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迅李医生去黑头怎么样怎么样

有一位中医师,他每个月成都——汕头两地跑。他本是成都人,但他离不开汕头。其实正确来说是汕头的病人离不开他,因为他一离开,病人就电话不断。他是袁迅,毕业于,现北京(下称同仁堂)主任中医师。他是中医专家,成都四大名医沈绍九、张子初再传,成都儿科名医王希贤之关门弟子,在京学习受到全国著名中医师关幼波、刘韵远的指导。袁迅学医之路:从小受到中医的耳濡目染记者:您当初为什么要学中医?袁迅:我生于一个中医世家,从小身边的事都与中医有密切的联系。除了小时候在家学到很多外,我从16岁起就自学医学。后来下农村接触到实在的中草药,也从那时开始帮人看病,这给我一个很好的锻炼。经过一番苦读,我考上中国四大中医大学之一——。记者:一直从事中医行业?袁迅:毕业后我在四川中医研究院的门诊部当医生,同时在北京亚太经济中心任高级研究员;2003年开始在同仁堂担任中医师,现在在成都和汕头两地任主任中医师。记者:您怎么看待中西医?袁迅:我认为中医本身就是科学,但不是跟西医对立的科学,中西医是平等的。我认真了解过西医,也支持中西医相互沟通,优势互补,但我依然崇尚中医。在我看来,吃中药是一个享受,以前是皇帝才能享有的待遇。而且中药是天然的,接地气,中草药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不像西医的化学制作。医德高尚:不把中医当生意做记者:对于中医,您有什么心得?袁迅:我不想要把中医当成生意来做,前辈陆景廷讲过:“医生”(yi sheng)和“生意”(sheng yi)读音反过来是相似的,但绝对不能把医生当生意来做。对我来说,病人痊愈才是最重要的。记者:您现在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袁迅:我现在成都——汕头两头跑。因为我是成都人,家在成都,但我离不开汕头,一离开汕头,从汕头打来的电话就响不断。曾半夜在成都接到紧急电话,我连夜一个人赶飞机到汕头为病人看病。夜里被国外有时差的病人电话吵醒是常有的事。我快70岁了,还孤身一人住在汕头。记者:你觉得值得吗?袁迅:值得!自己辛苦点没关系,只要病人病好就好。医术高明:给人看病要看得准记者:您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吗?袁迅:我的老父亲常叮嘱我说“一定要给人看准、看好”,我也一直追求哲学界指出的“所以中医境界高,难就难在你看得准不准”。因此,我每给别人看病都仔细看清楚、检查清楚再下判定,尽我所能给人看好病!记者:您有特别印象深刻的病人吗?袁迅:曾有一位30岁的男病人在厦门患病住院2个月,一直没痊愈。后来他特意联系上我。我当时在成都,得知信息后,当晚一个人搭夜里凌晨一点的飞机飞回汕头,然后坐病人家属的车赶了三个小时的路去厦门为病人看病。经过一番查看后,发现病人泛白,每天呕吐不止,厌食,确诊为胃寒。我当即为病人开,他当天下午吃,吃下去见效快,人立刻舒服了,第二天即可出院。病人家属激动不已,尽管当时外面大风大雨,他们都要开着车,硬拉着我去游厦门,还说要还我治疗费。我一心只想病人痊愈,帮到朋友就好,没想过收钱,病人病好就是最好的回报。当时我自己就想,看病真的一定要看准。记者:您的座右铭是什么?袁迅:当医生,医德要好,你尊重病人,病人才会尊重你。但是疗效也是非常重要的,病人的病看不好,谈何医德呢?我坚持“用疗效给医德打分”。医学愿景:愿中医帮助更多人记者:有关于中医的计划?袁迅:我会坚持为病人看好病,而且我之前研发了同仁十八味及两项汤包:大将军液(保肝护肝)和轻盈汤(减肥),希望之后有更多的研发成果能帮助到更多的人。还有有益于青少年发育的“三匹马”家用汤方。记者:您对中医有什么期望?袁迅:我坚信著名指出的“世界医学的方向是中医”,希望中医有更好的发展,帮助所有人。无论中医是否为人们所知,我都希望中医能够帮助他们。将为您减少类似内容我要收藏154个赞不感兴趣分享到分享到:相关文章还可以输入140字热门频道10.9万人订阅16.7万人订阅9.8万人订阅8.4万人订阅24.3万人订阅你还可用第三方账号来登录请输入你注册的电子邮件地址绑定密保手机*您可用使用此密保手机找回密码及登录*请勿随意泄露手机号,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骗取帐号信息手机号码发送验证码确定电子邮件请输入您的意见和建议请您输入正确的邮箱地址,以便我们和您联系,帮您解决问题。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热门搜词阅读数:3112&&回复数:14&&
女儿7个多月了,医生说有点支气管炎,吃了5。6天药了,还是不见好,深夜还是会咳嗽,白天咳得较少,请问哪里的医生看这个比较好啊,谢谢大家。。。
二医院儿科中医部有个吴建新还是吴新建具体忘了,很有名。开中药的,可能调理没办法比西药快,但那个医生下药很谨慎,而且尽量避免下多药。感觉很可靠。还有金禧花园那里的水仙诊所的陈医生,也很有名。我家宝宝两个多月就着凉,低烧,呼吸声都变声了。去水仙看说是上呼吸道感染,开了中药和西药,两天后烧退,好了很多。但是以为宝宝没事了所以药没吃完就扔了,到我妈妈家里后又有点反复,就去了二医院那位中医看,他说已经没什么大碍,开了3包凉水。吃了后就好了。水仙那位治疗很快,二医院那位下药准但中药调理比较慢。你自己掂量看看。水仙下药比较重哦,但是如果炎症较厉害的话可能他的药会有效些。
人生是一段永恒的经历,所有的得失,不会带来更多的心里挣扎,有的,只是沉甸甸的收获和新生,我们都可以在每个节日里,一个人微笑,一个人快乐,一个人学会珍惜和享受呼吸的每一个瞬间……
谢谢楼上的妈妈,,二医院在哪里呢?还有,,听别人说小孩子要是有了第一次咳嗽,以后一不小心就会反复发生,是不是啊?平时可以吃什么可以增强这方面的抵抗力呢。
我小孩咳嗽是去找外马路的黄复生,他好象治咳嗽比较拿手,反正我两个小孩去给他看了,就很快见效.他开的药有凉水,药散和药水.不过他的药费就比较贵,一般咳嗽感冒起码都是五六十块.小孩咳嗽痊愈后,可以适当炖点鱼胶给他吃,但量不要多.记得是要咳嗽痊愈之后才能吃.
谢谢楼上的妈妈,,我家在龙湖这边,有没有妈妈知道离这边较近的医生啊,谢谢
听朋友介绍说在龙湖医院的刘菊也不错,楼主可以去试试
桃园有个中医生不错,他只开方,每天就诊时间是上午的9点到12点多,看的人好多,药也容易吃,楼主可以去试试看。地址就是在那个陵园对面有个桃园大门,进门右拐10米左右你就看到很多人在那里就是,电话:,去之前要先打个电话问有没有在。
二医院在老市区那个存心善堂对面。那个吴医生确实很有名。他专开中药,咳嗽水也不开,除非咳嗽得很厉害。吃他的药要有耐心,但是给他看我也感觉很放心,药量确实很适当。
吴医生专开中药吗?他经常咳得厉害就会开希舒美,是最厉害的抗生素了。而且,人多起来,吴医生也没法看得仔细。
简单就是幸福
二医院在存心善堂那里.开中药啊,他是中医.开抗生素倒是没听说过啊,我上次带小孩去的时候还问他开点药散他都不肯开,说小孩还3个月呢不要吃药散.当时有个男的带个女孩子去看,要开咳嗽水,他也不肯,后来是家长叫他开点,说孩子不吃凉水喜欢喝咳嗽水他才开的。水仙那位就开了药散,药片和凉水。但是有药散好得快。只是好后真的有段时间胃好像不太舒服,吃奶老要吐的感觉,因为还是太小不会说我们也不知道有多难受。但西药最好少吃点。很霸的。小孩生病心情最不好了
人生是一段永恒的经历,所有的得失,不会带来更多的心里挣扎,有的,只是沉甸甸的收获和新生,我们都可以在每个节日里,一个人微笑,一个人快乐,一个人学会珍惜和享受呼吸的每一个瞬间……
金砂电脑城旁的
用同仁堂的中药
中就中! 西就西!
中西结合,是因没有好的中草药,药路不对!!庸医当道!!!?
请问楼上的,那你说那位中医看小孩好呢?建议一下吧!
我介绍你我青少年活动中心斜对面的侨银药房的坐诊医生,晚上才有的,有名的中医,拿手妇科和BB的。姓黄
谢谢楼上的这么多位朋友。。感觉小孩子咳嗽太难好了,看了两次医生吃了一个星期的药还是咳,唉,,真烦。真不知找哪个医生好了,也怕小家伙太小,吃太多药了对身体也不好,所以这两天不敢再让他吃药了,在网上看到有网友自己弄川贝炖梨,所以自己试试弄了川贝炖梨给他吃,吃了两次倒觉得好像有点效果,今天晚上再弄一次给她吃。看看明天怎么样再说了。。。。。烦,小孩子一病一不舒服,,觉得自己也好没精神。。。
本帖已被锁定,不允许对本帖进行回复
e京生活超市
¥200¥1602
¥35¥3031
¥58¥4235
¥180¥13810010
¥25¥2082
¥25¥2041
¥32.5¥25.95老中医袁迅的行医哲学:不把医生当生意_新浪安徽健康_新浪安徽
老中医袁迅的行医哲学:不把医生当生意
日14:22:44网络
来源:网络日字号:|
  袁迅,资深名中医,生于1947年,现任北京同仁堂(下称同仁堂)主任中医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他,是成都四大名医沈绍九、张子初的再传弟子,成都儿科名医王希贤的关门弟子,在京学习时曾受到全国著名中医学关幼波、刘韵远的指导。
  袁迅是怎么走上医学之路的?自小生于中医世家的他,身边发生的很多事都与中医有着密切的联系。小时候在家便接触到了很多医学方面的东西,16岁起便自学医学。后来下农村,接触到实在的中草药,自此开始帮人看病。袁迅很感激这段经历,他觉得正是这段经历,给了他很好的锻炼。
  1981年,在经过了一番苦读之后,他顺利考上了中国四大中医大学之一——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后选择在四川中医研究院的门诊部当医生,同时在北京亚太经济中心任高级研究员。
  2003年起担任同仁堂中医师,目前在成都和汕头两地任同仁堂主任中医师。袁迅目前的工作状态可谓是“成都—汕头”两头跑。作为成都人,家在成都,但却离不开汕头,为何?原因很简单,只要一离开汕头,从汕头打来的电话就响个不停。袁迅甚至曾半夜在成都接到紧急电话,连夜一人赶飞机到汕头为病人看病。而半夜被国外有时差的病人电话吵醒更是常有的事。尽管如此,已年近七十的袁迅仍然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自己辛苦点没关系,只要病人病好就好。”
  “不把中医当生意做”
  “我不想把中医当成生意来做,“医生”(yi sheng)和“生意”(sheng yi)读音虽相反,但绝对不能把医生当生意来做。”袁迅一再告诫自己,“病人痊愈才是最重要的。”很多时候,病人来找他看病,他甚至一分钱挂号费、治疗费都没收。对于80岁以上的老人,袁迅更是不收取他们挂号费和诊疗费。跟大部分医院“必须先交费后才给看病”的规定不同的是,遇到情况紧急的病人,袁迅会毫不犹豫地先为其看病。
  “给人看病要看得准”
  袁迅的父亲并非从医人士,却常叮嘱袁迅“一定要给人看准、看好”。袁迅也一直追求哲学界牟宗三指出的“所以中医境界高,难就难在你看得准不准”这一理念。正因为如此,袁迅每次给病人看病都特别仔细,检查清楚了才下判定,尽最大的能力给病人看好病。
  袁迅告诉记者,曾有一个病人给他的印象特别深刻。那是一位30岁的男病人,在厦门患病住院2个月,一直未能痊愈。后来他特意联系上了袁迅。袁迅当时在成都,得知信息后,当晚一个人搭凌晨一点的飞机飞回汕头,然后坐病人家属的车赶了三个小时的路去厦门为病人看病。对病人做了一番查看后,发现病人舌苔泛白、每天呕吐不止、厌食,确诊为胃寒。当即为病人开处方,病人当天下午抓药煎药,服用后见效特别快,用病人的话说就是“人立马就舒服了”,第二天即出院。
  “病人家属激动不已,尽管当时外面大风大雨,他们还开着车,硬拉着我去游厦门,还说要还我治疗费。”谈起这件事,袁迅感触颇深。在他看来,只要病人病好,就是最好的回报。至于收费问题,他根本没有考虑太多。“通过这个病人,当时我自己也在想,看病真的一定一定要看准!”
  “用疗效给医德打分”
  聊到现在愈发严峻的医患关系,袁迅仍然坚定他一直以来的信念:“用疗效给医德打分”。他认为,“作为一个医生,医德一定要好,你尊重病人,病人才会尊重你。当然,疗效也非常重要,病人的病看不好,谈何医德?”
  “世界医学的方向是中医”
  当被问到如何看待中西医时,一生都在与中医打交道的袁迅认为,中医本身就是科学,跟西医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中西医是平等的。“我认真了解过西医,也支持中西医相互沟通,优势互补,但我依然崇尚中医。吃中药是一种享受,以前是皇帝才能享有的待遇。而且中药是天然的,接地气,中草药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不像西医那样用化学制作。”
  袁迅在中医研究上也颇有建树。1996年,参加中国医药百家精华丛书编委会,参与编纂《中国医药百家精华丛书·中国当代民族医药集成》一书。同年,论文《论广义中医气象学在儿科临床的意义》在美国权威杂志“美国中华医药杂志”上刊登发表。2001年,所撰写的论文《沈绍九记载的胡椒草应用》被第二届中草药识别学术交流研讨会评为优秀论文。
  为了在实践中帮助更多人,袁迅坚持为病人看好病的同时,利用毕生所学研发了同仁十八味药酒以及“大将军液”(保肝护肝)和“轻盈汤”(健康减肥)两项专利汤包。
  袁迅一直坚信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的“世界医学的方向是中医”,希望中医未来能有更好的发展,帮助更多的人。“无论中医是否为人们所知,我都希望中医能够帮助他们。”期待袁迅未来有更多的研发成果能帮助到更多的人。
  (记者:永图时代)
  文章属于新浪网转载的商业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网的观点,仅供参考。
24小时排行
这5件事,家长绝不能纵容孩子! ...
男子强奸独行女孩 留电话称怀孕了打电话给我...老中医袁迅的行医哲学:不把医生当生意_新浪安徽健康_新浪安徽
老中医袁迅的行医哲学:不把医生当生意
日14:22:44网络
来源:网络日字号:|
  袁迅,资深名中医,生于1947年,现任北京同仁堂(下称同仁堂)主任中医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他,是成都四大名医沈绍九、张子初的再传弟子,成都儿科名医王希贤的关门弟子,在京学习时曾受到全国著名中医学关幼波、刘韵远的指导。
  袁迅是怎么走上医学之路的?自小生于中医世家的他,身边发生的很多事都与中医有着密切的联系。小时候在家便接触到了很多医学方面的东西,16岁起便自学医学。后来下农村,接触到实在的中草药,自此开始帮人看病。袁迅很感激这段经历,他觉得正是这段经历,给了他很好的锻炼。
  1981年,在经过了一番苦读之后,他顺利考上了中国四大中医大学之一——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后选择在四川中医研究院的门诊部当医生,同时在北京亚太经济中心任高级研究员。
  2003年起担任同仁堂中医师,目前在成都和汕头两地任同仁堂主任中医师。袁迅目前的工作状态可谓是“成都—汕头”两头跑。作为成都人,家在成都,但却离不开汕头,为何?原因很简单,只要一离开汕头,从汕头打来的电话就响个不停。袁迅甚至曾半夜在成都接到紧急电话,连夜一人赶飞机到汕头为病人看病。而半夜被国外有时差的病人电话吵醒更是常有的事。尽管如此,已年近七十的袁迅仍然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自己辛苦点没关系,只要病人病好就好。”
  “不把中医当生意做”
  “我不想把中医当成生意来做,“医生”(yi sheng)和“生意”(sheng yi)读音虽相反,但绝对不能把医生当生意来做。”袁迅一再告诫自己,“病人痊愈才是最重要的。”很多时候,病人来找他看病,他甚至一分钱挂号费、治疗费都没收。对于80岁以上的老人,袁迅更是不收取他们挂号费和诊疗费。跟大部分医院“必须先交费后才给看病”的规定不同的是,遇到情况紧急的病人,袁迅会毫不犹豫地先为其看病。
  “给人看病要看得准”
  袁迅的父亲并非从医人士,却常叮嘱袁迅“一定要给人看准、看好”。袁迅也一直追求哲学界牟宗三指出的“所以中医境界高,难就难在你看得准不准”这一理念。正因为如此,袁迅每次给病人看病都特别仔细,检查清楚了才下判定,尽最大的能力给病人看好病。
  袁迅告诉记者,曾有一个病人给他的印象特别深刻。那是一位30岁的男病人,在厦门患病住院2个月,一直未能痊愈。后来他特意联系上了袁迅。袁迅当时在成都,得知信息后,当晚一个人搭凌晨一点的飞机飞回汕头,然后坐病人家属的车赶了三个小时的路去厦门为病人看病。对病人做了一番查看后,发现病人舌苔泛白、每天呕吐不止、厌食,确诊为胃寒。当即为病人开处方,病人当天下午抓药煎药,服用后见效特别快,用病人的话说就是“人立马就舒服了”,第二天即出院。
  “病人家属激动不已,尽管当时外面大风大雨,他们还开着车,硬拉着我去游厦门,还说要还我治疗费。”谈起这件事,袁迅感触颇深。在他看来,只要病人病好,就是最好的回报。至于收费问题,他根本没有考虑太多。“通过这个病人,当时我自己也在想,看病真的一定一定要看准!”
  “用疗效给医德打分”
  聊到现在愈发严峻的医患关系,袁迅仍然坚定他一直以来的信念:“用疗效给医德打分”。他认为,“作为一个医生,医德一定要好,你尊重病人,病人才会尊重你。当然,疗效也非常重要,病人的病看不好,谈何医德?”
  “世界医学的方向是中医”
  当被问到如何看待中西医时,一生都在与中医打交道的袁迅认为,中医本身就是科学,跟西医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中西医是平等的。“我认真了解过西医,也支持中西医相互沟通,优势互补,但我依然崇尚中医。吃中药是一种享受,以前是皇帝才能享有的待遇。而且中药是天然的,接地气,中草药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不像西医那样用化学制作。”
  袁迅在中医研究上也颇有建树。1996年,参加中国医药百家精华丛书编委会,参与编纂《中国医药百家精华丛书·中国当代民族医药集成》一书。同年,论文《论广义中医气象学在儿科临床的意义》在美国权威杂志“美国中华医药杂志”上刊登发表。2001年,所撰写的论文《沈绍九记载的胡椒草应用》被第二届中草药识别学术交流研讨会评为优秀论文。
  为了在实践中帮助更多人,袁迅坚持为病人看好病的同时,利用毕生所学研发了同仁十八味药酒以及“大将军液”(保肝护肝)和“轻盈汤”(健康减肥)两项专利汤包。
  袁迅一直坚信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的“世界医学的方向是中医”,希望中医未来能有更好的发展,帮助更多的人。“无论中医是否为人们所知,我都希望中医能够帮助他们。”期待袁迅未来有更多的研发成果能帮助到更多的人。
  (记者:永图时代)
  文章属于新浪网转载的商业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网的观点,仅供参考。
24小时排行
这5件事,家长绝不能纵容孩子! ...
男子强奸独行女孩 留电话称怀孕了打电话给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市委组织部 袁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