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焦虑为什么被关注?

现状/中等收入焦虑症
中等收入焦虑症中等收入者本不应该是“”“”“”,但现实中住房、教育、医疗和养老等高昂的生活成本,扼杀了城市工薪阶层积累财富的能力,制约了中等收入群体的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成熟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社会的基础,这个群体应该是富有活力的,但是现在他们陷入了某种群体性焦虑。 &
中国存在问题/中等收入焦虑症
2012年,在中国“两会”期间一则“北京上班族月收入7500元没有安全感”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和热议,一些代表委员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境况和心态。2010年中国行业间工资收入最高与最低之比为4.2比1,而世界上多数国家行业间差距在1.5至2倍左右。垄断性行业员工享受高工资高福利,必然导致其他行业、企业无法或难以通过竞争获得合理的经济收益,挤压和遏制了其他行业员工的工资收入,使他们的收入提不上去,造成收入差距扩大。中国中等收入者比重偏低,是受中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素质结构以及中国收入分配关系不合理所制约和影响的,比如,中国第三产业不发达,和灰领人员数量少,中等收入者比重就难以提高。再加上收入分配制度有很多弊端,人们合法致富的途径还不多或不畅,会进一步抑制那些本来应该进入中等收入者群体的人。 &&
专家建议/中等收入焦虑症
中等收入焦虑症应抓紧制订并尽快出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改革目标、任务和路径。关键是在顶层设计上落实“两个提高”,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两个提高”从概念变成政策。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首先要织密网,中国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主要覆盖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享受不到城乡低保、保障性住房等政策。政府要切实加大调控房价、稳定物价、推进教育公平、深化医改和完善社保等方面的力度,为中等收入群体“减负”,建立有利于中等收入群体增长的社会保障体系。
意义/中等收入焦虑症
中等收入者群体是发展的稳定器。由于有稳定的收入和良好的生活条件,他们是社会中的主体和稳定的消费群体。在中等收入者群体所占比重较大的社会里,中等收入者可以充当高低收入者之间矛盾的缓冲器。一定规模中等收入者群体的存在,减轻了低收入者的社会压力,使低收入者看到了奋斗的目标和希望。中等收入者占比近半,对于一个社会意义深远。所谓“恒产者有恒心”,这些中等收入者不仅是内需的创造者,更是先进文化、先进技术的创新者和社会的稳定器。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0次
参与编辑人数:2位
最近更新时间: 15:50:27
认领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4年后中国中产将达4亿,他们很焦虑,是不是矫情?还能治吗?
文章来源:华尔街见闻&2020年中产将达4亿&不久前,一条因&年收入12万元以上被定为高收入群体,要加税&的新闻,给所谓的&高收入群体&带来不小的恐慌,并引发&中产阶层&的集体吐槽。尽管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专家对此进行了辟谣,但是由此引发的话题仍持续发酵。&11月2日,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将在2030年前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3/4的中国人将成为中产,让&中产阶层&再度成为焦点。&2016年7月,《经济学人》杂志指出:中国的中产阶层有2.25亿人,他们是目前全球最焦虑的人。该文对中国中产阶层的定义是:&家庭年收入在1.15万到4.3万美元,即家庭年收入8万到30万元人民币之间的群体。&&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认为,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也就意味着,未来4年,通过改革和保持全国经济增速年均不低于6.5%,有希望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由2013年底的1.6亿人左右,扩大到2020年的2.7亿人,7年扩大1.1亿,每年扩大约1600万,加上其赡养人口,中产阶层将由2013年的2.4亿增加到近4亿。&哪些人算中产阶层?&中产阶层&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官方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网上流传着以下十大标准,看看你符合吗:&一、月收入4.5万,年收入在50以上&中产阶级最大的特征就是收入稳定丰富、未来可预期。据一份关于北亚地区(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韩国)的中产阶级调查则显示,中国大陆自认为是中产的家庭月收入在45202元。看一眼你的工资卡,拖了后腿没?二、除了稳定的收入,还要有百万级的资产&除了稳定的收入,要想挤进中产阶级的队伍,平时你的流动资产要有百万级别的流动资产。调查显示,自认自己是成功的中产阶级的被调查者中,流动资产达到人民币150万元。也就是说如果流动资产达不到150万,呵呵,对不起,那你不是一个成功的中产阶级。三、除了票子还要有房子和车子&提到中产,多数人首先都会想到三大件:票子、房子和车子。除了钱,中产阶级还有一套潜在的物质标准&&他们至少要在一线城市拥有一套别墅或者房子,以及一辆一线品牌的汽车,当然这些都是全额付款的,还在还房贷、车贷的统统out。四、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或者较高的社会地位&除了经济收入、房子车子这些硬件,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等软性因素也是中产阶级的判定标准。比如有一流高校毕业、海外留学、EMBA(高级经理工商管理硕士)等高大上的教育背景,或者成为某个公司的CEO、做知名企业家、当名牌大学的博导、某领域的权威专业人士等金光闪闪的经历。&五、追求健康,注重运动&调查显示,高达七成的中国内地中产阶级把健康列为首要人生目标。当然,中产阶级平时必须是很注重运动的,每个人至少有一张健身卡或者高夫球俱乐部会员卡,还要常常展示骑马、潜水、登山、滑雪等一类高逼格运动的特长。六、旅游、购物、娱乐一个不能少&定期出去旅游度假是中产家庭不能缺少的活动之一,钱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世界那么大,想去哪就去哪。当然有钱也少不了买买买,心情不好买个名牌包包,心情好就开个游艇趴体。&七、不失格调的生活品质&中产阶级远不止于物质财富,还要有不失格调生活品质。居住环境可以不像富翁级别那样奢华,但是在装修、家具等方面的选择却格外用心;吃的可以不是山珍海味,但是要有&享用美食&的愉快追求;夜生活也要丰富,比如看看芭蕾舞,听听音乐会,没事也会在家里喝点红酒,品品咖啡或普洱茶。八、有道德、有礼仪、有素质&如果一个人只是因为有钱而飞扬跋扈、不可一世,藐视他人、素养低下的话,那他算不上一个中产阶级,真正的中产要有道德有礼仪还要有素养,无论是谈吐还是行为都要让别人舒服并感受到尊重。&九、拥有良好的穿衣品味&一个人的穿着可以反映出这个人的品味甚至是什么样的人,也就是所谓的&You are what you wear.(衣如其人)&。中产也不例外,他们往往有着良好的穿衣品味。当然不是指服装要要多么大牌,多么极致奢华,而是指懂得什么场合什么环境该穿什么衣服,并且选择适合自己且舒服得体的服装。&十、重视精神上的追求&金钱不是划分中产阶级的唯一标准,否则即使物质达到了标准,而没有精神上的追求,那对不起,你也只能是个&土豪&。真正的中产阶级已经开始超越物质上的门槛,而重视精神上的挑战。去画展买几幅高格调的画作,学几门小语种、学保龄球、学网球、学潜水、学钢琴,总之会把自己的level再提升n个档次就对了。&而苏海南对中国中产阶层做了严格界定,具体来说,在北上广深,收入则须达到全国平均值的两倍,即2013年个人年收入12万至30万元或家庭年收入17万至45万,且其住房问题基本解决并另有一定金融资产者,才能在当地称为中产阶层。&按照以上定义,苏海南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并参考一些研究机构对居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测算得出:目前我国中等收入劳动者有1.6亿多,约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7.7亿的20%;加上其赡养人口合计约为2.4亿人以上,约占全国人口总数13.67亿的18%。&当然,今年已经进入2016年,上述收入和财产标准区间也应适当提高,中产阶层人数和比重也可能会有所变化。&中国中产阶层的焦虑如果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去衡量,中国的&中产阶层&的确有点名不副实。我们看到美剧里中产阶层的生活是这样的:一辆高级轿车缓缓驶入一座两三层小洋楼,修葺整齐的草坪上两三个孩子打闹嬉戏&&但是,当下中国的&中产阶层&离美剧里勾勒出的这种美好画面相差甚远。同美国相比,中国中产的更为焦虑。比如,从拥有财富总量看,按照目前的房价水平,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有房者普遍有数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的资产,但是很多人不得不为日常生活精打细算,着实难言&中产阶层&带来了多少快感。&中国中产的压力和焦虑最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买房、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调查数据显示24.2%的中国中产认为自己的住房条件太差、买不起更好的房子,另有31.6%的中产感受到强烈的房贷月供/购房费用压力。而大洋彼岸的美国,房价远比国内便宜(根据房价和当地居民收入比),因此买房的压力远比国内要小。超过四分之三的中国中产有子女教育支出的负担。在教育费用上,美国中产阶级也要轻松很多,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免费,在大学阶段,美国人往往不靠积蓄付学费,他们靠助学金和贷款。&大约三分之一的中国中产感受到医疗支出的负担。和国内比,美国中产阶级比较无忧的是医疗,绝大部分公司都提供医疗保险,包括那些几个人的小公司,店铺等。&为了日后着想,过半中国中产选择尽量多储蓄以保障他们在退休后能过上较高质量的生活,同时,中国人大多有为父母养老送终的传统习俗。美国的中产阶级在医疗、教育费用上,不太有后顾之忧,同时,他们也没有抚养老人的负担,虽然美国的养老体系和西欧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绝大多数老人都有自己的社会保险金、老人医疗保险等,而且美国的老人很多70多岁照样工作。&中产的焦虑是不是矫情?李稻葵,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日前他撰写的《中产收入陷阱远比中等收入陷阱可怕》一文,引发广泛关注。在他看来,中产收入阶层的焦虑,来自高税负下对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忧虑,来自不断攀高的房价和教育、医疗、养老的高成本。&而吴晓波频道曾经发布过一篇文章《中产阶级的焦虑是不是矫情?》中提到,对中产阶级而言,挫败感并不是节节败退的失望,不是无理由的抑郁成疾,而是转型中的焦虑,主要来源于以下两方面:&1.职业能力衰竭&中国所有的产业在这些年都遭到了互联网极大的破坏,或者说重塑。需要转型的不仅仅是行业、企业,而是每一个个体。别说必须与时俱进的广告行业,就连最传统的剪裁师傅,都需要将量身大数据化。&按往常,30、40岁是职场人最精壮的时期,现在却都碰上职业危机。&其实职业危机本身并不十分可怕。压死骆驼的最后几根稻草,是旧精英留下的攀比习惯给他们造成的落差压力,以及负责任的态度、攻破困难的决心给他们带来的过劳。他们的脑子他们的里确实有诗和远方,眼前却全是苟且。&2.公共服务不足&高等教育制度、资源与青年人的成长能力和社会的需求极度不匹配。既没有办法挖掘学生的深度才能,又使得知识与工作脱节。&医疗分级制度差,在小城市看不了疑难杂症,大城市又排不上号。大家不敢花钱,怕生病付不起医药费。个人保险金额贵而赔付不便捷且不规范。竭尽全力买不动产,力争升值保值,以高储蓄对抗不健全的养老金制度。&这是转型带来的人力资源淘汰和制度滞后无法满足需求触发的焦虑。一方面来自于,钱看似多却不够用,另一方面来自于无论是教育、职场还是享受的上升通道几乎被封死。&不仅仅限于中产,白领、公务员、企业家、工人、农民,无论处于哪个阶层,多数处于焦虑状态&&&钱治不好中国中产的焦虑&中国中产的焦虑从表面来看是一种经济压力,但实质上并非是单纯的经济压力。&中产阶层要上述焦虑其实没有太大问题,问题在于,他们并不满足于现状:为了与中产身份相匹配或者达到中产的生活状态,他们想住在更大更好的房子里,子女要上最好的学校,注重养生健康长寿,退休以后仍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平&&&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赚更多的钱,而强烈的挣钱欲望、无法满足的物质欲望导致了更为严重的心理焦虑。
[责任编辑:郑怡雯 PN103]
凤凰国际智库由凤凰网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打造的平台型智库,旨在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际问题研究智库,致力于成为“思想市场领导者”。将思想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有效的结合起来,在智库与智库之间达成协作共赢。
扫描关注微信
电话:010-理解中等收入者的焦虑-搜狐新闻
--------------- &
理解中等收入者的焦虑
时间:日11:01
【来源:东方早报】
  年收入十万算不算中产?在普通百姓眼里,在学术界,他们已经算是中产阶层,学术界认为年收入6万元~50万元应该基本可以涵盖绝大多数中等收入者。然而,《广州日报》记者近日采访的众多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的人当中,大多数人不承认自己是中等收入者。
  我们认为,“中产阶层”普遍缺乏自我身份认同的背后,有一系列值得关注、亟待改进的社会原因:
  首先,他们的社会和个人负担沉重。这一代中产阶层中不少人因为上学耗尽了家中的财力,因此,一个大家庭的负担基本上压在了一两个人身上。以每月税后8000元收入为例,扣除银行3000多元的按揭款、物业管理费、水电费、电话费和上网费,以及日常诸多的其他消费,每个月再给年迈父母寄些赡养费,实际所剩无几。从社会底层跨入中产很难,但要从中产滑入底层却非常简单,只需要你失业、单位效益下降,或者家庭成员生病就可以了!加之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工作压力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致使各种现代病层出不穷。
  其次,“中产阶层”的身份不够稳定,使他们对未来缺乏稳定预期。在今天,完全依靠能力进行职业选择和晋升的空间依然狭窄,大量的垄断性行业主宰着我们的经济生活,依靠权力和关系就业的空间依然很大,个人自由和职业空间无法得到全面舒展。研究表明,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大约有5%的人不能保持中间收入位置,他们绝大部分遁入了社会收入的最底层。
  第三,中产阶层的税负过重。目前我国中等收入者是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力,而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正好也是按揭购房的主力军,他们看似有令人羡慕的收入,事实上要承担利息与所得税的双重压力。
  研究表明,中等收入者成为人口的大多数,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社会改革和持续发展的先决前提。而种种迹象表明,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还很脆弱,甚至至今都没有形成中等收入阶层的雏形。最近,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门会议,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这意味着中等收入者成了迫切要壮大的社会阶层。我们认为,中国的中等收入人群一要扩大比重,二要稳定和维护:
  一是政府要加大公共投入,特别是教育和覆盖全民的医疗、失业、养老等投入,避免一家人的财力和希望都投入到一个人身上、一家人的负担都压在一个人身上。前者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前提条件,后者是维护和稳定中产阶层的基本手段。在这方面,诚如吴敬琏先生近日所指出的:中国已有条件实行“全民最低生活保障”,起码在财政上已可以支撑这个庞大的福利体系。
  二是反垄断特别是反行政垄断要提速,以此提高全社会的效率和公平,让更多的人拿到和其才能与付出相适应的工资;同时要改革企业内部的薪酬分配体制。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美世咨询去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所调查的中国42种职位中,95%的基本工资成本要高于印度。而这只是总体层面上说的,基层员工的工资差别并不是很大,但高层经理和专业人员的收入为印度同等职位的两倍以上。
  三要降低中产阶层的个人所得税。如果按1980年的标准,以可比价格计算,个税起征点起码应在月收入12000元以上。现在则是1500元,明显偏低。我们已经在主要税种———消费税中每时每刻地纳税。个人所得税这块应该更多考虑个人和家庭负担。从整个财政收入的基本面上看,2004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也就1737.05亿元(800元起征点),这点钱对时近3万亿元(现早已超过3万亿元)的财政收入来说分量不重,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却能大大激活其创造力。
  四要完善产权保护。除了继承,绝大多数中产者都是由底层一步一步“爬”上来的,没有对社会底层的基础权利的保护,中产阶层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况且,中产阶层本身也面临着一系列财产权保护问题,广州某建成不过一二十年的高档小区遭遇拆迁,即是一例。
共找到 14756
个相关新闻.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精彩图片新闻】
【热门新闻推荐】
精品专题推荐
&精彩生活&
今日运程如何?财运、事业运、桃花运,给你详细道来!!!
秋天不回来
频道精彩推荐
唱给你的歌
··········
··········
···············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等收入陷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