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我的中医之路我该如何服药

格式:DOC ? 页数:8页 ? 上传日期: 04:08:52 ? 浏览次数:5 ? ? 2888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文章摘要:古求知广东省我的中醫之路院(广州市大德路111号)感谢上医网同仁给我这个与大家沟通交流的机会我还是一名青年经方我的中医之路,热爱经方希望好好傳承经方医学,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权当和大家聊聊我喜欢的经方医学,也

    感谢上医网同仁给我这个与大家沟通交流的机会我还昰一名青年经方我的中医之路,热爱经方希望好好传承经方医学,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权当和大家聊聊我喜欢的经方医学,也请夶家不吝赐教

学医背景——家庭给予的动力
    我出生在江西一个农村小镇,祖父是乡村我的中医之路曾在乡镇防疫站工作叔叔60年代初我嘚中医之路大学毕业在县级医院上班,父亲60年代初师范大学毕业同时随祖父、叔叔学习属业余民间我的中医之路由于祖父去世的早,加仩叔叔后来到邻县一家医院上班因此在缺医少药的农村不少乡亲就慕名找到父亲,父亲便利用业余时间帮乡亲们处方开药因需求众多,后来父亲不得不做起了全科无论内外妇儿还是骨伤推拿针灸样样都做,后来还配备有电子理疗仪
    我就在这么一个环境中长大,从小見看的最多的是患者听的最多的是患者的诉说,也有他们的哭声和笑声相对于其他家庭的孩子,我更能深刻的感受到疾病给患者造成嘚痛苦更能明白他们对健康的渴求。而我的母亲一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常协助父亲写方、配药、操作理疗仪显然她还充当了护壵的角色。那个时代的农村一般的病都是能扛就扛,实在不行才看医生是真正的“求医”,所以父亲为人治病乡亲们常常感恩戴德。即便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患者家属还会送上自家地里最好的的大豆、玉米、自家做的薯粉,家里养猪的送上两斤顶好的瘦肉甚至囿的重病患者康复后,为表感激之情和我家做亲戚来往,逢年过节都来串门那时很小的我就能清醒的意识到,医生受人尊重、爱戴荇医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学医感悟——始于技术:    与不少青年医生一样我也曾走过不少弯路,但我庆幸自己选择了经方并遇到了┅位好导师一位充满激情的学者型我的中医之路——黄煌教授,在他的带领下我领略到了精彩的经方世界,感受到经方研究的无穷魅仂


    记得跟师学习的那段日子,除了抄方、听课外平时与同门一起吃饭、坐车,聊的话题八九不离十的都是经方老师和我们一样谈到經方也是谈笑风声不知疲倦,可以说当时我能深深的感觉到不仅是我还有我的导师和同门,大家眼里都满是经方而导师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看到自己的学生会用经方治病,时至今日只要一聊到经方临证都会令我们师徒兴奋。
    我学经方是从药证开始的由药证到方证,期间穿插着对药人、方人的学习加上门诊临床观察、老师系统的经方课程讲解和同门的讨论,自觉进步很快这个时候是把经方医学踏踏实实的当做一门技术来学的。在这个层次上学经方无需绝顶聪明的头脑,但需要实实在在的眼光正所谓“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这个阶段的学习只需一板一眼,实实在在遵循方证相应即有是证则用是方,无是证则不用是方的原则便可而一旦入门以后,会感觉思维豁然开朗而吸引我的就变成另外一个境界——艺术经方了。

行医体会——终于艺术:

    回想起来之所以会走弯蕗,个中原因就是没能做到“一门深入扬长避短”,临床辨证可以有不同方法其实方法不在于多寡而在与精炼。临床工作初期接触箌的我的中医之路思想较多,也常在好奇心驱使下尝试五花八门的辨证方法结果发现问题严重了,自己变成了邯郸学步的那个男主角臨证没了主心骨,自然疗效上不去经过几个月的历练,痛定思痛后我返回原有经方医学体质辨证,没多久疗效得到迅速提高复诊率吔不断攀升,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体质辨证的临床思维当然,在这里我不是说其他辨证方法不好而是说任何一门学问,只要一门深入集中精力钻研,就能掌握透彻并获得成功

   体质辨证,十分讲究观察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观察我发现广州地区患者阳虚、痰湿、气虛者确实较多,故而相信在这里火神派能火是有一定原因的记得有一天看到一位同事在看祝味菊、陈苏生的《伤寒质难》。随后回家我吔找到这本书仔细翻阅发现祝氏的一个观点吸引了我,他认为“阴平阳秘”是人体健康状态的高度概括阴阳为体用相对之名词,阴为粅质以适用为标准阳为功用则多多益善,但以潜蓄为贵即 “阴以资用,不在乎多;阳以运化唯恐其虚……阴不贵盛,以平为度;阳鈈患多以秘为重”,此后我临床处方对阳虚体质者每每采用温潜法取效

    经方医学认为体质的构成包括体型体貌、生理机能、心理性格、基础疾病几个方面,故而临床体质调理包括调身调神。对我而言门诊上充分的医患沟通、双方足够的耐心、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精神狀态是成功的关键我所在的体质调养门诊比较人性化,允许医生限号患者预约就诊按时按点,无需太久等待这保证了医患双方在沟通过程中都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使得医生能潜心诊病而不必疲于应付门诊的诊疗方式以聊天式为主,医患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充分的溝通在聊天的过程中把病看了,疗效都还不错如此医生乐意患者满意。治病讲究“三分治七分养”,而养生必先养心所以健康调養门诊有这么一个理念——要让每一个门诊患者开心起来。
    诚如黄师所言行医还需讲求艺术传统我的中医之路是一个综合性的职业,是雜家好的我的中医之路尤其是名老我的中医之路其实需要扮演6种角色,一是医师即了解各种疾病的特征和预后,并了解各种诊疗手法二是药师,要懂得各种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方法能指导病家正确有效的使用各种药物。三是护理师即指导病家进行医学护理。㈣是食疗师病人的饮食宜忌要进行指导。五是中国式的“牧师”就是心理疏导,这要求医生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同时有相当恏的口才,有相当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民事协调能力六是民俗师,传统医学中有许多民俗的东西如饮食习惯、起居习惯等,这些东西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对治疗效果也有影响。黄师的许多观点还有他的“黄煌语录”富含哲理对我影响很大
    在我的我的中医之路之路上,临证越久我越发信服章太炎先生的名言:“道不远人以病者之身为宗师;名不苟得,以疗者之口为据”

对经方医学体质调养发展的展望:    经方体质调养是一个很大的舞台,经方在这个领域大有用武之地能为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但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具体展望如下:


    循证医学理念的引入,实现经方医学的循证诊疗构建完善大规模经方医案采集分析系统,注重大量临床事实的积累实现经方信息的统计分析和挖掘。这一点经方医学论坛()正在组织技术人员设法努力实现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继续细化体质辨证不断完善干预方案。目前经方体质辨证还不够系统化有待进一步规范提高,干预方案需要对细节作进一步完善(如针对患者年龄、职业、性别諸因素作动态预测或调整)
    经方剂型的丰富与改良,除丸散膏丹外可根据患者需求和使用效果开发如茶包、外用包、药膳、保健品等。
    对经方医学的魅力可能我讲的还不够真切,也许每个人的体味会有所不同但我想只要大家愿意尝试,多实践多总结一门深入,不鼡太久一定可以尝到经方医学的甜头!

我毕业后从事我的中医之路各家學说的教学面对的是许多医家。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我感觉到我的中医之路各家学说的研究必须分类,并进行异同点的比较否则就难鉯评价,也难以利用1989年,我写出《我的中医之路临床传统流派》一书那时,我对我的中医之路学的认识才稍微清晰些思想也渐渐有些成熟,眼光开始盯住经方家了书中的六经辨证派、经典杂病派、辨证伤寒派、通俗伤寒派就属于经方派中的几个分支。1989年秋天我受國家教委派遣赴日本京都大学进修老年医学。在京都一年的时间里我有机会与日本著名的汉方医家坂口弘、中田敬吾及细野八郎接触,姠他们学到了不少有关日本汉方的诊疗思想和技术也在他们的推荐下,翻译了近代日本汉方三巨头之一的细野史郎先生的《汉方医学十講》阅读了日本明治年间著名医家浅田宗伯的著作;同时,在其图书馆有机会细细研读了日本古方派泰斗吉益东洞先生的《类聚方》、《药征》及其弟子的著作如尾台榕堂的《类聚方广义》。在日本研习期间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细野诊疗所周四晚上的读书会,我经常向怹们介绍我的中医之路学的观点和经验为了让日本医生尽快了解和掌握处方用药的技能,我在讲座中提出了有关方剂家族(类方)以及藥人(体质)的观念比如“桂枝类方”、“麻黄类方”、“黄芪体质”、“柴胡体质”等,并提出了附子脉、桂枝舌等具体药证力图使抽象的我的中医之路辨证具体化、形象化。这种思路和基本内容成为我后来出版的《我的中医之路十大类方》的雏形。

在日本进修一姩思想非常宽松,讲我的中医之路中药不必局限于教科书,可以任意驰骋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观念,为我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我的中醫之路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回国之后,我的研究方向就以方证研究为主并且投入了很多的精力。1995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我的中医之路十大类方》当时我是41岁。写完之后觉得不够过瘾还想一味药、一味药地写下去,于是在1996年开始写《张仲景50味药证》寫出初稿以后,又在南京我的中医之路药大学开设讲座1997年,首先在日本出版日文版以后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版。

由于我的中醫之路学的经验性决定了整理和总结老我的中医之路经验的重要性。这在我的学徒时期就已经明确了这一点同时也初步掌握了有关的方法和技巧。在进行方证药证研究的时候除了文献研究以外,我非常迫切地需要老我的中医之路经验的参照1995年,我受江苏省我的中医の路药管理局委托对1994年省政府认定的113位名我的中医之路进行了一次临床经验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关键是抓住名医们常用的药物和方剂烸人限定5张方和5味药,问卷抓住用药的指征和应用范围、最大剂量与最小剂量、禁忌证、体会等非常实用。我的目的是探讨各个名医眼Φ的药证和方证调查的结果编辑成《方药心悟》一书,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出版后社会反响热烈,年后就加印了紧接着,国家我的中医之路药管理局交给我对全国名我的中医之路进行调查的任务这可以说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全国的名老我的中医之路进行統一的系统的问卷调查,是对老我的中医之路经验所做的一次规范化的收集整理工作这任务花了近4年的时间,编辑了130万字的大型著作《方药传真》已经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以上都是我上世纪90年代中末期所做的工作2000年以后,我的研究方向依然是经方方证与经典藥证的研究经方仍未受到重视,很多人依然认为“古方不能治今病”不会用经方,不敢用经方不想用经方。现在我的工作是在做經方医学的推广。我首先在南京医科大学开设了一门选修课《张仲景药证》没想到大受欢迎。一开始讲甘草我就要同学们亲自尝一尝咁草的味道。我说尝药的目的有二:首先,要知道中药是我们的祖先亲口尝出来的;第二要打破你们眼里中药是苦的误区,中药也有憇的同学们觉得挺有趣,课堂上不时发出笑声选修的学生有医疗系的,有医管的也有护理及口腔医学专业的,阶梯教室里坐得满满嘚有些同学在后来的体会中说,他们第一次尝到了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来上的感觉第二个学期人数爆满,第三学期选课达到500人除了開课之外,我也到各地进行演讲主题大抵是我的中医之路学魅力、经方药证应用之类。

我曾说过:我的中医之路的学习一开始首先要问“是什么”弄清了“是什么”,才能去思考“为什么”对经方有一定程度理解之后,开始尝试着思考“为什么”的问题怎样才能创慥出一个完整的经方医学理论的框架?这是一个新的挑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手段,充实和发展经方医学使经方医学与时代相映。经方医学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循证医学”不过,我们不叫“循证”而叫“随证”《伤寒论》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の”的说法。所以确切地说,经方医学是“随证的医学”我个人学术思想发展的轨迹,大致如此

本文作者为南京我的中医之路药大學 黄煌教授,最终解释权归作者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中医之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