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子粉中是否可能出现黄曲霉毒素事件呢

&&&&&& &&& &&&
十.一有朋友买了今年新下来的花生,本来是图个新鲜,结果花生打开后发现有霉变的,可能是近期北京经常下雨,农贸市场的地面上难免全是干爽的,花生放在上面捂在袋子里,时间久了很容易发生霉变,花生霉变最大的问题是产生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有20多种,其中致癌作用最强的是黄曲霉素B1,其毒性比亚硝胺、砒霜强几十倍。黄曲霉毒素是已知的最强烈的致癌物,很可能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而污染中又以花生、玉米黄曲霉毒素污染最为严重。 黄曲霉毒素进入人体后,最受累的是肝脏。浙医一院传染病科主任盛吉芳说:&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及动物肝脏组织都有破坏的作用,它的毒性可直接作用于肝脏,严重时还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 为什么黄曲霉毒素会导致肝癌?省新华医院肝病科主任施维群说:&目前还没有确切的作用机理,但可以明确的是黄曲霉毒素会引起细胞突变,染色体增殖,降低人体免疫力,从而增加患肝癌的风险。&&此外,大米等谷物也存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风险,前一段所说的毒大米就是有黄曲霉毒素存在,购买大米时,可以先用手捏一捏,看看大米中是否有霉变和结块的现象;购买花生时应选择外观色泽鲜艳,呈淡红色,内部为白色的。花生表皮变黑或是发黄,有异味,说明已经霉变,不要购买;购买炒货食品时,不要买散装的,尽量选择新鲜、破损少、无特殊味道的。保存这些食物也要注意:首先不要多买,没有专业的储存条件,不能储存很长时间。此外,还可以用这样一些措施:低温保存,抑制霉菌滋长;不能低温保存的食物可密封保存,隔离细菌;干燥保存,拒绝水分进入。如果无意中吃到霉变的花生马上吐掉并漱口。&
查疾病问医生
常备药推荐黄曲霉毒素
目录1 拼音huáng qǔ méi dú sù2 英文参考Aflatoxin3 CAS号4 中文名称黄曲霉毒素5 英文名称Aflatoxin6 别名分为:黄曲霉毒素B1(CAS号);黄曲霉毒素B2(CAS号);黄曲霉毒素G1(CAS号);黄曲霉毒素G2(CAS号);黄曲霉毒素M1(CAS号)7 分子式B1:C17H12O6;B2:C17H14O6;
G1:C17H12O7;G2:C17H14O7;
M1:C17H12O78 外观与性状9 分子量B1:312;B2:314;G1:328;
G2:330;M1:32810 蒸汽压无11 熔点B1:268~269℃;& B2:286~289℃;
G1:244~246℃;& G2:237~240℃
M1:299&℃12 溶解性在水中范围为10~20mg/l,可大量溶解于、、等中等极性的有机中,不溶于己烷、和13 密度(水=1);相对密度(空气=1)14 稳定性是已发现的中最的一种。加热至熔点时,才开始,但易被碱或强破坏15 危险标记无16 主要用途黄曲霉毒素是在食物及饲料上的黄曲霉菌和曲霉菌的产物
来源:黄曲霉毒素是生长在食物及饲料上的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代谢产物。几乎每一种食物或食物制品,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都可能生长黄曲霉素。最主要的是黄曲霉毒素的是及一系列别的坚果子仁以及、、、谷物制品。17 健康危害人类接触黄曲霉毒素的主要来源是污染的食物,有两种通过膳食的摄入途径:①由受黄曲霉毒素(主要为B1)污染的植物性食物中摄入;②经饲料而进入奶或乳制品(包括乳酪、奶粉等)的黄曲霉毒素(主要为M1)。
诊断:食用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会出现。临床表现以为主,并有、和发烧等症状。重症者在2~3周后将出现、下肢,甚至死亡,死亡前出现胃。长期摄入含黄曲霉毒素食品的动物会出现癌肿,特别是。
试明,黄曲霉素可引起肝、,损害,故它是一类肝毒素。哺乳动物的液中含有微量黄曲霉毒素时,便可使细胞致死,所以它又是一类细胞毒素。18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在黄曲霉毒素中,以B1分布最广,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强,其(LD50):大鼠(雄100g)7.2mg/kg;大鼠(雌150g)17.9mg/kg;小鼠9.0mg/kg;兔0.30~0.50mg/kg;猫0.55mg/kg;猴2.2~3.0mg/kg。
黄曲霉的毒(LD50)大小顺序为B1、M1、G1、B2、G2。
致癌:黄曲霉毒性的致癌性极强。有人曾将黄曲霉毒素与其它致癌物作试验,证明黄曲霉毒素B1对大鼠以口致癌剂量为10μg/d,而二甲基亚硝胺为750μg/d,黄为9000μg/d,黄曲霉毒素的强由此可见一斑。除极易导致肝癌外,由于给毒途径不同,还可引起肾、胃、、和皮下的癌肿。大鼠致癌试验表明,大剂量数次摄入和小剂量反复反复摄入均有致癌作用。据亚洲、非洲一些国家和我国一些地区肝癌浒病学调查结果,食物被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和从膳摄入量较高的地区,肝癌的发病率也较高。
致畸:4mg/kg,1次,地鼠经腹腔,致畸。
致:典曲霉毒素B1可使动植物细胞畸变带有桥、桥和染色单体断裂的染色体断片及DNA断裂。还证明当经大鼠和人肝脏制剂活化时可在试验(Ames试验)中产生。
水生生物毒性:42μg/L,喂饲28天,虹,肝癌发病率为75%;1μg/ml,1天(20℃下),虫,100%死亡;1μg/ml(B1),,90%死亡。
其它毒性:黄曲霉毒素可引起动物胆管上皮细胞增生及脾、肾、、、病变。黄曲霉毒素还具有的特性,这可能与其对合成的抑制有关。
黄曲霉毒素对植物、、两栖动物、鸟类、甲壳动物、软体动物、昆虫等都有毒害作用。
代谢和降解:黄曲霉毒素主要以道,进入内后大部分分布在肝脏,、,和组织中也有分布。黄曲霉毒素在体内的主要代谢过程为化作用、去甲基作用和环氧化作用。
产生、和转化:产生黄曲霉毒素的真菌普遍存在于,、农、食品牧草、饲料等受污染的可能性也广为存在。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及其程度因地理和季节因素、以及农作物生长、收割贮存的条件而异。潮湿和高温地区更适合于毒素的产生。虽然产生黄曲霉毒素的霉菌可在各种各样的食物中生长,尤其是植物性食物。但某些食物与另一些食物相比似乎是黄曲霉毒素生长更合适的,因此经常受到污染,且污染的浓度较高。这些食物包括油料(花生、坚果、)和一些谷物(玉米)以及它们的加工制品。19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法[刊,德]/Noonpugdee C.;Boehm J.,Leibetseder J.//Ernaehrung(Vienna).-).-283~285 《文摘》1986.1220 实验室监测方法薄层色谱测定法、微柱筛选法《常见有毒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技术与》胡望钧主编
(GB/T-1996,粮食、豆类、肉类、食品等)21 环境标准
中国(GB2761-81)
食物中允许含量
20μg/kg(玉米、花生仁、)(B1)5μg/kg(其他粮食、豆类、食品)(B1)
黄曲霉毒素允许标准
20μg/kg饲料(乳牛、成年猪、鸡 )(B1)0μg/kg(其他家禽、家畜)(B1)
黄曲霉毒素允许标准
食品:0μg/kg(B1)
预防:推广抗典曲霉毒素的:是黄曲霉毒现代汉语生成的必要因素,所以因使用种皮维生素E含量低的品种。
改良种植技术和收获方法:如采用合理;优质果壳完整等。
改善贮藏方法:降低;降低温度;降低浓度;加强管理,如优质仓库、通风,不要将已受污染的农与没有受污染的农产品混放。
不要将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喂养牲畜。如黄曲霉毒素B1在奶牛体内能转化为有致癌作用的黄曲霉毒素M1而进入,进而进入人体。
去毒:淘选去毒:黄曲霉毒素常常集中在少数颗粒中,这些带毒颗粒比健康颗粒轻,外表也较易辩认,可用机械或人工淘除。
去毒:受黄曲霉毒素污染,可利用活性白土和吸附,效果较好。
高温高压去毒:黄曲霉毒素较耐高温,在一般烹调温度下难以消除。但高温、高压下去毒效果较好。
烹调去毒:炒菜时放油入锅后先加盐。有试验表明,当加入花生油量达21.7(相当于做菜时的加盐量)时,在180℃加热2分钟及在140℃加热15分钟,效果可达95%以上。
碾磨去毒:在粮食中,黄曲霉毒素大部分集中于含脂肪较多的胚体和糠皮等部位。稻谷经精碾后,95%的毒素可去除。玉米磨粉也有类似的效果。煮饭前用手将米反复擦洗,冲淘5至6次,毒素去除率可达80%以上。
化学法去毒:用氨或处理是目前研究出来的去除食品和动物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最有效的方法。相关文献
参与评价: ()
欢迎您对黄曲霉毒素进行讨论。您发表的观点可以包括咨询、探讨、质疑、材料补充等学术性的内容。我们不欢迎的内容包括政治话题、广告、垃圾链接等。请您参与讨论时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
昵称(必填)
电子邮箱(我们会为您保密) (必填)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本页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五 22:15:51 (GMT+08:00)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
Explore .cn Guide
advertisment
华安麦科产品检测米粉中黄曲霉毒素B1
来源:生物谷
浏览人数: 605
纯天然无污染,有机食品号称是地球上最安全的食品。然而,昨日广州市工商局公布的一项检测报告显示,某品牌两批次有机米粉被检出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B1超标,有机食品的光环瞬间褪色。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是一类真菌(如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有毒的代谢产物,它们具有很强的致癌性,主要存在于谷物、坚果、棉籽以及一些和人类血液,动物饲料相关的产品中。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毒性、致癌性、污染频率均居于首位。
被重视程度:
另据有关专家介绍,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
检测方法介绍:
华安麦科专业提供食品检测试剂,可提供三种方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试剂盒、亲和柱、胶体金。
试剂盒:采用间接竞争ELISA方法,在酶标板微孔条上预包被黄曲霉毒素B1抗原,样本中黄曲霉毒素B1和此抗原竞争抗黄曲霉毒素B1抗体(抗试剂),同时抗黄曲霉毒素B1抗体与酶标二抗(酶标物)相结合,经TMB底物显色,样本吸光值与其含有的黄曲霉毒素B1成负相关,与标准曲线比较再乘以其对应的稀释倍数,即可得出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
亲和柱:免疫亲和柱可选择性吸附样品液中的黄曲霉毒素B1, 从而对黄曲霉毒素B1样品起到非常针对性的纯化作用, 过柱净化后的样品液可直接用于液相进行黄曲霉毒素B1含量的检测。
亲和柱与HPLC配合使用可达到快速测定的目的,以改善信噪比,可提高检测方法的准确度。
胶体金:本产品主要根据竞争性免疫反应原理来进行检测。
专业的团队、精湛的技术、一流的服务,华安麦科将会是您不二的选择!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欢迎您及时向我们反馈,我们专业的技术支持团队将全力帮您解答,随时欢迎您和我们联系!
欢迎您选择任何一种方式与我们联系:
电话:+86-10-& +86-10-
直播热线:+86-10-
手机热线:+86-
传真:+86-10-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科技园区超前路6号
北京华安麦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官方网站:
北京华安麦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科技园区超前路6号
邮政编码:102200
联系人:王经理
电话:010-10920
传真:010-&&&&&& &&& &&&
& 肝胆胰肿瘤
  原发性肝癌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约1 1万人死于肝癌,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死亡率很高,并且近几十年来全世界肝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肝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饮用水藻类毒素污染、长期饮酒、其它化学致癌物等因素有关。在中国,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乙型肝炎病毒和黄曲霉毒素,而丙型肝炎病毒、饮酒及饮用水藻类毒素污染等也受到一定重视,上述因素在肝癌发生过程中可能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本文主要介绍黄曲霉毒素,英文名称 Aflatoxins,缩写 AFT,它是由产毒的黄曲霉菌与寄生曲霉菌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这些真菌主要滋生在世界各地的玉米、花生、稻米和小麦等谷物中,故人们很容易暴露于黄曲霉毒素,在一定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很多食物容易被这些霉菌侵袭而污染黄曲霉毒素。  早在1960年英国发生了火鸡事件,从发霉的花生饼中分离出了黄曲霉菌及其产生的黄曲霉毒素。1961年有研究发现用污染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喂养的大鼠3O周后发生了原发性肝癌,从此之后黄曲霉毒素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在中国尤其是肝癌高发区,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黄曲霉毒素致癌的确切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但黄曲霉毒索的普遍污染是肝癌的危险因素已得到了广泛承认。在2004年的1~ 6月份,肯尼亚东部地区曾报道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那是由于干旱造成玉米欠收.使玉米极易感染霉菌,同时因粮食短缺,当地居民把玉米储存在潮湿的家中,使粮食容易被霉菌感染,事件过程中, 317人因肝脏衰竭而就诊,125人死亡,其早期症状为食欲减退、全身不适及低热症状,可伴有呕吐、腹痛,通过分析玉米等样本,发现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浓度高达4400ppb,如此高的黄曲霉毒素浓度引起了少见的急性中毒事件,这起事件排除了病毒性肝病,考虑是黄曲霉毒素中毒引起,说明高浓度的黄曲霉毒素可引起严重的肝损伤。另有研究提示,长期低水平接触黄曲霉毒素,特别是黄曲霉毒素B1,患肝癌的危险性增加、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及营养不良。  那么,针对黄曲霉毒素,尤其是AFB1,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AFB1是如何引起肝癌的呢?综合研究结果认为,当AFB1进入机体,形成AFB1一N7一鸟嘌呤加合物,另外,形成AFB1一赖氨酸加合物残留于血液中 ,这两种加合物是黄曲霉毒素的主要标记物。 进一步研究认为,黄曲霉毒素所形成的加合物中,AFB1一N7一鸟嘌呤加合物有很强的生物学效应,可形成在化学、生物学上更为稳定的AFB1甲酰胺加合物,且在体内持续时间较长。AFB1一N7一鸟嘌呤加合物、AFB1甲酰胺加合物可能是AFB1在体内发挥毒性作用的主要形式。  一项研究检测20例肝癌患者和86名健康人的血清AFB1一白蛋白加合物,结果,65%的肝癌患者为阳性,健康人37%为阳性,差异显著,证明其在致癌方面有重要作用。对中国江苏启东804名乙肝肝癌高危人群进行了5年的研究,检测34例肝癌和170名健康对照组的血清,肝癌病例血清AFB1一白蛋白加合物阳性率为73.5% ,健康人阳性率为50%,也证明了其致癌的作用。另外在台湾、广西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研究表明:如AFB1一N7一鸟嘌呤加合物和AFB1一白蛋白加合物均阳性,肝癌危险性最高, AFB1一N7一鸟嘌呤加合物阳性,肝癌危险性也明显增加。  AFB1致癌的分子机制主要集中在癌基因的激活与抑癌基因的失活上。AFB1诱发肝组织ras癌基因突变,ras癌基因突变引起P21表达增加,肝癌发生率明显增高。黄曲霉毒素也可导致P53基因发生突变,突变型P53基因可失去抑癌活性,并获得癌基因的性质,导致形成肿瘤 。另据研究表明,中国大陆和南部非洲黄曲霉毒素高暴露的一些地区,P53突变多见,而北美、欧洲、中东和日本等研究极少发现P53突变 ,提示人对环境中的黄曲霉毒素致癌作用存在遗传易感性。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乙型肝炎病毒和黄曲霉毒素B1有协同致肝癌作用,两者共同作用更易引起引起肝癌发生。也有研究表明AFB1 与微囊藻毒素可以协同致癌 。  在北方大多数地区,医院内所见的原发性肝癌多存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大多数为肝硬化患者,少数为慢性肝炎,黄曲霉毒素直接引起肝癌的病例,临床上很少加以诊断,对于那些来自于肝癌高发区的患者,也应重视其是否为黄曲霉毒素所致肝癌,或为乙肝病毒与黄曲霉毒素协同作用引起肝癌。非病毒性肝炎及非肝硬化所致肝癌,黄曲霉素是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详细询问相关病史予以排除,在有条件的医院还可做黄曲霉毒素B1代谢产物检测来确证。高浓度的黄曲霉素可引起急性肝损伤,那末是否存在由黄曲霉素引起肝硬化的情况?应是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江苏启东地区黄曲霉素致肝癌已有大量研究,其存在遗传易感性,也存在生活习惯的差异,更多的地区情况如何待研究?研究提示肝癌患者AFB1一N7一鸟嘌呤加合物或/和AFB1一白蛋白加合物阳性,但非肝癌患者上述加合物也可以有少部分人出现阳性,两种情况的差异需进一步研究。  肝癌的发生可能为一种因素或多种因素的结果,如乙型肝炎、黄曲霉毒素、遗传因素、过量饮酒等均可协同引起肝癌的发生,了解了黄曲霉素致癌的机理及途径,可很好地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减少黄曲霉素的污染或摄入,进一步指导肝癌的预防和治疗。
查疾病问医生
常备药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曲霉毒素事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