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臂肌上段双骨折

前臂双骨折内固定方法的比较研究(附260例临床分析)--《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1年03期
前臂双骨折内固定方法的比较研究(附260例临床分析)
【摘要】:作者采用3种内固定方法治疗前臂双骨折260例,其中双接骨板组130例,桡板尺针组60例,双骨圆针组70例.经3个月~4年的随访,结果双接骨板组尺桡骨愈合率最高,再手术率最低.通过测量30对尺桡骨标本的长度和口径;并分析骨圆针固定尺桡骨时与髓腔的接触面积,发现骨圆针穿入髓腔后与骨折端的髓腔面接触不理想,难于达到确实固定的效果;力学测试了经接骨扳和骨圆针固定的尺桡骨骨折各15对,结果说明在同等外力条件下,骨圆针组易发生成角、分离及旋转现象.认为内固定治疗前臂双骨折,应采用双接骨板的方法好.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我们年共治疗前臂双骨折smm骨圆针,需扩大峡部直径0.11cm,狭区长1480例,其中手术切开复位260例,分别采用 度4.Zcm。若使骨圆针与口腔的实际接触长度双接骨扳、枕板+尺针、双骨圆什进行内固定治 达到 2.scm以上,达到内固定效果,又较小程疗。经临床随访,现结合对标本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孝菽,郑士伟,陶一贤,李大廉;[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7年01期
明立功,张全金,明新广,明新杰,明新忠,明立德,明新涛,明新月;[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2年02期
明立功,明新涛,明新广,明新杰,张全金,常超杰;[J];实用骨科杂志;2001年04期
韩久卉,冯文岭,张英泽,齐向北,石晓明;[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年03期
张长青,曾炳芳,唐明杰,蔡佩华,宋飒,范存义,苏琰;[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4年01期
陈志华;[J];中国基层医药;2004年07期
明立功,明新广,张铁良,曲克服;[J];中医正骨;2002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源!100035,王承武!100035,易传军!100035;[J];中华外科杂志;2000年12期
蒙美运,赵海,吴昌新;[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9年S1期
徐永清,李军,钟世镇,徐达传,李主一,汪新明;[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0年03期
,刘春旭;[J];中国急救医学;1990年06期
吴维才,王以进,陈枫文,王明才,廉凯,丁援建,赵谦,王邦军,梅荣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年10期
王亮;[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0年12期
雷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年01期
李国庆,朱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年08期
李汉云,钟世镇,孙博;[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84年04期
孙丹舟,姜鸿志,段德生,刘玉槐,张远鹰;[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8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锡进;公维斌;程建高;;[A];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张强;洪标辉;游佩涛;赵秉航;;[A];全国脊柱与四肢骨关节结核病诊治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王兴义;王伟;王公奇;高素英;王兴国;王军;马瑗;麻庆松;;[A];首届国际医药发展前沿高峰论坛——临床医药及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潘春荣;;[A];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陈稀露;黄少辉;吴金国;;[A];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海涛;[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张军波;[D];湖北中医学院;2003年
佟云;[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秦之威;[D];青岛大学;2005年
孙付杰;[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黄晓蓉;[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石文军;[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晋宝;范冷艳;秦月琴;朱香亭;;[J];解剖学报;1981年01期
罗永忠,聂林,孙磊,李佩佳,胡宏伟,赵汉平,刘明;[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年S2期
王桂春;赵孔波;李秋实;刘新剑;;[J];中医正骨;2006年09期
张毅夫,罗铁夫,蔡梅生,丁珂,龚兴华;[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7年01期
练克俭;刘大雄;高鹏;杨立民;;[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0年03期
陈其昕;袁中兴;;[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1年01期
孙惠清,杨惠光,张云庆;[J];交通医学;1999年02期
张长青,曾炳芳,唐明杰,蔡佩华,宋飒,范存义,苏琰;[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4年01期
范存义,蔡培华,宋飒,张长青,姜佩珠,曾炳芳;[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5年02期
胡孝菽,郑士伟,陶一贤,李大廉;[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7年01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谭晚明;[J];中国骨伤;2001年10期
金旭,崔正默,玄文虎,李松哲,南军;[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年12期
明立功,明新广,张铁良,曲克服;[J];中医正骨;2002年12期
杨健,赵建宏;[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年08期
范存义,蔡培华,宋飒,张长青,姜佩珠,曾炳芳;[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5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蔚莘;[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金根;[J];陕西医学杂志;1986年10期
王肇祥;孙宏伟;王映松;李幼德;;[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88年02期
蒋知节;巫祖荣;高均宜;朱鸿茂;赵清澄;;[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89年04期
刘富华;;[J];江苏医药;1990年03期
王迪愷;王令藩;;[J];江西医药;1991年02期
林成君;刘磊;史方悌;何其泉;孙勇;杜学刚;;[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1年03期
裴仁模;金才益;马翔陆;;[J];武警医学;1991年02期
郭景华;杨立民;刘大雄;练克俭;;[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2年02期
盛福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2年04期
蔡国强;崔方亮;王岚;张开刚;陶忠玉;;[J];泰山医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姚履渊;;[A];全国第四届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周谋望;;[A];2002年第9届全国运动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林军锋;邓国勋;崔伟;;[A];2003年全国骨关节损伤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李崇清;;[A];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田平;牛春雨;;[A];跨世纪骨伤杰出人才科技成果荟萃[C];2004年
黄永兴;;[A];跨世纪骨伤杰出人才科技成果荟萃[C];2004年
俞锦清;;[A];中国骨伤发展战略高层论坛暨中西医结合骨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徐纯轶;陈德庆;刘宏超;李英俊;陈烨华;关宇航;;[A];中国骨伤发展战略高层论坛暨中西医结合骨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农德毅;白宇;庄小强;;[A];2005'中国修复重建外科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张瑞;姜振国;胡德亚;李军;郝跃峰;刘江文;;[A];第四次全国微创骨外科手术暨中西医结合骨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黄才刚;[N];健康报;2000年
韦以宗;[N];中国信息报;2002年
田心义;[N];大众卫生报;2004年
姬洪全 周方 田耘;[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4年
杨丽佳;[N];健康报;2005年
刘宁春 杨丽佳;[N];健康报;2005年
宋辉;[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程守勤;[N];健康时报;2006年
一鸣;[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梁雨田;[N];健康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庆贤;[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王松刚;[D];山东大学;2005年
袁峰;[D];苏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房锋俊;[D];青岛大学;2004年
关继奎;[D];吉林大学;2005年
张磊;[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姜志刚;[D];吉林大学;2006年
刘宏哲;[D];南华大学;2006年
沈军;[D];苏州大学;2006年
崔东伟;[D];吉林大学;2007年
张国栋;[D];吉林大学;2007年
周晓清;[D];山东大学;2007年
金景鹏;[D];吉林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前臂双骨折解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00
&&¥2.00
&&¥0.5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前臂双骨折解剖
前​臂​双​骨​折​解​剖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一例前臂双骨折手法复位
来源:丁香园
lexiaoai:患儿,男,10岁。 玩滑轮摔伤致左前臂肿痛、活动受限1小时余。
查体:左前臂肿胀,压痛阳性,活动受限,桡动脉搏动可。手指稍感麻木。
诊断:左前臂双骨折。
就诊还算及时,所以先考虑急诊血肿麻醉下手法复位,因为尺骨是青枝骨折,没有分离,这样其实对桡骨的复位产生了困难。
牵引, 由于尺骨完整,很难牵引到位,桡骨的重叠移位又很多,所以很难完全矫正桡骨的重叠移位,那么桡骨的侧方移位也就很难矫正,所以选用了分骨折顶手法,来矫正桡骨的断缩侧方移位。
第一次复位,应用分骨折顶,复查X片,远端钩住了近端一个皮质,断缩矫正比较满意,但掌背侧方移位仍很大,正位片还行,侧位片不行。又进行第二次复位,只针对桡骨侧方移位,应用提按手法,听见&啪&一声,这次侧方移位 ,复位非常满意。透视下正侧位都比较满意。本想用夹板固定,但是科室当时只有桡骨远端夹板,没有前臂夹板,桡骨远端夹板有点短了,放弃夹板,应用过肘前臂石膏,位置如果能稳住,待3周左右,再更换夹板也行。
请大家指点: 第 第一次复位,应用分骨折顶,复查X片,远端钩住了近端一个皮质,断缩矫正比较满意,但掌背侧方移位仍很大,正位片还行,侧位片不行。
又进行第二次复位,只针对桡骨侧方移位,应用提按手法,听见&啪&一声,这次侧方移位,复位非常满意。透视下 正侧位都比较满意。本想用夹板固定,但是科室当时只有桡骨远端夹板,没有前臂夹板,桡骨远端夹板有点短了,放弃夹板,应用过肘前臂石膏,位置如果能稳住,待3周左右,再更换夹板也行。
木正:复位满意度还差一些,再掌屈一点应做可靠的前后石膏夹板固定。
单面石膏托不稳定,有再移位风限。
复位后前3天你要特别小心,防止肿胀影响血液循环 。 lexiaoai:&& 现在我们大家多都重视手术治疗,手法复位的人越来越少了,有时手法复位也就是个形式,我们都喜欢研究手术怎么做?很少人去研究手法怎么做? 其实,我个人也觉得手术有很多优点 ,至少主动权在我们这,切开后,怎么复 ,很直接,不被动;而手法复位,有很多未知因素,谁也没有把握一定能复好,有时很被动,有时出力不讨好,再加上现在的医患关系,不能互相理解,功能复位家属不接受,或者复好了,因为不稳定或者其他原因,复位又丢失了,又转手术,家属埋怨,有时很难啊。 怎样,很好的结合两者的优点呢? 我觉得现在提倡的闭合复位闭合穿针固定,是很好结合的一种形式。也符合现在微创的原则,要微创我们就得研究手法复位,发扬祖国医学特长,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伤骨科之路。毕竟手法我们有特长啊,跟着别人后面走,有时候很被动,很难超越。 谨以此病例,与大家讨论。 复查 ,位置有点变化,复位有些丢失,改夹板固定。&
复位后3周x片。
复位后5周余x片,前臂旋转功能恢复,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raysofeslh:之所以提到尺骨,其实有以下原因: & 1、尺骨其实已存在青枝骨折,有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青枝骨折无论怎么复位都好(其实很多时候不去复),很难达到内心追求的哪种满意断,而将青枝骨折的长骨合抱折断后,复位基本能达到解剖复位的效果,基本只留小缝,但是医师和病人就要冒风险了,毕竟全断比青枝移位成角的几率要大,这时要考我们的夹板功夫和病人的配合度了,假如病人配合并不出意外的话,效果会很理想。当是现在的医疗环境,我们还是想想就好了,真的不是特别熟悉的朋友的话我也不建议这样做。 另外我给楼主说完上述的话之后,也考虑到一个问题,也刚好应合id1976gg战友的留言,其实这个尺骨是远端1/3处附近,不愈合率基本仅次于胫骨远1/3,所以在该病例中的确不可取,青枝不愈合率还是比全断要低得多的。 & 2、之所以考虑折尺骨还有另外一层就是,造成真正的前臂双,其实临床假如复得多的话,我们会发现单支骨折(除却桡骨远)有时比双支复位还要不理想,而这个病人本来就是尺骨青枝骨折了,假如好商量的话把尺骨也断了,会给复位效果带来不少帮助,但复位后的维持就要考人了。(当然这些是在说上述一番话前考虑的,经过上面考虑后已经放弃这一想法)。 gufeng08:其实这里涉及的问题就一个,我们治疗骨折的目的是什么?我以为,骨折治疗的目的是以最小的创伤恢复或最大限度的恢复肢体原来的功能!为此,目前的医学水平里: 首先,应根据骨折的稳定性决定手法或手术复位和固定; 其次,根据骨折的部位和为骨折愈合可能需要固定的时间决定外固定还是内固定(骨折外固定时间长短对功能可能的影响); 第三,根据骨折本身(可能的)并发症和可能未来的并发症(如卧床的褥疮)以及原有的并存症决定手术或手法治疗。如果我们的医生能够真正理解并用活了这些原则,再加上基本的道德素养。我们的骨折治疗会走向一个更少争论、更加理想也更有利于患者的方向!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创伤骨科相关文章
近期热门文章
下载医学时间
每天10分钟成学霸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丁香园微信号【摘要】目的:探讨针对小儿前臂双骨折患者,观察选择闭合复位髓内固定方法完成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11月小儿前臂双骨折患者12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对前臂双骨折患儿进行随机分组。C1组(观察组 60例):临床选择闭合复位髓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C2组(对照组 60例):临床选择普通钢板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前臂双骨折患儿在治疗优良率以及愈合时间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两组前臂双骨折患儿分别完成临床治疗后,在治疗优良率方面,C1组高于C2组患儿明显(P&0.05);在患者临床愈合时间方面,C1组短于C2组患儿明显(P&0.05)。结论:针对小儿前臂双骨折患者,临床选择闭合复位髓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表现出较高的治疗优良率,患者的临床疼痛症状获得有效减轻,能够快速愈合,凸显此种方法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闭合复位髓内固定;小儿;前臂双骨折
&&& 前臂双骨折属于临床骨科较为普遍的一种骨折,于青壮年人群中表现出较高的发病率。在发挥手部功能的过程中,前臂旋转功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患者出现骨折之后的复位以及骨折愈合对患者前臂以及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价值【1】。为了研究有效方法对前臂双骨折患儿进行治疗,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小儿前臂双骨折患者,临床选择闭合复位髓内固定的方法完成治疗后,在改善患者临床疼痛症状以及提高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等方面,发挥显著价值,现将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 选取我院2012年11月—0例小儿前臂双骨折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对前臂双骨折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在C1组60例骨折患儿中,年龄范围为7岁-16岁,患儿的平均年龄为(11.9±1.5)岁;导致患儿骨折的原因为:因为跌倒受伤的患儿25例,因为撞伤的患儿12例,因为车祸受伤的患儿16例,因为砸伤的患儿7例。在C2组60例骨折患儿中,年龄范围为8岁-17岁,患儿的平均年龄为(11.3±1.3)岁;导致患儿骨折的原因为:因为跌倒受伤的患儿23例,因为撞伤的患儿13例,因为车祸受伤的患儿17例,因为砸伤的患儿7例。对比两组小儿前臂双骨折患儿的一般资料,于临床表现出均衡性(P&0.05)。
针对C2组前臂双骨折患儿,临床选择普通钢板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在常规手术入路条件下,选择普通六孔钢板对患儿实施内固定治疗。针对C1组前臂双骨折患儿,临床选择闭合复位髓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步骤为:对患儿实施臂丛麻醉或者实施静脉复合麻醉。于患儿骨骺线上方0.5厘米-1.0厘米的位置作为进针点,患儿的挠背侧即为桡骨,患儿的尺背侧即为尺骨【2】。首先利用直径合理的三棱针制作骨道,保证同患儿骨干纵轴之间的角度为30度,要求角度最大不大于45度。完成后将三棱针拔出,将其尖端折弯,呈弧形,保证其与髓腔弧度有效吻合,之后将其打入患儿髓腔,要求速度缓慢。准备对患儿的尺骨骨折位置进行复位,完成复位后,保证三棱针尖端的少许进入到患者的近折端。之后准备对患儿实施桡骨复位,将一枚三棱针穿入,要求直径合理。对桡骨实施复位,尖端的少许穿入到患儿的近折端。于电透的引导下将旋转畸形进行认真矫正,之后于远折端将两枚三棱针穿入【3】。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前臂双骨折患儿的临床愈合率以及骨折愈合时间进行观察,并且进行组间对比。
1.4 疗效判断标准
优:患儿的腕关节功能、前臂旋转功能以及指关节功能全部恢复,患儿达到骨折解剖复位或者骨折与解剖复位相接近;良:患儿的腕关节功能、以及指关节功能恢复较好,患儿前臂旋转功能恢复状态良好,患儿骨折对对线象表现良好;可:患儿腕关节功能以及指关节功能恢复程度不明显,患儿前臂旋转功能表现出明显受限的情况,患儿的骨折对位对线较好;差:患儿的腕关节功能以及指关节功能未得到恢复,患儿的前臂旋转功能表现为受限,患儿的骨折对位对线较差【4】。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5.0完成前臂双骨折患儿的临床数据分析,以t检验凭借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以X2检验凭借%形式表示计数资料,以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前臂双骨折患儿分别完成临床治疗后,在治疗优良率方面,C1组高于C2组患儿明显(P&0.05),见表1;在患者临床愈合时间方面,C1组患儿完成手术后的(4.5±1.2)个月痊愈,C2组患儿完成手术后的(6.9±1.5)个月;C1组短于C2组患儿明显(P&0.05)。
C1组与C2组前臂双骨折患儿治疗优良率的临床对比 [n(%)]
组别&n&优&良&可&差&优良
C1组&60&51(85.00)&9(15.00)&0(0.00)&0(0.00)&60(100.00)
C2组&60&31(51.67)&19(31.67)&8(13.33)&2(3.33)&50(83.33)
X2&&&&&&6.176
P&&&&&&&0.05
小儿前臂双骨折属于临床较为普遍的一种骨折类型,临床针对其选择闭合复位髓内固定的方法完成治疗后,临床获得的治疗效果满意。针对小儿骨折患者,在出现骨折的三周后,于骨折周围便会表现出骨痂的现象,但是对于内骨痂现象则不明显,从而证明在小儿骨折愈合过程中,小儿外骨膜占有主导地位。针对患儿实施闭合复位,可以对患儿的外骨膜进行有效保护,从而促进骨折的快速愈合【5】。
选择此种方法对患儿进行治疗发现,对患儿实施手术的时间较短,对患儿造成的创伤较小,于电透引导下实施复位,临床表现出较高的治疗成功率。此外,能够轻易取出,对患儿造成的创伤较小,通常在45d便会表现出明显骨痂的现象,无需对患儿实施麻醉处理,于门诊可以有效完成拔针。本次研究中,两组前臂双骨折患儿分别完成临床治疗后,在治疗优良率方面,C1组高于C2组患儿明显(P&0.05);在患者临床愈合时间方面,C1组短于C2组患儿明显(P&0.05)。有效证明闭合复位髓内固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而言之,针对小儿前臂双骨折患者,临床选择闭合复位髓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患儿造成的创伤较小,临床治疗优良率显著,凸显闭合复位髓内固定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文朝,潘会琴,梁兴森等.小夹板改良外固定治疗小儿前臂双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骨伤,):624-625.
[2]李鼎斌.手法复位加宽掌背侧夹板固定治疗小儿前臂双骨折31例[J].广西中医药,):22-23.
[3]张中礼,杨建平,蔡少华等.弹性钉与钢板固定治疗大年龄儿童前臂双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510-513.
[4]陈伯祥,裴生太,朱建明等.拔伸提按复位法治疗小儿前臂远端双骨折87例体会[J].甘肃中医,):15.
[5]吴欣乐,张德文,刘正全等.儿童桡骨头脱位伴前臂双骨折或多节段骨折[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442-444.
我们为您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臂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