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病的发病率和年龄及性别有关吗?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1.4.1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杜全月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与常见误区1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致死或致残的严重疾病,已引起医学界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从“21世纪人人共享有健康”的战略出发,提出加强的防治方案,已成为全球医生的奋斗目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资料,全世界有死因统计的57个国家中,卒中死因占前三位的就有40个国家,与卒中相关的残废估计每1千人中就有6个以上。每年国家或者大众为了治疗脑血管花掉多少钱呢?预计这10年间,我们国家因为脑血管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是5580亿美元,占整个国家医疗卫生投入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卒中给病人、家庭及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那么什么是呢?
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发生病变所引起的脑部功能障碍。临床上表现为局灶性的症状和体征,常以猝然昏倒、昏迷,或伴有口眼歪斜、言语不清和等为主要表现。常见如、、、、等等。
2我国脑血管病的特点是什么?
①据目前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病例150万死亡约100万 ②男性多于女性 ③呈北高南低,东部沿海高于西部高原的发病趋势。
3如何早期识别脑血管疾病、公众发现应如何处理?
公众应该对脑血管疾病的常见表现有所了解。我来说一下常见症状:
(1)脑血管疾病症状突然发生。(2)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3)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4)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5)双眼向一侧凝视。(6)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7)视物旋转或平衡障碍。(8)既往少见的严重、呕吐。(9)上述症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
我的建议当具有脑卒中危险因素(例如、、等)的人突然出现上述表现时或突然出现神志模糊,昏迷者也要意识到脑卒中的可能性,立即送往。在院前阶段,脑卒中的诊断及分类尚未明确,所以尽快就近送往有检查和治疗条件的医院及时诊治,是院前处理的首要任务。这类的医院必须要能进行急诊CT检查,有24小时随诊的脑卒中专业技术人员,能进行溶栓,开颅手术条件的。在搬运过程中,一般应采取平卧位,肢体应保持功能位置注意保护呼吸道,急性期有呕吐、吞咽障碍或意识不清者,应控制进食水,以防呕吐及误吸,血压低于170 mmHg时,一般不必使用降压药物,特别是舌下使用硝苯地平。但如果患者有激动或运动中发病,头痛,呕吐,颈部抵抗等表现,脑出血可能性较大时,可以采取适当的降压措施。
4如何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降低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根本措施在于预防。积极开展发病前、发病时及发病后防治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防发病,综合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及早阻断疾病发生;其次,防事件,稳定动脉斑块,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预防脑卒中;第三,防后果,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减少脑血管疾病合并症,减轻后遗症。第四,防复发,病人获救后应做好二级预防应尽量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防复发。
我们应如何作?对年龄超过35岁未患脑血管疾病的人应对以下内容有所了解:①了解您的血压,高血压是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至少每年测量血压一次。②是否有心脏疾病,特别是。③戒烟、适度饮酒,吸烟使卒中的危险增加一倍。④了解您是否有和糖尿病。⑤在日常生活中有规律的参加您所喜欢的体育活动
5脑血管疾病是如何分类?
脑血管疾病的分类方法较多。通常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缺血性既,包括脑血栓形成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血性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6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即原理是什么?
(1)动脉壁病变:是脑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动脉壁如无异常一般不易导致脑血栓形成,如患者无论休克时间多长,通常不出现脑血栓形成。
(2)血液成分变化:在动脉壁病变基础上,血液成分变化、血液粘稠度增加、红细胞过量增多、高脂血症和纤维蛋白原增加等可促进血栓形成。
(3)血液动力学异常:临床常见脑梗死患者在夜间睡眠中发病,可能入睡后血压下降、血流缓慢,在动脉壁病变基础上易导致病变部血栓形成。
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可分为可干预性因素和不可干预性因素。
不可干预性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气候等。
可干预性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高血糖、血脂异常、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大量饮酒、高盐高脂肪饮食、不良情绪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药物等因素,是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预防的主要目标,称为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或根本性预防。
7我下面就具体来讲讲不可干预性因素
年龄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年龄是不可干预的因素,年龄越大发生脑血管病的机会越大。年龄越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越多,动脉硬化的程度也越重,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愈高。55岁以后每增加10岁发病率增加1倍以上。50岁以上应作为脑卒中防治重点,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内外文献都提示,我们临床工作中也发现,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
原因是什么呢?
&(1)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黏血症:这三种病症常结伴存在,互为因果,共同加重血管的损害,而且在早期常常无明显症状,有时出现轻微短暂的也认为是工作劳累所致,根本考虑不到是,迟迟不能确诊。(2)不把疾病当回事:这里有三种情况,一是感觉不适也不看医生,硬撑着;二是即使看了医生,明确了诊断,也不把医生的劝导当回事,自认为年轻身体棒,工作忙没时间治病,能拖则拖;三是即便用药也不能规律服用,常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3)工作紧张,心理压力大:& 中青年人正是创业期或者是事业上升期,不论在何种岗位都面邻着竞争压力、工作负荷大,心理上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长此以往引起头痛、头晕、乏力、、焦虑、烦躁不安、工作效率下降。(4)饮酒过量,暴饮暴食,营养失衡: 中青年人交往多、应酬多,喝酒不留量,肥腻过多,维生素摄入不足,多数有。(5)运动量少: 摄入热量过多,运动过少,能量消耗低,加重了高脂症,高血压病,高黏血症。(6)吸烟:烟雾中的一氧化碳可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加速动脉硬化,增加卒中发生的危险性。(7)生活无规律:由于工作关系常常造成一日三餐不能按时定量,常常加班加点睡眠不足。(8)遗传因素: 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中风家族史。因此除老年人外,中青年人也要重视预防脑血管病的预防。
2、性别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 男性多于女性,原因:
(1)男性高血压多于女性高血压。 (2)男性吸烟与饮酒的多余女性。吸烟者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高,且与每日吸烟量和吸烟持续时间长短成正相关系,男性吸烟和饮酒的人数远远超过女性,所以,男性较女性有着较高的危险因素。 (3)男性从事重体力劳动多,突然用力会诱发脑血管病。 (4)个别男性脾气暴躁或过于抑郁,这些都是脑血管病的诱发因素。 3、种族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
不同种族脑血管病发生率和死亡率差别较大,黑人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比白人高4-5倍。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脑血管病发生率较高。可能与生活条件与文化程度以及宣教程度有关。
4、遗传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脑血管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据报道,发现其近亲的兄弟、姐妹中有脑血管病的人他的发病率较正常人明显增高。另有资料显示,父系、母系有脑血管病的人,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要比一般人高4倍。这些都充分说明脑血管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因此,有遗传倾向的人应尽早预防。
5、气候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脑血管病发生与季节有一定的相关性。脑血栓在六七月间发作较多,其原因是天气刚转暖,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或因流汗脱水,血粘度增加而引发脑血栓。尤其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气温突变容易引发脑血管病。秋末冬初是引发脑出血的重要时期,气候骤变有很大关系。原因有 (1)低气温可使体表血管的弹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进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2)寒冷的刺激还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小动脉痉挛收缩,增加了外周阻力,血压升高。因此,所以易患脑血管病的人要特別注意气候的变化,适时的添减衣物,保护自身健康,防止脑血管病的产生。
以上我们讲了不可干预性因素,下面我们重点讲可干预性因素,我们只要认真干预可干预性因素就可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率、致残率及死亡率。
8可干预性因素
高血压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成年人收缩压超过140mmHg,舒张超过90mmHg时,就称为高血压。高血压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由其它疾病引起血压升高,叫,例如:肾脏疾病、某些,血管狭窄等都可以导致血压升高,这类高血压又称为症状性高血压。另一种是原因不明的高血压,叫原发性高血压,我们日常所说的高血压一般多指原发性高血压,对于前者,其主要根源在于原发病,针对原发病治疗,血压就会随之好转。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主要是后者------原发性高血压。患高血压时,一部分人可无症状,但也会出现头晕、头胀、头痛、心烦、急躁、易发脾气,双下肢疲软无力,面红耳赤,也有的因为长时间已经习惯,无任何症状。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只要控制高血压,就可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国内外多项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表明,积极治疗高血压,可降低高血压患者首次发生脑血管病。收缩压每下降5-10mmHg或舒张压每下降2-5mmHg,脑血管病发生危险减少30%~40%。对已经发生脑血管病的患者,降压治疗对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也非常重要,适当降低血压水平,脑血管病再发危险就可下降。
在我国,据推算高血压病人已超过1.6亿人,而没有症状的高血压,发生脑血管病的机会是正常血压者的4倍,有症状未经治疗或治疗不佳者比治疗良好者要高10倍,同时,研究中还发现,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升高,对脑血管病的危险性都很大,而且,高血压中70%发生脑血管病,30%发生心脏病,10%发生,所以,我们说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防治高血压是重中之重。
我国高血压病目前存在“三高三低”,患病率高,危害性高,增长趋势高;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据统计,我国高血压知晓率为30%,治疗率为25%,控制率为6%,全国约1.1亿人不知道自己患高血压。在高血压患者中约75%不进行正规的降压治疗,94%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未能达标(即血压仍大于140/90mmHg)。因为我国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太低,故1.5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处于高血压状态,这就成为脑血管病的发生的巨大后备军。因此,让全国人民知道自己有无高血压,如有高血压,应坚持长期正规治疗,并明确降压目标是血压<140/90mmHg。
9为何高血压会引起脑血管病?
主要是由于长期的高血压,可导致动脉内膜增厚、管壁变硬,当脑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时,导致血流的中断,可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脑血栓。高血压还可引起细小动脉壁透明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进而形成微小,当血压骤升时,可使这种已经变硬、变脆的血管破裂出血,而发生脑出血。
10对于高血压应如何防治?
1、饮食:低盐低脂饮食,每天盐摄入量应在5g以下,东北摄盐量高于正常人的3-5倍,东北人一天吃18克盐正常一般为5-8g,每天1斤蔬菜,一斤牛奶,每餐吃7-8分饱,都有降压做用。
2、避免精神紧张及过劳,持续的精神紧张和过度疲劳易造成血压升高。
3、减轻体重,高血压患者约1/3人有不同程度的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最容易患高血压,所以减轻体重很重要,减1kg体重,血压下降1-2mmHg,体重指数kg/m2(20-24),体重与高血压呈正向关系,>25为超重,>28为肥胖。
4、适当运动,有助于稳定血压,如:慢跑、步行。
5、戒烟限酒,饮酒量一般每天不超过50g乙醇的量,2004年《中国脑血管病指南》建议每天不超过20-30g,酒精量的计算大致=饮酒的容量×饮酒的度数×0.8。&
6、降压药物:
(1)利尿剂;有噻嗪类、袢利尿剂和保钾利尿剂三类。降压作用主要通过排钠,减少细胞外容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压起效平稳、缓慢,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作用持久,服药2-3周后作用达高峰。利尿剂能增加其他降压药的疗效。利尿剂的主要不利作用是低血钾症和影响血脂、血糖、血尿酸代谢,推荐使用小剂量。不良反应主要是乏力、尿量增多。患者禁用。&&&&&&&&&&&&&&&&&&&&&&&&&&
(2)β-受体阻滞剂; 常用的有美托洛尔(倍他乐克)、阿替洛尔(氨酰心氨),降压作用可能通过抑制中枢和周围的RAAS。降压起效较迅速、强力。适用于各种不同严重程度高血压,尤其适用心率快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者,对老年人高血压疗效相对较差。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主要障碍是心动过缓和一些影响生活质量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主要有心动过缓、乏力、四肢发冷。β-受体阻滞剂对心机收缩力、房室传导及窦性心律均有抑制,、支气管、和外周血管病禁用。
(3)钙通道阻滞剂;又称钙拮抗剂,钙拮抗剂分为二氢吡啶类和非二氢吡啶类,前者以硝苯地平为代表,或者有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长效钙拮抗剂包括长半衰期药物,例如氨氯地平。钙拮抗剂降压起效迅速而强力。长期治疗时还具有抗作用。主要缺点是引起心率增快、面部潮红、头痛、下肢水肿等。非二氢吡啶类抑制心肌收缩及自率性和传导性,不宜在心力衰竭、窦房结功能低下或心脏传导阻滞患者中应用。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常用的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洛汀新)。降压起效缓慢,逐渐增强,在3~4周时达最大作用,在肥胖、糖尿病和心脏、肾脏靶器官受损的高血压患者具有相对较好的疗效,特别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后的高血压患者。不良反应主要是刺激性干咳和血管性水肿。
(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止剂。有氯沙坦、颉沙坦,厄贝沙坦。降压作用起效缓慢,但持久而平缓,一般在6~8周时才达最大作用,持续时间能达到24小时以上。
&药物治疗的对象
&& &高血压2级或以上患者(≥160/100mmHg);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者已经有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和并发症患者;凡血压持续升高6个月以上,改善生活行为后血压仍未获得有效控制的患者。
治疗方案的选择&&&&&&&&&&&&&&&&&&&&&&&&&
(1)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
(2)2级高血压患者在开始时就可以采用两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 &&&&&&&&&&&&&&&&&&&&&&&&&&&&&&&&&&&&&&&&&&&&&&&&
(3)联合治疗应采用不同降压机制的药物。
(4)三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应加利尿剂
11那么高血压治疗还有一些误区我今天就讲一下这些常见的误区
(1)走出不愿服药的误区
高血压病人中除5%左右(症状性高血压)可通过手术等方法得到根治外,其余90%以上的病人都是原发性高血压,这是一种慢,需要长期或终身服药。有些人虽然已经发现高血压,但不在乎,甚至认为治疗不治疗均无所谓。甚至还有的朋友说:血压高点有什么了不起,不误吃,不误睡,什么也不影响,甚至会对苦口婆心劝他的医生产生一种“虚张声势”的感觉,仍然我行我素。持这种态度的人,是自己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是极端错误的,一定要予以避免。循症医学证明,其服药与不服药的结局是截然不同的,长期不服药者则由于血压长期处于高水平,其本身可促进或加速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甚至引起致残或死亡。因此,要认清降压治疗的重要意义,积极、有效、长期地控制血压至正常或理想水平。
(2)走出不能坚持治疗的误区  这部分病人最多。有一些病人,服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特别是血压正常就停药,血压升高又服药;其中有人是怕高血压会降得过低或长期服药会产生药物副反应。其实一些新的降压药,特别是进口或合资企业生产的药,使用说明书非常全面、详细,即使发生非常低的不良反应亦被详尽列出。其实高血压所导致的危害一般来讲要比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要大的多,更多的人以为不适症状已消失,甚至于认为高血压已被“治愈”了,要知道,服药一停药一服药,结果导致血压升高一降低一升高,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将会引诱心脑肾发生严重并发症,如脑出血等症,血压持续升高时,除非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脑中风等严重并发症,一般不会自动恢复。因此,对于高血压病病人应坚持“三心”,即信心、决心和恒心,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或推迟重要脏器受到损害。
(3)走出单纯依赖药物,不做综合治疗的误区 有人认为,得了高血压后只要坚持长期、规则地服药就可以,其实不然。因为高血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造成的,其中包括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如吸烟、酗酒、摄入食盐过多、体重超重、血糖升高、血脂异常、缺乏运动、性格暴躁等。所以,药物治疗的同时也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否则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故治疗高血压除选择适当的药物外,特别还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高血压的治疗应包括药物和非药物两种。非药物治疗有:一般治疗(合理休息、适当镇静)、饮食治疗、运动等。早期、轻度高血压病人,应在用降压药物前可先试用非药物治疗。3-6个月后复查血压,如多次测量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内,可继续非药物治疗,并定期测血压;如症状明显,则应同时应用降压药物。对于中、重度高血压病病人在采取降压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配合非药物治疗,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
(4)走出以感觉估计高血压的误区 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多少、轻重并无平行关系。有的病人,特别是长期高血压病人,对高血压产生了“适应”,即使血压明显升高,仍可不出现任何感觉不适。误认为只要没有不适感觉,血压就一定不高。所以,有时血压降低也会出现头昏等不适,若不测量血压而盲目地加量,反而不利,为此可能延误治疗。高血压病人应主动定期测量血压,如1周至少测量血压1次。当然,最好是自己有个血压计,并学会自测血压,这样既方便又能及时了解血压变化情况。
(5)走出不按病情科学治疗的误区 有少数病人,把别人降压效果好的药物照搬过来用,这是既不客观又不现实的。因为,同样是高血压的病人对降压药物的敏感性、耐受性却是大不相同的。如某人用某药降压效果非常明显,则另外一人却效果不好,甚至无效。因此应当根据病情,因人而异,合理选用药物,最好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况且高血压的合理治疗,需要根据全身情况选择最佳药物,这些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自行购药服用,带有一定盲目性、片面性,也有一定的不安全的因素存在。所以,应先经医生诊断,作必要的检查,及对心、脑、肾等功能的测定,然后进行治疗。
(6)走出只顾服药、不顾效果的误区 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目标是不仅要将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小于130/85毫米汞柱),而且要长期稳定,进而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肾重要器官的损害,由于种种原因(如怕麻烦、出差),不定期测量血压,一味“坚持”服药,此为“盲目治疗”,会使得血压忽高忽低,或者出现不适感。初服药者,可三天测一次;血压稳定后可每1-2周测一次。以便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药物种类、剂量、服药次数,将血压降至较理想的水平。还有更多的人,不仅不复查血压,更不去检查血、尿等化验,不讲究实效。全然不顾血压是否控制理想?靶器官有否损害?应该说,这种治疗在某种程度上是徒劳的,很可能导致前功尽弃的结局,即当发生严重并发症时方感到后悔莫及。因此,必须予以纠正。
(7)走出血压降得越快、越低越好的误区 有的高血压病病人一味追求血压达到正常水平,甚至认为降压应该是越快越好;越低越好。其实不然,一般来讲除高血压急症(如高血压危象、等)外,其余高血压病病人均宜平稳而逐步降压。因为,血压下降过快、过低,不但会使病人出现头晕、乏力等体位性低血压的不适症状,还极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甚至诱发脑出血,这种情况尤其在老年人为甚。因为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此时偏高的血压有利于心脑肾的血液供应,如果一味要求降到正常水平,势必影响上述脏器的功能,反而得不偿失。因此,降压治疗时必须要掌握住缓慢、平稳的原则。
(8)走出能降压的都是“好药”的误区&& 有不少高血压病病人以为只要能降低血压的都是“好药”。应该指出,不少降压药服用后确可使血压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但有些(如短效降压药)不能使血压保持稳定;有些则副作用较多,甚至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如不加选择盲目地应用这些降压药,很可能不仅不能稳定降低血压,还有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后果。而理想的降压药物应该是:能有效地降低血压;连续用药而不产生耐药性;副作用少;能降低高血压病引起的并发症;降压效果持久;服用方便;药价适宜。
(9)走出睡前服降压药的误区&&& 有的高血压病人,常将一天的降压药放在睡前或在临睡前服一次降压药,这种作法是不科学的,也是危险的。因为当人入睡后,人体处于静止状态,可使血压自然下降10%-20%,称为血压昼夜节律。而且以睡后2小时最为明显。倘若病人临睡前服了降压药,两小时也正是药物的高浓度期,可导致血压明显下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而使病人发生意外。这种情况在老年人高血压病者表现尤甚,必须加以避免。因此,高血压病病人降压药物应在晨起时服用,目的在于控制上午血压增高的峰值,以及预防与血压骤升有关的心脑血管意外事故的发生。对于长效降压药物也应选择晨起一次服用为宜。
12下面我讲一下脑梗死认识的误区
误&区一:认为脑梗死只发生于老年人
  近年来,脑梗死发病趋于年轻化,约33%的脑梗死病人年龄在65岁以下。
误区二:运动过度
  许多老年人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进行晨间锻炼。临床上常见不少老年人在早晨锻炼时突发半身不遂,许多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而凌晨至上午正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间。天气寒冷,本身就容易引发脑梗死,如老年人过早起床锻炼,再剧烈运动,血液会趋于四肢肌肉,脑部供血减少,更易诱发脑梗死。故老年人运动时间不宜过早,程度不宜剧烈,应适度运动。
误区三:用保健品代替正常的预防疾病手段
  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作为子女常给老年人买保健品,但保健品只是治疗的辅助品,不是药物,不能作为惟一的、起主要作用的预防疾病的手段。
误区四:只重视药物治疗,忽视综合预防措施
  许多患者及家属不重视饮食结构的调整,生活习惯的合理,只一味追求特效药,把预防当作突击行为。每到春秋季节就给病人定期输液,这种做法其实并无科学依据。预防需长期注意,综合预防,不存在灵丹妙药能完全防止脑梗死的发生。脑梗死的预防应戒烟,避免过量饮酒,合理饮食并积极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
误区五:降血压不合理
  众所周知高血压病人易发生脑梗死。但是,降血压过快、过低也存在脑梗死的危险。慢性高血压患者的脑组织已经适应了偏高的血压水平,若血压过快地降低到正常水平,反而会促进脑缺血,导致脑梗死的发生。所以,降血压不宜降得过快、过低。
误区六:忽视脑梗死的康复治疗&
患者及家属都很重视脑梗死的药物治疗,但常常忽略了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等,其实康复治疗十分重要,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残疾程度,应早期开展康复治疗。
13心脏病与脑卒中的关系
无论在何种血压水平,有心脏病的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都要比无心脏病的人高2 倍以上。对缺血性卒中而言,高血压性心脏病和是脑卒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总之,心脏病易引起脑血管病不容忽视,应加强原发病的治疗,以预防脑血管病。
14为何心脏病会引起脑血管病?
一是& 心脏瓣膜、心室壁及心房的附壁血栓脱落,栓子进入血液循环,阻塞了脑部血管造成脑栓塞。1心房纤颤增加脑卒中风险4倍;2也是重要因素;3framingham研究二尖瓣环装钙化使卒中危险增加,如和并心房纤颤增加4倍;4左心房扩张也是卒中危险因素。
二是& 由于严重的冠心病,心、心力衰竭等,导致心脏输出量减少,脑灌注不足,脑部缺血,发生脑血栓形成。冠心病使卒中危险增加2倍,左心肥大3倍,4倍。15%的心梗并发缺血性卒中。防治冠心病,左心肥大是预防心源性卒中措施之一。心导管和血管内治疗可导致卒中的风险为 0·2%和0·3%,心脏起博器和射频消融也可导致卒中。
15如何防治?
1)成年人(≥40 岁)应定期,早期发现心脏病;
2)确诊为心脏病的患者,应积极找专科医师治疗
3)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但必须监测国际标准化比(INR),范围控制在2.0~3.0;对年龄>75 岁者,INR 应在1.6~2.5 之间为宜;应用华法令治疗可使血栓栓塞性卒中发生的相对危险减少68%。或口服阿司匹林50~300mg/d,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这里主要讲一下阿司匹林的作用
血栓事件发生都有动脉硬化斑块破裂,破裂之后就把血管堵死了,所以预防减少斑块的破裂和预防血栓的形成是预防最主要的方法。减少斑块破裂目前比较重要的药是降胆固醇的药,他汀类的药能够降低胆固醇,稳定斑块。如果斑块已经破了,目前最有效的药是阿司匹林,动脉硬化斑块破裂了以后表面很粗糙,血小板是专门负责血液凝集的,大家都知道如果手上破一个口子,出血出一会就停了,为什么出几分钟血就自己凝了呢,就是血小板沉积在伤口以后就聚集住了,本来是保护作用,但是如果在血管里面斑块破裂了,血小板聚集在那个地方就成了一个血块,这个血块就会把血管堵死了,就会发生梗死。阿司匹林就是不要让血小板的聚集太厉害,所以阿司匹林能够有效的预防动脉和心血管疾病疾病。应该说阿司匹林是目前为止预防动脉硬化血栓类疾病疗效最肯定,经过大量的人群实验证实,并且最有效、
3、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糖尿病在我国大约有3千万人,居世界第二位,容易引起脑血管病,现已为人们所重视,患缺血性脑血管病者是一般正常人的3倍。
16为什么糖尿病会引起脑血管病?
因为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内分泌性疾病。主要是患者的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不但可使血糖增高,而且还会使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其脂肪过度氧化、分解为甘油三脂和游离脂肪酸,特别是胆固醇增多更为显著,形成高脂血症,加速了糖尿病人的动脉硬化。并且发生年龄越早,病程进展越快。病变主要位于脑动脉、冠状动脉和下肢动脉。由于动脉硬化,使动脉弹性减弱,动脉内膜粗糙,易造成血小板在动脉壁上附着,所以,容易发生脑血栓形成。
除了上述病理基础外,糖尿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异常,红细胞异常,血小板粘附性聚集性增强等,均可造成血液粘度增高,使血管内血流不畅或栓塞。
总之,糖尿病是发生脑血管病的主要因素。所以,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治疗,
17对于糖尿病应如何防治?
治疗应系统、规律,这里简单介绍:
1)合理饮食。糖尿病的饮食疗法,是指控制饮食,但控制饮食不等于饥饿饮食,过分地限制饮食,特别是碳水化合物可导致脂肪、蛋白质过度分解,即可引起消瘦,还可引起饥饿性酮症。另外过分地限制饮食还可使血糖偏低,导致升血糖激素分泌,可出现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正确的饮食方法是每天保证三大营养物质加纤维素及维生素类。碳水化合物占60%,脂肪占25%,蛋白质15%。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米、面杂粮。脂肪是指少量的瘦肉,忌食肥肉、动物油、动物内脏。蛋白质主要是鱼类和豆类。纤维素可延缓食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出现高峰,有利于胃肠蠕动,防止,如各种新鲜蔬菜等。
2)适当运动 运动可减轻体重、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控制血糖。
3)合理用药
1.促进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主要用于,它的降糖作用有赖于机体保存30%以上有功能的胰岛B细胞的组织。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列齐特有降低血小板的粘附性,增加血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有利于减轻或延缓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不良反应主要是低血糖、胃肠道反应。
2.双胍类:它能提高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糖原异生、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尤其适用于肥胖者。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
3.胰岛素增敏剂& 罗格列酮(文迪亚)、价格较贵
4糖苷酶抑制剂可延迟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治疗餐后血糖高。如阿卡波糖。
5.胰岛素& 脑血管病是应用胰岛素的适应症
18针对糖尿病患者我个人给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1)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浆白蛋白和餐后血糖 ,有部分人空腹血糖正常却餐后高,高度注意糖耐量异常。
(2)糖尿病患者应首先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 2~3个月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应选用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 控制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减少全天血糖波动。
(3)糖尿病患者更应积极治疗高血压、控制体重和降低胆固醇水平
四、血脂异常&和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我国18岁以上血脂异常人群已经达到1.6亿。在35岁以上的人群中,有2500万人同时患有高血压和高脂血症。血脂异常对我国人的危险上升到原来的3-5倍。不仅如此,我国12个大城市、25家三甲医院对2136例患者的调查显示,血脂控制达标率仅为26.5%。近期国内外有不少研究表明,应用他汀类等降脂药物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他汀类药物预防治疗可使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减少19%~31%。另一方面,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过低(<160mg/dl)时可增加出血性卒中死亡的危险,大量的流行病资料表明,血清HDL-C水平与脑卒中发病成负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发现血清HDL-C每增加1mmol/L(l5mg/dl),则危险性降低47%。胖者HDL-C也多偏低。吸烟可使HDL-C下降;而少至中量饮酒和体力活动会升高HDL-C。糖尿病、和等疾病状态可伴有低HDL-C。高甘油三脂血症患者往往伴有低HDL-C。一般人群的常规健康体检是血脂异常检出的重要途径。为了及时发现和检出血脂异常,建议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包括TC、LDL-C、HDL-C和TG测定。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则应每3~6个月测定1次血脂。对于因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住院治疗的患者应在入院时或24h内检测血脂。治疗(1) 改善饮食习惯  ①调节饮食的结构:限制摄入富含脂肪、胆固醇的食物;选用低脂食物(植物油、忌食荤油,《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建议每日摄油量为20-25g、也就是半两油);增加维生素、纤维素(水果、疏菜、粗粮),如果每天吃一斤蔬菜,脑血栓的发病率减少6%、蔬菜还有预防癌症、降脂、防止便秘的作用。提倡摄入优质蛋白,所谓优质蛋白也就是指所含必须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恰当的蛋白质,优质蛋白是我们体内不能合成的,必须从食物中获得。它们包括,鱼、家禽中的蛋白质和大豆中的大豆蛋白。提倡南方清淡的吃鱼方式,北方做鱼多盐、多油腻。  ②具有降血脂的食物:茄子、山楂、柿子、黑木耳等,北京心肺研究中心证实:每天食入5-15克黑木耳有相当少量阿司匹林的作用,中国人推荐阿司匹林用量为每天50-150mg,平均为100mg可预防脑血栓、冠心病。  ③少进食碳水化合物,也就是少吃主食、甜食,主张每餐吃7-8分饱,有人做过试验,把老鼠分成两组,一组给予高热量高脂肪饮食,饱餐不限量;另一组给予低热量低脂肪饮食,并每餐吃7-8分饱,结果一段时间以后,饱老鼠组患冠心病的几率明显增高,死亡率明显增高
19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
(1)己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的人。(2)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的人。(3)有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早发冠心病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者。(4)有皮肤黄色瘤者。(5)有家族性高脂血症者。
20我个人的建议:
(1)血脂异常,尤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其他危险因素者首先应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2)对已有卒中或冠心病危险因素(或病史)的患者以及家族型高脂血症患者应定期(3~6个月)进行血脂检测改变生活方式无效者采用药物治疗。
(3)对既往有TIA、缺血性卒中或冠心病史,且TC 高于5mmol/L 的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TG 增高者选用贝丁酸类药物治疗。2项关于他汀类药物的大规模二级预防研究(北欧的4S、美国的CARE)显示他汀类药物预防治疗可使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减少19%~31%。 
下面我讲一下关于血脂的一些误区
  误区1:高血脂就是甘油三酯高。血脂是血中所含脂质的总称,其中主要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引起严重危害主要是胆固醇异常,尤其是LDL-C(低密度脂蛋白)过高。研究显示,甘油三酯的增加未能显示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相对风险增加相关。而如果血液中有过多的低密度脂蛋白,沉积于动脉血管壁,就会形成粥样斑块。有斑块的血管狭窄或破裂就直接导致急性心梗、中风甚至猝死。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目前最重要的血脂检测指标,并非甘油三酯。
  误区2:体检化验单没有“箭头”就是正常。如今很多人都格外关注体检结果中的胆固醇指标,但鲜有人发现自己有胆固醇异常问题,因为化验单上并未发现有“箭头”。为什么流行病学专家的统计数据却如此之高呢?一般人群和已有冠心病或糖尿病等疾病,或者已经发生过心梗、中风的患者,血脂治疗值和目标值与化验单上显示的正常值是不同的。他们的血脂目标值要求更严格,要低于血脂化验单上的参考值,即“坏”胆固醇LDL-C需低于80mg/dL或者2.1mmol/L。重点人群,即40岁以上男性、绝经女性、肥胖、有黄色瘤、有血脂异常及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者的胆固醇指标也不能仅仅参考化验单上“不高于3mmol/L”这一指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此类人群应每年检测一次血脂。
  误区3:胆固醇异常是慢性问题,即使不达标也不会有大碍。胆固醇异常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种慢性问题,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一时半会儿不会导致健康出大问题。实际上,以冠心病为主的心脑血管疾病往往与动脉粥样硬化密不可分,它的特征是:慢性进展、急性突变、全程炎症。“坏”胆固醇在动脉血管内壁慢慢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变窄、被阻塞住。并且,这些斑块就像一个个“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破裂,导致急性心梗、中风。如果不尽早控制,年纪轻轻的患者也同样会遭遇斑块破裂带来的恶果。近年来,影视明星中突发心脑血管疾病者中就不乏中青年人。在2004年公布的一项报告中,仅在短短15年内,35~44岁之间的北京男性居民因冠心病而死亡的比率就增加了111%,45~54岁之间女性死亡率增加了40%。
  误区4:保健品可以软化血管、降低血黏度,服用无副作用。现在民间采用的一些保健品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不明确,因此,保健品是无法取代药物治疗的。目前医学界公认“他汀”类药物是降胆固醇治疗的主导药物,而且全球患者二十年左右的用药经验验证了“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21吸烟与卒中的关系 为什么吸烟容易患脑血管病呢?
1)烟草中含有一种叫做尼古丁的物质,吸烟将尼古丁吸入体内后,促使肾上腺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使血管痉挛,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而诱发脑出血。
2)由于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可使血中胆固醇增高,细胞间隙增大,脂肪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3)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促进红细胞聚集,白细胞沉积,使血液粘度增高,血流变慢,这样就容易引起脑血栓。经常吸烟是一个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4)吸烟的烟雾中含有一氧化碳,其浓度可达3%~5%,经肺吸收到血液里,可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失去了携带氧的能力,这样会使血中的含氧量大大降低,因而会引起脑血管和脑组织缺氧。脑血管缺氧可使血管弹性降低;脑细胞缺氧,可使脑细胞坏死。
5)长期被动吸烟也可增加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有些报道显示,暴露于吸烟环境者其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危险由20%升高到70%。动脉硬化既可以导致脑卒中也可致冠心病,因此有理由相信被动吸烟也是造成部分卒中的原因之一
22关于饮酒对脑血管的危害:
长期大量饮酒和急性是导致青年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同样在老年人中大量饮酒也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男性每天喝白酒不超过50ml1 两,酒精含量<30g),啤酒不超过640ml,葡萄酒不超过200ml(女性饮酒量需减半)可能会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有资料表明,我们东北地区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全国之首,其原因可能和人们饮酒较多有关。
23饮酒为什么会诱发脑血管病呢?
目前认为过量饮酒可通过下列途径促发脑血管病。
(1) 引起脑动脉粥样硬化&& 酒精不但可以直接刺激血管壁,使血管失去弹性,还能刺激肝脏,促进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合成,进而导致动脉硬化。硬化了的脑血管弹性减弱,管腔狭窄,容易形成脑血栓;而的病人,过量饮酒后,血压突然升高,血管破裂,又容易发生脑出血。
(2) &引起高血压&& 饮酒引起高血压的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酒精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脏排出量增加,以及引起其他血管收缩物质的释放增多有关。&&
(3)& 影响凝血物质和使血小板减少&& 长期大量饮酒损害肝脏功能,进而引起某些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生成减少,使出血时间延长而发生出血性脑血管病。
(4) 饮酒后利尿增强(抑制垂体抗利尿素分泌)而致脱水。由于脱水,血液浓缩,有效的血容量和脑血流量减少,血液粘度增加,促发脑血栓形成。
24对于饮酒的健康建议:
(1)对不饮酒者不提倡用少量饮酒来预防心脑血管病;孕妇更应忌酒。
(2)饮酒者一定要适度,不要酗酒;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20~
30g,女性不应超过15~20g。
25颈动脉狭窄
什么是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多由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狭窄程度超过70%的患者,每年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大约为13%。颈动脉是人体通向头面部的主要动脉,随着机体的衰老和血管的硬化,动脉内可形成动脉硬化斑块,造成颈动脉狭窄。这些斑块不断增大,可出现钙化、坏死、脱落,其结果就会导致颈动脉闭塞及脑部血管栓塞。统计资料显示,脑血管病的病人,约2/3的脑梗塞与颈部动脉狭窄有关, 所以,应引起我们临床的重视,颈动脉狭窄本身无典型症状,常不易被发现。一些病人可表现为神经系统受损症状,最多见的是小卒中即人们常说的小中风。常突然发作,头昏目眩;一侧眼暂时性发黑;肢体发麻无力;说话不清等。这种症状出现仅数分钟,也可数小时,但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颈动脉彩超、CTA、MRA、DSA检查可发现颈动脉狭窄。26如何防治?
1 .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如他汀类药物。2 .狭窄较重,大于70%时手术预防效果最好,狭窄为50%以上的人也可考虑做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上支架预防脑血管病,频繁发作小卒中者,若存在颈动脉硬化斑块就应考虑做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上支架预防。
美国每年做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者约为10万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开展较早,可降低颈动脉狭窄的中风发生率。但它是开放性手术,创伤大,难度大。支架手术其优点:微创,容易被患者接受;局麻下进行,操作上相对简单;适合于危重患者;适合于外科手术难以到达的病变;在我国,这项技术开展时间较短,但很有前景
27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我个人建议:
(1)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一般不推荐手术治疗或血管内介入治疗,首选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他汀类药物治疗。
(2)对于重度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但术前必需根据患者和家属的意愿、有无其他合并症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进行全面的分析讨论后确定)。
28 肥胖问题对于脑血管的影响
肥胖人群易患心脑血管病已有不少研究证据。这与肥胖导致高血压、高血脂,提高血糖是分不开的。一些证据显示18 岁以后体重增加也会增加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此认为男性腹部肥胖和女性体重指数增高是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亚洲人群中以体重指数23.0~24.9 为超重,≥25 为肥胖。
29对于肥胖的患者我建议:
(1)超重者和肥胖者通过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降低卒中发病的危险。使摄入热量小于消耗的热量,
(2)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成年人的BMI(kg/m2)应控制在<28 或腰/臀围比<1,体重波动范围在10%以内。
30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其他危险因素
(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根据美国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病例-对照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卒中发病有相关关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可增强血小板聚集性,激活内源性凝血因子,影响凝血过程;并可能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从而加速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促进血栓的形成。高半胱氨酸血症的血浆浓度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高于女性。一般认为(国外标准)空腹血浆半胱氨酸水平在5~15μmol/L 之间属于正常范围,≥16μmol/L 可定为高半胱氨酸血症。。叶酸与维生素B6和B12 联合应用,可降低血浆半胱氨酸水平,所以建议一般人群应以饮食调节为主,对高半胱氨酸血症患叶酸与维生素B6和B12联合应用。我院率先开展这项检查。
(二)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近期认识并引起广泛重视的综合征, 1999 年被WHO 完善。其特征性因素包括腹型肥胖、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胰岛素抵抗(伴或不伴糖耐量异常)等。胰岛素抵抗是其主要的病理基础,故又被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由于该综合征聚集了多种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并与新近发现的一些危险因素相互关联,因此,对其诊断、评估以及适当的干预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专家组第3 次报告诊断标准(表8)。对代谢综合征的治疗目标在于:(1)控制其病因(如肥胖、体力活动过少);(2)治疗与之同时存在的非脂质和脂质危险因素。
表8 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确定 (ATP Ⅲ)危险因素 规定范围
腹型肥胖(腰围) 男性>102cm女性>88cm&& 甘油三酯(TG)升高<FONT face=仿宋_GBmg/dl(1.7mmol/l)(2) HDL-C降低:男性<40mg/dl(0.9mmol/l),女性<50mg/dl(1.1mmol/l)(3) 血压升高:SBP≥130mmHg,或DBP≥85mmHg(4) 血糖升高:空腹血糖≥100mg/dl(5.6mmol/l),或已确认为2型糖尿病者
具有上表中所列出的3 个危险因素者,即可作出代谢综合征的诊断
(三)缺乏体育活动
规律的体育锻炼对减少心脑血管病大有益处。研究证明,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也可通过降低升高的血压、控制血糖水平和降低体重等控制卒中主要危险因素的作用来起到保护性效应。规律的体育活动还可提高血浆t-PA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 的活性和HDL-C 的水平(这些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好处),并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活动度(这些增加血栓风险)降低。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3~4 次适度的体育锻炼活动,每次活动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或其他有氧代谢运动等)。需重点强调的是,增加规律、适度的体育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防病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四)饮食营养不合理
每天增加1份(或1盘)水果和蔬菜可以使卒中的危险性降低6%。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与西方人差异较大。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饮食习惯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人们吃动物性食物的比例明显上升,特别是脂肪的摄入量增长较快。脂肪和胆固醇的过多摄入可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继而影响心脑血管的正常功能,易导致脑卒中。另外,我国居民特别是北方人食盐的摄入量远高于西方人。食盐量过多可使血压升高并促进动脉硬化形成,中国、日本以及欧洲的一些研究都确认它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提倡每日的饮食种类多样化,使能量的摄入和需要达到平衡,各种营养素摄入趋于合理,并应限制食盐摄入量(<8g/d)
 (五)口服避孕药
对35 岁以上的吸烟女性同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或以前有血栓病事件者,如果应用口服避孕药可能会增加卒中的危险。故建议在伴有上述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女性中,应尽量避免长期应用口服避孕药。
31关于脑血管疾病的必须的辅助检查
急性脑梗塞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糖、血脂、肾功能、肝功能;血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系列、纤溶功能。C反应蛋白等,蛋白C及蛋白S,有时还需要检查血清学、抗心脏磷脂抗体、自身抗体等指标。心电图异常查心肌酶,注意并发心肌梗死。
下面我讲一下患病之后了疾病如何检查,我在门诊工作中看见许多患者来了就开化验想通过化验诊断血栓,或者拿着化验单就说自己得了血栓。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我们诊断血栓还需要有影像学的诊断结果。那么我讲一下脑的影像学检查,脑的影像学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脑梗死的范围、部位、血管分布、有无出血、陈旧和新鲜梗死灶等,帮助临床判断组织缺血后是否可逆、血管状况,以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帮助选择溶栓患者、继发出血的危险程度;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发表于: 21:51
很好、这篇文章很实用,讲解思路清晰,从发病、预防、到治疗对广大患者很有帮助。
游客(来自河南省三门峡市联通的网友)
感谢你的敬业精神,
看了你的文章,很感谢
(来自吉林省四平市网通的网友)
杜全月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杜全月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杜全月大夫提问
杜全月的咨询范围:
脑卒中、癫痫、周围神经病(手脚麻木等)、高血压、颅内感染性疾病、脱髓鞘疾病等的诊断与治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血管疾病发病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