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透多少钱时间超过三十分钟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危害?

医生告诫:X光胸透的危害 - 安全常识 - 易安网
",欢迎您!"
医生告诫:X光胸透的危害
  你检查身体拍X光时,穿防护服了吗?
  医生告诫家人:千万别做X光检查
  拍X光,这个不陌生吧,去医院看病的时候拍过,平时体检的时候更拍过,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工作,年年体检,年年拍!
  但是,你拍的时候穿防护服了吗?医生说X射线是&双刃剑&,虽然可以发现疾病,但是对人体的伤害那也是大大滴,尤其是对造血干细胞和生殖细胞最大。曾经听一位医生说,她对家人叮嘱过,没有大病或者知道自己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做X光检查,对身体危害极大。
  拍X光会引起细胞基因变异,增加癌变或不育的风险,起码要对性腺器官进行防护遮挡。
  在X射线检查中,辐射最大的是透视,比如胸透。
  目前,基本上无论成人入职、入学体检,还是单位每年的常规体检,都有&胸透&这一项,但受检人员基本上没得到防辐射保护。
  朋友前几天刚刚做了入职体检,没有任何人告诉她要穿防护服,更没有人问她最近有没有生孩子的计划,结果就那么傻乎乎地拍了&&
  过了几天查出来已经怀孕了。一个放射科的医生说,就算是拍的时候做了防护,但也不能做到完全屏蔽X光射线,防护效果并不好,比如你防护了正面,射线可能从后背进来了,对宝宝是有伤害的。
  别说已经怀了孕的,就是即将在半年内怀孕的男的女的,都是不拍为好,何况是裸拍。
  现在生孩子畸形的几率这么高,真是够让人烦心的。就算你不打算生孩子吧,但是也不代表就绝对安全。
  据医学界测算,健康妇女接受一次透视,每只乳房至少吸收1000毫雷姆的放射线,这意味着患乳癌的概率将提高1%。
  大人拍的时候,就那么大咧咧地拍了,想想我们国家这医疗条件也就忍了,可是省哪也不能省孩子啊,现在连两三岁的孩子看病,拍X光也一样是裸拍,一点没享受到花朵的待遇。
  但是医生建议,10岁以下儿童应该杜绝透视检查。算算从小到大这么多年,我们被裸照了这么多次,谁知道万一哪天生病跟这个是不是有关系呢!
  从X光发现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它作为一种常见的医学诊断手段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相当一部分人却不知X光检查中的辐射线亦能对人体造成不小的危害。据专家介绍,X射线照得越多,致癌的危险性越大。尽管国家卫生部早在两年前颁发的《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医务人员应对受检者进行必要的防护。但记者在日前的采访中发现,&病人无任何防护进行X射线检查&似乎已成惯例,一些医院仍然存在着违规操作。
  X光检查的危害你知道吗
  市民对X光危害漠视
  昨天,记者来到一家医院,随机采访了几名前来就诊的市民。当记者问起&是否知道X射线可能致癌&时,一名中年男子惊讶地表示&不会吧,医院的检查设备都经过严格检查,应该不会有事。另外一名曾经在医院做过X射线的患者称确实听说过X射线可能致癌的说法,但只要医生把握得好就没问题。当记者问他在进行X射线时医生有没有给他做好防护措施时,&当时医生没有给我佩戴任何防护装备&该男子肯定地说。随后,记者又来到了江苏省中医院,一名大爷得知X射线也会致癌后表示有点担心,大爷一脸为难地说,他也做过X射线,可是医生却告诉他照X光必须身体紧贴仪器,如果穿了防护服,还怎么检查?
  据了解,《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中明文规定:&从事放射诊断、治疗的单位,应当制定与本单位从事的诊断、治疗项目相适应的质量控制实施方案,遵守质量控制监测规范。放射诊断、治疗装置的防护性能和与照射质量有关的技术指标,应当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诊断、治疗时,应当按照操作规程,严格控制受照剂量,对邻近照射部位的敏感器官和组织应当进行屏蔽防护;对孕妇和幼儿进行医疗照射时,应当事先告知对健康的影响。&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被采访的对象中,大部分人不清楚X射线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只有个别市民知道进行X射线检查必须做好防护措施。
  南京一家医院的医务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其实不穿防护服照射X光,这在医院里是常事。普通的病人来照X光一般都不穿防护衣的。况且现在的仪器比以前先进了,对射线光束的控制很精确,不会照射到非检查部位。只有孕妇才会对其腹部进行遮盖。
  X射线检查的危害大
  X射线检查的危害具体有多大呢?有专家曾经以最需要用X光检查的骨科手术为例,推算了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接受照射的剂量,一个肋骨骨折病人将增加约为千万分之三点八的危险,因为医学检查导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风险在千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之间。
  对于医疗辐射的危害,很多医生自己都没有足够的防护意识,虽然医院也提供了相应的防护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医务工作者会因为麻烦而不愿使用。不少在X光机下进行骨科手术和手法复位的医生,手臂上的汗毛全部脱光,这表明辐射已经对身体产生危害了。
  患者要有自我保护意识
  据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我国以前对于X射线检查是没有限制的,近些年来,在有关专家的呼吁下,国家开始重视医疗辐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规定没有被很好地实施。&必须严格控制X射线检查的适应症!&该人员指出,接受辐射剂量的大小取决于放射科医师,而是否需要接受放射学检查,则完全由临床医生决定。有些医院的医务人员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滥用X射线检查,本来病人完全没有必要接受X射线照射的,结果医生为了多收医疗费,无端让病人接受照射。
  X光检查的禁忌
  超剂量接收X线曝光,对健康会产生持久的伤害,应尽可能避免,减少X线的照射。
  1.忌短时间内反复接收X线检查
  X线对人体损害具有累积性,如几天内多次作X检查,累积的损害会较大。有人认为普通胸透几天内总的曝光时间不应超过12分钟,胃肠检查不应超过1~10分钟。虽然目前很多医院的透视机都带有影像增强系统(电视),曝光量大大减少,但仍需减少检查次数,尤其在短时间内。
  2.忌婴、幼、儿童滥用X线检查
  婴、幼、儿童对X线较敏感,应尽可能避免、减少X线检查,避免随患病大人一起进入X线检查室,尽量不要进入放射科。
  3.孕妇慎作X线检查
  胎儿对X线非常敏感,尤其在妊娠早、中期的胎儿,接收X线照射后有可能引起或诱发畸形。孕妇的X线检查应限制在妊娠后期。必须作骨盆测量或胎儿照片时,曝光次数不得超过2&3次,以减小对胎儿的不良影响。
  4.作X线检查时应尽量遮盖非检查部位
  特别是婴、幼、儿童,最好仅将被检部位暴露,其余部分均用铅橡皮遮盖(尤其是生殖腺所在部位。)
  5.已婚未孕女青年,月经前半月慎作X线检查(主要是腹部)
  因为月经前14天左右为排卵期,如夫妻有性生活,卵细胞就有可能受精,而受精卵对X线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宜在月经后10&14天内做腹部X线检查。
  6.忌主动请求作X线检查
  不少人因他伤、公伤、事故就诊时,常要求医生开单作有关的X线检查,这是不恰当的。因为X线检查并非万能,非所有疾病、损伤都能由X线检查作出诊断,要由医生掌握其适应症。
  7.忌病人亲友滞留在X线检查室
  病人在作透视、照片及各种造影时,其家属及亲友不宜随意进入检查室陪伴;如果病人需要搀扶着挽着时,可向工作人员要求穿戴铅裙和铅手套,减少不必要的照射。
  8.忌作X线检查时过分紧张
  X线虽然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但合理的使用有利于诊治疾病,不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检查时应放松思想,以更好地配合医生检查,缩短检查时间。
&&&&&&& 更多资料请点击:
责任编辑 :摆渡船夫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或转发本文
易安网欢迎相关题材的投稿,所有原创稿件版权均归所有人所有。在征得所有人许可的前提下,本站有以下权利:修改、改编、出版、翻译、据以创作衍生作品、传播、表演和展示此等内容的全部或部分,和将此等内容的全部或部分编入其他任何形式的作品、媒体或技术中,欢迎更多形式的版权合作。
您可以订阅《易讯通》,您会通过邮箱收到易安网最新精彩内容。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2号欧陆大厦B座9层《劳动保护》·易安网
邮编:100101
电话:电话:010- 传真:010-
版权:《劳动保护》杂志社
没有易安网通行证?国人过度体检:胸透等并非人人需要甚至危害健康_新浪健康_新浪网
国人过度体检:胸透等并非人人需要甚至危害健康
  过度的体检
  随着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高压力等问题,导致病患及亚健康人口数量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越来越成为“刚需”。中国人对于体检的热情,时常也会让圣西睿智这样身在中国的外国医生感到惊讶。在他看来,“好的政府应该列一个受推荐的检查的清单,其他的检查,则要取决于年龄、性别、病史、家族病史、体重,是不是抽烟和其他的一些风险因素。”
  今年45岁的圣西睿智(Richard Saint Cyr),原本是美国的一名家庭医生,目前在北京和睦家医院工作。他自2007年来到中国之后,已经做了6次体检,其中3次是在一家民营体检机构,他称之为是“非常有趣的经历”。
  体检中心总是显得有些繁忙,但也很干净,井井有条,还有一大堆“炫目的仪器”,圣西睿智回忆道:“进门的时候有人向我点头致意,作为一个老外,我不太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有护士来帮助我,带我去一个个检查室,很多员工都会讲英文。”
  圣西睿智觉得和他一起去体检的那些人,看上去都非常的安心和满意,但就是有些地方不对劲。“这里不像是一家医院,更像是一家工厂,一家高效的工厂。而我就像一头屠宰场里的牛,穿行在流水线上。”
  这条“工厂流水线”是中国目前最受资本追逐的项目之一。凯雷、高盛等多家投资公司都先后涉足了这一行业。美国市场分析公司Frost & Sullivan认为,目前,中国健康体检市场在国有和私营的分割比例大概是85:15,到2020年,中国体检市场规模会达到3000亿。
  而与此同时,中国的体检行业的整体规范性和消费者的体检理念还非常的落后。诸如慈铭这样的体检机构的存在,也加强了中国人普遍深信不疑的一个观念,那就是没事儿检查检查总是好的,检查做得越多就越能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在中国空气和食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的阴霾下,人们开始将精力和金钱投向自己的健康管理,他们怀抱着对医院、医生和医患关系的复杂情感,把自己送进一台台先进的仪器背后,在一系列健康数据中寻求踏实的安慰或明确的焦虑。
  两米长的价目表
  在两个小时的体检时间之内,圣西睿智穿着体检中心的睡衣,被护士领着在一间间房间之间穿梭,接受检查。为了体现这种有档次的健康服务,体检结束之后,客人还可以享用面包和汤。
  但是在体检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医生或护士向圣西睿智询问健康问题,做风险评估,然后再决定他需要做哪些检查。
  当然,在销售接待处,销售员是问了几个象征性的问题的,他们会问一些个人的病史,是否抽烟等问题,但这个步骤就像是个例行公事。销售员最终推荐的套餐并不会依据回答的答案而有所不同。
  事实就是,“他们没有能力根据客户的健康需求推荐,因为他们都是销售人员,而不是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员。” 圣西睿智说,那些销售人员更愿意推荐价格高的套餐。
  李剑是上海华山医院心内科的医生,他也有多年的体检经验。“体检中心只是服务性的机构,它是按照人群的需求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顾客想要做什么检查,体检中心就会提供相应的检查,做什么样的体检通常取决于被服务方愿意出多少钱,健康体检就是一个市场行为,而不是医疗行为。”
  女大学生袁莳在今年1月刚去了一次体检中心,她想起过去正好赶上单位招工季的体检经历,密密麻麻的人流像读书时,中午12点的学校食堂。所以她有意避开了“高峰期”。此刻,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位于三楼的体检中心,150平米左右的大厅里只有寥寥几个人。
  不过,医护人员并没有因为体检人数的稀少,而变得更有亲和力一些。几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过来询问入职体检的价钱,拉卡机不时传来“你好,请付款三百十八元”的机器人声。
  咨询台对面贴有一张两米长的价目表,第一栏中从上到下写着“药业、居住证、招工体检、考研升学、家政”等类别,价格在100-300元。由第二栏开始,体检套餐被分为由字母A-J开头的十个类别。价格从A类的355元,一直到J类的2650元,其中并无性别、年龄段等区分提示。
  负责接待咨询的是两位中年女性工作人员,袁莳上前去问,像她这样的一般女孩,没什么病症的,想做个健康检查,应该选哪个套餐。其中一人指向价目表中基础型的A-D类套餐,说年轻人做便宜的就够了。
  袁莳注意到在自选项目里有个“HCV”(hepatitis C virus,丙型肝炎病毒),“这是什么检查?”对方说不知道。袁莳又问幽门螺旋杆菌是什么检查?“是胃里的一种东西。”对方看袁莳还想再问,又加了一句:“你要做了检查,医生会告诉你的。”袁莳就这样悻悻然被打发了。
  实际上,像袁莳这样的普通人,没有专业的知识,也没有办法做出明智的决定,为自己挑选合适的体检项目。体检不是一项标准的产品,你不知道你需要什么,“这就是医生的重要性”,圣西睿智认为,但在中国的体检,医生看上去是最不重要的一个环节,人们只需要一个合格的设备操作员。
  正是利用体检者的蒙昧和对健康消费的价格低敏感性,很多体检机构从中渔利。于文灏在2012年的一次体检中,被牙科医生告知有两个蛀牙。于文灏从来没有蛀牙,但医生这么一说,他也就重视起来。
  医生说现场就能补,于是于文灏就补了两个蛀牙,花费500元钱。直到3个月后,他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蛀牙,而当时体检机构的牙科医生给他补上的,只是两个牙缝。很多消费者都不清楚,体检机构并没有完整的诊断、治疗和开药资质。
  沈阳64岁的姚辉去做的体检更是源于对体检促销的一时冲动,他获得了一张“28元享受原价350元体检”的广告单,到沈阳一家医院去做前列腺检查,大夫说他的前列腺问题“挺严重”,让他又做了进一步检查并开了多种药物共20盒,直接刷爆了他的医保卡。
  而随后姚辉在另一家三甲医院做复查,却被告知他的“前列腺增生”只是一种不必太过理会的老年人常见病。28元的体检就像是一个诱饵,钓了许多贪小便宜的客户,然后再用“医疗恐吓”去进行不必要的过度治疗。
  一位在外企从事销售工作长达10年的白领,向记者总结了自己这些年的单位体检经历,他提到:“一、没人耐心细致地为你解释专业的数字;二、没有一个大家基准的标尺来解释问题的客观严重性;三、一切向钱看,你不是病人而是赤裸裸的‘客户’。对于没有后续服务可能的病情苗头,一笔带过;对于有后续服务可能的病情苗头,利用知识的不对称性,夸大严重性和吓唬你,让你乖乖买单。”
  不必要的检查
  圣西睿智也发觉自己做了许多不必要的检查。
  一些在美国需要花费大价钱才能做的检查,在中国的一些体检机构,几百块钱的人民币就可以全部做好,比如癌症酶检查、幽门螺杆菌呼吸检测、中医的体质分析、腹部、颈动脉、心脏、前列腺、子宫等所有重要器官的超声波检查、CT扫描全身和X射线照片,还有更高级的经颅多普勒检查(一种用来检查颅内血管状况的超声波检查)。在中国的体检机构,他们的营业理念是把昂贵的高级检测廉价化,并薄利多销。
  “其中最奇怪的,一个是全身热扫描(full body thermal scan),以前我从未在美国的医院见过。”圣西睿智回忆说,他举起双手,几乎全裸地站在热探测仪前面,大约30秒,然后出现一些热图像,用不同的颜色区分身体的各个部位,并借此解读他身体的异常信号。
  “还有一个叫‘生物体微弱磁场测定分析仪(Quantum FAFA bio-energy screening tracing system)’,坐在一个机器面前,手掌放在机器上,操作人员按下按钮,不到1分钟就结束了。”
  根据这个检测,体检中心得出一份长达4页的报告,涵盖其身体中各种重金属水平,比如汞含量的高低,圣西睿智调侃说,“这是一份让人印象深刻的,巨长的报告”。但这份检测从他的专业知识来看是非常不严谨的―要检测身体中的重金属含量,应该做血液检查或头发检查。
  在体检中心,这些检查是否必要?比如,学界公认超声波检查在一些情况下确实能提示疾病的风险,但不是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需要的。
  “像颈部的超声波,60岁以上或是有心脏问题时才需要做。”圣西睿智说,“还有我做的经颅多普勒(TCD),为什么要给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做TCD?那是为筛选中风病人而做的检查。这种检查的泛滥是在浪费公共卫生的投入。”
  在圣西睿智的体检套餐里,还有一项关于肿瘤标记物的血液检查。“我知道很多中国人都非常喜欢并且在意这项检查,但针对健康人的癌症标记物检查是非常不准确的。”
  圣西睿智有个表妹在中国也做了个癌症标记物的检查,其中有一项非常高,把她吓坏了。她打电话给圣西睿智,沮丧地说自己“要得癌症了,要死了”。但几天之后的复查,又是一切正常的。
  其实美国癌症协会认为,肿瘤标记物主要是用于已经患有癌症的病人,评估他们对治疗的反应,或是用于检测癌症病人是否有复发的迹象。而中国人并不清楚这一点,他们看到表示正常的检查结果,或者异常的检查结果时,错误地安心,以为自己没有癌症,或者被错误地惊吓,其实这项检查对健康的人是非常不准确的。
  美国顶尖的医学协会,推荐烟龄在30年以上的烟民每年做一次肺部的CT,但并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对于健康的年轻人,CT是有害的,一个年轻人如果每年都做一次CT,把自己暴露在辐射中,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但有些检查确实是必要的,比如血压、血糖、胆固醇,50岁之后的结肠镜检查,23岁以上的女性宫颈抹片检查,50岁之后女性的乳腺X光检查……这些检查都是建立在充足的科学证据基础上的,拯救过不少生命。
  “好的政府应该列一个受推荐的检查的清单,其他的检查,则要取决于年龄、性别、病史、家族病史、体重,是不是抽烟和其他的一些风险因素。”圣西睿智解释,这就是为什么在体检之初,应该先和医生聊一聊,让他为你做个评估,然后才决定做哪些检测。
  草莽市场
  袁莳曾在网上比较过很多体检机构的收费和套餐。在淘宝的页面上,慈铭体检的官方店铺更换了大红灯笼的喜气末班,首页打出迎春广告“马年吉祥,马上体检”。它的竞争对手爱康国宾则以巨大字体标出“新春钜惠,满800减去50”。
  袁莳想与客服做个沟通,对话框跳出来的第一条信息就是“亲购买成功,3天内确认收货,给出5星评分,并附20字好评评语,店铺将直接打款10元到您支付宝”。
  这两家店铺都有不下50种套餐供顾客选择,其中以年龄分为老中青三个类别,每一类又细分了10来种小类别,让人眼花缭乱,却没有一个客服可以解惑。
  袁莳按照平时网购的习惯,查看了无数页的网友评价。可是,意见五花八门,大家对于给好评或差评的依据,往往是因为体检中心的环境情况或者等待时间,很少人在谈论体检本身的质量和意义。
  中国人对于体检的热情,时常也会让圣西睿智这样的外国医生感到惊讶。
  一些批评家认为,民众对体检的错误认识也和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关,比如某体检机构就经常联合国内一些协会发布一些城市人群健康白皮书一类的调查研究供媒体报道。
  普通消费者都不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抱着“检查项目越多,结果就越精准”的简单逻辑,体检中心的各种套餐就迎合了这种心态。
  而且除了部分真正关注自我健康状况的消费者,大部分参检的人都是享受单位的福利体检,并非自己掏钱,因此对结论的关注程度并不高。
  这种买单者和体检者身份的不一致性,使体检机构的服务越来越快餐化。而相比药品研发和设备制造,健康体检资产稍轻、专业性略低,成为近年来最“吸金”的领域。
  一般性公司通过资本运作,高速扩张无可非议。但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快速收购扩张下,相应的技术情况、服务情况能否跟进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体检医疗机构应至少有两名具有内科或外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每个临床检查科室至少有一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至少有10名执业护士。但不少体检中心以上指标全都难以达标。
  现在的体检机构医生资格挂牌的比较多,真正注册在体检机构的不多。比如美年大健康即是采用公立医院医生兼职的方式来解决体检机构的人才难题。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篇报道,美年大健康的市场总监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会和医生签订合作协议,按照每次提供的服务给予医生一定的劳务费用。”
  近年来,客户投诉体检机构的事件频有发生,如误导客户消费、服务人员态度恶劣、诊断结果有误等。
  慈铭体检在其招股书中,也明确提到: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可能会由于医务人员疏忽、检测设备故障、体检客户个体差异、疾病本身的复杂性等问题,从而在体检过程中出现漏检或误检的情况。
  而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体检行业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往往成为一个灰色地带,比如通过给出高额回扣的方式来拉拢企业客户,已经成为行业内一个公开的秘密。
  除了极少数大型公立医疗体检中心之外,很多健康体检机构都设有销售部,职责就是联系企事业单位进行大型集体体检,请客送礼拉关系是业务员的基本工作。
  而一些单位联系体检的工作人员对专业的医学一窍不通,通常只看价格和项目。很多体检机构就通过包装很“玄”的新技术、新设备,来招徕客源。
  类似于圣西睿智此前提到过的那种全身热扫描和生物体微弱磁场测定分析仪,还有些体检机构号称引进新型“鹰眼”设备,扫描全身就知道哪些地方出现激素变化,可以判断有无肿瘤,但这种设备其实就是一种红外线扫描设备,精确度存疑,而且价格不低。
  有业内人士透露,大多数体检机构给销售业务员的提成,高达15%-25%。如果是挂靠在医院名下的健康体检中心,还要给医院上缴15%左右的利润,也就是说,一次500元标准的体检,最后只有250元甚至更少是用在体检上,这也导致体检机构不可避免地压缩成本。
  吸金石
  目前中国体检行业主要有三类机构,一类是三甲医院的体检中心,凭借其医疗实力,受认可程度较高;第二类是体检连锁机构;第三类是更低端的二级医院的体检中心。
  根据卫生部统计,2011年中国体检市场健康检查人数约为3.44亿人次,其中,医院约为1.26亿人次;街道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为主的卫生院约 为1.4亿人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约为4642万人次;妇幼保健院约为2113万人次;专业体检机构的体检量约为639万人次,专业体检机构占整体健康检 查市场的份额约为1.86%。
  “三甲医院有的不仅是品牌,而且还有多年形成的封闭的医疗体系,很多专业的医生在这个体系里合法的地位很高,而且有他们的学术地位。”美年大健康集团董事长俞熔认为,在与三甲医院的竞争中,连锁体检机构需要特殊的定位。比如为高端人士提供的深度体检。
  继慈铭体检投建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奥亚医院”之后,日,体检连锁机构爱康国宾的高端健康管理品牌“爱康君安”首家旗舰店也正式开业,投资超过1亿元。
  一张体检卡很小,但背后的链条却很巨大,其供应链的上游是检测仪器的设备商、第三方检验机构,下游则是衍生的高附加值产品。这一链条上的大多数领军企业,现均在积极冲刺IPO或业已上市募资。
  罗兰贝格咨询公司发给《南都周刊》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依据国务院2013年10月发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即40号文件)中提出的8万亿元目标,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的规模大致会接近中国时年GDP的10%,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其中,罗兰贝格预计,民营医疗机构的体量在八年中将有12倍的增长空间。许多PE投资机构早就觉察到了其中的市场潜力。
  2002年成立的慈铭集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企业之一,自日,鼎辉国际投资公司斥资入股之后,慈铭体检陆续吸纳了天图创投、平安创新、富坤投资等众多PE入股,随后依靠资本迅速并购扩张。
  2008年至2009年,慈铭体检先后并购北京佰众3家体检中心和深圳我佳8家体检中心,稳坐行业第一的位置。
  根据2012年披露的慈铭招股书,慈铭体检2011年的体检量已经达到159.48万人次,目前已有中国石油、民生银行、中国联通、IBM、西门子等百余家知名企业作为固定客户。单个体检机构毛利率普遍高达50%以上。
  在慈铭之后,2012年8月,北京凯雷投资中心投资了美年大健康,2013年3月,高盛集团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与爱康国宾签署接近1亿美元的投资协议,成为迄今为止国内健康管理产业最大的一笔私募投资。
  爱康国宾在2012年的营收超过8亿人民币。“到2013年底,爱康国宾的全国网点将达到50家左右。”爱康国宾集团董事长兼CEO张黎刚还提到,再过一个8年,公司的收入将达到100亿元。
  相信设备还是医生
  圣西睿智介绍说,美国人也会有年度体检,但他们没有这样一个巨大的体检套餐,他们会先去找自己的家庭医生聊一聊,然后在根据医生的建议,决定检查的项目,通常是一些胆固醇、血压、血糖的检查,没有人每年需要做综述心电图(Electro Cardio Gram)、CT、超声波。
  与中国的体检方式不同,在国外,体检通常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并要求提供体检者的个人资料,包括基本情况、病史、用药史等。随后,体检中心会给体检者一份详细的回执,包括根据体检者的个人情况为其量身定制的体检项目、精确到每一个体检项目时间的体检时间表,以及饮食、穿着等方面的注意事项等。
  比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医疗与健康中心采取的是一对一服务模式,每位体检者都有他们单独的医生, 而医生的详细资料也包括在回复内容之中。这样,体检者就可以提前认识他们即将见面的医生,也为后期的顺利体检打下基础。
  体检结束之后,医生不仅会告诉体检者身体存在哪些问题,还会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以及日后应该如何调整生活方式等。
  “每个好医生都知道,80%-90%的诊断来自病人的病历和生活习惯,而不是检查得到的数据。”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家庭医生萨戈尔(Rich Sagall)总结道。
  在中国,体检就像流水线一样,分门别类地进入各种B超室、CT室,也就是说,体检大多是由仪器来完成的,仪器也成了公认的体检医生。哪家医院的设备更先进,就代表着这家医院的体检水平更高。
  “在中国,各式各样的测试比医生更加重要的观念是错误的,也是非常危险的。”圣西睿智认为,好的医学理念是病人和医生坐下来好好谈谈。他经常引用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姆?奥斯勒的一句话:“倾听你的病人,他在告诉你诊断结果。”
  但中国人并不知道这些,他们没有正经的家庭医生(family doctor)。中国的医生被训练来治疗疾病,而不是帮助人们如何预防疾病。全科医生不需要做一项项检查,只需要给人们一些健康的建议,告诉他们如何保持健康。
  预防疾病于未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预防慢性病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难题,慢性病非常贵,消耗了大量的公共卫生资源,在中国,很多人有高血压、糖尿病这样的消耗性的疾病,如果能从源头阻断这些疾病,可以节约很多金钱。
  “中美两国的体检最大的不同是,在中国的体检文化中,做一项项的测试要比和医生交流重要得多,这是非常悲哀的,中国人不相信他们的医生。”圣西睿智说,在美国,你首先会和一个你喜欢、你信任的家庭医生交流,而且你们已经认识超过10年了,他非常了解你,他会说,哦,你又胖了,小心糖尿病。“在中国的体检中心里,没有你熟悉的医生,只有年复一年相同的测试。”
  “我接待的很多来体检的人都很看重仪器检查,来到我的诊室就是为了做CT,或者去到内科医生的诊室就是为了让医生听听心脏,量个血压,他们都是在追求这些客观指标,很少有病人会主动和医生交流。”李剑说,“就我所在的公立医院体检中心来说,体检者大部分都是买了套餐,到医院的各个诊室走一圈,拿到仪器检测数据就走人的。”
  其实数据的价值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李剑把设备的检查称为是一种“横断面的检查”,包括抽血、做彩超、心电图都只能反映身体那一瞬间的状态,不能说明之后的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肝阳三脂的检查,很多单位体检前一天,大家晚上在一起吃饭,结果第二天肝阳三脂都偏高,大家都很担心。有一些人又为了第二天的体检,头一天晚上不吃饭,肝阳三脂检查结果又显示正常。但这样检查是非常不准确的,因为肝阳三脂受短期影响非常大。”
  在李剑看来,体检根本上来说只有两个作用,一是了解你某个年龄段身体横断面的情况,二是根据检查结果调整你的生活方式,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他有时候也会跟病人讲,你不需要做某项体检,但病人会跟他吵架,“他觉得这些检查非常有意义,你一定要给他做,他付了钱。有些人进来说我就是要吃这个药,你就老老实实给我开。在体检中心更是这样,我需要这个体检,你就老老实实用仪器做好给我结果就行了。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很多病人并不信任医生,也不听医生的话。”
  自从中国医疗市场化之后,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医院要养活自己,医院培养的一大批医生都被利益驱动,自然也不会认真看好病人,还会为了钱乱开药,医患矛盾肯定会被激化,”李剑也很无奈:“医生都是为了钱在看病,病人自然也不会相信医生,这是现实情况。”
  圣西睿智的儿子刚刚出生,他希望他能有一个全科医生,定期去拜访他。这份工作最好的是,可以长期和病人保持联系,知道他们在做什么,看着孩子们成长。
高血压常用药品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胸透多少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