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操作条件反射射的出现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发展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
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2、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3、年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
二|、简答与论述。
1、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答:第一、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第二,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第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2、请简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答: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的标志是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演变过程。(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二 )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三)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一般认为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为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3、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答:(1)多元智力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共计八种智力,分别为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成功智力理论:由斯皮尔博格提出。包括 1、分析性智力―用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办法。分析智力解决那些界定清晰、答案与方法唯一的问题; 2、创造性智力―用来找对问题。创造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的问题;3、实践性智力―用以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实践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且与日常经验密切相联的问题。
(3)真智力理论:由大卫.帕金斯提出。三个主要成分: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及反省智力.
(4)生物生态学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塞西在对传统智力心理测量学理论批评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了信息加工取向的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有四个基本假设,即智力是一个多种资源系统;生物潜能与环境力量的相互作用;适宜的“最近过程”是智力发展的“引擎”;把“动机”整合到智力发展中。
(5)情绪智力理论:由SALOVEY和MAYER提出。情绪智力包含准确地觉察、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接近并/或产生感情以促进思维的能力;理解情绪及情绪知识的能力;以及调节情绪以助情绪和智力的发展的能力。
4、请简述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答: 弗洛伊德把力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期又叫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岁或13岁开始)。
埃里克森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他提出了人的八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第一阶段为婴儿期,是从出生到2岁,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从2岁到4岁。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从4岁到7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第四阶段是学龄期,从7岁到12岁。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第五阶段是青年期,从12岁到18岁,主要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从18岁到25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第七阶段是成年中期,从25岁到50岁,主要任务是获得系列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第八阶段为老年期(成年晚期,从50岁到死亡,主要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5、什么是观察学习?它的过程是怎样的?
答:所谓观察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6、请说明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和意义。
答:最近发展区为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与在他人指导下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表现个体的发展潜力。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它的实践意义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7、请简述新皮亚杰主义的发展
答:新皮亚杰主义是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的修订与扩展。皮亚杰新进展的原因:①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修订;②信息加工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③日内瓦学派本身的变革。日内瓦学派特点:1恢复了日内瓦大学重视教育研究的传统。2不仅仅追求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科学价值,而更重要的是重视应用的研究。3不赞成只研究认知的发展,而是要求把儿童心理发展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4试图创设几个变量相互作用的情境,给儿童提高分析、抽取、鉴别客体属性的机会,从而强调被试在实验中的作用。
8、请简述你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的认识。
答: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它是专门研究个体心理如何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也就是说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发展是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各种因素的函数;其次其特殊性还表现在它的形容对象的年龄跨度很大,从新生儿到老年,都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由于年龄的差距,在研究方法学上和具体研究方法的选择上需要考虑不同方法的年龄适应性。
9、发展心理学研究常用的几种研究设计方式各有什么特点?如何应用?
答:常用研究设计方法有:(1)横断研究设计: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初试进行比较的方法。研究者可以通过选取生理成熟度不同的群体或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来研究某一个特定发展领域在不同年龄的发展情况。其优点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发展的年龄特征,而且由于能够同时对几个年龄群体进行调查测量,获得的信息量大,经济且费时短。缺点是,首先,横断研究设计所关注的年龄效应可能会与代群效应相混淆,分不清遗传与环境的作用;其次,由于在横断研究设计中每个人只在某个时间点上接受调查,因而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2)纵向研究设计: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故也叫做追踪研究设计。优点是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重视揭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因果关系,重视对心理发展机制的探讨。缺点有三,一是样本的流失;二是反复测量可能影响初试的情绪,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三是花费大而且耗时,长期追踪要经历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这通常会造成变量的增多。(3)聚合交叉设计是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它通过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期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优点:第一,它克服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各自的不足之处,吸取了它们各自的长处;第二该设计采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研究时间。(四)微观发生学设计通过在短时间内重复给初试呈现一个诱发变化的刺激或提供学习的机会,观测个体发生变化的过程。优点:第一,它关注研究对象一系列行为发生的细节,观测一段时间内的快速变化,使得研究者能够直接观测发展变化的过程,能够描述变化如何发生,以及变化的数量和性质。第二,由于进行密集的观测,微观发生学设计使得研究者能够在一宿的年龄范围内追踪特定行为的个体发展轨迹,这有助于确定从一种行为模式到另一行为模式的转折点。第三,微观发生学设计使得研究者能够观察到个体的内部差异,即能够找到不同时间和不同条件下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这种设计还能观测到发展变化的速率和时间。第四,微观发生学设计能够确定变化最有可能发生的条件。缺点:第一,该方法需要对初试进行逐个观察、逐点记录,耗时费力,因此初试的数量有限;第二,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动机强的被试,因为整个研究的成败取决于被试能否全程认真参加多个实验,并且在每个实验中都能积极进行尝试。第三,尽管观察密度高,数据很丰富,但在有些情况下,仍旧难以分清被试已具备的能力和变化后的能力。
10、发展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如何应用?
答:常用研究方法有:(1)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观察者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被观察者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观察法又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反映是指在不加任何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自然情境中被试的行为表现。实验观察法指通过实验控制设置某种情境,观察被试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表现。突出优点是可以在行为发生的当时及现场进行观察、记录,能够收集到行为发生、发展过程的资料,具有很强的生态效度。缺点是观察资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察者本人的能力水平、心理因素的影响,另外观察法的运用往往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较多的时间。进行观察研究首先必须进行观察设计。观察设计通常包括三个步骤。首先是确定观察内容和对象。其实是选择观察策略。最后是制订观察记录表。运用观察法研究心理发展,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对所观察的问题要有基本的了解,观察目的要明确。②尽量使被观察者放松,处于正常活动状态中,不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已成为观察者的研究对象。③要立于不败之地记录和观察与目标行为有关的事实,以便事后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④观察者除了观察目标行为之外,还应分析被观察者其他一切有关材料,如作文、日记、各种作业、绘画、手工制作等。
(2)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访谈对象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其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访谈法的最大特点在于,整个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访谈对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具有特定的研究目的和一整套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原则。访谈者在进行访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除了要充分熟悉访谈的内容,还要尽可能了解访谈对象的背景情况,根据研究对象的年龄特征和语言发展水平,选择语言表达方式,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第二,不同年龄的个体与陌生人交往时各有特点。访谈者在正式,应该先与个体进行接触,消除其他,建立起合作、友好的交谈气氛。第三,访谈记录的方式也应该适合不同年龄被试的心理特点。
(3)问卷法和测验法。问卷法是研究者使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被试心理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而测验法是用测验量表来研究被试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即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问卷法的主要特点是结构化程度较高,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和主观性,另一特点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大量资料,第三个特点是由于问题和答案都预先进行了操作化和标准化设计,因此,所得资料也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应用问卷法是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问题是问卷的核心。在设计问卷时,设计者除了考虑问题的类别外,还要注意研究对象的年龄特征。第二,问卷中试题的内容应是研究对象熟悉的,以使其愿意积极认真回答。第三,对于书写能力有限的初试,问卷法的形式应以封闭式为主,开放式为辅。第四,研究者应注意社会称评效应,即注意研究对象可能因为某些思想上的顾虑,在填写问卷时不是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而是根据社会的赞许性来填写。测验法中测验量表的编制十分严谨,结果处理方便,量表有现成的常模,可以直接进行对比研究;量表的各类较多,可以适应不同研究目的的需要。
(4)心理生理学方法。包括电生理测量方法、脑功能成像方法、经颅磁刺激和生化指标测量技术。
11、在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时,如何处理好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关系?
答:定性分析是对发展研究结果的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对研究所获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提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研究结果的解释和理论的构建提供依据。定量分析是通过统计方法实现的,一般而言,根据数据分析的目标不同,人们将统计方法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类。描述统计主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和简化,以提示研究对象的某些性质和特点。推断统计通常是根据研究问题提出需要检验的假设,然后根据通过抽样而收集到的数据,运用统计检验的方法对假设的合理性作出判断。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区别在于定性分析旨在供述所研究问题或现象的性质,而定量分析则通过量化的数据来说明所研究现象在特定属性上的程度或大小。对原始数据采用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主要取决于数据的收集方法。通常,对访谈法和开放式问卷收集的数据首先采用定性分析的手段,而对观察法、结构化的问卷法、测量法所收集的数据则常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发展心理学研究既可以从质的角度进行定性分析,又可以从量的角度进行定量分析,其分析结果互相补充,不可版面强调一方面而偏废另一方面。
12、胎儿的心理活动主要物质基础有哪些类型?这些主要物质基础的作用是什么?
答: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心理现象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器官。神经系统主要有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两种细胞。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如感知、意识、记忆、思维等,都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的。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能产生、传导和 接受神经冲动的细胞,其基本功能是兴奋和传导。胶质细胞为神经细胞提供结构支持和营养,运送代谢物并使之与其他细胞分隔开。神经元间的联系主要通过突触来实现。
13、胎儿心理机能形成有哪些表现?
答:具体表现有(1)感觉的形成。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切高级和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维持正常的心理活动、保证机体与环境平衡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视觉、听觉、触压觉、嗅觉和味觉。(2)思维和记忆的形成。
14、影响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及其影响提示人们要注意什么样的根本问题?
答:影响胎儿生理-心理发展异常的因素主要有三个: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母体因素。(一)遗传因素。 生物体的各种性状特征可以通过生死过程一代一代传递下去,这种现象称为遗传。遗传通过染色体和基因的传递实现。遗传病和先天代谢缺陷可以导致胎儿生长受限、唐氏综合症和神经系统发育异常。(二)环境因素。主要有物理因素如电离辐射、噪声、超声波、高温、电磁场,化学因素如汞及其化合物、铅及其化合物、吸烟、嗜酒、饮用咖啡、吸毒、大气污染、妊娠期药物。生物因素如病原微生物,地理因素如氧含量。(三)母体因素。包括情绪、应激、营养、患病等。
15、胎教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答:胎教作为胎儿期心理卫生的基本形式,其作用机理是:正常孕妇在保证充足的营养和适当休息的条件下,从胎龄满6个月后开始对胎儿实施每天定时的声、光、触摸的刺激,使胎儿的听觉神经通路、视觉神经通路、触觉神经通路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在大脑细胞间传递,这些通路途径上的细胞得以伸展出更多的树突,以促进它们和周围的锥体细胞建立传递信息的突触 联系。突触是大脑神经网络丰富的物质基础,使与感觉、运动、思维、记忆等密切相关的大脑神经更丰富,有篮球胎儿出生后的智力开发。
从胎教的内容来看,胎教的实质是在产前对胎儿大脑生长发育的一种来自于环境的干预,目的是最终促进胎儿大脑网络的丰富化。
胎教不是教育,而是促进胎儿大脑发育的心理卫生的过程。
16、动作发展在婴儿心理发展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
答:从心理的起源和发展来看,动作对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首先,个体心理的起源如思维和智力的发生,与动作密切相关。其次,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最后,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动作对于大脑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2)动作使个体对外部世界各种刺激及其变化更加警觉,并使感知觉精确化。(3)动作使得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4)动作改变着个体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使个体从被动接受环境变为主动获取各种经验,这既促进了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进而对个体的情绪、社会知觉、自我意识等产生重要影响。
17、试评述几种主要的言语获得理论,谈谈你对婴儿言语发生发展内存机制的理解。
答:关于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出现了五种颇具代表性的理论假说。在这些理论之间存在着非常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有:语言是先天还是后天习得的,是被动学习还是主动创造的,以及认知(尤其是思维)与言语发展的关系等。
(1) 强化说。巴甫洛夫、斯金纳等提出。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提出①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②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③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语音等),从而被感知和表达。评价:过于强调天赋和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忽略语言的社会性,有唯心主义倾向。
(3) 模仿说。奥尔波特、哈里斯、哈塞默等提出。在婴儿言语获得过程中相继有四种类型的言语模仿行为:①即时的、完全的临摹;②即时的、不完全的临摹;③延迟模仿(有变形或创造性因素);④选择性模仿(可以按照语言范型的结构、功能在新情境中表达新的内容)。模仿说并不能解释清楚言语获得过程中的全部事实。
(4) 认知学说。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
(5) 相互作用论。强调内部经验和环境输入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认为,应该动态地、发展地考察婴儿言语发生的过程。而不能静止地、一般地概括什么是决定因素,这样会流于形而上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言语发生的过程,实质上应该看作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的活动过程。在系统发生的初期,即时性模仿和强化依随可能相对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在系统发生的中、晚期,选择性模仿和婴儿自发的言语实践活动则可能起主导作用。而人类所独有的符号表征能力、适宜的发音器官及其活动则是言语系统发生发展的前提条件。
18、什么是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这对婴儿心理发展有什么意义?
答:当婴儿处于、不能肯定的,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作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的现象称做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婴儿情绪社会你给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信号作用和人际通信交往功能,它包含了婴儿对他人情绪的分辨和如何利用这些情绪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对婴儿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0.5-1.5岁的婴儿,其语言能力尚未发展,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能帮助婴儿超越仅仅回应他人信息的阶段,能通过这些信息来确定他人的内在心理状态和偏好,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婴儿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婴儿与成人的主动的情绪交流,参照成人的情绪信息,能使婴儿避免、摆脱许多险境和危险物体,并有利于婴儿行为的调整和改变。同时,婴儿经常与成人分享情绪体验,共享同样的情感,有助于丰富婴儿的情感世界,密切母子、父子亲情。积极的社会性参照更能成为婴儿认知发展的媒介,促进婴儿探索新异情境和事物,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发展智慧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要注意避免消极的社会性参照,因为不适宜的参照信息与条件同样会对风行卢作用,导致婴儿不良的情绪、行为体验,形成消极、懦弱的性格,限制婴儿的探索和操作,障碍其智力发展。
19、婴儿依恋主要存在哪些类型?如何理解依恋的实质?
答: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安斯沃思待认为婴儿依恋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型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地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母亲有距离地交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其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婴儿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并且很容易抚慰,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这类婴儿约占65―70%。
(2)回避型依恋: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自己玩自己的。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转,但只是非常短暂的。接近一下就又走开了。因此,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做“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约占20%。
(3)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工春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去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约占10―15%。
其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依恋并不仅仅是母亲使婴儿的需要(包括食物、水、温暖、舒适、解除痛苦等)得到满足,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
为什么说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
答:⑴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也有潜意识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作性事件手段。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⑵认知动力说: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⑶学习理论:桑代克万有引力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
⑷中国心理学家:首先,游戏具有社会性,它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渴望参与成人的一些活动,可是又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游戏恰恰解决了这一矛盾。游戏作为儿童获得和表达其社会交往能力的情境,为儿童提供了社会性发展的机会,可以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倾向,学会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是非题情感,而这是儿童同情心、合作能力等社会能力发展的基础。其次,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简单的翻版。此外,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它既不像劳动那样要求创造财富,又不像学习那样具有强制的义务性,因而深受儿童喜爱。
20、幼儿言语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言语发展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答:幼儿言语的发展处于基本掌握口语阶段,是熟练掌握口头言语的关键期,是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过渡,并初步掌握书面言语的时期。其语音、词汇、语法、口头表达能力迅速发展,为书面语言的学习打下基础,并出现自言自语。
21、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结合思维发展的经典研究加以阐述。
答:(一)感觉 :小学生的颜色视觉、视觉感受性、听觉感受性、运动觉(手的关节肌肉感觉,表现为动作精确性和灵活性的增强)都有了很大提高。(二)知觉:1. 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进一步发展;表现为知觉的选择性、持续性的增强2. 知觉的分析综合水平明显提高;(三)注意的发展:1.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儿童。2. 儿童对抽象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而具体、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大作用。3. 儿童的注意经常带有情绪色彩。4. 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注意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四)记忆的发展:1.从记忆的目的性说,有意识记和有意再现逐渐占有主导地位。2.从记忆的方法来说,意义的、理解的识记逐渐占有主导地位,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效果都随年龄而提高,但后者的效果更佳。3.从记忆的内容上看,词的、抽象的记忆也在迅速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仍然占十分重要的地位。4.策略的发展-儿基本上不会自发地使用记忆策略,8岁左右处于过渡期,10岁以上的儿童基本上能自发地运用一定的记忆策略来帮助记忆。(五)想象的发展:1.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强。2.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3.想象更富于现实性(六)思维的发展:1.思维发展的重大过渡或转折时期,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仍然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①小学儿童思维的总体特点―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转折的关键期大约在小学四年级前后。②思维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③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具有目的性、完整的思维过程),但思维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2.思维形式的发展① 从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到从本质属性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概念;从直观特征到具体形象特征再到本质特征;各类概念(如数概念、空间方位概念、自然概念、社会概念、时间概念等)随年龄增长而丰富、系统化② 推理正确性、合理性和逻辑性、自觉性也在增强。逐渐发展起递推或传递推理能力。
22、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对其小学入学适应有何特殊意义?
答:社会交往的发展:儿童社交的主要内容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和同伴交往,同伴交往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一)亲子交往:1.小学生与父母交往的时间减少2.亲子交往的内容发生变化,父母关注的儿童问题更多、更复杂 3.儿童从依赖父母权威逐渐发展到逐渐能自主地评价、判断和决策(二)同伴交往:1. 同伴交往更为频繁而密切,开始建立友谊关系2.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同伴交往的技能增强,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同伴关系相对稳定而持久,开始形成同伴团体(三)师生交往,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很大:1. 重视教师的评价,教师,尤其是小学生喜欢的教师,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人物2. 教师的期望、态度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23、小学生的学习有何特点?为什么说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答:学生学习有下列几个基本特点:(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老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4)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5)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水平的过程。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小学儿童的学习既具有上述的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又表现出其年龄阶段所特有的特点。1.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外部动机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内部学习动机还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总强度随年级升高呈下滑趋势。2.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在整个小学,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在整个小学,对有产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游戏因素在儿童的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在阅读兴趣方面,一般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在扩大和加深。3.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①对老师的态度。低年级儿童对老师怀有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中年级儿童逐渐对老师产生选择性的、怀疑的态度;②对集体的态度。初入学儿童还没有形成班集体,同学之间彼此很少互相关心,随着班集体的建立,从中年级开始,儿童开始具有了比较有组织的自觉的班集体生活,开始把自己看成是集体中的一员,重视班集体的舆论和评价作用,进一步提高自己对学习、对集体的责任感,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质量和行为品质;③对作业的态度。初入学儿童还未把作业看成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不能经常以负责的态度来对待作业。在老师正确的教育下,儿童逐步形成对作业的自觉负责的态度。④对评分的态度。从小学开始,儿童已经认识到评分的意义。4.小学儿童的学习策略。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的学习策略不断丰富,儿童逐渐学会使用有效的策略,但小学生策略使用具有不完善、不稳定和刻板的特点。
24、小学生的学习障碍有哪些表现?其可能原因是什么?
答:学习障碍最明显、最易被父母和老师所深邃的特征就是学习成绩不好,特别表现出阅读障碍。1.在感知、思维和语言方面存在障碍,如视觉记忆受损、有空间定向障碍、听觉辨别能力很差、信息加工过程有障碍、语音意识方面有缺陷等;2.在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存在障碍。小学学习障碍儿童比一般儿童有更多的违纪行为,其在社会情景中错误理解社会性线索,作出不适当反应、消极的或攻击性反应比一般儿童多,而且他们比一般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抑郁症状。3.其他方面的问题,如发育迟缓、品行问题等。
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1.胎儿期、出生前、出生后的轻度脑操作或轻度脑功能障碍;2.遗传-素质假说。学习障碍儿童存在脑发育迟缓、脑皮质功能不成熟、觉醒不足、左右脑发育不平衡等现象。另感觉综合失调,无法正确处理自身与外界的信息,从而产生种种学习行为与情绪上的障碍。3.生物学假设。轻度脑功能失调是中枢神经信息传递改变的结果。4.心理与环境假设5.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赶不上智力因素的发展。
26、如何理解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小学生思维能力、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如何?
答: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㈠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㈡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明显的关键年龄。㈢思维结构趋于完整,但有待完善。㈣思维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小学儿童基本过程的发展:㈠概括能力的发展。在整个小学,儿童概括的水平大体上经历如下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低年级的直观形象水平,第二阶段是中年级的形象抽象水平,第三阶段是高年级的初步本质抽象水平。㈡比较能力的发展。一方面,小学儿童比较能力的发展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从正确区分具体的事物的异同逐步发展到区分抽象事物的异同,从区分个别部分的异同逐步发展到区分许多部分的关系的异同,从在直接感知的条件下进行比较逐步发展到运用语言在头脑中引起表象的条件下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小学儿童比较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情景性,。在某些条件下,对某些对象进行比较时,既能在相似事物中找出相同点,又能找出其细微判别;在另一些条件下,对另一些对象进行比较时则又不同。㈢分类能力的发展。⑴小学二年级学生可以完成自己熟悉的具体事物的字词概念分类。但要能正确说明分类的根据,则要晚得多。⑵解决同一课题,不同年龄组的儿童表现出不同的分类水平,年龄特点是明显的。⑶同一年龄组的儿童在解决难度不同的课题时,表现出不同的分类水平,分类材料的难易程度对分类水平的影响是明显的。⑷从四年级起,儿童出现组合分析分类的表现,从五年级起,这种组合分析分类的能力有较明显的发展。㈣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表现出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的趋势,不仅表现在解决问题成绩的提高上,还表现在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方法上。总之,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过程在逐渐发展,并日益完善。分析、综合及其派生的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具体化和系统化等思维过程最初只能在直接观察事物的条件下进行,而且也很简单,之后逐渐能在过去的知识经验和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最后向以概念为材料的更改过程较全面、深入且范围广泛地进行。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具有逐步深刻化、丰富化、系统化的特点。小学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由直接推理为主慢慢转向间接推理为主。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⑴小学儿童思维敏捷性的发展。小学儿童的思维敏捷性是不断发展的,表现为运算速度不断提高,运算正确而迅速的能力也产生明显的分化。⑵小学儿童思维灵活性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题多解的解题增加;二是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在增加;三是儿童的组合分析水平在不断提高。⑶小学儿童思维深刻性的发展。首先,儿童寻找“标准量”的水平逐步提高,推理的间接性不断增强,其次,小学儿童不断掌握运算法则,认识事物数量变化的规律性。再次,小学儿童不断提出“假设”,独立地自编应用题的抽象逻辑性在逐步发展。最后,三、四年级是小学儿童在运算中思维深刻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⑷小学儿童思维独创性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对具体形象材料加工发展到对语词抽象材料的加工。二是先模仿,经过半独立性的过渡,最后发展到独创性。
27、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什么特点?其社会性认知水平如何?
答:在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的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影响,是角色意识建立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又有平稳发展的时期。㈠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偏偏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㈡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进入小学以后,儿童能进行这个人的对象、内容和范围都进一步扩大,其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①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升高而提高。儿童逐步减轻对他人评价的依赖性,独立地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在不断发展。②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③小学儿童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这个人的初步倾向。④在整人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到抽象、由外显行为到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小学生的抽象招手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⑤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㈢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包括对自己产生的各种情绪情感的体验。自我体验的一个表现形式即儿童的自尊心,自尊心强的儿童往往对自己的评价比较积极,而缺乏自尊心的儿童往往自暴自弃。
小学儿童逐渐注意到他人与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是不同的,开始认识到他人不仅有与己不同的思维和情感,而且在相同情况下可能有不同的反应,儿童开始理解他人行动的目的性。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如下几个趋势:⑴从表现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的注意到更深刻的品质特征的注意;⑵从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待问题;⑶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⑷从对个人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关心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⑸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⑹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表现为㈠角色采择功能: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角色采择能力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是与儿童社会经验有关的认知发展的技能。㈡在小学时期,儿童开始根据他人的行动来了解其观点,并进行评判。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加强,儿童更加关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包括友谊概念、权威关心的认识等。
28、小学生的人际关系表现出什么特点?如何改善小学生的人际交往?
答:与幼儿相比,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同样主要是父母、老师和同伴,但其交往关系、性质与幼儿有完全不同的特点。随着小学期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的不断增长,小学儿童与父母、老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版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与此同时,具有国家权力啃骨头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随着儿童社会交往的发展和范围的扩大,小学儿童对维持交往的情境能够提出最有效而恰当的策略,言语沟通、提供利益和分享物品是小学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维持交往的最主要策略。
29、如何理解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答: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协调性。㈠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小学儿童的首先知识已初步系统化,即初步掌握了社会范畴的内容,开始向道德原则水平发展。㈡小学儿童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在品德发展上,认识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的、相称的。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出现言行一致与不一致的分化。㈢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自觉纪律是一种出自内心要求的纪律,是在儿童对于纪律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形成的,而不是依靠外力强制的纪律,因此,自觉纪律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纪律行为从外部的教育要求转为儿童内心需要的过程。
总之,小学儿童的品德是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阶段的品德是过渡性的品德,这个时期品德的发展比较平稳,显示出协调性的基本特点,冲突性和动荡性较少。
30、小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特点是什么?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㈠小学儿童道德认识的特点:道德认识主要指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观念的认知,包括对道德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1.道德观念,主要包括公有观念、集体观念、分享观念、利他观念、公益劳动观念、纪律观念、谦虚观念和权威认知等。小学儿童的道德观念迅速发展,尽管各种道德观念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具有差异性,但在小学高年级各种基本道德观念已经形成。2.道德判断。小学儿童在很多情况下,判断道德行为还不能以道德原则或首先信念为依据,而常常受外部的、具体的情境所制约。
㈡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特点。道德情感是与人所具有的对于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直接相联系一种体验,是一种高级情感。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在新的集体生活(班集体和少先队集体等)下发展起来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情感、移情等。
㈢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特点。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作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1.亲社会行为,即准备帮助他人或采取有益于他人的行动,如助人、合作、分享等。2.攻击行为是一种经常性有意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儿童的攻击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欺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攻击行为,通常情况下是指力量占优势的一方对里外夹攻相对弱小的一方重复实施的攻击行为,其根本特征在于行为双方力量的不均衡性和重复发生性。欺负行为一般划分为三种类型: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言语欺负和间接欺负。3.道德意志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也在逐步增强,他们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4.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货币相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
31、青少年生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有哪些?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青少年哪些心理矛盾?
答:生理发展的基本特点(一)生理发育的高峰期:初中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1.身体外形的变化(1)身高迅速增长:每年增长6~8厘米,甚至10~11厘米;女生比男生稍微超前。(2)体重的变化: 男生在14岁为增长高峰,女生12~13岁为增长高峰。初中阶段后,体重接近成人。生长加速期: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女孩在10岁左右,男孩在12,13岁左右(3)第二性征的出现和生殖系统的发育:男生的男性化特征与女性的女性化特征日益明显。 男性第二性征:喉结突出、嗓音低沉、体格高大、肌肉发达、胡须长出、汗毛增多、出现腋毛等, 女性第二性征:嗓音细润、乳房隆起、骨盆宽大、皮下脂肪增多、臀部变大、体态丰满、出现腋毛等。(4)头面部的变化: 头骨增长速度减慢,其他部分却增长加快,身体比例更为协调。2. 身体机能的增强(1)心脏机能的增强:青少年时期的心脏重量达到出生时重量的12至14倍,心肌纤维弹力更强,心脏压缩机能增强。心率、脉搏减慢,更有规律,血压接近成人水平,女生血压较低,心率、脉搏较快。(2)肺的发育肺的发育加速,进入青春期时,肺的重量达到出生时的10倍,肺活量为青春期前的2倍,男生比女生的肺活量大。(3)大脑的发育脑重增加不大,青春期,特别是13岁左右,是脑机能发展的第二个加速期(第一加速期在5,6岁)(4)肌肉力量增强3. 性的发育和成熟(1)性器官的发育:性器官发育速度加快,男生发育相对迟缓。(2)性激素分泌增加,性机能逐渐发育成熟,性腺发育成熟,性激素分泌增多,女生出现月经,男生出现遗精。女生月经年龄一般在10~16岁,男性遗精年龄在12~18岁。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幼稚对成熟。⑴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首先,由于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忙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忙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就在这种种新的追求中,他们感到种种困惑。其次,由于性的成熟,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⑵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上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低、思想方式仍带有很大的版面性及表面性、人格特点上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也十分欠缺。
由于青春期少年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1.反抗性与依赖性2.闭锁性与开放性3.勇敢与怯懦4.高傲与自卑5.否定童年和眷恋童年。
32、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具体体现在哪些思维形式上?
答: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过渡到辩证思维,主要特点是思维逐步符号化。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相比,抽象的、科学的思维能力。思维的概括能力复选框 能使用假设检验和更加一般的逻辑规则进行思考,不再借助于具体事物和事件;思维活动中的自我意识成分增多,思维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明显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增强,看问题不再那么绝对化;思维的创造性也迅速发展。具体表现在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思维监控、创造性思维等思维形式上。
33、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具有哪些基本特点?
答:随着青少年生理和智力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变化,他们在个性发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表现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日常心态以及与父母、同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总体来讲,青少年的个性特点有二:其一是不平衡性;其二是极端性或偏执性。㈠自我意识高涨,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自我评价的成熟、有较强的自尊心和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㈡自我概念的差异性。主要:一是自我概念更加抽象,二是自我概念更加具有整合性和组织性;三是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㈢自我评价的能力只有在青年早期才开始成熟。㈣(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玛西亚认为同一性有扩散、早期封闭、延缓、完成四种状态。
34、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青年早期自我意识的特点体现在许多方面,祝蓓里将其总结为以下六点:
第一,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青少年已能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但是,这种独立性的要求是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的基础上的,与实践时期的反抗性特点为有所区别。多数青少年基本上能与父母或其他成人保持一种肯定的、尊重的关系,反抗性成分逐渐减少。
第二,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青少年在心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两个部分。
第三,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青少年十分关心自己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在对人、对己进行评价时,也将修改是否完善放在首要位置。
第四,自我评价的成熟。青少年能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评价行为的动机与效果的一致性情况竺, 其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主客观的辩证统一。
第五,有较强的自尊心。青少年在其广告受到肯定和赞赏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反之,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
第六,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总之,到了青少年中晚期,个体在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诸成分上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并趋于成熟。
35、青少年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有哪些?你认为应该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
答:青少年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指的是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或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问题。青少年心理社会问题分为成瘾行为、内部失调和外部失调等方面。成瘾行为主要涉及吸烟成瘾、游戏成瘾和网络成瘾等;内部失调主要是指向个体内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认知或情绪上的烦恼、压力,如抑郁、焦虑、青春期精神分裂、自杀倾向等;外部失调主要是指向外部的问题,表现在行为方面,如反社会行为、青少年犯罪等。
36、成年早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及主要发展课题是什么?
答:在成年早期,个体的身心发展趋于稳定成熟,智力发展达到全盛时期,建立起家庭并创立事业,开始全面适应社会生活。这一时期的个体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㈠从成长期(儿童及青少年阶段)到稳定期的变化。进入成年早期后,个体进入稳定期。这种稳定性体现在绝大多数成年早期的个体身上,具体表现为:⑴生理发展趋于稳定;⑵心理发展,尤其是情感过程趋于成熟,性格特点基本定型;⑶生活方式趋于固定化和习惯化;⑷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家庭;⑸社会职业稳定,且能忠于职守。㈡智力发展到达全盛时期。思维方式由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转为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思维更加具有相对性、变通性、灵活性、整合性和实用性。在成年早期的最后阶段,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也达到高峰,开始在不同领域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创造力。㈢恋爱、结婚到为人父母㈣创立事业到紧张工作㈤困难重重到适应生活。
张日N认为,成年早期的主要发展课题应该包括以下十个方面:(一)理解和适应身体发育,尤其是对性成熟引起的诸多变化(二)从精神和经济上脱离父母,走向独立(三)逐渐完善性别角色(四)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异性关系(五)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六)树立社会成员必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七)掌握社会成员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八)选择职业以及工作适应(九)恋爱、结婚及婚姻适应(十)成就感的获得与自我实现。
37、成年早期的认知特点有哪些?
答:成年早期的发展任务中,在掌握知识方面所面临的目标已不再是对知识的获取和占有,而是如何运用知识、经验、技能及道德规范,以更好地发挥潜能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取得工作及人生方面的成绩,承揽和改造各种社会责任和义务,达到对社会的新的适应,获得自身的发展,并对人类作出贡献。同时,成年早期的个体还充当着传递者的角色,即把社会文化传递给他人或下一代,而且在传递和运用社会文化的过程中,个体又在不断地创造新的事物,以使人类知识和经验在充分积累的基础上得到创新和发展。
正是由于成年早期的个体面临着新的社会环境及任务,被赋予了新的社会角色,才使得他们的思维特点不同于青少年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形式逻辑思维的特点,辩证的、相对的、实用性的思维形式逐渐成为这个时期个体的重要思维方式。
38、如何树立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答: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看法。人生观的成熟或稳定,主要表现在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观三个方面。成年早期是人生观真正形成的时期。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以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评定标准或尺度。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会规定成年早期的青年价值评价的标准、价值体验的本质及体会判断的根据,从而促进成年早期人格的整合与完善。
总之,我们强调青年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同时,我们更强调青年价值观、人生观自我调节机制的形成和健全的重要性,也十分强调榜样的力量和社会条件、文化背景的影响。
39、什么是发展任务?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是什么?
答:成年中期个体发展的最大特点是稳定与过渡并存。一方面,成年中期个体在智力、价格等多方面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另一方面,成年中期个体处于人生的中段,需要瞻前顾后,要知道自己人生的前半段发生了什么事情,更要清晰地确定人生的后半段有些什么目标,需要如何去做。
所谓发展任务,简单来讲就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成年中期处于第七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创生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40、成年中期智力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谈谈智慧与智力的区别。
答:一、智力发展模式:中年人的智力发展模式是晶体智力继续上升,流体智力缓慢下降;智力技能保持相对稳定,实用智力不断增长。二、智力活动性质的变化:㈠智力活动的性质。1.智力是一种心理机能,具有适应意义。智力的主要成分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心理测量理论,另一种是信息加工理论。新提出一种内隐理论。3.智力操作方式(个体如何加工信息)㈡智慧与专长。
41、请简述控制理论的内容并说明成年中期控制策略的特点。
答:人格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及独特的行为方式系统,个体与外部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关注的是主体的调节功能,而控制理论则系统地论述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模式。
控制理论认为控制是人类发展的中心主题。其基本假设是人类总是努力想做好一些事情,使得自己在世界上留下生存的印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个体就会对其所生存的环境进行控制,这种控制不是短期的、暂时的,而是贯穿于一生当中。控制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控制系统包括两个方面,即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初级控制指的是改变环境的企图,这是人的根本愿望;次级控制指的是适应环境并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的企图。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常常交织在一起,根据个体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二者会发生相互转换。初级控制具有真实性和功能性两个维度,次级控制则具有真实性、功效及起作用时间三个维度。次级控制一般发生在初级控制受阴之后。
不管成年中期是否真的比其他的年龄段遇到更多的挑战和压力,生命发展的全程,在应对各种问题时,中年人最擅长在多种策略和方法间取得平衡。他们有足够的体力和智力对环境进行初级控制,又有充分的经验对自我进行次级控制的调节。
42、请谈谈你对“中年危机”的看法。
答:中年危机是指进入中年期后,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而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层面的适应危机。中年危机是个体价值评估与转换时期出现的极端现象,中年危机的产生是因为个体对“下一步我该做什么”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出答案。
主要表现有1.对生理机能衰退的认知和危机感2. 生活停滞感或生活危机感(1)事业发展危机感(2)婚姻关系危机感(3)对子女独立的不安全感。
应对策略:1. 客观认识中年期的变化:了解和认识将面对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将会引起什么心理反应,对人生产生什么影响,以便积极应对。2. 调整生活和工作目标: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积极地达成目标,同时,还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积极地调整目标。3. 学会处理工作的压力,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到中年事业初定,但一般所负责任也大,常常超时工作,透支体力。如果目标明确,沟通良好,劳逸结合,可以缓解压力。 4.接受生理的变化,改善婚姻关系:珍惜夫妻关系,相互尊重,满足彼此的需要,增进婚姻满足感。5. 重新定义成功:成功是永无止境的。把精力集中于真正需要追求的目标,去做我们从未做过的事情和成为跟以前不同的人,凡事量力而为 。 6.修身养性、陶冶性情:有较高的修养,克己奉公、力戒奢欲、表理如一,良好的品行有益于保持心理平衡。丰富业余爱好和精神生活有益于健康,做到劳逸结合。
43、什么是老龄与老化?简述老化理论、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发展观及其对我们的启迪。
答:老龄指进入老期的年龄。老化是指个体在成熟期后的生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形态学以及生理、心理功能方面的退行性变化。衰老则是指老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或结果,中心智钝化、记忆减退、体能失调等。
有关老化原因的理论大致可归纳为三类。一是损耗理论,认为人全及其他所有的生物活体同无生命的物质一样,会因长时间的磨损而逐渐消耗、衰老。人体老休是由于长时间生活劳苦、体能过度损耗的缘故。二是遗传程序理论,认为衰老是按遗传程序实现的有规律的退货,各类生物帮助的长短是由遗传程序决定的。三是生命过程变异理论,认为衰老是由于生命过程中发生的某些变化引起。这类理论主要有差错灾难说、免疫能力下降说、内分泌衰退说等。
有关延缓或适应老化的主要有如下四种至今仍争论不休的理论。⑴积极活动理论。⑵减少参与理论或脱离理论。⑶连续性理论。⑷社会构造理论。
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发展观:一是传统发展观,认为人自出生到机体成熟直到成年期,其心理活动的变化属于“发展期”;成年以后,有一段稳定的时期然后便开始衰退,年龄越老,心理活动的衰退就越明显,这种变化只能称作“老化”而不能叫做“发展”。传统发展观把老年看作“丧失期”。二是毕生发展观,其基本观点 有(1 )个体发展贯穿一生,在人生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可能发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2 )发展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发展的方向因心理和行为的种类不同而不同; (3)任何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过程都是复杂的,发展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增长,而总是由获得(增长)与丧失(衰退)两部分构成。(4)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或个别差异,由于个人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发展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5)心理发展是由多重影响系统共同决定的,任何一个发展过程都是由年龄阶段、历史阶段、非规范事件三种影响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上述两种老年心理发展观各有其理论和实际的根据,但也有各自的某种偏颇之处,我们应当吸取两种观点的合理“内核”,科学地正确地看待成年晚期的心理变化与发展。即,老年期是一个在退行性总趋势下仍保持诸多优势的时期,是衰退与获得性发展并行的时期。
44、联系实际说明成年晚期情绪情感的一般特点。
答:老年人情绪情感有如下一般特点:㈠比较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如抑郁感、孤独感、衰老感和自卑感等;㈡情绪体验深刻而持久;㈢各种“丧失”是情绪检验的最重要的激发事件;㈣我国老年人生活满意感水平较高。
45、联系实际说明成年晚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或特点。
答:个性发展的基本特点(一)心理发展的“内向化”: 心理发展倾向逆转,更多地表现出内倾性的特点,变得老练持重,遇到挫折时反省自问,重视内心生活和反思、内省。 (二)老年期的个性持续稳定,但也有所变化:老年人个性的基本侧面是持续稳定的,而且,稳定多于变化。老年人的个性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很多是消极的变化。
46、成年晚期面临的三大挑战、四项任务及主要心理卫生问题是什么?结合老年期生活实际谈谈你对SOC模型的解读或评价。
答:成年晚期面临的三大挑战是⑴适应生理上的变化;⑵重新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⑶形成新的生活结构。四项发展任务是:⑴接受自己(退休后)的生活;⑵促进智力发展;⑶将精力投入到新的角色和活动中;⑷形成科学的死亡观。主要心理问题有退休、疾病生活中的紧张事件等。
SOC模型认为,适应要整合以下三种过程:⑴选择,确认最有最重要的机遇或活动领域;⑵最优化,有效地分配和提炼资源,以便在所选择的领域中发挥更高水平的作用;⑶补偿,在资源减少的情况下,确定一些可以弥补损失和将其对功能的消极影响减少到最小的策略。因此,老年人要想获得生活满意感,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某个具体目标(放弃某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作为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然后有效地投入内部资源(精力、想法、计划等),同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聘请技术顾问等),以便发挥最大的作用。
SOC模型给老年人最重要的提示是,性别、年龄、民族以至于经济收入并不能预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或生活满意度,幸福与否依赖于这样一种能力:通过对有限资源的管理,个体高潮减轻生活应激事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以便继续承担有价值的角色和从事有价值的活动。
47、简述人类对死亡态度的历史演变及死亡的认知发展。
答:㈠菲利普.艾里斯(1974)根据从中世纪到20世纪有关文献的研究,概括出西方社会人们对死亡态度的三个阶段的三种主要的历史性观点:⑴中世纪初期(5~12世纪),认为生者与死者是一种共存或统一的关系;⑵中世纪晚期至近代(12~19世纪),认为生者与死者是一种渐渐分享的过程;⑶当代(20世纪),把生者与死者分离开。
㈡个体对死亡的认知或死亡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始于儿童期,但直到成年晚期仍未能安全解决。一般来说,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把死亡看做生命的继续,像睡眠、挨饿一样,只不过换了一个环境;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早期的孩子(6~9岁)往往把死亡生命的结束,但又是可以再生的;具体运算阶段后期的儿童才把死亡作为确定的事实接受下来。大多数青少年能在思想上把死亡同自己目前的存在区别开来,他们看重的似乎是生命的质量而不是生命的长度;在成年中期,人们认识到自己已经活了大半辈子,随着父母和老年亲属的相继去世,死亡的主题变得越来越具体。到了成年晚期,许多人继续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还没有做好准备去迎接死亡,且不认为死亡已近在眼前了。
发展心理学课后答案―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操作条件反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