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会长胖,有哪些中药是补血补气的中药利水的

哪些中草药有它们独特的功效?作业上我有一道题不会,这道题是这样的:你还知道哪些中草药?它们有哪些独特的功效?_百度作业帮
哪些中草药有它们独特的功效?作业上我有一道题不会,这道题是这样的:你还知道哪些中草药?它们有哪些独特的功效?
哪些中草药有它们独特的功效?作业上我有一道题不会,这道题是这样的:你还知道哪些中草药?它们有哪些独特的功效?
常见中药的功效大全
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2.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 助阳化气
3.紫苏:发汗解表 解鱼蟹毒——行气宽中 顺气安胎
4.生姜:发汗解表 解鱼蟹毒——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5.荆芥:发表散风——透疹消疮 炒炭止血
6.防风:发表散风——胜湿止痛 止痉止泻
7白芷:散风寒湿 通窍止痛——燥湿止带 消肿排脓
8.细辛:散风寒湿 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9.苍耳子:散风寒 通鼻窍 止头痛——散风除湿
10.辛夷:散风寒 通鼻窍 止头痛
11.羌活:祛风寒湿痹 解表——气雄而烈 上行达表
12.独活:祛风寒湿痹 解表——气淡而缓 下行入里
13.香薷:发汗解表 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14.薄荷:疏散风热 透疹利咽——清利头目 疏肝解郁
15.牛蒡子:疏散风热 透疹利咽——滑利通便 解毒散肿
16.蝉蜕:疏散风热 透疹利咽——明目退翳 息风止痉
17.桑叶:疏散风热 平肝清肝明目——清肺润燥 凉血止血
18.菊花:疏散风热 平肝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19.柴胡:发表升阳——和解退热 疏肝解郁 升阳举陷
20.升麻:发表升阳——发表透疹 清热解毒 升阳举陷
21.葛根:发表升阳——解肌退热 发表透疹 升阳止泻 生津止渴
22.蔓荆子: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驱风止痛
23.淡豆豉:解表除烦
24.浮萍:发汗解表 透疹止痒 利水消肿
25石膏: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26.知母: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滋阴润燥
27.芦根:清热生津——祛痰排脓 清胃止呕 利尿透疹
28.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 排脓散肿
29.竹叶:清心除烦 清热利尿——生津止渴
30.淡竹叶:清心除烦 清热利尿——渗湿泄热
31.夏枯草:清肝明目 降血压——散郁结
32.决明子:清肝明目 降血压——润肠通便
33.栀子: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消肿止痛
34.黄芩: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凉血止血 除热安胎
35.黄连: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除烦止呕
36.黄柏: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37.苦参:清热燥湿 杀虫止痒——燥湿止泻 清热利尿
38.白鲜皮:清热燥湿 杀虫止痒——清热解毒 祛风痛痹
39.龙胆草:清肝泻火 清热燥湿
40.银花: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41.连翘: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消肿散结 清心利尿
42.蒲公英: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清肝明目 通经下乳 利湿通淋
43.紫地丁: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清肝明目 解蛇毒
44.野菊花: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泻火解毒 利咽明目
45.大青叶:清热解毒 凉血散肿——凉血消斑
46.板蓝根:清热解毒 凉血散肿——利咽散结
47.青黛:清热解毒 凉血散肿——清肝泻火 息风定惊
48.鱼腥草: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49.败酱草: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50.射干:清热解毒利咽——降气祛痰
51.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泻火散肿
52.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清肺止血
53.白头翁: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54.马齿苋: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凉血止血
55.鸦胆子: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截疟 腐蚀赘疣
56.熊胆:清热解毒 凉肝息风定惊——清肝明目
57.牛黄:清热解毒 凉肝息风定惊——化痰开窍
58.穿心莲:清热解毒 燥湿消肿
59.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 解毒消痈
60.土茯苓:解毒除湿 通利关节
61.生地: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凉血止血
62.玄参: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泻火解毒 消痈散结
63.丹皮:清热凉血 散瘀消痈——退虚热
64.赤芍:清热凉血 散瘀消痈——泻肝火
65.紫草:凉血活血 解毒透疹
66.青蒿:清热除蒸凉血——解暑截疟
67.白薇:清热除蒸凉血——利尿通淋 解毒疗疮
68.地骨皮:清热除蒸疗疳——清肺降火 凉血止血 除烦止渴
69.银柴胡:清热除蒸疗疳——
70.胡黄连:清热除蒸疗疳——解毒除湿
71.大黄:泻火通便 清火消肿——解毒祛瘀除湿
72.芒硝:泻火通便 清火消肿——润燥软坚
73.大黄:泻火通便 解毒祛瘀 除湿退黄——降火止血
74.虎杖:泻火通便 解毒祛瘀 除湿退黄——祛痰止咳
75.番泻叶:泻下通便导滞——行水消肿
76.芦荟:泻下通便导滞——清肝泻火
77.火麻仁:润肠通便——滋养补虚
78.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79.甘遂:泻水逐饮——善行经髓痰涎
80.大戟:泻水逐饮——善泻脏腑水湿
81.芫花:泻水逐饮——善除胸胁伏饮痰癖 杀虫疗疮
82.牵牛子:泻下逐水 去积杀虫
83.巴豆:峻下冷积 逐水退肿 祛痰利咽
84.威灵仙:祛风湿 通经络 消骨哽 行痰水
85.羌活:祛风寒湿痹 解表——气雄而烈 上行达表
86.独活:祛风寒湿痹 解表——气淡而缓 下行入里
87.蕲蛇:祛风通络 定惊止痉
88.乌梢蛇:祛风通络 定惊止痉
89.木瓜:舒筋活络 除湿和胃
90.秦艽:祛风湿热痹 舒筋络 退虚热 清湿热
91.防己:祛风湿痹痛——祛风清热 利水消肿
92.防风:祛风湿痹痛——祛风却寒 止痉止泻
93.五加皮:祛风湿 补肝肾 强筋骨——利水
94.桑寄生:祛风湿 补肝肾 强筋骨——安胎
95.藿香:芳香化湿 解暑发表——和中止呕
96.佩兰:芳香化湿 解暑发表——化内湿
97.白术:燥湿健脾——补脾益不足 固表利水安胎
98.苍术:燥湿健脾——运脾泻有余 祛风发汗明目
99.厚朴:燥湿运脾 行气消积 下气平喘
100.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温脾止泄 安胎
101.白蔻:化湿行气温中——温胃止呕
102.草蔻:燥湿温中——止呕
103.草果:燥湿温中——截疟
104.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105.猪苓:利水渗湿——
106.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 清热排脓
107.泽泻:利水渗湿——泻热
108.车前:利水通淋 渗湿止泻——清肝明目 清肺化痰
109.滑石:利水通淋 渗湿止泻——清热解暑 清热收湿
110.木通:利水通淋 泄热通乳——入血分利血脉
111.通草:利水通淋 泄热通乳——入气分清肺热
112.瞿麦:利水通淋——活血通经
113.海金沙:利水通淋——利水消肿
114.石韦:利水通淋——清肺止咳 凉血止血
115.萹蓄:清热利水 杀虫止痒
116.地肤子:清热利水 杀虫止痒
117.萆薢:祛风除湿 利湿去浊
118.茵陈蒿:清热除湿退黄——
119.金钱草:清热除湿退黄——通淋排石 解毒消肿
120.附子: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回阳救逆
121.肉桂: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引火归元 温通经脉
122.附子:回阳救逆 散寒止痛——补火助阳
123.干姜:回阳救逆 散寒止痛——温肺化饮
124.吴茱萸:疏肝下气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助阳止泻
125.小茴香:疏肝下气 散寒止痛——理气和中
126.青皮:行气除胀——降肝胃之气 疏肝破气 消积化滞
127.陈皮:行气除胀——升脾肺之气 理气健脾 燥湿化痰
128.枳实:行气化痰 消积胀满——破气除痞 除有形之实满
129.厚朴:行气化痰 消积胀满——燥湿运脾 除无形之湿满
130.沉香:行气调中 散寒止痛——温中降逆 温肾纳气
131.檀香:行气调中 散寒止痛——宽胸利膈
132.木香:行气止痛——调中宣滞
133.香附:行气止痛——疏肝调经
134.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135.川楝子:行气止痛——疏肝泄热 杀虫疗癣
136.荔枝核:行气止痛——疏肝祛寒 散结行滞
137.薤白:通阳散结 行气导滞
138.山楂:消食化积 和中助运——善消肉食油腻之积 活血散瘀
139.神曲:消食化积 和中助运——善消酒谷陈腐之积
140.麦芽:消食化积 和中助运——善消面麦痰气之积 疏肝回乳
141.槟榔:驱虫消积 行气利水 截疟
142.大蓟:凉血止血 散瘀解毒消痈——
143.小蓟:凉血止血 散瘀解毒消痈——利尿
144.地榆:凉血止血 功擅下焦——解毒敛疮
145.槐花:凉血止血 功擅下焦——清肝明目
146.侧柏叶:凉血止血——收敛止血 祛痰止咳
147.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148.三七:化瘀止血——性温又善定痛
149.茜草:化瘀止血——性寒又善通经
150.蒲黄:化瘀止血——性平又善利尿
151.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152.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杀虫
153.炮姜:温经止血——暖中焦散寒止痛
154.艾叶:温经止血——暖下焦散寒调经
155.元胡:活血止痛——行气止痛
156.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157.郁金:活血行气止痛——性寒能凉血清心退黄
158.姜黄:活血行气止痛——性温能祛风散寒除湿
159.乳香:活血止痛 消肿生肌——行气活络
160.没药:活血止痛 消肿生肌——散血化瘀
161.川芎:活血祛瘀 调经止痛——辛温行气 祛风止痛
162.丹参:活血祛瘀 调经止痛——苦寒凉血 清心安神
163.桃仁:活血祛瘀通经——降泄下焦瘀滞 润肠通便
164.红花:活血祛瘀通经——通利血脉瘀滞
165.益母草:活血调经 利水消肿——苦寒清热
166.泽兰:活血调经 利水消肿——辛散温通
167.穿山甲:活血通经下乳——通络搜风 消肿排脓 散结消癥
168.王不留:活血通经下乳——利尿通淋
169.牛膝:活血通经 补益肝肾 利水通淋 引血下行
170.自然铜:活血疗伤 散瘀止痛
171.苏木:活血疗伤 散瘀止痛
172.水蛭:破血逐瘀消癥
173.虻虫:破血逐瘀消癥
174.半夏:燥湿化痰 消肿止痛——化脾胃湿痰 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
175.南星:燥湿化痰 消肿止痛——祛经络风痰 祛风止痉
176.桔梗:祛痰——升宣 开痰利咽能排脓
177.旋覆:祛痰——下气 消痰行水能降逆
178.白前:降气化痰——温化寒痰
179.前胡:降气化痰——清化热痰 宣散风热
180.川贝:清热化痰 散结消肿——润肺止咳
181.浙贝:清热化痰 散结消肿——清肺止咳
182.瓜篓皮:清热化痰 宽胸散结——清肺而利气
183.瓜篓仁:清热化痰 宽胸散结——润肺而通便
184.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185.竹沥:清热化痰——定惊利窍
186.天竹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187.海藻: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188.昆布: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189.苏子:降气行痰 止咳平喘 润肠通便
190.白芥子:畅膈行痰 温肺利气 散结通络
191.莱菔子:消食行痰
192.杏仁:止咳平喘 润畅通便——宣降肺气
193.桃仁:止咳平喘 润畅通便——活血祛瘀
194.百部:润肺下气 化痰止咳
195.紫菀:润肺下气 化痰止咳
196.款冬:润肺下气 化痰止咳
197.枇杷叶:清肺化痰止咳——清胃热降胃气止呕
198.马兜铃:清肺化痰止咳——清肺热降肺气平喘
199.桑白皮: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泻肺火
200.葶苈子: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泻肺水
201.白果:敛肺定喘 止带缩尿
202.朱砂:镇惊安神——清心安神 清热解毒
203.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 聪耳明目 纳气定喘
204.琥珀:镇惊安神——活血散瘀 利尿通淋
205.龙骨: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镇惊安神
206.牡蛎: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软坚散结
207.酸枣仁:养心安神——主心肝血虚又能敛汗
208.柏子仁:养心安神——主心肾不交由能润肠
209.远志:宁心安神 祛痰开窍 消散痈肿
210.合欢皮:解郁安神 活血消肿
211.石决明:清肝明目——平肝潜阳
212.草决明: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213.龙骨: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镇惊安神
214.牡蛎: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软坚散结
215.代赭石:平肝潜阳——石属能重镇降逆而凉血
216.刺蒺藜:平肝潜阳——草属能疏肝祛风而明目
217.珍珠:镇心定惊 清肝明目——收敛生肌
218.珍珠母:镇心定惊 清肝明目——平肝潜阳
219.天麻:平抑肝阳 息风止痉——通络
220.钩藤:平抑肝阳 息风止痉——清热
221.羚羊角:平肝熄风 清肝明目 清热解毒
222.地龙:息风止痉——清热 通络 平喘 利尿
223.僵蚕:息风止痉——祛风 止痛 化痰 散结
224.全蝎:息风止痉 攻毒散结 通络止痛
225.蜈蚣:息风止痉 攻毒散结 通络止痛
226.麝香:开窍醒神——性温 活血通经止痛催产
227.冰片:开窍醒神——性寒 清热止痛
228.苏合香:开窍醒神——辟秽止痛
229.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
230.人参:补气生津——大补元气 补脾益肺 生津止渴 安神益智
231.党参:补气生津——补中益气 生津养血
232.西洋参:补气生津——清火养阴
233.太子参:补气生津——
234.黄芪:补气升阳 益卫固表 利水消肿 托疮生肌
235.黄芪:补气 利水 固表——升阳 托毒
236.白术:补气 利水 固表——燥湿 安胎
237.茯苓:健脾利水——渗湿 宁心安神
238.白术:健脾利水——燥湿 止汗安胎
239.白术:燥湿健脾——补脾益不足 固表利水安胎
240.苍术:燥湿健脾——运脾泻有余 祛风发汗明目
241.山药:平补肺脾肾 益气养阴——固精止带
242.黄精:平补肺脾肾 益气养阴
243.白扁豆:健脾 化湿 消暑
244.甘草:益气补中 清热解毒 祛痰止咳 缓急止痛 调和药性
245.鹿茸:补肾阳 益精血 强筋骨 调冲任 托疮毒
246.巴戟天:壮肾阳 强筋骨 祛寒湿
247.淫羊藿:壮肾阳 强筋骨 祛寒湿
248.仙茅:壮肾阳 强筋骨 祛寒湿
249.补骨脂:温肾固精 暖脾止泻——纳气平喘偏于肾
250.益智仁:温肾固精 暖脾止泻——开胃摄唾偏于脾
251.肉苁蓉:温肾阳 益精血——润肠通便
252.锁阳:温肾阳 益精血——润燥养筋
253.菟丝子:补肾固精 养肝明目——止泻 安胎
254.沙苑子:补肾固精 养肝明目——
255.杜仲:补肝肾 强筋骨——降压 安胎
256.续断:补肝肾 强筋骨——行血 续筋
257.枸杞子:补肝肾 强筋骨——明目 润肺
258.桑寄生:补肝肾 强筋骨——祛风 安胎
259.蛤蚧:补肺肾 定喘嗽——温肾益精
260.虫草:补肺肾 定喘嗽——止血化痰
261.紫河车:补肺肾 定喘嗽——益气养血
262.当归:养血调经——辛温 活血散寒 润肠通便
263.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柔肝 和营止汗
264.赤芍:一补一泻 一散一收——苦寒 凉血清热化瘀之品
265.白芍:一补一泻 一散一收——酸寒 补血敛阴平肝之品
266.制首乌:补益精血 固肾乌须
267.生首乌:截疟解毒 润肠通便
268.生地:苦寒 清热凉血 生津润燥
269.熟地:甘温 补血滋阴 益精填髓
270.阿胶:补血止血 滋阴润燥
271.南沙参:清肺养阴 益胃生津——兼能化痰益气
272.北沙参:清肺养阴 益胃生津——尤擅养阴生津
273.山药:平补肺脾肾 益气养阴——固精止带
274.黄精:平补肺脾肾 益气养阴
275.女贞子:补益肝肾——退热 明目
276.墨旱莲:补益肝肾——凉血 止血
277.龟甲:滋阴退热 潜阳息风——长于滋阴 又能健骨补心
278.鳖甲:滋阴退热 潜阳息风——长于退热 又能软坚散结
279.小麦:养心除烦
280.浮小麦:敛汗益气除热
281.五味子:上能止咳敛汗 下能涩肠固精——敛肺滋肾且能生津
282.五倍子:上能止咳敛汗 下能涩肠固精——敛肺降火且能止血
283.乌梅:敛肺止咳 涩肠止泻——生津安蛔
284.诃子:敛肺止咳 涩肠止泻——下气开音
285.肉豆蔻:温中行气开胃——涩肠止泻
286.白豆蔻:温中行气开胃——化湿止呕
287.草豆蔻:温中行气开胃——燥湿运脾
288.桑螵蛸:固精缩尿止带——补肾助阳
289.海螵蛸:固精缩尿止带——止血敛疮 制酸止痛
290.莲子:益肾固精缩尿 健脾止泻止带——养心
291.芡实:益肾固精缩尿 健脾止泻止带——除湿补气药_民间偏方大全_911查询
如查找治咳嗽的偏方,输入咳嗽后点查询即可
保健偏方,补气补血偏方现代医学检查人是否死亡,主要有两条标准:一条是看心脏是否跳动,另一条是看还有没有呼吸。而祖国医学则认为,“人活着就是一口气”,即《黄帝内经》所说:“无气则死矣”,判断一个人是死还是活,通常是摸一摸这个人究竟还有没有气。既然气对于人体这么重要,那么气到底是什么?第一,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祖国医学认为,气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元素,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于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人也不能例外,《黄帝内经》认为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我国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黄帝内经》里又说:“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这些都清楚他说明了,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万物赖气而生化和存在。也正因为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宋代名著《圣济总录》提出:“万物壮老,由气盛衰”的观点,并认为“人之有是形也,因气而荣,因气而病”。大医学家刘完素反复强调气在防病延年中的重大意义,指出气是人体盛衰寿夭的根本,他说:“故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者。是以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立,气纳神存”。这就完全说明,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和根本,它充满全身,运行不息,关系着人体的健康1与长寿。正如俗话所说:“人身三宝精、气、神”意思是对于人来说,没有比精、气、神更为重要的东西了。但因气为生化之根,故精与神要赖气而生。养生就必须以调气为本。大医学家李东垣曾在《脾胃论·省言箴》里明确指出精、气、神三者之间是以气为主,即“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矣。”这里的天人,是指真人、修真得道之人,即养生水平最高之人。究其原因,是他能够正确掌握和运用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用自己的真元之气修炼成精,又使精逐渐积累起来,达到人的主宰-神的健全,若再能使神志清静,并可控制神不外弛,这样就成为修真得道之人。此外,养生名著之一的《养生肤语》里亦云:“人生天地间,虽可见者形,所以能长久者气。”这又是气在生命活动及养生中的重大意义。第二,气的分类和作用。由于气的来源不同、分布各异,其功能表现也不尽相同,因而又有各种不同的名称,主要如下:(1)元气。即先天之气,它是人体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又称为元气。元气主要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有激发和推动脏腑功能活动的作用。若元气充足,则脏腑功能强盛,抗病力强,身体康强而少病;反之先天禀赋不足,或因久病劳损,则会出现元气衰惫而诸种病变丛生。平时人们所常说的“元气伤了”,即说明病变的严重性,因为是人的根本之气伤了。(2)宗气。它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和由脾胃运化得来的水谷精气,在胸中结合而成。人身的呼吸、声音、语言的强弱与宗气的盛衰相关。又由于宗气贯心脉,以行气血,所以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等也与宗气有关。(3)卫气。是本于肾中的阳气,但必须依赖于中焦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才能发挥其作用,而卫气的敷布,又必须依靠肺气的宣发。卫气的主要功能是温煦脏腑。润泽皮毛;保卫肌表,抵御外邪,可汗孔开合、调节体温。若卫气虚,可见皮肤干枯、毛发失泽,或易感风寒,或表虚自汗、津液自泄。(4)营气。营有营运和营养两个含义。营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之气中比较精莹而富有营养的物质。营在经脉之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运于全身而发挥其营养作用。气之在机体,属于整体作用的有以上几种,如就局部而言,则五脏各有其气,但两者互相资生、互相联系,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且其总的生成,都是胃气为根本。如张景岳说:“盖胃气者,正气也,犹言人之正气,即由于胃气之所出。”五脏之气,主要是概括了五脏的各自功能,如心气有推动血液循环的作用,脾气主管人体的吸收消化,肝能贮藏血液、主疏泄等。此外,还有经络之气、六腑之气等,它们又各具有自己的功能。气对于生命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保卫肌表、抗御外邪:《黄帝内经》里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只要正气充实于体内,外来邪气是不能侵犯于人体的。《黄帝内经》又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是说邪气之所以侵犯人体,是因为人体的正气虚弱了。这些都说明了人体正气盛,体健,则能抗拒外邪的入侵,若气弱,外邪则易犯之。(2)温煦人体,维持体温:人体要维持正常的体温,主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若气的温煦作用失于调节,则出现四未不温、畏寒怕冷等症。(3)固摄体液,不使溢泄:脾气可以统摄血液的流行,不使溢出脉管之外;卫气主司汗孔的开合,根据人体的需要调节汗液;肾气能节制尿液或精液,使之有规则地排泄。若气虚不固,可发生出血、多汗、遗尿等症候。(4)激发推动、运行体液:人体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血液的循环,津液的敷布,都得依靠气的激发和推动,若气虚推动无力,脏腑经络的功能就会减退,或者发生血流瘀阻,水液留滞等疾患。综上所述,气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延年益寿,就必须注意补充人体的气。那么,常用的补气药又有哪些呢?(1)人参。自古以来,人参就被作为名贵的补品。许多老弱羸瘦、久病不愈的病人,常常一杯参汤灌下去,便可能从“黄泉道上”被挽救回来。所以,古人说它有扶危救脱之功、起死回生之效,并给予“地精”、“神草”、“长命草”等美名。目前,现代科学已向人们揭示了人参“起死回生”、“防老抗衰”、“益智养神”的灵丹妙药之奥秘,是因为人参中含有人参皂甙和人参多糖等主要活性成分。人参皂甙是提高人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能力,抗疲劳,提高思维活动效率,保护心脏,改善心肌代谢,降低血糖1及延缓衰老的主要成分。而人参多糖则是提高肌体免疫力、增强肌体对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人参为五加科,味甘、微苦、性温,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轻身益气,延年益寿的功效。但按其加工方法不同,又可分为红参、生晒参、糖参、参须等。它们虽然都有补气之功效,但又各有千秋。生晒参:性较平和,不温不燥,既可补气、又可生津,适用于扶正祛邪,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红参:补气中带有刚健温燥之性,长于振奋阳气,适用于急救回阳。糖参:性最平和,效力相对较小,适用于健脾益肺。参须:以红参须为多见,性能与红参相似,但效力较小而缓和。野山参:无温燥之性,大补元气,为参中之上品,但资源少,价值昂贵,很少用。人参的用法多种多样:可炖服,炖时要用文火(慢火)煮沸一小时以上,以便把人参有效成分煎出,保证疗效,用量一般3~9克;可吞服或嚼服,即在人参干燥后,研为细未,每次用量10克左右,这样用量小,可节省药物,但能保证一定的疗效;还可酒浸,即把人参,或配其他药共切碎,放入好米酒内浸泡,一般一个月后便可饮服,每次两三汤匙,一日二次。若要酿酒,可用人参为未,同用面米、酿酒,每次两三汤匙,每日两三次饮用。由于人参较贵重,故要加强保存,如要防霉、防虫蛀、防变质。平时宜放阴凉干燥处保存;或将其放入装有石灰的木箱或器具中,将口封严。西洋参:西洋参作为滋补珍品已有几千年的使用历史。西洋参又叫花旗参,主要产于美国和加拿大,其味甘、微苦、性凉,能补气养阴,清火生津,为清补保健之妙品,凡欲用人参而不耐人参之温者,皆可用之。以西洋参易人参,则养阴之力增强,可供激烈活动时疲劳乏力,口于而渴、出大汗者服用,为体育保健之佳品。若将本品与核桃同用,健脑之效极好,久服令人益智不忘,并有预防脑中风之功。戏曲、歌唱演员常饮,有益于嗓音保健。本品服法主要是:将其研为细未,每次服三至五分,温开水送下,也可煎服,每次五分至一钱,煎时多用文火,可代茶饮,或与其他煎好的药汁同服。但本品不适用于体质虚寒而阳气虚者。平时保存要防霉、防虫蛀,宜放于阴凉干燥处,或干燥后密封保存。(2)党参。以桔梗科植物党参的根入药,性味甘平,功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为平补保健之品,虽与人参功同,但力量缓弱,临床上常作为人参的代用品以治疗气虚证。据现代研究,本品有强壮作用,能增强身体抵抗力,能使红血球增加,白血球减少;也可使周围血管扩张,降低血压,并能抑制肾上腺的升压作用。本品用量一般为3克至9克,在重病或急病时,也可用到15克至30克,或更多些。(3)黄芪。药用其根,为重要的补气药,全身之气皆能补益。《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以豆科植物黄芪和内蒙黄芪等的根入药。味甘,性微温,能助卫气。固皮表,补中气,升清气,托疮毒,利小便,为温养强壮保健之佳品。据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表明,本药确有强心、保护肝脏、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等多方面强壮作用,若用大剂量的(30~60克)黄芪,有降压、利尿、增加血浆蛋白、降低尿蛋白等作用,故常用于高血压、肾病证属阳气衰弱者,收效良好。若与当归相配,能使大白鼠红细胞电泳明显加速,使其恢复到青年大鼠水平,说明当归与黄芪相配有使“老年”红细胞趋向于年轻化的作用,有利于抗衰老。黄芪用量为3克至9克,重病或需要时,可用到30克至120克。但胸闷胃满,表实邪旺、气实多怒者勿用。(4)白术。以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入药,其味苦、甘、性温,有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之功,是脾胃气虚,体弱自汗及妊娠胎动不安的常用药。据近代研究,本品可使胃肠分泌旺盛,蠕动增速,入血可使血循环加快,还有降低血糖和利尿作用。《神农本草经》里说:“久服轻身延年,不饥”,说明常服白术可延年益寿。白术补气,偏于健脾,补中焦以生气,适用于生气血以治虚;而党参、人参补气,偏于补脾肺元气,适用于补虚救急。用量一般为5~10克,重病或需要时,也可用到15~30克左右。白术忌与桃、李、雀肉、青鱼同食。(5)黄精。以百合科植物多种黄精的根茎入药,性味甘平,具有补脾润肺、补肾益精、强筋骨、乌须发、抗衰老的作用。如《日华子本草》说:“补五劳七伤,助筋骨、止饥、耐寒暑、益脾胃、润心肺,单服九蒸九晒,食之驻颜。”《名医别录》列黄精为上品,称其“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不饥。”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把黄精视为滋补强壮、延年益寿之良药,并有“仙人余粮”、“仙人饭”等美名。据现代研究证明:黄精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冠状动脉流量,改善心肌营养,防止主动脉粥样硬化及脂肪肝的浸润,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有促进造血功能。降低血糖等作用。黄精由于性质平和,适用于久服,病时调养之用,前人经验认为“黄精可代参芪”,此说供参考。本品与鸡肉同蒸,鸡熟食用,能补益脾胃;与猪肉炖食,可加蜜或冰糖食用,能补虚润肺;水蒸,每剂量为9~15克,鲜者30一60克,内服若痰湿盛所致的胃脘胀满,食欲不振,以及脾胃阳虚所致的泻泄等症忌用。此外,本品不可多食或过量服用,以免影响脾胃消化引起胃脘胀满。(6)甘草。又名粉草,药用其根及根茎,性味甘平,功能健脾益胃,可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饮食减少、倦怠乏力、四肢无力等症;也可补益心气,用于心虚所致的心悸怔忡、气短、脉结代等症;还能缓急止痛,可用于肌肉、血管挛急作痛;重要的是甘草能清热解毒,可解多种药物中毒1,如解毒保肝,用于病毒性肝炎1的治疗。此外,甘草可调和诸药,能缓和有些药物的猛烈作用,使其药性缓和,并保护胃气。还有,生甘草兼能润肺,对肺热所致的咽痛、咳嗽等有效。近代研究证明,本品为滑润性祛痰药,口服后能使咽喉粘膜减少刺激,适用于咽喉炎症;还证明甘草有抑制结核杆菌的作用,可用于。用蜜炙过的甘草称炙甘草,适用于补中益气;生甘草适用于清热解毒;生草梢能治尿道中疼痛,适用于淋病。本品用量一般1~10克,但脾胃有湿而中满呕吐者忌用。也不可长期大量服用,过量可引起水肿、高血压。甘草又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7)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果实,因其味兼酸、辛、甘、苦、咸而得名,能敛肺定喘、滋肾涩精、止汗止泻、生津止渴,《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并说:“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赢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药王孙思邈说:“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遇夏月夏季之间,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芪、人参、麦冬,少加黄柏煎汤服,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气,在上则滋源,在下则补肾。”可见,五味子有良好的补虚健身作用,常服能使人增强体力。现代研究结果表明,五味子与人参相似,均具有“适应原”样作用,能增强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防御能力,增强机体的条件反射机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对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可以调节心血管系统和病理生理机能,使病态下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可提高正常人和眼病患者的视力及扩大视野;对听力也有良好影响;还可提高皮肤感受器的辨别能力;对胃液分泌也有调节作用;此外,还有镇咳、祛痰、抑菌等作用;是作用广泛的滋补强壮药。本品用量一般1.5~9克,但肾阳亢奋、肺有实热、蓄痰停饮、肝火妄动、痧疹初发等症,皆禁用。(8)太子参。又名孩儿参,药用其块根,是一味很好的清补之品,其补气作用近似人参、党参,但效力较差,可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食欲不振、乏力、自汗、气短等症。其补气之力虽不及党参,而生津之力却胜于党参,可代西洋参之用。太子参水煎,每剂9~30克,内服;在夏季天热时,可用15克太子参与乌梅,共煮水加适量冰糖或白砂糖代茶饮,有益气生津防渴之功效。(9)茯苓。以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入药,味甘、淡、性平,能健脾利湿,益智安神,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古人称之为“上品仙药”。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茯苓的主要有效成分茯苓多糖,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促进剂,它不仅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而且有较强的抗癌作用。茯苓中还含有茯苓酸、蛋白质、卵磷脂、麦角甾醇、组氨酸等,其中的卵磷脂是一种神经系统滋补强壮剂,这说明古人称茯苓能“保神”、“益智”是有科学道理的。实验研究还证明,茯苓有降血糖、抗溃疡和利尿作用。作为抗衰防老药,古人常将茯苓与苍术配伍同用,原因如《经验方》里所说:“乌髭发,驻颜色,壮筋骨,明耳目,除风气,润肌肤,久服令人轻捷。”医籍中尚有以本品与白芷同用,做膏剂、面脂之记载,长期使用防老去皱,令面光悦,有一定效果。此外,《百病丹方大全》载方:用白茯苓研极细未,加入白蜜调匀,每夜敷之,晨起洗净,可润泽肌肤,美容艳色,去面黑斑。煎服:用茯苓9~15克,茯苓皮可用15~30克,茯神木可用15~30克。若阴虚津液枯乏者,不宜用本品,滑精者亦须慎用。以上介绍的是常用的一些补气药,但由于气又有卫气、宗气、营气、元气、五脏之气、经络之气的区别,因此,在使用补气药时,应辨证施治。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气虚症:一般气虚:全身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少气懒言,语言低微,自汗怕动,舌质淡,胖嫩,脉虚无力。肺气虚:呼吸短促、少气懒言、音低等症突出,并有咳嗽、咯痰等症。心气虚:气短、心悸怔忡、精神萎顿等症突出,并有脉结代、或迟或数,但虚软无力、心神不宁等症。脾胃气虚:面色萎黄、精神疲惫、四肢倦怠,食欲减退等症突出,并多伴有脘腹胀闷、消化不良、大便溏薄及中气下陷脱肛、尿意频频等症。肾气虚:面色晦暗,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并有腰膝酸软、便清长、性机能减退、舌淡润、尺脉虚弱等症。English│联系我们│关于我们│网站导航│BBS&&来自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上一个偏方:下一个偏方:
民间偏方分类
别人正在查
(共21个) 站长工具:
(共12个) 交通出行:
(共11个) 休闲娱乐:
(共9个) 民俗文化:
(共15个) 学习应用:
(共25个) 身体健康:
(共12个) 占卜求签:
911查询官方微信关注 ww911cha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补气补血吃什么中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