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妈妈网的关怀与担心

宝宝出生第一年妈妈最应该关心什么问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宝宝出生第一年妈妈最应该关心什么问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0-4岁孩子妈妈关心的10个问题 - 【家有儿女】 - 爱爱医医学论坛
查看: 3399|回复: 1
0-4岁孩子妈妈关心的10个问题
阅读权限5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让孩子自己睡更好吗?
  现在,人们有了孩子后,肯定都会去买婴儿床。但是,等孩子慢慢大了,婴儿床就几乎用不上了。看着占据房间一角的婴儿床沾满灰尘,很多母亲都会后悔地抱怨:“当初买它干什么呢?”
  在国外,婴儿床是产妇必备的育儿用品之一。从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开始培养孩子独自睡觉的习惯,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我的一个朋友在留学法国的时候与法国人结了婚。在生了第一个孩子以后,在孩子睡觉这个问题上,夫妻俩出现过很多分歧。丈夫和婆婆自然是希望孩子自己睡,即便孩子突然哭醒,也不会马上把孩子抱起来,而是等他哭得差不多了再去哄。因为我朋友身边没别人可以交流,所以她也只能按丈夫和婆婆的意见去做。可她后来告诉我:“刚开始让宝宝自己睡的时候真是很担心,可慢慢也就适应了。宝宝自己在小床上睡,不会被大人吵醒;而且哭了不用抱,变得一点儿也不缠人。”
  西方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和母亲一起睡,反而会导致幼儿睡眠质量下降。那么,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让孩子自己睡更好呢?
  没有好与不好,只是文化的差异
  孩子不同的睡眠习惯体现出文化背景的差异。在重视“自我”的西方,“个人意识”代表的个人比“我们”代表的集体更受重视,因此不提倡母亲为孩子无条件地奉献。对西方人来说,夫妻间的性生活、母亲自己的生活品质都是和育儿同等重要的事情。由于西方人普遍认为,按自己的方式生活是最基本的人生目标,所以,父母优先考虑的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而在东方,特别是亚洲国家,虽然也强调“自我”,但更重视“我们”所包含的价值,普遍认为作为个体的“我”和集体中的“我”应该是共存的。比如在韩国,韩国人习惯不说“我的妈妈”,而是“我们的妈妈”;既说“我的爱人”,也会说“我们的爱人”。
  在“我们文化”根深蒂固的韩国,为了育儿,夫妻在孩子2岁前完全放弃性生活的例子比比皆是,可谁都不会认为这样的夫妻就彼此不相爱了。母子情胜过夫妻间的性生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这里并不是说哪种文化好哪种文化不好,而是表示我们应该更多地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去看待这类现象。
  让孩子自己睡时最重要的两点
  无法判断东西方两种育儿方式中哪种方式更好的另一个理由是,孩子各有各的特点,睡眠情况也不尽相同,最适合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越让他自己睡他越哭、越需要哄,让妈妈感到很累;而有的孩子很习惯自己睡,妈妈因此感到很轻松,反而觉得孩子更可爱了。所以,睡眠方式其实是由孩子的个性特点、父母的养育方式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不必为此感到烦恼,让孩子自己睡时,只要注意以下两点就可以了:
  第一,孩子自己睡的时候,妈妈会担心吗?虽说孩子自己睡有着培养独立自主意识等诸多好处,但如果妈妈觉得不放心,那么还是先一起睡,等孩子大些了再分开睡比较好。
  孩子自己睡时,更多的困难其实在妈妈这一边。因为我们自身的文化背景问题,和孩子分开后会非常的担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强迫自己离开孩子,母亲会产生深深的不安和愧疚感,进而诱发育儿心理压力。这对孩子肯定也是不好的。
  第二,要考虑孩子是否能适应离开妈妈。生性胆小的孩子是不可能离开母亲独自入睡的。虽然不同的孩子存在个体差异,但在发育过程中都有一个依恋母亲的阶段。考虑到这些因素,如果孩子自己睡不着还要强迫他一个人睡,孩子的情绪发育会出现问题。还有的母亲认为:“别人的宝宝都能自己睡,我的宝宝为什么不行呢?”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固有的天性,就连亲兄弟之间也是不一样的。
  从孩子发育的角度来看,出生百天内,妈妈和孩子一起睡是比较安全的。这是因为婴儿还不具备颈部支撑的能力,一个人睡时存在窒息的风险。
  总的来说,能够放心让孩子单独睡的时候才是和孩子分开睡的最佳时期。如果分开睡让妈妈感到不安,则说明时机尚未成熟,不妨等等为好。
孩子的性格可以改变吗?
  很多父母都相信所谓的“天性使然”:“我的孩子生下来就胆子小。”“他从小就是个急脾气。”很多父母都这样安慰自己。
  可是,任由孩子个性自由发展是不正确的。在客观承认孩子天性的同时,任由孩子个性发展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障碍。
  无视孩子的个性或用大人的思维方式进行说教都是不对的。举个例子吧:生性散漫的孩子越是在人多的时候,越表现得顽皮固执,感到没面子的父母有时会发火,甚至动手打孩子。可这种强迫式的管教或者大发雷霆的方式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
  如果孩子因为性格原因表现得很活跃,父母首先要通过改变周围的环境,帮助他尽快安静下来,然后再告诉他对错也不迟。
  孩子生性胆小怎么办?
  对于小心谨慎、性格内向的孩子,母亲会担心他在与人交往方面出现问题。其实没有这个必要。孩子慢慢长大之后,会自然而然地离开父母的怀抱。他们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比和父母在一起更开心的事情,不用大人的督促,他们自己就会走向外面的世界。
  孩子暂时不愿离开妈妈,肯定有他的原因和困难。这时候,妈妈不要刻意和孩子保持距离,这样做反而会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孩子会更加缠着妈妈。那遇到这种情况时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让孩子有安全感。当孩子小心翼翼躲到妈妈身后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孩子周围的环境,是有让他害怕的小朋友?还是经常吓唬他的叔叔来了?如果是这些情况,最好先带孩子暂时离开,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只有母爱才可以帮助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还有,很多胆小的孩子都在母子依恋关系方面存在问题,妈妈应该多想一想是否在爱的表达方式上存在不足。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吧!
  孩子的行为过于活跃怎么办?
  有的孩子比较胆小,但有的孩子就“胆大”得过分,过于活跃、行为冲动。这样的孩子从来不知道害怕,喜欢爬高、大声喊叫、疯玩,经常做出各种让父母后怕的奇怪举动。
  有些妈妈认为,对待过于活跃的孩子,要像猫捉老鼠那样好好管教。可这样做就像让还不太会走路的孩子去跑步一样,而且发火、斥责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父母要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孩子在关爱中树立自信心。
  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心理。这样的孩子大多不适应较为复杂的外界环境。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孩子发生过激行为之后,自己会变得更加不安。这说明他们暂时还不具备控制情绪的能力。
  当孩子出现过激行为的时候,首先要判断周围是否存在刺激孩子的事物,有可能是更活跃的小朋友刺激到了他,也可能是其他危险物品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如果存在这样的对象或环境,要着手改变周围的环境,把孩子和这些刺激要素分开来。当然,为保持孩子的情绪稳定,平时也应该尽量创造合适的环境条件。从预防的角度来说,在情况改善之前,应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多和新鲜事物较多的商场或餐厅。
孩子是在自残吗?
  孩子为达到某种目的,有时会出现用头撞墙或地板、打自己耳光等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妈妈说一句“不行”,就能哭得背过气去。我的儿子庆模常用的做法是故意把手指伸到嘴里让自己呕吐。
  孩子周岁后开始明白“不行”这句话的意思了。于是,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会用头撞墙、扔东西来表示心中的不满。但是,这和大人们认为的带有明显目的性的自残行为不一样,这不过是无法自如地控制情绪的一种表现。心里生气,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所以才会打自己或是用头撞墙。这里并没有“这样做,妈妈就会注意我”的意思,因此,只要妈妈注意安抚孩子的情绪,孩子一会儿工夫就会好转,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从大脑的发育过程看,故意让妈妈发火或目的性的自残行为多发生在孩子36个月以后。36个月后的孩子再出现打自己或撞墙等行为,才可能是有意的。但这种情况下,仍然应该先了解上述行为发生的原因,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孩子是错误的。
  不要吓唬孩子,注意安抚情绪
  对于孩子缺乏自控而出现的行为,不要吓唬孩子,而是尽可能去安抚他的情绪。过于严厉的训斥只会让情况继续恶化。比如,如果孩子有故意用头撞墙的习惯,可以在房间里事先铺好垫子,反复撞了几次后,他们就没兴趣了。
  另外,还要引导孩子自己收拾残局。庆模把吃进去的饭吐出来或丢碗筷的时候,我总是等他情绪稳定后和他一起打扫。虽然我说的话他不能完全听懂,但一起做做样子也是好的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告诉孩子,他们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必须对自己造成的后果负责。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阶段,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在收拾残局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减轻这种自责,也有利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开发。
  不要被孩子的情绪影响
  孩子发生过激行为的时候,妈妈千万不能被孩子的情绪影响。妈妈乱发脾气,只会进一步刺激孩子,导致更加极端行为的发生。因此,妈妈需要做出理性的判断,耐心对待。这时候,不妨深吸一口气,静静等待孩子平复紧张的情绪。一般情况下用不了10分钟,不用大人劝,孩子就会安静下来的。这时候再对他说:“这样发脾气可不好呀!”可能效果会更好。即使孩子听不懂妈妈的话,他们也会知道自己的做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且,他们会明白妈妈不会理睬这样的行为,做了也没用,只是使自己更不高兴而已。慢慢地,他们就会改变做法。
  有时候,为了观察自己不在时孩子的行为,或者希望孩子自己恢复平静,妈妈甚至会故意躲起来。其实,诱发孩子自残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离开父母后的不安全感,所以这样做只会刺激孩子,是绝对错误的。
孩子行动迟缓和情绪发育有关吗?
  “邻居的孩子又蹦又跳,我家的宝宝怎么连路都走不好呢?”
  有些孩子各方面都发育得挺好,就是行动迟缓,和其他孩子比总是慢半拍,还经常摔跟头。这只是运动能力发育迟缓的问题吗?
  运动发育和情绪发育相辅相成
  运动发育和情绪发育就像是一辆车的前轮和后轮。特别是6岁前的幼儿发育阶段,总是互有先后,共同发展。由于彼此联系紧密,某方面能力发展不足,往往会影响到另一个方面的发育。
  例如,不安和畏难情绪严重的小孩,即使身体发育良好,学走路也会比较晚。这是因为这些孩子虽然具备了正常的运动能力,但是由于胆小,不敢去尝试走路。而且,一些精细运动能力的开发也会比较晚,因为精细运动能力需要通过经常活动身体并不断尝试来发展,而胆小的孩子往往好静不好动。而如果运动能力发育迟缓、自我意识不强,也会影响情绪发育,孩子的不安全感更强烈,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运动能力不足,应先从情绪方面找原因
  孩子运动发育迟缓时,应先了解是否存在让孩子不安的要素。如果是因为情绪方面的原因造成运动发育缓慢,那么消除这些不安要素,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有的妈妈会拉着孩子的手,强迫他们练习走路。这会造成孩子对学步的抵触情绪,甚至形成“我怎么连这个也做不好”的自我否定意识。
  还有的孩子不是不能走,而是不想走。他们的情绪发育正常,爬得很快,可就是不愿意走。这是因为孩子的性子比较急,觉得爬起来更快,所以宁可爬也不愿意进行走路的练习。如果属于这种情况,大约16个月左右,孩子就会自己开始学步,不用过分担心。
  还有些慢性子的孩子,运动发育也会相对慢一些。这样的孩子做什么都不着急,学习走路自然会晚一些。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孩子是因为大脑发育异常而出现的身体发育问题。这样的孩子行动坐卧都不稳定,需要到专业儿科进行咨询。
不让看电视就哭,怎么办?
  年轻父母都知道让小孩看电视是不好的,可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不是个容易的事情。让孩子拒绝电视的诱惑本身就是难事,更难的是,父母要言传身教,自己先改掉沉溺于电视的毛病。明知道看电视对孩子不好,关了电视却空虚无聊的妈妈不在少数。
  不能让孩子单独看电视
  和孩子一起看电视还可以勉强接受,最要不得的就是妈妈在旁边忙着,把孩子一个人留在电视机前。不是开玩笑,这样的孩子以后很可能比家庭妇女还爱看电视。
  爷爷、奶奶照顾孩子的话,孩子也会形成爱看电视的习惯。现在的父母都知道电视的危害,一般不会让孩子长时间地看电视。起码少看一会儿,就可以少受点影响吧。可老人因为太疼爱孩子,会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且他们对电视的危害性也不够重视,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就会延长。
  最好不要让不到2岁的孩子看电视。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曾正式忠告:“不要让孩子看电视,特别是2岁以下的孩子是绝对不允许的。”
  大脑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和外部世界的交流。2岁以下的孩子通过行走、观察、触摸,能够充分地接受外部刺激。但是,电视是单向传递信息的典型被动式媒体,因此,就算是节目内容很有教育意义,看电视本身也必然会妨碍儿童的语言和智力发育。无限制地看电视会让成人越来越懒惰,而对正在发育的孩子就更不好了。而且,让孩子看电视还减少了培养母子依恋关系的时间。
  教育类的节目也要注意
  曾经有一段时间,具有早教性质的电视节目收视率很高。这些节目都很有吸引力,孩子也愿意看,但并无证据表明这样的节目有利于孩子语言等能力的开发。很多妈妈还问我:“孩子不是看电视,而是通过电脑教学类软件来开发智力,还是不错的吧?”这方面目前进行的研究不是很多,但现有的研究结果已表明其作用并不明显。
  让学习英语的孩子反复收看英文节目也是不可取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并不依赖于简单内容的不断重复,而必须以逻辑推理等思考能力为基础。反复观看同样内容,并不一定对孩子的语言技巧进步有积极作用。
  电视带来的问题
  1. 电视是单向传播信息的传播方式,经常看电视,不利于培养正确的沟通方式。
  2. 看电视的同时,孩子失去了和妈妈形成依恋关系的机会,这不利于孩子的情绪发育。
  3. 电视画面的更新速度很快,不断地刺激孩子的视觉神经。刺激强度过大,对孩子的情绪影响不好。
  4. 由于孩子的大脑还处在不能准确区分虚拟和现实的发育阶段,在看到血腥暴力画面的时候,孩子产生的不安和恐惧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5. 孩子善于模仿在电视中出现的画面。他们并不清楚自己模仿的东西有何意义,也不知道其中的好与坏,很可能模仿一些暴力的场面。
孩子不愿去幼儿园,怎么办?
  也许是因为工作原因,或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会把很小的孩子送去上幼儿园。但是,送孩子去幼儿园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虽说不愿上幼儿园是个普遍现象,但每天又哭又闹的孩子还是让妈妈觉得很心烦。
  上幼儿园的最佳时期和孩子对幼儿园的接受程度,因每个孩子的发育水平而不同。有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也愿意听老师的话;可有些孩子很大了还是吵闹着不愿意去。虽然时间先后存在些许差异,但通常满3岁后就可以离开妈妈去幼儿园了。小一点的孩子不愿意离开妈妈而哭闹是很正常的。还有就是,男孩儿的发育相对晚一点,4 岁前不愿上幼儿园都是属于正常范围的。
  孩子无论如何也不愿离开妈妈
  如果孩子3岁以后还不愿意去幼儿园,妈妈就应该仔细观察是否有其他原因了。首先要判断孩子是否处于分离焦虑阶段。这时候,妈妈为了培养孩子的社会性,经常强迫他和其他小朋友玩,可这样会让孩子的焦虑感更强烈。孩子会把去幼儿园和再也见不到妈妈联系到一起,因此顽固地表示拒绝。
  另一种可能是,孩子以前去过幼儿园,但因为不适应又回来了。妈妈总是希望孩子能多和外人交流,但孩子如果一时难以适应,自然就不愿意再去了。还有就是生性胆小的孩子,不太容易适应陌生的环境,所以也不愿意去幼儿园。
  孩子不愿上幼儿园的原因还有很多。可能是对妈妈过于依恋,或者是不善于处理和其他小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是自理能力不强,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妈妈应该正确判断真正原因,并立即着手解决。
  不去幼儿园也是可以的
  幼儿园不一定是孩子最好的选择。特别是个别情绪特别严重的孩子,最好是在家里由妈妈照顾,以后直接上学。孩子没做好心理准备就被父母强行送到幼儿园的话,不适应集体生活的经历和记忆会不断累积,长大后可能会出现厌学心理。经历太多失败对孩子没好处,成功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
  送孩子去幼儿园之前,为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环境,可以逐渐延长孩子和妈妈分开的时间。多带孩子去公共场所或者去亲戚家串串门,创造一些孩子和同龄小朋友接触的机会。一开始孩子会比较关注妈妈是否在身边,当他确认即使妈妈不在身边也不会不安全后,就会逐渐变得独立起来。
  刚开始去幼儿园的时候,大人可以多陪陪孩子,适应1~2周后再逐渐引导孩子自己玩。如果孩子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可以事先告诉老师,请老师特别留意。去幼儿园大约1个月左右后,如果孩子能够适应最好,实在无法适应,也没必要强求。适应期最好不要超过1个月,即便不能适应,也不要责怪孩子。让孩子在家调整一段时间,找机会再送就是了。
  另外,亲兄弟间或者比较熟悉的孩子之间没必要做比较,不是说大的适应了,小的就一定没问题。一定要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为什么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也不爱学习?
  大多数孩子都会有一两件不愿意做的事情,可有少数孩子却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儿童期正是充满好奇心的时期,如果好奇心总被压制,就会形成这样的性格。类似情况还发生在母子情感依恋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情感依恋问题使得孩子对外界产生了怀疑,因此对一切都会失去兴趣。
  对这样的孩子事事要求过高,反而会激化不安情绪,加重他的厌烦感。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孩子切实感到父母的爱。
  不爱学习的孩子
  强迫有厌学情绪的孩子学习只是妈妈的一厢情愿。因为别的孩子学习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去学,而并不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这种做法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虽然民间有“从小看大,3岁看老”的说法,但通过孩子6岁前的学习能力和态度是无法预知孩子未来的。在这个阶段,孩子对学习有没有兴趣都很正常。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阶段和学习相关的脑组织还没有发育成熟;而且,不同的孩子关注点也不同,先发展起来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妨用轻松的态度去关注孩子的成长。
  很多妈妈都会为学龄前的孩子不识字而发愁,其实,这个年龄的孩子不识字是很正常的。让他们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的强迫只会让孩子感到学习很乏味。
  父母应该宽容对待孩子的失误。孩子的能力都是在不断的尝试和失误中点滴积累起来的。如果孩子的每一个小差错父母都要去严格地纠正,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会被逐渐扼杀。通过适时有趣的刺激,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往往比仅仅得到正确答案更好。
孩子又哭又闹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哭是孩子表达思想的最直接方式。但有些孩子哭起来就不会停,和其他的孩子比起来显得性格古怪,情绪表达方式也激烈了一些。虽说这基本上属于气质方面的问题,但先天病理造成这样的情况也是有的。婴儿期接受过手术或者得过慢性病的孩子在情绪表达方面多会激烈、敏感一些。
  现在如果孩子哭得背过气去,父母大多紧张得不知如何是好。以前,父母是不太在意孩子哭闹的,现在家家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刚一哭,大人就非常紧张。
  这种时候,先要确定孩子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如果不是,那么父母先要让自己平静下来,再去哄孩子。这样做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虽说孩子生来就对情绪表达有自己的认识,但自我调节的能力还是需要最亲近的人不断培养的。父母镇定的神态可以帮助孩子掌握缓解负面情绪的方法。
  防止孩子哭闹的措施
  注意观察,在孩子情绪激动前提前采取措施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我就是这样对待小时候的庆模的。那时候,庆模玩着玩着,情绪稍有不对就会突然大哭,弄得我不知所措。而且他一哭起来就没完,怎么哄也不管用,让我感到很无奈。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不让他哭的办法。
  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发现孩子有要哭的征兆,就立刻转移他的注意力。如果做不到,不妨暂时答应他的小要求。有人说,那岂不会把孩子惯坏,让他养成不良习惯?可更重要的是,孩子只有保持稳定的情绪,才能逐渐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
  没有稳定的情绪,就不能养成好的习惯。而且,在这个阶段如果无法控制愤怒、挫折等负面情绪,就更谈不到成长和养成好习惯了。再则,2岁的时候如果做不到情绪控制,而要顺延到3岁的话,大脑的发育、能力的培养都会相应滞后。妈妈应该明白,孩子哭到精疲力竭,这不但会激化孩子的不安情绪,还会妨碍孩子各方面机能的发育。
  此外,极端敏感的孩子也是有的。妈妈往往担心这种气质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其实从小注意调整是可以改变的。而且积极的引导,类似气质的孩子还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这个社会并不只需要那些适应性强的人才,对细节敏感、坚持己见的人才同样大有用武之地。
孩子不认生好吗?
  认生是指6~8个月左右的幼儿能够准确分辨妈妈和他人,并主观排斥他人的现象。这有别于和妈妈分开后的恐惧不安心理。分离时的不安感出现于婴儿期6~12个月,是孩子认识到自己和妈妈属于不同个体后的一种不安心理。
  妈妈们大都觉得孩子特别认生才是问题,可我觉得,不认生的问题更大。“孩子性格好,才会谁都可以抱”的看法是不对的。遇到这种情况,妈妈要想一下是不是母子依恋关系出了问题。形成正常依恋关系的孩子,在2岁前都会排斥陌生人,只有依恋关系不明确的孩子才不会区分妈妈和其他人,谁都让抱。比如,在孤儿院等地方长大的孩子,因为没有和主要抚养人形成密切的依恋关系,大多数都不知道认生。当然,性格温顺的孩子认生期短、认生程度不深,妈妈尚未察觉就顺利度过认生期的情况也是有的。
  不认生还可能是大脑机能发育存在问题
  需要特别留意的是,孩子不认生有可能是大脑发育问题造成的。首先,因大脑发育不足而缺乏对关系的认知,就会不知道认生。其次,不认生还可能是发育障碍的一种临床症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自闭症(Auti*)。自闭症会导致孩子社会性认识不足,因此就不知道认生。也有可能是孩子缺乏对熟悉或陌生人的判断能力。
  如果孩子被陌生人抱起来也不哭不闹,或是和妈妈分开也没有感到不安,这是不符合成长发育的常识的。无论是心理障碍还是生理机能障碍,都是孩子存在问题的一个信号,应对孩子的行动特点给予重视,并去专科医院咨询。
  还有些父母认为让孩子多与生人接触对改变认生有好处,所以强迫孩子接触陌生人。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压力,造成孩子睡眠不足或不安障碍(anxiety disorder)。妈妈绝对不能把孩子交给其他人后独自离开。
  当孩子逐渐意识到离开妈妈也很安全、愿意敞开心扉之后,认生的情况会越来越少的。姑姑、舅舅、爷爷、奶奶??帮助孩子从熟悉身边的人开始减少认生现象吧!
孩子为什么喜欢奶奶胜过妈妈?
  妈妈作为最主要的抚养人,如果嘴边总是挂着“不行”或者“不可以”而让孩子感到压力,或者没有充分表现出对孩子的关爱的话,孩子往往会畏惧妈妈,会和爸爸或其他人更亲近。
  如果妈妈是主要抚养人,但孩子更喜欢其他人,那说明母子间的依恋关系存在不稳定因素。但如果妈妈不是主要抚养人,比如,孩子是奶奶带大的,那么孩子愿意亲近奶奶是正常的。
  周岁前的孩子更喜欢带自己的人
  婴儿在6个月左右时开始形成对主要抚养人的依赖性。如果带孩子的不是妈妈而是其他人,那么和其他人形成依恋关系是很正常的,因为孩子更喜欢带自己的人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如果孩子仍然看见妈妈就不愿意离开,那就要注意那个主要抚养人在抚养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要特别留意孩子和主要抚养人的关系。在此要强调的是,和主要抚养人相比,孩子更亲近其他人的时候,依恋关系存在问题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但是,和妈妈相比,孩子更喜欢爸爸是一种自然现象。周岁前后的孩子运动机能高度发育,特别喜欢利用身体的游戏活动。爸爸往往在这方面更擅长,所以孩子觉得和爸爸一起游戏更有意思,自然愿意亲近。
  判断和孩子依恋关系的方法非常简单,看看孩子疲劳或生病的时候,更愿意找谁就知道了。平时和爸爸或是其他人多待一会儿无所谓,生病或累了的时候还是首先想到妈妈。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孩子找妈妈说明玩累了或是有其他的需要。
  2岁以内的孩子通过依恋关系的形成获得情绪方面的安定感,并形成社会性认识。因此,毫不夸张地说,依恋关系的形成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课题。
  上班的妈妈
  上班的妈妈因为没太多的时间陪孩子,所以会担心出现依恋关系方面的问题。其实这种情况下,应该更坚决地帮助孩子和主要抚养人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妈妈工作繁忙,实在不能多陪陪孩子,倒不如把孩子交给其他更适合的抚养人,让孩子在精心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妈妈没有必要担心孩子会因此而疏远自己。很神奇的是,你会发现,孩子一过2岁自然会分辨妈妈和其他照顾自己的人,并认定妈妈才是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最好的人。孩子会自发地认识到“妈妈”的存在,认识到这个人才是最爱自己、最愿意为自己付出的人。从此,孩子会在早上揪着妈妈的衣角不让走,白天会追着妈妈打电话让她早点回家。这种情况发展到孩子3岁以后,甚至有的妈妈会认真考虑是不是不再上班了,如何和孩子共同度过这段时间成为这一阶段更重要的事情。
  如果由其他人带大的孩子不喜欢甚至是害怕妈妈,那么说明其他抚养人给予孩子的爱是不够的。对妈妈的这种态度反映出其他抚养人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事实上,孩子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其他抚养人的态度对母子关系的影响会远胜于母亲本身的态度的影响力。因此,上班的妈妈不必为不能亲手带大孩子担心自责,应该多用心寻找一位真正愿意付出心血来爱护和培养孩子的其他抚养人。
阅读权限130
非常有用, 感谢分享, 学习了,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宝宝妈妈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