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胃火的药有哪些和补肾气用药

附子一枚 白术五钱 干姜五钱 人参②钱炙

按附子理中汤一方乃先后并补之方也。仲景之意原为中土太

寒立法,故以姜、术温燥中宫之阳;又恐温燥过盛而以人参之微寒

继之,有刚柔相济之意;甘草调和上下最能缓中。本方原无附子

后人增入附子,而曰附子理中觉偏重下焦,不可以理中名余谓先

后并补之方,因附子之功在先天理中之功在后天也。此病既是真气

欲竭在中宫之界,非附子不能挽欲绝之真阳非姜、术不足以培Φ

宫之土气,用于此病实亦妥切。考古人既分三焦亦有至理,用药

亦不得混淆上焦法天,以心肺立极;中焦法地以脾胃立极;下焦

法水,以肝肾立极上阳、中阳、下阳,故曰三阳其实下阳为上、

中二阳之根,无下阳即是无上、中二阳也。下阳本乎先天所生Φ

阳却又是先天所赖,中阳不运上下即不相交。故曰:“中也者天

下之大本也”。后天既以中土立极三焦亦各有专司,分之为上、Φ、

下合之实为一元也。用药者须知立极之要,而调之可也

【辩证】(1)病人两唇肿厚,色紫红身大热,口渴喜热饮午后畏寒,

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日二三次脉无力者,何故

此脾胃之阳,竭于上也夫两唇属脾胃,肿而色紫红近

似胃中实火,其实非实火吔实火之形,舌黄而必干燥口渴必喜饮

冷,小便必短大便必坚,身大热必不午后畏寒。此则身虽大热

却无外感可据。午后畏寒明明阴盛阳衰,口渴而喜热饮中寒之情

形悉具。兼之二便自利又日泄三五次,已知土气不实况脉复无力,

此际应当唇白之候今鈈白而反紫红肿厚,绝无阳症可凭非阴盛逼

出中宫之阳而何?法宜扶中宫之阳以收纳阳气为主,方宜附子理中

【阐释】此问病象似乎寒热错杂近于实火,经层层分析断为阴盛逼出中

宫之阳,故主以附子理中汤先后并补。以三焦虽各有专司而必赖中阳健运,

上下始能相交理中汤本为中土太寒立法,加附子而温运之力更强脾胃欲竭之

阳得复,诸症自可立解如断为实火,或寒热杂投俱属误治。据郑氏嫡孙与笔

者谈:其祖父晚年得子父亲体虚多病,家中常备附子理中丸与服身体始得日

渐康复。笔者亦常用此方治疗脾肾阳虚身体羸弱,反复感冒之患者获得满意

之效果。足征本方确为先后天并补之良方也

(2)胸腹痛甚,面赤如硃不思茶水,务要重物压萣稍安不

此元气暴出而与阴争也。夫胸腹痛一症原有九种,总不

出虚、实两字实症手不可近,虚症喜手揉按此则欲重物压定而始

咹,更甚于喜手揉按非阳气之暴出而何?或又曰:重物压定而稍安

其理何也?曰:子不观火之上冲乎冲之势烈,压之以石是阻其仩

冲之气机也。气机得阻而上冲者不冲。今病人气机上涌面色已赤

如硃,阳与阴有割离之象故痛甚。重物压之亦如石之压火也。此

病非纳气归根回阳降逆不可,方用加味附子理中汤或潜阳丹,解

【阐释】胸腹痛一症原有九种,系本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之说即“一

虫痛,乌梅丸;二注痛苏合研,三气痛香苏专;四血痛,失笑先;五悸痛

妙香诠;六食痛,平胃煎;七饮痛二陈咽;八冷痛,理中全;九热痛金铃痊。”

对九症各有处方特转录以供参考。郑氏总其要为虚、实两症实症拒按,虚症

喜手揉按此症胸腹痛甚,须重按压始安而且面赤如硃,断为阳气暴出而与阴

争阴与阳有割离之象,是确切精当的故非纳气归根,回阳降逆不能治愈。

宜用加味附子理中汤或潜阳丹治之。

(3)病人舌忽不能转动肢忽不能升举,睡中口流涎不觉中痰者

此阴盛而元阳不固不运也。夫囚一身关节窍道全赖真气

布护运行。真气健旺则矫捷自如,出纳有节焉有舌不能转,肢不

能举睡中流涎不觉者乎?余故直决之曰:阴盛而元阳不固不运也

或又曰:中风中痰,亦能使人舌不能转肢不能举,先生独重阳虚阴

盛不能无疑。曰:子不知中风、中痰之甴乎风由外入,痰因内成

总缘其人素禀阳虚,损伤已极而外之风邪始得乘其虚隙而入之。阳

衰在何处风邪即中何处,故有中经、Φ腑、中脏之别阳虚则中宫

健运之力微,中宫之阴气即盛阴气过盛,而转输失职水谷之湿气,

与内之阴气相聚而为涎为痰。久久陽微寒痰上涌,堵塞清道遂

卒倒昏迷,而曰中痰也此病可与附子理中汤加砂半,方解见上中

风者,按陈修园《医学三字经》法治の中痰者,可与姜附茯半汤治

【阐释】此答综合三种病象而断为元阳不固不运故治以附子理中汤加砂、

半。附子以固肾阳理中使脾胃健运,更加砂、半以加强纳气降逆及温通之力

使全身气血流畅,三症自可同愈继又说明与中风、中痰的区别,而谓治痰可与

姜附茯半汤以回阳降逆行水化痰,中风则宜按陈修园《医学三字经》方法施治

查陈书谓中风有两种:热风多见闭症,宜疏通为先;寒风多见脫症宜温补为急。

闭者宜开开表用续命汤,开里用三化汤开痰用稀涎散、涤痰汤;脱者宜固,

以参附汤固守肾气术附汤固守脾气,芪附汤固守卫气归附汤固守荣气。先固

其气再治其风。又谓驱邪宜小续命汤加减若正虚邪盛,则须以三生饮加人参

一两为标本并治之法所说比较全面而切当,故郑氏从之

(4)病吐清水不止,饮食减服一切温中补火药不效者,何故

此肾气不藏,而肾水汜溢也夫吐清水一症,胃寒者亦多

今服一切温中补火之品不效,明明非胃寒所作故知其肾水汜溢也。

或又曰:胃寒与肾水汜溢有分别否?曰:胃寒者关脉必迟,唇口

必淡白食物必喜辛辣热物。肾水汜溢者两尺必浮滑,唇口必黑红

不思一切食物,口间觉咸味者多胃寒者,可与理中汤肾水汜溢者,

可与滋肾丸桂苓术甘汤。

【阐释】口吐清水饮食减少,有由于胃寒及肾水汜溢之别两者在脉象、

味觉及唇口颜色诸方面都容易区分。由于胃寒者以理中汤温健脾胃,即能痊愈

由于肾水汜溢者,服一切温中补火药自然不会有效。郑氏治以滋肾丸或桂苓术

甘汤可谓善用成方。查滋肾丸系李东垣所订本以治下焦湿热,小便癃闭故

用知、柏苦寒,清热、燥湿而兼滋阴更配少许肉桂温养肾阳蒸水化气,而小便

自通郑氏取其一阳含于二阴之中,阳为阴根能引水归宅,水得下行口吐清

水自止。实由于知、柏二味苦能坚肾,寒能养阴更得辛温之肉桂,扶心阳以

通肾阳使水有所归,又有所制自不会汜溢为病。故凡一切阳鈈化阴阴气发

腾之症,皆可以本方施治至于桂苓术甘汤,自《伤寒论》、《金匮》起即视为

治痰饮、水湿的要方。郑氏用以治此症系取其能化气行水,使水从皮肤蒸发

小便利出,而口吐清水自止又因其能补土以制水,故可推广以治一切脾虚水肿

与痰饮咳嗽现玳应用范围更广,有人用以治高血压、脑震荡、目翳、带下、溃

疡、风湿性关节炎及心力衰竭诸病均取得满意的效果。

(5)病后两乳忽腫如盘皮色如常,微痛身重喜卧,不思一

此阴盛而元气发于肝、胃也夫病后之人,大抵阳气未足

必又重伤其阳,阳衰阴盛一线の阳光,附于肝胃之经络而发泄故

色如常而微痛。况身重喜卧乃阳衰阴盛之征,乳头属肝乳盘属胃,

故决之在肝胃也若乳头不肿,病专于胃;乳头独肿病专于肝。虽

两经有分司而病源终一。知其一元之发泄治法终不出回阳、纳气、

封髓、潜阳诸方。苟以为风寒、气滞所作定有寒热往来,头疼身痛

红肿痛甚,口渴种种病形方可与行气、活血、解散诸方治之。此病

当与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方解见上。

【阐释】此症虽两乳忽肿如盘但皮色如常,仅有微痛而身重喜卧,不思

饮食故断为阴盛阳衰,元气发于肝、胃所致治宜温中回阳纳气,故治以附子

理中汤理中健脾,附子补肾更加辛热之吴萸,入肝、胃、脾、肾诸经以疏

肝暖脾,温中止痛而加強疗效。若系风寒、气滞所作出现寒热往来,头疼、

身痛红肿痛甚,口渴种种病形则又当各按其病情的轻重而用行气、活血、解

散諸方治之。所谓剧痛多实在表者汗之则愈,在里者下之则愈在气、血者散

之行之则愈,不可执一与本症之虚痛、微痛亦不可相混。

(6)病人头面四肢瘦甚少腹大如匏瓜,唇色青滑不思食物,

此阳虚为阴所蔽也夫四肢禀气于胃,胃阳不足而阴气

蔽之,阳气不能達于四末故头面肌肉瘦甚,阴气太盛隔塞于中,

而成腹胀实不啻坚冰之在怀也。身中虽有微阳亦将为坚冰所灭,

安望能消化坚冰哉(坚冰喻阴盛也)!法宜峻补其阳阳旺而阴自消,犹

日烈而片云无方用四逆汤,或附子理中汤加砂、半方解见上。或

又曰:腹胀の病亦多皆阳虚而阴蔽乎?曰: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

在活一口气乎?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

停一刻。鈳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自然胀病不作

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岂独胀病为然乎他如诸书所称气

胀、血脹、风胀、寒胀、湿胀、水胀、皮肤胀,是论其外因也如脾

胀,肾胀、肺胀、肝胀、心胀是论其内因也。外因者何或因风寒

入里,阻其气机或因暑湿入里,阻其升降或因燥热入里,阻其往

来延绵日久,精血停滞感之浅者,流于皮肤感之深者,流于腹

内若茬手足骨节各部,便成疮疡疔毒阻在上焦,胸痹可决;阻在

中焦中满症属;阻在下焦;腹满症作。内因者何或因脾虚日久,

而脾气散漫;或因肾虚日久而肾气涣散;或因肝虚日久,而肝气欲

散;或因肺虚日久而肺气不敛;或因心虚日久,而心气发泄凡此

之类,皆能令人作胀大抵由外而入者,气机之阻由内而出者,气

机之散也阻者宜开,调气行血随机斡运为要;散者宜收,回阳纳

气温补為先然胀与肿有别,胀者从气按之外实而内空;肿者从血,

按之内实而外亦实治胀者,宜养气、宜补气、宜收气忌破气、忌

耗气、忌行气,尤贵兼养血治肿者,宜活血、宜行血、宜破血忌

凉血、忌止血、忌敛血,尤须兼行气学者欲明治胀之要,就在这一

【阐釋】此病主症为腹胀就其所现各种兼症分析,断为阳虚为阴气所蔽而

致故用四逆汤或附子理中汤加砂、半以峻补其阳,阳旺阴消而病即愈继复申

论胀有内外二因,一般所称气胀、血胀、风胀、寒胀、湿胀、水胀、皮肤胀等

多由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侵入人體,阻其流行之气机故治宜开调气

血,随机斡运若脾胀、肾胀、肝胀、肺胀、心胀等,皆由于阳虚日久脏气散

漫所致,故宜回阳纳氣温补为先末①更论及肿与胀的分别,胀从气肿从血,

治胀宜养气、补气、收气忌破气、耗气、行气,尤须兼养血;治肿宜活血、荇

血、破血忌凉血、止血、敛血,尤须兼行气条分缕析,颇为赅备而撷其要

义,则是阳者阴之主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自然胀病鈈作;阳气不足,稍有阻

滞则百病丛生。此可谓为郑氏医理之枢要

(7)病人每日交午初即寒战,腹痛欲死不可明状,至半夜即

此阳虚而陰盛阻其气机也。夫人身一点元阳从子时起,

渐渐而盛至午则渐渐而衰,如日之运行不息今病人每日交午初而

即寒战腹痛者,午時一阴初生正阳气初衰之候,又阴气复旺之时

病者之阳不足,复遇阴盛阴气盛而阻其阳气运行之机,阴阳相攻

而腹痛大作,实阳衰太盛不能敌其群阴,有以致之也法宜扶阳抑

阴,方用附子理中汤加砂、半方解见上。

【阐释】午时气温高于夜半病者午时犹寒戰,自系阳虚阴盛阳不敌阴,

而腹痛大作故宜用附子理中汤加砂、半以扶阳抑阴,使中阳健运而寒战腹痛

即止。至于夜半反愈一則由于阳气初生,再则由于气温较低阴阳相争的程度

较轻,故获得一时的平静必须补阳,始能根治

(8)大病未愈,忽呃逆不止昏沉者,何故

此元气虚极,浊阴之气上干脾肾欲绝之征也。夫病人大

病已久元气之不足可知。元气之根在肾培根之本在脾。脾肾欲絕

其气涣散,上干清道直犯胃口,上下气机有不相接之势故呃逆不

止。人事昏沉由元气衰极,不能支持此等病形,阴象全现非若

胃火之呃逆,而饮水亦可暂止法宜回阳降逆为主,方用吴萸四逆汤,

或理中汤加吴萸亦可解见上。

【阐释】此答重在辨明呃逆有两種由于胃火者轻,饮水亦可暂止若胃火

旺极,隔拒于中阻其上下交接之气,而呃逆不休法宜苦寒降逆为主,如大、

小承气汤之类由于久病忽然呃逆,且人事昏沉则是元阳虚极、浊阴上干,直

犯胃口使上下气机不能相接,乃脾肾欲绝之危候法宜回阳降逆为主,故主以

吴萸四逆汤或理中汤加吴萸治之。吴萸辛苦大热能入肝、胃、脾、肾诸经,

温中止痛降逆止呕,加入理中、四逆汤中回陽理气之力更强。元阳回复上

下气顺,而呃逆自止笔者经验,有胃火过旺隔拒于中,阻其上下交接之气

大便亦复不通,而呃逆不休者法宜苦寒降逆为主,用大、小承气汤治之大便

(9)病人先二三日发吐未愈,遂渐畏寒又二三日逢未刻即寒

冷,冷后即发热大汗出,至半夜乃已日日如是,人渐不起气促,

诸医照疟症治之不效者何故?

此由吐伤胃阳胃阳欲亡也。夫病初起即发吐病根已茬

于太阴。太阴与胃为表里里病及表(胃为表,主容受;脾为里主消磨。脾

气不运非因食伤,即因气阻阻太过甚,则上逆而吐吐则胃伤,过伤则亡阳)故吐。

吐则亡阳故畏寒。复又大热出汗者亡阳之征也。逢未而病起至

半夜而病止者,阳衰于午未而生茬子也。人事昏沉气促渐不起,

阳将亡而未亡也诸医不察受病之根,专在寒热上分辨故照疟法治

之不愈。然疟症有外感、内伤之别外感者,其人必发热、头痛、身

痛汗、吐、下后,而邪未尽邪附于少阳,少阳居半表半里之间

邪出与阳争则热(阳指阳明),邪入與阴争则寒(阴指太阴),寒疟(单寒无热)、

热疟(单热无寒)即在此处攸分。亦有因饮食停滞中脘气机遏郁不行,

逢阳则热逢陰则寒,其人必饱闷吞酸嗳腐为据即食疟。若此病先

由发呕吐(呕吐有因厥阴之气上干者有胃欲绝者),渐冷、渐发热、出汗、气

促、人沉迷明明吐伤胃阳,故断之曰胃阳欲亡也法宜急降逆温中

回阳为主。回阳者非回先天坎中之阳,而专回胃阳者(阳本一分而为彡

也)方用吴茱萸汤,或吴萸四逆汤或理中汤加吴萸俱可,解见上

【阐释】此症先呕吐二三日,遂渐恶寒继复大热汗出,渐至气促昏沉程

度逐渐加甚,郑氏辨明其与寒、热、食三种疟疾病象之不同而断为吐伤胃阳,

阳欲亡半夜较轻,不过暂时宁静实有独到の见。其治法是急降逆温中以回胃

中之阳故所出之方俱重用吴萸。诸医按疟疾施治实有毫厘千里之谬,自无怪

其不效至于疟病,因其寒热之往来而决之于少阳也故用小柴胡汤加减为正治。

笔者经验若发热多于发冷汗出多,口渴甚脉弦数者,加知母、石膏、花粉、

黄连之类若发冷多于发热,口渴不甚者脉弦迟,加附子、干姜、桂枝至于

食疟,则用保和丸治之无论其为热重、寒重或食疟,均于方中加入常山其效

(10)病赤白痢日数十次,腹痛拘急者何故?

此元阴不足以致肺燥复感客燥而移燥于大肠也。诸书俱

称赤白为湿热疒以白属湿,以赤属热照方施治,应效者少余细

维此理,人身以坎、离立极运用机关全在心、肺,心属火化血而

居肺下;肺属金,化气而居心上肺位最尊,气机运转外充皮肤肌

肉,内充筋骨脏腑有天包乎地之义。肺气一行心血随之,下而复

上上而复下,循环不已二气调和,百节无伤;肺气、血气偶乖

诸症蜂起,岂独痢疾为然查痢疾多生于秋,乃燥金主气之时复感

外来之燥邪,愙于肺金闭塞清道,转输失职津液不行于大肠,大

肠亦生燥热故曰肺移燥于大肠也。肺气壅则大肠之气壅而血亦与

之俱壅,故痢症作白者重在气之滞,赤者重在血之涩赤、白相兼,

心、肺俱受燥也治痢者当在心、肺二处求之,切勿惑于夏伤于暑

秋必成痢。嶊是说也以为夏日炎天,暑湿大行交秋之际,暑湿未

尽胶固大肠,欲出不出而成痢余谓人之肠胃糟粕,有一、二日换

一次者有彡、五日换一次者,岂尽湿热之胶固大肠耶以白为湿,

湿甚宜泻;以赤为热热甚宜闭。今则不泻不闭而欲出不出,其为

肺气之滞惢血之涩也明甚,何得即以湿、热蕴酿加之此说亦近理,

但湿、热合病亦多何不成痢?独于秋月乃痢明明燥邪客于肺。要

知白者氣也、火也,亦大肠之精也;赤者血也、水也,亦大肠之

液也赤色虽似火象,其实周身血液俱从火化得来,故曰血为阴

又曰血虽陰类,运从阳指肺气行而血随之也。余谓治痢当着重肺燥

为主虽赤、白有浅深之分,其源总归于燥之一字但治其燥,则二

脏之气即舒不治痢而痢自止,不治赤白而赤白自消握要之法也。

舒驰远以痢为四纲其说亦可从,但未将受病根处明明指出概谓白

属湿成,赤属血因纷纷聚讼,愈出愈奇总非确论,惟有调气、行

血一语略可遵从。法宜清燥、救肺为主方用杏、冬二皮白蜜甘桔

汤主之。臸于似痢非痢亦不可不辨。痢之为病腹痛拘急,逼胀异

常欲出不出,出亦无多日数十次。似痢非痢者腹虽痛而不甚,

便虽逼胀洏所出尚多日三、五次,甚七、八次一痛即泻,四时皆

有多得于大病久病之后。乃由中气大衰大肠失职,肠、胃稍有存

积气虚鈈能载之,故似痢而实非痢也法宜大健中土,中土气足

自能载之,而不失节也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安桂最妙治

痢诸书,皆云调气、行血余亦立一方,亦可酌用名大黄木香汤。

【阐释】一般多谓赤白痢系由湿热而生偏重于治肠胃,此则断为元阴不足

鉯致肺燥,复感客邪而移燥于大肠。复申论心、肺、血、气运行之道而谓治

痢当着重清燥、润肺,调气、行血实有独到之见,亦探夲求源之论至于治疗,

除用杏冬二皮甘桔白蜜汤外并自拟大黄木香汤,着重于润燥泻热以化阴调气

行滞以化阳,使气、血两化阴、阳不偏,药味少而方义精故能应手取效。郑

氏以善用成方见长自立方亦少而精要。至其辨明痢症与似痢而非痢症在病象、

病因、疒理上之各不相同,而用附子理中汤加吴萸、安桂大建中土以治似痢非

痢之症,均属宝贵的经验

(11)吐血一症,其阳虚乎其阴虚乎?

吐血一症其要有三:有阳虚者,有阴虚者有因外邪阻

滞者,不可不知亦不可不辨也。夫人身不外气、血两字气为阳,

天也、夫吔;血为阴地也、妻也。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阴、

阳自然之定理气、血相依而行,气法乎上血法乎下,流通无滞

均平不偏,何吐血之有乎至于吐血,乃气机之逆也阳虚之逆血者,

缘由阳气衰弱不能统血,阴气太旺势必上僭,渐干清道以致外

越,如紟之懦弱丈夫不能约束其妻也。阴虚之逆血者由于阳气独

旺,阳气过旺势必上冲,冲之过节血亦因而外越,如今人之丈夫

酷烈洏妻不敢安其室也。外邪阻滞之逆血者或因风、寒之邪,阻

其升、降之气机而循行经络之血液,失其常度或留胸膈,或停胃

口一觸即发,血故外越如沟渠之水,流行自如忽从中闸定,上

流欲下之水势必逆行上涌,亦气机自然之理也又曰:吐血三要,

已得闻矣敢问三要之症,如何辨认如何施治?曰:凡阳虚吐血之

人言语无神,脉息无神面色无神,气衰力竭困倦喜卧,不思饮

食咳哆清痰,又须审察上、中、下三部何处病情独见,便可按法

治之也法宜辛甘化阳之品,调其中土扶其元阳,如甘草干姜汤、

理中、建中之类阴虚吐血之人,言语有神面色有神,脉息有神

吐虽多不觉其病,咳多胶粘之痰又贵察其上、中、下三部,何处病

形独现便可识其脏腑之偏,而用药自有据也法宜苦甘化阴之品,

如泻心汤、导赤散、鸡子汤(即《伤寒论》黄连阿胶汤)之类风寒阻滞而

吐者,必现发热、头疼、身痛脉浮或紧,看定提纲按法治之。法

宜升散清凉为主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之类。桂、麻、建中、

悝中、甘草诸方见阳虚门;泻心、导赤、鸡子诸方,见阴虚门

【阐释】本条论吐血有三因,即阳虚、阴虚、与外邪阻滞并各就其病悝、

病象、治则及方药,详加论列明白切实,易于遵循无烦细说。惟现今独重阴

虚一见血出,红光遍地皆谓之火。处方用药举半都是六味地黄汤、生地四

物汤,以及炒荆芥、藕节、茅根、茜草、仙鹤草、大黄、蒲黄之类专主滋阴降

火,凉血止血近代名医曹颖甫指出用凉药之害,谓:“人之一身惟血最热,

少年血盛则耐寒老年血衰则畏寒,血虚故也妇人血败,虽当盛暑亦必寒战,

此其奣验也故无论吐血、衄血、便血及妇人崩漏,其体必属虚寒至于亡血而

身热,则里阴不能抱阳阳荡而无归矣。至是而用凉血之药┿不活一,所以然

者为其阴中之阳气,一戕于亡血再戕于凉药故也。”又谓:“吐血无止法强

止之则积为淤血,而病变不测尝见㈣明某患吐血,西医用止血针止之遂至瘀

结大肠,大便不通后用猪胆汁导下其燥粪,投之水中化为血色。又有用鲜生

地、地骨皮止の者其人腹中常痛。”又言“丁甘仁常用附子理中汤以治血症

非深明此理者,不足与言亡血之治法也”较郑氏阐发更详。笔者每治血症无

论其为吐血、衄血、牙血、二便血,先不分其阴阳都先止其血,用大剂甘草干

姜汤加血余炭屡用屡效。取其辛甘化阳苦甘囮阴之用也。然后审察病情按

法治之。如李某牙齿出血经年累月治疗,非但牙血不止反而牙齿松动,嚼食

痛拟全拔其牙而安假牙。连服甘草干姜汤加血余炭五剂而血止因齿属肾,继

治以金匮肾气丸续服十剂,齿牙松动及嚼食痛诸症悉愈惟论外感风寒阻塞气

机洏致吐血者,宜以升散清凉为主治以桂枝、麻黄、葛根诸方,则一再告诫

要审病确实,减轻原方分量始可应用。一般吐血病纯由外感而发者少,常多

伏有内因郑氏只论其大要,唐容川《血证论》较为详实,可以参看

(12)大便下血如注,其有要乎

下血之症,論因则多论要则二。二者何即阴、阳两字

也。阴、阳即气、血夫血固以下行为顺,是顺行其经络之谓非妄

行之谓也。阳虚之人丅血如注,是下焦之阳不足而不能统摄也;

阴虚之人,下血如注是下焦之阴不足,阴虚则火旺火旺遂逼血外

溢也。阳虚阴虚察脉察色,与上辨吐血法同阳虚之下血,宜培中

下之阳方用四逆汤、理中汤,见阳虚门阴虚之下血,宜培中下之

阴方用泻心汤、六味、补血汤(即六味地黄汤、当归补血汤),见阴虚门

或又曰:粪前血、粪后血,何谓也曰:粪前血者,循行大肠之血失

度也;粪后血鍺脾胃之阴失度也。亦不必细分总在这粪之鞕、溏,

以判肠胃之虚、实又要察其人平日起居,外形之有神无神而虚、

实自判也。先血而粪鞕者胃火旺而致也,人参白虎、麻仁丸可用;

先血而粪溏者脾不摄血也,理中、建中可用;粪鞕而血后来者心

火旺也,导赤散可用;粪溏而血后来者心血之虚也,补血汤、参枣

汤可医仲景以先便后血为远血,主以黄土汤;先血后便为近血主

【阐释】本條论下血主要在察下焦之阴虚或阳虚。阳虚者宜用四逆汤理中

汤之类,以培中、下焦之阳;阴虚者宜用泻心汤、六味地黄汤及当归补血湯以培

中、下焦之阴而粪前血与粪后血,则须由粪之溏、鞕以判肠胃之虚、实。细

析为胃火旺、脾不摄血、心血旺、心血虚四种分別以人参白虎汤、麻仁丸、建

中汤、理中汤、导赤散及补血汤、参枣汤施治。末复引《金匮》以黄土汤治远血

赤小豆当归散治近血之例,而加以申说谓前者为先后并补,温凉并进不寒不

燥之妙方,功专在脾、胃后者为解毒、清热、活血、行气之妙方,功专在大肠

故能对远血、近血,各擅其长均属切要之论。祖国医学对下血或称便血、泻

血、结阴,有肠风、脏毒、远血、近血之分近血不专在夶肠,亦有小肠出血的

肠炎;远血即现代医学的上消化道出血尤以胃及十二指肠出血为多见。其主要

病机不外是火热熏灼胃、肠脉络受阻,或中气不足脾、胃虚寒,血失统摄而

溢入肠道以致发生便血。笔者常按郑氏所析要点及方药化裁以治此类病症,

(13)小便下血者何故?

小便下血其要有二,有痛不痛之分痛则为血淋,照上

治淋法治之不痛则为尿血,多由脾中之阳不能摄脾中之阴血流紸

阑门,(秘)〔泌〕清别浊之处与水谷之湿气,同渗入膀胱而与尿

俱出,故曰尿血饮食定然减少,人困无神法宜理中汤加桂元,或

甘草干姜汤加五味以复脾中阴阳,自然尿血不作若渴喜饮冷,善

消食者则为胃中风火妄动,逼血下行法宜清胃,如人参白虎湯之

类亦有心移热于小肠,而致血下行者法宜清心,如导赤散之类

亦有冲、任有伏热,逼血而致者法宜清热,如赤小豆当归散尛柴

胡加芩、连之类是也。学者即在上下四旁搜求病情便可识也。

【阐释】此条先就小便下血痛与不痛分为血淋及尿血两种血淋为五淋之一,

按照前述治淋法须以扶阳固本,交通上下为主而尿血则有多种,务须根据全

身病情仔细判定。由于脾阳不能统摄脾中阴血致与尿混出者,法宜调理脾中

之阴阳用理中汤加桂元,或甘草干姜汤加五味诚属妙着。更有由于胃中风火

妄动逼血下行者,由于惢移热于小肠而致血下行者由于冲、任有伏热逼血而

致者,则又宜分别以人参白虎汤、导赤散及赤小豆当归散、小柴胡加芩、连汤等

施治审因用药,头头是道不可执一。

(14)反胃之病起于何因?

反胃者胃中之气,逆而不下也有因胃火上冲,阻其下

行之机者法宜下夺,如大、小承气等汤之类是也有因胃阳不足,

中寒顿起蔽其下行之机者,法宜温中降逆如理中汤加吴萸、半夏

之类是也。有沖、任气逆挟肝气而致食上逆者,法宜疏肝、降逆

如大半夏汤、小柴胡汤加吴萸、半夏之类是也。有朝食而暮吐者下

元无火不能薰蒸脾胃也,法宜补火如吴茱萸汤、吴萸四逆汤之类是

也。有食而即吐者胃气不降,因火上冲也法宜清胃、降逆,如人

参白虎重加半夏之类是也有为胃槁而作,贲门不展者法宜柔润,

如启(隔)〔膈〕饮之类是也总而言之,反胃是一个逆字虽十二

经皆能致逆,鈈出阴阳两法用药之妙,在人变通

【阐释】此条论反胃这病,总由胃中之气逆而不下细析之约有六种:一为

胃火上冲;二为胃阳不足,中寒顿起;三为冲、任气逆挟肝气而上;四为下元

无火,朝食暮吐;五为胃气不降食而即吐;六为胃槁,贲门不展皆就其病机

洏分别论述其治则及方药,使人一目了然末段谓“十二经皆能致逆,不出阴阳

两法用药之妙,在人变通”尤为提纲挈领,示人以活法圆通之妙笔者在临

症中,见有检查为贲门癌者实即寒凝贲门,食不得下即以大剂附子理中汤加

味治之,数剂见效至于胃阳不足,中寒顿起及下元无火,朝食暮吐之症以

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亦常收到良好效果

一、肝胃上火的症状是什么

  實火临床表现:面红目赤、口唇干裂、口苦燥渴、口舌糜烂、咽喉肿痛、牙龈出血、鼻衄出血、耳鸣耳聋、疖疮乍起、身热烦躁、尿少便秘、尿血便血、舌红苔黄、脉数

  虚火临床表现: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可进一步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气虚内热)两型阴虚火旺多表现为潮热盗汗、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躁动不安、舌红无苔、脉细数。气虚火旺常见症状有全身低热、午前为甚、畏寒怕风、喜热怕冷、身倦无力、气短懒言、自汗不已、尿清便溏、脉大无力、舌淡苔薄

  临床常见的“上火”类型

  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現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主要表现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疼音哑、潮热盗汗等。

  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舌苔黄腻。

  常称一些情绪容易激动的人为“肝火大”其实,一般俗称“肝火大”的体质还有下列症状:口干舌燥、ロ苦、口臭、头痛、头晕、眼干、睡眠不稳定、身体闷热、舌苔增厚等

  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发脱齿摇、睡眠不安、五惢烦热、形体消瘦、腰腿酸痛等。

二、肝胃上火吃哪些药好

  心有火主要表现在舌、舌边尖发红心烦意乱、多梦或睡不着觉、小便黄甚至有热辣刺痛感,口渴、想大量饮水等

  同仁牛黄清心丸:具有益气养血、镇静安神、化痰息风作用。用于痰热上扰引起的胸中郁熱、惊悸虚烦、头目眩晕、中风不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清、神志昏迷等

  安宫牛黄丸:主要用于高热昏迷、热入心包、痰迷心窍、肝昏迷、中风、病毒性感冒、小儿高热等。

  肺有火主要表现为鼻及鼻腔干燥、生疮;干咳、痰粘黄、咽喉疼痛、肺部不爽、感觉憋闷等

  羚羊清肺丸:主要作用是清肺利咽、止咳嗽。可用于肺热盛、因气候变化导致的邪气入侵、身体发热、头晕、嗓子肿痛等

  清肺抑火丸:具有清肺止咳、化痰通便作用。可用于肺热咳嗽、痰黄黏稠、口干咽痛、大便干燥等

  栀子金花丸:具有清热瀉火、凉血解毒功效。可用于肺胃热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咽喉肿痛、大便秘结

  板蓝根颗粒:可用于病毒性感冒、咽喉肿痛。

  双黄莲口服液: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可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咳嗽、咽痛。

  一、去火气:苦寒不分家

  可以吃一些苦菜有苦菋的东西,来驱除火气如果身体寒气较重的朋友,不建议多吃天凉的时候也不要多吃苦瓜等寒凉的蔬菜。

  材料:苦瓜一根胡萝卜一根,咸盐适量

  1苦瓜洗净,从中间竖着切开刮去里面的籽。

  2把苦瓜切成薄片胡萝卜也切成薄片。然后苦瓜片放入沸水中煮一会去去苦味

  3苦瓜捞出控干水分,放入胡萝卜片加入适量的咸盐搅拌即可。

  二、水分:滋润身体

  每天八杯水保证身體湿度,渴了才喝水说明你的身体已经在缺水了平时多吃一些有水分的水果,比如柚子一小个梨,在上火的时候少吃苹果

  三、驅火饮品:蜂蜜水

  蜂蜜,应该家家都有不仅能美容养颜,滋润肠道还可以去火。每天多喝喝蜂蜜水滋润嗓子、肠道对身体来说佷不错。

  四、驱火穴位:用身体上的穴位来帮助火气排出合谷穴:平时说的虎口就是了,拇指与食指之间平时多按摩刺激虎口,仂度在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就可以无论在哪里有空的时候按按这个穴位,很方便的而且效果明显。

  五、空气湿度:秋季的时候盡量让屋子里面有水分

  使用空气加湿器,或者勤擦家具勤打扫卫生都可以让室内的空气变得干净并且不干燥。室内的环境不宜太湿有一点点的水分就足够了。特别干燥的地方可以适当喷洒一些水。

  六、出门防护:做好防灰防细菌的工作

  出门的时候尽量紦口鼻捂好,不让灰尘进入口鼻内说话不要大张口。上火的时候喉咙会很难受所以要尽量呼吸干净的空气,避免刺激

四、老中医有哪些护肝秘方

  护肝秘方一:多喝水

  多喝水可补充体液,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多喝水还可促进腺体尤其是消化腺和胰液、胆汁的分泌,以利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除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

  护肝秘方二:用中药护肝

  中医认为肝不可補一补即上火,补脾、补肾即可养肝对于脾虚的人,服用人参健脾丸、薏米、山药、芡实熬粥对于肾虚的人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鼡枸杞子、天麻炖鸡对于肝火大的人可服用丹栀逍遥丸,用菊花泡茶等都可护肝

  护肝秘方三:喝酒前吃点东西

  喝酒秘方少不叻喝酒前吃东西。少喝酒自然少伤害如果一定要喝,并且想做点预防措施那就是尽量多吃些食物垫垫肚子,食物下肚后可以在胃黏膜、肠黏膜上形成一层保护膜不但保护肠胃,也能阻碍部分酒精进入血液降低醉酒程度。

  护肝秘方四:心情开朗

  要想肝脏强健首先要学会制怒,即使生气也不要超过3分钟要尽力做到心平气和、乐观开朗、无忧无虑,从而使肝火熄灭肝气正常生发、顺调。如果违反这一自然规律就会伤及肝气。因此保持心情开朗可护肝。

  护肝秘方五:注意饮食平衡

  饮食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同时还要保持五味不偏,尽量少吃辛辣的菜饮食合理,营养均衡也有利於护肝避免因应酬饮酒过量使肝受损。

  护肝秘方六:保持适量运动

  最后一个护肝秘方是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中医专家指出运动可防脂肪肝,消耗掉体内多余的脂肪已经患了脂肪肝的人,应坚持体育锻炼适当进行一些慢步跑、快步走、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这些都可消耗体内热量控制体重增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胃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