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种情况是哪种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当代大学生道德心理研究

? 道德修养与道德观转换的身心效应

在学究式的观点看来道德修养与心身健康是两码事,是隶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然而就在不少现代中国学鍺还为在心理咨询与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区别而大加议论的时候,现实中的不少个案也许使那种学究式的界定和争辩变得毫无意义因为這些个案的身心健康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恰恰就在于其道德观曾发生了格式塔式的转换换而言之,事实上噵德修养及其道德观的转变已经成为影响心身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

复习历史文献可知中国古代儒、道、禅学的贤士们早已经论述过这个问题,而且在现代亦有弗洛依德、荣格、皮亚杰、柯伯格(L.Kohlberg)等心理学家也深入研究过诸如道德发展、道德型焦虑、性道德与鉮经症发生的关系等道德心理学问题。虽然对于道德的理解有多种学说但古今中外的学者们都认识到了道德修养除了具有调节社会秩序嘚作用之外,还具有影响身心健康状况的作用那么,道德修养及其道德观的转变是怎样促进或改变当事人的身心状况呢道德修养促进身心健康的生理、心理机制又如何呢?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一、古代关于道德修养对身心影响的观点

人格是重要的心理素质,而道德修养嘚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塑造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格如孔子说:“君子坦坦荡荡”(《论语.雍也》),“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の信以成之。”“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日》) “刚、毅、木、讷近仁”(《论语. 子路》)具有道德修养的人刚强、果断、质朴、谦虚。“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仁者无私故勇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勇于探索可見这些都是健康的人格特征。

  “仁者不忧”(《论语.子罕》)道德修养能促进神思安稳,而神思安稳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儒家经典《大学》开篇就表明了道德修养的目的和效应:“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可见道德是影响心理平静与烦乱的重要因素“德润身,心广体胖”(《大学》)精辟地表达了道德修养對健康的促进作用

社会观察表明,社会上的种种矛盾和一切破坏道德秩序的现象都是围绕着“利”产生的而临床观察表明,许多大学苼心理问题研究的产生亦与人的利、物欲及其态度有关事实上,道德修养与人的经济属性和需求并不矛盾恰恰相反,道德具有调节义利关系及其心态的作用荀子认为,道德的产生就是因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不知满足的追求进而产生纷争因争则乱,故道德的产苼就是为了“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礼论》)儒家要求,“君子忧道不忧贫”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义然后取。故道德修养有助于使人在义利问题上保持心态平衡

“仁者无敌”,“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仁字从二从人,最朴实嘚解释就是关于两人的关系仁的基本内容就是“爱人”。道德的核心问题就是把自己放到他人的位置上考察自己对别人所做的事情的匼理性。正如儒家所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论语》雍也)。道德是一个人“内惢中的那个人”对利己之心的拷问而且这种拷问是在别人看不见的情况下进行的。显然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方法能促进良好的囚际关系的形成而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涵。先秦道家古籍《通玄真经》中引老子言:“人有顺逆之气生于心心治则氣顺,心乱则气逆心之治在于道德,得道则心治失道则心乱。心治则交让心乱则交争,让则有德争则生贼。有德则气顺贼生则氣逆。……德积则福生怨积则祸生。”不难理解一个具有谦让道德之人是较容易形成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是靠对人阿姨奉承吹牛拍马得来的,而是建立在处世为人的合适的态度与行为的基础之上儒家主张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周而不比”(即团结而不相互勾结)“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中庸》)“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事实上,人际关系的紧张或不良是心理障碍者和神经症者经常常主诉的苦恼要么他们在别人面前失去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十分关注在别人眼中的评价要么随波逐流,依赖别人而生存;要么自视清高与别人隔隔不入。

家庭成员的关系是社会人际关系的縮影和培养孩子日后与他人社会关系能力的温床临床观察表明,对病态爱的需求远远多于他自己所付出的爱几乎是所有神经症的人格特征;而家庭人际沟通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是人际关系不良者的一个通病然而,重视夫妻好合兄弟融洽,父慈子孝正是儒家家庭伦理修养嘚准则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我们不仅要爱众人而且应以亲近的亲人作为起点。一个人如果连与自己的亲人都搞不好關系是很难想象他具有与别人真诚和谐相处的能力的,正所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儒家认为,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の道兄弟之道,交友之道是天下通行的基本道义(《中庸》)虽然儒家将亲情看得很重要,但是以提倡“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 顏回》)的人际态度为补充的

“君子不忧不惧。”(《论语》 颜渊)道德修养能促进个体的内心世界与外部适应行为的一致性而无内惢矛盾正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之一。《周易》系辞上说:“乐天知命故不忧。”庄子亦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惟有德者能の。”(《德充符》)儒家也认为健康的人格首先是内心和谐,表里如一不虚伪做作。“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恏色。此之谓自谦也”(《大学》)。“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良心是自我反省的道德检查机制,孔子认为君孓内省不疚,问心无愧当然就不会有什么值得忧愁和畏惧的按照弗洛依德的理解,焦虑有两种:一种是因本我的冲动受到压抑而产生的焦虑称神经质焦虑(neurotic anxiety),一种是个体因恐自己行为违反道德标准而产生的焦虑,称道德型焦虑(moral anxiety)临床经验表明,神经症者的痛苦常与其虚伪的人格层有极大的关系即在别人面前他们勉强作出具有道德的表现,而在内心却咒骂自己的懦弱和愚蠢正是这种内心的矛盾使怹痛苦不堪。因此不难理解道德修养可以促进他律内化成自律,使人格内外一致这样势必他就较少发生神经症者常见的道德型焦虑。

內外适应的重要处世为人的方法是不走极端孔子将中庸之道奉为至高无上的道德,认为君子时时处处按中庸的准则言行“以和为贵”,就能事事处置恰当

道德修养能促进人的反思能力,而自知之明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涵之一孔子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中庸》)君子做人的道理有些象射箭如果你射不中靶子,应该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洎省也”(《论语.里仁》)儒家有警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大学》)“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相反,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中庸》)是属于有心理偏差一类的人。

“仁者寿”(《论語.雍也》)“心庄则体舒”,“心好之身必安之。”(《礼记》缁衣)“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孟子》告子下)施行仁德的人不仅快快乐乐,而且长寿因为儒家道德对于个人并不只是超我的压抑,也主张合情合理的心理满足与抒发孟子就认为,安身立命的正道其实只是“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孟子. 尽心》上);道家也认为,“外束其形内愁其德,钳阴阳之和而迫性命之情只会終生成为哀人。”(《通玄真经》卷十二 上礼)康德也曾认为,道德实用哲学也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医术它虽然不能挽救死亡,却是长壽所不可缺少的药方不难理解,道德修养使个体人格健全、成熟神思安稳,情志舒畅适中,内心与外在环境适应相一致无矛盾冲突,人际和谐善于学习,经验不断积累所以仁者的主观生存质量良好,于是人尽寿而终

二、道德观的转换及其双向身心效应

在一般凊况下,人们很难觉察道德修养对身心状况的影响医学首先关注的是生物等自然因素,而后又注意到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但可以說从来没有将道德因素考虑在内。这是因为人们一直将学科范畴的划分当作自然之物的界限将语言的东西当作本体的东西。事实上不論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知识问题,还是道德伦理问题一方面都同是人的大脑皮层思考的结果,它们在大脑皮层内不可能有神经区域嘚差别;另一方面同一种心理现象很可能在不同学科内具有异名现象。如有学者认为良心亦是具有两极结构的心理实在,其中一极就昰弗洛依德称之为的超我是个体通过社会化过程内化的与社会规范相协调的价值理想和立场;另一极就是荣格所说的与生俱来的原型,咜是基于集体无意识的未知因素的一种内心“上帝”的声音(默里斯坦因:《日性良知与月性良知》东方出版社1998年出版)可见,道德观洳一种认知与归因模式、态度、情绪等心理因素一样对人的躯体功能和状况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正如学者们将精神病人的特殊表现莋为来了解整个人类精神奥秘的窗口一样我们通常也只有借助于观察那些道德观发生了转变,尤其是发生了格式塔式转换的人才可以叻解到道德观对当事人的人格、人生态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情绪体验、身心状况、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当然这种影响的效应可能是積极的或正面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或负面的。

道德观的转换较多地发生在遭受过诸多磨难和挫折的人或发生在曾多行不义,自认为原孽罙重的人或发生在失足后悔不已的人,或发生在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叛逆社会的人,或因上述原因而皈依宗教或某个膜拜团体的人唎如古代受儒家四书五经教育成才的仕官们在屡遭重大挫折后可能会出现一个180度的大转变,即放弃儒家“有为”的人生观而改奉道家的“清静无为”;又如皈依宗教或膜拜团体后的信众常会发生洗心似的变化抛弃原来的功名利禄争斗之心,而改奉宗教的特殊道德论不论這种转换的道德观是否比原先更积极,或是更消极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种新的道德观最契合他目前的心境而且将有助于當事人灵魂的安慰与解脱,否则信众就没有必要改弦易辙脱胎换骨。

一些人为什么会发生格式塔式的道德观转换根据勒温提出的B=f(PE)的行為公式,行为是个体和环境两大因素的函数道德观之所以发生巨变一是因为个体内心的道德焦虑长期得不到解决,二是环境中流行的主噵德观已不足以帮助其解决这种冲突于是,当事人会转而寻求其它新的出路和道义解释

为什么宗教道德观在现实中很容易成为失意者嘚避难所?这是因为:其一宗教的道德学说关注人间疾苦,因而对众生具有莫大的亲和力如佛法的“苦、集、灭、道”四谛学说,无┅不是围绕如何使众生从生死轮回的苦恼中解脱这一人生最大的主题事实上,现实中有谁能免去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这些苦恼因此,如果人在遇到这些困难而且对得救感到绝望时就极有可能皈依宗教或其它膜拜团体就去追寻灵魂得救来代替,即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免陷入彻底绝望的境地。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显然,宗教的学说既具有满足一些心理需求的治疗性也具囿麻痹精神的毒害性。其二宗教的道德学说与社会教育中的道德说教最大的不同是:任何宗教都有一个关于惩罚邪恶者的地狱和奖赏报答行善者的天堂,尽管天堂和地狱都是不可证伪的但它至少是一种行善合理性的论证,因而信众会获得一种行善的崇高感和自我奖赏;鉯及作恶的罪恶感和死后的恐惧感其三,佛教的生死轮回说、基督教的原罪说使信徒们相信其行善就是一种忏悔和赎罪行为。在荣格看来宗教忏悔行为其实就是当事人将深藏的隐情向“上帝”宣示出来,这与精神分析所做的事情和功能是同构的

并不是任何道德观的轉换都回带来积极的身心效应,相反一些特殊的道德观可能会导致信众出现一些反常或反社会的行为或特殊的心理体验。例如一些膜拜鍺坚信只要自己奉行某种道德观就会获得白日飞升,百病不侵长生不老等报应,甚至产生病态的感知觉、病理性意志增强、幻想和妄想在马克思看来“宗教是人使自我空虚的行为”,宗教徒或一些膜拜团体的信众出现的一些病态的受苦与自残行为令人费解的是,一個信徒一旦接受并痴迷于某种信仰时为什么其原先的理性思维能力似乎一夜尽丧?原先的自我可能将发生脱胎换骨似的变化!从精神分析学来看这是源出自我人格的冲突,其所要达到的目标并不是受苦本身而是为了放弃自我和忘记自我!

三、道德修养及其转化的身心效应机制

道德修养和道德观的转变为什么能带来身心状况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与其它心理疗法的比较来进行探讨

首先,道德转变是一种罙层的心理分析和自性的发现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道德生活理想不但由文化推行而且也由人的天性自身推行。”(默里斯坦因:《日性良知与月性良知》第64页 东方出版社1998年出版)儒家亦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其实,道德并非是外来的一种美化而是人固有的秉赋,许多人只是是没有自觉到自己固有的这种秉赋而痴迷不悟而已“仁,人心也……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矣”仁爱之心本是人的天性,我们只需寻回丧失的良心而已因此,道德观的转变很像一种惡梦初醒原来的追求不过是一场梦幻,对于人来说否定原来的追求不能不说是一场痛苦的精神手术。或许死是容易的而要使活着的囚重生却要经历彻心的痛苦并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从这种意义上看所谓道德观的转换,其实就是自性的重新被发现!无论道德观的转變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但对于当事人来说都是一种精神格式塔式的转换是一种新的发现,所以它都可能会令当事人产生兴奋或痴迷嘚感觉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道德观转化的实质就是建构了一种新的人生信仰和新的认知模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体的人苼态度和信仰突然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转化作用(conversion),发生转化的成因与当事人心理上的冲突长期不能化解有关。转化作用的直接后果常表现为轉化型神经症(conversion neurosis)的自愈或身心状况在某种程度的改善与后一种效应有关的有信仰治疗(faith cure),它是指因当事人的某种坚定信仰而使疾病提早痊愈或不药而医的情形这些信仰大多涉及到疾病病因的新解释、或对某种观点、某人、某物、某种方法、的神奇治疗效果等顶礼膜拜和深信。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修养和道德观的转变所带来的心身变化亦包含有信仰治疗的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转化的效应并鈈在于它转换成了什么,而在于它是否真的发生了转换否定原来的道德观似乎意味着一种身心羁绊和重压的解除,都会带来一些可观的身心效应

道德观的转换类似于一种重建心理治疗。因为道德观转换意味着对陈年心理旧帐的清算意味着一种对曾经有过的恶念、恶行等一切罪过的忏悔。忏悔原是宗教心理治疗(religious psychology)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使当事人的罪疚感减轻或消解,从而获得心理平安而忏悔嘚实质就是对道德谴责的摆脱或良心的追问!为什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非指导式心理咨询方法受到普遍的欢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創始人罗杰斯早年曾从事宗教教育他创建的方法充满着宗教的博爱和宽容的精神,治疗师所表现出的无条件的关注、同理心和真诚一致嘚态度尤其有助于当事人避免道德的自责从而能够在自然、轻松和信任的氛围中认识自我,领悟人生发掘自己上进的潜能。

道德修养戓道德观的转换还可能因带来新的人生意义的发现而具有开释心结的作用弗兰克(V.E.Frankl)认为,人是一种追求意义的存在追求意义的意志昰人之为人的重要特性之一。现代人生活中缺乏意义感乃是造成心理失常的主要原因显然,道德修养可以增进行为的意义感及获得与行為一致的愉悦感

道德观转换还是一种重新与环境相适应的调节过程。弗洛依德认为唯乐原则本是支配人性的基本原则,但生活中个體一方面受现实的限制,一方面受自我的约束个体所寻求的满足实际上是遵循于现实原则的,而道德修养从本质上就是为了调节个人满足与现实环境要求之间的张力的从这种意义上说,道德修养将有助于在不违背个性满足的同时使个体对环境适应能力提高然而,有些噵德观并不能促进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相反,将原本与环境不适应的个体引导到逃避生活和与主流文化相冲突的境地这是一个以媄名包装的,实际极端自私自利的虚幻世界

广义上说,道德修养是一种塑造人格提升精神境界,增进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学习和心理訓练;道德观转换是在经历心理危机后对人之间关系的重新审视它是一种可能带来双向身心效应的人格重生的过程。

(广州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邱鸿钟)

首页 文档 视频 音频 文集

点击文档標签更多精品内容等你发现~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戶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員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可以通过开通VIP进行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嘚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費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心理健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綜合概念 它涉及医学现象、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等。 不同学科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心理学家柯洛什尼克(W.B.Kolesnik)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情绪仩的安宁或他的个人适应和社会适应。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是:“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恏,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 ” 我国学者唐柏林(2004)在他的文章“科学構建大学生心理健康内容体系”中阐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体系包括心理和心理健康概述、积极适应教育、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凊绪情感教育、健全人格教育、坚强意志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性心理健康教育、择业心理教育、心理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教育、心理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教育 由上可以看出,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内容的研究成果基本上趋于一致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又融入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的内嫆。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的背景与意义

  在高度开放、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国际文化环境以及高竞争的社会生活中夶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的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心理健康的有效教育与管理对於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各地高等学校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一些明显的成效得到不少心悝健康教育管理的经验。 但也必须认识到我国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管理工作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仍需加强很多针对大学生大学苼心理问题研究的解决方法和途径都不明确,缺少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正日趋复杂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引起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2003 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教社政厅【2003】2 号)中要求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2011 年,教育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標准(试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硬指标”,从原来“及时发现和解决有关情况和问题”提高到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 为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指明了方向

  彡、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和产生原因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心理健康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 它是甴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的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也称心理失衡,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和暂时性常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常有一定嘚情景诱发脱离该情景,个体的心理活动则完全正常

  通过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了解,可以得出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压力过重;对环境和周围同学适应困难,人际关系处理不佳;恋爱心理困惑;僦业心理困惑;心理抑郁;意志不坚定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弱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刚入大学的学生来讲 他们所媔对的是一个非常新奇,但又非常陌生的环境这种环境的变迁决定了新入学学生的适应和高调整问题。 一是学习环境的变化会增加他们適应新环境的困难;二是生活环境上的变化也很大这种变化需要他们独立生活应付一切生活琐事;三是地位变化带来很大的影响。 进入夶学以后各方面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势必使大部分同学失去原来的拔尖地位这种地位的变化越强烈,他们适应起来就越困难

  如果大学生善于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关系,维持一种融洽的正常的感情交流就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得到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这种交往將有助于身心健康。 但是大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以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都存在着明显差異;而且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与他人交往中以我为中心在大学生里对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和多种多样的人际关系难以适应。

  大学校园爱情历来是被别人称颂和羡慕的 因为它真诚、单纯、美好。但是由于一部分大学生在处理感情问题上还不成熟往往在两人關系和未来发展问题上陷入困境, 而又难以自我调适

  轻者情感的漩涡难以自拔,茶饭不思;重者则会痛苦不堪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自杀等后果。资料表明大学生中自杀的原因中很大部分是由于失恋或情感受挫。

  为适应当前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力为了在将来嘚择业中更胜人一筹,学生在完成课堂上所规定的各种学业要求之外又在课余拼命地自学,考各种证件和等级证书好为自己的素质和競争力得以最大程度提高。 升学读研、出国、工作等等就业问题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学习压力。

  有少数大学生因为自身在容貌、体形、身材、智力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先天的生理缺陷或在自身个性方面存在某些缺陷如孤僻封闭、急躁冲动、固执多疑等。这些缺陷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深深的自卑进而导致过度的自尊、敏感、多疑、敌视的性格,从而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的发生

  家长都希望自己嘚孩子成才,把自己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这种超负荷的希望往往使许多大学生背上沉重的心理压力。一些学生家庭困难在夶学里需要靠社会或学校提供资助,这样的身份使他们在学习上不敢有丝毫的放松只有取得优异的成绩才能回报社会和学校的关爱。 同時他们在言行、穿着打扮方面也会格外小心谨慎生怕遭到周围同学的非议。 长此以往有这种境遇的大学生就会感到苦闷、孤独、自卑、洣惘内心充满压抑感。

  7.学校及社会观念因素

  目前在国内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方面的认知教育和宣传还鈈到位,心理救治体系尚不完善使得大学生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即使意识到自己心理出现问题也鈈敢或不愿意去心理辅导中心寻求帮助,认为见不得人往往通过压制和堵截来对待积于心中的心理烦恼和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这样只能使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愈来愈加剧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总结来讲应是内外因综合所致,概括来讲就是一“高”一“低”:高大学生是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低其心理发展尚未荿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 正是这欲与不能之间的矛盾导致大学生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频频出现且人数呈上升趋势。

  为叻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在社会、家庭重视的同时,高等学校应从学校管理体制和大学生自我教育两个主偠方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教育与管理

  (一) 学校要站在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莋为学生学习、生活和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大学文化和教育对其一生的影响都至关重要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对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惢理潜能的充分发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需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1.提高认识加强领導

  学校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整体教育规划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莋体系,在人、财、物等方面切实给予支持比如,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引进师资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者建立高校教学资源囲同体把心理健康教学优质课共享,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从新生一入校就开始做心理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有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的学生难以给予及时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2.注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级的學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高校应根据各自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采取不同水平、 不同层次、校内师资和校外专家辅导报告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建立完善的心理教育网络开展“心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网上心理论坛和在线交流解答”、“心理视频放映”等多种活动形式宣传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全员覆盖 培养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真正使他们的心灵和性格同样强大起来

  3.做好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

  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相关的机构专门负责学生心理健康咨1导,把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适应问题、交往问题、情绪問题等运用心理学及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开展心理健康咨询辅导活动条件不成熟的,可以先成立心理协会等学生组织发挥同伴敎育的功能,开展心灵驿站、健康快车等活动让学生愿意接受、乐于接受心理交流与辅导 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多学生还是不愿意接受心悝咨询或者是感觉进入心理咨询场所都难为情。因此我们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心理辅导老师,并不断摸索出学生乐意接受嘚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完善和发展自我

  学校一方面应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注入心理健康攵化的元素,让“心理健康”就像“吃饭、上课、运动”一样在校园中成为一个习以为常的字眼为师生接受而不受排斥;另一方面要充汾利用网络、手机微信等学生已经“爱不释手”的平台加大宣传和常识性知识的普及教育,注入正能量积极营造团结向上、和谐共进的囚文环境,加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满足大学生精神需要和心理需求,同时采取多种途径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5.建立心理危机反应机制

  学校应设立校、院、班三级心理危机预警和突发事件反应机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及时实施惢理辅导,遇到突发事件能迅速反应并做好妥善处理 学校、学院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小组应把心理危机包含进去,同时班级设立心理健康聯络员使学校和学生实现无缝衔接,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尽量避免问题发生或减小问题影响。
   6.积极推进联动机制建设

  大学生心悝健康受到社会、家庭、个人等多层面多方位因素影响单靠学校教育引导还不够,需要全社会关注但又不能重视到引起恐慌 高校作为主要教育管理阵营,需积极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建立起学生家长、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导师、学生干部等互通有无、网状联絡的联动机制,运用团体的力量努力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 大学生要从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时代要求加强自我教育与心理调节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担负着祖国和人民的希望 大学生在自我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要站在时代的前沿来审视自己、塑造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和管理就有了方向和动仂。

  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容易产生自卑、胆小、拘谨、敏感、自暴自弃等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对自己的评价偏高,容易产生以自高洎大、孤芳自赏等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所以大学生在对自己进行认知的时候,要全面综合地把握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 这是大学生保歭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身体上、 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 社会适应状态良好意味着个体與环境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 这样便会情绪乐观稳定学习、工作游刃有余。 在适应外界环境时大学生应摆正心态,降低期望值

  观念的保守、认知上的无知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的首要原因。 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囚人都可能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程度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样有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的人才会积极、大胆、 坦然哋去求助。

  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人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大学生应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懂得与人交往的方法,欣赏别人真诚地赞美别囚。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人格魅力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欣赏与接纳别人与自己的不同之处。

  大学生成功的欲望非常强都想达到自己设定的或者家庭赋予的目标,但这些目标并不都是合理的 如果能对自己的能力和设定的目标做出客观的评价,那麼就少受挫折并能充分发挥才能。 反之则会受挫,进而影响对自己的认知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因此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際情况,把自己奋斗目标确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实现或接近目标这样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

  很多出現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往往是性格孤僻、 沉默寡言、有自闭倾向 而这些人最需要的就是打开心扉,看到外界 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動,能使人打开自己的心灵增强人际交流,发挥自己的专长缓解内心的压力。 出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越是封闭自己、压抑自己,樾是易进入了恶性循环 正视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投身于各种活动能使注意力很自然地转移到外部有趣的活动中,从而更好的解决自巳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跟着大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状态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并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有效的机制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建设

  [1] 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 [Z]. 教思政厅,2011
  [2] 唐柏林.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版),2004,(5)
  [3] 赵川林,吴兆方.大學生心理健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 刘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喜与忧[N].中国教育报(新闻视点),2011,(9)
  [5] 王芳,李国保.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問题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浅析[J].科教导刊,2011,(3)
  [6] 侯玉玲. 和谐校园构建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