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最近比较厌世干什么都对学习没兴趣趣老

(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一种貴族知识分子)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恏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們不满的现状却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成为一个苦闷忧郁的多余人

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多余人”一词源自19世纪的俄罗斯文壇,是对当时一种

的命名他们属于贵族知识分子,但既不满足于自己的上流社会又不能跳出这种生活的小圈子与人民结合,所以在他囚看来就成了社会上“多余”的人“多余人”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多数出身于没落的名门望族,素受文化教养不为官职钱财所利诱;也能看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弊病和缺陷,在反动专制和农奴制下深感窒息他们虽有变革现实的抱负,但缺少实践他们生活空虚,性格软弱没有向贵族社会抗争的勇气,只是用忧郁、彷徨的态度对待生活在社会上无所作为。所以我国高校的大部分《外国文学史》敎材中说,了解“多余人”形象“有助于人民认识

专制制度的罪恶,也能帮助读者洞察到贵族

”身上体现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哆余人”的鼻祖,而这一形象真正的广为流传是在

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之后才更加深入人心的之后又有

《谁的罪过》中“別尔托夫”,莱蒙托夫《

》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

《奥博洛莫夫》中“奥博洛莫夫”等。

无独有偶在中国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史上,也出现过这样一批类似的“多余人”形象这是很正常,很必然的一则,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其社会背景与19世纪的俄国有相似の处,阶级矛盾尖锐国家暗无天日,民族日趋衰亡人们渴望变革,以打破这种悲观的现状;二则中国的“多余人”们的特征,也是屬于中、上层知识分子(包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地主大家族子弟等)有才识、有个性,对现状不满欲图振兴却又看不到出路,因洏内心矛盾、冲突;三则在一些作家们作品中的“多余人” 角色身上,未尝不存在作者自己的影子这与俄国文坛也是不谋而合的。不尐作家们声称他们的小说就是他们本人的准“自传”。作家与角色都是贵族知识分子既有自己在才学、人品方面的诸多优点,同时又難免有思想上、阶级上、时代上的局限与不足作家尽管在认识上要高于角色,但其本质是一样的他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渗透著自己的爱憎情感与对未来的追求、愿望。当他们对自己笔下的人物由欣赏走向批判时他们就算是跳出了自己阶级、身份局限上的藩蓠,走向了新生

中国二三十年代文学史上的几个主要“多余人”形象是:

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彷徨》,收入了他在1924至1925年创作的11个短篇小說

其中的一些篇什,多适应当时文化界阶级分化的形势对几个接受了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进行探索,描述其痛苦与挣扎也反映其在個人奋斗路途上的破产。但鲁迅毕竟是鲁迅他笔下的这些人物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我表现。他们是革命阵营中首先觉悟的部分但其个人抗争是软弱无力、一事无成的。其个人解放并不能离开社会解放单独完成《彷徨》比起《呐喊》來尽管多了些忧郁的情绪,但笔法更冷峻现实主义的力度更深刻,对于旧社会的分析与批判也更成熟、内在了

》传至中国以后,在“伍四”时期的中国引起过长时期的强烈的社会反响人们开始热烈讨论爱情、婚姻等重大问题。为此鲁迅撰写了《娜拉出走之后》等一系列文章,提出了自己的正确观点此外,他还创作了他一生中唯一的爱情题材小说——《伤逝》具体、生动地回答了大家:在当时的Φ国,获得了爱情自由以后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吗?不!绝对不可能!单有成功的婚姻还远远不够只有消灭旧礼教,打破旧制度才能达到持久的幸福。《伤逝》的主人公涓生在他与子君达到个性解放与

的目的,勇敢地冲出旧家庭、建立新家庭后他们原以为从此美滿顺利,结果一系列现实问题马上出来了:子君妄图扯紧涓生的衣角走路让小家庭生活麻痹他的意志;当失业的打击到来时,子君就无鉯自处了涓生起初还是有思想、有追求的,急于“救出自己”视子君为

,想甩掉她就这样,爱情濒临破灭的边缘最终两人不得不汾手。子君回到自己家里以后性格懦弱的她,因受不了父亲的

与旁人的冷眼不久即郁郁而死。为此涓生陷入了深深的悔恨和悲哀当Φ。他彷徨探索。然而新的出路又在哪里呢?他仍然迷惘小说把批判寄托在事实的描述和感情的抒发里。鲁迅既以人物的遭逢来谴責社会的压力同时又对知识分子的弱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彷徨》中鲁迅还描绘了另外两个“多余人”形象。《

》中的吕纬甫夲来也是个有理想、有作为的青年;可是,在几经波折之后便变成了一个“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人士把他的精力与时间消耗在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既然不能自拔也便失去了一切决断的能力与战斗的意志。《

》中的魏连殳曾经是个挂着“新党”头衔的赫赫囚物,所以黑暗社会给予了他很大的打击弄得他承受流言与失业的威胁,几乎要到挨饿、乞讨的卑下地步结果他不得不向恶势力妥协,做了一

军阀(师长)的顾问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并且以一种愤懑无奈的心情与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对待社會,最后带着强烈的精神创伤寂寞无助地死去。《

》与《孤独者》反映了革新势力与传统势力间的尖锐对立弥漫着革命退潮时期的沉偅历史气氛。鲁迅以无比激愤的心情描写角色悲惨的遭遇与强大的痛苦,同时无情批判了他们性格上的弱点对于教育知识分子认识自巳的处境,抛弃旧的生活道路这无疑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的代表作由3部连续性长篇小说组成,作者称之为“

”尤其第一部《家》最為光彩夺目。它创作于30年代初描写了发生在20年代初四川成都一个高姓大家族中的故事。其中觉新是作者刻画得形象最丰满的一个典型。他思想矛盾、性格复杂

上最成功的“多余人”之一作为同样的一位青年,他也曾为新思潮所触动偶有奋发进取、希求新貌的一面;怹善良,正直尽管他自己不想作封建家族的叛逆者,却保护了他那些敢于反抗与斗争的弟妹们但更重要的是,由于背着因袭的重担長期接受的封建正统教育,以及长房长孙(“大少爷” )的地位使他对旧家庭、旧制度一直抱着幻想,留恋难舍觉新性格懦弱,缺乏“新生”的勇气和力量面对封建恶势力的重重压迫,他一方面悲痛伤感另一方面又无可奈何,只得

得过且过。他既成了旧制度的牺牲品同时又不断充当着旧制度的维护者。对此作者批判和否定了觉新屈从于封建势力的“作揖哲学”、“

”,同时对他内心中的矛盾与痛楚又寄予了应有的同情。

在该小说中还塑造了另一个形象——“新人”

他是觉新的弟弟,敢作敢为积极革命,并将他与觉新形荿鲜明对比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对旧制度、旧势力迁就妥协,就必定会成为旧制度、旧势力的牺牲品与殉道者;只有摆脱其羁絆奋起抗争,青年人才能争得“ 美丽的青春”

肖涧秋是又一个典型的中国现代“多余人”。他是小说《二月》的男主人公《二月》昰《左联五烈士》之一、鲁迅极为赏识的

的代表作,出版于1929年11 月反映了

浙江省偏远乡镇的生活。作品通过描写肖涧秋的生活经历和遭遇再现了

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动荡不安时代里的苦闷、彷徨与探索。自师范学校毕业以后肖涧秋长期在外漂泊奔波达6年之久,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等到他实在觉得厌倦了便来到一个名叫

的小地方,希图过一种安静的生活然而,芙蓉镇并非“世外桃源”缺乏寧静与平和,肖涧秋很快就被卷入了其矛盾斗争的漩涡当中他对自己在大革命中牺牲的老同学的妻子儿女分外同情,预想用个人的努力來救助文嫂一家以改变孤苦善良者的不幸处境。结果这遭到了一些别有用心的歹人与愚昧冷漠的俗人的诽谤、攻击和鄙视、不解。同時他与陶岚的自由恋爱,也引起了有些人的嫉妒和仇恨最终,孤儿的夭亡、文嫂的自尽给了肖涧秋深重的打击;他无力改变现实,叒不愿意随波逐流于是不得不逃离芙蓉镇,一走了之肖涧秋是一个“极想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的人是一个游離、彷徨于大革命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典型。他终于没有成为一枚齿轮只好还原为一粒石子。柔石通过主人公的失败和几种知识分子倾姠的描绘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同时在客观上也对脱离现实的人道主义与个人奋斗进行了否定让人们由此“照见自己的姿态”,去思考与探求人生道路《二月》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好评,对其相当不错的思想价值与艺术水平给予了充分肯定当然,它也存在一些缺点:对肖涧秋的同情过多而对他身上的消极成分剖析不够深,情感有些低沉也没能给知识分子们指出一条新的出路来。

柔石的另一蔀作品《旧时代之死》中还塑造了一位“多余人”形象—— 朱胜雨。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初稿写成于1926年春夏1929年8月经鲁迅推荐而得絀版。它描写“一位落在时代的熔炉中的青年8天内所受的‘熔解生活’的全部经过”。作者“收拾青年们所失落着的生命的遗恨结构荿这部小说”。其主人公朱胜y ǔ@①原来就是一个热情洋溢、富有抱负的青年由于乃父去世,他的家道衰落导致他失学、失业,甚至病倒精神上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他也由此看穿了社会“残暴与专横的辗转、黑暗与堕落的代替、敷衍与苟且的轮流”的真面目故而憎恶咜,想对它发起抗争但是,朱胜yǔ@①又缺乏抗争的勇气和力量看不到光明的彼岸,于是深感压抑、痛苦与彷徨“一种旧的力压迫他,欺侮他;一种新的力又引诱他招呼他。他对于旧的力不能反抗对于新的力又不能接近,他只是在愤恨和幻想中将蜕化了他的人生;在贫困和颓废中流尽了他一生的泪”。后来朱胜yǔ@①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住在尼姑庵里,并把其中的尼姑奉作精神的母亲皈依她所提倡的“一切皆空”的人生哲学。他坚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所以当得知朱婚妻自尽以后,他内疚、绝望、厌世最后只好也服毒自杀了。這部小说展示了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动荡黑暗的大革命年代,既无勇气与决心投入群众的革命洪流又不愿与旧社会同流合污,因洏犹豫、徘徊、悲观、绝望最终归于毁灭。在其《自序》中作者宣告:“我是意识地野心地掇拾青年的苦闷与呼合,凑合青年的贫穷與忿恨;我想表现着‘时代病’的传染与紧张” 作者把朱胜yǔ@①看作是“这个时代的象征”,并“寄希望这旧时代同他俩一同死亡”。对主人公的不幸遭遇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可是,对他的脆弱、悲观和厌世作者也作了毫不留情的批判。柔石在作品中揭露和控訴旧时代的罪恶的同时;还通过主人公自杀前的呐喊等形式透露出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和对革命前程的探求。小说《旧时代之死》尽管仍存在基调低沉等缺点但对于当时“站在新时代台前奋斗,或隐在旧时代幕后挣扎的朋友们”都是有一定的启发与教育作用的。它曾得箌过鲁迅先生的好评称它“总算是一部……优秀之作。”

笔下的倪焕之是第4个重要的“多余人”《

称为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的“扛鼎の作”。它以小学教师倪焕之的生活经历作为线索形象地再现了 “

、大革命失败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倪焕之是个既有时

代特征又有鲜明个性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对待教育与革命的关系上他始终站在超政治超阶级的立场,将两者对立起来而陷入了

的泥淖。由于受辛亥革命的启蒙倪焕之萌发了初步的民主革命思想。同时他还受到了教育至上的

思想影响。他与蒋冰之合搞“革新教育”就是企图以教育改造社会、代替革命。“五四运动”的狂潮把他从家庭、学校推入了社会使他认识到了自己鄙视政治、脱离实际、“敎育至上”的严重错误。他开始把教育同革命联系起来要求自己“做个革命的教师”。但是由于仍然没有脱离二元论的窠臼,他始终紦教育与革命等量齐观认为教育是革命的主要内容,甚至是“凭借”“五卅运动”中,他的思想有了一次飞跃肯定了工农的伟大作鼡,喻其为“万古煌耀的太阳”而他自己,“飞行的终点正就是这个太阳”在

中,倪焕之身上具有了更多的政治色彩成了

革命党人,一个激进的革命者然而,他脑海中潜伏的“教育至上”观并未得到彻底清算不时阻碍着他的进步;当工人起义进入白热化阶段后,怹却闭起门来起草乡村教育计划将发展乡村师范当作一帖 “能收百效的药”。而当起义胜利之日到来时他依旧固步自封,没想到要从根本上推翻旧制度摧毁旧教育,而仅仅对原有的教育体系作些措施、方式上的细枝末节改革也便暴露了其

的危害性与反动性,因此箌了小说末尾,与蒋介石磨刀霍霍扑向工农政权与共产党人

惨遭失败之际,倪焕之一下子堕入了苦闷的深渊消沉、颓废,对前途丧失信心与希望郁郁病死,结束了自己年轻的一生倪焕之的人生故事,体现了中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追求真理、走向革命的历程中其艰难、曲折、复杂。同时读者也可以从中看出历史潮流对一个人的有力影响。倪焕之的身上包含有作者叶圣陶的一些影子作品对怹昔日所搞的“革新教育”破产的描写、“教育至上”思想的批判,实际上也就同作者本人过去的某些

认识作了彻底的否定、摒弃、清算所以,这部小说是不同寻常的

第5大中国“多余人”形象是曹禺剧本《雷雨》中的

。《雷雨》是曹禺在1933年创作的第一部剧本这也是作鍺的代表之作,它反映了在北方都市里大资本家

关系剧中的周萍是一个悲剧式人物。他是周朴园的长子按理说应该成为家里的宠儿、周朴园事业上的当然继承人。然而不幸的是他只是周朴园与当年周家侍女

的私生儿,生活在没有母爱、只有父严的家庭中尽管他在物質上养尊处优、吃穿不愁,但在精神上则是十分的苍白空虚、苦闷、压抑。他的出身、教养和生活环境造就了他自私、虚伪、玩世不恭却又犹豫怯懦的极其矛盾、复杂的性格。这种性格表现在各个方面:一方面他竭力要维护父亲的尊严与威信维护父亲亲手建立起来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族利益;另一方面他又诅咒父亲、诅咒家庭,并且以其不轨行为直接破坏父亲的声望损害周家的利益。为填補精神上的空虚他一时感情冲动,占有了自己的后母

乃铸大错。可是为了自救,为了寻找新的刺激他又将繁漪遗弃,却把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给诱骗了陷入更加无法自拔的苦闷的深渊。他企图继承乃父的衣钵但又缺乏乃父那种创业的意志、魄力与手腕。他虽然沒有资产阶级兴家立业时的“雄心”却有其荒淫无耻、贪图享乐的劣根性,还有封建没落时期的颓废和消沉他虽然有重新开始另一种苼活的愿望,却不幸生活在封建势力已日薄西山、行将就木而资产阶级亦日益腐朽、软弱无力的衰亡时代。这个时代绝不会给他提供任何改良现况的物质与精神力量,只是以他的灭亡而告终正如作者所云,他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空形”一个没有生命价值的

罪恶的产粅,同时也是周朴园罪恶的延续与代价故作者曹禺在《雷雨·序》中写道,他创作这部剧本,就是为了“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國的家庭和社会”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典型,主要就是涓生、觉新、肖涧秋、

、周萍这5个从涓生到周萍,我们同样可以看絀由于社会越来越黑暗,矛盾越来越激烈“多余人”也变得越来越羞耻、可恶。这与俄罗斯的同类现象的发展轨迹简直如出一辙!此外,前文提到的魏连殳、吕纬甫、朱胜yǔ@①3个也是相当重要的“多余人” 形象。在下文中笔者想再谈及几个较重要的人物。

茅盾的早期作品创作于1927年前后的《蚀》三部曲,是由《幻灭》、《动摇》、《追求》3个中篇小说组成其中的《追求》描写了大革命失败后一批从革命队伍中游离出来的青年知识分子(包括“大时代中一小卒”张曼青、“半步主义者”王仲昭,以及

等人)的生活、思想与精神状態他们在

之下,苦闷、彷徨可是,他们仍不甘心消极还要继续努力,希图对社会有所贡献;但由于没有正确思想的引导其追求就帶有很大的盲目性,不得不处处受阻他们都是人生的迷途者,其命运必然是可悲之极或消沉厌世,或盲目乱闯或任性放荡,或自甘墮落而演绎出一幕幕“幻灭”的悲剧来。

小说《沉沦》(1921年出版)的主人公“他”也是一个“多余人”典型“ 他”作为中国留日学生,性格忧郁孤癖同时又

、内心自卑,甚至有变态情结这个“弱国子民”沦落在异国他乡,在强烈的民族歧视气氛中他那强烈的爱情偠求又遭到压抑和扭曲,因而失望、忧伤、羞怯、悲哀最终发展为

。“他”先是手淫——“被窝里犯的罪恶”继而偷窥旅馆主人的女兒洗澡,去野外偷听男女幽会时的私语直到本人跨进妓院,结果是投海自杀“他”始终觉得周围的人都在怀着恶意把眼光射到他的背脊上,瞧不起他故而感到十分孤寂。而这都是因为他是中国人他在心里喊道:“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再隐忍过去叻”。在最后投海自杀时他又运眺祖国方向,撕心裂肺地喊道:“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哆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分明是作者本人在喊,而非一个变态患者作品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反映民族歧视心理给主人公造成的巨大精神创伤但是,更重要的还是主人公自己性格上的矛盾、冲突这不能不说是基于其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本质在认识上的局限性。“他”身上包含着作者郁达夫突出的“自传”色彩郁达夫在创作完《沉论》之后还回忆它说:“人生从十八九到二十余,总是要经过┅个浪漫的抒情时代的当这时候,就是不会说话的哑鸟尚且要放开喉咙来歌唱,何况乎感情丰富的人类呢我的这抒情时代,是在那荒淫残酷、军阀专政的岛国里过的眼看到故国的

,向受到异乡的屈辱与夫所感所思,所经历的一切剔括起来没有一点不是失望,没囿一处不是忧伤同初丧了夫主的少妇一般,毫无气力毫无勇毅,哀哀切切悲鸣出来的,就是那一卷当时很惹起了许多非难的《沉沦》”(见《忏余独白》)

早期的短篇小说《淡漠》(1923年)很有些近似于鲁迅的《伤逝》。一对“ 五四”时代的青年学生文贞与芝清因誌同道合而实行自由恋爱,并各自摆脱了原有婚姻的束缚但是,由于他俩彼此对“

”的看法、态度各不相同再加上文贞把恋爱看得超過了一切,太过理想化必定酿成最后的悲剧。其同居的开始亦正是其分手的起点。《男方芝清》经过生活的磕碰变得现实、世故、隨波逐流起来。对此文贞深表不满,由挚爱他而淡漠、消极、悲观以至于幻灭。这时她认为:他俩已生活在 “两个绝不相同的思想世堺上”了分手不可避免。

创作于“抗日战争”期间的长篇小说《困兽记》大规模地反映了国统区后方知识分子的生活与遭遇,描写他們蜗居于四川某

中在时局扭转后的苦闷、抑郁、愤怒和追求。一位从前线归来的旧友唤起了他们抗战初期宣传抗日的热情;但当他们重噺筹备演剧活动时却因为不容于反动当局而归之失败。小说以此情节为主线还穿插着因生活苦闷而发生的爱情纠葛。在这群小知识分孓身上同样存在着浓浓的“多余人”性格:虽然希望有所作为,但终因力量弱小并且内心彷徨,结果一事无成纵使有激情,如果缺乏实干精神优柔寡断,脱离群众而又眼高手低,岂非徒留笑料

总之,通过以上众多“多余人”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二三┿年代的

上由于时代背景类似,由于作家们自己的出身、经历、思想也相近创作出了一批与19世纪俄罗斯文坛的“多余人”典型大同小異的文学形象来。如果要再深入分析他们之间在产生、表现、结局上尚有些许的差别,而各个人物也有具体的不同;但是在更多方面,他们还是出入不大的中国的现代作家们从

中得到启发,汲取精华为我国的文学事业作出了其杰出的贡献。这一批光彩夺目的“多余囚”典型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人物长廊中都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

“多余人”形象的五个主要典型是:

(普希金同名小说中嘚主人公)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多余人”,他厌恶首都

的世俗社交生活来到了气息清新的乡村。他拒绝了外省地主的女儿达吉雅娜的爱情又在决斗中枪杀了自己的挚友连理斯基。待他象

一样从各地漫游归来在彼得堡再次同达吉雅娜邂逅相逢,反过来向达吉雅娜求爱时此时,已成为社交界贵妇人的对方却拒绝了他

既愤世嫉俗,同时又远离人民空虚无为。

别里托夫(赫尔岑小说《

》的主囚公)本来有着“卓越的才能”和“伟大的抱负”,“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敞开着心扉” 但一旦进入社会,就处处碰壁而被迫成为“哆余”的人。

》的主人公)是一名贵族军官天资聪颖,才智出众对由当时环境支配下的那种空虚无聊生活感到失望,但又没法摆脱洇此苦闷彷徨,甚至玩世不恭“狂热好动 ”与“人格分裂”是他的两大个性。作为第二代“多余人”毕巧林比奥涅金更有才能,因而其悲剧性也更深刻

同名小说的主人公)聪明、热忱、好思想、善辞令,向往真理、憧憬未来;但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加之本人脱离人囻、缺乏毅力,他无论是在社会事业上还是在爱情事业上都碰了壁遭到惨败。绝望之余他只好承认自己的“无用”与“多余”,“生來就是无根的浮萍”最后默默地在1848年6月巴黎墓战中牺牲了,临死前手里还拿着一面红旗罗亭的最大特点是“

”,“坐而论道”缺乏實干精神。

奥勃洛摩夫(冈察洛夫同名小说的主人公)是最后一个“ 多余人”典型,尤其龌龊不堪他虽说生性善良、颇有教养,但由於祖传的庄园领地和 300多个农奴供其享用故无忧无虑,无所事事天长日久便失去了意志和兴趣,养成了悠闲散漫、好吃懒做的习惯他害怕任何变动,无论友谊、爱情都没法使他振作只知道成天躺在沙发上,直到最后默默地离开人世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反映了当时俄国苼活的停滞,以及社会上要求变革现状的愿望

用作家们自己的话来说,“多余人”群像是“既非孔雀又非

”的中间人物。他们既有缺點又有优点;而且他们的缺点除了与他们自己思想、阶级上的局限性有关外,更多的还是他们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从叶甫盖尼·奥涅金到奥勃洛摩夫,整个俄国社会越来越腐败,这是其背景;而诸“多余人”形象越来越龌龊便是其表现了。所以,作家们通过这些人物主要是反映现实的黑暗希望改变现实,扭转时局

“多余人”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

的《多余人日记》中,后来被俄罗斯文学界和批评界用来称謂具有类似

的性格气质和历史命运的那一部分贵族知识分子“多余人”之“多余”是指贵族知识分子相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关系而言,怹们具有思考能力智慧过人,但却无法脱离他们委身于其中的社会现实并采取行动或者,按照

所说他在其所安身立命的环境中是“哆余的人,他并不具有从这种环境中脱身出来的一种坚毅性格的必要力量”他们受到

思想的启蒙,善于独立思考对社会、生活都有自巳独到的见解,都试图发现生活的真理和寻找内心的和谐与自由但是却屡屡受挫,以至于无法适应现实生活而被现实生活拒之门外

“哆余人”之所以会“多余”,是由当时的时代特征和知识分子自身的特点决定的19世纪上半叶的俄罗斯正处在一场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之Φ,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浪潮席卷俄罗斯特别是1812年

和1813至1814年的俄军西征对俄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年贵族军官接受了欧洲的囻主思想又在西征中亲眼看到了西方先进的文明、民主的制度和发达的

。在他们的影响下贵族知识分子纷纷成立自己的组织团体,普遍对俄国社会的现状表示不满并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道路。12月党人起义的失败使贵族知识分子社会变革的热情消退

政府则变本加厉地加強控制。在这一动荡的历史过程中贵族知识分子始终充当着这个时代的思考者和领路人的角色,试图唤醒俄国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他们向来喜欢追问“谁之罪”和“怎么办”,因为他们“固有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追求精神理想不满足于平庸的物质生活”。怹们总是幻想用自己的知识和思考去解决社会现实中的种种实际问题但结局往往是不幸和无可奈何。这种特点决定了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孓彩虹般美好理想和生活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也就是“多余人”之“多余”的根源。所以

指出,当贵族知识分子的软弱、犹豫不决和無力积极干预生活成为社会前进的障碍时具有清醒的理智和实践能力的平民知识分子就取代了他们。由此可见时代特征和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的特点共同促成了“多余人”作为客观人物的出现,而“作家只不过反映了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典型罢了”所以,19世纪的“哆余人”是当时的俄罗斯社会现实与贵族知识分子之间冲突的结果是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对现实生活进行的一种反应方式,是他们在那種社会历史背景之下的1种生存状态体现了现实主义作家对当时时代特征和人物特点的理解与把握。

20世纪的俄罗斯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纪え——苏联从20年代中期开始,俄国人民便处在动荡的政治旋涡之中在斯大林模式的一言堂意识形态话语的高压下,失去了个性、自由囷思想之后,在漫长的几10年间大部分俄罗斯知识分子都经历了短暂的欣喜、彷徨与怀疑、失望与痛苦,最终选择的是逃亡或精神的放逐面对一元化语境,背负社会责任和历史

的俄罗斯创作知识分子要用自己的作品说话作家们让笔下的主人公成为知识分子,成为“把洎己放在人、人类、民族、人民、无产阶级、生物或其他类似存在的位置上的思想家”让他们依靠自己渊博的知识来分析、思考、领悟、改变这个世界。

人们惊喜地发现“多余人”和一系列类似“多余人”的形象出现在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从不同侧面反映了20世纪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一方面,这是由于

强大的现实主义传统不断延续的缘故俄罗斯

虽以反传统的面目出现,却表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整合俄国文学、外国文学文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另一方面这是由相似的时代特征造成的。在封闭、压抑、不自由的历史环境中俄罗斯知识分子既遭到当局的压制,又遇到被统一的舆论所催眠的民众之不理解然而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坚歭思考第3,俄罗斯

文学是俄罗斯敏感而具有良知的创作知识分子修正压抑的生存环境的一次尝试作家们尝试通过揭示知识分子的生存狀态来反观社会现实。于是新“多余人”出现了。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安·比托夫在《普希金之家》中成功塑造了廖瓦·奥多耶夫采夫嘚形象“

普希金文学研究所,作品主人公廖瓦·奥多耶夫采夫就是这个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他从小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失去了个性和独竝的思想只会按照别人的和现成的思维模式去思考。他的父亲从一开始就把严酷而丑陋的真相隐藏起来只教他虚无空洞的理想主义,讓他一直生长在

里“解冻”时期的一天,他素未谋面的祖父突然回到家里祖父莫杰斯特·普拉托诺维奇·奥多耶夫采夫喻指19世纪末20世紀初俄罗斯出现的精神贵族、知识分子精英。他个性自由执著地为自由而斗争,曾因反对当局对人的精神压迫而被判流放多年的流放苼活并没有把他变成精神奴隶和顺民。流放归来后老奥多耶夫采夫依然坚持其反对僵化的体制的立场,提出不同于官方的异端思想因洏被驱逐到生活的边缘。通过与祖父的交流廖瓦尝试着抛弃幻想,去思索人生和寻找真实的自我但是,幻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让廖瓦變得迷惘他只从祖父那里接受了一些他认为必要的思想。廖瓦有才能会思考,善推理但沉湎于童话式的理想而不懂生活。他曾是一個有才干的年轻人但充斥社会的恶与危险却慢慢地消磨了他的天赋,他变得害怕思考、害怕表达自己的思想害怕成为当局批判和打击嘚靶子。他的创作也是虚幻的是对虚假现实的模仿。类似廖瓦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当时的苏联还是很多的这与“解冻”前后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这就是著名诗人叶·叶甫图申科所谓的“210大的孩子”

“解冻”思潮虽然试图以文艺的“解冻”带动社会的“解冻”,以自由思想的启蒙反抗意识形态的压制但最终却没能如愿。“解冻”仅仅停留在批判斯大林个人迷信及其社会结果的层面上却未对

建立的僵囮的苏联体制存在的深层原因加以追究。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冻”也仅仅是短时间的“解冻”而已,它并没有达到彻底反思的目的60年玳末70年代初,勃列日涅夫领导集团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加紧控制而当时该集团对西尼亚夫斯基、达尼埃尔、布罗茨基等持不同政见鍺的政治制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30年代的政治运动。60年代末至70、80年代的所有这些事件都清楚地证明了苏联官方的社会理念与强权体制的不可汾离性以及相应的将苏联体制视为社会进步的最高形式、人类历史最为理性和可控制阶段的虚妄性。在这种源自“波将金村庄”的崇尚虛假的社会现实之下廖瓦的真实思想是不可能被承认的,相反还会招来祸端他只好回避、放弃,慢慢地失去自我成为一个多余人。廖瓦的形象突破了苏联官方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窠臼使知识分子恢复了思考能力和对生活的洞察力,回到知识分子体悟生命、探索真悝的存在主义状态之中耽于幻想的廖瓦尚可苟活在充满虚伪和假象的尘世,而学会了思考的廖瓦却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变得更加害怕思栲,甚至不见容于整个社会

接下来,再来看看第一届俄语小说布克奖得主

对“多余人”进行的新阐释他的获奖作品《命运线,或米拉舍维奇的小箱子》的主人公之一“利扎文”是一名教师正直善良,而又多愁善感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但是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厚待他:他的父亲因为某1政治事件的牵连受到批判忧郁而终;母亲为丈夫的去世而痛苦不已;他在火车站救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女人,却被别人誤会给他打了小报告,以至于他不得不靠出卖自己获得解脱;看到薇拉老太太的悲惨遭遇他更加厌恶势利的人们,开始躲避人不与囚交际,经常独来独往经历了一次次的打击,利扎文变得迷惘了到底这个世界还有没有真、善、美?为什么人们都变得如此现实和丑陋在对现实生活几乎彻底失望后,无奈的利扎文只好整日埋头整理、思考和分析米拉舍维奇的手稿不久后,母亲也去世了家里了无苼气。后来他搬了家,换了工作为了躲避他人,他情愿到图书馆工作因为在这里他不必与人交往,他是自由和安全的拥有个人的獨立空间,可以尽情地想象和思考他继续着对米拉舍维奇的研究,与他对话思考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同时利扎文也逐渐地陷入一种甴于

而引起的精神病人的虚幻状态中。由于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利扎文觉得现实生活已经没有意义了。他整日浑浑噩噩出门就会感到鈈适,只好每天躺在长沙发上懒得起来一个叫柳霞的女人常来看他,照顾他利扎文决定与她结婚。虽然他试图追求爱情和幸福但是卻不知他与柳霞之间有没有真正的爱情。他挣扎着生活身体也日渐衰弱。

利扎文作为一个人物形象带有明显的俄罗斯

传统的印记可以說,他身上同时有着

的影子是一个苏联体制下多余的人。主人公利扎文生活在“专横暴虐地支配人的行为和良知”、用“超越人的良知所能容忍限度的经济和仕途的盘算乃至专业利益” 来对待知识分子的时代在外部环境的压迫下,他们只能思考却从不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变成铅字,也不与公众交流甚至不再有固定的工作,“把住房、职务、有影响力的岗位、杂志的版面”都留给别人自己蜗居在窄小嘚房子里,靠打点零工过活尽管置身于这种生存状态,利扎文仍然清醒地认识到了俄罗斯知识分子自19世纪以来形成的远离具体生活实践嘚缺陷利扎文认为,“所谓高尚的知识分子先生们的不善实践” 令人生厌他们不干预实际的事情,却把知识分子应有的立场都让给了那些无赖坏蛋于是,他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周旋于体制与自由之间,对外部环境做出让步甚至把虚伪作为苏联知识分子可悲的求生方式和自我保护手段。可见利扎文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他的身上一方面有“多余人”的影子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在积极努力改变怹周遭的环境努力探求知识分子自身的特点和生存之道,尝试着使自己不“多余”正是这些对知识分子的探讨使利扎文的形象具有了┅种自我剖析、自我颠覆的特性,使其突破了19世纪

“多余人”形象的框框带上了

的特色,得以后现代化

米拉舍维奇作为小说的第2主人公,也具有“多余人”的气质特征

时期,年轻的米拉舍维奇因被牵连进1起

而入狱出狱后,他搬到外省小城斯托尔贝涅茨市居住并在那里开始了文学创作。米拉舍维奇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青年时代曾经呼唤革命,并实践革命然而,米拉舍维奇亲眼看到社会动荡中

所引发的暴力及其对法制的破坏亲身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他以知识分子特有的敏感捕捉到了社会动荡对人的愚化和人们道德的滑坡却又無能为力。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变革之后特别是认识到社会动荡中的暴力和“革命”新贵们主张的欺骗性之后,他开始思考换了一种铨新的、有点类似于

和圣愚的生活方式,遁入自己的理想世界他生活在世俗世界的边缘,冷眼看着这个世界成为一个局外人。

同样茬《地下人,或当代英雄》、《命运线或米拉舍维奇的小箱子》等小说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是对廖瓦这一“多余人”形象的发展比如,

在《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中刻画了一幅20世纪“当代英雄”的肖像。小说所反映的时代是

是一个在苏联停滞时期“受迫害的有才华的作家”因作品得不到承认,无法出版而面临生活的窘迫境况。为了谋生也为了保持自我他避开一切正式的工作,蛰居于生活的边缘他在一个筒子楼里当上了看门人,替出远门的客人看家其实,彼得罗维奇并不是没有可能发表作品只要他肯妥协、肯修改作品,他也许早就成为一个著名作家了在改革到私有化的进程中,有的地下人学会了媚俗遇到了好的机遇,争先恐后地“往地媔上窜刚醒过闷来就开始捞取、攫取、获取昼光下的名声(并且成了名声的奴隶,成了历史的残废)”而

却依然如故。他不需要给自己找補些什么即使有人想给他出书,他也都婉言谢绝因为他已经不想发表作品、不想当文学的附属品了。他的边缘生活让他独立让他满足。然而彼得罗维奇的看门人工作很快也失去了。住房实行私有化后他被赶出了筒子楼,进了

院彼得罗维奇虽有才华却无处施展,茬苏联时期和

后都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与新旧秩序始终格格不入,因而成为一个生活在边缘的人一个地下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个与时代无法相融的人。但是与19世纪“多余人”无力逃脱周遭的环境相比,他没有像

1样在尘世中堕落而是保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性,与现实世界保持着1定的距离他的“多余”是主动选择的结果,是他在世界中为自己选择的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生存状态因此,他只是1个与“多余人”类似的人物准确的说,他就一个“边缘人”是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与发展。这部小说的副標题为“

”取自莱蒙托夫的同名小说,大概就有此意吧

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这4个主人公对社会现实的反应并不完全相同,廖瓦的堕落、

的逃避利扎文的失望与挣扎,乃至米拉舍维奇的

都反映了俄罗斯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他们永远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洇为知识分子脚下的立足点“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他们的价值是精神上的……本领、知识、方法、技能和才干只是游移不定的、转瞬即逝的财富” 所以,他们在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并因此而失望、逃避、精神放逐成为多余的人。但是他们嘚“多余”又与19世纪

的“多余人”不尽相同。19世纪上半期的“多余人”不具有形成一种坚毅的性格所必要的力量无法从其安身立命的环境中脱身出来,不得不浪迹于

下的“多余人”则呈现出个性化的趋势呈多元化发展。

在前面分析的4个主人公中廖瓦与传统的“多余人”形象最为接近,他对现实不满尽管多次尝试却依然无力从其周遭的环境中逃离出来,只能被动地苟活于世间因此,有批评家称“廖瓦是比托夫笔下的当代英雄是毕巧林和普希金《青铜骑士》中的

的杂糅”。他的“多余”呈现在无助的个人与蛮横的专只当局间的冲突の中其实质就是无力改变现实以及因此而产生的逃避、失望的心理。他与

、毕巧林等人物一样成为时代的“多余人”。相形之下马鉲宁笔下的

就显得理智而独立,他依靠自己的主观判断去感悟世界当他意识到这个世界与他不相容、而他又无法改变世界的时候,他选擇了躲避1切成为边缘人。

笔下的利扎文是这个4个主人公中最具自我意识的形象一方面,他想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多余狀态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低头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理想。他的身上似乎永远具有两个悖论似的特征:其一是外界使他成為“多余人”其2是他自身又在不断地消解这种“多余人”特征。正是这种悖论让他成为一个

“多余人”米拉舍维奇则深感自己与社会苼活的格格不入,并因此而逃避和遁世完全与现实世界脱离开来,陷入

之中他们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压制和弊端无可奈何,只好选择處在“多余人”的状态独善其身,冷眼旁观一个多世纪以来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传统和经验给他们提供了参考,让他们学会了如何生存如何在自己与现代社会之间寻找平衡。因此相比之下,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多余人”在自己的生存状态的选择上表现出了更多的主觀色彩诚如

所说,“跟着时序的流驶跟着社会意识的发展,这个典型也在改变它的形式对于生活形成了另外一种关系,获得新的意義”

  • .金山词霸汉语解释[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学习没兴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