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号同房3月8号就开始有干呕表现腹痛及头晕现象可能是怀孕初期干呕怎么办吗?

1月20号末次月经,2月3号到8号有同房,2月20号月经没来,24号同房,27号验尿怀孕了,次月3_百度知道
1月20号末次月经,2月3号到8号有同房,2月20号月经没来,24号同房,27号验尿怀孕了,次月3
月20号末次月经,2月3号到8号有同房,2月20号月经没来,24号同房,27号验尿怀孕了,次月3月10号B超可见壬辰囊1.5乘0.7cm,3月20号B超妊娠囊2.9乘1.8,可见胎芽胎心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一般胎心是怀孕后45天左右才能检测到的,如果楼主你月经正常的话,那你20日没来月经,说明20日之前就怀孕了,不会是24号怀孕的,如果楼主你月经不正常,24日同房怀孕的话,27日用早孕试纸是检测不到的,一般要怀孕7天才能检测出
采纳率:100%
已经怀孕了呀
有可能怀孕的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天台山慈恩寺 智渡法师 编集
佛学知识浩如烟海,佛教医学即佛学中的医方明,是佛教五明(即五大类学问)之一,也是佛弟子自利利他、保障人身这一修行器具得以正常运作的学问和经验,更是在“内明”引导或配合下提高生命品质、乃至延年益寿的必要途径。
释迦牟尼佛应此贤劫第四个文明纪百岁人寿时出世,说法四十五载,内容包括五大方面:
一是内明:阐述生死涅槃因果,内含人生规律(古人称之为“道”者);
二是因明:辩证法与逻辑学。亦即从现象所显示的根据、理由或原因,去推理或探求事物本质的方法、知识和学问,是摧邪顕正的楷模,也是契合真宗的途径和理由。
三是医方明:即佛教医学,包括医、药二部分,是关于病因、病相、病理、救療方策等等学问;
四是工巧明:工艺、历算、技术等学问;
五是声明:语言文字学,包括音律等等与语言相关的学问。
本书着重介绍佛教医学中的基本观念,同时对生命、疾病和养生相关要素作了基本的阐述。
第一章 人身如何形成& ………………………………….3
第一节、从精血到胚胎 ……………………………….4
第二节、胎儿发育&&&&
……………………………….8
第三节、生命诞生&&&
……………………………….14
第二章 生命怎样运行&&
……………………………….17
第一节、身体器官& ………………………………….18
第二节、人体的骨骼、脉络、要害与孔窍& ……….20
第三节、体质分类& ………………………………….25
第四节、生命运行&&&&&
…………………………….29
第三章 如何认识疾病&&
……………………………….32
第一节、疾病诱因&&&
……………………………….33
第二节、致病过程&&&
……………………………….37
第三节、诊断方法&&&
……………………………….40
第四节、治疗原理&&&
……………………………….61
第四章 饮食 起居 养生 ……………………………….66
第一节、时令养生&&&
……………………………….67
第二节、日常养生&&&
……………………………….69
第三节、饮食养生&&&
……………………………….73
第四节、和谐房事&&&
……………………………….82
第五章 精神修持&&
…………………………………….89
第一节、精神内养&&&
……………………………….90
第二节、正法行为&&&
……………………………….92
第六章 预&&
…………………………………….95
第一节、梦境所示&&&
……………………………….96
第二节、疾病讯号&&&
……………………………….90
第三节、死亡讯号&&
……………………………….100
第七章 保持人身与临终关怀& ……………………….102
第一节、保持人身的方法 ………………………….103
第三节、人将欲终之关怀 ………………………….105
第三节、人已亡故之关怀 ………………………….108
附:慈恩健身操&&&
&&&……………………………….113
第一章 人身如何形成
人身从何而来?健康的身体从何处开始?早在公元前5-6世纪,释迦牟尼佛在《佛说胞胎经》中就详细描述了人类胚胎的发育过程;除此以外,佛教的“医方明”对健康受孕、孕期保养、健康分娩、产后保健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在佛教医方明(包括因此而发展起来的藏医)的视野里善待生命、呵护生命是从人身的起点开始的。
第一节、从精血到胚胎
佛教医方明(以下简称佛医)早在2500多年前就对胚胎学有了非常完备的认识,认为生命的形成是从胚胎开始的,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基本上在胚胎发育时期就已决定。因此,养生首先要从科学地孕育胚胎说起。
孕育健康胚胎的先决条件是健康优质的父精母血。这就如同钻木取火的原理,只有使用锐利的钻具、干燥的木头才能轻而易举地钻出火花。男子健康的精液颜色如同清晨的甘露一般洁白而具有光泽,质地比较重,味道甘甜而量较多;女子健康的经血应如胭脂或者兔子血的鲜红颜色,沾到衣服上容易洗净而不留痕迹,这样的父精母血结合后才能形成健康的胚胎。
相反,患有风气病的精血色黑而粗糙,味涩;患有火木病的精血色黄且发臭,味酸;患有水土病的精血色淡而黏冷,味甘;患有血病的精血腐败变质;患有风气、水土混合病的精液与经血互不融合;患有血、火木混合病的精液与经血像脓液;患有土水、火木混合病的精液与经血结成团块;患有风气、火木混合病的精液与经血均干涸;患有风气、火木、水土混合病的精血像粪便一年;精血五行、五大短缺者:缺土则不生,缺水则不成形,缺火则不成熟,缺风则不活动,缺空则不发育。总之,病态的精血由于各种先天缺陷,所以不能结合受孕。
除了健康的精血以外,要想健康受孕还应把握良好的交篝时机。应避免非时、非地,即不应当行房的时间和地点。一、非时,如雷电交加的日子、身体不适的时候、佛菩萨的圣诞、父母或祖宗的忌日等等。二、非地,如佛寺、道观、行政公署、企业办公处、殡仪馆、墓地以及古战场遗址等等。
一般来说,青春期到更年期之间的女子,每月红道之日(相当于下半月),经血沿子宫左右两侧大血管流到子宫中,等待精子受孕,如果不能受孕,等到白道之日(相当于上半月),宫口打开,经血将在下泄风气的作用下与宫血一起流出体外,形成月经。月经期间女子会感到身体困乏,面色憔悴,乳房、小腹、腰部颤动,性欲格外旺盛。
值得注意的是:在子宫口开启后的十二天中,最初的三昼夜和第十一天不受孕,如果在第一、三、五、七、九等各日受孕的话,将会生男孩;相反,如果在第二、四、六、八等几天中受孕,就会生女孩。错过这十二天则不会受孕,正如日落以后莲蕊就会关闭一样。
在受孕的过程中,如果父亲的精华较多,就会形成男胎;如果母亲的精华较多,则会形成女胎;如果父母精华相当,将会形成中性胎;如果精血凝结后一分为二,就会出现孪生的情况。
有了健康的精血,又恰逢良好的时机,就如同在春季里播下了饱满的种子一样,精血结合后形成胚胎,这宣告了受孕的成功。此时女子的身体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如:身体沉重,懒惰无力,四肢颤抖,心跳加快。一个新的生命在母亲的子宫中被慢慢地孕育,母体的精华就会积蓄到三脉汇聚处的“密囊”中,然后再通过子宫左右的两条血管运送到子宫,为胎儿源源不断地输送营养,就像在蓄水池中引水灌溉一样。
在胎儿形成的过程中,父亲的精华为其提供了骨骼和脑髓,母亲的精华为其提供了血肉和脏腑,而胎儿的五官和神识则是从其自己的六识之中自行产生的。
此外,胎儿形成的整个过程还与五源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土元可以形成胎儿的肌肉和骨骼,生成鼻子,从而使胎儿具备嗅觉;水元将形成胎儿的血和黄水等流动的东西,生成舌头,从而使胎儿产生味觉;火元生成胎儿的体温,并形成眼睛,从而使胎儿具备分辨物体的视觉;风元主要形成胎儿的呼吸,生成皮肤、从而使胎儿具备触觉;空元能够形成胎儿的生命及七种要素运行的孔窍,生成耳朵,从而使胎儿具备听觉。这些变化过程都将在38周左右的时间里完成。
第二节、胎儿发育
中医有“十月(280天)怀胎”的说法,佛医则更为具体地将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38周来进行观察。在母体宫胞内的这38周中,胎儿将依次经历早期、鱼期、龟期、猪期和预备娩出五个发育阶段:
1.早期发育
这个时期大约是指胚胎
形成后的第一个月。
第一周:精血如同在牛
奶中放入酵母一样,充分地
混合在一起。
第二周:精血继续凝结聚
合,就像牛奶表层形成的皮状
第三周:精血进一步凝结为奶酪。
第四周:精血凝结成不同的块,坚实的圆团将为男孩,柔软的圆团将为女孩,圆柱形则为中性。
在怀孕的第一个月里,孕妇要逐渐适应身体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因此在饮食、起居等方面都须小心谨慎,注意保养。起居方面应避免性交,尤其是频繁的、强烈的性交;不宜进行强体力劳动,也不可强忍大小便或者大小便时过度用力。饮食方面不宜过多地食用辛辣食物,同时避免食用食性锐、重的饮食或者药物,以免造成大便干燥、小便不利。
2.鱼期发育
这一时期是指从胚胎发育的第五周到第九周,因为此时的胚胎呈长条形,与鱼十分相似,所以称“鱼期”
第五周:胚胎中形成脐脉轮,脐轮向四周辐射开去,成为产生所有脉络的基础脉丛。
第六周:从脐轮中央生出命脉,它是所有动脉的主干。
第七周:胎儿的眼睛等器官开始形成。
第八周:胎儿头部的形状开始形成。
第九周:胎儿生出除四肢以外的上下体腔。至此胎儿已基本具备了生命的轮廓。
3.龟期发育
从胚胎发育的第十周到第十七周称为“龟期”,因为这一阶段胎儿逐渐长出四肢,与龟十分相似。
第十周:胚胎开始显现出胳膊和股骨的雏形。
第十一周:胎儿的眼、耳、口、鼻以及二阴等九个孔窍开始形成。
第十二周:胎儿的五脏开始形成。
第十三周:胎儿的六腑开始形成。
第十四周:两上臂和大腿开始形成。
第十五周:两前臂、两手、两小腿和两脚形成。
第十六周:手足的20个指和趾形成。
第十七周:身体内外的连接脉开始形成。
4.猪期发育
在接下来的十八周里,胎儿的各个器官都将逐渐发育成熟,形体类似于猪,因此将这一时期称为“猪期”。
第十八周:开始形成肌肉和脂肪。
第十九周:开始形成韧带和肌腱。
第二十周:开始形成骨骼和骨髓。
第二十一周:全身皮肤开始形成。
第二十二周:包括五官在内的九个孔窍开通。
第二十三周:头发、汗毛、指甲和趾甲开始形成。
第二十四周:脏腑开始成熟,知觉产生。
第二十五周:孔窍气息开始运行,胎儿有了呼吸。
& 第二十六周:胎儿的大脑皮层开始形成,有了意识和记忆。
第二十七至三十周:胎儿全身所有器官均开始成熟。
第三十一至三十五周:胎儿的身体逐渐增长,并且与母体相互影响。
5.预备娩出
进入第三十六
周以后,胎儿开始
为娩出母体做准备。
第三十六周:
胎儿在母体内开始
产生厌烦情绪。
第三十七周:
胎儿开始产生欲脱离母体的愿望。
第三十八周:胎儿头部开始倒转,准备出生。
一般来说,怀孕九个月零十天之后就到了分娩时期。如果孕妇肚子从右侧凸起,身体感觉十分轻巧,梦中时常见到男孩,并且右边乳房先滴出乳汁,将会生男孩;如果孕妇喜好唱歌跳舞,喜欢穿戴打扮,肚子从左侧凸起,身体笨重,梦中时常见到女孩,并且左边乳房先滴出乳汁,将会生女孩;如果是小腹中部凸起,身体时而笨重,时而轻巧,梦中男孩女孩皆见,左右两乳同时滴出乳汁,那么将要生出中性孩子;如果小腹两侧高高凸起,中间低陷,将是双胞胎。
孕妇临产之时会感到浑身无力,下身沉重,髋部及产门阵痛,由于产门开启,小便次数明显增多。这时需要有经验的妇女在一旁护理协助。
第三节、生命诞生
当孕妇临产之时,应将其安置在安静舒适的处所,为其盖好衣被;同时,正如怀孕期间通常建议孕妇念诵“那摩消灾延寿药师佛”、或“那摩药师琉璃光如来”一样,此时也应如此建议,以帮助其消除紧张情绪、利益母子平安、健康。
分娩初期可让产妇食用一些热量型的主食、如酥油面条,以起到助产的作用。胎盘娩出以后要令产妇仰卧在床上,并可点燃九味烟熏方熏蒸,将冰片用温开水化开后清洗下身,以防止妇风病的发生,并外涂一些治疗风气病的药物。
对于刚刚娩出母体的新生儿,要小心地将其脐带内的血液挤人体内,然后在距离肚脐眼大约四寸的地方用纯羊毛线挨着扎两个结,从两个结中间将脐带剪断。等到没有血往外滴出以后,再用芳香的温药水为婴儿擦洗全身,并用干净柔软的湿布擦洗口腔内的秽物。请学佛人用红花汁液在婴儿舌面上书写咒语,加持婴儿健康、增上语言表达能力。
婴儿喂乳前可以先让婴儿喝一些用麝香水调和的蜂蜜黄连,并可用广木香酥油制剂涂擦肚脐。如果婴儿降生时头部先露,仰卧而出,脐带缠绕于上半身,哭声洪亮.头顶尖,颅骨坚硬,囟门小,发际高,皮肤干净,耳朵平展,吮乳有力,则是吉祥的征兆,代表这个孩子先天健康,容易抚养;如果情况恰恰相反.婴儿降生时脚先露出,脐带缠绕于下半身,哭声虚弱,头部横宽,囟门大,发际低,如此情况则应好生注意,或许需要立即祈福息灾,格外谨慎地加以护理。
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物,但随着婴儿日渐成长,可以经常为其补充一些身体所需的糖或蜂蜜。经常食用一些菜汁可以预防和消除皮肤病等。
在日常起居方面,家人也需格外留意。要经常带小儿到户外接受适当的日光浴,但是要避免强光照射小儿的眼睛,以免造成眼睛歪斜或者玻璃眼,脚心和脑门也不可长时间暴晒,因为那样容易造成视力减退。相反,如果小儿身体经常受凉,则会影响其听觉。
要注意小儿睡眠时的睡姿,母亲应经常给小儿进行按摩和纠正,否则就会造成枕骨扁平、头颈歪斜或者头部变形。怀抱小儿也应把握姿势,错误的姿势有可能会导致驼背或者曲颈。
总之,只有按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育儿,才能迎来又一个健康、良好的人身生命的开端。
第二章生命怎样运行
&生命是什么?古往今来不同的学术流派从各自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在此我们将看到很有启发性的内容。
第一节、身体器官
早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年代,佛医在解剖学方面就已取得了相当完备的认识。为了说明人体各部位及脏腑器官的形态和功能,分别为它们作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这些比喻不仅恰当贴切,而且都取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之中,具有浓郁的人文特色。
1.身躯———座精致的建筑
人的头部像高高在上的屋顶阁楼,而头上的七窍正如同楼上的门窗,头盖骨就像是坚固的屋顶,囟门像是开启的烟囱,鼻子好像佛幢,双耳仿佛屋脊两端的飞檐,头发就像是顺次排列的屋瓦,人的锁骨就像是窗檐,肩胛骨如同房屋的顶角,宽阔的胸骨好像屋梁,二十四根肋骨仿佛排列整齐的椽子,椎骨就像支撑椽子的垫木,整个脊柱好像一串叠放的钱币,而贯穿人体的命脉就如同起关键作用的石柱,胸腹像是分层的走廊,人的两臂正如屋外悬挂的彩带,髋骨像是坚硬的墙壁,两条腿如同墙基一样,人全身的皮肤就如同覆盖的墙皮,筋脉像是屋顶上铺设的板条,而人体的尿道和肛门就是整座屋子的排水管道。整个身躯就像是一座设施齐全,装饰华美的建筑。
2.五脏——国王统治下的小朝廷
心脏处于中心部位,正像统治一切的国王;肝脏仿佛王后,脾脏仿佛王妃,她们处在国王的下方,又与国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肺脏就像是忠实的大臣和王子,永远围绕着国王,同时还应特别强调:大臣丧命则王亦驾崩,形象地体现了呼吸与心跳的密切关系;肾脏则如同最下层的力士,国家的强盛来自于最基本的民众的健康与努力,作用自然十分重要。
关于五脏(心、肝、脾、肺、肾)的比喻,正好组成了一个国王统治下的小朝廷。同时,还要注意的是身体的要害部位,它们就像是国王派遣的钦差,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一旦受到伤害就会危及心脏。
3.六腑——不可或缺的器具
胃好比烹调食物的饭锅;胆处于肝和胃之间,正像一个悬挂的皮袋;膀胱好似盛水的大水罐;密囊指男性的精囊和女性的卵巢,它们就像储存珍宝的宝库。以上四腑都被形容为储存物品的容器,另外还有大肠和小肠,它们被比喻为王后的仆人,也类似于具有辅助作用的工具。
第二节、人体的骨骼、脉络、要害与孔窍
1、人体的骨骼:
佛医解剖学对骨骼的描述非常具体,认为人体共有360块骨头,其中包括颅骨4块、头背骨8块、颈背骨2块、牙齿32颗、齿窝骨32块、锁骨2块、脊椎骨28块、胸骨15块、肋骨24块、小肋骨2块、小背骨l块、骶骨2块、臂骨6块、手骨50块、小腿骨70块、指甲及指骨60块、趾甲及趾骨窝骨20块。同时还指出,在人的32颗牙齿中,前12颗主要用于语言,后20颗主要用于咀、嚼。
360块骨骼之所以比现代解剖学公认的206块多出100多块,是因为佛医解剖学将牙齿、齿窝骨、指甲、趾甲及窝臼等都计算在了骨骼内,这虽然与现代医学有一定出入,但从单元性与完整性上说,佛医解剖学对人体认识或许更为进步。
2、人体的脉络:
关于脉络,佛医在解剖学的基础上将人体的血脉分为初成脉、依存脉、连结脉与命脉四种。其中:
以脐脉为中心,自脐脉往上形成脑髓,“愚痴”在脑髓中存在,形成水土源,因此水土源存在于人体的上部;
自脐脉贯穿中央形成命脉,“嗔恨”在命脉中存在,形成火木源,所以火木源存在于人体的中部;
自脐向下形成生殖器官脉,“贪欲”在生殖器官中存在,形成风气源,因此风气源存在于人体的下部。
主要包括:
形成眼等五官感觉的脉轮,在脑部有五百条分支。
形成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五蕴(眼、耳、鼻、舌、身)的脉轮,在心脏部位有五百条分支。
主肉体生长发育的脉轮,在脐部有五百条分支。
繁衍后代的脉轮,在生殖器官处有五百条分支。
总之,依存脉遍布周身,发挥着维持生命活动的功能。
包括黑脉和白脉两种。
黑脉共有二十四支,其中八支隐脉分布于脏腑,十六支显脉分布于四肢。从此生出的可针刺放血的脉道有七十七条,不能针刺放血的要害脉道有一百一十二条,加起来共有一百八十九条分支脉。分支小脉共计有三百六十条,其中有一百二十支向外分布,与皮肤肌肉相连,继续分为二百三十四个分支;还有一百二十支向中分布,连接骨和髓,继续再分为二百三十三个分支;其余一百二十支向内分布,连接脏和腑,又有二百三十三个分支。在这些小支脉里又分出更细微的脉道,遍布全身。
白脉发源于脑髓,从脑部白脉的海洋里,像树根一样向下延伸出司传导的分支共有十九条,其中像丝线一样连接脏腑的隐脉共有十三条,连接四肢的显脉共有六条,从这里再继续分出十六条分支脉以及更细微地分下去。
通过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黑脉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血管系统,而白脉则相当于神经系统。
可以分为三种,一种遍布全身,一种伴随着气息而在全身流通,还有一种是神游脉。
命脉与气血运行于身体内外的一切孔窍相连,促使身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活动,它是身体的根本,因此才被称为命脉。
中医理论中的经络系统应包含在命脉之中。
3、人体的要害:
人体的要害分布在肌肉、脂肪、骨骼、韧带、筋腱、脏腑、脉道等七个地方。
肌肉受到损伤时会发生肿胀;骨骼受到损伤时会感到疼痛;韧带、筋腱拉伤时将无法正常活动;脉道、脂肪、脏腑等处如果受到损伤,将会威胁生命,难以治疗。以上这些部位一处比一处脆弱,因此才被称为身体的要害。
具体来说,肌肉的要害有45处,脂肪的要害有8处,骨骼的要害有32处,筋腱的要害有14处,脏腑的要害有l3处,脉道的要害有190处,加在一起,人体共有302处要害部位。
这302处要害以分布的部位看,在头部的有62处,在颈部的有11处,在上下体腔的有95处,在四肢的有1 12处。
在所有的要害部位中,最危险的要害部位有96处,这些部位一旦受损,再高明的医生也无法治疗;具有中等危险性的要害部位有49处,这些部位受损时,只有高明的医生才可以治疗;除此以外的要害部位都属于一般的要害部位,受损时可以医治痊愈。
4、人体的孔窍:
身体的孔道包括内部孔道和外部孔道两种。
人体内部有供气息、精华、秽物、水、饮食等物质流通运行的孔道十三处。
连接外部的孔道有七处分布在头部,有两处分布在私密处;此外,妇女还多出子宫口和乳头两处。
孔道多呈圆而粗、细而长的形状,彼此相通,就像叶脉一样。人体就是凭借着这些孔道来吸收营养,进行新陈代谢。如果饮食、起居等行为不协调,致使孔道受损或者堵塞不通,就会引发各种疾病。
第三节、体质分类
维持生命运行的是风气、火木、水土三大因素。这三因学说不仅可以用来阐释一切生命活动,而且与疾病的病因、诊断与治疗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风气源是生命活动的动力,人体的呼吸、肢体活动、血液循环、五官感觉、大小便排泄以及食物的分解和营养的输送都是由风气源来决定的。风气源可以分为许多种,它们各自处于人体的不同部位,并各司其责。其中包括:
1.基本风气源:主要存在于肌肉、骨、脑之中,功用在于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
2.语轮风气源:主要存在于人体的胸部,主管语言能力,增强人的活力;
3.运动风气源。主要存在于心脏,运行于全身各处,可以协调表情和运动;
4.消化风气源,主要存在于胃脘下部,运行于五脏六腑之间,功用在于分解和消化食物:
5.排泄风气源。也叫做下泄风气,主要存在于肛门处,主管排泄和分娩。
火木源是生命活动的能量,相对应于五源中的火,其功用在于产生热能并维持体温,增强胃的消化功能,使人知饥渴、能消化、润气色、壮胆量、长智慧。根据所在部位和所司功能的不同,火木源也可以分为许多种,包括:
1.消化火木源:也称为主消化的火木源,存在于肠胃之间,能够产生热能,促进消化;
2.合成火木源:主要存在于肝脏之中,可以维持人体应有的气色;
3.意识火木源:主要存在于心脏部位,功用在于支配人的思想意识,使人产生胆量和气度;
4.视觉火木源:主要存在于眼睛及其所连接的脉管之中,掌管视觉;
5.表皮火木源:主要存在于皮肤,可以使皮肤细腻、润泽。
水土源功用主要是促消化,可以磨碎食物,增加胃液;司味觉,为人体提供营养和输送体液、保持水分;同时还能够调节人的胖瘦,滋润人的皮肤,调节睡眠,稳定情绪等等。按照所在的部位和所司功用的不同,可以分为:
1.呼吸水土源:主要存在于胸部的骨骼之中,功用在于保持水分;
2.消化水土源:主要存在于胃上部食物未消化的部位,功用在于磨碎食物;
3.品味水土源:主要存在于舌部,掌管味觉;
4.神经水土源:主要存在于头部,掌管产生满足的情绪;
5.运动水土源:主要存在于各个关节之间,主管润滑关节。
当风气源、火木源、水土源这三大因素保持协调时,身体就会呈现出一种健康有序的状态;而一旦其中某一因素发生增盛,打破这种协调、有序的状态,那么它也会成为导致疾病的内在原因。
三因量的变化主要受年龄、地域、季节等后天因素的影响。三因量的多寡则是过去世的业力、通过父母“遗传”的因缘来表达,也就是说:是由先天决定的。
根据人们体内三因量的多寡,又可进一步将人区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包括风气型、火木型、水土型、风气和火木混合型、水土和风气混合型、水土和火木合型,以及风气、火木及水土三者聚合型七种。各种体型的人在生理构造、命运与性格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 一般来说:
风气型的人多驼背、干瘦、容颜青灰色、身材矮小,他们喜欢说话,耐不住寒冷,行走时关节作响,睡眠不实,一般财运不佳,寿命较短。爱好方面喜欢唱歌与嬉笑,爱争吵,善于射箭,且偏爱甜、酸、苦、辣等味的食物。总之,风气型人具有老鹰、乌鸦、狐狸等的性格特点。
火木型的人不耐饥渴,头发和身体的肤色发黄,身材高大,极其聪明而且骄傲、多汗、身臭,一般寿命较长,财运中等,偏爱甜、苦、涩,以及凉性的食物。总之,火木源型人具有老虎、猴子、夜叉等的性格特点。
水土型的人体温较低,肌肉丰满,骨骼关节不显露,肤色发白,体型端直,能忍耐饥渴、烦恼以及各种痛苦,一般较长寿,多财。性情外柔内刚,喜欢睡觉,偏好辣、酸涩、粗糙的食物。总之,水土型人具有狮子等的性格特点,出类拔萃。
此外,风气和火木混合型人身材矮小,水土和风气混合型人身材中等,水土和火木混合型人身材高大,他们的行动、思维等都由混合的成分决定。聚合型人由于汇集了各种人的特点,因此发育圆满,疾病较少,具备上等的才能。在各种体质类型中,聚合型最为理想,混合型次之。
第四节、生命运行
一个新的生命在脱离母体以后,随即面临着漫长而短暂的人生旅程。人身从出生到成长、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中,是什么在维持着生命的延续?众所周知,食物是生命的能量来源。
那么,食物在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又是如何促使生命运行的?佛医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人体七大物质基础和三种排泄物的概念,并对这一过程作了基本的描述。
所谓人体的七大物质基础,包括饮食精微、血、肉、脂质、骨、骨髓和精。其中饮食精微是形成其他六种物质的基础,在七大物质中最为重要。从食物到七种物质的转化过程大致如下:
食物在口腔中被充分咀嚼后,由基本风气源推送下咽,进人胃部,胃中的胃液将其腐蚀,消化风气源与消化火木源助其消化,再由消化水土源将其磨碎,最终将食糜变成甘味的泡沫状物。此后,消化火木源继续用高热对其产生消化作用,在它的作用下,将甘味转化成酸味,再山麦娘姆风气将其分解为精华与糟粕,酸味变为苦味。至此,具备五源的食物就被初步消化了。
紧接着,饮食在胃中被分解出的糟粕直接进入小肠,进而被分解为大、小便。而其中的精华部分,也就是饮食精微,将在各种火木源的作用下逐渐成熟,并跟随运动风气源行遍九大脉管进入肝脏。在肝脏中,饮食精微被进一步分解为两部分,其中的糟粕变为胆汁而被排入胆囊,而精华部分则被肝脏加工成血液。
血液在人体的血管中流淌,遍行全身各处,最终形成肌肉和骨骼
肌肉也可以分解为精华和糟粕,其糟粕部分是指眼屎、耳垢、鼻涕、唾液等,它们将从人体各个孔窍排出体外,而精华部分将进一步转变为脂质。
脂质又被分解为精华和糟粕,糟粕包括皮脂、汗液以及人体关节之间起润滑作用的物质。其精华则进一步转化后为骨骼所吸收。
骨骼的糟粕包括毛发、牙齿、指(趾)甲等,它们对人体可以起辅助和保护的作用,骨骼的精华则转化为骨髓。
骨髓中的一部分变为肛门和毛孔上多余的油脂,而精华部分则转变为“精”。
“精”中的糟粕部分就是我们所能看到的男性的精子以及女子的经血和卵子,而其精华则是风气源、火木源和水土源的“源”质,存在于人体内部,虽然无形可见,却可以使人神采奕奕、容光焕发,是人体健康长寿的根本。这一源质相当于中国古人称之为“炁”的一种存在,炼精化炁的“炁”。
在七大物质的转化过程中,虽然饮食精微是形成其他物质的基础,但是其他六种物质也同样很重要。比如血可以滋润身体,并且维持着生命;肌肉是构成躯体及五脏六腑的重要原料;脂质中的脂肪能够储存能量,使身体油润、气色和悦;骨骼是整个躯体的支架;骨髓能够直接促成精的产生,而精则是元气的根源,也是人们繁衍后代的保证
三种秽物,是指大便、小便以及汗液,这三种秽物是人体主要的排泄物。内脏吸收食物的营养以后,其剩余的糟粕就会以固体和液体的形式排出体外,形成大、小便;而汗液也是人体排出糟粕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们共同维持着身体的新陈代谢。此外,牙齿、指甲、趾甲、耳垢、鼻涕、眼垢、毛发等,也属于身体的秽物。
生命的运行过程,就是不断从外界中摄取食物,吸收其精华,并排泄出糟粕的过程。
第三章如何认识疾病
每个人在漫长而短暂的人生旅途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人的疾病就如同每个人的影子一样,无论过怎样的生活似乎难以摆脱疾病的困扰。佛医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正视疾病,正确地认识疾病。不仅要了解自己容易发生的疾病,更要知晓疾病的病因、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尤其不可未见难处即畏难,何况世间有言: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第一节、疾病诱因
疾病是怎样产生的?按照前述三因量的解释,人体内的三大因素只有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才能保证身体处于健康状态。而一旦由于某些内在或者外在的原因打破这种平衡状态,就会引发相关的疾病。而打破这种平衡状态的内外原因有三:一是业力(包括定业、不定业和无记业),二是四大不调五行失衡,三是鬼邪作祟。
从根本上说,导致疾病的粗分内因主要是世人无明而引发的贪、嗔、痴三毒。贪欲可以引发风气源的透支,嗔恨容易造成火木源的爆损,而愚痴则是水土源损耗或增盛的根源。人们由于无法戒除贪、嗔、痴三毒,因而造成三因素失调,疾病就这样被诱发了。
《佛医经》说:“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土属身,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火少寒多目冥。”
“人得病有十因缘: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婬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从是十因缘生病。”
&&从十因缘,导致四大(地水火风)不调、五行(金木水火土)失衡,于是表现为种种症状。在现象上看,疾病的发生主要与年龄、地域、时令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年龄来说,老年人一般体内风气的成分较大,容易患风气病;壮年人体内火木的成分较多,容易患火木性疾病;儿童体内水土的成分较大,因而较易患水土性疾病。
从地域来看,严寒霜冻的地方容易导致风气病;干燥炎热的地方容易导致火木病;阴暗潮湿的地方则容易导致水土病。
再从季节时令的角度来看,春季的气候与风气源相适应,因此风气会在春季逐渐蓄积,在夏季日暮、黎明时发病,秋季痊愈;夏季的气候与火木源相适应,因此火木源在夏季里蓄积,在秋季中午、半夜时发病,冬季痊愈;冬季的气候与水土源相适应,因此水土源在冬季蓄积,在春季初夜、上午时发病,夏季痊愈。
以上是各种疾病共同的诱因。具体而言,风气、火木、水土疾病又有各自特定的诱因。
一般说来,风气病多是由于过量食用带有苦味且轻而粗糙的食物、房事过度、饥饿、失眠、空腹时过度劳动、大量失血、上吐下泻、受凉、劳累过度、长期营养不良、大小便时用力过度等原因造成的。
火木病是由于过量食用轻而辛辣锐利以及油腻的食物、暴怒、热天午睡后过度劳累、负重、挖掘坚硬的土地、强拉硬弓、行路遇险、骑马跌伤、坠落山崖、关人黑牢、受到外伤、过量进肉食、酥油、酒等饮食造成的。
水土病是由于过量进食了苦味、甜味、沉重、冷凉、油腻的食物,进食过饱又不爱活动,白天睡觉、受潮、受凉,过多地进食桃子、山羊肉、干肉、脂肪、植物油、陈腐的糠萝卜、野蒜、酥油炒面、烤制或油炸食品,生吃鲜豆、进食生腐变质的食物,饮用过多的山羊奶、乳酪、凉水、凉茶,食物未经充分消化又接着大量进食等原因造成的。
合并症则是由于以上各种诱因综合起来共同致病。
了解了疾病的内因与外缘,我们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起居行为,从而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鬼邪作祟造成脉象异常的可能情况
促使鬼邪作祟造成心脉异常的原因:接触过红色木箱、皮箱、口袋、盘子、珊瑚,烧窑,进八三角形屋、红土山。
造成心脉异常的原因:遇上过作祟鬼邪(母系家鬼、鬼王、遍入天神、恶魔、恶龙、游神、女魔、魔王、坠马鬼、野神灵、惊吓魔鬼),或遇见杀牛、杀猪、杀鸡、打狗而不施救等。
造成脾脉异常的原因:遇上过作祟鬼邪(仇敌或朋友家的护财鬼、男鬼、布灾魔、土地神、母夜叉、女恶魔、土地鬼、破教鬼
离间鬼、病鬼、恶龙、罗刹、土财神、土魔等),或遇见杀鱼、贩肉、焖鳖、煮虾蟹等,起了随喜之心者。
促使鬼邪作祟造成肺脉异常的原因:食用过涩味或白色食物;或杀或食用野生灵异动物肉,遇见杀牛、杀猫、杀猪、杀鸭、杀鹅,或食用其肉者,或遇见过狼吃羊、白衣人、白马骑士、白狗、白毛羊。
造成肾脉异常的原因:遇上西方龙王、悲伤鬼、女魔、女魔之龙王、饿鬼之龙王、罗刹之龙王、破教鬼等作祟鬼邪,或食用动物内脏、食用龟鳖等。
小儿的十五种致病鬼邪:麻风鬼、犀牛鬼、
癫痫鬼、鸟头鬼、女魔、马头鬼、贪淫鬼、狗头鬼、猪头鬼、枭头鬼、兔头鬼、鸦头鬼、憎儿鬼、小鸟鬼、瘟神。
第二节、致病过程
既然疾病是由于人体内三因素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而导致的,那么这种失衡又有哪些具体表现呢?概括地说,这种失衡主要表现为过盛、虚损和紊乱。
所谓过盛,是指物质的过度增长。人体内部各要素的数量都是一定的,任何一种物质的过盛都会导致疾病。当风气过盛时,表现为肤色晦暗,身体瘦弱,颤抖,腹胀,便秘,头晕,失眠,五官功能减退等;火木过盛时,表现为皮肤发黄,大小便也发黄,容易饥饿和口渴,发热,失眠,腹泻等;水土过盛时,表现为身体发凉,皮肤苍白,消化不良,四肢怠惰,多痰,嗜睡,沉睡时呼吸困难等。
所谓虚损,是指物质的过度消耗。当风气源虚损时,表现为神情倦怠,沉默寡言,记忆力衰退,同时出现水土增盛的症状;火木源虚损时,表现为体温下降,皮肤颜色变黑,失去光泽,感觉冰冷等;水土源虚损时,表现为头晕,头痛,心悸气短,关节疼痛等。
所谓紊乱,是指三因中某一因素的增盛或虚损干扰了其他因素,因而引起的病变。
当风气紊乱时,会出现气虚,气喘,神情恍惚,头晕,头痛,耳鸣,眩晕,口中乏味的现象。同时还会有全身疼痛,活动困难,经常打呵欠,晨起咳嗽,夜间腹鸣,半夜常有饥饿感甚至胃疼的症状。患者脉象虚浮,舌干燥,尿色清而稀,搅之少变化。
火木紊乱时,会出现头痛,发热,鼻干,失眠,常有痰咳出,色黄而粘稠,感口渴,思冷饮,爱出汗,汗出有臭味,且常带有黄色。饭后常觉头疼加剧,眼眶疼痛。患者脉象多细而数,有时也表现洪脉或紧脉。尿色浑,味臭,蒸汽量多,搅之有沉渣,口中常有酸感,舌苔厚而灰黄。有时会有腹泻,呕吐,排出物状如胆汁,有恶臭。
水土紊乱时,表现为尿色清而浅,眼睛肿胀,身体沉重,头晕、懒动、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身上、眼皮略微浮肿,嗜睡,活动不灵便,行动迟缓,周身皮肤发痒,下肢尤其是小腿总感酸疼,流鼻涕。脉象沉而缓慢。尿色浅白,无味,蒸汽也很少。舌肿而颜色浅,苔白色。
与此同时,三因素的增损又与人体七大物质基础密切相关,特别是主司消化的消化火木源,它不仅能够维持人的正常体温,而且广泛分布在食物的营养物质之中,促使七大物质的生长与分化。因此,三因素的失衡也会引发七大物质的增损。
具体来说,当精微过盛时,会导致营养过剩,消化不良,四肢无力,嗜睡,多痰;血液过盛时,容易患血病和癣病;肌肉过盛时,容易造成畸形,且易生瘤;脂肪过盛时,表现为乳房及小腹脂肪堆积,易患肥胖症、脂肪肝、冠心病;骨过盛时,容易生牙齿;髓过盛时,表现为视力减退,关节肿大;精过盛时,表现为性欲极强,易患尿结石。
相反,当精微虚损时,症状是身体消瘦,吞咽困难,容易患风气型疾病;血液虚损时,表现为脉干瘪,皮肤粗糙;肌肉虚损时,表现为骨瘦如柴,关节疼痛;脂肪虚损时,容易失眠,且肤色发青;骨虚损时,易生骨刺、椎盘突出等骨病,毛发、牙齿也容易脱落;髓虚损时,则易盲、头昏;精虚损时,则阴茎灼痛,易尿血。
第三节、诊断方法
在诊断疾病时,可使用望诊、问诊、和触诊三种方法,这与中医所采用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有类似之处,但佛医问诊的内容十分广泛详细,有关脉诊的经验也极为丰富,而望诊中的尿诊则是藏医所独有的、享誉世界的特色诊断方法。
问诊即询问病人与病情有关的情况,所问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起病缓急:如果是突然起病则大多是急症,如感冒多会突然引发恶寒、发热、头痛;而五脏六腑疾病则多为慢性病,在不知不觉间发生。
起病原因:有些病症患者自己可以明确指出原因或诱因,如由于暴饮暴食而发生胃痛、呕吐、腹泻等,因此诊断时应详细问明。
居住环境:居住环境的冷热、湿度以及通风情况等,都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这一点不能忽略。
饮食起居:饮食失当将会导致胃肠病、瘟病、气息不安、呃逆、食积痞瘤等多种疾病。在问诊过程中不可忽视。
家庭职业:有些疾病与患者的职业有关,如强体力劳动者易患扩散伤热;有的疾病与患者家庭有关,如有些瘟疫病会在家庭成员中互相传染。
此外,问诊内容还应包括发病后病情的变化以及已经接受过的治疗等等,总之,询问的内容越详细,对于诊断就越有利。
问诊风气病时应注意
风气病的病因多为饮食轻糙、起居失调,症状表现为打呵欠、颤抖、欠伸、发冷、骨节疼痛、全身串痛、干呕、五官失灵、烦躁不安,饥饿时更加严重,进食油脂、营养食物后症状减轻。
问诊火木病时应注意
火木病的病因多为饮食热、锐、起居失调;症状表现为口苦、头痛发烧、胸背疼痛,饮食后病情加重,内服寒性药物或食物后病情减轻。
问诊水土病时应注意
水土病的病因多为饮食润、重、起居失调;症状表现为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呕吐、无味、腹胀、呃逆、疲倦、身体冰冷,饭后病情加重,进食热性饮食、协调起居后病情好转。
所谓触诊主要是切脉。佛医认为脉搏就像是为医生报告病情的使者,通过切脉可以非常准确地掌握患者的病情。脉诊在方法和技巧方面都十分有讲究,包括脉诊前的准备、诊断的时间、切脉的技巧、脉象的辨别,以及脉象与脏腑、季节、五大五行的关系等。
进行脉诊的前一天,为了使结果准确无误,患者应避免进食酒肉或性温、有营养、难消化的饮食,以及性凉影响病情的饮食,要避免过饥或过饱、房事、贪睡、话多、劳神等。
诊脉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朝阳初露的时候,因为此时天气阴阳均衡、寒热调和,人体尚未开始活动,受情绪及体力活动的影响最小。诊脉前,患者不能进饮食,而应安坐在床上,保持平静不动,呼吸均匀,使脏腑阴阳平衡,并使手上之脉安于脉道,这样才可以进行诊断。
脉诊的部位有寸、甘、恰,其中“寸”位于腕部横纹向心一寸的地方,骨头突起的内侧,诊脉时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个指头平放,依次按诊寸、甘、恰三个部位。手法有轻按、中按、重按之分,候寸脉时应轻按于皮肤之上,候甘脉时应中按至肌肉处,候恰脉时则须重按到深处着骨为止。当病人即将死亡,脉象不显时,可以切足背部的趺阳脉来诊断。
切脉时,患者须将手放松自如,男人诊左手脉,女人诊右手脉.同时还要诊切患者另一只手的脉作为参考。
正常情况下人有三种脉象:阴脉、阳脉、中性脉。阳脉的脉势粗壮而搏动缓慢。阴脉的脉象细而搏动迅速,中性脉的脉象流长而光滑,柔和而不疾骤。
一般来说,男子多为阳脉,女子多为阴脉。但也有女子而具阳脉,男性而具阴脉的情况,中性脉则男女皆见。医生在诊脉之初,必须首先对患者素质的平脉是属阳、属阴或为中性作出判断。
病态脉象大致有浮、沉、洪、弦、大、小、滑、涩、满、实、虚、迟、数、长、短、缓、紧、弱、粗、硬、柔、促、扁、间歇、慢等二十多种情况。其中热性病的脉象为数、洪、浮、紧、滑、实;寒性病的脉象为沉、迟、弱、细、微、虚;诊断时一定要准确区分,以免发生误诊。
各种病态脉象
热症脉:洪、紧、滑,浮、数、实;寒症脉:弱、沉、虚,迟,细、空.风气病脉:浮、粗大而空虚、偶尔出现间歇;火木病脉:细而紧;水土病脉:沉而弱;风气热病脉:空而数;水土火木病脉:沉而紧;风气水土病脉空而迟;脓疡脉:细数而发颤;痞块病脉:弱而不显;血病脉:滑利而高突;黄水病脉:涩而略带颤抖;虫病脉:扁平、受到挤压而向两侧跳动;中毒脉:时细时粗强弱不—;肉中毒脉:细数沉而扁平;未成熟热症脉:细数如风飘动;虚热症脉:空虚而急;隐伏热脉:沉而紧;陈久热症脉:细而紧;浑浊热症脉:沉细而数;疮疡发热脉:粗壮、数而实。
此外,佛医还根据人与自然界生物和谐共生的禅境,提出了脉象与季节和五行的关系,春、夏、秋、冬四季可以分为五个时际:
一、二、三月为春季,骑士、翼宿、参宿当值,此时是植物发芽、百灵鸟鸣叫的时节,七十二天属木,主肝脉,其脉象犹如百灵鸟的鸣叫声,细而紧,其余十八天属土,主脾脉。
四、五、六三个月为夏季,氐宿、箕宿当值,此时是花叶繁茂、杜鹃乌鸣叫的时节,七十二天属火,主心脉,其脉象犹如杜鹃鸟的鸣叫声,洪而长,其余十八天属土,主脾脉。
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牛宿、室宿、娄宿当值,此时是植物果实成熟、鹞鹰振舞翅膀的时节,七十二天属金,主肺脉,其脉象犹如雕鹰的鸣叫声,短而涩,其余十八天属土,主脾脉。
十、十一、十二月为冬季,昴宿、咀宿、三星当值,此时是大地结冻、青鹿鸣叫的时节,七十二天属水,主肾脉,其脉象犹如鸥鸟的鸣叫声,滑而迟,其余十八天属土,主脾脉。
以夏至冬至为中轴,四季平分,每季中各有十八天,总共是七十二天属土,主脾脉,其脉象犹如麻雀的鸣叫声,短而缓。以上是四季脉与五行的推算法。
这样,根据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就可以诊断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状况。木、火、土、金、水五者,是五行相生的关系,火、水、土、木、金五者,是五行相克的关系;同样,五脏肝、心、脾、肺、肾为相生关系;心、肾、脾、肝、肺为相克关系。
春季五行属木,脏为肝,肝之母为肾水。也就是说这个季节的本脉为肝脉,如肝脉细而跳动紧,是本脉旺盛之正常征象。其母脉为肾脉,如肾脉表现为柔和而迟缓.证明母脉正常。其友脉为脾脉,如脾脉旺盛则肝得所养。其子脉为心脉,如子脉平和则肝木相安。其敌脉为肺脉,如肺脉亢盛,则将出现危殆之症。各季脏腑的状况都可以依法类推。母脉与本脉脉象盛为最佳,相生脉出现友脉和子脉便会有福德,相克脉出现敌脉,或者疾病比较难治疗的,将会有死亡的危险。
此外,还有几种奇特的脉象,如妊娠脉、反常脉、不全脉、间歇脉等。
妊娠脉的脉象高突而滑利,右部肾脉搏动强烈生男,左部肾脉搏动强烈则生女。
反常脉被视为不祥的预兆,如体力强壮的人患有突发性疾病,反呈细弱脉象;病期久长,二精受损的人,反呈浮洪脉象;寒症出现热症脉象,热症出现寒病脉象等。
不全脉是指寸、甘、恰三部脉象如有一部不显明,则是五脏之脉不全,可能转成危症或死症。健康脉与病脉的区别,还在于脉搏的次数。健康的脉搏一般是在一呼一吸间脉跳五次,这样的跳动在一百次以内没有大小、沉浮、急缓、间歇、张弛等差异,均匀地跳动,叫作平脉,与此相反便是病脉。在一呼一吸间脉跳超过五次的是热性疾病,少于五次的是寒性疾病。健康的脉搏在指下应如连成串的念珠一样,否则脉跳就会呈现出混乱和停滞。
脉来数至,骤然中止,稍停片刻后又恢复搏动,这种有规律的或者无规律的休止和停顿,就被称为间歇脉。
另外,还有三种奇异的脉象一一
父子脉、母女脉和夫妻脉,即在父亲病重无法接受诊断时,可以通过切其子脉来了解父亲的病情;同样,当儿子病重无法诊断时也可以切其父脉来了解儿子的病情。母女脉也是一样的道理。
夫妻脉,即在丈夫病重无法接受诊断之时,可以通切其妻子脉来了解丈夫的病情;同样当妻子病重无法接受诊断时,也可切其丈夫脉来了解妻子的病情。春季妻子病时,丈夫肺脉弱,则妻子病重。春季里丈夫患病时,可以切妻脉。妻子脾脉无则妻系亲属将死亡等等。
此外,根据四季脉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可以预卜未来,预卜家庭的吉凶,预卜行人归来,预卜办事能否成功,预卜胜负以及预卜财运。比如(预卜财运)肾脉部位出现脾脉脉象,则财产横遭劫掠;(预卜未来)春季切到,属火的心脉
则权势日盛;(预卜行人归来)夏季脾脉强、则行人正在归途中,夏季肾脉强、则行人即将抵家。
总之,脉诊主要被用来诊断脏器疾病,并且可以定夺生死。
左右手脉象与脏腑的关系
男性左寸主心、肠,左甘主脾 胃,左恰主睾丸、左肾;右寸主肺、十二指肠,右甘主肝、胆,右恰主右肾、膀胱。
女性右寸主心、肠,右甘主肝、胆,右恰主右肾、膀胱;左寸主肺、十二指肠,左甘主脾、胃,左恰主卵巢、左肾。
手指脉象与脏腑的关系
拇指脉主心、肠,无名指脉主脾、胃,右小指主右肾、膀胱,食指脉主肺、十二指肠,中指脉主肝、胆,左小指脉主生殖器官、左肾。
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如在做出明确的诊断之前,要像猫捉老鼠那样,全神贯注、仔细观察,以免无的放矢,一旦有了明确的诊断结果,就要旗帜鲜明地对病人宣布。此外,佛医传到藏地后还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试验诊断法。
试验诊断法
试验诊断法只是在藏医生对于诊断没有确切把握时使用的,具体包括:怀疑为风气病时,可以用髌骨汤进行试验;怀疑为火木病时,可以用地丁汤进行试验;怀疑为水土病时,可以用光明盐、诃子、生姜三味汤进行试验。
怀疑为急性腹症、虫积,可以用五味鲲鹏丸试验;怀疑为血分失调病、气痛,可以用木香四味汤试验;对中毒症的诊断有怀疑时,可以用二十五味红花丸进行试探;对于寒热混杂的疾病,要根据习惯来用药;对腹泻的诊断有疑虑时,可以用长嘴诃子汤进行试验.
疑虑是否适宜艾灸时,可以用热油温熨法进行试探;疑虑是否适宜做针刺放血治疗,可以用冷石敷穴位测验;怀疑是否化脓,可以用蘸针穿刺试探。经过试验性诊断得出明确的结论以后,即可将确切的结果告诉病人。
望诊包括对于所有肉眼能够看到的征候的观察,包括病人的神色、体型、皮肤颜色、大便、小便、痰等。狭义上讲,主要包括舌诊和尿诊。
主要是观察病人的舌质和舌苔。正常人的舌是红润而且灵活的。而风气病病人的舌质红,舌苔干而粗糙;火木源病病人的舌苔黄而厚;水土病病人的舌苔白而湿滑。
是通过观察病人尿的颜色、气泡、沉淀物等情况来诊断疾病的方法,这也是藏地佛医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一位医术高超、经验丰富的藏医在不看到病人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察尿来准确地判断出疾病。
关于尿诊的方法和技巧,主要包括尿诊前的准备、尿液变化的原理以及各种尿液的辨别等。
患者在接受尿诊的前一天,不宜喝茶、清奶、青稞酒等饮料,也不宜过量饮水、过度劳累,要避免行房事,以免造成代谢紊乱,影响诊断结果。
采集尿样时,应将前半夜的尿倒掉不用,而将清晨起床后第一次排出的尿液作为诊断的标本。这是因为人体内的消化步骤到半夜才能全部完成,所以子夜以后的尿液最能代表人的真实健康情况。察尿应该在早晨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进行,这样可以更好地观察尿液的颜色、蒸汽、沉淀物等情况。
盛放尿液的容器最好是瓷碗、青铜盆或白色的铁皮容器,也可以用白色的陶器代替,其他颜色的容器则不适宜。
饮食在胃中清、浊分离后,糟粕进入肠道,分为稠、稀两种,稀的进入膀胱,形成尿液,精华通过肝变为血液,血液的糟粕积存于胆,胆的精华变为身体内的黄水,糟粕通过脉道进入膀胱,变为尿液中的沉淀物。所以,尿液本身的颜色来自饮食,沉淀物则是由血和胆中产生的,身体的寒热都可以通过尿检来进行鉴别。这就是佛医尿诊的原理。
具体地说,健康人的尿液呈清亮的淡黄色,闻上去有骚味,热气均匀,泡沫一致,沉淀物少而均匀分布,蒸汽消失后,尿液从边缘流漩。而染患疾病以后,人的尿液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验尿时可分热、温、凉三个阶段对尿液进行鉴别:
& 1)、初查热尿
这一阶段主要是观察尿液的颜色、蒸汽、气味、泡沫等。
从颜色来看,风气病病人的尿液是清稀的微蓝色;火木源病病人的尿液呈黄色;水土病病人的尿液呈白色;血病病人的尿液呈红色;黄水症病人的尿液呈灰白色;紫症病人的尿液呈紫色;传经紊乱症病人的尿液呈红黄色,浓度高,且有臭味;黑色或带彩虹色的尿液显示的是中毒症。
从蒸汽来看,尿液蒸汽大的是热症;小而时间长久的是隐伏热症或陈旧热症;小而时间短的是水土、风气型的寒性疾病;蒸汽不稳定而忽大忽小的是寒热混合症。
从气味来看,尿液臭味大的是热性疾病,无臭味或臭味小的是寒性疾病,散发出食物气味的,则反映出该食物消化不良。
从泡沫来看,尿液泡沫大而微蓝的是风气病,小而发红黄色的是火木病,泡沫像口涎的是水土病,像彩虹的是中毒症,泡沫呈红色的是血病,好像鹞子捕捉鸽子一样的是扩散症。
2)、次观温尿
这一阶段主要是观察尿液中的沉淀物和漂浮物。
沉淀物像山羊毛形状的是风气病,像绵羊毛一样一团团的是火木病或血病,像毫毛的是水土型寒性病,像空中的白云一样的是肺病,沉淀物呈脓状的表明体内有脓液,如粒粒沙子一样的是肾脏疾病。漂浮物像乳酪一样漂浮在尿液表面的,是风气搅乱了身体的寒热;漂浮物静置后产生自然龟裂的是痞块症。总之,漂浮物厚的是热病;漂浮物薄的是寒病。&&&&&&&&&&&&&
3)、再看凉尿
这一阶段主要是观察尿液起变化的时间、变化的情况、搅后回漩的情况。
如果尿液在蒸汽未消失之前就发生变化,则是热病;尿液已经变凉、蒸汽已经消失之后发生变化,则是寒病。尿液的蒸汽消失与尿液变化同时出现者,寒热均匀。搅动后,尿液无厚薄之分,而从其边缘开始发生变化的是寒病;从中,(j开始发生变化的是热病初期;从尿液的边缘很快发生变化的是陈久性热病;沉淀物先起变化的是寒热相斗症。热症溃散、寒症蔓延和鬼魔作祟等三种疾病的尿液皆无变化,须从尿液回漩后的情况来查看病因,尿液稠的是热性疾病,稀的则是寒性疾病。
4)、尿相辨析
正常的尿液
正常的尿液应该清亮,颜色淡黄、热气均匀、泡沫一致 沉淀物小、漂浮物薄,冷却后仍然清亮、淡黄,妊娠尿略显浅蓝色;风气型人老年人
寒冷地区及冬、夏两季,正常尿略带浅蓝色;火木源型人、壮年人、干热地区、秋季,正常尿略带黄色;水土型人、青少年,潮湿地区 春季
正常尿略带白色。
观察尿的颜色应该趁热。
风气病尿是清稀的微蓝色;
火木病尿呈黄色;
水土病尿呈白色;
血病尿呈红色;
黄水症尿呈灰白色;
溃疡病尿呈深紫色;
妊娠色微蓝;
风气、黄水混合症尿色蓝紫;
水土、火木混合症尿色淡黄;
水土、风气混合病尿色淡蓝;
风气、火木混合病尿色蓝黄;
风气血病尿色蓝红;
火木血病尿色红黄;
水土血病尿色淡红;
黄疸病颜色淡黄;
麻风病尿色黑;
溃疡病尿色蓝、黄、白、红混合;
瘟热或火木病尿色似菜油;
扩散热或波动热尿色橙黄;
寒症色白;
中毒尿色墨黑且带有虹彩,将中毒尿倒进铜盆,土埋几天之后不仅搅动有虹彩,而且有卵形、蛙形、首饰形的沉淀,涂抹紫铜变黑,涂抹白色石块也变黑;
溃疡病及风气、麻风混合病尿色也发黑。
高烧尿的热气似温泉;
中等热症尿的热气中等;
一般热症尿的热气略少;
潜伏热或陈旧热症尿热气少而时间长;
水土病或风气病尿热气少而消失快;
寒热混合病尿热气多少不定。
风气病尿铁锈味;
火木病尿烧糌粑或烧焦肉味;
水土病尿虱味;
溃疡病尿脂肪味;
血病尿血味;
炭疽病尿脑髓味;
水肿病尿萝卜味;
脓肿病尿脓味。
尿的气味臭而浓是热症,反之是寒症。
尿有饮料或食物味,是该食物不消化。
风气病尿泡沫大而微蓝;
成熟风气病略带黑色;
水土入肺泡沫小而微蓝;
风气入脾泡沫大而略白;
火木病泡沫小而色黄,易消失;
水土病泡沫似唾沫,不易消失;
血病泡沫色红;
中毒症泡沫显现虹彩;
扩散热泡沫如鸽群遇鹞,四散奔逃。
风气病尿沉淀物如山羊毛;
血病或火木病如绵羊毛;
水土病或寒症如白马毛;
肺炎如白云,肺脓疡如脓;
肾病如沙粒,阳痿如闪光沙粒。
上身病沉淀物上浮,下身病沉淀物下沉,中部病沉淀物居中,正常尿沉淀物均匀。
沉淀物量多是热症,反之是寒症。
风气造成的七大物质混乱如白色酸奶块。
尿中漂浮物
漂浮物薄为寒症、厚为热症。将漂浮物取出烧烤,产生糌粑味则无病。漂浮物静置后产生自然龟裂为痞块病。
尿样在热气未消前发生变化为热症;热气消退后发生变化为寒症;热气消退与变化同时发生为寒热混合病。尿液从周边开始变化为寒症:从中心开始变化为热症;尿液变化从周边到中心犹如划线为陈旧热;沉淀物先起变化为寒热互斗。
尿相不发生动态变化的病症有扩散热症、慢性寒症性、腹泻、鬼邪病、房事过度、麻风病及正常尿。
冷却后尿色
尿色淡为寒症,尿色浓为热症。
&尿相综合:
肺、心 瘟、脑病色红而沉淀上浮;
肝病色红而沉淀居中;
肾、脾、瘟病色红而沉淀下沉;
坏血入肝和肝病扩散则色黑而沉淀如腐肉;
混合病色红白相间而沉淀上浮;
肺、心,脑病色紫而沉淀上浮;
风气入肝脾色紫而沉淀居中;
风气入肠则色紫而沉淀下沉;
疯病泡沫色黄而沉淀上浮;
风气、热入骨、肉则色黄而沉淀居中;
便秘则色黄而沉淀下沉;
水土入脑、心、肺色自,沉淀似猪鬃且上浮;
胃、肝病沉淀居中;胃、十二指肠病沉淀下沉;
中毒及瘟病色黑,沉淀物聚于正中;
腰部外伤色黄,沉淀似黏液;
黄水病色由淡红逐渐变黄。
热症尿特征为色橙,热气大,泡沫细小易消失,漂浮物厚,沉淀物絮状,热气消失前起变化,冷却后尿色紫而浓。
寒症尿特征为色淡蓝,热气小,泡沫大,漂浮物及沉淀物少。热气消失后起变化,冷却后尿色淡蓝而稀。
表面淡蓝,沉淀物多,看似寒症实为热症;尿色橙黄而无沉淀物,看似热症实为寒症。尿相为热症但变化慢,尿相为寒症但变化快,均为潜伏热。尿相为热症但无泡沫,是热入体内。尿相为寒症但无泡沫,是慢性寒症或腹泻。尿相为热症,漂浮物厚是热熔七大物质。尿相为寒症,漂浮物厚,是酥油不消化。
总之,各种病态尿液可以分为热性和寒性两种。热性尿液的颜色呈红黄色,浓度高,气味臭,蒸汽大且持续时间长,泡沫小而易消失,浮膜厚,沉淀物呈絮状聚集在尿液的中心,蒸汽未消失前就发生回漩现象,回漩后呈现出紫色。寒性尿液的颜色呈现出淡蓝色,尿液稀,蒸汽和臭味也较小,泡沫大,浮膜薄,沉淀物少,在尿液冷却、蒸汽消失以后才发生回漩,回漩后颜色发青。
当患者病情严重,将要死亡时,尿液中将显现出各种死兆。尿色血红且散发出恶臭味,经治疗也无改变的,是热性病的死兆;尿色淡青且无蒸汽、臭味、泡沫,经治疗无效的,是寒性病的死兆;尿液不稳定,颜色蓝黑,并且清浊分离的,是风气病的死兆;尿液的颜色有如亚大黄汁的,是火木病的死兆;尿液好像腐败的乳汁的,是水土病的死兆;尿液的颜色像银朱一样的,是血病的死兆;尿液的颜色黑如墨汁,且清浊分离的,是中毒症的死兆;尿液逆返人体内,肾脏疾病又表现不出的,是身体内腐症的死兆。
有些疾病可能是鬼邪作祟造成的,通过尿诊打卦可以对致病的各种鬼邪一探究竟。其方法是将患者的尿液盛入验尿的容器中,然后在容器口上用四条线段将尿液表面划分为九个方格,仿佛一只仰卧的乌龟,头指的方向为正南方,右边的三个方格分别为神域、人域、鬼域,左边的三个方格分别为墓地、房地、田地,中间的三个方格分别为父亲及祖父的地域、自己的地域、子孙的地域。医生搅动尿液,观察尿液在这九个部位的变化。如果在神域里出现犹如鱼眼状的泡沫,则需要敬奉自己的护法神以祛除疾病;如果在人域里出现鱼眼状的泡沫,则是男鬼女鬼在作祟;如果在鬼域里出现鱼眼状的泡沫,则是世间的众鬼作祟;如果在父亲和祖父的地域里出现鱼眼状的泡沫,则是亲属的死魂在作祟;如果在自己的地域里出现鱼眼状的泡沫,乃是朋友的死魂作祟;如果在子孙的地域里出现鱼眼状的泡沫,乃是姨舅鬼在作祟;如果在墓地、房地和田地里出现鱼眼状泡沫,则是鬼魔作祟。
尿诊主要被用来诊断腑器的疾病,并且在辨别寒性、热性疾病方面最为有效。
第四节、治疗原理
在疾病的治疗方面,应遵循食物调理、起居保养、内服方剂、外械医治四者结合的原则。
从饮食方面,应以营养均衡为准则。许多疾病是因体内营养元素的缺乏、或因此而使食物代谢故障、或又因此产生毒素造成机体内损伤。均衡饮食则将消除此等种种障碍,令机体恢复正常。
在起居方面,风气病患者适宜选择温暖的地方居住,身边最好有朋友相伴;火木病患者应该选择阴凉的地方静心休养;水土病患者则要注意经常散步,选择温暖的地方休闲、并适当运动。
在药物方面,风气病应当使用味甘、酸、咸,性润、重、软的药物治疗;火木病应该使用味甘、苦、涩,性凉、稀、钝的药物治疗;水土病应当使用味辛、酸、涩,性锐、糙、轻的药物治疗。
具体来说,各种药味和药性的药物,可以配合补、泻两种方法进行应用。补药方面,治疗风气病可以使用药露和药油滋补剂;治疗火木病可以使用汤剂和散剂。汤剂如青木香汤、木藤蓼汤、普兰獐牙菜汤、三果汤等。散剂可用冰片、檀香、红花、竹黄等相配制成;治疗水土病可视具体情况使用丸药和散剂药物。丸剂可用乌头与各种盐类配制。丹散剂用石榴、黄花杜鹃、芡实、盐类、寒水石等配伍,烧煅成灰。泻剂方面,可以服用四味光明盐、五味石榴散等增热的药物,对于瘟热病病人也可以用四味藏木香汤等促使瘟热成熟的药物来治疗。患有胃部疾病的病人可以适当服用一些催吐的药物,患有肠部疾病的病人可以使用下泻的药物治疗,患有膀胱或下腹其他脏腑疾病的病人,可以使用灌肠法治疗。
外治也分补法和泻法两种。补法主要采用涂油按摩,可以增强病人身体素质,起到滋补的作用。泻法可视具体情况采用火灸、发汗、针刺放血、温熨、药水浴等方法。只要泻法实施得当,便可使人神清气爽,胃口大增,同时消化和排泄功能都可恢复正常。
疾病种类与治病的依据
有多少种疾病?是否都有医治的办法?
早在二千五多年以前,释迦牟尼佛即已将疾病概括为四百零四种。
在这四百零四种疾病中,有一百零一种疾病不医治也会慢慢好转,实施治疗只是为了加速痊愈,这就像一个人摔倒之后即使没有人搀扶也会慢慢爬起来;又好比天空乌云密布,突然之间又转晴一样,这些疾病只是一种假象。
有一百零一种疾病,不医治就要死亡,医治得当才有生的希望,整个过程可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热病初期要马上用药物施治,以阻止其与其他疾病合并,一般单一型疾病且病势不严重时比较容易治疗。中期疾病扩散将难于医治,犹如迎着洪水修筑堤坝,一边修建一边又被冲垮,只有等水势减小才能继续修筑。因此疾病扩散时,要用药物积极治疗,加大药物剂量,只要对症施治,也能收到效果。
有一百零一种疾病属于邪魔病,这些疾病用药物医治很难见效,通常需要诵经、修法才能治愈。
还有一百零一种疾病属于死症,没有办法医治。
比如热症就有过去与未过去两种,犹如炉边的铜镜一样,未融化时尚有办法,融化以后就无法收拾。寒症也分单一型与合并症两种,犹如小草和大树,前者容易成型,后者则成型较慢。
风气型疾病分寿命终结与未终结两种,就像笼子里的鸟儿一样,逃不脱的便被获捉,逃脱的则无法再捕捉到了。
还有那些精气已经耗尽的人,虽然医治了疾病,但是生命也随之垂危,犹如根基不稳固的墙壁,死亡是一定要到来的了。比如肠穿孔患者,福德已尽,虽然治愈了疾病,但是脉道却失散受阻。
又好像秋后的雨水,寒热掺合在—起,顾此失彼,药物疗效不显著。同样的配方,病因、病缘、药物全都相反,却要当做相适应的疾病施治,就像是给中毒的患者服用巨毒的乌头,将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此外,如果命脉断裂,也一定无法医治。
可见,生命并不完全取决于药物,但也绝对离不开药物。哪里有水不能灭火的道理?哪有米饭不能充饥的事情?饮水之后怎会不解渴呢?得了喉症、炭疽,不接受治疗,又怎么能摆脱痛苦呢?尿闭症哪里有不治疗自己就好的?没有解毒的药物和方法,靠谁解毒?因此,医药的作用也是不容至疑的。
既然药物可以治病,那么人体、疾病和药物之间存在怎样的必然联系呢?
其实,疾病本身与采取的医疗方法有内在关系的才是对症。人们的身体由五源聚合生成,疾病也是从五源中产生;同样,药物的生长发育也与五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疾病与身体不可分离,药物与疾病必有联系。五源平衡则身体无病,失去平衡疾病萌发。这就是治病的依据和道理。
第四章 饮食 起居 养生
&健康长寿的密诀是什么?如何帮助人们达成健康长寿的愿望呢?首先应该珍重生命,其次应该坚持和发展有益于生命养护的因素,减少或杜绝对生命的伤害。这就是获得健康长寿的基本准则。最简单、有效的长寿方法也就是将这一基本准则贯彻到日常起居之中。
健康的时候,通过正确的饮食起居来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生病的时候,正确的饮食起居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手段。
第一节、时令养生
日常的饮食起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顺应季节变化,作出适当的调节。
由于不同的地域,季节的长短变化不等,气候环境的变化也不一样。每进入一个季节,人体内的三因素都会发生变化,引起三因失调。因此,每个季节都各有其养生的原则,以适应季节的变化。
春季阳光温和,天气转暖,人体表面的毛孔也开始张开,体内的热能逐渐散失,因此水土病比较容易发作。适宜采取以下措施:
1.多吃含有苦、辛、涩三味较多的食物,比如陈年的小麦面、青稞面等粗糙的饮食,以及蜂蜜、开水、姜汤等。
2.多到户外散步,多擦身来祛除水土病,宜在芬芳阴凉的园林中居留。
夏季阳光日渐增强,雨水丰富、空气潮湿,河流浑浊泛滥。在这种情况下,胃中的阳气容易受到损伤,因此适宜进食温、平性的食物,尽量居住在楼上,这样可以达到躲避湿气的目的。
长夏季节阳光强烈,人体所积聚的能量开始散失,体力逐渐被削弱。因此宜吃甘甜、清凉的饮食,忌饮酒,忌食含有咸、辣、酸味的食品,忌在阳光下久晒。多用凉水冲身,穿衣宜薄,宜在清凉、芬芳的环境中居住。
这时秋高气爽,在秋天阳光的照射下,容易引起火木病。因此宜食甜、苦、涩味的食物,多用冰片、檀香、马兰花等香草熏衣和喷洒居室,可以起到怡神养性的作用。
这个季节天气寒冷,毛孔闭合,因此人体内部的热量开始积聚,新陈代谢加快。这就需要进食大量的食物以补充能量,如果食物摄入量不足的话,就会导致体质减弱,应小心地保养:
1.尽量选择含有甘、酸、咸三味较多的食物来食用。
2.常喝乳制品等油脂含量较高的食品,经常用芝麻油涂抹全身。
3.注意御寒,穿保暖的衣服,多晒太阳,多烤火,多热敷,选择阳光充足的房屋居住。
总之,冬季应该多吃热性的食物,春季应该多吃粗糙的温性食物,盛夏和秋季应该多吃凉性的食物。
第二节、日常养生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远离疾病的困扰、养护健康体魄的的前提。因此,佛医提醒我们一定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
1.适度睡眠
养生的第一原则是劳逸结合、适度睡眠,且以早睡、少睡、早起为辅助要则。
既保持适宜的睡眠休息,也不可睡眠过度;睡眠不足与过度同样有极大的危害。比如熬夜会使体力大大地耗损,增加风气病的发生几率;睡眠过多则会增加水土病的发生。
如果前一天夜里不得已熬夜过晚,就要在第二天清晨持斋,并且还要在白天适宜地休息——坐禅或睡眠,以补充、恢复过分耗损的体力,避免风气病的发生。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夏季昼长夜短,人也容易感到体虚乏力,发生风气病。因此,对于那些体弱多病、劳累过度、年老力衰、多语、醉酒或者受到惊吓的人,更需要在夏季里养成午休的好习惯,以补充体力,预防风气病。
如果睡眠过度,可以采取催吐的方法,以减少使人嗜睡的水土。同时,禁食等方法也可以有效地抑制睡眠。
失眠或者睡眠质量差的人,可以适当地饮用一些牛奶等高热量的饮料,也可以用芝麻油来涂抹面部、倒立、按摩颈动脉等,这些都是安眠的有效方法。
2.节制性生活
养生的第二原则是节制性生活。性生活过度是养生的大忌,同时夫妻间的性生活也应该依据季节的变化来进行调整,适当、节欲、合理的性生活才有可能对养生产生助益。
从季节的角度来看,冬季是水土积蓄的时期,这些水土要到春季才易发散,因此冬季容易导致水土病。只要在精力满溢的情况下,适度行房,可以削弱水土病的发生;相反,夏季是风气病的高发季节,过多的性生活会导致风气的兴盛,增加风气病的发生率。因此,夏季的性生活尤其要有所节制。
3.调节生理需求
除了睡眠和房事以外,人们还有许多生理方面的需求,比如饮食、呼吸、排泄等等,这些需求是人的生理本性,与人相伴始终,对其因势利导,方能维持身体的健康。比如饮食,早上要吃的饱,中午吃得好(即品种丰富一些),晚上吃得少(如若坐禅者更以不食、少食为好)。
当人们感到饥饿的时候,如果长时间不能进食,就会导致身体虚弱、胃口丧失、头晕眼花等症状,对身体造成危害。另一方面,如果饥饿过度后突然进食,又会产生食欲不振、吞咽困难。这时最好先食用一些口感清淡、容易消化的面糊、米粥等,待到胃口慢慢恢复,再增加一些含油脂的食物,以使体力逐渐恢复。&&&&&
当人们感到口渴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水分,身体就会因为缺水而出现口干、头晕、心慌等症状。因此,忍渴的危害也是极大的。当有人出现上述症状时,应马上将其移到阴凉之处,再向头上喷洒凉水,以帮助其苏醒,然后再给他喝一些清凉的饮料。
当人们感到恶心、欲呕吐时,如果强力抑制,就会造成食欲不振、食物堵塞、呼吸不畅,并诱发哮喘、浮肿、皮炎、瘟病等。不必忙于进食,应先用檀香、沉香、云木香、川木香等药物烟熏其口鼻,或煎成汁液口服。
喷嚏和呵欠是人的生理现象,不能强力抑制,否则将有可能导致视觉失灵、头痛、颈项僵硬、口角歪斜、面瘫、咀嚼困难等。可用檀香、沉香等药物焚烧熏口鼻,或者用肉豆蔻、阿魏与白酥油配制药剂滴其鼻腔,或者也可以令患者略微抬头调理。
呼吸是人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更是抑制不得。抑制呼吸会造成昏迷、晕倒,引发肿瘤和心脏病,对付此类情况只有静养,并服用祛风的食物或药物。
抑制清痰将导致呼吸不畅、呃逆、食欲减退,并可诱发心脏病,治疗时可内服用生姜、荜茇、红糖等配制的药糊。
同样,矢气、大便和小便是人们排除体内糟粕的必要途径。抑制矢气将造成大便干燥,诱发痞块肿瘤、脏腑胀痛、视物模糊、消化不良、心脏病等。抑制大便将引发口中异味、头痛、抽筋、感冒等。抑制小便易引发结石病、阴茎及尿道口疾病。避免以上症状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其自然,及时排除体内的这一些糟粕。此外,要消除因抑制小便所引发的后遗症,可以采用导泻法、热敷法或内服滋补药物。
如果没有得到善知识的指导而不能化精为炁,盲目抑制精液的后果则与抑制小便类似,会造成阴茎疼痛、小便不通、结石、阳痿等;要消除这些不良后果,可采取导泻法、热敷法,或者饮用植物油、牛奶等饮料。
在现代生活的紧张节奏中,暴饮暴食的现象十分普遍。佛医在很久以前就提醒人们,养生的关键在于因势利导,遵循生命规律,才能够使身体在自然的状态下得到颐养。
调节生理需求除了要注意以上的生活细节以外,还应适当地采取一些简便的保健方法,如涂油按摩、做做健身操等等,也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第三节、饮食养生
&一个人脱离母胎后,从出生到成长、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中,食物不仅是生命的能量来源、还维持著生命的正常活动。要使饮食能有效地促进健康,需要注意食物的种类、功能、食量和禁忌等方面。
俗话说:病从口入,也就是说,疾病是由不良的饮食习惯引发的。佛医强调要从饮食选择、饮食搭配以及饮食的适量三方面入手,做好饮食养生。
1、饮食的特性
饮食可以分为饮料和食物两大类,而食物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粮食、肉类、油类、熟食、蔬菜五类。
粮食,主要是各种米、麺粉和豆类。一般说来,性质比较沉重和湿润的粮食,不好消化,容易诱发水土病;性质温而轻的粮食,则容易吸收。
稻谷大米柔软、滋润,性凉而轻,可以治疗三邪疾病,止泻止吐,并可增强阳气;
小米性重而凉,可滋养身体,促使骨折愈合;
北方小麦性温而镇凉,可用于治疗风气病和火木病;主除热、利小便、养肝气,食之不渴,可滋养身体;浮小麦性甘寒,有镇静生津、养心安神的功效;
青稞性重镇而凉,味甘,能增强体力,疏通肠道;
大麦和燕麦味甘,性凉而轻疏,能治疗三邪疾病,并可催生下胎。
荞麦性味甘平,有下气利肠、清凉解毒的功效,能加快伤口愈合,促进肠蠕动,排除瘀气,健胃止痢,降低血压,但容易导致三邪疾病;
玉米能降低血清胆固醇,防止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的发生,并具有延缓细胞衰老、脑功能退化和抗癌作用。
芝麻性重而温,可增强阳气,祛除风气邪;
胡麻味甘、苦,性润而软,可治疗风气病。
豌豆味涩甘,性凉、轻、燥,能够活血化淤,治疗热病、毒病、腹泻等;印度白豆味涩甘,性凉、轻、燥,可治疗多痰、呼吸困难、痔疮、精液结石,并能生血和胆汁;赤豆味涩甘,性凉、轻、燥,可以祛风、益精、增力、利水渗湿,并治疗风气病,生火木和水土。
绿豆甘寒,清热解毒,可治疗食物中毒、夏季热病和丹毒、肿痛等皮肤热毒。白扁豆健脾祛湿、和中下气。
芝麻开胃健脾、利小便、和五脏、助消化、降血压、促凝血、平喘止咳、生津增乳,治神经衰弱,还具有抗衰老的作用。
肉类,大致可以分为兽类、禽类、鱼类等等。从食用而言,三净、五净肉为好,以免火木源中包含的瞋心化为肉中或血液中的毒素尚未分解完毕而造成健康乃至性命伤害。
三净者,即非亲手杀、非教人杀、非见杀;五净者是在三净的基础上增加:非闻杀和不随喜杀。
从肉类入药而言,则以自然死亡而肉色尚鲜者为佳,不可杀一命或多命而救己命,何况诸多疾病并非动物肉、动物药才是优选方案。
油脂,所有油脂都具有味甘、性重凉的特点,有泻下、润肤的功效,是老人、儿童、身体瘦弱者、皮肤粗糙者、精血耗损者、脑力劳动者以及风气病患者的滋补佳品。
藏医认为,鲜酥油性凉,可增强阳气,焕发体力,清火木热,治疗肺病、火木病、血症、咳嗽、痔疮;陈酥油能疏通心窍,祛风气,治疗狂症、癫痫、眩晕、健忘、神志不清;炼酥油有提神醒脑、增强记忆力、润泽皮肤的功效;酸奶、胶乳性重,可开胃、安神,润燥通便,增强体力,生水土;桶酥油性温,能增火热,治疗水土病和风气病;菜油味甘、性温,可润燥、通便、解毒;芝麻油味甘、性温,能治疗水土病、风气病、胃寒、头晕和便秘;芥子油味辛、性重,可治疗风气病;骨髓油能治疗风气病,增强精力,但也容易引起水土病;脂肪可以治疗关节炎、烧伤、风气病、脑病、耳病及子宫病。
蔬菜,鲜萝卜性轻、温,味辛微苦,可以破淤消结,镇咳祛痰,平喘顺气,增生胃火;老萝卜则变为性味辛香而凉,可用于提升胃阳,但也容易诱发水土病;
干姜性温热,可生阳,治疗风气病;花椒能扩张脉管,疏通脉门;食盐可以提味,并可提升胃阳,促进消化,通便。
冬苋菜可增生温热,止泻;荨麻菜能祛除风气病,增生体阳;豌豆菜味甘、涩,性平,寒温均衡,可开胃,排油,但易诱发水土病;蒲公英性凉,可以治疗热病;
黄精、川芎能够治疗水土病和风气病。
黑木耳性味甘平,具有益气不饥、润肺补脑、轻身强志、和血养荣等功能,可治疗崩中漏下、痔疮出血、高血压、血管硬化、便秘等症。
大蒜,外用可治疗百日咳、鼻出血等,食用、尤其是过量食用会导致贫血,会使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通风等症状加重,促使胃炎、胃溃疡病人腹痛。
总之,产于旱地的菜、干菜以及烹调过的菜性质温而轻,对祛除风气病和水土病较有帮助;而产于湿地的菜、鲜菜以及未经烹调的菜性质凉而重,可以用来消除火木热症。
熟食,就是将生的原材料进行烹饪后制成的食品。总体来说,经过烹调的食物性轻而软,更有利于消化。
具体来说,稀粥可以在泻后恢复元气,防止动脉硬化;稠粥则能止泻、消渴、开胃健食,消除困倦;炒米能够止泻,并愈合骨折;
饮料,主要是饮用奶、水和酒。通常地,南方汉人注重喝水,北方好酒,而藏人喜欢饮奶。
牛奶味甘,性重、凉、润、镇,可以增强体质,培元益精,美容,并治疗风气病和火木源病;黄牛奶有益智,强身,美容,下奶,治疗肺病、瘟疫、尿频的效果;牦牛奶性温热,可祛除风气病;山羊奶性轻、凉,可平喘,治疗烦渴、呼吸困难、瘟疫;马奶和驴奶味辛、酸、咸,可以养肺祛风。
在饮用水的选择上,佛医认为水源一定要清洁,最好是能够接受风吹以及日月星辰照耀的活水。相比之下,雨水性轻、凉,可滋养精气,且不伤胃和咽喉;雪水性凉,能降胃火。
药酒的基料为锐、热、糙、油,可以生热,增强体质,帮助睡眠,并能治疗风气病和水土病;但另一面却会引发火木病,导致动脉硬化,种下心脏和肝胆疾病等等隐患,不可不慎。
水果,是亦食亦药的好东西。这里仅仅列举几种对男科有治疗作用者。
(1)、荔枝:
用荔枝核15至20颗,打碎后加水煎服,能治睾丸肿痛。
&(2)、核桃:每日吃三到六个,可起到健肾补血等作用,还能辅助治疗肾结石和尿路结石,并能延缓衰老。
&(3)、莲子:
取新鲜莲子(莲子中央的绿色小芽芯不要剥去)15克,水煎服,连同莲子一起服用,治梦遗过多,也可取新鲜莲子10克(带莲心),放在饭面上蒸熟后嚼服,每日两次,连服两日。
(4)、葡萄:
取新鲜葡萄250克,去皮、核捣烂后,加适量温开水饮服,每日一至两次,连服两周,可治前列腺炎和小便短赤涩痛。
(5)、猕猴桃:
新鲜猕猴桃50克,捣烂加温开水250毫升(约1茶杯),调匀后饮服,能治前列炎后小便涩痛。
(6)、芒果:
取芒果核10克,打烂后水煎服,每日两次,连服两周,能治睾丸炎和睾丸肿痛。
(7)、木瓜:
用木瓜250克,切片后放入1000克米酒或低度白酒中,浸泡两周后启用,每次饮用15毫升,每日两次,连服两周,能治肾虚阳举不坚和早泄。
&&&(8)、红枣:红枣有益血壮神的功能,红常食用能起到补血的作用,对早泄和阳痿患者有很好的食疗效果。
2、饮食的搭配与适量
以饮食来求养生,除了要了解各种饮食的性质和功效以外,还应懂得饮食的搭配。一些原本没有毒性的食物,如果搭配不当而发生了冲突,不仅无法发挥饮食本来的功效,而且还有可能使人体的三因发生紊乱,甚至造成食物中毒。
饮食搭配禁忌包括:
木瓜不宜与大黄、石膏同食;
羊肉不能与南瓜同食,易造成肝损伤,诱发脚气病;
羊肉不宜与荞麦、乳酪、赤豆同食;
茄子不能与黑鱼、甲鱼、海带同食;
辣椒不能与养肝同食,不宜与萝卜、木瓜同食;
荞麦不宜与猪肉同食,易脱发;
猪肉不宜与鱼、虾、鸽肉同食;
猪大肠不能与兔肉同食,不能与芋艿同食,易腹痛、腹泻
猪血不能菠菜、水果同食;
未成熟的酸奶不能与新鲜的青稞酒同喝;
鱼类与奶类不能同食;
银耳与海鲜不宜同食;
海虾不可与维生素C同食,会产生三阶砷,可致中毒死亡;
蟹与柿子不能同食;
牛奶与水果不能同食;
鸡蛋与鱼肉不能同食;
熟豌豆与红糖和酸奶不能同食;
鸡肉与酸奶不能同食;
用菜子油煎蘑菇会产生毒素;
蜂蜜与菜油不能同食;
新鲜酥油不能放在铜制容器中十天以上;
不可用三颗针柴烤肉;
兔肉、野鸡肉、狮肉不能一起吃;
牛肉不宜与栗子、蜂蜜、鱼肉同食;
狗肉不可与杏仁、绿豆、鲤鱼、泥鳅同食;
兔肉忌小白菜和荞麦,兔肉不能与鸭肉同食;
内服寒水石后不要吃蘑菇和荞麦饼;
融化的酥油不能与冷水共食;
鲜肉、糌粑、酸奶和酥油不能共放在一个容器内;
煮肉时,不要在热气还没散开时加盖;
牛奶与酸奶也不能同食。
鸭肉不宜与甲鱼、胡桃、木耳、荞麦等同食;
莲子不可与甲鱼和龟等同食,易中毒。
在谈饮食禁忌时,除了饮食搭配的禁忌以外,还应特别提醒对于有毒食物的辨别方法:
通常来说,有毒的动物肉颜色会比正常情况下红,并且略显膨胀,用铁制器具烧灼时不会沾铁,将酒洒在上面会产生刺目的蒸汽。有毒的食物在火上烘烤时,会呈现出翠蓝的颜色,火苗盘旋,并伴有爆响声。
乌鸦见到有毒的食物会不停地惊叫,孔雀见到有毒的食物会开屏,狗吃了有毒的食物后会立刻呕吐。
总之,一切动物皆有苦的觉受,也都有瞋心;每一种动物的瞋心演变均会以各自的某种物质形态而留于它的每一部分器状肉内,如羊肉中的酪酸状芽孢杆菌,人的胃酸和肠道消化液对它都无可奈何,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引起四肢无力、昏迷不醒、甚至死亡。人因愚痴心的牵引,也会堕落到畜生境界,喜欢什么就易成为什么;要预防在先,至少远离杀戮、远离好食,或许是最好的途径。
科学的饮食在量上也有要求。佛医认为,一个人的胃中食物应占四分之二,饮料应占四分之一,还有另外四分之一是留给风气、火木、水土运行的空间。也就是说,人们的日常饮食吃到七、八分饱才是科学合理的。
人们在日常饮食中,还应该区分食物的轻重,根据个人的情况适量饮食。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几个原则:
1).为保证食物顺利消化,性轻的食物可以吃饱,性重的食物只能吃半饱。饭后还可以适量饮一些水,以帮助消化。胃火弱的人在吃完肉类等难消化的食物后,也可以适量饮一些料酒。
2).饭后适量饮酒会增胖、饭后适量喝蜂蜜水有助于减肥。饮料在饭前喝可以使身体不胖不瘦;在吃饭过程中喝可助身体健壮;在饭后喝则会使身体消瘦。
3).蜂蜜可以解除酸奶的毒性,因此,在吃过酸奶之后,可以喝一些蜂蜜水来解毒。
&& 4).患腹胀或消化不良的人应多喝开水。
第四节、和谐房事
佛医并不忌讳性问题。只是把“性”放在生命过程中加以重视,并提醒人们注意其健康性与危害性,免受其害。从狭义上说,合理适宜的性行为有益身体健康,而不合理的性行为、或从广义上说则不仅无益反而会损害身体健康、影响寿命、甚至伤害心灵。
欲断轮回、了脱生死者,则须戒除!
关于健康性行为的全过程,对性禁忌、性疾病以及滋补方法等,在藏医养生书籍中有周详的说明,在此择要简述如下。
人类为什么会有性的差别?性别产生的基础又是什么呢?这一差别与基础就在于性器官。
性器官是性别形成的基础,也是人类繁衍后代的必要条件。体内性器官称为“密囊”,是储藏精血的地方,其形状和大小就像鸡蛋。密囊蜷居在肚脐的左侧,正好与左肾相连接。密囊与第十三椎及外阴部都有脉络互相联系,与肺、肾等脉产生种子。男性的密囊是萎缩的,性欲强的时候就充满精液;女性的密囊包括子宫和卵巢,子宫又空又小,怀孕之后逐渐变大,有条带子与肚脐相连。
藏地佛医著作《祖先口述》中有这样的描述:“男女在脐下有三脉相汇聚,形成淋巴结一样的脉结,称为“密囊”,这是储藏红白精血的容器。男性七精华的白精,通过脉络聚于密囊。男女在交媾的时候产生快感,红白精血便从密囊流出。”
由此可见,密囊也是指男性的精囊和女性的子宫或卵巢,其作用是储存男精和女经。当男女交媾以后,男精射入女阴,红白精液融合,精子与卵泡结合便形成胚胎。
体表性器官也是划分性别的标志,总体上可划分为三大类,即:男人、女人和中性人。男人具有男性生殖器官,
并显现出明显的男性特征;女人具备女性生殖器官,并显现出明显的女性特征。中性人又可以分为两性中性人、无性中性人、变性中性人、天阉及石女五种。两性中性人同时具备男女两种生殖器官;无性中性人不具备任何生殖器官;变性中性人同时具备男女生殖器官,但上半月为男,下半月则为女;天阉和石女实际上属于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
2、健康性生活
在欲界世俗中,健康和谐的性生活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使人身体阳刚强健、心情舒畅,满足性欲上的冲动。
那么,如何使性生活和谐健康,减少性欲对身体的伤害呢?可从居住环境、情侣选择、先行准备以及性生活适度四个方面着手。
1)、居住环境,是影响情欲的重要因素,优美的居住环境能够营造一种两情相悦的氛围,凭添几分情操升华。住宅的周围最好有池塘、树阴,鸟儿清亮的鸣叫声索绕于耳,和风送来阵阵花香。身心处于这样优美、怡人的景色环境之中,定会使人心情舒畅、陶冶情操,淡化情欲的过激冲动。
2)、情侣选择,并非定要清秀淡雅、漂亮娇媚,关键在于双方都能生起关怀、疼爱、怜惜之心,真挚的感情与柔情蜜意是行房健康与否的内在前提,造作的甜言蜜语、只会刺激情欲,相互伤害。
3)、先行准备,在行房事之前最好先行沐浴、放松身心、调节情绪、解除大小便,并且适当饮食,避免在行房过程中饥饿、口渴而操之过激,也避免了憋尿、忍便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尿满所催生的射精。
4)、适度调柔,这里的“度”应该因人、因时而异。从人的体质和年龄来看,青壮年、体质好的人,房事可能会比较频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质的下降,性生活的频率也要随之降低。从季节来说,夏季是风气病的高发季节,过多的性生活会导致风气的兴盛,增加风气病的发生几率;因此,夏季的性生活应该有所控制,半月一次或甚至一个月以上为宜。相反,冬季则是水土积蓄的时期,这些水土到春季才发散,容易导致水土病;因此,在精力允许的前提下,冬季的房事可以适当频繁一些,每次在一周或三周以上。
适度还表现为对冲动的适当控制或疏导,对对方的身心关怀、情绪观察,力度与节奏的把握等等;调柔,则是性生活和谐与否的标志,既要随顺对方的要求与暗示,又能调节冲动之缓急,柔顺大方。
总之,健康的性生活,至少在行过房事之后,身体没有任何不适感,而且夫妻双方都能感觉到精神格外清爽,如饮琼浆,这样的性生活方能增强夫妻之间的心灵交感,并有助于延年益寿。
当行房过后,身心疲惫、尤其是感到心灵无聊,即使身体刚强,亦应戒除性行为了。因为,这样的性行为只会激发人的兽性、损害心身。
性生活也是最粗分的触觉,快乐也好、痛苦或苦乐难分也罢,毕竟不是恒常而是无常的。何况,人们往往难以把握分寸,性欲上的一时之乐,也往往要以减少阳寿为代价的,尤其是过度的性行为,尤其是强行而为的性行为。
为人者,应该对自己负责,也要为对方着想。
3、滋阴壮阳
所谓“阴”、“阳”,即事物对立的两大方面,阴阳和谐,方能房事顺畅,也是繁衍后代的根本。由于阴阳不调,有时会导致各种男女疾病,造成夫妻性生活不和谐。对于此类情况,可以参照以下办法去解决。
&&解决男性问题主要在于荣养滋补,具体的滋补方法可以从饮食、起居、药物、外治四方面人手。
饮食方面,通常以进食红糖、蜂蜜、白糖、肉汤、牛乳、融酥、酪皮等味甘精白的饮食,来滋补壮阳、增强体力。其实,壮阳应以滋阴为前提,大多阳事不举者,皆因肾阴亏损。应该滋补肾阴以旺肾阳,方能固本益表。若滋补脾阳,则土厚必克肾水,若直接滋补肾阳,则阳盛而催阴衰,反损肾阴。因此,宜进食黑木耳、黑米、芝麻、蜂皇浆、亚麻油、棕榈油和高能量的各种花粉等等,达到滋阴以壮阳的目的。
起居方面,应以吐纳、站桩或坐禅等静修法为主,辅以体操、经行等运动量适中的运动,因为静以养阴益寿、动则旺阳健体。值得注意的是,不可作与养生无益、反而耗阳损阴的激烈运动。
药物方面,则以黄精、何首乌、枸杞子以及角鲨烯、壳多糖等为主,可增强体力、增生精液、提高性能力和性生活质量。
还可服用中草药配伍之“千口一杯少”等诸多方剂。
此外,据说用荜茇和余甘子浸汁,与白糖、蜂蜜、酥油配伍,并以牛乳送服,尚可增强八十岁老翁的精力和体力。另外,在服用酪皮以后进食白糖、大米,也有返老还童的功效。
外治方面,可以进行沐浴和按摩。
总之,对于男性遗精、阳痿等症,要及时进行滋补,如荔枝等。如果出现精液与尿液相混滴漏的症状时,可以火灸脊椎第十三节、十九节以及内踝面,并内服药物;如果出现热症,可用米酒为药引送服各种盐药丸。
女性常见的疾病有月经失调、死胎、不育症等。
月经失调有风气型、火木型以及水土型三种。
风气型失调表现为月经呈现黄色,经期紊乱,子宫有开口感,或有肿胀,有时有堵塞的感觉。火木型失调的症状是小腹部隐痛,月经颜色如烟汁,并伴有脓液。
水土型失调表现为月经呈现寒象,犹如水一样地流淌。
藏医的治疗经验是,风气型月经失调,可在早晚内服鲜姜汤,用油渣、谷物在小腹部罨熨,然后用润脉药锭施治,同时以荣养小肠营养蒺藜汤配合内服,最后再用酥油营养剂断除后遗症。治疗火木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怀孕初期干呕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