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腰后部疼位置神经好像堵塞能不能

>> >>大脑后部里面感觉紧收,人全身不舒服,好像神经出错
大脑后部里面感觉紧收,人全身不舒服,好像神经出错
病情描述:
大脑后部里面感觉紧收,人全身不舒服,好像神经出错。腿手有短的感觉,有二年头疼历史。
医生提醒:微信加医生为好友,快速帮您诊断
已回答13731条
医生建议:是引起的不适,多和休息不好,劳累,精神有关系。你治疗有效也是诊断的一个依据。做脑部核磁共振,脑血管成像,就可以明确诊断。或者经颅多普勒也可以。没有核磁共振成像准确。到神经内科就诊,就可以。
(不少于10个中文字符)
直购热线:400-
可能相关的药品
向专家医生提问万名医生在线,十分钟内快速回复!
请输入您的问题
看过本问题的人还看过
最常用的 内科 用药指导
伤寒,肠炎,前列腺炎,...
健客价:¥17.50
用于外科手术时预防出...
健客价:¥53.00
甲状腺机能亢进的内科...
健客价:¥19.50
本品为内科感冒类、骨...
健客价:¥4.30
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
健客价:¥45.00
流行性斑疹伤寒,性病...
健客价:¥8.50
亲爱的顾客:
如紧急,请拨打订购热线400-咨询健客网专业药师。
无需注册,免费提问!请在此提交你的问题,即有万名医生10分钟内为你解答!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痛证是各种疾病在人体中的最先反应,诸如心脑疾病、血管疾病、肝胆疾病、外伤、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等,可以说痛是一种最普通的生命现象。那我们为什么会感觉到疼痛?中医常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而什么通?通什么?或许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人体是一个大机器,经脉是一条条小管道,相互连通,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的有机配合皆靠经脉的联络沟通,经络将气血运载到身体各个器官,使之正常运转,维持生命运动,使人沿着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历程发展。
我们这里所说的通,是指气血精津液沿着各自的经络脉道正常运行至全身而无阻滞,濡养五脏六腑,使人感到精力充沛,精神饱满,感受不到痛苦。而如果经络这些小管道某一处受瘀堵,气血瘀滞,不能流通,立刻会影响到整部机器的正常运转。“流水不腐”的道理人尽皆知,自然界的河流如果不流动,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滋生细菌散发恶臭。人体内的气血也如同自然界的河流,运行有序,不受阻滞而流速平稳时,人体才能健康,不受疾病困扰。一旦瘀堵,不能及时疏通,久而久之,气滞血瘀形成体内蕴毒,就会使人产生疼痛感。《素问?举痛论》曰:“经络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则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人的一生不可避免的都会生病,大多疾病首先反应的症状就是疼痛,各种病症疼痛的部位尽管大不相同,但是疼痛的原因,大多都是由于经络瘀堵而造成的。
比如说,不小心摔跤或被刀割伤,伤口会疼,疼不是因为出血或是皮肉破损,而是瘀血造成的。为什么这么解释呢?人体的经脉是一个整体,由外伤损及脉络,脉络受损,气血流通到此处时受阻则瘀,此时我们看到伤口肯定是红肿甚至是黑紫色的,血液瘀积于此处,瘀阻不通当然会感觉到痛,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有所堕坠,恶血留内”。又比如,冬天的时候,寒风凛冽刺骨,吹到脸上时,我们会觉得皮肤如刀割般疼痛,这看起来似乎和不通没什么关系。《素问?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也就是说,人体内部是温暖的,温暖了,气血才会流通顺畅,而寒主收引,寒性凝滞,严寒外袭肌肤必令体内的气机不畅,血液流通迟缓,甚至“泣不能流”而致不通,不通则痛。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被针刺破皮肤,立刻就会感觉到痛,这瞬息之间实际也是不通的缘故。人体的气血无时无刻不畅行于体内,突然有外物进入人体,阻断那里的流通,瞬间成瘀,又岂能不痛?这就好像是一条水管,我们突然掐住中间部分,水立刻就无法流出,水量大时甚至有可能将水管撑破。有很多女性来月经期间都会痛经,大多都是因为子宫里气滞血瘀,血不归经,大量离经之血蓄积,瘀血阻滞气机,无法排出体外,肯定就会产生痛症。
我有一位朋友,50多岁,因为腿疼多年,久治不愈而来向我求助。
他的左腿膝关节疼了4年多了,有时疼得连走路都困难。去医院检查,又是拍片又是验血,来来回回跑了很多次,医生都说他缺钙,还有一些骨质增生,没什么大毛病,注意治疗就会好。他谨遵医嘱一直坚持补钙和吃药治疗,但是病却一点也没见好,而且疼痛还越来越厉害了。他来找我的时候,腿疼已经非常严重了,左腿的膝盖都是直的,不能弯曲了,疼得几乎不能走路了。我给他检查时发现,他的脸上长了很多斑,舌头上也长了很多瘀斑。患者告诉我,以前脸上是没有这些斑的,几乎是腿开始疼的同时,斑点就出来了,随着疼痛的加剧,斑点也不断变大变深,变成了一个个斑块。
&这个患者腿疼的真正原因,其实简单,就是血瘀。因为血管瘀阻不通,一些坏死细胞排不出去,表现在外就是皮肤上长出了斑点,斑点越变越大,证明这些坏死的细胞在不断地堆积,越堆越多,堵塞经络,堵塞血管。如果再不加调理,继续发展下去,容易患上更严重的疾病,后果不堪设想。
要解决痛症,就必须要打通瘀阻。我建议他到中医院用刺血疗法治疗,选准特定的一些穴位和部位,用针灸进行点刺放血。刚开始几次,医生放血时,流出来的血都是黑色的。随着黑血不断外流,他没有感到疼痛,反而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经过几次治疗后,他基本就可以行走自如了。瘀血被全部清除,经络恢复通畅,气血流通顺畅,痛症自然就好了。
所以说,“不通则痛”可以成为人体疼痛的总病机,而“不通”的原因大多为“瘀堵”,如心血瘀阻可出现胸痹疼痛的多种心血管疾病,气滞血瘀可致胁肋疼痛,血瘀下焦就会出现少腹疼痛,血瘀于关节就会出现关节痹阻疼痛、半身不遂等症状。而瘀血的主要成因又不外乎气、寒、热、外伤等几种(在下一节中我们会细讲)。各种“痛证”的治疗则以“通”┄米┄花┄在┄线┄书┄库┄
http://boOK.MIhua.nEt
字立法拟方遣药,祛痛的关键也是祛瘀行气活血,最后收到“通则不痛”
的独特效果。
其实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就在于一个“通”字,经络血脉要通畅,运化排泄要通顺,心情气志要通达。可以说,人体三通,百病不生,一个“通”决定了我们的健康。中医的针灸、按摩、推拿、中草药等,只要能祛除病因,止病痛的,就是通法,而西医的手术、化疗.
&气血通畅,生命为本
医生在治疗病人后总经常讲:“看你的气色好多了。”遇到一个很久未见的朋友,我们见面后也会说:“你最近气色真好呀。”这里的“气色”中国人都知道代表的是“气血”。“气血”在我们看来是健康的标志,而中医大夫治病时也总是把“气血”两个字挂在嘴边。但气血在中医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气和血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却很少有人知道。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但是中医却认为,构成人体的两大基本物质只有气和血,其他的一切都只是围绕着这个根本而运行。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生命物质的本源是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它通过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反映出来。这里说的气,可不仅仅是指我们呼吸的空气,它包括呼吸之气、水谷之气、五脏之气等。一般我们从它的生成和作用来分成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4种。元气是先天之气,而其他三种是后天之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它是先天之精化生的,为肾所藏,必须依赖后天之精的不断滋养,才能不断发挥作用。我们人体的各器官和组织,都是在元气的激发和推动下,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使人体正常生长和发育。宗气,是由我们吸入体内的自然界的空气和经由脾胃消化得来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的。宗气聚积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从而保证呼吸运动和推动血液循行。营气,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精气之一,它进入脉道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因其富于营养,故而称为“营气”。卫气,是行于脉外之气,它本源于先天,但其在发挥功能时,必须依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卫,有护卫和保卫的意思,卫气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防御外邪的入侵,同时还能温煦肌肉、皮肤,使肌肉充实,皮肤润泽,汗孔开合。4种气分而运行于脏腑经络之中,合而化为脏腑经络之气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它和气一样,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的来源有三方面:首先是源于饮食水谷的精微物质,它们经脾胃化生而成血;其二是营气化生入心脉成血;其三是肾藏精,肾能主骨生髓,精髓可以化生为血。血的化生过程有赖于脾、胃、心、肺、肾等脏器的共同作用。血循着经脉运行于全身,这种运行一靠气的推动作用,二靠肝、脾的固摄作用(即保证血不溢于脉外)。由于血中的丰富营养随经脉输送到全身,从而保证机体各种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从整体来看,气属阳,以运动的形式出现,是机体产生热量的物质基础;血属阴,以安静的形式出现,给机体各处补给营养。然而两者都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的精气,气和血相互依存转化、相互促进渗透。中医认为“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因此可以把它们的关系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一旦气血不和,则百病丛生。气与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既是脏腑经络功能的动力,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人体产生的一切疾病均与气血相关。↘米↘花↘在↘线↘书↘库↘
http://booK.mihua.neT
人食五谷杂粮,身体里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瘀堵,这些瘀堵在经脉之间,在脏腑之中,它们无处不在。所有的瘀堵,最后都会造成一个情况,那就是气血不通。血液循行于血脉之中,由气推动,周流全身,血脉为血液循行的管道,如果气机出现异常,血液就不能正常循行。比如说,在管道中间堵上了一堆痰湿,气推着血运行到那里就停滞下来了,过不去了,结果血液运行不畅,受到阻滞,所以就丧失了血液的生理功能,而成为病理产物。
瘀堵使气血不通,人体中自然就会疾病滋生。那么如何去打通瘀堵呢?最根本的方法,还是靠气血的力量,气血旺盛有力,它们就可以冲开瘀堵,使运行管道保持顺畅。就好像我们清理屋外的排水沟一样,用水管里的水是无法将水沟里的落叶、垃圾等冲开,如果你拿一个高压水枪,哗啦一下,排水沟就全被冲干净了,水流也就顺畅了。
人体中的气血也是如此,打通瘀堵,实际上就是调动身体里的气,气运行顺畅了,自然会有力量将瘀堵推开,所以我们应该注重调理气血,畅通经脉。清代著名医学家高士宗说:“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不泄为通,则妄矣。”从中可看出,我们也可以借助一些药物的辅助作用,增强气血的循环能力,比如说或发散、或温中、或利水、或攻下、或调理气血、或温解寒邪、或活血化癖、或宣通气机,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通”的作用。
只要正气充沛则百脉俱通,气血旺盛了,邪毒又怎么能够在经络中停滞瘀积呢?
我们嘲笑一个人胖时,总喜欢说:“你看看你,吃得太好了,营养过剩了。”似乎胖子身上的肥肉是营养吸收太好堆积出来的。实际上,我们都陷入了一个误区,身体中那些臃肿的脂肪赘肉,可不是你的营养堆积,也不是存在于体内的能量,而是一堆真正的垃圾废物。我们不是因为吃多了才胖,而是因为垃圾多了才胖。如果这些肥肉是营养是能量,那么胖人应该比瘦人更耐饿才对,事实正好相反,胖人更容易感到饿,更受不了食物的诱惑,这是身体自身在发出信号,身体需要能量,胖人比瘦人需要更多的能量来运送垃圾。所以说,这些脂肪和赘肉不是我们身体的储备力量,这些垃圾不能转化成气血,反而会影响我们的身体生成气血。
我们的脾胃是负责受纳运化的器官,我们吃下去的食物,经过胃的消化,变成了营养物质,供身体使用,脾就负责将这些营养物质运输到身体各处。但是,吃下去的食物有一部分变成了营养精微,而有一部分没有消化掉就被运送到肠道里排出体外。如果你的脾运输的能力比较弱,就像一辆小排量的汽车,无法把胃消化的营养精微全部运出去,渐渐的,这些东西就变成了赘肉和脂肪,它们都是由痰浊瘀血积累而成,而且越堆越多。
痰浊瘀血停留在体内,就瘀堵住了你气血运行的通道。我们体内的这些垃圾是不会自己分解并排出体外的,而是需要气血来推动,把它们分解成液体或者是碎末,被血液带走,然后通过排便、排尿、出汗、打嗝、放屁等各种方式排出体外。如果我们的气血不足,力量不足,根本无力完成这么浩大的工程。就好像垃圾,如果我们将每天生成的垃圾及时清理掉,举手之劳,不花费多少体力,如果等到垃圾堆成山了才想起去清理,那就要付出比平时多很多倍的体力和精力。
气血是支撑我们生命的重要物质,本来气血就不足了,那它肯定会先维持你身体最基本的生存活动,运输垃圾的事,当然暂时放下了。就好像你手头拮据,所剩无几的钱肯定先支付在温饱上,旅游啦、看电影啦这些精神享受当然要让位于温饱。那么气血从哪儿来呢?大部分是从食物中获得。很多减肥的女孩子,都喜欢选择节食来减肥,这实际上是最无效的减肥方法。为了减少“营养过剩”,就不吃饭,每天吃点黄瓜苹果度日,本来身体中气血能量就不足,没有能力去运走那些囤积的垃圾,再加上不吃东西,气血更虚弱,脾胃更加无力运化。结果,每个脏腑的垃圾身体都无力去运化,都堆积在自己的通道里面,这样的你怎么能不胖?刚节食的几天,似乎看起来瘦了点,实际上是体内囤积的能量转换成气血,脂肪和赘肉还在原处只多不少,没几天,你就会发现这种方法根本没有作用。大量的痰浊瘀血占据了你体内的空间,阻碍了气血生成,新血无法去掉瘀血,怎么减肥都是徒劳的。
所以说,正确的减肥观念,就是要除瘀,也就是要补气血,排出体内的垃圾,因此食物是万万不能少的。有的朋友说,节食无法减肥,那我就多吃点,大鱼大肉多补点,补足了气血不就瘦了吗。这样的做法就陷入了另外一个极端。我们说过,脾胃的运化无力,才造成了垃圾废物的堆积,本来脾胃的功能就弱,你还大鱼大肉,吃下一堆难以消化的东西,给脾胃增加负担,气血没补足,脾胃却越来越弱,垃圾越来越多,恶性循环下去,最终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就会找上你。
合理的饮食,其实是减肥的关键,我们既要从食物中得到养分,补充气血,又不能给脾胃造成负担。清淡的蔬菜、杂粮等,都是很好的减肥食物。每天敲打胆经,可以消除脂肪,每天按摩腹部的中脘穴、天枢穴等,可以帮助你排出浊气。足三里穴和丰隆穴都是补气血的好穴位。人体中很多补气化瘀的穴位,对减肥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些我们在后面的文章中会详细的讲到。
人体是一个小世界,它如同自然界一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地循环。五脏六腑各司其职,但又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状态。
我们身体里的基础物质——气血津精的摄纳、生化、输布,全依赖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活动。《素问?调经论》说:“百病之生,皆生于五脏也”,也就是说,大多数病都发生于五脏,究其原因,是因为五脏所属经脉中血气运行不通畅而引起的。所以,要保证身体健康,就要保证五脏“通”。
1.脏腑是个小世界,循环通畅才和谐
中医把人体比作一个小世界,它如同自然界一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地循环。五脏六腑各司其职,但又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状态。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人体内五脏六腑的分布是非常有讲究的,心属火,在最上面,肾属水,在最下面,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是人体正常运转的基本。水升火降也是自然的规律,世界万物无不遵循这个定律。在自然界中,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热量把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向上升。有了水蒸气的湿润,可以避免阳光的灼热伤害大地,使大地不至于燥裂,也使天气保持凉爽的温度。水蒸气慢慢变成了云,云又变成了雨水,降落到地面上,滋润大地,变成了地下水,有了阳光和雨水,自然万物才能生生不息,蓬勃生长。
我们身体里的脏器也是按照这个规律来运行的。心火下降,温暖肾水,肾水得到温暖后,开始往上升,途经脾,脾属土,心火温暖了脾土,那么脾气就开始上升。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肝也得到了营养。肝属木,就好像是树木得到了营养就会生长一样,肝气也随着脾气往上升,升到了顶部的时候,遇到了心和肺。肺主肃降,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在上面,心火就会随着肺气掉头向下,降到了胃。
这就好像水蒸气变成了云后,再变成雨降到地上,被土地向下吸收,或者沿着树木的根进入大地之中,胃气要下降就是这个道理。胆气也随着胃气下降,中医认为,“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脾气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之往上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都随着下降,这一升一降,就像一个圆圈,形成了一个循环。人体中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循环,五脏六腑才能不停地运动,精华物质被运送到身体各处,糟粕被运化出体外。
这就是人体的小宇宙圆圈运动。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小世界的平衡,身体里的圆圈不转动了,疾病就相继而至了。脏腑瘀堵的原因很多,譬如外邪的入侵,情志的损害,起居的无常,饮食的无度等等,都能够使我们身体的某处出现瘀堵,整个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不健康的状态。比如说,脾气受到了瘀堵,不上升了,脾主运化,就好像是一辆运送物资的汽车,被堵在半路了,物资无法及时运送出去,那么各地得不到物资,人们的正常生活就会陷入混乱。心气受到了瘀堵,心火不能向下,不能温暖肾水,水总是留在土地里,没有得到升发,地面上水就泛滥,树木也会被淹死。肾水不上升了,心火上炎,就好像阳光猛烈地灼烧着大地,下面是冷的,而上面是热的,于是咳嗽、衄血等疾病就找上身来了。胆气胃气本来要下降,如果受到了瘀堵,只能往上跑了,这叫胆胃上逆,呕吐、反胃、噎膈等疾病就会相继而至。
我们身体里的基础物质——气血津精的摄纳、生化、输布,全依赖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活动。《素问?调经论》说:“百病之生,皆生于五脏也……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也就是说,大多数病都发生于五脏,究其原因,是因为五脏所属经脉中血气运行不通畅而引起的。《素问?热论》说:“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所以说,要保证身体健康,就要保证五脏“通”。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实际上也是调理脏腑,虚了补,多了泻,堵了通,扶弱抑强,使脏腑恢复平衡状态,达到正常的生理功能。
病从心上起,心瘀最伤身
《黄帝内经》说:“心,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身体的最高统帅,就如同一个国家的国王,主管着国家的大小事务,国王出了问题,国家也跟着动荡不安,甚至政权更替。而心出了问题,身体自然也跟着动摇,甚至崩溃,生命垂危,所以《黄帝内经》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在脏腑中,心的位置最高,就像是国王坐在高高的王位上,号令天下,调控五脏系统,进而控制全身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肺呼吸,脾运化,肝疏泄,肾封藏,胃受纳,小肠化物,大肠传导,膀胱贮尿与排尿,胆汁贮存与排泄,甚至是四肢之屈伸,目视物,耳闻声,无不是在心的主宰下进行的。可以说,心主宰着人体生命活动。
心在身体中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
心主血脉,即通过心气的推动使血脉调和,脉就是血液流通的管道,血液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循环不休,发挥营养和濡润作用,支配和协调全身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心的搏动泵血,使血液运行到全身。心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心气充沛,心阴心阳协调,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一致,脉管的舒缩正常、通利,血液才能通畅地输布全身。
心主神志,心就是皇帝,是五脏六腑之首,有号令众臣之力,主管人的神明,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的人可能会纳闷了,脑才是决定思维和意识的部位吧?但是为什么我们常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或是“心生一计”,既然是脑在思考,为什么不说“计上脑来”“脑生一计”?实际上,心才是精神、意识和思维真正的统治者。心是最高的统治者,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如果英明、冷静,国家就能和谐发展,如果这个国王是个昏君,就会出现指挥系统错误、失灵,国家的安定就会遭受破坏。
同样的道理,心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失调,就可能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方面的异常表现,如失眠、多梦、神志不宁、说胡话,或者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等。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的心安闲清静,去掉杂念,没有太过的欲望,人体内气机就会调顺,五脏六腑间的关系就会协调,阴平阳秘,腠理致密,卫阳固守,外邪就不至于乘虚侵袭,全身就有了防御的功能。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那么,心又是如何运用国王的权利去协调五脏六腑的呢?心主血,全身的血液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而肺主气,肺朝百脉,也就是全身的经气血液均经于肺。我们常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心血与肺气是相互依存的,血的运行需要依靠气的推动,而肺气的输布,也需血的运载。
脾统血,心主血,心推动血脉运行到四肢百骸,脾负责运化精微物质到全身,但是它要完成这一工作,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脾统血的作用,就是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心情愉快舒畅,脾才能发挥其统血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运化及升清的作用。
心主血,藏神志;肝藏血,主疏泄。情志愉快,则心有所主,肝有所藏,肝脏才能发挥其疏泄功能。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而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心血旺盛的时候,肝血贮藏得也就充盈,那么就可以维持人的正常活动,营养筋脉。如果心血亏虚,血不够用了,肝血不能贮藏,就会引起肝血不足,血就不能滋养筋脉,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心属火,藏神;肾属水,藏精。心和肾互相作用,互相制约,水火相济,心肾相交,才能维持一身水火平衡,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心肾之间存在协调平衡的关系。心在上焦,肾在下焦,心火下降于肾,能温暖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能滋养心阴,制约心阳,使心阳不亢而益心阴。心火太大炽盛,肾阴亏虚,肾水不足,肾水和心火失去平衡,不能相济,就会产生心烦、怔忡不安、失眠等心火炽盛的症候。
综上所述,心对五脏六腑都有调节作用。心通过主血脉、藏神志对全身统率和主宰,使全身诸脏腑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心的功能正常,则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便协调合作,健康有序;若心出了问题,指挥调度不力,气血运行的道路就不通畅,各器官就都会受到影响。但心是皇帝,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人物,所以皇帝的手下都会尽心尽力去保护他。我们的其他五脏六腑都在保护心不受外界任何侵害,也就是说,受到伤害时,一般心都是最后一个受到影响的。但是各个脏器有了什么毛病,最终都能反映在心上,就好像大臣们出了啥问题,都会给皇帝造成影响。
心瘀就是情志病
在当今的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巨大的工作压力,需要人们不仅有健康的身体,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和愉快的心情。适宜的心理变化有利于身体健康,过度的心理变化,常导致心瘀,许多疾病因此而产生。
心瘀实际上就是情志病。心是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主宰,也主管着人体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故情志活动,是心主神志的表现之一。所谓心病那当然就是心主神明功能异常所产生的疾病,即情志病。
情志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比如说遇到好事我们会高兴,遭遇苦难我们会悲痛,遇到不公我们会生气,遇到纠结我们会思虑等等,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有不同的影响,但是一般情况下影响都不大。如果心的功能异常,出现心瘀,出现神志变化,导致这些情志变得强烈、持久,对我们的精神造成了刺激,就会造成相应的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气机升降失常,瘀堵丛生,导致疾病的发生。
比如说郁闷了,特别是女性朋友,很容易生气、郁闷,想事情想不通了,就在心里纠结,饭也吃不下了,月经也不调了,这时候病在肝,是肝气不舒引起的。如果不及时疏解,就会渐渐变得严重,比如说胡言乱语、癫狂、嬉笑无常,这时候病就在心了,心主神明,神不明则乱,应养心安神。悲伤肺,一伤心了就哭得喘不上气来,严重的会昏迷,甚至脑瘀血,很多老人就是一受到悲伤的打击,脑瘀血了。所以说,每一种情志都会伤到心,反过来又加重了五脏六腑的疾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五脏六腑皆摇,所以我们要防止心瘀,实际上就是要控制我们的情志,保持恬淡虚无,清闲安静。
我记得曾经治疗过一位患者,她来找我时,谈到病情,她说总是觉得恶心、呕吐、心慌、肢体麻木,感觉喉间有异物,心烦意乱,但是去医院检查,又是拍片又是验血,医生也没检查出什么毛病来。我给她诊断时发现她的脸色憔悴,语音低微,舌红无苔,脉细数。这位患者体质本来就有些弱,脾气很急,动不动就哭。一月前腿部被小区里的一条大狗咬伤,虽然已经治愈,但这件事给她留下了阴影,每天担心患上狂犬病,晚上也睡不好觉,总是失眠。这就是典型的情志病。被狗咬伤后,她惊恐不已,一想起自己可能患上狂犬病很快要死了,又觉得悲伤不已,心里这事老是放不下,结果肝郁气结,阴血暗耗。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心血不足则心神受损,神不明则乱,心烦所以失眠。给她治疗的时候,我给她开了宁心安神的药方,然后再疏理肝气,调理了一个月后,她基本就痊愈了。
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气。情志太过,就会导致心气瘀堵,心气顺则百事顺,心瘀堵则处处堵。心气旺盛,才能维持血液在血脉内正常地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如果心失血脉,心气不足,会引起心血管系统的诸多疾病,如心律不齐、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心气运行受阻,就会出现心慌、胸闷、心绞痛等症,而且身体的各个器官都会受到影响。现代人容易患上的冠心病心绞痛的最终病因就是心血瘀阻。
身心本是一体,心出了问题,身体的各个部位肯定会受到影响。有哪些心理问题必产生相应的生理病变?如经常生闷气的女士就很容易发生子宫、卵巢和乳房的问题,恐惧和忧虑会造成男子长期的性功能障碍,脾气急躁的人最爱患高血压、心脏病,精神紧张的人常会得胃溃疡。
其实,情志病的发生与个性、环境极其相关,思想脆弱、多愁善感、性急易怒的人,最容易患上情志病。我们不难发现,平时神经过敏、紧张、喜怒无常、易激动、烦躁、富于自我牺牲精神、忧郁的人,很容易患上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自身免疫病。而善于控制和约束自己、能主动积极地适应外界环境、乐观开朗、对生活有乐趣并觉得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反而不容易得病,这可能是他们没因为不利因素而烦恼、悲痛、抑郁,因而没有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结果。情志是可以控制的,善于克制情绪,顺其自然则不致产生病患,反之则可致病。如果我们能保持情绪稳定,没有杂念,没有私欲,不过于喜怒,内心世界宽阔无邪,心的生理功能就会保持正常,内脏功能也能保持协调,就会肌肉丰满,精力充沛、身体健康。身体阴阳平衡,自然就会健康长寿。
中医学认为,内在脏腑的功能强弱、精气盛衰,可以从体表组织器官上观察出来,称为“荣华外露”。五脏各有其华,心其华在面,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面部色泽的变化上,去判断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气血的盛衰。如果我们的面色为明亮、润泽的微红色,这是气血旺盛、身体健康的象征。如果心有疾病,气血受损,脸上就会晦涩、失去光泽。
既然微红色是心脏健康的象征,那么是不是越红心脏越强壮呢?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有的人脸上比别人都要红一些,是大红色的,但是红得还是比较润泽,看起来满面红光,这表明很有可能是心火过旺了。心主神明,掌控全身各项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当我们的脸色发红,就是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当我们思而无果时,比较纠结,心火就开始盛了,人往往容易心烦,性情急躁,而且晚上易失眠,就算是睡着了,梦也特别多,早上起床觉得很累。心火盛的时候,我们观察舌尖就会发现舌尖很红,甚至整个舌头都会变红,当心火过盛,舌头还会长疮。发展到严重的,心神就会失常,控制不住自己,会说胡话,甚至还会出现幻视、幻听。这时候,就要清心泻火,只要把心火清泻出来,心神也就安定下来了。
脊柱系统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为疼痛(包括压痛点和传导痛)、脊柱的活动功能障碍和一些相关症象(即脊柱相关疾病的病症)。
(一)疼痛疼痛是大多数疾病共有的症状,是人类共有而个体差异很大的一种不愉快感觉。它提供躯体受到威胁的警报信号,是不可缺少的一种生命保护功能。脊柱疾患的最常见临床症状也是疼痛。痛觉的变异性很大,不同的人在不同时候、不同的地点,对疼痛的感受都不一样,因此很难给痛觉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
&&&&&&&&&1994年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ASP)定义:“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与情感体验”。痛觉是一种令人讨厌的包含性质和程度各不相同的复合感觉,并往往与自主神经活动、运动反射、心理和情绪反应交织在一起。它不是简单地与躯体的某一部分的变化有关,也不是由神经系统某个单一的传导束、神经核团和神经递质进行传递。与其他躯体感觉最大的不同是痛觉不能或很难产生适应,而且痛觉包含感觉和情感两个成分。“感觉成分”具有其他的共性特点:有特殊的感受器、感受器的激活需适宜的刺激、感受器能(或大致)定位病灶和对刺激强度进行鉴别等;痛觉的“情感成分”与逃避的驱动密切相关,其变异性极大,很易受过去经验的影响,是临床的难题。
1. 疼痛的分类: 按疼痛的部位、性质、起因和时程,可将其分为两大类:生理性痛和病理性痛,也可称为“急性痛”和“慢性痛”。
(1)生理性痛:浅表痛定位明确,由强刺激皮肤引起;深部痛定位模糊,源于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内脏痛具有深部痛的特征。浅表痛又分为由外周神经细胞有髓鞘(Aδ)纤维介导的刺痛和外周神经无髓鞘(C)纤维介导的灼痛。“刺痛”又称“锐痛”、“快痛”或“第一痛”,定位明确,只在刺激时存在,刺激停止后疼痛消失。“灼痛”也称“钝痛”、“慢痛”或“第二痛”,是定位模糊的持续性疼痛,具有烧灼和跳动感,刺激停止后疼痛依然存在。和刺痛不同,重复刺激可引起灼痛强度增加,这种时间总合作用特性和C纤维激活的脊髓背角伤害性神经元的时间总合特性颇为一致。
(2)病理性痛:按其起因可分为炎性痛和神经病理性痛,它们在躯体和内脏组织均可产生。①
由创伤、细菌或病毒感染以及外科手术等引起的外周组织损伤导致的炎症,表现为局部红、肿、灼热感和功能障碍。由此产生对伤害性刺激敏感性增强和反应阈值降低的“痛觉过敏(hyperalgesia)”和非痛刺激(如触)引起的“触诱发痛(allodynia)”。此外,在损伤区域有“自发痛”。这种类型的痛觉过敏可谓之“炎症性痛觉过敏”,包括损伤区的原发痛和损伤区周围的继发痛。②
另一类痛觉过敏谓之“神经病理性痛觉过敏”,由创伤、感染或代谢病损伤神经引起,也伴有自发痛。实验性神经损伤,如慢性压迫坐骨神经或神经根所产生的自发痛、灼热痛觉过敏和触诱发痛,这些与临床的某些神经病理痛相似。炎症性痛和神经损伤性痛的临床表现颇为相似,但它们的产生机理有根本的区别。
2.压痛点与激痛点
(1)压痛点:压痛点是原发病灶在接受物理或化学因素刺激后产生的疼痛信号,即当病灶受到外力压迫时,使原来的刺激量增加而产生更为显著的定位疼痛感知。它常与较表浅的筋膜炎或深部的损伤部位相符合。压痛较集中、固定和明显。在椎周软组织受损害时的特定部位,不论头颈背肩部还是腰骶臀髋部,必有高度敏感的压痛点的存在。在其上滑动按压时会立即引出局限性剧烈的压痛,与局部的主诉痛相符合。目前已经知晓,特定部位的压痛点在人体某个疼痛部位的出现,常不是孤立的一个压痛点,而是由不少具有规律的一群压痛点。它们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在人体某个疼痛部位构成一个立体致痛区域,即所谓软组织损害性病变区(简称软组织病变区域或疼痛病变区)。例如:肩胛骨背面软组织损害时,其中的冈下肌、大圆肌和小圆肌骨骼附着处等压痛点群构成一肩胛骨背面软组织病变区。又如:腰骶部软组织损害时,其中的骶棘肌、多裂肌和旋椎肌骨骼附着处等压痛点群构成一腰骶部软组织病变区。这些压痛点的解剖特点是在软组织(特别是骨骼肌、筋腱)骨骼附着处;病理特点是存在无菌性炎症病变。这些压痛点有别于中医的“穴位”,也有别于西医的“激痛点”或“激痛区”;主要是后两者的病变部位在神经肌肉的运动点上,而不是肌肉筋膜等起点或止点的骨骼附着处。
  临床实践告诉人们,人体疼痛部位出现的压痛点应有原发与继发之区分。由软组织病变区的原发性痛点散发出来的疼痛会波及病变区周围的正常软组织,形成一疼痛反应区,出现与主诉痛不相上下的早期反应痛。例如肩胛骨背面软组织损害时,其中的冈下肌、大圆肌和小圆肌附着处的原发性疼痛会波及病变区周围的正常软组织,形成一颈背肩部疼痛反应区。又如:腰骶部软组织损害时,其中的腰3~骶4部骶棘肌、多裂肌和旋椎肌在棘突、中嵴、椎板、背面、后关节、横突尖以及髂后上棘内上缘等附着处的原发性疼痛,会波及软组织病变区周围的正常软组织,形成一包括上腰部、肛门会阴区和臀部的疼痛反应区。上述两个疼痛反应区中的反应痛虽则明显,但其下受累的软组织尚未继发无菌性炎症病变,则局部只会出现反应性压痛点;晚期上述软组织继发了无菌性炎症病变,则局部就形成继发性压痛点。两者的治疗原理均应该在这两个不同部位的软组织病变区中正确选准针对特定的原发性压痛点进行治疗;早期病例,不但可使疼痛病变区的原发性疼痛完全解除,而且还可使疼痛反应区的反应痛和反应性压痛点就不治而自愈。如果人们在治疗上不区分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压痛点,错误地把疼痛反应区作为主治目标而忽视了软组织病变区,这样的本末倒置的治式,必然遭遇治疗的失败。
(2)激痛点:激痛点是指来自肌筋膜痛的敏感压痛点,可诱发整块肌肉痛,并可扩散到周围或远端部位引起激惹感应痛。其临床特点是:①激痛点可为钝痛或锐痛,突然痛者多为外伤引起,渐渐发作者多为劳损引起。内脏疾病、病毒感染、精神创伤等也可诱发;②每块肌肉都有不同形式的感应痛点,用指压或针刺激痛点都可引起。激痛点越灵敏,感应痛越重,持续时间越长;③激痛点可诱发植物神经症状,如血管收缩、局部肿胀、流涎、流泪、头晕、耳鸣等;④激痛点也可使肌肉紧张发硬,但肌营养不受影响,因而无肌萎缩,此点与根性神经痛不同,后者虽然也有压痛,但多有肌萎缩。
3.传导痛 从人体脊柱某一原发性疼痛病灶发出的向躯干另一部位或四肢某处循行的疼痛,临床上各有不同的命名。最早出现的是“放射痛和反射痛”,以后是“牵涉痛”,最后是“根性、丛性和干性痛”三大类。
(1)“放射痛和反射痛”的传统概念在腰腿痛中指的是“腰骶神经根于椎管内或外部遭受炎症的刺激引起典型的坐骨神经痛,可以涉及到下肢麻木及神经功能受累,多见于小腿与足部”,称为“放射性坐骨神经痛”;“因脊神经后支或硬脑膜返支分布区域的组织遭受炎症刺激传入中枢造成不典型坐骨神经痛,仅局限于大腿外侧而无小腿麻木及神经功能受累的体征”,称为“反射性坐骨神经痛”。在颈臂痛方面与上述腰腿痛相同,也分为“放射性臂神经痛”和“反射性臂神经痛”。从这两种疼痛命名中所知,古人早就明确了椎管内外两种不同部位疼痛的发病原因均属炎症,也就是与“慢性腱鞘炎”、“肱骨内外上髁炎”等完全一样的非特异性无菌性炎症。
(2)“牵涉痛”,主要是指“内脏某一脏器有病变时,常在特定体表发生疼痛,此称为牵涉痛。如心肌缺血时有心前区、左肩及上臂内侧痛;胆囊病变出现右肩及肩胛区疼痛。”以后引用于颈肩腰臀痛方面又指出“颈肩腰痛也存有牵涉痛,如颈5~6椎病变时,除根性痛外,也有颈根肩上及肩胛间区痛;腰4~5、骶、椎关节突病变时,除在局部有深压痛、压痛外,还有大腿后侧牵涉痛”。
(3)“根性痛、丛性痛和干性痛”是按照发病的神经解剖部位划分。
1)“根性痛”指的是“根性坐骨神经痛”或“根性臂神经痛”。从它们的发病部位(局限于椎管内)、发病原因(神经根受机械性压迫致痛)和临床表现(典型的“坐骨神经痛”或典型臂神经痛”)来看,两者全属传统的“放射性坐骨神经痛”或“放射性臂神经痛”。所以“根性痛”与“放射痛”一样,只是命名上不同而已。
2)“丛性痛”指的是“丛性坐骨神经痛”或“丛性臂神经痛”。从《神经痛》一书中可知,前者的发病部位在骶神经丛;发病原因属椎管外软组织损害致痛,但在该书列举的多种病因中仅“髂腰肌和梨状肌损伤或炎症”一种;而临床表现是以骶部痛为主的“典型坐骨神经痛”。后者的发病部位在臂神经丛;发病原因属椎管外软组织损害致痛者在该书列举的多种病因中也仅“臂丛周围组织的炎症扩散”一种,而临床表现是以锁骨上下窝痛为主的“典型臂神经痛”。
3)“干性痛”指的是“干性坐骨神经痛”或“干性臂神经痛”。干性坐骨神经痛的发病部位在坐骨神经干;发病原因“常为其周围组织损伤或炎症,其中梨状肌损伤多为使之受累的因素”,实际上这也是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惹起“坐骨神经干继发的反应性炎症”的病种;病床表现是以臀痛为主的“典型坐骨神经痛”。干性臂神经痛的发病部位虽然也在椎管外软组织损害的部位,但该书强调在腕掌侧横韧带下的腕管内;发病原因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临床表现主要是“第2、3、4指麻木、刺痛等异常及鱼际肌群萎缩”(也就是“腕管综合征”)。“放射痛或反射痛”、“牵涉痛”和“根性、丛性或干性痛”它们不具有鉴别椎管内外软组织损害的诊断意义,仅作为疼痛循行方向和疼痛部位的描述;对真正鉴别椎周软组织损害诊断的可靠手段,只有结合其它的脊柱功能活动检查,以及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检查等,这样才有较高的正确性,可显著提高诊断质量。  另外,软组织病变区的原发性痛点引出的原发性疼痛可在躯干对侧或沿肢体某侧远离原发性压痛点的一个或几个部位形成了疼痛传导区。例如:肩胛骨背面软组织损害时,其中的冈下肌、大圆肌和小圆肌骨骼附着处的原发性疼痛可传导至前胸部或传导至肩关节前、外、后三个方向,分别形成一肋软骨部疼痛传导区或喙突部结合肱骨近端外、前、后方的疼痛传导区,最多见的是沿上肢的背侧直达手指,常在肱骨三角肌附着着周围或肱骨外上髁部形成一疼痛传导区。又如:腰骶部软组织损害时,其中腰3~骶4部骶棘肌、多裂肌和旋椎肌骨骼附着处的原发性疼痛可向前传导至下腹部形成一疼痛传导区;最多见的是沿臀部、大腿外后侧、小腿外侧直至足趾,常在下肢外侧、腓骨小头部或小腿外侧形成一疼痛传导区。与疼痛反应区的情况相同,早期其下受累的软组织骨骼附着处还未继发无菌性炎症病变,则局部只会出现传导性压痛点;晚期上述软组织继发了无菌性炎症病变,则局部就会形成继发性压痛点。
临床常见疼痛及其特征
1、急性痛:有明确的病因,常为疾病或创伤等所产生的唯一或伴随的急性症状,精神及情绪表现为兴奋焦虑有防御反应。表现为快痛、锐痛,一般持续时间较短,临床上常见于急性炎症、心肌梗塞、脏器穿孔、创伤手术等,严重者常伴发休克、虚脱、发热等全身症状。
2、慢性痛:病因可以有多种明确的原因或不明,具有复杂的精神情绪心理变化,常表现为抑制状态,精神忧郁和逃避行为,严重久病者出现消极悲观厌世情绪。疼痛程度一般以轻中度居多,常为慢痛钝痛,一般持续时间较长,严重者如晚期癌症可以是持续顽固痛,临床上常见于慢性腰腿痛、神经血管疾病性疼、病情长者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食欲不振、脉缓、低血压等,慢性痛是临床上疼痛治疗的主要对象。
3、表浅痛:位于体表皮肤粘膜以角膜牙龈最敏感,由于穿刺、切割、挤、捻挫、冷热和酸碱等伤害性刺激引起疼痛,性质多为锐痛、快痛,比较局限,定位准确,分辨清楚,有防御反应,重度者可发生休克等全身症状。
4、深部痛:为肌腱、关节、韧带、骨膜及血管的疼痛,以骨膜和动脉最敏感,肌肉较差。性质多为钝痛,疼痛部位比较弥散,范围不够明确,疼痛多为痉挛、缺血、炎性物质所引起。可伴有呕吐、出汗、脉缓等症状。
5、内脏痛:为分布在内脏壁层(脏层)内脏感受器与血管壁的游离神经末梢感受疼痛,感受器在内脏的分布稀疏,故对强烈刺激如切割、挤压等锐性刺激反应不敏感,定位不明确,范围弥散而广泛,刺激方式和强度与疼痛反应不呈正,由于脏器实质的血管壁化学感受敏感,对缺血、缺氧可产生剧痛。内脏痛常在躯体同时出现疼痛的感觉区称为内脏牵涉痛,例如心绞痛发作时,病人经常感到上胸部、左肩、左臂疼痛。牵涉痛的机制为由于脊髓背角第5层细胞接受来自皮肤和内脏纤维的会聚,这些细胞冲动的输出可投射到大脑,从而引起两处疼痛的感觉,亦称反射痛。
6、中枢性疼痛:疼痛来自脊髓以上的中枢部位,其疼痛往往投射到远端肢体躯干,易与周围性疼痛相混淆,行局部神经阻滞治疗无效。由于脊髓病变创伤可以伴发疼痛,如脊髓梅毒、出血、外伤等,中枢脑区的损伤如中风、出血等经常是严重顽固性疼痛的原因,特别是在丘脑及其周围,常是顽固性疼痛。中枢性疼痛常伴有运动或某种感觉功能的缺少,这取决于脑损伤的部位。
7、心因性疼痛:疼痛的原发因素属心理性的慢性疼痛,常常是神经症的原因,神经质是慢性痛的结果,病人表现为心理紊乱,主诉为头痛、腹痛、腿痛等症状。这些病人采用疼痛治疗方法效果不好,需要行心理治疗。
坐骨神经痛与腰椎间盘突出
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自己患了"坐骨神经痛",而其中不少人对从骨神经痛的实质并不清楚,有的盲目戴上"坐骨神经痛"的帽子产生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坐骨神经痛并不是一种病的名称而是一种症状。典型的表现是从臀部沿大腿外侧后面向小腿和踝关节外侧的患痛,可伴有小腿和足的无力、麻木。疼痛可因坐骨神经受牵拉和刺激,如弯腰、提重物、咳嗽等诱发和加重。坐骨神经是全身最粗大的一支周围神经,由部分腰4和腰5、骶1-3神经在盆腔内汇合构成坐骨神经,经坐骨大孔梨状肌下缘穿出盆腔,沿大腿后侧下行直到足趾。引起坐骨神经痛的病因有多种,可概括为:凡是坐骨神经本身或行走沿线附近的伤病均可发生坐骨神经痛。可归纳为如下四大类:
(1)创伤,如腰有折、神经挫伤等
(2)炎症,如神经炎、腰骶椎结核、硬膜外脓肿等;
(3)肿瘤,神经纤维瘤、腰骶椎骨原发或转移瘤等;
(4)神经被卡、压,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等。
在上述诸多的病因中引起坐骨神经痛最常见的原因是椎间盘突出,特别是青壮年,也就是说如果青壮年出现坐骨神经痛,首先考虑的疾病是腰椎间盘突出。人有五个腰椎一个骶骨,腰椎间及腰骶椎间由椎间盘相连,椎间盘的作用是便于椎体间活动又制约椎体过度活动,传导应力吸收震力的"弹性垫"作用。其上下有软骨板与椎体相连,周围由纤维环包饶,中间的髓核为胶状物质。所谓椎间盘突出就是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入后侧的椎管椎间盘是突入骨性的椎管内,在体表是无法摸到的。"江湖医生"说在体表摸到突出的椎间盘是违背医学常识的。当做腰屈伸活动时,腰椎间前后缘可产生50g压力,从地面举重物时腰4-5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可以是原重物的15倍,当椎间盘承受压力平均增至350g时有纤维环破裂的可能。可见椎间盘突出最主要的原因是外伤,也有人提出椎间盘突出是免疫性疾病,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由于腰骶部活动度和承受的压力大,所以90%以上的椎间盘突出发生在腰4-5和腰5-骶1两个椎间盘。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依据是有反复发生的坐骨神经痛,检查可有如下体征:常有强迫性腰椎向左或向右侧弯的特殊站立或行走姿势,腰棘突间中线弯1.5cm出现压痛和向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实验阳性、足趾屈伸力减弱、小腿和足内或外侧痛觉迟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屈颈实验和颈静脉压迫实验阳性等。侧位X线片可见腰椎生理前凸减小、病变腰椎间隙变窄或由正常的前宽后窄变为前后等宽或前窄后宽。椎管造影可见突出的椎间盘对造影剂的弧形压迹或神经跟袖中断。CT和核磁共振检查可确定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程度。
总之,目前对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并不困难。腰椎间突出的防治。预防腰椎间突出的主要方法是防止腰部损伤和加强腰背肌锻炼。可采用背伸法或保健操法锻炼腰背肌,强壮的腰背肌有助于腰椎的稳定。一旦发生腰部损伤应充分休息,有利于创伤愈合防止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治疗分保守(非手术)和手术治疗两种手法。非手术治疗适于疾病初发或早期无广泛肌力、感觉障碍,无大小便功能障碍者。具体方法有:
(1)急性期卧床4-6个周对"隆起形"突出(纤维环部分破裂外层完整者)可望髓核自行还纳。
(2)腰椎牵引或牵引加按摩复位法,是保守治疗中较有效的方法。
(3)硬膜外封闭:醋酸强的松龙75mg加1%利多卡因7ml注入硬脊膜外腔,每周一次,共2-3次。对减轻神经根水肿,消除疼痛有明显疗效。
(4)正确推拿、按摩有利于治疗,要找有经验的医生进行,防止"江湖医生"粗暴手法造成副损伤。
(5)正确使用保护性腰围有助于限制腰部活动,防止坐骨神经痛症状复发,但长期使用可能加重腰肌萎缩,必须使用腰围与加强腰背肌锻炼相配合才有助于防止复发。手术治疗:对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保守治疗无效者、有大小便功能障碍或小腿肌肉明显无力、无手术禁忌症者应手术治疗,绝大多数手术效果是良好的。手术禁忌症是指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某些病不能耐受手术或精神病患者。目前手术方法已经有较大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手术方法,例如:经皮椎间盘摘除、不切除椎板的椎间隙椎间盘摘除等。传统的术式有:开窗式、半椎板、全椎板切除、椎间盘摘除术。手术方法选择的原则是根据病情采用创伤小疗效好的术式。比如:无椎间盘钙化、非游离型、无椎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可采用创伤小的经皮椎间盘摘除。年轻体力劳动者尽量采用对椎板损伤小的开窗式或经椎间隙入路椎间盘摘除。年龄较大伴有椎管狭窄者采用全椎板切除方法在摘除椎间盘的同时椎板减压解除椎管狭窄。我们创用了在减压后利用咬下的棘突重建椎管后壁,称为"棘突造盖",扩大了椎管矢状径又防止术后疤痕造成椎管再狭窄,以及造盖与关节突出壁融合,加强了腰椎稳定性。
腰腿痛诊断的困难与对策&
腰痛的严重性
  1.常见:80%成年人有过腰痛。美国400万工人因腰痛不能工作,中国腰痛占外科门诊的1/3—1/4。
  2.诊治混乱:统一患者,不同医生,诊断不同;同一诊断,同一医生,治疗不同;同一病种,相同方法,效果不同。
 腰痛多的机理
  1.人类进化—爬行一直立行走;后纵韧带负担过重→易破;椎间盘压力过大→易突;腰前弯间盘向后突;小关节负担过大;肥胖→腰肌负担↑。
  2.椎间盘无血供→退变→不稳;小关节磨损↑;韧带负 担↑;肌肉劳损;间盘易破。
  3.腰骶关节畸形多(15%—60%),包括骶椎腰化,腰椎骶化,椎弓裂,滑脱。
  4.腰椎毗邻多种内脏引起腰痛:泌尿科,妇产科,腹部外科,神经内外科。
  5.脊椎静脉无静脉瓣,转移癌多:肺癌、胃癌、肝癌、前列腺癌。
  6.现代社会:腰肌锻炼少;姿势不良多;高跟鞋。
  腰痛的病理基础:可由皮肤、韧带、肌肉、腰椎小关节、硬脊膜、神经根、骨组织、椎间盘病变所致。
 腰腿痛常见原因:退行性变,最常见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至香严寺秘传:简至效的止痛按摩法
来源:《妙药奇方》撞伤疼痛,伸张其对面之筋肉,速愈。如胸部受伤,将手贴于胸部,伸张后背之筋肉,伸张几次,止痛。——总共就这两句话。
我以前治咽痛用的是手部穴位,也特好用,记得在大学时一同学咽痛都不能吃饭,我就捏手穴,然后一边捏她一边开始吃东西,但让我不解的是嗓子不痛了,但过一会又反复了,最后我加合谷才疗效持久。不过现在基本不用了。感觉抻比点揉好在以面代点,以大面覆盖小病灶。以前看刊物上介绍一种治疗麦粒肿的方法,就是用手指按住眼角,向耳朵方向多次抻,效。(原意是这样的,原话不记得了),我理解,其实和我介绍这种方法是一脉相通的,说白了就是抻上眼皮,我治过一例,很简单。
懂了就会正确操作,不懂就是盲目去做,效果当然也会打折扣。①我介绍一种方法,是止痛的,一句话:“伸张对侧筋肉”
②找法:看图片,如前胸痛找后背正对处,其它以此类推。
③手法:“抻”,参见相关楼
④效果:我的实践至简到效,你的实践……。
这个方法可能对抽筋不能取效,它不是简单的损伤。给你推荐个我摘抄的方吧。猪爪芍药汤:药用虎杖50克,芍药50克,甘草10克,猪爪蹄1只洗净,加水2000ml,用文火炖2小时,将汤和猪蹄一并服之,一般1剂取效,严重两剂即愈。&
《祝你健康》8/94这个方子我用过,六十多岁的老人,两剂愈。我想每个方法都不是万能的,这个也不例外。
我以前碰到过有关眼睛的,我记得是拽后脑的头发以抻动对侧的皮肤来治的,在哪是谁什么结果我都忘了。
现在眼病我一般都是按上眼框中央的小凹陷处,很有效,比这个方法来的更便捷。如我一次与朋友出去吃饭(上月17日吧),店家的椅子面也与下面分离,我挪椅子,当时也喝多了,手指被压了三次,(手指放到了椅面与腿之间,自己实实在在坐了上去),可想而之会怎样,指甲下敷药也没用,严重的事后指甲都容易脱落,还好别人帮我揉,我又用这个方法治疗,现在打字时瞧瞧我的手指,没有痕迹。
1、我没有治过痔疮,原因是我及家人没有得过的,没机会试。
2、既成痔疮,就真的不能向我上面所述立马就有效果,当然没有尝到这种方法的至简至效就更不会有信心坚持下去。
3、如果你定要试,就取坐姿,感觉坐沙发并向后仰点的姿势正好,然后两抻阴部上边部位(阴毛部位)。抱歉,没这方法的经验,不过考虑我介绍的“抻”不行。给你找了篇文章看看能不能借鉴。
左病右取,右病左取
妙法莲花的BLOG( 11:14:21)
有一天,正在上班,一位女同事一瘸一拐的来找我,说头天晚上下楼时不小心把右脚给扭伤了,到现在脚还肿的高高的,不能平放,一使劲就钻心的疼,今天连班也没上,问我有没有外用跌打药酒。
本站野雪老师口授心传于我:“上下左右,以痛为腧”,说人体的四肢及躯干都存在着左右对称,上下对应的情况,如果你的左膝出现疼痛,时间一长,右膝也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而且相对应的左肘关节也会出现不适。针对这一情况,当左膝出现疼痛时,你去按摩右膝及左肘部相对应的部位,同样也能起到治疗的作用。
那么右脚扭伤了,按摩左脚相对应的部位不是同样有治疗作用吗?我试着先在右脚扭伤处找到最痛的那个点,然后在左脚相同的部位进行按摩,约5分钟后,这位同事说,怎么左脚越按越疼了,我叫她再坚持一会,并减轻了按摩的力度,与她聊天,分散注意力,半小时过去了,仔细一看,左脚按摩的部位浮肿了一大块,可这时再看受伤右脚,肿居然消了很多,她站起来,走了几步,发现不怎么疼了,不影响走路了,第二天看到她时,已恢复了正常。后来,只要遇到脚扭伤的,我都爱用这一招,还真灵,一般一次治愈。
为什么人体可以左右互相影响呢?据《内经》记载,两千多年前,我国早有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针灸法,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在身体上都有交会的腧穴,经脉气血是相互流通的,因而可以左右互治,以上是古人的见解。在今天,生物全息理论也证明了这个问题,人体的一部分如耳、手、足、第二掌骨等叫全息胚,每个全息胚都是整体的缩影,即全息胚上有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代表区,称为反射区,反射区即可诊断疾病,又可治疗疾病,按摩各个反射区都能治疗全身各处的疾病。
运用这一原理,还可以自己动手治疗许多的疾病。前几天,我去朋友家玩,看见她的左前臂上贴着一快纱布,问她怎么回事,她说是不小心被儿子(正生牙期间)咬了一口,没想到三个星期过去了,经常去医院换药,可伤口就是不愈合。我说教你一个简单的方法你试试看,你不是左手臂的这个地方受伤了吗,你有空就按右手臂相同的部位,一次按压5-10分钟,一天内多按几次。第二天,这个朋友告诉我,右手臂被按压的部位很疼,不敢再按了,我告诉她,疼的厉害时,按压的力度就轻一些,但必须去经常的刺激这个部位,等右手臂被按压的部位不疼了,你左手臂的伤口就该痊愈了。一个星期后她告诉我,这个方法还真灵,伤口真的愈合了,而且再按右手臂也不疼了。
还有一次,一个朋友右手大拇指被重伤压,痛的晚上都睡不着觉,我告诉他有空就去按捏左手大拇指相同的部位,结果当天右手大拇指的疼痛就减轻了,二天后全好了。
这种治疗方法非常简单,你只要找准左右对称相同的部位按压就行了,对身体又没有任何的副作用,特别适合四肢部位所发生的病变很实用。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不妨试一试。虽然我没有施治过骨折患者,但我相信一定是有效果的。
我的妻子有两次左侧小腿骨疼,而且是晚上,也没什么别的好办法,比如吃药。我就用了这办法,当时就不痛了,也就一分钟吧。
看了“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方法,我给我提了醒,以后再有患者时,先试试。
另外你可借鉴一下,周尔晋的《人体&形平衡法》。
提醒你,注意医患纠纷,患侧不要碰。
还有,我相信,如果骨折去掉石膏后在对侧肌肉上按摩一定会恢复既快又好,当然我只能在自己亲人身上做。腰间盘突出,我治过,一邻居是司机,老病犯了,猫腰90°,上楼梯一步一步挪,我看不过就叫到我家给他按摩,有3-4次吧,每次就10分钟左右,时间长我也累呀,最后离开我家是正常走路了,第二天见面说又有些疼了,针灸大夫说扎三个月再看看。我想,这病不是小病,一次就解决掉好象不可能,反复是正常的,顶多再按摩几次吧。
① “我的理解是在痛点或病灶点的对侧找准反应点”
——我的解释就是“对侧”,因为对侧可能既不痛也不痒,没有反应点的特征。
②“双手掌心都是朝内的”
——操作者的双手心按住皮肤。
③“然后健侧反应点之手上下或左右来回轻轻揉动(抻,是否有拽的意思是否拉起手下皮肤肌肉)”
——抻(字典:拉长东西的意思)。不是揉,也不要拉起。抻(字典:拉长东西的意思)。不是揉,也不要拉起。痰,中医分为寒痰、风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但应该不是气管本身的事,根不在气管上,来源不明,所以这个办法解决不了。
就如头痛吧,有些农村人喜欢吃止痛片,其实就是麻醉神经,头痛的根你没去治,过后还会再痛的。
心血管病没治疗经验,但如胸闷和心区痛倒遇到过,有效。
我学过手诊,观手发现心肌缺血的的人很多,然后渐变成心血管病,当然和肝气有直接关系(有的人心脏病的根在这),如能解决患者心肌缺血的问题(按摩??),心脏有力,恢复正常了,心血管病就会好转。
给你提供个思路,思之。从我操作的情况看,抻二十多下左右(小病少些)就停下来,
一是自己也累;
二是让患者动下患处,感觉一下见没见效。我的经验,如果在这个方法的适用范围,没有不见效的。如说疼痛没减轻,马上重新找对侧,毛病在对侧没找准,偏了。
三是见效则继续了。是针对骨折患者康复的问题吧。建议你看周尔晋的大&形平衡法。
一是找痛点,即是他说的反应点,高升点,按压。然后按处要痛,再抻。
二是我觉得搓热都见效的。
三抻的程度,建议你先从小病入手,这种方法有没有效果,立马可知,从而增加自己的经验,因为到现在为止我还做过,只是你问起,才让我有这么个想法。另外我不知道骨折患者的恢复过程,疼痛是什么情况,真的没法告诉你抻的情况。老婆头痛,主要痛点在右侧太阳穴。按楼主介绍的方法试了一下,果然效果神奇。我取左侧太阳穴用拇指撑其皮肉,老婆怕痛只进行了不到一分钟。结果右侧头痛立马明显减轻,几近消失。
另外提醒,大家抻的时候注意不同部位手法轻重,如脖颈下要轻抻,不要以为患者不说话就以为没事,有的人能挺,也迷信医生。我介绍的方法是以“无痛治痛”,不是“以痛治痛”。其一、有肿大的不能一次解决问题,要多次,另外,对于淋巴结肿大的我还没遇到过。
其二、左侧淋巴结肿大疼痛抻喉结右侧是最正确的,因为怎么弄它都是正对面。
其三、抻的手法是上下抻,不是左右抻,左右抻会牵扯患处变得更严重。
其四、抻颈椎的左右侧问题:脖子很近似是一个圆柱,如果上下抻对侧只是抻了一条切线,病灶完全可能不在其对面,一点效果都没有。如果左右抻,颈椎左侧的正对面是喉结右侧。图片左右手之间的部分就是疼痛处(按穴位说就是间使)的对侧,然后左手按住皮肤不动,右手向手背方向来回抻动。如果是左撇子就是右手不动,左手向手肘方向抻动。&如是左肩井痛,就把左臂伸直,抻左腋窝对,可以理解为一手固定,另一手做上下的推法。
提醒一下,大家看了“18年珍藏之~~快速治愈腰椎间盘突出法”有什么感想吗?
“上海曙光医院推拿科医师范兴发的“沉腰斜板”组合手法,更使我感到治腰椎间盘出症并不难,间直如同儿戏!经范医师对几千次临床观察,轻的几次,严重的三十多次就就能使症状消失。”
有没有想过,它和我介绍这种方法道理是相通的。沉腰法其实也是抻对侧肌肉。十年前在报刊上我就看到丹麦用类似的方法治腰痛,施术者抬头又抬腿的,太麻烦了,道理没弄明白。如治麦粒肿向眼角拉上眼皮,一两次就好,都是这一个道理。很快缓解了就说明操作正确了,没有到位不到位的区别。
单纯的外伤,病灶确定,没有后续力量让病灶继续扩大,治病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而太阳穴痛可能当时都彻底好了,但过一会或半天就又犯了,实在是因为患者的心理影响生理。如表面看起来乐呵呵的人可能内心正在纠结,你说有病怎么能治彻底。
有些病想治彻底,就再加点穴位吧,疏通一下经络,把病气分散开,另外也不让它再源源不断的向病灶汇集。
取的位置是手心朝上,找到腕横纹,它的大拇指一侧相应位置就是它的对侧。
我介绍的方法是在患处的直接对侧取治疗位置,即如果左手手背痛,就在左手手心找对侧。
①找脚后跟,这是人体&形平衡法周尔晋老先生的方法,你可以试试,这要找痛点按。
②我的方法要在下颌位置找,看实际情况可能要加上拽耳垂的,不明白可看我前面的回复。
③建议再看一下《刘善人讲病》,对头顶痛你会了解一些。膝关节有问题就让患者趴在床上,抻他的大腿弯处。看来兄台真是想把我介绍的方法扩展成万能按摩法呀。实在话,牙痛我都想不起来用这个办法。
我介绍的方法的应用范围基本是外伤痛,牙痛已超出了它力所能及的范围。不过我们应该去探究,去变通的应用这种简易而实效的方法。
打个比方吧。
我想立马喝上开水,壶水正坐在炉上并且沸腾了。
方法①:把炉火闭掉,再用办法把炉水降温,立马喝上开水不是问题。
方法②:不闭炉火,直接用扇子或其它办法让水降温,好象我们立马喝不上开水,也好象待到炉火自 己燃尽才能喝上。
我在想,我们用这种方法治疗头痛和牙痛,肝痛,肚子痛等内伤痛是不是如方法②了。我想能不能撤掉底火应该是治类似病的关键,再加穴位怎么样?
提出思路,供大家思考与实践。其实我也在找谁在使用这个方法,到什么程度,以便可以借鉴一下。
另外我感觉香港这位不一定是这个方法,因为腰突按摩显效不会用半年,当时就会有效,几天就应该缓解很多,如果用半年的话,这个方法我不学,也不会去做。只要找准痛处的对侧就可以,至于抻的方式是用手指还是手掌没要求,以你能使上劲,不太累为好,就如条条大路通罗马,到达就是目的。
手臂如何固定,抻肩前就让患者仰面躺在床上,抻肩后就趴在床上,肩隅穴要抻腋窝位置,患者把手臂伸开轻放在比肩稍低物体上,就能操作了,记住,患者不可用力。我的做法是上下抻,而且部位不要决对固定,抻一会后再找最痛点,始终保持这样就好了。
“抻”的方法是我自己理解出来的,可能是我搞复杂了。其实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
如自己右手手背痛,手指伸直并上翘,感觉手心——皮肤崩紧了,然后手指再返回放松状态,多次重复操作,如此而已。再以此类推其它的痛处治法,就懂了你说的一张一驰没错。俗话说“黑猫白猫抓住耗子是好猫”,照葫芦画瓢能止痛就是正确的方法了,再细琢磨就懂了。语言表达的说法就多去了,其实都是一个。股骨头坏死,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常见的骨关节病之一。大多因风湿病、血液病、潜水病、烧伤等疾患引起,先破坏邻近关节面组织的血液供应,进而造成坏死。其主要症状,从间断性疼痛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再由疼痛引发肌肉痉挛、关节活动受到限制,最后造成严重致残而跛行。激素药亦会导致本病的发生。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原因为外因和内因,且内因外因相互作用,使人体阴阳失去平衡,气血的失恒而生疾,亦称"髀枢痹"、"骨痹"、"骨萎"。
我介绍的止痛方法其实就是促进了气血的运行,所以可行。只不过一是有信心和耐心,二是掌握方法和分寸。就是此方法本身是无痛疗法,不在疼痛处或面操作,只会减轻疼痛不会产生丝毫疼痛,如果因为操作疼痛是方法错误,加重病情。还有操作时不能压迫骨折部位,只是抻皮肤(当然是在石膏去掉之后)。先期肿胀或手术刚过不要触动,用周尔晋先生的《人体&形平衡法》比较稳妥实效。
谨记,想好再做,用心去做,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昨晚的俩分钟真好使&早上醒来也不疼&这让我想起了以前有病人在深圳按摩治腰突不明显&后经香港的一位只按摩腹部近半年&轻松缓解很多&当时我还理解认为那人的功力厉害他能够通过腹部渗透到腰椎附近&但想不通的是那位病人刚好腹部很胖&呵呵&现在回头看看楼主的方法&那才是大道至简&
您可能也喜欢: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腰后部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