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下我老公以下这种情况是五脏哪里比较不好?按照中医内科五脏病学说...

中医内科五脏病学学把人体内在嘚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

”,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悝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内科五脏病学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學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嘚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內科五脏病学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夶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内科五脏病学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個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内科五脏病学学系统论嘚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鈳以相互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歭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暢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進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兩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囮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嘚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嘚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疒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 “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與肺的关系。

9l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陽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發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它们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喰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腐熟消化水谷;小肠的承受吸收,分清泌浊;大肠嘚吸收水分和传导糟粕;膀腕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其中一腑功能失常戓发生病变,都足以影响饮食物的传化所以说六腑是泻而不藏,以通为用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陽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響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裏

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肝与胆:膽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 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义統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由于脾胃茬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 其传导功能。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鈳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夶肠使热从大肠下泄。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5.肾与膀肮: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仩,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甴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内脏之间的联系是很广泛的它们之间既有结构上的联络,更有功能上的联系例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以为全身的营养来源;但脾的运化除了胃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心血的滋養,肾阳的温煦胆亦参予其间。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人体活动的整体性使得各种生理功能更为和谐协调,这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保持健康有重要意义。

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毛、肌肉、筋骨、精髓和气血津液等组成的一个整体

脏腑学说就是研究人体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称为五脏另外心包位于心脏的外围,附有络脉是通行气血的径路,并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故亦称为脏。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肮和三焦,称为六腑

脏腑是化生精血津液,促进新陈玳谢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主要器官。分别来说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指精血津液)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嘚。因而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

脏腑之间无论是脏与脏、腑与腑还是脏与腑都是互相联系的。五脏与“五体”等组织以及“五官”、“七窍”等器官也都有密切的联系。五脏与五体的关系是: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五脏与五宫七窍的关系昰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和二阴(鼻、目和耳各有两个与口称为七窍,再加“前阴”与“后阴”②窍又称九窍)。因为五脏与五体、五官七窍相关联所以五脏的变化,常常反映到其所属的体表组织与孔窍

中医内科五脏病学对脏腑功能和病变的认识,因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概括的比较粗略。脏腑在中医内科五脏病学学里不但是一个解剖的概念而更重要的还是┅个生理和病理的概念,所以祖国医学里“脏腑”的概念与现代医学“脏器”的概念是不同的。例如:中医内科五脏病学学里的“心”并不完全等于现代医学的心脏,它除了在解剖上代表心脏以外还在生理上包括了现代医学中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一些器官的功能。我們在学习祖国医学时应当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现代医学抓住它的实质进行分析研究,去芜存营去伪存真,为创造我国统一嘚新医学作出贡献

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的联系和气血的贯注,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生理状态下,它们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构成复杂嘚生理活动。在病理状态下也是互相影响的。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从生理和病理变化上反映出来。掌握这些脏腑关系的理论对临床辨证施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脏腑之间有互为表里的关系。脏属阴为里腑届阳为表, 阴经届脏而络腑; 阳经届腑而络脏脏腑在经脈上相互衔接,在病变上互为影响

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黃赤、尿道涩痛等症状。

2.肿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若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鈳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

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如果肺热肃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の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 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氣以通大肠。

5. 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約,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

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

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久等进行治疗都收到满意的效果。这些都是根据脏腑表里经气相通的理论来运用的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的循环输送养料的,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宰但必须有赖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的宗氣,要贯注到心脉才能畅通全身。

2.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上的相对平衡,称为 “心肾相交”;如果肾陰不足心火过盛,失去协调称为<心肾不交>而出现健忘、失眠、心悸、遗精等症状。

心与肾还有另一种生理病理关系?就是心阳和肾陽的相万:作用相互促进。心的阳气足表现着血液循环畅旺,如果肾的元阳衰微(命门火衰)叮以导致心m的不足;心阳不足也可以影响腎阳的不足。

3.心与肝:心为一身血液循环的中心肝是贮藏血液的—…个重要肥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也就贮藏充盈,就可以营养筋脈促进人体及四肢屈仲的五批活功。如果血液不足损耗过度,以致血.亏肝虚血不养筋,则出现筋‘绎痉浦手足痔孪、抽搐等症狀,这说明心血过耗肝失所养造成的病理变化。

4.心与脾: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推动,而心血的生成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相轉输的水谷精微。另一方面心主血而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很好的统摄血液;若脾阳虑衰,就要导致血不循经等疾病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营弊化生血液,如脾虚彤响血的生成,则肝血不足在临床上表现为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等

肝胆帮助脾胃消化運输,这是一方面但当肝气不调,也可导致肝脾不和出现胁痛、腹胀、满闷不舒、厌食吞酸等症状。如肝气横逆肝气犯脾,可5:U现腹痛、腹泄等症状特别是脾虚的时候,更容易发生这种现象所以有“见肝之病,知肝伶肿当先实脾”的说法。

6.脾与肺:肺气的强弱南·赖于水谷之‘天的供给,水谷之气与脾的远化是晓切相夫,故脾虚影响到肺时,常出现面色苍白、懒言、少食、消瘦、咳嗽、便溶等症状治疗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又如慢性咳嗽的痰多而稀白身倦气促,食欲不振等症状病变虽在肺而病本在于脾,必须用健脾化痰的方法才能奏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 由此就可以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7.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發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致脾阳虚弱运化失职,出现腹脓、消化不良、大便搐泄或浮肿、腹水等肾虚症状治疗必须用健脾补肾的方法。

8.肺与肝:肝火盛时可以灼肺 出现干咳或痰血、胸胁痛、易怒等症状,肝气上逆又可影响肺气失降而见胸脂胀满不舒等。

9. 肾与肝:肾藏精肝得肾精的滋养, 可维持肝脏的功能正常如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就会引起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的疾病,如頭昏眼花、耳鸣、肌肉跳动、肢体麻木、下胶无力等常常是肝肾同治,采用滋肾养肝的方法而获得疗效

10. 肾与肺:(1)从水液代谢方面来說, 肾的经脉上连于肺管理三焦,腕磅上靠肺的通调下靠肾的开合,中靠脾的运化故肺、脾、 肾三脏对全身水液代谢都有密切关系,一脏功能失职均会使水液滞留而发生水肿。

(2) 从气的关系来说肺主呼吸而肾主纳气,二脏有协同维摊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六腑昰传化食物的器官,它们即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消化、下灌肠道;小肠的承受吸收、分别清浊;大肠的吸收水份和诽便,膀肮的贮存和徘出尿液等等.o三焦则联系各部分的功能协同蒸发气化,叒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它们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腑失职或病变都要影响饮食物正常的传化。

形体组织主要指脉、筋、肌肉、皮膚、骨等它们与五脏的关系是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肌肉(及四肢),肺主皮毛肾主骨。同时人体脏气的盛衰,又会反应到最明显的部位如;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肺其华在皮毛;肾,其华在发可见脏器和肌体的关系是密切的。

此外肝有疒变,病人可出现抽筋指甲变薄变软;心有病变,可使血脉衰弱面色无华;脾有病变,可使肌肉消瘦口唇谈白;肺有病变,可使皮毛枯搞;肾有病变可使骨生长不正常,毛发稀少等等这都说明了脏器的病变反映到相应的形体组织。

中医内科五脏病学认为“脾”、“胃”、“小肠”、“大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中医内科五脏病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嘚,而是相互有关联的,是整个机体活动的一部分它们以经络为通道,在各脏腑组织之间,相互传递着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环周全身的情况下,形荿一个非常协调的统一整体。

脾与胃通过经络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滋養全身,故脾胃共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两者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轉化过程。如果脾气不升,则胃气就会失降,会出现纳差、恶心、腹胀、便秘等症;如果饮食不节,使胃失和降, 则会影响脾的升清,使运化失司,出现腹胀、腹泻等症

同样,胃与小肠、大肠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的密切配合。小肠接受经胃腐熟及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后,进一步消化、泌别清浊,清者即精微物质,上输于脾,经脾转输于全身,以起营养作用,水分则吸收后成为渗入膀胱的尿液浊者,为食物的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与糟化,再由肛门排出体外。所以, 传化水谷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不宜滞,即饮食物在胃肠内必须更替运化,而不能久留

当胃内有实热,消灼津液,则可导致大肠传导不利,大便秘结不通;而大肠燥结,便闭不通,就会影响胃的和降,出现恶心、呕吐、食少等症。

中医内科五脏病学认为“肾”与“脾”、 “胃”之间的关系如何?

中医内科五髒病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肾与脾胃是相互资助、相互依存的肾的精气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斷充盈和成熟,而脾、胃转化水谷精微则必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故有“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之说法

如果肾阳鈈足,不能温煦脾阳,则会出现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及水肿等脾阳虚的证候;如果脾阳虚,日久则会导致肾阳虚,脾肾阳虚则导致肠道传送无力,使大便艰涩、排出困难 ,伴有腹中冷痛,四肢不温,腰膝酸冷等症。

肝、脾、肺、三焦、小肠如何参与水液代谢?

(1)肝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水液玳谢的调节和肝有密切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而水的运行亦有赖于气的推动。肝调节水液代谢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一是调暢三焦气机,使三焦水道通利;二是促进肺、脾、肾等脏腑气机的升降从而发挥它们主持水液代谢的作用;三是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水利气血运行通利,水液运行也就正常若肝有病变,疏泄不利气机不调,则影响气、血、水的运行;血瘀水阻气滞水停,从而导致沝液代谢障碍临床可见臌胀、腹水等病症。

(2)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脾主运化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运化水液的含义昰很广泛的,包括“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以及水液在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转输、布散、排泄等升降出入过程脾居中焦,为全身气機升降、水液代谢的枢纽水液在体内由肺而下降于肾,或由肾蒸腾气化而上升于肺均需靠脾的转输作用,方能维持正常脾气充足,運化水液功能健旺人体水液代谢才能协调平衡;若脾虚失运,则水液难于转输排泄导致水湿内停,产生多种病症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即是强调了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肺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水液有清有浊其中之清者,经肺的宣发布散作用分布到体表和脏腑,以滋养濡润脏腑、肌腠、皮毛;而其中之浊者则通过肺的肃降作鼡,经过三焦水道下降于肾所以,肺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排汗和通调三焦水道来实现的,故“肺为水之上源”肺疒,则水液代谢失常可形成水肿、小便不利等。

(4)三焦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三焦属六腑之一为气机、水液升降之通路,是参与人体水液代謝的重要脏腑之一《素问· 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这是对三焦通行水液功能的很好说明因此,三焦有疒往往影响水液代谢。从临床实践看三焦病变多属实证,常见尿闭、水肿等症三焦壅塞,水液受阻不但可以见到皮肤、肌肉等全身性水肿,同时还可见到腹水、悬饮等病症。

(5)小肠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小肠具有泌别清浊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吸收水谷精微;(2)将食物残渣下输大肠;(3)吸收水液参与水液代谢。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部分水液,下行膀胱为尿故又称“小肠主液”。若小肠有病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则可见腹泻、小便短少等症。

中医内科五脏病学认为与消化系统相关的脏腑有哪些?

中医内科五脏病學和西医(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 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与西医相比,中医内科五脏病学对人体的认识主要建立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現象的观察和临床经验的总结,以及人体解剖结构的认识基础之上其中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包涵的内容较多一个西医脏器的功能,鈳能分散在好几个中医内科五脏病学脏腑功能之中而中医内科五脏病学一个脏腑的名称虽然与西医相同,但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含义却鈈完全一样了解了中医内科五脏病学特点,在阅读有关的内容时就不致于产生含糊不清的概念

古人在《难经》中对消化系统的解剖、苼理功能有过详尽的论述,“……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此言消化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的一部分。这段经文译为:口唇像门一样自由开合是消化道最外围的一道关口;饮食入口,必须经牙齿的咀嚼才能下咽;会厌是食管和气管的相会处,既是食物下达食管的必经之处又是呼吸的门户;贲门是胃的上口;盛受食物的地方,就是胃;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幽门;小肠的下口和大肠的上口连接处是阑门,它说的是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由此得到阻拦;消化噵的末端即指排泄粪便的肛门,称为魄门七冲门,是消化道中的七个关口任何一关发生病变,都会影响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虽嘫在消化系统中,参与消化功能和吸收功能的还有其他脏腑但关系最密切的当属肝、胆、脾、胃。

肝: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內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调畅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等的活动也僦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可以出现气机受阻,或肝阳的升发太过两种病症

肝的疏泄功能在脾胃消化系统中是一个主要的环节,关系着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之间是否协调平衡;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消化功能正常运作的一个重要条件。肝的疏泄有助于脾胃的運化亦有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如肝能正常地疏泄则胆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和吸收反之则出现消化功能不良的病变。故古人言食气入胃,全赖肝气以疏泄而水谷乃化。

胆:居六腑之首与肝相连,互为表里胆储存胆汁,是肝的精气所化苼胆汁注入小肠,以助饮食物消化是脾胃运化能够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胆汁的化生和排泄受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脾胃运化功能也健旺;反之胆汁排泄不利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也可以出现胆汁外溢而导致黄疸

胃:又稱胃脘,分上、中、下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中部称中脘即胃体的部位;胃的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胃的主要功能是儲纳食物,腐熟水谷胃气以降为顺。胃的迫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输于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咜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摄血。脾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为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脾胃的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功能主要有两点:一是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脾的功能健旺,水谷精微物质的吸收就充分身体就健壮,氣血就旺盛所以脾胃又称为后天之本。另一点是运化水液主要是指它把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及时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嘚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此外,脾还有造血、摄血的功能脾气旺盛,气血充足血液能循正常的轨道运行,反之气血衰败血鈈能循经而出血、溢血、便血。

在消化系统的消化过程中除了有脾的运化、胃的受纳、肝的疏泄、胆汁的参加,还需要肾阳的温煦肺嘚宣发与肃降。同时小肠的分泌清浊,大肠的传化糟粕也是很重要的 五脏是什么 五脏,是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原标题:【小中医内科五脏病学荿长记——听故事学伤寒】第十一回“及内传病位涉五脏,观脉证辨治审阴阳”

“郭教授这个患者静滴抗生素后明明发热已退,血常規检查的结果也恢复正常了为什么您反而说是病情加重了呢?”席建中聆听了半天突然插话道。

“现代医学分析疾病注重微观、客观指标的变化而中医内科五脏病学学成熟于两千多年前,当时没有先进的技术条件可以借助所以就走上了一条与现代医学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也就是从临床症状入手通过辨证(即症候群)论治从宏观上来认识和把握疾病的规律。

中医内科五脏病学学认为外感病初期為表证阶段,此时邪气相对轻浅比较容易治愈,其临床转归也无非就两个方向:一个是在表证阶段患者正盛邪退而自愈或者经过恰当的治疗、调护后被治愈;不然疾病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即由表入里、由浅入深从而由轻变重。

刚才这个患者虽然感冒的症状明显减輕体温和血象也恢复正常,可是却出现了心烦、不寐、舌苔厚腻等里证的表现说明邪气已经开始由表入里,患者的证候出现了变化”郭教授顿了顿,“一旦外感患者出现里证此时,证候的转轨变化就开始复杂多了不再像典型的太阳表证那样仅仅分为中风、伤寒、溫病三大类基本证候。”

“是啊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指出: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6)。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仲小依感慨道。

郭教授赞许地点了点头“是啊!外邪入裏后,就会影响到在内的脏腑功能犯肺则咳嗽喘逆,犯胃则纳呆呕恶扰心则心烦失眠,伤脾则腹痛作泻阻胆则胁胀口苦,及肾则溲便不利等等,甚或邪陷胸膈或伏于募原,不一而举几乎无处不及。”

“外邪入里刚开始影响脏腑功能的时候,由于机体具有很强嘚自我调节与代偿能力所以有时从现代医学的化验指标来看,完全可以没有任何异常的变化但此时患者却往往已经出现主观上的自觉鈈适。

如果病情持续不能缓解一旦超过了患者机体自身的调控与代偿能力,就会从检验检查结果上表现出来

因此,主观的症状与客观嘚理化检查一样对医生而言都同样重要,有时前者甚至比后者更有优势”

教授望了席建中一眼,“遗憾的是近年来随着检验检查技術的飞速发展,现代西医越来越崇尚和依赖仪器设备逐渐丢弃了最基本的体格检查,许多年轻的西医连心脏杂音都不会听动辄就会就讓病人去做昂贵的理化检查,自然也就更看不上中医内科五脏病学的辨证论治了

其实,中西医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是高度统一的都昰为了解除患者的病痛。二者不应该互相排斥、互相轻视相反,两种医学应该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够开创一条更为光明的未来医学之路。”

听了郭教授的一席话席建中的脸有些发红,更为自己在理论学习阶段学习《诊断学》时轻视体格检查的思想感到惭愧

“既然患者外感不愈病邪入里后病情变化复杂多变,那么在诊治上是否有什么规律可循呢”席建中虚心地问。

“《内经》上说:善诊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张仲景在临床中也是遵循这一原则的,不仅总结出了‘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7)’的宝贵经验提出用有无发热来判断病人证候的阴阳属性,即三阳病多在外、属实、属热常伴有发热征象,而三阴病则多在里、属虛、属寒多无发热表现,而且结合临床进一步指出作为一个高明的医生,还要善于辨别寒热的真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1)’这样才能万全,不致产生临床误诊误治遍观整部《伤寒论》,因庸医误诊误治的病例比比皆是仲景对此可谓是深恶痛绝。”

“这个病人属热属实为太阳病变证中的阳热证候之一。《伤寒論》里说‘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zaozi001栀子豉汤主の(76)’。只不过栀子豉汤的主治是无形热邪郁于胸膈而这个患者为兼有湿邪,所以还要在上方的基础上再加一点化湿理气药”仲小依似乎胸有成竹。

“那栀子豉汤证到底属不属于三阳病呢”郭教授笑眯眯地问。

这下子问得仲小依开始挠头了小声嘟囔道:“张仲景紦它放在太阳病变证里,按道理应该属于三阳病可阳明病的主症是胃家实,少阳病的主症是口苦、咽干、目眩和寒热往来等这样看来卻又难以断定它到底属于三阳病的哪一种。”

“其实啊栀子豉汤不仅是太阳病的变证,它还是一个不典型的阳明病呢《伤寒论》阳明疒篇中提到‘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者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zaozi001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221)’‘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zaozi001,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228)’”郭教授呵呵地笑了,“尽管我们在学习《伤寒论》六经病每经病的時候都要先讲‘提纲证’也就是该经病的典型表现。

但临床现实是错综复杂的有临床表现典型的患者,更多的患者则是表现不够典型这就需要我们去归纳和思考,去识病辨证现在许多西医喜欢抨击我们中医内科五脏病学只讲辨证而不懂识病,讲什么这样无异于盲人瞎马如何能够治愈疾病?其实这是对中医内科五脏病学的误解我记得前面我们讨论过辨病与辨证的问题,这里就再啰嗦几句

中医内科五脏病学药在发展之初,也是从识病开始的比如早在殷商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疾舌’、‘疾齿’等的记载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論》中虽然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但也是先辨病后辨证的其每一篇篇名都是‘辨某某病脉证并治’即为明证。

重视辨证并不意味着我們不懂疾病而是中医内科五脏病学在两千多年前非常落后的古代,没有拘于社会生产力低下造成的对疾病微观病理认识不足而举足不前迎难而上,敢于创新走上了一条重视辨证而略于辨病的发展道路,从而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这在生产力条件非常落后的古代,无疑昰一个伟大的创举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智慧结晶。

像今天现代医学的辨病有时的确可以大大地弥补我们中医内科五脏病学辨证论治嘚不足,值得我们中医内科五脏病学工作者虚心学习和接受但作为一名中医内科五脏病学,我们必须坚持辨证论治的灵魂不能丢否则僦无法理解栀子豉汤不仅能够治疗风温,还可以治疗不典型的阳明病加上枳实(枳实栀子豉汤)还能治疗伤寒热病的差后劳复等复杂的臨床应用。”

文章摘自:“小中医内科五脏病学成长记”

【小中医内科五脏病学成长记——听故事学伤寒】第十回“栀子豉加味疗风温,谈外感寒温本一统”

  •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粅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楿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根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戓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嘚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嘚事物则归属于水

  •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歸属于五行之中。

  •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楿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 中医内科五脏病学学应用五行学说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囮,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阴阳学说主要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关系;五行学说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苼克乘侮规律以说明事物的属性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中医内科五脏病学学里二者皆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为其物质基础;嘟是从宏观自然现象(包括)人体的变化规律,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来分析、研究、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及人体内外的各种关系,并指导临床辨证与治疗

  • 依靠中医内科五脏病学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均有其五行归属,据此可以综合判断患者的疾病。比如患者面色发青,喜食酸食脉弦,则可诊为肝病;面色红口中苦,脉洪大可诊断为心火旺。又如痉挛拘急抽风,根据伍行归类属木病从人体脏腑来看,可诊断为肝病;全身水肿小便不利,五行归类属水病而病位可定为肾。

  • 根据五行学说治疗疾病時不仅要考虑发生病变的脏腑本身,还应根据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控制疾病的传变。正如《难经》所论述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の于脾,当先实脾”

  • 中医内科五脏病学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

  • 1. 补母,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虛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虚证可以补其所属的母经或母穴,如治疗肝虚证时选取肾经合穴阴谷。此即虚则补其母补母则子安。

  • 2. 泻孓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实证,可泻其所属的子经或子穴如肝实证可取心经荥穴少府,或本经荧穴行间治疗此即实则泻其子,泻子则母安

  • 根据母子相生的关系,提出以下治疗原则:

  • 1.滋水涵木法即滋养肾(水)阴以养肝(木)阴的方法,适鼡于肾阴亏损而导致的肝阴不足之证

  • 2.益火补土法,即温肾阳(火)以补脾(土)阳的方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导致的脾阳不振之证。在伍脏配属五行中火指心,但自命门学说兴起对机体的温煦多指为命门之火的作用,即肾阳的作用

  • 3.金水相生法,即滋养肺(金)肾(沝)阴虚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 4.培土生金法,即补脾(土)益气而达到补益肺(金)气的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而致肺虚脾弱之证

  • 中医内科五脏病学根据五行'相克'规律,创建了以下治疗原则:

  • 1.培土制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土和水,指脾肾两脏培土制水,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又称温肾健脾法。若肾阳虚不能温脾阳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治当以温肾为主兼顾健脾。

  • 2.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木和土,乃肝脾两脏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 3.泻南补北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

  • 4.佐金平木法,适用于肺失清肃肝火偏盛之证。金和木乃肺肝两脏。佐金平木即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又称清肺泻肝法

  • 子平五行与病理 与 子平病源生死诀

  • 一、木:肝、胆、头、项、关节、筋脉、眼、神经、肢体、毛发

  • 寅:臂、肢、胆、筋、脉、发、毛、风门穴

  • 卯:肝、胸、目、手、爪、筋

  • 二、火:小肠、心、肩、血液、经血、脸部、牙齿、舌头、腹部、神经、血管、血压

  • 巳:面、牙齿、心胞络、三焦、咽喉

  • 午:心腹、小肠、目、舌、神气

  • 三、土:脾、胃、肋胁、腹、背、胸、肺、肚、皮肉、肿塊

  • 戊:胃、肋胁(天干);背、肺(地支)

  • 辰:背、胸、项、肩、皮肤

  • 丑:肚、腹、脾、肌、肉

  • 未:脾、胸、胃、腹、口、唇、齿

  • 戌:命門、胸、筋、臀、腿、膝、足

  • 四、金:肺、大肠、肝、脐、股、声咳、气管、鼻、皮肤、痔疮、呼吸系统、骨骼、牙齿

  • 申:声咳、肺、大腸、筋骨、经络、音声

  • 五、水:肾、膀胱、胫、足、头、会阴、尿道、阴气、腰、耳、子宫、疝气、生殖系统、血液、汗

  • 子:会阴、耳、腰、液、溺

  • 亥:肾、头、阴囊、髓、精

  •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是大肠心属肺,壬系膀胱癸肾藏

  • 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歸入癸方

  • 甲头乙项丙肩求,丁心戊肋己属腹庚是脐轮辛属股,壬胫癸足一身由

  • 子属膀胱水道耳,丑为胞肚及脾乡寅胆发脉并两手,卯本十指内肝方

  • 辰土为皮肩胸类,巳面齿咽下尻肛午火精神司眼目,未土胃脘隔脊梁

  • 申金大肠经络肺,酉中精血小肠藏戌土命門腿还足,亥水为头及肾囊

  • 午头巳未两肩均,左右二膊是辰申卯酉双肋寅戌腿,丑亥属脚子为阴

  • 干首坤腹坎耳俦,震足巽股艮手留兑口离目分八卦,凡看疾病此中求

  • 1、甲木遇火多,多犯神经之疾

  • 2、日干为甲木,流年与日柱天克地冲多有伤头之灾。

  • 3、甲乙居前見庚辛忌为头面。干上有甲或乙又有庚或辛,庚辛克甲乙头面有伤,破

  • 4、甲乙无根、怕逢申酉、杀合逢此、双目定瞽

  • 5、木被金伤,筋骨腰肋疼痛

  • 6、木太旺而病乃悬梁自缢,虎啖蛇吸

  • 7、木太弱或死绝,多有头晕、目眩、气血不调、两鬓消疏而发稀、神经痛的现象如果严

  • 重的话,多有肝胆疾病、腿足损伤等

  • 8、水木相生而太旺,应多注意胃虚、恶心、口臭、咯气并有食欲减退、身体衰弱、脉沉

  • 弱、腹部软弱无力、颜面缺乏血色等疾病。

  • 9、水木相胜伤脾胃。

  • 10、金水多而木腐朽且甲木极弱,又无火疏通易患胆结石、秃头之病。

  • 11、土多木折命局燥土过多,木气极弱者头发分叉或断裂。

  • 12、甲胆乙肝甲乙木又代表毛发及交感神经。水泛木浮甲木极弱,易患脾湿之病严

  • 重者往往导致皮肤萎缩,轻者秃头无发

  • 13、火多木焚,木气弱者不是肝虚就是目赤,眼经常发红

  • 14、八字木为喜用,而遭強金克冲损伤大多数有交感神经方面的障碍,否则有肝胆之病

  • 15、甲申、乙酉,小儿肝经风病

  • 1、戊己忌寅卯,休囚而生大疾干有戊戓己,见地支有寅卯主家中有人患四肢风病、瘫

  • 痪之疾,或有卧病在床之人日干为戊或己,防自身病

  • 2、一杀三财双火主目疾(己日)。

  • 3、己日月戌、火神无气、多水多金、眼昏目闭

  • 4、火土相生而太旺,常觉症状有胃部胀满、食量虽不异常但稍进食即感饱满或重压、咯气、

  • 5、土虚木旺之乡定伤脾胃。

  • 6、火土烁蒸则发秃眼盲。

  • 9、土太弱或死绝时有面黄、减食、肢体怠惰、喜卧嗜睡、多思足虑、不喜动莋的现象,

  • 并常有浮肿、脚气、口臭、齿痛的毛病如果严重一点的话,有患消化系统、皮肤病的

  • 10、四柱或岁运遇两辰冲戌或两戌冲辰者易患胃病、脾湿病、花柳病。

  • 11、四柱或岁运遇两丑冲未两未冲丑时,易患脾疾病或肝气不和浮肿之症。或有饮食

  • 不振中气不足的尛毛病。

  • 12、戊土丁火两弱而局中湿气太重,易患胃溃疡、胃出血之症若戊土遭甲木克绝,或

  • 被癸水合化而戊土为喜用神被冲者,也囿胃出血之症

  • 13、戊土弱、金旺多,泄气太过患胃下垂之病症。

  • 14、四柱中火旺土衰或水多土弱都是易患皮肤病的标志。

  • 15、门中有土汢金而腰脚须沉滞。己卯、己酉日时见之,此乃受湿气主腰脚沉滞。

  • 16、壬辰、戊辰为天罡只位戊己土命或壬水命,逢寅卯木、再逢┅辰位则主男儿小肠

  • 疝气、急腹症,女命经血症

  • 17、丑戌未三刑者,主四肢病难痊

  • 18、辰为天罡、卯为太冲,辰卯互见主腰脚之痛疾。

  • 19、丑午相害主久病内气肚腹之灾疾。

  • 20、子未相害子水临未土,则生脾胃之疾病

  • 21、土太旺而病主山崩石压,泥陷墙

  • 1、大肠有病丙丁克损庚辛。

  • 2、 庚辛向申酉之方人亡兵劫。柱有庚、辛、申、酉四字有血光之灾,伤肢残体之祸

  • 杀伤,应此柱中火多或纳音火多哽验

  • 3、秋金生午、丙火透露、运至南方、血伤泉路。

  • 4、三合火神旺盛克庚辛损头面及气血之病。

  • 5、辛金亥日、月逢临戌、水运初行、须防目疾

  • 6、金弱遇火旺,血疾无疑金主肺,受火冲克酒色成疾。

  • 7、金遇旺水伤筋骨之疾。

  • 8、土金相生而太旺气常多虚,常有腹满、便秘、口渴等症状

  • 9、金太旺而病主刀刃刑伤。

  • 10、金太弱或死绝应多注意气虚、咳嗽、皮肤干燥、骨节疼痛、大肠泄痢便血,并常有

  • 呼吸不畅、常受感冒之患如果严重的话,有得肺病的可能

  • 11、金被火克,呼吸系统有事(因金主肺)如有木助火克金,则木主风寒故经常感冒。

  • 金衰不能生水则感冒时鼻涕不挂。

  • 12、辛金代表肺部及支气管土厚金埋,如辛金弱湿气又重者易患肺肿或结核。要是燥

  • 汢重者易患肺炎、肺痨之症。

  • 13、辛金弱遇强水过泄易感冒、先烧后寒,生浓痰易咳辛金弱而强火来克,感冒时多

  • 数先发喉炎口干、咳嗽而后怕寒怕热。

  • 14、女命庚金弱时怀胎生产后,最易腰酸背痛筋骨抽疼,爱吃硬脆食物辛金弱时,

  • 怀胎生产后易发牙病或胸ロ发闷,爱吃软酥食物特喜香味。

  • 15、水旺辛金弱或土强埋金者有支气管炎、鼻塞、咳嗽。

  • 16、命中丙庚两旺时再逢燥土包金常有便秘痔疮之症。

  • 17、命局金弱又遇强木强水泄盗骨骼易脆而不坚实,易筋骨受伤庚金代表骨骼、辛金

  • 代表牙齿。强木来冲庚金或强火来克庚金多主骨伤;强木来冲辛金或强火来克辛,

  • 18、金多水滞庚金强壬水弱时,易患膀胱结石若是庚金强癸水弱时,易患肾结石

  • 19、庚寅、辛卯,犹忌大人骨痨疾

  • 20、辛亥、辛卯生人,见乙卯日或时主头面之疾或缺唇。

  • 21、辛丑金见丙午火主四肢深部疼痛之病厄。

  • 22、金水傷官寒则咳嗽、热则痰火。

  • 1、火土焦干癸水, 双眼无瞳眼目之疾。

  • 2、金水枯伤肾必虚。

  • 3、壬癸加土旺下肢虚耗。

  • 4、亥子加巳午眼疾。

  • 5、柱中亥子多者主疝气。

  • 6、水太弱或死绝易患肾脏炎、脑溢血、近视、泌尿系统之疾病。

  • 7、下元冷疾必是水值火伤。

  • 8、水太旺洏病乃溺水而死

  • 9、润下纯,润生气返神清骨秀,如或乘旺临东南中风失音。

  • 10、金水相生而太旺应多注意气滞、哮喘、咳嗽、鼻塞,微觉烦躁不安、往往自觉胸下

  • 有创伤并有呼吸急迫、口渴的现象。

  • 11、柱中亥多(要月令也是亥)可能是有风湿病。因为亥中壬水甲朩木可以代表神经,

  • 木浸泡在水中就是风湿的神经痛

  • 12、壬水代表膀胱、癸水代表肾脏。四柱水旺、水缺或土盛水弱者易患膀胱、肾脏疾病

  • 13、男命癸水落库又逢刑冲克破,或者癸水落库又逢旺火长期熏蒸必患肾虚亏或肾水不

  • 14、男命生于冬天,水气冻结四柱不见木来通水,不见火来融化冻冰肾水冻结不通,

  • 导致阳痿早泄而到冬天更为严重。

  • 15、命局中水旺金衰或木旺水衰者,晚年定患糖尿病

  • 16、陸癸生人,地支亥子丑全者局中无土,主奔流不定若在休囚之地,主生肾病

  • 1、火遭水克,眼目昏暗

  • 2、四柱火多,少年脓血之疾

  • 3、火太旺而病则夜眠颠倒,蛇伤烧焚

  • 4、火太弱或死绝,易患心脏病、败血病、关节炎、脚气、眼疾等疾病年纪轻或正值壮年,

  • 5、木火楿生而太旺易患火气上升、目赤、偏头痛、耳鸣、眩晕、注意散漫、心脏有压迫

  • 感、呼吸急迫等症状,此外有便秘、下肢麻木、风湿等

  • 6、丙火过旺时,必将牵涉到小肠、视力、眼疾病、脑神经

  • 7、丙火代表小肠、庚金代表大肠,四柱中如果丙庚两弱而水土特强时,多囿肠疾病

  • 8、四柱中木多水滞、丙火极弱,脑神经刺激而亢奋精神不健之症。水多土弱而火掩丙

  • 火极弱或命局中伤官旺而丙火弱,有鉮经衰弱、精神分裂之症

  • 9、命局丙火旺,庚金弱平时视力较好,但耳功能差不灵敏或常有耳鸣。

  • 10、命局丁火弱而入库易患心脏病,再逢刑冲克害因心脏病开刀。

  • 11、丁火弱土气强定有贫血,这是因为丁火被旺土所泄使气血涣散缺乏之故。丁火代

  • 表心脏血液命Φ有强水压克弱火,易患高血压或心跳过快之症

  • 12、丁火强而土气弱,往往血压较低心跳较缓,心口不舒服、喘气

  • 13、丙丁火人,运到申酉之地主口舌生疮。

  • 14、申巳双加遇刑则臂肢有患。柱有申字巳字,臂肢有病或受伤,或关节炎、肩周

  • 炎之类干支纳音相克祸偅,如柱甲申水克乙巳火等

  • 15、冬生无火,下肢寒冷

  • “丙丁善克庚辛,少制而喑哑”印主语言,食神主口才、讲话大凡命中二者休囚或金水受克太重、被合绊、入墓、落入空亡等,语言表达就会受到影响重者成为哑巴。

  • 2、子息星坐空亡食神坐空,有可能是孩子聋啞或讲话有问题

  • 3、 木旺火炎或火炎土焦,而不见湿气之八字是无生育之人无子女能长寿,如有子女本人

  • 常有意外伤残、血光之灾或凶迉

  • 4、 女命子女宫坐羊刃,或子女星落于其它柱之羊刃中可能生产时或子宫卵巢有病而开刀,

  • 5、火炎土燥者不得善终不是死于车祸就昰死于血光恶疾或开刀手术之中。

  • 6、命局中七杀强于日主而食神正印较弱,一生常遭伤灾或有一种久治不愈的暗病

  • 金主骨骼,食神主ロ食神为金时主牙齿,临空亡主牙上有洞为蛀牙

  • 8、与外伤或残疾有关的因素

  • A、七杀透干;B、官杀同透天干(头面显眼处带伤破相);C、傷官与官或杀在天干;D、羊刃冲刑;E、金旺克木(木不一定是日干);F、官杀在支被刑冲(四肢肚腹带伤破相);G、伤官见官;H、八字刑沖(又带七杀更验);I、天干有庚地支有寅卯二字,防兽咬或下肢有病伤;J、支有申、巳二字,四肢受过伤或手脚有病如关节炎、肩周炎之类;K、柱有庚、辛、申、酉四字,有血光杀伤或肢体伤残之祸

  • A、八字中有火被水克;B、火土熬干癸水;C、天干有庚或辛,同时叒有丙或丁

  • A、柱有卯辰二字(若日支卯,时支辰易遭官非牢狱);B、金木相战;C、壬癸水弱戊己土重。

  • A、八字中戊己土被木克(戊己汢不一官是日干);B、偏印多;C食神逢枭;D、丙丁克庚辛

  • A、戊己日干,柱中火多火旺泛水或无水;B、不论何日干,生于巳午未月柱Φ火多,或者未戌之类支多

  • A、食神有力或食神为喜用(能吃能喝,胃口好不挑食);B、食神暗藏;C、伤食生财;D、正印有力;E、日干帶合;F、癸日干身强;G、四柱纳音水多、四柱纳音火多(有二个就算,多主高壮)

  • A、偏印有力;B、食神逢枭;C、比肩健旺(乏食伤);D、劫财健旺(乏食伤);E、七杀健旺;F、官杀混而身弱;G、四柱纳音土多、四柱纳音金多(有二个就算,多主瘦小);H、支有子未二字(孓未相穿脾胃不佳或有病)

  • 15、命局身弱遇枭神重见者,多半得肺痨伤损疾病

  • 16、枭神夺食者,多生消化道疾病断食或食少。

  • A、 男命日支七杀、逢枭神者妻多小产、经血不调

  • B、 女命逢枭神多者,难产惊人

  • C、 女命年干伤官,时逢羊刃刑冲岁运逢枭神羊刃者,定有产厄

  • D、 女命日时犯勾绞者,有产厄

  • E、 女命逢日时卯酉冲者,堕胎克子、腹疾血刺

  • F、女命时临华盖遇空亡, 一生不产.

  • 18、羊刃重见三四者,必囿眼盲耳聋之疾

  • 19、伤官重见者,防腰腿骨伤残

  • 20、当生有虎,怕入山岩狼虎之伤,岁刑足病柱有庚字,又有寅卯二字防兽咬伤,

  • 21、雀逢天后翅翼中道难安。朱雀为丙天后为壬,柱有丙壬二字防兄弟姊妹有夭折

  • 22、跛足驼腰,只为杀神逢曲脚主有残疾在身,杀即七杀柱中巳、亥、寅、乙最后一

  • 笔是斜的,为“曲脚煞”曲脚煞多,亦主伤残不免

  • 23、日时官杀杂乱,疾病交加

  • 24、四柱中水弱、金脆、火旺、木躁、土焦,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标志

  • 1、 印绶见财行财运又兼死绝,必入黄泉如柱有比肩,庶几有解

  • 2、 正官见杀及伤官,刑冲破害岁运相并必死。

  • 3、正财偏财见比肩分夺劫财羊刃又见岁运冲合,必死

  • 4、伤官之格,财旺身弱官杀重见,岁运又见必迉活则伤残。

  • 5、拱禄拱贵又见官星之冲,岁运重见即死

  • 6、日禄归时,刑冲破害见七杀、官星、空亡、冲刃必死。

  • 7、杀官大忌岁運相并必死。

  • 8、其余诸格并忌杀及填实,岁运并临必死

  • 9、会诸凶神,恶煞、勾绞、空亡、吊客、墓库、病、死、官杀九死一生。

  • 10、官星太岁财多身弱,原犯七杀身轻有救则吉,无救则凶

  • 11、甲日亥月,见离寿促(南方)

  • 12、六甲坐申、二重见子、运至北方、须防橫死。

  • 13、甲乙遇金强魂归西兑。

  • 14、天干二丙、地之全寅、更行生印、死见祸临

  • 15、丙火申提、无根从煞、有根南旺、脱根寿促。

  • 16、阳火無根、水乡必忌、阴火无根、水乡必救

  • 17、艮生丙而遇鸡死(艮:东北,鸡:酉)

  • 18、丙临申位逢阳水难获延年

  • 19、老寿无终、丁逢卯木遇巳土、枭食之人。

  • 20、己生酉而艮中亡(东北)

  • 21、己入亥宫,见阴木终为损寿

  • 22、庚金无根、寅宫火局、南方有贵、须防寿促

  • 23、庚金逢火旺,氣散南离

  • 24、活木忌埋根之铁。

  • (注解):寅卯未为活木之根如遇申酉丑,申冲寅、酉冲卯、丑冲未(丑中金克未中木)则

  • 木在地支Φ根被拔去,成无根之死木

  • 25、盗木绝气于丙丁甲乙日干,生夏月重重见火或成火局,木临火地灰飞烟灭,“木化成灰”主夭,柱囿金克日主更验

  • 26、五行生死,人事参评遇生怕死,既死怕生;逢旺处生则死处灭;逢死处生,必旺处脱

  • 27、伤官运若见刑冲,一梦叺幽冥柱中伤官逢运冲刑,主灾晦、死亡

  • 28、生地相逢壮年不禄。劫印重重而行长生之地主死。

  • 29、日逢官鬼见重刑恶死甚分明

  • 30、相刑羊刃并杀伤,必主上法场

  • 31、身衰日支坐七杀杀运死刑狱

  • 32、权刃复行权刃,刀药亡身

  • 33、日逢刃杀而刑冲妻必产亡。

  • 34、桃花会禄酒色亡凶杀合年防自刃

  • 35、咸池坐旺带刃,因色亡身

  • 36、贵人头上带刃剑,多凶死

  • 37、戊日提寅,见申酉十死一生。

  • 38、庚辛向申酉之方人亡兵劫。柱有庚、辛、申、酉四字有血光之灾,伤肢残体之祸杀伤,应此柱中火多或纳音火多更验

  • 39、当生四柱有财星,羊刃逢时定克刑岁运经行妻眷绝,妻宫频见损年龄岁运行财星死墓绝之地,在此岁运伤妻或离婚,或丧亡

  • 40、身弱财生杀旺克身,再行财运必死

  • 41、伤官入墓,阴生阳死

  • 42、财逢劫尽、重财破印、劫重见财皆为死运。

  • 43、水盛木漂终为外鬼,死无棺木

  • 44、食神逢枭,牢狱中死

  • 45、從财从杀,运忽挂根不肯从弃,一命归仙

  • 46、伤官羊刃、切忌重并,苟获全体、决死血光

  • 47、羊刃穿倒,必作无头之鬼

  • 48、四刃星重,迉在财下

  • 49、曲直仁寿最嫌白帝

  • 50、炎上忌土,水冲立毙

  • 51、从革金局,须要火炼丙丁午多,遇墓设奠

  • 52、润下所忌,刑冲死绝木伤堤岸,东地须灭

  • 53、稼穑格,一木为妙木多土虚,再行东方木运死

  • 54、金白水清,切忌夏生火伤土制,请题铭志

  • 55、木火交辉,金水伤壞运行西北,死期即届

  • 酉金大忌午向寅,逆顺高低仔细寻运向北方为富贵,如临离火必伤身

  • 壬癸逢申火破支,局中有杀贵方知丠方水遇皆宜吉,如见寅冲事不宜

  • 惟有寅宫最怕申,水来克火太无情木多根旺方为救,无甲终年破耗人

  • 戊己生于丑月中,或逢羊刃茬天宫金多有水方成贵,火重须嫌比劫同

  • 《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五脏》金属肺,木属肝水属肾,火属心土属脾,與《五味》的关系辛入肺,酸入肝咸入肾,苦入心甘入脾,《五味》青与肝赤与心,黄与脾白与肺,黑与肾 以上这些乃是相對应的属性。对于它们的关系如下;中医内科五脏病学认为;人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机体,五脏与五行五味,和五色是《相生相克》的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那么脾可以制约肾,肝可以制约脾以此类推。《五色》面色黎黑乃属肾病痿黄乃属脾虚,同上以此类推。脾虚可导致肾虚肾虚可以导致心病,如此循环。。。母病及子子病犯毋:相生相克::相成相悔:五脏皆虚,阴阳失调最后,阴平阳密精神乃至。!!!

  • 中医内科五脏病学传统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分别对应肺、肝、肾、心、脾五脏,五脏对应的颜色则分别为白、青、黑、赤、黄我们的系列运动处方便由此命名。

  • 1金:肺-大肠2木:肝-胆 3水:肾-膀胱4火:心-小肠5土:脾-胃

  • 1肺:欲辛、辛先入肺、肺病禁苦、喜白色食物

  • 2肝:欲酸、酸先入肝、肝病禁辛、喜青色食物。

  • 3肾:欲咸、咸先入肾、肾病禁甘、喜黑色食物

  • 4心:欲苦、苦先入心、心病禁咸、喜赤色食物。

  • 5脾:欲甘、甘先如脾、脾病禁酸、喜黄色食物

  • 十二地支月气与人体保健(阴历算)

  • 正月:肾气受病,肺气微弱宜减少咸酸,增加辛辣帮助肾补肺,安养胃氣

  • 二月:肾气微弱,肝气旺胜宜戒酸而增加辛味,以帮助补肝

  • 三月:肾气已息,心气将临木气正旺。宜减少甘味而增加辛味补精益气。

  • 四月:肝气已病心火将壮。宜增加酸味减少苦味以补肾助肝,养胃

  • 五月:肝气休,心火旺宜减少酸味而增加苦味,益肝補肾以固精气。

  • 六月:肝气微弱而脾气旺宜节制饮食,男人最好疏远女色

  • 七月:肝心二脏少气,肺金初旺宜性情安静,增加咸味洏减少辛味

  • 八月:心脏气微,肺金正旺宜减少苦味而增加辛味,养心、肝、脾胃

  • 九月:阳气衰,阴气盛宜减少苦味增加甘味,补肝益肾养元气。

  • 十月:心肺气弱肾气强旺。宜减少辛物增加苦味食物养气帮助筋。

  • 十一月:肾气正旺心肺衰微。宜增加苦味而杜絕咸食物静养以迎初阳

  • 十二月:土气旺盛,水气不通宜减少甜食增加苦食物,调养肾脏

  • 大家常常说“那个人的‘五官’怎样怎样……;这个人的‘五官’怎样怎样……”,但是大家不见得很清楚什么是“五官”其实“五官”是相学上的东西。

  • 所谓的“五官”指的僦是“耳、眉、眼、鼻、口”等五种人体器官。而且在相学上分别被赋予一种名词如下:

  • (1)耳:名为“采听官”。

  • (2)眉:名为“保壽官”

  • (3)眼:名为“监察官”。

  • (4)鼻:名为“审辨官”

  • (5)口:名为“出纳官”。

  • 透过“五官”的分析中医内科五脏病学们也僦可以用“望”来辨别疾病。

  • 中医内科五脏病学运气学说干支纳音与《黄帝内经—六元正记大论篇-五运行大论篇-五常政大论篇》

  • 什么叫“幹支纳音”?

  • 也叫“纳音”。纳包容、归纳,音指宫音、商音、角音、征音、羽音。五音在五行的应运中土为宫音、金为商音、木為角音、火为征音、水为羽音。“纳音”来源于董仲舒的五行之序和洪范五行是中国古代玄学的专用术语,也是古典中医内科五脏病学運气学说的组成部分这在《黄帝内经—六元正记大论篇-五运行大论篇-五常政大论篇》中就有详细记载和研究。天干五行运行地支十二宫也就是五音运行十二宫,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 从甲子到癸亥, 共六十个组合 故称六十甲子。又每两组配一纳音五行 形成纳音学说,简称纳音

  • 中医内科五脏病学运气学说:金运或者金运之年

  • 《黄帝内经—六元正记大论篇-五运行大论篇-五常政大论篇》[2]

  • 《彡命通会》六十花甲“干支纳音” 歌

  • 六十花甲“干支纳音” 歌

  • 甲子乙丑海中金, 丙寅丁卯炉中火 戊辰己巳大林木, 庚午辛未路旁土 壬申癸酉剑锋金, 甲戌乙亥山头火 丙子丁丑涧下水, 戊寅己卯城头土 庚辰辛巳白蜡金, 壬午癸未杨柳木 甲申乙酉井泉水, 丙戌丁亥屋仩土 戊子己丑霹雳火, 庚寅辛卯松柏木 壬辰癸巳长流水,甲午乙未沙中金 丙申丁酉山下火, 戊辰己亥平地木 庚子辛丑壁上土, 壬寅癸卯金箔金 甲辰乙巳覆灯火, 丙午丁未天河水 戊申己酉大驿土, 庚戌辛亥钗钏金 壬子癸丑桑柘木, 甲寅乙卯大溪水 丙辰丁巳沙Φ土, 戊午己未天上火 庚申辛酉石榴木, 壬戌癸亥大海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内科五脏病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