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敷脐止泻散腹泻快速止泻方法

小儿腹该怎么用止泻药_新浪健康_新浪网
小儿腹该怎么用止泻药
  小儿是孩子常见的一种疾病,一年四季皆有可能发生。每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宝,每当孩子有个什么不舒服,最难受最担心最折腾总会是妈妈们。虽然称不上大病,但也足够令当妈的折腾了。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有很多,若同时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使得治愈更加麻烦。长时间腹泻,机体会丢失大量的水分和大量的电解质,如钠、钾、镁等,导致电解质紊乱,甚至出现酸碱平衡失调。故此,为了孩子们的健康着想,我们应尽一切努力做好预防和应对措施,鉴此,以下这几点是必须要注意的。
  一、禁食需有理,严禁盲目
  小儿腹泻脱水患儿除严重呕吐者暂禁食4~6小时外,均应继续进食以缓解病情,缩短病程,促进恢复。小儿腹泻时,会丢失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禁食或过度的饮食控制,都会加重肠蠕动而使腹泻加重,甚至影响小儿的健康。因此,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小儿,妈妈应继续纯母乳喂养,但是要注意少量多餐。如果是人工喂养小儿,可改为无乳糖奶粉。正在添加辅食的小儿可以适当减少辅食量,也可暂停辅食。适当调整饮食,以清淡为主。
  总而言之,小儿腹泻时,妈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确实有需要的时候才给患者禁食,不要盲目禁食,适得其反,危害自己孩子的生命健康。
  二、止泻药不宜在腹泻早期使用
  小儿腹泻的治疗是需要一定的疗程的。急性腹泻病程一般是在两周以内,同时腹泻是机体的一种反应,有利于毒素和不消化的食物排出。因此,小儿腹泻时妈妈不必急于马上止泻,尤其是要注意腹泻早期不能使用抑制肠蠕动的药物,而应该注意治疗因腹泻引起的脱水和。
  三、不可滥用抗生素
  小儿腹泻多数为病毒感染及喂养不当引起,因此使用抗生素无效。因为在人体的肠道中生长着许多细菌,它们按照一定的比例在体内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使用抗生素,则会杀灭人体中的有益细菌,而那些对抗生素不敏感的葡萄球菌、条件致病菌、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则会失去制约而大量繁殖,导致菌群失调。
  所以,小儿腹泻时不可自行乱用抗生素,建议每个妈妈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咨询病情,并在专业的儿科医师指导下用药。
  四、做好预防措施
  最后,除了在治疗应对小儿腹泻过程中做好以上注意外,更重要的就是要注意做好预防措施。
  1.平时多注意饮食卫生,食物要新鲜。
  2.食具奶具应定时煮沸消毒。
  3.小儿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
  4.多注意增强体质,加强户外活动,注意小儿体格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感染各种疾病及不良刺激。
  5.婴幼儿选用柔软布类尿布,勤更换,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吸干,局部皮肤发红涂以5%鞣酸软膏并按摩片刻,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6.避免使用不透气塑料布或橡皮布,防止红臀发生。
  7.注意会阴部的卫生,预防上行,尤其女婴。
  8.做好消毒隔离,与其他患儿分室居住。
  9.食具、衣物、尿布应专用,护理患儿前后要洗手,对腹泻患儿的粪便,被污染的衣、被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腹泻常用药品
  更多药品知识欢迎进入。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婴幼儿腹泻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欢迎来到医学全在线网站!
婴幼儿腹泻
疾病名称(英文)
infant diarrhea
YINGYOUERFUXIE
中医:泄泻,初生儿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消化系统疾病(儿科)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近来一般建议称为腹泻病。根据病因的不同,本病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感染性腹泻更为多见,病情也相对较重。
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或完谷不
化为特点,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以婴儿出现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疾病。
引起腹泻病的病原很多,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均可引起肠道内感染,其中以病毒和细菌更为多见。常见的肠道内感染病原有人类轮状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杆菌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失调,或多种原因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患儿,易于发生白色念珠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中耳炎等肠道外感染也可伴发腹泻,主要由于发热及病原体的毒素诱发肠道功能紊乱所致。非感染性腹泻主要由于饮食因素和气候因素引起。饮食因素主要包括喂养的量过多、过少或食物成分不适宜等。个别患儿对某些食物成分过敏或不耐受,喂食后也可引发腹泻。气温骤降,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气温过高使消化液分泌减少而由于口渴又进水或吃奶过多,消化道负担加重也易诱发腹泻。
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乳食,脾胃虚弱为主,其主要病变在于脾胃。所以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之说。
本病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发病为多。
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婴儿期发病者占半数左右。
强度与传播
随着儿童营养状况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本病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发病率仍然很高。
脾与胃互为表里,脾胃受病,则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初生儿腹泻是因脾胃嫩弱,感受外邪,脾胃受纳运化失调所致。
中医诊断标准
本病临证时,首先应分辨寒热虚实。一般来说,暴泻者多实,久泻者多虚。腹胀痛拒按多实,腹虚胀喜按多虚。粪便黄褐而臭多为热,便淡黄臭味不甚多为寒。临床根据本病的不同证候,将其分为以下几种证型。
主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哭闹,多伴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分析:本证多为小儿调护失宜,损伤脾胄所致。脾伤则不运化,胃伤则不磨谷,水谷混杂,并走大肠而成泄泻。乳食内腐,故大便酸臭。,浊气上泛,故见口臭,恶心呕吐。
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分析:本证多为小儿腹受风寒所致。寒凝气滞,中阳被困,运化失职,故见泄泻色淡,粪多泡沫,臭气不甚。风寒郁阻,气机不得宣通,故腹痛肠鸣。外感风寒,邪在卫表,故见身热,鼻塞,流涕等症。
主证:泻如水样,每日数次或数十次,色褐而臭,可有粘液,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发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分析:本证因暑湿时节,湿与热合,蕴结脾胃而致。湿热下迫大肠,故见泻如水样,色褐而臭,或见粘液。湿热在下,故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伴有外感,热重于湿者,可见发热口渴。
主证: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腻,脉弱无力。
分析:本证多因小儿先后天不足,脾胃虚弱,或过服寒凉,脾胃失健而致。脾虚不能运化水谷,以致湿滞内停,并走于下,遂成泄泻。脾虚不运,生化无源,故见面色少华,神疲纳呆。
主证: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分析:本证多为久泻或久病之后,脾虚及肾所致。肾阳伤则命火不足,脾土失于温煦,不能腐熟水谷,而见大便稀溏,完谷不化。阳虚阴寒内生,而见四肢不温,面目虚浮等症。
主证:泻下无度,小便短少,皮肤干燥,目眶凹陷,啼哭无泪,精神萎靡,口渴引饮,舌绛无津或起芒刺。
分析:本证多起于湿热泄泻,由于泻下无度,水液耗损所致。阴津枯竭,肌肤不得滋养,故见皮肤干燥,目眶凹陷。水液不足,故小便短少。胃阴伤则口渴引饮。
主证:暴泻不止,便稀如水,面色苍白,神疲气弱,四肢厥冷,舌淡苔白,脉沉微。
分析:本证多见于暴泻久泻,由于脾肾虚败,命火衰微所致。阴寒内盛,则便稀如水,四肢厥冷。阳气衰败,则面色苍白,神疲气弱。
西医诊断标准
婴幼儿腹泻诊断标准:
一、诊断依据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脓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病程分类
1.急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内。
2.迁延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至2个月。
3.慢性腹泻病:病程在2个月以上。
三、病情分类
1.轻型,无、无中毒症状。
2.中型,有些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
四、病因分类
1.感染性:例如、痢疾及其他感染性腹泻。
2.非感染性:包括食饵性、症状性、过敏性腹泻等。
(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临床儿科杂志):@148)
附:小儿腹泻诊断标准
1.感染性腹泻:见于任何年龄小儿。可由细菌、病毒、霉菌及寄生虫引起。大便镜检有较多白细胞或红细胞,培养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耶氏菌等。疑病毒感染者,特别是轮状病毒,电镜检查病毒颗粒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获阳性结果。病原明确者按病原命名为XXXX肠炎,但不包括菌痢;病原不明确者,诊断为:小儿肠炎-病原未查明。
2.非感染性腹泻:多见于婴幼儿,可有喂养不当史,或肠道外感染。年长儿可因吸收不良、慢性消化功能紊乱等所致。大便多含不消化食物、脂肪球,偶见白细胞。粪糖原阳性。可诊断为小儿腹泻--消化不良。
婴幼儿脱水临床分度:
1.轻度脱水:①占体重<5%;②精神状态:正常;③脉博:正常;④粘膜:稍干⑤眼窝及前囱凹陷:不显;⑥尿量:接近正常;⑦皮肤弹性:正常;⑧末梢循环:好。
2.中度脱水: ①占体重5~10%;②精神状态:萎靡;③脉博:快、弱;④粘膜:干⑤眼窝及前囱凹陷:明显;⑥尿量:少;⑦皮肤弹性:较差;⑧末梢循环:稍差。
3.重度脱水: ①占体重>10%;②精神状态:意识模糊或昏迷;③脉博:摸不到;④粘膜:明显干⑤眼窝及前囱凹陷:非常明显;⑥尿量:极少;⑦皮肤弹性:极差;⑧末梢循环:差,可有。
各型脱水的特点:
等渗脱水:①血钠130~150mmol/L;②主要脱水部位:细胞内外均等;③主要临床表现:重者可有循环障碍。
高渗脱水:①血钠>150mmol/L;②主要脱水部位:细胞内;③主要临床表现:脱水征不明显,口渴明显,神经症状突出。
低渗脱水:①血钠<130mmol/L;②主要脱水部位:细胞外;③主要临床表现:脱水征明显,口渴不明显,循环障碍突出。
1. 轻型:腹泻每日少于10次或粪便量每次少于10ml/kg,恶心、呕吐不重,无中毒症状或只伴有轻度脱水。
2.重型:腹泻每日多于10次或粪便量每次多于1Oml/kg,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样液体,高热,烦躁,精神萎靡或意识朦胧,甚至昏迷、惊厥,伴有中度以上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1.急性:腹泻病程持续在2周以内者。
2.迁延性:腹泻病程持续在2周至2个月者。
3.慢性:腹泻病程持续在2个月以上者。
西医诊断依据
机体存在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
(一)全身性感染中毒症状
主要包括发热、倦怠、烦躁不安、意识障碍等。常见于侵袭性细菌,如痢疾杆菌、沙门氏菌、侵袭性大肠杆菌等引起的侵袭性肠炎,严重者甚至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或中毒性脑病。非感染性因素、肠道外感染、肠道内病毒或非侵袭性细菌引起的腹泻多无明显全身症状。
(二)胃肠道症状
是本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水分增多呈稀便、蛋花汤样便、水样便或粘液脓血便,可伴有溢乳、呕吐及食欲不振。
由于吐泻丢失及摄入不足所致。根据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减少的量,可将脱水分为轻、中、重三度。按同时丧失水和钠的比例,脱水又可分为等渗性、低惨性及高渗性三类。
1.脱水程度:①轻度:失水量小于5Oml/kg,一般状况好,皮肤粘膜稍干燥,皮肤弹性正常,尿量正常或略减少,眼窝及前囟稍凹,哭时有泪。②中度:失水量50~100ml/kg,精神萎靡或烦躁,皮肤弹性差,尿量明显减少,眼窝及前囟明显凹陷,哭时泪少,四肢稍凉或 发花。③重度:失水量大于100ml/kg,精神极差,甚至昏迷,皮肤发灰、干燥、弹性极差,无 泪,尿量极少或无尿,眼窝深陷,四肢厥冷,常发生休克。
2.脱水性质:①等渗性:最常见,血清钠浓度基本正常(130~150mmol/L),脱水征与 体液丢失量平行。②低渗性:血清钠浓度15Ommol/L,脱水征相对较轻,烦渴,严重高渗可使神经细 胞脱水而发生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
(四)代谢性
由于腹泻丢失碱性物质,摄入热量不足引起脂肪化增加,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良,尿量减少致酸性代谢产物潴留等原因,绝大多数患儿伴不同程度的。酸中毒的程度一般与脱水程度平行。根据血浆HCO3含量将代谢性酸中毒分为3度,即轻、中、重度,HCO3含量分别为18~13mmol/L、13~9mmol/L、<9mmol/L。轻度酸中毒症状多不明显。中、重度酸中毒出现呼吸深快、呕吐、疲倦、精神萎靡、口唇樱红、嗜睡、昏睡、昏迷、循环障碍及心律紊乱等症状。
由于吐泻丢失及摄入不足,本病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缺钾。如血清钾浓度<3.5mmol/L,可 出现肌张力减低、无力、心音低钝、腹胀、肠鸣音减弱、腱反射减弱等,严重者可发生心律 失常,甚至。
(六)其他表现
长期腹泻,或伴发营养不良及佝偻病者可发生低钙、低镁或。血钙、镁明显降 低者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升高,可出现足搐睢
根据脱水的程度不同,体检可发现不同的体征。
实验室诊断
1.粪便常规:根据粪便性状特点可协助腹泻病的病因判断。非感染性腹泻及侵袭性细菌以外的病原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大便呈稀水状或蛋花汤样,无或仅有少量白细胞,可有脂肪球。侵袭性细菌性肠炎大便呈粘液脓血状,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和不同数量的红细胞,常有巨噬细胞。
2.便培养:常用于肠道内细菌感染的病因诊断。痢疾杆菌、致泻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感染等阳性率较高。做粪便真菌培养可鉴别。
血清学检查:双份血清抗体滴度检测可用于判断近期内感染的病原(如轮状病毒),血清抗体一般在感染后3周上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乳胶凝集试验等方法检测粪便中特异性抗原,对于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也有较大意义,对轮状病毒感染检测的阳性率为70%左右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下婴儿,虚胖,常有,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任何其他症状,实验室检查无阳性所见,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渐正常。
2.:腹痛、腹胀明显,呕吐频繁,常伴高热及明显中毒症状。大便早期潜血试验阳性,渐出现血便。X线腹部平片可见小肠局限性充气扩张,肠间隙增宽及肠壁积气等表现。
3.:常先有阵发性哭闹,继之排血水样或果样便,腹部可触及包块,钡剂或气体灌肠可见造影剂在结肠套入部受阻,出现杯状影。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小儿腹泻疗效判定标准:
(1)精神、食欲正常。
(2)腹泻、呕吐停止,大便常规检查正常。
(3)水、电解质紊乱纠正。
(1)精神、良欲改善。
(2)腹泻、呕吐显著减少。
(3)水、电解质紊乱纠正。
腹泻病的治疗以预防和纠正脱水等对症治疗为主,部分细菌性感染可针对性地投予抗生素。
一、预防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一)预防和纠正脱水
1.口服补液:多给予口服补液盐 (ORS)溶液,少量频服,在8~12小时内补足累积损失量,用量参考脱水程度及病情变化调整。脱水纠正后,可将ORS溶液稀释一倍服用,以补充继续损失,液量视吐泻情况调整。如无明显脱水,可于最初4小时内分次服用20~40ml/kg,或根据大便量于每次腹泻后口服50~100ml,以预防脱水。如无ORS溶液,可自行配制含盐溶液,如米汤加盐溶液(米汤500ml加细盐1.75g)或糖盐水(白开水500ml加蔗糖10g及细盐1.75g),适用于尚未发生脱水的患儿,以预防脱水。
2.静脉补液:一般分3个阶段进行。
(1)补充累积损失:补液量按脱水程度计算,轻度脱水50~60ml/kg,中度脱水60~80ml/kg,重度脱水80~120ml/kg。用1/2~2/3渗含钠液,常用2(生理盐水),:2(10%糖):1(1.4%)液,于8~12小时内输入。对于中重度脱水合并循环衰竭者,应先给2:1等张含钠液20ml/kg于1/2~1小时内快速输入,以扩充血容量。
(2)补充继续损失:丢多少补多少,一般用1/3渗液体。
(3)补充生理需要量:一般用生理维持液 (1/5渗),液量为60~80ml/kg,与继续丢失量一起于12~16小时内匀速滴注。
(二)纠正酸中毒
本病合并代谢性酸中毒的程度一般与脱水程度平行,故多数病例随脱水纠正,酸中毒也同时得到纠正。重度脱水由于,常合并更为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需额外补充5%碳酸氢钠3~5ml/kg,也可在扩充血容量时用1.4%碳酸氢钠替代2:1等张含钠液。并应监测血生化及血气,随时调整碱性液用量。
补液过程中,患儿一旦有尿即应开始补钾,静脉补氯化钾的浓度一般为2~3‰,不可超过3‰,补液速度亦不应过快。能口服者尽量口服补钾,常用10%氯化钾或10%枸橼酸钾,每次10ml,每日3次。
如患儿伴有佝偻病,或补液过程中发生手足搐搦,应及时补钙,常用10%,每次5~10ml静脉缓注。如伴有营养不良,或腹泻时间较长,应注意镁、磷等的补充。
二、饮食疗法
继续喂养是本病饮食疗法的基本原则,可根据病情调整喂养。
1.母乳喂养儿:继续喂养,对哺乳次数及时间勿需调整。
2.人工喂养儿:可将牛奶适当稀释,2~3天后逐渐恢复正常。6个月以上小儿可用平常已习惯的饮食,如粥、面片、蔬菜等,可适当减量。
3.伴频繁呕吐或严重腹胀:暂禁食,待病情稳定后再恢复喂养。
三、药物治疗
1.抗菌药物:适用于细菌引起的侵袭性肠炎。常用喹诺酮类,如每日30~50mg/kg,或氟哌酸每日10~2Omg/kg,分3次口服。也可给予素或口服。重症侵袭性肠炎可给予头孢菌素类静脉注射。
2.思密达:可吸附病原体及其毒素,并有肠粘膜保护作用。每次1/2~1袋,每日3次口服。
3.微生态疗法: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常采用含、无毒蜡样芽胞杆菌、嗜及粪链球菌的制剂,如培菲康、乐托尔、等。
4.对症治疗:如伴频繁呕吐,经一般治疗无好转,可给予维生素B6 50mg,静脉注射;如一般状况好转,中毒症状不明显,但腹泻仍较明显,可用每次0.1~0.3g,或次碳酸铋每次0.2~0.6g,每日3次口服。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以调理脾胃为原则,根据临床不同的证候,分辨寒热,审察虚实,采用不同的治法。总的来说急性腹泻以标实为主,治疗上主以祛邪。慢性腹泻以本虚为主,治疗上多施以补法。对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要标本兼顾。风胜兼以解表,寒胜兼以温中,滑脱兼以止涩,虚弱兼以补益,食积兼以消导,湿盛兼以淡渗,气陷兼以升举。根据临床辨证,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方
1.伤食泻:
治法:消食化积,和中止泻。
方药:加减。鸡内、、各12g,子、各9g,陈皮、各6g。腹胀痛加、;呕吐加生、;较大儿童积滞甚者加或用。
2.风寒泻: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止泻。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茯苓、仁、各10g,藿香、半夏、、厚朴各6g,蔻仁、仁各3g。发热鼻塞加、;腹痛加木香、;兼食滞者加焦三仙、。
3.湿热泻::
治法:清热利湿,清肠止泻。
方药:芩连汤加减。煨葛根、、各12g,藿香、、山楂各10g,川黄连、炙各6g。湿邪偏重,口渴不甚加、泽泻;热邪偏重,发热心烦加生、、;腹痛加、木香。
4.脾虚泻:
治法:健脾止泻。
方药:七味散加减。、白术、茯苓各12g,葛根、、神曲、扁豆各9g,木香、甘草各3g。脘腹胀痛加焦三仙、;便下清稀,完谷不化加、;久泻不止无积滞者加、。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党参、白术、、各10g,、各6g,附子、各3g。久泻不止加赤石脂、皮;加、。
1.伤阴证:
治法:酸甘敛阴。
方药:连梅汤加减。、各15g,乌梅、、白芍各10g,黄连、、甘草各6g。气虚欲脱者可加服。
2.伤阳证:
治法:温阳救逆。
方药:参附龙牡汤加减。、各10g,红参、附子各6g。久泻不止加干姜、白术。如证见阴阳俱伤者,治宜阴阳双补,可将上述两种治法同时加以运用。
二、专方验方
1.五肉汤:子肉18g,山楂肉10g,诃子肉7.5g,乌梅肉3g,肉2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适用于迁延性腹泻。
2.诃子防风汤:诃子5g,防风10g,陈皮10g,麦芽5g,葛根10g,山楂5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饭前服。适用于婴幼儿腹泻。
3.:焦苍术、焦山楂各等份,共研极细末。1岁以下每次1g,1~3岁每次1.5g,3岁以上每次2g,每日3~4次。适用于小儿湿性腹泻。
4.鸡金枯矾散:炙鸡内金、枯矾各50g,共研细面。3~6个月每次1g,6~12个月每次1.5g,1~2岁每次2g,日服3次,用白开水或淡盐糖水送服。适用于婴幼儿腹泻。
5.:苍术6g,茯苓9g,陈皮5g,厚朴5g,法半夏5g,6g,山楂6g,麦芽9g。水煎服,每日1剂,分2~4次服。适用于小儿伤食泻。
6.腹泻验方:粉葛根3g,炒山药、茯苓、御米壳、香谷芽、赤石脂各10g,米炒荷蒂3 枚,6g。水煎服,每日1剂。适于小儿脾虚久泻。
三、其它疗法:贴敷:取、、肉桂、、、吴茱萸、木香各等份,焙干研末。每日1~2g,调敷脐部,每日1次,用于小儿寒湿泻;取肉桂、苍术各等份,共研细末。用温水调成糊状,敷脐部,每日换药1次,用于小儿脾虚泻。
(一)辨证论治:
1.乳食内积证:大便稀薄,夹有乳块,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腹痛腹胀,嗳气纳呆,恶心呕吐,苔多白腻或垢腻,指纹滞。消食和中,消乳丸加减。
2.风寒束表证:大便稀薄、色淡夹泡沫,气味稍臭,肠鸣腹痛,兼恶寒发热,流清涕,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浮。发表散寒、化湿止泻。藿香正气散加减。
3.肠道湿热证:泻下急迫量多,气味秽臭,粪色深黄,小便短少,食欲不振,精神烦躁或倦怠,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腻,指纹紫红。清利肠道湿热。葛根芩连汤加藿香、等。
4.脾气亏虚证: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大便溏薄,食后即泻,多吃多泻,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嗜睡,睡时出汗及露睛,舌淡苔白,指纹色淡。补脾止泻。参苓加减。
5.脾肾阳虚证:久泻不止,食入即泻,粪质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s白,精神萎靡,舌淡苔白,指纹淡紫。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6.气阴两虚证:泻下无度,精神萎靡,眼眶、卤门凹陷,甚则腹部凹陷如舟,皮肤干燥,消瘦,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唇红而干,小便短赤,甚则无尿,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益气养阴。加减。
7.阴竭阳脱证: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四肢厥冷,多汗,气息低微,舌淡,苔薄白。回阳固脱。参附龙牡汤加减。
1.泻速停冲剂:具有清热利湿、健脾止泻、解痉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秋季腹泻及迁延性、慢性腹泻。6个月以下每次1.5~3g,6个月~1岁每次3~6g,1~3岁每次6~10g,3~6岁
每次10~15g,6~9岁每次15~20g,每日3~4次。
2、.温脾止泻丸:具有温中散寒,健脾止泻的功效。用于脾寒阳虚泻。1~3岁每服1/3丸,3~6岁每服2/3丸,6~9岁每服1丸,日服2次。
3.糖浆:具有补气健脾,和胃生津的功效。用于小儿腹泻呕吐,消化不良。1~3岁每服3ml,3~6岁每服6ml,6~9岁每服9ml,日服2次。
4.:具有健脾利水,涩肠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泻。1岁以内每次2片,1~3岁每次3片,3~6岁每次4片,每日3次。
5.:具有健脾和胃,利湿止泻的功效。适用于小儿脾虚腹泻。开水冲服,1岁以内每服3g,1~3岁每服6g,每日3次;3~6岁每服12g,每日2次。
6.小儿健脾止泻丸:具有温中,健陴,止泻的功效。适用于小儿脾胃受寒,水泻不止。6个月~1岁,每服1/2丸,1~3岁每服1丸,日服2次。
7.消食健儿冲剂:具有消食健脾的功效,适用于小儿伤食泻。3岁以下每服5g,3~6岁每服10g,每日3次。
中脘、天枢、足三里、曲池、内庭,热重加合谷、大椎,湿重加阴陵泉,针用泻法,用于小儿湿热泻;取中脘、建里、天枢、气海、足三里、内庭,呕吐加内关、上脘,腹胀痛加下脘、合谷,针用泻法,用于小儿伤食泻;取脾俞、肾俞、足三里、章门,腹胀加气海、公孙,腹痛灸神阙,手足逆冷灸关元,针用补法,并灸,用于小儿脾虚泻。
补脾经、推三关、补大肠、揉外劳、揉脐、推上七节骨、揉尾、按揉足三里,用于小儿寒湿泻;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天枢、揉龟尾,用于小儿湿热泻;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揉天枢、揉龟尾、拿肚角,用于小儿伤食泻;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捏脊,用于小儿脾虚泻。
中西医结合治疗
腹泻为婴幼儿的常见病,在治疗方面中医有其特长优势,配合必要的西医治疗措施,可以缩短疗程,提高疗效。一般来说,腹泻除因细菌感染所致者需短期加用抗生素外,多数均主张以中药治疗为主,根据引起腹泻的原因遣方用药。从清热、燥湿、健脾、升提、消导、收涩、祛寒等诸方面全方位地调整胃肠功能,以达到止泻的目的。同时也可增强胃肠的免疫功能,以适应婴幼儿不断生长发育的需要。另外,针灸、推拿及饮食疗法均对本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以适时采用。中药有一些食药同源类植物如山药、莲肉等,除可用于治疗外,也可用于脾胃虚弱儿的日常保健。在中药治疗的同时,对重症腹泻需配合使用液体疗法等西医治疗措施,不但可以降低死亡率,而且有助于中药发挥治疗效应。
1.针灸疗法:针刺可取足三里、中脘、大枢、脾俞、内庭、气海、曲池等穴位,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灸法可取足三里、中脘、神厥等穴,用于脾气亏虚、脾肾阳虚腹泻。
2.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清板门,清大肠,摩腹,揉足三里,用于乳食内积证。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灸龟尾,用于风寒束表证。推天河水,推上三关。揉小天心,揉内、外劳宫,清大肠,用于肠道湿热证。补脾经,补大肠,揉足三里,摩腹,推上七节骨,用于脾气亏虚证。
3.中成药:可选用、红灵丹等内服。
4.西医可根据病情选用苄、红霉素、复方新诺明等抗感染。
5.必要时给予口服补液或液体疗法。
中医学对本病历代都有详尽的论述,早在《内经》中就记载有“飧泄”、“濡泄”、“洞泄”、“溏泄”、“滑泄”等名称。《丹台玉案》曰:“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统称为泄泻”。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评论加载中...
(必填项)
评论内容: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儿敷脐止泻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