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源性乙肝疫苗治疗性疫苗

“乙肝治疗性疫苗Ⅲ期临床研究现已完成500多例患者的入组工作,经过随机双盲对照治疗后,今年年底将获得最终结果。”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闻玉梅教授日前在武汉参加由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承办的第三届中日科技论坛上对记者透露,“假如说Ⅲ期临床研究完成后,结果比较好,这对于乙肝治疗的研究将是个很大的进展。”


  据介绍,治疗性疫苗Ⅲ期临床研究工作开始于2007年,到2010年底才能结束。临床实验需要有500多病例,而且这500多病例还都要双盲。双盲是指病人和医生都不知道打的是药还是安慰剂。Ⅲ期临床研究是在二十几个批准的实验中心进行,每例病人治疗时间需要20个月。等到今年年底解盲统计结果后,如果结果比较好,我国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治疗性疫苗来治疗乙肝的国家。

  据悉,闻玉梅教授研究的治疗性疫苗用的是抗原——抗体复合物,把乙肝表面抗原耐受加上抗体,给病人注射后,让病人身体产生免疫,形成表面抗体,调动病人对外来微生物的免疫效果。治疗性疫苗便宜简单,大概四周打一针。跟干扰素治疗相比,具有主动产生免疫力,副反应低的优势。


  不过,就算成功运用治疗性疫苗,也不可能使100%的病人都能治好。这跟病人本身的免疫情况、健康状况有关。


  闻玉梅教授谨慎乐观地说,假如Ⅲ期临床结果出来以后,治疗性疫苗能够用于临床正式治疗前还需通过国家批准,具体疗效也还必须通过大规模的临床实验验证才能肯定。

本报讯(记者蔡鎏)近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傅阳心课题组发表了基于乙肝病毒(HBV)包膜蛋白preS1区域作为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成果,为探究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有近2.4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所导致的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在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约占人口总数的7.18%,慢性乙型肝炎是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虽然在HBV预防性疫苗广泛使用后,乙肝病毒新发感染率有了显著下降,但是针对已经建立慢性感染的乙肝患者,到目前为止,仍旧缺乏有效的治疗策略。

HBV只能感染人和高等的灵长类动物,动物模型的缺乏限制了HBV致病机理及其治疗策略的研究。在研究中,傅阳心课题组利用AAV-HBV1.3病毒构建了稳定的HBV耐受小鼠模型,该模型具有和CHB患者相同的病毒学和免疫学表症。研究发现,在HBV耐受小鼠中,诱导HBsAg-HBsAb的血清学转化,同时在肝脏中诱导一定的免疫应答,从而降低肝内的乙肝病毒感染。该研究为治疗性乙肝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靶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源性乙肝疫苗 的文章

 

随机推荐