时滴完;④(SCUPA)先推注20mg,继而60mg
1小时滴完;⑤甲氧苯基化链激酶复合物(APSAC)一次推注30mg。用药前服阿司匹林300mg/d,3天后改为50mg/d长期服用。溶栓后每4~6小时测和血,当凝血时间恢复至正常对照值的1.5~2.0倍和血纤维蛋白原>1000mg/L时,给予5000U静注,继而500~1000U/h静滴,并调节剂量保持凝血时间在正常值的2倍,5~7天后停用。用药期间密切注意出血倾向。出现:①2小时内胸痛解除,②2小时内抬高的ST段恢复或每1/2hST段回降>50%,③血清心肌酶CPK-MB峰值提前于发病后14h内出现,④2小时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或阻滞时,提示心肌已得到再灌注。
⑵冠状动脉内应用溶血栓药:先作,随后注入硝酸甘油2000&g。如用尿激酶先注入3万U,继而U/min,每10~15min造影一次,如已再通,减半给药再维持1/2~1小时。如用链激酶先注入3万U,继而U/min,血管再通之后再维持1/2~1小时。如用rtPA先注入10mg,继而30mih输注40mg,最后1hr内再输注50mg。本法疗效较好,用药量较小,但要有造影的设备和技术,准备和操作过程会耽误给药时间,故目前已较静脉给药法少用。
用药物溶解血栓,被阻塞的冠状动脉再通率平均在75%左右。未再通的血管还可用使之扩张和再通。近年有主张直接用PTCA使冠状动脉再通而不需先用溶解血栓的药物,认为再通率可达90%。
5.消除心律失常(参见“心律失常”)
⑴室性心律失常:有主张有心肌梗塞发病后立即肌肉注射200~250mg,预防发生室性心律失常。频繁的室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宜用利多卡因50~100mg静脉注射(如无效,5~10分钟后可重复),后用利多卡因静脉滴注,每分钟1~3mg维持(利多卡因100mg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滴注,1~3ml/min)。情况稳定后可考虑改用口服150~200mg、250~500mg、100~200mg、100~200mg、400~600mg或0.2g,每6小时一次维持。发生心室颤动时,应立即进行直流电除颤,用最合适的(一般300J),争取一次除颤成功。在无电除颤条件时可立即作胸外心脏和,利多卡因100~200mg或200~300mg,或溴苄铵250mg,并施行其他心脏复苏处理(参见本篇第六章“心脏骤停和心原性猝死”)。加速的心室自主一般无需处理,但如由于心房输送入心室的作用未能发挥而引起血流动力失调,则可用以加快窦性心律而控制,仅在偶然情况下用人工心脏起搏或异位心律的药物来治疗。
⑵:对第三度(包括估计有可能发展为第三度)和第二度Ⅱ型(MobitzⅡ型)的房室传导阻滞,宜用临时性人工心脏起搏治疗,待情况好转后撤除。如传导阻滞成为持续性,则以后再安置埋藏式的起搏器,作为永久性应用。对第和第二度Ⅰ型(文氏现象)的房室传导阻滞,可根据病人情况先用、阿托品、或等治疗,并严密观察其发展。
⑶缓慢的心律失常:对各种缓慢的心律失常,包括窦性、房室交接处性和室性的,可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素或(静脉注射或滴注)等治疗。以往认为应用阿托品较为合适,如同时有者也可用异丙肾上腺素,但后者还有增强心脏收缩力的作用,引起心肌氧耗量增加,并有导致心律失常的可能。近年来认为阿托品引起心率增快的同时,也使心肌氧耗量增加,也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因此也应慎用。用上述药物无效或发生明显时也可考虑应用人工。
⑷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如、频发、,和等,可选用β阻滞剂、类、、、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等药物治疗。对后三者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应用器或人工心脏起器复律(参见本篇第七章“人工心脏起搏和心脏电复律”),尽量缩短快速心律失常持续的时间。
⑸心脏停搏:立即作胸外心脏按摩和,心腔内注射、异丙肾上腺素、乳酸钠和阿托品等,并施行其他心脏复苏处理(参见本篇第六章“心脏骤停和心原性猝死”)。
6.治疗休克 (也参见本篇第四章“休克”和第十篇第二章“管功能监测”)。
⑴一般处理和监护:吸氧、保暖,密切注意血压、、中心静脉压、肺“”压(肺楔嵌压)和心排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措施。
⑵补容量:约20%的病人,由于呕吐、、发热、使用剂和不进饮食等原因,而有血容量不足,需要补充血容量来治疗,但又要防止补充过多而引起心力衰竭。可根据血流监测结果来决定量。如中心静脉压低,在49~98Pa(5~10cmH2O)之间,肺楔嵌压在0.8~1.6kPa(6~12mmHg)以下,心排血量低,提示血容量不足,可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10%葡萄糖液;输液过程中如中心静脉压增高超过196Pa(20cmH2O),肺楔嵌压高于2.0~2.7kPa(15~20mmHg)即不应再输。
⑶应用血管收缩药:收缩压低于10.7kPa(80mmHg),静脉输液压仍不上升,而肺楔嵌压和心排血量正常时,可选用血管收缩药:①:10~30mg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静脉滴注,也可和同时滴注。②:20~25mg溶于5%葡萄糖液100ml中,以2.5~10&g/(kg·min)的剂量静脉滴注,作用与多巴胺相类似,但增加心排血量的作用较强,增快心率的作用较轻,无明显扩张肾血管的作用。③间羟胺():10~30mg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静脉滴注,或5~10mg肌肉注射。但对长期服用或的病人疗效不佳。④:作用与间羟胺相同,但较快、较强而较短,对长期服用胍乙啶或利血平的人仍有效。0.5~1mg(约等于1~2mg重酒石酸盐)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静脉滴注。渗出血管外易引起局部损伤及坏死,如同时加入2.5~5mg可减轻局部血管收缩的作用。
⑷应用血管扩张药:如经上述处理,血压仍不升,而肺楔嵌压增高,心排血量降低或周围血管收缩造成总阻力增加,有病变的左心室面临高阻抗,其张力增高,耗氧增加时,休克程度将加重,病人厥冷,并有紫绀。此时可用血管扩张药以减低周围阻力和心脏的后负荷,降低左心室喷血阻力,增强收缩功能,从而增加心排血量,改善收缩功能,从而增加心排血量,改善休克状态。
血管扩张药要在血流动力学严密监测下谨慎应用,可选用(15~400&g/min静滴)、酚妥拉明(0.25~1mg/min静滴)、二硝酸异山梨醇(2.5~10mg舌下多次)或(10~20mg口服多次)等。
⑸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这两类药在急性心肌梗塞并发休克时是否使用尚有不同意见。有认为有心脏扩大时强心甙仍可应用,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只有在用极大剂量时才有作用。
⑹纠正和紊乱、避免脑缺血和保护肾功能 休克较重,持续时间较长的病人,多有酸中毒存在,影响血管活性药物的作用,可用5%、11.2%或3.63%(THAM)静脉滴注;再参照血酸碱度或测定结果来调节用量。纠正电解质失常时,特别要注意对低血钾、低血氯的纠正。避免脑缺血和注意保护肾功能。
⑺辅助和手术:上述治疗无效时,有人主张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器进行反搏治疗,或在反搏的支持下,施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随后施行坏死心肌切除和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可能抢救病人的生命。
⑻右心室心肌梗塞并发休克:其血流动力学检查常显示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右心室充盈压增高,而肺楔嵌压、左心室充盈压正常。治疗应给予补充血容量,每24小时可达ml,以增加右心室舒张容量和右心房-左心房的压力差,使血液通过低阻力的肺血管床,增加左心室充盈压,从而增高心排血量和动脉压。但补液过程中肺楔嵌压应保持在2.0~2.7kPa(15~20mmHg)以下。
7.治疗心力衰竭 主要是治疗(参见本篇第二章“”),以应用吗啡或哌替啶和利尿剂为主,亦可选用血管扩张剂减轻左心室的后负荷或用多巴酚丁胺治疗。物可能引起室性心律失常,且早期出现的心力衰竭主要是心肌充血、所致的性下降所致,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并不增多,因此只宜用于心力衰竭较轻的病人,且在梗塞发生后24小时内宜尽量避免应用。右心室梗塞的病人利尿剂应慎用。
8.其他治疗 下列疗法可能有防止梗塞扩大,缩小缺血范围,加快愈合的作用,但尚未完全或临床疗效尚有争论,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考虑选用。
⑴促进心肌药物:(3~4g)、(50~100U)、钠(200~600mg)、(30mg)、6(50~100mg)等加入5%~10%葡萄糖液500ml中,缓慢静脉滴注,1次/d,两周为一疗程。
⑵极化液疗法:1.5g、8U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1~2次/d,7~12d为一疗程。可促进心肌摄取和代谢葡萄糖,使钾进入内,恢复的极化状态,以利心脏的正常收缩,减少心律失常,并促使心电图上抬高的ST段回到等昵玫。
⑶低分子右旋糖酐或250~500ml静脉滴注,1次/d,两周为一疗程。可减少聚集,降低血液,有助于改善灌注。
⑷:先用150U作,如阴性,乃静脉推注500U/kg,首次剂量后2~6小时再分别给予同样剂量1次,此后每6小时1次,共42小时。起病后尽早应用可能加速的,减塞范围。
⑸:在起病4小时内1次静脉滴注(25mg/kg),以稳定膜,减少溶酶体酶的释出,可能防止梗塞范围扩大。
⑹反搏术:反搏术增高舒张期动脉压而不增加左心室收缩期负荷,有助于增加冠状动脉灌流。其中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为性,为无创伤性,后者1~2次/d,每次1~2小时,共用7日左右。
⑺:在梗塞范围较广或为复发性梗塞未用溶栓治疗,或有梗塞先兆而又有高血凝状态者可考虑应用。有出血、出血倾向或出血,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活动性,血压过高,新近手术而创口未愈者禁用。先用肝素U静脉滴注,1次/6h或1万U深部肌肉注射,1次/8h,共用2天。维持凝血时间在正常对照的2~2.5倍。同时口服首剂15~20mg,第2天5~10mg,以后2.5~5mg/d维持;或首剂200mg,第2天100mg,以后25~75mg/d维持;或开始200~300mg,以后50~100mg/d维持。维持在正常对照的2倍左右,疗程至少4周。一旦发生出血,应即中止治疗。由肝素引起的,用等量静脉滴注;口服抗凝剂引起的,给予1静脉注射,20mg/次;必要时。
⑻其他:β阻滞剂用于前壁梗塞伴有心率快和血压高者,可降低其病死率,宜选择有心脏选择性制剂如美托洛尔或阿替洛尔。钙,抑制剂也曾应用过。
9.中药治疗 祖国用于“”的(熟、、)、或,对治疗本病伴血压降低或休克者有一定疗效。病人如兼有表现时可用(、、)。这些均已制成,紧急使用也较方便。
10.并发症的治疗 并发时,用溶解血栓或抗凝疗法。心肌梗塞后可用糖皮质激素或阿司匹林、等治疗,肩手综合征可用理疗或。
并发心室间隔、急性或室壁膨胀瘤,都可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改变或心律失常,宜积极采用手术治疗。这些病人多处于循环功能不全状态,先用辅助循环的措施改善循环情况,同时进行必要的术前检查,了解冠状动脉病变和变的情况,然后施行手术修补心室间隔的穿孔,替换人工二尖瓣、切除梗塞的心肌或室壁膨胀瘤,同时兼作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改善心肌的血供。但急性的心室游离壁破裂常来不及施行手术挽救。
11. 出院前谨慎地进行、或左心室测定、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有助于选择进一步的治疗措施(药物选用、PTCA或CABG)和安排康复治疗。后者由专门根据病人的心脏功能和体力情况,安排合适的运动(步行、体操、等),促进体力的恢复。5 发病机理在冠状病变的基础上并发粥样斑块破裂、出血、血管腔内,动脉内膜下出血或动脉持续性痉挛,使管腔迅速发生持久而完全的闭塞时,如该动脉与其它冠状动脉间侧支循环原先未充分建立,即可导致该动脉所供应的心肌严重持久缺血,1小时以上即致心肌坏死。在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的基础上,发生心排血量骤降(出血、休克或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左心室负荷剧增(重度体力活动、过分、血压剧升或用力大便)时,也可使心肌严重持久缺血,引起心肌坏死。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时)后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引起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聚集而致血栓形成;时张力增高,使冠状动脉痉挛,都可加重心肌缺血而致坏死。心肌梗塞既可发生于频发的病人,也可发生在原来并无症状者中。
主要出现左心室受累的血流动力改变,心脏收缩力减弱、顺应性降低,量和心排血量立即下降(常降至原来的60%~80%,有休克者可降至30%~50%);迅速降低,数小时后才逐渐回升;心率增快,可出现心律失常;左心室喷数减低,舒张末期压增高,舒张期和收缩期容量增高,喷血高峰和平均喷血率降低,其压力曲线最大压力随时间(dp/dt)减低;周围动脉阻力开始时无改变,以后数小时由于小动脉收缩而增加,然后又恢复或减低;静脉明显降低,动、静脉血氧差增大;心脏收缩出现动作失调,可为局部无动作(部分心肌不参与收缩)、动作减弱(部分心肌虽然参与收缩但无力)、矛盾动作(收缩期部分心肌向外膨出)和不(收缩失调)。
心脏在损失了大块有收缩力的心肌并发生收缩动作失调之后,较为正常的其他心肌必需代偿地增加收缩强度以维持循环,心脏进行重构(remodeling)。但当时发生的心肌严重缺血使心室作功减低;低血压又使冠脉灌流减少,酸中毒、全身缺氧和心律失常又进一步影响心室功能;以致心肌不能代偿,心脏扩大,甚至出现心力衰竭。先发生左心衰竭然后右心衰竭,但右心室心肌梗塞时,可首先出现右心衰竭。左心室代偿性扩张或二尖瓣肌梗塞可致乳头肌功能失调,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后者又可加重心力衰竭。
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的心力衰竭称为泵衰竭。根据Killip的分组,第Ⅰ级泵衰竭是左心衰竭代偿阶段,第Ⅱ级为左心衰竭,第Ⅲ级为,第Ⅳ级为心原性休克;肺水肿和心原性休克可以同时出现,是泵衰竭的最严重阶段。6 病理改变急性期时,心肌呈大片灶性凝固性坏死,心肌间质充血、水肿,伴有多量浸润,以后坏死的心肌逐渐溶解吸收,形成肌溶灶,随后逐渐出现形成。病变波及可出现反应性,波及心内膜引起附壁血栓形成。在心腔内压力的作用下,坏死的心壁可破裂(),破裂可发生在心室游离壁、乳头肌或心室间隔处。
按梗塞灶的及其在心壁的情况,分为三型:①透壁性心肌梗塞:病变累及心室壁的全层或大部分,病灶较大,直径在2.5cm以上,常见冠状动脉内有血栓形成;心电图上出现病理性Q波;此型最为常见。②灶性心肌梗塞:梗塞范围较小,呈灶性分布于心室壁的一处或多处;临床常易漏诊而为尸检所发现。③心内膜下心肌梗塞:梗塞灶位于左心室壁内层一半处以内,呈小灶性,但分布常较广泛,严重者左心室壁的四个面的心内膜下均有病灶;心电图上一般无病理性Q波。
坏死约1~2周后开始吸收,并逐渐纤维化,在6~8周后进入慢性期形成而愈合,称为陈旧性或愈合性心肌梗塞。瘢痕大者可逐渐向外凸出而形成室壁膨胀瘤。梗塞附近心肌的血供随供支循环的建立而逐渐恢复。
心肌梗塞的大小、范围及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冠状动脉闭塞的部位、程度、速度和侧支循环的沟通情况。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最多见,可引起左心室前壁、心尖部、下侧壁、隔和前内乳头肌梗塞;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闭塞可引起左心室高侧壁、膈面及左心房梗塞,并可累及房室结;左冠状动脉阻塞可引起左心室膈面、后间隔及右心室梗塞,并可累及和房室结。右心室及左、右心房梗塞较少见。左心室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常是上述三支冠状动脉都有严重病变的结果。在冠状动脉主干闭塞则引起左心室广泛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时,与梗塞区有关的冠状动脉内常有新鲜血栓形成,是心肌梗塞的原因抑是后果,尚有争论。近年早期应用溶栓治疗有效,提示它应是主要原因。7 流行病学本病在欧美国家常见。WHO报告年35个国家每10万人口急性心肌梗塞年死亡率以瑞典、爱尔兰、挪威、芬兰、英国最高,男性分别为253.4、236.2、234.7、230.0、229.2,女性分别为154.7、143.6、144.6、148.0、171.3。美国居中男、女性分别为118.3和90.7。我国和韩国居末二位,男性分别为15.0和5.3,女性分别为11.7和3.4。美国随访26年的资料显示,35~84岁人群中本病年发病率男性为71‰,女性为22‰。其中55~64岁组男女性分别为91‰和25‰,65~74岁组分别为119‰和51‰,75~84岁组分别为168‰和90‰。每年约有80万人发生心肌梗塞,45万人再梗塞。本病在我国过去极少见,近年逐渐增多,据北京、上海、哈尔滨、广州、河北、辽宁、黑龙江等地70和80年代的资料,年发病率为0.2‰~0.6‰,其中城市高于农村,各地相比较以华北地区尤其是北京、天津两市最高。北京地区16所大中型医院每年收住院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例,自1972年开始逐年增多,年达到高峰,1981年后有所下降,1984年起又上升,1991年(1492例)病例数为1972年(604例)的2.47倍。上海10所大医院自1970年以来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人也逐年增多,年达到高峰,1982年后有所下降,1985年后又上升,1989年(300例)病例数为1970年(78例)的3.84倍。
本病男性多于女性,国内资料比例在1.9∶1至5∶1之间。患病年龄在40岁以上者占87%~96.5%。女性发病较男性晚10年,男性患病的高峰年龄为51~60岁,女性则为61~70,随年龄增长男女比例的差别逐渐缩小。60%~89%的病人伴有或在发病前有高血压,近半数的病人以往有心绞痛。吸烟、、糖尿病和缺少体力活动者,较易患病。本病在春、冬季发病较多,与寒冷、气温变化大有关。发病时大多无明显诱因,常在安静或睡眠时发病;部分病人则发病于剧烈体力劳动、精神紧张或饱餐之后。此外,休克、出血与心动过速,用力大便亦可诱发。8 临床表现按临床过程和心电图的表现,本病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期,但临床症状主要出现在急性期中,部分病人还有一些先兆表现。
(一)先兆 突然发生或出现较以往更剧烈而频繁的心绞痛,心绞痛持续时间较以往长,诱因不明显,硝酸甘油疗效差,心绞痛发作时伴有、呕吐、、心动过缓、、严重心律失常或血压有较大波动等,都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先兆(梗塞前心绞痛)。如此时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更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塞的可能。及时积极治疗,有可能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肌梗塞。
(二)症状 随梗塞的大小、部位、发展速度和原来心脏的功能情况等而不同。
1.疼痛 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常发生于安静或睡眠时,疼痛程度较重,范围较广,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或含用多不能缓解,病人常不安、出汗、,有濒死之感。在我国,约1/6~1/3的病人疼痛的性质及部位不典型,如位于上腹部,常被误认为穿孔或等;位于下颌或颈部,常被误认为。部分病人无疼痛,多为糖尿病病人或老年人,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少数病人在整个病程无疼痛或其他症状,而事后才发现得过心肌梗塞。
2.全身症状 主要是发热,伴有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由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h出现,程度与梗塞范围常呈正,一般在38℃上下,很少超过39℃,持续1周左右。
3.胃症状 约1/3有疼痛的病人,在发病早期伴有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肠胀气也不少见;重症者可发生。
4.心律失常 见于75%~95%的病人,多发生于起病后1~2周内,尤其24小时内。以室性心律失常为最多,尤其是室性过早搏动;如室性过早搏动频发(每分钟5次以上),成对出现,心电图上表现为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时,常预示即将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加速的心室自主心律时有发现,其心室率在50~100次/分之间,可与窦性心律形成等或融合,亦可产生心房的逆向传导,多数历时暂短,自行消失。各种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严重者发生。室上性心律失常加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则较少,多发生在心力衰竭者中。前壁心肌梗塞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膈面)心肌梗塞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是供血给房室的右冠状动脉阻塞所致,其阻滞部位多在房室束以上处,预后较好。前壁心肌梗塞而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时,往往是多个束支同时发生传导阻滞的结果,其阻滞部位在房室束以下处,说明梗塞范围广泛,且常伴有休克或心力衰竭,故情况严重,预后较差。
5.低血压和休克 疼痛期中血压下降常见,可持续数周后再上升,且常不能恢复以往的水平,未必是休克。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低于10.7kPa(80mmHg),病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20ml/h)、神志迟钝、甚至者则为休克的表现。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1周内发生,见于20%的病人。主要是心原性,为心肌广泛(40%以上)坏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反向引起的周围血管扩张为次要的因素,有些病人还有血容量不足的因素参与。严重的休克可在数小时内致死,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反复出现。
6.心力衰竭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数日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发生率约为20%~48%,为梗塞后心脏收缩力显著减弱和顺应性降低所致。病人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烦躁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或进而发生右心衰竭的表现,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肿痛和水肿等。右心室心肌梗塞者,一开始即可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
(三)体征 心脏浊音界可轻度至中度增大;心率增快或减慢,心尖区第一减弱,可出现第三或第四心音奔马律。约10%~20%病人在发病后2~3天出现心包摩擦者,多在1~2天内消失,少数持续1周以上;发生二尖瓣乳头肌功能失调者,心尖区可出现粗糙的收缩期杂音;发生心室间隔穿孔者,胸骨左下缘出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者出现有关的体征和血压变化。9 并发症(一)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乳头肌(主要为二尖瓣乳头肌)因缺血、坏死等而收缩无力或断裂,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区有响亮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并易引起心力衰竭。
(二)心脏破裂 为早期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常在发病一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因产生心包积血和急性心包堵塞而猝死。偶为心室间隔破裂穿孔,在胸骨左缘第四出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常伴震颤,可引起心力衰竭而迅速死亡。
(三)室壁膨胀瘤 发生率国内尸资料为20%,临床资料为28%。为在心室腔内压力影响下,梗塞部位的心室壁向外膨出而形成。见于心肌梗塞范围较大的病人,常于起病数周后才被发现。可见右心界扩大,心脏搏动较广泛,可有收缩期杂音。发生附壁血栓时,心音减弱。心电图示ST段持续抬高。X线检查可见心缘有局部膨出,透视或记波摄影可见该处搏动减弱或有反常搏动,选择性和门电路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可显示膨胀瘤(图1、2、3)。检查可显示室壁膨胀瘤的异常搏动(图1)。并发室壁膨胀瘤易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栓塞,但在心肌梗塞愈合后少有破裂的危险。
图1 左心室室壁瘤的正位平片
图示左心缘有球状突起
图2 左心室室壁瘤的正位记波片(与图1同一病人)
图示左心缘球状突起处,搏动幅度大
图3 左心室室壁瘤的左心室造影右前斜位片
图示心脏收缩期左心缘外突,腔内充满
图4 左心室室壁瘤的左心室造影右前斜位片
图示心脏舒张期左心腔内充满造影剂,与收缩期比较,左心缘的变化不大
图5 左心室前壁巨大室壁瘤,伴有附壁血栓的二尖瓣水平
短轴切面:显示巨大室壁瘤和其中的血栓
(四)栓塞 为心室附壁血栓或下肢破碎脱落所致,国外一般发生率在10%左右,我国一般在2%以下。见于起病后1~2周。如栓子来自左心室,可产生脑、肾、脾或四肢等;如栓子来自下肢深部静脉,可产生。
(五)心肌梗塞后综合征 于心肌梗塞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偶可发生于数天后,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炎或,有发热、胸痛、气急、咳嗽等症状,可能为机体对坏死物质产生所致。
(六)其他 尚有呼吸道(尤其是肺部)或其它部位的、(肩壁)等。10 辅助检查(一) 发病1周内白细胞可增至10,000~20,000/mm3,多在75%~90%,减少或消失。
(二)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可维持1~3周。
(三)血清酶测定 血清肌酸激酶(或CPK)发病6小时内出现,24小时达高峰,48~72小时后消失,阳性率达92.7%。(或GOT)发病后6~12小时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6天后降至正常。(LDH)发病后8~12小时升高,2~3天达高峰,1~2周才恢复正常。近年来还用()、γ-谷磷酸转肽酶(γ-GTP)、(PK)等。肌酸磷酸激酶有3种,其中来自心肌,其诊断性和均极高,分别达到100%和99%,它升高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常用于判定梗塞的范围和严重性。乳酸脱氢酶有5种同工酶,其中LDH1来源于心肌,在急性心肌梗塞后数小时总乳酸脱氢酶尚未出现前就已出现,可持续10天,其阳性率超过95%。
(四)测定 和含量测定,也有助于诊断急性心肌梗塞。尿肌红蛋白在梗塞后5~40小时开始排泄,持续平均可达83小时。血清肌红蛋白的升高出现时间较CK出现时间略早,在4小时左右,高峰消失较CK快,多数24小时即恢复正常。
(五)其他 血清肌凝蛋白轻链或重链,,在急性心肌梗塞后均增高。血清游离脂肪酸显著增高者易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此外,急性心肌梗塞时,由于,可升高,糖耐量可暂降低,约2~3周后恢复正常。
[心电图和心图检查]
心电图有进行性和特征性改变,对诊断和估计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病情演变,都有很大帮助。心电图波形变化包括三种类型:
1.坏死区的波形 向坏死心肌的导联,出现深而宽的Q波。
2.损伤区的波形 面向坏死区周围的导联,显示抬高的ST段。
3.缺血区的波形 面向损伤区外周的导联,显示T波倒置。
典型的心电图演变过程是:起病时(急性期)面向梗塞区的导联出现异常Q波和ST段明显抬高,后者弓背向上与T波连接呈单向曲线,R波减低或消失;背向梗塞区的导联则显示R波增高和ST段压低。在发病后数日至2周左右(亚急性期),面向梗塞区的导联,ST段逐渐恢复到基线水平,T波变为平坦或显著倒置;背向梗塞区的导联则T波增高。发病后数周至数月(慢性期),T波可呈V形倒置,其两肢对称,波谷尖锐。异常Q波以后常永久存在而T波有可能在数月至数年内恢复(图6)。
图6 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的心电图
图示V3、V4导联QRS波群呈qR型,ST段明显抬高,V2导联呈qRS型,ST段明显抬高,V1导联ST段亦抬高
图7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心电图
图示Ⅲ、aVF导联QRS波群呈Qr型ST段抬高,Ⅱ导联呈qRsr'型ST段抬高。Ⅰ、aVL导联ST段压低
在异常Q波和ST段的抬高尚未出现前的最早期阶段,心电图可无异常,或有T波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变化。多发局灶型心肌梗塞,可无典型心电图表现;合并束支传导阻滞,尤其时,心电图不一定能反映急性心肌梗塞表现;在原来部位再次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时,心电图表现亦多不典型。
梗塞部位心电图定位诊断的根据列于表1。
表1 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定位诊断
[注]“+”为正面改变,表示典型Q波、ST段抬高及T波倒置等变化。
“-”为反面改变,表示与上述的变化。
“±”为可能有正面改变。
“…”为可能有反面改变。
*即隔面,右心室心肌梗塞不易从心电图得到诊断,但CR4(或V4R)导联的ST段抬高,可作为下壁心肌梗塞扩展到右心室的参考指标。
**在V5、V6、V7导联高1~2肋间处有正面改变。
***V1、V2导联R波增高
我国临床资料显示位于下壁、前间隔和局限前壁的心肌梗塞最为常见。
不典型的心肌梗塞心电图变化有:
(一)心内膜下心肌梗塞 心电图变化与重度心肌缺血者相仿,各异联除aVR表现为ST段抬高外,普遍呈ST段压低,T波呈先负后正的双向或倒置,R波降低,持续数周或数月,甚或长期存在(图8),亦称无Q波的心肌梗塞。
图8 心内膜下心肌梗塞的心电图
示除Ⅴ1、Ⅲ外各导联ST段压低,aVR导联ST段抬高
(二)仅有T波改变的心肌梗塞 当心电图显示T波进行性地在数周内出现由浅到深的倒置,同时伴有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以后T波又逐渐恢复时,有人认为可病人发生过心肌梗塞。但由于影响T波变化的因素很多,诊断时还应参考临床表现和血清心肌酶等的变化。
(三)乳头肌梗塞 二尖瓣前外乳头肌梗塞时,I、aVL和V4~V6导联有异常改变;后内乳头肌梗塞时,Ⅱ、Ⅲ、aVF和V1~V4导联有异常改变。急性梗塞或断裂时,其表现多为J点压低,ST段弓背向上,T波倒置,或J点压低,ST段向下凹并压低;陈旧性梗塞时其表现多为J点压低,ST段下凹,T波。但这些图形的诊断特异性并不高。
曾有采用多达数十个电极置于胸前部,记录该处体表数十个导联心电图的等电位胸前部标测检查,测定其ST段抬高的程度和Q波出现情况标测成图,以ST段抬高或压低和Q波出现的,反映在胸壁上的时间电位变化,认为在判断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的范围大小和发展过程方面较一般准确。但其检查步骤繁琐对下壁心肌梗塞的定位并不敏感,故不常用。
心房梗塞时心电图表现为P波增高、增宽、有切凹和Ta波下降等变化。但极为少见。心向量图有QRS环的改变、S-T向量的出现和T环的变化。QRS环的改变最有诊断价值。因坏死的不激动,不能产生应有的电动力,心室除极时向量的方向遂向背离梗塞区处进行,所形成的QRS环,特别是起始向量将指向梗塞区的相反方,此时始向量的方位改变对定位有重要意义。ST向量的出现表现为QRS环的不闭合,其终点不回到起始点,自QRS不起始点至终点的联线为ST向量的方向,指向梗塞区,ST向量多在1~2周内消失。T环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最大向量与QRS最大平均向量方向相反或QRS-T夹角增大,T环长/宽比例<2.6∶1,T环离心支与归心支运行速度相等,此种变化历时数月至数年,可以消失(图9,10)。
图9 前间隔心肌梗塞的心向量图
水平面QRS钟向运行,主要在左限,起始部无向前的向量,0.01稍向量向左后,0.02稍向量亦向左后右侧面QRS环呈8字形,先逆钟向后顺钟向运行,主要位于象限,起始部无向前的向量前额面QRS环顺钟向运行,起始部向左下
图10 下壁心肌梗塞的心向量图
右侧面QRS环8字形,先顺钟向后逆钟向运行,主要位于上前象限,起始部向上的向量历时>0.025秒前额面QRS环顺钟向运行,整个环主要在左上象限,起始部向上的向量历时>0.025秒,最大向量位于-18°处,向心支有“咬痕”水平面QRS环逆钟向运行,位于左前和左后象限右侧面和前额面T环均向上
用心向量图诊断心肌梗塞可能较心电图更敏感,但并不更具特异性,需结合临床资料综合考虑。
[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影]
用99mTc焦磷酸盐进行心肌热点显象,多数病人坏死心肌摄取率在48~72小时内最高,6~7天后减少。阳性率在66%(心内膜下心肌梗塞)至89%(透壁性心肌梗塞)之间。用99mTc-MIBI或201T1作心肌冷点显象,前者在发病后30~80分钟进行时阳性率达100%;后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进行时阳性率几达100%,24小时后阳性率下降。用99mTc标记红细胞或行门电路控制的核素心脏血池显象,可观察心室壁的动作和左心室的喷血分数,有助于判断心室功能、诊断梗塞后造成室壁动作失调和室壁瘤(图11)。
图11 99m锝标记红细胞门电路心脏血池显象
图示左排为收缩末期,右排为舒张末期。第一右前斜位20°,第二行为正位,第三行为左前斜位45°,第四行为左前斜位70°,第为左。左心室扩大,不规则,收缩期前外侧壁和心尖部无动作或略隆起,有室壁瘤形成可能。
[超声心动图检查]
以二维、多普勒和测定左心室的喷血分数、心室容量和室壁动作情况等,或加作可协助诊断。
其他检查如磁共振显象对诊断也有帮助。11 鉴别诊断(一)心绞痛 心绞痛的疼痛性质与心肌梗塞相同,但发作较频繁,每次发作历时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发作前常有诱发因素,不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或血清心肌酶增高,心电图无变化或有ST段暂时性压低或抬高,很少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含有硝酸甘油片疗效好等,可资鉴别。
(二) 尤其是,可有较剧烈而持久的心前区疼痛,心电图有ST段和T波变化。但心包炎病人在疼痛的同时或以前,已有发热和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疼痛常于和咳嗽时加重,体检可发现心包摩擦音,病情一般不如心肌梗塞严重,心电图除aVR外,各导联均有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无异常Q波出现。
(三)急性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大块栓塞常可引起胸痛、气急和休克,但有右心负荷急剧增加的表现。如右心室急剧增大、肺动脉瓣区搏动增强和该处第二心音亢进、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等。发热和白细胞增多出现也较早。心电图示电轴右偏,Ⅰ导联出现S波或原有的S波加深,Ⅲ导联出现Q波和T波倒置,aVR导联出现高R波,胸导联过渡区向左移,左胸导联T波倒置等,与心肌梗塞的变化不同,可资鉴别。
(四)急腹症 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等,病人可有上腹部疼痛及休克,可能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疼痛波及上腹部者混淆。但仔细询问病史和,不难作出鉴别,心电图检查和血清心肌酶测定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分离 以剧烈胸痛起病,颇似急性心肌梗塞。但疼痛一开始即达高峰,常放射到背、肋、腹、腰和下肢,两上肢血压及可有明显差别,少数有,可有下肢暂时性或。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探测到主动脉壁夹层内的液体,可资鉴别。12 预后预后与梗塞范围的大小、侧支循环产生的情况以及治疗是否及时有关。过去急性期住院病人病死率一般为30%左右,进行临护治疗后已降至15%左右,发展溶血栓治疗后再降至10%以下。在急性期,发病第一周病死率最高。发生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或休克者,病死率尤病,其中休克病人病死率可高达80%。我国北京地区对心肌梗塞病人长期随访的资料表明,53.4%病人能恢复一定的工作,其中45.6%在病人后半年内恢复工作。出院后因心脏原因而死亡者第一年有7.7%,第二年3.7%,第三年3.0%,第四年2.7%,第五年1.4%,第六年3.4%,第七年1.1%。
参与评价: ()
欢迎您对心肌梗塞进行讨论。您发表的观点可以包括咨询、探讨、质疑、材料补充等学术性的内容。我们不欢迎的内容包括政治话题、广告、垃圾链接等。请您参与讨论时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
昵称(必填)
电子邮箱(我们会为您保密) (必填)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本页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四 2:54:59 (GMT+08:00)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急性心肌梗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