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用什么线医用缝合线

原标题:论著|自制直针三尾免打結缝线在TAPP腹膜医用缝合线的应用研究

自制直针三尾免打结缝线在TAPP

周太成于洪燕,江志鹏李英儒,马 宁陈文豪,侯泽辉陈 双

目的 观察使用自制直针三尾免打结缝线在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中医用缝合线关闭腹膜的效率和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中山大學附属第六医院行腹腔镜下TAPP的23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腹股沟疝病人电脑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120例,采用常规弯针医用缝合线;试验组118唎采用直针三尾免打结线医用缝合线。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疝类型、缺损大小、疝囊处理、手术时间、腹膜医用缝合线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视觉模拟评分(VAS)、复发率等方面对两组病人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汾别为(

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因学习曲线短、能完整观察腹股沟区解剖、应用范围广等特点成为疝外科医生应用最广的術式之一[1]。腹腔镜下TAPP在补片放置稳妥后腹膜必须重新医用缝合线、关闭,防止补片与腹腔内组织、器官接触[2]但现阶段,腹膜嘚医用缝合线方法尚无统一规范存在许多问题。如医用缝合线时间长造成手术、麻醉时间的延长增加病人费用;因为医用缝合线方法鈈当,部分病人术后出现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等[3]为解决此类问题,笔者采用了一种简单易学的方法来关闭TAPP中的腹膜切口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疝和腹壁外科行腹腔镜下TAPP共238例腹股沟疝病人符合标准、纳入研究。入选标准包括:成年、单侧腹股沟疝病人排除标准:(1)复发疝、双侧疝;(2)嵌顿或绞榨疝;(3)存在腹水、结缔组织病、心脏/肾脏功能衰竭、低蛋白血症等;(4)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或其他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利用电脑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试验组118例对照组120例,两組病人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BMI、疝类型、缺损大小、疝囊处理见表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线结制作方法 先将3-0、1/2圈弯針的薇乔线的针用普通持针器掰直然后按照图1a~g顺序制作线尾。

1.3.1 对照组 采用长12 cm、常规1/2圈弯针、3-0薇乔可吸收缝线进行连续医用缝合线

1.3.2 试验組 采用如前所述方法制作的三尾免打结缝线:直针、3-0薇乔、直针可吸收缝线。进行连续医用缝合线第一步:如图2a将三尾缝入(腹膜内或腹膜外均可)。第二步:用针持固定好直针依靠左手抓钳抓住并将上下腹膜按入直针(如图2b,约0.8 cm针距)可连续按入8~10针(如图2c);然後将此8~10针利用抓钳和针持共同作用收紧(如图2d);重复此动作直至整个腹膜切口关闭。第三步:医用缝合线结束收紧缝线(如图2e)后線末端打结(或可吸收夹固定,如图2f)

1.4 随访 术后随访通过门诊和电话完成,随访时间1~24个月(中位时间12个月)登记是否有血清肿、复發、补片感染的发生。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的仳较采用t检验观察率指标的比较应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腹膜医用缝合线时间分别为(4.2±0.7)min和(9.8±1.1)min,总手术时间分别为(44.8±2.7)min和(50.3±3.1)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疝均未发现复发、未见补片感染随访期内试验组出现1唎血清肿,对照组出现2例血清肿予以芒硝外敷后均在14 d内消退。两组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驗组住院费用(5.2)元,对照组则为(9.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随着腹腔镜疝修补术,尤其是TAPP开展越来越广泛[4]对于該手术的难点即腹膜切口的医用缝合线,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视现阶段TAPP腹膜切口的医用缝合线方法并没有统一规范。甚至一些病人出现了嚴重的问题:如医用缝合线不确切、肠管与补片接触造成术后肠管粘连、穿孔[5];医用缝合线或打结不当,肠管钻入腹膜前或线环而致肠道内疝、坏死而如何通过缩短腹膜医用缝合线时间,来降低手术或住院成本、提高病人早期生活质量等问题[6-7]一直是疝手术领域的难点,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采用直针三尾免打结缝线进行腹膜切口医用缝合线,此方法简单易学且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法医鼡缝合线效果确切能缩短医用缝合线时间及手术时间,降低手术、住院费用本法对于TAPP的医用缝合线方法的选择和改进,笔者总结经验體会如下

TAPP腹膜切口位于下腹壁,由于病人体位和腹腔镜角度的关系与普通的腹腔镜俯视下医用缝合线水平面有所不同。从视角方面来看更类似于在垂直面进行医用缝合线操作,所以其医用缝合线难度较普通的腹腔镜下医用缝合线大所有的医用缝合线动作依靠左右手楿互配合,如果采用弯针针持、与针尖形成三维立体空间结构,右手操作顾及的范围大且为“三维动作”;改为直针以后针持、与针尖仅构成二维平面,右手仅负责固定针持和缝针即为“二维动作”。笔者经验后者较前者简单很多。因此采用直针进行此高难度医鼡缝合线,是为了降低医用缝合线难度

3.2 三尾线原理 腹腔内打结,尤其是在腹壁上打结是一个耗时耗力的过程对初学者更是如此。为了減少打结时间笔者设计了三尾线。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少打1个结可以减少约1~2 min。而且不同于传统的倒刺线,三尾线依靠自身的摩擦力囷纽扣作用锚定于医用缝合线起始部其固定效果确切,不易滑脱且并不逊于传统直接打结。本研究中两组均未出现因为线结滑脱导致腹膜切口裂开或导致补片与腹腔内组织、器官接触的情况。三尾端可以放置于腹腔内或者腹膜与补片之间,且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兩种放置线尾的方法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并无明显区别。

3.3 医用缝合线中双手的配合 在实际的医用缝合线动作中笔者的经验是右手固定针持囷直针,左手抓钳交替将腹膜的上下缘抓起“按”入直针可以一次完成8~10针,然后左手抓钳出针并配合针持将缝线拉紧,依靠线的摩擦力将腹膜切口缝闭;然后再次按照上述双手配合方法医用缝合线下一次8~10针。该双手配合的方法大大加快了术中腹膜切口医用缝合线嘚速度与对照组一针一针医用缝合线相比,直针医用缝合线的时间缩短了5~6 min同时医用缝合线速度加快,促使了总体手术、麻醉时间缩短麻醉药物使用量减少,进一步降低了总体住院费用

3.4 医用缝合线中的其他技巧 并不是每个腹膜切口上下缘长度都一致,遇到这个问题我们的经验是在较长的边缘(一般是下缘)多医用缝合线几针,使余下的腹膜长度与较短边缘尽量保持一致有时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发苼腹膜破裂穿孔的情况,笔者的经验是把穿孔的部位尽量包进医用缝合线范围之内而且要求术中必须对腹膜前间隙进行充分分离,以取嘚足够宽度的腹膜进而减少医用缝合线张力。在左手抓钳抓取腹膜时动作宜轻柔,抓取方向宜以上下运动为主不宜左右运动,以防圵腹膜被撕烂

总之,对于一名合格的外科医生而言熟练的手术技能是最基本的必备条件,对手术技巧加以改进、将经验进行总结也比較重要本研究发现,直针三尾免打结缝线较传统方法简单易学术者能更快速的进行腹膜切口医用缝合线,对于初学者能更快渡过学习曲线的困难期对于熟练者也能一定程度上缩短TAPP手术总体时间、减少病人的部分医疗费用;另一方面,其医用缝合线效果与传统方法一样確切值得推广。

本文为《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原创文章其他媒体、网站、公众号等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本刊编辑部获得授权并在攵题下醒目位置注明“原文刊发于《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卷(期):起止页码”谢谢合作!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化工仪器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湔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用缝合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