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人畜共患人体有寄生虫的表现病对人体的危害?

&&&&&&&&正文
关注人兽共患不能忽视食源性寄生虫病 04:27:52&&&&来源:&&北京青年报&&&&
  编辑说话:随着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措施的有效实施,我国多处疫区逐渐在解除封锁。但相关研究工作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最近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和中国畜牧兽医协会组织在京专家召开的预备会议商定,明年上半年,将召开全国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共同研讨我国人兽共患病的防治对策等课题。专家认为,防控人兽共患病,食源性寄生虫病也不能忽视。  受访人甘绍伯研究员:我国热带病和寄生虫病专家,原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及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采访人:蒋月荣  ■引起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达140余种  采访人:一般都认为,人兽共患病是指猫猫狗狗这些动物传播给人的疾病,现在禽流感也归入此类。  甘绍伯: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行和严重危害,引起了人们对人兽共患病的密切关注。人兽共患病是1979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命名的。它是指人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又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人兽共患病还称为动物源性疾病,除了源于家畜、家禽和饲养的宠物外,还可源于野生动物、鸟类、水生动物、节肢动物等。其中由野生动物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又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采访人:引起人兽共患病的病原是什么?人兽共患病与人类生活、生产领域关系密切吗?  甘绍伯:引起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种类很多,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据不完全统计,现已发现的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多达140余种。人兽共患病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很多领域都密切相关。例如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可能染患布氏杆菌病;饲养家禽可能染患禽流感;饲养狗、猫、鸟等宠物可能染患狂犬病、弓形虫病、鹦鹉热等。  近年来,由于人们喜欢吃生的肉类食品,加之烧、烤、涮等食用方法,往往食品未熟就吃。人们的食肉品种也更加丰富,除了猪、牛、羊、鸡、鸭、兔、鱼、虾、蟹等以外,还有狗、蛇、蛙、螺以及很多野味,如果这些动物感染了某些疾病,其肉食品又没做熟,病原体未被杀死,人食用后就有可能罹患食源性寄生虫病。  ■食源性寄生虫病在城市越来越多  采访人:卫生部曾公布“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调查结果”,表明寄生虫病仍然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甘绍伯:是的,调查的重点包括食源性寄生虫病。其为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的一种。以华支睾吸虫感染引起的肝吸虫病为代表的食源性寄生虫病较为严重,估计感染者达1200多万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来源和食用方式的多样化,由食源性寄生虫病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目前,食源性寄生虫病在城市有增加的趋势。这种寄生虫病可分为六大类,共有30余种,例如植物源性寄生虫病,如姜片吸虫病;肉源性寄生虫病,如旋毛虫病、绦囊虫病、弓形虫病;螺源性寄生虫病,如广州管圆线虫病;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寄生虫病,如肺吸虫病;鱼源性寄生虫病,如肝吸虫病等。  采访人:这些疾病是如何传播和发病的?  甘绍伯:人兽共患病可由生病的动物把病原体传播给人类,引起人发病。传播方式,人与患病的动物密切接触而感染。与病禽接触可患高致病性禽流感,与病畜接触可患布氏杆菌病等;还可因吃了未做熟的、含有病原体的动物肉品而致病,例如吃了病禽人也能患禽流感。而食源性寄生虫病正是由不卫生的饮食习惯造成的。我国不少青壮年男性,从追求烧、烤、涮,发展到赤裸裸的生吃。生吃淡水鱼、生鱼片、鱼生粥,用刚捉到的小鱼做下酒菜,易患肝吸虫病;热衷吃带着血丝的猪肉和牛肉,易引发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病;吃醉蟹或未做熟的淡水蟹,易患肺吸虫病等,凡此种种在临床上时有发现。  几年前,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收治了5例来自北方城市的管圆线虫病人,皆因在当地吃了不熟的螺肉。经调查,患者吃过的螺叫玛瑙螺,是传播本病的主要螺种之一。科研人员到现场采购了20只背壳为褐色玛瑙样花纹的玛瑙螺,在实验室检查中,有6只螺体查找到管圆线虫幼虫,带虫率为30%。  采访人:除了上述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外,还有哪些疾病属于人兽共患的范畴?  甘绍伯:已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并引起人们密切关注的SARS和禽流感是人兽共患病,此外,猴痘、西尼罗热、埃博拉出血热、疯牛病等当今备受世人格外关注的疾病也都属于人兽共患病的范畴,饲养宠物也可能引起人兽共患病。  ■饮食和饲养宠物要讲究方法  采访人:人兽共患病的危害有哪些?老百姓怎样做才能远离人兽共患病的威胁?  甘绍伯:人兽共患病分布广泛,既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又可在家畜、家禽的范围内流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高致病性禽流感在很多国家出现,它给国家和个人,特别是禽类饲养业农民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外交活动日趋频繁、旅游业日益发达、生态环境明显改变、人和各种动物接触机会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应该高度警惕新的人兽共患病的发生和已被控制的人兽共患病的复燃。要避免罹患人兽共患病,须注意以下事宜。  第一,不要与病畜、病禽和患病的动物接触。第二,要培养卫生健康的饮食习惯。不要吃生的或未熟透的猪、牛、羊、鸡、鸭、兔等其他肉类食品,切忌吃生的未煮的淡水鱼、虾、螺、蟹、蛙、蛇等食物。只有把住病从口入关,才能杜绝肝吸虫、肺吸虫、旋毛虫、绦囊虫、弓形虫等寄生虫和其他病原体的侵袭。第三,饲养宠物要当心。孕妇与猫密切接触警惕感染弓形虫。弓形虫感染和优生优育有紧密关系,怀孕妇女感染后可传染给胎儿,可导致早产、流产、死产,或者新生儿弓形虫病,出生后有眼、脑或肝脏的病变或畸形。饲养猫有可能感染弓形虫,因为猫的粪便里有弓形虫卵囊,容易污染食物或手,可使人经口感染。怀孕期间要避免与猫接触。饲养狗要警惕狂犬病和犬弓蛔虫病。
版权所有&北京青年报网际传播技术有限公司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010- 举报邮箱:││││││广东药学院实验动物中心
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及其防治
近年来,疯牛病、禽流感、尼帕病等人畜共患病疫情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出现,表现出日益复杂的发生和流行趋势,给畜牧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文章通过对人畜共患病分类、危害进行回顾和总结,畅叙应监测的人畜共患病和对动物疫病的启示,为建立科学有效的动物疫病防制体系及和谐、稳定、健康的生存环境提供参考。人畜共患病(又称人兽共患病)是1979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命名的。它是指人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又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可以由动物传播给人并引起人类发病的传染性疾病。在人畜共患传染病中,绝大部分以动物作为传染源,人作为传染源的病例较少见。其中由野生动物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又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因此,人畜共患病也称为动物源性疾病,除了源于家畜、家禽和饲养的宠物外,还可源于野生动物、鸟类、水生动物等。一般生存在病畜禽和带菌动物及病人呼吸道表面的病原体在正常呼吸时不排出,当呼出气流强度较大时,如咳嗽,嚎叫等时,病原体随同黏液或渗出物喷出体外,以飞沫、飞沫核或气溶胶的形式较长时间地悬浮于空中,当人或动物吸气时,就有可能把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吸入体内。也有通过水和食物等媒介经消化道传播的,也有较多的是通过人畜皮肤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的,也有一部分是通过节肢动物,如蚊、蝇、蟑螂、蜱、虻、虱、蚤等叮咬传播的。75%是人畜共患病,其传染源大多来自野生动物。&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种类很多,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证实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寄生性动物病有250多种,其中较为重要的有89种,已知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存在并流行的有34种。我国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约有90种。一、人畜共患病的分类人畜共患病的分类方式,世界各国不尽相同,可以从其病原、宿主,流行病学或病原的生活史等角度而有多种分类法,目前应用较多的有如下三种方法:(一)按病原体种类进行分类:1、&由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鼻疽、炭疽、猪丹毒、结核病等。 2、&由病毒引起的人畜共用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口蹄疫等。3、由衣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鹦鹉热等。 3、&由立克次氏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恙虫病、Q热等。5、由真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念珠菌病等。 6、内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弓形体病、旋毛虫病、绦虫病等。其中:属于原虫有弓形体、肉孢子虫、隐孢子虫;属于吸虫有东毕血吸虫、肝片吸虫、中华双腔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华枝睾吸虫;属于绦虫有猪囊尾蚴、棘球蚴、多头绦虫、牛囊尾蚴、犬复殖孔绦虫、微小膜壳绦虫;属于线虫有旋毛虫、弓首蛔虫、肾膨结线虫;蝇蛆有羊狂绳蛆。 (二)按病原的生活史分类:(这种分类法的优点是有利于流行病学研究和制定防制措施)1、直接传播性人畜共患病:是指受感染脊椎动物通过直接接触。媒介物或媒介昆虫机械性地传播到人和动物的人畜共患病。其病原体在传播过程中很少或没有增殖也没有经过必要发育阶段。如狂犬病、流行性感冒、口蹄疫、结核病、炭疽、鼻疽、布氏杆菌病、出血热、弓形体病、类丹毒、钩瑞螺旋体病和旋毛虫病等。2、周生性人畜共患病(又称为循环传播性人畜共患病):是指病原体为完成其生活史需要有一种以上的脊椎动物宿主参与,但不需要无脊椎动物宿主参与,常见的有猪绦虫病和牛绦虫病。这两种病,人是其生活史中必不可少的宿主之一,是其终宿主。3、后生性人畜共患病(又称为媒介传播性人畜共患病):此类病的病原体在其生活史中需要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共同参与,即在无脊椎动物体内繁殖完成一定的发育史,经过一个潜伏期后才能传到另一脊椎动物宿主,其主要感染途径为皮肤。如鼠疫、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血吸虫病、肺吸虫病、巴贝西焦虫病和丝虫病等。4、腐生性人畜共患病(又称为腐物传播性人畜共患病):是指病原体的生活史需要有一种脊椎动物宿主和一种非动物性的滋生地或储存者(如有机物,泥土和植物等)才能完成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在非动物性物体上繁殖或发育后,经皮肤或呼吸道侵入宿主,如破伤风、气性坏疽、肝片吸虫病和钩虫病等。(三)按病原储存宿主的性质分类 1、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又称为兽源性人畜共患病):这类病是主要在动物中传播。偶而感染人的人畜共患病,如棘球蚴病、旋毛虫病和马脑炎等。2、人源性人畜共患病:指通常在人类传播,偶而感染某些动物的人畜共患病,如人型结核、阿米巴痢疾等。3、双源性人畜共患病(又称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是指在人间、动物间及人和动物之间均可传播的人畜共患病,如日本血吸虫病和葡萄球菌病等。4、真性人畜共患病是指病原体的生活史(多见于寄生虫病)需在人和动物体内连续进行,缺一不可,如猪绦虫病和牛绦虫病。二、人畜共患病的危害在人类历史上,一些人畜共患病曾造成了巨大的灾难。鼠疫是最为引人关注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也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在历史上,曾有过三次世界性大流行,死者达数千万。2002年底至2003年席卷我国及东南亚、加拿大等国的SARS, 给各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对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多数人畜共患病,人是其终端宿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是极少见的。但近年来,一些国家发生的一些高度致死性和传染性的人畜共患病,例如拉沙热、马堡热及埃波拉热,可在医院内广泛传播流行,并可摧毁整个医护正常体系。因而对这一类人畜共患病的早期发现和快速诊断显得及其重要和紧迫。人畜共患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它的广泛流行,可明显降低动物生产合用产品的效能,使产量减少,繁殖率下降。由此可见,人畜共患病不仅严重影响人的健康,破坏生态平衡(在进行杀灭某种疫源动物时),而且还直接关系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兴旺。三、常见的人畜共患病病毒性人畜共患病(一)&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呼吸道疾病,是人类至今尚不能有效控制的、流行于全世界的病毒性传染病。病毒分为甲、乙、丙3个型别,这3型均可感染人。属正粘病毒科,病毒颗粒呈球状、丝状或多形性,直径为80~120nm。根据病毒颗粒囊膜上表面抗原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 的特性进行分型。当前发生的禽流行性感冒简称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感染病,主要发生在鸡、鸭、鹅、鸽子等身上。按病原体的类型,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高致病性禽流感因其传播快、危害大,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临床症状:本病在猪身上潜伏1~3天后突然发生,猪群中多数猪同时出现症状,表现厌食、迟钝、衰竭、蜷缩、病猪挤在一起,结膜充血,眼、鼻流出浆液性分泌物。猪群反应迟钝,病猪不愿走动,甚至强烈地驱赶也不动。出现急促和腹式呼吸,特别是强迫病猪走动时,更明显,伴发严重的阵发性咳嗽。体温可高达40.5~41.7℃,出现结膜炎、鼻炎、鼻腔分泌物及打喷嚏。本病在马身上潜伏期为2~10d,多在经3~4d后发病。典型病例先表现发热,体温上升到39.5℃以内,稽留1~2d或4~5d,然后徐徐降至常温。如有复相体温反应,则有了继发感染。最主要的症状就是最初2~3d内呈现经常的干咳,干咳逐渐变为湿咳,持续2-3周,亦常发生鼻炎,先流水样的而后变为很粘稠的鼻液。禽暴露于流感病毒后,发病率高(可达100%)、死亡快(发病5天内死亡)、病死率高(30%-80%,甚至100%)。病鸡死亡前常表现为无毛处皮肤发绀、极度消瘦、腹泻、身体蜷缩、共济失调、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而后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病毒几乎遍布全身各器官和组织。病鸡分泌物和排泄物、甚至母鸡下的蛋均携带病毒。禽流感病毒感染马的症状通常与马流感几乎相同。人感染人流感病毒亚型的临床表现可有急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而呼吸道症状并不严重,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等。体温可达39~40oC,一般持续2~3天后渐退。全身症状逐渐好转,但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上呼吸道症状较显著,少数患者可有鼻衄、食欲不振、恶心、便秘或腹泻等轻度胃肠道症状。人感染猪流感病毒亚型后,病人的症状和典型的人流感一样,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痛、咽炎和咳嗽。人在自然条件下,人不感染马流感病毒。但暴露在病毒气溶胶中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可以产生血凝抑制抗体,但不出现任何流感症状。人感染禽流感病毒亚型后表现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热程1~7 天,一般为3~4 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和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 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防治1、猪无特效药治疗,但可用解热镇痛药对症治疗,应用抗生素防止并发症。预防本病,目前还无效果好的疫苗,因此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畜舍清洁卫生,增强畜禽的抵抗力。特别要精心护理,提供舒适避风的猪舍和清洁、干燥、无尘土的垫草。为避免其他的应激,在猪的急性发病期内不应移动或运输猪只。由于多数病猪发热,故应保持供给新鲜的洁净水。病期内食欲明显下降,但随症状的改善很快恢复。通常在饮水中使用祛痰药进行群体治疗。为控制并发或继发的细菌感染,可用抗生素和其他抗微生物制剂进行治疗。&&& 2、马马流感病毒与其它流感病毒一样,容易变异,因此,给疫苗的研究带来困难。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马流感病毒灭活苗。一般选用具有代表意义的甲1型和甲2型毒株制成二价苗或多价苗,并根据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针对本国实际情况,不断选取新的代表毒株制成疫苗。灭活的全病毒疫苗安全性好,抗原成分齐全,免疫原性强,不会出现毒力返强和变异的危险。在70年代,我国研制的马流感灭活疫苗有以下3种,但没有大面积应用,一旦马流感发生后,主要采取一些对症治疗措施。由于马流感呈暴发流行,传播迅速,加之抗原变异程度较大,给防制带来较大困难。3、禽(1)处理 该病属法定的畜禽一类传染病,危害极大,故一旦爆发,确诊后应坚决彻底销毁疫点的禽只及有关物品,执行严格的封锁、隔离和无害化处理措施。严禁外来人员及车辆进入疫区,禽群处理后,禽场要全面清扫、清洗、消毒、空舍至少3个月。目前国外也采用“冷处理”的方法,,即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对症治疗,以减少损失。对症治疗可采用以下方法。& ① 抗病毒药物如病毒唑或盐酸吗啉胍(病毒灵0.01%~0.05%饮水,连用5~7d,或盐酸金刚烷胺或盐酸金刚乙胺0.05%~0.08%拌料连用5~7d。也可用板蓝根2g/只?日,大青叶3g/只?日,粉碎后拌料,配合防制。② 抗菌药物如环丙沙星或培福沙星等0.005%饮水,连用5~7d,以防止大肠杆菌、支原体等继发感染与混合感染。(2)预防& 禽流感发病急,死亡快,一旦发生损失较大,应重视对该病的预防。&① 加强饲养管理 &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禽场的防疫管理,禽场门口要设消毒池,谢绝参观,严禁外人进入禽舍,工作人员出入要更换消毒过的胶靴、工作服,用具、器材、车辆要定时消毒。禽舍的消毒可选用二氯异氰尿酸钠或二氧化氯以强力喷雾器作喷洒消毒。粪便、垫料及各种污物要集中作无害化处理;消灭禽场的蝇蛆、老鼠、野鸟等各种传播媒介。建立严格的检疫制度,种蛋、雏禽等产品的调入,要经过兽医检疫;新进的雏禽应隔离饲养一定时期,确定无病者方可入群饲养;严禁从疫区或可疑地区引进家禽或禽制品。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寒冷、长途运输、拥挤、通风不良等因素的影响,增强家禽的抵抗力。&② 免疫预防 禽流感病毒的血清型多且易发生变异,给疫苗的研制带来很大困难。目前预防禽流感还没有理想的疫苗,现有的疫苗有弱毒疫苗、灭活油乳剂疫苗和病毒载体疫苗,接种疫苗后能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使用弱毒疫苗具有突变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危险,而灭活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差、成果高,而且这些疫苗的应用还会影响禽流感疫情监测,因此不推荐使用疫苗。目前尚在研制中的疫苗还有DNA疫苗,它是将血凝素抗原基因g隆于DNA表达载体上,给动物注射后,DNA在体细胞内表达出抗原蛋白,从而产生免疫效果,这是一种安全且易长期保存的疫苗。 4、人由于流感病毒易变异,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预防措施非常重要。主要预防措施包括: &&&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 (2)、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 (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 (4)、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 (5)、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 (6)、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7)、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也可减少感染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症状。卫生部制定了《中国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已刊登在卫生部官方网站。(二)口蹄疫 口蹄疫是牛、羊、猪等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人也可感染,是人兽共患病。病原为细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属微RNA病毒科,形态呈球形,20面体立体对称,有O、A、C、Asial、SAT―1、SAT―2、SAT―3等7个血清型和60多个亚型。各型引起的症状相同,但免疫原性不同,不能产生交叉免疫。现流行的口蹄疫主要为O、A、C三型及ZB型(云南保山型)。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首位,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首位。临床表现:1、猪自然感染潜伏期2~8天,人工感染20~72小时后出现临床症状。病初体温升高到40~41℃,精神不振,减食,蹄冠、蹄叉、蹄踵等部位出现局部发红、微热敏感等症状,不久形成淡黄色或淡白色突出皮肤表面的水疱,疱壁发亮,内含数量不等的透明或微混浊的浆液。水泡自米粒到蚕豆大,有时融合呈椭圆形。当蹄部刚出现水疱时,跛行不明显,到跛行明显或不能站立时,水疱多已破溃。水疱破裂后留下的是出血糜烂的表面,呈暗红色。若继发感染严重,可使蹄壳脱落,有的虽不致发生蹄壳脱落,但可造成蹄匣变形。此外,口腔粘膜、鼻盘、皮肤、母猪乳头皮肤、会阴、阴唇或阴囊皮肤等出现水疱。成年猪一般为良性经过,哺育仔猪常因心肌炎胃肠炎或母猪拒绝喂奶而整窝死亡。2、牛潜伏期一般为2~4天,最长的可达7天左右。病牛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萎顿,食欲减退,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1~2天后,唇内齿龈、舌面及颊部粘膜出现蚕豆至核桃大小的水疱。口温高,口角流涎增多,呈白色泡沫状,常常挂在嘴边。采食完全停止,水疱经24小时破裂形成表浅的边缘整齐的红色糜烂。以后体温正常,糜烂部位逐渐愈合。随后病牛蹄冠和趾间的柔软皮肤有红肿、热痛、迅速发生水疱并破渍出现糜烂导致病畜跛拐,蹄壳脱落,乳头皮肤出现水疱、破裂糜烂。犊牛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死亡率颇高,病愈后可获1年的免疫力。该病一般呈良性经过,病死率一般为1%~3%。3、羊潜伏期一周左右。病状与牛大致雷同,但感染率较牛低。绵羊蹄部症状明显,口粘膜变化较轻,山羊症状多见于口腔,呈弥漫性口粘膜炎,水疱见于硬腭和舌面,蹄部病变较轻。羔羊有时有出血性胃肠炎,常因心肌炎而死亡。4、人人曾因接触口蹄疫病畜及其污染的毛皮,或误饮病畜的奶,或误食病畜的肉品等途径而感染。人一旦受到口蹄疫病毒传染,经过2-18天的潜伏期突然发病,发烧,口腔干热,唇、齿龈、舌边、颊部、咽部潮红,出现水疱。皮肤水疱见于手指尖、手掌、脚趾。同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或腹泻。患者数天痊愈,预后良好。有时可并发心肌炎。患者对人基本无传染性,但可把病毒传染给牲畜动物,再度引起畜间口蹄疫流行。&(四)防治方法  1、坚持日常检疫制度。每年夏秋,对本地牛、羊、猪逐场、逐户进行疫苗免疫(选用本地同类型口蹄疫疫苗),对外来流动畜种就地强行免疫接种。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定期消毒。  2、发生口蹄疫时要及时上报疫情,及时确诊,执行“早、快、严、小”的隔离封锁措施。划定疫区,严格封锁查明染源,将死畜就地深埋或焚烧。3、对病畜和可能病畜要严格隔离,不得随意移动,并设专人护理。被病畜污染的用具、场所可用2%火碱,或10%的石灰水,或30%热草木灰水,或1%-2%甲醛溶液消毒。粪便及残剩饲料、垫草要堆积发酵处理。病畜口腔要用干净布擦净泡液及粘液,而后用10%的盐水或0.1%-0.2%的高锰酸钾水冲洗,溃烂面用5%的紫碘或碘甘油涂擦。蹄部先用来苏水清洗后擦干,再涂鱼石脂软膏或紫碘,或青霉素软膏等。根据病畜全身状况,采用强心、补液,使用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治疗。对人来说,目前还没有商品化的疫苗生产,平时主要是做好个人卫生和防护,肉品要煮熟煮透再食,防止直接或单方面接触病畜,特别是非工作人员严禁接触病畜和进入疫区,兽医和饲养人员在处理病畜时,必须穿戴工作衣帽以及手套和胶靴,操作后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以免感染和散毒。疫点的畜产品,包括肉类和乳,必须就地高温处理后才能利用。人一旦感染后,应立即隔离治疗,进行体外消毒,衣物做好卫生处理(三)SARS& 自2002年11月到2003年6月,非典型性肺炎(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肆虐东南亚,蔓延全球,共波及30个国家和地区,有8439人被传染,812人死亡,引起人类的极度恐慌。而研究表明:一种新型冠状病毒――SARS冠状病毒被认为是该致命性疾病的病原。冠状病毒是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一个成员,为多形态,略呈球形,有囊膜,囊膜表面有纤突,纤突末端呈球状,整个纤突有规则地排列成皇冠状,冠状病毒之名由此而来。就目前所知,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只感染脊椎动物,与人和动物的许多疾病有关。临床症状:SARS是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高于38℃,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防治:1、预防:(1)管理传染源:病人就地隔离,全程治疗。隔离期间因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而定。密切接触者需要医学观察,观察期限依据传染病的潜伏期。 (2)切断传播途径: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和污染物可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根据疫情流行程度和控制需要,流行期间减少大型集会。(3)保护易感人群:加强自我保护,有些呼吸道传染病已有针对性疫苗,有条件时可用疫苗接种和流行期间药物预防。2、治疗:(1)一般性治疗: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和剧烈咳嗽。 (2)对症治疗:为本病重要治疗手段。 (3)预防和治疗继发细菌感染:根据临床情况可使用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及其他适用抗生素。 (4)抗病毒治疗 (四)艾滋病(AIDS)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人、非洲青猴、猩猩、猫、兔等都是该病毒的保存宿主。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传播途径是性传播、血液及血液制品传播、母婴传播,此外皮肤破损处接触也可传播。病人的症状主要发现为乏力,持续发热,盗汗,进行性消瘦,慢性腹泻或出现卡波济氏内瘤、勃克氏淋巴肉瘤、非何杰金氏淋巴肉瘤等,有的还继发卡氏肺囊虫病、隐孢子虫感染。目前对艾滋病主要以预防为主,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艾滋病疫苗的研发上。临床症状:许多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人在病毒潜伏期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但也有一部分人在感染早期可以出现发烧、头晕、无力、咽痛、关节疼痛、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有些人还可发生腹泻。这种症状通常持续1-2周后就会消失,此后病人便转入无症状的潜伏期。潜伏期病人的血液中有艾滋病病毒,血清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查呈阳性反应,这样的人被称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称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简称带毒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很强的传染性,是传播艾滋病最重要的传染源。在很长的潜伏期中,感染者虽然没有自觉症状,外表一如常人,但全身免疫系统仍在继续受到艾滋病病毒的破坏,到免疫系统功能再也不能维持最低的防卸能力时,多种对正常人不会引起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便会使患者发生条件性感染,引起脑、肺、胃肠道和其他部位的病变及症状。一些恶性肿瘤也因患者抵抗力极度低下而产生。艾滋病人的症状因为发生条件性感染的内脏和发生肿瘤的部位不同, 表现为多种多样,是非常复杂的。防治: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以预防。一般,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因此,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由于目前对病毒感染性疾病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所以对AIDS也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加之,HIV病毒核酸与宿主染色体DNA整合,利用宿主细胞进行复制,给药物治疗带来了困难。HIV感染的早期治疗十分重要。通过治疗可减缓免疫功能的衰退。HIV感染者患结核、细菌性肺炎和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危险性增加,进行早期预防十分重要。 1、支持疗法、尽可能改善AIDS患者的进行性消耗。2、免疫调节剂治疗。3、抗病毒制剂。(五)疯牛病& 疯牛病也称可传递海绵样脑病(TSE)是人和动物均可发生的一类疾病的总称,疯牛病和人类变异型克雅氏病都属于可传递海绵样脑病。人与动物TSE具有共同特征。都由朊病毒(Prion)引起,潜伏期长,可达几年或更长。并具有相似的发病特性,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形成海绵状病变,进行性,不会恢复和减轻。一般检查不到感染的证据,也无有效治疗方法,死亡率100%。关于引起TSE的病原,直到目前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到1982年引入朊病毒的概念。朊病毒是有感染性的蛋白质颗粒的改写形式。朊病毒由朊病毒蛋白构成。朊病毒蛋白是一种正常的细胞膜外糖蛋白,在多数细胞类型中均有表达,但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朊病毒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可抵抗常规物理和化学的消毒程序,感染动物后的潜伏期很长,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实验动物,并且不使动物产生炎症反应。不诱导产生干扰素,也不刺激动物产生免疫应答。临床表现:本病潜伏期4~5年,牛只一般在初生6个月间被感染,到2岁开始发病,3岁龄发病明显增加,4~6岁龄发病达高峰,2岁以下和10岁以上的牛很少发生。病程一般为14~180天,其临床症状不尽相同,多数病例表现中枢神经症状。病初表现为体质变差,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随后神经系统症状逐步明显,病牛烦躁不安,行为反常,对声音和触摸过分敏感,常由于恐惧、狂躁而表现出攻击性。共济失调,步态不稳,常乱踢乱蹬以致摔倒。少数病牛可见头部和肩部肌肉震颤和抽搐,后期出现强直性痉挛、轻瘫。病牛食欲正常,体温偏高,呼吸频率增加,最后常极度消瘦而死亡。防治:本病尚无有效疗法,对临诊可疑病牛必须采用注射致死法扑杀以避免脑组织诊断样本的损伤。(六)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所有温血动物均可被感染。人主要是因病兽咬伤而受感染,临床表现为脑脊髓炎,主要有兴奋、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症状,亦称恐水症、疯狗病。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自然界中的主要易感群是犬科和猫科动物,以及翼手类和某些啮齿类动物。野生动物是狂犬病病毒主要的自然贮存宿主。狂犬病可在小动物中缓慢地传播,偶尔传染大动物,当大动物受染时,对人类的威胁加大。临床表现:潜伏期差异较大,一般与咬伤后病毒侵入数量、伤口与中枢神。经距离及动物易感性有关。如动物易感性大,伤口离中枢神经近及侵入病毒多,潜伏期短;反之潜伏期就长。其临床症状表现可分为狂暴型、沉郁型、非典型型及顿挫型。其中以狂暴型为多见,表现为狂奔乱叫乱咬,终因麻痹而死亡;沉郁型缺乏正常精神状态,隐伏不动,迅速麻痹而死亡;非典型型也不少见,以消瘦和肌肉萎缩为特征(神经性肌肉萎缩),故又称为萎缩型;顿挫型少见,出现典型症状后,病情好转,最后痊愈。1、狗典型病例分为前驱期(沉郁期)、狂暴期(兴奋期)、麻痹期。 (1)前驱期:病犬精神沉郁,喜藏暗处,举动反常,不听呼唤。瞳孔散大,反射机能亢进,稍有刺激便极易兴奋。异嗜,好食碎石、泥土、木片等异物。不久发生吞咽障碍,唾液增多,后躯软弱。咬伤处发痒,常以舌舐局部。前驱期一般为1-2天。 (2)狂暴期:病犬狂暴不安,攻击人畜或咬伤自身。有的犬无目的地奔走,甚至一昼夜奔走百余里,且多半不归。由于咽喉肌麻痹,吠声变得嘶哑。此外,下颌下垂,吞咽困难,唾液增多。狂暴的发作往往与涫郁交替出现。病犬疲劳卧地不动,但不久又站起,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斜视,见水表情惶恐,神志紧张。狂暴期一般为3-4天。 (3)麻痹期:病犬消瘦,精神高度沉郁,咽喉肌麻痹后,下颌肌、舌肌、眼肌也发生不全麻痹。病犬张口、垂舌、斜视,从口中流出带泡沫的唾液。不久,后躯麻痹,行走摇晃,尾巴垂于两腿之间,常倒卧在地。最后因全身衰竭和呼吸麻痹而死亡。麻痹期一般为1-2天。整个病程6-8天,少数病例可延至10天。除上述典型经过的以外,也有兴奋期短的。甚至由前驱期直接转为麻痹期。称之为沉郁型狂犬病。经2-4天死亡。目前,流行的狂犬病,以非典型病型为主,表现典型经过的很少。&& 2、猫&&& 潜伏期根据伤口部位和病毒含量而不同,初期,病猫躲藏阴暗处,鸣叫,反抗过度,对声光反应亢奋;而后狂躁不安,富于攻击性,或自己咬伤自己;眼光凶而直,不听主人命令,流涎;精神逐渐沉郁、行步不稳,后肢麻痹而倒地,因全身衰竭而亡。病程2-4天不等。& 3、鹿国内动物园已先后报道3例鹿狂犬病病例。潜伏期为13~18天。梅花鹿被疯犬咬伤后,开始神态不安、胆怯。发病第二天表现极度不安,横撞直冲,到处攻击其他梅花鹿,食欲废绝。2~3天后,病鹿表现麻痹现象,呼吸困难,后躯和后肢站立不起,最后卧地不起,终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病程约2~3天。有的病鹿潜伏期达一年以后才出现临床症状,其表现为兴奋与沉郁交替出现,病程约3~4天后死亡。4、禽类鹅、鸭被疯犬咬伤后,羽毛粗乱,到处乱飞乱走,常用喙或爪攻击其他禽类或人和动物,最后两肢站立不起而卧地,头颈下地,呼吸麻痹而死亡。病程2~3天。5、人&&& 人被带毒的犬或其他动物咬伤后,视咬伤的部位及伤口的深浅、大小而潜伏期有所不同。咬伤部位在颈部以上且伤口又重者,潜伏期可短至数日,咬伤四肢远端伤口轻者,潜伏期较长,可至几年、十几年。 人狂犬病临床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狂躁型,常出现兴奋症状,尤其是恐水,80%的狂犬病属于此型;另一种为麻痹型或称哑型狂犬病,无明显兴奋症状,一般不出现恐水,不足20%的患者为此型。 &&& 典型病例临床表现分为三期:(1)前驱期:大多数患者有发热、头痛、乏力、纳差、恶心、周身不适等症状。对痛、声、风、光等刺激开始敏感,并有咽喉紧缩感。约50~80%病人伤口部位及其附近有麻木、发痒、刺痛或虫爬、蚊走感。这是由于病毒繁殖刺激周围神经元引起。本期持续1~4日。(2)兴奋期或痉挛期:患者多神志清楚而处于兴奋状态,表现为极度恐惧,烦燥,对水声,风等刺激非常敏感,引起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等。恐水是本病的特殊症状,但不一定每例均有,亦不一定早期出现。典型表现在饮水、见水、流水声或谈及饮水时,可引起严重咽喉肌痉挛。故患者渴极畏饮,饮而不能下咽,常伴有声嘶和脱水。怕风亦本病常见的症状,微风、吹风、穿堂风等可引起咽肌痉挛。其他如音响、光亮、触动等,也可引起同样发作。本期持续1~3日。(3)麻痹期:痉挛减少或停止,患者逐渐安静,出现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为多见。眼肌、颜面肌及咀嚼肌亦可受累。呼吸变慢及不整,心搏微弱,神志不清,最终因呼吸麻痹和循环衰竭而死亡。本期约为6--18小时。防治:1、狗&&& (1)家养的犬应定期进行预防接种。(2)要加强检疫末注疫苗的犬入境时,除加强隔离观察外,必须及时补注疫苗,否则禁止入境。对无人饲养的野犬及其他野生动物,尤其是本病疫区的野狗,应捕杀。(3)对已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犬及病畜应立即扑杀,不宜治疗。  (4)对咬伤的犬,应迅速以20%肥皂水冲洗伤口,并用3%碘酒处理,还要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第一、三、七、十四、三十天备注射1次,至第四十及五十天再加强注射1次),常可取得防治效果。2、猫(1)在对犬注射疫苗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宠物猫的免疫注射,建议疫苗生产厂家也研制扩大生产猫的狂犬病疫苗。(2)发现狂犬病的猫或疑似的猫应及时扑杀,焚烧。(3)消毒可用石碳酸、福尔马林、升汞等。2%的肥皂水、75%酒精、碘酊等均可杀灭病毒。一旦被狂犬病猫或疑似患猫咬伤后,应挤压伤口以致出血(不要用口吸),用一般肥皂(不要用香皂)水反复彻底冲洗,冲洗大约5-10min,2%-5%碘酊涂抹伤口,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同时注射免疫血清。(4)剖检患病猫尸体时要注意安全,不能划伤手臂。剖检后的尸体耍焚烧、消毒,做无害化处理,不能随意丢弃。3、人狂犬病的预防主要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接种疫苗等几个步骤。控制传染源主要是家养犬免疫、消灭流浪犬以及对可疑病犬和猫的捕杀。对家养犬进行登记,给予预防接种。对狂犬、狂猫应立即击毙,以免伤人。被狗咬后马上一边尽量挤出伤口血液一边用大量的肥皂水彻底冲洗伤口,洗衣皂会比香皂好,至少洗三遍,冲洗时间为15分钟左右, 然后涂上碘酒,同时尽快地到防疫站打疫苗。疫苗用法:一共注五针,三角肌肌注,分别于伤后即时及伤后3,7,14,28天注射.曾经注射过的则用量视情况酌减.&(七)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最早在日本发现,国际上称为日本脑炎,是由蚊子传播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公猪受感染后睾丸肿大,母猪感染后流产和死产。人感染该病的大多数为儿童,发病突然,最常见的症状有发热、头痛、意识障碍、呕吐以及惊厥等。主要神经精神征候为颈强直、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等等。临床表现:母猪、妊娠新母猪感染后,首先出现病毒血症,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当病毒随血流经胎盘侵入胎儿,致使胎儿发病,而发生死胎、畸形胎和木乃伊胎,只有母猪在流产或分娩时才能发现。分娩时间多数延长,母猪因胎衣停滞、胎儿木乃伊化不能排除体外,常引发子宫内膜炎而导致繁殖障碍。 公猪常发生睾丸炎,多为单侧性,初期肿胀有热痛感,数日后炎症消退,睾丸萎缩变硬、性欲减退、精液带毒、失去配种能力。人感染的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病毒初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再释放入血,多数人在感染后并不出现症状,但血液中抗体可升高,称之隐性感染。部分人出现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极少数患者,病毒通过血脑屏障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出现及炎症状。典型患者的病程可分四个阶段:1、初热期限 病程第1~3天,体湿在1~2日内升高到38~39℃,伴头痛、神情倦怠和嗜唾、恶心、呕吐。小儿可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 2、极期 病程第4~10天,进入极期扣,突出现现为全身毒血症状及脑部损害症状。(1)高热 (2)意识障碍(3)惊厥或抽搐(4)呼吸衰竭(5)脑膜刺激征 3、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湿2~5天降至正常,昏迷转为清醒,有的患者有―短期精神“呆滞阶段”,以后言语、表情、运动及神经反向逐渐恢复正常。部分病人恢复较慢,需1~3个月以上。个别重症病人表现为低热、多汗、失语、瘫痪等。但经积极治疗,常可在6个月内恢复。 4、后遗症期 虽经积极治疗,部分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称为后遗症。发生率约5~20%。以失语、瘫痪及精神失常最为多见。如继续积极治疗,仍可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防治:动物无治疗方法,一旦确诊最好淘汰。驱灭蚊虫,注意消灭越冬蚊。对病猪要早发现、早隔离。猪圈及用具要消毒。死胎、胎盘和阴道分泌物都必须妥善处理。流行地区,定期注射猪乙脑疫苗,提高猪的抗病能力。一般对后备公母猪在本病流行期前一个月注射猪乙型脑炎弱毒疫苗免疫,第二年加强一次,免疫期可达3年。目前人的防治以预防为主,如应用乙脑灭活疫苗,其效果已肯定。(八)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属于肾综合征出血热,该病由鼠类传播,属于自然疫源性病毒性传染病。典型病例通常是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本病临床过程轻重不一,且较复杂。典型病例于短程发热后,相继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但也有轻型和顿挫型病例,潜伏期最短4d,最长60d,以2周左右最为常见。约10%~20%的病例有前驱症状,表现为上呼吸道卡他或胃肠功能失调。临床表现:人感染的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本病典型表现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类主要症状,以及发热、低压,少尿、多尿与恢复期等五期临床过程。1、发热期: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 大多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2日内可达39~40℃,热型以弛张及稽留为多,一般持续3~7日。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高度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和剧烈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2、低血压期: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一般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3、少尿期: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4、多尿期: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5、恢复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液稀释与浓缩功能逐渐恢复,精神及食欲逐渐好转,体力逐渐恢复。防治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最有效、最科学、最经济的手段。灭鼠防鼠是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每年应该至少在春季疫情高峰期前和秋季高峰期前进行大规模灭鼠。其他措施:搞好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清除垃圾,消灭老鼠的栖息场所;做好食品保管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做好个人防护。(九)登革热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是登革热(Dengue fever, DF)和登革出血热(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DHF)的病原体,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e)。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是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DF主要以高热、头痛、肌痛和关节痛为主,可伴有皮疹、淋巴腺肿和白血球减少。在流行病学上表现为传播迅速,流行规模较大,但病死率很低。DHF是以高热、出血、休克和高病死率为特征,是较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伴有休克综合征倾向的称为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Dengue shock syndrome, DHF/DSS)。临床表现:人感染后的潜伏期为5~8d。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3型。我国近年来所见的登革热可分为典型登革热、轻型登革热和重型登革热。  1、典型登革热  (1)发热 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2)全身毒血症状 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并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3)皮疹 于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5--7日。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4)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5)其他 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  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疹。重型登革热: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所有表现,但于3~5病日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2、登革出血热   分为两型即较轻的登革出血热和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  (1)登革出血热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发热、肌痛、腰痛、但骨、关节痛不显著,而出血倾向严重,如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血浓缩,红细胞压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2)登革休克综合征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防治:  1、预防&   应做好疫情监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扩散。患者发病最初5天应防止其受蚊类叮咬,以免传播。典型患者只占传染源的一小部分,所以单纯隔离患者不足以制止流行。  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应动员群众实行翻盆倒罐,填堵竹、树洞。对饮用水缸要加盖防蚊,勤换水,并在缸内放养食蚊鱼。室内成蚊可用敌敌畏喷洒消灭,室外成蚊可用50%马拉硫磷、杀螟松等作超低容量喷雾,或在重点区域进行广泛的药物喷洒。登革热的预防接种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不能用于疫区。2、治疗  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不易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对症治疗:(1)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对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避免酒精擦浴。解热镇痛剂对本病退热不理想,且可诱发G-6PD缺乏的患者发生溶血,应谨慎使用。对中毒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强的松5mg3次/日。  (2)维持水电平衡& 对于大汗或腹泻者应鼓励患者口服补液,对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或有脱水、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应及时静脉输液,但应高度警惕输液反应致使病情加重,及导致脑膜脑炎型病例发生。  (3)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及K等止血药物。对大出血病例,应输入新鲜全血或血小板,大剂量维生素K1静脉滴注,口服云南白药等,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甲氰咪呱。  (4)休克病例应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并加用血浆和代血浆,合并DIC的患者,不宜输全血,避免血液浓缩。  (5)脑型病例应及时选用20%甘露醇250~500ml,快速静脉注入,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  细菌性人畜共患病(一)鼠疫 鼠疫是啮齿动物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染疫动物或跳蚤接触后,会感染发病,甚至引起流行。鼠疫在我国流行己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鼠疫菌是肠杆科耶尔森菌属,为短而粗,两端钝圆,两极浓染的椭圆形小杆菌。具有高度毒力的病原微生物,使敏感动物剧烈感染并可致死。临床表现:猫鼠疫可表现为急性型(1~7d死亡或康复)和慢性型(病程2~4周)。猫和人均可发生淋巴结炎、败血症和肺型鼠疫。猫的肺型鼠疫较少见,临床上最常见的为颈部和下颁淋巴结出现化脓性淋巴腺炎,伴有发热、虚弱等。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人感染的主要途径。感染鼠疫的人,潜伏期平均为3~5d,发病较急,病人突感恶寒,体温升高39℃以上,同时出现头痛、头晕、呼吸和脉搏加快,颜面部、两眼发亮,瞳孔散大,睑结膜皮角膜充血,面色苍白或潮红,呈特有的恐怖面貌。随后很快进入重病期,步态蹒跚或不能行走,有时出现中枢性呕吐、腹泻、呕血、黑便及血尿等,孕妇常出现流产。未经适当治疗者,常于发病3~5d内猝死于心力衰竭等。预防和治疗:怀疑猫感染鼠疫时应做到:1、及时与相关实验室或医疗机构联系,以便进行快速确诊,防止病原扩散和污染周围环境;2、对所有可疑猫进行严格隔离;3、对猫进行治疗和处理时应穿工作服、戴口罩和手套;4、对可能被污染之处进行严格的消毒并驱杀动物体表、家庭和动物医院的寄生蚤;5、一旦确诊为鼠疫,应上报主管部门并建议猫的主人到医院进行诊治。猫感染鼠疫后很容易死亡,应及时进行治疗。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四环素等药物对本病有效,治疗至少应持续到临床症状消失后21d。人的防治:1、严格控制传染源(1)管理患者 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按紧急疫情上报,同时将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死亡应火葬或深埋。接触者应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2)消灭动物传染源 对自然疫源地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旱獭在某些地区是重要传染源,也应大力捕杀。2、切断传播途径(1)灭蚤 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2)加强交通及国镜检疫 对来自疫源地的外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进行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实施灭鼠、灭蚤消毒,对乘客进行隔离留检。 3、保护易感者(1)预防接种:自鼠间开始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常用为EV无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肤划痕法接种,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后可获免疫。一般每年接种一次,必要时6个月后再接种一次。我国新研制的06173菌苗免疫动物后产生F1抗体较EV株效果高1倍。(2)个人防护: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两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镜、穿胶鞋及隔离衣。接触患者后可服下列一种药物预防,四环素每日2g,分4次服;磺胺嘧啶每日2g,分4次服;或链霉素每日1g,分1~2次肌注,连续6天。&(二)炭疽 炭疽病原是炭疽杆菌,主要感染羊、牛和马、骡、驴等草食动物。由于病原菌侵入的途径不同,临床上一般分为体表感染型、肠道感染型和吸入感染型。常合并败血症,可因毒素作用而引起死亡。动物死后天然孔常有出血,尸僵不全,病理解剖可见脾脏急性肿大。尸体及排泄物能造成严重污染,如不彻底消毒,可长期为患。人不分性别、年龄和种族普遍易感。临床表现:1、羊:多为最急性,突然发病,患羊昏迷,眩晕,摇摆,倒地,呼吸困难,结膜发绀,全身战栗,磨牙,口、鼻流出血色泡沫,肛门、阴门流出血液,且不易凝固,数分钟即可死亡。羊病情缓和时,兴奋不安,行走摇摆,呼吸加快”心跳加速,粘膜发绀,后期全身痉挛,天然孔出血,数小时内即可死亡。2、猪:典型的症状为咽型炭疽,咽喉部和附近淋巴结明显肿胀,体温可升达41.7度,精神萎顿,食欲不振。症状严重时,粘膜发绀,呼吸困难,多数猪在水肿出现后24小时内死亡。也有不治而愈的,但这种猪有带菌的可能。肠型炭疽常伴有消化道失常的症状,便秘或腹泻。败血型为最急性炭疽病型,受感染的猪死亡率高,常突然死亡。猪的败血型炭疽少见。黄鉴明1994年报道急性败血型猪炭疽病例:尸僵不全,明显膨胀,尸体迅速腐败,鼻孔、肛门等处流出暗黑色血液,凝固不良,肛门外翻,在头、颈、臀和下腹部皮肤出现大片蓝色斑。3、牛:牛炭疽发病时虽有高热,但症状多不显著,往往在没有前躯症状突然死亡。一些病例或以高度兴奋开始,或很快发生热性病症状,如体温升高到40―42℃,精神不振,伴有寒战和肌肉震颤,心悸亢进,脉搏微弱而快,粘膜发绀,间有小点出血等。随着采食停止,反刍和泌乳也都停止,发生中度臌胀,肠道、口鼻出血以及血尿。有时可见舌炭疽或原发性咽炭疽、肠炭疽,在这些部位发生炭疽痈。颈、胸、肋、腰及外阴部常有水肿,且发展迅速。颈部水肿常与咽炎和喉头水肿相伴发生,致使呼吸更加困难。肛门水肿,排便困难,粪便带血,一般病程10―36小时死亡。4、马:突然发生高热,可视粘膜发绀和天然孔出血。多为急性型或亚急性型,除上述临床特点外,常表现剧烈的疝痛,常被误诊为肠扭转或肠套叠,但不膨气。有的在颈部、腹下或外阴部发生肿胀、初时热痛,发展迅速,后变冷而无痛感。病和较缓都,局部肿胀发生坏死,形成溃疡,即炭疽痈。防治5、人:皮肤炭疽最为多见,约占95%。芽包在切口或擦伤部位侵入,多见于面、颈、肩、手和脚等暴露部位。当侵入后1-7天出现丘疹或斑疹,此日顶部出现水泡,可为多个小水泡或一个直径为1-2厘米的大水泡,充满黄色液体,内含大量炭疽杆菌。水泡继续增大,周围出现水肿。低热和乏力很常见。第5-7日水肿坏死破裂呈浅小溃疡,形成1个覆盖有特征性黑痂的溃疡。黑痂干裂区直径大小不等,自1-2个厘米至5-6个厘米,水肿区可达5-20厘米,坚实,疼痛不明显,溃疡不化脓为其特点。继之水肿消退,黑痂在1-2周内脱落,再过1-2周愈合成疤。发病伴有发热,头痛,局部淋巴结肿大及脾肿大。严重者病变扩展迅速,致大片坏死,全身毒血症,病情危重,未经治疗的皮肤炭疽病人,约20%会死亡。  肺炭疽大多为原发性,由吸入炭疽杆菌芽胞所致,如本次生物恐怖活动所造成的病例。也可继发于皮肤炭疽。起病多急骤,但一般先有2-4日感冒样症状,表现为非特异性的低热,疲乏,肌痛,干咳等,且在缓解后再突然起病,呈双相性。临床表现为寒颤、高热、气急、呼吸困难、紫绀,喘鸣,血样痰,胸痛等。一些病人淋巴结肿大,纵膈增宽,颈、胸部出现皮下水肿,肺部可闻及细湿罗音,或有胸膜炎体征。病情大多危重,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约半数病人并发炭疽性脑膜炎。若未及时诊断与抢救,常在急性症状出现后24-48小时内死亡。  肠炭疽通过食入污染的肉而发病,以急性肠炎为特征,可有恶心、呕吐、发热和腹痛。严重者有毒血症症状,持续性呕吐、腹泻血水样变,腹部有压痛,或呈腹膜炎征像。肠炭疽的死亡率达25-60%。其他鼻咽部炭疽可有咽痛、发热、吞咽困难,出现口腔或咽部溃疡。炭疽性脑膜炎可出现剧烈头疼、呕吐、颈强直,脑积液多呈血性,病情凶险,多于2-4日内死亡。防治:动物:确认炭疽后立即上报有关单位;封锁现场,彻底消毒污染的环境、用具(用20%漂白粉),毛皮饲料、垫草、粪便焚烧;人员、牲畜、车辆控制流动,严格消毒;工具、衣服煮沸或干热灭菌(工具也可用0.1%升汞液浸泡)。种畜用抗炭疽血清和磺胺、青霉素治疗。易感群应每年接种炭疽芽胞苗一次。尸体深埋或焚烧。人:1、治疗一般治疗:患者应严密隔离,卧床休息。污染物或排泄物严格消毒或焚毁。多饮水及予以流食或半流食,对呕吐、腹泻或进食不足者给予适量静脉补液。对有出血、休克和神经系统症状者,应给予相应处理。对皮肤恶性水肿和重症患者,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局部处理:皮肤病灶切忌按压及外科手术,以防败血症发生。局部用1:2000高锰酸钾液洗,并敷以抗生素软膏。&& 病原治疗:青霉素为首选抗生素。2、预防(1)管理传染源 病人应隔离和治疗。对病人的用具、被服、分泌物、排泄物及病人用过的敷料等均应严格消毒或烧毁,尸体火化。对可疑病畜、死畜必须同样处理。禁止食用或剥皮。(2)切断传播途径对可疑污染的皮毛原料应消毒后再加工。牧畜收购、调运、屠宰加工要有兽医检疫。防止水源污染,加强饮食、饮水监督。(3)保护易感者 对从事畜牧业、畜产品收购、加工、屠宰业、兽医等工作人员及疫区的人群,可给予炭疽杆菌减毒活菌苗接种,每年接种1次。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可以应用药物预防。(三)结核病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人、畜全身慢性肉芽肿性传染病。结核菌为分枝杆菌属的一群细菌,有抗酸性,需氧,不活动,无芽胞或鞭毛。根据致病性,可分人型、牛型、田鼠型和非洲分枝杆菌等4型。人型菌是人类结核病的主要病原菌,亦可使猴、犬、猫、牛、马和羊致病。牛型菌系牛及其他兽类的病原菌,亦能使人致病。呼吸道传播为感染结核病的主要途径。临床表现:1、 猪主要特征是在以牛发病较多,并传染给猪。咽喉淋巴结肿胀,扁桃体和颌下、咽、颈部等淋巴结肿胀,形成大小不一的硬块,表面不平,不痛不热,但严重时,影响颈部运动,吞咽困难,张口呼吸,并有咳嗽、拉稀等现象,病灶可溃烂或形成瘘管。病程较长,病猪生长缓慢,被毛松乱无光。2、牛潜伏期2周到数月,甚至长达数年。因牛患病器官之不同症状而异。常见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有时达数月以上。病程呈慢性经过,表现为进行性消瘦,咳嗽、呼吸困难,体温一般正常。因病菌侵入机体后,由于毒力、机体抵抗力和受害器官不同,症状亦不一样。在牛中本菌多侵害肺、乳房、肠和淋巴结等。肺结核:病牛呈进行性消瘦,病初有短促干咳,渐变为湿性咳嗽。听诊肺区有哕音,胸膜结核时可听到磨擦音。叩诊有实音区并有痛感。&&&&&&&&&&&&&&&&&&& &乳房结核:乳量渐少或停乳,乳汁稀薄,有时混有脓块。乳房淋巴结硬肿,但无热痛。淋巴结核:不是一个独立病型,各种结核病的附近淋巴结都可能发生病变。淋巴结肿大,无热痛。常见于下颌、咽颈及腹股沟等淋巴结。肠结核:多见于犊牛,以便秘与下痢交替出现或顽固性下痢为特征。神经结核:中枢神经系统受侵害时,在脑和脑膜等可发生粟粒状或干酪样结核,常引起神经症状,如癫痫样发作,运动障碍等。3、禽人工感染鸡出现可见临床症状,要在2~3周以后,自然感染的鸡,开始感染的时间不好确定,故结核病的潜伏期就不能确定,但多数人认为在两个月以上。本病的病情发展很慢,早期感染看不到明显的症状。待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到病鸡不活泼,易疲劳,精神沉郁。虽然食欲正常,但病鸡出现明显的进行性的体重减轻。全身肌肉萎缩,胸肌最明显,胸骨突出,变形如刀,脂肪消失。病鸡羽毛粗糙,蓬松零乱,鸡冠、肉髯苍白,严重贫血。病鸡的体温正常或偏高。若有肠结核或有肠道溃疡病变,可见到粪便稀,或明显的下痢,或时好时坏,长期消瘦,最后衰竭而死。患有关节炎或骨髓结核的病鸡,可见有跛行,一侧翅膀下垂。肝脏受到侵害时,可见有黄疸。脑膜结核可见有呕吐、兴奋、抑制等神经症状。淋巴结肿大,可用手触摸到。肺结核病时病禽咳嗽、呼吸粗、次数增加。4、鹿结核病:常因牛分枝杆菌所致。其症状与病变和牛基本相同。5、水貂:对各种结核菌皆易感。临诊表现体衰无力,活动减少,食欲不稳定,贫血,逐渐消瘦,有时咳嗽和气喘。当消化系统感染时,消瘦更为明显,常有消化不良和下痢,全身恶病质而死。6、猴结核病:多为结核分枝杆菌。患病& 动物表现消瘦、咳嗽等症状。临诊诊断可用X射线透视。病理变化主要见于肺、胸膜、胸腔淋巴结、腹膜和腹腔器官等。&& 7、人肺结核肺结核的临床表现以干咳、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乏力为主要特征,为慢性虚弱性疾病,轻者,症状轻,体征少;重者,可诱发感染性中毒症状,肺内有罗音,并有检验学改变。肠结核(1)腹痛 因病变常累及回盲部,故疼痛最常见于右下腹,触诊时可发现局限性压痛点。(2)腹泻与便秘 腹泻是溃疡型肠结核的主要症状之一。(3)腹部肿块 主要见于增生型肠结核,肠壁局部增厚形成肿块。(4)全身症状 溃疡型肠结核常有结核毒血症,如午后低热、不规则热,弛张热或稽留热,伴有盗汗,可有乏力、消瘦、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症状和体征,并可有肠外结核特别是结核性腹膜炎、肺结核等有表现,增殖型肠结核多无结核中毒症状,病程较长,全身情况较好。 骨结核(1)功能障碍通常病人的关节功能障碍比患部疼痛出现更早。为了减轻患部的疼痛,各关节常被迫处于特殊的位置,如肩关节下垂,肘关节半屈曲位,髋关节屈曲位,踝关节足下垂位。颈椎结核常用两手托下颌,胸椎或腰椎结核者肌肉保护性痉挛,致使弯腰困难而小心下蹲拾物等特有的姿势。(2) 肿胀四肢关节结核局部肿胀易于发现,皮肤颜色通常表现正常,局部稍有热感。关节肿胀逐渐增大,肢体的肌肉萎缩,患病关节多呈梭形。(3) 疼痛 初期局部疼痛多不明显,待病变发展刺激或压迫其邻近的神经根,如胸椎结核的出现肋间神经痛;腰椎结核刺激或压迫腰丛神经引起腰腿痛;单纯骨结核或滑膜结核发展为全关节结核时疼痛加重,往往这时才引起病人注意。为了减轻疼痛,患部肌肉一直处于痉挛状态,借以起保护作用。当病人体位改变时,尤其是在夜间熟睡失去肌肉痉挛的保护时,疼痛更加明显,小儿常常表现夜啼等。(4) 畸形 &随着病变发展,骨关节或脊椎骨质破坏,上述特有的姿势持结不变且进一步发展,关节活动进一步受限而出现畸形,脊柱结核多出现成角后凸畸形。生殖器官结核(1)不孕 (2)下腹坠痛& (3)不规则子宫出血& (4)白带增多& (5)合并有其他器官结核& 生殖器结核患者往往合并其他器官结核,如仔细询问病史,细致进行全身检查(包括丝检查)。(6)全身症状& 生殖器官结核患者可有结核病的常见症状:疲劳、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持续傍晚体温轻度升高,盗汗等慢性消耗症状,但多数患者缺乏自觉症状,常在系统体检时发现,实际病人中真正发热者较自觉发热者多一倍,月经期更明显。防治:动物:奶牛结核病的防制,主要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防止疫病传入,净化污染牛群。 禽结核杆菌对外界环境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其在土壤中可生存并保持毒力达数年之久,一个感染结核病的鸡群即使是被全部淘汰,其场舍也可能成为一个长期的传染源。因此,消灭本病的最根本措施是建立无结核病鸡群。人的防治:结核病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此外还可以通过消化道、皮肤、胎盘和生殖器等途径传染,对易感人群中未受自然感染的新生儿、儿童进行人工感染接种卡介苗,对已感染者主要预防咳嗽传染与尘埃传染。 简便有效的具体预防方法是:结核病患者应戴口罩,不能对着健康人面对面近距离(2米内)咳嗽、打喷嚏、喊叫及唱歌;有条件者不与肺结核患者同住一居室,无条件者可用屏风隔开,不要并头睡觉;肺结核患者居室最好不用空调器,居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或装抽风机等,尽量减少传染性微粒的浓度。其居室空气消毒,可用紫外线灭菌器照射。(四)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该病是我国规定的二类动物疫病。是由多种致病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常见的有猪败血性链球菌病和猪淋巴结脓肿两种类型。其主要特征是急性出血性败血症、化脓性淋巴结炎、脑膜炎以及关节炎。猪链球菌还可以感染特定人群发病,严重的可导致死亡。本病呈世界性分布,不仅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威胁,而且危害着公共卫生的安全,引起兽医界与医学界高度重视。链球菌有20个血清群,但在我国引起发病的主要是C群链球菌,同时也有D群与C群混台感染的报道。临床症状:1、猪猪链球菌病主要表现为败血型、脑膜炎型和淋巴结脓肿型等类型(1)败血型: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类。最急性型发病急、病程短,常无任何症状即突然死亡。体温高达41- 43℃,呼吸迫促,多在24小时内死于败血症。急性型多突然发生,体温升高40-43℃,呈稽留热。呼吸迫促,鼻镜干燥,从鼻腔中流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结膜潮红,流泪。颈部、耳廓、腹下及四肢下端皮肤呈紫红色,并有出血点。多在1- 3天死亡。慢性型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关节肿胀,跛行或瘫痪,最后因衰弱、麻痹致死。(2)脑膜炎型以脑膜炎为主,多见于仔猪。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如磨牙、口吐白沫,转圈运动,抽搐、倒地四肢划动似游泳状,最后麻痹而死。病程短的几小时,长的1-5天,致死率极高。(3)淋巴结脓肿型:以颌下、咽部、颈部等处淋巴结化脓和形成脓肿为特征。2、其他动物除猪、野猪及人外,猪链球菌亦可感染犬、猫、牛、羊、马以及啮齿类动物。犬感染本菌后表现为突然死亡;猫通常表现为肺炎、湿性皮炎;马感染后的症状主要有脑膜炎、咽喉炎、化脓性肺炎、骨髓炎;牛主要表现为脑膜炎、关节炎、肺炎、腹膜炎和败血症等。3、实验动物B型猪链球菌的多数菌株对兔有较强的致病力,经静脉、肌肉、皮下接种均可致兔发病,接种兔体温升高至41.5~42.0℃,出现败血症,最快可在12h内死亡,也有表现为典型中枢神经症状者。&& 4、人&&&& 人感染后起病急,临床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头昏、全身不适、乏力、腹痛、腹泻。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严重患者发病初期白细胞可以降低或正常。部分病例表现为脑膜炎,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可能为喷射性呕吐),重者可出现昏迷。脑膜刺激呈阳性,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少数病例在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基础上,出现化脓性脑膜炎。& &&&& 1、败血症型常发生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表现为起病急,多为突起高热,肢体远端出现淤点、淤斑,早期多伴有胃肠道症状、休克,病情进展快,很快转入多器官衰竭,如呼吸窘迫综合征,心力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和急性肾衰等,预后较差,病死率极高。& &&&& 2、 脑膜炎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高热、脑膜刺激症阳性等。这一类型的临床表现较轻,预后较好,病死率较低,但可发生感知性耳聋,以及运动功能失调,并发吸收性肺炎,继发性大脑缺氧等并发症。 另外,猪链球菌还可侵入人体的关节、眼睛和心脏等,引起化脓性关节炎、眼内炎和心内膜炎等。防治:猪链球菌病防治1、减少应激 减少应激因素,降低猪只饲养密度,加强通风。保持猪舍和场地环境清洁并消毒。 2、清除传染源 病猪隔离治疗,带菌母猪尽可能淘汰。污染的用具和环境用3%苏儿液或1/300的菌毒敌彻底消毒。急宰猪或宰后发现可疑病变的猪屠体,经高温处理后方可食用。3、消除外伤引起感染的因素 猪圈和饲槽上的尖锐物体,如钉头、铁片、碎玻璃、尖石头等能引起外伤的物体,一律清除。新生的仔猪,应立即无菌结扎脐带,并用碘酊消毒。4、疫苗预防 5、药物预防人链球菌病防治只要及早、足量使用抗生素,人一猪链球菌感染一般是可以治愈的。根据卫生部目前试行的人一猪链球菌病治疗方案,主要以支持治疗、抗生素治疗及抗休克治疗为主,同时依据病情严重程度、临床类型给予对症治疗。抗生素应选用万古霉素、氨等西林、亚胺培南等敏感药物。目前的链球菌疫苗主要应用于猪,预防猪的链球菌感染,目前,尚没有用于人类的疫苗。因此,主要采取以控制传染源(病、死猪等家畜)、切断人与病(死)猪等家畜接触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病(死)家畜应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立即进行消毒、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对病例家庭及其音圈、禽舍等区域和病例发病前接触的病、死猪所在家庭及其畜圈、禽合等疫点区域进行消毒处理。另外,还要保持个人及环境卫生,并避免接触有病或因病死亡的猪只,亦要避免接触它们的排泄物及体液,购买经过正规屠宰检验程序的猪肉,皮肤有伤口者应避免接触猪只及猪肉,处理猪只或生猪肉后要洗手,食品加工应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而且猪肉一定要煮熟才能食用。一旦怀疑患病后要及时就医。
其他病原体人畜共患病(一)莱姆病(Lyme Disease)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引起的,以硬蜱为传播媒介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病。由于本病最初(1975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莱姆镇发现, 故名莱姆病。莱姆病是一种全球性分布的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应重点防治研究的新发现的传染病之一。莱姆病在我国也有广泛的分布,至少有23个省、区人群存在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对人民的健康危害相当严重,且在动物中感染相当普遍,已成为我国一种相当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二)衣原体病衣原体病是由衣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可引起动物和人类的多种疾病.动物以表现流产、肺炎、肠炎、结膜炎、多发性关节炎及脑脊髓炎等多种病症为特征。人类的衣原体病以发热、头痛和肺炎为特征,并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有关。1879年由Ritter在瑞士首次报告人类鹦鹉热以来.本病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欧洲、南美洲、北美洲、亚洲的许多国家都有发生,给动物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三)血吸虫病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是由于人或牛、羊、猪等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人类血吸虫病,主要由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及埃及血吸虫引起,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建国后的1956年一1957年,全国进行全面普查和防治试点工作发现日本血吸虫病分布于我国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云南、广东、西、福建和上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的400个县、市、区,5161个乡、镇、场,主要是长江中下游沿江5省和四川、云南等省.但在上述范圈内并非普遍流行血吸虫病,各省有一定的县、乡,一定的居民点为疫区.疫区呈点状或片状分布.经过近50年的有效防治.我国大部分流行区已消灭或控制了血吸虫病。临床症状:1、以犊牛和犬的症状较重,绵羊、山羊较轻,马呈隐性感染。犊牛和犬初期食欲不振,行动缓慢,继而下痢,粪中带有黏液、血液或块状黏膜,气味腥臭。体温升高(40℃以上),消瘦,黏膜苍白,体质衰弱。严重者站立困难,常衰竭而死亡。转为慢性者精神、役力均较差。母牛则发生不孕或流产。2、人:本病的潜伏期一般在1个月左右。按其病程和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期、慢性期和晚期三期。 急性血吸虫病:大多见于初次大量感染者,以夏秋季为多,起病较急,以发热等全身症状为主。(1)发热:患者均有发热,在38℃~40℃之间,热型以间歇热、弛张热为多见,其次为不规则热。热度下午或晚上较高,可达40℃,伴畏寒,清晨汗出热退,发热可持续数日至3 ~4个月不等。重者常有神志淡漠,听力减退,甚至谵妄、昏迷。较久者常有消瘦、贫血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2)过敏反应:以荨麻疹为常见,多见于发热期,广泛分布或仅局限于四肢,时发时愈,持续数日或2周。可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淋巴结肿大与压痛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3)腹部症状:半数以上患者有腹痛、腹泻,多见于中等度热及高热者。腹泻每日2~5次,粪便稀薄,可带血和粘液,部分患者可仅有便秘。腹痛和压痛可局限,也可广泛。重度感染者由于虫卵在结肠浆膜层和肠系膜内大量沉积,可引起腹膜刺激征、腹部饱满有柔韧感和压痛,类似结核性腹膜炎。(4)肝脾肿大:肝肿大,压痛,以左叶明显。半数以上有轻度脾肿大。慢性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自幼与河水接触,小量反复感染,大多数表现为慢性血吸虫病。但也有部分急性患者,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迁延而成慢性血吸虫病。无症状者仅在普查时发现,有症状者以腹痛、腹泻、消瘦、贫血、乏力、劳动力减退等为常见。大便每日多次,带血性粘液,伴里急后重,类似慢性菌痢。肝肿大以左叶较明显,肝表面光滑,质稍硬。脾也逐渐增大,一般肋下2~3cm。晚期血吸虫病:临床上主要按其体征等将晚期血吸虫病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侏儒型,同一患者可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类型。(1)巨脾型:患者常主诉左上腹有逐渐增大的块物,伴重坠感,95% 以上患者肝脾均肿大,但以脾肿大尤为显著,可达脐或脐下,并越过中线,甚者可达盆腔。脾质坚硬,表面光滑,内缘有明显切迹。本型患者肝功能可处在代偿期,一般情况尚佳,食欲良好,多数患者尚保存部分劳动力。(2)腹水型:患者诉腹胀,腹部膨隆似青蛙腹,四肢细小。腹水可反复消长或逐渐加剧,病程长者可达10~20年,某些患者的腹水较明显或伴有下肢水肿。(3)结肠增殖型:患者除晚期血吸虫病表现外,肠道症状较突出,如原因不明的腹痛、腹泻、便秘、大便变细或不成形及不全性肠梗阻与左下腹痞块等。(4)侏儒型:儿童期反复感染血吸虫后,可严重影响生长发育,除血吸虫病表现外,患者身材呈比例性矮小,面容苍老,发育障碍,性器官不发育,第二性征缺如,但智力无减退。此外,血吸虫病引起的异位损害以肺和脑多见,肺血吸虫病多见于急性血吸虫病,病情轻者仅有咳嗽,病情重者可有气急、哮喘、胸闷及咳血痰等。脑血吸虫病多见于病程早期,以青壮年为多见,急性型似急性脑膜炎,慢性型表现为局限性癫痫或瘫痪。防治:&& 1、预防对本病的预防以灭螺为重点,采取普查普治病人与病畜、管理粪便与水源及个人防护等综合措施。(1)管理传染源:在流行区每年普查普治病人、病牛,做到不漏诊。一般慢性患者可采用单剂吡喹酮疗法,可使人群感染率显著下降。病牛可用硝硫氢胺(2%混悬液)一次静脉注射法,水牛的剂量为1.5mg/kg,黄牛为2mg/kg,治愈率达98%以上。(2)切断传播途径① 灭螺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应摸清螺情,因地制宜,采用物理灭螺或药物灭螺法,坚持反复进行。可结合兴修水利和改造钉螺孳生环境,因地制宜,选择垦种、养殖、水淹、土埋及火烧等办法。常用的灭螺药物有五氯酚钠和氯硝柳胺。五氯酚钠对成螺、幼螺、螺卵均具有较好杀灭作用,但对农作物、鱼类和人也有一定毒性;氯硝柳胺仅对鱼有毒性,其杀螺效率高,持效长,作用缓慢,与五氯酚钠合用可提高药效。② 加强粪便管理与水源管理,防止人畜粪便污染水源。粪便需经无害化处理后方可使用。处理方法可因地制宜,如推广三格式粪池,或沼气粪池。在流行区,提倡饮用自来水、井水或将河水储存3天,必要时每担水加漂白粉1g,或漂白粉精1片,15分钟后即可安全使用。(3)保护易感人群:尽量避免接触疫水,尤其应严禁儿童在疫水中游泳、洗澡、嬉水、捕捉鱼虾等。因工作需要必须与疫水接触时,应加强个人防护,如用1%氯硝柳胺碱性溶液浸渍衣裤,对尾蚴的侵入有预防作用。以脂肪酸为基质,加碱皂化后,掺入2%氯硝柳胺和松节油制成防护剂,有杀死尾蚴作用。血吸虫疫苗已在家畜中使用,近年来开展的血吸虫疫苗研制工作有可能制备出适合于人类的有效疫苗。2、治疗:动物:圈养动物,不使其乱跑,对人、畜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消灭钉螺等是防止本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措施。治疗常选用以下药物:(1)、吡喹酮& 大家畜每千克体重10mg,小家畜(包括犬)每千克体重25~35mg,连用3次。(2)、硝硫氰胺(7505)& 用1~6μm微粉研细配成2%混悬液,黄牛每千克体重2mg(限重300kg),水牛每千克体重1.5mg(限重400kg),小动物每千克体重2mg,1次静脉注射。人:本病治疗主要是杀虫治疗与对症治疗。(1)杀虫治疗:以吡喹酮为首选药物。吡喹酮为一广谱抗蠕虫药,治疗血吸虫病疗效卓著。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吡喹酮治疗后,6~12个月粪便检查阴转率为90%左右,慢性与晚期患者为91%~100%,具体用药方法如下:① 急性血吸虫病:总剂量按120mg/kg计算,分12次、4天服完,体重超过60kg者,仍按60kg计算,应以住院治疗为宜。② 慢性血吸虫病:一般可采用总剂量60mg/kg,分6次、2天服完,或40mg/kg顿服。个别年老体弱者,总剂量可减至35~40mg/kg,两次分服。③ 慢性血吸虫病:晚期患者多数患夹杂症,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慢性与晚期患者服用吡喹酮后,药物吸收慢、排泄差,血药浓度明显增高,并维持较长时间,晚期患者血液浓度更高。因此,药物剂量应适当减少和个体化。一般可按总剂量40mg/kg计,一次服完,或分两次1天服完。服药期间应加强观察,服药前后应暂时停用利尿剂。(2)对症治疗:急性期如有发热,应卧床休息或住院治疗,并补充营养和支持治疗。病情严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慢性期以病原治疗为主,有贫血及营养不良者,予以支持治疗。晚期患者应适当休息,给予低盐、高蛋白饮食,增加营养,改善全身状况。对血浆蛋白明显减低伴高度腹水者,可输血浆或人血白蛋白,并适当利尿。巨脾型采用脾切除加大网膜腹膜后固定术。异位性损害如脑血吸虫病有癫痫症状者,给苯巴比妥、安定、苯妥英钠等控制发作。
(四)疟疾疟疾俗称“打摆子”,是一种由疟原虫造成的,通过疟蚊传播的全球性急性寄生虫传染病。世界范围内,仅是呈现临床症状的患者病例每年就在3亿到5亿之间,而每年因患疟疾而死亡的人数则超过了1亿,这其中大部分为儿童。儿童,孕妇,旅游者和各地的新移民对本地流行的疟原虫免疫力较差,故是易患疟疾的高危人群。疟疾主要的流行地区是非洲中部,南亚,东南亚及南美北部的热带地区,这其中又以非洲的疫情最甚。就中国而言,疟疾主要的流行地带为华中华南的丛林多山地区,但疫情远较非洲为轻。临床表现:1、潜伏期& 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口腔温度超过37.8℃),称潜伏期。潜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一般间日疟、卵形疟14天,恶性疟12天,三日疟30天。感染原虫量、株的不一,人体免疫力的差异,感染方式的不同均可造成不同的潜伏期。温带地区有所谓长潜伏期虫株,可长达8~14个月。输血感染潜伏期7~10天。胎传疟疾,潜伏期就更短。有一定免疫力的人或服过预防药的人,潜伏期可延长。2、间日疟(tertian malaria)多急起,复发者尤然。初次感染者常有前驱症状,如乏力、倦怠、打呵欠;头痛,四肢酸痛;食欲不振,腹部不适或腹泻;不规则低热。一般持续2~3天,长者一周。随后转为典型发作。分为三期。 (1)发冷期& 骤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进而全身发抖,牙齿打颤,有的人盖几床被子不能制止,持续约10分钟,乃至一小时许,寒战自然停止,体温上升。此期患者常有重病感。 (2)发热期& 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紫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著,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高热患者痛苦难忍。有的辗转不安,呻呤不止;有的谵妄,撮空,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有的剧烈头痛.顽固呕吐。患者面赤.气促;结膜充血;皮灼热而干燥;脉洪而速;尿短而色深。多诉说心悸,口喝,欲冷饮。持续2-6小时,个别达10余小时。发作数次后唇鼻常见疱疹。(3)出汗期& 高热后期,颜面手心微汗,随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约2~3小时体温降低,常至35.5℃。患者感觉舒适,但十分困倦,常安然入睡。一觉醒来,精神轻快,食欲恢复,又可照常工作。此刻进入间歇期。整个发作过程约6~12小时,典型者间歇48小时又重复上述过程。一般发作5~10次,因体内产生免疫力而自然终止。 多数病例早期发热不规律,可能系血内有几批先后发育成熟的疟原虫所致。部分病人在几次发作后,由于某些批疟原虫被自然淘汰而变得同步。数次发作以后患者常有体弱,贫血,肝脾肿大。发作次数愈多,脾大,贫血愈著。由于免疫力的差异或治疗的不彻底,有的病人可成慢性。3、三日疟(quartan malaria)& 发作与间日疟相似,但为三日发作一次,发作多在早晨,持续4~6小时。脾大贫血较轻,但复发率高,且常有蛋白尿,尤其儿童感染,可形成疟疾肾病。三日疟易混合感染,此刻病情重很难自愈。4、卵形疟(ovale malaria)&& 与间日疟相似,我国仅云南及海南有个别报道5、恶性疟(subtertian malaria)&& 起病缓急不一,临床表现多变,其特点:①起病后多数仅有冷感而无寒战;②体温高,热型不规则。初起进常呈间歇发热,或不规则,后期持续高热,长达20余小时,甚至一次刚结束,接着另一次又发作,不能完全退热;③退热出汗不明显或不出汗;④脾大、贫血严重;⑤可致凶险发作;⑥前驱期血中即可检出疟原虫;无复发。 6、凶险型疟疾& 88.3~100%由恶性疟疾引起,偶可因间日疟或三日疟发生。在暴发流行时5岁以下的幼儿,外来无免疫力的人群发生率可成20倍的增长;即便当地人群,治疗不及时也可发生。临床上可观察患者原虫数量作为监测项目,若厚片每视野达300~500个原虫,就可能发生;如每视野600个以上则极易发生。7、其它疟疾(1)输血疟疾& 潜伏期7~10日,临床症状与蚊传者相似。只有红细胞内期,故治疗后无复发。(2)婴幼儿疟疾& 临床多不典型,或低热,或弛张热,或高热稽留,或不发热。热前常无寒战,退热也无大汗。多有吐泻、抽搐或微循环障碍。病死率高。检查有脾大、贫血、血中有大量疟原虫。 &&&& (3)孕妇疟疾& 易致流产、早产、死产、即便生下婴儿也可成先天疟疾,成活率极低。所以妊娠疟疾应及进治疗。防治:1、预防&管理传染源:及时发现疟疾病人,并进行登记,管理和追踪观察。对现症者要尽快控制,并予根治;对带虫者进行休止期治疗或抗复发治疗。通常在春季或流行高峰前一个月进行。凡两年内有疟疾病史、血中查到疟原虫或脾大者均应进行治疗,在发病率较高的疫区,可考虑对15岁以下儿童或全体居民进行治疗。2、治疗(1)基础治疗;(2)病原治疗:病原治疗的目的是既要杀灭红内期的疟原虫以控制发作,又要杀灭红外期的疟原虫以防止复发,并要杀灭配子体以防止传播。控制发作:氯喹,是目前控制发作的首选药。或者其它新药:磷酸咯啶,磷酸咯萘啶。恶性疟原虫的抗药性。氯喹。对有抗性者应选用甲氯喹、青蒿素或联合用药。(3)防止复发和传播:磷酸伯氨喹啉(简称伯喹):本品能杀灭红细胞外期原虫及配子体,故可防止复发和传播。
四、人畜共患病的控制对动物疫病防制的启示 (一)在与传统的人畜共患病进行“阵地战”过程中,暴露出现有的防疫体系很多不足,这一切无疑给动物疫病防制提供了启示,建立科学、完善、有效的动物疫病防制体系,必将减少可能发生的人畜共患病重大疫情。& (二)建立高效的动物防控体系 控制重大人畜共患病疫情是行之有效的体制运行模式,就是建立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逐级建立责任制动物疫病防制体系,形成针对包括人畜共患病在内的各类动物疫病有效、统一的防控体系。& (三)加强监测,建设流行病学数据库&&&& 遵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条例》,加强人畜共患病的监测和检测。加大监测网络及各种预警预报系统的投资和建设,建设人畜共患流行病学资料库,组建相应的专家系统,从病原学、病理学和免疫学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及时对疫情反馈信息进行处理、确诊、分析和现地调查,提高疫情预警预报系统运行的精确程度,有助于加强防疫体系的快速反应能力,为有效地防控危害严重的动物疫病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争取做到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四)加强相应的技术储备进行合理的技术储备,是使我们最终战胜动物疫病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合理的技术储备,包括人员的技术技能储备和科学技术储备,首先对于人员要加强科技培训,经常地进行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普遍提高包括基层人员在内的各类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对于科学技术储备,除了研制和改进常规疫苗和常规防制手段之外,当务之急是发展高效、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和标记疫苗,同时积极开展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以实现对动物疫病的有效防控。
版权所有:广东药学院实验动物中心 &&地址: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80号
联系电话:020- &&电子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体寄生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