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宝宝耳朵的上面耳尖处有点凹下去的痘印怎么去,是刚生下来就有的,用什么方法才能恢复过来?非常感谢大家!

每个宝宝的降生都是每个家庭的幸福,宝宝到来让每个家庭都重新有了生机。不过有的父母发现宝宝在出生后脸上有红印,这该怎么办呢?今天就来跟大家说一下吧,好让不了解的父母知道应该怎么做。

1伤害宝宝眼睛健康的9大杀手

  No 1:受感染的洗刷工具

  不要看宝宝小就随便找一个脸盆或者为了表示你们的母子或者父子情深就与宝宝共用一套洗刷的工作。宝宝也是需要一套专用的。共用的洗刷工具,最容易使父母与宝宝之间产生交叉感染。

  宝宝虽小,也要有自己的专用脸盆和毛巾,并定期清洗、消毒。毛巾最好选白色的小方巾或小毛巾等质地柔软的棉纱织品。一般用清水洗脸,不用香皂、洗面奶。

  也不可以用成人的手帕或直接用手去擦宝宝的眼睛。给宝宝清洗眼部的时候,先把几个棉球在湿水里沾湿,再挤干水分,每一只眼睛都要换一个新的棉球,从内眼角向外眼角擦就可以。脏脏的手巾千万要远离宝宝。

  No 2:吵杂的噪音

  吵杂的噪音不仅会令宝宝心烦多梦,睡眠不好,而且还会影响宝宝的视力。有研究指出,噪音能使人眼对光亮度的敏感性降低,还能使视力清晰度的稳定性下降。例如噪音达70分贝时,视力清晰度恢复到稳定状态时需要20分钟,而噪音在85分贝时,至少需要1个多小时。

  再者,噪音还会使色觉、色视野发生异常,使眼睛对运动物体的对称性平衡反应失灵。因此,小宝宝的家里不要摆放高噪音的家用电器,看电视或听歌曲时,为了宝宝,也为了自己,不要把声音放得太大,宝宝居室里要注意环境的安静。

  No 3:刺眼的强光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让宝宝在外头走动走动,抱着宝宝外出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但是,宝宝到户外活动要防止太阳直射眼睛。如果阳光太强,可以临时用纱巾遮盖一下,以避免强光刺激宝宝的眼睛。

  宝宝晚上睡觉时,一般可以不开灯。如要开灯,灯光也不要太强,要把灯罩起来,或者光线从地上射出,免得灯光刺激眼睛,影响宝宝睡眠。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爸爸妈妈都想把宝宝的每时每刻都纪录起来,所以,非常的喜欢带着宝宝到各个地方,拍下各种可爱的照片。但是,婴幼儿照相时也不能用闪光灯照相,因为闪光灯的强光会损伤视网膜,记得要关闭闪光灯。

  No 4:床上的吊挂物

  其实,挂在宝宝床头上的小玩具也可能会影响到宝宝的视力,宝宝的眼光总喜欢追随着可爱的小物体,如果挂的位置一成不变,可能会造成宝宝眼睛斜视。

  所以宝宝床头的玩具要挂对位置。很多妈妈喜欢在小宝宝的床栏中间系一根绳,上面悬挂一些可爱的小玩具。因为宝宝多是远视眼,如果把玩具放得特别近,要使劲调节眼睛才能看得见,这样时间久了,宝宝的眼睛较长时间地向中间旋转,就有可能发展成内斜视。

  正确的方法是把玩具悬挂在围栏的周围,并经常更换玩具的位置和方向。另外,用玩具逗宝宝,也不要把玩具放在离眼睛太近的地方。

  No 5:一成不变的睡姿

  睡姿也会影响宝宝视力,这可是很多的父母意想不到的事情。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宝宝黑黑亮亮的眼睛不知道迷死了多少人。所以“斜视”这个词,我们一定不能让它出现在宝宝身上。眼睛斜视,不仅影响美观,更影响孩子的视力。

  宝宝出生后喜爱俯卧睡觉(即趴着睡),睡觉时如果一侧压一只眼,那么这只眼发生视力障碍的机率会比较高。如压着两只眼,那么两只眼容易出现视力问题,小时易患远视、弱视、散光、斜视,部分还会发展为近视。如果从地心引力学说看,他的眼球容易向后部延长而可能诱发轴性近视。

  所以,宝宝睡眠的位置要经常更换,造成不要长时间地向一边睡。有些妈妈总是让宝宝睡在自己身旁或床里面,使宝宝总是向母亲方向看,日久后会形成斜视。

  No 6: 无形的X线

  当家里的电视机开着时,显像管会发出一定量的X线,宝宝对X线特别敏感,如果大人抱着宝宝看电视,使宝宝吸收过多的X线,宝宝则会出现乏力、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白细胞减少、发育迟缓等现象。

  现在,几乎所有的宝宝都会喜欢动画片,而如今的早教信息也是通过碟片来传递给宝宝的,很多家长为了能够让宝宝得到更多的精神食粮以及早期教育的培养,除了去早教中心之外最简单最经济的就是买来碟片给宝宝看。

  所以,为了防止无形的X射线,宝宝看电视要分月龄分时间,越小月龄的宝宝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就要缩短,1岁左右的宝宝每天只能看10分钟,那么随着宝宝的长大,电视时间可以逐渐延长到半小时。

  No 7:玩得太累

  妈妈总是太爱自己的宝宝,只要宝宝喜欢的,眼泪攻势就可以把妈妈应付过去了。但这其实是让疲倦这个无形的杀手伤害了宝宝的眼睛。现在电子才产品充斥着市场,宝宝经常会盯着手机或者ipad 一直不眨眼,宝宝的眼睛可累着了,视力也差了。

  长时间、近距离地用眼,会导致宝宝的视力直线下降。在此期间,要特别注意限制宝宝近距离作业的时间。一般每次不应超过30分钟。经常带宝宝向远处眺望,引导宝宝努力辨认远处的一个目标,这样有利于眼部肌肉的放松,预防近视眼。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要因为宝宝用一双水亮水亮的眼睛对着你,你就心软了,这事情是绝对不可以有丝毫的退让。

  No 8:小虫粉尘的入侵

  环境会产生很多很多的灰尘等异物,宝宝经常张开他那明亮的大眼睛,那个空气里许许多多杂物却在无形的伤害了宝宝。

  宝宝的瞬目反射尚不健全,防止眼内出现异物也很重要,如果宝宝所处的环境应该要清洁、湿润;打扫卫生时应及时将宝宝抱开;宝宝躺在床上时不要清理床铺,以免飞尘或床上的灰尘进入小儿眼内。

  为了宝宝的健康,要经常的带着宝宝去散步,但是现在是初冬季节,天气转冷的同时风也大了,所以,外出时如遇刮风,用纱布罩住宝宝面部,以免沙尘进入眼睛;洗澡时也应该注意避免浴液刺激眼睛。要防止尘沙、小虫进入眼睛。一旦异物入眼,不要用手揉擦,要用干净的棉签蘸温水冲洗眼睛。

  No 9:锐角的玩具

  为什么说眼睛受伤也是隐形杀手了?当眼睛受到伤害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自我的保护,但是,小月龄的宝宝还没有这种条件反射或者躲避不及。这个隐形杀手就是欺负宝宝年纪小,不懂的保护自己。所以,爸爸妈妈就要肩负起这个责任。

  人的眼球部分暴露在眼眶的外面,易遭受外界各种致伤因素而损伤,由于宝宝的自我保护能力差,受眼外伤的机会相对较多,不要给宝宝玩任何带有锐角的玩具。

  会走路的宝宝要小心预防眼外伤。不要让宝宝拿刀、剪、针等尖锐物体,带锐角的家具也最好能把角包上,以免因走路不稳摔倒而让锐器刺伤眼球。另外厨房里的开水、热油、火苗,家里的宠物,节假日的鞭炮都可能给宝宝的眼睛造成损伤。

2新生儿脸上有红印怎么办

  首先就是可以通过清水来给孩子擦洗,但是力度一定要适中,因为毕竟是新生儿,皮肤各方面都还是比较敏感脆弱的,所以多选用一些材质较好柔软点的毛巾,如果通过清洗发现颜色变淡变浅,则可不必担心。

  另外就是如果通过清洗不能达到消退的效果,那我们就要根据印记的颜色形状来判断孩子是否患有其他的疾病,例如,如果孩子脸上的印记凸起不规则,则要考虑是血管溜,这种疾病一定要尽早治疗否则可能会引起孩子某个部位的畸形。

  最后,还有一种情况可能就是胎记,很多人都知道胎记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大的,所以如果胎记长在脸上的话,一定要尽早的预防,所以可等到孩子四五岁左右的时候,用纯金的收拾在胎记上不断摩擦可有效防止胎记的增长。

3爸妈这些行为伤害宝宝听力

  声音超过85分贝可造成损伤

  噪音大小的衡量标准是用分贝为单位,我们日常普通谈话声为30-40分贝,高声说话为80分贝以上,大声喧哗或高音喇叭为90分贝。40分贝以下的声音对儿童无不良影响;超过70分贝的噪音会对小儿的听觉系统造成损害;当达到80分贝时,儿童就会感到吵闹难受;如果噪音经常达到80分贝,儿童会产生头痛、头昏、耳鸣、情绪紧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85分贝以上的声音就会对婴幼儿的听力有损伤,严重者甚至可能造成永久性损伤。

  爸妈这些行为伤害宝宝听力

  对于孩子来说,特别是小宝宝,听力发育还不完善,经常处在噪音环境中,会影响孩子的听力,甚至造成永久性伤害,因此家长一定要警惕。

  1.在封闭空间里大声听音乐

  有的家长喜欢大声听音乐或者像前面那位妈妈一样K歌,但是在相对密闭的空间里,无论是酒吧还是KTV还是宝贝自己的房间,只要长时间处于大于120分贝的环境中,对耳鼻咽喉,尤其是耳朵极易造成伤害。所以妈妈们最好不要带他们去歌舞厅、酒吧等娱乐场所,当宝贝在自己的房间里听音乐的声音过大时,妈妈要适时提醒一下,别让音响毁了宝贝的听力。

  2.经常玩噪音玩具

  各种有声有色的电动玩具,在启发孩子智力的同时,过大的声响,可能对孩子听力造成音伤害。专家提醒,在购买小年龄孩子的玩具时,一定要仔细挑选,切勿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幼儿。下面一组玩具噪声测试数据可大致反应儿童所面临的玩具噪声污染:

  玩具机动车发出的噪声在10公分距离内为82-100分贝;

  大型音乐枪在100公分距离内的噪声值为74~107分贝,最大可达130-140分贝;

  一种经过挤压会吱吱叫的空气压缩玩具在10公分距离内的音量可达78-108分贝;

  鞭炮在3米距离以内的平均噪声值达125-156分贝;

  载人电动玩具车的声级最高,达74-97dB(分贝),这类玩具车多出现在公园或大型商场等处的儿童游乐场所;

  惯性儿童玩具的声级最低,为52-81dB,但是大部分儿童玩具的声级都超过了60dB。

  许多父母认为宝宝的耳屎对宝宝有害无益,所以常常动用诸如牙签、棉签、耳勺等器具去掏宝宝的耳屎,而且一定要掏干净为止。但是小宝宝的外耳道还远没有发育成熟,而且外耳道由于大多呈扁平缝隙状,不容易操作,加上耳内皮肤很娇嫩,经常掏耳屎很容易造成一些不良后果:轻者掏伤耳内皮肤而引起炎症,生疖长疮,严重的可能会把鼓膜捅破,导致宝宝听力损伤。

  生活中有一类噪声源尚未引起大家的重视,那就是家用电器产生的噪声。据测定,在离人1米距离内,音量放大的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的声级可达60-70分贝;电风扇为42-0分贝;电冰箱为34-50分贝;洗衣机转动时马达声为60-70分贝;电吹风为55-90分贝;电动剃须刀为47-60分贝;音响的声级可高达90分贝。

  可见,有时家用电器的噪声不比马路上的汽车喇叭声低。要使家庭降低或避免噪声的危害,在选购家用电器时应尽量不要把发出噪声大的电器放置在同一室内,看电视、听音乐时声音不要开太大,不要让孩子长时间呆在噪音大的家电房间。

  孩子患感冒、头痛发热时,如果盲目注射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耳毒性药物,会导致少数过敏体质的孩子内耳听觉器官中毒,听力明显下降甚至耳聋。如果病情发生在学说话之前,孩子就可能变成聋哑人。据统计,因使用这类药物引起的耳聋占药物性耳聋的97%。因此,孩子生病时,家长千万不要私自给孩子乱吃药。

4把尿不把尿究竟拿什么来做衡量

  大部分被把尿的宝宝家里面都有一个自认为很有经验的老人,他觉得你小时候,你爸小时候,她小时候都是这样,哪儿能给孩子用纸尿裤,所以很多老人甚至从你的娃一出生起就开始“嘘嘘”~还有随着把尿成功的欢呼声。

  1、对娃的脊椎不好

  2、对娃的括约肌不好,会让娃可能有尿不会自己尿,而一把没尿也会憋出尿

  3、对娃的心理不好,你想啊,本来玩的好好的,突然被拎起来小便啥的,还有那么多嘘嘘嗯嗯的伴奏,舒服不?害怕不?

  4、容易引发痔疮和脱肛(这点在自得欣然医生的帖子里有图片,触目惊心啊)

  一、把尿能达到训练孩子控制排便的目的吗

  婴儿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3岁左右才完全发育成熟。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在此之前,孩子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排便排尿的。

  尤其是1岁以前,与其说把尿是训练孩子,不如说是训练家长找到孩子比较容易排尿的时间,比如吃奶后5-15分钟,睡醒后。这还是比较成功的排尿训练。

  失败的排尿训练在1岁前比比皆是,后果是孩子完全不知道根据便意排尿,只知道根据被把这个动作来反射性排尿。比如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晚上不能安睡,非要把一泼尿才能接着睡,甚至白天都不把不尿,只知道因为憋尿而哭闹。

  1岁之后,孩子们开始有了一点控制便尿的能力,但是并不完善。这和老年人控制不好大小便是一个道理。很多家长苛求孩子,一旦孩子把尿时不尿,或者不把尿的时候自己尿了,就会责怪孩子,甚至用呵斥打骂的方法来要求孩子尿尿之前必须告诉家长。这样的家长,等老了之后,自己大小便控制不好的时候,要祈祷你的子女不要为此而呵斥你哦。

  二、不把尿,少把尿,孩子更早学会自主便尿

  实际咨询中发现,晚上穿纸尿裤睡觉的孩子,很多在2岁前后甚至更早就能够控制夜尿,或者整夜憋尿到早上。而夜里把尿的孩子,2岁时多数还需要烦劳父母半夜起来把尿。

  白天也不把尿,或很少把尿的孩子,更是普遍较早开始主动告知便尿,较早开始会使用尿盆,或蹲下尿尿。

  这是因为不把尿和少把尿的孩子,一直以来都是依据便意来排尿的,所以对便意的掌握比较好。而过多把尿的孩子,始终在根据便意排尿和根据把尿动作排尿之间被混淆,对便意的掌握很差。

  三、用纸尿裤好不好

  纸尿裤最大的问题是不环保。因为其中的吸水成分是不能降解的。另外穿着纸尿裤总没有光屁股舒服。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其他问题了。传说中纸尿裤的很多问题,都是谬论,甚至可笑的谬论。妈妈完全可以放心使用。

  而且也推荐妈妈们至少在宝宝睡觉时给穿上纸尿裤,这样可以让宝宝睡得更好些,妈妈也休息的好些。

  四、怎样适当把尿?(该论点是针对部分“难做”的麻麻,本人无论如何都不主张把屎把尿)

  孩子会爬,尤其是会走之后,很多妈妈发现,适当把尿是很方便的事情。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适当把尿也确实是可行的。

  适当把尿,可以在6个月之后,宝宝睡醒后,吃奶后10-15分钟尝试把尿。而且要做到“四不”:

  (1)过早。孩子出生后头几个月,便尿频繁,且规律性差,自己也完全没有控制便尿的能力。

  (2)不强迫。如果宝宝打挺反抗,要立即放下宝宝停止把尿。尊重孩子体现在每个养育细节。

  (3)不要在宝宝玩耍得正开心,专注的时候把尿。否则会影响宝宝的专注能力。有不会尿尿的人吗?但专注能力如果不好好保护就会失去。

  (4)不要夜里把尿。

  把尿的妈妈还要知道一个普遍规律——孩子即便一开始很配合把尿,也迟早会开始反抗把尿。很多孩子在10个月左右开始,很多孩子更早。这不是孩子“学坏了”,而是孩子对尿意的感觉发展了。

  他们开始在被把尿的时候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尿,还不想尿。另一个原因是自主意识的增强,开始讨厌被强迫做事情。于是很多孩子即便有尿,也不肯被把。“把就不尿,一放下就尿”,这是很多喜欢强迫把尿的妈妈的抱怨,也是很多宝宝反抗强迫把尿的方法。虽然妈妈会觉得不如以前随便把尿那么方便了,但你愿意因为宝宝的发展进步而惩罚他吗?

  五、“尿布+纸尿裤”经济而舒适的选择

  白天尿布+晚上和出门时纸尿裤,这是很多妈妈的选择。一来更经济,二来夏天宝宝更凉快,三来可以避免和反对使用纸尿裤的家人起太大的冲突。

  六、宝宝讨厌把尿,也讨厌尿布,怎么办

  很多宝宝七八个月开始会讨厌穿尿布。于是很多妈妈干脆白天只给孩子穿裤子,尿湿了就换一条干净的,一天七八条裤子足够了,晚上扔进洗衣机一起洗,一点也不劳累。如果怕宝宝不穿尿布尿了床铺和沙发,可以在宝宝坐着玩耍的时候,铺上大隔尿垫,或者干脆白天就用大号隔尿垫把沙发和床铺上。

  现在购买隔尿垫很方便,一平方米见方的,两面细绒的隔尿垫只要几十元钱而已。孕婴店买不到,可以到淘宝上买,样式图案都有很多选择。

  七、真正有效的排尿训练

  宝宝1岁半左右,很多妈妈发现给宝宝有时能在尿尿前提前告知了。这意味着妈妈可以开始做些简单基本的排尿训练了。(当然,如果继续给宝宝穿纸尿裤,等到2岁再开始训练也是完全可以的,且宝宝会学得更快。)

  准备一个可爱的尿盆是个不错的选择。一个方便而可爱的尿盆会让宝宝更愿意在有尿的时候主动去找尿盆,或者告诉大人。还会让宝宝慢慢学会自己脱裤子提裤子,学会控制自己准确坐上尿盆的动作,和不尿到外面的技巧。这些能力的提高,还会增强宝宝的自信。(如果这时还在把尿,甚至因为宝宝不配合把尿或不提前告知尿尿而呵斥宝宝,宝宝能学会什么呢?)

  市面上卖的尿盆有很多种,有跨坐的,靠背式的。妈妈可以根据宝宝的爱好来选择。一种不喜欢就换一种试试。

  很多妈妈发现,领宝宝到卫生间,让宝宝学习蹲下尿尿也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

  国外很多父亲在帮两三岁的男孩子学习尿尿时,会带宝宝到尿盆或者小马桶旁边,或者在马桶旁摆个脚凳,丢一个麦圈到水里,让男孩子瞄准麦圈“开火”。这样积极引导的创意,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排尿训练时的好思路。

  还有一个广泛适用的办法,就是大人上厕所的时候让孩子进来“观摩”。小孩子都是从模仿中学习的,尤其喜欢模仿大人的做法,做起来觉得自己很厉害的感觉。告诉宝宝,“妈妈想尿尿了,要去厕所,坐在马桶上,然后嘘嘘,然后起来提裤子,然后冲水。”很多宝宝会仅仅因为喜欢冲水而喜欢使用马桶的。

  小屁屁的困扰,一是尿液的浸泡,二是外伤。

  无论使用尿布,还是纸尿裤,都要注意勤换,勤洗屁屁,必要的时候用护臀霜或者香油保护臀部皮肤。要给小屁屁留出晒太阳和通风的时间。

  如果不穿尿布或者纸尿裤,请尽量给孩子们穿闭裆裤,而不是开裆裤,无论男女。这样可以保护孩子的屁屁不被脏东西和细菌沾染,也可以让男孩子的小鸡鸡减少磨伤刮伤的可能。有的妈妈抱怨穿闭裆裤会经常尿湿裤子。实际上不就是多洗几条裤子吗?就准备个五六七八条呗。晚上过一次水,洗去大部分尿液后扔进洗衣机,何其方便。

  不仅不应给小婴儿把尿,也不应给大婴幼儿把尿。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孩子会感觉尿排在纸尿裤内的不适感。先是尿完后给予家长提示;逐渐就会在尿前给予提示。家长需要耐心等待,2岁左右,婴儿就会有一定表示了。频繁把尿容易造成肛裂,这与腹压频繁增高对本身较僵硬的肛门压迫所致。

  给婴儿把尿并不是一件好事。把尿既不利于婴儿髋关节的发育,也容易造成婴儿脱肛、肛裂等现象。1岁半左右的孩子就逐渐有自主排尿意识了,到时因势利导很容易形成排尿习惯,戒掉尿布。有人担心尿布使用时间长,可能影响孩子的生育能力,其实国外已经使用了几十年,也未发现这种现象。

  纸尿布(尿不湿、纸尿裤)影响孩子生殖器发育是不科学的说法。很多国家已用几十年也未发现类似问题。倒是传统的"把尿"或"把便"方式,容易造成婴儿脱肛现象,造成痔疮的前提。中国人痔疮发病率高与幼时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关系。

  孩子带纸尿裤并不是为了使大人省事,关键是不要给孩子造成不良刺激。待孩子2岁后会感到排尿或排便至尿裤内不舒服时,家长就要因势利导带孩子到坐便器的地方,使孩子形成排便与坐便器的关系,很快就会建立正常的排便习惯。懒惰的家长为了省事,就会使孩子过度依赖纸尿裤。

  使用纸尿裤与训练孩子排便没有任何冲突,训练排便并不意味着把孩子排便。孩子能够接受排便训练的前提是:1.能感到排便到身上不舒服;2.对坐便器和排便产生联系;3.孩子有能力使用坐便器。能够接受这些前提的孩子应该不早于1岁。一般1岁半开始训练坐便如厕比较合适。

  对于1岁以下的孩子不提倡把尿,不利于膀胱储尿功能建立。对于把便,一般孩子大便前都有一些面部表情,如眼睛发红,嘴角向两边使劲裂嘴,或者发出吭吭的声音,孩子可能要大便了,这时把便是可以的,但是把便的时间不要长,一般5分钟左右即可不要超过10分钟。随着孩子6个月学会坐以后,建议坐盆大便。

  把尿问题已经多次陈述过我的观点---不主张过早把尿。因为宝宝的排泄功能及自控能力到2~3岁才逐渐完善,孩子的一切能力都要遵照其生理发育规律,否则会有相应的弊端。夜间给孩子带上尿不湿,大人孩子都能睡个安稳觉,何乐而不为呢!

  过早把尿除了节约几块尿布之外,总的来讲是弊大于利,我是不主张这样做的,国外的宝宝带尿不湿都是到2~3岁,只有到这个年龄段,孩子才有控制排尿的能力。

  长期被把尿的孩子会有反复,因为把惯了失去自我控制的愿望。同时也要明白4岁的孩子会急于玩而尽量憋住尿屎,以为那样可以多玩点时间。可以:固定时间让孩子去上一下厕所;固定时间提醒上厕所;一但尿在身上不要急于换衣服,让孩子感受一下不舒服;不打骂不给压力。

5宝宝换牙期父母应注意的7个问题

  换牙期应注意乳牙是否滞留或早失

  乳牙脱落有一定的时间和顺序,应脱落而不落称乳牙滞留,其后果往往是恒牙不能在正常的位置萌出。大多数孩子在五六岁时开始换牙,也有的从4岁开始,个别孩子会迟到7-8岁才掉第一颗乳牙。当发现孩子的乳牙还未脱落,新牙已从旁边长出,看起来像是“双排牙”。这时应尽快带孩子去医院拔除滞留的乳牙,腾出位置,以利恒牙萌出;若乳牙在应脱落之前就脱落了,称为乳牙早失,这往往会造成两侧邻牙向缺牙空隙倾斜,使缺牙间隙变小,恒牙因间隙不够而错位萌出。此时应在乳牙缺隙处戴缺隙保持器(由儿童口腔科医生订做),防止两侧牙齿倾斜,以保持恒牙应有的萌出位置,直至恒牙萌出。

  换牙期应注意恒牙萌出是否有困难

  乳牙过早脱落,孩子习惯用牙床咀嚼、舔吮,牙床会变得肥厚,阻碍恒牙萌出。因此,如果孩子已到换牙的年龄而恒牙未长出,应带孩子及时到医院检查,以取得医生的帮助。而恒牙萌出时出现轻度拥挤、扭转是正常的现象。

  换牙期应注意预防和治疗乳磨牙龋病

  换牙期乳磨牙易患龋病,如龋齿引起根尖病,可影响继承恒牙的生长萌出,因此要注意乳磨牙龋病的及时治疗和预防,绝不能有“乳牙迟早要换,坏了也不必治”的错误观念。

  换牙时宜多吃耐嚼食品

  孩子到六七岁左右,恒牙就开始陆续萌出,替换原有的乳牙。有些孩子恒牙虽已萌出,乳牙却常常不肯“让位”,迫使恒牙不得不从乳牙的内侧长出,形成“双层牙”,造成恒牙排列不整齐。引起乳牙滞留迟脱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孩子进食过于精细,没有充分发挥牙齿的生理性刺激。牙齿的主要功能是咀嚼食物,咀嚼食物能促进乳牙牙根的生长发育以及自然吸收、脱落。因此,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应让孩子多吃些耐嚼食物,以保持对乳牙良好的刺激作用,促使乳牙按时脱落。当孩子门牙和后磨牙都已萌出,可给其增加些芹菜、玉米、苹果等食物,使换牙顺利完成。

  换牙期应注意纠正孩子不良习惯

  在换牙期,乳牙与恒牙共存,恒牙刚刚萌出,特别是作为“咬合关键”的“六龄牙”,体积大、咬合面窝沟多,容易滞留食物残渣,加之多数儿童刷牙不彻底,常容易发生龋坏。此时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正确地刷牙。在换牙期,乳牙松动即将脱落时,儿童常习惯用舌舔松动的牙,这是一种不良习惯,会影响恒牙的正常萌出,应及时给予纠正。

  牙齿错位咬合会影响容貌

  儿童在换牙期,牙齿在替换,颌骨在发育,随之逐渐建立咬合关系,有时会出现暂时性的错位咬合,在牙齿的发育过程中,往往能自行调整而恢复正常。有的错位咬合,如因上唇唇系带位置过低而造成上前牙间隙过大,或个别牙齿出现的反颌,应尽早去医院诊治,否则将影响孩子的容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凹下去的痘印怎么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