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

请选择栏目:
当前位置: &&&&&& > 正文
青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来源:&&   |
  青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促进健康心理发展的措施如下:  (一)青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1.吸烟、酗酒和滥用药物,都属于物质成瘾性健康危险行为,近年来发生率在国内外都有显著增长趋势。  2.易导致意外事故的行为,又称&非故意伤害行为&,是导致车祸、溺水、跌坠伤、中毒等事故的主要原因。  3.暴力伤害,包括家庭暴力、校园暴力、自杀等,属&故意伤害行为&.近年来,美国青少年枪击事件明显增多;我国青少年则较多表现为持械斗殴、打群架、欺凌小同学和女生等。  4.青春期情绪问题,如青春期、、、睡眠障碍等,多属神经官能症,程度轻重不。患者自身多有性格弱点,在环境诱因下表现。以往在我国罕见的因体象障碍而导致的神经性厌食症,近年来也有明显增加趋势。  5.精神性成瘾行为,如玩电子游戏机成瘾、网络成瘾、言情小说成瘾等。  6.自杀,包括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行为,近年来有明显增加趋势。原因复杂,除有一定家族性集聚现象外,与学习负担过重、社会竞争激烈等也有明显关系。约40%~50%的自杀青少年有青春期抑郁症表现。  7.性心理障碍,包括恋物癖、露阴癖、窥淫癖、性虐待狂、异装癖等变态性行为。有复杂的自幼生活环境因素,青春期是其开始表现的关键时期。青春期及时接受心理行为治疗,疗效最明显。  8.不良性行为,如婚前性行为等,易导致少女等后果,严重影响青少年心身健康。还有各种形式的婚外性行为、攻击性性行为等,可导致犯罪。  (二)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发展的措施  社会-学校-家庭三联保障体系,是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发展的最有效屏障:  社会可采取的干预措施有:①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和必要的法律、行政手段,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健康发展。②扩充社区文化体育没施,丰富青少年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③健全各级精神卫生组织,帮助青少年矫治各种心理珩为障碍。④提供心理保健支援服务,如开设热线电话,举办家长学校等。⑤宣传表彰模范青少年,提供健康行为表率;同时从严打击各种教唆犯,将&扫黄打非&工作制度化。⑥通过&管、帮、教&,挽救失足青少年。  学校在保障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干预措施有:①针对青少年心身发育特点,适时、适量、适度开展性教育。针对青春期发育提前趋势,应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开设性教育课程。不仅传授生理知识,还应传授有关性心理、性伦理道德和性自我防卫技能教育;帮助青少年纠正对遗精、手淫等的错误认知,建立健康性观念。②培养正确人生观,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提高认识、判断能力。③通过社会实践,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乐观向上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道德情操。④丰富学校生活,组织课外兴趣小组,体育锻炼、夏令营、知识竞赛等活动。⑤鼓励正常异性交往,提高人际交流技能。⑥引导青少年把旺盛精力用于学习和创造性活动,学会利用绘厕、音乐、舞蹈、手工、欣赏文艺作品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⑦教师注意建立和维护自己的榜样行为。  家庭方面可采取的干预措施包括:①尊重孩子的独立愿望。但不放弃教育职责;坚持平等对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切忌滥施高压手段。②鼓励正常的交友往来,同时勉励青少年自尊和自重,树立远大理想。③时时处处给孩子树立诚恳、坦率、温和、文明、讲道理、守信用、感情真挚、实事求是的榜样。针对青少年心理特点,应注意无论教育或榜样作用,都不是通过说教,而主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为青少年们所接受。
2017公卫执业/执业医师网络辅导班次介绍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
电话:010-
 |  |  | 邓斌菊(安徽省宿州卫生学校& 234000)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3-02
&&&&&&& 青春期都是一段由不成熟的儿童期进入成熟的成年期的成长阶段,在该阶段中要为将来做准备(Larson & Wilson, 2004)。青春期是一个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和经济上的过渡阶段,常把它粗略的定义为生命过程中第二个十年。由于年轻人生理上更加早熟,而且很多人把工作和结婚的年龄推迟到25岁左右,所以,把青春期看作从大约10岁到20岁出头这样一个阶段更为合理些[1]。很多人认为青春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骚乱时期,其实大多数人都可以平稳地。尽管如此,有些人进入青春期也会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扰乱了他们自己的生活,也影响到了他们身边的人。
&&&&&&& 1& 青春期常见心理社会问题
&&&&&&&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心理专家常把青春期的心理社会问题分成三大类:有害物质滥用、内部障碍和外部障碍(Achenbach& && Edelbrock,1987)。
&&&&&&& 有害物质滥用是指不恰当地使用药物,包括含有酒精和尼古丁和合法药物,大麻、可卡因和麦角酸二乙基酰胺等非法药物,以及兴奋剂和镇静剂等处方药物。
&&&&&&& 内部障碍是指那些指向自身,表现为像抑郁、焦虑或者恐惧等情绪障碍和认知障碍的问题。
外部障碍则是指那些以行为问题为主要表现的指向自身以外的问题。青春期常见的外部问题包括青少年犯罪问题、反社会性的攻击行为,以及逃学问题。
&&&&&&& 另外还有如学业问题、和同龄人间关系等问题。
&&&&&&& 上述各种问题彼此间都有着明显的协变或共生关系。例如,和同龄人相比,参与犯罪活动的青少年,也更可能逃学,过早地参与性活动,以及做出攻击他人的事情来。再如,具有高度消极情绪易感性的青少年,很容易发生抑郁、焦虑等心理困扰。
&&&&&&& 2& 青春期心理社会问题的应对
&&&&&&& 2.1 有害物质滥用的应对
&&&&&&& 2.1.1 原因分析
&&&&&&& 青少年使用和滥用有害物质可归因于心理、家庭、人际交往以及环境方面的问题。比如,具有易怒、易冲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等人格特征的,家人和朋友对于药物使用或越轨行为有着较宽容的态度的,家庭关系紧张的,生活在使用药物不会受到太多阻扰的社会环境中的,父母滥用药物或者酒精制品的,都是导致青少年滥用有害物质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 2.1.2 应对措施
&&&&&&& 2.1.2.1 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 途径有提高自我评价,没有抑郁症状,增强学业成就感,构建同学校和家人间的紧密关系等。
&&&&&&& 2.1.2.2 改善社会环境& 政府控制或者限制可以获得药物的途径、建立社区中涉及药物使用的行为规范、制定与药物有关的法律、借用大众传媒开展药物使用的宣传教育。
&&&&&&& 2.1.2.3 削弱青少年使用药物的动机& 大力开展禁烟教育并提升吸烟的经济成本,是更具有实际的价值控制方法;努力改善青少年整体上的心理发展状况,帮助他们发展其他兴趣,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其他活动中;告诉青少年药物的危害,教授青少年如何拒绝使用药物,让他们参与能够提升他们自我评价的活动;开展人际交往能力培训改善青少年与家人、学校和同龄人的关系,进行针对青少年以及他们的同龄人、父母和教师的,影响整个社区的相互融合的干预措施;把针对青少年本身和针对青少年家庭的措施结合起来,可能取得更好成效。
&&&&&&& 2.2 外部问题的应对
&&&&&&& 2.2.1 原因分析
&&&&&&& 青春期的外部问题有违法活动、犯罪活动、攻击行为,以及其他品行问题。这些行为产生的危险因素可能有:混乱的家庭状况,如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易激怒、自控能力差、好斗等个性特征;群体情境的压力等。
&&&&&&& 2.2.2 应对措施
&&&&&&& 预防早期出现的同家人间的矛盾,家人的支持和学前教育结合起来,防止早期的学业问题;社会采取干预措施预防家庭问题、个人心理疗法、群体疗法等。已经显现出一定成效的方法是:试图改变青少年犯罪分子对于攻击行为的作用的看法,并且传授他们除了攻击行为以外的可以为社会所接纳的其他行事方式。和关注青少年个体的干预措施相比,以家庭为载体的干预措施(比如对父母的培训,家庭疗法,或者治疗性看护)可能会取得更大功效。青少年犯罪的干预策略可归纳为:第一,在个体水平上帮助他们,传授给他们抵御同龄人压力的技巧,以及不诉诸武力就化解矛盾的方法;第二,通过对父母的培训,使他们能更为有效地对孩子进行监督,以此来尽可能地减少青少年跟同龄人参加违法犯罪活动的可能性;第三,通过对课堂、学校和社区进行干预,尽可能改变更大范围内的青少年的生活氛围,从而营造一种不赞成反社会行为,鼓励亲社会行为的环境;第四,通过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制裁,从而让青少年清楚地认识到,不轨行为所必然导致的后果,以此来防止青少年日后在做出同样的事来。
&&&&&&& 2.3 抑郁、自杀等内部问题的应对
&&&&&&& 2.3.1 原因分析
&&&&&&& 青少年的内部问题出现的原因很可能是由环境条件和个人倾向性相互作用所致。青少年遇到长期或急性压力源时,就有可能出现抑郁的状况。这种压力源主要有:激烈的家庭矛盾、不受同龄人欢迎、学业上的麻烦,尤其是失恋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症第一次发作的最为常见的单一因素。
&&&&&&& 另外,遗传也是构成抑郁的发生主要原因之一,调查显示,易于抑郁的这种倾向性往往在某些家庭中集中表现,父母抑郁的青少年自身出现抑郁状况的可能性是其他年轻人的3倍。
&&&&&&& 抑郁的出现也与个体的认知方式有关,常常感到无望、悲观以及容易自责的人,容易引起抑郁,消极的认知既是抑郁的结果,也是会导致抑郁。
&&&&&&& 2.3.2 应对措施
&&&&&&& 预防青少年抑郁要强调传授有助于他们应对压力的社交能力以及生活技能,对那些父母有过抑郁的青少年和处于压力之下的青少年,要进行引导和心理疏导。
&&&&&&& 治疗青春期抑郁的方法主要是使用抗抑郁药物的生物性疗法,同时要帮助青少年认识到他们抑郁的根源,让他们在日常活动中感受到更多的他人对他们的支持,实施以改变他们认知方式为目的的心理疗法,如领悟疗法、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家庭疗法等。
&&&&&&& 综上述,青少年的心理社会为题与遗传、家庭关系、社会环境和个体的认知状况都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应对青少年心理问题要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参 考 文 献
[1]【美】劳伦斯&斯腾伯格著.戴俊毅译.青春期.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重视孩子青春期心理问题
病例:13岁亳州少女小涵,1月15日夜间吞下整整一瓶安定。次日晨,小涵妈妈才发现女儿已陷入昏迷。直到小涵脱离危险后醒来,父母才发现女儿不知从何时起谈起了恋爱,自杀便是因与男友发生争执而产生厌世情绪。  省儿童医院少年儿童心理问题专家 刘亦芳主任医师:  最近几年接诊的青少年自残行为案例越来越多,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孩子平安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点。  孩子的青春发育期有其特点,此时的孩子有一种“成人感”和强烈的独立欲望,不愿自己受到家长的任何约束,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心理不成熟、认知有偏差,却又不得不依靠于家长。因此,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心理状态非常不稳定,在学习、情感、人际交往、父母老师期望的多重压力下,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事实上,这个时期孩子表现出的反叛,其实是一种渴望被关注的外在表现,如果此时孩子再面对学业压力和周围人的不理解等,往往会通过一些极端的手段来释放心中的压抑。  在这个期间,家庭的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家长应该把自己的身份降低,和孩子做朋友,遇到事情不要急,更不能用命令式的训教去要求孩子。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及时察觉问题,及时疏导。当发现孩子有忧郁、狭隘、嫉妒、惊恐、残暴、敏感、自卑等几个方面的表现时,应及时纠正。而最关键的,就是父母要和老师互相配合,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让他们直面挫折。要避免对孩子保护过度,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要让孩子知道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只要能及时纠正,没有过不去的坎儿。(陈图图)盘点青春期孩子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_新浪教育_新浪网
盘点青春期孩子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编者按: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时刻不忘孩子的心理健康,用爱和真诚去教育孩子,让他们学生面对挫折,珍爱生命。前不久,北京某中学生被老师罚站3个小时后跳楼自杀,令人痛惜。悲剧背后我们要反思,为何体罚屡禁不止,孩子为何如此脆弱?青春期阶段孩子的心理教育,犹如一记警钟,再次在我们耳边拉响。本期我们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近日一项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普查结果也显示,初中前后孩子出现自残的比例最高。对此,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著名青少年心理研究专家傅宏教授也表示,升学期的孩子则通常会出现失眠等心理波动,青春期更应该引起家长和学校的关注。
  自我伤害更多发生在青春期
  “初高中升学前后带来失眠、焦虑的问题比较多,但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并不多。”傅宏注意到,严重心理问题跟青春期的关联度更高,“比如有的孩子会自残,用刀片伤害身体,轻一点的在手背上划,重的在肉多的地方划,更严重的用烟头烫。”从调查数据来看,自残、自杀、情绪低落、反社会行为更多的表达在青春期,跟升学的关联度并不高。“这个问题过去是被忽视的,社会更关注升学带给孩子的压力,其实升学本身带来的压力是有限的。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要。”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欲望变得强烈,却不知道如何控制,就会出现焦虑、痛苦的情绪。”傅宏教授认为,如何平衡青春期能量的释放才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他建议教师关注这一阶段学生的情绪变化,给孩子创造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学会融入社会的方法,实现自我价值。
  过度补习心理问题发生率高
  有研究显示,学生一周内补习时间不到1小时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4.7%,补习1~2小时的心理问题发生率降为2.7%,3~4小时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4.3%,5~6小时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3.5%,补习7~8小时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升为4.9%,补习8小时以上的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9.2%。
  专家建议,学校首先应该致力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应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运动消耗能量,而不是整天坐在教室里写作业;教师、家长要减少对孩子的说教,尤其是家长,应提早接受孩子的成长。
  两成中小学生想过离家出走
  该普查在离家出走率一项中显示,24.6%的中小学生曾想过离家出走,男女生报告率分别为23.7%和25.3%,无明显性别差异。专家们发现,离家出走意念与和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处境呈显著负相关,即有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学生,不太可能会产生离家出走的意念。“就像你一个人在路上走,很多人在看,你走着走着就会不自在,从心理学角度看,独生子女心理有先天‘缺陷’。”
  傅宏认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与父母之间关系好坏有极显著的关系。中小学生的父母关系极为重要,父母关系越差则儿童越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父母关系从和睦到离婚不同水平中,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依次为2.9%、5.2%、8.7%、7.4%、9.3%和4.4%。总的来说,父母关系差会直接导致儿童产生心理问题。大学生受父母关系影响较小,心理问题发生率与父母关系无显著关系。
  “暴力”孩子多有心理问题
  与人打架次数多的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概率高。在中小学生中,从不与人打架的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3.5%,打过1次的为5.2%,打过2~3次的为6.3%,打过4~5次的为13.5%,打过6次或更多的则高达17.7%。结果显示,攻击和暴力倾向儿童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更高。
  “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慢慢没人愿意跟他玩了,他就慢慢会改变。”傅宏说,“儿童在欺负与被欺负的环境,比学习知识重要的多。”
  众说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亟待关注
  为什么这类事件屡见不鲜?难道只是教育的弊端?在我看来,我们一直关注孩子知识、品德的塑造,却很少关注他们的内心。他们是温室里的花朵,得到了很多的呵护,但是却很少被关注内心的需要。现在斥责教育体制,不若在教育中多去深入学生的内心。
  强烈要求教育部从小学三年级增加生命科学:内容包含对生命的形成、理解 以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在成长中面临的困惑以及难题时如何调整心态等等。
  ――孙建霞 北京市昌平一中教师
  教育应该更人性化
  教育要更人性化,要尊重学生,学生幸福健康的成长,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我认为孩子们在成年前的心理不管怎样都是脆弱的,需要的是理解、尊重、沟通、理性的惩罚,而不是羞辱。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更要关注教师们的心理健康,要呼唤生命的教育,抛弃刻板的灌输、说教。
  ――左娅 北京市海淀区学生家长
  专家建言
  心理教育不可忽略
  孩子自杀的原因,与孩子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家庭教育也有关系。“对于像小颜这样品学兼优的孩子,通常自尊心过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往往会过于夸大体罚的后果。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教师、家长尤其要注重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不能因为孩子学习好而忽略心理教育。
  对于孩子的教育,仍要以尊重为基础,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孩子因材施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庭,教师、父母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心理动向,不能只一味要求孩子的成绩。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并在校内增加安全保障,防止孩子在学校因玩耍而受伤。
  ――青少年法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
  域外经验
  在美国,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由专门的学校心理学家承担。他们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两方面都受过专业的训练,努力将教师、家长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士联合在一起,保证每一个孩子在一种安全、健康、充满合作精神的环境下成长。他们工作的最高准则之一,是尊重每一个孩子的隐私。
  文/本报综合整理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电话:010-&&|&&&&|&&
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教育部直属
你所在省市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本科提前批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引起青春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引起青春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引起青春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春期心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