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急求中医内科大夫诊治,关于阴虚火旺怎么调理,有详细描述和舌苔图。

长期阴虚火旺,咽喉肿痛,中医该看哪个科?
女 | 29个月
悬赏10个健康币
健康咨询描述:
),咽喉肿痛变本加厉。今年1月至6月,基本上每次来月经喉咙就跟着肿痛了,喝清开灵2盒左右好了,月月如此。7月到现在,基本天天在发,变成一个月加起来只有1个星期是好的,其他时候长期阴虚火旺,咽喉肿痛,长期喝清开灵都不知道喝了多少了,我真的怕有副作用,想看中医调理下,实在受不了了。不知道中医看什么科?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我喝一些如双黄莲,蜜丸型的中成药会造成过敏,长疹子,很严重。目前只发现对清开灵不过敏,而且效果也比较好,因为长期复发,感觉也不是很灵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小时候父母带我私人诊所看多了,抗生素吃多了,有很多抗生素都不管用了。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有什么可以长期调理的吗?中医看哪个科室?急,谢谢(感谢医生为我快速解答——该。)
附件:点击查看大图
时间: 19:35:58
十大相似问答推荐
医生答案显示区
帮助网友:3104称赞:166用微信添加“问医生”,就加我为好友了,快速帮您和家人远程诊断。
病情分析:你好!咽喉肿痛可以分为纯热性的、或纯寒性的,或寒热都有的。一般咽喉痛都与寒邪有关,单纯的热性咽喉痛比较少见的。指导意见:你吃清开灵有效果,但没有好彻底,个人觉得你不是单纯的热性咽喉痛,是寒热错杂的咽喉疼痛。因此,治疗就得寒热药并用,中药能解决的,个人认为是可以治疗彻底的。建议去中医内科科室或五官科室就诊,你提醒医生说不能单纯用寒性药,还得用温热药温化一下,这样效果才好的。
医苑会员追问
请问中医医生通过把脉就能把出来的吧?应该用什么药物?还有清开灵多吃了,喉咙还没好,有时候觉得身体特别的虚,心跳快,就像刚生完宝宝的那种虚的感觉,可能您说的对,是寒热错综的,谢谢
20:00医生回答:
咽喉肿痛,临床上本来就是寒热错杂的多啊!我老师说:咽喉肿痛与寒有关,即使热性肿痛,也有寒参与的。把脉能看出来的。至于用药,我觉得在清开灵热性药基础上再加点热性药就可以了!但最好你还是具体找当地医生开处方哈!
帮助网友:512称赞:7用微信添加“问医生”,就加我为好友了,快速帮您和家人远程诊断。
病情分析:根据您的描述,初步考虑为阴虚指导意见:建议在饮食方面少食辛辣刺激之品,在平常可以用麦冬、沙参、木蝴蝶、胖大海、菊花泡水喝,可以去呼吸内科就诊
用微信添加“问医生”,就加我为好友了,快速帮您和家人远程诊断。
病情分析:长期的咽喉肿痛而是用清开灵等药物会让肺阴亏耗,肺气亏损,一旦天气变化或者受食物影响咽喉就会复发病态,长期的反复发作会真阴耗损更加严重,最后是邪实肺虚故病情会越来越重,时间越来越长指导意见:建议停用清开灵,双黄连等清热解毒类药物,改用益气养阴,滋阴降火类中药制剂,如百合固金汤,沙叁麦冬汤
可以长期滋阴养肺
看中医内科医生询问:发病是有没发热,出汗,怕冷,有没可叹咳嗽,痰的量,稠希,颜色等情况
百度智能推荐
相关问题推荐
网友治病经验分享
其他信息专家观点、医患问答、经验分享
网友经验分享
浏览:837· hot~
浏览:1328·
浏览:9906·
治病成功案例/我的经验分享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养阴益胃,缓急止痛。用于胃阴不足所致的胃脘隐隐灼...
参考价格:¥31
养阴益胃,缓中止痛。用于胃阴不足引起的胃脘隐隐灼...
参考价格:¥62
如何收藏问题?
方法一:同时按住Ctrl键和D键收藏问题。
方法二:点击浏览器上的收藏按钮收藏问题。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胡思荣大夫本人发表
焦虑症有阴虚火旺和肾虚的症状可以用中医治好吗?_焦虑症
状态:就诊前
咨询标题:焦虑症有阴虚火旺和肾虚的症状可以用中医治好吗?
有烦热,心跳快,一心急就觉的有火在全身乱窜,头也晕乎乎的!而且会大便干,舌苔黄!时常会耳鸣!曾服用过中成药,效果不理想!
s***发表于
徐同志:如果你们有用过西药,中药效果是可以的,你可以到当地正规医院找专家治疗。
谢谢咨询!祝你好运气!!胡医生
(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
指导下进行!)
胡思荣大夫本人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胡思荣大夫的信息
专长中医治疗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内分泌功能失调相关的美尼尔氏综合征、考试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头...
胡思荣,男,主任医师,中国中医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知名中医,湖北中医...
中医内分泌可通话专家
广安门中医院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
广安门中医院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中医院
徐州中医院
辽宁省中医院
山东省中医院
江苏省中医院
北京东方医院
内分泌代谢科
好大夫在线电话咨询服务治疗气阴不足阴虚火旺的中药{太子参麦冬龙
健康咨询描述:
治疗气阴不足阴虚火旺的中药{太子参麦冬龙骨桂枝百合防风葛根合欢皮乌梅黄氏五味子牡蛎石场薄柏子仁天麻菊花夜交藤黄连炙甘草}在月经期间能喝吗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吃这些中药有效吗?月经期间可以吃吗(感谢医生为我快速解答——该。)
附件:点击查看大图
时间: 19:59:21
十大相似问答推荐
医生答案显示区
帮助网友:17540称赞:2182用微信添加“问医生”,就加我为好友了,快速帮您和家人远程诊断。
病情分析:你好,这些药物已经期间是不能服用的。指导意见:月经期间要适当补充营养,多吃药膳当归黄芪炖排骨,补益气血。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品,如新鲜水果蔬菜、瘦肉、鲜鱼、蛋类、奶或豆制品等。尽量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凉的食物。不要熬夜和碰凉水。不要喝茶和喝咖啡,不要剧烈运动。
帮助网友:746称赞:12用微信添加“问医生”,就加我为好友了,快速帮您和家人远程诊断。
病情分析:您好,这些药物对你月经期间服用影响不大,但最好是避开点指导意见:这些药物对对气阴不足,阴虚火旺是有效果的,但你要随时回医生那去复查,随时调整药物,也不需要长期服用的。
百度智能推荐
相关问题推荐
网友治病经验分享
其他信息专家观点、医患问答、经验分享
网友经验分享
浏览:835· hot~
浏览:1324·
浏览:9906·
治病成功案例/我的经验分享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养阴益胃,缓急止痛。用于胃阴不足所致的胃脘隐隐灼...
参考价格:¥31
养阴益胃,缓中止痛。用于胃阴不足引起的胃脘隐隐灼...
参考价格:¥62
疾病问题推荐
如何收藏问题?
方法一:同时按住Ctrl键和D键收藏问题。
方法二:点击浏览器上的收藏按钮收藏问题。《中医内科按摩学》第一章 概论--中医书籍大全,中医书籍在线阅读
您所在的位置:
中医教材 → 《中医内科按摩学》
《中医内科按摩学》第一章 概论
第一章 概论
内科按摩学是在祖国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系统阐述内科疾病辨证施治的临床学科。
内科疾病的范围很广,按中医理论可分为外感时病(包括伤寒、温病)和内科杂病两大类,两者各有不同特点。外感时病是以“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辨证”作为辨证施治的主要方法;内科杂病,则是以“脏腑辨证”作为分证纲领,进行辨证施治。无论是外感时病或内科杂病,突出的内容,就是辩证施治.在辩证施治原则指导下,系统地阐述、研究外感时病和内科杂病的发病原因、病理变化、临床特点、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法,这是内科按摩学的主要任务。
本书重点是介绍中医内科杂病。外感时?病已在《古典医著》中有关伤寒、温病部分详细论述,故不再重复。
内科杂病的病因,大部分以内伤为主,既有情志、劳倦、起居、饮食等不同因素,又有彼此夹杂情况,也有?内伤兼外感的。内科杂病就是在多种病因作用下,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术的特点之一,也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规律,内科杂病,主要是以脏腑辨证为辨证法则.脏腑辩证在内科临床上应用范围很广,它是直接以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为其立论依据。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等外感时病的辨证方法,尽管各有其特点,但它们所辨疾病的病理变化,多与一定脏腑的阴阳或气血失调有关,甚至某些病变,就在有关的脏腑。所以,外感时病的辨证方法与脏腑辩证理论也是密切相关的。脏腑学说是脏腑辨证的理论基础,同时‘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也是确立内科杂病治法的依据。因此,掌握脏腑基本理论和脏腑辨证,对内科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是极为重要的。现概括介绍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节 脏腑辨证
所谓脏腑辨证,就是对脏腑病理变化过程中反映于临床的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归纳,确定病变部位、性质和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因此,只熟悉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病变规律,才能很好掌握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一、心与小肠
(生理病理)心居胸中,主血脉,其华在面,主神志,开窍于舌。其经络下络小肠,与之互为表里,心包围护于心之外。因此,在病理条件下,反映在证候上多属血脉运行的障碍和思维活动的异常。发病多因脏气虚弱,病后失调,或思虑劳心过度,导致心气亏虚或耗伤心血;因情志抑郁,化火生痰、痰火上扰,或气滞脉中,瘀血阻络或饮邪阻遏心阳,均可出现心之热证和实证。
(辩证论治)心的病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是阴阳气血之不足,实证多是痰、火扰心或瘀血停滞之证。
(1)心阳虚
心悸气短、自汗、畏冷、四肢不温、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或结代。
多因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耗伤心气,气虚阳弱,心阳不振。
心气虚者,治宜补心气,心阳虚者,治宜温心阳。
(2)心阴虚
心悸、失眠、多梦、健忘、面色不华、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多因思虑烦劳过度或由于失血,使阴血亏耗,或营血化生不足,以致血虚,心失所养,神不守舍;血虚,阴亏,虚火内扰。
滋阴补血,养心安神。
(1)心火上炎
心烦口渴,口舌生疮,或见小便短赤涩痛,舌质红,脉数。
多因精神抑郁,气郁化火,或外因六气,郁而化火,或过食辛辣,嗜酒无度,久而化热生火,导致心火内炽,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肠。
清心泻火,引热下行。
(2)痰浊蔽窍
嗜睡或神志昏蒙,或谵语,或昏愦不语,喉中痰鸣,舌苔白腻,脉缓而滑。
多因情志所伤,气结湿聚,成为痰浊,或外感湿浊之邪,痰湿气阻,闭塞心窍。
谷痰利膈,涤痰开窍。
(3)痰火扰心
哭笑无常,狂言乱语,躁动不宁,心烦不寐,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情志抑郁,气郁化火,火炼津液成痰,痰火扰心,蒙闷心窍,神志错乱。
清心谷痰,开窍醒神。
(4)心血瘀阻
心悸不宁,心胸憋闷,或心中刺痛,心痛彻背,时痛时止,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劳倦伤心,心气不振,导致气滞脉中,血行不畅,血瘀痹阻心脉。
活血行瘀。
(1)心脾两虚
心悸气短、多梦少寐、健忘,食少,腹胀便溏,面色萎黄,倦怠乏力,月经不调或崩漏,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细弱。
多由于病后失调,或慢性失血,或饮食不节,思虑劳倦伤心脾,而使心血亏,脾气损伤。心虚则神不安,脾虚则健运失司,生化不足,形成心脾两虚。
补益心脾。
(2)心肾不交
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遗精,潮热盗汗。
久病、劳倦、房室不节,损伤心阴,耗伤肾精。或五志过极,心火亢盛,以致肾阴亏耗,不能上济。心火亢上,火不归元,水火失济,以致心肾不交。
滋阴降火,交通心肾。4.小肠辨证
(1)小肠顺热证
因心火亢盛,移热于小肠所致,与心火共见,概括于“心火上炎”之中。
(2)小肠虚寒证
详见“脾阳虚”。
(3)小肠气痛
详见“寒滞肝脉”。5.辩证施治要点
(1)心血虚和心气虚都有心悸气短的症状。但血虚者,心悸而烦,多伴有失眠、多梦等症状,是因心血不足,血不养心所致。而心穷虚者,则心悸而惊恐,心中空虚,多有自汗等症,是由于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所致。临床应注意鉴别。
(2)气属阳,血属阴,故心阳虚必兼心气虚,心阴虚亦必兼心血虚,两者均为虚证,但阴虚生内热,心阴虚可见颧红、盗汗、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等症状,治宜滋阴清热,养血安神。阳虚生外寒,故心阳虚可见形寒畏冷,四肢不温等症。治宜益气通阳。
(3)瘀血停留可见面唇青紫,舌质紫黯,脉细涩等症状,治疗可选用活血化瘀之法。痰火扰心,病机与气郁有关,治以清心谷痰,再加行气之法为宜。二、肺
(生理病理)肺位于胸中,其经脉下络大肠,互为表里。肺主气属卫,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呼吸宣降功能失常。引起肺病原因,有外感与内伤。外感邪气,常先犯肺,内伤他脏病变也常累于肺。
肺的病证,可分为虚实两大类。虚证又分阴虚、气虚,阴虚多系津液消耗,肺失濡养所致;气虚多为久病亏耗,或为他病所累。实证多由痰浊水湿内聚,寒邪外束和邪热乘肺而起。
(辩证论治)
(1)肺气虚
咳嗽、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畏冷,面色光白,舌质淡,脉虚弱。
本证多由咳喘日久,耗伤肺气。肺气亏虚,则呼吸无力,宣降失职以及肺卫气虚,肌表不固。
补益肺气,敛汗固表。
(2)肺阴虚
干咳气短,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午后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多因久咳耗伤肺阴,或劳损伤肺,以致气血亏虚,肺阴不足,肺失清肃润降,虚火内生而成本证。
滋阴降火,润肺止咳。
(1)风寒束肺
咳嗽气喘,喉中作痒,痰白清稀,鼻流清涕,口不渴,或兼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等症。苔薄白,脉浮紧。
外感风寒,风寒犯肺,肺失宣降。肺卫失宣,皮毛闭塞。
宣肺散寒。
(2)热邪壅肺
咳喘息粗,痰稠色黄,或见身热口渴,或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行,苔黄燥,脉滑数。
本证因外感温热之邪,或风寒犯肺,郁久化热,热盛痰结,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所致。甚则痰热内郁于肺,血肉被腐而成脓,内溃外泄,成为肺痈。
清热肃肺。
(3)燥邪犯肺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鼻燥咽干,唇燥,皮肤干燥,咳甚则胸痛,舌苔薄而干,脉细数。
本证多因外感燥邪所致。燥热伤肺,耗津灼液,肺失滋润,肃降失职。
清热肃肺,润燥止咳。
(4)痰浊阻肺
喘咳痰多,痰粘色白,胸闷气短,舌怠白腻,脉缓而滑。
本证因感受寒湿,或脾虚积湿生痰,湿痰犯肺,肺气不得宣降而成。
燥湿化痰。
(1)脾肺气虚
咳嗽少气,痰稀色白,胃纳减少,腹胀便溏,倦怠乏力,甚则颜面浮肿,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多因久咳肺虚,气不布津,痰湿留积,损伤脾气,或饮食劳倦伤脾,脾虚则不能输精于肺,即形成肺脾两虚。
益气健脾,化痰宁嗽。
(2)肺肾阴虚
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声音嘶哑,腰膝酸软,或心烦少寐,潮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遗精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多因久咳伤肺,肺虚不能输津滋肾;或劳伤过度,肾阴亏虚,不能滋润肺金;或虚火灼肺,致使肺失清润,肾精不足,虚热内生,形成肺肾阴虚。
滋阴补肾,润肺止咳。
(3)心肺气虚
心悸气短,喘咳,自汗乏力,面色光白或见晦黯,甚则可见口唇青紫,舌质淡,脉细弱。
多因喘咳日久,或劳倦过度,耗伤心肺之气。肺气虚弱,宗气生成不足,则运血无力。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则影响肺气输布与宣降,形成心肺气虚证。
补肺益气养心。4.大肠辩证
(1)大肠湿热
腹痛下痢,里急后重,或便脓血,或暴注下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多见于夏秋季节,暑湿内侵,损伤肠胃,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与不洁食物,湿热蕴结大肠,伤及气血,大肠传导失职。
清热利湿。
(2)大肠液亏
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或数日排便一次,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
本证多见于老年人或妇女产后,气血两亏,血虚津枯,或热病之后,津液亏耗,使大肠津液亏涸,致肠道失润,传导不利而便秘。
补血养营,润肠通便。
5.辩证施治要点
(1)肺主气,治疗大法,有宣肺、肃肺、清肺、润肺、温肺之分,应根据辩证、审因立法,务使肺气肃降,邪不干犯,其病乃愈。
(2)肺为娇脏,选方多宜轻清,不宜重浊。又娇脏不耐辛热,平润之法,最为适宜。
(3)肺的病证,可以通过他脏关系,作间接治疗。根据病情,虚证可以用补脾、益肾的治法,实证可用清心,泻肝等方法治之。
(4)久病喘咳体虚者,遇外感而发作更剧。发作时,治疗重在祛邪;平时宜健脾化痰,或补肾纳气以治本。(5)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经热证和实证,可泻大肠,使肺热从大肠下泄而气得肃降。若肺气虚而津液不布,致大便秘结者,可以滋养肺气为法,以通润大肠。三、 脾与胃
(生理病理)脾与胃以膜相连,位于中焦互为表里,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生化之源。脾又有益气,统摄血液,主肌肉,肢等生理功能。故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其致病因素,多系饮食失节,思虑劳倦所伤,影响水谷的消化吸收,使脾胃之受纳腐熟`转输`传导等功能失调。
脾病,证候不外虚实寒热等方面。如脾阳虚衰,中气不足属虚证;寒湿困脾,湿热内蕴属实证。因脾虚不运则水湿不化,故脾病多与湿有关,出现本虚标实的证候。并且脾虚也影响他脏,而出现兼证。
(辩证论治) 脾胃病证,有虚有实。脾以实证常见。脾胃之虚,常为阳气与阴津的亏损;脾胃实证,则由寒湿或燥热,食积困扰所致。
(1)脾气虚
食少乏味,饭后脘腹满,大便溏泻,四肢倦怠,面色不华,神疲懒言,舌淡苔白,脉缓弱。
多因劳倦,饮食失节,或素体虚弱,导致脾气虚弱。脾虚则健运失司,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不充。
益气健脾。
(2)脾阳虚
食少、腹胀,腹满时减,脘腹冷痛而喜按喜温,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溏泻,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舌质淡嫩,苔白滑,脉迟弱。
本证多由于脾气虚发展而来,或因饮食失节,过食生冷,损伤脾阳,中焦虚寒,运化无权,水湿不得运化而成。
温中健脾行水。
(3)脾气不陷
胃纳减少,食后作胀,气短懒言,便意频数,或久泻脱肛,或子宫下垂。
多由脾虚中气不足发展而来,或音久泻久利,或过度劳倦,损伤脾气,脾气虚弱,运化失司,升举固摄无权,形成脾气下陷的病理变化。
补气摄血。
(1)寒湿困脾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欲吐,头重如裹,身困重,口不渴,大便稀溏,或水肿,小便不利,舌怠白腻,脉缓。
由于涉水淋雨,居住潮湿,或过食生冷,致使寒湿内停,脾为湿困,运化无权,升降失常。
温中化湿。
(2)脾蕴湿热
面目皮肤发黄,脘腹胀满,呕恶厌食,小便黄,体倦乏力,或身热、口苦,舌苔黄腻,脉濡缓。
本证成因,为感受湿热,或湿邪郁久化热,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酒酪,酿成湿热。湿热蕴结脾胃,熏蒸于肝胆,而发生黄疸。
清利湿热。
(1)脾肾阳虚
面色光白,形寒肢冷,食少腹胀,腰膝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泻,或浮肿,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弱。
多因感受寒湿,或饮食不节,损伤脾阳。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肾阳亦虚,或久病,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脾阳亦衰,以致二脏阳衰,阴寒内盛,运化无权,水湿内停。
温补脾肾。
(2)脾胃不和
胃脘胀满,隐痛绵绵,嗳气呃逆,呕吐,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细弱。
多因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脾胃气虚,运化无力,升降失常。
健脾和胃。4.胃的辩证
(1)胃寒证
胃脘冷痛,遇寒则重,得热则缓,呕吐清水,舌苔白滑,脉沉迟。
多因饮食失节,贪凉饮冷,或脘腹受凉,以致寒凝于胃,损伤胃阳,胃气上逆。
温胃散寒。
(2)胃火证
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消谷善饥,牙龈肿痛,烦渴口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胃火的成因,多因胃阳素盛与情志郁火相并,或过食辛辣而成。胃火炽盛,则导致胃阴被灼,胃火循经上炎等病理变化。
清胃泻火。
(3)食滞胃脘
脘腹胀满,呕吐酸腐,厌食嗳气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多因暴食,伤及脾胃,以致食积不化,胃失和降。
消食导滞。
(4)胃阴不足
口干舌燥,饥不欲食,干呕作呃,大便干涩,小便短少,或有微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多因火热耗伤阴液,导致胃阴不足,津伤气损,胃失和降。
养阴滋燥,益气和胃。
5.辩证施治要点
(1)脾病多挟湿。如寒证的寒湿困脾,热证的脾胃湿热,虚证的脾阳虚衰等证,皆可出现兼湿证候。故在治疗时,应结合病情,注意祛湿,湿去则脾运自复。
(2)脾为后天生化之源,脾病日久不愈,常影响其他脏腑。同样,他脏有病,也常传及脾胃。因此在治疗内伤疾病过程中,必须注意照顾脾胃,扶持正气,使病体渐渐复元。
四、肝与胆
(生理病理)肝在胁下,胆附于肝,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筋,开窍于目。肝病的病理表现,也可概括为虚实两证,但以实证为多见。根据其病情轻重不同,实证又分为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妄动等。虚证则由于肾阴亏虚,精不化血,肝失濡养所致。又分为肝阴不足,虚阳上扰等。外寒入侵,滞留于干脉,亦属肝之实证。
(辩证论治)
(1)肝血不足
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成雀盲,肢体麻木,筋惕肉润,面色无华,爪甲不荣,或妇女月经量少,闭经,舌淡,脉沉细。
因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肝血,以致肝血亏虚。或因肾阴不足,精不化血,血不养肝,导致肝血不足。
滋补肝血。
(1)肝气郁结
两胁胀痛,心烦易怒,善太息,或乳房、少腹胀痛,经前腹痛,月经不调,或见腹部证瘕。舌苔薄白,脉沉弦。
情志所伤,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气郁日久,气聚血结。
疏肝理气。
(2)肝火上炎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耳鸣如潮,口苦、易怒、胁肋灼痛,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多因肝郁日久,气郁化火,火郁肝经,循经上炎。
清泻肝火。
(3)肝胆湿热
胁肋胀痛、口苦、恶心、黄疸,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外阴瘙痒,带下黄臭,苔黄腻,脉弦数。
多因感受湿热之邪,郁而不达,或饮食不节,过嗜肥甘酒酪,损伤脾胃,运化失常,则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导致肝胆疏泄失常,脾胃升降失司,或湿热下注等病理变化。
清泄湿热。
(4)肝阳上亢
头目眩晕,耳鸣如潮,头痛且胀,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脉弦细数。
本证为阴虚肝旺之证。多因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而肝阳上亢。
平肝潜阳。
(5)肝阳妄动
头晕眼花,头痛如掣,肢体麻木,语言不利,舌红,脉弦细,甚则卒然昏倒,舌强不语,半身不逐。
多因情志所伤,使人体阴阳失调,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上亢,阳亢风动,或者过食肥甘,嗜酒无度,痰热内蕴,肝阳偏亢而化风,风阳内动,挟痰上扰,蒙蔽清窍,流走经络。
平肝熄风。
(6)寒滞肝脉
少腹胀痛,牵及睾丸,坠胀疼痛,或阴囊收缩,受寒则甚,得热则缓,脉沉弦或迟。
由于外感寒邪,入侵肝脉,肝经气血凝滞,肝气失宣,络气痹阻。
暖肝散寒。
(1)肝脾不调
胸胁胀痛,善太息,纳食减少,腹部胀满,大便稀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沉弦。
多因情志不舒,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
疏肝健脾。
(2)肝气犯胃
胸胁胀满,胃脘胀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易怒,善太息,舌苔薄黄,脉沉弦。
本证多因郁怒伤肝,肝失条达,肝郁气滞,以致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疏肝和胃。
(3)肝火犯肺
胸胁灼痛,咳嗽,甚则咳血,烦热口渴,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多由情志郁结,气郁化火,或邪热蕴结于肝经,火热犯肺,灼津耗液,肺失肃降。
清肝泻肺。
(4)肝肾泻肺
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咽干口燥,胁痛不胀,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多因素体阴虚,或久病不愈,耗损肝肾之阴。肝阴不足,可导致肾阴不足,肾阴不足,亦可导致肝阴亏虚。肝肾阴虚,阴液不足,虚火内生。
滋补肝肾。
4.辩证施治要点
(1)肝为刚脏,体阴用阳,性喜升发,故肝病证候以实证、热证较为多见。寒证中临床仅见寒滞肝脉一证。
(2)在肝病的实证中,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妄动,三者同源,多由情志抑郁,使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火盛动风。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清主次,随证施治,以疏肝、清肝、熄风等方法治之。
(3)实证日久不愈,伤及肝肾之阴,可形成本虚标实,辩证时须加注意。
五、肾与膀胱
(生理病理)肾为先天之本,为水火之脏。主藏精,为生殖发育之源,主水液,主纳气开窍于耳,其华在发,与膀胱相表里。肾藏元阴元阳,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阴为人体阴液的根本,肾阴肾阳只宜固藏,不宜耗泄,耗伤肾阴肾阳,则导致各种气虚精亏病变。所以,肾的病证,多属虚证。其临床表现有阳虚、阴虚两种类型。阳虚包括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肾阳不振、肾虚水泛等;阴虚包括肾阴亏虚、阴虚火旺等。又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肾的气化功能失常直接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故膀胱虚证,也是肾虚的病理表现。
(辩证论治)
1.肾阳虚
(1)肾阳不振
面色光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阳萎不举,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素体阳虚,劳欲太过,久病不愈,损及于肾,或年老体弱,肾气不足,均可导致肾阳虚衰。阳虚温煦失职,阳虚火衰,生殖功能减退,故见上述证候。
温补肾阳。
(2)肾虚水泛
浮肿,腰以下肿甚,尿少,腰痛酸重,畏寒肢冷,舌淡胖嫩,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弱或沉滑。
多因素体虚弱,久病失调,肾阳亏耗。肾阳虚则气化不利,水气内盛,水湿泛滥而成水肿。
温阳利水。
(3)肾气不固
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澄清,尿后余沥,夜尿频多,甚则小便失禁,遗尿,滑精早泄,舌淡,脉细弱。
多因劳损伤肾,或久病体虚,肾气虚弱,或由于年高肾气亏虚,或年幼肾唰不充,以致封藏固摄失指。
(4)肾不纳气
喘促息微,呼多吸少,动则喘息更甚,汗出,畏寒肢冷,面目虚浮,舌质淡,脉沉弱。
劳损伤肾,或久病喘咳,伤及肾气。肾为气之根,肾气亏虚,气不归元,肾失摄纳。
补肾纳气。
2.肾阴虚
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发脱齿摇,健忘少寐,或有遗精,或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颧红,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弱或细数。
多因劳倦过度,房室不节,或因失血,耗伤津液,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致真阴耗伤,肾阴不足,无以充养骨髓,骨骼失养,脑海空虚;阴虚不能制阳,以致虚火内动。
滋补肾阴,或滋阴降火。
(1)肾水凌心
心悸喘咳,不得平卧,水肿尿少,甚则口唇青紫,四肢厥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弱。
多因久病不愈,或肾病日久,或劳倦内伤,导致心肾阳虚。肾阳衰微,则水无所主;心阳虚,不能下温肾阳,肾水不化,以致水邪干肺凌心。
温补心肾,淡渗利水。
4.膀胱辩证
(1)膀胱湿热
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淋漓,尿色浑浊,或尿血,或尿中有砂石,舌苔黄腻,脉濡数。
本证多由于外感湿热之邪,蕴结下焦,注于膀胱,致膀胱气化不利,湿热阻滞所成。
清利湿热。
5.辩证施治要点
(1)肾多虚证,一般分为阴虚、阳虚两大类,其治疗原则是用补法。阴虚者,宜滋阴、壮水,以培补肾之元阴;阳虚者,宜温阳、益火,以培补肾之元阳。至于阴阳俱虚者,则宜阴阳并补。
(2)肾阴虚,常异致虚火内生之变,治疗以滋补肾阴,壮水制火为主;肾阳虚者,在温肾壮阳原则下,须佐以益精之法,资其生化之源。
(3)肾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如肾精不足,不能养肝,则引起肝阳上亢;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偏旺而导致心肾不交的病变;肾阴亏损,不能上滋肺阴,逐致肺肾阴虚;命门火衰,不能温补脾阳,亦可导致脾阳不运。这些病证,通过治肾而兼理它脏,对病情恢复,具有一定的作用。第二节 治疗原则
内科疾病在经过辨证确定诊断之后,则应拟定治法,依法立方,以进行治疗。所谓治疗原则,就是在治疗疾病时,立法、处方的根本法则。用以指导全面治疗工作。
由于疾病的症候表现多种多样,病理变化极为复杂、且病情又有轻重缓急的差别,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个体,其病理变化和病情传化不尽相同,因此,只有善于从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中,抓住病变本质,治病求本;采取相应的措施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并针对病变轻重缓急以及病变个体和时间、地点的不同,治有先后,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一、治病求本
“治病必求其本”是中医按摩辩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之一。求本,是指治病要了解疾病的本质,了解疾病的主要矛盾,针对其最根本的病因病理进行治疗。
“本”是相对标而言的。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如从正邪双方来说,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是本,病状是标;从病变部位来说,内脏是本,体表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旧病是本,新病是标,原发病的本,继发病是标等等。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若干症状显示出来的,但这些症状只是疾病的现象,并不都反应疾病的本质,有的甚至是假象,只有在充分地了解疾病的各个方面,包括症状表现在内的全部情况的前提下,通过综合分析,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找出病之所在,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腰痛,可由风寒湿邪、肾精亏损或跌扑闪挫等多种原因引起,治疗时就不能简单地采取对症止痛的方法,而应透过前面地综合分析,找出最基本的病理变化,分别用祛邪通络、补肾益精、活血化瘀等方法进行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这就是“治病必求于本”的意义所在。
在临床运用治病求本这一治疗原则的时候,必须正确处理“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之间的关系。
(一)、正治与反治
所谓“正治”就是通过分析临床证候,辨明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治疗方法。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但是,有些疾病,特别是一些复杂、严重的疾病,表现出来的某些证候与病变的性质不符,也就是出现一些假象,例如:脾虚不运所致的脘腹胀满,应以健脾益气法治之,从而达到消胀除满的目的;因伤食所致的腹泻,不仅不能用止泻的方法治疗,反而要用消导通下的方法以去其积滞。这就是所谓“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以上这些治法,都是顺从症候而治的,不同于一般的治疗方法,故称“反治”,又叫“从治。但其所从的症状是假象,因此,所谓“反治”,实质上还是正治,是在治病求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施治的方法。
(二)、治标与治本
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因而在治疗上就应有先后缓急之分。
一般情况下,治本是根本原则,但在某些情况下,标症甚急,不及时解决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我们应当贯彻“急则治标”的原则,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例如大出血的病人,不论属于何种出血,均应采取应急措施,先止血以治标,待止血后,病情缓和了再治本病。再如某些腰腿痛患者,由于病程较长,腰背肌肉痉挛或挛缩,治疗时应先使腰背肌肉放松,在腰背肌肉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条件下再治其本。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治标只是在应急情况下或是为治本创造必要条件时的权宜之计,而治本是治病的根本之图。所以说,标本缓急从属于治病求本这一根本原则,并且与之相辅相成。
病有标本缓急,所以治也有先后,若标本并重,则应标本兼顾,标本同治。还应指出,标本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临证时还要注意掌握标本转化的规律,以便始终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做到治病求本。二、扶正祛邪
疾病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因而治疗疾病,就是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转化,所以扶正祛邪也是指导临床治疗的一条基本原则。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正盛衰坚定病变的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扶正即是补法,用于虚证;祛邪即是泻法,用于实证。祛邪与扶正,虽然是具有不同内容的两种治疗方法,但它们也是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抗御和驱逐病邪;而祛邪则祛除了病邪的侵犯、干扰和对正气的损伤,有利于保存正气和正气的恢复。
在临床应用扶正祛邪原则时,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分析正邪双方相互消长盛衰的情况,根据正邪在矛盾斗争中所占的地位,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先后。或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为主,或是扶正与祛邪并举,或是先扶正后祛邪,或是先祛邪后扶正。在扶正祛邪同时并用时,应以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为原则。三、调整阴阳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即阴阳的偏盛偏衰代替了正常的阴阳消掌。所以调整阴阳,也是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
阴阳偏盛,即阴或阳邪的过盛有余。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治疗时应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
阴阳偏衰,即正气中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阴虚则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阳虚则不能制阴,多表现为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虚而致阳亢者,应滋阴以制阳;阳虚而致阴寒者,应温阳以制阴。若阴阳两虚,则应阴阳双补。由于阴阳是相互依存的,故在治疗阴阳偏衰的病证时,还应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也就是在补阴时,应佐以温阳;温阳时,适当配以滋阴,从而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阴阳是辩证的总纲,疾病的各种病机变化也均可用阴阳失调加以概括。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寒热进退,邪正虚实以及营卫不和,气血不和等,无不属于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因此,从广义来讲,解表攻里,越上引下,升清降浊,寒热温清,虚实补泻,以及调和营卫,调理气血等治疗方法,也皆属于调整阴阳的范围。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年龄等不同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这是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个人的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把各个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酌情施治。
在按摩临床中,更须注意因人制宜。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一般情况下,如患者体质强,操作部位在腰臀四肢,病变部位在深层等,手法刺激量大;患者体质弱,小儿患者,操作部位在头面胸腹,病变部位在浅层等,手法刺激量较小。其它如患者的职业,工业条件等亦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关,在诊治时也应注意。
五、基本治法
按摩是祖国医学外治法之一,虽不同于药物针灸,但其基本治法亦以中医基本理论为依据,不外乎补虚泻实,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使气血复归于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内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又提出了:“治病必求其本”的治疗原则。按摩在几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临床上始终贯穿着辨证施治的思想,所以对许多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按摩是用手法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病的一种疗法。因此手法的治疗作用取决于:一是手法作用的性质和量;二是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异性。换言之,对某一疾病用一定性质和量的手法,作用于某一部位或穴位,就起到某一特定的治疗作用。如果以同一性质和量的手法,刺激不同的部位或穴位,所起的作用则不同;不同性质和量的手法,刺激相同的部位或穴位。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因此,不能单纯地用手法的性质和量来区分按摩的治疗作用;同样,也不能单纯地用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异性来区分按摩的治疗作用。对按摩治疗作用的研究必须把手法和部位(或穴位)两者结合起来。
根据手法的性质和作用量,结合治疗的部位,按摩治疗有温、补、通、泻、汗、和、散、清八法,在内科临床中,我们也应根据病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一)温法
温法是适用于虚寒症的一种疗法,它使用按、摩、揉、搓、擦等手法,达到补益阳气,祛除沉寒阴冷之目的。如:按、摩、揉中脘、气海、关元,擦肾俞、命门有温补肾阳,健脾和胃,扶助正气,散寒止痛等作用。(二)通法
通发有祛除病邪壅滞之作用。《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指出了按摩能治疗经络不通所引起的病证。临床治疗时,手法宜刚柔兼施。如用推、拿、搓法于四肢,则能通调经络,拿肩井则有通气机,行气血之作用;点按背部俞穴可通畅脏腑之气血。《厘正按摩要术》上说:“按能通血脉”,又说:“按也最能通气”。故凡经络不通之病,宜用通法。(三)补法
补者,即滋补,补气血津液之不足,脏腑机能之衰弱,以扶正祛邪,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补法应用范围广泛,如气血两亏,脾胃虚弱,肾阴不足,虚热盗汗,遗精等,均可用祛法。多采用按、摩、揉、推、搓、擦等手法,但操作时要求轻而柔和,不宜过重刺激。(四)泻法
泻法一般用于下焦实证。由于结滞实热,引起腹部胀满和疼痛,食积火盛,二便不通等,皆可用本法施治。按摩之泻,不同于药物的峻猛,故体质虚弱,津液不足而大便秘结者,亦能应用,这也是按摩泻法之所长。临床以推、拿、点、摩为主,手法的力量要稍重,虽刺激较强,但因按摩是取手法对内脏功能的调节作用,而达到泻实的目的。五、汗法
汗法是一种疏宕外邪,解除表证的方法,主要用于外感表证,包括风寒外感和风热外感两类。汗法多采用拿、按、推诸法。如拿、按风池、风府、合谷、外关、大椎、风门、肺俞、肩井等穴可开通腠理,发汗解表。对风寒外感,用先轻后重的拿法加强刺激,步步深入,因重手法有解表作用,可使全身汗透,达到祛风散寒的目的。风热外感,则用轻拿法,宜柔和轻快,使腠理疏松。施术时,患者感觉汗毛竖起,周身舒适,肌表微汗潮润,贼邪自散。正如《内经》所言:“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
和即和解之发,含有调和之意,凡病在半病在半表半里,在不宜汗,不宜泻,不宜吐的情况下,可应用和解之法。按摩运用此法,手法要求平稳而柔和,频率稍慢。临床常采用推、摩、搓、揉等为主,可调脉气,和经血,运用于气血于和,经络不畅所引起的肝胃气痛,月经不调,脾胃不和,周身胀痛等症。通过手法和经络穴位等的作用,达到气血调和,表里疏通,阴阳平衡的目的。七、散法
散即消散、疏散之意。按摩的散法有其独到之处,其主要作用是“摩而散之,消而化之”,能使结聚疏通,不论有形或无形的积滞,散法都可使用。对脏腑之结聚,气血之瘀滞,痰食之积滞,应用散法可使气血得以疏通,结聚得以消散。如饮食过度,脾不运化所致的胸腹胀满、痞闷,可用三法治之。散法对外科痈肿也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多采用推、摩、揉、搓等手法,手法要求轻快柔和。
清法是清除热邪的方法。临床采用刚中有柔的手法,在所取的穴位、部位上进行操作,达到清热除烦的目的。所以,清法是治疗一般热性病的主要方法。但热病的症状较为复杂,治疗时应鉴别病的里还是在表,是实热还是虚火,然后方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法。如气分实热者轻推督脉(自大椎至尾椎),以清泻气分实热;气血虚热者轻擦腰部,以养阴清火;血分实热者,重推督脉(自大椎至尾椎),以清热凉血;表突然者,重推背部膀胱经(自下而上),表虚热者轻推背部膀胱经(自上而下),以清热解表。
? 上一节:
? 下一节:
免费范文网提供:中医书籍大全,中医保健,中医资料,中药书籍,中医内科按摩学全书,中医内科按摩学下载,免费中医方剂,中药材.
版权所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阴虚火旺怎么调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