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足太阳太阴在丑既有足太阴之络,又有脾之大络

针灸学释难(增订本)
针灸学释难(增订本)作者: 李鼎出版: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 1998年出版分类: R245-44尺寸: 20cm书号: 7-定价: RMB17.70形态: 约 252 页 - 126 章节阅读:
内容摘要: 附录与关键词: 增订本作者简介: 李鼎: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任教全文目录1.“血气”和“气血”的意义有何不同?目录2.“脉”是怎样分化为“经”、“络”等名称的?3.十二经脉是怎样命名的?有何演变?4.脏腑分阴阳,与经脉的对应关系如何?5.何谓十二经别?其作用与临床意义怎样?6.十二经别与十二络脉有何异同?7.《灵枢》与《难经》所载十五络有何不同?如何理解?8.为什么足太阴脾经既有“足太阴之络”又有“脾之大络”?9.肌肉、筋肉、分肉、〓肉的区分意义如何?10.何谓十二经筋?它与经脉有何不同?11.经筋的作用、病候及治疗特点怎样?12.何谓皮部?其临床意义如何?13.“关、阖、枢”还是“开、阖、枢”?14.皮部的命名对六经辨证有何启示意义?15.何谓“支节”和“三百六十五节”?16.十二经血气多少的记载何以有不同?以何者为合理?17.如何理解气血多少和“出气”、“恶气”的意义?18.何谓得气?针刺要得什么样的“气”?19.何谓“是动、所生病”?有哪些不同的解释?20.《脉书》“十一脉”与《灵枢》所载有哪些不同?区分意义如何?21.为什么六阳经不说主“腑”所生病?22.为什么《脉书》中称手三阳经为“齿脉”、“肩脉”、“耳脉”?23.为什么手三阳经分主“津”、“液”、“气”所生病?24.为什么足阳明经主“血”所生病?25.为什么足太阳经主“筋”所生病?26.为什么足少阳经主“骨”所生病?27.“十一脉”与“十二经脉”比较相差哪一条?28.手太阴肺经何以“起于中焦”?29.手少阴心经的无穴通路有哪些特点?30.足阳明胃经为何循行于胸腹?31.胸腹部如何定线和分经?各书记载有哪些不同?32.手、足少阳经在肩、颈部是怎样交叉的?33.为什么说耳、目为“宗脉之所聚”?34.对“心系”有哪些不同的解释?35.何谓“目系”?有哪些经络通过?36.嗌、咽、喉、肺系、颃颡的具体部位和经络联系如何?37.督脉的命名含义如何?为什么又称“阳脉之海”?38.督脉的循行分布有哪些特点?39.督脉“合〓间,绕〓后”是什么意思?40.任督脉与营气的运行方向如何?41.“导引本经”是什么意思?42.为什么胃与冲脉都称为“五脏六腑之海”?43.为什么称冲脉为“经络之海”、“十二经之海”和“血海”?44.冲脉是“并少阴之经”还是“并阳明之经”?45.带脉的循行与各经脉的关系如何?46.阴阳跷脉的循行与卫气的关系如何?47.为什么说阴阳维脉“不环流灌溉诸经”?48.叶天士为什么说“病久入络”?49.为什么提出“厥阴之阳”?50.为什么说“八脉隶乎肝肾”?51.《素问?刺腰痛篇》诸脉的实际意义如何?52.八脉如何交会八穴?53.什么是交会穴?它具有哪些重要意义?54.“负阴而抱阳”与“背为阳,腹为阴”之说何以有不同?55.为什么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56.背俞穴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各家定位有哪些不同?57.募穴是怎么确定的?有何特点?58.华佗夹脊穴如何定位?与背俞穴有哪些不同?59.藏医所论的“俞”、“膜”和“脉”的特点如何?60.针灸经络与印度佛经的关系如何?61.“四大”与“四百四病”之说从何而来?62.水沟穴的急救作用有哪些?63.风池、风府、风门三穴的治疗作用有何异同?64.何谓“惺惺”及“惺惺穴”?65.天容穴的归经有何演变?66.廉泉穴有几?其归经与定位如何?67.“膏肓”名词的演变及其应用在腧穴中的意义如何?68.为什么说“膏肓补虚劳”?69.肓门穴主治“乳余疾”等,如何理解?70.贲门、幽门、阑门、魄门的意义与穴位的关系如何?71.“命门”名称是怎么来的?有哪些含义?72.与脐相平的穴有哪些?相互关系如何?73.气海穴与膻中穴的治疗作用有何异同?74.为什么关元穴有扶阳固脱的作用?75.真气、元气、原气与原穴的关系如何?76.十二原是怎样提出来的?有何重要性?77.何谓“标本”、“根结”?两者有何异同?78.标本理论对临床取穴有何指导意义?79.“中气穴则针游于巷”是什么意思?80.何谓“四关”?其重要意义何在?81.各经五输穴何以都起于四肢末端?有何含义?82.五输穴的脉气流注与经脉走向有否矛盾?应如何理解?83.为什么说“六府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84.为什么有同名穴?相互之间有何联系?85.《内经》《难经》关于五输穴的选用有哪些方法?临床上如何运用?86.何谓“子母补泻法”?临床上如何应用?87.如何理解《难经》所说的“当刺井者,以荥泻之”?88.为什么《灵枢?本输》未载手少阴经穴?89.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四穴的主治作用有何异同?90.《难经》所载八会穴的临床意义如何?91.十六郄穴的主治特点如何?92.《四总穴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临床应用有何发展?93.足三里穴有哪些治疗作用?94.为什么说“面口合谷收”?95.为什么说内关、公孙“合于心、胸、胃”?96.怎样理解“头项寻列缺”?97.怎样用至阴穴纠正胎位?其机理如何?98.清冷渊与青灵两穴的演变关系如何?99.少府和蠡沟的主治症何以会相同?100.子午流注针法是怎样发展起来的?101.马丹阳与“天星十二穴”有何关系?102.何谓担截法?如何应用?103.为什么说“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104.《灵枢》和《素问》解释“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有何不同?105.针刺补泻是怎样“从卫取气”、“从营置气”的?106.何谓“迎随”?具体方法有哪些?107.针刺中如何分“三才”?它与《内经》、《难经》理论有何联系?108.针刺补泻法与轻重刺激的关系怎样?109.“平补平泻”有哪几种解释?110.如何理解《席弘赋》所说的“左右捻针寻子午”?111.掌握针刺深浅的依据有哪些?112.“巨刺”和“缪刺”有何异同?113.如何分析《灵枢?官针》中的三种“输刺”?114.何谓“五态之人”?与针刺的关系如何?115.怎样分析“五邪之刺”?其临床意义如何?116.“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具体操作和研究情况怎样?117.何谓“龙、虎、龟、凤”四法?怎样运用?118.什么叫接气通经法?119.艾灸法怎样分补泻?120.“八木之火以灸”是什么意思?121.“炊灼九窍而定经络”一语如何理解?122.为什么说王惟一“尤工厉石”?123.皮刺法的由来和理论依据怎样?[附篇1]关于原穴、原气和神气关系的探讨[附篇2]《脉书》臂五脉与手六经及其经穴主治关系的分析
> 分类号相同的书,高忻洙,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R245-44,孙远征,哈尔滨出版社,7-,R245-44,陈邦国,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7-,R245-44 > 作者编著的书,李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7--X,R224.1 > 相同出版社的书,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7-,R-40,王明艳,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7-,R2-03,丁甘仁,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7-03-,R24,王士贞,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7-,R276.1-44,张秋臻,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7-117-9.2,王天恩,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7--X,R749.3,张泽石,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7-,R161,程立红,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7-,R212,夏治平,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7-,R244.1中图分类:
> <font color=#5-44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针灸学、针灸疗法脾之大络:大包
脾之大络:大包
食窦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命关。属。在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处。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及胸腹壁静脉。主治胸胁胀痛,噫气翻胃,腹胀水肿,咳嗽,痰饮,少乳等。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取穴位置及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疾病〗胸胁胀痛,噫气,翻胃,腹胀,水肿。
  〖穴位配伍〗配膻中穴治胸肋胀痛。
  〖附注〗
本经食窦穴至大包穴诸穴,深部为肺脏,不可深刺。
  〖别名〗命关穴,食关穴。
  〖穴义〗脾经气血由此回归脾脏。
  1)食窦。食,胃之所受五谷也,脾土也。窦,孔穴、地宫也。该穴名意指脾经的地部经水由此漏落三焦内部的脾脏。本穴物质为腹哀穴传来的地部经水,随经水流行的还有较多的脾土物质,而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脏相通,脾土物质随流行的经水而回归脾脏,故名。
  2)命关。命,性命也。关,关卡也。命关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行的正常与否重关人命。
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脾脏相通,它内泄脾脏之热,外降脾土之湿,是脾脏与体表气血物质沟通的重要渠道,故名命关。
  3)食关。食,胃之所受五谷也,脾土也。关,关卡也。食关名意指本穴为脾脏与体表脾土物质出入交换的关口。本穴为脾经经水内传脾脏的出入关口,脾土物质随水流行,因此它也是脾土物质的出入关口。脾土之性是固定不移,它无风不运,无水不行,本穴若无经水载土,穴之孔隙亦如关卡一般阻土运行,故名食关。
  〖运行规律〗由体表脾经注入内部脾脏。
  〖功能作用〗将脾经体表气血回流脾脏。
  【功用】宣肺平喘,健脾和中,利水消肿。
  1.呼吸系统疾病:气管炎,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
  2.其它:肝炎,腹水,尿潴留,右食窦治肝区痛效好。
  胸胁满痛:食窦、膈俞、三阳络。
~~~~~~~~~~~~~~~~~~~~~~~~~~~~~~~~~~~~~~~~
功效:宽胸通乳,理气止咳。
  胸痛,咳嗽,气喘,痰多,乳汁少,乳痈;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肋间神经痛。
  1)治乳肿痈溃&#8758;天溪,侠溪。人体止咳平喘化痰穴位之天溪穴
  2)治胸中满痛&#8758;天溪,内关,,肺俞,膻中。
膻中位于乳房中心连线的中点处,不只能让胸部变紧实,还能让皮肤变细滑。天溪是促进乳腺发育的穴道,在乳房轮廓外缘的肋骨边缘。
天溪穴是丰胸按摩不可忽略的穴位之一&。
文献摘录“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谿: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不欲以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悟知了真正的阳刚,则外在持守阴柔,做天下低洼的川谷。)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做天下低洼的川谷,功德就不会...
  1)《针灸大成》&#8758;胸中满痛,偾膺,妇人乳肿痈溃。
~~~~~~~~~~~~~~~~~~~~~~~~~~~~~~~~~~~~~~~~~~~~~~~~~~~~~~~~~~~~
脾的大络·大包
 脾的大络,名曰大包,在渊液穴下3寸,散布于胸胁部。它的病变,实证为全身皆痛,虚证为周身骨节都松弛无力。这一络脉像罗网样绕络全身,如出现血瘀,可取大包治疗。
  《医源资料库》:脾之大络,之一。穴名大包。《灵枢·经脉》:“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该脉从渊腋穴(胆经)下三寸的处分出,散布在胸胁部。病变时,实则浑身尽痛;虚则全身关节松弛无力。
【释名】,布于胸胁,包罗与此处,故名。
【位置】《灵枢·经脉》:“出渊腋下三寸”;《针方》:“直胁(腋)下六寸”;《循经》:“与巨阙相平,又云平期门”;《集成》:“横直日月”;即腋窝与第十一肋游离端连线的中点,约当第七肋间隙凹陷处。
  【局部解剖】
  肌肉:前锯肌,第七肋内外肌。
  神经:胸长神经末支、第七肋间神经。
  血管:胸背动脉分支,肋间动、静脉。
  【类别】脾之大络。
  【效能】宽胸、利胁。
  【主治】古代记述:胸胁痛,喘息,身尽痛,百节皆纵。
~~~~~~~~~~~~~~~~~~~~~~~~~~~~~~~~~~~~~~~~~~~~~~~~~~~~~~~~~
 〖取穴方法〗腹哀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疾病〗
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配合〗
配气海穴治肠鸣。
 〖附注〗
足太阴与交会穴。
 〖别名〗肠哀穴,肠屈穴。
 〖穴义〗水湿在此沉降。
 〖名解〗 1)腹哀。腹,腹部也,脾土也。哀,悲哀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脾土受水之害。本穴物质为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降之于地部,脾土受湿而无生气之力,因而悲哀,哀其子金气不生也,故名。腹哀穴为足太阴与阴维脉之会穴,属于纯阴。又《春秋繁露》云:“哀气太阴,而当冬。”盖以哀气主阴,阴气为用多闭结,故其主病寒中、食不化、大便脓血、腹中痛,故名“腹哀”。“哀”又音衣,暗自悲伤也。《诗&#9678;小雅》:“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悲伤,莫知我哀”。哀,在《诗经》此节读“衣”音。但一般读“唉”,可以俗。
  2)肠哀、肠屈。肠,大肠也,此指大肠所主的金气。哀,悲哀也。屈,亏缺也。肠哀、肠屈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虚少,脾土生发之气不足。理同腹哀名解。
  3)足太阴阴维之会。本穴的地部经水为满溢之状并散流脾经之外,表现出阴维脉的气血特性,故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由穴内满溢穴外。
  〖功能作用〗冷降脾浊。
~~~~~~~~~~~~~~~~~~~~~~~~~~~~~~~~~~~~~~~~~~~~~~~~~~~~~~
穴名。出《》。又名慈宫、上慈宫。
【标准定位】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取法】仰卧位,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3.5寸处取穴。约当腹股沟外端上缘,股动脉外侧。
第6至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前支支配。穴位的内上方深部, 腹肌的深面,
有从髂外动脉发出的腹壁下动脉,并有静脉伴行。腹股沟下方,有股三角,其内有股动、静脉和股神经。
【特异性】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交会交。
【功用】健脾化湿,理气解痉。
【主治病症】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睾丸炎,精索神经痛;
  2.妇产科系统疾病:子痫,子宫内膜炎,乳腺炎,乳少;
  3.其它:,,淋漓,下肢、胃肠痉挛。
  灸法:间接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
〖取穴方法〗府舍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穴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疾病〗
腹痛,疝气,积聚。
〖附注〗 足太阴、厥阴经与交会穴。
〖穴义〗脏腑中的阴性水液由本穴外出。
〖运行规律〗水液由腹内外出腹表。
〖功能作用〗润脾之燥,生发脾气。
  1)府舍。府,脏腑也。舍,来源之意。该穴名意指本穴气血来源于体内脏腑。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阴维脉相通,体内的阴维脉的水液外传本穴,本穴的气血物质部分是来源于脏腑,故名。
  2)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本穴的气血物质中有体内阴维脉外传的水液和冲门穴传来的风气,冲门穴传来的风气又同合于厥阴肝经气血之性,故本穴为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难经二十八难》曰:“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根据经文所言在此作进一步的分析。阴维阳维之脉有对人体全身气血的维络作用,其特点是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溢是满溢的溢,即阴维阳维脉的气血是满溢外流的气血。蓄是储蓄的蓄,即阴维阳维脉的气血物质为储蓄之状。环流,指物质循人体的各个不同层次循环流动。灌溉,指物质对它部输送。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对阴维脉阳维脉的气血物质及其特性作如下的归纳:阴维脉阳维脉的气血物质为人体各经满溢外流的气血,阴维脉的气血为满溢的水液,阳维脉的气血为满溢的气体,水液和气体在阴阳维脉中是存储之状。而在三焦内部,各个脏器外溢的水液它会因三焦包膜的约束而存在于三焦之内,这样,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三焦内的水液会聚集在腹之下部,水液达到了腹部内外通孔的高度位置后它则循腹部的内外通孔溢向体表,而本穴正是三焦与体表相通的通孔,故体内三焦中的水液会流向本穴的体表,本穴因而也就成了足太阴与阴维交会之处。
~~~~~~~~~~~~~~~~~~~~~~~~~~~~~~~~~~~~~~~~~~~~~~~~~~~~~~~~~
&〖取穴方法〗大横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距脐中4寸。
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主治疾病〗
泄泻,便秘,腹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天枢穴、足三里穴治腹痛。
足太阴与交会穴。
〖别名〗肾气穴,人横穴。
〖穴义〗气血在此形成水湿风气。
  1)大横。大,穴内气血作用的区域范围大也。横,穴内气血运动的方式为横向传输也,风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天部横向传输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为腹结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脾部外散之热,水湿云气胀散而形成风气,其运行方式为天部的横向传输,故名。
  2)肾气。肾,水也。气,天部的气态物也。肾气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腹结穴地部泥水混合物气化的水湿云气,在向本穴运行的过程中,它是由天部的稍高层次横向传至本穴的天部稍低层次,水湿进一步集结在云系之中,如肾水之运行,故名肾气。
  3)人横。人,气血物质所处的层次为地部之上、天部之下的人部也。横,穴内气血运行的方式为横向传输也。人横名意指穴内气血在人部横向传输。理同大横名解。
  4)足太阴阴维之会。本穴物质不光有天部的滞重水湿云气,同时还有穴下行传来的地部经水,其地部经水由本穴外溢脾部,有阴维脉的气血特性,故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运行规律〗水湿风气向腹哀穴上行,经水循脾经下行。
  〖功能作用〗转运脾经水湿。
&#9642;&脾之大络
开放分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十二经络--足太阴脾经
十二经络--足太阴脾经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1),过核骨后(2),上内踝(3)前廉,上踹(4)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5)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6),连舌本(7),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隐白(井),大都(荥),太白(输、原),公孙(络),商丘(经),三阴交(足三阴之会),漏谷,地机(郄),阴陵泉(合),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脾之大络)。
&中府(手太阴),期门(足厥阴),日月(足少阳),下脘、关元、中极(任脉)。
(1)白肉际——指四肢掌(跖)面与背面交接的边缘。掌(跖)面的皮肤较厚而色浅,称白肉,又称赤白肉际。
(2)核骨——张介宾注:“大指本节后内侧圆骨。”其形如半个果核,故名核骨。即指第1跖骨的头部突起。
(3)内踝——胫骨下端的突出处。
(4)踹——音篆。小腿肚,即腓肠肌部。
(5)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6)咽——张介宾注:“咽以咽物,居吼之后。”此兼指食管而言。
(7)舌本——指舌根部。
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公孙),上向内踝前边(商丘),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中极、关元,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1)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2),则快然如衰(3),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4),水闭(5),黄疸,不能卧,强立(6)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能用(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1)胃脘——《说文》:“脘,胃府也。”
(2)得后与气——“后,指大便;“气”,指矢气。
(3)快然如衰——感到病情忪解。  
(4)溏瘕泄——溏,指大便溏薄,瘕,指腹部忽聚忽散的痞块;泄,指水泻。  
(5)水闭——指小便不通等症。
(6)强立——《太素》作“强欠”。可作勉强起立解。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舌根部发强,吃了就要呕,胃脘痛,腹胀,好嗳气,得到大便或放屁后就感到轻松,全身感到沉重无力。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舌根部痛,身体不能活动,吃不下,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块,泄利,或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睡,勉强站立,大腿和小腿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能运用。
足太阴络脉
《灵枢.经脉》: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腹(1)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1)腹——原作肠,据《太素》改。
足太阴络脉,名公孙。在距离足大趾本节后方一寸处分出,走向足阳明经;其支脉进入腹腔,与肠胃相联络。其病症:气厥逆就挥霍缭乱,上吐下泻。实证,见腹部绞痛;虚证,见腹部胀气。可取足太阴络穴治疗。
足太阴经别
《灵枢.经别》: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本(1)。
(1)舌本——原作舌中,据《太素》改。
&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分出后到达大腿前面,和足阳明经的经别相合并行,向上结于咽喉,贯通到舌本。
足太阴经筋
&《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结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1)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2)引脐与(3)两胁痛,引膺中与(4)脊内痛。
(1)阴股——股的内侧。 (2)上——原作下,据《太素》改。 (3)(4)与——原缺,据《太素》补。
足太阴经筋,起始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结于内踝,直行向上结于膝内辅骨(胫骨内髁部),向上沿着大腿内侧,结于股前,会聚于阴器部;向上到腹部,结于脐,再沿着腹内结于肋骨,散布到胸中,在内的经筋则附着于脊旁。其病症:可出现足大趾支撑不适,牵引内踝作痛,转筋,膝内辅骨痛,股内侧牵引髀部作痛,阴器部有扭转疼痛,并可向上引脐及两胁作痛,且能牵引胸膺和脊内疼痛。
分布于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中间,胸腹部第三侧线;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左右各21穴。
足拇指内侧距爪甲角约0.1寸的爪甲根部
健脾宁神,调经统血
腹胀、暴泄、善呕、心痛、胸满、咳逆、喘息、烦心善悲、梦魇、癫狂、尸厥、慢惊风、月经过时不止、崩漏、尿血、便血、吐血
拇指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赤白肉际处取穴
健脾利湿、和胃宁神
腹胀、胃痛、食不化、呕逆、泄泻、便秘、热病无汗、体重肢肿、厥心痛、不得卧、心烦
第一跖趾关节后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健脾化湿、理气和胃
胃痛、腹胀、腹痛、肠鸣、呕吐、泄泻、痢疾、善噫食不化、饥不欲食、便秘、痔漏、脚气、心痛脉缓、胸胁胀痛、体重节痛、痿证
输穴、原穴
在太白后约1寸,当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健脾化湿、和胃理中
胃疼、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胀、腹痛、痢疾、泄泻、多饮、霍乱、水肿、烦心失眠、发狂妄言、嗜卧、肠风下血、脚气
在内踝前下方,当舟骨结节与内踝高点连线的中点
健脾化湿、肃降肺气
腹胀、肠鸣、泄泻、便秘、食不化、咳嗽、黄疸、怠惰嗜卧、癫狂、善笑、小儿痫契、痔疾
在内踝高点上3寸,当胫骨内侧面后缘
健脾利湿,兼调肝肾
脾胃虚弱、肠鸣腹胀、飧泄、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崩漏、经闭、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行、阴挺、赤白带下、症瘕、阳痿、阴茎痛、遗精、小便不利、遗尿、疝气、睾丸缩腹、失眠、湿疹、水肿、足痿痹痛
呕噎阴交不可饶,死胎阴交不可缓;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
在内踝高点上6寸,当胫骨内侧面后缘
健脾消肿,渗湿利尿
腹胀、肠鸣、偏坠、腿膝厥冷、小便不利、女人漏下赤白
在阴陵泉下3寸,当阴陵泉与三阴交的连线上取穴
健脾渗湿,调理月经
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泄泻、痢疾、月经不调、痛经、女子症瘕、水肿、小便不利、腰痛
在胫骨内侧骨果起点凹陷处取穴
健脾渗湿,益肾固精
腹胀、暴泄、黄疸、水肿、喘逆、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妇人阴痛、遗精、膝痛
屈膝,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取穴
健脾化湿,调经统血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股内侧痛、皮肤湿疹
血海上6寸,当股内侧肌的尾端处
健脾渗湿,清热利尿
小便不通、五淋、遗尿、腹股沟肿痛
在腹股沟外端上缘,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曲骨穴)旁开3.5寸处取穴
降逆利湿、理气消痔
腹痛、疝气、痔痛、小便不利、胎气上冲
冲门穴外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旁开4寸
健脾消满、理中和胃
腹痛、疝气、腹满积聚、霍乱吐泻
足太、厥阴、少阴、阳明、阴维之会
大横下1.3寸,距任脉旁开4寸取穴
温脾止泄、镇痛止咳
绕脐腹痛、疝气、咳逆、腹寒泄泻
脐旁4寸处取穴
理气止痛、通调腑气
小腹痛、虚寒泻痢、大便秘结、善悲
在脐上3寸,任脉(建里)旁开4寸处取穴
健脾消食、通降腑气
绕脐痛、消化不良、便秘、痢疾
足太阴、阴维之会
任脉(中廷)旁6寸,当第五肋间隙中
运化水谷、和胃下气
胸胁胀痛、腹胀肠鸣、翻胃、食已即吐、噫气
在食窦上一肋,任脉旁开6寸,当第四肋间隙中取穴
宽胸通乳、止咳消肿
胸部疼痛、咳嗽、乳痛、乳汁少
在天溪上一肋,距任脉6寸,当第三肋间隙中取穴
宽胸理气、疏肝止痛
胸胁胀痛、胸引背痛不得卧
在胸乡上一肋,任脉旁开6寸,当第二肋间隙中取穴
宽胸理气、降逆止咳
胸胁胀满、咳唾秽脓、胁肋痛、气喘、食不下
侧卧举臂,在腋下6寸,腋中线上取穴
统血养经,宽胸止痛
胸胁痛、气喘、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相关文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阳太阴在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