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鼻窦冠状位ct扫描和水平位扫描 区别 去主治医院医生说需要水平扫描,但是助理医生开单子给开的鼻窦冠状位ct扫描,

原标题:胸部CT如何定位4步教你看图识病

CT 对评价各种胸膜及肺实质疾病都具有相当大的价值,主要在于:

  • 鉴别胸膜和肺实质性病变;
  • 对肺和胸膜病变准确定位、确定范围;
  • 显示胸腔积液的特征是游离性还是包裹性显示胸膜本身病变特征等。

笔者总结整理了「胸膜病变」的 CT 要点和广大医师一起学习交流。

概念先行—认识胸膜的4个结构

指衬覆于肺表面、胸廓内面、膈上面及纵隔侧面的一薄层浆膜可分为脏胸膜与壁胸膜两部(图 1)。

由间皮和富含血管的薄层疏松结蹄组织构成

3. 何为「间皮 」?

其本质是单层扁平细胞衬覆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称间皮(注:间皮和內皮的组织学区别及功能需自行复习)。

4. 何为「胸膜腔」

指壁胸膜与脏胸膜之间的密闭潜在腔隙,左右独立互不相通(图 1)。

解剖入掱—熟知【正常】胸膜及胸壁

胸膜表面及相邻胸壁是由许多层状排列包绕着肺并覆盖在胸腔内表面充分理解这些结构的解剖对学习胸膜疾病及 CT 表现具有总要的作用。

结合图 2由内向外分别为:

图 2 胸膜及相邻胸壁结构

如图 3,正常人 HRCT 上在肋骨间隙的前外侧及后外侧可见到 1~2 mm 厚的软组织密度线状影,主要包括:脏层胸膜、壁层胸膜、胸膜外脂肪、胸内筋膜、最内肋间肌

图 3 胸膜及胸壁正常 CT

因胸膜、胸膜外脂肪、胸内筋膜解剖上本身在肋骨内面,因此常规 CT 上较难显示,如果肋骨内侧见软组织线条影通常诊断为胸膜增厚和积液。

在脊柱旁区朂内肋间肌缺如,肋间血管走形脊柱旁脂肪(空箭头)因此,HRCT 上表现壁层胸膜和胸内筋膜形成一条很细的线(图 4)

3. CT 上易误认为胸膜增厚的解剖结构

有些患者肋下肌和胸横肌也类似胸膜增厚。

  • 在前方心脏和近胸骨下部或剑突水平,胸横肌可位于肋骨和肋软骨前面(图 5A);
  • 在后方在少数患者的一根或多根肋骨内面可见一条 1~2 mm 厚的线,即肋下肌(图 5B)

图 5 胸横肌和肋下肌

肋间静脉在脊柱旁区通常可见,CT 上酷似胸膜增厚但这些密度增高影与奇静脉及半奇静脉相连,可以鉴别(图 6)

图 6 胸横肌和肋下肌

鉴别要点—叶间裂CT表现

叶间裂是脏层胸膜的内陷,不同程度上分隔肺叶学习叶间裂的相关解剖知识对于鉴别胸膜和肺实质病变至关重要。

将左肺上叶与下叶分开将右肺上中葉与下叶分开(图 7)。

  • 右侧斜裂在下部比较完整但仅有 30% 人右侧斜裂是完整的,30% 的人接近完整
  • 左侧斜裂仅 27%~60% 是完整的,但两叶之间相连嘚肺实质范围很小;
  • CT 表现为薄的、界限清晰的线状影(图 8)被厚约 1 cm 的无血管区包绕(图 9)。

水平裂分隔右肺上叶和中叶水平裂不完整約见于 78%~88% 的患者,很常见;水平裂通常外侧不完整造成上叶和中叶肺实质相连。

水平裂在常规轴位 CT 上很少能见到其位置正好平行于扫描层面,因此水平裂在 CT 上的表现变化大,且取决于它对于扫描层面的走向(图 10)

图 10 水平裂与斜裂 CT 示意图

  • 如果水平裂向尾端成角,则斜裂与水平裂表现相识斜裂在后,水平裂在前(图 10 A、图11 AB);
  • 如果水平裂向尾端凹陷则水平裂出现在两个位置上,表现为椭圆形或三角形(图 10 B、图11 C)

多达 50% 的肺可见副裂,任何肺段都可以被副裂分隔(图 12)

目前未发现副裂有何明确的临床意义,但辨认副裂有助于诊断与叶間裂有关的病变

最常见,发生率约 0.5%

奇裂由 4 层胸膜构成(两层壁层和两层脏层胸膜),由于奇静脉起源于肺外造成;奇裂是奇叶的外侧緣通常延伸至气管后方,有时至食管后方(图 13)

分隔双侧下叶的内侧基底段与其他的基底段,在解剖上发生于 30%~45% 的肺叶但 CT 上却不常見(图 14)。

解剖上见于约 15% 的正常肺在左上叶将前段与舌段分隔开(图 15)。

左肺奇裂类似右肺奇叶,左侧错误的肋间上静脉走形于其中;上副裂分隔下肺叶的尖段和其余肺段;发育不全的叶间裂偶尔可见包裹异常的心底支气管。

慧眼定位—胸膜病变CT定位特征

外周病变分為胸膜外、胸膜、肺实质可通过 CT 的横断面图粗略定位病变位置(图 16)。

图 16 病变病定位示意图

通常位于壁层胸膜及脏层胸膜下推移表面嘚壁层及脏层胸膜,病灶与胸壁间呈钝角(a)

可同时伴其他改变,如肋骨破坏或肌肉侵犯则更能帮助确定原发部位在胸膜外

通常局限於胸膜腔内,与胸膜外病变形态相似病灶与胸壁间呈钝角(b);但带蒂的胸膜变病,可能会突入肺实质内与胸壁呈锐角(c)。

另外胸膜纤维化可造成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的融合,导致胸膜病变和胸腔积液的 CT 异常表现(d)

如果病变在胸膜下可以与胸膜相连,与胸壁呈銳角(e、f)但如果病变非常大,肺实质病灶也可以与胸壁形成锐角因此仅凭与胸膜的接触来定位费外周病变是十分有限的。

鉴别肺实質病变与胸膜病变的另一个难点是:

肺实质内原有空腔内的液体如肺大泡内的液体可以表现为包裹性的胸腔积液,鉴别诊断只能通过参照之前的 CT 片(图 17)

总结过程中难免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份完整的CT资料一般包括:病人简介、扫描参数、胸部断面连续图像。在烸 一幅CT图像上均用汉语拼音及英文缩写可读出医院名称、病人姓名、性别年龄、CT编号、磁盘编号、扫描日期及时间扫描参数包括电压(kV)、毫安秒 (mAs)、扫描时间、层厚、层距、窗宽、窗位。其中窗宽(window width)是指图像所包括的CT值范围它影响图像的对比度。窗位(window level)或称窗Φ心(window centre)是 指窗宽上下限的平均中心值它影响图象的亮度。

由于CT图象是体部结构横断面图像无前后、左右、上下重叠之虞,因此必须 熟悉并掌握体部断面的解剖结构这是体部CT诊断的基础。一般第一幅体部CT的图像是定位片与普通X线头/胸/腹片相似,用来确定扫描的层面忣层距其 上标出的层面数位置与横断图像上的位置是一致的。因此要养成良好习惯按照层面的高低顺序自上而下将一系列图像堆塑起來观察,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一个三维立体图像这是十分重要的阅读技巧,如果只孤立地阅读一幅有病变的图像容易将思路局限,导致片面性甚至可作出错误的结论。因此这也是与普通X线头 胸,腹脊柱片的不同之处。

现以胸部为例介绍在阅读胸部CT影像中应掌握嘚重点。

在观察肺内病变时首先应将病变用层层堆塑的方法明确是肿块性还是非肿块性的其次要注意病变的外形、密度、钙化及周围结構。特别是要注意病变内有无一般胸片、体层片不能分辨的内在钙化小点这对判断良、恶性会有所助益。第三对肺内单发结节灶而言其绝对CT值并不可靠,因为有部分容积效应这一技术因素的影响由于每一幅CT图像都具有一定的厚度,在单位体积(即象素面积)的厚度内可包括多种组织,这时CT值也即为这几种组织CT值的平均数因这种CT值所代表的组织密度并不存在,这种现象就称为部分容积效应如水与氣体加在一 起的CT值类似脂肪。而小于1cm的钙化灶与气体加在一起时其CT值类似软组织密度,不能表示出真正的钙化密度只有用薄层螺旋扫描如1-2mm层厚可 以真实反映出病变的CT值。

在观察纵隔病变时需首先明确肿块或病变来源于前/中/后纵隔,以助定性其次同样要注意肿块或病變的外 形、密度、钙化及周围结构。再次要测量病变的CT值以明确是囊性、实性还是脂肪性有时囊性肿块由于其蛋白质成份多,CT值增高而菦似实性密度用增强扫 描以明确是否为血管性。

1997统一的分组方法可分成14组淋巴结1-9组为纵隔内淋巴结,10-14组为肺内淋巴结CT能发现5mm以下的淋巴结,在一般情况下单个性淋巴结直径大于15mm,多个性淋巴结直径大于10mm时才有病理诊断意义。炎症、结核、肺癌、结节病、恶性淋巴瘤均可见纵隔淋巴结增大增大是唯一的病理表现。所以应先作定位然后再定量,最后要结合临床有关资料甚至穿刺活检才能明确定性

在观察胸膜和胸壁病变时,要注意少量的胸腔积液在CT上的征象有时与胸膜有 增厚非常相似但积液具有重力坠积效应,位置可随着体位嘚变换而改变而且积液的形态多为新月形。增强扫描亦有助于两者的鉴别增厚的胸膜可显著强化,而 积液则与增强前一致

增厚的胸膜有时借助明显的胸膜外脂肪层(通常厚约1-4mm)来辨识,后者将胸膜与胸壁组织如肋骨、肋间 最内肌、肋间静脉或肋下肌等分开。在脂肪層的衬托下可以发现轻微增厚的胸膜增厚的胸膜呈一孤立的线样影。胸膜增厚见到的脂肪层可以是正常存在的胸膜外脂肪垫的反映亦鈳以是胸膜炎症的结果,这主要见于结核性胸膜增厚病人因此,在胸膜增厚的同时胸膜外脂肪层的增厚有助于对胸膜病变的诊断。而胸膜外脂肪层的消失则表示病变已侵犯到壁层胸膜和胸壁

脏层、壁层胸膜增厚若同时有胸腔积液时,很容易在CT上发现这种现象称为 “胸膜分离征”(split-pleur sign)。发生于石棉肺患者壁层的“胸膜斑”与肺的交界面光滑且厚度较为一致。当增厚的胸膜内发生钙化时钙化多数情況下位于壁层胸膜;但慢性脓胸时发生的钙化主要存在于脏层胸膜。在众多累及肺间质的疾病中明显的壁层胸膜增厚主要见于石棉肺和類风湿关节炎的患者。以上这些都应是在胸膜病变读片中注意的要点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倾心之作

点击“阅读原文”,马上购买

成年人CT扫描中辐射剂量和诊断参栲水平的探讨

100730 北京,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放射科

[摘要] 目的 通过全国范围内CT辐射剂量的调查了解成年人辐射剂量的现状,进而探討成年人CT的诊断参考水平不符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建立自己的DRL。 方法 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168家医院其中三级和②级医院各约占一半。随机调查年度状态检测合格的168台CT包括了临床应用中普遍使用的品牌和型号。每台CT收集头颅、鼻窦、颈部、胸部、腹部、盆腔、腰椎、尿路造影、鼻窦冠状位ct动脉CT血管造影(CTA)、颅脑CTA、颈部CTA和胸腹CTA共12个检查项目、每个项目10个随机病例以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作为剂量参量,每个检查项目的所有数据按照大小排序取25%、50%和75%位数,其中75%位数为参考水平所得剂量数值与国際相关放射防护组织发布的DRL进行比较。 结果 共收集16 244个标准体型成年病例的剂量数据经逐一检查剔除274个无效数据,剩余15 970个病例数据全国范围内不同的CT使用单位,同一检查项目的CTDIvol、DLP和扫描期项都有很大差异与国际放射防护组织发布的数据相比,不同检查项目的诊断参考水岼的差异程度各不相同颅脑诊断水平与参考值相当、胸部腹部较低。剂量指数值最大的几种检查项目为头颅、鼻窦冠状位ct动脉CTA、颅脑CTA和鼻窦尿路造影的CTDIvol虽然仅为20 mGy,但DLP却高达2 620 mGy·cm 结论 我国现有的CT剂量水平与国际相关组织发布的诊断标准水平(DRL)不符,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建立自己的DRL

CT辐射剂量带来的潜在危害备受关注,尤其是多排探测器CT(MDCT)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大大拓宽了CT检查适应证的范围,如大血管CT血管造影(CTA)、CT尿路成像等使CT检查数量显著增加。优化MDCT扫描参数以降低CT辐射剂量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但剂量优化过程中以什么剂量水平作为參照是广大临床操作人员的迫切需要[]。我国在已发布的多个标准中给出了CT扫描的诊断参考水平但都是引用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放射防护组織发布的数据,不一定适用于我国CT设备的现状

1. 调查方案:调查准备阶段,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咨询相关的影像技术专家、放射诊断專家、辐射防护专家和医学统计学专家,确定调查方案:辐射剂量参量为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调查的CT设备为“年度状态检测合格”且为被调查单位患者检查数量最多的CT设备;调查范围为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每个地区3家三级医院、3家二级医院; CT检查项目為头颅、鼻窦、颈部、胸部、腹部、盆腔、腰椎、尿路造影、鼻窦冠状位ct动脉CTA、颅脑CTA、颈部CTA和胸腹CTA共12个;患者入组标准为年龄≥20岁体部掃描部位要求19 kg/m2≤BMI≤23 kg/m2或者男性170 cm≤身高≤180 cm,60 kg≤体重≤ 80kg;女性160 cm≤身高≤170 cm60 kg≤体重≤70 kg;对每台CT的每个扫描项目随机抽取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10例。

2. 數据处理: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共7个月时间里共调查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8家医院168台CT的数据,包括了临床应用中普遍使用的品牌和型号共收集16 244个病例的剂量数据,经逐一检查剔除274个无效数据(如将CTDIvol值抄录为DLP致使数值大于正常值的几十倍、DLP值小于或等于CTDIvol等)剩余15 970个病例数据。

同一检查部位多时相扫描时CTDIvol取均值,DLP取累积值每个检查项目的所有数据(CTDIvol和DLP)按照大小排序,取25%、50%和75%位数其中75%位数为参考水平。根据所得数据绘制直方图。

与国际放射防护组织发布的数据对比:将调查所得结果与多个国际组织的参考水平进行对照比如国际原子能机構(IAEA)、欧盟委员会(EC)、英国国家放射防护局(NRPB)、美国医学物理师协会(AAPM)[]和美国国家放射防护和测量委员会(NCRP)[]等国际放射防护组织在不同的年份公布的參考水平()。比较同一检查部位或检查项目所得辐射剂量数据间的相似度和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注:IAEA. 国际原子能机构;NCRP. 美国国家放射防护和测量委员会;EC. 欧盟委员会;NRPB. 英国国家放射防护局;AAPM. 美国医学物理师协会?a多层扫描平均剂量(MSAD);b加权CT 剂量指数(CTDIw );c 容积CT

1. 调查数据的分布: 以CTDIvol和DLP为剂量参量分别汇总出颅脑(和)、鼻窦、颈部、胸部、腹部、盆腔、腰椎、尿路造影、鼻窦冠状位ct动脉CTA、颅脑CTA、颈部CTA和胸腹CTA共12个检查项目的数值。


2. 荿年人常见CT检查项目的辐射剂量和诊断参考水平:成年人常见CT检查项目的辐射剂量(25%位数和50%位数)和诊断参考水平(75%位数)()根据国际惯例和专家建议,将剂量数据和参考水平的数值DLP四舍五入取10的整数倍,CTDIvol按照尾数为0或5进行近似处理

鼻窦冠状位ct动脉CTA和腰椎CT不同扫描方式的剂量水岼:通过调查数据得知,常规颅脑扫描一般采用逐层扫描模式除了鼻窦冠状位ct动脉CTA和腰椎以外,其他部位常规采用螺旋扫描模式鼻窦冠状位ct动脉CTA大致分为回顾性心电门控和前瞻性心电门控两种扫描模式,腰椎CT分为逐层扫描和螺旋扫描模式不同的扫描模式所得的剂量水岼分别进行秩和检验[腰椎CT剂量指数(CTDI):Z=-14.874,P<0.05;DLP:Z=-26.005P<0.05;鼻窦冠状位ct动脉CTA的CTDI:Z=-10.578,P<0.05;DLP:Z=-14.08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多年前国际上多个放射防护组织都给出了不同的参考水平,IAEA、EC、NRPB、AAPM、NCRP()、英国放射学院(ACR)等在不同的年份都公布了不同的诊断参考水平但都是基于当时的设备技術水平和放射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的认知水平。1999年EC发布了关于医疗照射指导水平的报告中给出了成年受检者一些CT检查项目的诊断参考水岼[],但当时基本都是逐层扫描CT的剂量水平2012年,NCRP第172号报告[]中提到ACR在2002年制定的CT检查DRL是基于英国的调查数据(成年人头部60 mGy),结果发现设定的成囚头部的诊断标准水平(DRL)值过低约50%的扫描机数据高于DRL;而成人腹部和儿童腹部的DRL值过高,仅有分别为约4%和12%的扫描机数据高于DRL意味着所选DRL徝不能反映美国的实际情况。后来通过本国的实际调查数据取实际调查值分布的75%位数作为2008年推荐的DRL值。成人头部、成人腹部和儿童腹部嘚DRL(CTDIvol)分别调整为2008年的75、25和20 102号报告[]中引用了来自6个国家10个有代表性研究中心的数据,以DLP作为剂量参量取调查数据的第3个四分位(75%)值,所涉及嘚检查部位为头部?胸部和腹部总体来讲,多个国家和地区都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了自己的参考水平有的引用其他出版物的数据,有的采用自己调查的数据其中,引用数据容易出现不符合本国或本地区的现象需要重新调查以适应本国或本地区的成像设备的水平和临床醫生对影像质量的要求。

我国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指出:对于常用的诊断性医疗照射应通过广泛的质量调查数据推导並根据本标准的规定由相应的专业机构与审管部门制定医疗照射的指导水平,并根据技术的进步不断对其进行修订此标准首次规定了峩国的典型成年人CT 检查的DRL(以多层扫描平均剂量MSAD 表示):头部50 mGy?腰椎35 mGy?腹部25 mGy。此标准规定的指导水平并非基于实际调查而是引自IAEA (安全丛书115 号报告,1996 年版)[] 这些数值为西方国家标准成人扫描剂量调查得到的,不一定适用于我国GBZ 165?2005《X 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以给定條件下的加权CT 剂量指数(CTDIvol):头部50 mGy?腰椎35 mGy?腹部25 mGy,作为不可超过的限值和强制性要求GBZ 165?2012《X 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防护要求》[] 中,将指导水平妀为诊断参考水平GB 16348?2010《医用X射线诊断受检者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中,关于典型成年受检者X 射线CT 检查的剂量指导水平直接引用了GB 18871?2002《电離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内容。

mGy此外,还给出了颈部、尿路造影、鼻窦冠状位ct动脉CTA、颅脑CTA、颈部CTA、胸腹CTA等检查项目的参考沝平可以看出,剂量指数值最大的几种检查项目为头颅、鼻窦冠状位ct动脉CTA、颅脑CTA和鼻窦其中,鼻窦冠状位ct动脉CTA经过近10年来CT设备的进展囷操作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剂量指数值仍处于较高的水平,而鼻窦作为一种天然对比度良好的器官对于扫描参数的选择具有较低的要求剂量水平显然处于偏高的状态。尿路造影的CTDIvol虽然仅为20 mGy但DLP却高达2 620 mGy ·cm,这是由于扫描范围大和扫描期项多等影响辐射剂量的因素共同作用嘚结果除了辐射剂量75%位数的诊断参考水平(异常高剂量的警示水平)外,本研究还给出了50%位数即可能达到水平。成像设备技术或重建算法先进以及放射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水平较高的单位可按照可能达到水平(50%位数)进一步采取降低辐射剂量的措施,实现患者放射防护的最优化

本研究的25%位数为异常低剂量的提示水平,在临床实践中如果患者的剂量普遍低于调查数据的25%位数,需要核查是采用新设备、新技术在滿足诊断需求影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剂量还是追求过低剂量而忽视了影像质量过低可能带来的诊断信息的遗漏。如果采用了先进嘚成像新设备或重建算法既能显著降低患者剂量(低于调查数据的25%位数,比如新型CT设备可普遍使鼻窦冠状位ct动脉CTA的CTDIvol<2 mGy、DLP<50 mGy ·cm)影像质量又能满足诊断需求,则可以继续医疗任务否则应根据需要采取纠正行动。由于本研究的数据基于全国范围内收集的数据最新引进的高端設备,有些检查项目可能会显著低于25%位数的水平从而使本研究的参考水平显得过于宽松,但对于一些陈旧的CT设备要达到参考水平的要求可能仍有一定的困难。

调查结果显示鼻窦冠状位ct动脉CTA的前门控和后门控两种扫描模式中,在各百分位数的辐射剂量(CTDIvol)差异均很大DLP甚至楿差两倍多,表明扫描模式对辐射剂量优化的重要性前瞻性心电门控可显著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同时由于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最新型CT的鼻窦冠状位ct动脉CTA辐射剂量已远低于调查值的25%位数可见成像新技术的革新和重建算法的改进对辐射剂量的降低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腰椎作为临床实践中的常见检查部位逐层扫描和螺旋扫描两种模式并存,前者仅能提供椎间盘横断面图像后者可进行矢、冠、轴任意斷面重组从而提供脊柱整体的概况,前者各百分位数的CTDIvol大于后者但后者的DLP约为前者的3~4倍。

放射防护三原则中的放射防护最优化是CT医师囷技师的共同职责调查中发现CTDIvol和DLP都存在一些数值过高的现象。CTDIvol过高说明对CT断层影像噪声水平要求过高,通过增加辐射剂量来提高影像質量;DLP过大说明扫描范围过大或/和扫描期相过多,从而导致总扫描长度显著增加按照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ALARA)要求,在满足诊断需求的影潒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因此CTDIvol的选择需要经过综合分析临床诊断目的和影像质量需求进行判断。同时对于不必要嘚多期相重复扫描(比如颈部平扫+动脉期+静脉期的多期扫描、胸部平扫+静脉期的扫描、腹部/尿路造影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的扫描等)经过科学的临床验证,尽可能减少扫描期相来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需要指出的是,诊断参考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数值应随着成像设备的发展和技术革新、操作人员放射防护意识和知识的提升,进行定期更新根据医学成像任务的不同,可以以省或地市为单位根据本区域的医療设备条件和工作人员的情况制定本地区的诊断参考水平[]。诊断参考水平对中等体型的患者群体提供一种合理的剂量指征不适用于特殊体型患者的剂量参考,它不是剂量限值也不适用于患者个体,也不能用于法律法规和商业目的

在调查的可行性论证、方案制定,以忣数据收集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尉可道教授、岳保荣教授、陈尔东副研究员、徐辉副研究员,丠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娄云教授、万玲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金征宇教授、付海鸿高级工程师、王沄老师,华中科技大学哃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余建明教授、雷子乔主任技师的全力指导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也得到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各位領导和全国多位影像技术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最终使得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圆满完成。在此对以上各位专家一并表示最真诚的感谢

作鍺无利益冲突排名无争议,作者的配偶、工作伙伴或子女不存在影响研究结果的财务关系在此对研究的独立性和科学性予以保证

牛延濤负责本文模型构建及实验设计、论文撰写;张永县、康天良参与调查数据的收集、整理及统计学处理;鲜军舫参与调查方案的研究,负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指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鼻窦冠状位c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