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叛逆心理案例心理问题案例

东莞中学校园网
中学生常见问题
发表时间: 08:39:14 浏览人数:2599 发布者:kxi
 1. 怎样引导孩子体验成功  第一, 观点一 教孩子学会放松,量力而行  第二, 我的女儿现在读初二,学习很用功,每天放学后,几乎就待在书房里不出来,分分秒秒都在学习,我们看着真是心疼啊!叫她休息休息,玩一下再学习,女儿总是不肯。我觉得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习压力大,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女儿给自己制定的目标太高了。俗话说:跳一跳,摘到桃。量力而行是制定目标的一条原则,这样就更能体验到成功。我和女儿商量,一起分析她的学习状况,根据各门功课成绩的优劣制定各自的目标,譬如她英语好一点,能考八九十分,我们要求她能保持就行了,数学差一点,就争取能提高几分。我跟女儿说,我们并不要求她一定要争到第几名,只要尽力,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是成功。(15岁女孩母亲 )  第三, 观点二 家长摆正心态,开发孩子潜能  第四, 太多的时候,家长往往按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而不是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根据孩子的自身条件,开发他的潜能。我们望子成龙的愿望,往往也只是一厢情愿,并常常导致‘逼子成龙‘的行为。我问我儿子:‘你喜欢做什么?你觉得做什么最有意思?你做什么可能会做得更好?‘儿子说:‘我篮球特别棒,我喜欢和同学们一起投篮,那真是太好玩了!还有,我喜欢历史,上历史课就像是听故事,很有趣。‘我就支持他课后打打篮球,看看历史小说。我觉得不应让孩子面面俱到地发展,应该根据他的潜能,发展他的长处,让孩子更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14岁男孩父亲 )  第五, 观点三 运用赞扬的力量  第六, 我女儿从小就练小提琴,记得她5岁时,幼儿园有一个表演晚会,她要上场表演拉小提琴,走上舞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她立即转过来看着我,撅着嘴巴想哭。我微笑着看着她,指了指舞台,鼓励她继续完成表演。女儿坚持把节目表演完,跑到我身边才哭出来。我对女儿说:‘你演奏得很好啊,灿灿摔了跤还能坚持表演完,是最棒的!你没有听到观众给你的掌声很响吗?‘小丫头眨眨眼睛,笑了。现在女儿上初一了,不论是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会碰到很多问题,我始终坚持正面鼓励她,让她在失误中找到她成功的地方。现在女儿看待问题的态度很积极,我想这对她一生都是有好处的。(13岁女孩母亲 )  第七, 观点四 发现体验成功的突破口  第八, 我儿子刚进初中,学习成绩不是很好,有些自卑。因此,平时我都注意挖掘他的长处让他体验成功。儿子的体育还好,我就鼓励他多多参加锻炼,在这方面多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但在一次学校举行的游泳赛中,他落在了同学的后面,我尽管无法为他鼓掌庆贺,但我对他说:‘你反应比他们快,哨子一响,最先跃入游泳池的是你,这就是你的优势所在,你只要以后多练练耐力,就不难超过他们。‘我觉得增强孩子的自尊是激励他发挥潜能的主要因素。一个孩子如果热爱某事,父母不仅不鼓励反而还要打击他,恐怕他的一生都会缺乏信心,也就很难获得真正的成功。(14岁男孩父亲 )  第九, 观点五 成功没有惟一的客观标准  第十, 我儿子今年读初二了,学习不怎么样,每次考试一般只能考七八十分,全班四十几个人,他排在三十几名。可是我们并不逼着儿子学习,他自己也没有多少沮丧感,并为每次在学习上的小小进步而欢欣鼓舞。我觉得屈从于外部标准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成功与否,更多的是一种内心感受,不应过度看重别人会怎么看。孩子喜欢画画,我就让他画画;孩子喜欢看电影,我就陪他看电影;孩子喜欢上网,我也允许他有限度地上网。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最简单的事情上让孩子体验成功。我觉得现在有些家长对成功的理解太狭隘了,只把眼睛盯在学习成绩上,忽视了孩子的内心感受。一个孩子能乐观开朗、身心健康地成长起来,这就是最大的成功;如果以牺牲孩子内心的幸福感受,获得所谓的‘成功‘,这只是最终将失败的‘成功‘。(15岁男孩父亲 )  2. 如何克服考试焦虑  第一, 考试焦虑是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之一。据调查,大约有10%―15%的学生对考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特别是学习基础比较差、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方法不够灵活的学生最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症状,有的学生还伴有失眠和神经衰弱等症状。  第二, 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三, 不能正确对待考试,担心考试不及格。这类学生主要是基础比较差,学习比较吃力,学习方法不当,把考试看得过于严重,如果考不好,如何向父母、老师交代?如何面对同学?以及这次考试是否会从此决定我的命运……由此,思想上产生压力,又因压力超过心理负荷而造成过度紧张。  第四, 第二,疑虑考试失败。学习好的同学心理上总想保持住自己原有的优势,担心保不住原来的名次,在心理上出现了自责、自卑和难以服气的精神压力。于是背着沉重而又紧张的思想包袱,每当考试时就会自然产生种种想法,诸如担心再次失败的焦虑情绪等。  第五, 第三,外部压力大。在考试成绩上,老师父母对学生的过高要求,也是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有的学生怕考试出错,把考场纪律也视为一种精神上的“压力”。考试时,明明自己在思考着问题,却不知不觉地担心自己是否违纪了,造成心理障碍。  第六, 第四,大脑休息不足。有些学生,为了考试拼命复习功课,以致睡眠不足。如果再不注意营养和睡眠,心身需要的能量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和缓冲,也同样会陷入焦虑之中。  第七, 考试焦虑主要有两种趋向:一种是临到考试之前开始感到紧张和焦虑;一种是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焦虑情绪,到考试之前则表现得更为强烈。两者都是由考试这一紧张情景直接触发的,但前者的学习成绩有好也有差,后者则基本上是因为成绩一贯不是很好,对自己缺乏信心所导致。  第八,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对焦虑本身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焦虑属于消极的情绪,它是一种能减弱人的体力、精力,干扰人的正常活动的情绪体验,也属于不愉快的情绪。它使人烦躁不安,类似恐惧,但程度不太强烈。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考试前复习期间,适度的焦虑能发挥人的最高学习效率。但是,太高或太低的焦虑都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可以用一条抛物线的形式来表示,即随焦虑程度的增加,学习效率也随着加快,超过一定的焦虑程度时,学习效率就会随着焦虑程度的增加而随之降低。就情绪不同而言,平时不容易激动,情绪比较稳定的人学习效率比焦虑高者要好。在一般情况下,焦虑情绪低的人可以在有压力时提高学习的效率,而焦虑程度高的人学习效率在有压力时反而会降低。  第九, 但是实际上,这里的适度、过度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衡量界限,往往人们都是以自己一些主观的感受为标准的。所以,要做到对自己的焦虑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首先承认自己确实存在有某种程度的焦虑,同时也应清楚,焦虑是自己对考试这一紧张情景的一种反应,因此衡量它适不适度的标准取决于自己的认识。我们可以发挥它积极方面的作用,抑制它消极方面的作用。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早就说过:“焦虑本身毫无可怕之处,可怕的在于我们对它的态度。”  第十, 要克服考试焦虑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十一, 首先,端正对考试的认识。考试只是检验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对考试结果要正确对待。一般情况下,考试反映了平时学习的状况,是认识自己学习优劣的好时机。因此,要认真对待,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同时,又不要把考试的分数看得过重,因为它不是衡量学习质量的一标准。所以,就是考试失败了,也不要灰心丧气,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和经验。  第十二, 其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自信心。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但人绝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现实的影响,主观的积极状态可以减弱和消除消极的影响。考试中要正确对待考场中的各种因素对自己情绪的影响,充分估计自己的才能与知识,相信自己在考试中一定能够取胜,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和担忧,顺利度过考试这一关。  第十三, 再次,考试前要有充足的休息。包括生活节律的重新调整,做些喜爱的运动,使自己的心身放松,进入一种“假消极状态”。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假消极状态”最有利于激发人的心理潜能,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水平。  3. 如何克服考试焦虑  第一, 考生在考试中过度紧张的心理状态,心理学上称之为考试焦虑反应,会影响考试成绩,怎样防止和克服考试焦虑,对考生来说便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第二, 轻度的考试焦虑反应有: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出汗、手足发冷、内心苦恼、无助感、担忧、胆怯、自感否定等。重度的考试焦虑反应有:坐立不安、头痛、头昏、无法集中注意力、思维阻滞等。以致产生逃避考试的行为。因此,防止和克服考试焦虑,准备以良好的心态迎接考试,可尝试以下几种做法:  4. 进行自信心的训练,与消极的自我意识进行对抗,对低落的思想情绪进行自我说服和自我辩论。  5. 端正考试态度,以积极、主动、乐观的态度参加考试,克服和防止被动压抑的态度和放任自我的态度。3.进行放松练习,学习时边想象轻松愉快的情境,边放松全身肌肉,并伴以慢呼吸。  6. 强化复习记忆,因为现在不存在学习新知识问题,复习也已进行过多少遍了,这里的“强化”是指对有关知识进行浏览思考和准确化。  7. 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要经常告诫自己,“我能行”,“我已准备得比较充分”,“我的状态很好”。  8. 提高应试技能,如考前有关的物质准备,考试过程中从容答卷等。人人都有自我把握的能力,都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去实现自己的目标,相信同学们能将考试作为一个增长才干、发展自己的机会,一个学习自我调节的机会,以良好的心态参加考试  9. 如何克服害羞心理  第一, 在校园里只要稍微注意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很害羞的现象:课堂提问时,总是低下头,用课本遮住脸;与;老师相遇时急忙绕道而行;在班会上发言时,常常面红耳赤,声音弱小;当同学们聚在一起娱乐时,害羞的同学却远远躲在不显眼的地方,悄然观之。这中间女生为数较多,但也不乏男生。他们由于害羞而不敢说话,不愿多与人交往,同时也为自己的害羞而烦恼、痛苦。  第二, 害羞是常见的一种人际交往障碍,是指在交往过程中,过多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害羞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气质性害羞,即生来性格比较内向,说话低声细语,见生人就脸红,说话办事有一种胆怯心理。第二种是认识性害羞,即过分注意自我,私心太重,说话办事都十分谨慎,唯恐自己的言行不对而被被人耻笑。第三种是挫折性害羞,此类型的害羞是由于种种原因,连遭挫折而使自己原本开朗积极主动、乐于交往的性格变得胆怯怕生,消极被动。  第三, 对于不同类型的害羞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克服。气质型害羞,因它不是一时一日形成的,因而对于克服害羞心理也要有耐心,首先是害羞者自己主观上要努力,提高自信心,用意志来克服这一不良心理;其次需要他人的帮助,采取系统脱敏疗法,使原有的气质得到改善。对认识性害羞和挫折性害羞,则应强调观念,改变看法,采用认知疗法,来消除害羞心理,同时还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客观环境,尤其是挫折性害羞者对于客观环境十分敏感。因此,作为教师,家长及学生要帮助他们克服害羞心理,日常生活中要多鼓励少批评,引导害羞者积极参加班级集体活动,促使他们多发言,多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克服害羞心理,从而在各种场合表现得自如良好。  10. 如何克服考试焦虑  第一, 充分复习 80%的学生考试焦虑是由于复习准备不充分引起的,所以在考前一定要认真复习。  第二, 自我暗示 考试前要不断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例如,“相信自己,一定能考好”等等。  第三, 学会放松 宣泄法。身体的活动是使大脑放松、调节心态的最好方法。告诉自己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这样心理压力会大大下降。倾诉法。压力大时,不要闷在心里,找你信任的人把苦恼说出来。  第四, 意念放松 运用意念控制、调整呼吸等多种方法松弛。进行3-5次深呼吸,先深深地吸进一口气,在胸腔中保持一会儿(约12秒),然后慢慢地把气呼出来;在吸气时握紧双拳,在呼气时将双拳放松,同时默念“放松”;每天在自然情况下放松10次,坚持1-2周。  第五, 睡眠充足 专家建议,中学生每天应有7-8小时的睡眠时间,不要超过晚上10点睡觉。如果一时无法入睡,可“先睡心,后睡眼”,即躺在床上先不要闭眼,从头脑开始层层放松,待情绪放松之后,才自然地闭上眼。千万不要呈现紧闭双眼,面部肌肉紧张的睡态。  第六, 系统脱敏 从防治考试焦虑的过程来说,系统脱敏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考试前,可想像一下:在家复习准备的场景;教师宣布考试的场景;我被第一道题难住了的场景;时间几乎快到了,我根本做不完的场景……当感到对这些场景都有足够心理准备的时候,考试焦虑就会有所缓解。  11. 如何面对不稳定情绪  第一, 情绪大起大落,经常产生180度的大转弯,表现出不稳定性。这是中学生情绪的特点。爱发火、爱生闷气是其中的一种表现。爱发火和爱生闷气有时候会在一个中学生身上表现出来,也就是说爱发火的同学往往也爱生闷气,反之亦然。不仅如此,这样的同学在高兴、兴奋激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也往往十分强烈。有的中学生高兴之极会忘乎所以,或为了感激别人而不惜代价。  第二, [原因分析]  第三, 中学生情绪的上述表现,主要是由他们自身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的。中学生生理的快速发育与心理的成熟不同步,大脑、神经系统的快速发育与他们社会经验、为人处事策略的逐渐积累形成矛盾,他们表现出情绪上的这些特点是必然的。除此之外,也应该注意分析产生这些不稳定情绪的其他原因,分清这些原因,才有可能有效地控制和调节情绪,促进情绪乃至整个心理的成熟。  第四, 中学生爱发火常见的原因一般有三个方面:一是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二是自尊心受到他人伤害;三是学习不顺利、身体不好或者发生了其它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特别是当中学生的愿望和目的始终不能实现和一再受到挫折的时候,会向外表现出一种愤怒情绪并表现出攻击性。  第五, 有的中学生爱生闷气,常常是因为他们对一些外部事件过于敏感,或者用有色眼镜消极看待事物。从认识上看,往往是因为这样的同学对引起自己生气的原因缺乏冷静客观的分析,思想上钻牛角尖,或者缺乏宽容心理,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松,不肯原谅其他人。有的同学在遇到挫折、困难或不如意的事情时,抱怨自己的命运不好,或者抱怨自己的父母没有给自己优越的先天条件或者其他保障。有的同学在家里养成了任性、唯我独尊的习惯,把这种习惯带到学校里面,在处理与其他同学的关系时,仍然用在家里的行为方式对待同学,错误地以为通过生闷气、给别人脸色看可以解决问题。  第六, 中学生情绪的大起大落除了他们自身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外来复杂刺激的交替作用等原因以外,中学生自己不注意调节与控制情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观方面的原因。他们可能缺乏外来指导,不知道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也可能根本不知道情绪过分大起大落对身心健康有不利影响;有少数同学得到老师和其他人错误的强化,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有的中学生被老师看成是“安分守己”、不“惹是生非”的“好”学生,导致少数中学生情绪情感冷漠、麻木,尽管没有了大起大落,但冷淡、对待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也是病态、不正常的。  第七, [心理辅导]  第八, 如何对待自己的不稳定情绪呢?下面的做法不妨给中学生朋友们提个参考。  1. 当感觉要发脾气时,赶快提醒自己:现在我应该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了。  2. 当你遇到不可避免要生气的情景时,不妨试试延缓10秒钟再爆发。  3. 应慎重考虑,你将使用的手段会给你所确定的目标带来什么后果,要避免冲动行事。  4. 不要强迫自己去喜欢那些你实在不以为然的事,你可以不喜欢它,但不必要非生气不可。  5. 要随时提醒自己:别人有权选择他自己的事,就像你有权坚持自己的选择一样。  第九, 6,找一个你信得过的人帮助你,请他在你失去控制时及时提醒你。  第十, 7.要对你生气的缘由始末,作一番认真的反省。  第十一, 8.在你头脑冷静的时候,跟最常挨你骂的人恳切地谈一谈。  12. 如何让自己乐观  第一, 快乐是愿望得以实现,紧张状态解除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引起快乐的最主要的条件是当一个人追求达到目的时的那种情境。快乐的程度取决于愿望满足的意外程度,这种情绪从微弱满意直到狂喜,分成一系列不同的程度。生物心理学家发现:当人情绪愉快时,体内会产生一种化学物质D“因道啡”。在一般情况下,人体内的“因道啡”浓度不高,但如果将其提取,以较大量注入脊髓及大脑中,会使人感到轻松,产生“笑感”。在快乐情绪作用下,人的精神状态是乐观的。  第二, 自我训练方法  第三, ①利用镜子技巧,使你脸上露出一个很开心的笑脸来,挺起胸膛,深吸一口气,然后唱一小段歌,如果不能唱,就吹口哨,若是你不会吹口哨,就哼哼歌,记住自己快乐的表情。  第四, ②坚持微笑待人,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笑可以使肺部扩张,促进血液循环。  第五, ③学习运用幽默。幽默是能在生活中发现快乐的特殊的情绪表现,可以从容应付许多令人不快、烦恼、甚至痛苦、悲哀的事情。  第六, ④用欢乐促进人际关系,在寝室就寝前讲几段笑话或提议回顾小品、相声中的片断。  第七, ⑤忘却不愉快的经历和事情。培养广泛兴趣,既充实生活,保持心情愉快,也可以作为化解紧张情绪的手段。  第八, ⑥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培养活泼进取、开朗、积极参予的生活态度,在平凡稳定的生活中创造追求的源泉,谱写快乐的人生。  第九, ⑦对环境和他人不要提出不切实际的非分要求,告诉自己快乐的核心是自我满足。  第十, ⑧当别人试图激怒你时,自我暗示:“我是一个豁达的人,一个胸如大海的人”。  第十一, ⑨制定座右铭。每当紧张出现时,想起自己的座右铭如“我是一个冷静的人”,然后进行自我放松。  第十二, ⑩假如有疾病产生,告诉自己人生不以绝对时间长短论好坏,而以质量论高低。快乐地过一天比烦恼的过一年都有意义。  13. 如何对待孩子交友  第一, 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他们的生活圈也会慢慢宽起来,交往的同学就会多一些,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交友存在着不太妥当的做法。例如,有的管制太严,有的则撒手不管。家长应该向孩子介绍怎样正确地结交朋友,并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进行具体指导。  第二, 择友要慎重。孩子天真无邪,模仿能力强,但是鉴别能力差。如果孩子交个好朋友,无疑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相反,如果孩子交个不三不四、有坏习气的朋友,好孩子也会慢慢学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朋友,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他们聊天,搞清楚他们的品德、教养等具体情况。必要时还要向老师和其他的孩子了解。  第三, 待友要诚实。真诚,是美德之花,交朋友贵在真诚,如果朋友太虚伪,那便交不得,好朋友有益一生,坏朋友毁我们的终生。同样,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对待同学和朋友,要象对待老师和家长一样诚实,以心待人,不说假话,不欺骗人。只有真诚,才能交到好的朋友。  第四, 会友要节制。对孩子来说,有节制地会友,不但不会影响学习,还会促进学习,增长见识,取长补短。然而有些孩子玩心太重,常常没有节制地与朋友在一起,这样既影响了学习,也影响休息。所以,会友时间要节制,要适度。  14. 怎样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  第一, 答: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不高兴的事和不快乐的心情,孩子自然不例外。怎么办呢?关键是学会自我调整、培养积极的心态。日常生活中可引导孩子从以下方面做起:①心情要愉快。从每一天的开始就对自已说快乐。让自己不因无谓的小事而烦恼,遇到不愉快也会在潜意识中排除不快的。②心胸要宽敞。你要想象着宽广,连总看不惯你的人也是那样看重你。这样你做什么事都会觉得很美好。③不能说没办法。认真思考解决的办法,不可推托敷衍。④能够虚心接受批评。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⑤不随便批评别人。别人做事有不对的时候很正常,你要在有道理的情况下才指出别人的错处,不要看别人的行为不顺自己的心就批评人家。⑥要与积极乐观的人交往。选择乐观向上的同学交流,告诉他你的心情,用他的快乐心情冲淡你的烦恼。  15. 如何培养孩子感恩之心  1、 让孩子从感谢父母开始。要让孩子知道,即使是来自父母那最简单的衣食,最质朴的关怀,也无不倾注了父母对他们的辛劳和热爱。这种爱是独一无二的。这样孩子才能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理解并爱父母。  2、 家长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则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正如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中“妈妈给奶奶洗脚,孩子给妈妈端洗脚水”那样,家长自己要经常对上一代人的付出表达感激之情,体现出感恩之心、之行。做父母的如果不关心和感激上一代人,孩子就会模仿父母。同时,父母还需有意识地激发和呵护孩子的感恩之心。  3、 让孩子体验辛苦。针对年龄特征,选择性地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了解家庭建设中的大事、难事,让其适当吃些苦,多一些亲身体验。如果体验不到关怀和爱等情感,光知道父母给我吃,给我用,对自己拥有和享受的一切容易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认为就是父母的义务,难以产生感激、感恩的心。现在的孩子一遇到挫折就想不开,总是觉得这个世界欠他的,就是因为从小习惯了接受,他所有的需要都被父母无条件地满足了,他就认为别人的给予都是应该的,也就不懂得感恩。  4、 从感恩身边的人做起。引导孩子:在家里懂得父母的辛苦;在学校里,明白老师、食堂员工、生活老师的不易;在社会上,能想起他人的难处和别人对自己的好处。渐渐地孩子会知道父母、他人对自己的付出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从而能产生感恩的情愫。  第二, 家长朋友们,让孩子学会感恩,让孩子感激养育他们的父母,感激给予他们各种知识的老师,感激给予他帮助的同学和朋友,感激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哪怕是那些点点滴滴。  16. 怎样改变孩子不合群性格?  第一, 引导孩子:  17. 学会关心别人。当他试着去关心别人的时候,会发现别人也在试着关心他。  18. 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提醒孩子别把自己估计得太高,也不要估计太低,看清自己才能正确审视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  19. 学会一些交际技能。交际也是一种技能,要想立足于社会大家庭中,就必须要和大家相融,学会这点才能活得更好。  20. 保持人格的完整性。人格是最重要的,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保持我们的人格。  21. 学会和别人交换意见。当与别人发生口角或产生一些矛盾时,主动与对方谈心,彼此之间多找出自己存在的毛病,多作自我批评,互相多理解,将不会因产生小小矛盾造成烦恼和忧愁。  22. 如何引导孩子保持自己心理的健康?  第一, 指导孩子  23. 正确认识自我,能正确认识自己身体的变化,理智地对待学习、生活和异性;能够自尊自重;能够有目的地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使生活内容健康、充实、积极、向上。  24. 面对躁动,能够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青春期的来临,使许多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困惑、烦恼、忧郁、急躁等都可能出现。这时一要用理智指导自己的情绪;二要学会一些调整情绪的方法,如转移、锻炼、克制等,使自己的心情经常保持乐观和放松。  25. 具有一定的协调行为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要自觉地抵制不健康的影视和读物等。培养保护自己不受骚扰的能力。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要自尊自重,要尊重他人,要善于自持,要大方地对待异性同学,与异性的交往应在集体活动中进行。  26. 孩子发脾气时,父母怎么办?  第一, 我们如何理解孩子的发脾气呢?  发脾气不是麻烦。人发脾气时所选择的对象多是能够接受、承受或忍受 “疾风暴雨”的人。这种选择有时是下意识的,因为他们能够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和理解,所以才敢于发脾气、失态,以释放紧张不安的心情。从这种意义上说,发脾气不是“麻烦”,而是“康复”。  第二, 孩子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同样也有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和愿望。然而,孩子的能力却非常有限,当每一个愿望难以实现时,他们不愿意正视和接受。这时候的孩子会体会到无助无望的感觉,感到沮丧、烦躁不安、紧张焦虑,这种心情足以压倒孩子的自信心,使他的注意力完全被这种情结所左右,于是开始发脾气。这时的父母要认真地加以关注并静静地倾听他们的怒气,让他们释放出内心的紧张、不安,摆脱孤立无助的惶恐,继而恢复自信心。而且,孩子发脾气之后会逐渐静下来,能从中学会同情、理解别人,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所以我们不应认为孩子发脾气是麻烦”,而应当看到发脾气是他们心理康复的过程,也是心理发育成熟过程中的正常反应。  第三, 二、克制,避免情绪波动。对孩子发脾气时的种种表现,做父母的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最大限度地接受,避免被孩子的言行所激怒,更不要针锋相对地予以回击或以“武力镇压”。如果实在无法接受,可以平静地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心里难受,我很愿意帮你,可现在这个样子,我实在没办法帮你。”也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回避,直到情绪能够冷静地面对发脾气的孩子,但切忌将孩子单独关在家中。  第四, 三、分析原因。要帮助孩子找到发脾气的真正原因,是物质上的不满足,还是心中的想法、困惑、不满和委屈没有得到及时的抚慰。不必担心这样做是在纵容孩子,其实同我们一样,孩子发脾气时头脑发热,会被激动的情绪所左右,什么也听不进去。与其强迫他们接受劝告或建议,不如待孩子渐渐平静时,再给予的劝告和建议。  27. 如何与子女沟通?  28. 肯定孩子的优点。跟孩子讲道理,应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的过错予以纠正,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29. 合理地讲道理。跟孩子讲的道理应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说,也不能苛求孩子,因为大人信口胡说,孩子是不会服气的,大人的要求过分苛刻,孩子是办不到的。  30. 要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跟孩子说理时,孩子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逆反阶段的孩子。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  31. 要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孩子情绪好时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不高兴时则容易偏激,因而选择孩子情绪较好时沟通,效果明显。  32. 参加学校活动,经常注意学校的日历,尽可能以孩子的日历为中心来安排你自己的任务。共同活动的气氛有利于孩子敞开心扉。  33. 经常听孩子讲讲发生的事,谈谈碰到的问题,表达你的关切,庆祝他的成功。  34. 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第一, 和许多成年人一样,孩子们往往也喜欢听表扬而反感批评。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那些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持“避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的态度。由此看来,让孩子就学会接受批评无论对一个人完整人格的塑造,还是对促成其事业的成功,都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那么,父母该如何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呢?法国的一些教育专家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 教育孩子不必对他人的批评大惊小怪  第二, 教育孩子,当然应该坚持表扬为主,但在生活中也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愿意接受批评。指导孩子面对他人的批评不必反感和紧张,不要急着解释,学会耐心听并思考。事实上,能平和地接受批评的孩子,承受力较强,长大后也较能适应社会。  第三, 2、让孩子学会认真倾听  第四, 不论批评有多尖锐、多不中听,你都应该要求孩子认真倾听。因为只有认真倾听,才会发现其中也许确实有几分道理,最后才能虚心予以接受。从而让孩子渐渐明白:对他人的批评认真倾听,不仅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而且也是完善自我的必要方法。  第五, 3、冷处理但不要默不作声  第六, 冷静处理并不意味着对批评默默无语。父母应教育孩子对批评的合理成分虚心接受,甚至列出改进的办法或措施。当然,对批评者的感谢更能体现出接受批评的诚意。要求孩子掌握的“冷处理”技巧包括:不要对批评者反唇相讥,不要“自卫还击”,不要夸张等等,相反,应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冷静地分析出尽可能多的合理成分。  第七, 4、允许作出解释  第八, 当批评不符合事实,也应允许孩子作出解释,因为让孩子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但心里大感委屈实际上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引发种种弊端。与此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本来应负的责任,还应要求孩子保持解释时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九, 5、对批评者一视同仁  第十, 不少孩子可以做到认真倾听并虚心接受来自老师或父母的批评,但对来自同龄人的批评却拒之门外。这时应教育孩子:只要批评有道理,即便这批评来自小伙伴,也应虚心接受。  第十一, 实际上,只要孩子学会了“善待”批评,那么批评完全可以如同表扬一样,成为鼓励孩子前进的春风,而且还起着表扬难以起到的警示作用。  35. 孩子旷课、逃学怎么办?  第一, 孩子旷课、逃学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从品德方面说,是公开违犯校纪校规;从学习方面说,是放弃学生的重要职责――学习。孩子旷课、逃学是厌学、恐学的表现。旷课、逃学的孩子,多数学习吃力。上课如听天书,根本不懂;作业不会做,或者干脆不做,或者抄袭别人的;老师天天批评,有时还向家长告状;家长天天指责,甚至拳脚相加。这些孩子一听学习就头痛,旷课、逃学可以暂时躲避一时,心里轻松一阵儿。有的在街上闲逛,有的去玩感兴趣的东西(如游戏机等),有的可能离家出走,有的想放弃学习出去打工。实际上,这些孩子的处境十分难受,既可气,又可怜。  第二, 孩子学习跟不上,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大多是从小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得过且过,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都很差,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家长有责任,学校老师也有责任。解决孩子旷课、逃学问题必须家校双方共同配合。  第三, 从家长方面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解决措施:  一、 承认自己在教育上有失误,没有下功夫从小培养好孩子的学习习惯,教育态度、方法生硬。家长应该在自我反省基础上跟孩子倾心交谈两三次,检讨自己的缺点,听听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跟孩子一起下决心,一点一点赶上去。家长千万不能重复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做法,也不能放弃教育的责任。家长的态度是孩子转变的重要因素。  二、 向老师请教,跟孩子讨论,分析孩子的主要问题在哪里,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要一科一科分析,学习最差的科目的学习态度、方法、学习具体内容仔细分析,问题找得越准越好。  三、 跟学习好的孩子“结对子”。要跟老师商量,选择与自己孩子有交往基础、能帮助人的学生做小老师。必要时,带孩子到对方家里去向对方的家长郑重作出表示。为了不给“对子”增添太多负担,对自己的孩子要有具体要求,如“自己先看,不懂再问”,“自己先做,哪里不会再问”,“课前预习,找出难点,上课专心听讲”等,孩子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光依赖别人肯定不行。  四、 请家庭教师。孩子有几科学不好,先突破一科、两科。跟老师商量,请一位家庭教师利用双休日给孩子补课。要请比较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师前,孩子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有依赖心理。要调整好孩子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五、 家长跟孩子共同学习。有的孩子厌学与家长的不爱求知有关。这些家长应该转变思想认识,认真学点东西,学孩子的功课或者另外学习某一门知识。家长与孩子安排共同的学习时间,有互相监督检查的措施。  六、 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孩子出现旷课、逃学现象以后,要经常与班主任保持联系。一方面,根据孩子的特点,请老师在班上给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任务,使孩子改变不利的角色地位;可以准备一个家校联系本,由孩子、家长、老师共同写联系内容。建议以孩子写为主,像日记一样,老师和家长写些分析、表扬、建议的内容。小学生应天天写,中学生可以一周写二三次。  七、 如果有几个孩子群伙旷课、逃学,应几位家长联合起来共同商讨对策,跟班主任一起研究帮助措施。比如共同请家庭教师,订互相促进计划,共同进行文体活动,成立“争气小组”等,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第四, 当家长诚恳地多次找老师商讨对策时,老师也会在校内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孩子进步。不过,应该想到,孩子的学习不是一下子能上去的,要有耐心,要不怕反复。家长如果信心不足,或者采取放弃态度,那孩子就有可能破罐破摔了。  第五, 有一点应该强调,对厌学的孩子,切不可批字当头,罚字当头。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孩子的优点和微小进步,及时给以肯定,使孩子有成功的感受,逐步提高自信心,由“厌学”变成“喜学”,旷课、逃学的问题就会解决。  第六, 有时,学校为了严肃校纪,对屡次旷课、逃学的学生给以必要的处理,家长应配合学校,抓住机会做思想教育工作,让孩子下定决心,有一个新的开始。个别孩子旷课、逃学,是受不良分子引诱、胁迫所致。这种情况,应及时与校方、治安机构联系,采取有效的措施。家长不宜盲目行动,避免孩子受到伤害。  36. 初中生偏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第一, 学习偏科,作为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直以来令家长头痛不已。补课,强化做题等等方法用尽,依然成效甚微。实际上,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不同,学习环境不同,学习方法不同,产生偏科的原因各不相同。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有效防止和根治。  第二, 偏科原因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第三, 形成偏科的原因是务种多样的。初中生特定的心理、生理以及课程的加重,家长、老师、接触的媒体和书籍的影响等,都会使孩子对某一学科产生偏好或厌倦的心理,进而逐渐形成偏科现象。有的学生从小就喜欢阅读,语言能力较强,加上小学时强化的写作训练,对语文情有独钟;有的同学头脑反应迅速,对理科问题解决起来轻松自如,对需要大量背诵、书写的文科则感到枯燥无味。还有的同学甚至由于对所教学科目的任课教师的态度,进而影响到听课态度,从而反映到学习上的偏科。特别是中考的指挥棒对学生学习科目的导向作用,对很多同学造成有意偏科,或是主动偏科。  第四, 表现在学习态度上,有的同学对不感兴趣的科目,用在上边的时间不多,听讲不好,作业糊弄。而在感兴趣的科目上下工夫的功夫更多,进而造成不同科目成绩上的差异。还有的同学某个科目总是学不好,久而久之就对这个科目产生了恐惧心理和排斥心理,成绩也就越来越下降。而一旦学生出现了偏科,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帮助和引导,往往会越是偏科,越容易走入厌烦该科的恶性循环。  第五, 帮助孩子正确看待偏科,树立自信心  第六, 对孩子的偏科,家长起着和老师同样或更重要的作用。孩子偏科,家长应正确看待,家长必须针对孩子自身情况,和孩子一起分析生偏科的原因。  第七, 很多专家告诫,要从大的方面引导,让孩子认识到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才是衡量学生的最佳尺度等等。其实这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看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对于世界观正在形成的初中生,特别是初中低年级学生来说,说教往往收效甚微,如何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才是关键。  第八, 首先,不能让孩子产生对偏科的认同心理。刚上初中的孩子大多处在兴趣大于毅力的阶段。对自己在个别科目上存在的问题,不善于总结,长此以往,越积越多。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如果出现某科作业较慢,错误较多,马马虎虎,可能就是偏科的初始表现。再从孩子的卷面分析,就可以判定是不是出现了暂时性偏科。家长首先要帮孩子找出原因,要注意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该科的课堂情况,防止出现实质性偏科。  第九, 其次,家长可以从孩子喜欢的学科入手,让孩子知道各门学科的关系,认清偏科的危害性,特别是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这往往是孩子最看重的。进而克服不爱学偏科科目的畏难情绪。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偏科是暂时性的,偏科不可怕,怕的是失去了学习这门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第十, 在此,要鼓励孩子在弱势科目上的点滴进步,如课堂发言,读书笔记等等。引导孩子主动去接触弱势学科,加强对弱势学科的日常学习。也可以从相关学科中找出突破点,进而带动弱势学科的提高。  第十一, 偏科的几种表现及处理方法  第十二, 对于假性或暂时性的偏科,第一种表现在一科突出,其他平平。对这种情况,要积极鼓励孩子的优势科目,通过优势科目,树立信心,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有学习好其他科目的能力,进而逐渐提高对其他科目的兴趣,并逐渐加大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投入。  第十三, 第二种表现是文科或理科突出,另一方面较弱。这就要针对较弱的科目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的研究。对于文科,首先从语文入手,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阅读,培养对语文的兴趣,进而喜欢写作。读得多了,知识面就宽,写作时才有话可说。对于数学不好的学生要把补充基础作为重点,牢牢掌握基础知识,在确保自己对简单的题目完全掌握后,逐步提高难度。  第十四, 三是一科较弱,其他都较强。这相对容易解决。要注意不能盲目对孩子的弱势学科进行补习,过多的补习可能会加强孩子对该科的厌烦情绪。特别是大班的补习,针对性不强,可能效果并不佳。重要的是对于弱势学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兴趣。可以针对这一科目制定可行的计划,不要急于求成。用一年的时间逐步提高。  第十五, 另外,对已偏科的初三、初四学生,这时候的偏科,往往是顽固性的或实质性的。由于有中考的淘汰限制,好的科目在想得到更高分,难上加难,而如果能在弱势科目中,增强知识的理解,往往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谓越是落后的就越是潜力巨大的。对于弱势学科,一定要加强基础,保证自己能够会的题型的得分率。要加强应试能力的训练,找准考点及得分技巧。特别是对弱势科目的最薄弱环节的突破,往往带来单科成绩的突飞猛进,进而提高整体成绩。  37. 怎样帮孩子学会学习  第一, 怎样才能学习好?这是家长们的一个老话题。现在,大多数家长都已明白,想要孩子学习好,最关键的是孩子要“学会学习”。家长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学会学习”呢?这里有必要提几点建议供家长参考。  第二, 一是培养孩子兴趣,养成学习习惯。家长要千方百计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的学习兴趣,往往是从一个问题一门课程逐步扩展的。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家长就可乘势引导孩子树立学习观念,让孩子明白他的主业、他的责任就是学习。有了责任意识,这时再引导孩子养成学习的习惯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而然地会内化为孩子的学习自觉。没有“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学习习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引导,家长一开始就劈头劈脑地要孩子“自觉”学习是很难奏效的。  第三, 二是启发孩子思考,掌握学习方法。与人鱼不如教人渔。孩子自觉了,学习就成了平常事,而且在学习时还会产生新的乐趣。帮助孩子解答学习中遇到的所有难题,这不是家长的责任,也不是家长力所能及的。而启发孩子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帮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倒是家长应尽力而为的事。什么是良好的思维习惯?简言之,就是在学习时能思考,思考每个知识问题的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因为这种思考,能帮助孩子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勤于思考并且善于思考的孩子,就会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预习的、复习的、听课的、背记的、思考的、解题的、考试的等)方法。有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孩子的学习就游刃有余了。学习也不会成为孩子的难事了。  第四, 三是辅导帮助孩子,学会使用工具。学习是孩子的工作。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掌握一些学习工具。笔和尺是工具,各种字典词典也是工具,都有一个怎样使用的问题,会用善用,就能促进学习。现在还有电脑、电子教育软件等,这是更高级的学习工具,怎样使用要学习,怎样利用更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安排。家长在这方面,也要通过咨询学习,才能履行辅导帮助孩子掌握这些学习工具的职责。  第五, 总之,孩子的学习涉及的内容实在太多。但仅从家庭教育规律来说,有一句话是一定要强调的,这就是――  第六, 想要孩子好好学习,家长更要天天向上。  38. 如何对待孩子“追星”?  第一, 对于青少年的追星现象,人们往往责备多于理解,担忧多于引导。在分析和探究其原因时也多半注意孩子本身的问题。 其实,我们能从青少年的心理上找到规律性的原因。  第二, 从心理学上看,青少年时期处于一个半儿童半成人的状态,是一个充满矛盾、急剧变化、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并存、交替出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充满着朦胧、幻想、天真、幼稚、盲目与大胆等特色。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往往不愿安静,容易冲动,进行各种活动时容易分心,自觉控制自己情绪和理智支配行动的能力还不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不确立、不成熟,他们的理想在这个时期还比较模糊,带有具体性和表面性。  第三, 他们喜欢模仿某些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当做自己的偶像。但这种对偶像人物的模仿多半带有明显的表面性和动态性。他们较多的是模仿人物的外部行为和表面特征,如模仿他们的服装、发型、语言、动作等,而不注意人物的内心品质。因此,这种对偶像的崇拜与模仿是不稳定的,极易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和时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第四, 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会原因告诉我们:对他们的追星现象不要横加指责和过分担忧,也不要笼统地反对和排斥。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形成俞禁愈追,明里不追暗里追的不利局面。  第五, 其实,青少年的追星现象有其积极的一面。青少年的思维活跃,喜欢模仿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只是需要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第六, 对待青少年的追星现象,明智的家长和老师常常采取宽容、参与和讨论的做法。就是与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为什么喜欢某个明星?长大了做什么?现在该怎么做?在讨论、探究、思索、渐悟、筛选中逐渐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入正题。对他们的单纯幼稚甚至可笑的想法也不笑话、不讥讽,给他们留下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纠正、自我提高的空间和余地。  39. 怎样消除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  第一, ★尊重孩子,让孩子发表对学校和老师的看法。  第二, 当孩子产生了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后,家长首先要以一种温和的态度与孩子交谈,不要制造压力,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气氛中发泄对老师的不满,这种发泄还可以起到一种平衡心理的作用。家长提供了一双耳朵,认真地倾听,孩子会感觉到自己的烦恼得到了尊重,就会毫不隐瞒地把自己抵触老师的原因讲出来。家长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与孩子一起冷静地分析事情的利弊,客观地看待抵触情绪。如果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孩子,就要合理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因势利导,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提高孩子认识自己缺点的能力。  ★ 让孩子学会包容,从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  第三, 作为家长,切忌对孩子的抵触情绪一棒子打死,让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老师,这样只会加剧孩子对老师的反抗。有的家长仅仅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过分溺爱孩子,甚至与孩子一起指责老师,更甚者跑到学校里与老师吵一番,其结果只能更糟。孩子的认识有的时候有偏激的一面,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仅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在这点上,家长要学会培养孩子的包容心,有的时候也称之为换位思考,与孩子一起站在老师的角度重新审视,必要时还可以创造场景以体会老师的情绪和难处,让孩子学会多体谅别人。为他人着想。  ★ 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积极配合老师教育孩子。  第四, 有一些孩子,在学校里与在家中的表现迥异。在家里非常勤快,又懂事又听话,是一个很乖的孩子,可一到学校,就情绪低落,不爱学习,表现糟糕,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也经常顶撞老师。家庭与学校教育方式的差异导致了孩子的这种反差极大的性格表现。在这时候,家长要主动地、心平气和地与老师沟通,向老师提供孩子在家的一些日常表现状况,让老师也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的另一侧面,对孩子的行为有一个全面的评价。  40. 如何对待“爱顶嘴”的孩子  第一, 家里有个“爱顶嘴”的孩子真是“麻烦”,使得家长总是“挠头”、叫苦不迭。  第二, 心理医生认为,12―16岁是孩子的“心理断乳期”,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了,极易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对社会、对人生有着与父母不同的看法,不要父母处处管自己,于是与父母时时顶嘴,事事抬扛。据统计,在这个阶段,爱顶嘴的孩子约占70%,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第三, 对孩子的顶嘴,家长一不要害怕,二要教育引导,三要注意方式。这要先从家长自身做起。  1. 不要轻易责备孩子。常常不讲方式、场合地批评孩子,是父母的通病。有些批评十分尖锐,却不完全正确,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渐渐引起孩子内心的愤恨、埋怨,甚至记仇。所以批评孩子前先要弄清缘由,不要乱批评;需要批评时,要注意语气、场合和方式;批评时要循循善诱,使他心甘情愿接受。而对孩子的困难和挫折,要真心帮助解决。这样,孩子还有什么理由与你顶嘴呢?  2. 尊重其自尊心。对有问题的孩子,可以用启发、引导的方式,不摆家长的架子。只有自尊自爱的人,才会奋发向上,成为有作为之人。再者,爱顶嘴的孩子很有见识、内涵和智谋,只要正确引导,他们会早日成才的。  3. 孩子有理时可以申辩。对顶嘴的孩子,不要谩骂、不要体罚。要在家庭中发扬民主,鼓励孩子申辩。这可使孩子感觉到无论做什么,只有“有理”才能站稳脚跟,这对发展孩子个性极为有利。孩子有时可能会狡辩,这时你可正确引导,与孩子充分摆事实、讲道理。这是一种锻炼,可使孩子学会从各种困境和挫折中摆脱出来。  41. 当孩子遭遇挫折时,家长怎么做?  第一, 人的一生,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是难免的。在挫折情境下,有的人常常会因 为一时的不理智和情绪化,而采取偏激行为,造成身心都受到伤害,甚至从此自暴自弃,一 蹶不振。因此,及时调整心态,保持适当的动力显得十分必要。  第二, 遭遇到挫折或者失败后,首先应该保持冷静,客观的分析造成失败的各方面原因。假如是自己的主观努力不够,就应该自我激励,积极进取。如果是目标设置不合理,就应该及时做出调整,重新规划。若是受环境因素条件的限制,就应该重新评估条件,取长补短,物尽其用 。通过冷静的分析,可以避免孩子的盲目自责,从而积聚起新的活动能量。  第三, 孩子们的心理状态不太稳定,心理承受能力有限。遭遇挫折的,往往会条件反射式地出现消 极情绪转移的方法,暂时淡化对挫折事件的过度关注。还可以使用情绪发泄的方式,降低消 极情绪的量。另外,暂时回避引起消极情绪的挫折情景,也是缓解情绪压力的好办法。  第四, 通过客观分析,如果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孩子的主观努力不够,就应该从孩子的自我激励机制上想办法。  第五, 励志的方法很多,如阅读成功人士的自传,或者观看励志影片,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通过自我暗示激励斗志。目标激励机制,也是很有效的方法之一,越是在遭遇挫折时,越是要反复复习自己的远大目标,强调自己已达成的目标,以此强化积极心态。  第六, 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也能起到调节孩子心理状态的作用。积极的告慰自己,从回忆的角度看 ,充满挫折的人生阶段,正是最有魅力和价值的,“失败乃成功之母嘛。”还可以同时使用补偿机制,受挫的时候,暂时休息一段时间,让孩子去做一些自己一直想做,而又没有做的事 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当然,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最后要体现在价值的升华上。即所谓的“化悲痛为力量”、“变压力为动力”就是这种机制的根本价值。要让孩子在积极的心理防御过程中,收获希望、焕发斗志。  第七, 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要注重加强孩子意志品质的训练,培养良好个性。实践证明,意志力强、性格开朗的人,更容易保持乐观精神。因此,可以让孩子在平时通过体育锻炼、压力挑战、竞争活动等方式,加强意志品质的训练,养成百折不饶,永不言败的良好个性。  42. 学习成绩波动原因何在?  第一, 要对初中生的成绩波动现象进行疏导,首先就要正确地、积极地看待成绩波动现象,这是初中生常见的学习问题。成绩波动不等于成绩下降,而是反映了该生具备更上一层楼的潜力,同时也说明,该生学习方面遇到需要家长、教师帮助的问题。  第二, 其次,要具体分析孩子成绩波动现象背后的原因,针对性地进行疏导,不能笼统对待。例如,对知识点不牢固的学生要求其自定目标,帮助其逐步补上薄弱的环节;对学习策略不当的学生应给予其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意志薄弱、自控力差的学生则应培养其注意力,要求其勤写自检、自查日记,学会自我约束;对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则应要求树立远大理想,端正对学习的态度。  第三, 再次,要树立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自己承担起对学习的责任。有的学校为了抓升学率,每天大考小考模拟考不断,重视考试分数,却忽视树立学生对待考试的正确态度,这样,学生非但不能理解考试是对过往学习效果的反馈,反而成为一次又一次对自信心的打击。在他们眼里,学习不是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有效途径,而是为了应付接而来的考试,为了避免考试失败后受到的自信心打击,这样,学习就不再是自己的责任。因此,家长和教师在对待学生考试分数的时候应当尽量宽容一点,应当允许孩子失误、犯错。在日常学习中多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多给予鼓励,多抓大方向,帮助孩子订立学习计划,给予适当而有效的监督,给予孩子自由掌握学习时间的权利。  第四, 最后,结合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控力、注意力和意志力。  43. 如何对待孩子的名牌情结?  第一, “最近女儿经常跟我说某某同学昨天穿史努比,今天又换成米奇妙,言语之中不禁有些自卑。对此,我心里很矛盾,我不是没条件给她买名牌服装,只是不想让她追求虚荣和享受,可孩子的自卑又让我担心会影响她的上进心。我该怎么做?”这是一位母亲的诉说。有这种心理的父母其实并不少。这些年来,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给孩子穿名牌、用名牌也渐渐成了一种时尚,但随之而来的攀比心理、虚荣心理有让家长生出几分担忧。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孩子的名牌情结呢?  第二, 名牌情结从何而来?  第三, 孩子爱穿名牌,主要出于两种心理:一是显示自己身价。名牌服装不仅在审美情趣上要高出普通服装,在价格上更要高出普通服装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许多孩子都把穿名牌服装看作显示自己家庭的经济实力和审美水平的标准,似乎只有穿上了名牌,才能抬高自己的身价。二是从众心理作用。名牌之所以成为名牌,并不是从一开始设计出来就成为名牌的,而是经过人们多年的使用之后得到认可,才在公众中树立起一种稳定的信誉和牢固的地位。孩子们看到某些成年人穿名牌,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便产生了想穿名牌的念头。这两种心理都是不够健康的,攀比心理会分散学习精力,从众心理是盲目的,而且都会加重家庭经济负担。父母要耐心教育孩子克服这些心理,让孩子对名牌有个正确的认识。  第四, 拒绝孩子的过分要求  第五,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偶尔给孩子买一些名牌产品,而对于过分迷恋穿名牌的孩子,家长不要轻易“投降”。有的孩子,由于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便又哭又闹,甚至以不吃饭、不学习相威胁。家长们在又气又恨、又怜又爱的心情下常常会作出让步。这只能助长孩子的高消费心理和一意孤行心理,使他们得寸进尺。因此,家长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不要向孩子妥协。  第六, 让孩子了解家庭经济状况  第七, 许多孩子从小生活在优裕的条件下,不知父母辛劳之苦,更不知道家中每月的收人多少、支出多少、余额多少,对于父母每天要付出的劳动更是不了解。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话,家长可以带孩子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去参观一下,让他们了解父母劳动的艰辛以及劳动所得来之不易。家长还可以让孩子记录家中收支情况,使孩子了解家中的消费水平。即使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也要教育孩子懂得节俭对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第八, 避免诱发孩子的名牌心理  第九, 孩子心中的“名牌热”,有些可能是父母无意诱导的结果。小孩子对名牌知道多少呢?他们无非认为父母给自己买的衣服贵,就是名牌。而父母往往有意无意说些推波助澜的话,比如这是什么牌子的,穿了就是漂亮等,使孩子有了胜人一筹的优越感,更有可能让孩子滋生出某种炫耀心理。因此,身为家长,平时不要过多谈论名牌,也不要炫耀和过分追求。  第十, 另外,家长也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出一个要求,一旦孩子达到了要求,就可以给予他所需要的奖励。还可以让孩子用家务劳动换取报酬,买自己心仪的物品,从而让他知道钱来之不易。  44. 家庭教育中应如何实施挫折教育?  1、 培养孩子直面挫折的意识  第二, 当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家长应教育孩子克服依赖思想,鼓励孩子独立面对困难。只有当孩子充分地感受到挫折带来的痛苦体验时,才会激发他们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若这个过程经常得到强化,孩子就会在挫折情景中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战胜困难。切忌把挫折教育视为挫折知识的灌输,这样不但不会产生好的教育效果,还往往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因此不仅要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还应注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如培养孩子乐观稳定的情绪,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开朗坦诚的性格,以及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如何调整情绪,如何承受挫折等。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和排除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作为家长还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一些吃苦的情境,让孩子学会承担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及家务劳动,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克服依赖性,使他们具有强健的体魄,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并积极支持鼓励孩子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军训、义务劳动等社会活动,以锻炼他们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精神。还应让孩子接受一些心理考验,如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委屈、冷落,学习或竞赛中的失利等,增强心理耐受力,使他们个体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  第三, 2、树立榜样,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四, 家长的言行举止,将对孩子产生深刻而直接的影响。孩子最喜欢模仿也最容易接受暗示。家长焦虑的情绪和消极的言行不知不觉影响到了孩子,久而久之弄得孩子也很敏感。要使孩子对挫折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家长自己要冷静、客观积极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即便遇到了很大的麻烦,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沮丧的样子,家长这种冷静不怕困难的态度和宽慰的语言,会给孩子很好的暗示,使孩子自然而然地学会怎样坦然面对挫折,怎样勇敢面对未来。并可运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来教育引导孩子。大发明家爱迪生、大科学家居里夫人等等,他们在科学实验中有过许多失败,经受了许多挫折和磨难,最后才取得巨大成就。仅以爱迪生发明电灯来说,他先后试验了七千多种材料,失败过八千多次,终于获得成功。这些生动的事例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目标明确,坚持不懈,具有很强的抗挫折的能力;同时证明,挫折可以丰富人生的经历,能使人们见多识广,增强实践能力。尤其是童年的苦难经历、挫折和磨难,将使人终生受益。双休日可鼓励孩子利用图书馆,推荐一些优秀小说,人物传记让孩子阅读,引导他们向艰苦奋斗、顽强不屈的英雄们学习,激励他们奋发向上,不断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五, 3、教育孩子合理期望,正确评价自我  第六,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决定苦乐感受的不只是成功与失败本身,而主要是人原来对某事所抱的期望值(即目标的高低)。换言之,期望值越高,成功带来的满足感越弱,失败带来的挫折感越强。也就是说,期望值越高,心理情绪冲突越大。所以,做父母的应充分了解自已孩子的长处与不足,并给予客观的评价与合理的期望来帮助孩子发现并培养自己的特长,鼓励孩子向恰当的发展目标努力。若只看到孩子的优点而无视缺点,会诱导孩子对自身的不足缺乏认识而容易自高自大,骄傲自满,不能接受挫折。做父母的对孩子期望过高,就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不敢面对挫折。所以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性格以及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帮助孩子认识环境,了解社会,如社会需要什么样素质的人,现实中存在哪些不尽如人意的事等,让孩子懂得做事要向目标看齐,但须有承受最坏结果的思想准备,在心理上对承受挫折有所准备,面对挫折能更客观冷静。  第七, 4、要努力营造家庭的民主气氛  第八, 家庭是一个人生命之船的避风港,它应该是平实的、安宁的、没有风暴的,人回到这里,才会有一种安全的感觉,才会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平衡的发展。教育家马卡连珂说过,“家长采取溺爱型或理智型的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成败之最为重要的分水岭”。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们采取理智型的教育方式,既讲民主又讲权威、平等对待孩子,同时又敢于管教,善于引导,富有责任心。我们知道,一味按自己的意志培养孩子,其结果导致孩子的自卑、怯懦、敌视家长等不良倾向。若家长经常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孩子由于得到理解和尊重往往以加倍的努力来回报家长,孩子就会不断进步,家庭关系就愈加和谐,和谐和充满积极向上精神的家庭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因此,家长营造家庭中真正的民主气氛,是家庭教育不可忽视的育人环境。第一,在事实面前,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能主动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是家庭中真正民主气氛的最好体现。第二,家长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思想情绪、社会交往、兴趣爱好,为孩子创造一个优雅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除保证孩子能有秩序、有条理、有规律的生活外,还应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把读书看报、学习当作自己的业余生活爱好。第三,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协调、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互相商讨、相互关爱、相互体贴、平等相待,彼此之间处于自然、真诚、开放、和谐的状态。特别是能否尊重孩子的合理意见和建议,是营造家庭民主气氛的关键。家庭中能保持欢乐、健康、活跃、民主的气氛,即使有了压力和危机,也能用积极、乐观、沉着、冷静的态度去解决。  45. 教孩子怎样得到别人理解?  第一, 期末评选三好学生的结果揭晓了,小红依然榜上无名。回到家,她没吃晚饭就去睡了,可躺在床上又翻来覆去睡不着。她怎么也想不通:在班里,自己遵守纪律,成绩优良,从没与同学发生过争吵。每到期末评选三好学生的时候,我都期待有人能提我的名,期待大家能投我的赞成票,可那么多年过去了,都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这是为什么?为什么?  第二, 这时候,你一定觉得问题出在别人身上,但又无法左右别人,因此十分苦恼。实际上是这些孩子在与他人交往中有胆怯心理,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又有各种顾虑:怕与别人的意见不一致,怕别人不接受你的意见,怕自己受到伤害……于是,自己很少与同学交流,常常等着别人主动与己交流。渐渐地这些孩子习惯了默默不语,把自己封闭起来。你不说,别人怎么能准确地知道你的想法呢?由于缺少交流,自己怎么能了解别人是怎么想的呢?这些孩子认为是不理解你,其实是他们不理解别人。“理解”是双向的,交流是架设在人与人之间的一座心桥。  第三, 孩子生活在集体中,需要老师的理解,需要同学的理解。孩子们都是渴望被别人理解的。那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 主动。每天见到同学主动送去一个微笑,主动打一声招呼,主动说一句问候的话。这些都是交流,简单易行自然。  第四, ●相互了解。多与他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说给老师和同学听,让大家了解你的想法;主动问问同学是怎么想的,了解他们为什么那么做。互相了解才能互相理解。  ●打消各种顾虑,经常与他人交流。教孩子要相信自己的交往能力,不要怕发生冲突。与他人的想法不一致,很正常,如果你是对的,就应该相信自己,努力说服对方;别人的意见,更有道理的,就放弃自己的意见。只有交流才能逐步达到统一。如果不能马上统一,各自保留自己的意见,让实践证明谁对谁错,不要一味地逞强,让对方下不了台。  第五, ●广泛与他人交流。广泛的交流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46. 初中孩子为啥不爱和父母说话  第一, 父母慈爱、儿女孝顺,是一个家庭的幸福样本,这种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是很多人都向往、追求的。然而,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学生学习成绩的高压、独生子女的孤独,一系列矛盾的存在,导致很多学生对父母出现“生疏现象”,这在初中学生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甚至有的独生子女对于父母工作的艰辛、挣钱的不易根本不理解,对于父母每天忙于家务、忙于照顾自己更是认为理所当然。  第二, 学生心态 家长只关心我的学习成绩  第三, 初二学生明明(化名)已经一个月没怎么和父母说话了,即使是有一些非说不可的话,也都是草草敷衍了事,让父母非常苦恼。  第四, 从明明念上初中开始,父母就显得比他还紧张,为明明的衣食住行忙前忙后,更是天天为他的学习成绩操心。可令父母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样“关心备至”,从小性格乖巧的明明却开始跟父母“冷战”起来。  第五, 明明苦恼地向记者表示,父母有时候根本不了解自己在想什么,平时跟父母说话也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哪句话说错了就导致父母对自己的责骂和更加严厉的管教。有时候自己想表达一些对事物的看法,却招致了父母的不屑,认为小孩子什么也不懂。“我最讨厌他们把我当成什么也不懂的孩子!整天就知道让我学习,好像我生来就是一个学习机器!”现在的明明面对父母,变得话越来越少,谈起自己与父母的“僵持”,明明表示也很无奈,如果父母不改变教育方法,将继续自己的“冷战”状态。  第六, 相对性格内敛的明明,初四学生小强(化名)也出现了同样的状况,小强平时性格风风火火、敢想敢做,深受同学的欢迎。但面对父母,却常常是“沉默寡言”。对于自己不愿与父母沟通的现状,小强也非常苦恼,他表示自己跟同学们谈学习、谈歌星、谈网络、谈影视剧……完全可以“畅所欲言”。可和父母说起这些内容来,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有一次,小强和父母刚刚说起一个新出道的歌星,便遭到父母的申斥,认为关心这些事是“不务正业”,会影响学习成绩。  第七, 小强介绍,自从自己念初四以来,父母突然像变了个人,不像从前那样耐心听自己说话了,也不带自己出去参加任何活动。他甚至感觉家里变得不再温馨,整天弥漫着“备战”的紧张气氛。“其实我知道快要中考了,可是他们越这样,我越感到心里紧张,这样我就更不愿意和他们说话了。”  第八, 家长想法 现在的孩子感情咋这么淡  第九, 不同年代的人,在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代沟现象”在很多家庭、很多人群中都存在,然而现在的独生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这道沟似乎更深了。  第十, 王女士的儿子今年念初二,她发现孩子上初中以后和父母的话越来越少,多年来对孩子辛辛苦苦地不断付出、操劳,现在换来的却是孩子的冷漠、误解。孩子现在和家长很少在一起唠嗑,即使是在家人集中的吃饭时间,孩子也是闷头儿吃喝,家长问什么答什么,自己从来不主动说话,饭后回自己的房间一关门,有时一两个小时也不出来。  第十一, 王女士感觉孩子和家长话越来越少,可是和同学打电话却唠起来没头儿,总是有说不尽的话,说着说着还会开心地笑起来,让她这个当妈的非常羡慕。  第十二, 记者对20多名学生的家长进行调查后发现,每个家长都表示自己对孩子的付出太多太多了,现在的孩子比他们小的时候幸福多了,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反而对家长好像没什么感情。一些家长反映,有时和孩子唠起将来父母年龄大了有关养老的问题,孩子的回答很少有令家长满意的。有的孩子说现在都上敬老院,哪有用孩子养老的;有的孩子说,虽然父母有些行为不合格,但也会帮助父母安度晚年的;还有的孩子竟然认为父母生他养他就是为了给自己养老的……孩子们很少有从亲情出发,主动提出会好好赡养父母的。家长们悲叹,这种“尽义务式”的想法让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情感世界担忧。  第十三, 老师意见 父母要争取和孩子做朋友  第十四, 孩子和家长沟通少、感情淡,原因有多种多样,第三中学高级教师张喜凤认为,家长应该和孩子做“知心朋友”。  第十五, 具有20年教学经验的张老师介绍,照比孩子本身来说,家长都是过来人,很多孩子经历过的事家长都经历过,但家长经历过的事孩子们却没有经过,所以家长要想让孩子在情感上走近成年人,家长在情感上要率先走近孩子。  第十六, 首先家长要跟上“孩子社会”的发展时代。虽然家长们都是从孩子时候过来的,但现在的孩子面对的是先进的网络世界、多彩的娱乐天地,家长要“适应”这种社会环境的变化,为了教育孩子、走近孩子,要主动到孩子的世界中去学习、去接触。比如说经常上上网,看看孩子都喜欢什么东西,带孩子经常看看电视,和孩子寻找共同语言。孩子只有感觉你是朋友了,才会和你有感情、才会和你亲近。  第十七, 其次,家长对孩子期望值太高,往往会导致孩子的反感。从多年的教育得出的结果看,很多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是家长逼出来的、看出来的,孩子的学习一要有环境氛围,二是孩子有一定的天赋,爱因斯坦只有一个,牛顿也只有一个,学习不好的学生并非不优秀,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某个方面的天分,并非只有提高学习成绩这一条路。  第十八, 专家观点 家长不要对孩子“无私奉献”  第十九, 独生子女与家长沟通难,双方都有一定的原因,辽宁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主任、心理学副教授杨洪泽认为,对孩子的情感教育,是家长和学校共同的责任,但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误区,只要大家都从误区走出来,沟通起来就会感到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  第二十, 家庭误区:爱不是要啥给啥  第二十一, 由于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待这惟一的一个孩子可谓倾尽一切不遗余力,吃的、穿的、玩的、用的,要什么供给什么。在孩子的起居饮食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岂不知,这种教育抚养方式给孩子送出的是误导的信号,即让孩子感觉父母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第二十二, 其次,很多家长把对人生的梦想和对未来的希望都压在了孩子身上,自己的全部精力也都放在了孩子身上,结果自己在工作上没有优秀表现,在生活中没有个人爱好,平庸的家长却要求孩子出类拔萃,也令孩子很难接受。家长永远不要丢失了自己,才能让孩子感觉自己的父母是值得尊重的长辈与朋友。  第二十三, 其次,在很多家长对孩子付出后,就认为孩子一切事情都理所当然地要听从家长的,这也是对父母付出的一种回报。岂不知,正是这种让孩子“唯命是从”的误区,导致家长和孩子之间产生的隔阂越来越大。  第二十四, 学校误区:忽略了情感教育  第二十五, 从我们现在中小学生的学校教育看,普遍都重点抓孩子的学习成绩,素质教育方面还比较弱。真正的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孩子的“知(知识)、情(情感)、意(意识)、行(行为)”,而事实上学校培养孩子的目标都是上重点高中、考重点大学,忽略了对孩子其它方面尤其是情感方面的教育,致使孩子误认为学习好就是对得起家长、对得起所有的人,学习不好就是一个无用的人。  第二十六, 沟通良方:互相寻找共同点  第二十七, 在社会上的人际交往中,不同人的年龄、爱好、观点等等都会不同,即使是成年人互相交往,也存在一些难以沟通的障碍,独生子女和家长沟通难,也是人际交往中的常见现象。所以,互相寻找共同点是孩子和家长都应该遵守的“准则”。  第二十八, 增强沟通的方式,首先家长要为孩子指导人生,不要设计人生,即不要强迫孩子完全按家长的意愿去做事,家长往往难以接受孩子做的事并非是孩子不应该做的事。其次,家长不要总是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要鼓励孩子用个人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会使得孩子在未来受到挫折时能够正确对待。  第二十九, 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经验、家长的阅历都是一本读不完、学不尽的知识,孩子主动和家长沟通,对自己积累知识、积累经验都会有很大的益处。  47. 少男少女为何总与父母作对  第一, 做父母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十五六岁时,总和父母对着干,有的能持续好几年。这种“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的逆向反应在有的孩子身上表现明显,精神分析理论把这段时期称为“仇亲期”,而在心理学上则称为“逆反心理”。  第二,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什么?心理学家认为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从主观方面来看,青少年到了青春期,思维方面由童年时的形象思维渐变为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多种思维方式。伴随这诸多方面变化的一个特殊转变是“自我意识”的逐渐清晰和“独立意识”的日益强烈,他们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处处要体现“自我”的存在。但是他们的世界观毕竟尚未成熟,缺乏自我克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于是他们会靠和父母对着干来体现“自我”,显示自己的“成人感”。  (2) 从客观方面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也是由于教育不当所造成的。现阶段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是绝对优越的,可是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师怀有一种“敬畏感”。教师一旦过多地“告状”,很容易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3) 家长乱猜疑孩子也可能诱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随着青少年的一天天成长,父母的担心也越来越大,总是担心孩子做错什么。可是对孩子管教越严,他们就越不信任父母。  第三, “逆反心理”虽然给家长和教师在教育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有其不可忽视的积极因素。  1、 思维的批判性  第四, 十二三岁的青少年处在生理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发展的剧变时期。这个时期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心理“断乳期”,他们不再像儿时那样依恋父母,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把教师看作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这样的心理品质,如果能悉心保护,正确引导,有利于独立创造性的发展。  第五, 2、好胜心  第六, 中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应该说是他们心理上的“突破”。当他们心理上一“突破”,表现出来的就不再是过去的听话、顺从,而是勇敢和冒险。现代社会充满着竞争,从小培养好胜、敢闯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形成开拓、进取的个性。  第七, 3、求异思维  第八, “逆反心理”有时就是针对传统思想的束缚而产生的。传统观念认为是这样的,而具有“逆反心理”的中学生偏偏认为是那样的。虽然有时可能钻牛角尖或失之偏颇,但更多的时候却是学生求异思维的表现,独辟蹊径从其它角度来观察和分析问题。  第九, 4、情绪调节  第十, 中学生处于发育的过渡时期,其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一般是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是不会让它们长期滞留在心中的,发泄后的实际效果是良好的。  第十一, 5、好奇心  第十二, “逆反心理”有时出自好奇心,而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识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一种动力,它会驱使青少年学生执著地追求,了解事物。这时,如能妥善地利用他们的这种好奇心理,加以正确引导,就可以诱导他们更好地探求科学知识的奥秘。  第十三, 面对青少年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不少家长和教师情绪急躁,沉不住气,于是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压制的方法。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为了防止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教育者需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进行循循善诱的教育。既要尽可能避免青少年抵触情绪的产生,又要积极引导和善于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
<input class=mmcinb
type=button value='< <input class=mmcinb
type=button value='
' onClick=location.href='?id=1273&page=2' name='button'> >' onClick=location.href='?id=1273&page=100' name='button'>
】【】【】【】
版权所有 2001 东莞中学
广东省东莞市城区东正路62号 邮编:523005
本网站由东莞中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制作维护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