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特困地区有哪些

4发现相似题当前的位置: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与选择
——以恩施州精准扶贫前期实践和探索为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去年11月3日,习总书记视察湖南湘西,在与苗族群众座谈中指出:扶贫开发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首次明确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是对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以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中,着眼瞄准农村贫困对象,推进传统的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制度改革创新的重大战略,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大方向,是我们开展农村扶贫工作的根本政策遵循和行动指南。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顺应了当前我国农村贫困对象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现实需求,是推动实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强国际扶贫协作、共同推动建立多极化世界的现实需要。
  2013年以来,中央先后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等多个政策文件,将精准扶贫理念具体化、制度化、规范化,提出六项机制创新和十大重点任务,为指导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贯彻精准扶贫思想、推动扶贫开发向深层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提出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但是,纵观当前农村扶贫开发形势,我们感到,在一些地区、一些同志身上,甚至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思想上,对精准扶贫的科学内涵,精准扶贫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以及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等等方面,都还存在理解和把握上的一些偏差。为此,笔者结合近年恩施州学习贯彻精准扶贫方针的一些实践和探索,在此提出一些思考和看法。
  一、精准扶贫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要义
  扶贫,故名为扶助他人使其摆脱困境。它是伴随阶级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扶贫是阶级社会政府之间、集团之间、种族之间、群体之间扶助弱势、协调发展的一种手段。在我国,开展农村扶贫开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运用政府力量,组织社会优势资源,集中关心关怀困难弱势群体、统筹推进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的一种成功尝试。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开发式扶持,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显著改善,特色优势产业迅猛发展,农民收入快速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伴随着改革发展的进程,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也呈现良好的势头。但是,由于受地理、历史、自然条件的影响,农村贫困程度深、贫困规模大、返贫问题突出,以及其它制约因素等等,我州的扶贫开发也呈现出与其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类似的阶段性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及时应对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形势,果断而审慎提出“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理念,既顺应了贫困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也解决了扶贫政策实施中的诸多困惑。所谓“精准扶贫”,就是指农村扶贫开发要在结合各地实际、厘清不同贫困的情况下,突出以贫困对象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专项扶贫措施为主导,动员组织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建立定向、规范、精细、协同帮扶贫困人口和贫困村,走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发展路子,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全面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精准扶贫主要包涵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精准确定帮扶目标;精准衔接扶持措施;精准安排帮扶力量;精准实施考核评价。可以说,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开启了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阶段,必将带来扶贫开发政策取向、实施路径、组织形式新的改革与创新。
  精准扶贫其要义在于“精准”,基本条件在于精确识别贫困对象,准确把握贫困对象的致贫原因。其实施路径应该是按照区域发展带动精准扶贫、精准扶贫促进区域发展的理念,在推进区域板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效带动和促进贫困人口收入稳定增长,最终实现脱贫致富。为此,贯彻精准扶贫思想,一方面需要高度重视发展区域经济,壮大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切实提高可供扶贫的有效资源,另一方面需要集中运用以专项扶贫为主的政策措施,瞄准贫困对象开展“精确制导、定点清除”,促进本地区贫困人口全面同步进入小康。基本方法是运用国家专项扶贫政策、项目资金,辅之以市场和社会有效扶贫资源,按照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社会帮扶的“三位一体”扶贫形式,瞄准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构建以产业带动、项目直补、智力扶贫、就业促进、资金互助为基本发展方式,牵引促进贫困人口走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发展格局。精准扶贫与过去长期开展的扶贫开发相比较,区别在于精准扶贫更加强调专项扶贫政策措施、项目资金等与贫困村、贫困人口相衔接,即所谓针对贫困对象实行“滴管滴灌”“精确制导”,改变过去长期沿用的扶贫项目资金“撒胡椒面”的扶贫形式,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扶贫项目,强调运用行业、部门政策和资源组织实施,通过调动市场和社会优势资源开展扶贫开发,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社会参与的扶贫工作新格局,有序引导社会优势资源,更多更好惠及贫困弱势群体,推动政府“有形之手”化解市场“无形之手”带来的社会分配不公、收入拉大的矛盾,促进社会均衡发展、公平正义。
  二、精准扶贫的发展历程及其阶段性特征
  &&&“精准扶贫”始见于习近平总书记日视察湖南湘西,在凤凰县与苗族群众座谈时,针对农村扶贫开发的现状和实际,着眼于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带方向性、政策性、制度性的重大问题,指出:农村扶贫攻坚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提好高骛远的目标。扶贫开发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农村扶贫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发展好生产,实实在在地保障好基本公共服务,解决好子女教育上的问题。在此之前,为探求国家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发展战略、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还先后深入河北阜平及甘肃、山东等连片特困地区,深度研究农村扶贫开发体制机制以及发展规律等问题。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以及汪洋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先后深入湖北恩施、甘肃积石山等贫困地区,深入调研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克强总理并在调研恩施时明确提出“要以龙凤为点、恩施为片,实施扶贫搬迁、移民建镇、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综合试点”。今年年初,为贯彻习总书记“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
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开办发[2014]24号),全面部署和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的重大战略。总之,精准扶贫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深度分析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新形势,积极应对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新需要,创新农村扶贫开发体制机制、促进贫困对象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决策和部署,集中展示了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集中消除贫困现象的坚强意志和决心信心。
  精准扶贫其要义在于精准,它是我国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形势下,集中连片地区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政策选择,具有明显的指向性、阶段性和时代感特征。首先,具有指向性特征。即按照精准扶贫的扶贫理念,精准扶贫的主要目标就是瞄准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运用国家专项扶贫项目、资金以及其它有效社会资源,有针对性地促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持续、有效发展,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共同富裕。为此,要求农村所有扶贫开发活动,都必须以增加贫困对象收入、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为核心,所有扶贫开发政策、项目和资金都必须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精准对接。这就要求我们,在贯彻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的过程中,所有的专项扶贫政策、项目和资金都必须以促进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发展为目标,都必须用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头上去。其次,具有强制性特征。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必然向着优势的方向转移,这种情况下,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不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更多更好的优势资源,贫富之间将会随经济的发展呈现更大的差距。因此,抑止市场带来的不均,促进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发展,只有依靠政府的主导和力量,才能平抑资源分配的不公和贫富差距的不足。所以,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必须动用政府力量,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和促使优势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转移。第三,具有渐进性特征。精准扶贫虽然总体上强调精准,但是这种精准必须紧贴我国贫困农村、农民的发展实际,必须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的基本国情相适应,其实施的过程必然是一个自然的、渐进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在我国农村市场机制尚不够健全、农村经济结构和组织形式还不很完善,尤其是贫困地区地理条件、人员素质、家庭状况、经济基础等各有不同,精准扶贫既不可以采取一个模式,更不可能不分条件、不讲方式、不追求效益地盲目将专项扶贫项目、资金与贫困对象的完全对接。精准扶贫必需厘精各种不同的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与贫困对象实现对接。即在运用精准扶贫政策措施过程中,要赋予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合理的区间、评价的标准。总结近些年我州扶贫开发的成功实践看,促进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必然走产业带动、项目直补、技能培训、就业促进、资金互助的发展道路。而产业带动更是持续、有效促进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科学发展的最佳选择。但是,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不可能单纯依靠贫困人口的自身努力,必然走农业企业牵引、合作组织带动、能人大户帮助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路子。形成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必然是一个慢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循序渐进、真抓实干,绝对不能急功近利、盲目冒进。更不应该动辄以失职、渎职来论处,应该赋予农村精准扶贫开发更多的探索空间和创新的氛围。第四,具有相对性特征。首先是对象认定上的相对性。因为农村贫困成因千差万别,贫困程度难以用一个准确的尺子进行度量,因此,在贫困人口识别认定的过程中,要允许出现这样或那样客观性的失误或不足。其次是政策适用上的相对性。农村贫困既有区域性的整体贫困,也有个别性的特殊贫困;既有地理上的特殊贫困,也有区位上的特殊贫困;既有经济上的特殊贫困,也有智力上特殊贫困。因此,在适用精准扶贫政策措施时,要赋予地方基层政府和部门更多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创新实践的权利,也要允许政策实施过程中带来一定的误差。农村贫困地区可以发展什么,暂时不能发展什么,要尊重基层,由基层干部和群众说了算。比如,贫困村互助资金合作组织的建立,就不能一个模子一般要求,必须是在具有相应的人才支持和基础条件以后,才能有效开展互助资金合作探索。再次是资金使用上的相对性。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别于工业经济的发展,其发展方式必须以各地的地理条件、区位优势、人力技术以及市场需求作选择。而选择哪种发展方式,发展哪个品种,都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因此专项扶贫政策和资金使用上也必须符合发展产业、方式选择和品牌发展的需要。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只能是专项扶贫项目资金能够直接用于贫困人口的就采用项目直补的形式进行,而不宜或者根本不能直补的则需要斟别贫困的实际情况,分类予以差别化扶持。比如在特色产业发展的初期,专项资金就不应该完全落到贫困人口个人身上,要促使产业发展状大,形成品牌,就必须将一定的专项扶贫资金注入与产业发展相关的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和能人大户头上,这是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必然过程。如果说因为我们片面理解精准而枉顾贫困农村发展的实际,盲目追求所有扶贫政策、项目都必须与贫困人口的精准对接,那么必然使基层精准扶贫工作走入另外一个误区。
  三、精准扶贫的实践路径选择
  瞄准贫困对象实施精准扶贫,必须在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的基础上,精确制定帮扶措施,有效帮助贫困对象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纵观近年恩施州农村扶贫开发的成功实践,我们感到,推动农村精准扶贫必须坚持在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社会帮持三位一体格局下,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牵头企业、能人大户带动作用,建立以特色产业牵引带动贫困人口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利益链接机制。其成功的路径主要在以下几种:(1)产业带动方式。即围绕发展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增加贫困对象收入,提高贫困对象发展能力,建立产业覆盖贫困人口、牵引带动贫困人口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利益链接机制。从近年我州贫困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产业带动不失为促进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增加收入,逐步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我州近年先后涌现出的宣恩县埃山片区白柚产业基地、建始县花坪葡萄产业基地、恩施市芭蕉茶叶产业基地等等,都采取集中发展特色板块基地,辅之发展相应专业合作组织、资金互助组织,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建立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牵引带动贫困人口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成为我州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示例。(2)项目直补方式。所谓项目直补就是运用国家专项扶贫项目、资金,专门针对贫困人口阶段性或短期内存在的技能缺失、资金短缺等困难,采取扶贫项目、资金直接对接贫困人口,直补到户到人,提高贫困人口就业技能、解决贫困人口临时性、阶段性资金短缺问题而采取的一种扶持方式。从近年来我州开展项目直补政策实施的实际情况看,雨露计划、扶贫搬迁等项目、政策,都不失为有效解决这类问题和困难的成功尝试。(3)智力扶贫方式。智力扶贫是着眼持续解决贫困人口的代际贫困和发展问题,区别于项目直补形式而提出的能力扶贫方式。智力扶贫包括智力开发、智力投资、智力扶持等等。从长远、根本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角度看,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智力扶贫工作,切实解决好贫困代际传递问题。解决智力扶贫问题除了运用雨露计划等专项扶贫政策措施外,必须统筹行业部门力量和社会优势资源,建立健全全社会合力开展智力扶贫的制度和法规,切实解决好贫困人口子女教育、技能培训等问题,从根本上拔除贫困现象代际传承的穷根。(4)就业促进方式。加强农村贫困人口从业技能培训,促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转移就业形式增加收入,是近年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迅速摆脱困境、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总结近年恩施州农村贫困人口转移就业的特点看,其就业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外出务工就业;二是就近转移就业;三是就地务工就业。其外出务工就业多为年纪尚轻,愿闯世界、又增收入、还长才干的年轻一族。而就近转移就业则多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可以依靠自身独有的专业技术就近务工、早出晚归,获取较高的报酬,增加家庭收入,又可以照顾家庭和子女入学。就地务工就业是近年我州特色产业集中规模化发展以来,各地涌现的新兴就业形式。他们大多以土地、劳力等作为生产要素,依靠各地发展的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参与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成为“在就地(村或组)发展的合作组织或公司中,在自家地里打工”,按天(时)获取个人劳动报酬的职业农民。这种新兴农业产业发展业态,不仅合理地利用了当地的剩余劳动力,解决了发展特色产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让那些因为家庭和子女问题而离不开家的“半劳动力”们,有了合理发挥劳动能力的空间。是近年我州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留守农民依靠土地、劳力等参与产业发展、获取劳动报酬较为成功的就业尝试。(5)资金互助方式。就是按照国家建立扶贫资金互助合作社的总体要求,依托贫困村现有的人才支持和产业发展条件,给予每个贫困村安排不低于15万元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专项用于建立扶贫资金互助合作组织,重点解决贫困农户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从近年我州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组织发展的实际情况看,除因贷款对象和资金限额与各地发展的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外,通过近年县市农村发展“村企合作”,建立合作担保基金,放大扶贫资金效益等尝试,扶贫资金互助的政策优势逐步显现出来,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四、实施精准扶贫必须把握的几个原则
  精准扶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改革过去扶贫资金“撒胡椒面”,变过去“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瞄准贫困对象开展精确制导、定点清除的扶贫开发有益尝试。由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区域性贫困问题突出,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程度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贯彻精准扶贫理念,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切实把握好几个基本原则。
  ——渐进推进原则。即遵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着眼集中连片区域性贫困问题突出,贫困人口规模大、程度深,人才支持匮乏、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市场体系繁育程度不高等实际,在贯彻精准扶贫理念、推进精准扶贫开发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地制定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确定精准扶贫项目、安排资金分配比例。明确精准扶贫过程中,哪些是必须迅速精准到户的项目,哪些是应该逐步推进到户的项目,哪些是可以直补到户的,哪些应该采取渐进方式补助到户的,切实给予分类指导、逐步完善、稳步实施。
  ——链条驱动原则。总结近年恩施州农村扶贫开发的成功实践,我们感到,单纯依靠贫困农户的自我发展绝不可能改变贫困对象的落后现状。必须建立农村合作组织、依靠龙头企业索引、培育产业发展大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立特色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利益链接机制。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只有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既满足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又同时带动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建立较为完整的利益链接机制,才可能将一个地方的特色产业依靠能人、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的示范和影响发展起来,才可能通过链条驱动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否则,那些不切实际的制度设计,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谬误空谈。近年来,恩施州委州政府倡导并组织开展“实施双轮驱动、推动综合扶贫”活动,围绕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等六大产业,不断拓展和完善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适宜贫困山区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发展路子。
  ——相对精确原则。精准扶贫的要义在精准,但是,在具体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相对精准和绝对精准的关系。就好比开展射击活动一样,对于一般的射手而言,只要是达到了45环以上都属于优秀成绩,而不宜要求所有的射击对象,都把成绩提高到50环上。要允许过程有一定的误差和不足,因为农村工作没有一个绝对的指标,只有相对的概率和区间,而这个过程又是必然的,尤其是贫困地区。
  ——分类指导原则。把握贫困人口生活现状,摸清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分清类别、因户施策,开展针对性的精准扶贫开发活动,是有效促进贫困人口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在厘清贫困人口的致贫因素时,要切实甄别贫困人口的生活环境、家庭负担、劳力强弱、经济收入等情况,按照缺什么、扶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需要实行搬迁扶贫的,则给予搬迁扶贫政策支持;需要开展智力扶持的,则针对性实施智力开发;需要资金支持的,则帮助建立资金互助关系;需要发展产业增加收入的,则帮助建立产业扶持到户的利益关系。总之,只有分类指导、因户施策,建立精准帮扶的帮扶措施,才能限期完成脱贫计划和目标任务。
  ——农户主体原则。纵观近年恩施州扶贫开发的成功实践,我们感到,凡是扶贫开发活动开展积极、实施效果好的扶贫典型,都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即农户的主体作用发挥明显,农民发家致富的积极性高。反之,不少地方尽管政府部门积极努力,资金投入不少,项目实施不少,但是,扶贫的效果却很一般,老百姓不仅不支持,反而个别地方、个别人员还出现唱反调、不配合的情况。究其原因,就在于一些地方在开展扶贫开发活动中,没有发挥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将扶贫开发活动与群众的参与很好结合起来,其结果,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难以发挥。我州鹤峰县邬阳乡利用少量的扶贫资金撬动群众投资的积极性,实行扶贫资金“以奖代补”,改善民生、发展生产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机制保障原则。扶贫,是一项扶持穷人的工作。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开展精准扶贫,单靠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际上看,都不可能产生实质的扶贫效益。必须依靠政府力量,集中社会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地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投入,建立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落实的保障机制。这些机制主要包括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机制;科技人才支持机制;结对帮扶工作机制;考核评价工作机制等等。建立健全这些机制是推进精准扶贫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保证。
  五、实施精准扶贫必须把握好几个关系
  一是把握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精准扶贫强调扶贫项目、政策、资金与贫困农户对接,直接带动和促进贫困人口发展生产、脱贫致富。而区域发展则强调通过整合行业部门资源和政策优势,集中发展规模经济,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实力,有效带动和促进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从近年我州发展区域规模经济带动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成功实践看,开展新形势下的精准扶贫工作,必须重视集中连片地区的区域发展,只有整合行业部门政策、项目和资金,发挥政府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才能有效推动连片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解决好连片贫困地区依靠部门政策、项目和资金难以支撑发展的难题。近年来,我州积极推动开展以县市、乡镇为单位的跨乡、跨村连片贫困地区区域综合扶贫改革试点,收到了良好的实效。二是把握政府主导与市场推动的关系。市场经济形势下,优势的资源总是向着优胜的一方流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只会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越来越显得被动和无赖。正是因为市场机制的特殊作用,要求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必须强化政府在扶贫开发中的推动作用,要通过政府“有形之手”的强力推动,发挥扶贫政策的济困优势,化解市场“无形之手”先天带来的不足,给予贫困和弱势对象更多更好的扶贫资源,促进他们共同发展。同时,着眼优势力量在市场配置资源中的优胜地位,按照财政扶贫资金“变无偿为有偿、变直接为间接、变主导为引导”的管理使用原则,着力改善现行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具体办法,发挥财政扶贫资金更多更好的扶贫职能。如近年我州在产业扶贫中,个别县市试点开展委托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将适当的扶贫项目、资金与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对接,实行委托包干的形式开展精准扶贫到户工作,就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三是把握精准扶贫与营造创新氛围的关系。精准扶贫是党的农村扶贫开发政策重大创新,不仅涉及专项扶贫政策调整、项目管理、资金使用,更与各级政府与部门扶贫职能职责、权力义务与监督管理等等紧密相关。当前形势下,开展精准扶贫既是党在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的探索实践,更是解决农村城乡统筹制度设计的重大课题,必然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和问题。破解这样那样的难题和障碍,既需要各级部门和广大干部树立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责任精神,也需要营造一种想干事、敢干事的工作氛围,尤其需要树立包容、理解的胸怀和态度。四是精准扶贫目标责任与队伍机构建设的关系。新形势下的精准扶贫,无论是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扶贫到户的深入程度,项目实施的把握难度等等,都与过去传统的扶贫开发有着根本的区别。而要改变过去传统意义上的面上扶贫为精确瞄准到户到人的精准帮扶,没有一整套与精准扶贫相适应的扶贫队伍与机构,是不可能完成这样宏伟而精细的目标管理任务的。因此,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贫困县市,要因应精准扶贫到户到人的工作需要,切实按照中央要求,建立健全扶贫开发到乡到基层农村的管理机构,加强乡镇基层和贫困村的扶贫队伍与机构建设,切实保证乡镇基层和贫困村,真正落实专门的办事机构,具有专门从事精准扶贫的专职人员。在此基础上,建立扶贫、财政、审计、监察以及民政、教育等相关行业部门互联互通的扶贫信息网络,实现扶贫项目、资金的适时监管和信息共享。五是扶贫资金无偿投入与有偿使用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保留着扶贫资金无偿投入的习惯思维和做法,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随着优势力量对市场资源的绝对占有权越来越大,我们必须转变扶贫资金无偿使用的传统观念,加大扶贫资金有偿使用的政策探索和实施力度。即在争取扶贫资金使用的过程中,对具有优势地位的公司、企业和其它专业组织、能人大户,在获取专项扶贫资金支持的同时,相应建立扶贫资金“委托包干、有偿使用”的协作关系,赋予扶贫资金委托包干、扶贫到户的附加条件,通过优势力量对扶贫资金、资源的有偿使用,达到直接或间接带动贫困对象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目标。
  &&&&&&&&&&&&&&&&&&&&&&&&&&
  湖北省恩施州扶贫开发办副主任:周明富
  联系电话:;;
  &&&&&&&&&&&&&&&&&&&&&&&&&&& &二○一四年九月我国将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交通运输发展主战场
您现在的位置&& 贵州与台湾
我国将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交通运输发展主战场
color=#3-07-05 10:23:30
&&&&新华网贵州频道7月5日电(记者齐健)“要想富,先修路”,我国未来几年将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交通运输发展的主战场,加大车购税等资金支持力度,集中力量推进普通公路尤其是农村公路建设,提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记者从4日在贵阳召开的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扶贫工作推进会上获悉,交通运输部今年将在我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建设6500公里左右高速公路、2.1万公里国省干线公路、230公里口岸公路以及超过8万公里的农村公路,直接惠及1.2万个贫困村,车购税投资总额预计将达到1300亿元,比上年增长43%。
&&&&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说,要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交通运输发展的主战场,把提高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作为主攻方向,把增强交通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作为主导理念,把处理好需求与可能、近期与长远的关系作为重要着眼点,以更高的认识、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硬的措施,打好新一轮交通扶贫攻坚战。
&&&&据统计,2012年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192亿元,其中车购税资金910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38亿元。新改建通村沥青(水泥)路近5万公里,新增7800多个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制村通畅率达到了63.3%,比上一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比西部同期平均水平高出5.3个百分点。14个片区公路总里程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比上一年增长了4.6万公里和6000公里,增幅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8和2.3个百分点。
&&&&据了解,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涉及21个省(区、市),高速公路发展速度不快、国省干线规模不大、农村公路通达通畅不高等问题,已成为上述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制约。抓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扶贫工作,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交通运输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关报道
&&?&&?&&?&&?&&?&&?
主办单位:贵州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集中连片贫困地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