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流行的概念发生发展和流行的基本规律

第一章 畜禽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您的位置:&&&&授课讲义
::河北科师相关链接::
教务处研究生处科研处学生处人事处团委宣传部
::专业院校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北方学院
::国内资源相关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中国家禽业信息网 中国猪网
::国外资源相关链接::
Avian DiseaseAvian Pathology英国国际鸡网英国国际猪网
&传染病流行规律&
(一)传染病流行过程三个基本环节
家畜传染病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能在家畜之间直接接触传染或间接地通过媒介物(生物或非生物的传播媒介)互相传染,构成流行。家畜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从家畜个体感染发病发展到家畜群体发病的过程,也就是传染病在畜群中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传染病在畜群中蔓延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的动物。这三个条件常统称为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当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就会造成传染病的发生。因此,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制订正确的防疫措施,控制传染病的蔓延或流行。&
传染源(亦称传染来源)是指有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具体说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传染病病畜和带菌(毒)动物。
动物受感染后,可以表现为患病和携带病原两种状态,因此传染源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
(1)患病动物&
病畜是重要的传染源。不同病期的病畜,其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也不相同。前驱期和症状明显期的病畜因能排出病原体且具有症状,尤其是在急性过程或者病程转剧阶段可排出大量毒力强大的病原体,因此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也最大。潜伏期和恢复期的病畜是否具有传染源的作用,则随病种不同而异。
病畜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不同传染病传染期长短不同。各种传染病的隔离期就是根据传染期的长短来制订的。为了控制传染源,对病畜原则上应隔离至传染期终了为止。
(2)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者是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病原携带者是一个统称,包括带菌者、带毒者、带虫者等。
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不及病畜,但因缺乏症状不易被发现,有时可成为十分重要的传染源,如果检疫不严,还可以随动物的运输散播到其他地区,造成新的暴发或流行。
病原携带者一般分为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三类。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是指感染后至症状出现前即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在这一时期,大多数传染病的病原体数量还很少,此时一般不具备排出条件,因此不能起传染源的作用。但有少数传染病如狂犬病、口蹄疫和猪瘟等在潜伏期后期能够排出病原体,此时就有传染性了。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是指在临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病原体的动物。一般来说,这个时期的传染性已逐渐减少或已无传染性了。但还有不少传染病如猪气喘病、布鲁氏菌病等在临诊痊愈的恢复期仍能排出病原体。
健康病原携带者是指过去没有患过某种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种病原体的动物。一般认为这是隐性感染的结果,通常只能靠实验室方法检出。如巴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猪丹毒和马腺疫等病的健康病原携带者为数众多,有时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存在着间歇排出病原体的现象,因此仅凭一次病原学检查的阴性结果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只有反复多次的检查均为阴性时才能排除病原携带状态。消灭和防止引入病原携带者是传染病防制中艰巨的主要任务之一。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研究传染病传播途径的目的在于切断病原体继续传播的途径,防止易感动物受传染,这是防制家畜传染病的重要环节之一。传播途径可分两大类。一是水平传播,即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二是垂直传播,即从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水平传播在传播方式上可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
(1)直接接触传播&
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等)而引起的传播方式。以直接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传染病为数不多,在家畜中狂犬病具有代表性。直接接触而传播的传染病,其流行特点是一个接一个地发生,形成明显的链锁状。这种方式使疾病的传播受到限制。一般不易造成广泛的流行。
(2)间接接触传播&
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为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可能是生物,也可能是无生命的物体。
大多数传染病如口蹄疫、牛瘟、猪瘟、鸡新城疫等以间接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同时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都能传播的传染病也可称为接触性传染病。
间接接触一般通过如下几种途径而传播:
①经空气(飞沫、飞沫核、尘埃)传播:空气不适于任何病原体的生存,但空气可作为传染的媒介物,它可作为病原体在一定时间内暂时存留的环境。经空气而散播的传染主要是通过飞沫、飞沫核或尘埃为媒介而传播的。
飞散于空气中带有病原体的微细泡沫而散播的传染称为飞沫传染。所有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飞沫而传播的,如口蹄疫、马立克氏病、结核病、牛肺疫、猪气喘病、猪流行性感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等。这类病畜的呼吸道往往积聚不少渗出液,刺激机体发生咳嗽或喷嚏,很强气流把带着病原体的渗出液从狭窄的呼吸道喷射出来形成飞沫飘浮于空气中。可被易感动物吸人而感染。一般来说,干燥、光亮、温暖和通风良好的环境,飞沫飘浮的时间较短,其中的病原体(特别是病毒)死亡较快;相反,畜群密度大、潮湿、阴暗、低温和通风不良,则飞沫传播的作用时间较长。
从传染源排出的分泌物、排泄物和处理不当的尸体散布在外界环境的病原体附着物,经干燥后,由于空气流动冲击,带有病原体的尘埃在空气中飘扬,被易感动物吸人而感染,称为尘埃传染。尘埃传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比飞沫传染要大,可以随空气流动转移到别的地区。但实际上尘埃传染的传播作用比飞沫要小,因为只有少数在外界环境生存能力较强病原体能耐过这种干燥环境或阳光的曝晒。能借尘埃传播的传染病有结核病、炭疽、痘等。
经空气飞沫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是:因传播途径易于实现,病例常连续发生,患者多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动物。在潜伏期短的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等,易感动物集中时可形成爆发。未加有效控制时,此类传染病的发病率多有周期性和季节性升高现象,一般以冬春季多见。病的发生常与畜舍条件及拥挤有关。
②经污染的饲料和水传播:以消化道为主要侵入门户的传染病如口蹄疫、牛瘟、猪瘟、鸡新城疫、沙门氏菌病、结核病、炭疽、鼻疽等,其传播媒介主要是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传染源的分泌物、排出物和病畜尸体及其流出物污染了饲料、牧草、饲槽、水池、水井、水桶,或由某些污染的管理用具、车船、畜舍等辗转污染了饲料、饮水而传给易感动物。因此,在防疫上应特别注意防止饲料和饮水的污染,防止饲料仓库、饲料加工场、畜舍、牧地、水源、有关人员和用具的污染,并做好相应的防疫消毒卫生管理。
③经污染的土壤传播:随病畜排泄物、分泌物或其尸体一起落人土壤而能在其中生存很久的病原微生物可称为土壤性病原微生物。它所引起的传染病有炭疽、气肿疽、破伤风、恶性水肿、猪丹毒等。
经污染的土壤传播的传染病,其病原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疫区的存在相当牢固。因此应特别注意病畜排泄物、污染的环境、物体和尸体的处理,防止病原体落人土壤,以免造成难以收拾的后患。
④经活的媒介物而传播:非本种动物和人类也可能作为传播媒介传播家畜传染病。主要有:
节肢动物:节肢动物中作为家畜传染病的媒介者主要是虻类、螯蝇、蚊、蠓、家蝇和蜱等。传播主要是机械性的,它们通过在病、健畜间的刺螫吸血而散播病原体。亦有少数是生物性传播,某些病原体(如立克次体)在感染家畜前,必须先在一定种类的节肢动物(如某种蜱)体内通过一定的发育阶段,才能致病。
野生动物:野生动物的传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本身对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在受感染后再传染给禽畜,在此野生动物实际上是起了传染源的作用。如狐、狼、吸血蝙蝠等将狂犬病传染给家畜,鼠类传播沙门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伪狂犬病,野鸭传播鸭瘟等。另一类是本身对该病原体无易感性,但可机械的传播疾病,如乌鸦在啄食炭疽病畜的尸体后从粪内排出炭疽杆菌的芽胞。鼠类可能机械地传播猪瘟和口蹄疫等。
人类:饲养人员和兽医在工作中如不注意遵守防疫卫生制度,消毒不严时,容易传播病原体。如在进出病畜和健畜的畜舍时可将手上、衣服、鞋底沾染的病原体传播给健畜。兽医的体温计、注射针头以及其他器械如消毒不严就可能成为马传染性贫血、猪瘟、炭疽、鸡新城疫等病的传播媒介。有些人畜共患的疾病如口蹄疫、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等,人也可能作为传染源,因此结核病的患者不允许管理家畜。
垂直传播从广义上讲属于间接接触传播,它包括下列几种方式:
经胎盘传播:受感染的孕畜经胎盘血流传播病原体感染胎儿,称为胎盘传播。可经胎盘传播的疾病有猪瘟、猪细小病毒感染、牛黏膜病、蓝舌病、伪狂犬病、布鲁氏菌病、弯曲菌性流产、钩端螺旋体病等。
经卵传播:由携带有病原体的卵细胞发育而使胚胎受感染,称为经卵传播。主要见于禽类。可经卵传播的病原体有禽白血病病毒、禽腺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脑脊髓炎病毒、鸡白痢沙门氏菌等。
经产道传播:病原体经孕畜阴道通过子宫颈口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感染。或胎儿从无菌的羊膜腔穿出而暴露于严重污染的产道时,胎儿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母体的病原体。可经产道传播的病原体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氏菌和疱疹病毒等。
家畜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比较复杂,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定的传播途径,有的可能只有一种途径,如皮肤霉菌病、虫媒病毒病等;有的有多种途径,如炭疽可经接触、饲料、饮水、空气、土壤或媒介节肢动物等途径传播。掌握病原体的传播方式及各传播途径所表现出来的流行特征,将有助于对现实的传播途径进行分析和判断。
畜群的易感性&
易感性是抵抗力的反面,指家畜对于某种传染病病原体感受性的大小。该地区畜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百分率,直接影响到传染病是否能造成流行以及疫病的严重程度。家畜易感性的高低虽与病原体的种类和毒力强弱有关,但主要还是由畜体的遗传特征等内在因素、特异免疫状态决定的。外界环境条件如气候、饲料、饲养管理卫生条件等因奉都可能直接影响到畜群的易感性和病原体的传播。
疾病的流行与否,流行强度和维持时间,取决于该疾病的潜伏期,致病因子的传染性,以及动物群体中易感动物所占的比例和易感动物群体的密度(单位面积中动物的头数)。
畜群免疫性并不要求畜群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有抵抗力的,如果有抵抗力的动物百分比高,一旦引进病原体后出现疾病的危险性就较少,通过接触可能只出现少数散发的病例。因此,发生流行的可能性不仅取决于畜群中有抵抗力的个体数,而且也与畜群中个体间接触的频率有关。一般如果畜群中有70%~80%是有抵抗力的,就不会发生大规模的爆发流行。这个事实可以解释为什么通过免疫接种畜群常能获得良好保护,尽管不是100%的易感动物都进行了免疫接种,或是应用集体免疫后不是所有动物都获得了充分的免疫力。
当一批新的易感动物引进一个畜群时,畜群免疫性的平均水平可能会出现变化。这些变化就是使畜群免疫性逐渐降低以至引起流行。在一次流行之后,畜群免疫性提高而保护了这个群体,但随时间推移幼畜的出生,易感动物的比例逐步增加,在一定情况下足以引起新的疾病流行。
(二)流行过程的某些规律性
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
在家畜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中,根据一定时间内发病率的高低和传染范围大小(即流行强度)可将动物群体中疾病的表现分为下列四种表现形式。
&疾病发生无规律性,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例零星地散在发生,各病例在发病时间与发病地点上没有明显的关系时,称为散发。传染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散发的形式?可能因为:(1)畜群对某病的免疫水平较高,如猪瘟本是一种流行性很强的传染病,但在每年进行全面防疫注射后,易感动物这个环节基本上得到控制,如平时预防工作不够细致,防疫密度不够高时,还有可能出现散发病例。(2)某病的隐性感染比例较大,如家畜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通常在畜群中主要表现为隐性感染,仅有一部分动物偶尔表现症状。(3)某病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破伤风、恶性水肿、放线菌病等。破伤风的发病由于需要有破伤风梭菌和厌氧深创同时存在的条件,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常只能零星散发。
地方流行性
&在一定的地区和畜群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且是比较小规模流行的家畜传染病,可称为地方流行性,或谓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地区性。
&所谓发生流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群出现比寻常为多的病例,它没有一个病例的绝对数界限,而仅仅是指疾病发生频率较高的一个相对名词。因此任何一种病当其称为流行时,各地各畜群所见的病例数是很不一致的。流行性疾病的传播范围广、发病率高,如不加防制常可传播到几个乡、县甚至省。这些疾病往往是病原的毒力较强,能以多种方式传播,畜群的易感性较高,如口蹄疫、牛瘟、猪瘟、鸡新城疫等重要疫病可能表现为流行性。
“爆发’’&
是一个不太确切的名词,大致可作为流行性的同义词。一般认为,某种传染病在一个畜群单位或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短期间(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突然出现很多病例时,可称为爆发。
是一种规模非常大的流行,流行范围可扩大至全国,甚至可涉及几个国家或整个大陆。在历史上如口蹄疫、牛瘟和流感等都曾出现过大流行。上述几种流行形式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并且不是固定不变的。
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某些家畜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的现象,称为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出现季节性的原因,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1)季节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响&
夏季气温高,日照时间长,这对那些抵抗力较弱的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的存活是不利的。例如炎热的气候和强烈的日光曝晒,可使散播在外界环境中的口蹄疫病毒很快失去活力,因此,口蹄疫的流行一般在夏季减缓或平息。又如在多雨和洪水泛滥季节,如土壤中含有炭疽杆菌芽胞或气肿疽梭菌芽胞,则可随洪水散播,因而炭疽或气肿疽的发生可能增多。(2)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如节肢动物)的影响&
夏秋炎热季节,蝇、蚊、虻类等吸血昆虫大量孳生和活动频繁,凡是能由它们传播的疾病,都较易发生,如猪丹毒、日本乙型脑炎、马传染性贫血、炭疽等。(3)季节对家畜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
冬季舍饲期间,家畜聚集拥挤,接触机会增多,如舍内温度降低,湿度增高,通风不良,常易促使经由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爆发流行。季节变化,主要是气温和饲料的变化,对家畜抵抗力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对于由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尤其明显。如在寒冬或初春,容易发生某些呼吸道传染病和羔羊痢疾等。
除了季节性以外,在某些家畜传染病如口蹄疫、牛流行热等,经过一定的间隔时期(常以数年计),还可能表现再度流行,这种现象称为家畜传染病的周期性。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易感家畜除发病死亡或淘汰以外,其余由于患病康复或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因而使流行逐渐停息。但是经过一定时间后,由于免疫力逐渐消失,或新的一代出生,或引进外来的易感家畜,使畜群易感性再度增高,结果可能重新爆发流行。在牛、马等大家畜群中每年更新的数量不大,多年以后易感畜的百分比逐渐增大,疾病才能再度流行,因此周期性比较明显。猪和家禽等食用动物每年更新或流动的数目很大,疾病可以每年流行,周期性一般并不明显。
(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构成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畜群三个基本环节。只有这个基本环节相互连结,协同作用时,传染病才有可能发生和流行。保证这三个基本环节相互连结、协同起作用的因素是动物活动所在的环境和条件,即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对流行过程的影响是通过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畜群的作用而发生的。
自然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影响(1)作用于传染源
&例如一定的地理条件(海、河、高山等)对传染源的转移产生一定的限制,成为天然的隔离条件。季节变换,气候变化引起机体抵抗力的变动,如气喘病的隐性病猪,在寒冷潮湿的季节里病情恶化,咳嗽频繁,排出病原体增多,散播传染的机会增加。反之,在干燥、温暖的季节里,加上饲养情况较好,病情容易好转,咳嗽减少,散播传染的机会也小。当某些野生动物是传染源时,自然因素的影响特别显著。这些动物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森林、沼泽、荒野等),它们所传播的疫病常局限于这些环境,往往能形成自然疫源地。(2)作用于传播媒介
&自然因素对传播媒介的影响非常明显。例如,夏季气温上升,在吸血昆虫滋生的地区,作为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的媒介昆虫蚊类的活动增强,因而乙型脑炎病例增多。日光和干燥对多数病原体具有致死作用,反之,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则有利于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较长期的保存。当温度降低湿度增大时,有利于气源性感染,因此呼吸道传染病在冬春季发病率常有增高的现象。洪水泛滥季节,地面粪尿被冲刷至河塘,造成水源污染,易引起钩端螺体病炭疽等的流行。(3)作用于易感动物
&自然因素对易感动物这一环节的影响首先是增强或减弱机体的抵抗力。例如,低温高湿的条件下,不但可以使飞沫传播媒介的作用时间延长,同时也可使易感动物易于受凉、降低呼吸道黏膜的屏障作用,有利于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在高气温的影响下,肠道的杀菌作用降低,使肠道传染病增加。应激反应是动物机体对扰乱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任何不良刺激的生物学反应总和,应激可导致畜禽的病理性损害。例如长途运输、过度拥挤等,都易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增加接触机会而使某些传染病如口蹄疫、猪瘟等易爆发流行。饲养管理因素&
畜舍的建筑结构、通风设施、垫料种类等都是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小气候又称为微气候,是指在确定小空间中的气候,如畜禽舍的小气候或动物体表几毫米处的小气候。小气候对畜禽疫病的发生有很大影响。例如,鸡舍密度大或通风换气不足,常会发生慢性呼吸道疾病。饲养管理制度对疾病发生有很大影响。例如肉鸡生产采用全进全出制替代连续饲养,疾病的发病率会显著下降。
影响家畜疫病流行过程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制度、生产力和人民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以及贯彻执行法规的情况等。它们既可能是促进家畜疫病广泛流行的原因,也可以是有效消灭和控制疫病流行的主要关键。因为,家畜和它所处的环境,除受自然因素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影响的,而后者又取决于社会制度等因素。
总之,影响流行过程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传染源、宿主和环境因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作用引起传染病的流行。
&&&&&&&&&&&&&&&&&&&&&&&&&&&&&&&&&&&&&&&&&&&&&&&&&&&&&&&&&&&&&&&&&&&&&&&&
地址:河北昌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邮政编码:066600 电话:(含传真) 邮箱:
版权所有 &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动物科学系 《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组传染病的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什么_百度知道
传染病的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什么
传染病的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什么,以病毒性肝炎为例说明
不同类型的肝炎阻止其流行的方式。
提问者采纳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个环节.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3:1.感染病毒性肝炎的群体(感染源)2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传染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一组疾病 , 严重危害广大劳动人民健康,并可迅速传播造成流行.由病原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称感染症( infectious disease );感染症中由人传人或动物传给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染症则称为传染病( communicable disease ) . 按传播方式分包括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动物源性传染病及其它。引起的病原体包括病毒( virus )、细菌 (Bacterium) 、真菌 (Fungus) 、衣原体 (Chlamydia) 、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支原体 (Mycoplasma) 、螺旋体 (Spirochete) 以及寄生虫中的原虫( Protozoan )和蠕虫 (Helminth) 。SARS目前可以肯定,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是可以造成传播的,符合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特点,其他呼吸道传染病还有流脑、流感、白喉、猩红热等。应该指出的是,并不能认为病原体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的就是呼吸道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可以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但我们通常认为其为肠道传染病。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 共 35 种。
甲类传染病是指 :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 : 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病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穆、百日咳、自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瘟、流行性和地方性麻彦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茫疾、登革热。丙类传染病是指 : 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痊、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 除霍乱、瘸霖、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 , 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 , 并予公布 ;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 , 增加或者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 , 并予公布。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 , 任何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 , 都应当及时向附近的医疗保健机构或者卫生防疫机构报告。执行职务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必须按规定的时限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 传染病的特征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 有病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茨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
2 .有传染性
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
3 .有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 1 )流行性按传染病流行病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 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一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
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单位,在短期内突然出现众多的同一种疾病的病人。
( 2 )地方性 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其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发生。如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 3 )季节性 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有季节性升高。此与温度、湿度的改变有关。
4 .有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
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感染。可分为下几种感染现象。
( 1 )再感染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 2 )重复感染某种疾病在发病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受染。血吸病、丝虫病、疟疾最为常见。
( 3 )复发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而该病原体再度出现并繁殖,而原症状再度出现。伤寒最为常见。
( 4 )再燃临床症状已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略见加重者。见于伤寒。
传染病的临床特征
1. 临床分期按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可分为四期。
( 1 )潜伏期 即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首发症状时间。不同传染病其潜伏期长短各异,短至数小时,长至数月乃至数年;同一种传染病,各病人之潜伏期长短也不尽相同。通常细菌潜伏期短于蠕虫病;细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短,短至数小时;狂犬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潜伏期可达数年。推算潜伏期对传染病的诊断与检疫有重要意义。
( 2 )前驱期 是潜伏期末至发病期前,出现某些临床表现的一短暂时间,一般 1 至 2 天,呈现乏力、头痛、微热、皮疹等表现。多数传染病,看不到前驱期。
( 3 )发病期(症状明显期) 是各传染病之特有症状和体征,随病日发展陆续出现的时期。症状由轻而重,由少而多,逐渐或迅速达高峰。随机体免疫力之产生与提高趋向恢复。
( 4 )恢复期 是病原体完全或基本消灭,免疫力提高,病变修复,临床症状陆续消失的时间。多为痊愈而终局,少数疾病可留有后遗症。
2. 特殊临床表现
( 1 )发热及热型 发热为传染病之共同表现,然而,不同传染病其热度与热型又不尽相同。按热度高低可呈低热,中度热,高热和超高热。按热型分为稽留热,多见伤寒;弛张热,多见于伤寒缓解期,败血症以及化脓性感染性疾病;间歇热,见于疟疾;波状热,见于布鲁氏菌病;回归热,见回归热病;双峰热,多为黑热病;消耗热,多见于结核病。
( 2 )皮疹 为传染病特征之一。不同传染病有不同的疹形,包括斑疹、丘疹、斑丘疹、红斑疹、玫瑰疹、瘀点、疱疹、脓疱疹、荨麻疹等。皮疹出现的日期、部位、出疹顺序、皮疹的数目等,各种传染病不完全相同。常见出疹性传染病有猩红热、麻疹、水痘、斑疹伤寒、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
( 3 )中毒症状 病原体及其毒素进入血循环乃至扩散全身,可出现四种形式的中毒症状。
①毒血症 是指病原体在局部繁殖,所产生的内毒素与外毒素进入血循环,使全身出现中毒症状者。
②菌血症 是指病原菌在感染部位生长繁殖,不断入血只作短暂停留,并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者。病毒侵入血循环者称病毒血症,其它病原体亦然,如立克次体血征,螺旋体血症等。
③败血症 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不断侵入血循环并继续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出现明显中毒症状及其它组织器官明显损伤的临床症状等。
④脓毒血症 病原体由血流扩散,到达某一或几个组织器官内繁殖,使之损害,形成迁徙性化脓性病灶者。
( 4 )临床类型 为有助于诊断,判断病情变化及传染病转归等,可将传染病分为各种临床类型。根据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包括迁延型);按病情轻重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及暴发型;按病情特点分为典型与非典型;非典型包括顿挫型及逍遥型,顿挫型的特征是指症状出现后,短时间内得到缓解或即行消失,如伤寒和脊髓灰质炎病人中的少数病例,逍遥型的特征是症状不明显,但病变仍在进行,突然出现并发症而加重病情,如此型的伤寒病人,常常在发生肠出血及肠穿孔时方被出现。
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 强度特征
传染病流行过程中可呈散发、暴发、流行及大流行。
2. 地区特征
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只限于一定地区和范围内发生,自然疫源性疾病也只限于一定地区内发生,此等传染病因有其地区特征,均称地方性传染病。
3 .季节特征
是指传染病的发病率随季节的变化而升降,不同的传染病大致上有不同的季节性。季节性的发病率升高。与温度、湿度、传播媒介因素、人群流动有关。
4 .职业特征
某些传染病与所从事职业有关,如炭疽、布鲁氏菌病等。 5 .年龄特征如某些传染病,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儿童发生率高。
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染病流行的概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