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做到了保持怎样预防痛风发作不发作对身体还有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还有怎样预防痛风发作的饮食?求回答!!

原标题:【电波科普】谈痛风

痛风是人类最古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医学文献中就有关于痛风的记载,多发生生活优渥、丰衣足食的上层人士,又称为“帝王将相病”(king ‘s disease).古今中外历史上,不少领袖、社会名流都饱尝痛风的折磨,如亚历山大大帝,法国国王路易七世、路易十四世,拿破仑,美国总统富兰克林以及著名科学家牛顿等都是痛风的患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也从过去的“帝王将相府”刮进了“寻常百姓家”。今天我们邀请到了遂宁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何芳、副主任医师尚华、主治医师汪佳丽、主管护师姜婷,请他们带大家一起了解痛风的那些事。

遂宁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 何芳

遂宁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尚华

遂宁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汪佳丽

遂宁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主管护师姜婷

痛风是由单钠尿酸盐晶体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其临床特征是急性起病的外周单关节滑膜炎、慢性关节炎、关节畸形、出现痛风石、尿酸性尿路结石和间质性肾炎,严重者可出现肾衰竭。

痛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以中年以上男性居多,痛风常常与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病伴发。20多年前,痛风在我国还是罕见病,但近年来,中国痛风发病率已经高于西方国家。据文献报道,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痛风发病率及患病率逐年上升,中国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高达13.3%,痛风发病率则为1.1%,按此数据,中国人群高尿酸血症1.86亿,其中痛风患者1540万。95%的痛风发生于男性,起病一般在在40岁以后,而且患病率随年龄而增加,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

原发性痛风多由先天性嘌呤代谢异常所致,常与肥胖、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相关,继发性痛风可由某些系统性疾病或药物引起。

什么叫做高尿酸血症?或者说尿酸多高才算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病的重要生化基础,每一个痛风的病人发作前一定有一个不被察觉的或虽被察觉却未被重视的高尿酸血症期,但痛风的患病率远低于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为什么存在,这正是大家平时不注意的时候进食过量的海鲜、动物内脏、肉类食物、老火靓汤、饮酒等高嘌呤食物的结果,高嘌呤饮食下又运动极少,机体代谢不起来,血尿酸水平自然duangduangduang就上去了。

那么在男性人群中定义为血尿酸高于420umol/L称为高尿酸血症,女性人群血尿酸高于360umol/L为高尿酸血症,但是绝经期以后的女性血尿酸水平接近男性。由于女性人群血尿酸水平整体较男性低,女性的雌激素有利于尿酸的排泄,因此在临床上,女性在绝经期以前很少有痛风发生,除非有遗传性高尿酸血症或者合并慢性肾脏病等导致继发性血尿酸增高的疾病。所以,痛风偏爱男性,痛风病人中男性高达95%。

男性人群血尿酸水平超过420或者女性超过360就会导致痛风的发作吗?

在高尿酸血症人群中,发生痛风的几率总体不到20%,也就是说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可能终生都不会发生痛风。现在很多人在体检的时候查出血尿酸偏高,但没有典型的痛风症状,这样的情况称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这并不是痛风。正常人体血液中尿酸饱和度约为400umol/L,只有血液中的尿酸含量高到一定程度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的滑膜上,引起关节滑膜发炎时,才导致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

痛风性关节炎一般都有哪些表现呢?

痛风性关节炎常在夜间发作,表现为一个关节的红肿热痛,其疼痛程度非常剧烈、,通常在几个小时之内可以达到疼痛峰值,导致患者不能下地活动,痛风的疼痛神经病学家早有描述:“半夜的时候大脚趾突然肿痛,想被啃咬、被撕裂,稍有风吹草动就痛得更厉害”。痛风时伴有疼痛部位局部皮肤温度增高、甚至局部皮肤出现发红。痛风的好发部位以下肢关节最为常见,尤其是第一跖趾关节炎,也即是我们通常说的脚上大拇趾这个地方,其次,足背和踝关节、膝关节也是痛风的好发部位。但是一旦开始有痛风发作,如果不进行饮食控制以及规范控制血尿酸,随后发作频率会越来越高,发作的间隙时间越来越短,每次发作持续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发作时累及关节数也会越来越多,到后期还会累及手部及上肢关节。部分痛风患者到后期还可以出现痛风石,所谓痛风石主要是在关节部、耳廓或躯干部皮下出现的像石头一样坚硬的结节样物质,这些物质也就是尿酸盐在局部的堆积,过大的痛风石导至患者不能穿鞋,不能正常生活。

不治疗痛风,除了关节畸形、长痛风石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危害呢?

痛风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反复发作的关节炎,另外还有痛风石形成。高尿酸血症除了可能引发痛风外,还与肥胖、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脂肪肝和糖尿病等代谢相关疾病有密切关系。少数患者以肾结石起病,可有腰痛、血尿等症状,严重者还可以引起肾功能衰竭、肾小球局灶节段硬化、肾间质纤维化等病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尿酸血症会加速肾功能衰竭的速度。简而言之,如果痛风长期放任不管,那么明天损害的就是身体的重要脏器--心脏病、糖尿病、脂肪肝、肾衰竭都不会缺席。

关于痛风,目前没有能够根治的方法。痛风治疗的最重要目标是减少痛风发作的频率和尽量降低痛风对其他组织器官的损伤。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根据痛风的不同时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如急性期,关键是控制急性关节炎的疼痛;间歇期及稳定期主要是控制血尿酸的治疗,还有针对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最重要的是把血中的尿酸降下来,要靠两个办法:1、饮食和生活方式,这是痛风治疗的基础。2、药物治疗:包括抗炎止痛及降尿酸治疗。一些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尿酸的药物治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指出降尿酸药物应长期甚至终身服用,长期控制尿酸在理想值范围是痛风治疗的关键。痛风重在预防,在急性期的疼痛控制之后,一定要继续痛风的规范化治疗方案,把血尿酸控制到理想范围,这是目前最有效的痛风治疗方案。

尿酸高到什么程度要做降尿酸治疗,降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

实际上高尿酸血症作为一种常见病,很多患者在体检时发现高尿酸血症,但没有任何痛风的症状,就不进行治疗,或是一些患者虽然得过痛风,但痛风不痛的时候也是没有任何症状,就不做降尿酸治疗,这是因为没有意识到高尿酸血症的危害。血尿酸高增高,超过了体内血液的溶解度,就会形成尿酸盐结晶: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会引起痛风性关节炎;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脏,会引起痛风性肾病、尿酸结石;尿酸盐结晶刺激血管壁,会加重冠心病、高血压;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胰岛,会导致β细胞功能损害,诱发或加重糖尿病。事实上,高尿酸血症是仅次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第四高,而痛风性关节炎的出现,是体内尿酸水平需要及早调节的信号,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有很多痛风患者会认为既然高尿酸血症对身体危害如此大,那尿酸就应该降得越低越好。但任何事物均有阴阳两面,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尿酸并不是降得越低越好。全世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尿酸与大脑组织的退行性变有关。尿酸低于正常值,就可能引起老年性痴呆和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其原因可能是尿酸能防止氧化应激,它可能有助于延缓神经老化。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尿酸具有维持血压功效,尿酸过低会会增加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的风险。我们在重视高尿酸血症危害的同时不能忽视其有益的方面,总之,适则有利,过则有弊,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一般血尿酸水平不低于180umol/L为宜。

痛风性关节炎是否可以使用青霉素或者头孢?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关节处红、肿、热、痛明显,有些患者或非专科医生误认为是细菌感染所致,使用抗生素治疗痛风。实际上,痛风的发作,可以称为是一种无菌性的炎症。抗生素对缓解这种急性期的炎症是不起任何作用的,胡乱用药还可能导致抗生素耐药。部分患者使用抗生素以后症状缓解,这是因为同时使用了非甾体抗炎药(消炎止痛药)或者是炎症自行缓解的结果。所以,为了避免漏诊或者延误治疗,痛风的治疗还是建议专科治疗或者咨询。

患了痛风以后,可以做哪些运动、注意哪些方面?

痛风需要坚持适量运动,比较适宜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太极拳、太极剑、骑自行车等。运动量要适中,每个人的疾病程度及个人体质不同,运动量因人而异,以不疲劳为好。控制心率为:170-年龄,为有氧运动的最大适宜心率。运动要循序渐进,首次运动时间15分钟;保持2周增加到30分钟;再过2周增加至45分钟,可一直保持。因故暂停运动后重新开始运动时药重新计算运动时间,每周运动5次以上就可以了。痛风急性发作期患处疼痛难忍,不要强迫运动,缓解期或间歇期运动较好,运动前后应适当多补充水分。建议多饮水,促进尿酸的排泄,每日匀速饮水量尽量达到毫升。

痛风患者饮食有哪些注意事项?

“哪些能吃” “哪些不能吃” “是不是得痛风之后我以后就只能吃素啦”这些,几乎每个痛风患者都会问。毋庸置疑高嘌呤饮食(如动物内脏、海鲜、啤酒)是诱发痛风的常见原因,但内源性嘌呤代谢紊乱才是痛风发作的主要发病机制。传统的观念认为痛风患者日常饮食应严格限制嘌呤的摄入,但近年来随着痛风机制及饮食相关研究的报道的陆续发表,一些旧的痛风饮食观念逐渐被更正,一些新的观念渐渐被提出及重视起来。例如,痛风患者并非与海鲜绝对“无缘”。海鲜对于人群的营养价值高,且优于肉类,有利于人体健康。同时,海鲜里面,尤其是油性鱼类,体内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其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饮食因素,也就是我们吃进去的嘌呤,只占血尿酸的20%,如果患者血尿酸较稳定的维持在达标水平,也就是300umol/l以下,那么在缓解期适量进食牛肉、羊肉、虾、蟹等嘌呤含量较高的食物也并非危言耸听。

痛风患者的非药物干预是我们治疗的基础和前提,控制体重,规律的锻炼,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养成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是基础。肥胖的患者应该减肥,另外,对于有伴发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的患者,需要控制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基本上来说,就是多吃低嘌呤食物(比如低脂奶制品、豆制品、蔬菜、VC、蛋类等);少吃中等嘌呤含量的食物;尽量不吃高嘌呤食物(比如动物内脏、海鲜、炖肉的汤等)多饮水,不喝酒。

误区1 问:痛风痛的时候吃一些止痛药缓解了可以不治了,这种说法对吗?

临床上这类“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患者不在少数,在痛风急性发作时会积极配合治疗,但在缓解期的时候立马停药,早把医生交代的医嘱忘到“九霄云外”,继续海吃海喝。痛风治疗除了急性发作期治疗,痛风治疗的关键在于慢性维持期治疗,只有把血尿酸控制达标了,才能从根本上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再次发作及防治有高尿酸血症导致的相关疾病。若只是“痛治、不痛不治”完全是“治标不治本”不能根本上控制尿酸水平,以后的痛风发作将会越来越频繁,由此带来的远期危害往往十分严重,如关节畸形、尿酸性肾病、脑卒中、心肌梗塞等,所以治疗痛风是个长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

误区2 问:痛风会长痛风石,不吃药,长了痛风石切掉就好转了,这种说法对吗?

现代医学认为,痛风属于内科疾病就是风湿免疫病的范畴,即使有痛风石的患者一般也不首选手术治疗,除非痛风石已造成器官功能损害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为手术治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痛风患者如果血尿酸水平不能保持长期达标,痛风石还会不断形成,且术后手术切口难以愈合,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有痛风石的患者,建议把尿酸降至300umol/L以下,痛风石可能会慢慢变软,甚至逐渐吸收掉。过分笃信手术治疗,而忽视内科痛风规范药物治疗,痛风石只会像“野草”一样切了又长,“一岁一枯荣”,手术治疗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

误区3 问:啤酒里面含嘌呤,得了痛风之后,不喝啤酒,改喝白酒就行了,真的是这样吗?

痛风的患者中,10个有9个是喝酒的,9个喝酒的里面8个是有瘾的。首先,啤酒本身含大量嘌呤,不易饮用。白酒虽然嘌呤含量较少,但是主要成分是乙醇,也就是酒精,酒精代谢为乳酸,乳酸抑制尿酸排泄,白酒酒精浓度高,还会增加肝脏的负担,所以也不能喝。可以适量的喝一点红葡萄酒,葡萄酒虽然也含酒精,但相对来说浓度低,而且里面含有一种成分,叫槲皮酮,它可以减轻酒精对尿酸的影响,并使尿酸轻度下降,同时还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是也要注意,适量是指每天不超过50ML)

误区4 问:豆类里面含有很高的嘌呤,也不能吃豆制品吗?

以往认为豆类食物嘌呤高,会升高血尿酸,从而引起急性发作。那么事实上,豆类虽然富含嘌呤,可增加血尿酸,但同时具有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而且豆制品比豆类作用更加显著,因为豆制品在储存与加工过程中会流失大部分嘌呤成分。因此,豆制品是痛风的保护性因素,痛风患者可以适当增加豆制品的摄入,而不是去限制它。总之,饮食控制不仅仅要注意低嘌呤,还需要重视危险因素---酒精、果糖的影响,同时要注意:限制嘌呤摄入、减轻体重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代替降尿酸的药物治疗。

误区5 问:痛风可以用甜饮料代替水的摄入?

尽量不要,因为含糖软饮料可显著增加血尿酸,果汁的摄入量和痛风发作呈正相关。主要机制是果糖在肝脏内代谢消耗大量的三磷酸腺苷(ATP),这是嘌呤代谢的原材料,导致胰岛素抵抗,间接使得尿酸排泄减少,从而血尿酸水平增加。所以我们喝水,尽量选择白开水、苏打水、淡的茶水、碱性矿泉水等。大多数的水果属碱性,且水果含丰富的钾、VC,因此,水果是痛风的保护因素,但是在选择的时候,需要多加注意尽可能的不吃苹果、芒果、香蕉等果糖含量丰富的水果;可以选择西瓜、柚子、石榴、圣女果、木瓜、柠檬等。

每年冬季都是痛风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对于本身有高尿酸血症的人群,一次应酬、一瓶啤酒,都有可能导致痛风发作或复发,痛风急性发作时那种烧灼和撕裂样的疼痛,谁痛过谁知道。不少患者感慨,西医中医偏方……求医无数,为何还是反复痛风发作?不吃肉、不吃海鲜,活得像个苦行僧了,为何我的痛风还是不肯离我而去?

主讲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 杨岫岩

——高尿酸+关节痛≠痛风

“杨教授,我的血尿酸超标了,有400多一点,我的手已经痛了几年,吃了降尿酸药疼痛也没改善,该怎么办?”大讲堂还没开始,一位中年女性已经追着杨岫岩教授咨询了。经过简单的询问和分析后,杨岫岩告诉这位女士,她得的并不是痛风。其实这样的情形,在他的门诊经常出现。据介绍,许多人一有关节痛,就去医院查尿酸,尿酸高了就认为自己得了痛风。其实骨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引起的关节痛在中老年人很常见,而中老年人半数血尿酸增高,这两种状况常常概率性的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因此,高尿酸+关节痛,不一定是痛风。

那么什么样的关节痛才是痛风呢?杨岫岩解释,医生主要是根据关节疼痛发作的部位、特征和血尿酸水平综合判断,必要时也可结合辅助检查,如关节B超或双能CT,可以看到有尿酸盐沉积在关节腔或关节周围。痛风的关节痛有一些显著特点:一是大多数出现在足拇指趾根部关节(称为第一跖趾关节),因为足趾距离心脏最远,足趾端体温较低,血流较慢,尿酸盐结晶最容易沉积在该部位,而且行走时,每迈出一步,第一跖趾关节的作用力最大,使沉积在那里的尿酸盐结晶体对关节滑膜刺激也最强;二是初次痛风发作时多是单关节,如果读者感觉自己的四肢关节都痛,就肯定不是早期痛风了,浑身痛或腰痛、肩痛为主的也肯定不是痛风;三是初次痛风发作多是突然发作、激烈的关节痛,像撕咬、火烧般疼痛,甚至会导致无法行走,如果读者的关节痛为隐隐作痛或钝痛感,就应该不是痛风的急性发作。

单纯血尿酸超标需要吃药吗?

——没超600umol/L可借助饮食、运动干预

一般认为,男性血尿酸高于420umol/L、女性高于360umo1/L就认为是超标了,被称作高尿酸血症。一旦被诊断为高尿酸血症是否就意味尽早吃药治疗?杨岫岩解答,在我国城市白领以上阶层的成年男性中,约有一半的人血尿酸超标,但高尿酸者只有不到10%的人最终会发展为痛风。因此并不需要让90%的人“陪太子吃药”。如果血尿酸超标但没有超过600umol/L,且没有出现关节痛,不需要药物治疗。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理不睬。除了仍需定期监测血尿酸外,还要注意饮食控制、增加运动。特别是控制高嘌呤肉类食物的量:比如动物内脏、沙丁鱼、贝壳类食物、膏蟹、老火汤等。另外就是尽可能戒酒,尤其是烈性酒和啤酒,痛风不忌讳少许红酒,但在餐桌上用红酒干杯的喝法,对痛风也是有害的。大量饮用罐装果汁饮料中的果糖,会影响尿酸排泄,诱发痛风。许多人在餐桌上说,痛风不喝酒,喝果汁饮料,也错了。餐桌上健康的饮料是茶水。

但是对于成年人,若血尿酸超过600umol/L,哪怕没有关节痛,也建议服用少许药物,把尿酸降到正常值范围,即420umol/L以下。

现在由于生活方式不当,如把饮料当水喝,有很多青少年也患上高尿酸血症,血尿酸值甚至会超过600umol/L。杨岫岩介绍,孩子们的这种高尿酸血症,绝大多数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可以实现指标逆转,恢复到正常范围。除上面提到的饮食干预外,在运动方面,他建议在晚餐后去走路,每周至少走5次,长期坚持必有好处。如果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仍无法降低血尿酸,则还可以借助药物。

急性发作、痛不欲生,该怎么办?

——激素止痛or冰敷、冷水冲

痛风之痛,谁痛过谁知道,常常是半夜突袭。脚趾如刀割、如怪物咬、如火烧……平时里铁骨铮铮的汉子也能痛得捏着小腿直喘气。痛风急性发作时该怎么办?杨岫岩建议,由于痛风发作多在半夜或凌晨,临时采用冰敷或冷水冲红肿痛的关节,可以起到暂时减缓疼痛的效果。急性痛风发作通常需要去看医生(最合适的风湿免疫科)接受痛风急性期的规范治疗。

针对急性痛风发作,医生会根据关节肿痛程度,给患者使用三类药物:秋水仙碱、消炎止痛药或激素。秋水仙碱是一种非常便宜的经典老药,属于急性痛风治疗的基本用药,过去主张每小时服一粒,直到止痛或出现腹泻的副作用为止。由于大剂量秋水仙碱导致腹泻的副作用通常比较严重,治疗风险不易掌控,近年来临床上已经很少使用。而是改为小剂量的秋水仙碱0.5mg,每日两三次,同时加用消炎止痛药。然而痛风在急性高峰期,依靠小剂量秋水仙碱加消炎止痛药,往往还是难以达到止痛效果。此时则需要借助激素,但是由于激素有一定全身副作用,且对于痛风患者来说,长时间使用反而会有促进痛风石形成、增大的风险。因此建议“短疗程、足剂量”使用激素。足剂量是指每日1次口服6-10粒激素,短疗程是指使用两三天,最多不超过5天,就把激素停下来。激素不是用到完全不痛了才停,而是过了疼痛高峰期就停激素。停用激素后可继续使用消炎止痛药来止痛,而小剂量秋水仙碱则主张一直用到血尿酸值达标。

已经是慢性痛风了,还有救吗?

——降尿酸强调要慢、要达到目标值才不易发作

有过一次痛风发作后,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第二次、第三次很可能就会接踵而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慢性痛风,受累关节增多,关节处会形成痛风石,关节红肿热痛甚至变形,平时也会有慢性疼痛,稍不注意就会急性发作,让患者非常痛苦。

杨岫岩介绍,慢性痛风的治疗主要是降尿酸,强调把血尿酸降到目标值。降尿酸治疗初期建议服用小剂量秋水仙碱,以防止尿酸波动较大时诱发痛风急性发作。降尿酸的药物分为两类:一类是抑制尿酸形成的(别嘌醇和非布司他);另一类是促尿酸排泄的药物(苯溴马龙)。可以先用一种,1个月后查血尿酸,如果没有明显下降,换另一种,再用1个月后查血尿酸,如果还是没有明显下降,则两种都吃,通常可以把尿酸降下来。绝大多数人用其中一种药就可以将血尿酸降到目标值。这里要提醒的是,有些患者为了尽快降下血尿酸,一上来就同时服用两种药物,这可能会带来血尿酸降低过快的问题,尿酸水平波动大也可能会诱发痛风急性发作。降尿酸治疗初期通常需要医生的随诊,因为有些药物(如别嘌醇)可能导致严重过敏,促进尿酸排泄的药需要与苏打片合用,并强调多喝水,以免尿液中尿酸浓度过高,析出结晶损伤肾小管或形成肾结石。

这里要强调的问题是,降血尿酸不能满足于降到正常值,因为尿酸在血液中的饱和值是400umol/L左右,而男性血尿酸的正常值上限是420umol/L,已经高于饱和值。所以控制痛风,要求血尿酸降到并长期保持在目标值以下,才可以防止痛风的反复发作,并促使痛风石缩小。目标值是指:早期痛风(发作过一两次者)需要将血尿酸水平维持在360umol/L以下;而已经反复发作多次,或已经有痛风石的慢性痛风,要求血尿酸降到300umol/L以下。

为啥那么忌口,还会反复发作?

——血尿酸不达标,单靠忌口无法预防复发

这个问题,是现场听众最关心的问题。杨岫岩解答,很多患者痛风治疗不规范,血尿酸一达标,甚至一不痛了就自行停药了。血尿酸不达标或没有维持达标,单单靠忌口是无法预防复发的。实际上,即使血尿酸值达标了,也是不能停药,只能减药的。因为高尿酸血症是人体的“代谢不平衡”。停药后血尿酸肯定又会升上去。如果血尿酸总是反复在“一时升一时降”的状态,也很容易诱发痛风的发作。所以强调,达到目标值以后也不能停药,而是逐渐把药物剂量减少到能够维持血尿酸在目标值以下的最小剂量,并长期维持着。这个“最小剂量”因人而异,有些人可以减到隔日1粒药,甚至只需要每周吃两次药。

关于忌口的问题,杨岫岩说,控制尿酸,不要以牺牲身体营养需要和生活质量为代价,对于上文提到的高嘌呤食物,医生只是要求痛风患者“适当控制”,而不是“严格限制”。痛风患者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只是吃的量少一点就可以了,生活也能照样有滋有味。

杨岫岩最后强调,痛风患者对待痛风,要像对待糖尿病、高血压一样,有长期作战、自我管理的意识。其实和糖尿病相比,痛风的药物更加安全可控、只需吃药不需打针,患者完全可以做到“我的痛风我做主”!(记者陈辉 通讯员 李绍斌 彭福祥)

很多人在痛风初期和中期发作的部位都是手、脚、耳朵等,这是为什么呢?除了尿酸高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吗?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发作的原因,再想办法适当的进行防御,是可以降低痛风发作的几率的。

一是跟体内温度有关。尿酸在体内是不容易溶解的物质,在37℃的生理盐水中,尿酸钠的溶解度为416μmol/L。因此,体内如果尿酸量持续增加,一旦超过420μmol/L(医学临界点)尿酸就不会完全溶解,最后呈现结晶化状态。为什么是37℃?因为我们普遍认为的人体温度就是37℃,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我们所认为的37.0℃人体温度,指的是核心区温度,也就是主体躯干部分的温度,但我们的手、脚、耳朵就达不到37.0℃,这就容易引起尿酸结晶。

二是跟血液循环有关。大家都知道越是身体末端,血液流动得就越慢,特别是肥胖得人,这一点表现得更加明显。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在静止的溶液中晶体更容易析出,这也是导致我们手、脚、耳朵容易痛风发作的原因之一。

三是受体外温度影响。因为手脚、耳朵经常暴露在空气中,特别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很容易就受凉, 导致温度降低,容易引发痛风。也有些人说那面部也经常暴露在外啊,什么没有痛风?要知道我们每天都会产生无数个表情,这些表情都需要面部肌肉去去完成,这就意味着它每天的运动次数远远超过一般的器官,这样的器官什么可能患痛风?

既然知道了易发痛风的部位和原因,那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从而达到减少或预防痛风的效果。首先就是保护好手脚等易发痛风部位的温度,在晚上睡觉的时候穿袜子、穿长裤,在冷天的时候注意手脚的保暖,还有就是加强运动,提高体内血液循环的速度和力度,让手脚部位的血液循环更加顺畅。其实泡脚治疗和预防痛风就是运用这个原理的,中医中对痛风的描述也说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应该也是这样的原理。这就是我的一点点小想法,欢迎大家来讨论,也希望对各位风友有帮助。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预防痛风发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