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治疗腰腿疼病的疼除根在内蒙包头的天气哪里有

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治疗绝技_全文阅读_3-米花在线书库
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治疗绝技_3
适于贫血性神经麻痹证,如肢体及腰膝酸痛,麻木不仁等。如果关节肿胀,则应当祛湿与化瘀并用,常用泽兰、泽泻、土茯苓、防己等,活血利水以消肿胀。搜剔湿热蕴毒,朱良春教授喜欢用土茯苓,取其健胃祛风湿之功。痰湿重者,加入胆南星、白芥子二药,均为解除顽痰痹阻经络的要药。朱良春教授认为,天南星苦辛温有毒,制则毒减,能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天南星专走经络,善止骨痛,对于各种骨关节疼痛具有佳效。用细辛治疗痹证疼痛,无论风湿、风热均可用之,但是寒证用量宜大(10~20g),热证用量宜轻(3~5g)。临床上针对不同的病人,根据病人体质的不同,症状的轻重,灵活运用以上诸药,合理配伍,药量适当,必能取得良效。夏善玲 珠乌头汤治疗寒性关节痛 西医之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病证,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中医学中痹证之痛(寒)痹范畴。其病因病机,《素问·痹论》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和“在脉血凝而不流”之说。夏善玲认为寒痛是现象,阳气不足乃是疼痛的本质。阳气不充,阴寒内盛,气血凝滞不通,经脉拘急收引,放见疼痛剧烈,关节屈伸不利,当拟温经散寒止痛治之。夏善玲自20世纪70年代起运用乌头汤加味治疗寒性关节痛30余年,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加味乌头汤:制川乌、制草乌、生麻黄、炮姜、炙甘草各10g,制附片30g,桂枝8g,炒白芍、黄芪各15g,熟地黄25g。疼痛在上肢者加羌活、姜黄、桑枝;在下肢者加独活、川牛膝、杜仲;在腰椎者加金毛狗脊、桑寄生、川断;关节拘急不利者加伸筋草、千年健;雷诺病加鸡血藤、炙乳香、没药或桃仁、红花。夏善玲认为方中选用辛温之乌头、附子、炮姜为君。其中乌头搜寒止痛的效力大,附子逐寒回阳之力猛,炮姜温经散寒功力卓。且附子行十二经走而不守,能回阳于倾刻;炮姜却守而不走,两者为伍一走一守,走守结合,相得益彰,相互制约而不生弊,共收寒散经通痛止之效。麻黄、桂枝虽属解表之品,此方用之求其以助乌、附、姜散寒之功。同时,麻黄得熟地通络而不发表,熟地得麻黄则滋而不腻,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麻黄伍黄芪能散外表之寒湿,而黄芪另有益气固表之功,可防外邪重伤。因寒而痛用乌头、附子必配白芍、甘草方可缓急止痛。甘草配炮姜可振中阳,鼓舞肾气,以增气血生化与先天温煦推动之功,甘草又可解乌附之毒。上述诸药为伍可收温经散寒止痛之功。因此,凡临床见有关节、肌肉表现“冷痛”者,即局部疼痛有冷感,且遇寒加剧,得温减缓,或每逢阴雨天气或冬季频频发作,舌质淡苔白润或水滑,脉迟紧并伴有形寒肢冷,面白少气者,均可加减运用。方药煎法:先兑水浸泡30分钟(制川乌、草乌和制附片另泡)。先用武火将制川乌、草乌和制附片三药煮沸,文火煎60分钟,然后再将其他诸药纳入煎煮,再煎30分钟,两次共取煎煮药汁约400~500mL。稍凉温服,早晚各服200~250mL。药渣趁热敷其最疼痛之部位。每日1剂。10天为一个疗程,间隔3~5天继续服用10天。一般用药2个疗程。夏善玲指出乌头、附子均为毛茛科植物,历代本草学都认为,它们是“六辛、大热、大毒”之品,近年来国内屡见乌头、附子中毒的报道,所以临床运用应取审慎态度。且用法也颇为考究,多用“先煎”与“久煎”法。从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来看,“先煎”而后“再煎”的久煎法,可以破坏乌头、附子中产生剧烈毒副作用的乌头碱,而减低或除去其毒副作用。所以最好采取武火先煎,再用文火久煎法,这样就能变乌附之辛为甘、变急为缓,兼制其燥热之毒。如若煎法不当即可中毒,笔者曾用该方治疗一风湿性关节炎病人,服药第1剂时见有舌尖麻木,即是由于煎法不妥而致中毒之轻症,改变煎法后未再出现。因乌头碱排泄的主要途径是尿液和唾液,故应嘱其病人在服药后多饮开水促进排泄,以防产生蓄积性中毒,若病人肝肾功能较差者应慎用。夏善玲强调本方虽有温经散寒、搜风止痛功效,由于乌头与附子为大辛大热大毒之品,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过用辛热刚燥应虑其耗伤阴液;欲制辛热香燥,必选阴柔滋润,又恐壅滞实邪,为求两全之美,则惟有通痹力避温燥,佐品远离滋腻,酌乎其中。若不如此,一味辛温热散,则耗伤气血,故在痛止之后,于温肾补阳等方药中,应顾及气血的耗伤,所以该方仅服用2个疗程。临床表明,本方对初病或慢性期急性发作之寒性关节痛效果较显著,尤其是未曾用过西药激素类及其他止痛剂者效果更好,反之则效果不理想。郑润杰 生物全息按摩拇趾治落枕 郑润杰是浙江省瑞安市中医院医师。落枕是骨伤科的常见病。睡觉时枕头过高、过低或头颈位置不当,会使颈部肌肉、韧带、肌腱、椎间关节等组织长时间处于一种过度牵拉状态而致伤;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使颈部肌肉疲劳、痉挛、肌张力下降,伸屈肌之间的动力平衡失调,或颈部裸露感受风寒,致使气血凝滞,筋脉不舒,而发生颈部疼痛,这些因素均易诱发此病。郑润杰根据生物全息医学,任取人体某一局部,它都完整地排列着全身相关器官的反应点,是全身器官的缩影。颈项部的反射区正好在拇趾的根部,按摩拇趾治疗落枕是运用全息医学的原理,通过按摩拇趾根部反射区,刺激了经络气血的运行,促进了血液循环,对颈部肌肉的痉挛有良好的舒缓作用。又因拇趾反射区贮藏着人体的“根气”,故按摩还可加强“根气”的固养作用,使颈部肌肉疲劳消除,肌张力、伸屈肌之间的动力平衡协调;通过拇趾按摩还可起到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的作用。治疗方法:将拇趾按放适当位置。术者与患侧趾掌相对,在拇趾近侧节趾骨内侧处涂润滑油(凡士林)。先用拇指指尖探查到敏感的痛点,然后用拇指指腹在该区分别按摩,每分钟30~60次。然后医者食指与中指的近节关节屈曲形成钳状,夹住拇趾的根部,中指近节关节的侧面贴住痛区,以足拇趾根部为纵轴,顺时针、逆时针来回旋转,由轻渐重,按压的力量以使其有胀、酸、疼痛能耐受为度。每次每侧拇趾旋转30~60回,约需2分钟,各做2次。按摩拇趾同时令患者颈部作自主前屈、后仰、侧屈、旋转活动。连续治疗1~2天。胡蔚琼 单用手三里治疗落枕 落枕是临床常见病,往往因睡眠时头部姿势不正而发病,亦可因扭错,风寒侵袭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脉拘急所致。临床上,治疗此病方法很多,但均较为繁琐,胡蔚琼应用按揉手三里穴治疗此病,取得满意疗效。手三里为手阳明大肠经穴,其支脉沿颈部上行,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胡蔚琼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认为指揉手三里可达到舒通经脉、缓急止痛的目的。胡蔚琼强调,操作中取穴的准确,手法的力度,以及患者颈部活动配合的情况,三者有机地结合,可以使紧张的颈肌得以缓通,痉挛的经脉得以畅达,经通脉和,其病自愈。治疗方法:取穴:手三里穴。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2寸处。操作:患者取坐位,医者用拇指按揉手三里穴,以患者耐受为度,同时配合患者颈部的活动,幅度由小至大,时间约5分钟。【病案举例】章某,女,37岁。自诉2日前晨起感颈部疼痛,不能转侧,疼痛放射至左侧背部,自贴膏药未取效。查体:左侧项背部疼痛,左侧斜方肌张力略增高,颈项活动受限,屈伸旋转均不利。X光正侧位片示:颈椎未见异常。诊断:落枕。遂取左侧手三里穴按上法治疗,治疗1次后,患者自觉颈部疼痛消失,颈部转动自如。第二天巩固治疗1次后,痊愈。宋国宏 指针阿是疗落枕 落枕是由颈部斜方肌痉挛而引起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的病证,以成年人多见,多因睡眠中姿势不当,或感寒受凉,或转头过猛、用力不当等因素所造成,以致颈部气血经脉阻滞、肌肉失于濡养而致牵引拘急,不通则痛发为本病。颈肩部属足少阳经所过之处,肩井、风池均为足少阳与阳维脉之交会穴。宋国宏采用指针疗法,舒筋通络、宣通气机、活血化瘀,取得良效。指针疗法以指代针,点穴为主,选穴精炼,针对性强,操作简便,不受条件限制。另外,上述肩井、风池两穴采用指针法对缓解文职上班族颈强不适、头昏疲乏也很有疗效。宋国宏认为斜刺阿是穴对骨骼肌损伤的治疗作用,临床表现为数分钟骨骼肌疼痛减弱或消失。其次,斜刺有促进骨骼肌收缩结构恢复的延迟作用,临床表现为治疗后减弱了的疼痛并进一步随时间的推移减弱或消失。在临床中由于受损肌肉较表浅,因此针刺时角度不易调整,故以指代针亦取得了较好疗效。治疗方法:选阿是穴。定位:患侧最痛点且其下有硬条索状物或肌肉较紧张处;亦可是痛点周围非最痛处但其下有硬条索状物或肌肉较紧张处,压之可减轻痛苦处。操作:在阿是穴处以拇指与痛处肌肉长轴呈垂直方向压住患处,然后保持此方向,用力往返按揉数次,指力透达患处深部肌肉间,其后以拇指用力按压约半分钟,此时可感觉到硬条索状物或紧张的肌肉迅速变软或硬结消失,此为得气,得气而止。相鲁闽 嚼服莎草根治落枕 落枕即颈部伤筋,本病多由睡眠姿势不当,使颈部骨节筋肉长时间过分受牵拉而致劳损所致;亦有因感受风寒,令局部经脉气血阻滞而致者。相鲁闽采用民间疗法莎草根嚼服理筋治落枕,取其气香,味辛能散,通行十二经八脉气分之意。清·汪昂《本草备要》言莎草根“宣调气,解六郁,止诸痛,能推陈致新,生用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相鲁闽认为莎草根中含香附子烯、香附子醇,对平滑肌有弛缓紧张的作用,明显提高小鼠的痛阈,据此用于治疗落枕可收良好效果。治疗方法:取鲜莎草根约15~20g,洗净嚼服,日2次,避风。【病案举例】傅某,男,36岁,日初诊。自诉2日前晨起右颈部疼痛不适,头项部活动受限,2日来未减轻,且有所加剧。予莎草根嚼服后,次日即愈。杨楣良 钩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肱骨外上髁炎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前臂伸肌群长期反复、强烈的收缩、牵拉而导致其附着处不同程度的损伤,肌纤维产生撕裂、出血、机化、粘连,从而形成无菌性炎症反应而发病。钩针是杨楣良教授在古代针具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病理机制而首创的一种新颖针灸器具,用以治疗本病疗效显著而迅速。在使用钩针进行深部按摩、震颤、推刮过程中,可以产生较多的机械刺激,在病灶区,机械能被转变为热能,此热能可使小血管扩张,从而加强局部病变组织的营养供应。另外,这种对神经末梢的良性刺激,可使局部组织器官活动能力增强,淋巴循环加快,大大提高患处的新陈代谢能力,而有利于增生及被剥离的残留组织较快地吸收。钩针的操作特点是取穴少而精,刺激强度“得气”,其针头部的特殊造型,使针感常大于毫针,故疗效显著。本疗法方法简便,见效迅速,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治疗方法:进针部位:以肱骨外上髁最痛点及其相关的敏感点为进针部位。操作方法:局部作常规消毒,医者左手切指,右手持消毒后的钩针快速进针,进入皮下组织。根据局部病变的程度,侧重用钩针的某一特种手法,如局部有组织粘连时,侧重用推刮法、弹拨法;深部结缔组织增生,疼痛剧烈,侧重用钩拉结合震颤法等。在应用这些特殊操作时,患者常会出现酸胀、温热等舒适感觉,有时也常会出现循经感传的现象,例如可沿手阳明经上下扩散。操作术毕,钩针按原进针方向退出,局部用消毒敷料或创可贴覆盖针眼,再按揉片刻。施术后嘱患者3天内患臂避免用力,每隔3天治疗一次,6次为一疗程。【病案举例】患某,男,40岁,日初诊。右肱骨外上髁处疼痛3个月,每于劳作时疼痛加重,经检查诊断为“肱骨外上髁炎”。曾行局封及针灸、理疗、外敷止痛膏等治疗无效。诊见右肱骨外上髁处压痛,其中心点呈锐痛,肘关节伸屈活动受限,伸腕抗阻试验阳性,前臂旋前、握拳局部疼痛可加重。诊断为右肱骨外上髁炎。按上法治疗,1次后疼痛减轻。经1个疗程治疗后疼痛消失,肘关节活动自如,随访半年未再复发。李卓洲 颈椎旋转复位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肱骨外上髁炎是以肘关节肱骨下端的背侧痛、钝痛,不能端抬重物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常见病。常发生在拧毛巾、倒水及持重物或伸屈肘关节等活动时,局部疼痛加剧,向肩背或手背放射;部分病人颈部不适感,伴有背部痛。检查时大多数病人患肘局部无红、肿、热;肱骨外上髁或桡骨小头处或伸腕肌的肌间沟部压痛明显,冈下肌压痛伴条索状滑动感明显,部分病人腕部抗阻背伸试验阳性,mill's试验阳性;颈椎棘突可有病理性偏歪,以下颈段为主。李卓洲用颈椎旋转复位法和局部按揉冈下肌之法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本病的发病原因一般认为是伸腕肌反复用力,引起该处肌肉劳损;如加上外伤,更易导致肱骨外上髁炎的发生。其病理变化有:伸腕肌总腱撕裂或创伤性骨膜炎,伸肌总腱下滑囊炎,桡侧腕短伸肌萎缩,肱桡关节滑膜皱襞增厚,环状韧带创伤炎症变性等。西医主张采用局部注射药物封闭治疗,无效时再行手术治疗,剥离腕伸肌联合肌腱附着点或切断从肌筋膜上穿出的微细神经束;有的主张作桡侧腕伸肌肌腱的延长术。中医多主张用局部按摩,以按、揉等手法舒筋活血,再用弹拨手法予以治疗。李卓洲认为肱骨外上髁炎多有第5、第6颈椎棘突偏歪及冈下肌压痛。前臂桡背侧及腕部由第5、第6颈脊神经根发出的神经支配,而冈下肌起源于冈下窝,其支配神经亦是源于第5、第6颈脊髓节段的肩胛上神经。在第5、第6颈神经根受激压或该肌因急性损伤及长时间牵拉而致劳损时,发生肌痉挛。在此病理的基础上,反复用力伸腕及屈伸肘关节,则可反射性引起前臂桡背侧的牵涉症状。李卓洲认为通过颈椎旋转复位手法,纠正偏歪的颈椎,按揉冈下肌祛除原发病灶的肌痉挛,可达到消除临床症状的目的。治疗方法:1.松手法以按揉、捏拿等手法放松颈项部的肌肉,约3~5分钟,有颈部不适或疼痛者,适当增加施术时间。2.颈椎侧旋提推法以第5颈椎棘突偏左为例。患者矮端坐位,颈部稍前屈。医生立于患侧,以右手拇指置于第5颈椎棘突左侧,余4指置于左侧颞部;左手置于患者右颌面部,并使其头部向左旋转45°;此时右手轻轻向上向左后提旋,同时右手拇指迅速用力向下轻压推第5颈椎棘突,常听到“咯”的一声清脆响声,或右手拇指下有轻移动感。此时患者肘部疼痛多能立即得到缓解。再行颈部分筋、理筋手法2~3分钟。3.按揉冈下肌拇指下可触及有条索状物,分筋、理筋后弹拨患部冈下肌约2分钟,后以掌根按揉冈下肌。手法后可局部按揉患肘部,沿桡背侧沟按揉3~5遍,牵抖患肢,结束手法。大多数病人经一次手法治疗,局部疼痛消失或明显缓解,腕背伸抗阻试验或mill's检查阴性。一般行2~6次手法后,症状即可消失。【病案举例】患者,女,35岁。右肘关节外侧疼痛反复发作半年余,持物、写字时感局部疼痛加剧。曾被多家医院诊为肱骨外上髁炎,做过局部封闭及局部按摩手法等治疗,症状可暂时改善。否认有颈部不适及颈椎病史。检查:颈活动度尚正常,第5~6颈椎棘突病理性偏歪。双肘对比无明显畸形,右肘外侧桡骨小头及肌间沟部压痛明显,腕背伸抗阻试验阳性,关节功能正常。诊断为肱骨外上髁炎。以颈椎旋转复位手法及按揉冈下肌治疗后,当即觉右肘患处疼痛消失,肌间沟部压痛明显减轻,腕背伸抗阻试验阴性。隔天再治疗一次。2次手法后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董秀阁 背部强刺激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董秀阁是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医师。肱骨外上髁炎为按摩临床所常见,采取局部常规手法,如弹拨、理筋等常常疗效欠佳,使一些患者只得转诊骨科做封闭治疗。董秀阁医师从解剖学角度分析,支配桡侧伸腕肌的桡神经,内含颈5神经根所发出的纤维;本病患者多有明显的背部压痛点,而此点的局部神经分布为肩胛背神经,也是颈5神经根所发出的一束分支。它们的感觉传入,在同一节段进入脊髓。两个远隔部位相互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董秀阁医师认为本病在背部的异常压痛反应,可视为神经分支间的扩散痛现象。肘部长时间的疼痛,在大脑皮层某部形成了固定兴奋灶,而对背部痛点长时间的强刺激,可对该兴奋灶产生干扰,进而使其受到抑制,以切断原病痛与大脑皮层之间形成的恶性循环。强刺激作用于同病灶部相关的特定部位,可使肌体产生系列保护性生理反应,从而派生出各种抗痛物质,以促进病变部的痊愈。按摩正是利用了这一病理现象,通过对扩散反应点的刺激,达到对病灶部的镇痛作用。治疗方法:1.背部压痛点定位患者健侧卧,患侧上肢用力伸向前,目的是将肩胛骨最大限度地拉向外方,使上背部肌肉充分伸展。医者食指端自肩胛骨内上角沿肩胛内缘在背部上下滑按。多数病例在肩胛骨内角附近或内下方可查到软组织的异常变化,或有结节,或有条状物,或有陷下感。少数病例医者指下无异常感,但所有的病例在此部位均可查到明显的压痛点,与健侧对比,患者自觉有显著差异,即可定位。2.手法操作医者站其背后或顶侧,以指端附着于阳性反应物或异常压痛处,沿肌纤维横切面方向往返拨动。刺激量宜强,以邻界难以忍受为度,频率每分钟60次,10次左右间歇5秒钟。共刺激15~20分钟,以患者自觉被刺激部位压痛减轻或麻木感为最佳。其后于肘部做常规手法约5分钟。3.术后反应及处理反应:治疗后,被刺激部位一般都有较明显的自觉痛或活动痛,甚至持续2~3日。还有些病例可见局部皮肤有瘀血斑,皮下软组织肿起按之剧痛。董秀阁医师认为出现此种情况,有助于疗效的提高。处理:次日复诊时,若反应未消失,以穴位刺激为重点。点按上颌骨、外关、手三里、天顶穴各3~5分钟;第三次就诊,若反应已消失,仍采用首诊的治法。如此循环反复,10~15次为一疗程。随着背部压痛程度的减轻或消失,肘痛也将逐渐减弱或消失。大多数病人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肘部压痛消失,伸腕及旋后动作无疼痛,恢复正常工作。【病案举例】某女,48岁,会计师,日初诊。右肘外侧痛并牵涉前臂桡侧上段疼痛已近4个月,理疗、针灸近20次无效。现已影响日常工作及家务劳动。检查:符合网球肘各特征。采用局部常规手法按摩1周仍无好转。后改用上法,治疗时,强刺激背部痛点20分钟,肘部不做任何手法。患者背部被刺激点显痛3日后,觉肘部疼痛大减。6次后肘痛消失,工作已无障碍,但肘外侧压痛仍存在。共治疗12次,完全恢复正常。满伟军 手法配合小针刀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肱骨外上髁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现多认为肘关节经常作旋转、伸屈活动或慢性积累性劳损,使前臂伸腕肌附着点处(肱骨外上髁)的肌腱或骨膜产生撕裂和轻度出血,微细解剖位置产生变化,机体在自我修复过程中吸收、机化、结疤、粘连,致该处血液微循环障碍,挤压血管神经束,妨碍伸肌群功能活动而出现疼痛,患肘活动功能障碍等症状。由于患肢经常进行活动,该处肌腱反复撕裂出血,牵拉相关神经,使前臂肌群痉挛、疼痛,形成恶性循环而经久不愈。本病中医认为多因慢性劳损,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气血阻滞不通所致。小针刀具有疏通经络、活血祛瘀的功效。现代研究认为,小针刀对肱骨外上髁病灶的铲剥等机械刺激,可使小血管扩张,微循环加快,从而加强了局部病变组织的营养供应。而且,机械刺激可通过神经组织末梢,使局部组织器官活动能力增强,淋巴循环加快,提高患处的新陈代谢能力,使已被切开、松解、剥离的残存瘢痕组织很快地被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满伟军认为通过手法疏通经络,理顺肌纤维,缓解肌痉挛,再用小针刀进行切割松解,剥离粘连,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治疗方法:1.手法治疗分筋理筋法:患者端坐位,曲肘90°,医生坐于患者病侧,一手扶住患肢,另一手拇指指腹垂直按压于肘外侧伸腕肌附着点处行左右弹拨,再顺肌纤维走向理筋,以局部皮肤微热为度。擦法:上述手法完毕后,用擦法自下而上搓擦肱骨外上髁处及前臂伸肌群,反复数次,局部皮肤产生灼热感即结束手法。2.小针刀疗法患者仰卧位,患肘屈曲90°平放在治疗桌面上。肱骨外上髁处常规消毒,使小针刀刀口线与伸腕肌纤维走向平行,垂直刺入肱骨外上髁皮下,直达骨面,先用纵行疏通剥离法,后用横行铲剥法,剥开骨突周围软组织粘连。再调转刀口与伸腕肌纤维走向垂直切割2~3刀,以局部有胀感为佳。出针刀后压迫针口片刻,用创可贴贴敷。一次术后症状未痊愈者可于5~7天后再次施术,一般施术不超过3次。【病案举例】患者,女,42岁,右肘外侧疼痛3月余。患者3个月前右肘外侧出现疼痛,并逐日加重致右前臂握物无力,右肘关节旋转.伸屈功能受限。检查:右肱骨外上髁处压痛明显,前臂伸肌群紧张试验阳性,伸肌群抗阻试验阳性。诊断:右肱骨外上髁炎。即于患处行分筋理筋、擦法,配合小针刀疏通剥离。术毕患者即觉疼痛减轻,局部压痛明显减轻,肘关节活动恢复正常,握物自如。5天后患者复诊,诉疼痛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常青 穴位注射配合温和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常青是广西北海市人民医院医师。肱骨外上髁炎多因肘部长期劳累,伸腕肌起点反复受到牵拉刺激,引起部分撕裂和慢性无菌性炎症,局部滑膜增厚,刺激、压迫神经末梢、血管,导致局部代谢障碍而出现局部疼痛、压痛等症状。中医认为由局部筋膜劳损或体质较弱,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气血阻滞,经络不通所致。常青认为手阳明大肠经通过肘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且曲池穴具有调和营血、通络止痛之功,故可用于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当归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的功能,维生素B↓(12)可参与体内多种代谢,维持神经的正常功能。配合艾条温和灸,以达到辛温透达、活血止痛功。采用穴位注射配合温和灸,发挥多种疗法的协同作用,可达到舒筋通络、行气活血、止痛的目的。治疗方法:取曲池穴。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当归注射液2mL和维生素B↓(12)注射液1mL,垂直刺入曲池穴,待患者有胀感、回抽无回血后推人药液。出针后用艾条在曲池穴处温和灸,灸至皮肤潮红为止。每天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大多数病人一个疗程即可明显改善症状,疼痛、压痛消失,持物无疼痛,肘部活动正常。一般1~2疗程即可治愈。丁锷 虚实辨证分期论治股骨头坏死 丁锷教授是安徽中医学院骨伤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系国家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导师。股骨头坏死是临床常见病、疑难病之一,不论中医、西医,虽然疗法不少,但疗效难以肯定。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对该病的认识不足。有些医者试图以一种成药解决所有股骨头坏死的问题,忽视了辨证论治。丁锷教授从医专究中医骨伤40余年,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知识,不断总结,博采众家之长,中西互参,诊病求因,提出了痰、瘀、虚的基本病因病理并指导临床,提倡虚实辨证、分期论治,局部结合整体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以中药辨证内服为主,患肢制动为基础,配合中药外敷或手术等方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代医学认为,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病证,髋关节创伤、先天性骨发育不良、激素、辐射、气压病、酒精中毒、血液病、胰腺炎、脂肪肝、糖尿病、代谢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血管疾病等多系统疾病和因素均可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其发病机理主要有微循环障碍学说、脂肪栓塞学说、骨内压学说等。其病理变化基本相同,主要包括组织形态学和生物化学变化,如早期骨髓细胞内的“胞浆瘀滞”,网状细胞增生,脂肪细胞核消失、破碎,骨小梁坏死,关节软骨坏死塌陷,以致病骨骨折、碎裂、变形、钙和羟脯氨酸的绝对值改变等。多属于中医“骨蚀”范畴。根据《灵枢·刺节真邪篇》的观点,一般认为系身体虚弱、寒生其热、邪气入筋骨,久留而内著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丁老以祖国医学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分析,提出股骨头坏死的原因有三,即瘀、痰、虚。而局部伤损是本病发生的诱因。一方面,他认为正气不足、气血亏损、肝肾不足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本”。可以导致瘀血阻滞或痰湿内蕴,即“虚而受邪,虚而客邪”。同时,股骨头局部的伤损又可导致全身虚损的加重,瘀血痰湿更易停滞于股骨头局部,引起局部的气血痰湿瘀滞,经脉不通,终而发生股骨头坏死,即“最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地”。另一方面,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瘀血又往往是痰湿、虚损的共同结果。因此,股骨头坏死是一种本虚标实的病证。大量临床病理表明,股骨头坏死的很多原发病或原发因素,如糖尿病、脂肪肝、气压病、代谢性疾病等均表现为中医的气血虚或肝肾虚证,而劳损、负重、外伤等又往往是坏死发生的直接诱因。在病程改变中,股骨头局部的肪肪栓塞、骨内高压等又都以微循环障碍、骨骼血运缺乏表现出来。从此可以看出,股骨头缺血坏死不是一种局部病变,而是一种多个因素互相作用所致的以局部症候为主要表现的全身疾病。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治可分为非手术和手术两类方法。现代医学主要根据其病程变化以手术为主,或(game.mihua.net)是减低骨内压,或是增加股骨骨头血供,或是截骨矫形。中医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其主要依据是《灵枢》的“骨蚀”论,以及参照现代医学的有关病因以中医理论解释,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外用及手法等。丁老以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观为指导,以瘀、痰、虚三论为依据,总结前人和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虚实辨证、分期论治的治疗原则。他认为该病早期以实邪为主,即痰瘀阻滞为主,包括破瘀化痰、理气散结、通,络止痛。中期多虚实夹杂,但仍以实邪为主,故治疗以攻为主,攻补兼施,一方面破瘀、化痰,一方面益气养血。后期则以虚损为主要病机,或肝肾虚或气血虚,治疗以补为主,以扶正为主,主要方法是益气养血、补肾壮骨。丁老认为,不论中医、西医,对本病的认识都有许多学说,即本病可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故治疗不应偏执一法,而应综合治疗。在中药内服上,丁老一方面根据影像表现及病史时间确定病期,根据局部症状、体征,结合全身表现及舌脉征象确定证型,或为瘀血阻滞,或为痰湿痹阻,或为气虚血痰,或为肝肾不足,然后制定相应的治则并组方用药。另一方面不忘股骨头坏死的基本病理特征——瘀血为病机中心,虚损为本,瘀痰虚可兼夹致病,在辨证分期论治的同时常予中成药“伤科接骨片”及主要由三七、当归、红花、人工硫磺等组成的颈椎活血胶囊(院内经验方)长期口服,他认为这些中药或有活血祛瘀之功,或有补虚扶正之效。在具体用药中,丁老也独具匠心。除前述的伤科接骨片及颈椎活血胶囊外,在活血破瘀时用三棱、莪术、三七、蜈蚣、全蝎、地龙、水蛭,尤其喜用虫类药,有时也用五虫散(蝉蜕9g、蜈蚣3g、全蝎3g、僵蚕9g、地龙9g、荆芥9g、防风9g、胆南星9g、天麻9g、羌活9g,共研细末。每次10g,冷开水冲服。每日3次。)吞服;化痰散结常用白芥子、半夏、泽漆等;理气止痛常用延胡索、香附、细辛、肉桂、威灵仙等,其中细辛的用量常在10g左右,大大超过普通剂量;补肾善用鹿衔草、巴戟天、淫羊藿、骨碎补、冬虫夏草等。由于股骨头坏死常以局部为主,故除全身内服中药外,丁老还主张对于早、中期确诊的病例,应注意患肢制动,配合中药外用,特别是局部疼痛较明显的病例。他认为局部气滞血瘀、微循环障碍是本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改善局部微循环,减缓、消除局部炎症反应,不论对疾病的治疗,还是患者自信心都非常重要。中药外敷上,他主要选择自制的由三七、乳香、没药、冰片、生南星等组成的消瘀散外敷局部,起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患肢制动或卧床休息或用皮牵引。丁老身为老中医,但并不排斥西医,他认为两者应该取长补短。根据股骨头坏死的病理变化,他认为对于影像上有明显囊形病变或碎裂的病例,在中药效果不明显或在中药治疗的同时,可考虑选择钻孔减压、滑膜切除、骨瓣移植等手术。对有明显骨性关节炎改变或外形改变而功能障碍明显的晚期病例,更应考虑截骨等手术治疗,并在手术的同时服用补肾壮骨中药。这种中西医互补的治疗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林海东 中草药对称浴熏治疗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是骨伤科顽症。目前,治疗方法很多,疗效肯定。但通常做法是打针、吃药,或只在患部外敷熏洗用药,甚者手术。林海东采用中草药对称浴熏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收到显著效果。林海东认为股骨头坏死,病因百种,寻其本源,祸根缺血;脉道梗阻,治法千样,终求一字,“通”则不痛,这是治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经验。微循环障碍现象存在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这是从现代科学微循环仪检测中发现的。由于人体直接参与物质交换和排泄的微动脉与微静脉发生功能异常,通道之微血管发生梗塞,大量脂质沉积壅聚在血管壁,阻碍血流,导致肢体缺血、缺氧,引发股骨头逐步坏死。林海东认为中草药浴对局部和全身浸泡,借助药量大且合理调配而产生的特有药力和热力效应,通过皮肤毛孔吸收,经络传递,直达各个部位,使减弱、萎缩、变形、硬化了的血管弹性重新恢复,痉挛、闭锁的微动脉闸门打开,体内体外周围阻力缓解,血流通畅,速度加快,对局部或闭锁的全身微血管产生巨大冲击,给机体缺血、缺氧的细胞、组织、器官和坏死的股骨头予以灌注、滋养和复长。肢体酸困、四肢冰冷、手足麻木、肌肉松弛、全身乏力等症在股骨头坏死中常见,林海东认为这是久病耗气损血,机体功能紊乱和血液微循环障碍所致。中草药在温热作用下刺激脏腑,能不断减轻内外周阻力,加强内脏机制起动,促进血管扩张、毛孔开放、胃纳增加、排泄加快、睡眠规律。脏腑启动且功能恢复,血脉周流畅通,以“五谷为养”这惟一的取血源之道功能振兴,五脏摄取充足的物质气、血、津、液,临床证实,微循环改善良好,脏腑功能振兴,坏死的股骨头复生愈合就快。林海东认为缺血坏死的股骨头只是一种症,而不可能是一种独立的病,把症与病混淆,单重症,不看病,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目前,医院常规用X线或CT作诊断方法,看到的只是股骨头病灶;在治疗时,除内服药外,几乎都是盯住患部反复用药,重者手术,不仅时间延长,而且效果难以满意。林海东认为从中医的整体观念、经络理论和外治法原理出发,采用中草药药浴,“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下病上治”,对称对角泡洗和全身药浴等独特方法,是遵《医碥》“湿正沉坠在脚,不能外达,正宜淋洗以导外出”和《医宗金鉴》“借湿以通窍,干则药气不能入”的法则施行,达到改善微循环而取效的。林海东认为中草药药浴疗法其优点在于:①无需触动患部,损坏原形,也能取得显著疗效,避免了因常规治疗时对病灶部位反复用药带来的再次损伤;②安全简便,自家药疗,也避免了因长时间打针、服药产生的某些副作用;③经费低廉,减轻痛苦,减少了因四处投医带来的过大开支,减轻了患者和家属奔波旅途增添的麻烦和痛苦,是一种特色的有效疗法。药物组成:骨碎补、苦参、虎杖、桂枝、泽兰、益母草、野颠茄等,视病情轻重分别选足浴(洗)和全身浸泡两种,药量逐步加大。操作过程:将药物放入锅内加清水煎沸20分钟,取出药液约1300mL(桶),待药液温度适宜时浸(洗)对称健足,每次60~90分钟,每日1~2次,一剂药连用4天,身体适应的行全身浴喷熏更好。泡(浴)足一疗程为120~150小时。卢文志 重补肝肾综合治疗股骨头坏死 卢文志副主任医师现任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股骨头坏死专科负责人,兼中国特效医术研究会理事及股骨头坏死协作筹备组负责人。骨坏死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运动系统疾病,其中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多见。一旦患上此病,就会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成为残疾。中医认为此属于“骨蚀”,病因在于“风寒湿邪”,四邪温郁,气血凝滞,阻于筋络,留于筋骨,骨久失养,渐成骨蚀。现代医学研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创伤性和非创伤性。认为无论何种病因,和其他器官一样,共同特点是损坏股骨头血管,阻断血流,其他组织学及病理学改变相似。因此出现髋关节处疼痛,活动受限,随病情发展,疼痛致肌肉痉挛,髋关节活动受限致屈曲挛缩终跛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世界疑难病,是患者致残的大问题,对人体危害极大,治疗方法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中医认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先天禀赋不足,创伤劳损与外邪。一般认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有以下几点:多因股骨颈骨折、骨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药源性坏死、酒精中毒、痛风及血友病等全身性内科疾患所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多依据髋部疼痛,经常连同膝内侧痛,晨僵。无原因反复发作的髋关节疼痛,应该考虑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能。走路髋痛,多走加重,休息减轻,首先影响髋外展、内旋功能,渐渐全方位的活动受限,跛行,甚至下肢短缩。“4”字试验阳性,托马氏征阳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主要需依X线片的观察,但X线片所显示的坏死程度,往往与患者的临床症状不一致,必要时可行CT和核磁共振检查。其中核磁共振检查为最敏感的诊断方法。卢文志认为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上如何改善缺血状态,形成新的压应力点,是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卢文志采用骨坏死康丸内服和足部十三区按摩法,配合功能锻炼和自体牵引,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治疗方法:内治法:骨坏死康丸,主要成分:黄芪、首乌、狗脊、杜仲、海马、冬虫夏草、枸杞、当归、鳖甲、龟版、珍珠、全虫、白花蛇、牛膝、丁香等30余味纯中药蜜制成丸,丸重9.0g,每日1次,每次2丸。晨起空腹冲鸡蛋水送服,鲜姜1片为引,3个月为一疗程。骨坏死康丸治疗的宗旨是协调机体内外环境,以重补微温肝肾为主,兼搜风通络止痛,和脾胃,达到驱邪扶正、平衡阴阳的目的。但有过敏史者应慎用,花粉过敏者禁用。外治法:足部十三区按摩法:涌泉、涌泉后、跟中、足内侧、足外侧、三阴交、绕内外踝、二溪、足背、足底、足三里、小腿后等13个按摩区,采用推、揉、夹、赶、刮等手法,每次按摩20~30分钟,每日1~2次,7天为一疗程。足部十三区按摩法以五腧——经别循行系统为基础,可振奋阳气,温经散寒,气血流畅,强筋骨利关节。自体牵引:病人平卧床上,将患肢足部用弹力绳固定在床尾,然后双手握床头横杆缓慢向头侧牵引躯干,以自感轻松、舒适、疼痛减轻为宜,每日持续牵引2~6小时,疗程视病情而定。自体牵引可自我控制牵引力度,防止继发性损伤,适用于:①股骨头可能塌陷或尚未完全塌陷时减轻局部压力。②关节腔内有死骨片疼痛剧烈。③治疗过程中出现再发性疼痛等。功能锻炼:在采用骨坏死康丸口服和足部十三区按摩法同时,必须进行功能锻炼。即在机体能耐受的情况下,加大非负重性髋关节三个平面上的活动度,尤其是屈伸运动。蹬车是最佳的锻炼方式,不仅可增加局部血循环量,亦有利于新压应力点的创建和适应,是改善和减轻残疾状态的关键。①床上运动:平卧床上做髋关节被动运动。②髋关节功能操:使髋关节在三个平面上进行有规律的关节运动。③蹬车运动:包括功能车和骑自行车。在防止髋关节继发性损伤的基础上,根据自身耐受和适应能力酌情进行,以活动量大为宜。邓伟民 补肾壮骨汤治疗骨质疏松 邓伟民是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有名的中医教授,主持过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有独到见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目前临床上常见多发病,本病主要是由于年老,肾气亏虚,不能主骨,髓少骨痿所致。邓伟民教授应用自创的补肾壮骨汤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临床观察可见症状明显改善,骨量明显增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明显治疗作用。邓伟民教授以补肾阳、滋肾阴、强筋壮骨方法组方治疗。补肾壮骨汤组成:生地黄、泽泻、茯苓、巴戟天、淫羊藿各10g,山药、山茱萸、骨碎补各15g,肉桂3g,鹿角胶(烊化)、龟版胶(烊化)各6g。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4周,后改每周4~5剂,连续治疗半年。补肾壮骨汤中淫羊藿、鹿角胶、肉桂温肾壮阳,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山茱萸、龟版胶、生地黄益肾精,补阴血;巴戟天、骨碎补补肾阳,壮骨温筋;山药、泽泻、茯苓健脾益肾。诸药配合,共奏补肾阳、滋肾阴、强筋壮骨之效。淫羊藿可增加成骨细胞的衍化和增殖,抑制破骨细胞的吸收功能,从而起到降低破骨细胞活性,活跃成骨细胞作用;鹿角胶、龟版胶有滋阴温壮作用;巴戟天、山茱萸、骨碎补有调节性激素作用。诸药配合,有改善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功能,抑制骨的吸收,促进骨的形成,较好地治疗、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病案举例】吴某,女,52岁,1993年5月就诊。绝经4年,反复腰背疼痛2年余。半年前曾因跌倒造成第4腰椎压缩性骨折,前臂骨密度检查BMC 0.815g/cm↑2,BC 0.212g/cm↑2,按综合评分为8分。西医诊断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诊断为腰痛(肾虚骨痿)。服补肾壮骨汤4周后,腰背痛完全消失。坚持服中药半年,症状无反复,前臂骨密度复查BMC 0.845g/cm↑2,BC 0.281g/cm↑2,综合分析诊断评分指数减少3分,疗效显著。许建安 壮骨益髓汤治疗骨质疏松 许建安医师是浙江省著名中医,在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方面有独到之处,自拟壮骨益髓汤临症加减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中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名,但根据该病多有全身四肢关节、腰背疼痛的特征,辨证当属“骨痹”的范畴。现代研究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导致其发病的因素很多,目前认为激素的调控、营养状态、物理因素、免疫功能、遗传基因对骨质疏松的发生均有关连。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多依据骨密度值与当地同性别的峰值骨密度相比减少,多有负重性疼痛或自发性周身痛以及腰背部叩击痛;逐渐出现圆背、龟背、身高变矮。大多数病人有轻微外伤而导致的骨折史。X线可见松质骨和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或中断、松质骨结构模糊、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椎体出现楔形变或鱼椎样改变。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肾主骨藏精,精充则髓足,髓足则骨强。因丈夫“八八”、女子“七七”后,天癸已竭,肾虚精亏,肾阳衰微,阴阳俱虚,无以藏真阴而寓元阳,故而骨弱;又虚邪交争,则骨痛难忍。许建安认为这充分体现了肾与骨质疏松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以“肾主骨”这一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辨证,辅佐补气养血、益髓壮骨之品组成壮骨益髓汤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壮骨益髓汤组成:熟地20g、杜仲12g、黄精12g、仙灵脾15g、菟丝子10g、骨碎补10g、牛膝10g、茯苓10g、山药12g、金樱子10g、芡实8g、枸杞子12g、生甘草5g。有畏寒肢冷,腰膝冷痛,得温则舒,遇寒则重,小便清长,夜尿增多者,去芡实、骨碎补,加鹿角、益智仁;腰膝酸痛,手足心热,心烦失眠,潮热盗汗或自汗者,去茯苓,加龟版;对面白无华,手足浮肿,四肢乏力,懒言少动者,去仙灵脾、芡实,加阿胶、桑葚子、泽泻。本方药物共煎,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每10天一疗程,3个疗程治疗结束。方中重用熟地,甘而微温,滋肾填精益髓,臣以牛膝、枸杞子、杜仲、黄精补肝肾养血而强筋,菟丝子、芡实、金樱子增强补益肝肾功效而又固秘精气,骨碎补补骨镇痛,再辅以山药、茯苓淡渗脾湿而化滞,诸药合用,补泻结合,开合相济。诸药通过有机的组合使真阴得复,精髓得补,肾阳振奋,气化复常,诸症自除。全方能滋补肝肾,壮骨荣筋。再经辨证针对肾阳虚、肾阴虚、阴阳俱虚等情况随机加减,以达精生髓足、骨强筋壮的目的。臧天霞 补肾益骨治继发性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在不同阶段、不同患者,表现的中医症候并不一致。臧天霞认为骨质疏松属于中医骨痿、骨痹等病范畴,骨质疏松有的患者表现为痿证,有的患者表现为痹证;但痿证、痹证不一定是骨质疏松。对骨质疏松的治疗,西医主要有抑制骨吸收的药,如降钙素、雌激素等;促进骨形成的药如氟化物等;其次有骨代谢激素阿法D3以及钙类等。以上一些药物有的副作用很大,有的价格昂贵,有的疗效不确切。臧天霞依据中医“肾主骨”理论,配方为补肾益骨灵,用于治疗本病,使患者症状明显减轻,血钙、血磷变化得到纠正,骨X光片较用药前明显改善,骨密度检查亦明显上升,效果比较满意。臧天霞指出《难经·骨痿》中“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说明久病虚亏则损于骨。《金匮要略·骨痿》指出“咸则伤骨,骨伤则痿”。臧天霞认为中医“肾主骨”理论源远流长,补肾益骨中药是根据中医“肾主骨”理论而确立的治则。臧天霞认为本症患者多有腰酸腿软乏力、月经不调,还有骨痛等明显的肾虚症状。由于肾虚、肾精不足,精不生髓,骨髓空虚,骨则软痿,即肾虚骨痿。临床主要表现为肾虚骨痛。此外,臧天霞认为,由于肾虚、肾精不足,精不化气,则出现气虚,精不生血则血虚,故本病治则应以补肾为主亦兼以益气养血。又由于患者骨痛较重,乃因气虚、血虚,气血运行不畅,故而不通则痛,所以还应伍以活血壮骨之药。用干姜等补肾之药,黄芪补气,当归、首乌等补血养血,丹参、牡蛎等活血壮骨止痛,以上诸药相合,共收补肾益气、养血活血壮骨之效,能消除骨痛,恢复骨质,减轻症状(如乏力、肌无力等),促进血钙、血磷的恢复。【病案举例】患者罗××,女性,19岁,于日入辽宁省中医研究院内科二病房。患者于1992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膝不适,腰酸,劳累后尤甚。以后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双下肢疲乏无力,上肢亦觉不适,并有自发性骨痛,及至不能行路而卧床。患病后,食欲欠佳,月经不调。详问病史中,余无其他特殊可记载。由于以上症状逐渐加重,于1994年4月来沈阳,到中国医大第一临床学院求医。当时检查:血钙2.8mmol/L、血磷0.6mmol/L、碱性磷酸酶2000U/L以上。X光片所见:双上下肢、骨盆摄像显示骨皮质变薄不规则,骨小梁稀少。甲状旁腺彩超检查,未见增大。但胸骨后CT检查发现有高密度阴影。骨密度检查(医大二院):应用单光子骨密度仪测定左前臂桡、尺中远1/3处,骨密度值平均面密度为0.365g/cm↑2。中国医大一院诊断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当时,由于对骨质疏松缺乏特效治疗药物,并且患者拒绝对胸骨后阴影应用手术探治,于是在日来我院寻求中医中药治疗。患者被抬入病室。查体:一般状态尚可,发育正常,平卧于床,四肢活动受限,肢体骨骼叩痛,眼肌活动良好,呼吸运动正常。胸部:心、肺无异常所见,心音纯、律整,心率75次/分。腹部:肝脾不大,腹软,腹肌运动良好。脊柱无畸形,有叩痛,四肢肌张力减弱,神经系统检查双膝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阴性。理化检查:血、尿、便常规正常,尿本周氏蛋白体定性阴性。肝功、肾功检查正常。血T↓3 170ng/dL,T↓4 8.5μg/dL。血钙:2.85mmol/L,血磷0.4mmol/L,碱性磷酸酶2563U/L。B超检查:肝、胆、脾、肾均未见异常改变。X光照片:胸肋骨、上下肢的骨皮质明显变薄,不规则,骨小梁稀少,未见骨瘤改变。西医诊断: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继发骨质疏松。中医诊断:肾虚骨痿。治疗经过:根据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投与本院中药制剂补肾益骨灵,每日3次,每次12g,饭后冲服。服药半个月后,疲乏无力症状明显减轻;服药后23天,能自己坐于病床;26天能在搀扶下站立2分钟,双下肢较前有力;46天能在室内站立并能行走数步;56天能慢慢走路半小时。于住院3个月复查:血钙2.2mmol/L、血磷1.58mmol/L、碱性磷酸酶2563U/L。X光检查:双下肢骨皮质薄,但较以前清晰,可见骨小梁较以前增多,多处可见钙质沉着。骨密度(原检测单位及原部位)复查结果:0.526g/cm↑2,较用药前上升30%。由于患者经济欠佳,住院3个月后要求出院。张贵有 二仙坚骨汤治疗腰背部疼痛 张贵有医师在浙江省兰溪市中医界颇有名气,在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方面颇有心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总量即骨量的绝对减少,使骨的结构改变和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出现周围骨骼的疼痛,体态变形等症状,且易发生骨折的病变。老年性脊椎骨质疏松所致的腰背部疼痛,在临床上也颇为多见。主要为不同程度腰背部疼痛,伴棘突压痛或叩击痛,腰部僵硬,弯腰活动受限。导致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的主要因素与钙吸收障碍,内分泌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等有关,其与祖国医学典籍中的“骨痿”症相类似。张氏认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肾、脾二脏功能虚衰极为密切。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脏精气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以滋养而强健有力;年老体弱,肾中精气亏虚则骨髓生化乏源,骨骼失养,骨体枯槁,腰膝酸痛,脆弱无力。脾为后天之本,主百骸,先天之精有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不断充养和化过;脾胃虚弱,运化乏力,先天精气无充养,日久则精亏髓空而百骸痿废。治疗中应以益肾补脾、强筋壮骨为治则。张氏用二仙汤益肾坚骨,认为仙灵脾具有促进骨质生成,改善质量,益筋健骨作用;熟地具有补肾填精,益气健骨作用;龙骨、牡蛎壮骨补髓;黄芪补气培元,补充先天之气;鸡内金健脾固精;自然铜为接骨疗伤之要药,富含的铜、铁、锌、锰等有利于病骨组织骨胶原合成,钙磷代谢及骨矿的沉积,从而增强骨骼的强度。诸药合用,使肾脾得以补益,骨体得以营养,骨骼得以修复,疼痛趋愈。二仙汤加味而成:仙茅、仙灵脾各12g,当归15g,知母9g,川柏6g,巴戟天9g,生芪30g,熟地24g,炙自然铜、生龙骨、生牡蛎各24g(先煎),炙内金9g。阴虚者加龟版、枸杞子;阳虚者加鹿角胶、肉苁蓉;气血二虚者加党参、茯苓、阿胶、紫河车;血瘀者加土鳖虫、参三七。每日1剂,水煎服,7剂为一疗程。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应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或户外活动,多食富含钙质和蛋白质的食物。【病案举例】杨某,女,62岁,日初诊。腰部酸冷疼痛,引背彻骶,下肢麻木,弯腰欠利已有半年,伴眩晕耳鸣,四肢欠温,纳谷不馨,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症见形体赢弱,精神萎顿,动作迟缓,步态欠稳,胸腰段椎体呈圆背畸形,胸9~腰4椎体棘突叩击痛阳性,舌淡胖苔薄,脉沉细。X线摄片提示:胸7~腰5椎体骨质普遍疏松,胸11~腰1椎体楔状改变,腰1~腰5椎体后缘唇样增生。证属腰背痛。端由脾肾亏虚,骨失温养。治拟补肾益脾、强筋壮骨。方用二仙坚骨汤加鹿角胶12g、肉豆蔻6g(后下)。二诊:药进7剂,腰背部酸冷疼痛十去其五,下肢麻木、眩晕耳鸣、形寒肢冷显见转机,胃纳有加,二便正常,舌淡苔薄,脉虚细。法奏著效,治不更章。前方去肉豆蔻加川断,再进14剂。三诊:二投补肾益脾、强筋壮骨之剂,腰背部酸冷疼痛、下肢麻木基本消失,形寒肢冷,眩晕耳鸣,精神萎顿近愈,活动正常,胸9~腰4棘突叩击痛阴性,舌淡苔薄,脉弦细。守上方再进14剂,以收全功。张文泰 补肾益精充髓壮骨 张文泰教授从事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40年,对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张教授擅长中医整骨,辨证用药,尤其对复发的关节内骨折的手法复位得心应手,对骨的缺血性坏死、骨质疏松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治疗都有很高的建树。近年来,因骨质疏松造成腰背痛就诊的病人日益增多,而多种老年人骨折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都与骨质疏松症有关。张教授遵循中医学基本理论,根据中老年人气血变化规律,潜心研究骨质疏松症,确立了补肾益精,充髓壮骨,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中药骨痿灵治疗骨质疏松症,方中主要成分为鹿茸、龟版、狗骨、三七、水蛭、砂仁等。主治肾虚兼气血不足所致的中老年和妇女绝经期后骨质疏松症,伴有腰背酸痛,全身骨痛,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等症状,疗效颇佳。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属骨痿范畴,以肾虚为主要病机,痰瘀阻脉为促进因素,使骨失所养,脆弱无力或痿弱不用。骨痿为病,临床虽可见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及肾的阴阳两虚等不同证型,但归根结底责之于肾。张教授组方遵循肾主骨理论,更注意到骨痿者所表现的不同证型,遣方用药,重用补肾之阴、之阳药物,恢复肾的原动力与物质基础,以达到补肾壮骨、添精益髓之功。骨痿灵对药源性骨质疏松,绝经后骨质疏松,肾阴、阳虚各型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良好。方中君药选用鹿茸,甘温,入肾经,补肾阳,强督脉,益精添髓,为助阳起痿之要药;龟版甘成人肾经,补肾阴,强任脉,为滋养肝肾、潜阳之要药。龟版与鹿茸伍用,主要取其龟鹿二仙之方义,阴阳互根,阳为阴主,阴为阳根,滋养元阴元阳,大补肾元,以维护人体的本元,使阴阳平秘,精髓亢盈,骨正筋柔,而久疾可廖。臣以狗骨温肾壮骨,祛风除湿,主治风湿关节痛,冷骨风痛,腰腿无力及四肢麻木,有以脏补脏、以骨补骨之意,辅助鹿茸和龟版之功效。佐以三七化瘀行滞、消肿定痛,水蛭活血祛瘀、通络和营,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三者伍用,疏其血气,濡养骨脉,善行血瘀气滞,治疗血痹虚劳等证,以助群臣药,补不滞邪,行不伤正,标本兼顾,相得益彰。使以砂仁健脾和胃,斡旋中洲升降之机,以助行药势。方中中药配伍巧妙严谨,临床疗效确切,经初步临床研究表明,“骨痿灵”既能改善症状,又能促进骨生成,与西医所循的替代疗法相比较,骨痿灵更注重整体调控,调动内因,突出了鲜明的中医药特色。陈庆通 活血通络治增生 现代医学所称的骨质增生,也叫骨刺,或称骨赘,多见于中老年人,其病程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本病属祖国医学痹证之范畴。陈庆通根据临床的不同症状表现大致分为营卫不和、痰瘀阻络型,气虚督衰、脉络阻痹型及瘀阻型。陈庆通着重于用活血通络汤治疗痰瘀阻络型骨质增生。痰瘀阻络型,临床症见颈项或背部或腰部有不同程度的酸楚疼痛,重则疼痛如刺,转侧俯仰不利,或伴有头痛头晕不适,舌质紫暗,边有瘀斑,脉涩。陈庆通采用化瘀祛痰、活血通络治法,自拟活血通络汤,治疗痰瘀阻络型骨质增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蒙包头的天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