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J肾病综合症的治疗有何先进的检查治疗方法

《问题解决的昏眩效应》_精选优秀范文十篇
问题解决的昏眩效应
问题解决的昏眩效应
范文一:比的应用解决问题比的应用解决问题1、 某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3,已知女生有24人,这个班级有学生多少人?2、 西小六(1)班比六(2)班多办宣传报9张,六(1)班办报数是六(2)班的办小报多少张?3、 打一份稿件,单独打,甲打完需3小时,乙打完需5小时,甲的工作效率和乙的工作效率的最简整数比是多少?4、 客、货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相遇时客车的行程与货车行程的比是5:3,已知客车比货车多行了122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15、 甲数乙数的比是3:2,,丙数与乙数的比是3:4,甲数比乙数多400,乙数与丙数的和是多少?16、 某年五月份,阴天比晴天少,雨天比晴天少33,这个月有几天是晴天? 57,六(1)班47、 甲数的32等于乙数的,甲数比乙数少70。甲45乙两数各是多少?8、 园林绿化队要栽一批树苗,第一天栽了总数的1,第二天栽了140棵,这时剩下的与已栽的3棵数的比是3:5。这批树苗一共有多少棵?9、 甲箱有橘子100个,乙箱有橘子80个,从甲箱取出多少个橘子放到乙箱后,甲、乙两箱橘子个数的比是7:11?
10、 学校买了2400本图书,故事书占总数的1,剩下的是工具书和科技书,工具书与科技3比是5:4,又知六年级比四、五年级参加植树人数的和少18人。六年级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
13、纸箱里有红、绿、黄三种颜色的球,红色3,绿色球的个数与黄色4球的个数是绿色球的书的比是2:3,工具书和科技书各有多少本?
11、球个数比是4:5。已知绿色球与黄色球共81个,问三种颜色的球各有多少个?14、 在一家中、日、韩合资的三资企业中,中方和日方的出资比是3:2,中方与韩方的出资比是4:3,如果日方和韩方出资的和比中方多1000万元,那么中方出资多少万元?食品厂计划三天内运完一批粮食,第一天2,第二天与第三天5运了42吨,占这批粮食的运的重量比是4:3,第二天运粮多少吨?
12、 春季植树,六年级与五年级参加植树的人数比是3:2,五年级与四年级参加植树的人数2原文地址:
范文二:应用绩效咨询模型解决绩效问题的案例分析应用绩效咨询模型解决绩效问题的案例分析一、案例在第三季度的绩效考评中,某民营集团下属核心产品工厂F厂长又一次只获得“基本称职”,这已经是今年的第三次了。该集团对下属业务单位负责人的绩效考评分为“出色”、“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五档。一个负责核心产品生产的中层经理仅能获得“基本称职”的绩效,这不能不引起集团Z总的关注。在向Z总提交绩效报告前,人力资源部经理简单回顾了F厂长的绩效问题。F厂长的绩效问题一是不能按时完成生产计划,二是培养基层主管效果差。其实,第一季度绩效考评后,针对F厂长的绩效问题,集团从第二季度起已有意识安排F厂长参加了生产组织、沟通技巧、授权艺术等方面的短期委外培训。为塑造车间积极进取妁文化氛围,集团在车间预算外还特批了5万元文化建设经费,规定用于购置图书供员工借阅,组织员工培训等。甚至,集团Z总还亲任导师开展相关企业文化建设培训。然而,事情不但没有朝着集团所期望的那样逐步改善,反而还有恶化趋势。五年前,F厂长从一名技术工人干起,由生产线组长晋升到车间主任,凭借敢想敢干的工作作风以及卓有成效的业绩,确保了市场快速扩张的供货需求,三年前升任现职。从情感上,集团并不想解聘F厂长。然而,如果不解聘F厂长,那么如何看待F厂长的绩效问题,怎样才能彻底解决他的绩效问题?此外,在向集团2总提交报告前,人力资源部部经理隐约感觉到自己还必须思考另一个问题:公司为帮助F厂长改善绩效所提供的培训为什么收效甚微?二、案例情景扩展作为人力资源部管理者,面对此情此景,您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类似的情景,您是否也屡见不鲜:销售经理为促进销售人员间分享信息,想加强销售人员队伍的团队合作意识,请您提供相关培训课程;生产经理针对频频发生生产事故的现象,提出要力口强生产安全意识培训,请您尽快给予安排,,,,以上管理情景的共性是:将所有的绩效问题当做知识、技能与态度的问题。由此,其逻辑的解决方案必将是:用培训手段来解决绩效问题。传统的培训模式关注的是“人们必须学什么”,然后对学习需求做出响应,给出相应的培训方案,正如案例中所描述的做法。可以看出,传统培训模式的有效性依赖于一个假设前提,即培训活动:绩效提高。培训活动(T)成为影响绩效函数(P)的惟一因素,其表达式为P=f(T)。进一步地分析表明,这一假设前提又至少包括两个命题:一是绩效问题百分之百是因为知识、技能与态度,二是培训能百分之百学以致用转化为员工绩效。然而,传统的培训模式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传统的培训观念限制了对绩效问题思考的深度与广度,正如案例中集团领导所关注的那样,看不到培训因素以外的非培训因素,比如:为什么一年前能完成而现在不能按时完成生产计划?是不是销售接单大大超过工厂产能?生产流程有问题吗?采购流程是否存在供货延误?生产设备是否老化导致生产效率降低?对一线员工的激励机制是否已落后,导致员工生产积极性降低影响了生产率?等等。三、案例分析1.分析工具针对类似的管理情景,要将关注点转移到“人们必须做什么”绩效咨询模式下,培训活动(T)也是影响绩效函数的一个因素,它与工作环境因素(E,又分为内部环境因素Ei,外部环境因素EO)一起共同影响绩效函数(P),即P=f(E,T)或P=f(Ei,EO,T)。因此,要解决案例中F厂长的绩效问题,也要分别针对培训与工作环境(或非培训因素)进行分析,然后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绩效咨询模型(如表1所示)及其诊断技术。2.确认业务需求、运营结果面对绩效问题,主管们极易“就事论事”,首先唤起“培训需求”。然而,如案例所描述的那样,绩效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其实,主管们的首要任务是要探寻更深层次的需求——绩效需求与业务需求,此举旨在从更高层次来分析绩效问题,揭示绩效问题的症结。绩效咨询模型就是以实现业务目标为导向来探讨绩效行为与绩效问题。因此,绝不能将客户的绩效问题直接放进培训的教室去解决。正确的做法是对不能容忍的绩效问题与高层管理者做深入访谈,旨在从实现公司目标的角度来认识绩效问题,有效的操作技巧是反问:“为什么这是不能容忍的绩效问题?”然后,追问:“绩效问题对公司取得哪方面的业务成功造成阻碍?”“造成什么样的阻碍?”“该方面的业务成功还取决于哪些方面的努力与资源配合?”等等。结合案例,我们分别与集团领导、F厂长进行了1个多小时的访谈。现将其中关于“不能按时完成生产计划”这一绩效问题进行的访谈归纳如表2。通过访谈,我们已经将解决“不能按时完成生产计划”的需求由“提供生产组织计划技能”的培训需求转化成了满足“维护客户关系”、“确保市场扩张战略实施”的业务需求(尽管还不够明确,属于“隐性需求”),并进而探寻到了解决该绩效问题的环境因素。3.确认理想绩效与现实绩效及其差距绩效咨询模型的假设是:存在能满足业务目标的理想绩效行为,即要实现业务目标,行为者的绩效必须要在工作中显现出来。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确认出理想岗位绩效。岗位绩效的结构性描述由四个因子构成,即绩效效果、最佳绩效实践或胜任能力、质量标准与工作环境因素。目前,有两种岗位绩效描述模型,一种是描述实现运营成果的最佳绩效实践的绩效语言描述,另一种是从技能、知识及态度的角度来说明实现运营成果的预期的胜任力能力模型。显然,理想岗位绩效模型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访问、观察杰出任职者的工作表现来获取。在咨询实务中,我们一方面访谈了F厂长的直接主管,另一方面还访谈、观察了集团内部其他产品生产工厂的厂长,并应用胜任能力模型来描述岗位绩效。现将与压缩生产周期相关的部分简略列示如表3。4.培训因素分析完成以上操作,我们的成果之一是确认出:(1)实现绩效效果所需的工作实践或胜任能力的相对重要性,程度可分为关键要求、基本要求、最低要求三档;(2)在职员工的现有技能水平,程度也可分为最高、中等、最低技能水平三档。由此,以绩效模型胜任能力与现有技能水平为维度,我们就可得到一个确定培训需求的分析矩阵,如表4所示。在提供培训服务前,必须先确定知识、技能及态度的差距,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何人缺何人补”。显然,并不是所有较低的技能水平都要通过培训加以提高或改善,只有该技能水平在实现绩效效果中为关键要求或基本要求才需进入培训程序。结合案例,我们发现,生产组织计划能力是厂长岗位的关键要求,但F厂长在这方面的现有技能水平已处于中等偏上,不是限制F厂长绩效提高的主要阻碍,不属于培训提高的重点对象;反而是流程设计能力,F厂长的技能水平属于最低水平,需要尽快提高;在领导能力、沟通技巧方面,人力资源部经理的技能水平虽处于中等,但该技能属于基本要求,因此,并不是培训的重点项目。5.绩效咨询结果小结从以上操作过程可知,绩效咨询的难点是确保客户看到的是所有原因,而不是影响业务和商业需求的一两个明显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因此,其核心步骤包括:引导客户将所谓的“培训需求”转化为绩效需求、业务需求,探寻达成业务目标的商业策略;分析业务目标的实现情况,揭示影响目标实现的促进或阻碍因素;从企业中搜集杰出绩效行为者的资料,描述能达成业务目标的理想岗位绩效;分析理想绩效与现实绩效的差距,确认提高现实绩效的努力方向;提出包括针对环境因素、培训因素在内的绩效问题解决方案。结合案例及表2、3、4所示的项目,我们试给出解决方案(节选)如表5。从表5可见,原来的绩效问题能用培训来解决的仅剩下流程再造技巧,而不是案例中所列的生产组织计划、沟通技巧、授权艺术等。四、启示第一,传统培训人员要尽快转换角色成为绩效咨询顾问。传统培训人员认为“我只管有关培训的事”,根据岗位描述与工作规范直接给出培训方案,满足客户提出的培训需求,更多的只是对培训的“输入”负责,而对“输出”即培训转化为实际绩效则显得责任不明了。第二,绩效咨询顾问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转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有效切入点。人力资源开发或培训管理者可借由绩效咨询角色转换成为更高层管理者在提高绩效,实现业务战略方面的合作伙伴。从满足业务战略目标的绩效需求来探求增值服务,将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发展趋势之一。第三,绩效咨询并不专属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特有职能。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应将其视做一个角色,而且角色的扮演者除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包括各级主管。参考文献:1.Dana Gaines Robinson and James C.Robinson:《绩效咨询》,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2.武欣编著:《绩效管理实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阅读详情:
范文三:解决问题(一)——连除应用题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数除法)备课教案兴国潋江明德小学 何花解决问题(一)——连除应用题教学内容:教科书P32例11、做一做,P34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连除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双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正确解答。2、过程与方法: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掌握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教法学法:情景引入法、小组交流的方式等。媒体选择:CAI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
(课件出示)个人实施:1、张燕家养了3头奶牛,每一天产奶31.5千克,每头奶牛每天产奶多少千克?个人实施:分析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又是什么?(生回答)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用到什么运算方法?(除法)能很快地解决它吗?(生答题,然后指名汇报结果,适当给予表扬)同学们表现发非常棒,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用除法解决稍微复杂的实际生活问题!(板书课题)二、新授课:(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谈话:同学们,去过农场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参观一下张燕小朋友家的养牛场。2.情境图(课件出示)(张燕家养了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生回答)能解决这道题吗?生:不能,没有问题。师:你能根据这些已知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吗?(指名填补问题)师:他补充的这个问题可以吗?生:可以。师课件填补问题(二)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1. 课件出示例题11:张燕家养了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每头
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师:“上周”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条件?生:(上周实际是告诉我们“7天”这个隐藏的条件。)师:能一步算出每头奶牛每一天的产奶量吗?生:(不能。)师:那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讨论后说给大家听听!(学生讨论)(讨论后)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汇报:并说想法 )
生:先算1头奶牛一周的产奶量:220.5÷3=73.5(千克)再算1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73.5÷7=10.5(千克)(学生边说,老师边贴)师:请大家看到大屏幕,我们再来看一遍这个同学的想法(课件演示)师:你能根据这两个式子列出综合算式吗?(指名学生上黑板做)列出综合算式:220.5÷3÷7=73.5÷7=10.5(千克)答:每头奶牛一天产奶10.5千克师:这个同学是从先求1头奶牛一周的产奶量,再求1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的思路来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学生汇报,老师贴)随后课件演示第二种:先算3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220.5÷7=31.5(千克)再算1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31.5÷3=10.5(千克)列出综合算式:220.5÷7÷3=31.5÷3=10.5(千克)答:每头奶牛一天产奶10.5千克。3.比较(1)、(2)的异同点。明确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不同,但结果都是求每头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4.小结:分析应用题题意时,我们要弄清楚题目的数量关系,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解答。解答的每一步是求什么,心中都要很清楚。三、自主解决问题:(一)师:大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下面老师就来考一考大家。(先出示题目,再出示答案)课件出示填一填5台织布机8小时织160米布,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方法一:160÷5=32(米)第一步求的是
一台织布机8小时织多少米布?32÷8=4(米) 第二步求的是
一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方法二:160÷8=20(米)第一步求的是
5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20÷5=4(米) 第二步求的是
一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二)请学生独立解决教科书第32页“做一做”中的问题。(课件出示:小毅家上个月的用水量是14.5吨,每吨水的价格是2.50元。小毅家有4口人,平均每人付水费多小元?)P32做一做截图上去,然后出示答案:组织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思考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平均每人付水费多少元?”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1)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2)根据小明的表示:先算出一共要付多少元?再算平均每人水费多少元?列式:2.50×14.5=36.25(元)36.25÷4=9.0625(元)≈9.06元(因为付钱时,一种情况付到角,另一种情况付到分,由于本题水的单价
是2.50元,所以本题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列出综合算式:2.50×14.5÷4=36.25÷4=9.0625(元)≈9.06(元)答:平均每人付9.06(元)提问:每一步求什么?乘除混合的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和整数运算顺序一样,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3)根据小红的提示,先算出平均每人用多少吨水?再算出平均每人付水费多少元?列式:14.5÷4=3.625(吨)2.50÷3.625=9.0625(元)≈9.06(元)方法一:2.50×14.5=36.25(元)
方法二:14.5÷4=3.625(吨)36.25÷4≈9.06元
3.625×2.50≈9.06(元)列出综合算式:2.50×14.5÷4
列出综合算式:14.5÷4×2.50=36.25÷4
=3.625×2.50≈9.06(元)
≈9.06(元)答:平均每人付9.06元。(三)出示课件题目,再出示答案8辆汽车14天共节约汽油360.64千克,平均每辆汽车一天节约汽油多少千克?方法 一: 360.64÷8÷14
360.64÷14÷8=45.08÷14
=25.76÷8=3.22(千克)
=3.22(千克)答:平均每辆汽车一天节约汽油3.22千克。师:通过刚才的解决问题,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解决问题的步骤”。(学生讨论,指名回答,课件出示):解决问题的步骤:1、2、3、4、四、归纳总结:1.请学生说一说收获和体会。2.教师强调: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注意观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
这些问题。每个同学都越来越聪明、能干。六、作业设计:练习六的第1、2、3、题。(课件出示题目)板书设计:解决问题(一)例11:第一种:先算1头奶牛一周的产奶量:第二种:先算3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220.5÷3=73.5(千克)
220.5÷7=31.5(千克)再算1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
再算1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73.5÷7=10.5(千克)
31.5÷3=10.5(千克)列出综合算式:220.5÷3÷7
列出综合算式:220.5÷7÷3=73.5÷7
=31.5÷3=10.5(千克)
=10.5(千克)答:每头奶牛一天产奶10.5千克。阅读详情:
范文四:解决问题(连除应用题)课题:解决问题(连除应用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页例2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0题和第14、15、16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3、通过对连乘、连除应用题的对比,学生进一步理解其内在联系及互逆关系。4、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正确解答两步除法计算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正确解答两步除法计算解决问题。教具准备:教学幻灯片。教学过程:一、 解决简单问题(1)引入:(边说边板书。)“六一”到了,老师买来了6种礼物,平均分给3组同学,每组有2人,平均每个同学能够得到几种礼物?(2)出示礼物,谁能按题目的要求把礼物分一分。(3)你能列出算式吗?(4)汇报。6÷3÷2
6÷(2×3)二、自主探索,解决新问题1、创造情景,引出问题。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同学们排了一个团体操参加表演,请看:(出示例2)谁来提出数学问题。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组织交流,汇报结果。60÷2÷5
60÷(2×5)三、自主解决问题1、请学生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2、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四、练习1、请学生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0、14、15、16题。(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可以不受习题顺序的限制,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哪一个。解决问题时,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2)适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3)组织交流。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2、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除法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五、总结阅读详情:
范文五:应用题解决问题四年级解决问题姓名:
成绩:1、王叔叔从家去县城拉化肥,去时每小时行45千米,用了4小时,回来时用了6小时,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辆旅游车在平原和山区各行了2小时,最后到达山顶。已知旅游车在平原每小时行56千米,山区每小时行34千米。这段路程有多长?3、刘叔叔带640元买化肥,买了16袋化肥,每袋化肥的价钱是多少?4、小东看一本故事书,12天看了84页,照这样计算,小东23天一共能看多少页?5、“国庆”节四(1)班的同学去郊游,王老师一共给他们照了216张照片。一盒胶卷能照36张照片,王老师用了几盒胶卷?6、水果店有苹果60箱,是橘子的3倍还多10箱,水果店有橘子多少箱?7、有3箱毛巾,每箱装12包,每包20条。共有毛巾多少条?8、一本故事书300页。小明打算每天看42页,一个星期能看完吗?9、图书室有故事书98本,上午借出46本,下午还回25本。现在图书室里有故事书多少本?10、同学们抬水浇树。三年级浇45棵,三年级比四年级少浇10棵。三、四年级一共浇多少棵树?11、水果店运来苹果、香蕉各8箱。苹果每箱25千克,香蕉每箱18千克。一共运来水果多少千克?12、一辆汽车3小时运货18吨。照这样计算,这辆汽车从上午8时开始运货,一直到下午5时,共运货多少吨?13、小明有96元,如果给王丽14元两人的钱数就一样多。问王丽原有多少元钱?14、一桶油连桶重180千克,用去一半油后,连桶重100千克,问油和桶原来各重多少千克?阅读详情:
范文六:也谈解决问题与应用题作者:王林小学数学教师 2009年11期长期以来,应用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自2001年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应用题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领域,而是融合于数的运算等教学内容之中,作为解决相应实际问题的有机部分而呈现。这就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相一致,顺应了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潮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应用题的教学改革越来越成为小学数学教育和研究工作者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读了贵刊2009年第4期沈超先生的《从知识形态和载体的角度谈解决问题和应用题》一文,也引发了笔者对解决问题与应用题关系的思考,现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同仁们研究和讨论。一、对应用题教学的分析应用题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语言或文字(有时用图画或表格)表示数量关系并求解的题目。应用题由事件、数据和问题等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所组成,事件和数据通常称之为已知条件,是解答应用题的依据。应用题的“问题”就是指出要求解的未知数量或者要解决的问题的语句,它是解答应用题的目标。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运算知识、认识和积累常见的数量关系方面,在促使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发展思维特别是初步的逻辑思维方面,在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都发挥过显著的作用。正因为传统的应用题在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方面的独特作用,应用题教学一直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自成体系,从简单应用题到复合应用题,从一般应用题到典型应用题,它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都有很强的系统性,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封闭的整体,也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加之缺乏有关理论上的研究,我国传统应用题的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弊端,特别是编排在数的运算之后,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浪费了教学资源;比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呈现形式比较单一,答案确定,条件不多不少,小学生可以按照现成的公式或常规的思路加以解答,剥夺了学生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信息从而抽象成数学问题的机会,不利于他们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忽视了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教学方法往往以模仿为主,“一例一类题,照葫芦画瓢”,过分强调应用题的自身体系,分类过细、教学过碎,过多安排模仿性练习,思路训练模式化,虽然有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有利于计算和推理,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改进应用题的教学,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1978年以来的历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逐渐明确了应用题教学改革的重点,这就是:不断降低应用题教学内容的难度,简单应用题不再人为分类,典型应用题大幅度地简化,有的还要求列方程解答;不断改进应用题教学的方法,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鼓励学生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选择简便解法,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应用题教学改革由繁到简、由单一的算术方法到算术与代数方法灵活运用的基础上,这次数学课程改革彻底打破了应用题的封闭体系,将学生学习解答应用题这种模式的问题的过程,蕴涵在包括数的运算在内的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其意义是深远的。二、对解决问题的认识解决问题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之一,2007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征求意见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将解决问题的目标修改调整为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美国数学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口号,即是认为应当以“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中心。现在,“问题解决”已经成为国际数学教育领域的主题之一。至于什么是问题,什么是问题解决,源于不同的维度,国际数学教育界有着不同的解释和定义。有的认为问题解决是教学手段,有的认为问题解决是一种教学过程,有的认为问题解决是心理过程或思考活动,有的认为问题解决是基本能力,还有的从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艺术等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解释。现在大家较为认同的看法是,“问题解决”是指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那种并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而“以‘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育的中心”,则是指应当努力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与数学思考一道作为体现我国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解决问题(也称“问题解决”,下同),其要求必然贯穿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过程之中,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始终,主要是使学生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目标的实施,必须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四个意识”。首先,是突出问题意识,要求学生能从具体情境或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综合运用一些数学知识加以解决。第二,是加强策略意识,使学生能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第三,是重视合作意识,要求学生从事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第四,是提倡评价与反思意识,使学生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经历回顾、整理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活动。学生要在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发展“四个意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应不仅包括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问题,也应包括条件充分、结论确定的问题;不仅包括来自生产、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实际问题,也应包括教科书上的问题。当然,“问题”也应包括应用题这种模式的问题,包括四则运算、找规律等纯数学题。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我国小学数学教育解决问题中的“问题”是经过扩展了的,与依然是国际数学教育领域主题之一的“问题解决”中的“问题”(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是不完全相同的?三、解决问题与应用题的关系为了有利于学生不断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改革以来的小学数学教材和教学都对传统的应用题进行了大幅度的必要的改革,扩展其范围,丰富其内涵,使之目标更宽泛,覆盖面更宽广,形式也更多样。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对传统应用题教学继承基础之上进行发展和创新,无疑是正确的。为了避免传统应用题教学中的弊端,并与传统应用题拉开距离甚至划清界限,应用题继承、发展和创新之后,有的仍叫它为“应用题”,有的取名为“实际问题”,有的取名为“数学应用”,有的取名为“应用问题”,更有的干脆取名为“解决问题”。应用题经过继承、发展和创新之后,我们仍然不能简单地把解决问题与应用题(指经过继承、发展和创新之后的应用题,下同)相对应。笔者认为,其理由至少有以下三点。1.解决问题与应用题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解决问题,直接指向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的是寻求解决数学问题途径与方法的活动过程,应该贯穿于包括应用题在内的所有数学内容的教学之中,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之中。实际上,学生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都应当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题是数学教学的内容,是教学活动的研究对象,是实现解决问题目标的重要载体。2.解决问题不等同于解答应用题。解决问题目标的实现,既体现在解决应用题(包括条件开放、答案开放的)这种模式问题的活动和过程之中,还体现在解决四则运算、找规律等纯数学题的活动和过程之中,体现在整个数学学习的活动和过程之中。学生在解决常规的与非常规的问题的过程中,都可以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不断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学会“数学地思维”,以实现数学课程的目标。3.应用题既是实现解决问题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重要载体。学习解答应用题,特别是学习解答条件开放、答案开放的应用题,无疑是学生实现解决问题目标的重要内容,但它同时是学生实现数学思考目标的重要内容。实际上,努力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也是应用题教学的重要任务。应用题教学应该以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为核心,而不应单单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同样,应用题的教学还承担着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目标实现的任务。四、课程标准教材解决问题的实践为了真正将解决问题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逐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各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材大致都至少作了以下三方面的改革尝试和努力。第一,开设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增加探索规律的内容。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每册都设计了主题明确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就设计了操作型、场景型和探究型等不同类型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针对问题情境综合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教材都注意根据要求把探索规律作为数与代数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探索规律的数学题材,探索简单的变化规律,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为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创造条件。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逐步渗透、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低年级不出范例,把一定数量的探索规律的数学题材分散在练习中让学生自主探索,积累探索活动的经验。随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探索活动经验的积累,在中、高年级单独设置“找规律”单元,让学生探索搭配、间隔等的规律,提高探索和创新的水平。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还在复习单元通过“探索与实践”板块,围绕学习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探索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引导学生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第二,改革重要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教材都注意根据不同数学内容的自身特点,以及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着眼于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过程,引导他们合理灵活地选择学习方式,在数学知识形成和应用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就遵循“知识背景→知识形成→揭示联系”的基本设计思路,有时先呈现一些现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重蹈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性步子”,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有时先呈现一些具有某种共同特点的数学或生活现象,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并归纳抽象出数学概念或规律;有时则让学生总结交流获得数学知识的活动和过程,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回顾与反思,通过演绎或类推获得新的认识,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有时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所学内容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第三,改革应用题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教材对传统应用题的继承、发展和较大幅度的创新,都彻底改变了“一例一类题”的呈现形式,避免了分类型套模式;都编排了一些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就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作为解决应用题等数学问题的重要资源,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现实(包括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和其他学科现实),使学生在童话故事、人物对话、图画、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的情境中理解应用题,真切感到应用题出自于自己熟悉的生活原型,容易身临其境进入角色,从而抽象成数学问题。同时,教材还注重把应用题教学与运算教学结合起来,将应用数与运算的知识解决的应用题作为应用题教学的重点,第一学段就加强数量关系的教学,帮助学生通过理解数的运算的意义来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抽象出基本的数量关系;根据分析数量关系的难易程度有层次地安排有关应用题的教学;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逐步地有机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此基础上,随着学生思维的发展,教材从第二学段开始独立设置“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以一些常见的和现实有趣的问题为载体,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探索和学习画图、列表、枚举、假设、转化等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解决问题既不是应用题的扩展,不是应用题的代名词,也不等同于解答应用题。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继承、发展和创新后的应用题与解决问题相对应,不能简单地把应用题纳入单纯解决问题的范畴。但是,应用题的的确确是学生实现解决问题目标的重要载体(不是唯一载体)。应用题教学应该有效地发挥实现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主要功能,着力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推理能力,致力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四个意识”,整体实现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各方面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真正达到数学课程改革打破应用题的封闭体系,大力改革应用题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作者介绍:王林,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阅读详情:
范文七: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作者:刘娟娟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9年09期一、引例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公认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内容,特别是在课程改革之后,如何做好从应用题教学到解决问题教学的过渡,更好地实现数学课程目标,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就从笔者不久前曾听到的一节六年级的数学课《正反比例应用题》讨论起。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大致如下:一、复习回忆1.成正比例关系的数量有什么特点?请举一组这样的数量。2.成反比例关系的数量有什么特点?请举一组这样的数量。二、讨论下面的问题,哪些可用正、反比例去解?1.超市里橘子5元可以买2千克,照这样计算,买6千克橘子要多少钱?2.三个小组植树,第一组植了26棵,第二组植了28棵,第三组植了30棵,平均每个小组植树多少棵?3.同学们做操,每行站10人,正好站12行。如果每行站15人,可以站几行?4.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长16米,宽10米。如果围成长12米,宽是多少米?学生汇报算式,然后判断哪些能用正、反比例做,小组讨论。同时,教师出示以下四个讨论题: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2.相关联的量成什么关系?3.相关联的量对应的数值是什么?4.对应数值的什么相等?学生讨论后,汇报用正、反比例列出的算式和解答。教师请同学说说什么样的问题可用正、反比例解答。三、阅读课本中的解题步骤。四、课堂练习1.口头列式(4题)2.书面练习(4题)3.自编一题。就本案例而言,这是一节很平常的普通课,也就真实地反映出了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一,为什么要学习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难道仅仅是为了多一种解决应用题的方法吗?如何将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归一、归总应用题之间进行很好的沟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第二,在让学生讨论如何用正、反比例去解题时,教师出示了4个问题,为什么要让学生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讨论?这样做对学生的发展有何帮助?第三,本节课是新授课,练习的密度却很大,看上去很像是一节练习课。整节课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大多时候是在闷头做题,说的机会比较少。虽然说学生发展了解题的技能,但是学生数学理解和思考的能力发展的较少。针对以上对这节课的一些简单思考,笔者不禁反思应用题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是教给学生“实实在在”的“题”,还是教会学生去思考,去应用?这样的教学对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足以使我们对应用题教学进行必要的审视。二、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建国以来,应用题一直是我国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对其内容的改革也一直处在一个由繁到简、由单一的算术方法到算术与代数方程灵活运用的渐变过程中。因为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应用题的教学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特别是它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由于《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立意要改变过去应用题只重视扎扎实实教“题”而忽视教学“应用”的状况,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没有把“应用题”作为单独的教学单元列出,认为应用题的教学应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之中,各种版本的教材也都没有采用系统的应用题章节,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单元。那么,应用题与解决问题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弄清楚这其中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应用题教学宝贵的、成功的经验,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解决问题的教学。1.应用题的内涵王权在《小学数学教育学》中认为:“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数量问题,用语言、文字或图形、表格来表达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的相互关系,然后求未知数量的题目,叫做应用题。”[1]131李润泉等主编的《小学教师之友(数学卷)》中认为:“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题,是指取材于生活、生产以及其他学科,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在小学数学中,通常是指用四则运算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实际问题的简化和模拟。”[2]153由此可见,应用题往往取材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并不一定都是实际问题,它要根据教学需要用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并用数学方法来进行解决的一类问题。除此之外,任何一道应用题都是由数量关系和情节两方面构成的。数量关系是问题求解的决定性因素;情节,指题材内容以及问题、条件的语言方式,是影响理解数量关系的因素。问题的求解,在于透过对情节的理解,掌握数量关系、确定算法。[1]131例如:“小明和小芳两人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4分钟后两人相遇。问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这是一道典型应用题,只有弄清楚小明和小芳是如何相遇的,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情节的理解是解决应用题的基础,而数量关系的掌握是选择算法、解决问题的重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是沟通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的桥梁,通过学习应用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基础知识,同时在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的转化过程中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应用题所涉及的实际内容还可以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2.解决问题的内涵“解决问题”的英文是“problem solving”,也可译成“问题解决”,它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普通的术语,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面临新情境、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没有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界把“解决问题”作为一个重要概念提出来,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和推广,解决问题已成为近年来数学教育的主题之一,而把“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每一位儿童学习数学课程的一项目标,已越来越得到世界公认。研究者认为,解决问题是一个发现、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渗透完整的计划,提供能够学到的概念和技能。通过“解决问题”学生可以认识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在其周围世界中的作用。从这样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不仅是一项数学课程的目标,同时也是实现数学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3]55~63由上面的讨论可见,“解决问题”的内涵比“应用题”更为宽泛丰富,用“解决问题”代替“应用题”,主要是想改变过去教学中教师们只重视教“题”而忽视教学“应用”这一现象,让教师们能够站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应用题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更好地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应用题实际上并没有在小学数学的视野中消失,而是成为解决问题教学的主要内容。三、解决问题的教育价值分析对解决问题的教育价值的思考应建立在对应用题的教学价值分析的基础之上,是对应用题教育价值的继承、补充和提升。就以往应用题的教育价值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审题能力;引导学生理解题中的基本概念,沟通四则运算的意义和题目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原理的理解。第二,通过应用题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使学生能够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分析解题的思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进一步挖掘解决问题的教育价值,若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解决问题是通过各种形式的问题来教会学生去应用数学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具体说来,解决问题教学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解决问题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解决问题的学习从根本上来讲是把已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的过程,这种运用不是一种简单的模仿操作,而是一种对已经掌握的数学概念、规则、方法和技能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运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因此解决问题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提高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如引例中解决正、反比例问题的学习中,势必要用到正、反比例的概念,同时也要综合运用比例的性质、解比例的方法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提高比例相关知识掌握水平的过程。2.解决问题教学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学生要根据实现问题目标的需要,主动地将原来所学过的有关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使问题得到解决,这要求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中提取有用的知识和经验运用于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根据目标需要检索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其次,解决问题教学促使学生将过去已掌握的静态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转化成可操作的动态程序,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另外,解决问题能使学生将已有的数学知识迁移到他们不熟悉的情境中去,并作为实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这既是一种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是一种主动运用原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能力的培养。3.解决问题教学能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在解决问题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面临的解决问题要运用哪些数学知识,怎样去运用这些知识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他们都有明确的认识,因此解决问题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首先,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学生能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过去所学数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如学生在学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时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它们的作用,只有在用这些定律解决简便计算问题时,他们才真正体会到这些定律的重要性;其次,长期的解决问题教学,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再次,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学生还能切身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还可以使他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的价值。4.解决问题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解决问题中的“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遇到的新情境,怎样去实现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方法和措施可采用,需要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去探索和发现能使问题达到目标状态的方法与途径,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另一方面,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都不能直接依赖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只有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的重新组合并生成新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实现问题的解决,这又表明,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从小养成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思维习惯,为今后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解决问题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功能。四、对解决问题教学的建议从应用题教学到解决问题教学,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来,提高教学的效果。信息加工心理学家一般把解决问题过程分解为问题表征、设计解题计划、执行解题计划和监控四个步骤。[4]130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其数学名著《怎样解题》中也将解决问题分为四个过程,即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施计划和回顾与反思。解决问题的教学应该遵循以上的规律,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突出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把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落到实处。以下的一些做法值得提倡和鼓励:1.改进问题的设计和呈现方式,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概念,它可以是实际问题的简化和模拟,这就意味着可以与实际问题稍有不同,但是仍然必须具有实际问题的一些特征。如,问题应该具有现实性,这不仅反映在应用题的内容应该是与实际生活,特别是儿童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更重要的是,实际问题一般不会将现成的条件和问题呈现在你面前,条件需要人去捕捉,问题需要人去提出。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中就需要给所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造,从生活的角度去加工,并对条件和问题的呈现方式进行改革,要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2.改进解决问题教学的过程,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重视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具体来说,解决问题的教学流程可以设计如下: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条件、提出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较好地落实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在这个环节中可以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材料,理解现实情景,说出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并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题目,先做到文通字顺,再做到完整的表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实现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的转换,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二个环节,注重解题思路的分析和引导。诚然,让学生去自主探索解题思路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这样把习惯于听教师讲解、习惯于模仿练习的学生解放了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是教师要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言论进行必要的总结概括和提升,特别是对于解题思路的分析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的介绍还是有必要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思路和策略的多样化,重视借助于图表、数量关系式以及一些其他方法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引导学生用以下问题来进行:题目中有什么值得注意的重要信息或关键的字词?题目想表达什么?题目的插图有无特殊的意义?题目问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跟哪些因素相关?必须找到什么线索?通过什么方式找到解决问题所需的素材?希望发现什么?第三个环节,对解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将解题的方法和思路推广到实际问题中去。重视回顾与反思,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反思和回顾应该是解决问题教学中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在过去被称为验算。今天来对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应该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题意是否理解正确,二是解法是否合理且正确,三是有无更好的解决方法,四是能否对此解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拓展思考。这四个环节应该层层递进,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反思的意识和能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解决问题的教学应该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单纯地记住解题的步骤,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重视学生的直觉、猜想,努力去理解学生解法的合理性。3.重视数量关系和解题策略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材为了避免出现单独的应用题章节,将其内容分散编排,这样使得学生缺乏对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和掌握,不能系统地整理出数量关系,难以形成数量关系的基本结构。另外,过分强调应用题的“现实问题情境”,而忽视了各类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显得数量关系变化少,影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和相关类型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实际上,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重要经验之一,基本的数量关系是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模型的基础,只有掌握基本的分析法和综合法,积累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结构,才能使学生在获取信息之后迅速地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分析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我们要把创设情境、沟通生活联系与分析数量关系、形成解题模型并重,不要因为教学改革而出现“因噎废食”的现象,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学生如果没有小学阶段数量关系的算术运用的厚实基础,那么,他们对于方程和不等式知识等后续学习也将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小学阶段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另外,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容易迁移的,因此解题策略的掌握不但是解决问题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课程目标之一。通过解题策略的学习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促进解题能力的形成。当然,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需要日常的思维训练加以保障,这需要教师平时加以精心地选题和设计。基于以上几点的分析,笔者认为以下《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片段相对本文中开始的案例要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环节一:教师出示问题: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张叔叔家买了新车。1.张叔叔的新车3小时可以行驶180千米,照这样计算,这辆轿车6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1)师:你能用多少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生做,交流,汇报)(2)你用到了正、反比例的知识吗?用这种方法应该如何做?注意些什么?(3)这是新方法,回顾解题过程。2.张叔叔的新车3小时可以行驶180千米,照这样计算,这辆轿车行驶360千米需几小时?3.张叔叔开车从城市甲到城市乙,如果每小时行驶60千米,8小时到达城市乙。如果每小时行驶50千米,多少小时可以到达城市乙?4.张叔叔开车从城市甲到城市乙,如果每小时行驶60千米,8小时到达城市乙。______,________?(自己补充条件和问题,然后解答。)5.师生总结解题过程,提出要点。环节二:解决实际问题:张叔叔家要装修房子。(1)铺地砖:客厅如果要用边长5分米的方砖铺地,需80块,用边长4分米的方砖铺地,需多少块?(2)粉刷墙:4天粉刷任务的,照这样计算,完成墙面粉刷任务共需多少天?这样的设计从学生思维发展来说,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转化为旧知,再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总结出用正、反比例解决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时,通过补充条件和问题可以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其开放意识。此外,环节二还较好地将数学与生活沟通了起来,有利于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作者介绍:刘娟娟(1975-),女,江苏南京人,南京晓庄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从事小学教师教育和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江苏
211171)。阅读详情:
范文八:解决问题应用题解决问题测试1.洋洋家今年比去年节约用水10%,正好节约了8吨,今年用水多少吨?2.在比例尺是1:1000的地图上,量的一间房屋的地基长8厘米,宽5厘米,这间房屋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3.一间房子要用方砖铺地,用面积是9平方分米的方砖,需要96块,改用边长是4分米的方砖,需用多少块?(用比例解)4.小明每2小时滑行3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滑行45千米需要几小时吗?(用比例解答)5.李老师在新华书店看到一本英语字典,打九折出售是81元。经过还价,营业员同意打八折卖给李老师。李老师买这本英语字典花了多少元?6.一个圆柱形的铁块的地面直径约为20厘米,高5厘米,用它铸造一个底面积是314平方厘米的圆锥形铁块,圆锥的高是多少厘米?7.某小学五年级有学生330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为6:5,这个学校五年级男、女生各有多少人?8.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积是10平方米,高1.5米,用这堆沙在5米宽的路上铺2分米厚,能铺多少米远?9.李明一家三口从家出发去南京,火车每小时行120千米,2.5小时1到达,如果速度提高4,可以提前几小时到达?10.现在某市居民用电的价格是每千瓦时0.52元。明年起该市准备安装分时电表,实行峰谷电价,计费标准如下。3小刚家一个月大约用电150千瓦时,谷时用电量是峰时用电量的。安装分时电表每月需要电费多少元钱?安装分时电表后呢?阅读详情:
范文九:解决问题的有效教学摘 要:解决问题的教学内涵丰富,本文从构建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等四个方面阐述如何提高“解决问题”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喜欢上解决问题,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关键词:策略;实践;情境;生活化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22-210-01新的课程观认为,教材不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模仿对象,而是他们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学习的目的不是会解决一些问题,更不是会简单的模仿,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问题意识、策略意识,掌握一定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解决问题”的教学核心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如何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的标准,提高教学质量呢?结合几年的教学体会,谈谈本人如何提高“解决问题”的教学效果。一、确立解题模型,构建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计策与谋略,是一种不可传递的解决问题的意识,是学生充分练习体验之后形成的一种意识,是遇到什么问题就想到要用什么合适方法的意识。教学解决问题时,应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经历与体验中主动构建模型。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解题的技巧,还会主动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二、强化训练指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能否顺利地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通过观察、画线段图、实物图,分析数量关系等方式,让学生对题目有更全面的理解,再结合数学活动进行分析方法的指导和渗透,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与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三、回归生活实践,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有些学生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高深莫测的,是难以理解的。其实,我们实际生活中也常用到这些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时适当从身边的例子、故事引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例:针对五年级的学生特点,我设计了一道与学生生活比较接近的开放题,以此来激活学生的变通思维。学校组织师生看电影。学生940人,教师38人。影剧院售票处写着:今日放映:《阿凡达》成人票:每张7元;学生票:每张3元;团体票:每张5元(40人或40人以上可购买团体票)。请想出一种最省钱的购票方法,并算出一共要花多少钱购票?该题目一向学生出示,学生们非常有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力求找到最佳方法。下面是各种学生的不同方法:第一方法,各人买各人的票:7×38+3×940=3086(元)第二方法,所有人一齐买团票:(38+940)×5=4890(元)第三方法,从学生中拿出2人和教师组成一个团体:40×5+(940-2)×3=3014(元)第四方法:……通过这样针对问题,不同知识水平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方法,通过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每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生活的问题情境中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了学生们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设计开放练习,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数学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处处用数学。如何设计开放的作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有所收获呢?(一)迁移问题的解法。在讲授了植树问题后,可建议学生去步行街上走一走,数一数步行街上有多少个路灯,目测一下每两个路灯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米,再算一算从起始的路灯到最后一个路灯之间的总长度约是多少米?(二)结合生活热点。中秋、国庆等节日期间,相当多商店以打折为促销手段,可以让学生们在其家长的带领下,去商铺购物,观察商品的原价是多少,打几折,打折以后的价钱是多少,比原价便宜多少?让学生记录下观察到的结果。返校后可组织讨论:商店利用打折的手段促销商品,它是赚多了,还是赚少了?是否亏本?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三)加强专题实践。学习了图形面积的计算以后,可以让学生跟其爸妈一起给家设计一些装修方案。比如:量一量房间的长和宽,算一算房间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如果购买地板的话,根据家庭的经济实力,再去市场了解地板的价格,选择合适的价位,进行购买,大约需要支出多少。这样解决问题的教学,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自己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有关资料,进而解决问题,让学生有了自主学习,自由探索的空间。解决问题的教学内涵丰富,如何提高“解决问题”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们老师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但我相信,只要老师通过一定的策略,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氛围,让学生觉得要解决的问题,离自己并不遥远,在实践中,问题解决才有价值。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阅读详情:
范文十:解决问题的有效抓手联系群众,根本在服务群众;查摆问题,目标是解决问题。搞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问题导向是关键。“紧紧扭住反对,,四风",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在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是第一批的延伸和深化,正是要把改进作风成效落实到基层,真正让群众受益,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从节俭办晚会到清退会员卡,从管住公款节礼到叫停贺卡挂历,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解决了许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党风一新、政风一清。实践证明,突出问题导向,以问题整改开局亮相,以问题整改注入动力,以问题整改交出答卷,确保了活动取得实效长效。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能否围绕问题做文章,决定着活动能否善做善成、有始有终。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基层单位不等不靠、同步预热升温,先行先做、立行立改,“四风”问题有明显改观。但毋庸讳言,庸懒散、奢私贪、蛮横硬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依然存在。第二批活动抓住了这些突出问题,才能与人民的需求同频、与群众的呼声共振。解决问题,前提是要把问题找准。市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问问自己有没有不注重实效,热衷搞形象、政绩工程,有没有心浮气躁,拉关系、找门路、搭天线?市县直属单位,要查查自己有没有办事拖拉,对上级的任务不合意的就不办、对群众的事情拖着不办?执法监管部门和窗口单位、服务行业,要看看自己是不是“口号响当当、服务冷冰冰、办事慢腾腾”?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等其他基层组织,要想想自己是不是坐等上门多、主动问需少,有没有对群众简单粗暴,“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这些突出问题,说到底是脱离群众的问题。第二批活动是有利契机和有效抓手,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不正之风,应该好好查一查、找一找。只有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加以解决,积小胜为大胜,才能在解决具体问题中让群众看到变化、增强信心。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切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提到我们的议事日程上。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面对的问题会更具体、更深入,解决问题的效果也会更直接、更实在。进一步搞好活动,下决心解决问题,才能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肾病综合症的治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