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月宝宝六个月湿疹,医生开了中药,宝宝六个月不肯吃

中药,爱恨交加,让我欢喜让我忧!给宝宝吃、泡水喝?免了!
中药,爱恨交加,让我欢喜让我忧!给宝宝吃、泡水喝?免了!
小强爱食品
(跟北京大学医学博士,曾经的武汉同济医院主治医师,复旦大学儿童心理学博士后,二胎妈妈一起育儿!——这是同一个人……)中药(一)中药,爱恨交加,让我欢喜让我忧……给宝宝吃、泡水喝?我看还是免了!宝宝出生了,一家人很高兴,也摩拳擦掌,很想为宝宝做点什么。老人家迅速地掏出一块老家人特地带来的甘草,丢进奶瓶里,拿开水泡好。渐渐地,黄色的汁水浸润开来,笔者心里很是犹疑,却也找不到什么理由拒绝。宝宝哭起来,老人家迅速地把泡着甘草水的奶瓶塞进宝宝嘴里,一边说,“小孩出来有胎毒的,那个大便最毒了,存在里面肚子痛,长湿疹,影响智力!老家人都是这样弄的,越早喝甘草水越好,可以去胎毒,早点把那有胎毒的大便搞出来。”老人家神秘地说。(这时,剖宫产后的我还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小小的人儿出生不久,竟然如饥似渴地喝下去20~30ml。随后老人家抱一抱,安安稳稳地又睡着了。到了夜间,宝宝不再睡得安稳,一阵阵地啼哭和蠕动身体,将腿蜷曲起来,往肚子上抬。过一阵,困乎乎地宝宝貌似又睡着了,不久后又醒来,啼哭,蜷腿,循环往复。这一夜可折腾坏了老公和老人家。天空露出鱼肚白,宝宝终于解出了一大滩黑黑绿绿、粘稠的像沥青一样的大便,总算睡上了一段时间。这第二日又解上几次黑黑绿绿的大便,宝宝终于消停了许多,睡眠情况明显好了不少。老人家听说宝宝解了胎便,心里挺高兴,觉得是甘草的功劳。“这大便解得越早越好,将来脑袋聪明。不久后,亲戚朋友带上大红包和礼物纷纷来访,连连贺喜。老人家大姐带着特地从香港带回的中成药,希望给宝宝喝。“这是‘七星茶’,这是‘开奶茶’,这是‘猴枣散’……都是香港老字号,抢手得很,费好大劲才买到的。绝对放心,香港药店才有卖,查得要多严有多严。”我望着那些古朴的纸盒子上,超大号的繁体字出神,心里升起的疑惑,又被“香港”这个名词压了些许下来。与此同时,我也接到亲戚的跨洋电话。“胎便解了吗?”其实早在孕期,亲戚就向我认真介绍了神秘的中药汤剂。“我姐姐是中医,我问问他,给你开点儿药来,好像叫‘四磨汤’?我记不清了。我二宝宝一出生就喝这个,一两个小时胎便就解了。她一点儿黄疸都没有,现在特别聪明,弹钢琴还在我们那儿获奖了呢。”亲戚自豪地说。当然,这回他又提起这茬,他的姐姐,提着中药汤,正着赶来的路上。亲戚在国外,应该在生产时受了不少医护人员的指点,这又将我心里的疑惑压了些下来。这些“过来人”亲戚如此鼎力相助,送钱送药,介绍经验,一家人自是前恩万谢。这些来之不易的、有着悠久历史的、经过家人亲身检验的药材,自然少不了弄给宝宝吃。不过宝宝这回不太配合了。黑黑的药水带着奇怪的气味,宝宝扭来扭去,也不怎么吞,希望以此表示抗议,老人家自是好言规劝。宝宝仍然大哭起来,哭到把奶吐出来,一家人心头一惊,喂中药的事情,才搁下来。出院回到家,宝宝的嘴也一直没停歇地喝各种药材煮或泡的水,主要是为了给宝宝祛除黄疸,另外大家都一致认为我奶水不足。家中几位老人家,都是中医药的铁杆拥趸者。在他们眼里,中药包治百病,从宏观上调理身心,像食物一样没有副作用。他们还研究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杂志,笔记作了几大本。最爱看的节目——央视《养生堂》,也经常请老中医来讲讲课,他们每日准时守在电视机前,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地做笔记。平常有没有头疼脑热,都喜欢整点什么中医养生食物或中药材吃或泡水喝,要么加进饭菜中。不得不说老人家保养得真的很不错。这不,多年的经验知识刚好派上用场,老人家准备大展身手。食补,药补,统统一起上。老人家顶着炎炎烈日买回许多麦芽,这些麦芽还分生麦芽,熟麦芽,认为熟的退奶,生的通乳,还能去除宝宝黄疸,于是熟麦芽给宝宝喝,生麦芽给我喝。为了给宝宝补血,给他喝红枣水,给宝宝促消化,补充维生素,喝苹果水。给我吃米酒煮红糖鸡蛋。至于甘草之类,也再次提上议事日程。这些难闻又难喝的气味,迄今心有戚戚。而傻乎乎的宝宝,这会儿来者不拒,什么水都能喝下去,每次还能喝上大几十毫升。老人家颇为满意。可是在我心头的疑团,迟迟不能消散。这些东西,成分复杂,给刚出生没几天的、肝肾功能都没发育完全的小宝宝吃,真的安全吗?再怎么说这些也是药,需要在肝肾等重要脏器代谢的!那些七七八八的茶,据说排胎毒、促消化和增加排便,难不成是刺激肠胃造成的?那看上去灰灰土土的甘草,没法消毒,直接泡水喝,干净吗?宝宝解了胎便,是自己解的还是药物帮忙?那时宝宝肚子疼,到底是甘草弄的?还是胎便弄的?小宝宝添加辅食都得一万二千个小心,还得六个月以上添加,这会儿给没几天的孩子喂药,还是这么复杂,完全不了解成分的中药?靠谱吗?但作为学医的妈妈的我有个直觉,宝宝喝太多水了。除了这些药材和食物弄的水,还喝糖水、盐水……这些水,无疑是横亘在我和宝宝通过乳房联系的障碍。这些东西,也极可能损伤幼嫩的胃肠和肝胆脏器。想到这些,过了一两日,我变得像刚生产的母狗,警惕地围绕在宝宝周围,白天黑夜不撒手,铁面无情地捍卫着他的嘴巴。老人家们起初也规劝,后来也试过偷偷喂,遭到我强烈的反抗,只得作罢。宝宝黄疸很厉害,一直没有消退的迹象,这都快一个月了,我心里也按捺不住焦急,体检时医生给开了“茵栀黄胶囊”。我再次犹疑起来——因为这是当地最好的妇儿医院开的药。不仅专科医院开,最好的综合医院也这么开。可以说,全市的医生都这么开。这部分内容,还被记入当时的课本里。心想那么多宝宝都吃了,就试一颗看看吧。剪开胶囊外皮,一股奇怪的气味翻腾起来,将内容物挤入宝宝口中。宝宝很疑惑,用舌头将药往外顶,迟迟不肯下咽。这会儿才发现内容物并不是液体,而是一些药材渣,黄黄的特别难看,挺像大便(不雅……)。宝宝嘴里蠕动了一番,把药突然都顶了出来,嚎啕大哭不止。尝了尝胶囊里面残余的液体,辛辣的怪味非常恶心,瞬间很心疼宝宝,再也不想给他用了。这些药,为什么全市最好的医生都这么开?学医的我深知中药副作用不明确,并不代表没副作用。这些“苦寒泻下”的药,会不会给宝宝造成伤害?待我产假结束上班去,看到冰箱里又放着一小瓶泡好的红枣水,怒从心起。不知道宝宝嘴里还塞过些什么水。家人始终认为我奶水少,缺乏营养,就该给孩子补这补那,为此我一个人像一头孤立又无助的野兽,与一众至亲的、关怀自己和孩子的亲人争吵。每每家里来了客人,老人们会挨个讨经验,显然,他们的经验、方法一致,亲友还时常对我进行规劝。那时我找不到什么理由说服他人,而作为宝宝亲身母亲的我,在家庭中竟然感到越来越孤立无援。宝宝一岁前后生病发烧,医生经常开“牛黄”、“蒲地兰口服液”、“鱼腥草口服液”,说这些中成药可以抗病毒;宝宝咳嗽,医生开了止咳药物,有西药有中成药,最常见的是“小儿咳喘灵口服液”、“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等,还有一种银色的小颗粒,名字忘记了,味道挺不错,勾起儿时的回忆,没想到这类药用了几十年,并建议回家试试看“川贝炖雪梨”;宝宝鼻塞,建议用“鱼腥草滴鼻剂”滴鼻;宝宝贫血,一种冲服的铁剂,里面加了十几种中药材和大量的糖……这些都是最好的医院的医生开的,以前在武汉医生们这么开,现在在上海,医生们还这么开。不仅给大一点儿的孩子吃,更给几个月的孩子吃。要知道西药说明书往往写着婴幼儿慎用、禁用,罗列出长长的副反应名单,细数下来没几个药孩子能吃,年龄越小风险越大。现在抗生素普遍滥用,国家管的严,除非必要,医生也不再轻易给孩子用抗生素。于是,这些说明书上写着“副作用尚不明确”的中药,让医护人员、家长都“放心”许多。几乎全中国的儿科医生,尤其是老一辈的医生还保留着挺古老的治疗习惯,还很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这种治疗习惯传下去。他们中很多人是医术相当精湛、经常妙手回春的名医;千千万万的孩子吃了这些药,不知道有没有作用,有没有害处也不知道。这些事实,深深地困扰着我,名家大师们也动摇着我坚持自己见地的信心。我自己呢?对中医的感情是很复杂的。我想跟你聊聊我跟中医产生交集的经历,再来谈谈我了解到的一点浅薄的中医药发展知识以及个人看法。我自己的妈妈是医生,自幼头疼脑热,咳嗽流涕,大小事情都是妈妈给我在家中治疗的,几乎没去过医院。我比较容易肚子疼(原因没深究过,可能是轻微的肠易激综合征,或者对食物中某种物质比较敏感,比如果糖或防腐剂),妈妈常给我吃“藿香正气丸”。好东西,每每真的感觉舒服,也让我对中医药颇有好感。后来得知,这玩意被用得比较泛滥,不仅肚子不舒服可以吃,发烧可以吃,中暑也可以吃。虽然很疑惑为什么它会有作用,但用自己个人化的身体和心理感觉,对它是笃信的。那时家住一楼,阴雨天潮气很重,也经常有小动物、小昆虫造访家中。有天感觉有点冷,穿上衬衣后手臂一阵剧痛,把衬衣甩掉,发现胳膊上多出两个小红点,瞬间起了两个很硬的大包。估计是被蜈蚣咬了。这个包一两个月都没消掉,我把家中所有的外用药都试过了。这时,妈妈的同事帮我开了个牛黄解毒膏药,非常便宜,几天就好转了。后来因为这个药过于便宜,很多年都没有卖了(不挣钱的药不卖……我国特色)。我不知道是不是它起的作用,还是到了时候我自己好了,不过最后几天用药后好转的速度过于神奇,我仍然对其效果非常笃信。我小时候,很喜欢看电视。中医的形象非常好,百姓也对他们非常尊敬。古代的医生颇有风骨气质,内心仁爱悲悯,碰到穷人,免费救治、送药也是常有的事。“悬壶济世”、“杏林”的故事也是这么来的。《新白娘子传奇》中许仙夫妇,费劲心力抢救任何一个病患,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街头乞丐,还是集体中毒的平民百姓,不思回报,这近神的形象让我对医生的职业无限向往。迄今为止,我国偏远地区的乡村医生,仍然保留着这种高道德标杆的风骨。所有关于医生的电视和书我都爱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个鹤发须髯,衣袂翩翩的老者,踟蹰于云蒸霞腾、郁郁葱葱的山间,回到家跟童子熬制药材,药香四溢,随后师徒俩在昏黄的油灯下诵读中医典籍。每治好一个病人,就让他们在后花园里种几棵杏树。这场景,这情怀,想想真是让人心醉!当时觉得,学识渊博、风度翩翩的中医才能代表医生的总体形象。武侠片中,提到“经络”、“点穴”、“以毒攻毒”等就更多了,觉得中医理论非常神奇,跟伙伴一直互相点穴,但从未有人成功过,想想是自己没有练功的缘故。那时有没有医疗事故、治疗失误或者效果不理想?估计也有。不过那时的诊疗行为,某种程度是道德行为而不是科学。因此医生有很好的形象,患者也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朴素道理,除了曹操这样的王公贵族,普通百姓较少责难医生。另外,以前的乡医类似国外的家庭医生,口碑口口相传,如果医术让人诟病,自然上门的患者少了。上大学后,中医课自然很感兴趣,可是,受过正统的西医教育,前因后果都十分明了,中医的理念真的颇难理解!而且感到,这是一门彻头彻尾的经验医学,套用朴素的五行哲学思路反向验证,也便于记忆。不过,“天人合一”、“三分治七分养”、“养身先养心”,把人看成一个整体“辨证施治”等等理念,觉得很有道理!其实西医容易犯下看问题过于纠结于一点的错误,不过最好的西医,仍然会有类似这种宏观理念,不要着眼于某个器官展现出来的症状,而是看到整个身体的症状、可能的病因和可能出现的别的并发症!比如一个人关节发炎,他可能不是局部的关节磨损,而是类似自身免疫病、肿瘤、慢性感染等系统性疾病引起,这些疾病不光会引起关节痛,还可能引起很多其他表现,如果一个医生只开这个关节的止疼药、理疗等,显然他不是一个思维很全面、知识很丰富的医生。另外,“上医治未病”,“小儿三分饥与寒”,这些内容重视预防,并不仅限于治疗,很多营养学和免疫学知识,西医会惊讶的发现,中医早就说过了。在许多问题上,中西医其实并不存在矛盾。跟着中医老师实习,感受迥然不同。中医重视“养生”,“养性”。中医老师总在微笑,非常和蔼,慢条斯理,逻辑清晰。对每个人都非常友好尊重(当然大部分西医老师也一样,不过讲话的节奏和风度气质是不同的)。桌上和窗台摆满绿植,阳光透过枝蔓斜斜地照进来,诊疗室小房间格外清新动人。很多中医老师都显得很年轻,一些年老的老师真是长得有特点,跟古画中仙风道骨的人一样,眉毛很长,像“老子”一样垂下来,皮肤很光洁,真所谓“鹤发童颜”。他们在闲暇时也喜欢向我们介绍一些养生常识,受益匪浅。时隔多年,虽然对中医药仍然所知寥寥,中医老师的气质仍深深印刻在脑海里。其实,国外的人一度对针灸非常好奇和着迷,也做了不少研究。不过多数无疾而终,没有发现治疗和镇痛方面的差异,穴位低下也没找到什么东西,经络也没看见什么电流之类。中日韩对穴位位置也争执不休,非说自己国家的最为正确,要奉为经典。研究又证实扎那儿都一样。后来,国内大力发展中医药时期,我国一些麻醉科研究针灸镇痛,希望藉此做一些甲状腺等小手术,也没作出成果来。网上反中医的潮流,也经常拿这个说事。不过,很小的时候看中央台外国纪录片,发现中国某个村庄用针灸镇痛,效果非常好。拍摄到一个老大爷,并不知道自己腿上的皮掀起来,露出底下直径约7~8cm的一个大洞,但竟然一点儿也没有疼痛的表情。当时那个年代,非常崇尚一些超能力,比如气功等,因此这些视频也经常在主流媒体上见到,不知真假,只是这些画面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中。中医课上胆大的同学好奇地让老师扎一扎,真的不疼,却有些胀,随后鼓起一个小包,针拔了很快又下去了,不像血肿。中医老师告诉我们,这叫“得气”。这个胆大的同学又让一个“现学现卖”的同学扎,另一只手差不多的部位,却疼得嗷嗷叫起来。当时全班竟然没有同情,异口同声哄堂大笑。看看被扎的地方,果真没有“得气”的“小气包”。真是神奇。这件事也让我印象很深刻,感觉穴位这件事,好像真的存在。后来,上大学压力太大,经常大量喝咖啡,昼夜颠倒,获了胃十二指肠溃疡,症状非常典型还挺重,经常在上课时疼得咬牙切齿。容易饿,很爱吃东西,但消化不良,吃米拉米,吃豆拉豆,发展到后来每次吃完东西都疼得死去活来,几个小时才好,简直患了进食恐惧症。按照西医的治疗,三联杀幽门螺杆菌治疗吃了,抑酸剂、黏膜保护剂等也吃了,当时好点,反反复复复发,心情很受挫。吃不好,睡不香,每日委顿困倦,还经常发烧、拉肚子。这时刚好上了中医课,课本上写道脾虚的症状:“舌苔薄白,舌体胖大,边缘齿痕,胃脘胀满,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脉细弱。”当时惊到了,这说的不就是我吗?这些症状如此精准详细,西医如何解释“舌体胖大有齿痕”等等症状,还把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症状归纳到一块呢?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找中医老师开药,诊断那一栏写上“脾虚”,请假在宿舍吃了一星期中药,每天放学回来自己用电饭煲蒸点少油少盐的饭菜吃(宿舍偷用电饭煲……被你知道了……),一个月以后,竟然神奇地痊愈了,再也没有复发过。当时,对中医真是相当膜拜,但已经被西医理论灌输过的头脑,怎么也理解不了那些像迷信一样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阴阳虚实”,“经络”,“穴位”。理解不了也就难以记住,中医课上,我仍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学渣。至于推拿,如果碰到手艺好的医生,的确效果挺不错。我外婆椎间盘突出差点瘫痪,治疗后康复训练,每日按摩推拿,一个月后竟然神奇地好了,从差不多瘫在床上到基本生活全自理,我亲眼见证了这事实。对于常见的骨关节慢性疾病,比如颈椎病、腰椎疾病等,或者软组织异常比如骨筋膜炎、肌肉拉伤等,如果不做手术,保守治疗条目,国外基本上只有热敷、红外照射理疗,国内五花八门,基本都是中医发明的,按摩、针灸、辣椒贴、风湿贴、刮痧、艾灸、拔火罐等等,基本上都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配合一定程度的活动或健身操,效果不错。有些洗头店的小哥,掌握了按摩方法,都非常舒服。前提是一定要找靠谱的人按摩,否则有可能对已经受损的骨关节造成进一步的损伤。还有许多长寿的老人,都是中医理论的笃信者,我常好奇地向他们取取经。他们保持笑口常开,也以素食为主,“管住嘴,迈开腿”。每天来来回回梳头,起床后不着急坐或站起来,对头部和身体其他部位敲敲打打,然后慢慢站起来做操,再在院子里养些花花草草、菜或者鸡鸭,弄完家中事务,出门活动一番。养生理念居然惊人相似。虽然不知道是长寿基因使然,还是真的中医理念起了作用,这些事实,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因此,以前我算是一个“中医粉”吧。不过,在工作中,接触各种各样的病例后,我又有了新的看法。中医门派复杂,难于理解,尤其经历文革等文化断层,能够传得精髓的人很少,知识很全面的人更少。这种前提下,导致市面上出现大量的骗子和庸医。也因为老百姓笃信中医,听上去头头是道又难理解,也非常容易被骗子和庸医牵着鼻子走。很多患者,都是在某个中医那儿治了很久,病情耽误得不行了,才来正规三甲医院治疗。中药成分复杂,很难一个个进行毒理测试,如果存在慢性毒性,非常隐匿,很难被发现。“马兜铃酸肾病”就是个极好的例子,以下会提到。我经过7年全科临床培训,在肾内科实习,发现肾脏病患者存在地域性,两广地区特别的多!文献也介绍,两广、台湾、香港都是肾病重灾区。很可能就跟这些地方的人笃信中医,生病吃中药的几率明显增加,甚至平素饮食,酷爱泡茶煲汤,啥都要放几根药材才罢休。这些药材是否存在慢性毒性,我们大部分是不知晓的。很多肾结石的病人吃中药打结石,用的就是含马兜铃酸的药物,破坏了肾小管,尿就多了!多么可怕的治疗!很多骗子中医喜欢在中药里面添加西药,效果奇佳,副作用也很大,不过患者非常笃信。我曾看到一个患狼疮的老奶奶,吃当地中医给的“秘方”药丸,效果非常好,每每吃了就不发烧了,血色素能从2g/L升到正常!我们推测,这药丸中可能含有非常大剂量的激素!添加了激素的量并不知晓,给我们治疗干扰很大。老奶奶命大,吃了挺多次,很可能一个小小的感冒人就没了。不仅如此,很多中成药,堂而皇之地在里面添加非常便宜的西药,还将这些成分大摇大摆地写在盒子和说明书上,顺利地通过国家的各种质检,做足广告宣传,冠以高昂的价格进入医院、药店售卖。最著名的就是消渴丸,里面有效成分是不能更便宜的格列苯脲(优降糖)。它属于一代降糖药物,副作用非常大,西医基本都摒弃它了。另外,很多降压中成药中含利血平,也非常便宜、古老,副作用很大,其他爱加的就是卡托普利、硝苯地平、利尿剂之类非常便宜的药。一些治感冒的中成药中都喜欢带点儿抗病毒药,比如利巴韦林(病毒唑)、金刚烷胺之类。很多中药滴鼻剂中都含有麻黄素,刚用几次特别舒服,一两日后就反跳性地堵得相当厉害,甚至易于发展成鼻窦炎!最丧心病狂的是,很多中药制成针剂,给病人打到血管里,有些还给小孩子打!这么复杂的成分,没有经过胃肠道筛选,于是过敏性休克的事情,到处发生,可这么典型的医疗事故,却极少见诸报端,非常奇怪。有些还变成诊疗常规,比如柴胡降温,还有一些癌症的辅助治疗药物,比如刺五加注射液,直接打到腹水中。结果没几天,这些药物爆出生产过程不合规范,掺入了病菌,多位患者罹患球菌腹膜炎或败血症,死亡率非常高。正当我对中医“粉转黑”的时候,几件事情又让我的看法有所转变,特别纠结。一些中药当免疫调整药物以及化疗药在用,效果不错,副作用也相对较小,比如以前在肾内科、风湿免疫科以及肿瘤科,雷公藤用得比较频繁。还有些文献发现对于免疫异常性疾病的患者,吃一些太“补”的中药材,比如人参等,可能增强免疫,让症状加重(很多发物都会这样,不知道有没有过敏等因素作祟?成分复杂,难于研究)我们临床观察,一些患者觉得自己生病了经常进补,结果病情恶化,这让我有个感觉,很多中药真的可能对免疫存在影响。另一个比较熟识的亲戚,在一个大医院中医课就职。她擅长不孕不育的诊治。一天另一个亲戚反复流产,怀疑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妈妈推荐她找这位中医看病,结果真的怀孕了!纯中药治疗,没用西药!后来好奇地打听这位亲戚,江湖人称“送子鸟”医生,很多人都吃她开的方子怀了孕。最让我大为惊讶的是,一日有个小姑娘严重腹水、全身淋巴结肿大住院,但她明显向我隐瞒了病情。好奇的我仔细研究了她既往所有的病历材料,还去病理科借来数年前还未电子化的旧病历,竟然发现淋巴瘤的诊断报告,而且曾经全身大面积转移,胸腹腔都有积水!我觉得非常蹊跷,于是支开所有人,试图跟她交朋友,向她追问这些问题。她终见隐瞒不住,而我问的诚恳,于是她神秘地告诉我,几年前也是严重腹水,呼吸衰竭,耳朵的淋巴结都垂到肩膀上了,病危通知书都下来了。全市最好的医院已经对她一家人说了“回家养养,没有太大治疗必要,最多只能活几个月”这种话。试着化疗了一次,她身体瘦弱,无法忍受,哭喊着“我不治了!我死也要死家里!”一家人悲痛欲绝,签字出院。但他们仍没有放弃希望,到处寻找愿意诊治的医生,也打听偏方,四处碰壁。差点绝望的时候,无意中听人介绍,有个中医自己在家中偷偷开诊所,挺灵验。这家人想到,反正是一死,就死马当活马医,抬着去找这位中医了。不管他是不是骗子,疗效说话——这个姑娘满身的淋巴结都消了,腹水也没了,看上去挺精神,不时去找这个中医抓点药吃,一年前也没吃药了。好好的活了四年,正常工作,还结了婚,一年前生了小孩!恶性淋巴瘤治好了,活了四年!当时已经逆天了!这回出去旅行,觉得自己身体好了,不听这位医生告诫,贪嘴吃了牛蛙(中医说的“发物”的一种),瞬间复发了!小姑娘不肯告诉我实情,是怕又被取活检,送入肿瘤科化疗,这个中医说到大医院把腹水抽了再去找他,这回腹水太多,他那儿用药不容易好,于是姑娘就来了我们这抽腹水,一家人十分顽固,什么检查治疗都不肯做,不久后真的签字出院了。好奇的我还向她要了老中医地址,攻克晚期癌症,可不是小事!结果姑娘给我的地址不对,我没找到老中医的诊所。可能出于对这位老中医的保护,据当时那姑娘说,老中医甚至考不过医师资格考试,没有行医资格!都是患者口口相传找他看病,他的技术都是文革期间,找当地有名的乡医学的!如果被发现后举报,他就不能在那儿看病了。他收费也低,纯粹是想看病。姑娘看好淋巴瘤,几年来前前后后只花了几千元,每副药几十元到百余元。也许我容易轻信别人,这个故事太过逼真,难以找出破绽,反正我是信了。虽然一些肿瘤有自愈率,可是晚期肿瘤的自愈率实在是低到发指。我实在难于置信,一个被全国顶级医院放弃的姑娘,能被一个医师资格证都拿不到手的江湖游医治得活蹦乱跳,正常生活了这么些年,还结婚、生孩子、时不时旅游去。一两年前,在哺乳期患了严重的痒疹(孕期哺乳期激素波动,会对面议有影响,一些过敏性疾病可能增加),吃了很多药都不见好转。很想外用一些药,炉甘石、激素等等都用上了,只能得到片刻休整,皮疹总是如期而至。突然脑洞开了开,想试试中药泡澡,于是去了当地最好的中医院,吃煮的草药,也外用药物,3~5天后,真的好了!我不知道是哪个药起的作用,还是我自己脱离过敏原后自愈的,中药是最后的环节,反正我终究是好了,特别高兴。迄今为止未在复发,之前到夏秋交际偶尔会痒,只是没起那么多的疹子(不过我也没再吃垃圾食品,也搬了家,不知道哪个环节起的作用)。因此,我对中医的感觉非常非常复杂。这是一个古老的,经过许多许多实践检验的经验医学。可能有精华,但我们难以理解;但确信的是,糟粕很多很多。我们无从检验疗效,仅凭个人感受,是自己好的、治好的、以为自己好了的都不知道;也无从知晓副作用。而且由于其过于“玄乎”,医生水平参差不齐,造就了大量“误人”的庸医和骗子。找中医看好病,某种程度看,真得凭运气。很多中医理念也挺有道理,但也有些属于文化糟粕。中医让我们饮食考究,心思豁达;也让我们过于追求保暖,求静不喜动。虽然也有“小儿三分饥与寒”的理论,但很多家庭会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让初产妇躺床上不敢动弹,像木偶一样全身裹满棉被“坐月子”。看到近年来,轰轰烈烈地反中医热潮,我内心也非常复杂。这些文章把中医批得一无是处,全然等同于安慰剂,很多都是慢性毒药。可是,我们摒弃了中医,或者“废医验药”,马兜铃酸、重金属等毒药没了,又上哪儿找人按摩去,买点儿狗皮膏药贴在疼痛的关节上,或抹点儿红花油呢?死马当活马医的中医癌症治疗,值不值得一试?这真是一个悖论。不过有一点还是比较明确的——最好不要给孩子吃中药!越小的孩子越不能吃,更别提刚出生的小宝宝了!什么乱七八糟的药泡的水别喝,凉茶、开奶茶什么的也别喝。他们胃肠没发育好,肝肾等重要脏器也没发育好。我们不知道中药有没有毒副作用,这基本上是不可能检测的,更因为伦理学原因不可能在小孩身上做大规模临床实验。对于未知事物,还是抱存一些芥蒂之心为好。另外,儿童常见病,多数都不需要额外处理,可吃可不吃的东西,可能有害处,为什么要吃它呢?更别提啥病都没有的新生儿,为了那些莫须有的“胎毒”和可治可不治的黄疸,吃那些复杂的、严重刺激肠胃的泻药!要知道,孩子添辅食都得额外慎重,动不动就过敏,何况是给孩子吃这些复杂又难吃的中药?别说直接给孩子吃了,哺乳妈妈吃些古怪的催奶中药,都可能孩子有影响!另外,小孩只会哭闹,很难确诊,中医对于儿童的诊治非常有限,有经验的儿科医生更是极少,就别指望着碰这个运气了。在此,梧桐妈妈把了解到的中医药知识及发展史,以及为什么中药不适合给孩子吃的理由(此处暂不考虑医生水平差异和存在大量骗子及造假等因素,仅讨论中医药本身),仔细梳理一下,以飨读者。明儿且听梧桐妈妈细细道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小强爱食品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中国美食精华,地道本地美食!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宝宝六个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