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硬棒棒的。有西安附近旅游女人想要么乳房?。珍。劲。脸?

西安市洲洲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早在元明时期,这里就以其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览胜地。今之万寿山,元朝名瓮山,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瓮山泊。公元1292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科学家郭守敬开挖通慧河,将昌平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湖内,注入宫墙,接济漕运,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由此至明,环湖先后建有多座颇具影响的寺观,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护圣寺”规模最巨,楼宇恢弘,汉白玉钓台延入湖中,元朝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鱼垂钓。  明朝时,瓮山泊改称西湖,“环湖十里,为一郡之胜地”。每年桃红柳绿时,京城百姓扶老携幼,争往西湖踏青赏春,名曰:“耍西湖景”。时人尚有“西湖十寺”与“
高分悬赏西安市拆迁计划
这事不能在这上面说的,我的邮箱:jason_记住:先给我分。
我在西安装饰公司咸阳市项目部上班欠我工资应该到那里
1,工资,劳动保障监察大队部直接申请劳动仲裁。 第一贵公司作出局劳动劳动监察大队获取该文件,留下您的基本信息,然后到贵公司进行调查和不解的是,他们将出面市区调解和警告你的行为违反了“劳动法”,遇到拒不执行的公司,他们将被强制执行。 单位工资的是一个共同的问题,你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 1解决。经向劳动行政部门(一般是劳动管理监察大队)的报告。
2。您也可以直接申请仲裁(仲裁费用200-300元左右,如果你赢了所有的费用由公司承担)。
3。如果没有满意后,仲裁裁决向法院的仲裁结果之日起15日内。
4。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仲裁
西安特色熟食推荐都有哪些??
您好,西安的特色熟食有很多。
标胶适合年轻人的口味的有棒棒鸡传奇,百年传承的老店,比较正宗。
西安被高楼包围的城中村有哪些
西安的十大城中村!
10、杨家村
杨家村那里全是高校,西北政法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学生群居,是西安比较大的学生聚集区域,由于这个村子的地里位置及其优越,在北到体育场,南到小寨的这条长安南路上,随处可以看到这个村子的房客。尤其是美丽的女学生,帅气的男孩。还有沿街的商贩,很多都在这个村子里居住。很多毕业于西安上述学校的学生,至今还依稀记得,当年熙熙攘攘的这个名叫杨家村的村落
相信很多在西安东郊工作的人都知道一个村子——乐居场,这个村子在交大的西边,早些时候和东关南街连成一片的,小商小贩很多,整天熙熙攘攘的,煞是热闹,就象赶集一般,现在虽然被咸宁路分开了,但是依然很热闹,至于名字为什
西安哪里有比较正规的小吃培训
有谁可以用精简漂亮的语言简介陕西和西安 急用!!!
西安是国际旅游城市。长安自古帝王都,文物古迹遍布地上地下,系统而完整,丰富而多彩,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西安建都。这些王朝给古城西安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西安境内共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4处,其中属国家级和省级的有84处;出土文物12万余件,其中不少是稀世国宝。西安旅游资源丰富,有价值的景点不胜枚举。如秦代的兵马俑,发掘后轰动世界,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三国时期的武侯祠,唐朝的大雁塔、华清池;还有战争时期的西安事变旧址、延安旧址等等。另外,郦山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终南山等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景观雄奇俊秀,丰富多彩。西安还是“丝绸之路”
西安竟有哪些古文化建筑?
 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罗马、开罗、雅典)之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著名的世界历史名城。西安周围有120多座帝王陵墓围绕 。从100 多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蓝田猿人,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半坡村,西安的建城史已有 3100 多年,众多王朝在此建都,历时 1200 多年。难怪“秦中自古帝王州”!在汉唐时期,西安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流的中心,是当时人口最早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西罗马,东长安”是西安在世界历史地位的写照。秦风韵故都,满意在古城!龙在中国,根在西安!  西安还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联结欧亚大陆的通道“丝绸之路”。从此,中国的使臣、商贾和中亚、西亚、南
长安的都城设计
一些西周金文亦载宗周(镐京)有宫室庙堂。这些...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
七宗罪是哪七宗
七宗罪,应为七罪宗,七宗罪是错误的说法。天主教教义中的七种罪过的来源。宗为来源、根源的意思。天主教教义中提出“按若望格西安和教宗格里高利一世分辨出教徒常遇到的重大恶行”。“重大”在这里的意思在于这些恶行会引发其他罪行的发生,例如盗贼的源于贪婪。这些恶行最初是由希腊神学修道士庞义伐草撰出8种损害个人灵性的恶行,分别是暴食、色欲、贪婪、暴怒、怠惰、伤悲、自负或傲慢。庞义伐观察到当时的人们逐渐变得自我中心,尤以骄傲为甚。懒惰在这里指“精神上懒惰”。六世纪后期,教宗艾文略一世将那8种罪行来源减至7项,伤悲并归入懒惰,自负并入傲慢,并加入妒忌。他的排序准则在于对爱的违背程度。其顺次序为: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色欲、暴食。
西安有什么特产
蓝田玉着悠久历史曾许文墨客赋诗赞誉远秦汉期陕西玉雕工艺十发达咸阳土&汉白玉马&、渭南发现&玉牛&及西安市何家村土&唐镶金玛瑙牛首杯&、&镶金手镯&等都说明陕西玉雕工艺精湛现西安市玉石雕刻厂蓝田县玉器厂利用蓝田玉琢磨各种工艺品造型优美玲珑剔透汉泽晶莹特别玉碗、玉镯、酒具等体现秦艺特色
玉石雕麝香我追溯四五千新石器代晚期唐宋期新发展创造金玉结合玉雕工艺趋完美世界誉&东艺术瑰宝&
玉雕选料考究物作品用岫玉、芙蓉石、南玉、紫晶、白玉、碧玉、翡翠、珊瑚玛瑙等物情神形兼备风流潇洒突性;花卉作品用珊瑚、松石、翡翠或俏色玛瑙等制花瓶、花篮、梅花、菊花、荷花、牡丹、玫瑰、石榴等形象逼真似朵朵永调谢鲜花除外飞鸟走兽、栩栩光彩夺目突玉雕巧、俏、绝艺术特色
--------------------------------------------------------------------------------
西安刺绣继承&秦绣&基础并胆创新设计制作双层细纱绣、穿罗乡等作品物、色彩绚丽独树帜受外商赞誉陕西口项重要产品主要品种台布、枕套、靠垫旅游品等其厂家主要锦江凤凰两家刺绣厂
早4000前我刺绣工艺战所绣&龙凤图案&现存早绣品唐代更发展唐诗赞叹妇刺绣技艺诗名:&暮堂前花蕊娇争拈笔床描绣安向园引黄莺柳条&
西安刺绣继承古传统技艺融进陕西特色带浓厚黄土特色工艺品
--------------------------------------------------------------------------------
麦杆画我古文化艺术块瑰宝期难觅其踪直至秦怀王墓发掘才土面世虽经两千腐蚀仍造型逼真色泽鲜明失其古朴典雅本色令叹观止经关专家精研究古工艺终于重现间
麦杆画由于取材独特工艺别致画面立体强且保持麦杆光泽烘烤烫慰本色褪呈现古朴曲雅富丽堂皇神奇美做嫦娥奔月或仕图则飘飘欲仙做物栩栩;做山水临其境;做花鸟闻其声具极强观赏保存价值既张挂于宾馆、酒店、议室等场所亦装饰美化普通家居实属壁挂艺术精品
麦杆画经户县光华铝纸厂专家数十载潜研究反复试制终于使失传千古艺术品种--麦杆画重放异彩九八七选入&北京87际艺术博览&参展本客商看嫦娥奔月画释手惜重金购东瀛珍藏同获省画展等奖陕西省文化厅给予高度评价赞誉;画乡绝&
--------------------------------------------------------------------------------
秦兵马俑复制品
随着秦兵马俑发掘与展秦兵马俑博物馆所陈列兵俑马俑复制品越越外游客想往纪念品礼品渐些涉外企业、高雅华贵公共场所提高声誉档种装饰品文物、工艺美术部门满足外士需求通力协作集优秀工艺师复制部比例等秦兵马俑其品种适宜于艺术馆、历史博物馆、工艺美术馆型饭店陈列与原俑规格相同型俑;供家庭、客场所摆设装饰1:2、1:4规格陶俑;便于携带、适宜于馈赠亲友1:8袖珍型礼品俑等些同规格陶俑满足外游欲购需要使秦兵马俑走陕西遍迹世界同仿制秦铜车马工艺品所仿制铜车马马神态栩栩假乱真满足社各类需要充实我工艺美术宝库
--------------------------------------------------------------------------------
西凤酒产于凤翔县凤翔位于关西部故称西凤酒据史书记载唐代西凤酒&甘泉佳酿清冽醇馥&美名说:&东湖柳柳林?西凤酒用柳林镇井水水质清纯甘冽酿酒用原料近产高梁并用60%麦40%碗豆做曲酿造酿造采用&发醇取酒含丰富蛋白质、维素、糖矿物质兼补气血、润肺等药用功能喜佳品西凤酒距今已2600历史远唐代已列珍品我八名酒现远销海内外
--------------------------------------------------------------------------------
稠酒名黄桂稠酒种古名酒盛唐期朝野饮党家领导用招待宴请内外宾客郭沫若曾赞誉象酒、胜似酒
--------------------------------------------------------------------------------
秦椒素椒王美称陕西项宗口商品畅销际市场 周至西瓜周至西瓜名冠关籽西瓜已进入香港市场
--------------------------------------------------------------------------------
石榴相传西汉张骞使西域引进临潼石榴距今已2000历史产量居全首西安市项传统口产品东南亚港澳区久负盛名石榴水佳品临潼石榴含丰富维素矿物质皮、籽等药材石榴花火红艳丽芬芳宜选西安市花每9-10月收获石榴季节临潼栽培石榴历史悠久石榴酸、甜两种酸型汁皮薄籽粒肥贮存较间甜型味道香甜&冰糖石?美称论酸或甜临潼石榴均皮红皮薄籽满色泽鲜艳味美口
--------------------------------------------------------------------------------
临潼火晶柿
火晶柿临潼特柿树品种柿色红晶莹光亮皮薄核深受内外游客欢迎
--------------------------------------------------------------------------------
德懋恭水晶饼
饼西街德懋恭食品店品宗已百余历史外形美观入口油腻浓郁玫瑰香味誉秦点首
--------------------------------------------------------------------------------
陕北红枣主要产于黄河沿岸宜川、延川、清涧、吴堡、佳县、神木、府谷等县、核、皮薄、肉厚、味醇、油性、色红、酸甜口、含丰富蛋白质、维素、矿物质闻名于世枣馅、油枣、滩枣、木枣、狗枣等佳品均西安农贸市场、主要百货副食商场选
--------------------------------------------------------------------------------
华猕猴桃特藤本种&其形梨其色桃猕猴喜食故其名&(李珍《本草纲目》)我两三千栽培历史陕西省产量居全第位猕猴桃种营养丰富高档水誉水王内些区称毛桃阳桃或藤梨等陕西秦巴山区猕猴桃主要产区产量居全首位华猕猴桃呈椭圆形似核桃鹅卵皮色褐绿内瓤翠绿清香酸甜营养价值较高除食鲜加工汁、酒等饮料酱
--------------------------------------------------------------------------------
陕西党参俗称&西党&根条肥、粗实、纹、味甜著名党参极佳补品津液、内伤、健脾胃妇血崩等病疗效尤佳主要产于陕西南部汉、安康商洛等颇受欢迎药补品并且口产品
--------------------------------------------------------------------------------
陕西栽植栗树主要布秦岭区商洛、安板栗产量、质量良经济作物陕西镇安板栗居全冠内外享盛名
--------------------------------------------------------------------------------
陕西绿茶统称&陕青&栽培历史悠久主要产于陕西南部紫阳、安康、岚皋、平利、西乡十县区全主要茶叶产区陕青刚摘鲜嫩茶叶经刹青、揉捻、焙制筛等工序精制茶叶柔嫩含芳香油具条索匀整色泽绿润水色清澈饮入口鲜爽香醇味甘纯紫阳宦姑毛尖、白家河园炒青、平利三亚炒青、岗皋龙安寨烘青西乡午仙毫采制精细风味特异富名气尤其紫阳富硒茶具种医药功效称名优佳品
--------------------------------------------------------------------------------
麻主产于陕西南部秦岭巴山区汉、安康、商洛区产量高居全第位麻入药制作名贵佳肴
--------------------------------------------------------------------------------
商洛区著名核桃乡产量全第核桃富含蛋白质、维素、矿物质体较高保健作用
--------------------------------------------------------------------------------
黑米形似普通米除食用外具药疗价值洋县黑米名贵珍品曾充御贡、庶民难尝现远销际市场
颐和园的建筑装饰特色是什么?
这座巨大的颐和园依山面水,昆明湖约占全园面积的3/4。但它的水面并不单调,除了湖的四周点缀着各种建筑物外,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一座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在湖的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
  颐和园里有许多景点是效法了江南园林的一些优点。如谐趣园就是仿无锡寄畅园建造的。西堤是仿杭州西湖的苏堤。
  颐和园前山的正中,是一组巨大的建筑群,自山顶的智慧海,往下为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的两边,又有许多陪衬的建筑物。顺山势而下,又有许多假山隧洞,游人可以上下穿行。 颐和园的后山,其设计格局则与前山迥然而异。前山的风格是宏伟、壮丽,而后山则是以松林幽径和小桥曲水取胜。
  颐和园的大门称为东宫门。以东宫门内的仁寿殿为中心的一组建筑物,是当时的政治活动区。仁寿殿原名勤政殿,是皇帝坐朝听政的大殿。慈禧、光绪曾多次在此召见群臣,接待外国使节。现在央部还保存着清代的原来陈设。展前陈设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仁寿殿之北,有一组戏园建筑。为德和园、颐和园,古代各种建筑形式应有尽有。在颐和园里,几乎集中了所有古代建筑的形式,亭台楼阁、殿堂厅室、廊馆轩榭、塔舫桥关,应有尽有,除了木建筑以外,还有铜铸、石砌、琉璃镶嵌等。主要建筑有:佛香阁,高41米,建筑在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气势宏伟,据说这座巨大的建筑物被英法联军烧毁后,1891年重建,花了78万两银子,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项目。登上佛香阁,周围数十里的景色尽收眼底。
  排云殿,是前山最宏伟的一组宫殿式建筑群,是慈禧在园内过生日时接受贺拜的地方。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它北靠万寿山,南临昆明湖,在长廊上漫步,可以欣赏湖山的景色,而且长廊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可供观赏。
  仁寿殿,是慈禧、光绪在颐和园居住期间朝会大臣的场所,殿内陈列着许多贵重文物。乐寿堂,是慈禧在园内居住的地方。室内的陈设,基本上保持当年的面貌。庭院里栽种了几株珍贵的玉兰,并点缀着一块名为青芝岫的巨大的山石。
  十七孔桥,长150米,宽8米,是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桥的造型优美。它西连南湖岛,东接廊如亭,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 颐和园共有各种建筑3000多间,游览颐和园,除了园林以外,观赏各种古代建筑物也是重要的内容。 颐和园拥山抱水,绚丽多姿。浓绿的万寿山,耸立在昆明湖的北畔。在一片湖光山色之间,点缀着许多殿堂、楼、阁、廊、榭、亭、桥等精美的建筑。这些建筑是风格各具特色。全园布局可分为政治活动区、生活居住区和风景游览区。
  进入颐和园的大门(东宫门),迎面就是以仁寿殿为主体的政治活动区。仁寿殿前庭宽阔,松柏苍翠,奇石假山点缀其间。阶前陈列着古铜宝鼎和龙凤。院内石须座上蹲着一只铜怪兽,是传说中的麒麟。在清代,这里是慈禧和光绪朝会大臣的地方。现在殿里仍照当年帝后临朝的原状布置着。仁寿殿南北两侧的配殿和仁寿门外的南北群房,是六部九卿的值房。
  绕到仁寿殿后,便是慈禧、光绪及其后妃居住的生活区。这是一组用五六十间游廊联缀起来的三座大型四合院。其中慈禧居住的乐寿堂,前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有德和园大戏楼的衬托,西接长廊入口,是生活居住区的主体。乐寿堂陈设华丽,有用珍珠玛瑙和翡翠制成的鱼桌等等。仁寿殿南侧是光绪居住的玉澜堂。玉澜堂的后院是光绪皇后居住的宜芳馆。这三座庭院里都种植着奇花异卉,尤以乐寿堂前的十数棵玉兰最为名贵。乐寿堂和玉澜堂内部按当年帝后生活原状陈列,陈列物是原物。玉澜堂两侧配殿内有一道砖墙,是一八九八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增筑用来幽禁光绪的。
  顺着仁寿殿北面的花台右行,可到德和园,德和园是由颐乐殿和大戏楼组成的。颐乐殿陈列着二百多件文物。大戏楼建筑得很有特色。翘角重檐,朱栏绿柱,是专备慈禧看戏用的。
  生活居住区以西,是游览区,为颐和园景物的精华,分为万寿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 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屋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了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昆明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向北,经过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通往山腰的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排云殿在这条中轴线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慈禧过生日举行庆典的地方。殿内陈列的各种盆景、文物,大都是慈禧七十岁生日时大臣们所送的贡品;殿内的大幅慈禧油画像,是一九0五年慈禧七十一岁时由美国卡尔女士画的。
  万寿山主体建筑的东侧有“转轮藏”和高达九米八八的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玉阁。宝玉阁座落在一个汉白玉雕砌的须弥座上,歇山重檐,菱花隔扇,梁柱、斗拱、椽瓦和匾额,都和木结构一样,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重四十万四千斤,是世界上少有和珍品,俗称铜亭。
  佛香阁建筑在高六十多米的山坡上,阁高三十八米。阁中有四根高达三十米的擎天柱,是用坚硬的铁梨木做的。佛香阁的外形是按照黄鹤楼设计的。站在佛香阁前纵目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沿着前山山脚,是一条彩画长廊,东起乐寿殿的邀月门,穿过排云门,直达万寿山西端的石丈亭,全长七百二十八米,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长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画,有西湖风景,有山水人物,有花卉翎毛,象一座五彩缤纷的画廊,蜿蜒曲折,把前山的建筑连接在一起。
  万寿山前山面临着广阔的昆明湖。东岸,由北向南布置着知春亭、文昌阁、廓如亭等点景建筑。知春亭,位于玉澜堂南面的一个小岛上,四面环水,有桥的岸上相通。亭子重檐圆柱,幽雅别致。廓如亭畔有一石座,卧伏着一铜牛,昂首竖耳,目光炯炯地注视着昆明湖。水中的南湖岛,由十七孔桥和东堤相连接,象一道长虹飞跨在粼粼的碧波之上。南湖岛同石栏环绕,涵虚堂高踞岛上。掩映于绿树丛中。昆明湖西部的西堤是依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造的。堤上遍植桃柳,著名的西堤六桥隐现在堤花岸柳之中,其中汉白玉雕砌的玉带桥拱高耸,远望如一条玉带,造型优美。西堤西部的水域,又被短堤分割成南北两个湖面。北部湖中有团城岛,南部湖中有藻鉴堂。昆明湖同北向南逐渐收拢,东堤和西堤在南端汇合于绣漪桥。昆明湖水便从这座桥下注入通往北京城的长河。 在昆明湖的西北,万寿山西麓岸边,有一只白石雕造的石舫,叫清晏舫。船体用巨大的石块雕造而成,上建两层舱楼,窗上镶嵌五色玻璃。
  后山后湖,别有一番江南景色。后山的建筑在一八六0年的一九00年两次遭到帝国主义侵略军的破坏,多半只剩下荒台废基,只有五彩琉璃的多宝塔仍然屹立在绿树丛中。后山上的香岩宗印三阁和分布在它四周的塔台,原是一座宏大的西藏式寺庙,它的前方,是一座横跨后湖的三孔长桥,桥北便是颐和园的北宫门。桥两侧的后湖沿河是当年买卖街的遗址。
  后湖的东端有眺远斋和被称为“园中之园”的谐趣园。眺远斋地势较高,南对墙外的街道,据说慈禧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在此观看百姓到妙峰山赶会,所以也叫“看会楼”。谐趣园是乾隆时仿无锡畅园建造的,园内一池碧水,亭亭莲叶,环岸有用百间游廊连接起来的十三座楼台亭阁。凌架于湖心的饮绿水榭。传说为慈禧钓鱼取乐的地方。出谐趣园向东,穿过“紫气东来”城关,便离东宫门不远了。
  元朝,万寿山称为瓮山,昆明湖叫瓮山泊。明朝,曾在瓮山上建了一座圆静寺。清朝,称清猗园。瓮山泊后改名为西湖。
  清朝乾隆皇帝为了庆贺其母亲钮祜禄氏六十岁生日,在瓮山修大报恩延寿寺,将瓮山改为万寿山,并仿照汉武帝在长安昆明池练水师的故事,把西湖改名昆明湖,全园改称清漪园。清漪园最后建于一七六四年,共用了十五年的时间,耗银四百八十多万两。一八六)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园中珍贵的文物被抢劫一空,宏丽的建筑亦多被焚毁。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期,总理海军事务的醇亲王奕为了讨好慈禧,就在兴办海军学堂的名义下,开始了修复清漪园的工种,并取“颐养冲和”之意,改名为“颐和园”。工程延续了将近十年,直至一八九五年才基本结束。一九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出逃到西安,颐和园又遭到破坏,慈禧从西安返回北京后,又动用巨款,将颐和园修复。这里不但成为慈禧晚年避暑、游览、做寿的御苑,而且是她进行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行宫。一九一四年,颐和园作为皇家花园由清皇室售票开放。一九二四年,清末皇帝溥仪离开北京,颐和园辟为公园。
马踏飞燕的来历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武威一座东汉灵帝时期的张姓将军墓,高34.5厘米,作疾速奔驰状,其右后蹄附一飞鸟,既表现其高度的浪漫主义意境,又稳定了铜马俑本身的重心,堪称我国古代青铜艺术中无与伦比的珍品。但是,对于其名称长期以来却有着较大的争议。关于“马踏飞燕”的名称,长期以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铜奔马”说。铜马俑的造型雄骏非凡,它昂首嘶鸣,马蹄腾空,作风驰电掣般的奔驰,因而,经郭沫若先生鉴定,命名为“铜奔马”,因为是由青铜制成,也称“青铜奔马”,这也是对这具铜马俑最早的称法。
  二、“马踏飞燕”说。虽然“铜奔马”的称谓比较直观明了,但是这具铜马俑的精妙之处是其后蹄下踏一飞鸟,仅以“奔马”名之,显然不足以表现其浪漫主义意境,因此有人将其称为“马踏飞燕”,以表明奔马正在作凌空掠过燕背的飞驰。据说1971年9月,郭沫若陪同柬埔寨宾奴亲王访问兰州,看到了这匹珍藏在甘肃省博物馆的稀世珍宝,又将之命名为“马踏飞燕”。郭沫若发出了:“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就是拿到世界上去,都是一流的艺术珍品”.郭沫若回到北京后即与当时文物局负责人商定,将铜奔马调京参加了正在北京故宫举办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展览”。其后并经郭老推荐,外交部长陈毅安排马踏飞燕与一批国宝级文物一起,赴世界各地巡回展览,发动了一场“文物外交”。在美、英、法、日、意等国家展出期间,观众如潮,将它誉为“绝世珍宝”,天才的中国马”,从此,马踏飞燕名扬世界。郭沫若并曾泼墨挥毫写下了“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的豪迈诗句。
  三、“马踏龙雀”说。针对“马踏飞燕”说,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铜马俑所附飞鸟,从造型看不像是燕子,而是龙雀,因此认为应该是“马踏龙雀”或“马超龙雀”。
  四、“飞燕骝”说。前面几种名称,看似有些道理,但明眼人一细致品味便不难发现——其中无一不带有明显的现代汉语构词特点。最近有资深学者提出“飞燕骝”这个名字,无论从构词方式之严谨、还是切意之准确无一不符合汉代的特点,堪称迄今为止“马踏飞燕”这座著名的青铜雕最贴切的名字。武威铜马足下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五、“天马”说。持此说法的人认为,龙雀是风神,即飞廉,这种神鸟,岂能是奔马所踏之物?东汉张衡的《东京赋》中有“ 铜雀蟠蜿,天马半汉”之句,是称皇宫内龙雀、天马两件对应的铜制陈列品,因此,这具铜马俑就是“天马”。《汉书·礼乐志》中《西极天马之歌》曾记载,“天马”足踩浮云,身可腾空飞驰,奔马踏着飞燕,正是遨游空中的“天马”形象。
  六、“马神——天驷”说。与前几种说法一样,“天马”说也受到了置疑。有人提出:“天马”在汉代专指大宛汗血马及与此 有关的宫内陈列品。东汉明帝为置飞廉(即铜制龙雀)、铜马(即铜制“天马”)于洛阳,曾亲自出行到西安迎取,甚至不惜下嫁 宗室女子,或令大军征战,才求得汗血马,是谓“天马”,为此作《西极天马之歌》,为帝王祭天礼乐之一,以歌颂汉家天子的功 德。因此,无论“天马”是指真马还是铜马,都只是皇室威仪的象征,臣民不可能享用,武威东汉墓主张姓将军怎能例外?因此,有人又提出这具铜马俑是“马神——天驷”。“天驷”指的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即“天驷 ”,亦称“马祖神”。秦汉以前人们都崇“天驷”为“马神”,自商周以来,征战中都少不了骏马,因而就产生了对马祖神的崇拜与祭祀。武威汉墓主人张姓将军生前率骑戍边,供奉马神,死后殉葬铜制马神,当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样解释,就墓主人的官职 和职业特征来说,都是合理的,“天驷”者犹言驷马行空,以足踏飞燕来说明“天驷”和象征其所处的空间位置。 它还是旅游业的象征
  应该说,以上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得通,但迄今始终没有一个公认的结论,然而,不管最 终采用哪个名称,这具铜马俑终将是“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高峰”,相信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
  【出土经过】1969年,武威新鲜公社社员在雷台南部开挖战备地道,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件发生了。几镐头下去,只听轰隆一声,砖墙上出现了一个黑洞。
  当人们爬到里面才发现,那是一间用青砖砌成的墓室。里面遍地是排列整齐的铜人、铜车、铜马等,旁边还有座棺床,里面呈放着两具尸骨架,在尸骨脚下堆放着几件陶罐。第二天傍晚,公社王队长叫人将原来封好的洞口又重新打开,将里面所有值钱的东西全部装进了麻袋,悄悄用架子车转移到大队库房里藏了起来。
  在没有保护措施和任何考古工作者参与的情况下,这座古墓就这样被揭开了。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对文物的不重视,古墓遭到了严重破坏。半个月以后,武威派党寿山和张有专门负责调查,追缴失散文物。经过反复动员并耐心解释这批文物的重要价值,许多农民纷纷交出了私藏在家中的文物,队长王洪尚这才同意让他们去看看那些藏匿在大队库房里的文物。他们对这批重要文物进行了详细登记,并将藏匿在大队库房里的文物全部转移到文庙收藏保管。
  11月3日,甘肃省文化厅立即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魏怀珩、张学正前往武威。在墓葬中室的左侧壁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盗洞,奇怪的是这个盗洞上却有着明显的曾经被修补过的痕迹。
  在墓葬甬道的右侧壁有一口古井。这口古井保存得非常完整,尤其是它那独特的“人字型”的砌砖方式在我国考古发现当中尚不多见。这口古井又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这一切在今天看来都是我们无法解开的谜底。
  墓葬由多墓室组成,分前、中、后三个主墓室,前室有左右耳室组成,相互对称。那些早期的盗洞就处在墓室中室的左侧壁和后室的顶部。
  据当时发现古墓的农民回忆并介绍说,那些排列整齐的铜车马武士仪仗俑和铜奔马就陈放在墓葬前室的右耳室。
  在这座墓葬的中室随葬有设计精美,几乎所有铜器用品都存放在这里。中室右耳室陈设有陶楼院和大部分陶器物品。后室比较小,是墓主人下葬的地方,一些被盗后残存的女人的装饰品说明该墓葬为夫妻合葬墓。非常符合我国古代墓葬的殉葬规律及“前庭后寝”的墓葬习俗的。
  从考古发现来看,这座墓葬在历史上曾经多次被盗,但是,仍然出土了230多件珍贵文物。
  那么,这座墓葬是哪个年代的?墓主人又是谁?
  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陈炳应:
  “雷台墓的年代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墓葬的形制。雷台墓的砌砖的方法那是汉代的。第二,墓葬出土的陶器绝大多数都是汉代的,有少量器物在魏晋墓中出土过,但是那应该是后期沿用前期的器物。第三,出土的“四出五铢钱”和铁镜是东汉末期铸造的,出土的几万枚钱币的总的时代特征肯定是汉代的。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铜马上的铭文有“左骑千人”这个官名和“凉州张掖县”这个建制,只是在汉代文献中看见过。雷台墓的年代应该是东汉末期也就是公元186年-220年之间。”
  在墓葬出土的铜人俑当中,有4件女俑背后分别刻有“张氏婢”三字, 8件男俑背后都刻有“张氏奴”三字,在一只陶碗的底部发现了刻有“张家奴字益宗”六字的铭文。可以断定这位墓主人应该姓张。
  考古工作者通过雷台墓出土文物的铭文这一历史印迹,对这位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职业等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这位墓主人生前曾经四次被册封为“将军”,还兼任过河西四郡之首的武威郡的郡守,并多次享受“秩比两千石以上”的国家俸禄。
  雷台汉墓出土的铜马上清楚地刻有“张君前夫人”和“张君后夫人“ 的铭文。《汉书》中“夫人”一词解释说:“列侯之妻称夫人”。由此可以断定这位墓主人的最高身份是诸侯。
  在这样一位身兼数职,戎马生涯几十年的将军墓葬中,发现这样大规模的铜车马仪仗俑并不稀奇。问题是位于铜车马仪仗俑队之首的这件别具一格的铜奔马又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铜奔马身高为34.5厘米,长约45厘米,宽为10.1厘米,重约7.15公斤,它的形体要比这批铜车马仪仗俑当中的任何马都要大,据发现者讲,铜奔马在出土时位于整个铜车马仪仗俑队之首,气势非凡。
  有的学者认为铜奔马是这位将军的坐骑,它是一件很普通的殉葬品。
  通常,将墓葬出土的随葬品分为实物与冥器两种。而雷台汉墓出土的这件铜奔马显然不是用来盛东西的容器或其它生活用品。从马蹄下面那只奇特的飞鸟证明它不可能是供墓主人受用的乘骑,也就是说它也不是一件冥器。
  也有人认为铜奔马是汉代“相马式”的产物,“相马式”是评判良马的标准,在相马学盛行的东汉时期,铸造“铜马”用来相马的现象就非常普遍。
  这件铜奔马仅从形象特征来看它是完全符合“相马经”对马式的要求。但是,这件铜奔马的奔跑姿态非常奇特,它既不是奔马的姿势也不是走马的姿势。
  铜奔马的左前蹄与右后蹄为典型的“奔马”姿态,即前蹄弯曲跃起 ,后蹄用力蹬出。而右前蹄与左后蹄对侧而行,这正好是“走马”行走时的“对侧步”。为了保持铜奔马的平衡,加长了马的四肢,并将走马的双蹄抬升到与前胸平齐的位置。这种奔跑姿态的马在现实生活当中是根本找不到的。这样看来,把它作为相马式的铜马是不太可能的。
  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武威的这件铜奔马是一件特殊的青铜器,它不是一个实用的器物,同时它也不是专为殉葬而制作的一件随葬品。它所象征的这种形象是“天马”,也就是“汗血马”。这是从汉朝开始开辟的通向西域,一直通向欧洲“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特产。”
  汉代盛行崇尚马的习俗,当时“天马”就被老百姓们敬奉为“马祖神”。 “马祖神”的具体形象特征在史料当中没有记载,但我们不能排除古人曾经用铜马来象征天空当中的“房星”也即“马祖神”的可能性。
  铜奔马出土时,考古人员就发现它的头部和背部残留有明显的彩绘痕迹。汉代在殉葬用的铜马或者木马身上描饰彩绘图案的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是相当普遍的。这种文饰叫做“云气纹”,是表现在“马神”身上的一种“羽翅”,它能使 “马神”腾云驾雾、展翅飞翔。
  那么,铜奔马下面的这只神奇的飞鸟又应该怎样去解释呢?
  甘肃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张东辉:“我认为铜奔马脚下的这只飞鸟是燕子,因为它的飞行姿势和它翅膀的样式决定了它是燕子。”
  而有的考古学者认为,马下面的这只飞鸟应该是鹰。
  也有人认为铜奔马蹄下的那只飞鸟是“龙雀”。“龙雀”是秦汉时期神话传说当中的“神灵”,在历史上几经变异,它真正的形象确实无从查找。而鹰在历史文献当中找不出与这件铜奔马相印证的依据来。就形象而言,铜奔马下面的这只飞鸟那样,半展半束的飞行姿态,是燕子特有的一种飞行方式。它头圆;颈粗,眼大,而嘴短。双肩微耸,翅膀内收,确实象一只燕子。我国古代就有一种被称作是 “紫燕”的良马,是因为它奔驰的速度之快可以与燕子相媲美。
  在马下面塑造一只飞燕,显然是为了衬托这匹马的奔跑马速度之快已经远远超过了燕子。以此来证实它并不是普通的凡马而是一匹天马。
  这件铜奔马,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殉葬品,它应该是墓主人生前曾经供奉过的“马神”。它寄托着保佑这位将军死后灵魂升天的祈愿。
  1983年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
  1996年铜奔马又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中国古代各时期服装特点
中国古代服装资料
汉族民族服饰
满清使汉族人的服装面貌产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将延续了两三千年的汉民族冠冕衣裳送进了坟墓。顺治二年,清军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从此下令在全国推行剃头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命令,从公文所到之日起,在10天内要将全体男子统统剃去头,改梳发辫,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与此配合的是强行更改汉人衣裳式样。当时由于穿汉人衣裳而被捕杀的人不计其数。汉族对清政府的命令极力抵制,反抗活动彼伏此起。长期的抵制斗争与满清已统一全国的形势使清政府也考虑做些让步,以稳定局势。于是提出"十从十不从",即:服装上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僧道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及:仕宦 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这点有限的让步,终于保留了一些汉族衣装中的特点。
一、汉族民族服饰的式样
男装的式样:
1)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那种(秦汉服饰为代表),延续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日本和服最常见的式样就是这种。
2)自隋唐开始盛行的圆领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续了唐,五代,宋,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这个类型服饰。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场合穿的服饰就是这种汉服的变种。
女装式样相对稍多些,但基本式样大体也只有两种
1)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同样以秦汉服饰为代表)。
2)隋唐兴起的大襟低胸这种,同秦汉深衣不同的是服饰分为上衣下裳,不在像深衣那样衣裳连在一起。这两种女服式样对宋明时期以及日本朝鲜的民族服饰(女服)影响非常大。
隋唐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窄袖紧身翻领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为流行?卫创┑模ɑ蛘咚凳浅鲇诹云嫘睦恚??⒉皇呛鹤宕?趁褡宸?巍K蚊魇逼诤鹤甯九?泊┕?恍┍鸬氖窖???跋觳⒉还恪?
秦汉唐宋明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要部分相同。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不过在细枝末节上还有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其实象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那种汉服在唐朝时期汉人依然在穿,不过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北方以圆领为主,而在吴越地区则两者兼顾,宋明类似。日本和服就是在飞鸟奈良时期(中国唐朝时期)引进汉人服饰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和服。
二、汉族服饰的风格
如果我们把汉族同欧洲民族相比的话,我们会发觉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明显的不同。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饱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 抱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一样, 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 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 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 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 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三 清建立后为什么要强迫汉人剃发易服?
按常理,穿什么服饰,留什么发型和统治并无多大关系,但满洲人入关并建立清后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汉人不能接受异族统治主要不是因江山社稷落入异族之手,而是因汉人从骨子里看不起周边蛮夷民族,认为他们野蛮愚昧没文化,接受他们的统治对汉人来讲是种侮辱。汉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有灿烂的文化,相比异族,汉人有一种强烈的文化优越感 (文化自大感),相比之下,满洲人文化实在肤浅,毫无文明可言,实在自愧不如,这种民族自卑感一方面促使满洲贵族拼命学习汉文化,另一方面又使满洲贵族深恐汉人看不起他们,因此要想统治汉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使汉人习异族风俗,以人格侮辱的方式使汉族精神委缩,使汉人丧失自尊,自信,打掉汉人骨子里的民族优越感。清建立后全国因服饰,发式而被杀的汉人不下几十万,当时在中国的一位西方传教士看到这些情景写到:“全世界象汉族这样因服饰,发式而遭屠杀的民族绝无仅有。”
四、日本和服
在日本飞鸟和奈良时代,中国对日本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影响进入最重大的时期,这时,中国古代吴越地区的宽袖、叠襟式长衫流传到了日本,成为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的礼服,特别是朝廷的正规制服。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小袖由内衣变为外装,和服的袖筒变短变长,腰带变窄变宽,花纹图案不断翻新,染织工艺日益精制豪华,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和服的基本要素始终没有脱离吴服 的定格,所以,直至今日,日本人仍然将和服又称为吴服,在许多教授和服编织的学校里,都要讲述和服来源于中国隋唐文化的历史知识。
五、高丽服饰
韩国宫廷中女生的服式,有许多华丽的装饰。与汉族服饰相似,但是裙子比较宽松、而且蓬蓬的。
汉族基本民族服饰(西周时期):
汉族民族服饰:春秋战国时期(男服)
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如图所示的样式。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本图所系的为绅带。
汉族民族服饰:春秋战国时期(女服)
曲裾袍服。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汉族民族服饰:秦代服饰(女服)
曲裾深衣,秦汉时期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汉族民族服饰:秦代服饰(男服)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样依然是大襟右仞交领这种。基本沿袭战国时期。
汉族民族服饰:西汉服饰(男装)(图片取自《大汉天子》)
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种曲裾服饰。
汉代平民百姓服饰:
汉代平民百姓服饰 左1图为穿襦裙的侍者(内蒙古包头孟家梁汉墓出土的陶俑)。左2图为束巾、穿袍服的侍者(河北邯郸彭家寨出土的彩绘陶俑)。左3图为戴帽、穿袍服的男子。左4图为头上簪花、穿襦裙的侍女(四川重庆出土汉代陶俑)。左5图为束巾、赤膊、赤足、穿禈的杂技艺人(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拓片)。右图为穿袍服的侍者(陕西西安出土陶俑)。汉代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服装,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对商人的禁令更严。然而在服装的样式上,似乎没有严格的制度。从出土的汉代陶俑及画像砖石来看,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上穿的服装,几乎全是交领,下长至膝,衣袖窄小
汉族民族服饰:西汉服饰(女装)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族民族服饰:汉代直裾(女服,区别于曲裾)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字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汉族民族服饰:魏晋南北朝服饰(男服)
男子的服装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汉族民族服饰:南北朝服饰(女服一种)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汉族民族服饰:唐朝服饰(男装) 唐太宗李世民
这是汉族男服的另一个式样-----圆领窄(宽)袖袍衫。头上的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汉族民族服饰:唐朝服饰(女服)
这是汉族女服另一基本服饰,上襦下裙。对后世女服影响很大。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本图为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展示图。
汉族民族服饰:五代时期服饰五代服饰
五代时期服饰基本筵沿袭了唐朝服饰。本图为穿襦裙的晚唐妇女及穿袍衫的士人(顾闳的《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南唐后主李煜统治时期,曾想擢用中书侍郎韩熙载为相,但听说韩熙载不闻政事,纵情声色,经常聚集声伎密友于家中夜宴。于是派当时的画院画师顾闳中窥视和默记宾客夜宴时的情景,然后绘成图稿呈给李煜。这幅画稿,就是在中国绘画史上享有盛誉的《韩熙载夜宴图》。画面所绘的人物服饰及生活器具都比较真实,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情况。图中男子除韩熙载及另一僧人以外,都戴幞头着襕袍,襕袍的颜色,一律用绿色,似与当时的制度有关。幞头的两脚,微微下垂,可能在中间纳有“丝弦”,故有一些弹性,是晚唐五代通用的样式。韩熙载本人,则头戴纱帽,身穿宽衫,脚着练鞋,完全是一种家常便服。图中妇女服饰,也符合当时的实情,以短襦及长裙为主,也有圆领袍衫。腰间一般都用绦带系束,余下部分下垂,形似两条飘带。披帛较唐代狭窄,但长度有明显增加,长度大约在三至四米之间。
汉族民族服饰:宋朝服饰(男服1)
宋朝汉族男子服饰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这种就是大襟右衽交领式样。
汉族民族服饰:宋朝服饰(男服2)
宋朝汉族男子服饰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这种就是圆领式样,相比唐朝宋朝男服这种式样的袖口变的宽大。
汉族民族服饰:宋朝服饰(女装2)
宋朝汉族女服基本式样有两种: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这种就是对襟式样。女装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
汉族民族服饰:明朝服饰(男服1)
明朝汉族男子服式依然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这种就是圆领式样。(明朝皇帝服饰)
汉族民族服饰:明朝服饰(男服2)
明朝汉族男子服式依然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这种就是大襟右衽交领式样。
明代妇女服饰
明代妇女的常服与便服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为对襟,左右两侧开衩。成年妇女的服饰,随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袍服是由背子演变而来,特点为低领、对襟、宽袖,领、袖花边较少或不用,衣长及足。左图为盛妆、穿礼服的贵妇(明崇祯年间刻本《燕子笺》插图)。中图为穿背的妇女(明万历年间刻本《月亭记》插图)。右图为穿襦裙的妇女(明万历年间刻本《荆钗记》插图)。
明代妇女下裳多穿裙,穿裤的少见。其中用绸缎裁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每条都绣以花鸟图案,另在两畔镶以金线,碎逗成裙,即为“凤尾裙”。更有用整缎折以细褶的,为“百折裙”。
明代将官胄甲
明代胄甲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隋唐文化主要成就及历史地位对中国当代的影响1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总体特征理解论述...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隋唐的建筑已达到相当成熟阶段.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尤其在桥梁工程方面,有突出成就1.隋朝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原名安济桥,是隋朝杰出的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石拱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赵县古时曾称作赵州,所以安济桥又叫赵州桥.赵州桥设计非常科学,由五拱构成.中间的大拱跨度37.45米,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它既可减轻大拱及桥基的负载,又可分洪和节省建筑材料.同时,小拱对石桥本身也增添了美观、玲珑和生动的姿态.赵州桥坚固耐用,桥面平缓,有利于交通.赵州桥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车马仍可通行.距今约1400年,在漫长的时间里,历经洪水、地震、风化,至今仍然坚固的屹立着.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出现无疑是由于设计的巧妙.宋人杜德源有诗赞颂安济桥“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蜇背磨空”;元代刘百熙有诗赞“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明代诗人祝万祉赞美安济桥“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实不过誉.近代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赵州桥的结构“所取的方式,对于工程力学方面竟有非常的了解,及极经济极聪明的控制.……真可惊异地表现出一种极近代化的进步的工程精神”.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赵州桥遴选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赵州桥成为桥梁建筑史上难得一现的秀美风景,已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无数国内外旅客观光旅游.2.唐都长安和大明宫含元殿它东西约九千七百多米,南北长约八千六百多米,是今天西安旧城面积的十倍.长安城规模庞大,“长安百万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长安城市、坊分开,东西对称,城内街道、住宅规划得有如棋盘,全城街道整齐宽直,树木成行,两边有排水设施;这些都是我国城市建筑史上的新创造.大明宫位于长安城东北的龙首原上,居高临下,唐太宗时开始修建.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皇帝每年元旦、冬至举行大朝会,以及阅兵、献俘等主要仪式,都是在此殿举行,其性质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面积也基本相当.雄伟的含元殿建筑群,充分显示了一千三百年前我国建筑工匠和设计师们的杰出的创造才能.(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1.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印刷术发明前,人们用手抄书,这既费时耗力,又易出错.到隋唐时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什么是雕版印刷术呢?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唐朝雕版印刷的原本,多已失散.现在所看到的《金刚经》,长约488厘米.卷首为佛像画,后为经文.画着释迦牟尼对弟子们说法的神话故事,四周环绕的天神也在静听,大家神色肃穆.画面精美,线条流畅,字体整齐,浑朴厚重,着墨均匀,刀法纯熟,是优美的版画艺术.即这部《金刚经》是一个叫王玠的人在成通九年即公元868年为他父母祈福消灾而刻印的佛教经书.这样,这部《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但在近代被外国殖民者掠走.“1900年,丝绸道路上的敦煌千佛洞在整修洞窟时,发现了一个秘密的复窟,里面堆满了古写本和古画.这个自公元366年开窟,共有洞窟469座的千佛洞,每座都充满了自北魏至元代一千多年间画家和雕塑家们留下的艺术杰作.这座文物艺术宝库的发现,很快引起了帝国主义者的注意.1907年,替英国工作的匈牙利人马克·斯坦因风闻此事后,马上带着中国翻译蒋孝琬,跑到千沸洞来.他千方百计诱骗千佛洞住持王道士,拣选了24箱古写本,5箱古画和丝绣品,计1万余件,全部运抵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而他为这些希世奇珍只付给王道人500两银子和交了130镑税金.1914年,斯坦因又从这里骗走5大箱手稿,计有600多卷佛经.其中公元868年的木刻本《金刚经》,是印刷史上极为罕见的瑰宝.斯坦因是一个极为贪婪的所谓“汉学家”,他对我国西域文物进行了三次扫荡,历时16年,盗骗走了足以装满一个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和文书.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唐代遗留下来的诗歌将近五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遗留下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以上,其中著名诗人人数也大大超过了战国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诗人的总和.唐代诗歌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①初唐诗坛的佼佼者是陈子昂.唐朝建立之初,占据诗坛的依然是南朝那种轻浮绮靡的宫体诗,直至唐高宗年间,生活遭遇、思想感情与宫廷诗人不同的陈子昂,力排梁陈“逶颓靡”的诗风,以复古为号召,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他创作的《登幽州台歌》对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②盛唐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虽然有时流露出佛老消极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绪,但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他们的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更加丰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王维诗的特点.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千古绝唱.教师还可向学生朗诵李白的《赠孟浩然》,体会李白诗的风格.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③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中唐诗人白居易等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乐府》50首等就是这类诗的代表.④进入晚唐时期,封建统治岌岌可危,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国势的衰微,诗歌的风貌又为之一变.杜牧和李商隐是活跃于晚唐前期的两位成就较高的诗人.杜牧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以意为主”,反对单纯追求“文采辞句”,现实性较强.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但一直关心政治,咏史诗在其诗中占的比重较大.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但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在艺术上,杜牧追求“高绝”,不满“奇丽”;李商隐则形成深情婉曲、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陈子昂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今属四川)人.少年时家庭富裕,慷慨任侠,成年后发愤读书.曾两次从军西北,熟悉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陈子昂的诗,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过巨大影响.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代表作《登幽州台歌》是他随军北征契丹时所作.他在军中参谋军事,屡有建议,都不被采纳,怀才不遇,失意无聊,作此歌以表达深沉的忧愤.幽州台即蓟北楼,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古人,历史上的卓越人物;来者,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后生.这首诗的意思是,一个人站在幽州台上,想着天地宇宙的古往今来,无穷无尽,再想到自己的孤独、壮志不得施展,不禁流下泪来.孟浩然孟浩然(约689—约740),唐朝诗人.襄阳(今属湖北)人.早年隐居,四十岁游长安,应试不第.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隐居生活.有《孟浩然集》.王维王维(?—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王维存诗近400首.以优美的山水、田园诗闻名.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赞美王维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雪溪图》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馆.高适高适(706—765),唐朝诗人.字达夫,渤海(今属河北)人.少贫寒,失意.后任节度使,熟悉军旅生活,作边塞诗著名.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诗风也相近,气势豪迈.岑参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中年时曾两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中开拓前程,虽未能得志,却使他的诗作题材空前开阔,风格大变.雄奇瑰丽的色彩,悲壮豪迈的风格,成为他边塞诗的基本色调.他的边塞诗既写军中生涯,又写大自然多变的景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全诗如下:“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栏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石窟艺术石窟寺原指在大山间开凿出来的寺庙和僧舍,是宗教徒顶礼膜拜的神圣殿堂.随着宗教的广泛传播,石窟寺逐渐成为宗教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而发展成为融合建筑、雕塑、壁画、装饰等艺术的综合体.我国石窟寺在世界佛教文化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以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精湛传神的技巧呈现出十六国以来佛教艺术发展清晰完整的脉络.古印度的佛教和佛教艺术沿着古代丝绸之路,越过帕米尔高原,沿着天山南麓进入玉门关而到达敦煌.随后,佛教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和中国的文化,崇佛的盛况也从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石窟艺术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石窟艺术主要有彩塑、雕塑、壁画、装饰等.敦煌莫高窟由于集中了大量的石窟艺术珍品而被誉为“艺术宝库”.它丰富的唐代遗存,也为人们展示了一部唐代石窟艺术的编年史.敦煌的隋代佛像体现了北朝雕塑向唐代过渡的特色,而唐代佛塑则具有汉民族的特色,造像温和、慈祥、庄严、丰满.敦煌壁画构图严密,色彩富丽,形象生动,反映了大唐帝国的繁荣强盛和勃勃生机.展子虔和《游春图》隋朝画家展子虔,历北齐、北周,在隋朝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他擅画人马、山水、台阁.相传他画人物描法细致,画马立者有走动之势,卧者呈起跃之状,写山川远近有咫尺千里之气概.曾在洛阳、长安、江都等地寺院绘佛教壁画.代表作《游春图》,描写贵族游春的情景,是现存最古的卷轴山水画(也有人认为它不是真迹,而是后人的复制品).这幅画上有宋徽宗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它动人地描绘了明媚春光下,游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的神态.湖波粼粼,山青柳绿.山上有骑马的游人,水中有乘船的妇女,瀑布前面有桥.人物虽小如豆点,而动态一一可指.这幅画表现了画家对祖国河山和明媚春光的热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画中人与山的比例适当,远近关系处理合适(两晋南北朝时的山水画往往“人大于山”,表现手法上还不成熟).这说明隋朝的山水画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萧翼赚兰亭图》《萧翼赚兰亭图》为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画.萧翼,唐太宗时西台御史.唐太宗特别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听说老僧辩才收藏了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于是令萧翼前往取之.萧翼用计得到《兰亭序》,“意气扬扬,有全璧之喜”(《能改斋漫录·辩误》),而老僧辩才则“张颐失色,有遗元珠之色”(《能改斋漫录》).此画即反映了萧翼得《兰亭序》时的情景,他与辩才截然相反的表情惟妙惟肖.不过后人对此画是否为阎立本的真迹争论较多.欧阳询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工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并称为唐初三大书法家.他初学王羲之书,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自成面目,人称“欧体”.他的书法,以楷书为最佳.他的用笔,方圆兼备而劲险峭拔.由于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构都有十分严格的程式,最便于初学.直到今天,欧体楷书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等.虞世南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他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传统.他曾由智永(王羲之七代孙)传授笔法,声誉在欧阳询之上.他的字笔圆而体方,外柔而内刚,锋芒内敛而气宇轩昂,是唐初三大书法家之一.传说唐太宗以虞世南为师,常觉“戈”字难写.有一天,太宗写“戬”字的“晋”,令世南填“戈”,写成后,叫魏征鉴赏,魏征说,惟“戈”法逼真.这个故事未必真实,但说明唐太宗对虞书的推重.褚遂良褚遂良(596—658),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唐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中书令.后受太宗遗诏辅政,高宗即位后,任吏部尚书、左仆射、知政事.封河南郡公.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贬职而死.他工书法,是唐初三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学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对魏征说:“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魏征推荐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即王羲之)体.”太宗立即召褚为侍书.唐太宗把内府所藏王羲之墨迹让他鉴定真伪,他一一分辨,无一误断,可见他是真懂王羲之书法的.《唐人书评》说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北宋米芾《续书评》说:“虽临王帖,全是褚法”,在继承中独具个性,对后代书风影响很大.碑刻有《孟法师碑》、《房玄龄碑》、《大雁塔圣教序》等.唐初三大书法家指唐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三人.但也有“唐初四大书法家”之说.则此三人外,更加上薛稷.薛稷是魏征的外甥.书法学虞世南、褚遂良.是褚的高足.唐人说“买褚得薛,不失其节”,可见他学褚能得形神.张旭张旭,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金吾长史.他的书法得之于王羲之,而又能独创新意.他的楷书完全继承虞、欧笔法,而草书则是书法上的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韩愈说:“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大诗人杜甫《饮中八仙歌》里写他“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由此可以想见他寄情点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时如醉如痴的狂态.相传他往往在大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故称“张颠”.但他的草书貌似颠狂而其实不颠.《宣和书谱》说:“其草字虽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或谓张颠不颠是也.”他用传统技法表现自己个性,而在书法上有了创新.他是无愧于自己时代的书法家.博大清新纵逸豪放之处远远超过了前代书法家的作品,有着强烈的盛唐气象.怀素怀素(725—785),字藏真,本姓钱,怀素是他的法名.长沙人.他继承和发展了张旭的草书,以善“狂草”出名.相传怀素勤于练字,秃笔成,又广植芭蕉,以蕉叶代纸练字.因名其所居为“绿天庵”.好饮酒,兴到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虽多变化,而法度俱备.他是唐代继张旭之后的又一草书家.他“以狂继颠”,与张旭并称“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很大.墨迹有《自叙帖》、《苦笋帖》、《千字文》等.九部乐、十部乐九部乐和十部乐,都是隋唐宴乐.宴乐在周朝时原不同于庙堂典礼所用的雅乐,一般指来自于民间的音乐.隋唐时期,宴乐在汉族及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基础上,吸收了部分外来音乐分而成九部乐、十部乐,为朝廷的庆典及宫廷的娱乐、宴饮服务.隋开皇初制定的九部乐分别为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到杨广时改国伎为西凉伎,并把清乐排列在首位,还增加了康国伎和疏勒伎,共九部乐.唐初的九部乐有所变动.唐太宗统一高昌后又加“高昌伎”而成十部乐.这种宫廷乐舞的演奏,以其规模大小又可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它们一般为宫廷的保留节目,如《秦王破阵乐》,就用以歌颂统治者的功绩,并显示国家的强大.《秦王破阵乐》《秦王破阵乐》即《秦王破阵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最著名的宫廷乐舞之一,为歌颂唐太宗李世民而作.李世民为秦王时,征伐四方,即已流传于军中,即帝位后,由吕才协音律,魏征等制歌辞.633年李世民亲制《破阵舞图》,命吕才依图教乐工120人披甲执戟而舞.舞队摆出各种阵势,“发扬蹈厉,声韵慷慨”(《旧唐书·音乐志》),伴奏音乐“声震百里,动荡山谷”.舞蹈不仅具有浓厚的战阵气息,还有一种威慑力,令观者“凛然震竦”.宣扬皇帝的武舞,既是颂功,又是示威.《破阵乐》不愧为武舞中的成功之作.《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唐代著名宫廷乐舞.相传最早由西凉节度使所献,后经唐玄宗润色并制歌词,改用此名.《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响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所以,无论其舞、其乐、其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仙女形象.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分散序、中序、曲破三部分.散序为器乐演奏,不舞不歌;中序始有拍,且歌且舞;曲破为全曲高潮,繁音急节,声调铿锵,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白居易称赞此舞的精美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霓裳羽衣”流传数百年之久,为我国古代音乐舞蹈史上影响较大的一部作品.
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试分析原因
隋朝运河开通后,南北经济贯通,取得迅速发展。唐朝时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国,周围国家(中东、印度、日本、南亚等)民族纷纷归附大唐,与之交好,向其纳贡,好不威风。所以说是唐朝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再说第一问。隋唐科技成对我国文化历史贡献巨大。农具、数学、天文、科技的发展为劳动力提供便利条件。是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大国。为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经济发展,教育完善奠定基础。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一)高超的建筑水平隋唐的建筑已达到相当成熟阶段。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尤其在桥梁工程方面,有突出成就1.隋朝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原名安济桥,是隋朝杰出的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石拱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赵县古时曾称作赵州,所以安济桥又叫赵州桥。赵州桥设计非常科学,由五拱构成。中间的大拱跨度37.45米,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它既可减轻大拱及桥基的负载,又可分洪和节省建筑材料。同时,小拱对石桥本身也增添了美观、玲珑和生动的姿态。赵州桥坚固耐用,桥面平缓,有利于交通。赵州桥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车马仍可通行。距今约1400年,在漫长的时间里,历经洪水、地震、风化,至今仍然坚固的屹立着。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出现无疑是由于设计的巧妙。宋人杜德源有诗赞颂安济桥“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蜇背磨空”;元代刘百熙有诗赞“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明代诗人祝万祉赞美安济桥“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实不过誉。近代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赵州桥的结构“所取的方式,对于工程力学方面竟有非常的了解,及极经济极聪明的控制。……真可惊异地表现出一种极近代化的进步的工程精神”。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赵州桥遴选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赵州桥成为桥梁建筑史上难得一现的秀美风景,已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无数国内外旅客观光旅游。2.唐都长安和大明宫含元殿它东西约九千七百多米,南北长约八千六百多米,是今天西安旧城面积的十倍。长安城规模庞大,“长安百万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长安城市、坊分开,东西对称,城内街道、住宅规划得有如棋盘,全城街道整齐宽直,树木成行,两边有排水设施;这些都是我国城市建筑史上的新创造。大明宫位于长安城东北的龙首原上,居高临下,唐太宗时开始修建。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皇帝每年元旦、冬至举行大朝会,以及阅兵、献俘等主要仪式,都是在此殿举行,其性质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面积也基本相当。雄伟的含元殿建筑群,充分显示了一千三百年前我国建筑工匠和设计师们的杰出的创造才能。(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1.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印刷术发明前,人们用手抄书,这既费时耗力,又易出错。到隋唐时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什么是雕版印刷术呢?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唐朝雕版印刷的原本,多已失散。现在所看到的《金刚经》,长约488厘米。卷首为佛像画,后为经文。画着释迦牟尼对弟子们说法的神话故事,四周环绕的天神也在静听,大家神色肃穆。画面精美,线条流畅,字体整齐,浑朴厚重,着墨均匀,刀法纯熟,是优美的版画艺术。即这部《金刚经》是一个叫王玠的人在成通九年即公元868年为他父母祈福消灾而刻印的佛教经书。这样,这部《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但在近代被外国殖民者掠走。“1900年,丝绸道路上的敦煌千佛洞在整修洞窟时,发现了一个秘密的复窟,里面堆满了古写本和古画。这个自公元366年开窟,共有洞窟469座的千佛洞,每座都充满了自北魏至元代一千多年间画家和雕塑家们留下的艺术杰作。这座文物艺术宝库的发现,很快引起了帝国主义者的注意。1907年,替英国工作的匈牙利人马克·斯坦因风闻此事后,马上带着中国翻译蒋孝琬,跑到千沸洞来。他千方百计诱骗千佛洞住持王道士,拣选了24箱古写本,5箱古画和丝绣品,计1万余件,全部运抵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而他为这些希世奇珍只付给王道人500两银子和交了130镑税金。1914年,斯坦因又从这里骗走5大箱手稿,计有600多卷佛经。其中公元868年的木刻本《金刚经》,是印刷史上极为罕见的瑰宝。斯坦因是一个极为贪婪的所谓“汉学家”,他对我国西域文物进行了三次扫荡,历时16年,盗骗走了足以装满一个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和文书。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唐代遗留下来的诗歌将近五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遗留下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以上,其中著名诗人人数也大大超过了战国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诗人的总和。唐代诗歌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①初唐诗坛的佼佼者是陈子昂。唐朝建立之初,占据诗坛的依然是南朝那种轻浮绮靡的宫体诗,直至唐高宗年间,生活遭遇、思想感情与宫廷诗人不同的陈子昂,力排梁陈“逶颓靡”的诗风,以复古为号召,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他创作的《登幽州台歌》对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②盛唐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虽然有时流露出佛老消极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绪,但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他们的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更加丰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王维诗的特点。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千古绝唱。教师还可向学生朗诵李白的《赠孟浩然》,体会李白诗的风格。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③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中唐诗人白居易等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乐府》50首等就是这类诗的代表。④进入晚唐时期,封建统治岌岌可危,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国势的衰微,诗歌的风貌又为之一变。杜牧和李商隐是活跃于晚唐前期的两位成就较高的诗人。杜牧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以意为主”,反对单纯追求“文采辞句”,现实性较强。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但一直关心政治,咏史诗在其诗中占的比重较大。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但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在艺术上,杜牧追求“高绝”,不满“奇丽”;李商隐则形成深情婉曲、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陈子昂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今属四川)人。少年时家庭富裕,慷慨任侠,成年后发愤读书。曾两次从军西北,熟悉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陈子昂的诗,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过巨大影响。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代表作《登幽州台歌》是他随军北征契丹时所作。他在军中参谋军事,屡有建议,都不被采纳,怀才不遇,失意无聊,作此歌以表达深沉的忧愤。幽州台即蓟北楼,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古人,历史上的卓越人物;来者,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后生。这首诗的意思是,一个人站在幽州台上,想着天地宇宙的古往今来,无穷无尽,再想到自己的孤独、壮志不得施展,不禁流下泪来。孟浩然孟浩然(约689—约740),唐朝诗人。襄阳(今属湖北)人。早年隐居,四十岁游长安,应试不第。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隐居生活。有《孟浩然集》。王维王维(?—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王维存诗近400首。以优美的山水、田园诗闻名。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赞美王维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雪溪图》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馆。高适高适(706—765),唐朝诗人。字达夫,渤海(今属河北)人。少贫寒,失意。后任节度使,熟悉军旅生活,作边塞诗著名。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诗风也相近,气势豪迈。岑参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中年时曾两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中开拓前程,虽未能得志,却使他的诗作题材空前开阔,风格大变。雄奇瑰丽的色彩,悲壮豪迈的风格,成为他边塞诗的基本色调。他的边塞诗既写军中生涯,又写大自然多变的景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全诗如下:“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栏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石窟艺术石窟寺原指在大山间开凿出来的寺庙和僧舍,是宗教徒顶礼膜拜的神圣殿堂。随着宗教的广泛传播,石窟寺逐渐成为宗教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而发展成为融合建筑、雕塑、壁画、装饰等艺术的综合体。我国石窟寺在世界佛教文化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以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精湛传神的技巧呈现出十六国以来佛教艺术发展清晰完整的脉络。古印度的佛教和佛教艺术沿着古代丝绸之路,越过帕米尔高原,沿着天山南麓进入玉门关而到达敦煌。随后,佛教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和中国的文化,崇佛的盛况也从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石窟艺术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石窟艺术主要有彩塑、雕塑、壁画、装饰等。敦煌莫高窟由于集中了大量的石窟艺术珍品而被誉为“艺术宝库”。它丰富的唐代遗存,也为人们展示了一部唐代石窟艺术的编年史。敦煌的隋代佛像体现了北朝雕塑向唐代过渡的特色,而唐代佛塑则具有汉民族的特色,造像温和、慈祥、庄严、丰满。敦煌壁画构图严密,色彩富丽,形象生动,反映了大唐帝国的繁荣强盛和勃勃生机。展子虔和《游春图》隋朝画家展子虔,历北齐、北周,在隋朝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他擅画人马、山水、台阁。相传他画人物描法细致,画马立者有走动之势,卧者呈起跃之状,写山川远近有咫尺千里之气概。曾在洛阳、长安、江都等地寺院绘佛教壁画。代表作《游春图》,描写贵族游春的情景,是现存最古的卷轴山水画(也有人认为它不是真迹,而是后人的复制品)。这幅画上有宋徽宗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它动人地描绘了明媚春光下,游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的神态。湖波粼粼,山青柳绿。山上有骑马的游人,水中有乘船的妇女,瀑布前面有桥。人物虽小如豆点,而动态一一可指。这幅画表现了画家对祖国河山和明媚春光的热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画中人与山的比例适当,远近关系处理合适(两晋南北朝时的山水画往往“人大于山”,表现手法上还不成熟)。这说明隋朝的山水画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萧翼赚兰亭图》《萧翼赚兰亭图》为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画。萧翼,唐太宗时西台御史。唐太宗特别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听说老僧辩才收藏了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于是令萧翼前往取之。萧翼用计得到《兰亭序》,“意气扬扬,有全璧之喜”(《能改斋漫录·辩误》),而老僧辩才则“张颐失色,有遗元珠之色”(《能改斋漫录》)。此画即反映了萧翼得《兰亭序》时的情景,他与辩才截然相反的表情惟妙惟肖。不过后人对此画是否为阎立本的真迹争论较多。欧阳询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工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并称为唐初三大书法家。他初学王羲之书,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自成面目,人称“欧体”。他的书法,以楷书为最佳。他的用笔,方圆兼备而劲险峭拔。由于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构都有十分严格的程式,最便于初学。直到今天,欧体楷书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等。虞世南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他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传统。他曾由智永(王羲之七代孙)传授笔法,声誉在欧阳询之上。他的字笔圆而体方,外柔而内刚,锋芒内敛而气宇轩昂,是唐初三大书法家之一。传说唐太宗以虞世南为师,常觉“戈”字难写。有一天,太宗写“戬”字的“晋”,令世南填“戈”,写成后,叫魏征鉴赏,魏征说,惟“戈”法逼真。这个故事未必真实,但说明唐太宗对虞书的推重。褚遂良褚遂良(596—658),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唐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中书令。后受太宗遗诏辅政,高宗即位后,任吏部尚书、左仆射、知政事。封河南郡公。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贬职而死。他工书法,是唐初三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学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对魏征说:“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魏征推荐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即王羲之)体。”太宗立即召褚为侍书。唐太宗把内府所藏王羲之墨迹让他鉴定真伪,他一一分辨,无一误断,可见他是真懂王羲之书法的。《唐人书评》说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北宋米芾《续书评》说:“虽临王帖,全是褚法”,在继承中独具个性,对后代书风影响很大。碑刻有《孟法师碑》、《房玄龄碑》、《大雁塔圣教序》等。唐初三大书法家指唐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三人。但也有“唐初四大书法家”之说。则此三人外,更加上薛稷。薛稷是魏征的外甥。书法学虞世南、褚遂良。是褚的高足。唐人说“买褚得薛,不失其节”,可见他学褚能得形神。张旭张旭,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金吾长史。他的书法得之于王羲之,而又能独创新意。他的楷书完全继承虞、欧笔法,而草书则是书法上的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韩愈说:“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大诗人杜甫《饮中八仙歌》里写他“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由此可以想见他寄情点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时如醉如痴的狂态。相传他往往在大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故称“张颠”。但他的草书貌似颠狂而其实不颠。《宣和书谱》说:“其草字虽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或谓张颠不颠是也。”他用传统技法表现自己个性,而在书法上有了创新。他是无愧于自己时代的书法家。博大清新纵逸豪放之处远远超过了前代书法家的作品,有着强烈的盛唐气象。怀素怀素(725—785),字藏真,本姓钱,怀素是他的法名。长沙人。他继承和发展了张旭的草书,以善“狂草”出名。相传怀素勤于练字,秃笔成,又广植芭蕉,以蕉叶代纸练字。因名其所居为“绿天庵”。好饮酒,兴到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虽多变化,而法度俱备。他是唐代继张旭之后的又一草书家。他“以狂继颠”,与张旭并称“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很大。墨迹有《自叙帖》、《苦笋帖》、《千字文》等。九部乐、十部乐九部乐和十部乐,都是隋唐宴乐。宴乐在周朝时原不同于庙堂典礼所用的雅乐,一般指来自于民间的音乐。隋唐时期,宴乐在汉族及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基础上,吸收了部分外来音乐成分而成九部乐、十部乐,为朝廷的庆典及宫廷的娱乐、宴饮服务。隋开皇初制定的九部乐分别为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到杨广时改国伎为西凉伎,并把清乐排列在首位,还增加了康国伎和疏勒伎,共九部乐。唐初的九部乐有所变动。唐太宗统一高昌后又加“高昌伎”而成十部乐。这种宫廷乐舞的演奏,以其规模大小又可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它们一般为宫廷的保留节目,如《秦王破阵乐》,就用以歌颂统治者的功绩,并显示国家的强大。《秦王破阵乐》《秦王破阵乐》即《秦王破阵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最著名的宫廷乐舞之一,为歌颂唐太宗李世民而作。李世民为秦王时,征伐四方,即已流传于军中,即帝位后,由吕才协音律,魏征等制歌辞。633年李世民亲制《破阵舞图》,命吕才依图教乐工120人披甲执戟而舞。舞队摆出各种阵势,“发扬蹈厉,声韵慷慨”(《旧唐书·音乐志》),伴奏音乐“声震百里,动荡山谷”。舞蹈不仅具有浓厚的战阵气息,还有一种威慑力,令观者“凛然震竦”。宣扬皇帝的武舞,既是颂功,又是示威。《破阵乐》不愧为武舞中的成功之作。《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唐代著名宫廷乐舞。相传最早由西凉节度使所献,后经唐玄宗润色并制歌词,改用此名。《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响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所以,无论其舞、其乐、其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仙女形象。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分散序、中序、曲破三部分。散序为器乐演奏,不舞不歌;中序始有拍,且歌且舞;曲破为全曲高潮,繁音急节,声调铿锵,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白居易称赞此舞的精美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霓裳羽衣”流传数百年之久,为我国古代音乐舞蹈史上影响较大的一部作品。
隋唐文化主要成就及历史地位对中国当代的影响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隋唐的建筑已达到相当成熟阶段。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尤其在桥梁工程方面,有突出成就1.隋朝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原名安济桥,是隋朝杰出的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石拱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赵县古时曾称作赵州,所以安济桥又叫赵州桥。赵州桥设计非常科学,由五拱构成。中间的大拱跨度37.45米,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它既可减轻大拱及桥基的负载,又可分洪和节省建筑材料。同时,小拱对石桥本身也增添了美观、玲珑和生动的姿态。赵州桥坚固耐用,桥面平缓,有利于交通。赵州桥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车马仍可通行。距今约1400年,在漫长的时间里,历经洪水、地震、风化,至今仍然坚固的屹立着。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出现无疑是由于设计的巧妙。宋人杜德源有诗赞颂安济桥“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蜇背磨空”;元代刘百熙有诗赞“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明代诗人祝万祉赞美安济桥“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实不过誉。近代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赵州桥的结构“所取的方式,对于工程力学方面竟有非常的了解,及极经济极聪明的控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安附近旅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