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哪冶疗好

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简介
肝豆状核变性是以青少年为主的遗传性疾病,由铜代谢障碍引起。其特点为肝硬化、大脑基底节软化和变性、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环),伴有血浆铜蓝蛋白缺少和氨基酸...
易感人群:好发于10~25岁的青少年
患病比例:0.0002%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常用检查:
症状表现:
并发疾病: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20%
常用药品: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元)
温馨提示:本病为遗传性疾病,防治本病应及早确诊,及时纠正患者铜代谢的正平衡状况。
经典网上问答
回复医生:
回复医生:
回复医生:
回复医生:
回复医生:
咨询在线医生
重医附一院
擅长: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癫痫及发作性疾病的诊治。
武汉同济医院
擅长:脑血管疾病(中风)和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疑难...
擅长:擅长帕金森氏病、老年性痴呆及亨廷顿舞蹈病;神...
擅长:擅长治疗癫痫、神经免疫性疾病、痴呆以及神经科...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擅长:脑血管病、眩晕、头痛等疾病的诊治。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擅长:脑血管病、眩晕、头痛等疾病的诊治。
擅长:各类肌张力障碍病和运动障碍病,癫痫病的诊断治疗。
中日友好医院
擅长:运动障碍与神经遗传病,包括遗传性共济失调,多...
海军总医院
擅长: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神经肌肉病、遗传代谢病...
海军总医院
擅长:头晕诊治、脑血管病预防、神经康复。
上海东方医院
擅长: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例的诊治;尤其...
上海第一人民医院
擅长:脑血管病、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神经痛,癫...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擅长:脑血管疾病,神经免疫病,肌肉疾病,重症肌无力。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擅长:癫痫、老年期疾病,痴呆及脑血管等神经内科疾病...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擅长:神经肌病(重症肌无力、肌病、周围神经病等)、...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擅长:儿童常见呼吸道、消化道疾病、新生儿疾病,遗传...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儿科危重症抢救及遗传代谢病等疑难病症的诊治,...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儿童保健科
擅长:先天性代谢病新生儿筛查和早期诊治、先天性甲低...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诊治神经系统各类疾病。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擅长:新生儿疾病临床诊疗与基础研究工作,在国内较早...
天津市环湖医院
擅长:神经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熟练掌握神经内...
天津市环湖医院
擅长:脑血管病、老年期痴呆。熟练地掌握神经内科常见...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
擅长: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脱髓鞘疾病、周围神经病、...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环湖医院
擅长: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语言障碍的治疗,以及帕金森病...
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
擅长:癫痫、发作性疾病、睡眠障碍、锥体外系疾病、痴...
重医附一院
擅长: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癫痫及发作性疾病的诊治。
擅长:脑血管病、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治。
重医附二院
擅长:癫痫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癫痫的治疗,包括抗癫...
重庆新桥医院
擅长:缺血性脑损伤的修复和血管性认知损害的临床诊治。
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
擅长:对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各种精神、心理障碍...
擅长: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痴呆、头痛及眩晕等常见病...
擅长:癫痫、脑血管病以及记忆障碍等。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
擅长:帕金森病、痴呆及相关疾病。
擅长:帕金森氏病、脑血管疾病的研究。
西安交大附属二院
擅长:脊髓血管造影术、头颈部血管狭窄支架置入、急性...
名称等级所在地推荐专家
上海市黄浦
北京市朝阳
黑龙江省哈尔滨
安徽省合肥
陕西省西安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
上海市徐汇
上海市徐汇
北京市丰台
重庆市渝中
陕西省西安
名称等级所在地推荐专家
北京市朝阳
北京市丰台
北京市西城
北京市西城
北京市西城
北京市东城
北京市海淀
北京市朝阳
北京市海淀
北京市西城
名称等级所在地推荐专家
上海市黄浦
上海市徐汇
上海市徐汇
上海市静安
上海市浦东新
上海市静安
上海市虹口
上海市黄浦
上海市卢湾
上海市徐汇
名称等级所在地推荐专家
广东省广州
广东省汕头
广东省广州
广东省深圳
广东省广州
广东省惠州
广东省珠海
广东省深圳
广东省广州
广东省广州
名称等级所在地推荐专家
天津市河西
天津市南开
天津市红桥
天津市河西
天津市河东
天津市河东
天津市和平
天津市河西
天津市塘沽
名称等级所在地推荐专家
重庆市渝中
重庆市渝中
重庆市渝中
重庆市渝中
重庆市沙坪坝
重庆市沙坪坝
重庆市渝中
重庆市黔江
重庆市北碚
重庆市万州
名称等级所在地推荐专家
陕西省西安
陕西省西安
陕西省西安
陕西省西安
陕西省西安
陕西省西安
陕西省西安
陕西省西安
陕西省延安
陕西省渭南
参考价格:
功能主治:本品用于锌缺乏引起的食欲缺乏,贫血、生长...
参考价格:
功能主治:本品用于锌缺乏引起的食欲缺乏,贫血、生长...
参考价格:
功能主治:本品用于治疗锑、汞、砷、铅、铜等金属中毒...
参考价格:
功能主治:本品用于锌缺乏引起的食欲缺乏,贫血、生长...
参考价格:
功能主治:本品用于解救铅、汞、砷、镍、铜等金属中毒...
1.宜吃含有维生素,粗纤维的蔬菜; 2.宜吃含有维生素c,b水果; 3.宜吃舒肝理气粗粮粥。
1.忌吃辛辣刺激性的蔬菜; 2.忌吃发性的肉食; 3.忌吃腌制的食品。
1.宜吃含有维生素,粗纤维的蔬菜; 2.宜吃含有维生素c,b水果; 3.宜吃舒肝理气粗粮粥。肝豆状核变性_肝豆状核变性中医治疗_肝豆状核变性的症状_古方中医网
肝豆状核变性
(别名颤症)
肝豆状核变性是以青少年为主的遗传性疾病,由铜代谢障碍引起。其特点为肝硬化、大脑基底节软化和变性、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环),伴有血浆铜蓝蛋白缺少和氨基酸尿症。又名Wilson病。肝豆状核变性,是由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致铜代谢障碍而产生的疾病,以肝硬化、基底节病变为主要表现。多为慢性胡亚急性起病,发病年龄在5-40岁,不同家族发病年龄剂发病形式不同,少数病人可短期内死于暴发性肝炎。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导致铜毒内聚,诸证皆因之而起。肾阴(精)素亏,精不化血,精血两虚,筋脉失养,乃至火生风动,故肢体震颤、拘急僵直;肾阴(精)不足,虚火内生,火性炎上,心神被扰,则神志癫狂;火灼肝胆则胆热液泄,发为黄疸;肝胆湿热久蕴,肝络瘀热互结,积聚成痞积;积聚日久,经隧不通,津液不能输布,聚津为湿为水,发为膨胀;肝失条达,肝气横犯脾土,脾失健运,痰浊郁毒内生,上泛阻于舌本,乃见口涎唾滴,构音不清;郁毒循肝脉上注于目,角膜呈色素之环;肾阴不足,精不生髓,脊骨失濡,故出现佝偻、骨折诸症。一言以蔽之,皆缘先天禀赋不足,肾中阴精匮乏所致。
病因肝豆状核变性中医病因病机:肝豆状核变性的主要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导致铜毒内聚,诸证皆因之而起。肾阴(精)素亏,精不化血,精血两虚,筋脉失养,乃至火生风动,故肢体震颤、拘急僵直;肾阴(精)不足,虚火内生,火性炎上,心神被扰,则神志癫狂;火灼肝胆则胆热液泄,发为黄疸;肝胆湿热久蕴,肝络瘀热互结,积聚成痞积;积聚日久,经隧不通,津液不能输布,聚津为湿为水,发为膨胀;肝失条达,肝气横犯脾土,脾失健运,痰浊郁毒内生,上泛阻于舌本,乃见口涎唾滴,构音不清;郁毒循肝脉上注于目,角膜呈色素之环;肾阴不足,精不生髓,脊骨失濡,故出现佝偻、骨折诸症。一言以蔽之,皆缘先天禀赋不足,肾中阴精匮乏所致。肝豆状核变性的西医基本病因是体内各组织,尤其是肝、脑、肾、角膜等处铜沉积过多,导致组织损害和病变。肝豆状核变性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受累基因与铜代谢紊乱有关,与位于染色体的酯酶D基因与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紧密连锁。
神经症状:震颤,先表现为细小的震颤,逐渐变为粗大震颤。可影响言语和咀嚼。强直:可出现咀嚼、吞咽、言语困难、唾液外流、面具脸。其他表现:出现手足徐动、扭转痉挛或舞蹈样动作,可出现腱反射阳性,局限性癫痫。精神症状:早期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发展成严重的痴呆。情感失常也较多见,情绪不稳,可发生冲动行为。肝脾症状:少数名人以肝脾症状为首发症状,可表现为消化不良、呕吐等,甚至出现黄疸,腹水。早期肝脏肿大,其后可硬化萎缩。可有脾肿大。体征:角膜K-F环:系本病特征性体征,位于角膜和巩膜交界处,呈绿褐色或金褐色。骨骼改变导致骨质疏松。
检查血清铜兰蛋白&0.2g/L(20mg%);血清铜氧化酶活力&0.2光密度;血清总铜量降低,血清铜&12.56mol/L(80&g%)。24小时尿铜&100&g;肝功能异常;离体培养的皮肤呈纤维细胞含铜量增高;肝铜量检查:进行肝穿刺或放射性铜动力测定。
鉴别诊断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复杂,患者无神经系统表现,出现各系统症状时临床误诊相当普遍,鉴别应从肝脏及神经系统两方面考虑。1.肝型肝豆状核变性需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胆汁淤滞综合征或门静脉性肝硬化等肝病鉴别。但肝病无血清铜减低、尿铜增高、血清铜蓝蛋蓝蛋白和铜氧化酶显著降低等铜代谢异常,亦无角膜K-F环。2.假性硬化型肝豆状核变性需与帕金森病鉴别,肝豆状核变性还需与特发性肌张力障碍鉴别。但帕金森病、特发性肌张力障碍均无铜代谢异常及角膜K-F环,可与肝豆状核变性区别。3.震颤麻痹。脑炎后锥体外系病变。
少数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可出现精神症状。少儿期缓慢进行性食欲不振、轻度黄疸、肝脏肿大和腹水。部分患者有缓慢进行性脾脏肿大,并引致贫血、白细胞及(或)血小板减少等脾功能亢进。
分型肝豆状核变性中医属于&颤症&、&癫狂&、&黄疸&、&积聚&、&鼓胀&等范畴。肝豆状核变性中医分型:痰瘀互结 风痰上扰证候:肢体震颤,或手足扭动无序,口角流涎,胸脘痞满,纳呆食差,时呕恶,肋下有积块,压之疼痛面色黧黑,舌质紫暗,有瘀点或淤斑,舌底脉络紫暗屈曲,舌苔厚腻,脉弦滑。肝气郁结 火郁风动证候:燥扰不安,多动易怒,甚则动手伤人,或默默不语,胸中懊侬,抑郁不舒,肢体震颤,强直拘急,胸胁胀闷,面红目赤,小便色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而干或燥,脉弦略数。肝肾精亏 虚风内动证候:形体消瘦,肢体震颤不已,手足续动,动而无力,言语不清,行走不稳,记忆减退,智力下降,潮热盗汗,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舌体瘦小,舌质嫩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或沉细而弦。
痰瘀互结 风痰上扰证候:肢体震颤,或手足扭动无序,口角流涎,胸脘痞满,纳呆食差,时呕恶,肋下有积块,压之疼痛面色黧黑,舌质紫暗,有瘀点或淤斑,舌底脉络紫暗屈曲,舌苔厚腻,脉弦滑。肝气郁结 火郁风动证候:燥扰不安,多动易怒,甚则动手伤人,或默默不语,胸中懊侬,抑郁不舒,肢体震颤,强直拘急,胸胁胀闷,面红目赤,小便色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而干或燥,脉弦略数。肝肾精亏 虚风内动证候:形体消瘦,肢体震颤不已,手足续动,动而无力,言语不清,行走不稳,记忆减退,智力下降,潮热盗汗,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舌体瘦小,舌质嫩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或沉细而弦。古方中中医认为肝豆状核变性属肝阴不足,肝风内动,可用肝豆古方1号及古方肝豆汤,由大黄、牛黄、黄连、姜黄、金钱草、泽泻和三七等组成,古方中药能促进胆汁、尿及粪的排铜,较安全,临床疗效满意。
预防防治肝豆状核变性应及早确诊,及时纠正患者铜代谢的正平衡状况。注意减少食物含铜量(<1mg/d),限制含铜多的饮食,如坚果类、巧克力、豌豆、蚕豆、玉米、香菇、贝壳和螺类、蜜糖、动物肝和血等。高氨基酸、高蛋白饮食能促进尿铜排泄。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家族成员测定血清铜蓝蛋蓝蛋白、血清铜、尿铜及体外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含铜量有助于发现肝豆状核变性症状前纯合子及杂合子,发现症状前纯合子可以及早治疗。杂合子应禁忌与杂合子结婚以免其子代发生纯合子。产前检查如发现为纯合子,应终止妊娠,以杜绝患者的来源。
禁忌饮食治疗的目的就是通过利用食物因素大大减少铜的摄入、促进铜的排出,保护肝功能减轻症状,防止病情发展,维持和巩固已获得的疗效饮食治疗是治疗本病的一项基本的、必要的有效措施,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而饮食护理是重要的一环。低铜饮食开始治疗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应该避免食用含铜丰富的食物,例如动物肝脏、贝壳、螺类、可可、坚果仁、豆类、蘑菇、巧克力等,以减少铜的摄入,使每日铜摄入低于1.5mg。&&&&&&&&&&&&&&
&&&&&&&&&&&&&&&&&&&&&&
&&&&&&&&&&&&&&&
: &&&&DOI: 10.3969/j.issn.13.18.006
肝移植 liver transplantation
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
于秀涛1,江& 艺1,2,张& 坤2,杨& 芳2,蔡秋程2
1 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福州市& 350025
2 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胆外科,福建省福州市& 350025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Yu Xiu-tao1, Jiang Yi1, 2, Zhang Kun2, Yang Fang2, Cai Qiu-cheng2
1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 Fuzhou General Hospital of Nanjing Military Region,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25, Fujian Province, China
2 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 Fuzhou General Hospital of Nanjing Military Command, Fuzhou& 350025, Fujian Province, China
参考文献(18)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率约为1∶30 000[1],于1912年首次由Kin-near Wilson报道,故又被称为Wilson病。
肝豆状核变性是适用于肝移植治疗的代谢障碍性疾病之一,其致病基因为ATP7B基因,翻译产物是ATP依赖的铜转运蛋白,参与铜跨膜转运代谢过程。ATP7B基因突变后,肝细胞排铜发生障碍,铜首先沉积于肝脏,其次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肝外组织[2]。大部分在青少年起病。
目前针对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大类:肝移植以及细胞治疗。其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肝移植,移植方法有原位肝移植、活体部分肝移植、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以及减体积肝移植、肝段移植、劈离式肝移植等。有报道称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移植后生存时间最长可达20多年之久[3]。但移植后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恢复情况却各有不同,Geissler等[4]对肝移植治疗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随访研究发现移植后铜代谢指标正常化,症状缓解,部分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在2-5年后开始好转。Sutcliffe等[5]对进行了原位肝移植的24例患者进行疗效及生活质量评价显示:患者在中位随访时间内(92个月),肝功能、铜代谢指标正常,5年患者及移植肝生存率达87.5%,生活质量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Schilsky等[6]的资料认为肝移植并不能改善患者神经系统病变。
尽管近年来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它能够挽救部分患者的生命,并且现有的少量研究也乐观地提示这种改善能够持续稳定存在。但由于患者、医生以及其他不可控等因素,移植后患者的恢复情况也有所不同,基于此作者对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移植病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与总结。
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
时间及地点:资料收集于月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胆外科。
对象:研究对象为2005年7月至2010年5月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胆外科行肝移植的9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14-44岁,中位年龄19岁。4例患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5例为阴性。根据临床表现结合K-F环阳性、低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及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依据[7]:①角膜色素环(K-F环)阳性。②血清铜蓝蛋白降低。③肝功能异常表现。④出现神经系统表现。具以上2项或以上者即可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
纳入标准:①诊断明确为肝豆状核变性者。②选择肝移植治疗者。③移植后定期复查,具有完整的随访资料者。
排除标准:①符合肝豆状核变性诊断但未行肝移植者。②行肝移植,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失访者。
所有患者移植前铜蓝蛋白均& 200 mg/L;腹部CT均提示肝硬化或肝脏弥漫性改变;4例患者头颅MRI提示双侧基底核区病变,符合肝豆状核变性改变;5例患者伴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四肢震颤、步态不稳、运动迟缓、构音障碍、智力下降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者5例,B级者2例,C级者2例;眼底检查角膜色素环(K-F)阳性者6例,脾肿大7例,腹水3例。
手术情况:8例患者接受经典原位全肝肝移植(OLT),所有供、受者的ABO血型均相同或相容。确定供肝质量可靠后,手术按常规步骤进行,供肝与受者血管及胆管间均以端-端方式吻合,先行肝上下腔及肝下下腔静脉断端吻合,再行门静脉断端吻合,开放供肝血流,结束无肝期,最后行肝动脉及胆管吻合,胆管留置T管引流;1例患者接受活体肝移植术(LDLT),活体肝(左半肝不带肝中静脉)来自其母亲,大小约为9.43 cm&7.39 cm,质量约为230 g,供肝与受者体质量比为0.42%。受者手术进腹后首先切除病肝,然后植入供肝,先行供肝肝静脉和受者肝静脉端-端吻合,后行门静脉断端吻合,供肝的肝右动脉与受者的胃十二指肠动脉吻合,供肝的肝固有动脉与受体的脾动脉吻合,最后行胆管吻合,胆管留置T管引流。
术后治疗:所有患者肝移植后均接受以他克莫司(FK506)为基础的规范化的抗排异治疗,抗排异治疗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甲强龙方案。术后每日监测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其他生化指标,对痰液、血液、引流液进行细菌及真菌培养并做药物敏感试验,根据病情及培养结果采用敏感药物防治细菌和真菌感染;定期监测他克莫司浓度。所有患者出院后均定期复查肝功能及血清铜蓝蛋白等指标,并进行门诊随访。
主要观察指标:总胆红素、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血小板计数、胆碱酯酶、血清铜蓝蛋白、血铜等。
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_)&s表示,采用t 检验比较。P & 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肝豆状核变性是以原发性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基因突变导致了肝脏对铜蓝蛋白的合成障碍,血清铜蓝蛋白水平绝大多数低于正常范围(& 200 mg/L),铜离子代谢失调,大量沉积于肝脏,同时也沉积于中枢神经系统及肝外组织。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慢性的肝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的椎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角膜色素环(K-F环)的产生等。目前,药物治疗仍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如青霉胺等。但药物治疗并不能根本解决肝脏合成铜蓝蛋白障碍的问题,只能帮助患者促进体内铜的排泄以及减少胃肠道对铜的吸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症状的发展和恶化,但保守的药物治疗不能根本解决其病因,一旦治疗失败,肝移植便成为最后惟一的选择。且肝移植能够为患者提供正常的肝组织以纠正其遗传缺陷,改善铜代谢,不仅可改善肝硬化所致的各种临床症状,而且可缓解其神经精神症状[8]。有报道称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早期行肝移植可预防不可逆转的神经系统病变[4]。目前,常用的肝移植治疗术式包括原位辅助部分肝移植、活体部分肝移植和经典原位肝移植,均能有效地缓解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病情。
目前,由于缺乏客观的评估标准,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进行肝移植的指征一直很有争议[9],且不同研究中心对于术后患者神经、精神症状的改善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或评分标准,结果也不尽相同。对于肝移植手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适应证以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有学者认为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以及慢性终末期肝病的肝豆状核变性是肝移植的绝对适应证[10],而出现神经精神症状但肝功能正常的患者并没有接受肝移植治疗的迫切性。但随着对肝豆状核变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及肝移植技术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支持以下观点[4-5]:对于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神经精神症状应当置于与肝功能失代偿程度相同的地位,即对于无明显肝功能异常但存在明显神经精神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也应当考虑接受肝移植治疗。Schumacher等[11]认为对肝功能正常而仅表现为神经系统损害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尽早行肝移植治疗,这样不仅可以早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以预防不可逆性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另外在肝功能正常时实施手术风险也相对较低。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神经系统损害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肝移植手术时机的选择也趋向于尽早施行,而不再单纯以肝功能指标作为是否适合行肝移植的判断标准。
9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接受肝移植治疗,除1例于肝移植后14 d死亡外,其余8例患者肝移植后1个月复查血生化显示:总胆红素水平均显著下降(P & 0.05),白蛋白、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均显著升高(P值 均& 0.05)。这一结果也充分说明,肝移植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患者的肝功能水平,改善患者体内的铜代谢状况。这也充分说明肝移植在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方面具有良好的短期效应。在患者K-F环方面,5例患者角膜色素环阳性的患者中,有2例患者于肝移植后1年内消失,其余3例在2年内消失。但是移植后1个月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与谷草转氨酶以及血铜水平虽然有所改变,但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这也许与病例数较少有关。
对于目前争议较大的关于改善患者神经系统损害方面的疗效,本组结果为:5例伴随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于术前1-10年不等的时间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症状从轻微的不自主运动障碍到严重的性格改变、神志不清等,在术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较为明显的是1例38岁女性患者移植前反复手抖10余年,神志不清2 d。移植后12个月余入院复查,已无手抖症状,神志清楚,对答切题。这也与国内一些研究结果相吻合[12-14]:接受肝移植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与移植前比较,移植后1个月存活患者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白蛋白、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均显著升高;血铜水平有升高趋势;合并的神经病学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甚至消失。&
对于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长期预后方面,Eghtesad等[15]对45例接受肝移植治疗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进行了超过10年的随访,发现1,5,10年的患者存活率分别为73.3%,73.3% 和68.9%,移植肝脏的存活率分别为60.0%,57.9%和54.3%。Cheng等[16]对36例接受活体肝移植治疗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进行随访,发现1,3,5年的患者存活率分别为91.7%,83.3%,75%,移植肝脏的存活率分别为86.1%,77.8%和75.0%。另一中心研究表明[17]:37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行肝移植后1,3,5,10年存活率分别为89.1%,82.9,75.6,58.8%。Pab&n等[18]对13例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的患者进行了长达10年的随访,存活率为100%,且所有患者铜代谢均恢复正常,术后未进行药物驱铜治疗,神经症状也未见恶化。本组病例中只有1例患者于术后围手术期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8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截止随访日期均存活。
综上所述,除1例死亡病例以外,通过对8例行全肝移植或活体肝移植治疗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术后各项指标的研究表明,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疗效是肯定的,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可改善患者肝功能,对合并有神经病学症状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由于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等客观因素有些指标尚未观察到阳性的结果;以及未对患者进行生存质量的调查等,故无法评估患者的生存质量等较为详细的指标,这些在后期的随访中力争完善。
肝豆状核变性是以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表现为暴发性肝衰竭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或是病情发展到后期单靠药物无法维持生命者,肝移植被认为是有效地治疗手段。但是对于肝移植的疗效特别是对于移植前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的疗效目前尚存在争议。
Podgaetz等[1]回顾了11例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而接受原位肝移植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其中9例患者全部存活,并且肝功能恢复正常。
2000年Stracciari等[2]证实了肝移植能够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神经系统损害,并指出相对于构音障碍、步态异常、震颤和辨距不良等症状更易缓解,虽然这些症状的改善都要明显晚于肝功能的恢复。
但是也有研究表明移植前无神经系统损害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移植后平均存活135个月,而伴有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仅79个月,并且其中1例患者移植后神经系统损害发生了快速恶化[3]。
近年来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它能够挽救部分患者的生命,重新调整这些患者体内的铜代谢状态,并且现有的少量研究也乐观地提示这种改善能够持续稳定存在,但是对于伴随的神经系统损害疗效却是各执一词,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1& Podgaetz E, Chan C; Liver transplant Team.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Wilson s disease: our experience with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Ann Hepatol. ):131-134.
2& Stracciari A, Tempestini A, Borghi A,et al. Effect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on neurological manifestations in Wilson disease.Arch Neurol. ):384-386.
3& Medici V, Mirante VG, Fassati LR, et al.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Wilson's disease: The burden of neurological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Liver Transpl. ):.
研究亮点: 1 通过分析总结年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9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经肝移植治疗的基本情况,对其移植前、移植中及移植后等一系列的情况进行分析,了解患者的预后及生存情况。
2 对患者进行了包括移植后早期指标及长期症状如神经系统症状等恢复情况的长期随访,显示患者移植后早期肝功能可以恢复到正常或是接近正常的水平,K-F环及神经系统等伴随症状也在移植后一段时间内有所恢复。通过这些较为理想的结果,作者认为肝移植仍然是目前肝豆状核变性的最可行的治疗手段。
基金项目:
福建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
2.1&参与者一般资料&所有患者移植前一般资料及临床表现见表1。
930 ? 650: true); max-width: 930">
2.2&肝移植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9例患者手术时间375-720 min,平均手术时间(476.67&103.50) min;无肝期时间48-88 min,平均无肝期时间(69.00&11.85) min;术中输血量为400-4 000 mL,平均输血量为(2 200&1 337.91) mL,见表2。术中切除的肝脏均经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测均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
930 ? 650: true); max-width: 930">
2.3&随访&所有患者肝移植后均在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移植后住院时间19-57 d,平均住院时间35.1 d。其中1例患者于移植后14 d突发心脏停跳,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余8例患者随访日期截止日,随访26-8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6个月。8例患者均存活并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其中生存时间&2年2例,&4年3例,&6年3例。1例行活体部分肝移植的患者术后他克莫司的维持剂量仅为0.5 mg/d,另行原位肝移植的患者,他克莫司的维持剂量分别为2 mg/d到&4 mg/d不等,见表3。
930 ? 650: true); max-width: 930">
2.4&肝移植后早期血生化指标恢复情况&移植后1个月,8例存活患者的总胆红素水平均显著下降 (P & 0.05),白蛋白、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均显著升高(P均 & 0.05);肝功能和血清铜蓝蛋白变化见表4。
930 ? 650: true); max-width: 930">
2.5&神经精神症状的改善情况及角膜K-F环变化&有神经症状的5例患者中,1例14岁男性患者移植前语言障碍、四肢细震颤,移植后1个月余四肢震颤症状改善。
1例16岁男性患者移植前运动迟缓2年,加重伴右手震颤9个月,表情呆滞、注意力无法集中、智力进行性下降、性格暴躁,时有头晕,右手持物时震颤加重,写字不成形,左手指不自主搓动,肝移植后右手震颤症状减轻,神志清楚。
1例19岁男性患者构音障碍伴四肢震颤1年余,行活体肝移植后7个月左右构音障碍消失,四肢震颤明显好转。
1例44岁女性患者移植前反应迟钝,语速减慢,动作不协调,情绪易变化,双足不自觉的摆动,移植后不自主运动较前好转。
1例38岁女性患者移植前反复手抖10余年,乏力、尿黄20 d余,神志不清2 d。移植后12个月余入院复查,已无手抖症状,神志清楚,对答切题。
移植前6例角膜K-F环阳性患者,除1例围手术期死亡外,5例患者角膜K-F环移植后1个月有不同程度变淡,其中2例患者分别于移植后7个月和11个月角膜K-F环消失。
2.6 &典型病例资料&患者男,17岁,2年前发现行动迟缓、双下肢僵硬及关节疼痛,多处检查未见异常,未行特殊治疗。9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并伴右手震颤,倦怠、无力、食欲减退、表情呆滞、注意力无法集中、智力进行性下降、性格变暴躁,时有头晕,右手持物时震颤加重,写字不成形,左手指不自主搓动,查CT示&轻度脑萎缩&,予&盐酸苯海索+泼尼松&治疗后右手震颤症状有所减轻。激素治疗至入院前1周。现门诊眼科检查见K-F环,为进一步诊治,于日入住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胆外科。
入院检查:神智清楚,行动迟缓,目光呆滞,表情淡漠,反应较迟钝,计算力较差。面部呈满月脸。角膜可见K-F环。右侧肢体肌张力略高,左侧肢体肌张力正常。右上肢轻度细震颤。血常规:血小板 29&109 L-1,余正常。肝功能: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碱酯酶均增高,白蛋白34 g/L,血清铜蓝蛋白8.28 mg/L(150-600 mg/L)。HBsAg:阳性。Child-Pugh肝功能分级:B级。腹部彩超示:肝实质弥漫性损害。
根据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依据:①角膜色素环(K-F环)阳性。②血清铜蓝蛋白降低。③肝功能异常表现。④出现神经系统表现。具以上2项或以上者即可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该患者具备以上4条的临床表现,故可明确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
手术方法:入院后经积极的保肝及其他对症处理之后于日在全麻下行&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术&。
术前常规术野碘酒、乙醇消毒、铺巾。取右上腹部双侧肋缘下&T&切口,探查腹腔:见淡黄色清亮腹水,约200 mL,肝脏萎缩,灰红色、小结节型肝硬化,质地较硬,未扪及肿块,胆囊扩张,腹腔其他脏器未见异常。遂行&原位肝移植术&。供体为脑外伤患者,25岁,身体健康,肝功能及乙肝病毒两对半检测均正常,淋巴毒实验为3%。采用快速取肝法,肾灌注液灌注,UW液保存,热缺血时间约6 min,冷缺血时间约12 h,供肝质地柔软,无肝硬化结节及肿块。术中麻醉理想,手术顺利,渗血较少,输血400 mL。术中标本送病理检查表现为: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细胞内大部分细胞器均流失。肝细胞核无明显异常。窦间隙内枯否氏细胞增生,并见较多炎症细胞浸润。汇管区明显扩大,纤维组织增生,炎症细胞浸润。符合肝豆状核变性的病理表现。病理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见图1。
930 ? 650: true); max-width: 930">
术后治疗:患者肝移植后接受以他克莫司(FK506)为基础的规范化的抗排异治疗,抗排异治疗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甲强龙方案。术后常规进行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电、血压、中心静脉压、出入量监测,以及血气分析、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监测,随访床旁胸片、胸腹部B超,监测血铜蓝蛋白的变化、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肾上腺皮质激素与他克莫司(FK506)、抗凝、白蛋白、抗生素、肠道与静脉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并对痰液、血液、引流液进行细菌及真菌培养并做药物敏感试验,根据病情及培养结果采用敏感药物防治细菌和真菌感染。
患者于移植后第1天脱离呼吸机可以自主呼吸,术后第6天查他克莫司(FK506)浓度为:7.024 &g/L,第10天他克莫司(FK506)浓度为:22.397 &g/L,予减量40%处理后降至正常浓度。术后第15天,患者诉腹痛,发热,体温39 ℃。查体可见腹肌紧张,右中下腹压痛、反跳痛阳性。考虑为术后并发胆瘘伴感染,在放开T管、禁食、抗感染同时行B超检查,明确胆瘘量与位置,予穿刺引流减轻感染。在上述对症处理后于1周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腹痛消失。术后第28天伤口拆线,后续继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生化等各项指标。
患者的肝功能等生化指标在肝移植后1个月显示: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白蛋白、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均显著升高。患者各项指标恢复良好,一般状况可,于术后第57天办理出院手续。
随访:患者在出院后定期复查肝功能及血清铜蓝蛋白等指标,并进行门诊随访显示:患者移植前运动迟缓2年,加重伴右手震颤9个月,表情呆滞、注意力无法集中、智力进行性下降、性格暴躁,时有头晕,右手持物时震颤加重,写字不成形,左手指不自主搓动,于术后右手震颤症状减轻,可独立完成简单的书写;神志清楚,注意力逐渐恢复,在术后半年复查时已可完全集中注意力配合医生的询问;术后患者性格逐渐平复,头晕症状消失,面部表情丰富,智力也逐步恢复,术后1年已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患者角膜K-F环在移植后1个月有变淡,于移植后11个月消失不见。
通过治疗结果可以看到,肝移植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患者的肝功能水平,改善患者体内的铜代谢状况。这也充分说明肝移植在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方面具有良好的短期效应。
但是目前关于改善患者神经系统损害方面的疗效存在较大的争议,本例患者具有较为典型的神经系统症状且移植后神经系统症状逐步恢复,移植后1年已可正常的生活与学习。这与支持肝移植可以缓解患者神经系统症状的学者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即通过肝移植可使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甚至消失。
对于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长期预后方面,本例患者截止日,已随访6年,现患者一般状况良好,已结婚,但未育。他克莫司(FK506)的维持剂量是2 mg/d。
此例患者通过全肝移植后病情得到了缓解甚至是得到了治愈,对合并的神经病学症状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通过此例患者的结果表明,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疗效是肯定的,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1]Dhawan A, Ferenci P, Geubel A,et al. Genes and metals: a deadly combination. Acta Gastroenterol Belg. ): 26-32.
[2]Ala A, Walker AP, Ashkan K,et al.Wilson's disease.Lancet. 9):397-408.
[3]Yin RH,Qu YD,Lin S. Guoji Xiaohuabing Zazhi. ): 275-277.阴瑞红,曲云东,林森.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和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75-277.
[4]Geissler I, Heinemann K, Rohm S, et al.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hepatic and neurological Wilson's disease.Transplant Proc. ):.
[5]Sutcliffe RP, Maguire DD, Muiesan P,et al.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Wilson's disease: long-term results and quality-of-life assessment.Transplantation. ):.
[6]Schilsky ML.Wilson disease: genetic basis of copper toxicity and natural history.Semin Liver Dis. ):83-95.
[7]Yao GB. Shanghai:Shanghai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 .姚光弼.肝豆状核变性\\见:姚光弼,主编.临床肝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8]Bellary S, Hassanein T, Van Thiel DH.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Wilson's disease. J Hepatol. ):373-381.
[9]Jiang B,Wang QY,Xie YC,et al. Shandong Yiyao. ):112-114.姜彬,王倩怡,谢琰臣,等.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进展[J].山东医药, ):112-114.
[10]Fu BS,Zhang T,Li H,et al. Qiguan Yizhi. ):64-67.傅斌生,张彤,李华,等. 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单中心疗效分析[J]. 器官移植, ):64-67.
[11]Schumacher G, Platz KP, Mueller AR,et al.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neurologic Wilson's disease.Transplant Proc. -2):.
[12]Shao Z,Yang GS,Yang N,et al. Zhongguo Linchuang Yixue. ):339-341.邵卓,杨广顺,杨宁,等.肝移植治疗Wilson病5例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339-341.
[13]Xing TH,Peng ZH,Chen GQ,et al. Zhonghua Xiaohua Zazhi. ):551.邢同海,彭志海,陈国庆,等.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七例[J].中华消化杂志,):551.
[14]Sima H,Cai WK,Shao Z,et al. Shanghai Yixue. ): 656-659.司马辉,蔡文科,邵卓,等.肝移植治疗Wilson病8例分析[J].上海医学,):656-659.
[15]Eghtesad B, Nezakatgoo N, Geraci LC,et al.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Wilson's disease: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Liver Transpl Surg. ):467-474.
[16]Cheng F, Li GQ, Zhang F,et al.Outcomes of living-related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Wilson's disease: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in China.Transplantation. ):751-757.
[17]Medici V, Mirante VG, Fassati LR,et al.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Wilson's disease: The burden of neurological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Liver Transpl. ):.
[18]Pab&n V, Dumortier J, Gincul R, et al. Long-term results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Wilson's disease.Gastroenterol Clin Biol. ):378-381.
周红星.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
浩.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
张丽萍,白
剑.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
丽,丰贵文,尚文俊,王志刚,张伯伟,康轶青,杨贺才.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257-261.
曹翠萍,黄
海.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300-304.
涛,郝文静,宗焕涛,张
勇.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305-309.
立,冉江华,张升宁,李来邦,张熙冰,高
扬,陈奕明.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
曾芝雨,李东良,方
磊,张志强,张世安.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
苏靖涵,王淑艳,梁
雪,朱美玲,乔
杉,尹红莹.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687-692.
薄华颖,夏稻子,张宇虹.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693-698.
明,李州利,金海龙,洪
欣,陈昌庆,石炳毅.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742-747.
李建中,范连慧,刘
龙,杨宏伟,李
昕,曹志强,何
龙.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748-753.
鸣,史国兵,夏东亚,任天舒.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736-741.
蔡秋程.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791-796.
悦姣星,黄
海.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785-790.
&版权所有:《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社 辽ICP备号 新出审字[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社 地址:沈阳10002邮政信箱,邮编:11018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