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求一个以前在电视上播出的中医药养生全图节目

养生节目有多忽悠?
近年来,养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各种养生讲座、节目扎堆荧屏。养生节目本应传授健康知识,可有的节目表面上虽是如此,暗地里却念起了生意经:教人养生是假,促销产品是真。
为了让观众不再被“忽悠”,破财又误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日前发文,要求整顿养生节目,严禁变相发布广告误导消费者。而针对现在一波接一波的养生热潮,专家提醒不要过度迷信所谓的养生知识。
两档节目被停播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日前下发通知,自日起,社会公司不得制作电视养生节目,此类节目只能由电视台策划制作。不具备专家资源、节目资金、制作能力等条件的电视台,不得盲目跟风制作电视养生节目。通知强调,此类节目聘请的专家必须具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副高以上专业职称、资格,不得使用演员和各类社会名人担任主持,观众咨询电话必须由电视台或频道设立并只能在片尾提示。
同时,通知还要求严禁以养生节目形式发布广告。出现宣传药品、保健品、食品、医疗器械、医疗机构等产品或服务,宣传联系电话、方式、地址等六类行为的,均属于变相发布广告,需严格按照广告管理规定进行管理。此外,上星综合频道播出的养生类节目需提前20个工作日,将制作主题、节目内容、主持人资质、嘉宾资质等内容上报省级广电行政部门进行播前备案。
广电总局此次出手整顿养生节目,地面频道是“重灾区”。由于受众群体小,隐蔽性强,部分地面频道的养生节目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据记者了解,就在此前不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各级广电播出机构停播“健康365”“杏林好养生”两档养生类节目。
上述两档养生节目违反了广告法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等规定,以隐蔽性植入广告和患者作形象证明等形式,变相为药品、保健食品等做广告,并夸大夸张宣传,严重误导消费者,甚至耽误一些患者及时就医。
据一位业内人士向媒体透露,目前不少养生节目都是由社会公司制作,然后以购买时段的形式投放到多个电视频道。此番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叫停的“健康365”和“杏林好养生”这两档节目,就都是由吉林一家传媒公司制作的。
伪专家充斥荧屏
打开电视,总有一批养生专家大讲长寿之道。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有100多家电视台在播放健康养生节目。养生节目的火爆之势,由此可见一斑。
“电视台简直成了养生台了,随便打开电视挑一个频道,都是不同的养生专家在宣讲,简直是狂轰滥炸。”对电视上泛滥的养生节目,不少观众心里直犯嘀咕:这些在电视上侃侃而谈的专家,靠谱吗?
据了解,2013年10月,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曝光了高寒与他当时的养生节目。这位养生专家本名叫“李振东”,在节目里解答各类疑难杂症,同时推广一款保健品。报道称,李振东与其所宣称的北京大学讲师无关,也不具备行医资格,仅拥有公共营养师证书—这是一个用于服务健康人群的证书。
根据媒体报道,吴先生是在收看某电视台“名医在线”节目时,被其广告内容打动,先后付出8万多元邮购药物治病。当吴先生发现被骗时,却再也联系不到当初卖药给他的“教授”了。
“有些‘专家’甚至连行医资格都不具备,那些希望找专家看疑难病的患者,听信了所谓专家的话,很可能破财又误诊。”广州某三甲医院医生表示,伪专家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针对此种乱象,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等专家,一直在微博上进行“随手曝光虚假医疗广告”的活动。今年3月,他们还以个人身份联合发起微签名“名医被出诊”活动,直指医疗领域虚假信息—名医“被出诊”。
在谈到“伪专家”话题时,北京潮阳律师事务所律师綦晓芳指出,现在好多养生节目大多是出于商业目的,甚至邀请一些根本就没有任何资质的嘉宾,这些所谓的“大师”把中医养生说得神乎其神,天花乱坠。通过这种途径,最终使这条利益链上的人,有的赚得盆满钵满,有的赚了眼球,有的赢了知名度,有的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最后受灾的只是观众,成了这群人的鱼肉对象。
养生变成“养生意”
根据统计,在下午时段,10个频道中的三分之二在播出养生节目,很多节目中穿插着蜂胶、花粉等产品广告。本应传授健康知识的养生节目,却念起了生意经。
这类以促销产品为主的电视养生节目,时长一般在30-45分钟左右,前半段通常是专家的健康讲座,后半段,则是一群老年人开始一个个地感谢专家。这些老年人以前都是久病缠身,自从服用了专家推荐的产品后身体变得健康。
对于这类电视养生类节目的“忽悠术”,有媒体梳理出了“三部曲”:首先,主讲人往往普及一些疾病知识,一般语言生动,容易引起观众兴趣;其次,在疾病防治讲解中,主讲人往往以举例子等形式,“不经意”地提到某种产品对此病的神奇疗效。第三,在节目的最后,总有现场观众讲述产品帮助自己战胜病魔的故事。
对此乱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曾发出消费警示,提醒称,一些不法商家以“访谈、讲座、采访、座谈会”等为幌子,邀请一些貌似专家、教授和老中医,或者一些主持人或演员在现场进行“养生”讲座,兜售保健食品。一些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收看这类养生节目后,有的损失不少钱财,有的被“洗脑”后拒绝正规治疗,导致病情不断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在健康科普专家温长路教授看来,当前养生类电视节目有五宗罪—“偷梁换柱”、“以偏概全”、“囫囵吞枣”、“瞒天过海”、“混淆是非”。这五个关于养生的问题属于伪中医养生范畴,是造成老百姓养生意识混乱的重要原因,亟需要得到澄清。
南方日报记者 赵兵辉
不要过度迷信“养生专家”
从收看电视台的各种养生类节目,到从微信、微博中获得健康秘籍,如今大家的养生热情都很高涨,这说明老百姓的健康意识有所提高。然而,面对鱼龙混杂的养生行业,普通百姓对健康知识和信息还缺乏判断力,对健康和养生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
很多中医养生其实就是炒概念,是商业营销,与真正的中医相去甚远,营销活动成功了就把中医神话了,失败了则把中医推到风口浪尖。此前,类似“绿豆名医”张悟本和“神仙道长”等事件的频频曝光,就将中医养生理论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从“绿豆神医”张悟本,到生吃泥鳅的“健康教母”马悦凌,我们被太多的“养生大师”所迷惑,所误导。注重养生没有错,但要有辨别地去相信专家,重视养生节目带来的启发,而不是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
张悟本:宣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的理论,号称一天3斤绿豆熬汤,配上其他的生拌菜等,能治疗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肝癌等众多疾病。张悟本借此迅速蹿红,掀起了一轮全民养生热潮,食疗养生变得炙手可热。然而,仅几个月的时间,这样一名鼎鼎有名的“神医”便被推下神坛。经北京工商卫生部门突击检查确认,悟本堂没有在相关卫生部门登记注册开办中医诊所,其员工均无医师资质。
马悦凌:中专毕业、护士出身,被人尊称为“养生教母”,出版畅销书《不生病的智慧》、《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温度决定生老病死》。2011年上半年,100多人因按照她书中所写的“生吃泥鳅”导致中毒,使其提出的一系列养生理论遭到质疑。最终,马悦凌因涉嫌非法行医,遭监管部门严打。
李一道长:号称弟子三万,更号称身怀“驾驭220伏电”的绝技,大谈养生和国学,引来粉丝无数,成为“养生达人”。但其利用电流断症、治癌的特别“医术”,引发了网友热议,也让医学专家强烈质疑,最终被方舟子微博揭露,网友在努力下找到了李一神话代表作之一的水下闭气视频,进而戳穿只是一个魔术。神医的故事也就此终结。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南方报网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老年人成为电视中医养生节目主要受众群
来源:中医中药秘方网
发布时间:
& & 《中医文化蓝皮书&&北京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报告(2015版)》5月8日发布,这是国内首次以年度报告形式,发布中医药文化传播方面的最新数据,分析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现状,反映最前沿中医药文化新思潮,预测中医药文化发展新趋势。
& & 蓝皮书分1篇总报告和13篇子报告,涉及北京市和全国中医药发展、中医医疗服务、人才教育、中医养生、服务贸易等十余个方面。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北京中医药传播重点研究室主任毛嘉陵担任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市中医对外交流中心、中国中医药报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健康报等机构专家组成的团队共同完成。
& & 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校园调研中,有73.6%的北京中小学生看过中医,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对中医药治疗手段的认识多限于汤药(图1),了解中医以&电视广播、网络报纸&或亲自体验为主要渠道(图2),31.8%的同学表示乐意用养生理论来指导日常生活。
& & 专家认为,让中医药以主流教育体系出现在中小学校本课程的教学体系中,呈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
& & 将中医药文化资源课程化转化中教师团队的培养建设,是&授之以渔&的可行办法。专家分析,这种探索与实践目前在中医文化进校园活动中独树一帜,系统化教师团队建设是推动中医药资源课程化转化的有效途径。
& & 将中医药基础知识融入各学科中,是切实可行的推广途径。比如,语文、历史、生物、政治、体育等课程都可以融合中医药基础知识。语文教材中可选取《黄帝内经》等一些名医古籍经典中的精彩内容;历史课中将医学史和医学典籍的内容穿插进去,介绍历史时代的医学发展和经典著作;体育课中可增加太极、八段锦有等运动。
& & 数据表明,对于当前风靡各大电视频道的中医养生保健节目,累计有97.0%的受访者有过观看经历,其中&有养生节目必看&的受访者比例达到31.5%。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养生节目必看&的选择比例逐渐上升,其中60岁~80岁的对应选择比例达到78.6%,老年人成为电视中医养生节目的主要受众群。
& & 专家提出,丰富多样的电视养生节目一方面增加了公众对中医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对中医知识起到推广和普及作用;但也因所讲知识的科学性难于充分考证,个别节目内容真假难辨等问题,给观众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 & 在北京市受访者中29%经常选择中医诊疗,67.8%偶尔选择中医诊疗,仅有3.2%表示从不选择看中医。这个数据虽然显示,经常选择中医诊疗的人群还不够高,但却提示了中医药文化宣传的重点目标是67.8%这部分人群。
图1:大众接触中医治疗手段统计
图2:了解中医渠道统计
责任编辑:21nx
胸腔位于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之间呈封闭型腔隙。气胸的发生,是由于肺与脏层...
中年是女性家庭、事业双丰收的人生阶段,本该过得更自信、更优雅。然后更年...
柴归汤加减治崩漏案
柴归汤加减治崩漏案,吴玉泓,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甘肃省名中医,从事《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药养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