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肾虚肾虚的表现?dxo252?

&主题:DXO两个镜头测试指标DXOMark Score以及P-Mpix概念和实例对比分析
泡网分: 33.646
帖子: 4458
注册: 2002年08月
DXO发布的镜头测试结果,除去一些常规的只与镜头有关的指标(如实际光圈、畸变、暗角等)之外,最重要的指标有两个:DXOMark Score以及P-Mpix。
这两个指标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测试体系,主要区别如下:
一、DXOMark Score指标
DXO介绍该指标背景的原文连接。
1、该指标的测试过程采用了限制曝光量的测试条件,外部曝光条件固定为150 lux(大致相当于EV5),1/60秒,因此,要让输出照片获得正常曝光,不同的光圈值就只能使用不同的ISO设置。DXO使用的相对光圈f数与ISO设置对照表如下:
2、该指标反映了对机身+镜头按照DXO自己定义的“信息容量(Information Capacity)”概念进行的测试结果。该指标大致由分辨率、DXO动态范围、DXO色彩深度三个指标计算得到。最后得分反映了该镜头在某个机身上,各焦段的最佳“信息容量”数据的平均值,并且用Best at说明具体某个焦段和光圈组合获得最大值。
这个“信息容量”概念并无任何国际和行业标准支持。
3、DXO宣称DXOMark Score的实际意义是对应打印输出的质量。但这一点并无任何理论和实际依据。
照片的实际分辨率也就是细节的多少,以及噪点表现,这些都直接影响打印输出的质量,但是,DXO动态范围、色彩深度与打印输出质量并无直接关系。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场景本身就只有5档光比,照片的动态范围肯定不可能超过这个范围,难道这样的照片,就不能大幅面高质量输出了吗?
二、P-Mpix指标
P-Mpix指标的全称是Perceptual Megapixel,看得见的百万像素。
DXO介绍该指标的原文连接。
1、该指标采用了常规的不限制曝光量的测试过程(也就是说,缩小光圈可以通过增加曝光时间补偿,保持使用最低的ISO设置)。
2、该指标体现了镜头+机身能获得的人眼可识别细节总量,也就是实际分辨率。
the higher the Perceptual MPix score, the better the perceived resolution.
这句话的意思是:P-MPix指标越高,看到的分辨率就越好。
3、DXO宣称这个指标符合了国际标准,得到了科学和行业的支持。
在前述原文连接中,DXO专门用一段文字介绍了这个P-Mpix指标的优点。
这段文字说明了,P-Mpix(Perceptual MPix,看得见的百万像素)指标采用了ISO和I3A等国际组织最新发布的标准中使用的人眼反差识别模型,DXO在这个工作组(现IEEE 1858工作组)中与图像行业的龙头企业一起努力工作等等。
三、一个简单的实例分析
下面以DXO上的两个镜头+机身测试结果为实例进行简单分析。机身为D800,镜头一个为Nikkor 70-200mm f/2.8G ED VR II,另一个为Nikkor 50mm f/1.4D。
在一般人印象中,70-200 2.8G II是一支光学素质远超50 1.4D的镜头,价格也相差将近十倍。然而,如果去看一下DXO上两个镜头在D800机身上的测试结果,就会发现,50 1.4D的DXOMark Score得分,明显高出70-200 2.8G II。
如果按DXO对DXOMark Score指标的解释,根据上面的测试结果,那么在相同构图的情况下,50 1.4D的照片打印输出质量将明显好于70-200 2.8G II。
很显然,这不符合一般的常识。实际上,如果详细去看一下DXO提供的两支镜头分辨能力对比,就会发现,在两个镜头最大光圈下(也就是DXOMark Score结果中两个Best at对应的光圈),70-200 2.8G II的任何焦段,其分辨能力都远远好于50 1.4D。
结合前面对DXOMark Score测试过程的说明,原因也是非常清楚的,由于DXOMark Score是限制曝光量的测试方法,因此,50 f/1.4D在最大光圈f/1.4下测试时,机身设置为ISO250,而70-200 f/2.8G II在最大光圈f/2.8下测试是,机身设置为ISO1000。
ISO1000下,机身的DXO动态范围和色彩深度指标,都要比ISO250的情况差很多。因此,即使70-200 II有明显更好的分辨能力,但是无法弥补不同ISO设置下动态范围和色彩深度指标的差距,最终得分反而不如明显镜头素质更差的50 f/1.4D。
从这个例子可以清楚看到,通过DXOMark Score的分数对比,只能得到在特定情况下的某些信息,很多时候是用完全不同基础的数据在进行对比,根本无法了解镜头+机身组合的综合素质。
而P-Mpix指标则明确反映了两个镜头的差距。
四、DXOMark Score和P-Mpix指标概念对比总结
1、DXOMark Score只适用于特定的限制曝光量的场合,P-Mpix适用于常规摄影场合。
2、DXOMark Score反映了特定环境下的使用情况,无法反映镜头+机身的综合素质,P-Mpix反映了一般环境下的使用情况,更加准确通用。
3、DXOMark Score完全是DXO自己搞出来的,而P-Mpix指标应用了最新国际和行业标准的理论体系,理论上更加完善。
以下内容由 spot 于
21:08 补充
关于DXOmark Score指标的进一步说明
由于DXO网站提供的资料非常分散,有时候很多同一个概念关键的信息,并没有集中在一个地方,而是分散在大量资料里,所以,只有全面分析了解DXO相关的所有资料,才能获得正确的了解。
关于DXO镜头测试DXOmark Score评分,计算的时候包括了动态范围和色彩深度,这是确定无疑的,DXO网站在很多地方都提到了这个事实。我提供几个资料供参考。
当然,这些资料全都只是DXO自己的说法,实际上没有任何国际标准和行业公认的理论支持,这跟Sharpness(P-Mpix指标)的情况完全不同,P-Mpix这个指标DXO公开说backed up by science and the industry(被科学理论和行业所支持)。我在这里列举这些资料,仅仅是用来证明我对DXOmark Score的解释,并不表示我同意这些资料中的观点。
1、DXO解释镜头DXOmark Score指标的设计思路,原文连接 ... xOMark-Score-design
这页面上两次提到了镜头DXOmark Score同时与分辨率和DXO动态范围有关。截图如下:
以下内容由 spot 于
21:09 补充
红线标出的文字,第一句是说明,在光学完美的情况下,传感器动态范围对DXOmark Score评分呈线性增加,第二句是总结,DXOmark Score同时与分辨率(实际上是考虑光学畸变)和传感器动态范围有关。
2、DXO对比尼康和佳能两个200-400变焦大炮镜头的评论文章,原文连接 ... 400mm-f-4G-ED-VR-II。
这页面中显示,尼康老200-400大炮装在D800上实际分辨率(以P-Mpix表示的Sharpness)只有17M,低于佳能新的200-400大炮装在5D3上达到的19M,这个尼康老镜头在光学水平上差一些,但是由于DXOmark Score是考虑了传感器动态范围,因此得分略高。
下面是相关内容截图。注意红线标出的文字。
3、DXO介绍镜头DXOmark Score原理的文章,原文连接 ... ights/DxOMark-Score。
其中有一段文字截图如下:
以下内容由 spot 于
21:09 补充
红线标出的内容大意是,DXOmark Score测量的是相机的“信息容量(Information Capacity)”,考虑了所有的光学畸变和传感器特性。
在一篇2010年DXO labs发表的论文里,对这个Information Capacity给出的具体计算公式:
在这里,DXO明确指出,Color Sensitivity指标,已经集成在这个Information Capacity的计算中(实际上算一遍就知道,这个CS分量极重,因为它影响了参与计算的每个分量数据)。
以下内容由 spot 于
11:52 补充
关于DXO上镜头DXOmark Score测试条件的介绍
DXO在自己网站的很多地方,都介绍了镜头DXOmark Score的测试条件,这些介绍的内容都是完全一致的。最典型的介绍如下图所示,原文连接,打开连接的方法是:主页-&About-&Lens Score-&DxOMark Score。
图中红线标出的文字清楚说明了DXOmark Score的测试条件,不仅限制了光照条件为150lux(相当于EV5-EV6之间),而且限制了曝光时间为1/60秒。
因此,为了达到正常曝光,调整光圈就只能调整ISO设置。
很显然,对于小光圈,ISO设置必须相当高才能正常曝光,有些机型没有这么高的ISO范围,在这种条件下,输出照片只能是欠曝状态。当然这种情况下测量出来的结果会很差。
以下内容由 spot 于
11:53 补充
但是,这并不影响DXOmark Score的测量结果。在前述文字里,DXO同样清楚表明,这个DXOmark Score在指标设计上,主要关心的是全开光圈下的性能(而不是最佳成像光圈的性能)。事实上,大多数镜头的DXOmark Score都是在最大光圈获得最佳值(少数最大光圈分辨率下降太厉害的在收一档光圈),因此小光圈下这个测试的结果如何,对这个指标最终的数据,没有实际影响。
从这个测试条件的设计上,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到,DXOmark Score在设计上就是一个独立的特殊条件下的测试,与正常条件下的其他镜头指标测试结果没有直接关系。
作者相关热贴:
微信扫一扫分享
&浏览:7863&&回帖:21 &&
泡网分: 4.088
帖子: 3803
注册: 2012年05月
问楼主一个问题,请问如何解释35Lii全开像场一片绿然而却显示dxo分数在f2光圈时最好。
泡网分: 9.675
帖子: 1864
注册: 2010年05月
七棱镜 发表于
多谢spot大师整理资料,以前我都是看Mpix的,现在改看dxomark score了,因为我拍摄的大多数场景都是弱光而且不允许使用闪光灯,而大多数厂商的P档理念也是随着光线的减弱,优先把光圈开大,全开后再提升机身iso,和dxomark score的标准是一致的,索尼RX1的这种P档光圈开到f4就开始提升机身iso的毕竟是少数。看无忌的帖子里关于Mpix主题都是spot大师发的。现在大师失联了。我昨天与dereview对比了两组照片,觉得这个Mpix指标并没有真正反映出实际的感官分辨率(无论彩色部分,还是黑白部分)。对于“更加准确通用”的说法深表怀疑。
泡网分: 9.675
帖子: 1864
注册: 2010年05月
spot大师很久没来了。关于P-Mpix表示的Sharpness,我刚才参看了dpreview的对比图,觉得一些结果与DXO的标识不一致呀。比如下面这张彩色对比图,我个人感觉K-3+50/2.8的分辨率明显比D4+85/1.8要好一些。如果换成黑白条的标板分辨率测试,那么D4与K-3的差距就更加明显。可是DXO的Sharpness数据,前者(K-3)只有12M,后者(D4)却有14M,所以,目前感觉DXO这项数据并不像楼主所述“P-Mpix反映了一般环境下的使用情况,更加准确通用”。 本帖最后由 京西游击将军 于
23:20 编辑
泡网分: 21.488
帖子: 21494
注册: 2014年10月
下面这段话,蓝色的部分,可能有问题。动态范围,跟信噪比,是同等地位,都影响照片,为啥只信噪比影响打印,而动态范围就不呢?动态范围导致的结果也反映在实际照片上啊。
下面举例说,如果光比多少,动态范围不超过等等,那对信噪比来说,也可以说最低iso, 信噪比极好,不影响照片噪点和打印啊(分辨不出)。实际上,一张动态范围好而导致高光细节保留好的照片,其打印效果跟动态范围差的是不一样的么。动态范围怎么不影响打印?而只影响显示器上显示?
****************
照片的实际分辨率也就是细节的多少,以及噪点表现,这些都直接影响打印输出的质量,但是,DXO动态范围、色彩深度与打印输出质量并无直接关系。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场景本身就只有5档光比,照片的动态范围肯定不可能超过这个范围,难道这样的照片,就不能大幅面高质量输出了吗?
泡网分: 0.267
注册: 2015年11月
看了这个帖子,很好。摄友们还是需要再深入探讨一下的。
泡网分: 47.421
帖子: 9253
注册: 2003年01月
泡网分: 13.711
注册: 2007年06月
很不错的帖子,学习了
泡网分: 1.285
帖子: 1439
注册: 2005年11月
spot 发表于
DXO发布的镜头测试结果,除去一些常规的只与镜头有关的指标(如实际光圈、畸变、暗角等)之外,最重要的指标有两个:DXOMark Score以及P-Mpix。
这两个指标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测试体系,主要区别如下:
...资料翔实,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很不错的帖子,学习了。
泡网分: 11.777
帖子: 2062
注册: 2008年11月
泡网分: 33.646
帖子: 4458
注册: 2002年08月
mew东 发表于
昨天在网上看一个测试文章,说70D与60D相比,即便采用相同的镜头、设置,完成自动对焦后EOS 70D有焦点不实的情况!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请教各位!还有跑焦与对焦不实是否是一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你说的那个测试文章我看了一下,那个“查看原图”的连接打不开,其它的所谓“原图”也都是抹掉了所有EXIF信息的小图,所以不知道具体是怎么测的。但是从文章内容上看,肯定是有一些问题的。
比如说很明显的一点,这文章里写着“60D并没有内置降噪”,这完全是胡说了。60D内置降噪跟其它佳能DSLR是一样的。换句话说,由于用机内直出或者DPP解码出JPG,降噪设置都是起作用的,那么测试者甚至有可能是用开了降噪设置的60D与关了降噪设置的70D在对比JPG,这测试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
至于那个文章里说的焦点不实,我没看到它提供任何对比或稍微详细一点的测试过程说明,因此没法给出任何评论。
70D的Live View相位对焦,由于是在传感器平面上进行测量,因此不存在传统单反独立相位对焦系统由于光路误差造成的跑焦,精度要高于传统的光学取景器对焦。
但是,从理论上来说,70D的Live View相位对焦正常情况下都是一步到位,而反差对焦有一个来回搜索最终确认焦点的过程,因此相位对焦在精度上比反差对焦差一点是正常的。
DPreview上有一个70D用LCD自动对焦精度的分析。原文连接。
按DP的说法,70D的Live View相位对焦,精度明显高于传统光学取景器对焦,略低于放大10倍手动对焦以及反差式对焦。
不过,从DP发布的测试照片100%截图对比来看,70D的Live View相位对焦,精度高于传统对焦是很明显的,与手动对焦(以及反差对焦)相比,差别很小。下面就是DP的一个实拍对比,上为传统光学取景器对焦,中间为Live View相位对焦,下为LCD放大10倍手动对焦,每种方式都是拍了4张进行对比。
泡网分: 0.014
注册: 2013年09月
spot 发表于
DXO发布的镜头测试结果,除去一些常规的只与镜头有关的指标(如实际光圈、畸变、暗角等)之外,最重要的指标有两个:DXOMark Score以及P-Mpix。
这两个指标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测试体系,主要区别如下:
一、DXOMark Score指标
DXO介绍该指标背景的原文连接/index.php/Publications/DxOMark-Insights/DxOMark-Score。
1、该指标的测试过程采用了限制曝光量的测试条件,外部曝光条件固定为150 lux(大致相当于EV5),1/60秒,因此,要让输出照片获得正常曝光,不同的光圈值就只能使用不同的ISO设置。DXO使用的相对光圈f数与ISO设置对照表如下:
2、该指标反映了对机身+镜头按照DXO自己定义的“信息容量(Information Capacity)”概念进行的测试结果。该指标大致由分辨率、DXO动态范围、DXO色彩深度三个指标计算得到。最后得分反映了该镜头在某个机身上,各焦段的最佳“信息容量”数据的平均值,并且用Best at说明具体某个焦段和光圈组合获得最大值。
这个“信息容量”概念并无任何国际和行业标准支持。
3、DXO宣称DXOMark Score的实际意义是对应打印输出的质量 ...昨天在网上看一个测试文章,说70D与60D相比,即便采用相同的镜头、设置,完成自动对焦后EOS 70D有焦点不实的情况!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请教各位!还有跑焦与对焦不实是否是一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http://article.pchome.net/content-.html
泡网分: 0.014
注册: 2013年09月
spot 发表于
DXO发布的镜头测试结果,除去一些常规的只与镜头有关的指标(如实际光圈、畸变、暗角等)之外,最重要的指标有两个:DXOMark Score以及P-Mpix。
这两个指标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测试体系,主要区别如下:
一、DXOMark Score指标
DXO介绍该指标背景的原文连接/index.php/Publications/DxOMark-Insights/DxOMark-Score。
1、该指标的测试过程采用了限制曝光量的测试条件,外部曝光条件固定为150 lux(大致相当于EV5),1/60秒,因此,要让输出照片获得正常曝光,不同的光圈值就只能使用不同的ISO设置。DXO使用的相对光圈f数与ISO设置对照表如下:
2、该指标反映了对机身+镜头按照DXO自己定义的“信息容量(Information Capacity)”概念进行的测试结果。该指标大致由分辨率、DXO动态范围、DXO色彩深度三个指标计算得到。最后得分反映了该镜头在某个机身上,各焦段的最佳“信息容量”数据的平均值,并且用Best at说明具体某个焦段和光圈组合获得最大值。
这个“信息容量”概念并无任何国际和行业标准支持。
3、DXO宣称DXOMark Score的实际意义是对应打印输出的质量 ...昨天在网上看一个测试文章,说70D与60D相比,即便采用相同的镜头、设置,完成自动对焦后EOS 70D有焦点不实的情况!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请教各位!还有跑焦与对焦不实是否是一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http://article.pchome.net/content-.html
泡网分: 33.646
帖子: 4458
注册: 2002年08月
markinon 发表于
直接说,,因为dxomark score对佳能不利所以没用,
shaprness项目渣能成绩不错所以是有用不就得了
还装得这么深
懒得对你这些瞒骗胡扯一一指正,反正说什么你都是昏睡搅和
就比如你首贴中的“DXO动态范围、色彩深度与打印输出质量并无直接关系”,
说到打印就涉及到resizing,涉及到信号平均,一说到信号平均就会信噪比的变化,由此产生色阶,动态范围的变化当然需要考虑。
是不是以你的逻辑,只要对佳能好就是有理对佳能无利就是无理了?除了胡编乱造,你就不能有点基本的逻辑?
信噪比当然会影响打印的质量,但是信噪比指标是SNR 18%,在DXOmark Score里如何体现?
动态范围会影响打印质量?请问,如果一个低反差场景,一张照片里最大就能包含5档亮度,这样的场景能不能拍出高质量的照片?这样的照片能不能进行大幅面打印?
至于色彩深度影响打印质量,更是无稽之谈了,比如人像场景,色域本来就没那么高的要求,难道就不能进行大幅面高质量打印输出?
分辨率影响打印质量,信噪比(高感下的噪点表现)影响打印质量,这些都是基本的常识。分辨率的测试,信噪比对可用画质的影响,全都有国际标准作为依据。
你又能拿出什么依据,证明动态范围、色彩深度会影响打印质量?
上次让你去找DXO那个高感可用画质评分方法的依据,明明国际标准就只考虑信噪比一个指标,DXO偏偏要拉进来什么动态范围、色彩深度,你找到那个“你相信有”的标准了吗?
DXO自己对P-Mpix指标的宣传,白纸黑字写着:P-Mpix指标得到了科学和行业支持,你自己去找找,DXO是怎么宣传那个DXOmark Score指标的?提到过任何科学、标准、行业这些字眼吗?DXO根本就没有胆子吹这个牛
好好去看看DXO自己的说明吧,原文连接,截图如下:
泡网分: 1.609
帖子: 1591
注册: 2012年12月
直接说,,因为dxomark score对佳能不利所以没用,
shaprness项目渣能成绩不错所以是有用不就得了
还装得这么深
懒得对你这些瞒骗胡扯一一指正,反正说什么你都是昏睡搅和
就比如你首贴中的“DXO动态范围、色彩深度与打印输出质量并无直接关系”,
说到打印就涉及到resizing,涉及到信号平均,一说到信号平均就会信噪比的变化,由此产生色阶,动态范围的变化当然需要考虑。
是不是以你的逻辑,只要对佳能好就是有理对佳能无利就是无理了?
泡网分: 33.646
帖子: 4458
注册: 2002年08月
七棱镜 发表于
多谢spot大师整理资料,以前我都是看Mpix的,现在改看dxomark score了,因为我拍摄的大多数场景都是弱光而且不允许使用闪光灯,而大多数厂商的P档理念也是随着光线的减弱,优先把光圈开大,全开后再提升机身iso,和dxomark score的标准是一致的,索尼RX1的这种P档光圈开到f4就开始提升机身iso的毕竟是少数。如果你说的是比如暗光下拍舞台这样的场景,跟DXOmark Score的测试场景,确实是类似的。
但是,如果你仔细看了我帖子里对DXOmark Score测试和计算过程的分析,就会知道,这个指标直接套用在这类场景中,也不能与实际照片画质有明确的对应关系。这有两个因素:
1、DXOmark Score这个测试的要点在于,限制了总的进光量,调整光圈就要调整ISO设置,由于ISO设置对画质影响很大,并且完全可能直接改变相互对比关系,因此这个结果只能对应特定的ISO设置。
换句话说,比如光线再暗一些或再亮一些,不同机身+镜头的结果对比关系,就完全可能不一样。
2、DXOmark Score的结果,是把分辨率、DXO动态范围等混合计算出一个单一的数字,从这个数字里,看不出分辨率占了多少,动态范围占了多少。而且,这个结果没有考虑暗光下画质最重要的因素:信噪比。动态范围只能表示最暗处的噪点平滑程度,与照片里正常亮度范围的主体画质没有直接关系。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相机内置对暗部进行了很强的降噪,那么DXO动态范围指标就会很高,但是分辨率和信噪比都不行,它也同样可以取得很高的DXOmark Score得分。
在实际拍摄中,这样的相机只能得到分辨率不高以及噪点严重的主体,再加上一个非常光滑的死黑。
如果你认为这样的画质标准,就完全吻合你的需求,那么DXOmark Score确实对你很有用。
泡网分: 2.648
帖子: 2596
注册: 2012年04月
多谢spot大师整理资料,以前我都是看Mpix的,现在改看dxomark score了,因为我拍摄的大多数场景都是弱光而且不允许使用闪光灯,而大多数厂商的P档理念也是随着光线的减弱,优先把光圈开大,全开后再提升机身iso,和dxomark score的标准是一致的,索尼RX1的这种P档光圈开到f4就开始提升机身iso的毕竟是少数。
泡网分: 33.646
帖子: 4458
注册: 2002年08月
关于DXO上镜头DXOmark Score测试条件的介绍
DXO在自己网站的很多地方,都介绍了镜头DXOmark Score的测试条件,这些介绍的内容都是完全一致的。最典型的介绍如下图所示,原文连接,打开连接的方法是:主页-&About-&Lens Score-&DxOMark Score。
图中红线标出的文字清楚说明了DXOmark Score的测试条件,不仅限制了光照条件为150lux(相当于EV5-EV6之间),而且限制了曝光时间为1/60秒。
因此,为了达到正常曝光,调整光圈就只能调整ISO设置。
很显然,对于小光圈,ISO设置必须相当高才能正常曝光,有些机型没有这么高的ISO范围,在这种条件下,输出照片只能是欠曝状态。当然这种情况下测量出来的结果会很差。
但是,这并不影响DXOmark Score的测量。在前述文字里,DXO清楚表明,这个DXOmark Score在指标设计上,主要关心的是全开光圈下的性能(而不是最佳成像光圈的性能)。事实上,大多数镜头的DXOmark Score都是在最大光圈获得最佳值(少数最大光圈分辨率下降太厉害的在收一档光圈),因此小光圈下的结果如何,对这个指标没有实际影响。
从这个测试条件的设计上,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到,DXOmark Score在设计上就是一个独立的特殊条件下的测试,与正常条件下的其他镜头指标测试结果没有直接关系。
泡网分: 33.646
帖子: 4458
注册: 2002年08月
由于DXO网站提供的资料非常分散,有时候很多同一个概念关键的信息,并没有集中在一个地方,而是分散在大量资料里,所以,只有全面分析了解DXO相关的所有资料,才能获得正确的了解。
关于DXO镜头测试DXOmark Score评分,计算的时候包括了动态范围和色彩深度,这是确定无疑的,DXO网站在很多地方都提到了这个事实。我提供几个资料供参考。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我前面对镜头DXOmark Score的解释是完全正确的。
当然,这些资料全都只是DXO自己的说法,实际上没有任何国际标准和行业公认的理论支持,这跟Sharpness(P-Mpix指标)的情况完全不同,P-Mpix这个指标DXO公开说backed up by science and the industry(被科学理论和行业所支持)。我在这里列举这些资料,仅仅是用来证明我对DXOmark Score的解释,并不表示我同意这些资料中的观点。
1、DXO解释镜头DXOmark Score指标的设计思路,原文连接
这页面上两次提到了镜头DXOmark Score同时与分辨率和DXO动态范围有关。截图如下:
红线标出的文字,第一句是说明,在光学完美的情况下,传感器动态范围对DXOmark Score评分呈线性增加,第二句是总结,DXOmark Score同时与分辨率(实际上是考虑光学畸变)和传感器动态范围有关。
2、DXO对比尼康和佳能两个200-400变焦大炮镜头的评论文章,原文连接。
这页面中显示,尼康老200-400大炮装在D800上实际分辨率(以P-Mpix表示的Sharpness)只有17M,低于佳能新的200-400大炮装在5D3上达到的19M,这个尼康老镜头在光学水平上差一些,但是由于DXOmark Score是考虑了传感器动态范围,因此得分略高。
下面是相关内容截图。注意红线标出的文字。
3、DXO介绍镜头DXOmark Score原理的文章,原文连接。
其中有一段文字截图如下:
红线标出的内容大意是,DXOmark Score测量的是相机的“信息容量(Information Capacity)”,考虑了所有的光学畸变和传感器特性。
在一篇2010年DXO labs发表的论文里,对这个Information Capacity给出的具体计算公式:
在这里,DXO明确指出,Color Sensitivity指标,已经集成在这个Information Capacity的计算中(实际上算一遍就知道,这个CS分量极重,因为它影响了参与计算的每个分量数据)。
泡网分: 33.646
帖子: 4458
注册: 2002年08月
西山邻语 发表于
又开新课啦!前排就坐,认真学习。
请问LZ:就首贴所举的例子,DXOMark Score的得分是否说明,在暗光下只有提高ISO才能拍片时,大光圈是王道。并非完全如此。事实上,由于光学上的原因,绝大多数镜头(尤其是f/1.2,f/1.4这样的大光圈镜头)在大光圈下成像质量都有明显下降。是否使用大光圈,要由场景和拍摄需求决定。
当然大光圈有自己的表现特点,比如浅景深带来的虚化背景,突出主体,这是拍摄需求问题,先放到一边。
如果拍摄的主要目标是更多的采集场景细节,那么一般来说,暗光下,收缩几档光圈使用最佳光圈,相应提高几档ISO设置,要比使用最大光圈效果好得多。看一下各网站上不同ISO下的分辨率测试结果就知道,大多数相机到ISO800至1600,实际分辨率下降都不大,某些相机到ISO3200也下降不大。由于ISO提高损失的一点分辨率,收缩光圈后使用镜头最佳成像光圈带来的提高,完全可以弥补,甚至还有更大改善。
DXO这个DXOMark Score,只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指标,计算时不仅使用了分辨率,还使用了各ISO对应的动态范围和色彩深度数据,而后面两个指标随ISO提高下降比较明显,因此很多大光圈镜头即使在全开下成像不佳,仅仅由于ISO设置低,就能得到较高的评分。
其实,在暗光下还追求动态范围和色彩深度的场景,是很少的,因此,我认为DXO这个DXOMark Score指标,适用范围很有限,至少不合适作为通用的对比。
泡网分: 13.558
帖子: 10806
注册: 2012年05月
又开新课啦!前排就坐,认真学习。
请问LZ:就首贴所举的例子,DXOMark Score的得分是否说明,在暗光下只有提高ISO才能拍片时,大光圈是王道。 本帖最后由 西山邻语 于
08:30 编辑
泡网分: 10.314
帖子: 4658
注册: 2010年04月
吃饱了撑着 。。。。。真特么敬业。。。。
&版权所有:&&桂ICP备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孩子肾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