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马多了宝宝缺钙如何食补补?

救火电话 3399
亲:好久没运动了吧,请出去运动半小时再回来吧,技术部竭诚为您服务!
后端的服务器说:Backend fetch failed 哥给你解释一下,就是它太累了,需要休息休息
手指运动开始:每刷新一次,XID值就会跳动,不信你试试 XID:
人民网技术部精子成活率低怎么食补
来自内蒙古
时间: 13:11:04
健康咨询描述:
精子成活率低怎么食补
感谢医生为我快速解答——该
十大相似问答推荐
医生答案显示区
帮助网友:2267
改善精子成活率的食物主要有:熟红薯、生红薯、芦笋、花椰菜、卷心菜、菜花、西芹等,这些都是可以改善精子质量和精子成活率的蔬菜。但是光吃这些蔬菜对精子保健的效果还不是很好,建议日常补充蛋白锌、蛋白硒和蛋白质对精子保健是比较好的,一般精子病症的病人主要服用育之缘片补充精子保健所需的蛋白锌、蛋白硒和蛋白质,可以有效促进生精功能,提高精子成活率和缩短精子液化时间。
帮助网友:140331称赞:5097
您好:您这种情况属于弱精,弱精子症时,精子无力前行,难以穿过子宫颈管、子宫腔,直达输卵管与卵子结合,因而造成生育能力低下。导致弱精子症的常见原因有:1.睾丸生精上皮不完全成熟或受损变薄,产生的精子素质差,活动能力弱;2.精液量少;3.精浆变异,如附睾、精囊、前列腺等有炎症时,酸碱度、供氧、营养、代谢等均不利于精子的活动和存活;若存在抗精子抗体,可以使精子凝集,从而失去了活动能力。建议您到专科医院详细检查,明确诊断,对症治疗,不要错过治疗的最佳时间。祝你健康!M
(点击按钮咨询医生,已有 914 名网友免费获得解答)
各种蛋类和鱼子  这是机体消化吸收后制造卵子或精子的上佳原料,属高蛋白,应多食.蛋类每天1~2只.鸡蛋偏热,鸭蛋偏凉,可交替使用,若宫寒不孕者,可多食鸡蛋.对湿热下注,经常尿路感染,黄带,赤带者可进鸭蛋.民间流传:“小孩不能吃鱼子,吃了要笨的.“这实在没有科学根据.究其起因.可能是“一粒鱼子一条命,吃了罪过”(据一浙江宿儒所言),符合旧时行善积德者心理.在俄罗斯,鱼子酱是上等食品,吃的人不笨,真正的笨人吃不到上等鱼子酱.但须注意,吃鱼子要细嚼慢咽,轻微的吱吱声,细品卵黄美味.如果囫囵吞鱼子,卵膜抗胃酸能力很强,常常完整排出,穿肠而过,既未能吸收营养,又易消化不良.鱼子不宜一次进食过多,以30~50g为宜,每周1~2次.  多食荤腥  多食野味,鱼类等水产品,如麻雀,野鸡,野鸭,野兔,鸽子,乌骨鸡,童子鸡,牛羊猪肉及各种鱼虾,龟鳖之类.这些食品富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特别是蛋白质比素食类高的多.血肉有情之品,滋养血肉有情之躯.谚曰:“麻雀打雄,越小越凶.”“离家莫食雀,食雀会起雀.(阳茎隐称之一为“雀”,常言“小麻雀”).鹿肉较难得,多食必起阳.当今,营养过剩者越来越多,热补不如平补稳妥.各种水产  品,大多性平而偏凉.生虾仁浸酒,滋阴补肾,有助于生精.甲鱼,龙虾,大闸蟹身价倍增,不必赶潮流,工薪阶层收入有限,应注意价格/效益之比,也就是说要讲科学,用有限的钱购买尽可能多的对生育有价值的营养品.  鳗和鳗精  鳗鱼鲜美,日常佳肴.自古入药,味甘性平.《本草汇言》曰:“补肾脏,壮虚羸.”,《经验广集》曰:“话男妇一切虚劳弱症.”《日华子本草》曰:“起阳.”淡水河鳗格外鲜嫩,市场价格超过海鳗数倍,可谓宴会珍品,河鳗入药无“海贷多发物”之弊.《本草纲目》认为鳗鱼与蛇“主治相近也,”确有祛风,美肤之功.《纲目》尚列举出鳗血,膏,骨与头的神功奇效,令人神往,但历来苦于提炼乏术,宝物未能物尽其用.
帮助网友:1392称赞:42
正常男性精子的成活率应该是在65%-70%,低于这个值就是精子成活率低。精子成活率低,就是指精子成活的很少,因此与卵子的结合几率也会减少,有可能会导致不育。引起精子的活力低下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营养缺乏、供养不足、酸碱度的改变、附属性腺及精子通道的感染等。只要及时查出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是可以受孕的。
帮助网友:2308称赞:64
弱精症的发生与睾丸生精功能不足,精细胞发育成熟障碍有关.是可以治愈的,不要担心的。
你好精子成活率低针对病因治疗,戒除烟酒,服用维生素E和五子衍宗丸
患了弱精症或死精症后应该在积极用药的同时注意平时的生活细节,不可饮酒吸烟,不可熬夜,不可穿过于瘦小带弹性的小裤头,不可泡热水浴,宜多吃些羊肉、韭菜、核桃、桑葚等。还可吃些硫酸锌糖浆、他莫昔芬片,中药五子衍宗丸也有帮助。
百度智能推荐
弱精子症(asthenospermia)是指精液参数中前向运动的精子(a和b级)小于50%或a级运动的精子小于25%的病症,弱精子症又称精子活力低下。精子的运动功能或运动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殖,只有正常作前向运动的精子才能确保精子抵达输卵管壶腹部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正常离体后的精子,在精液...
挂号科室不孕不育科
常见症状女方不孕、精液检查精子成活率低、活动力差
检查项目精液分析、B超、内分泌激素
并发疾病、
常用药物、
其他信息治疗费用、是否传染、好发人群
温阳补肾。用于肾气亏虚、阳气不足所致的阳痿、早泄、遗精或...
参考价格:0
温阳补肾。用于肾气亏虚、阳气不足所致的阳痿、早泄、遗精或...
参考价格:5600
网友最关注
治病成功案例/我的经验分享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温阳补肾。用于肾气亏虚、阳气不足所致的阳痿、早泄...
参考价格:暂无报价
温阳补肾。用于肾气亏虚、阳气不足所致的阳痿、早泄...
参考价格:¥56
如何收藏问题?
方法一:同时按住Ctrl键和D键收藏问题。
方法二:点击浏览器上的收藏按钮收藏问题。十天内免登录
>>四个多月小宝该怎么样食补
四个多月小宝该怎么样食补
小男生 当时年龄:
宝宝四个多月了,两个多月的时候就混合喂养了,现在已断奶,满四个月就开始添加辅食,都说是先一匙两匙的喂,可我宝宝一开始米糊就喂多半碗,而且还一天吃两次,蛋黄是第一天就吃一半,第二天开始就都吃整个了,有时候还蒸来吃了,这样会影响宝宝的健康吗?怎么办?好担心啊.
提问来自:网页
你吃一到两个星期,之后加到半个。你一个蛋黄的话起码要到7个月。我们目前快6个月了,我天天给他吃半个蛋黄搅在米糊里给他吃。你目前刚4个月,给他炸点果汁加一半水给他喝,再煮点菜汤,不要放盐。还凑合给他天天弄点粥汤喝,这个营养挺好的。
刚开始吃四分之一个蛋黄,加水拌成糊状加一些奶粉和米糊.过一周后增强到二分之一.一个多月后增强到一个蛋黄.或蒸蛋羹一直吃到七个月.还可吃苹果泥'香蕉泥'蔬菜泥'米汤菜汤都可以吃.
没有满意答案?看看相关问答
加入宝宝同龄圈,与宝妈宝爸交流孕育话题
2011年04月同龄圈最新热帖:
相龄同龄圈:
已有500万位妈妈加加入同龄圈,交流,您还等什么?
宝宝生日或预产期:
妈妈关注的知识
宝妈们看的最多的问题
孕育周刊(每一周适合您的孕育知识)
0-1岁是宝宝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婴儿在这个阶段每周都有不同的变化和需求。新手父母只有学习和掌握 该阶段的养育知识,才能更好的陪伴宝宝健康、快乐的成长。
宝宝生日或预产期:
<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selected="selected"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1日2日3日4日5日6日7日8日9日10日11日12日13日14日15日16日17日18日19日20日21日22日23日24日25日26日27日28日
问答难题榜,是高手就来挑战!
2732位热心
网友帮助了他人
用合作号登录:
采纳率:58%
已回答:11475
已帮助4364位妈妈
郭丽霞 副主任护师采纳率:57%
王佳音 主治医师采纳率:73%
尤东敏 主管护师采纳率:56%
张燕春 高级营养师采纳率:82%
5分钟测评,了解宝宝的测全面的发展情况
已有400万摇篮妈妈为宝宝做过测评
宝宝生日: <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selected="selected"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1日2日3日4日5日6日7日8日9日10日11日12日13日14日15日16日17日18日19日20日21日22日23日24日25日26日27日28日
四个多月小宝该怎么样食补
&#12288;京公网安备:82
北京世纪摇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所有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京ICP证010534号
客服信箱: & 电话:010-
立即扫描二维码关注摇篮网微信
立即扫描二维码关注摇篮网论坛孟府养生经-中华孟氏宗亲会
& 孟氏文化 & 孟氏文化
孟府养生经
发布人:孟氏宗亲 
点击数:2618
 发布时间:
天地氤 万物醇 天人合 万象新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自然
【读经点睛】《易经?系辞》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宇宙混沌初开时是一片氤氲之气,后经阴阳交合生化,刚柔成体,于是万物开泰,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奇迹般的出现在星际太空。
儒家的“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天人合一”在孟子这里是指人性、人心以天为本。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同于孔孟。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究竟至极的意思。“道”是最高的原则。庄子在《庄子?齐物论》说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里的“天”就是指自然,人与天地万物之自然合为一体,人与我、人与物的分别,都已经不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审美意蕴主要源于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人类与自然的发展规律;顺应自然,道法自然,已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识。天人合一,相法相生,既是人类的终极理想,也是万世永昌的生存智慧。
亚圣府 重养生 养生经 代代传
修其身 养其生 兴家国 圣贤风
【读经点睛】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孔孟及儒家的养生之道是追求高品位生活质量及寿命的修身哲学。
孔子寿龄七十三岁,孟子寿龄八十四岁,民间始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的说法。在当时的生活环境下,孟子享八十四岁的高寿,与他重修身养生有直接的关系。
孟子的养生之道主要有三点:一是寡其欲。他旗帜鲜明的提出了“养心莫善于寡欲……少嗜欲为贵,服药十朝,不如独宿一宵,节食以养病,寡欲以延年”的观点。提倡做“大丈夫”,即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养浩然之气。情绪平和、乐观了,可以延年益寿。二是有所为。孟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年游说天下,晚年著书“七篇”,一生以弘扬儒学为己任,将精、气、神聚于一点,所以他才能意气风发、健硕一生。三是健其身。生命在于运动。孟子一生周游列国,风尘仆仆,锻炼了他强健的体魄。遥望孟夫子远去的背影,圣贤气象,千古可范。
礼为表 仁为里 善为本 品立身
寡其欲 慎其独 仁者寿 德延年
【读经点睛】清代著名学者李渔评价说:“从来善养生者,莫过于孔孟。”儒家养生最突出的特色是“仁者寿”,其 “礼”的学说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云: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提出“仁者寿”、“智者寿”。“仁”的学说强调“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西汉董仲舒将中庸思想和养生相结合,强调养气中和。他说:“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天地之所始终;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
道德修养可以使人益寿延年。许多人得病原因都在欲望太重――情欲、食欲、官欲过甚。若能如圣哲所言:“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语), “常无知无欲。”(庄子语), “少欲知足,身心自在。”(佛家语)。从中参悟,淡泊欲求,必能得大自在,进入《黄帝内经》所说的大境界――“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学养生 人人通 善养生 养一生
养有道 访百家 蜂酿蜜 采千花
【读经点睛】孔子曰:“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寿,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人的实际寿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谓之寿”。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才能养生。一个人在物质享受上贪心不足,心理负担过重就会损害健康。
孟子提出“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他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有益于人体健康。关心帮助他人是自我能力的体现,不仅给别人带来温暖,也会激发自己的力量,体会自身的价值,树立自信心。
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性为主,而以调养为佐。”他认为:常存安静心,常存正觉心,常存欢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是养德的要诀。
养生之论,海纳百川,洋洋大观,孰对孰错,何去何从?全靠自己的选择。智者养生当如蜂酿蜜,博采百花。此是养生之道,也是做人之道。
食五谷 皆凡人 染病恙 平常心
治已病 医未病 医与养 结伴行
【读经点睛】“治未病”思想发轫于《黄帝内经》,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医学的最高境界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强调“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孙思邈《千金要方》)。这里将医学的研究对象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种状态,将医学的功能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即:“上医”为维护健康的养生医学,“中医”为早期干预的预防医学,“下医”为针对疾病的治疗医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治疗“已病”是消极被动的,是对医学主体功能的削弱与颠倒。因之,世界卫生组织前些年提出,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这昭示着21世纪的医学将不再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的健康为研究对象与实践目标的健康医学,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中医学 国之宝 炎黄孙 离不了
人经脉 决生死 处百病 调虚实
【读经点睛】在西医进入中国前的几千年,中华民族一直靠中医来维系健康、治疗疾病。在汉朝和唐朝国家甚至设立了类似医院、医学院的机构,来规范和传授中医。中医学是精华,也是国宝,是毋庸置疑的。
中医养生最具中国特色。它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其一强调精神养生。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中医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
其二防止外邪侵害。所谓外邪,是指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及其他外伤因素等。驱除外邪,防止外邪侵体是养生的目的,这一观点始终贯穿于养生的整个过程中。
  其三主张房事有度。适度的性生活,有利于个人健康,对民族的繁衍、社会和家庭的安定和睦都有重要意义。
其四倡导“形劳而不倦”的锻炼方法。运动适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老人的锻炼保健尤不宜过劳。
黄帝经 识阴阳 王叔和 断脉象
神华佗 五禽戏 孙思邈 千金方
【读经点睛】科学养生必须从传统养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传统养生,彰显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它具有如下鲜明的风格特点:
(1)天人相应的整体性。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养生必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居安思危的预防观。传统养生的基本出发点是防微杜渐,“不治已病治未病”,针对人们因外界气候变化、环境影响及起居饮食不当引起的失衡,及时调节,使之身体平衡,刚柔相济,避免出现严重的器质性病变。这就是“节阴阳而调刚柔”。(3)形神合一的情志观。传统养生将精神的安和与形体的强健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用“形神一体”的观点指导人们自我调摄,保持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及良好的文化修养,避免和消除不良刺激产生的消极影响。
《黄帝内经》、《脉经》等国学经典,延承千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它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文明程度和医学发展水平。
老庄术 道不玄 心抱朴 归本原
追求道 体悟真 致虚极 守静笃
【读经点睛】英国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说:“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如何才能达到超然与道合一而尽天年的境界呢?庄子和老子提出了一套修真得道之法。
道家长寿思想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道家养生不但直接影响了秦汉以后的新道家和道教,对整个中国长寿文化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它提出了真人、至人的理想境界。长寿或长生以及种种神异能力是这些真人、至人的基本特征之一。其次,道家确立了以道―气―阴阳来解释生命和长寿的基础模式。这一模式成为后世养生的基本范畴。再次,道家提出的一些修炼求道的具体方法和原则,也为后世许多研究长寿者所继承和发展,例如节欲避害、清静无为、保持阴阳平和的原则,形神相安的原则和心斋、坐忘、守气、踵息、抱神等方法,都为后世许多长寿养生家所继承。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一直是在道家的旗号和强烈影响下获得发展和传播的。&
佛家语 戒定慧 能持戒 功夫深
净六根 得清凉 都放下 生慧心
【读经点睛】公元前6世纪末叶,正当老子醉心于“无为无不为”的宇宙之道、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在巍峨壮丽的喜马拉雅山南侧,释迦牟尼也正在恒河岸边的菩提树下对他的信徒宣讲佛法。五六百年后,佛光终于穿过了喜马拉雅山的浓云密雾,照到了老子和孔子的故乡。
  佛悟到了什么真谛呢?佛教看淡生老病死,四大皆空,并不代表否定现实;相反,因为尊重生命,佛教一向有注重养心调身的传统。佛家认为凡事有因果,各人的身体状况与他的心理状况、生活习惯、客观环境息息相关,调整心态是养生的根本。佛家主张“万念归一,清心涤虑”、“少欲而知足,知足而长乐”。佛家倡导的五戒――戒杀生、偷盗、淫邪、妄语、迷幻,对普通人也有借鉴意义。
《佛家养生百字诀》还会告诉你一些佛家养生的秘密:
晨起未更衣,静坐一支香;穿着衣带毕,必先做晨走;睡不超过时,食不十分饱;接客如独处,独处有佛祖;寻常不苟言,言出大家喜;临机勿退让,遇事当思量;勿妄想过去,须思量未来;负丈夫之气,抱小儿之心;就寝如盖棺,离床如脱履;待人常恭敬,处世有气量。
生之本 天与地 养之道 阴与阳
节阴阳 调刚柔 老寿星 半郎中
【读经点睛】阴阳平衡,刚柔有度,身体机能才能和谐。
老子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刚柔是一件事两个面。刚者必柔,柔者必刚。儿童柔弱,在学会走路的过程中无数次摔倒,但骨头不折,柔中有刚是真刚强;中老年人骨头很硬,可谓刚强,经常会摔折胳膊和腿。据说当年老子见师父的牙脱落光了,不由泪水夺眶而出。师父讲:“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答:“在。”师父讲:“舌头柔,牙齿刚,柔能克刚。”养生也是如此,保持平和的心态,柔和的行为,刚也在其中了。
《黄帝内经》曰:多吃伤胃,味厚伤气。林语堂先生讲:旧时的中国官员那时干不了多少公事,因为一天有三顿应酬,耗掉了气,就没有了干事的精力。今天,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多吃的食物非但没有化为能量,反而成了垃圾,伤害了脾胃。今天国人的大吃大喝,与国是害,于己则是大害啊!
寒极热 热极寒 寒生浊 热生清
知而定 定而静 静而安 祛百病
【读经点睛】阴寒阳热,乃阴阳之正气。寒极生热,阴变为阳也;热极生寒,阳变为阴也。邵子曰:“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故阴阳之理,极则变生,人之病亦然。如热甚则发寒,寒甚则反热。治病之道亦然。如久服苦寒之味,则反化火矣。
寒气下凝,故生浊阴;热气上散,故生清阳。如清气在下,则反上而下降,故生飧泄。浊气在上,是反下而上凝,故生胀。此吾身之阴阳反作,气之逆从而为病也。此乃万物之法也。
人三十 思自立 心气甚 易伤脾
淡一淡 荣与辱 放眼量 脚下路
【读经点睛】孔子千年不衰的名言“三十而立”,强调的是一个“立”字。对于孔子所言的“三十而立”,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解释为:“立,能确有所立,不退不转,则所志有得有守。”一个人衡量自己三十年的人生时光,然后收获教训与坚定,才是“三十而立”在今天最好的阐释。
&&& “三十而立”面临的最大挑战,一是“立”的欲望太强,伤脾伤身;二是一旦“立”不起来,沮丧失望,消极颓废。其破解之法便是荣也忍、辱也忍,抱定一颗平常心,风物长宜放眼量,路在脚下有信心。
四十岁 不惑年 起居衰 鬓毛减
小毛病 不小看 大毛病 细查验
【读经点睛】《黄帝内经》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人到中年,自身的阴阳平衡极易打破,肾的阴精不足,难以濡润脏腑,导致未老先衰,面容憔悴,须发早白,耳鸣耳聋,胸闷心慌,神疲健忘失眠,不耐劳乏等。显而易见,年届四十人生已进入多事之秋,应该注意养生了。关键之点就是“小毛病不小看”,养生不懈,谨记蚁穴溃堤的教训。
古汉语中的“惑”有三种涵义:一是疑惑;二是迷惑、蛊惑;三是佛教里称烦恼为惑。我的理解是人到了四十岁,应该是清醒的时候了。二十岁看历史,如看明细账;三十岁看历史,如看分类账;四十岁看历史,如看糊涂账,时常发现有些是假账。二十岁想立功,三十岁想争功,四十岁想推功。眼前功名可能成为日后牵绊。二十岁被人中伤吓一跳,三十岁被人中伤咬住闹,四十岁被人中伤哈哈笑。二十岁广交朋友,三十岁广交挚友,四十岁盘点友谊。
年五十 知天命 弱其志 万事宁
有所为 安心经 乐知足 笑春风
【读经点睛】“五十而知天命”,语出《论语?为政》。“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赋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从积极角度来看,“五十而知天命”,可以理解为五十岁懂得自己的命运,认清并承担社会赋予的使命。
首先,合适定位。人的一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特征,五十岁可谓人生成熟的年龄段。同时,对未来六十、七十岁,它又是发展的基础。人到五十,不能盲从,要看到自已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年龄阶段。第二,升华境界。五十岁的人生季节,是创造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有所作为是最大的安心之法。第三,注重积累。“知天命”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人生欲“知天命”有一个过程。知识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知天命”犹如水到渠成。
曾有一个年轻多病的年轻人,向一位百岁老者打听长寿之道:“您老何以长寿?秘诀何在?”老者说:“我自信‘三不知’:一不知世事,二不知生死,三不知有身。”年轻人不由得笑而叹服。细究起来, “三不知”就是一种真正的“知天命”,它既是老年人的修身养生之道,也是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哲学。
寿六十 耳顺年 耳不聪 心自闲
老来瘦 金不换 心肠宽 养生丹
【读经点睛】何为耳顺?朱子曰: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程子曰:耳顺,所闻皆通也。就是耳的功能已经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闻其言知其心,而拥有宽广、包容、博大的胸怀。
耳顺之年首先要有一种胸襟。60岁的人经过大半辈子的修炼,对他人能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体谅,这就是一种高度,一种境界。其次还要有一定的方法。听别人的讲话能从多角度、多侧面、甚至是讲话人的立场上去听,容易包容、欣赏、接受别人。要做到这一点,赵朴初老先生的“宽心谣”是最好的药方:
&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 &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 &&&&&&&&&&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七十叟 古来稀 糊涂虫 不糊涂
享天伦 常包容 童心回 鹤颜生
【读经点睛】 七十养生的内容多多,其中之一就是“心不老”,让自己常存年轻的心态。秘诀就是: 一、看淡自己的时序年龄。不要把“老了,不中用了”挂在嘴上、印在心上,更不要去考虑什么“人生七十古来稀”之类的话题。可将自己的时序年龄暗减10岁,心理上不言老、不服老,更不畏老;二、做个“童心不泯”之人。要保有一颗“童心”,对新事物有点好奇心。宋代诗人陆游存有“花前自笑童心在,更伴群儿竹马嬉”的心态,结果他寿高85岁。
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老人是可以“童化”的。老年人不妨经常追忆童年时代的乐事,比如捉迷藏、放风筝、捉蝈蝈、堆雪人、唱歌谣、猜谜语等,使童心再度萌发。三、注意外貌的修饰与着装。国外研究者曾对1438名60岁-80岁的老人进行过调查,发现“老来俏”中的90%,看上去要比时序年龄年轻,而且“老来俏”者的高血压、溃疡病、癌症、精神性疾病等的患病率,要比不修边幅者减少30%以上。
八十翁 效圣贤 怀天下 养浩然
脑不闲 还童丸 活百岁 若等闲
【读经点睛】 “八十不算老,九十年尚小,人生过百岁,风光无限好”。这是文化名人廖沫沙的风趣诗。
人到八十应该 “四会”:一会“找乐”。人到80 想些什么?一要有个宽广的胸怀。古人云:“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跑开船”,什么事都能想得开、装得下。二要有一个乐观的心情。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人在心情舒畅、喜笑颜开、载歌载舞时,机体会产生一种内啡肽。这种物质能刺激调动全身的免疫功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抗病能力。
二会“吃饭”。一个人偏食会患“营养不良症”,吃得太好又会患“富贵病”。所以,吃饭不能只讲“吃的好、吃的饱”,更重要的是要“吃的科学”。
三会“走路”。有两句话要记住:“运动是健身之王”,“走路是长寿之本”。
&四会“做事” 。即勤勤恳恳学习,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快快乐乐生活。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
天之道 日月转 地之道 春秋换
顺四时 适寒暑 天人应 得禅悟
【读经点睛】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应该顺时养生。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意思是说,聪明智慧的人,都该顺应四季寒暑的变化,与自然界阴阳的变化相统一,即“春气之应,养生之道;夏气之应,养长之道;秋气之应,养收之道;冬气之应,养藏之道”。顺应了四时阴阳特点,才能颐养天年!
&& 可是,有的人偏好与天斗、与地斗,该睡不睡,该吃不吃,该静不静,该动不动,结果使身体遭受无谓的消耗。这是聪明吗?不是,这是愚蠢!
春三月 阳气生 惊蛰动 百鸟鸣
宽衣带 爽性情 去踏青 莫杀生
【读经点睛】《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中医认为,春季阳气始生,气血渐趋于表,毛孔初开,血气稍减,有“困”的感觉。夏季阳气流溢,气血通达于表,毛孔开,汗大泄,常 “昏昏欲睡”。而秋季阳气始衰,阴气始生,气血渐趋于里,但充而不实,所以仍有“乏”的感觉。这就是“春困、秋乏、夏打盹”的原因。
&& 春属木,与肝相应,“养肝之体用酸,舒肝之气用辛”。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清淡可口(如黄豆芽、绿豆芽、柑橘、葱、蒜、香菜、蜂蜜之类),忌油腻、生冷、粘硬食物,以顺应春季阳气之升畅。
夏三月 阳气旺 山河秀 花木盛
卧花阴 茶一盅 冰雪心 快哉风
【读经点睛】“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夏季应该遵循的养生准则。《黄帝内经》说夏季应该“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夏季养生重在清。一、食物宜清淡。清淡的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多吃新鲜的蔬菜瓜果,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二、头脑宜清静。盛夏酷暑蒸灼,人容易烦躁不安。要“静养勿躁”,避免因情志诱发疾病。三、环境宜清凉。夏天不能整天倚赖空调,要趁着早晚气温稍低时,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精华。四、运动要清心。心静自然凉。伏天不宜长途跋涉,以免伤津耗气。
秋三月 阴气长 缓秋刑 收为纲
闻鸡舞 早起卧 和为贵 肺气清
【读经点睛】秋天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被称为“多事之秋”。因此,秋季养生应注重一个“和”字。
宋代养生家陈直说过:“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可见,秋季注重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立秋”过后,“一场秋雨一场寒”。我国自古以来流传的“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符合秋天“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
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应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正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因此,对中老年人来说,应有“心无其心,百病不生”健心哲理,养成不以物喜,不为己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从而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方可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
冬三月 阴气升 龟蛇藏 冰雪封
冬眠虫 身心静 读经典 诗雅颂
【读经点睛】《黄帝内经》之素问篇讲:冬三月,此谓闭藏。冬季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当此,水寒成冰,大地龟裂,人们应当早睡晚起,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严守而不外泄,以为来年的“春生夏长”做准备。冬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养肾防寒”,务必重视保持精神上的安静,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
  冬季饮食养生应以“藏热量”为主,宜多食羊肉、狗肉、核桃、栗子、白薯等。同时,还要注意“少食咸,多食苦”。 冬季应适度锻炼强身,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参与室外活动,可使身体受到适当的寒冷刺激,有益健康。若能利用冬季多静少动的特点,围炉夜读,更是一件惬意之事。
人五脏 心为君 欲养生 正其心
君主正 苍生幸 心入定 四海平
【读经点睛】心为人的精神、理智与一切行动之主宰。古人云:“养心乃养生之道”。“养心”可以让人除去焦虑和浮躁,得到积极而又从容的生活态度。养身也养心,近年来已是人们的共识。
养心之道在平静,静可以养成,心静如水不忧,久而澄清,洞见其底;静可以固元气,元气固则万病不生,寿命长矣。一有妄念则神驰以外,血随气行,精气昏乱,于是百病相攻。屏息妄念,节制冲动,就没有这些毛病,所以说:“心静可以通神明” 。
古人对修养身心的重视可谓传统深厚。士人在面临浮沉进退时,常用孔孟或老庄的思想化解精神上的困厄。清代内阁大学士张英的《聪训斋语》今天仍可借鉴,他认为:“凡喜怒哀乐、劳苦恐惧之事,只以五官四肢应之。中间有方寸之地,常时空空洞洞,朗朗惺惺,决不令之入,所以此地常觉宽绰洁净。予制一城,将城门紧闭,时加防守,惟恐此数者阑入。”
人五脏 肝为将 十有七 肝火旺
少发怒 勿熬夜 知节劳 肝火泄
【读经点睛】肝脏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肝脏不仅参与食物的消化过程,同时还担负着重要的解毒和排泄废物的任务。但是,肝脏面临着 “四大天敌” 即病毒、药物、酒精和脂肪的威胁。
养肝护肝有“22字法则”可学――多饮水:多喝水可补充体液,增强血液循环,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少饮酒:少量饮酒有利于通经、活血、化淤和肝脏阳气之升发。但不能贪杯过量,多饮必伤肝!饮食平衡: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同时保持五味不偏,不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匀。心情舒畅:由于肝喜疏恶郁,故生气发怒易导致肝脏气血淤滞不畅而成疾。要学会制怒,使肝火熄灭,肝气正常生发、顺调。适量运动:经常开展适合时令的户外活动,既能使人体气血通畅,吐故纳新,又可怡情养肝。服饰宽松:宽松衣带,披散头发,形体得以舒展,气血不致淤积。肝气血顺畅,身体必然强健。
人五脏 肺为相 防寒热 润为上
呼与吸 做一做 瘾君子 不可学
【读经点睛】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秋令与肺气相应,秋天燥邪与寒邪最易伤肺;呼吸系统的慢性疾病也多在秋末天气较冷时复发,所以秋季保健以养肺为主。
一是固护肌表 。肺主一身肌表,风寒之邪最易犯肺,诱发或加重外感、咳嗽、哮喘等,故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适当进补,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风寒等外邪伤肺,是肺脏养生之首要。二是滋燥润肺。秋天气候干燥,人们常有皮肤干燥、口干鼻燥、咽痒咳嗽、大便秘结等症。因此,中秋后气候转燥时,应注意室内保持一定湿度,避免剧烈运动使人大汗淋漓,耗津伤液。三是防忧伤肺。惊思惊恐等七情皆可影响气机而致病,其中以忧伤肺最甚。因此,秋天应特别注意保持内心平静,以保养肺气。四是补脾益肺。中医非常重视培补脾胃(土)以使肺气(金)充沛。故平时虚衰之人,宜进食人参、黄芪、山药、大枣等药食以补脾益肺。五是通便宜肺。
人五脏 脾为仓 常健脾 血气旺
滋脾阴 补脾阳 阴阳平 免疫强
【读经点睛】脾和胃相表里,二者要相互配合缺一不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脾胃不和”。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精神压力大,加之烟酒刺激,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常诱发胃肠消化科疾病,导致脾胃功能紊乱、失常,出现进食障碍,反胃呃气,上腹灼热、饱胀、胁下与脐周腹痛、肠鸣、腹泻或便秘等一系列症状。
脾喜燥,恶湿,怕生、怕冷、怕撑。吃饭过饱伤脾,腹胀时再继续吃饭会使病情加重。健脾宜吃具有补脾气作用的食物,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忌吃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忌吃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忌吃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
人五脏 肾生精 养元气 十年功
肾阳虚 手脚凉 肾阴虚 腰腿瓤
【读经点睛】“精者,生之本也”。肾有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液代谢等功能,被称为“先天之本”。肾亏精损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故许多养生家把养肾作为抗衰防老的重要措施。养肾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养精保肾。人体衰老与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肾气的强弱。《寿世保元》云:“精乃肾之主,冬季养生,应适当节制性生活,不能姿其情欲,伤其肾精。”
食药粥温肾元,填补表髓。肾中精气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供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补肾食品有多种。冬天一般可以选用核桃、枸杞、狗肉、羊肉、黑芝麻、龙眼肉等温性食物。肾阳虚可选服羊肉粥、鹿肾粥、韭菜粥等温肾壮阳之物;肾阴虚宜选服海参粥、地黄粥、枸杞粥等滋补肾精之品。
  适当运动,健肾强身。散步、慢跑、做健身、打太极拳都是健肾强体很好的运动方式,贵在持之以恒。
人六腑 胆为先 致中和 六腑安
人有识 胆气壮 胆越清 脑越明
【读经点睛】哲人言:“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这句话讲的很对!读书入静,世间一切喧嚣荡然无存;读书入理,有与无,得和失,生与死,都让人随风付诸一笑。
&&& &养护肝胆最重要的就是别熬夜。夜晚是人体滋阴潜阳,进行睡补的最佳时段。肝血的净化、再生,肝汁的新陈代谢都需要在这个时间段完成。肝作为疏通人体气机的通道,非常娇气而敏感,一遇到不顺心的事,体内气机就会不顺畅。《黄帝内经》中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不止大怒伤肝,喜怒忧思悲惊,七情太过,都是伤肝的病因。
&&&& 肝气不足,体寒的人可以多吃些补气血的食物。比如,烫过的热酒,辣椒,红参,蜂王浆,当归,阿胶,红枣,桂圆,黑糯米粥等温补食物。有内热的人,温补易燥热,适宜平补的枸纪,黑豆,红豆,莲子等食物,可以用小米加山药、花生、黄豆熬粥健脾养肝。
人六腑 胃为源 水与谷 胃来担
早饭好 午饭饱 晚食少 胃口好
【读经点睛】胃病“三分治七分养”。“七分养”应该在“三分治”的基础上进行。另外,高度精神紧张也是胃病多发的重要原因。
保持有节制的饮食是治疗胃病的关键。养胃应从生活作息上做起,最起码一天三顿要定时定量,最好“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有粗有细,就是要粗细粮搭配。不甜不咸是说不要净吃甜的,或不要吃太多甜的;也不要吃得太咸。三四五顿,是指每天吃的餐数,一般人都是三四餐,怎样安排“五餐”呢―――早餐与午餐中间加一顿点心餐,下午四五时吃一顿,晚饭吃得晚一些,这样总量不变而不是越吃越多。七八分饱是指吃饭要七八分饱,食物以软、松为主。入睡前两三个小时都最好不要吃东西,否则容易影响入睡,如果觉得肚子空可以多喝水。
人六腑 肠为导 顺小肠 通大肠
夜便频 小肠扰 便秘结 大肠闹
【读经点睛】小肠位于腹腔,通过胃消化后的饮食水谷进入小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排除其糟帕。小肠有了问题就会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大小便异常,如腹痛、腹泻、少尿等症状。
心与小肠互属表里,心属里,小肠属表,心之阳气下降于小肠,帮助小肠区别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如果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排泄槽帕。肺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大肠的传导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肺气肃降则大便传导如常,粪便排出通畅。若大肠积滞不通,反过来也影响肺气的肃降。
人六腑 膀胱劳 常提肛 不憋尿
人六腑 三焦连 通则生 塞则病
【读经点睛】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膀胱的排尿功能和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肾气充足,尿液可以及时分泌于膀胱并排出体外,若肾气虚而不能固镊,就会出现小便频繁、遗尿或失禁,肾虚气化不及,则出现尿闭或小便不畅。
三焦也是人体六腑之一。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而是指人体部位的划分,即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眺等。
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人体的气化作用与水谷的运行通路。这些生理功能,实际上是肺脏宣发卫气,散布津液,脾胃运化,肾与膀胱调节水液和排泄尿液等几个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而不是指单一脏腑的功能。
三分养 七分练 知与行 好习惯
动亦动 静亦静 得其神 取中庸
【读经点睛】中庸之道是做人之道,也是强身之道。养生学当以中庸为重要的原则。“度”,是中庸之道的具体化,是具有东方特色的养生智慧。它讲究不及不过,过犹不及。无数长寿老人的养生实践证明,只有认识了这个“度”,把握住这个“度”,运用好这个“度”,才算学到了养生的秘诀、悟出了养生的真谛。
  首先,起居规律,作息有度。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天人合一”颐养生息的起居之道,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应自然,同步天地。其次,有动有静,动静适度。“生命在于运动”。所以,不管是动还是静,都要适度, “过动则损,过静则废”。科学养生,应是以动养身,以静养神,脑体并用,亦动亦静,动静结合。 第三,荤素搭配,营养适度。“养生之道,莫先于食。”古人总结了“五谷为养,五畜为辅,五果为助,五菜为充”的科学饮食方法。营养学家认为,科学的饮食原则是平衡,平衡的营养才是健康长寿的关键。第四,心态豁达,喜怒有度。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为正常表现,但也要讲究“阴平阳秘”。“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如《黄帝内经》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正气内存,病安从来。”
饥而食 渴而饮 昼而兴 夜而寝
知天理 顺天命 逍遥游 大聪明
【读经点睛】《礼记?中庸》开头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率性是道,顺乎自然同样是道,这道即通常说的人生之道。苏东坡的长寿四味药深得此理:
一是无事以当贵。人不要把功名利禄、荣辱过失考虑得太多,如能在情志上任性逍遥,随遇而安,无事以求,这比大富贵更能使人终其天年。
二是早寝以当富。吃好穿好,财货充足,并非就能使你长寿,惟有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尤其是早睡早起,对老年人来说,比获得任何财富更加富贵。
三是安步以当车。讲求安逸,肢体不劳是养生大忌,而应多以步行来替代骑马乘车,多运动才可以强健肢体,通畅气血。
四是晚食以当肉。人应该用“已饥方食,未饱先止”代替对美肉佳肴的贪吃无厌。饿了以后才进食,虽然是粗茶淡饭,但其香甜可口会胜过山珍;如果饱了还要勉强吃,即使用牛羊等美肉制作的佳肴摆放在面前也难以下咽。
  苏东坡的长寿四味药,实际上是强调了情志、睡眠、运动、饮食四个方面对养生长寿的重要性,其实也是这个道理。顺其自然,该吃就吃,该喝就喝,不必刻意强求,反倒能得大聪明。
肴与酒 腐肠膏 声与色 伐命刀
财多藏 人厚亡 气窝心 后悔药
【读经点睛】说到酒色财气,人们多有辨识,有个故事值得一提。相传苏东坡有一日于京都相国寺和佛印和尚对饮。酒意正浓,佛印和尚便挥毫题写了一首“酒色财气诗”来: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墙里藏。
谁能跳出墙垛外,不活百岁寿也长。
  苏东坡看着别有情趣的“酒色财气诗”即度和道:
  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
  世财不义且莫取,和气忍让气自消。
后来宋神宗皇帝和王安石一同游相国寺,看到墙上的“酒色财气诗”颇感新鲜。神宗要王安石和诗,王安石稍加思忖,便吟道:
世上无酒不成礼,人间无色路人稀。
民为财富才发奋,国有朝气见生机。
三首诗是禅悟,也是哲学,个中深意大可一嚼。
人为善 气不伤 淡名利 得圆方
三省身 神和畅 忘忧草 春满堂
【读经点睛】中医的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一旦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但人与人并不一样。正因为如此,养生之道就成了人与七情六欲的搏杀。生之为人不可能没有七情六欲,但关键是放到什么位置上,控制到何种程度。若能淡泊名利,乐而忘忧,与人为善,人间也就满目春色了。
喊一喊 运丹田 扭一扭 筋骨柔
笑一笑 十年少 跳一跳 人不老
【读经点睛】“生命在于运动”。一语揭示了生命的规律。
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体的“三宝”,与生命息息相关,而运动养生则紧紧抓住这三个环节,使人形神兼备,百脉流畅,内外相和,脏腑谐调,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增进机体健康,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动则不衰,用则不退”,是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吕氏春秋》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蠢,动也”。动则身健,不动则体衰。身体的经久比美丽更好,健全的思想富于健全的身体,此话虽短,却道出世上何为幸事的真谛。
健康是智慧的条件,快乐的标志,是富人的幸福,穷人的财富。
睡得着 胜补药 睡得香 神仙觉
不洗澡 毒疮咬 多开窗 保安康
【读经点睛】养身三大事,一睡眠,二便利,三饮食。三事中睡眠第一。睡以安神为主,神以心安为主,应配合年龄,壮年至多七小时至八小时,多睡则智昏头晕眼红胀,四肢疲软。童年必睡足八小时,或过九小时勿碍,老人或病者至多六小时已足。
现实生活中,“神仙觉”难得,不少人不仅入睡难,而且睡眠质量不高。睡眠不好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如肝火过盛,睡觉警觉;胃火过剩,睡觉不安;肝阴不足,睡觉劳累。睡眠不好的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睡眠宜早,勿过十时,老年人以八点为正,勿过九点。(二)枕上切忌思索计算繁琐事,睡时宜一切不思,鼻息调匀,自己静听其气,由粗而细,由细而微细而息。视此身如无物,或如糖入于水,化为乌有,自然睡着。(三)如有思想,不能安着,切勿在枕上转侧思虑,此最耗神,可坐起一时再睡。
食与医 出一源 欲疗疾 食为先
菜与肉 各有性 小杂粮 胜郎中
【读经点睛】医食同源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食疗养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食用、食养、食疗、食忌”之说。很早以前,原始人类就发现有些动、植物既可充饥又可保健疗疾。《礼含文嘉》中记载:“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祖国医学第一部总结性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论及“美饮食”与“饮食有节”能够防病延寿,文中记述的“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和“谷肉果类,食养尽之”,把以药治病和以食调养紧密结合在一起。
《黄帝内经》提倡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以“五谷”、“五果”、“五畜”、“五菜”恰当搭配的日常饮食,能够达到营养培元,蓄精益气,预防疾病,延年健身的目的。唐代养生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强调:“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食愈少 心愈开 食愈多 心愈塞
七分饱 精神爽 十分饱 催人老
【读经点睛】公元前5世纪的周代,出现了专门掌管饮食营养保健的“食医”。此后,醋、酱、糖、豆腐等调料及食品也相继出现。
《黄帝内经》主张:“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书中高度评价了食疗养生的作用,也是食疗养生理论的重大进步。
  东汉名医张仲景治疗外感病时服桂枝汤后要“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在服药期间还应禁忌生冷、粘腻、辛辣等食物,可见其对饮食养生及其辅助治疗作用的重视。
多食咸 血脉凝 多食甜 骨头疼
多食苦 皮毛枯 多食酸 口唇干
【读经点睛】隋唐时期更多食疗专著问世。如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六专论食治,主张“为医者,当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体现了“药治不如食治”的原则。此后《食疗本草》、《食性本草》等专著都系统记载了一些食物药及药膳方。宋代的《圣济总录》中专设食治一门,介绍各种疾病的食疗方法。宋代陈直著有《养老奉亲书》,专门论述老年人的卫生保健问题,重点谈论了饮食营养保健的重要作用。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一书,继承食、养、医结合的传统,对健康人的饮食做了很多的论述,堪称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了谷物、蔬菜、水果类药物300余种,动物类药物400余种.皆可供食疗使用。此外,卢和的《食物本草》、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及费伯雄的《费氏食养三种》等著作的出现,使食疗养生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小米粥 人参汤 常食粥 滋阴阳
大白菜 菜中王 吃半年 药铺荒
【读经点睛】中医对饮食的认识与中医传统医学理论融汇贯穿,创立了完整的食疗理论。“药食同源”,食物与药物同样,有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以及食物归经之说。就拿西瓜来说,中医认为西瓜性寒,能解暑热、止泻、利小便,但吃多了容易腹痛、腹泻;荔枝性温,能养血、生津、理气止痛,但多吃荔枝容易导致上火,口舌生疮,重者流鼻血,同样都是水果,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却截然相反。
食物的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如辛辣的食物易入肺经,如受寒凉时,吃些辛辣的食物能使寒气散发,不易感冒、咳嗽,可是辛辣过度,反倒引起躁咳,并因为肺主皮毛,肺热太重,皮肤上易生疖疮。
冬萝卜 夏生姜 经常吃 胜药方
鱼生火 肉生痰 菜豆腐 老少安
【读经点睛】中医对食物的认识更细致、更人性化。将食物的性格、脾气、特长以及存在的缺点都作了条分缕析,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特点去选择对胃的食物。
中医非常注重天人合一。人活在天地间,要不断地去适应气温变化所带来的温热寒凉,也就是春夏秋冬。天热多吃一些清凉的食物,天冷了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始终与自然保持着一种平衡和谐。如果天热了你去吃狗肉,那马上就会热出病来,造成鼻冒火、咽喉疼痛、大便干燥、胸闷心烦;如果天冷了你去吃西瓜,轻者胃痛、腹痛,重者腹泻、腰痛,这就是顺者昌、逆者亡的道理。
半块瓜 药不抓 四季蒜 病不沾
桃养人 杏伤人 李树下 埋死人
【读经点睛】食疗养生,方法多多,各具特色。下面的《养生食疗歌》便是其集中的体现――
谷物菜畜养身宝,四性五味任君调。
盐醋防毒消炎好,韭菜补肾暖膝腰。
萝卜化痰消胀气,芹菜能降血压高。
胡椒驱寒又化湿,葱辣姜汤治感冒。
大蒜抑制肠炎发,绿豆解暑最为妙。
香蕉通便解胃火,健胃补脾食红枣。
蕃茄补血美容颜,禽蛋益智营养高。
花生能降胆固醇,土豆消肿又利尿。
鱼虾能把乳汁补,动物肝脏明目好。
生津安回数乌椒,润肺乌发食核桃。
蜂蜜润燥又益寿,葡萄悦色令年少。
勿妨劝君多食疗,定必少提药包包。
站如松 坐如钟 走如风 卧如弓
写大字 绘丹青 闻书香 气自雄
【读经点睛】书画艺术不但是一件雅事,而且是一项宁静身心、平衡心态的体育活动。写字作画,不“静”不能为,惟有“静”,方能怡情,方能养性。忘情笔墨,不思声色得失,不想荣辱进退,心颐则体畅,体畅则身心俱安。
书画最直接受益的是手臂肌肉能得到多方位的锻炼,调节呼吸功能,进而使气血流畅,延缓大脑和身体其它零部件的衰老,减少疾病。
苏东坡说:“笔砚纸墨皆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陆游也说:“一笑玩笔砚,病体方知轻。”经常习书作画,方能体味乐在其中。如画林、竹、山、云,“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使人有成仙脱俗之感。现代书画家王学仲的行书“砚墨醉一生”,言及了书画的真谛。
头顶天 阳之首 经络通 勤梳头
早中晚 三百梳 日月明 开天目
【读经点睛】头是五官和中枢神经所在,经常梳头能加强对头面的磨擦,疏通血脉,使头发得到滋养,牢固发根,防止脱发;能聪耳明目,缓解头痛,预防感冒;有助于降低血压,预防脑溢血,防止大脑老化,延缓脑衰老。
   梳拢头发可使硬发变软,使软发挺起。正确的梳拢方法是,首先从梳开散乱的毛梢开始,用刷子毛梢轻贴头皮,慢慢地旋转着梳拢。用力要均匀,如用力过猛,会刺伤头皮。先从前额的发际向后梳,朝相反方向,再沿发际从后向前梳。然后,从左、右耳的上部分别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进行梳理,最后让头发向头的四周披散开来梳理。在梳头时,同时将身体向前屈或向后仰,以促进血液循环,这样效果会更好。一处每次梳5~6次,平均一天梳拢300下左右为宜。
人双眼 精之窠 目生辉 体健硕
熨眼法 天天练 远看山 不花眼
【读经点睛】“养生先养眼”。眼睛是人体感受器中最敏感、最精细的器官。当身体任何一部分出现问题时,都对眼睛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经常看电脑、电视,使我们长时间目不转睛,眼睛肌肉就容易衰弱衰老,视力很快退化。经常给眼睛做做按摩,对改善视力、保持健康、缓解压力都有功效。
患有青光眼、白内障、结膜炎、麦粒肿、干眼症等眼疾的人平时最好少吃蒜。中医认为,长期大量地食用大蒜会“伤肝损眼”,因此,眼病患者应尽量不吃大蒜,特别是身体差、气血虚弱的病人更应注意,否则时间长了会出现视力下降、耳鸣、头重脚轻、记忆力减退等现象。除了要少吃大蒜外,得了眼病,最好多吃点养眼的食物。&
人要老 腿先老 练腿功 宜赶早
晨与夕 健步走 日三千 九十九
【读经点睛】由于年老体衰,生理功能减退,许多老年人往往静多而动少,习惯于久坐、久卧,动静严重失衡。老年养生,贵在动静结合。俗话说,人老腿先老。老年人由于血管硬化,肢体末梢血液循环不良,双腿的功能也随之减退;老年人骨质疏松,骨骼肌肌力减弱,腿脚不灵,步履缓慢;老年人平衡机能减退,双腿行走也远不如年轻人稳健。要改善这些不良状态,加强腿部的锻炼势在必行。 
 “健康长寿始于脚下”。古人云:“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上老;天天千步走,活到九十九。”人活着就要运动。有事没事,早晚外出走走,以步代车,时而快步、慢走及“花样行走”。花样行走有倒退行走、横向行走、八字行走、脚尖行走等。持之以恒地稳步健走,有利于精神放松,减少焦虑、增加食欲,有利睡眠。经常步行锻炼还有利于防治关节炎及许多脚部疾病。行走时脚部肌肉的收缩和松弛,使静脉血管的流速增强,确保血液循环和回心血液的畅通无阻,将营养物质不断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使其得以濡养,有益健康。
树有根 人有脚 树要枯 根先竭
涌泉穴 热水泡 拇指搓 筋骨活
【读经点睛】“树老根先竭,人老脚先衰。”医学研究认为,脚是人体重要的组织部分,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称为人的第二心脏。人的双脚有成千上万的神经末梢与所有器官的组织相连。脚远离心脏和受体重的压迫,容易出现供血不足和静脉回流障碍,诱发多种疾病。
我国古代医生和养生者,早就认识到下肢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发明了相应的保健操。源于宋,兴于明,盛于清,现在仍为不少人操练的八段锦中,就有背后七颠百病消的踮脚运动。
俗话说:“睡前洗脚,胜似补药。”中医认为洗脚能起到按摩脚掌的作用,睡前用热水洗脚益处多多。“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要养成每晚睡前用40~50度温热水洗脚的习惯。洗脚时应先泡后洗,同时用手搓脚,起到推拿按摩脚的作用,可舒筋活络,活血化瘀,促进气血运行,故能祛病强身,减缓衰老。
仁乐山 智爱水 享地利 选风水
风水好 子孙昌 安其居 洪福广
【读经点睛】一方水土养育一个人。传统养生理论强调“选风水,安其居”,不是迷信,而是有其科学依据。风水最简洁的表述是建筑的时间和空间、形势和方位不同,其所秉之气也不同,从而对居住者的生存状态产生不同的影响。
现代风水理论不再与封建迷信相提并论。现代风水学已经是一个包容环境学、地质学、建筑学、健康学在内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功能主要在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家居环境、办公环境等方面达到人与环境、人与建筑的完美相处,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个风水概念中的环境不仅仅是自然环境,还包括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内部的生理环境(含中医的经络气血)、精神心理环境。一个采光好、阳光明媚的居室环境会让你阳光灿烂,心情愉快。一个采光差、阴沉的居室环境则会给人一种阴森恐怖、沉闷的感觉,让人无精打采,沉默寡言,不利于身心健康。
环境风水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选好环境风水会让我们身心健康,好运连连。
亚圣府 养生堂 传经义 授偏方
养生汤 劝世铭 养生经 继世长
【读经点睛】 “慈悲心一颗,宽容一尺,道理三分,慎字一升,忠义一斗,孝顺十分,老实人一个,好心肠要紧。”――“孟府养生汤”作为养心修身的秘笈世代相传。它味平、性和、守中,具有鲜明的儒家特色。
慈悲心,讲究“爱”字当头,有了爱,天下才有温暖,人生才有意义;宽容是中庸之道,亦是和谐的基石,人有宽容之心才能入祥和之境;道理人人会讲,但是不少人讲的是歪理,人讲正理才会走正道;人不慎难成君子,不忠不义不孝顺,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从古到今,老实人不吃亏,好心肠有好报。与其说这是“养生汤”,还不如说这是“圣贤汤”,依此做人,即是得道。
《孟府养生经》是孟府所传,今天钩沉发微,挖掘整理而成。它还在发展,还在升华。其圣贤气象,道冠古今;养生金言,泽被万世。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没有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食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